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8 10:21:08

多功能建筑论文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1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中知识与信息的意义日益增强,世界正在演化成为一种知识经济,教育建筑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教育建筑所特有的文化和技术内涵,其建筑可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水准与技术发展现状。高等教育是民族复兴、

国家强盛的重要依托,科教兴国是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无疑是这一战略的一支主力军。因此,高校建筑设计“炙手可热”。

建筑学系教学楼的设计与功能

想了解建筑学系教学楼建筑设计,首先要观察这类建筑所满足的功能要求。“功能是分析和说明建筑活动最基本的工具”“人们把建筑用于专门的目的,由于他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对该建筑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无论该建筑是他们工作、睡眠、祈祷或是游戏的场所。”作为教学活动的场所,建筑学系教学楼应起到贯彻教育思想和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场地的功能,并在潜移默化为建筑系学生感受空间和环境的最直接的对象。

建筑学教育与其教学楼的设计

一个建筑学系的教学与其教学楼并非100%吻合,现代教育普遍遵循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空间也会根据不同的班级的规模形成相对合理的教室规模。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单纯的班级授课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

教育的需要。现代建筑教育提倡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建立与他人的合作精神。这些就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中弥补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方法也发生了转变,更加开放和灵活了,如何规划设计好与之适应的教学建筑,塑造高校建筑学院的物质和人文环境,以适应现代建筑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的需求是现代高校建筑学院教学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

建筑学研究的方法

国外大学在建设投资、建设技术水平、教育方式等都与我国有一定区别,因此我国大学教学建筑的设计还需结合我国的经济状况、学科设置特点以及高教事业发展动向等,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以及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教育建筑设计的新思路。本文依据现有资料和相关的理论,以社会调研与逻辑分析的方法为主,使用归纳法对建筑学系教学楼的发展做了总结,运用建筑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逻辑学及对比研究、系统分析等相关知识,从建筑设计及建筑教育理

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论证和实地调查对建筑系室内外空间特征、组织方式和形象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即建筑学系教学楼的发展与建筑教育相适应的特征。具体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步:

①收集、整理、研究和消化相关的著作、文献、史料和资料;

②进行前期初步调研:了解掌握目前中国各种有特色的建筑学系教学楼设计的基本情况;

③进行深入调研与实践工作,以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访问、观察、摄影等多种方法,总结出建筑学系教学楼的设计方法。

④虚心听取各方指导、建议和意见,修改论文不足之处。

建筑学系教学楼的主要功能内容和空间构成

1.教学楼的主要功能内容.

1.1 教学

建筑学系教学楼的教学部分根据教学的需要,以课程设置为依据,主要分为教室、实验室、资料室等。教室以专业的设计教室为核心,辅以评图室、展厅、多媒体教室、机房、美术教室等。实验室包括物理(声学、力学、光等)、模型、色彩等辅助教学的实验室。此外为了增加与外界的信息和理论等的交流活动还配有多功能报告厅。

1.2 科研

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的院系除了教学的功能外还承担科研项目,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研成果决定了一个系在相关领域中的位置。建筑学系通常以教授为负责人,吸收青年教师加入,以共同研究的课题为中心成立建筑师工作室或由授课和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组建成教研室,兼具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和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功能。

1.3 管理办公

院系都拥有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所需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设备用房等。

1.4 教学楼的空间构成

建筑空间的存在形式和分类命名具有多重性。它们分别具有自己的空间形态特征。按使用性质可将建筑学系教学楼空间大体分为:基本功能空间和公共交往空间。空间形态是建筑空间的环境基础,它决定着整个建筑空间的整体环境气氛、效果和视觉感受。建筑系教学楼属于教育建筑的一种,它既有与其它教育建筑相类似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独有特征,成为有别于其它的一类。

2.基本功能空间组成及其设计要点

基本功能空间是构成建筑学系教学楼最基本的单位,在分析教学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时就是从单一教学空间入手的。空间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功能需求,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而基本功能空间的特征具有内向性与独立性,它保证了学习、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于外界的干扰。基本功能空间按其特定的功能进行区域划分,这样便于管理和使用。建筑系教学楼功能空间按照主要教学计划的要素可分为三个方面:教室、专业教育用房、管理和资源区;按照功能对空间的私密性程度的不同要求对空间进行分类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3.教学功能空间的空间特征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建筑室内外的生活都比空间和建筑本身更为根本,更有意义。高校教学楼建筑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基本教学的满足和教学活动的保障通过系楼内这些功能空间来实现。建筑系的教学空间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建筑的主体空间,其建筑系馆的空间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上。尤其是设计教室和评图室具有与其他专业教学楼教学空间不同的特性。随着现代“开放式”建筑教育的趋势,教学功能空间要求建立更适宜建筑教育的空间需求,更适宜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的生动活泼的空间环境,让学生们,以及师生问,能在课堂“内”与“外”自由交往、平等地交谈、互相学习。

