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档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07:24:38

科技档案论文

科技档案论文篇1

(一)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较强

考虑到现代医学学科门类繁多、交叉领域广泛,因此医学科研的课题也是按照各专业门类来进行分配的。如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可以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的科目;而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又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生化、病理、药理等专业。而医学科研活动都是在相应的专业科目内进行的,很多时候这种科目分类还可能进一步细化。这就造成医学科研内容的专业性很强,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的专业性也较强。

(二)医学科技档案专题突出,系列化强

医学研究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一般都是突出地以一个特定的专题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对该专题进行研究时,着重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系列化、完整性的研究。这就使得相应的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专题性强、重点突出的特点。同时,对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完整化研究,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成套化的科技文件资料。这些档案资料层次分明但又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利用。

(三)医学科技档案的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

医学科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其跨学科、跨专业现象非常普遍。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研究本身就包含了众多的专业门类。同时在新形势下,大量的新兴科学技术和专业不断涌现,各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正在不断发生交叉融合,医学研究也不例外。现代医学为了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地利用别的学科领域的有利条件,加强彼此的协同合作。特别是现在许多医学科研课题的综合性非常强,需要汇集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攻关。这些反映到医学科技档案,也使其具有学科综合性强且项目协作多的特点。

(四)医学科技档案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

医学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造成研究结果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医学研究可以通过保存对象的标本或其组织切片来直接记录研究结果。同时,又可以利用各种音视频资料、化验单及仪器检测结果来间接保存。因此,医学科技档案资料的形式多样,记录医学科研成果的载体也非常丰富。

(五)医学科技档案具有保密性

医学档案资料与医学科研成果密切相关。作为医学档案记录的主要对象,医学科研成果往往包含了研究人员的心血和付出。这些成果具有知识产权,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对于记录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医学报告、临床资料及相关的文献等档案资料,需要根据国家保密法为其设置相应的保密等级,确保这些医学科技档案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保密及限制保护措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对有关医学研究的资料、成果等进行收集、系统分类和编研,其基本原则一方面是要确保医学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好、利用好医学档案的价值,为医学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健康提供帮助。

二、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立

为此,依据本部门的工作状况,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理解相关文献,对以用户为最终目的的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的建议和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提高档案意识

有意识才会有自觉的行为,才会有目的的行动。首先,我们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不仅需要重视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更需要对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档案管理部门要更新服务模式,努力开发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并建立相应的平台(如数据库和网站等),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档案室还应积极主动地向外界宣传馆藏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可利用的档案资源,以广泛吸引潜在的档案利用者,使档案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二)完善管理体制

所有的行为必须要有规范,而管理体制就是这些规范的保证。要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就必须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力保证。立足于档案利用者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档案服务机制,丰富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和方法,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和个性化的服务。我国各档案室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档案信息查询、借阅以及信息加工等,相对比较单一,也不够简便。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利用服务中,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更加方便,也更符合当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可以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用户人群,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无论是保存、管理还是利用,基础建设都很关键。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也是提高医学科技档案利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各档案管理部门应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基础建设,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

1.优化档案室环境

安静、整洁的环境可以让医学档案利用者更专注地研究档案中的资料和信息,而宽敞明亮的场所也使档案室可以同时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在合适的地方为用户们提供打印、复印等服务也可以为有需要的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

2.增加馆藏资源储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医学科技档案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一些科研人员的需求。各档案室应注重资源共享,引进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重要档案资料供研究者使用。

3.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化是未来医学科技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中可以显著缩短档案利用者查询相关信息的时间,获取资源也变得更为简便。通过建立专门的档案资源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检索和利用档案室内的资源,而不用到档案室,省去了不少麻烦。档案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4.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科学分类可以使用户的检索更加准确快速。档案室应充分了解各个档案的内容,并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对于医学科技档案,应根据专业、学科的差别对其进行详尽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功能全面的检索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档案利用者可以对各类档案有初步了解,并根据自身需求,准确定位需要查询的档案资源,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浪费。

(四)调整档案编研体系

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还需要重视档案的编研工作。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对于医学科技档案的编研提出了新要求。档案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掘医学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并根据当时的医学研究发展情况,适时提出相关编研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挖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编研出一系列具有高利用价值的成果。这些编研成果应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可以对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进行指导。

(五)重视人才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知识大爆炸,现代科技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知识型管理人才是强化医学科技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随着档案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档案管理局面,提高医学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医学科技档案包含的信息量丰富,只有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利用医学科技档案数据库和检索系统,帮助科研人员迅速准确地搜索到其需要的信息,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六)建立面向用户的新型应用平台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而所有工作也都应该围绕这个目的去开展。为此,我们初步建立了市级层面的血站档案管理平台。平台借助现有的公共互联网络,将中心血站和各个下属单位及用血单位联系起来,做到点、面结合,临床和科研互通,最终使用户和服务提供者共享。具体做法是将各主要用血单位和血站联网,在各医院的输血科建立使用终端和数据采集分析终端,经过授权的人员直接分层查询、使用整个输血网络的数据;而中心站点则从数据反馈中进行管理、统计和服务。并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分析、指导、服务于科研和临床。医学科技档案具有形成周期相对较长,连续性、学科综合性强,项目协作多,载体形式多样且数量庞大,具有专业性和保密性等特征。为应对以用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管理体系的创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档案意识,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档案室基础建设,调整档案编研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建立面向用户的新型应用平台等。这些措施的综合效果正在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待整理。未来的医学科技档案利用可能出现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地发挥医学科技档案应有的作用。

