中专物理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14:15:06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1

 

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它形成了终身学习的基础,[1]是人们成为信息化社会中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的关键。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收集、整理、评估、利用、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协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及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将所获得的信息用于问题解决,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发能力。[2]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了获得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必须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即实施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是高等教育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和基础。[3]

 

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物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一个现实途径。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物理学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交集。[4]在物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要素有机融入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中,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的迫切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5]

 

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以物理学专业为例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

 

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

 

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IEEE 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

 

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整合是发展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是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整合。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信息知识,拓展信息视野,锻炼信息能力,培养信息道德。因此,毕业论文写作既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全面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信息交流、信息伦理等内容渗透到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文献综述、论文提纲与结构、论证方法、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图表处理、论文撰写与排版、文献引用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信息能力,发展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享各类信息,充分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物保护;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09-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的地理、气候、交通、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当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并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实物[1],是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也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珍贵教材。[2]针对这一情况,不少民族院校相继增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分别开设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学、科技考古学等方面的课程,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的文博人才,以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民族文物包含着特定时期存留下来的丰富信息,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受文物本身的材料组成、结构、性能等客观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文物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变化,这些改变了文物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掩盖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3]可见,民族文物迫切需要科技保护。

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基本指导方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分析文物的材料、组成成分、结构与性质、制造工艺、文物产地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老化、变质、锈蚀毁坏的影响及劣化机理,并制定文物科学保护的方法与具体实施的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的寿命。[3]它大量借鉴了物理、化学、生物、微生物、地质学、建筑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相关理论与相关技术,使文物分析更科学化、综合化、定量化,为文物保护方案、方法、材料、工艺的选择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民族文物亟待科技保护,全国不少民族院校也都相继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文博单位的科研与工作需要。本文依据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对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偏重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实验教学明显不足

文物保护学不仅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保护材料的合成技术和操作技能,还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与制陶、造纸、纺织、彩绘、土木建筑、生物医学等技术学科紧密相连,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综合性边缘学科。[3]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不同材质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然而,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较为单调枯燥,也很难将文物保护中的某一问题剖析透彻,这急需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国内已有个别高校组建了较高水平的文物保护实验室,有力提升了本校文博专业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水平。然而,囿于国内文物保护学的发展现状,很多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而授课教师往往又偏重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单一,这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文物保护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若长期得不到实践,势必会造成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荒疏,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文物保护专用设备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长此以往,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全面支撑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需求

文物保护研究按其材料分类,包括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彩绘壁画类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皮革类文物保护以及骨角质类文物保护等,其探究的分析方法、腐蚀机理、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材料都各不相同,又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矿物学、土木工程等自然与工程学科。[3]要想教授文物保护学的所有分支内容,需要教师具备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理念与技术。目前,民族院校文博专业的文物保护课程一般仅有一名专业教师担任,而教师的研究方向又较为专一,对于自己研究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也只能泛泛而授,难以深入。因此,仅凭教师的个人力量很难满足不同材质文物的文物保护教学需求。

(三)学生的教育背景相对薄弱,且学科背景又以文科为主,缺乏对文物保护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文物保护学是一门人文与自然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对学生的教育背景要求较高,学科背景也需要文理兼备且以理科为主。然而,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主要以招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科生源为主,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文物保护课程的时候,感觉较为吃力,对文物保护中的腐蚀机理、仪器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等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对这门课缺乏学习兴趣。

(四)与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不足

中南民族大学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这对于开设文物保护课程以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民族文物保护人才十分有利。遗憾的是,很多民族高校仍然没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或者是有自己的民族学博物馆,但文物保护专业与其以及周边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往还不够紧密,亟待加强单位以及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二、民族院校文物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组建文物保护实验室,加强实验教学

鉴于文物保护的课程特点及其学科的发展需求,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应以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为核心,以民族学博物馆为平台,以优质的文博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组建文物保护教学实验室,建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文博人才教学实验体系。[4]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建设,将会直接改变文物保护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辅以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对各种文物保护所需的设备、技术以及操作流程等有个感性而直观的认识,培养其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文博单位输送优秀的文物保护人才。