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势必引起对所处空间环境要求的改变,教学模式、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建筑系教学楼的空间设计,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教学空间特点。作为建筑教育的物质载体,它不但要为教学活动提供所需的场地,并应体现出建筑教育思想的内涵。它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受教育者对于建筑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荆其敏,张丽安编著,透视建筑教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史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受之.西方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形式;建筑功能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meaning of a particular architects to express, the most simple form of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is from forms of, can say the modelling of buildings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is the architect of the thoughts and intentions directly express.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the function of form and I ca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form; Building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形式与功能是建筑设计中最常见的基础要素,《时代建筑》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就将形式与功能就诠释为建筑设计成功关键的矢量关系。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建筑的实际施工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平台,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高技派,都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形式与功能。可以说现代建筑设计的核心正是形式与功能的探讨,二者对建筑的最终设计定稿有着最广泛的影响。

一、基础概述

1.建筑设计

所谓的建筑设计,通常是指建筑物施工建设前,建筑师设计人员通过对建筑任务、施工问题、使用问题等与建筑物建设相关问题,做好通盘预设解决方案,以文件与图纸的等形式进行呈现。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建筑空间与设计者思想表现形式的碰撞;是塑造多种建筑可能的寻找。现代建筑设计早已颠覆传统的方法,设计表现形式、设计方法、辅助设计、设计思考都有快速发展。

2.建筑形式

美学中对形式的定义,通常是指针对特定的审美对象,凭借对其整体的实体真实的感觉反应,以及审美对象内容美的存在表现。任何事物都具有其特有的形式,同时形式和内容又是相对的两个概念,从内容的组织形式、表现方法、组合方法等等,都将形式和内容联系起来。往往一个内容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对建筑形式的追求是设计师的天性,正是又有多元化形式的建筑不断的被设计出来,建筑因为以其形式的不同存在于现实之中。

3.建筑功能

建筑的本质是为建筑使用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功能,由于建筑建造的时间、地点、社会、文化等各有不同,其所富含的功能含义就更加的综合复杂。常见的建筑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有平面功能和竖向功能两种方法。建筑功能由于其复杂性,往往各个功能之间有具有复杂的矛盾,针对不同的建筑功能进行分析,可将建筑功能中的主要矛盾作为设计出发点。成功建筑设计总是涵盖方方面面的的因素,自然建筑的功能同样是需要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量的。

二.建筑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1.形式与功能的建筑运动

十九世纪后期,现代建筑运动的倡导者,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Form Follow Function”这个观点正是功能论者的标志的口号“形式追随功能”。这一口号的提出带有极强的时代特点,由于1871年芝加哥当地发生的城市大火,导致城市大部分建筑被毁于火灾之中。虽然,两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狭义性,但是不可否认这两种提法都将建筑设计中形式与功能提到了一定高度,在很大一段时期,建筑设计过程中,都将形式与功能作做更多的比较分析,形式与功能是复杂的关系的结合体,其彼此相互影响。

2.形式与功能的矛盾

从人们开始注意到形式与功能的这两者的不同开始,二者之间的矛盾就从来没有消失过。著名的Cyril Sweett负责人Hugh Mulcahey就针对房产形式和功能之间的矛盾提出过时髦的曲线建筑由于空间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在一定程度上却提升了装饰的价格。从其观点中,可以分析出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功能追随形式”的倡导者,但另一个角度上,他也将形式与功能之间的矛盾描述的显而易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进行有效调和,才能建造出收使用者欢迎发建筑。

3.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著名的建筑学家玛库斯•维特鲁威斯•波里奥提出建筑的“三位一体”基础学说。他将建筑的适用、坚固、美观作为其“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以现代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观点进行丰富,适用和坚固无疑更偏向当今建筑设计中的功能理论;美观这一个要素更偏向当今建筑设计中形式理论。从玛库斯的时代到现代,虽然建筑理论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建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性,却没有改变过。以我国国家体育场为例,“鸟巢”是典型的形式与功能达到统一的经典设计。从设计到施工,“鸟巢”以人为本,在细节中倡导人文关怀,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施工过程,都将形式和功能进行了经典的诠释。评定现代建筑的优秀标准的因素,形式与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研究建筑设计形式与功能的意义

