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2 17:32:06

高职文化论文

高职文化论文篇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学生往往处于生产、建设第一线,面临着较大的职业安全风险。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高职学生安全文化素养的现实需求。高职院校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与高职文化的集合体,是学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合法权益和保障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通过对师生开展安全教育、健全校内安全设施、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等方式,努力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活动中减少和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3]。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利用文化从更深的层次影响师生员工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帮助他们树立安全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全面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和修养,加强他们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最终使其行为自觉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4]。

2高职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任务,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复杂。目前,其建设水平处于初始阶段,理论尚未成熟,实践也处于初步探索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其主要表现如下:1)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校园文化是灵魂,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它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及传统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等内容。文化建构需要长期的沉淀、积累和提炼,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办学历史短但发展迅猛的特点,截至2010年底,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已达1100多所,高职在校学生800多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半壁江山”。在近20年的规模扩张中,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而对安全文化明显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目前学制为3年,大多采用“2+0.5+0.5”的教学模式,除去校外实习与实训的时间,学生真正的在校时间不足2年,在不长的时间内难以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感。2)资金投入不够到位。当前,高职院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安全工作处于边缘化地位。近年来,由于生源数量锐减,为了抢占生源市场,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招生工作,把招生视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人、财、物方面都给予大力倾斜。而在安全工作方面,严格控制安全保卫日常经费支出,减少对人防、物防、技防等投入。同时,由于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领导常因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犹豫不决。3)规划设计不够科学。高职院校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师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安全理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安全场所和设施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常规安防和危机应急处理,传统性安全以及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等。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安全文化建设缺少统筹,具有随意性、临时性特点。有些院校虽确定了长、中、短期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但迫于招生、就业、师资等一系列即时性和关键性的显性问题,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往往沦为摆设。4)思想认识不够全面。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多发,许多院校越来越认识到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安全管理措施,但思想认识比较片面。一是重物质,轻精神,文化建设未能做到“两手抓,两手都硬”;二是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略人文精神塑造,尤其对学生的安全素质培养不够;三是口头上重视,思想上麻痹。从表面看,领导对安全工作十分重视,逢会必讲安全,但这往往出于对责任追究的担心和预防,并非真正出于对“安全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安全管理工作未能实现常态化、机制化。四是对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清。部分师生认为安全工作是学校领导、保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自己则是受保护的对象,对安全文化建设漠不关心。

3高职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保证学生平安的主要手段,也是确保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从战略高度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出发,以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提高为抓手,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手段,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3.1明晰安全文化建设任务,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积极的文明的大众文化。加强“文化管理”关键在于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积极构建安全文化体系,重视师生的安全知识、技能和意识培养,并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背景[5]。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领导尤其是校长的领导和引导作用。“对于建构和巩固学校文化,在组织内部和外界传递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校长负有主要责任。重视维系和巩固学校组织的文化被认为是校长有效领导的主要特征。”[6]此外,还应努力提高其它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素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传达安全价值观念,并不断进行培育,以提高安全文化的建设效率。要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将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融入到校园管理中,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位师生,做到“一岗双责”,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切实树立安全文化建设“全校一盘棋”思想,远离“隧道视野”和“局部观念”。

3.2创新安全管理工作载体,打造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精神是校园安全文化之魂,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形成校园安全文化的标杆。安全精神文化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安全价值标准和安全信念等,体现为师生员工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意识,包含着有关安全管理的经验和理论[7]。安全精神文化可有效激发师生的安全意识,在思想深处扎根并自觉付诸于实践。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学校的安全理念,以培养师生正确的安全观以及良好的安全素质为核心,利用一切媒介和手段传播安全文化,实现以“文”化人;要积极拓展安全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介的宣传作用;要大力推进校园可视化安全管理,健全安全标识和警示语,对师生起到直观感染并内化为自觉行动。高职院校还应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安全管理载体,可从学生关心的安全知识和存在的安全问题出发,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环节入手,全面加强安全文化课的建设。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在全校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案例与分析》选修课,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3.3提升安全文化管理硬件,建设安全物质设施安全物质是安全文化的载体和表层部分。安全物质文化往往能体现出学校领导对安全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学校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8],它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卫生防疫设施、视频监控设施、消防设施、交通设施等,完备的物质安全硬件能为安全工作提供保障。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建筑安全布局不合理、安全防范设施建设不到位等情况,这给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要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就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校园物防和技防设施投入,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不断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提高安全化的程度,逐步建立起覆盖校园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防盗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交通安全系统等。通过校园安全管理硬件的提升,真正实现“物防、技防和人防”的相互补充与深度融合,从而体现安全物质文化的深刻内涵。

