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CDIO能力 外贸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42-02
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各类外贸企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又有扎实的国际贸易方面理论基础,且能够熟练操作进出口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外贸专业学生缺乏足够认识和利用知识的操作平台,理论知识并没有转化为实际技能。多数毕业生工作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工作,将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探索建立符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要的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在“做中学”和在项目实践中提高CDIO各项能力尤为重要。
一、CDIO模式概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针对毕业生团队协作能力、判断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欠缺,CDIO教育模式探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项目学习,在“做中学”。在CDIO教学模式中,项目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载体,不单单可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通过模拟真实环境,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综合素质,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思考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协作等各项产业需求能力也相应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CDIO号角在中国各高校纷纷吹响。基于CDIO教育模式,黑龙江科技学院确立了“大工程,大德育,大实践”教育理念。新形势下,外贸英语专业以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为基础,制定了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外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自工作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英语商务贸易、谈判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符合现代各类经贸活动要求,为外贸企业部门所需,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构建外贸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培养CDIO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对学生CDIO重要能力的要求,包括外语沟通能力、外贸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产业需求能力的要求。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定位和专业自身特点,外贸英语专业在CDIO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本土化的尝试。该专业革新了现有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确立了“3+1”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为3年,实践活动累计为1年),强调在“做中学”,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体系。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明确了以学生CDIO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项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基于项目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为核心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引导他们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
1.CDIO外语沟通能力培养与专项语言技能训练。CDIO能力中,人际交往技能包括团队协作和交流,外语交流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应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沟通交流,并能使用第二外语(如:日语、俄语、德语等)进行简单交流。专项语言技能训练主要设置了英语语音技能训练和英语翻译实践技能训练两项内容,通过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多说多练,在“做中学”,切实提高外语沟通能力。(1)开设英语语音技能训练。英语语音面貌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门面,字正腔圆,圆润的发音给学生就业增加了成功的砝码。专业语音训练开设在第二学期,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学期的语音理论课后开设的,时间为一周。指导教师通过建立学生语音档案,通过把学生英语发音中语音、语调等具体问题记录成册,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纠正,最终评定成绩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比发现自身语音问题,循序渐进取得进步。大量的语音训练、教师的监督指导和定期开放的语音实验室保证了语音实践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良好的语音面貌。(2)开设英语翻译实践训练。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涉及到诸多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对学生能力的较高要求。通过为期1周的英汉、汉英两个阶段的专项翻译训练使学生贯通以往学过的翻译理论知识。选取小说、科技文章、外贸函电不同文体的翻译实例操练,帮助专业学生熟练应用常见句式和词语,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专项的翻译实践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翻译动机等情感因素、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查阅工具书以及翻译实践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们认识到与职业翻译工作之间的差距,通过翻译实践有意识的改进沟通能力。
2.CDIO职业能力与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除了针对提高外语沟通能力设置的语音和翻译实践训练外,专业实践体系还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如工程训练、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场模拟和实践等实习活动强化对学生CDIO职业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在应用型理工科院校,外贸英语专业学生应强化工程意识。在“大工程”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初期接受工程教育,之后参与工程训练,基本了解工程对环境、社会、知识和经济体系的影响,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一定的工程思维,弥补了文科专业学生思考能力的缺憾。
基于一定的工程思维能力,学生在外贸英语领域实践活动中职业能力得以改善和提高。实践活动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专业导论课明确了英语技能和业务水平的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开设4周的认识实习和7周的专业实习。在认识实习中,将学生分组结对,将实习教室分别模拟为机场、酒店、工厂等工作场景,学生通过四周的外贸业务工作流程的模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接待和商务谈判。以外贸业务流程为导向安排认识实习,有助于整合学生语言实践技能和外贸业务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国际贸易环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实习我们采用的是部分集中,部分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在熟知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流程后,在企业真实演练具体外贸业务(如撰写外贸函电、价格核算,合同操作、信用证操作等)。在实习过程中,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考核。另外,职业生涯规划和职场模拟补充课程,有针对性的弥补了实践活动的空白,使指导性更强,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态度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新培养方案还确立了实践环节与技能证书的考核挂钩机制。明确规定外贸方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须获得外销员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货运、物流员、商务英语等证书之一,方准予毕业。这些证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表现,获得证书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增加核心竞争力。