进入新时期以来,从建筑设计的发展角度出发,研究建筑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建筑设计形式与功能风土人文的诠释。建设设计的形式与功能在是建筑所在地区的社会和风土人文的准确反应。由于不同地区的要对维度、气候、地形、生活方式等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建筑设计形式与功能更多的能反应出当地的风土人情。以我国华北地区建筑的代表“四合院”为例,四合院最初是一家一户的独院封闭院子,这是早期“四合院”生活的反应。解放初期,由于某些地区住房紧张,“四合院”也告别了最初一家一户的形式,变成了一院多户。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大部分“四合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楼房。进入新时期以来,在“四合院”开始淡出人们生活的同时,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代表四合院胡同文化也开始兴起。“四合院”作为风土人文变化的是最经典范例,可以说它在最大的程度上反应者建筑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变迁,这种诠释正是建筑设计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形式与功能是时代精神的诠释。建筑设计的形式和功能不同于施工技术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形式与功能更多的是特定时代的精神的诠释。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通过其对形式与功能的全新诠释,对中世纪基督教的控制和束缚进行反抗和抨击,从视觉上就给人自由清晰的时代脚步。建筑形式与功能会跟随着时代推进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以我国民国时期哈尔滨建筑为例,这个时期的哈尔滨建筑风格中更多带有俄国风格,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更多是围绕生活在哈尔滨的俄国人建造的。以苏菲亚教堂为代表的俄国建筑群,反应了特定历史时期建筑的形式和功能。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建筑形式与功能更在保有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趋于国际化,特别是在大型城市的建筑中更为明显。以上海“新天地”改造工程为例,在保有传统外貌的同时,建筑内部从形式与功能都完成了国际化蜕变。上海“新天地”是我国当代建筑设计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的代表作。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建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多元化趋势,随着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将建筑设计中形式和功能做完美统一,创作出更多适应时展的民族建筑,作为建筑的设计者,设计出适用于新时期我国人们需要的是建筑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迪,易学尧.建筑形式与文化及非文化因素的关系[J].中外建筑.2010(05)

[2]苏宏志,陈永昌,杨健.系统科学视野下建筑的适应性设计解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04)

[3]耳东陈.密斯•凡德罗 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J].房地产导刊.2009(11)

[4]郑.建筑形式的意谓问题[J].艺术百家.2009(04)

[5]苑军.论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J].装饰.2007(01)

[6]覃林毅.浅谈建筑功能与形式的辨证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2)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 形式 功能

许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或多或少的批评和责难“形式主义”,认为“形式主义”设计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设计的形态上,而忽略甚至牺牲其功能。是的,“形式主义”一直受到极大的非难,许多被认为是不好的设计都被套上“形式主义”的帽子,当形式这个名词扣上主义的帽子,确实带有贬义,但是注重形式,这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必须把“形式”和“形式主义”区别开来。因为虽然和形式相对的功能被人们一致认为是设计首要的因素,但是即使是最具体、最细微的‘功能’也总要根据一定的形式去完成。任何功能的载体其实都是某种形式,而且随着物质条件的改观,对于就算是一个门,一个窗,我们也不仅仅使用它们最简单的功能,而在形式上也有所挑选。 而“形式主义”和“形式”的概念则截然不同、差距甚远,“形式主义”常常被认为是忽略功能的需要而花精力去追求某种形式,在现在资源并不充足的年代,一旦一个设计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是让人们鄙夷的。这就让我想到最近比较热门的以cctv新总部大楼展开的一场争论,cctv的设计是由荷兰的设计师库哈斯设计的,设计非常新颖,但却引起极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这栋楼是倾斜的,而且在180的高空横挑长度达70米,因为本来按照普通的摩天楼垂直造型设计,也能满足办公这个功能的需要,而高空横挑和斜着上升的造型极大的增加了钢材的用量。巨大的钢用量就为了一个形式美,众多业内业外人事众说纷纭。不知道这个建筑是不是会被真的划拨到形式主义的阵营中。首先要问这样的设计具备不具备功能?具备了什么功能?首先北京是中国的心脏,而cbd是北京的商务中心,cctv大楼正是在这个独特的位置,如果在这个位置上,做一个能够代表建筑美学和技术成就的建筑,它的影响是否会大于它的投资。总的来说:形式时常不是狭义的形式,功能也不是狭义的功能,它们其实在互相融合,而且在一部分条件下并不那么矛盾,那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融合呢?我想最终会是“人”本身。

但是优秀的的建筑不是房屋,与人沟通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比功能更加重要,当然这些形式也是加强了功能,比如悉尼歌剧院,克隆大教堂等等一系列的优秀建筑,悉尼歌剧院的形式感一直作为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标志,克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形式,也正满足了教堂需要震撼人心功能的需求。 在《未来的建筑》一书中,波利索夫斯基曾经这样写道:建筑只有在普通的为实际需要而建造房屋同时也是…崇高的场所时,才成为一种艺术。在这种崇高场所里,小心翼翼地珍藏着人的美、人的炙烈而倔强的精神。波利索夫斯基是个前苏联的建筑师,他在说过这句话后,接着说:“大写的人。这就是衡量建筑的真正尺度。”建筑不仅仅是简简单单满足人居住功能的机器,建筑也不是储藏室、高架桥,建筑不是房子。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建筑作为艺术也应该是有意味的,使建筑有意味的是什么?使他能打动人内心的是什么?使建筑“崇高”的是什么?应该不仅仅是功能,不仅仅是使用的方便,而是利用优秀的形式解决功能的需要,在这点上功能虽然仍然是最基础的环节,但是功能对应的形式则更加的为设计师所考究,因为正是这些形式才能是最表象的与人接触的“功能”,“崇高的”、“光怪陆离的”、“优雅的”等等,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而不是冷冰冰的只是功能。这让我想到现代主义建筑,想到清华大学校园的两个区:清华大学“红区”和清华大学“白区”