3.4构建特色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是安全文化实施的重要手段。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旨在使安全工作的规则、章程、程序、方式、标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种响应效果和约束作用[8]。通过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有利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高职院校应建立学校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安全预警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举措;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实行院系、部门自查与学校安全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维护校园及其周边安全;建立常见病、传染病预防机制,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建立师生管理机制,规范师生言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师生心理安全教育等。此外,还应针对本校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专家论证、评估,根据当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总体形势,吸收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积极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有效健康的安全管理思想,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安全工作实效性。

3.5发挥师生主体实践功能,规范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行为是安全文化的主体和形式,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9]。人的文化行为一定要靠文化来影响,安全文化行为同样如此。从国内外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表现为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习惯不良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将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强化安全理念渗透,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达到自觉以理念指导行为的良好风尚。师生员工是高职院校内最重要、最主要的群体,安全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这个主体。高职院校的安全文化建设应以师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提升他们参与治安、消防、交通等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只有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学校总体规划,积极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安全精神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以及安全行为文化,才能真正为广大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职文化论文篇2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高职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互动;怎么办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38-02

校企文化互动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是推进校企文化互动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要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在弄清“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探讨“校企文化应怎样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根本目的与原则

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则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是一种力量,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高职院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推进校企文化互动,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实现校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促进高职院校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校企文化互动应当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多管齐下,博采众长,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与共赢。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路径

高职院校文化特色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应该是与“职业”、“技术”元素相关联的内容。企业是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取决于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因此,必须探索实践校企文化互动的各种途径。

1.校企文化互动着力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学院要通过努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吸纳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位教职员工。二是创新发展的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三是团队协作的理念: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特别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愈识和协作能力。四是顾客至上的理念:高职院校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行业企业,树立以“顾客”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高职院校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横向合作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咨询、产品研发、顶岗实习过程中体认企业文化,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把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吸纳到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来。

2.校企文化互动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应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的应是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的应是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画像与简介,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处处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或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都要充分体现企业优秀文化的内涵。

3.校企文化互动的突破点——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高职院校应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建立适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搞好“三个对接”: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的对接;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的对接。二是要实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瞄准市场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积极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学生,稳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课程设置与岗位能力零距离,课程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零距离,建车间式课堂,办工厂化学校,教学做合一,产学研并举。三要推行“三个淡化”: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淡化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的界限,淡化专业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狠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课程团队建设,四要坚持“三个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人才: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面向社会服务;面向教学过程开放,变学生传授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变学习过程为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凸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面向未来开放,着眼于企业、行业发展和先进技术、设备,抢前学习,使学生跨出校门就能自豪地凭果实证明学识、用能力创造魅力、靠智慧赢得机会。

4.校企文化互动的落脚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学院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更新管理观念,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事和管人,一切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做到规范、有序。一要创定学生若干“应会应能”要求,明确专业基础能力,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主动关注所在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二要通过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按规程操作。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校内就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三要将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5S”企业管理等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工厂化学校、企业式管理的校园环境,突出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机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性。

三、我院“校企文化互动”的探索与实践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以来,我院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建设为载体,自觉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谋划,并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XX元互动”与此前提出的教学“三双模式”(即:主干专业链与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相融合,探索形成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其中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主要做法是“创设两个平台,共建三大基地,引入四项规章,培养五实人才”。