3.CDIO产业需求能力培养与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针对毕业实习浮于表面,论文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支撑的现象,实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的实践方式。在顶岗实习和论文环节,以项目为导向,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进行CDIO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产业需求能力培养实践。根据外贸专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20人参与CDIO项目,以便今后进一步推广。具体做法如下:(1)构思,即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启动前的系统规划。在毕业论文选题前进行必要的设计和规划。部分教师经过前期的挂职锻炼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熟悉企业情况,可以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外贸专业实践题目。同时,邀请外贸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加入,根据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选题进行补充和优化,避免论文选题脱离实际。
在顶岗实习前,公布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选题计划,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所从事顶岗实习内容密切相关,同时要求学生自主安排毕业论文和实习计划。按照课题内容的相关性和兴趣分组,将参与者分为4组,每组5人。选出每个项目组的组长,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展顶岗实习,相互监督。经过前期富有成效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学生在相关课题老师和实习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视野开阔,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写作思路,为之后的毕业论文开题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计,即研究方案的优化。学生带着选题去顶岗实习,目的更明确。在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的内容与选题密切相关,学生更有兴趣。通过实习单位开具证明的方式,确认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与实习内容的相关性。同时,采取校内与实习单位双指导老师合作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系统地思考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际情况的差距,对论文题目认识逐步清晰,不断地调整论文的研究方案,保证了论文修改质量的提高。(3)实施,即任务的实现。经过研究方案即毕业论文的充分分析、论证、优化后,论文预期的研究任务已接近完成。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给予他们一定自由度。学生遇到问题可以查阅相关文献,参与小组讨论,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集思广益。也可以回到实习单位请教实习指导老师或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得到启发。论文指导老师通过定期的研讨、引导与不定期的网上、电话交流等方式,保证了对学生有效监督和指导。选题贴近实际,学生的参与性增强,这样,学生论文中引用的内容少了,空洞的内容少了,取而代之是更多自己的语言,实际、实用的东西,创新性也充分体现出来。(4)运作,即成果的展示。阶段成果除了通过上交顶岗实习报告、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一、二、三稿外,学生可以通过职场答辩、实习答辩、开题答辩和毕业论文项目小组答辩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水平。借助幻灯片演示文稿,学生可以将自己和团队的设计方案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展示出来,英语表达清楚、规范,论文内容阐述的透彻和论证充分,也具备在外贸实际操作现场做简明准确的技术讲解和指导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外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导入CDIO能力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语言技能训练、系统的职业技能实习,提高了学生的CDIO外语沟通能力、职业能力。产业需求的能力通过以项目为主线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环节的训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培养CDIO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凸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特色,有助于实现学生语言实践技能与外贸业务能力的整合,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 & Brodeur,D.R.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New York:Springer-Verlag,2007.
2.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3.丁杰,陈桂琴.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张理智,人文主义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关键词:商务英语 应用技术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为促进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发展试点方案应着手从改革内容和保障措施两大方面进行。[1]
一 、改革内容
商务英语自建校以来就是外国语学院的特色专业,现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学生在掌握商务英语与国际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对外贸易法规与政策的同时,能同外商进行有效沟通,在激烈竞争中拓展国际业务。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着力进行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其具体内容如下: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对外贸易方向的设置是为了培养服务于第一线、能用英语进行沟通并且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与操作技能,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向型、实用型人才,而校企合作则是实现其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良好制度环境,领导加强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多去各外贸企业参观调研,多与企业进行交流,随时掌握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最新需求。第二,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经过协商,由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企业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外企可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开设专业课程,企业提出培养目标、考核标准,并不定期检查教学效果,从而保质保量地获得所需人才,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2. 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专业教材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课程开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等。这些都离不开企业的合作。我校商务英语方向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门用途英语,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专门的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和专业教材建设是首要任务,首先,邀请外贸企业参与到商务英语的课程改革,可由外贸公司分析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力需求,提出外贸行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根据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基本要求,从而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使课堂教育能及时反映出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如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商务英语可以增设商品知识、报检实物、跟单验货、会展英语等课程,这样既结合岗位要求,又符合外贸岗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其次,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企业可委派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参与《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等操作性强的教材开发,包括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设计案例、练习题等。