清华早已被学生分成两半,一边是“红区”,一边是“白区”。“红区”是老清华,拥有众多红砖结构的古典主义建筑。而建筑旁的景观也非常可人,亲人。虽然 红区的年代久远,甚至有一些破败,但是那是同学们的常去之处。白区这边高楼林立,充斥现代主义建筑,因为需要批量化建造,所以极少装饰元素,体量巨大,形成庞大的建筑与建筑群,这些建筑的功能应该来说比较实用,巨大的窗户很好的采光,良好的设施给同学们舒适的学习环境,但是这类建筑在形式上离人似乎很远,因为我很少看到在建筑旁驻足的同学和老师,人们就像过客,穿梭于建筑的周围,似乎巨大的建筑形式,虽然在功能上能整合整个学院,但是却脱离了校园给人的心理感受,在解决功能的基础上,似乎要做到优秀的建筑,形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也许在现代主义建筑刚刚风行的时候,柯布西耶所说的“住房是居住的机器”等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名言会告诉我们,形式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当现代主义发展到今天,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师”的贝聿铭先生已经极大的推动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了,而且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很多后现代的设计思想了,如果按照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看看这三个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贝聿铭具备几个条件,第一个采用装饰,贝聿铭在八十年代设计的香山饭店的外墙上采用方形和菱形的中式装饰符号,符合条件。第三个条件:与现有环境融合,贝聿铭在每个国家的设计几乎都有融入当地的环境元素,个人认为达到极致的是美秀美术馆,贝老不但借鉴了日本传统的屋顶形式,考虑到人文因素,而且考虑地理因素,把山头挖掉修建建筑后,再填上山头,种上树木,犹如天成,这两个条件无可厚非,现在值得讨论的条件就聚焦在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了,我们说贝老的设计手法,都是直白的?玻璃金字塔没有任何象征意义?这也许真的要问贝老本人了。但是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就是一个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至少具备后现代建筑的三个特点中的两个,这是为什么?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已经并不完全是先前的国际主义了,即在所有国家建造出类似的房子,而正在世界各个角落吸取元素,甚至装饰图案来建造属于当地地缘文化的建筑。这种地缘文化是具体的、单个的,但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地缘文化叠加起来,就成就了全球丰富多彩,而又保持着某种独立性的“人类们”的文化,所有的这一切,都把形式的发展当作建筑更高的要求,即使是现代主义建筑,也不仅仅是火柴盒一样的方盒子,而在当今,形式的皈依点又放在了人本身上,把审美活动同生命活动真正的联系起来。

所以形式的法则也不是传统的形式美法则了,亚里斯多德和欧几里德两位古希腊时期的大师提出的和谐统一原则和黄金比例原则经过两千多年的磨砺后,特别是近两百年和现代、后现代建筑的碰撞,产生了不小的冲突。形式美的法则逐渐在被人文精神所替代,或者更准确的说,形式美只是人文美的范畴之一。记得上建筑选修课的时候,建筑老师所讲的形式美的规律并不多,他关注的是人的内心感受,向我们在一座图书馆的内部详细讲述如果把这堵墙拿掉或再加上玻璃,会给我们的内心造成什么感受,这种感受是否是当代建筑师更加关心的事情呢?把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放在最高的位置……这正是形式在功能早就是为人考虑以后,最终回归到人本身,形式本身的功能也得以凸现:打动人内心的功能。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4

论文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1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2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5建筑的技术与特性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6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著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师(一)。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笪侍猓匦刖杉负涡稳ソ饩觥!?/p> 

    现代主义建筑师(二)。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一1969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7结语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5

关键词; 建筑;总平面;设计;对策;问题;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社会建设总量的快速增加。结果,一方面为建设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为新一代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形态也发生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快而多元化,给当代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

一、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概念

总平面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局或城、镇规划建设局批准的用地范围内,根据上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把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运输、各种场地、绿化设施等,在平面图上进行合理、协调地规划、设计与布置,使一个工程的各个项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的设计,称为总平面设计。从实际工作上讲,总平面设计是个反复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是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开始,也是整个工程设计的终结。