1.创设两个平台

一是与全国百强、江苏十强、江苏长江以北最大的国有企业——江苏悦达集团携手合作,共建悦达学院,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化合作,努力实现共构组织、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使之成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的有效平台。二是创设企业家与杰出校友讲坛,传播企业核心文化,解读创业成功历程,分享经验,树立标杆,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树立职业信心,构筑学院精神文化又一展示与教育平台。

2.共建三大基地

一是共建实训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与生产一体化、教学与技术研发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创建“校中厂”、“厂中校”,建成全真型部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创造出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共享。二是共建创业基地。专门成立创业基地管委会,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做好职业环境布置和企业文化氛围渲染,引进企业二十余家,重点打造创业认知中心、创业体验中心、创业模拟中心和创业实战中心,使校企实体相通,文化相融。三是共建研发基地。按照校企“互惠双赢”的原则,建立了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江苏省生态染化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纺织品研究所,建成全省唯一的部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企业管理制度和员工的精神面貌。

3.引入企业四项规章

一是引入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专门成立了学院理事会,构建政行校企四方合作办学机制,为校企文化“双元互动”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引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注重过程、动态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形成注重业绩、奖勤罚懒的绩效管理体系,打造能上能下、动态发展的师资团队。四是引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构建经营有方、资源节约的高效服务体系,开源节流,提高办学效益。

4.培养“五实”人才

高职院校做好育人工作,必须把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明确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经过多年实践,我院提出培养具有“五实”特质的人才,即培养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专门人才,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用人目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毕业生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我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高职文化论文篇4

提及传统文化,大部学生都认为她是老祖先们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遥不可及,其实民族传统文化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为学生搭建民族传统文化情境,这样能很快吸引学生将身心集中到情景中来,兴趣盎然。一般来说,情境教学是大专美术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授课模式,通过情景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只顾埋头听讲的教学模式。不断将教学内容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接触情景,以培养学生对教学课堂及学科的兴趣。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效利用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绘画(蜡笔画、线描画、水粉画、水墨画等)、手工(剪纸、折纸、泥塑、绒花等)和作品欣赏等多种形式的情境美术教育活动,合理利用学校走廊、教室等三维活动空间创设具有民间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比如在《彩色情感》教学中,我们以《脸谱》为例,提供黑、红、白、绿、黄等各种颜色脸谱让学生欣赏,学生被其鲜艳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所吸引,充满好奇。此时老师提出问题:“大家知道各种颜色所代表含义吗?”并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知道了红色代表忠诚,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公平公正等含义。

二、挑选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深有感晤

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高职高专的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审美领域,对作品的意境、色彩运用、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全面把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挑选一些较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故事,一方面让学生实现作品与名人故事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有所悟、有所思。中国传统之化中有许多经典值得我们借鉴,如童谣、故事、古诗等;这些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并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欣赏齐白石的书画时,讲述一些与此作品的有关齐白石典故,能让学生对于齐白石的作品有更为透彻的认识。传统故事属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少名人轶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初始阶段,此时利用民族文化的渗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互讨论,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比如,利用美术课时间,在课堂上模拟了一场书画展览,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见闻、特长,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书画作品然后以书画展的形式展示出来,共同交流讨论分析,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学生心理上也获得了一种满足感。类似的模仿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教导了学生们要时刻留意生活、用心生活,完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未源于生活。