企业可充分利用进出口业务、单证等素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体现以任务驱动引领教学过程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企业在参与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能实现企业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有效整合,企业丰富的一手资料和案例能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3. 加强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倡导一边在企业实x践、一边在学校学习,“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教育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明确学习目的性,提高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我院拟采用“3+1”模式,即通过学校学习三年,企业顶岗实习一年的方式完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贸易涉及到国内供货商、出口商、进口商、银行、海关、商检局、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因此首先要加大对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力度与强度,如学校可整合校内现有资源,增开两到三个实训室,购买外贸专业相关软件,鼓励学生根据软件的设置分别承担外贸业务流程中的不同角色,完成综合模拟业务。其次,学校鼓励企业参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帮助开发外贸实训平台,如将企业项目直接拿到实训中去,提供当地的外贸政策信息、产品信息、市场需求信息乃至客户信息,使校内实训室更贴近企业实际环境,帮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进入岗位角色,在做中学、学中做,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最后,学校可利用咸宁校区实践基地的资源,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加入到其建设中去。校企互相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发挥优势,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2]
4. 加强商务英语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发展
无论是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还是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离不开相关教学团队,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以及推进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设一支团结协作、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尤其是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体尤其重要。首先,实行校本培训,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促发,利用经济学院的现有师资对外语学院拥有英语语言文学背景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发挥跨学科的优势,促进外院教师的转型发展;同时,学校还可定期对外聘请公司和企业中水平较高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来校对我院教师进行外贸知识与操作技能的集中培训,并坚持聘用兼职教师,建立社会合作教学的师资队伍,保障对外贸易的有效发展;其次,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技术技能。学校可通过国际合作等方式,利用暑假分批、分期把青年骨干教师送往国外参观学习和交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视野,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提倡并鼓励教师参加有关的专业考试获取对外贸易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切实加大自有师资队伍培训的力度,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素质。
5. 改革考试方式,做到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
考试方式的改革能推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而传统商务英语相关考试多集中以闭卷考试为主,且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为3:7,单一的考核方式以及终结性评估方式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多元化能力。鉴于此,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考评方式,具体为闭卷考试科目的比例占总课程体系的60%,以开卷考试、论文、商务报告等开放性形式的考试科目比例占总课程体系的40%。闭卷考试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为4:6;开卷考试、论文、商务报告等开放性形式的考试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为5:5。平时成绩考核由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三部分构成,比例分别是30%,30%和40%,授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每周点一次名,每个月记录一次作业,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原始记录,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的个体差异。
6. 改革毕业论文模式,突出应用环节
结合校内实验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际,改革毕业论文形式和内容,删除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及教育方向,突出商务英语的实践环节,如要求学生用英文分析市场需求、撰写商务报告等。做到实习实训、毕业论文和就业一体化模式。在做好顶岗实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实习经历,确定毕业论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校内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并定期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中遇到的问题。最后,为了准确了解学生毕业论文进展情况以及学生在企业中的工作、生活状况,校内指导老师还可以抽时间到企业中进行走访,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二、 保障措施
为配合改革的各项内容,必须从思想上、制度上乃至经费上切实加强保障,以此促进学校的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鉴于此,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构建实训保障体系
商务英语的校内实训室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为保证其能长久顺畅的使用,须完善实训室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并形成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此外,还可以建设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实训实习需求,发挥实训实习设施的效能;建立实训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度,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满足学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实训环节。
2. 加大投入,设立专项基金,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提供经费
学校将以自筹、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以及吸收企业积极参与等方式广泛拓展融资渠道,为商务英语方向设立专业发展基金,使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充分保障,以促进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
三、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2月):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商务英语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团队建设阶段,拟根据学生的校外实习反馈和市场需求,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方向课程体系,并在相关班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定期派送教师到外企进行调研学习交流,以此促进商务英语方向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发展。
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阶段,拟重点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场所,促进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
结语:
综上所述,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能力的办学思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考评方式和毕业论文六个转型发展,才能真正符合建设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型本科高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Z] Mar 26, 2013. Jun 15, 2014.