(二)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开设系列文物保护专题课堂

由于文物保护涉及的文物范围比较广,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多,使用的保护材料又比较丰富,单一教师授课很难将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机理都讲解透彻。中南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设立文博专题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文物保护课程,民族院校文博专业还是要加强聘请国内外各类材质的文物保护专家前来授课或开展专题讲座,满足学生对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方法与技术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三)加强文物保护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实践教学水平

民族院校的文博专业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与周边其他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其联合开设文物保护课程、开展文物保护课题研究以及建立文物保护的实践教学基地,增进双方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双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让学生亲身接触文物保护的第一线,真正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方法、理念以及发展现状,全面提升文物保护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四)同时招收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并适当设置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文物保护学涉及大量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地质学、建筑学、工程力学等自然与工程学科方面的知识。然而,受到文理分科的影响以及文博专业的招生惯例,民族院校的很多文博专业仍只招收文科背景的学生,这已经很难满足目前文博专业的发展需求。因此,现亟待同时招收具有文科与理科背景的学生,以满足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与实践工作的需要。同时,在文物保护课程授课之前,仍需对学生开设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增加学生的理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样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文物保护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综合型文物保护人才。

(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文物保护课程的趣味性

文物保护讲授的内容较为繁杂,而文博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相对较差,在讲授文物保护课程时,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文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4]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消除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畏难情绪。如笔者常将文物保护专家比作“医生”,把文物当成“病人”,而文物保护专家在修复、保护文物的时候与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况相一致,这样就给学生一种直观而熟悉的情景,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变化可以将文物保护课程讲述得易于理解,也能增强学生对文物保护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本文依据民族院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开设的文物保护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文物保护课程教学应亟待增加实验教学、开设文物保护专题课堂、加强与周边院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馆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改进招收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来完善教学环境,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的文物保护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 们发延.民族文物保护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博物馆,2006(2).

[3] 王惠贞.文物保护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 魏国锋.考古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巢湖学院学报,2012(5).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也是一个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套固定的理论、一套固定的方法就能解决的。结合目前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新兴专业,物流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工作尚在不断完善和修正中,物流理论也在不断地创新。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建立物流专业的特色是我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物流专业基本情况介绍 

1.目前物流专业课程的基本结构。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运输、存储等具体的物流活动,还要对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管理,要具备计算机应用、人际沟通等能力,因此物流专业要求有很多其他的专业课作为基础,如会计、经济、电子商务、计算机等。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还要了解很多相关的专业知识。 

目前,很多高校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物流理论课程为主,结合实践的课程设置较少,或者有的学校开办的物流专业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物流实践课程。大多数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只是在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安排一到两门实践课程,而在其他的教学过程中,只有理论课的讲授,缺乏在学生的假期内或者是在学期内到实际企业的参观学习。 

2.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基本情况。虽然物流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是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且培养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每一门核心课程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然而,很多高校的物流专业课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理论知识都扎实过硬,但很多都缺乏到企业实践的经验。 

3.学生的优势。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行业,物流业为高校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物流专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和就读。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专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开办物流专业以来,很多兄弟院校一直都在不断强调和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广大专业课程老师也对实践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尝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运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 

1.课程理论性太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还是采取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因为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只能过多地介绍理论,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2.实践课程过多依赖教师。一些实践课程的教学大多采取课堂讲授、布置问题、上机辅导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讲授过程是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上机辅导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的机会,但是仍然摆脱不了教师主导帮助学生调试程序,特别是对于某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同样的解答,造成了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做了很多无用功。 

三、专业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内容的来源和选择应体现与行业发展需求、学校的培养方向相一致的原则。为此,我们一方面从课程的内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设计出发,突出基本概念、理论,体现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实践的特点。另外,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新内容,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上机操作等课时的比重。此外,还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适当地安排一些专题来填充教学内容,如企业形象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物流的概念及管理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学内容要不断地更新才能够提供最新的概念和理论。 

