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01:58:43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1

笔者希望本篇论文能够体现理论上的创新性和指导审计实践的功能,并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理论动态发展与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Abstract〗:Theobjectofthisstudyismodernenterprise.Iusedthenewestideaofauditinworld,analyzedallconceptsaboutinternalauditofmodernenterprisesynthetically,appraisedthedifferenceandconnectionamongmanagementaudit、operationalauditandinternalcontrolaudit.Onthisbase,Ianalyzedsomeunsuitabilityoftheseconceptionsbecausetheinfluenceofchangingenvironment,thenIputforwardthenewidea“internalmanagementaudit”,droughtthescop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definedthat“internalmanagementauditisthedevelopingandextendingofinternalcontrolaudit.”Internalmanagementaudit“concludeinternalcontrolaudit、governanceauditandriskmanagementauditandsoon.Thispaperbuiltanewmodeofinternalmanagementaudit.Ihopethispaperbringsforthnewideasinthetheoryandhasthefunctionofguidingpractice,Ihopeitcanreflectsthedevelopingandchangingcharacteristicofinternalaudittheory.

〖Keywords〗:modernenterprisemanagementauditinternalcontrolaudit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功能?审计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和意见,实务界也在观望与彷徨之中左右摇摆,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管理功能的企业,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组织改革,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层级,扩充内部审计力量,从而提升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权威性,为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提高治理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主张只进行内部财务审计的企业,其管理者却从企业业务流程的改良和经营管理职能的组合排列中将内部审计斥之于公司之外,纷纷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给专业公司,弱化了人们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内部审计停留在微观审计层面,使在公司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成为了企业的臃赘。国外实践如此,国内也有效仿之倾向。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何去何从?公司治理是否因内部审计的进入而更加有效率?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关于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种认识

衍生于授权管理之需要的企业内部审计,根植于传统企业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完整的体系格局。但当传统企业演变为现代企业之时,原有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发生了碰撞,许多既定的内部审计内容和方法,显得难以适应新的企业环境。尤其是针对公司治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了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适当定位的热潮。什么是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这是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就这个问题,当前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英国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论文《管理审计基础》中指出,管理审计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为了检查了解本部门及分支机构的管理是否始终健全,以便高效地加以组织和经营,而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人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日本松田修一也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审计”(ManagementAudit),是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无关的独立第三者,即管理审计人员通过对公司的收益力、资金力和组织力进行个别的分析研究,来表明公司经营妥当与否的综合性批判意见,旨在维护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松田修一,1999)。我国管理审计的倡导者王光远教授将由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的管理审计称之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按照他的观点,内向型管理审计是对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检查和评价,以帮助管理当局这一资金受托人改进决策,提高获利能力和经营能力,更好地完成受托管理责任(王光远,1996)。

2、经营审计(OperationalAudit)O.美国D?L?弗莱什S?西沃尔特在《经营审计及其起源》中谈到,经营审计并非财务审计,它的目的是评价一个公司或者公司某个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极其效率。它是一种建设性的评价活动。D?J?开斯勒、J?R?克劳开特对经营审计下了一个比较长的定义,即:经营审计是评价一个组织管理当局控制下的经营活动的效果、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并将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报告给有关人员的有系统的过程。有些学者还认为,“经营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实质上是同义的。戴维?S?科沃克瑞克早在1987年就在其编著的《现代经营审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经营审计指的是在许多不同公司中的内在事物,无论你怎样称呼它,它总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看来,经营审计就是内部审计。

3、内部控制审计(internalcontrolaudit)。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主要是管理层的责任,但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共同来承担这一责任。内部审计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结构,并提醒管理层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COSO报告,1992)。成功的企业经营来自全体人员的努力。内部审计是整体人员中的成员,负责检查企业各层次为经营需要而建立的各项控制。审计人员评价这些控制如何联合才能最有效、最有利地服务于整体经营。简而言之,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保证这样一种管理,那就是合理地设计企业的经营控制。国际内部审计是协会在《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控制,它的作用在于检查和评价其他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观点,从多个方面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关注各管理层可能建立起来的或执行的所有控制形式。