科技档案论文篇2

当前,由于企业的竞争力都不断的增加,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都开始步入内部改革的路程,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企业档案管理部门通常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人员随着改革会越来越少,甚至有的企业在企业档案管理上仅仅有一名工作人员,一身多职,为此,该员工只能在日常工作当中主要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等,其他工作根本没有办法顾及,那么对于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就很难再次进行加工管理。企业科技档案交档不及时、不齐全。目前,建筑承包企业施工项目多,分散广泛,项目人员归档责任意识不强,项目完工后迟迟不交资料,经多次督促,交来的资料大多不齐全、不规范。

二、工程施工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分析

在新的形势之下,企业档案管理必须要进行创新管理,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创新服务方式与手段等,只有在这样,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才能够更加的有效。工程施工企业之所以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能够为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后期发展中所存在的缺陷等实施修复服务。

1.创新档案管理的思想观念。要创新管理,首先就要在档案管理方面给予高度的重视,为此,企业的领导人员必须要支持企业科技档案发展,用科技手段管理档案信息,并且要将制定好的档案科技管理规划纳入企业总体规划当中,并且要把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做到全面覆盖。同时,企业档案部门要从思想上解放,转变档案管理的观念,确保做到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安排的进行。

2.创新企业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在档案机构的建设上,要设置专门的综合档案室,确保档案的规放有序性与安全性。同时,在档案室内,还要配备一些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建立企业档案规章制度、各类档案实施细则及各类档案分类方案,确保能够将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确保管理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企业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上要加大管理力度,引进大量的相关专业管理人才,尤其是要接收档案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来充实企业所属单位的档案管理创新能力,与时俱进;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开展计算机工作培训,确保每一名档案管理人员都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能力,确保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能够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技术化。

3.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在企业管理制度上,要落实好总经理负责、总工程师分管以及档案部门等多个部门管理制度。在企业档案管理方式上,要确保其规范化、表转化以及科学化的管理,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以及实施更好的档案管理服务,实现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档案管理实体保管转变为现代化的档案实体数字化、信息化等管理,以保证各企业档案管理更加的科学合理。制订完善实用的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办法,与所属各项目签订交档承诺书及需交档案资料明白纸,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及兼职档案员必须全部签字,并将项目交档情况纳入项目考核范畴。除此之外,要加大开发力度,要“放活”档案。在建筑企业当中,有很多的档案存储都只重视保密以及储藏等,忽视了档案的利用,也存在着偶尔被动使用的现象。如果要保证建筑企业档案能够发挥其价值,就需要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源”,把“档案库”变成“科技库”,充分的将其利用起来。

4.创新档案科技管理方法。在如今企业科档案管理当中,尽管已经应用信息手段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建筑企业档案管理方面应用信息手段管理的时间较短,在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为此,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首先就要选用与建筑企业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软件,并在体系结构、系统功能以及适用网络结构等方面要与当前的档案建设信息管理要求相符和。其次,要做好科技档案案卷收集、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及文档的录入工作等,有效的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以及信息化。

5.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服务。要创新企业档案管理服务,首先就要通过局域网为本单位的各个部门提供科技档案查询服务等。那么需要在企业内部信息网上设置“企业档案信息网”为主页,然后由组织机构、档案法规以及业务建设等构成栏目的设置,确保企业科技档案服务多样化,合理化。

三、结语

长期以来,工程施工企业在市场上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可是,工程施工单位在科技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给企业更好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想消极的影响,为此,企业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改进企业科技档案管理方式,确保企业能够在拥有合理档案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下,更好的发展。

科技档案论文篇3

(一)归档率低

首先,农业科研工作的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的单位研究管理工作和研究成果归档工作不协调,严重脱节;其次,因为农业科研工作的周期性较长,因此,档案的来源较为分散,在收集整理时由于各个档案的来源时间不确定,会出现部分档案丢失现象;最后,研究者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曲解,认为研究的成果档案属于个人成果,对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存有疑虑,从而出现研究档案的断档现象。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我国具有很长的应用历史,正是因为历史较为悠久,很多的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与新时期的发展形式严重“脱轨”,没有及时的更新完善,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大多采用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因此在相关的管理制度上也有了相对应的要求,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仍然是传统的人工方式,效率不高,从而影响到农业科研技术工作的深层发展。

(三)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管理方法,能够对各种不同的档案进行正确合理的分类,为后期的档案查阅提供便利,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然而,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其自身的知识构成不够完善,学识水平不高,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素质薄弱,对各种研究成果档案定性不明确,出现分类混乱的现象,迟滞了规范化管理的步伐。