二、建筑总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今天的社会建设活动愈来愈系统化、组织化、专业化、工业化,建筑设计活动也不断向集约型、大规模化发展 ,与城市问题 、环境问题 、社会问题的结合日益紧密,继而设计活动要解决的各种制约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而具体,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所涉及的领域从社会、文化、经济信息、资源、环境、技术、心理等等几乎无所不及,建筑学逐渐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现代的建筑学科被不断细分,原来的学科理论和体系已不适应这种分化的需求,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场地设计逐渐从建筑设计中分化独立出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强化建筑师的法律和社会责任,提高工程设计质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需求,与国际社会接轨,我国实行了注册建筑师制度。在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中 ,场地设计被单独划分出来 ,与建筑设计、结构、设备、经济管理并列,突现了场地设计的重要性。有建筑哲学观点认为我国建筑界重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 轻本体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在这种理论研究指导下, 难免出现城市建筑无特色、建筑与环境不协调的设计。基于现实中的问题, 笔者从平面设计价值观、平面设计功能、平面设计手法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应对之道。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平面设计图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场地内的落实后与建筑方案设计前期的衍接阶段,反映了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总平面化的成果,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控制落实:

3.1 平面设计应立足本体论, 重塑价值观。

所谓建筑哲学本体论, 是从物质存在的角度, 对建筑哲学总的问题以及基础科学层次, 如居住环境、建筑文化等层次的哲学反思。建筑环境是由平面来规划设计的, 我们把握建筑哲学本体论的真谛, 就是要正确认识平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核心地位。

平面是建筑的灵魂。平面包括建筑单体室内平面和群体总平面, 外部的平面同内部的平面一样需要相互统一、相互联系, 面与面的围合又构成空间实体即环境。平面设计表达了建筑师对人、对生活、对建筑的理解, 当建筑拥有一个把人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平面时, 他便拥有了一个功能适用的空间, 创造了一种把空间与时间连接起来的动态, 是运动的统一。如果设计者没有对功能进行归纳组合, 没有一个按适用功能来规划设计的平面, 而是任意模仿抄袭古典建筑, 盲目追求立面造型效果, 那么, 这种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或外部环境只会让人有一种身处异地、无所适从之感。

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艺术中的主要部分, 它不仅仅是对功能的组合, 更重要的是要与外部现实交流。许多著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都体现出了平面的重要性。平面更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构思意念和内在的逻辑性,没有一个好的平面就没有了一切, 因为建筑艺术最终要走向生活, 华丽的外表掩盖不了贫乏的现实。

3.2平面设计应以人为本, 满足人的多方面功能需求。

平面设计的作用是真实地反映人在其中的感受, 满足人的多方面功能需求。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演进, 建筑传统的本质属性是人的存在性。这是第一性。任何营造活动都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结果。建筑的发展是主客体互动的审美关系。现代建筑的最新课题是要使合理的方法突破技术范畴而进入人情与心理的领域。人与空间密不可分, 人对空间的需求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之一。作为建筑的平面, 它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建筑创作应该真实反映这种特点,反映人在其中的活动和感受, 满足人的多层次需求, 而不是单纯沉溺于平面组合的游戏, 平面的设计应实实在在地为建筑中的人服务, 创造出良好的空间体验。然而, 当今也有许多设计人员盲目仿效手法主义。他们的平面设计不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 而是采用虚伪的手法, 把业主引入平面的幻觉。在今天这个商品化社会中, 这种作品有时能够得到客观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行为却阻碍了建筑发展进程。当然, 我们在重视功能的同时, 同样要给形式以高度的重视, 但故意玩弄玄虚的平面组合游戏是背离建筑设计规律的, 我们应在充分考虑人的前提下去完善平面, 避免虚荣和浪费。

3.3运用适当的手法造就更完美的平面,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平面是由许许多多的墙面来界定的, 如果除去墙的意义, 那么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就构成了平面的一个肌理。在建筑平面中, 肌理是对空间组织结构的陈述, 它是把握平面结构的参照系。由此来看, 在建筑平面的设计中适当地引入手法主义不容置疑地有其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在某些方面表达设计人员的意图, 同时又可以给人感官上的愉悦,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我们可以对建筑单体按照原先的整体构思进行深化设计,这时候总图的设计工作就由先行者慢慢转向总结者了。 我们要把所有完成设计的建构筑物都如实反映在总平面上。总平面设计需要兼顾城市规划要求、建设方利益、使用者需求、环境效益等,我们要在满足各项需求的基础上为人们创造出“以人为本”并和谐统一的理想空间。

结束语

总的说来, 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决定性环节。忽视它的作用必然会造成一些盲目抄袭、生搬硬套, 使城市建筑与环境失去地域性和特色。因此, 我们要摆正平面设计的地位, 从平面入手,研究它的生成过程和规律, 重视本体论和价值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创造人性化空间, 满足人的功能需求, 结合生态环境, 运用适当手法, 完善平面, 取得建筑与环境共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3]《建筑学场地设计》闫寒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4

[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规划•建筑•景观.