[2] 田振江.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趋势下的师资发展[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3): 53-60
[3] 王立非. 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J]. 中国外语,2009(6): 4-10
作者简介:
[1] 陈惠君(1982年10月),女,湖南邵阳人,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专业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58-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据教育部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一致处在高速增长阶段,每年平均增速为13.19%。中国现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面对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生,一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国际学生进行专业课教育。毕竟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教育才是吸引并留得住国际学生的关键。本文拟以暨南大学为例,对国际学生专业课教育的方法与方式进行探讨。
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华侨学府,也是“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办学理念与目标是“侨校+名校”。暨南大学是目前拥有外国留学生最多的中国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大学的校训是“忠信笃敬”,在此校训的引导下,暨南大学注重对华人华侨子女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培养,因此受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的极大关注与欢迎。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从建校到目前为止,总计培养了来自全球五大洲16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二十余万人。在其“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下,暨南大学拥有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二、国际学生专业课教育现状
接下来,将以我在国际学院所从事的全英教学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为例,来对国际学生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中国对外贸易课是专业选修课,其对象是经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培训后的大三学生。该课程共有36个学时,分为九个部分,包括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其演变、中国与美国、欧盟的双边贸易、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分析等内容。由于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特点与趋势,是一门现实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而采用课堂讨论加论文的考试方式,更便于考察学生搜集数据资料的能力、对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力以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力。其中课堂讨论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论文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课程论文题目由老师命定,均是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对于英文的课程论文评分,主要侧重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到所给的当前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上。
从课程论文分数对比的情况来看(见图1),内招生获得9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明显大于外招生,79分以下的学生则都是外招生。这表明,通过大陆高考入学的内招生在对课程教学理解上、论文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要高于外招生。
再看课堂讨论分数的情况。这个分数的评定,主要依据是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和案例讨论。从分数结果对比上来看,外招生在9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高于内招生,中间水平两者接近。由于外招生在口语表达上具有优势,并且喜欢参与灵活的、随意的课堂讨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获得课堂讨论分高分的相对较多。
三、原因分析
之所以出现内招生与外招生在分数上有如此大的差异,依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际学生的语言优势,另一个是国际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劣势。在专业课教育上,国际学生和大陆学生由于背景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他们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学习效果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来说,国际学生有着较好的英语语言背景,因此,在全英授课的课堂上,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相比之下,大陆学生则因英语表达不流畅,不敢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导致其平时成绩低于国际学生。
但是,国际学生就读暨南大学时,并没有接受过中国的高考,而是有相应的特殊入学考试。他们往往是在华文学院接受一定的中文基础训练后,再来申请大学入学。其对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了解有限,对于专业课之前的系统学习也不够,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这使得他们对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特点没有明确的认识。比如,我曾在课堂上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之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在东部沿海地区又进一步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我让大家讨论有哪些原因导致了中国对外贸易空间分布不均匀?国际学生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通常是从地理的直观角度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靠近大海,所以国际贸易过程中运输成本较低,这种地理优势促使了中国对外贸易集中在东部地区。大陆内招学生则能够通过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来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例如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
另外,国家经济体制、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国际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当我们讲到在改革开放之前,包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有企业从中央和地方政府那里获得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因此其对外贸易占中国总体对外贸易的大头,并且还出现了很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而民营企业由于在体制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很艰难,必须通过外贸公司来进出口。国际学生对此很难理解,他们认为企业应平等对待,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待遇差异。而且他们也很难想象,这种对外贸易的政策差异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由于存在以上原因,在论文考试上,内招学生能够很好地对课堂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应用到当前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分析中去,因此所得成绩要高于国际学生。
四、结论与启示
意识到国际学生与大陆学生的上述差异,对于我们在专业课程设计上、内容构建上、教学方法方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两类学生应有差异地对待。对于国际学生,应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而对于大陆学生,则应鼓励促进其课堂讨论发言,培养其观点表达与陈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5):11-16.
[2]邓晖,来华留学,哪些信号值得注意?[N].光明日报,2015-04-08.
[3]李联明,吕浩雪.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制约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04,25(6):71-75.
[4]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5]文雯,陈丽,陈强,等.课堂学习环境与来华留学生学习收获的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107-113.
[6]张秀琴.国际学生流动趋势与来华留学时代特征[J].辽宁教育,2014,(2):91-92.
关键词:商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48-04
一、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的转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许多英语教育专家指出中国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对外贸易型人才转向能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人才(王立非,2011;叶兴国,2014)。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需熟悉企业营运模式,能在营销、生产、管理、金融等岗位上发挥作用的商务人才。对于这类人才而言,熟练掌握英语交流技能是入职的必要条件。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在海外工作的人员虽然已超过300万,但在各行业内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蔡基刚,2015)。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和课程体系的转变