2.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从原来的教师灌入式教学调整至实时启发、增加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1)在讲授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问题。(2)充分利用案例、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更新方面,可以突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在此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是案例的选择很关键,一定要选择学生熟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案例。(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设立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构建学生实践创新的平台,真正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保证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 

3.3教师培养方面的改革。(1)注重教师的实践培养和专业理论的更新。鼓励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到企业中去锻炼,真正了解现在现代社会中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现状,在实践中成长,将与社会同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外,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可以外聘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兼职讲授一些与企业实践相关的课程。(2)外派教师到一些名牌大学或者专业建设比较先进的大学进修学习,交流学习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先进学科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这些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取长补短,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逐渐形成有自己教学风格和特色的专业教学。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中,物流成了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更高的境界去开创专业发展的新局面。 

文中在物流专业实践课程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探讨还有欠缺,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做出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善武,王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2008,(21):107-109. 

[2]郑秧军.《采购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85-90. 

[3]王全春,刘婕.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辨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73-74. 

[4]张洪浩,栗彩艳.erp沙盘模拟课程教学中的“无为而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7-69.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4

摘 要:本文从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再学习的意义、内容、途径三方面来谈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强调再学习对物理教师的发展和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

关键词:物理教师;专业知识;再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新课程的改革,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和使命。于此,物理教师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变得十分重要,也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物理教师的素质,物理教师教育,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物理教师终身教育,物理教师的学习等问题都伴随着物理教师和物理教学的发展。因而,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再学习,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的一般规律及其应用的十分广泛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质特征是,物理学的任何知识,不论是现象、事实、概念、物理量、定律、理论等,都必然涉及实验、物理思想、逻辑方法、定量表述、数学公式几个基本因素。这也决定了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再学习的重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应该具备物理学科专业素养、道德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以及能力素养。这几方面的素养,决定了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再学习,还必须与物理教学的新课改紧密相连。物理新课改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目标应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应注重过程性知识、生成知识的方法以及体验性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为建构、探究方式;知识的范围应该是有机的整合。因此对其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更新和发展的要求,物理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结构,以胜任新课程的教学。

由此说,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则具有了如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再学习的意义

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具有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物理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和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拥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解答能力。这些能力,是物理教师基于双向促进的关系上,基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而实施的;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物理教师专业知识在学习的能力之一。唯有不断的学习知识,不满足于现状,才能使教学能力也不断提高;还有获取、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提高运用策略性知识的能力和掌握科技发展的前沿性知识的能力等等。另一方面,物理教师通过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的再学习,不断的努力实现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物理教师的知识再学习上,即是指相对于培养物理人才而于社会价值的创造。这点对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振兴,同样重要。在政治功能上,物理教师通过知识的再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明确政治意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其作用也不言而喻。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同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严格意义上讲,科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只是它表现的比较理想,建立于逻辑严密的推理与辨证。

2、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再学习的内容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精通物理这一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发展脉络以及该学科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关于物理学知识(物理学理论知识、物理学思想和观念、物理科学方法、物理学史、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应用)、教育科学知识(物理教育学知识、物理新课程知识、工具性知识、教育信念、自我知识、情境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文化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物理文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对每一个物理教师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物理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知识与学识修养,是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的,甚至可以说,至少是比较丰富的,因为信息化的发展与普及,学生的辨识能力与通达能力,有时甚至也是极为可观的。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具有捕捉物理科学信息的前瞻性与时代性。作为言传身教的物理教师,必要的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修养也是必须的,这是包括物理教师在内所有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还有,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方面的运用,也提到了物理教师教学的进程,这能使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革新。物理教师具备的条件,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学中的教育机智。临场应变能力与教学中的快速反应能力,考察了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对物理知识的贯通性。调动各种知识乃至于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在物理教学中,使复杂抽象的物理教学形象化、易懂化、生动化,均可以反应在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另外,能反应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包括艺术学与美学在内的知识,只要与物理教学有关,能促进教学效果,也可以为物理教师所采用。物理教师所具备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再学习的内容中,还要有情感性。那种认为物理教学,不包含情感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情感性的教学。虽然物理知识是抽象的,但是,这些知识是为人而教。从这个角度来说,物理教学的情感性,是必要的,否则,就是僵硬的物理教学。这不符合物理教学的本质与规律。