三、借助古代书画名人,为学生指引道路

传统文化如何渗透才能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我认为传统文化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东西,而是一种真正可以为我们引路,具有精神层面价值的文化。高职高专的学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接收外界的很多新鲜事物,自身的价值观体系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渗透关键在于能够指引学生今后的道路,对处于艰辛奋斗一时期的他们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古代很多书画名人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书画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后人一直都无法超越甚至企及。除了极个别书画家有着天才般的聪颖和智慧外,很多都是凭借后天的努力,才登上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峰。有次笔者在让学生们欣赏唐伯虎的书画作品时,很多学生对唐伯虎的理解受到了电影、电视剧的影响,认为唐伯虎是一个家境殷实、风流佣镜的花花公子。其实不然,于是我跟学生们讲解了关于唐伯虎的成才故事。并引用唐伯虎的典故来告诫学生要用功学习,成就并不是偶然就能获得的。感受完这样的故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启发和引导,不少学生在欣赏名书名画的时候,会积极地去思考名书名画背后的故事,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导向思维,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出发,得到感悟,可以说这样的思维和启发,对于大专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心灵的鸡汤”。有时候我引导学生:“你们很快要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许浮躁的心气会一点一点影响你们,也许美术不会成为你们生活的中心,但是可以当作一种业余的爱好,用美术、用传统文化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学生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渐渐的我也发现通过课堂的引导,学生们业余会关注一些书画作品、传统文化,比如到其他地右创夏游,学生们会首先澎亡这个地方的传统之化特色,这种澎亡让更深刻去领悟地方的人文。结论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当代命题,也成为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的使命,关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不得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如果能将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会取得良好的成效。让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美术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播种一颗沉静、具有内蕴的种子,引导学生们了解传统之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品格,更主要的是将这种传统文化内化为一种愉申素养,一种被我们一直以来称为人文素养的东西传承给下一代。

高职文化论文篇5

性别文化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我们认为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是属于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人们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去看待自然的性别差异和分工中非自然的由社会结构性、文化性、制度性带来的性别歧视和性别霸权,摈弃落后的性别文化观念,培养和形成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的活动。作为专门培养女性人才的女子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体现先进性别文化,倡导发挥先进性别文化在培养人、塑造人方面的特殊作用,倡导广大女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女子高职院校发挥育人功能的应有之义。

二、女子高职院校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女子高职院校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更是女性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元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态势,职业院校女大学生面临着性别角色的选择和定位的困惑与焦虑,迫切需要加强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与引导。女子高职院校应自觉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对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推进男女平等进程;提升学院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先进性别文化构建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实践的可能。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性别文化教育起着引领作用,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先进性别文化以性别平等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只有男女两性人格与尊严平等,才能真正地、具体地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通过先进文化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人生观、道德价值导向成为女性人生观、道德价值取向中的主流意识。通过先进文化教育,以女性四自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女性正确的职业观与经济、政治价值观男女平等是先进性别文化的核心内容。先进性别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先进性别文化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才有可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先进性别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摒弃了落后的性别文化中的腐朽成分,发扬了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性别文化规范,是一种促使女性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先进文化。它是正确评价男女两性社会价值作用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积淀,积极有效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精神保障。

(二)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需要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落后的性别文化还有相当的市场,严重影响女性成长发展。女子高职院校既是先进性别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又是先进性别文化的集散地,提升包括性别文化在内的文化竞争力,促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女子高职院校把先进性别文化教育与高职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开发女性特色课程,自编女性教育教材。让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消除腐朽落后性别文化影响,避免性别文化精神枯萎,树立先进性别观,帮助学生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以增强女性主体意识和性别自尊感和自豪感,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积极贡献,是女子高职院校传播先进性别文化的关键之所在。

(三)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是加快实现男女平等进程的需要

我国提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已十多年,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法律,但现实中男女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与传统性别文化中的落后观念的消极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上对男女平等的性别文化认识存在着三大误区也影响男女平等实现的进程。我国是一个有着1.8亿文盲,其中70%是女性的国家。如果女性自身都没有与男性平等发展的主观愿望和主体意识,那么不论国家为妇女解放提供多么优越的制度和政策,也不论生产力的发展为妇女解放创造多么有力的条件,都不会形成男女平等的现实。所以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男女平等,建设性别文化,当务之急要在女性群体中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唤醒女性主体意识,促使她们加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队伍中来。