(四)保密工作不够深化

虽然现代网络化技术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有了一定的应用,对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但是,网络化也增加了档案信息的渠道,的载体在管理上也没有强有力、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化,容易使研究成果外泄,另外,就是档案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不高,对于查阅的程序检查不够严格,这也是导致档案信息外泄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问题的应对对策

(一)加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针对于不同的档案特点,要有合理的收集方案,对档案进行统一式管理。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档案管理体系,把研究工作与档案归档工作协调起来,对每一研究项目进行实时档案跟踪,严防因为周期长的原因,造成档案的遗失,可以有专门的人员分工进行细化管理,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归档观念的强化,灌输正确的归档意识,以确保档案的整体连续性。规避断档现象发生。

(二)完善制度建设

高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更是日常管理的行为准则。管理人员要按照科学的归档程序对各种档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操作,不能主观的对档案进行随意安放,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进行,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要对档案管理的一些基本法规准则进行学习深化,进一步促进各种的标准化,使档案管理工作在制度的强化下更加有序。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档案管理技术和经验,对各种农业科研成果有一定的认知,在档案归类上可以进行明确的划分,按照不同档案的属性进行分区、分层放置,不断的提高完善自身的素质,与时展形势相接轨。

(四)强化保密措施

在新技术的应用下,要加强档案管理的保密措施,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熟知一些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对可能产生的信息渠道进行事前规避,建立完整的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对查阅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落实,对查阅人员进行明确的区分,对查阅程序实行制度化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科技档案论文篇4

[关键词]科技档案;现实效用;论述

科技档案的现实性特点就是指科技文件在归档成为科技档案之后仍然具有现行效用。科技档案的现实性是科技档案价值的特殊表现,从其作用来看,它不仅可以作为历史查考的凭证,还可以发挥现行的效用。

一、“现行档案”的内涵提供了科技档案现实性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在我国档案学界兴起“现行档案”这一概念,但如何界定其涵义却有着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认为“现行档案”是指保存在档案室中的档案。王霞、杨宪萍在《文件生命周期论的局限》一文中指出:“在我国,文件从形式上看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即文件阶段和档案阶段。档案阶段又可分为现行档案阶段和非现行档案阶段,相应地将文件称之为现行文件、现行档案、档案(或历史档案)”,相应地保存在文书部门、档案室、档案馆。

第二,认为“现行档案”是指处在暂时保存阶段上的文件。暂时保存阶段的文件已转化为档案,不宜再称其为文件而只能称其为档案,或称现行档案、现行机关档案。

第三,认为“现行档案”是指主要用于本机关、本单位利用的那部分档案。刘东斌在《试论档案运动周期与档案价值周期――兼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适合我国档案工作实际》中指出:“文件基本上完成了本身的现实使命,不再经常被用于日常事务,但其中有许多文件在日后的工作、生产、科研等活动中,需要查考利用,这样就立卷归档,形成档案,移交到档案室保管。这时主要是本机关、单位的利用,与本机关的工作很密切,所以称之为现行档案阶段。”

第四,认为“现行档案”是指那些依然能呈现现行价值的档案。马静的《“现行档案”概念探析》认为:“‘现行档案’是立卷归档后仍然具有一定现行效用性保存在一定档案机构的档案。”

以上四种观点,前三种观点虽然有合理因素,但是不够准确。第一种和第二种从时间阶段上来认定“现行档案”是不妥的。现行档案不等于档案室中的所有档案。通常,在一个档案室中只会有一部分是现行档案,相当一部分不是现行档案。现行档案也并非只是档案室中的档案或暂存的档案。已不保存于档案室的档案,只要它在行政上或工作中还有现行作用,也可称其为现行档案,所以不能排除保存在档案馆中的档案。第三种认识虽与前两种认识的表述不同,但并无本质区别,同样指的是“移交到档案室保管”的档案,所以也不恰当。第四种观点是较为合理的。马静从档案所能呈现的价值形态上来描述,指出“现行档案”呈现现行价值,具有现行效用性。这种认识从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入手,较为正确地提出了现行档案的本质。

二、归档制度是产生科技档案现实性特点的直接原因

我国的归档制度是指各单位的文件处理部门或业务部门及文书工作者,将工作、生产活动中形成并处理完毕的文件,整理立卷,定期移交给单位档案室集中保存的一项制度。完成“立卷归档”手续,进入档案室阶段的文件,我们一般就将其称之为档案了。也就是说,我国档案学界一般认为,一份文件改称为档案是从立卷归档开始的,也就是文件经过文书处理程序完毕之后就可称为档案了。由我国的归档制度演化而来的对于文件和档案的划分在一般的文书档案的运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类文件材料归档以后,是基本上完成了现行功能,多半是用来进行历史查考的。但运用于科技档案时,却出现了一些矛盾的现象。我们发现许多归档进入档案部门的科技档案材料,不但没有退出现行的使用过程,而且正处于发挥现行效用的活跃时期。它们或是进行现行设计不可缺少的条件,或是产品生产,设备使用、维护等的现行依据,总之在一定时期,甚至较长时期内一直发挥着现行效用,从而导致科技档案表现出现实性较强的特点。