二、针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我认为,上述三种关于内部审计的描述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特征。之所以产生这样三种概念,完全是因为定义内部审计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企业经营,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一定的环境下,借经营手段的援助,以多数人的协调,继续不断地实现经济财产的生产与分配的一种动态活动。管理是人和技术的“系统安排。古典管理学派代表性人物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它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组织整体的活动,以有效的方式达成经营目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营与管理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相对而言,管理是手段,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管理与经营又不能割裂开来,管理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没有经营活动所支撑的企业管理不成为管理,反之,没有管理的经营活动也难以实现其预期目标,经营活动融合到了管理的四大职能之中。这样说来,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从审计涵盖面上看,二者都涉及到经营活动全部;从职责上看,二者都通过管理职能体现出来。管理审计、经营审计,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的论述。内部控制既是管理的一个主要职能,又以管理活动为依托加以实现控制的功能。现代管理审计将其核心放在了针对内部控制而开展的内部审计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二者实际内涵的核心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审计,尽管名称叫法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体现了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的纵向维度,符合现代企业内部经营与管理的现实需要,因此,就现代企业而言,没有必要对上述三个概念进行苛刻的区分,从规范的角度界定,管理审计,更加清晰明了。

三、内部管理审计构造

现代企业环境下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理论,需要我们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建树:

1、重塑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目标是人类所有行为的指南,是特定系统的特定任务。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目标,它们应清楚地加以规定而且是可以衡量和可以达到的,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审计目标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审计事项与设定标准或一定要求的相符合程度进行的确认。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从管理审计到治理审计,首先表现为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摈弃”的过程,而是不断“兼容”的过程。

传统审计将其目标锁定在“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IIA,1947)方面,但内部管理审计的目标,其实质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经营效率(IIA,1999)。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转换,意味着内部审计必须更多地参与未来事件,参与管理层规划现在与未来的决策工作。因环境快速变迁,组织所需要的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时关注。内部审计目标本与组织目标、作业及改变作更进一步的链接,将内部审计的重点置于组织全体,强调内部审计主要关心组织整体目标的达成,而非个别作业部门或个人。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已经不能仅将焦点置于控制系统之审计,也不能置于单位决策之外,应该更积极了解、确认单位风险并加以评估、管理,而风险管理审计则可以提供内部审计整合风险管理的利器。内部审计也将因提供单位附加价值的服务而更接近单位的价值链,其专业形象将更加肯定。

2、拓展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与范畴。审计内容要服务于审计目标(谭劲松等,2002)。企业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是从最初的查错纠弊,到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履行职责,再到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与之相应,企业内部审计也从财务审计到内部控制审计,再到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治理程序审计。财务审计是指在评价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检查凭证、帐册、报表,核实货币资金、财物物资,查证各项财务收支及债权债务,判断财务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靠,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秦荣生,2000,P81)。无论企业形式如何变化,其财务审计始终是基础,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也不例外。“控制”一度曾为管理审计的核心,它将内部审计的焦点由财务及遵循性控制转换为管理控制,但这与内部治理审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围绕增加价值展拓的内部管理审计,除了应包括原来在管理审计理论框架下的内部控制审计之外,还应向风险管理审计和企业发展治理审计方向延伸。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专业指导小组颁发的新定义向我们发出了警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注意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这一领域是不行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要为内部治理审计这一职能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管理审计等相关部分内容。

四、实施管理审计,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

1、关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然会涉及到独立性与审计风险问题。如何保证管理审计不与之相互摩擦呢?我认为必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努力:

(1)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管理审计时,只提出建议,不要求经营者必须执行,管理决策本身是经营者的事,内部审计人员不承担经营责任。