(四)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是提升女子高职院校品质的现实需要

追求卓越,提升大学品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大学品质即大学的品格与气质。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对提升女子高职院校自身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女子高职院校只有打造特色鲜明的女性文化,丰富先进性别文化的底蕴,提升自身大学品质,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高职教育中支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增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女子高职院校学生将成为先进性别文化的最大受益群体,女子高职院校也将因性别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独树一帜,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三、女子高职院校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女子高职院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性别文化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女性教育特色和优势,认真做好先进性别文化“三进”工作,不断推进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切实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历史责任,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一)先进性别文化进课堂

开发女性特色课程,让性别文化立起来。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先进性别文化的主渠道,开发校本课程或特色课程、专题讲座,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确立应有的教学地位。通过开发女子高职院校特色课程和女性关注的热点专题讲座,如《女性成才》《女大学生成才学》《高职女生素养》《女性文化讲堂》等特色课程或讲座,边缘化甚至隐形化的许多与女性有关的问题纳入女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对大学时期女性进行性别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生指导的重要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为女性先进文化教育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由边缘走向主流核心,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体,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二)先进性别文化进校园

积极营造有利于女性成长的校园氛围,使先进性别文化活起来。通过开展富有女子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性别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四自精神,健全女性人格和健康心理,让先进的性别文化理念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一是积极开展以女性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我的青春我做主”“青春助力我成长”等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女性主题实践活动,“魅力女生,精彩人生”“青春手拉手,姐妹向前走”“创先争优金牌女院人”等形式多样活动舒展女性美的天性,升华女的人格,增强女性自豪、进取精神风范,提高女性综合素质。三是组织女性教育论坛和女性热点探讨,“女性学法论坛”“女性美德论坛”“女性教育论坛”“女性职业发展论坛”“女性礼仪论坛”,“树四自精神,做睿智女性”,提炼女校特色校园文化,引导并培育女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先进性别文化进头脑

在高等职业内涵建设中,女子高职院校深刻认识到,先进性别文化教育是女子高职院校的发展动力,也是女子高职院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为此,整合多方资源,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和活动平台,将先进性别文化知识灌输与活动渗透并重,进入高职女院学生头脑中,让先进性别文化兴起来。一是理念植入,牢牢掌握先进性别文化的主动权,将先进性别文化思想通过特色课程、女性讲座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植入学生大脑,武装学生思想。二是意识激发,自觉建设先进性别文化。性别文化教育离不开性别文化建设在进行情感教育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在融入和渗透上用心思下功夫,积极引导高职女生走出成长烦恼,以“青春正能量,和谐有力量”文化系列沙龙为依托,帮助女大学生面对社会多元价值,学会选择、学会思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服力,让先进的性别文化理念得到思想上的主动认同与确立。三是行为培养,努力践行先进性别文化。通过积极开展礼仪大赛、勤工助学、职业技能比赛、爱心公益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校内外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活动,激励女大学生形成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女性四自精神成为女院高职学生的核心定力,有能力、有智慧、有独立人格的女生在先进性别文化滋养下成为“手中有实力,心中有定力”的新女性,有效提升高职女生文化品位。

高职文化论文篇6

(1)跨地区性。

高职院校一般为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往往和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区性。而随着网络时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需要吸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同时还能批判和抵制不同地区主流文化中消极恶俗的部分。

(2)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当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将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高度融合,便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和输出的人才产生多元化特征。

(3)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通过信息平台确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上制定个性化理论学习内容,在平台上实现职业技术实践操作,通过情景设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对职业技术特征的熟悉度和实践操作的熟练度。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而作为网络文化主要参与者的高职学生,其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活动行为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表现为各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和冲突、人生态度、利益观念、道德水准、择业态度、平等需求等,因此有必要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进行设计。