[4] 罗仙佳. 中国传统建筑语汇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作用[ J] . 南方建筑, 2004, ( 1) .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6

关键词:新时期;科技;影响;建筑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较为迅速,如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转变,更加灵活,更加发散。在此背景下,建筑设计方法也被注入了新的元素。

科学设计观对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影响

对于人类而言,建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建造工具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方法一直处于不停的演化、进步之中。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取得了质的飞跃,现代建筑及其设计方法、哲学也随之产生。在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也随之出现,如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的日益恶化。基于这种情况的建筑设计哲学也随之产生,“综合预见性设计科学”便是其中的代表。这种建筑设计哲学思想的内涵在于,利用优化的技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甚至人和宇宙的和谐。该种建筑设计哲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该种建筑设计哲学观反映在建筑设计方法论上就是寻求可持续性建筑的方法,让现在及未来的建筑朝着低能耗、低污染、长寿命的方向发展。[1]

2.新时期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相较传统建筑设计方法,可持续性建筑设计方法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下文将从三个角度予以说明:1)柔性设计;2)虚拟建造;3)功能仿真。

2.1柔性设计

柔性设计的概念最先出现在工业产品设计制造领域,并延伸至建筑设计领域。柔性指的是产品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换而言之,产品具有经过改造满足环境变化的属性。新时期,消费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技术更新速度也十分惊人。市场的瞬息万变给产品的适应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并给产品设计的方法和观念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促进了刚性设计到柔性设计的转变。[2]

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柔性系统的概念:1)表征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2)系统适应内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在自身需求、政策环境以及市场变化的影响下,建筑的诸多要素(如空间功能划分、容量负荷以及排放标准等)也将会发生相应变化。以上给建筑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维护改造,可继续升级。

如从功能的角度,可将建筑空间划分为两大部分:1)服务区域。将设备管线以及交通系统通过集约的方式布置在该区;2)被服务区域。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空间分隔。如此一来,既保证了主体使用空间的柔性,又保证了相关系统的柔性(扩充的潜力)。上述建筑设计模式,越来越为追求生态、环保的现代建筑师们所青睐。

2.2虚拟建造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建筑设计师们主要通过草图及模型来确定建筑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调整。在这个阶段,由于辅助设计工具不够完善,建筑设计师们需要把头脑中的动态构思转换成图纸上的二维平面图,随后才能进行分析、评价以及深化;又或者将头脑中的动态构思转换成模型,并进行相应的切割、拼装、修正等一系列工作,以实现预想的三维效果。[3]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相关设计软件(如三维建筑设计软件Twinmotion)的相继问世,人们通过计算机的虚拟环境动态展现出脑中的建筑构思,这就是所谓的虚拟建造。该技术凭借交互式界面以及灵活的编辑功能,不仅深化了设计思路,而且缩短了设计用时。

绘图仅仅是产品设计的一部分,概念设计、功能一体化以及分析优化才是产品设计的核心所在。建筑从本质属性上分析是一种大规模产品,当然也遵循上述规律。建筑是多专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是一个由多个专业“构件”添加组合而成的“大型装配体”。对于建筑设计虚拟制造而言,这类“大型装配体“便是其核心产品。“大型装配体” 是一种基于参数驱动和特征造型而生成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其包含了模型生成的特征信息,可以通过构件和元素的层层参照生成复杂的建筑系统模型,并且与平、立、坡面等二维工程图相关工程文档如门窗统计表等相关联,当修改了某个视图中的某些尺寸后系统便会自动更新相关视图、模型和文档,从而大幅提高了设计效率。[4]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建造的产品不再虚拟,即在快速原型技术的帮助下,能将虚拟信息转换成三维建筑模型实体。该种技术涉及多门技术的综合运用,如:1)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2)激光技术;3)材料科学技术。该种技术不需借助传统的模具和夹具,采用丝材熔融涂覆等分层工艺将计算机中的虚拟三维模型快速转换位三维实体模型。这种由虚到实的转换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设计师们对于复杂建筑体量的操控以及展示能力。

2.3功能仿真

将科学分析方法以及优化决策方法有机地融入设计环节并充分发挥其辅助设计的功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予以保障。该评估体系可针对若干方案展开科学比选,也可针对单一方案展开系统优化,这就是CAE技术的核心所在。通过CAE技术能够实现在设计边界条件下目标对象的功能仿真,深化设计并使其完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这也是新时期科技影响下的设计方法论的主要变化之一。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日益提高及数值模拟软件功能的日趋完善,仿真功能开始出现,特别是针对概念设计阶段的仿真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5]

功能仿真过程一方面在于加强建筑空间及造型的视觉真实感,另一方面在于尽可能地体现建筑的实际功效。对于功能仿真技术而言,VR技术只是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它的重心在于表现有形实体的视觉感受,包括体量、比例、尺度等相关元素。

在新时期科技的影响下,建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系统,这个系统由于融入了多方面最新技术,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再加上以人为本环境观的逐渐深入,已经不存在完全的抽象空间。故针对空间物理属性的建筑功能仿真才有机会成为这种建筑设计哲学的一个明显特征。[6]

当前,基于建筑功效的功能仿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日照环境模拟;2)太阳能辐射环境模拟;3)天然采光及人工照明环境模拟;4)热环境模拟;5)声环境模拟;6)风环境模拟;7)能耗模拟等。在具体设计环节,可结合建筑的诸多元素(目的、功能、规模等)去决定采用几种仿真模拟体系来满足辅助设计的需求。