商务英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经贸英语,其核心课程是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会话、进出口实务等,其任务是为对外贸易事业培养专门的外贸人才(叶兴国,2014)。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兼具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逐渐从一门课程转变为一个培养方向,并成长为一个本科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黄伟新(2005)提出从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到英语商务(Business in English)逐步过渡的本科教学模式,即:在第四学期开始以英语教授商务课程,并在第八学期用英语撰写商务题目的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将英语作为专业课程的“载体”,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培养“英语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技能均强的复合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批准目录外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商务英语研究会提出商务英语本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基础英语、商务英语技能、商务专业三大模块构成(叶兴国,2014),管理学、经济学等商务课程首次被明确列入课程体系。200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进一步提出,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商务专业知识的提高上,要选择性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营销等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在四年的总学时中应占有20%~30%的比例(陈准民等,2009)。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教育部最新制定的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商英国标》) 更是将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比例提高到了25%~35%。由此可见,商务知识类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正式确认。商务知识课程是打造该专业的跨学科特性、培养优秀的英语商务人才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与《商英国标》要求的差距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商英国标》指出,毕业论文应重点考察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取实践类或学术类,其中实践类包含商业计划、营销方案等项目报告和行业、企业、市场分析等调研报告。
然而,根植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商务英语专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要突破传统语言学的窠臼,应用商务知识研究商务类实践课题无疑是一巨大挑战,目前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很少。陆道夫(2010)《在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中提出应将语言学、交际学、机构研究等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研究中,采用修辞分析法、机构话语法、语料库等方法来研究商务交际事件中商务话语的特点、其文化背景及对相关群体或个体的影响。这意味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仍是语言现象而不是商务现象。笔者在2015年一次全国性的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对参会的50余所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现状的存在。对于“贵校商务英语论文选题的方向包括哪些”这个问题,选择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商务课题的不到30%,而选择各类商务文本翻译、商务信函、商务话语分析的占60%以上。由此可见,当前虽然少数条件较好的大学,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经开展了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论文的实践,对于大多数院校,由于受到教师学术背景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的论文仍然是经院式的,英语依旧主要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的载体。
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如果在毕业论文中得不到体现,显然不符合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所学的商务知识出发、应用商务研究方法、用英文撰写具有实践意义的商务题材的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商务题材论文与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的区别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区别
商务题材的论文其研究对象为商务领域中的各种活动和事件,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等。从研究目的来看,商务研究主要分为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和因果关系研究(causal research)(Zikmumd et al 2010:54-61;Saunders et al 2010:137-140)。探索性研究发现和评估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帮助决策者抓住机遇或化解威胁;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某种商务现象,如目标市场、客户满意度、营销活动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从而让决策者深入了解该现象,为正确评估经营效果提供依据;因果关系研究旨在发现某个商务现象,如员工流动率过高、销售额下降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商务研究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实证数据,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理性的决策,其研究对象涵盖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它不同于以商务语言(如:谈判、信函、广告)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商务沟通技能和效率为目的的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
(二)研究方法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通常采用实证研究。由于各个企业关注的信息不同,商务研究通常需要采集第一手数据。受到研究的时效性、资金投入等限制因素,数据采集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专题小组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在研究设计上,商务研究最常见的设计是案例分析。商务研究极少采用修辞分析、话语分析、语料库、文本比较、实验等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研究的基础是商务专业知识而非翻译、语言学知识。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商务题材论文应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领域的一个或多个理论做研究框架,在深入了解该理论的内容、发展演变、意义和局限的基础上,将它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商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商务研究模式
本科生在进行论文写作和研究的时候往往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时间、经费、经验、知识面、社会资源等。因此,很多商务研究设计,如行动研究、纵向追踪研究并不适合学生操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商务英语本科论文指导实践,参考Brown(2006)对于商务研究的分类,提炼出四种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商务研究模式。
(一)理论应用型研究
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最佳的方法就是看他们能否正确地应用理论去分析商务领域里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种定价理论,结合当今市场的热点,如苹果系列产品的热销,学生可能会觉得苹果的热销和它的高价策略之间或许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搜集并详细研读关于高价策略的文献资料,将相关的理论用于对苹果系列产品定价策略的分析以解释苹果公司是如何通过高价策略树立品牌形象、赢得客户青睐的。
理论应用型研究通常选取业内颇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用相关理论去解释这种成功,从而将朴素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期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对知名企业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教训。理论应用型研究的选题范围广,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因为这类研究主要依靠文献资料和二手数据,因此很容易操作,往往是学生的首选类型。
(二)解决问题型研究