从归档制度看,我国档案的外延宽泛,与西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相比,包括了外国档案学界所说的“半现行文件”和现行文件”。西方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形成和使用阶段、暂存阶段、永久保存阶段,处于三个不同阶段的文件分别是现行文件、半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而非现行文件即是档案。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把文件作为档案的属概念,用是否具有现行作用作为区分现行文件与档案的标准。

三、科技档案工作的特殊性使科技档案现实性的特点愈发突出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科技档案部门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现行科技文件管理工作,使得这些科技档案部门实际上管理着两种文件材料,即现行科技文件和科技档案,客观上就容易造成尚未处理完毕的现行科技文件被当成科技档案管理。比如,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程设计单位把设计文件的晒印工作交由科技档案部门负责,由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承担底图的配套、复制和蓝图的分发工作,即承担了部分现行科技文件工作。其中,接收晒印的底图是成套的,就同接收归档工作同时进行,即科技文件一旦形成,便由档案部门接收、晒印并归档。

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文件的归档时间更灵活,大部分不必等到项目结束就可归档。如大型项目或较长周期的项目,其所形成的科技文件可按工作阶段、子项(子课题)结束时间、年度逐步归档。甚至相当一部分科技档案是随时归档的,包括外来文件(如外购设备文件)、机密性强的特殊科技文件以及那些科技文件复制部门同科技档案部门合二为一的设计单位的施工图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科技文件甚至是先被立卷归档后才发挥现实作用,如设备文件在人们对设备开箱验收时就被整理归档,然后在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过程中才发挥现实查考作用。因此,这些科技文件由于立卷归档而转化为科技档案,但其现实效用性依然存在甚至刚开始发挥。因此,从不同类型的科技档案部门、科技档案不同的归档时间看,科技档案与其他种类档案,尤其是文书档案相比较,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参考文献:

[1]黄世品.科技档案形成规律初探―科技档案本体论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宫晓东.论科技档案的配套性及其影响[J].档案学通讯,2000.3

科技档案论文篇5

一、自然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世界档案馆运动兴起,亟须能够胜任具体工作的馆员。因此,“最初的档案学教育就是从职业技术训练中发展而来的”[1]。当时的档案学缺乏以科学为基点的长远规划,还没有从“自在”走向“自为”。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以其“实证”信念使自己更像“科学”,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学科竞相效法的目标。诚然,“如果说古典力学是成熟科学的理想形式,那么生物学,尤其是进化理论,则成了社会思想各种主导流派更为直接的灵感”[2]。在此背景下,档案学也和其他学科门类一样,努力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程序来规范自身,并希望最终能够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学科。直到今天,档案学的自然科学化诉求仍然是学者们追逐的目标[3]。自然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研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误以为科技即科学

“科学”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长期被中国学者所误读。余英时指出:“中国‘五四’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科学’的成分少,‘科技’的成分多,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中国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为真理而真理’、‘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我们所追求的仍是用‘科技’来达到‘富强’的目的。”[4]以科技为科学,在档案学研究中也不乏表征。例如,认为“有关档案存贮技术、传递技术方面的分支学科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5];又如,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档案科学精神,档案科学精神体现在崇尚科学,尊重科学,重视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作用,积极研究与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与手段来提高档案工作效率”[6]。

第二,重视其他具体自然科学在档案学研究中的运用

科学的实质是逻辑实证精神。档案学想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的模式,其逻辑框架应该阐述类似自然科学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档案学研究中,科学理性更多地表现为其他具体自然科学在档案学研究中的运用。例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系统思维与辩证法结合运用的产物;档案存储环境控制技术、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修复技术、有关档案变质的各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直接涉及生物学、物理学及天文学领域;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研究则与现代光电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进展有关。

第三,自然科学化不是档案学的发展取向

档案学的自然科学化只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化的一部分,是自然主义方法论在20世纪初强势地位的一种必然反映,其突出意义是解决了档案学的相关“技术”问题。然而,“在档案技术装备不断更新的同时,档案利用率却持续低迷”[7] 。同样,1898年荷兰学者缪勒、斐斯、福罗英《档案整理与编目手册》以来注重科学实证“精神”所带来的学术效力,也没有提升档案学的学科地位。这表明档案学并不完全符合自然科学的学科规定性,自然科学的方法或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不能直接套用于档案学研究。

二、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

在自然科学化道路上的迷失,使得档案学努力成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者们宣称,“档案学是一门社会科学”[8]。事实上,档案学的社会科学化诉求由来已久。早在官僚体制下,档案作为行政管理的附庸,一直与行政学、政治学渊源甚密。英国档案学家詹金逊甚至认为“鉴定原则在于查明档案文件原初的行政目的”[9]。以社会科学化为诉求的档案学研究,根据某些社会因果关系解释档案馆活动——尽管,馆员和用户作为档案活动的主体能够明白自己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但档案学家仍需揭示出促使我们这样做、而我们又不知道的真正原因。总体上,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和其他具体社会科学门类相结合