3、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再学习的途径

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研修、反思(经验+反思=成长)、读书、看科普类电视节目、专业合作、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

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是物理教师继续教育、继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师继续教育、继续学习中,关注物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根据物理教师专业知识更新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或学习。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方式,倡导教师主动学习,不断的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同时运用特定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同时,物理教师在进行继续学习的时候要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要注重再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

参考文献

[1] 孔庆.面向新课程的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2]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 刘彬生,吴月江,汪维澄.创新中学物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9-01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逐渐增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作为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的地位日益攀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物流经济新增长点之中不可或缺的人才。从相关研究报告可以发现,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对较晚,直接导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相对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物流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之中较为紧缺一类人才。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国家对物流相关专业给予了较大支持。数百所中级、高级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发展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新时期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能够对相关问题给予充分重视。

1 注重理论引领性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相对较晚,大量的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物流管理理论往往来源于国外。因此,在实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引领性。部分教育工作者片面的认为我国物流管理教学应当将着眼点放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因而忽略了理论的引领性。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学生还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具体物流实践教学均具有重要影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当能够集现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专业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如果单纯注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则很难真正的将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理论切实的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笔者认为注重理论引领性,同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认识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内涵及外延,进而更好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这也就对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学团队中复合型的人才较多。而在我国多数物流专业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师并不多见,因此,培养多阶层的物流人才势在必行。并且还需要对物流学科教学的完善,提高教育教学的乐趣与积极性。只要将教师整体水平提升,才能够真正的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引领性。

2 注重教学实践创新

物流管理教学实践与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相类似,也需要注重教学实践创新。但是,目前我国物流管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教学实践创新性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其领域发展之中人才能够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物流管理教学实践,从其根本目的来看,即是注重物流管理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契合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实践之中往往缺失对于教学实践创新性思考,往往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实践成为“走过场”。对于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行为的注重程度相对较弱。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之中达到较好的实践效果,则必须注重对学生教学实践创新的培养。在实际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过程之中,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要能够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重要性与具体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促进其主观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更好的调动其自身影响因素进行创新。

3 注重直观性

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直观性,可以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楚物流管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之中进行直观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促进学生理解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发现,如果能够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则学生会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注重直观性实践教学,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直观呈现,对所呈现的图片、数据等相关材料,要能够给学生以直观呈现。其次,采用实际适用性原则。所谓“实际适用性原则”即是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结合学生自身专业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的自主探索、总结性原则。例如,由于物流是一种十分系统的工程,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资源成本问题。而学校又不可能将所有学生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实际的体验。所以建立物流仿真模式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逐步成为了各高校物流教学的主导模式。通过在方针教学中的体验,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物流的每个环节与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对物流中的细节问题进行自我剖析。这也是一种具有导向作用的现代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笔者发现如果不能够注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直观性,则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实践教学课堂失控。

综上所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高度重视以及广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教师的努力,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作为新时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要能够从自身素质提升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探索,通过不断的尝试,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

[2] 刘冬梅,孙维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09(24).

[3] 吴蓉蓉.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4).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 医学检验技术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56-03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几乎渗透到检验医学的所有领域。其快速发展也给检验医学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更新得太快,技术种类又繁多,对技术人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特别是对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合理、科学的适用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拟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论述。

一、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术语繁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技术专业性强,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对基本概念搞不清、对基础理论很模糊,对技术掌握也不到位,临床实习时根本适应不了临床的分子诊断工作。因此,怎样帮助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是一个难题。

另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种类繁多、发展迅速,而由于种种客观的原因,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是安排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大一、大二阶段进行授课,课程安排得较早,在这个时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所以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很难吃透。而基于有限的理论和实验学时数,要把分子生物学的所有技术详细讲授给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学仪器设备和有限的实验课时,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也是一个难题。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思路