解决问题型研究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所表现出的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初步诊断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的商务知识,找出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型研究的选题通常来源于学生的实习经历。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该企业的销售人员满意度低,流动率高。通过观察和交流,学生可能会把这一问题归咎为绩效考核系统中激励机制的缺失。于是,通过对激励理论和案例的研究,该学生能够针对这个企业提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方案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型的研究不仅对企业具有实际意义,而且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锻炼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采取这种方式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三)检验模型型研究
“检验模型型研究”是另一种类型的“理论应用型研究”,其研究基础虽然也是商务理论或模型,但由于商业世界变化万千,现有的理论和模型未必适合新出现的商务现象或特定的市场、产品或企业实践,因此“检验模型型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或模型在新的情况下的适用性,并且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对模型的修正。
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新的营销理论层出不穷。代表信息技术时代营销革命的体验式营销很快风靡全球,学者们为此建立了模型。但是,发源于IT行业的这种新型营销模式是否适合传统行业,或者当今更新潮的互联网行业呢?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就是“检验模型型”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体验式营销模型出发,设计问卷或采访提纲,然后以某个传统企业或新型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一手收据,再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现有模型是否适用于这个特定的企业实践,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调整。“检验模型型研究”不仅是对理论的应用,更是对理论的发展,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评估效果型研究
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营销手段、管理措施等。然而这些新举措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存在哪些问题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评估效果型”研究通过数据采集,获得相关人群对于这些新事物的态度,从而评估其实施的效果,为决策者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选题可以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经历, 也可以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商业世界的热点现象和热门话题,如“从大学生消费心理探究天猫双十一狂欢活动促销手段的效果”、“网购冲击下实体书店体验式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研究及发展建议―以XX书店为例”、“O2O模式下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研究”等。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成果往往是对所研究课题的经验或教训的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决策者或同类企业的类似活动提供借鉴。由于我们所处的商业世界变化剧烈,新的话题、热点层出不穷,为此类研究的选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同时,通过这类选题,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和学习新生事物,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眼界,与时俱进。
五、商务题材论文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的论文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这个目标的达成。
(一)促进高级英语技能的提高,突出英语专业特色
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对母语非英语的所有人都是一巨大挑战。除了写论文必须经历的选题、构思、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论提炼等挑战外,语言本身也构成巨大障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文献,阅读量和文献难度远远超过平时课程作业和考核的要求。在阅读中,学生不仅仅要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体会和模仿学术语言的句型风格。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大量用到释义、总结、描述、分析等英语专业着力培养的高级语言技能,同时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也会得到锻练和提高。这些高层次的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在职场和学术领域拓宽上升的空间,正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区别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商科毕业生的重要方面。
(二)促进商务学习与英语学习的结合,锻炼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仅仅靠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显然不够。完成任何一个课题的论文,都必须对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的理论、所选择的案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要做到这点,学生必须通过网络、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方式查阅大量资料,这一过程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如果所阅读的资料是英文的,则实现了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无缝对接,深度训练了学生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打造商务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
如前文所述,《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了商务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营销、国际金融等) 是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采取本文推荐的四种商务研究模式设计研究方案、写作商务题材的论文时,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商务学科知识进行深度钻研,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对社会经济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典型案例、企业实践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数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批判性地建构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
(四)促进思维方式与国际接轨,为未来的职场晋升打下坚实基础
终生学习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理念,而是职场生存的基本法则。大型跨国企业对于市场调研非常重视,往往斥巨资聘请专业调研机构为其服务。随着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十分需要懂得商务研究方法、英语娴熟、能用英语阅读、撰写符合国际规范的研究报告的人才。而企业的高管也必须具有能看懂、用好这样的研究报告的基本素质。在本科阶段用英语撰写的商务论文,从架构、语言到格式都遵循西方学界的标准,这样高起点、高标准的训练将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职场的发展垫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展商务研究、用英语撰写商务论文,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切实可行。传统语言学、英美文学背景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也需要本着终生学习的原则,通过进修、自学、与商科专业教师合作等方式突破自身学术背景的束缚,积极引导学生做商务题材的毕业论文,促进《商英国标》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Brown,R.B.Doing Your Dissertation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and Writing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2] Saunders,M.,P.Lewis & A.Thornhil.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Students [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 Zikmund,W.G,B.J.Babin, J.C.Carr, &M.Griffin.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蔡基刚 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改革 [N] 光明日报,2015-02-03(14).
[5] 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J].中国外语,2009(6):4-11.
[6] 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 [J].国际经贸探索,2005(21):9-12.
[7]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商英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3.
[8] 陆道夫.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第二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9] 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 [J].外语界,2011(6):6-14
[10] 叶兴国.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J].当代外语研究, 2014(5):1-6.