在认识到档案和档案工作中隐含着若干类似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某种价值选择之后,档案学开始比过去更多地向社会科学的邻近学科开放。由此出现了与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些档案学的分支学科,如档案社会学、档案美学、档案馆管理学、档案馆经济学、档案馆哲学、档案心理学等分支学科。目前,无论是档案学整体的社会科学化还是有关分支学科的社会科学化都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超越了以往档案及档案管理“内部”的狭窄领域,拓展了学科视野。

第二,设法使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和社会理论的原则相结合

在档案学社会科学化研究中,学者们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一方面,以社会理论为原则演绎档案学的学科理论;另一方面,在档案学史研究中,努力揭示档案学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将档案学史视为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发展的一个经典注脚。这固然扩大了方法学手段,但遭到了脱离实际的批评。

第三,社会科学化不是档案学的发展取向

应该说,档案学在建立自己的学术谱系时,对于社会科学有着天然的认同感。但正像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1997年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所指出的那样,档案馆应在归档文件的整个生命周期,指导和监督由其他参与者采取的措施,这些参与者汇集了文件的责任者、管理员、制定法规和行为准则的领导以及调配资源的负责人。因此,档案和档案工作无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精神和价值问题,档案学必然具有人文学科的某些特征。而在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定性中,其研究对象必须是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研究旨趣是揭示社会规律。档案和档案工作虽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但该现象和活动时刻涉及人及其价值问题,本质上表明档案学并不完全符合“社会科学”的学科规定性。所以,通过“社会科学化”使档案学真正成为社会科学意义上的“学科”,总体上是失败的。

三、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

在18世纪自然科学兴起和19世纪学科制度化完成之前,档案学和几乎所有学科一样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人文知识。以“实证”为核心价值的学科制度化,促使了人文与科学的分途,并使得作为一门人文知识的档案学接受了科学的洗礼,它的人文取向得到了及时“纠正”,并出现了上述“自然科学化”和“社会科学化”诉求。以文件生命周期为代表的实证理论,甚至成为现代档案学成熟的标志[10]。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档案学研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关注“人”自身的研究

档案和档案工作中的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存和利用中的主体认识和现实感受成为研究的重点,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这样,“关注人——档案业务工作者、档案行政管理者、档案教育工作者、档案学研究者、档案利用者——的未来行为与整体行为,关注更大时空内的人的社会责任,从而构建现代档案学的新体系”[11],成为档案学界的学术目标。20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技术在档案理论与实践中实现无限扩容。面对新一轮的档案学“技治主义”,人文性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质是要找回一个与物质世界相呼应的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重视人的价值

在具体研究中强调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应然理想”而不是“知识真理”。以人文信念摒弃科学实证,其动力源自“人的发现”,而“人的特有本性在于其价值性”[12],由此导致了档案学研究中价值论范式的产生。价值论范式立足于人的主体价值,在研究取向上致力于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意味着人对自我主体地位的确认以及对自身认识之自觉程度的提高。由此,“一些过去不为档案学关注的问题,比如:档案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科技文化发展与档案工作改革问题、档案信息总量飞速增加与档案部门适应问题、信息时代来临与档案工作对策问题、 档案工作国际化问题等等 , 陆续进入档案学关注的视野”[13]。显然,价值论范式的理论思考受到了西方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而其现实基础则是档案由传统的国家管理模式向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

第三,人文科学化不是档案学的发展取向

人文科学视野下的相关研究围绕“价值”概念建立档案学理论,努力解决现实档案工作中的价值问题,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表达某种最终目标或善良愿望。其基本思路是:预设某个理想,然后希望现实档案工作能够达到理论所描绘的那个理想图景。这一研究思路不是基于具体“事实”,而是基于自我的主观“价值”想像,从而将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对立了起来。例如,提倡档案个性化服务的理想是善良的,但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考虑这部分用户的个性难免会顾此失彼地无视那部分用户的个性;考虑全体用户的个性,则会失去个性。其症结在于: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档案世界,形成了外在评论式的研究,从而既悬置了事实问题,也遮蔽了价值问题,个性化服务的价值弘扬变成社会和档案学者赏赐给用户的恩典。显见,由于事实与价值的对立,使得人文档案学也未能构成关于档案学的完整表述。尽管,作为一种学术视角与价值选择,人文档案学自有其学术意义,但档案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整体上并不符合人文科学的学科规定性。