2平台的主要模块实现

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12个模块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包括登录、用户权限、上传下载、审核等。由于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各部分内容的形式比较雷同,模块结构特点又具有复制性,可以认为四大板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涉及权限管理、栏目浏览、上传下载文件等功能,在此只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四大板块之一的精神文化板块的相关功能进行简要解读。

2.1精神文化板块实现内容

可以通过导航进入精神文化板块中学生社团管理、经典文学阅读、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学生社团管理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大学生社团交流平台(论坛),提供大学生社团展示平台(社团主页),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各种资料文档的范例(如社团章程),提供大学生社团管理功能,提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该模块起到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的作用。高职学生通过该模块参与社团活动并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经典文学阅读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中国文学及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国文学作品中既有古典文学,也有近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乃至当代著名网络文学的名篇巨著。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经》《论语》、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和明清小说。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是小说、诗歌与戏剧。该模块还有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作品。这些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贯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思索和深刻体验认识。阅读这些作品,犹如与名家大师进行心灵的直接交流与碰撞,可从中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体验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敬畏,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职业素质教育模块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科技博览、创新创业、健康驿站等栏目,开展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寝室美化大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满足学生在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方面的爱好与需求。

2.2精神文化板块功能实现

普通用户可以选择性登录精神文化板块。直接进入此板块的用户只限于参与社团活动、阅读网络提供的经典文学作品、浏览职业素质教育模块中的各种栏目。通过注册账号和密码登录的用户可以上传各种作品、参与社团管理等。平台设置了用户积分系统,鼓励用户通过积累积分用于在平台的资源下载和观看影视作品。管理员用户主要负责对精神文化各模块的内容进行管理,包括添加、审核、修改和删除经典文学作品和大学生社团子栏目,审核用户上传的经典文学内容并把审核结果反馈给用户。

3行为反馈系统功能解析

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行为反馈系统模型中,笔者利用已开发的“网络终端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现了浏览行为记录采集、行为记录分析、在线分析报告、行为库存储等功能。具体实现过程是:先采集登录用户的浏览行为,将行为记录储存到数据库中,并依照分析内容,有选择地将数据转入行为数据库;然后通过行为记录模块将行为记录转变成行为模式,储存于行为模式库中;最后通过在线分析报告模块实现行为结果浏览模式,实时将分析报告提供给网站管理者,以实现动态、精准的网络文化平台反馈功能。管理员用户端应具备评价功能,通过网络文化平台板块的设置标准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网络行为的评价规则,异步收集网络浏览行为信息,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登录行为和网络板块热度等结果进行监控和统计分析,将不同的统计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和网站的管理者。这些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利用这个网络平台,为教师及管理者更好地实时完善网络文化平台的功能和结构、充实资源库的信息内容。在网络文化平台体系设计中,行为反馈系统模块包括4个内容:认知数据采集模块、认知分析管理端、行为数据采集模块、行为分析管理端。文献中关于行为数据的收集方式有多种,我们采用其中2种:第一种是异步收集方式,即在普通用户登录网络文化平台后对用户问卷调查,对用户的自我感受及网络内容认知等传统的信息进行收集;第二种是同步收集方式,即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对浏览者的网络行为进行实时追踪,记录所有与网络浏览活动相关的行为信息。同步信息主要是收集网络登录行为记录(即动态数据),包括点击网址、搜索的关键字、经常访问信息的类型、停留的时间、访问的频率、参与电子讨论的话题、访问的时间段、经常使用的工具、访问课件的内容和时间、已浏览过的教案页面、已完成的练习和阶段测试、各知识点的学习成绩、使用的交流工具及使用次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次数、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笔者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建立了认知分析管理系统,该系统将实现2个方面功能:一是跟踪学生的网络行为,收集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数据;二是对学生体味校园网络文化感知程度进行量化评估。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受访学生对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相关模块的基本感知,并根据系统评价结果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整。

4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建设,从而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专家的智慧、体味已有的成果、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细致的调研,方能对校园网络文化平台体系建设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进而开发出高质量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