目前,部分建筑师对功能仿真存在一定的误解,没有发挥它的实时辅助功能,而将它当作一种终极检验的工具,再加上软件自身及市场等因素的多重作用,建筑师们的相关设计理念便无法有机、充分地融入建筑设计中。在概念设计环节,建筑师常常需要对建筑的几何形体、用材、布置进行独立的推敲,由于方案中含有大量的非定形因素且彼此关系错综复杂,因而很难或者无法通过量化参数来加以详细的描述,这种情况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很难将自己的模拟分析有机地融入其中。所以,专为建筑设计师服务的功能仿真软件(如Ecotect)便应运而生,而且成为建筑设计环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7]

3.结语

通过前文的一系列分析,基本上能够了解新时期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科学设计观的建立和发展,为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指明了努力、前行的方向。

同国际先进建筑设计水平相比,我国在该领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科学的可持续性评价标准体系及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还未建立,一些技术基础平台数据库如各地区气象数据库等还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学设计方法体系的推广。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并不在于技术条件方面的不足,而是在于我国目前处于主导地位的设计观念以及市场观念还存在诸多缺憾,并没有从本质上满足国际化竞争以及全球化市场的需要,没有完全适应这个技术快速提升的时代,所以转变建筑设计观念,重新审视建筑设计方法是适应竞争的开始,也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程泰宁,费移山. 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J]. 世界建筑. 2011(06).

[2] 郑玉红.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理念的传承[J]. 民营科技. 2011(07).

[3] 时东陆. 论中国现代建筑[J]. 建筑与文化. 2012(03).

[4] 李会敏. 现代设计当中的“美”[J]. 艺术科技. 2013(02).

[5] 王葆华,马志奇. 对理想聚居环境的思考——探讨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对美的营造[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1).

[6] 麻志杰,李娜. 关于当今我国建筑设计方法的讨论[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2).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历史建筑再利用 功能转换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 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系列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的颁布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首次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建筑中插入一个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由于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由于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3.2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发展概况

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各个时代均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20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各城市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将有价值的古物列为保护对象。1982年国家通过了《文物保护法》,该法是文化部门的第一部法律,为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颁布。我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法规虽然有不少,但其在保护理念上存在一种潜在的将保护与再利用对立的意识。因此,我国的建筑保护和城市建设理念与西方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理论及实践的工作可以做。

我国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改造实践起步较晚,大致始于本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盛行的改造性再利用的新理念在国内仅有少数应用的实例,这些实例的规模较小,改造方法也不够完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值得一提的出色之作。例如,上海著名的“新天地”改造工程,设计者在分析了建筑物原有的结构特点后,进行了改建技术上的分析,采用内框架的结构形式形成内部大空间,同时拆除部分原有结构,完成了使用功能的置换,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娱乐、休闲以及商业等生活形态。

另一个例子是位于上海沙泾路的“1933老场坊”创意园。该建筑原使用功能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厂,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上将东西方特色元素巧妙融合,主体结构外方内圆,方、圆楼之间通过26座上下交错的廊桥连接,别具特色。该建筑还采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伞形柱无梁楼盖”的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图3.4)。在改造前,由于长时间被空置已经面目全非,成为了城市的死角。2006年对其进行了改建设计,设计采用保护性再利用的策略,通过对水泥饰面的打磨保留了神秘的特色廊桥,同时在细部加入了金属和玻璃的元素,使建筑更富有现代感。改造修缮为该建筑注入了创意产业的新功能,许多设计创意公司、餐饮、工作室迁入其中,成为了时尚创意新地标。

然而,相对于国外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的佳作频出,我国目前的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主要参照西方的成功经验,在改造手法上也比较质朴。已有的少数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满足我国历史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社会需求,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总结经验,因地制宜,考虑建筑的历史性、空间特性、结构特征和周边环境等因素,发掘历史建筑中的有利因素,从而使之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4.结语

历史建筑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年代沉淀下来的珍贵宝藏,也是凝结了无数建造者智慧和心血的文化结晶。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调整转换研究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历史建筑发挥其作用,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并创造出新的使用功能,更好地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不损坏历史文化遗产为大前提,力求从物质层面上使历史建筑的功能得到延续,在有限的使用寿命内体现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倪文岩,建筑再循环理念及其中西差异之比较[j].建筑学报,2003,(12).

[2]陆地.建筑的生与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许又文,孙继伟,“再生”的建筑——历史建筑保护中的一种积极思维[j],时代建筑,2000,(3).

[4]徐天羽,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j].中外建筑,2004,(2).