四、构建超越学科依附的、具有自主学科地位的档案学

在目前的自然、社会、人文学科三分体系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别固守客观性和价值性的两端,社会科学以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双重关联而处在二者之间。在这种学科分类框架下,档案学的学科属性是模糊的。早期的档案学研究混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两者思维方式的互竞与妥协也几乎完整地表现在档案学的发展历程中。“人文”概念的提出,使得档案学增添了视角,并从二元对立的传统学科分类模式中分离了出来。人们发现,档案学与价值、性质等人文科学的范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档案和档案工作中,始终存在无法实证或未经证实的理论而又为人们所相信并信仰。例如,法国《穑月7日档案法令》第37条所规定的“每个公民都有权了解在任一档案库房保存的档案的内容”,就是一个人文价值选择,它在本质上是不可论证的。所以,E·希格斯认为,《穑月7日档案法令》是浪漫主义的,“因为将一切档案向公众开放,只能是革命时期的权宜之策,事实证明任何统治者都难以完全做到”[12]。相反,一些经过“实证”的结论却可能很快被抛弃。例如,某些基于“科学实证”的鉴定方法在现实档案鉴定中反而表现出无能。

我们认为,科学、社会和人文都只反映了档案学的某一侧面,而没有也不可能反映档案学的全部本质属性,因而未能有效地提升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它们的历史功绩更多地在于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揭示了档案学发展的多种路径。总体上,档案学既然以研究档案、档案工作以及档案学自身的有关问题为职志,就必然涉及人和社会,不能仅仅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和逻辑来建立档案学。同样,档案学也不可能是典型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不能简单地套用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来建构档案学科的理论体系。因为,社会科学以“社会”为核心,是“社会”之学;而人文科学以“人”为核心,是“人”学。档案学同时关注“社会”与“人”,档案与社会、档案与人,是档案学的永恒命题。所以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学科标准都不能规范与框定档案学的发展。

我们相信,档案学有自身学科的特殊性,档案学科需要建立的是以档案与档案工作为起点和终点的独立科学。档案学虽然需要相关学科的加入并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结论,但它的学科独立性不应受相关学科介入的影响。诚如李财富、丁华东指出:“档案学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自我发展,鲜明的学科特色只能出自自我创新,真正的动力也只能来源于档案学界内部而非其他学界。”[15]惟其如此,档案学才有希望构建为一门成功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科优势的新的综合性学科。

注 释:

[1]谭琤培:《对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新见解(下)》,《兰台世界》2000年第7期。

[2][英]吉登斯·安东尼:《为社会学辩护》,周云红、陶传进、徐阳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潘玉民:《档案科学研究需用科学精神》,《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4期。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谭琤培:《对档案学学科性质研究的新见解(上)》,《兰台世界》2000年第6期。

[6][7]李圭雄、黄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档案工作中的融合与共建》,《湖北档案》2004年第9期。

[8][13]蔡丽娜、张利:《也谈档案学的学科定位》,《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9]武文秀:《国外现代档案学思想的总体特点分析》,《湖北档案》2008年第4期。

[10]傅荣校、韩云云、陆加敏:《论档案学研究角度的转变》,《浙江档案》2008年第5期。

[11]王协舟:《基于学术评价视阈的中国档案学阐释与批判》,《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1期。

[12]常江、胡海波:《从实在论走向价值论的当代哲学》,《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14]胡明想:《人文主义档案精神》,《档案学研究》2002年第5期。

科技档案论文篇6

关键词:医院科技档案 信息化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的广泛运用,过去用纸墨、照相形成和传递的机关公文以及医疗图书、临床诊疗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等,都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式管理,由此而产生电子档案。可见,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了大趋势。其中,作为医院档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档案,记载了医院医疗、教学和科技发展的历史,反映一个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动态发展,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成为了医院档案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更好开展,成为了医院人才建设,实施科教兴院战略的重要基础。如何根据医院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各方面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成为了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这一课题做一浅析。

1 学科技档案的基本特征

医院的科技档案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论著及其原始资料的收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及其相关实验原始资料的收集;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从立题至结题期间,所有相关资料的收集;协作项目的协议书,技术转让或申请专利的有关证明等的收集;通过鉴定后的科研成果资料的收集。这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1 源广泛

医学本身是一个多专业的庞大科学体系,涵盖了医、药、卫生、微生物、职业病、生化等。其分科的细致与多样性决定了医学科技档案的来源相当广泛性和分散性。而这些科技档案均自然形成于每一个科研机构和有科研能力的单位及个人的研究工作中,因此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散乱。此外,医学科技档案的载体材料和形式也颇为多样化:载体材料包括纸质载体、磁盘记录载体、光盘记录载体等;档案形式包括文字材料,奖状、奖杯、证书等实物,这样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量巨大,加之漫长的科研过程和周期,无疑加大了科技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

1.2 利用价值高

医学科技档案不仅具有凭证作用,同样也具有广泛的参考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先进的科研思路、方法及大量有价值的国内外科研资料,包括成功或失败的经验,都可为今后科研开展提供参考,并对避免科研工作低水平重复或为科研而科研等,都有极高的利用价值。

2 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创建和完善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

根据医院科技档案的两个基本特征,如何在医院科技档案管理中采取信息化管理的思路和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成为医院建设中的重点问题之一。 本文认为由于医院科技档案来源广泛,而档案管理人员人数、人力有限,医院可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按照科技档案的管理要求,建立高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可促进充分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

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建和完善:

2.1 医技人员个人信息管理

以科室为单位,将医院医技人员的个人科技档案信息输入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此系统可提供各类科技档案,如各年度科研项目执行汇报表、各项科研经费报销登记与结果反馈、论文投稿登记情况表、学术会议审批及学术成果统计表,外出培训以及涉及到个人的科研教学信息等。

2.2科研管理

在医院科研管理方面,医院科技档案系统可对各类科研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如学术论文的投稿管理、会议论文的登记、科技成果管理、学术交流管理(外请专家来院讲座信息管理、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学术著作及发明专利管理,并可利用检索功能进行查询、统计。

2.3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主要针对医院教学管理对象进行各类常规管理,它主要分三部分:研究生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医院科技档案系统通过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大专班……),对各层次各级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应用查询及统计功能对管理的学生各项情况、授课教师情况以及课程安排等各类常规管理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控制,从而推动医院教学工作的规范化。

2.4 培训管理

培训管理主要包括: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外出培训的审批与登记、各种培训授课的管理、住院医师的系列管理、全科医师的管理与考核。通过医院科技档案系统,可统计出医院某时间段内医生、护士、技术员、管理及后勤人员的参加培训情况,各种职称级别人员参加培训情况;作为授课人员举办的各种培训及授课情况。同时按照市卫生局的规定进行住院医师轮转考核成绩及评定记录,及全科医师的各种考核统计。

3 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查询和维护

关于以上五个科技档案管理子项的信息查询方面,本院医技人员具有一定权限各种科研、教学情况进行查询;科主任可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统计,但不能做任何修改。信息管理方面,这一系统可由不同管理部门根据划分的权限分别对以上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人事基本信息、职称变动情况、党团关系维护、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出国经历、职业资格认证、护士资格的各种信息、社会荣誉及各种奖励等等。这样既保证了信息库的数据的动态更新,又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使管理者掌握详细的人才基本信息,给医院优秀科研工作者评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医院可充分利用医院内部互联网,创建和完善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医院科技档案管理系统,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档案管理的计算机化和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并更好地实现科技档案资源在医院内部互联网上共享,让科技档案服务于民,方便本单位广大科技人员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科技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伟,郝桂兰. 医院科技档案应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19):239-240.

[2].徐辉,罗林枝.医院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思路的探讨.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6,(19):368,328.

[3] Skinner RI.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ealthcare. Frontiers of Health Services Management, 2003, 19(3):3-15.

科技档案论文篇7

关键词:文件运动 电子文件 档案 管理

我国的现行规定和主流意见是把归档作为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关节点、转折点。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则把文件管理阶段或称文件的“有效期”一致延伸到文件的半现行阶段结束之时,进档案馆永久保存之前,换言之,进入永久保存阶段之前的文件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档案。这就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美英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在科技档案更改问题上,不妨认同美英流派的档案观。这样,不少“科技档案”的更改,就转化成了对现行文件的更改,就不称其为问题了。

一、我国科技档案文件运动理论的实践

至于半现行科技文件的更改问题,则可从科技文件(档案)与管理性文件(文书档案)的差异中去考察。关于中国式文件运动理论的实践,从运用该理论考察科技档案更改实践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相比,它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动态性和记录对象的实存性。这是因为,一方面,科技活动不断发展,静态的科技档案内容难以反映科技活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的产生、积累、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尤需强调的是,科技档案的记录对象包含现时存在的物质实体,如建筑物、设备、产品等,这些物质实体的变化,应该在科技档案中记录和反映出来,即科技档案的内容必须与记录对象的现状相一致。因此,科技档案的准确性、真实性要求与文书档案有很大的不同。

就同处于文件运动半现行阶段的两种档案而言,文书档案的准确性标准只有一个,即历史标准。只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管理性活动的历史面貌,其档案就是准确的。而科技档案却不然,科技档案的准确性有两个标准:历史标准和现实标准。也就是说,“科技档案不仅要反映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或科技对象的历史面貌,而且要反映他们的现实状况,使科技档案同它们反映的科技活动保持一致”因此,作为文书档案前身的管理型文件归档后决不允许修改,否则就会失去档案的真实性,失去档案凭证和依据作用的基础。而科技档案,只要符合制度要求,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不但允许更改,而且必须更改,才能保证科技档案的准确性。

加入基建档只反映建筑物在施工时或设计时的情况,而不能随着建筑物的变化而修改、补充自己的内容,那么这套基建档案就是失真,也就失去了它在该建筑物的使用、维护、改建、扩建和维护中的凭证依据作用。总之,对科技档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不仅维护了科技活动的振实历史面目,而且有利于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2)科技档案中也存在文件“回流”现象。例如,一些已停产数年的产品,经改进和改性后重新投产,如原图仍需保存,可以补充新图;如原图已无价值,则可直接在原图上更改。又如,一些已废弃数年的房屋,需改造后重新启用,也可采用补充信徒或更改原图的办法去处理。这些,都可视为对重新“回流”到现行阶段的科技文件进行更改或补充。这与房地产权属档案的异动管理十分类似,房屋变更或权属变更,可对相关权属档案进行增补和变更,失去一定有效性的档案文件则转作“参考卷”。