Abstract:The accelerating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has led China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market and given rise to the growing demands for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business courses have gradually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Business English program. The newly issued National Criterion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BA program in Business English stipulates that BA theses should demonstrate students’ applying and synthesizing ability of English and business knowledge. Under this direction, English theses focusing on business issues should gradual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theses based on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article firs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he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goals,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ses. It presents four research patterns and the related sources of topic selection that are feasible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In light of the National Criterio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how writing English thesis on business topics can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外贸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051-01
一、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优势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集金融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贸信息网络化为一体,旨在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和谐统一的新型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念,缩小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距离,大大提高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传输和处理,开辟了世界范围内更为公平、公正、广泛、竞争的大市场,为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提供了能更好地满足各自需求的极好的机会。
电子商务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效益和效率。Internet上的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体系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从外贸企业的工作效率方面来看
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使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无须人员干预,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传统贸易方式中,用信件、电话和传真传递信息必须有人的参与,且每个环节都要花不少时间。有时由于人员合作和工作时间的问题,会延误传输时间,失去最佳商机。电子商务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与方便。
(二)从企业交易和管理成本方面来看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不需要进过电话、邮件以及人与人面对面的协商,整个交易流程简化缩短了;在管理方面,电子商务精简了部门和人员,使管理相比传统贸易更加简化,因此在企业交易和管理方面所花费的人力物力都比较少,成本低。
(三)从贸易范围方面来看
由于网络和信息的全球化,电子商务不仅面对国内、周边国家,更面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不受自身资金等实力的影响,与全球所有企业一样有着同等的机会去获得信息,开展业务;而对于传统的贸易,除了一些大企业有雄厚的实力可以面向世界贸易,大部分国内的中小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有机会和竞争力,为了提高我国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各个企业应该尽早开展电子商务,其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二、电子商务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挑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带来了全新的外贸交易方式。它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使企业从中能发现巨大的商机,但目前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电子商务的应用尚未普及,离发展方向仍有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一)对新兴商务模式熟悉度不够
即使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外贸企业对于网络的运用,基本是在一些简单的信息查询、录入上。可以进行熟练应用建立公开网站、有自己网络平台的企业还是少数,这样就会直接影响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融入程度,也削弱了企业在当今时代对于电子商务使用上的竞争力。
(二)开展电子商务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作为新兴的贸易行为,要想有安全的交易环境就必须用良好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安全体系为其作保障。其涉及的法律范围包括了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网上交易的纠纷问题;计算机犯罪问题;如何保护用户隐私等问题。法律的律滞给网上交易带来了无法保证合法交易的权益所造成的风险,因为数字化合同的法律效力还没有被法律条文所承认从而失去法律的保护。因此,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电子商务健康的发展是有需要的。
(三)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
互联网的虚拟性,给电子商务带来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来带了一些安全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使买卖双方考虑在支付的过程中会不会中病毒或被黑客攻击等这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使得部分外贸企业并不广泛进行电子商务。还有就是电子商务离不开互联网,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需要理由网络传输各种商业机密,保证商业机密不被泄露也是值得注意的安全问题。
三、对策
鉴于以上情况,中小外贸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电子商务的意识。要培养专业的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并合理的运用计算和互联网络技术,来对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由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电子商务业务操作系统等后端运用软件支持的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其次,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降低资费,使得企业获取信息畅通无阻,有利于外贸企业的竞争。除了网络基础设施,其他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加强,譬如公路、铁路的修建,河道的维修以及海上航线的保护等,这些基础设施会直接影响着运输货物的速度,是物流体系完善的基础也是必要前提。最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在开展电子商务的过程遇到的各种纠纷,就需要相关电子商务专家提供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张丹琼.电子商务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分析[J].电子商务, 2014(2).
[2]王萍,邢冶.电子商务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商机与挑战[J].电子商务,2014(5).
[3]王艳琴.中小外贸企业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摘 要] 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本文重点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国际经贸教学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指导策略,指出了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方向。
[关键词] 国际经贸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策略
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发展和教育价值观问题,而教学设计是解决课程问题的直接教学手段。只有进入教学领域,才能从静态设计的课程走向学生能力培养的动态课程,课程所要考量的一切课程理想、课程目标,才能真实达成。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探讨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明晰构建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指导对策以及发展方向,以期促进高校国际经贸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
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学生自身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为核心、密切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国际经贸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的根本意蕴在于确立国际经贸课程的生命立场、主体立场和价值立场。
1.弥合了师生与课程内容相互脱节的缺陷
把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国际经贸课程体系,符合高校课程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的全新发展趋势,体现了课程观的转换。即国际经贸课程不再是静止的知识,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一种行动,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一种社会实践,一种教育的期望;它的课程内容就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综合性、整体性;它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是跟随国际经贸的现实不断充实、变化、完善的。风云变幻的国际经贸发展现实、发展趋势已成为它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和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他们的智慧、热情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充分解放和自由。
2.弥合了师生与教学形式相互脱节的不足