以广西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实际操作需求为核心,在现代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实训内容进行设计和改进,精心组织教学实施,构建适合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上,既需要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也需要充分挖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潜力,提高科研水平。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在2013、2014级检验班中选取2个班做试点。为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用性,重新整合理论教学模块,调整教学内容;采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职业性、实践性的实训项目。改变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模拟临床基因扩增和分子诊断的情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案例分析导入实验数据分析、分组讨论及专题讲座学习最新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上采用示教、开放实验室、实训室练习、岗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训、医院见习、病例讨论、综合训练等。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先考核手工操作,再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考核,最后是学科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岗位模拟及出勤也在考核计分之内。

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具体方案

(一)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改革

1.改选合适的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用与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相适应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如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改革前使用吕建新主编的《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这本教材主要针对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太适用;改革后选用胡颂恩主编的《分子生物学与检验技术》,这本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更适合该校学生。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时数,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侧重,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讲解,以及对前沿知识的扩展讲授,即适当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进展,以帮助学生对当今科技水平发展进行深入了解。例如,在DNA和RNA的分离纯化过程中向学生强调核酸的特性;在基因扩增时详细讲解PCR反应的原理、条件、过程、特点和注意事项以及引物如何设计等;在检测病毒基因型时介绍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顺便导入基因芯片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个生动的临床病例中,由临床问题引出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可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另外,将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从第二学期调整到第四学期进行授课,在这个时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对分子生物学这门课会更容易理解。

2.授课方法的多样化。要求知识的融会贯通,讲课方法的灵活运用、教与学的互动等非常重要。在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启发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案例分析导入实验结果分析、分组讨论及专题讲座了解最新技术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病例分析,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实验诊断学思维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例如,对于基因测序技术、Western-Blot、2-DE等最新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结合临床和科研应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且以交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不定期安排学生参加院内、市内举办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新技术讲座,帮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3.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实习或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例如,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因扩增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引物的设计,因为设计好引物是PCR成功与否的关键。还要更加深入地介绍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可能出现PCR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做好PCR的防污染措施。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出发,调整理论和实验比例,加大实验比重。根据检验学科新发展和新要求,强调对基本实验技能的培训。目前临床检验工作已广泛应用各种自动化仪器和试剂盒,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商品试剂盒的使用和评价以及对各种自动化仪器的参数编程能力,以适应临床检验的工作需要。以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为例,要求学生在理解核酸分离纯化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核酸提取的操作流程、操作要点,在训练时要求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每做一步都应有实验记录,这样才能够正确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干扰因素(如表1所示)。

2.配合理论教学开设综合性实验。重新编写实验指导,安排一些综合性实验。制订实验考核方案,充分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将哺乳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PCR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列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所需试剂、器材。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如

(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岗前培训

学生进实习点前在校进行的岗前培训与常规课堂教学既存在联系,也有着差异。例如,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教学偏重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学生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则更偏重职业性与实用性。因此,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岗前培训。例如,岗前培训时我们用真实的病人标本,真实的商品试剂盒和基因扩增仪,模拟建设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在训练时更严格要求操作的规范化,每完成一步都有实验记录,严格做好实验室的防污染措施,以让学生完成临床检测任务的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4所示)。

(四)改革考试方法

采取阶段性考核的方式,先考核手工操作,再进行仪器设备操作考核,最后是学科理论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岗位模拟及出勤也在考核计分之内。

(五)加强师资培养

教师必须紧跟学科发展潮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有可能培养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必须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临床一线检验人员定期给本科室教师培训,并分期选派青年教师定期到临床实践锻炼,以形成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出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的课程相关临床检验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多年的建设,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仪器、设备已相对完备,拥有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分析仪、电泳仪、PCR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酶标仪、高速低温离心机等大型、精密仪器。但从各医院调研发现,该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工作后,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比较陌生,实践操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动作。该专业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注重样本的检测过程,而忽略了样本分析的前处理、移液加样器的使用等最基本的手工操作,教改后更加注重样本分析前、样本分析后的细节锻炼,务必使学生每一步的操作都规范化、标准化。通过教师示范性的操作和一对一的指导,由易到难,训练学生认真完成每一项实验操作。教师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对学生持续关注、严格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教师在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如鼓励他们参与文献的查阅收集、参与采集血样、提取血样DNA等过程。学生通过文献的阅读,巩固了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了分子生物学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参与采集血样,锻炼了胆量和动手能力;通过提取血样DNA的实验过程,更加熟悉核酸提取的实验方法。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与实验体系改革试运行中,注重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使整个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运行更加顺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出越来越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