高职文化论文篇7

1.1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欠缺明显

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等等.对此我们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较模糊.诸子百家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为儒家,而在我们“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调查中,选择“儒家”的占46.3%,“道家”的占18.9%,“法家”的占16.4%,“名家”的占12.5%,“不知道”的占5.9%.有些学生分不清道教学派与道教,也不太了解佛教、道教的区别.67.1%的学生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社会理想.艺术方面,校园中日流、韩流的追星族随处可见,但是当问及文人墨客大家却一脸茫然.并且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了解甚少,而对周杰伦、“超女”等明星却如数家珍.传统方面,在“您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几本?”的选项中,大学生选择“四本”的占19.3%,“三本”的占30.6%,“二本”的占18.9%,“一本”的占21.4%,“全无”的占9.8%.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而在学习态度方面也是让人堪忧,在“保持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您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讲座的态度如何?”选项中,选择“愿意”的占30.6%,选择“无所谓”的占36.2%,选择“反感”的占33.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仅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这一现状值得我们反思.

1.2高职院校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将会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理想、观念、道德、情感和心理,也必然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在传统文化道德弘扬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美德的缺失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明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仪表不整;一些大学生在上课时候接听手机或睡觉;个别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举止不雅;有些大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乱扔垃圾等;一些学生讲求利益而轻视理想,追逐功利而不见奉献.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他也说过:“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

(2)诚信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思想浮躁,希望不劳而获,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故意拖欠不还;有的大学生就业求职信息弄虚作假.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每年有相当多的学生拖欠学费.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原因并不是家庭贫困,而是用本应用来上学的钱却花在了物质享受、精神娱乐上.

(3)责任意识缺失.大学生顶岗实习随意迟到早退或者出现旷工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观念较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强调自身利益,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麻木不仁.

1.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化”地位.课程任意删减,课时缩水,语文老师缺乏,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校对专业教师片面强调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忽视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得专业课程不能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虽然学校也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等,开展人文大讲堂,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人文氛围不浓.“您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总体评价是”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很浓厚的占21.7%,选择浓厚的占26.7%,选择不太浓厚的占30.9%,选择很不浓厚的占20.7%.

1.4高职院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缺乏

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师整体传统文化知识比较贫乏.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很少涉及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学校没有专任教师,也没有教材.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没有地位,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且教师培训、提高机会少,导致知识日渐老化,文化素质日益下滑.专业课教师虽然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结构单一,文史哲知识贫乏,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文化素质较差.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缺失的原因分析

2.1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性、实用性,从而导致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重实践轻理论、重现实轻传统、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把考证作为学生培养重要工作来抓,再加上学制短,人文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

2.2招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按照我国的招生政策,高职院校录取批次排在后面,录取学生的分数比较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除了小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还可以外,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偏低.大学生不仅自然科学知识不够扎实,而且文化素养也比较低,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严重不足.

2.3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发展历史都比较短.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00多所,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中专、中职组建或升格而来占50%左右.同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还存在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高职院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投入到扩大规模、招生、就业上,重专业培养,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弱化,人文教育的缺失,很难形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严重不适应的现象.数量上不足,思想不稳定,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出路、待遇、发展等问题上还没有有效的解决.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中许多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背景.虽然能够做到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但很难做到在思想上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3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内容,也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哲理、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历史教训、审美情趣等,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职院校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教育相结合,逐步使高职院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结地和传承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3.2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选修课,同时各课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重要课程,其主要内容选取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选取了中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名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鉴赏和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选取了现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关于语文学习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的要领.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学语文或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门课程的渗透.特别是“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充分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只有各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整合互动,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实践的氛围,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一是利用“人文大讲堂”等阵地,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二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大力宣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国学的魅力.三是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活动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如围绕“年俗文化、说生肖、饮食文化及春联文化”等为主题,在调查访问、上网查找相关素材,动手整理资料、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对当地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人轶事等进行考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并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3.4加强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体的结合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新空间、和新渠道.当代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一方面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思想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文化的正确引导,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占领网上阵地,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受众面,增强教育的互动性.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借助国学网、国学论坛、高校联盟等网络平台,推进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开辟传统文化网络园地,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在正面渠道进行灌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做到“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效果.