多功能建筑论文篇8

关键词:园林植物,建筑小品,配置

 

一、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与作用

园林建筑小品是在园林绿地中为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方便绿化管理的,用作装饰、展示、照明、休息等的小型建筑设施。它的特征是体量较小、造型丰富、功能多样、富有特色。按照功能来分,园林建筑小品可分为四种类型:

(1)服务小品:供游人休息、遮阳用的亭、廊架、座椅,为游人服务的电话亭、洗手池等,为保持环境卫生的废物箱等。

(2)装饰小品:各类绿地中的雕塑、铺装、景墙、窗、门、栏杆等,有的也兼具其他功能。

(3)展示小品:各种布告栏、导游图、指路标牌、说明牌等,起到一定的宣传、指示、教育的功能。

(4)照明小品:以草坪灯、广场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为主的灯饰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二、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的配置的方法

建筑小品与植物一起配置,处理得当,不仅可以获得和谐优美的景观,而且还可突出单体达不到的功能效果。园林植物与建筑小品配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科技论文,建筑小品。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2.1植物配置突出建筑小品的主题

在园林绿地中,许多建筑小品都是具备特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功能实体,如装饰性小品中的雕塑物、景墙、铺地,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表达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科技论文,建筑小品。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门和植物相得益彰地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科技论文,建筑小品。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小品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例如,冰裂纹铺地象征冬天的到来,在铺装周围的绿地区域中选择冬季季相特征的植物种植能够呼应小品的象征意义,如冬季开花的蜡梅、挂红果的南天竹、常青的松柏类、竹类植物,与冰裂纹铺地一起可以起到彼此呼应、相互融合体现景观所要表现的主题。又如纪念革命烈士为主题的雕塑物以色叶树丛作为背景,一到秋天,色叶树的金色和红色把庄严凝重的纪念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2.2植物配置协调建筑小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小品因造型、尺度、色彩等原因与周围绿地环境不相称时,可以用植物来缓和或者消除这种矛盾。如以照明功能为主的灯饰,在园林中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它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在选择位置上如果不考虑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那将会影响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所以利用植物配置和灯饰的结合设计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将草坪灯、景观灯、庭院灯、射灯等设计在低矮的灌木植物丛中、高大的乔木下或者植物群落的边缘位置,既起到了隐蔽作用又不影响灯光的夜间照明。另外,园林中还有些功能性的设施小品如垃圾桶、厕所等,假如设置的位置不合适也会影响到景观,也可以借助植物配置来处理和改变这些问题。

此外,植物配置不仅可以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可以配合建筑小品使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显得更为和谐、优美。如休息亭以浓郁、成片的树林为背景或以常绿树丛隐亭其中,比单独放在一片草坪或者硬地上,在景观上要显得更加自然、不突兀,对于游人来说这样的休息亭也更易靠近、更具有安全感。

2.3植物配置丰富建筑小品的艺术构图

一般来说,建筑小品特别是体量较大的休息亭、长方形的坐凳、景墙等的轮廓线都比较生硬、平直,而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柔和的枝叶、丰富的自然颜色、多变的季相景观可以软化建筑小品的边界,丰富艺术构图,增添建筑小品的自然美,从而使整体环境显得和谐有序、动静皆宜。特别是建筑小品的角隅,通过植物配置进行缓和柔化最为有效,宜选择观花、观叶、观果类的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成丛种植,也可略作地形,高处增添一至几株浓荫乔木组成相对稳定持久的景观。

景墙、栏杆、道牙主要起到分隔和装饰的作用,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常种植爬藤类、低矮地被植物使其自然攀援,这样不仅柔化、覆盖、遮挡了建筑小品硬质的棱角线条,而且也美化了环境,为游人增添了亲近自然之趣。在道路台阶边缘可用蔓长春花、扶芳藤等地被植物;在栏杆、景墙、围墙边上可以种植像金银花、常春藤、紫藤等垂挂类的爬藤植物。

另外,建筑小品一般为淡色、灰色系列居多,而绿色的、色叶类的、带有各种花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和建筑小品的结合,可以弥补它们单调的色彩,为建筑小品的功能和内涵表现增添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2.4植物配置完善建筑小品的功能

好的植物配置不仅起到美化建筑小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配置更加完善建筑小品本身的功能。如指示小品(导游图、指路标牌)旁的几棵特别的树可以起到指示导游的作用;在廊架上以攀援类植物栽植,更加完善了廊架蔽荫的效果和功能。

座椅是园林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小品,其主要功能是为游人休息、赏景提供停歇处。从功能完善的角度来设计,座椅边的植物配置应该要做到夏可蔽荫、冬不蔽日。所以座椅设在落叶大乔木下不仅可以带来荫凉,植物高大的树冠也可以作为赏景的“遮光罩”,使透视远景更加明快清晰,使休息者感到空间更加开阔。科技论文,建筑小品。

三、结论

“好花还需绿叶配”,建筑小品与园林植物通过合理的配置,可取得相得益彰,彼此互借、相衬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与施工中,要注重园林植物做为配景与点景的功能,并根据其植物学特性,与其表现的景观效果,将其恰当,灵活地与建筑小品相配置。

 

上一篇:给排水施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伦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