[2]谢青,杨广笑.分子生物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1)

[3]刘卉卉,徐涛.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4]朱彤,胡明.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卢庭婷,李进,陈基强,等.从各医院开展的临床生化检验项目调研结果反思本课程教学的适应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分子生物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桂教职成【2015】22号)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物流工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0-02

随着经济和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2年的16.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6万人[1],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是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增长的同时,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发显得重要。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之一。

由于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高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物流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物流专业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以及实验实践教学等环节都存在较大差距[3]。如何结合我国物流行业的实际情况,快速有效地构建符合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是保证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质量的核心问题。

一、质量保障体系在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质量保障体系指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为满足用户和质量监督的要求所建立的质量体系[4]。这一质量保障体系在工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有效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率先将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提出了针对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5]。此后三十多年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发展为以政府、社会和高校为主体,通过质量管理、监督、控制、审计、认证和评估等一系列手段,所进行的教学质量持续促进活动[6]。在物流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点作用。

(一)有助于明确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加强实践导向,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要着重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即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处理好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符合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的要求。

(二)有助于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

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起步早,已基本形成规范。在构建其本国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他们均积累了许多经验。通过比较各国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采纳各个国家的优点,可以快速有效地构建起符合本专业实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社会需求多元化并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二、构建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从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实践课以及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要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开设更多的开放性实验设计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专业实践基地

为保证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渡,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教学实践是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起步晚,很多院校缺乏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经验,经常以培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使专业学位硕士在实践能力上严重欠缺,偏离其培养目标。因此与物流工程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高质量多元化的专业实践基地,实现高校与企业对学生联合培养,确保学生的实践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此外,研究生通过专业实践基地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其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落实双导师制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培养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积极吸收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合理利用校内导师完整的理论知识与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企业和行业相关部门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不断扩大专业学位校外导师的规模。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培训交流,确保校内导师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学校还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强校内、校外导师之间的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三、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将实践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融合

专业课教学中,应以物流工程的基础理论课和技术实践课的教学为切入点,结合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重点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学校也可聘请本行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讲授,并结合当前物流行业的热点和焦点,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

(二)规范学位论文审核机制

首先,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应遵循校企合作的共同选题原则。学生应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深入调查研究,重点研究严重制约行业发展,并对企业具有明显实用价值的课题。同时,学位论文应考虑到技术难度与工作量,使得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7]。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管理与审核,对论文技术路线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把关,确保学生论文的研究工作顺利展开。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学校还应及时掌握论文进展,通过文献阅读报告和中期答辩等环节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还应积极同物流企业沟通,为论文研究的验证创造条件。最后,论文答辩时,学校应邀请物流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作为论文答辩的答辩委员,对论文的应用性进行评价。

(三)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现有的物流工程教育质量评估通常为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培养单位一般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和系统性进行评价,检查相关规章制度与方法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确保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使学位授予工作与研究生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一过程主要强调学校相关部门的参与,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估机制,对教学的输入、过程及结果等内容进行评估,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形成学校自我管制的评估体系[8]。

由于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物流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进行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时,还应努力不断完善外部的评估机制。首先,应该将物流工程相关的用人单位的意见、物流行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社会认可度作为评价指标。其次,建立校友网络反馈机制。学校定期与已经毕业的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联系,获取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最后,积极开拓社会评价机制,让全社会监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快速获得大量公众对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

进行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构建物流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确保学生提高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和物流行业对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喜,邢郦聪,高强.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基于调查

数据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6,(3).

[2]曹炳汝.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

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6).

[3]张绪美.物流专业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1).

[4]祁保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南

京:河海大学,2006.

[5]裴亚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熊玲,扶雄,李忠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7]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

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8]张妍.南昌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

中专物理教学论文篇8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八)毕业论文

上一篇:国际教育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动漫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