(3)科技档案的“横向运动”和“螺旋式”运动。例如,老项目的或通用的设计图、施工图,经复制、更改或补充后,用在新产品的生产或新建设项目的施工中。如原图已无保存价值,一轮周期已结束,则重新制作的新图或更改后的图纸开始了新一轮生命周期,进入了新一轮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如原图仍需继续保存,则新图便开始了横向运动。

二、全程管理理念的传播

随着电子文件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前端控制、全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理念蕴含着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对电子文件实行全面管理。所谓全面,就是要以电子文件的运动流程为基础,对电子文件的管理目标、管理规则和管理方法进行设计,建立一个涵盖电子文件全部管理活动的管理体系。

(2)对电子文件实行系统管理。就是指在“大文件”概念基础上,对电子文件运动过程中的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给予系统的考虑,“突出各项管理内容的无缝链接、系统整合和总体效应。”

(3)对电子文件实行过程管理。包括对电子文件的生成、运转、保管和利用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在过程管理中,将所有有助于说明电子文件重要属性和有效管理过程的信息都记录在案,已证实电子文件的运转状况,确保电子文件的管理质量。

还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全程管理理念实质上包含了前端控制的思想。在实行全程管理的过程中,档案人员必须从源头对电子文件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真实和可靠,必须从文件产生形成乃至系统设计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控制,以保证今后有机会成为档案的电子文件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从最大限度上保证现行期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三、两个一体化

强调全程管理,实质就是强调文档一体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档案学者就提出了“文档一体化”、“图、情、档一体化”的理念。全程管理强调将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统筹兼顾,协同管理,以期发挥各自及总体的最大效能。这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是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它不仅要求档案工作者灌注文件的形成过程,介入文件工作之中,同时也要文书人员了解档案工作的特性与需求,在文件工作中协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甚至完成原本属于档案工作的一些环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两个一体化的思想在电子文件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社会信息化是文档一体化的背景和前提。文件与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网络化、一体化的国家信息系统中,各级各类文档一体化信息系统应该成为相应的多种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子系统,成为相应内部网、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子系统,应该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开放的信息系统。就管理的对象而言,数字化将成为“两个一体化”系统中文献与信息共有的普遍生存方式。

四、结束语

科技档案论文篇8

【关键词】档案信息;科研课题;跟踪服务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也可简单表述为: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生产建设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是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可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而科技档案就是科研课题中的必要助手。

一项科研课题的研制成功,要经历课题论证、课题研究和课题鉴定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以占有大量相关的档案文献信息为前提,也就是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围绕特定课题及时地、连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对口的各种档案文献资料,直到课题完成。这种服务就是档案信息跟踪服务。

一、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科研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课题论证。课题论证实际上就是对所拟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其有无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前期调研过程。

继承与创新是科研工作的本质特征,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对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汲取。在此过程中,档案人员开展档案信息跟踪服务,把过去的、现有的、别人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经过综合分析整理,精心加工,汇集起来,提供给科研人员,使他们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水平、科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市场动态等,从而确定所拟项目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市场目标、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从而完成课题的论证工作。

由此可见,开展档案跟踪服务在课题论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便于研究者开阔思路,启迪创新。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有一个技改项目在选定擦洗厂三段旋流器开路流程生产粉磷矿课题时,在论证阶段,档案人员开展跟踪服务,根据该课题的具体情况,及时向科研人员提供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及有关评价分析性质的资料。

这些前期成果的档案信息提供,不仅使科研人员找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而且拓展了视野,使他们定出了求新、求异又切实可行的攻关目标,选择了既投资少、又实用于高产量的三段旋流器开路流程生产粉磷矿的办法。

由于选题得当,准确把握了生产需求,加之研究深入、创新,该课题获得了云南省知识产权局、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总工会、云南省发明协会颁发的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金品杯”选拔赛一等奖。

二、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借助于前人或他人的大量成果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的科技档案。因此,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课题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中间材料,包括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工作进行中的会议记录等等,档案人员都切实把这些材料、数据收集整理起来,避免了科技人员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重复劳动,起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的作用。

同时,课题研究中常常需要了解和利用各种最新的理论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修正、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档案跟踪服务就能够满足科学研究这一特殊需要。它通过及时、同步的跟踪服务,向研究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确保课题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

通过档案人员搜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把分析得出的结论及详细数据及时反馈给课题组,使课题组人员及时补充、完善了研究内容,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可见,档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开展创造性的跟踪服务,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着保证课题水平以及质量的作用。

三、档案信息跟踪服务在课题鉴定阶段的作用

科研成果的鉴定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成果应用或推广的起点,它是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关键工作。

在成果鉴定前,档案人员要把课题的全部科技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做好档案跟踪服务,严格审查、把关,确保了归档文件材料的质量。

我们在收集一些课题的鉴定材料时,发现鉴定证书上只有上级主管机关领导的签字,却没有主管机关的公章,反映给课题组后,及时报请上级机关给予补签,使成果的鉴定具有了法律效果,这对课题鉴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中医妇科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息系统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