3.5加强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校园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缺乏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必然没有深度和厚度,发展也缺乏后劲.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教育内容,它的存在必将对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大学生,主导是教师.高职院校只有形成一支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挑战,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善于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融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更能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专业教师要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健康成长成才.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尽量多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人文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高职文化论文篇8

学校文化在文化发展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发展到现在,已初具雏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的传统。优秀的学校文化会成为学校的品牌形象,影响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培养学生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班级文化作为集体形成和发展各大要素中最稳固和最有活力的基础,处处体现着班级独特的风格,外显班风班貌,内显于学生价值观。”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之下,借助相互沟通等途径,产生了类似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保证了学习质量的提高。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班级文化作为管理班级工作的心理平台和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很多事实说明,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对社会体系进行适当的考察与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班级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单位,使学生的教育具有社会预期性。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微型的模拟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之间互相交流,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集体。在此程度上,班级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体,对社会文化具有选择、传递和聚合的功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相比,有着更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更多地吸收了现代社会的职业特点与现代社会要求求职者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隐约体现出企业文化内涵的痕迹。

相对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经企业相关人员的经营与管理,创造出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诸如企业文化观念、劳动者价值观念、自身企业精神、人员的道德规范、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的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在这么多复杂深奥的构成要素中,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心无疑就是价值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企业型人才,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认可成是培养一线一流、拥有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很多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期待着完成自己人生角色的重要转换,将学校作为角色转换的前沿阵地,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绝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工作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文化的内容、特点与表现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从功能上来看,它们之间仍旧具有很大的联系,在对人的感染与教化、规范与培养和对人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类似的地方。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术职业水平的能力,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目标与自身的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融合,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最大程度地缩小与企业要求的距离。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标和定位和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两者总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还具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初期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结果还是离开了自己曾渴望进入的企业。最可怕的现象是有的毕业生在一个月之内不断就业、失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培养企业专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业理想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脱离于企业文化,更多的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缺少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所要求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便造成了培养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文化素质,缺少企业现实文化的熏陶。

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偏颇,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创新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三方面,缺乏对高境界的班级文化精神的凝练和提升。另外,学生活动的品类很多但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活动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人只是把其作为一种经历,而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电脑、手机等虚拟的网络平台所占用,参与集体性活动的主观愿望被大大减弱。很多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存在“跟风”现象,一个班级开展了一个主题班会,另一个班级可能随之也展开了类似的班级活动,缺乏针对性。在认清这些现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要注重提升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丰富内涵,强调精神层面的培育,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由于当前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经过实践,很多学校发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成为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合作实现了双赢,两者的文化定位是共荣,也就是说互相吸取有利因素,学校教育考虑到企业发展,企业发展考虑到就业者的教育等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提升也借助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力量。校企合作不仅搭建了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也搭建了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这种互相融合的机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四、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既然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精神与企业文化的互相融合具有如此重要意义,那么为了实现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有效渗透,我们就应该寻找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大力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首先,在职业培养的教学中将企业文化进行相应的渗透。在上课时,教师应好好利用课堂这一有利因素,课堂——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讲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关于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在学习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切身体验,感受企业文化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接触到与企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锻炼。所以,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条件,提高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企业也应该接纳高职院校的学生,安排他们的实习训练工作,避免重视理论、忽略实际现象的出现。再者,在信息时代,也可通过各种虚拟平台,例如网络等媒介利宣传企业文化。在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提倡学生拥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密切关注企业文化在班级文化中的渗透,争取建设具有实践性、创新性、职业性三者合一的高等职业院校文化。

五、总结

总之,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将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过程,切勿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相信总有一天会在市场上立稳脚跟。

上一篇:创意设计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