运用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国际经贸课的教学,符合高校主体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教学观的转换。传统的国际经贸教学多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过程,这样的教学教师没有积极性,学生也不喜欢。而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视野中,教师可以运用自身的创造力,来构建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实践活动、交往活动、探索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价值,恢复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心灵隔阂,提升了教学品质。
3.弥合了学生个体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互脱节的弱点
运用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国际经贸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国际经贸学习观多是大兴接受学习和记诵之策,使学生的学习多呈封闭的个体行为。而实践教学体系,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理念,教学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技能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参与活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以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得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步养成使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现实国际经贸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指导
1.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结构
一个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集中性的实践环节四大部分构成,它要包含对学生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单独设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包括体现在理论课程中的教学,具体可分为以下八大教学模块。
(1)商贸实习。该环节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实行实地参观与听讲座相结合。参观单位以与外贸密切相关的部门为主。如外贸港口、外商投资企业、海关、经济开发区等,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增进了对国际经贸业务了解和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学年论文。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论文内容要求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3)单项业务实训。为加强学生某一具体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模拟训练,目的是加强学生具体岗位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制单实训、报关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等。在这种实训中,学生增强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获得了运用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的机会,并能系统地掌握经贸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
(4)综合业务实训。是对国际货物贸易整个流程的模拟训练,一笔生意从洽谈到结汇、退税等逐个环节地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
(5)毕业实习。这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组织形式,把毕业实习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有效结合起来。
(6)毕业论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最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要鼓励学生参加到任课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来,也可以将学生英文运用能力作为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因子。
(7)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课程论文、课堂辩论、外贸模拟谈判、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解决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8)科研训练。开展假期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活动结束要提交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
以上这八个方面相互衍接,又有所侧重,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策略
(1)选题策略
选好实践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师生的体验与智慧,传达着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运用问卷、社会调查、创设情境等方式来选择。一要源于学生的生活,二要指向国际经贸现实,三要具有可行性。如,在讲述进出口实务、外贸单证、外贸函电等实务性课程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研究课题:起草、签订与日本电子元件贸易合同。这个实践课题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自于他们鲜活的个体经验,也来自于学生的兴趣所在。学生就会动脑筋想办法,以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得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并通过实训基地、模拟软件,练习整个过程的实践操作,从而学到具体操作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计划组织策略
实践教学要有详细的教学方案。第一,要有可行性。教师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等方面审视方案的可行性,避免由于缺乏操作性而无法达成教学要求。第二,要具体化。要将时间、地点、内容、形式一一细化。第三,要保证有效性。第四,要力求多样化。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合作为其主要组织形式,要依据自愿、限制规模等原则,组成学生合作学习小组,鼓励打破班组界限,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的学生也可以合作开展学习,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拓展教学的实施空间。
(3)实施策略
实施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在八大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中,课堂实践教学又是最基本的实践组织形式。因此,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①双语教学法。国际经贸课程多数都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多数贸易规则、贸易术语都是直接从英文翻译而来,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外贸业务的各环节,如报盘、还盘等多用英文表述;确认书、合同、提单等文件也多以英文书写,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②视频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直是国际经贸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而视频案例又具有特殊的功效,它把声音、图像和文本完美的结合起来,把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拟真、还原,随时随地、跨越时空的阻隔。在国际经贸课程内选用典型的视频案例, 把这些案例作为示范,呈现事实情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现实问题,做出各种决策,提出不同的行动方案,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争论,使学生的视野不断交融与发展,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合作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创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都是新型教学法的有效尝试。当然,这也是众多新型教学法的举例,因为任何有效的教学方法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没有固定模式的有效方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方向
1.整体规划,防止流于技术上的操作
国际经贸课程的教学目标既有课程技能,又有专业技能,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要把课程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整合起来,要认真评估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学校规模、硬件设施等因素,系统分析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思路,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与学校教学各项改革做整体关注。坚决避免受功利或形式主义的驱使,把实践教学变成浮华的外在装饰,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
2.深入探究,防止轻视知识的习得与应用
实践教学体系不能走向极端。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应用是理论在特定领域内的迁移,没有理论就无所谓实践应用。注重学生实践专业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它只是以更适合的方式,倡导在实践中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不可能依然重复一般课外活动的方式,通过对某种技能的简单模仿来进行,它需要在学生已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索,并通过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寻求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它必须建立在扎实深厚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不能走务虚之路。
3.注重实践活动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
国际经贸实践教学有一个特殊之处:学生要更多的走出去,走进商贸流通领域,走进外贸企业及相关的机构和组织,走进国际货物贸易整个流程,必然要接触五光十色的国际、国内现实,面对物欲横流的商品世界。在解决学生深入实际、培训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所进行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塑造,关注学生的心灵与健康。一方面,任何实践教学的开展都应将探究、体验与想像融为一体,强调学生在事实研究基础上挖掘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创意与理想。另一方面,在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问题上要注意引导学生转换研究的视角,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兴趣、情感和信仰,直接面对并处理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亲身体验中养成健康良好的品行。
国际经贸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还要受其它因素来影响和制约,如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精干的实践教学指导队伍、完善了实践教学检查与评估方法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候怀银 谢小军:20世纪我国学者对课程论学科建设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8.1
[2]尤宏兵: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北方经贸, 2008.7
[3]柴 利: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