(2)为避免发生利益冲突,或潜在的利益冲突,参与了管理决策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最好不要再继续从事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如果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则有必要要求决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与决策审计的时间间隔应比较长,至少,它不对审计人员提供审计建议造成影响,这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一种良好举措。

2、关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其业务能力,具备与管理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传统审计不同,管理审计本身涉及到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内部审计人员如果还把自己的知识能力锁定在财务知识方面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吸收与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当的胜任能力。

3、关注管理审计功能定位问题。必须界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与“审计监督”功能之间的差异。从实际效果上看,管理审计更多地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那么,当咨询服务功能与传统的审计监督功能并存于同一部门的职责范畴之内时,我们就要警惕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碰撞,注意保持审计的审慎性,不对审计结论作出绝对的保证。

4、关注组织保证问题。实施管理审计必须改革企业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具有较高的组织地位,从而具有实施管理审计的组织保证。“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应给予内部审计师适当的地位,使他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审查本公司经营的所有方面。内部审计师应向组织中的一个人负责,这个人应有充分的权威能保证审计师进行广泛范围的审计,并能对他们的建议采取行动(库克温克尔1986)。”从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上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有四种设置方式:一是设在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的审计委员会之下;二是设在最高行政官之下;三是设在高级管理层之下;四是设在主计长之下。从实施管理审计的要求上看,以第一种组织模式为最佳,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师向最高权力机构作报告,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能够把检查、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直接传输给企业的主要决策者,以助于其恰当决策。还有人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向财务副总裁或主计长负责。处于这种地位的人通常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能客观地考虑审计师的调查结论和建议,同时也深为熟悉由最高管理当局所规定的目标、计划、程序和控制。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师向之作报告的有权威的人,要能根据审计师报告中的建议采取行动。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说:内部审计应同时向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最佳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人员由于不能接近日常经营,因而,难以评价内部审计师的调查结果和建议,也许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内部审计与监事会的功能链接起来,则可以使这种模式的效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于集团公司,它能够延伸监事会的职能,同时提高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无论怎样说,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师需要具有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审计目标不受干扰。企业管理当局能做不少工作去树立这种独立性,诸如准许审计师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特定业务加以研究,并通知那些经营负责人在审查中全面支持审计师的调查。不论内部审计师在组织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应具有声誉、地位和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全公司中随时取得审计报告所需的信息。他们应该具有与管理主管人员接近的权力,这些主管人员能对审计师的意见和建议做出迅速而恰当的考虑。由于每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同,在公司的组织地位中,内部审计将成为一个参谋职部门。

5、关注审计方法问题。实施管理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前移,变事中、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真正其到“事前反馈”的作用。

6、关注管理层的主要兴趣。因为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任何部门或职能管理的基本目标都是要达到总体管理制定的总目标。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最高管理当局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下问题:(1)加强经营、加强经营控制及有助于实现目标等方面的建议;(2)向上级报告和说明经营结果的方法;(3)有关经营的总政策、指令和分配方法的影响。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按照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目标要求实施企业内部审计时,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有个明确的回答和解释,以便于董事会在进行企业决策予以考虑。

7、关注业绩评价。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考虑管理问题,但也需牢记内部审计人员不是经理或经理的监督人,审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类似于医生、诊断师、顾问和参谋,他们的基本职责是随时随地地提醒管理当局在作出决策时应尽可能地使用足够充分的信息,并注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都行之有效。审计人员应从理论和实务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帮助经营管理者更好地履行其职责,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8、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管理审计必须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其是顾客的利益。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将逐渐代替传统企业的战略思维模式。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资产驱动型”思维为基础,由此而导引的运营方式是:资产投入产品服务渠道顾客;今天,受新经济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战略理念应有所改变,以顾客为起点的战略模式正好与传统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顾客渠道产品服务投入资产。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顾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满足用户的需求,离开了用户,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更不用说企业的发展了。可以说用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至生产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要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购买动机等进行分析。因而,内部审计也应转变管理审计的重点,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问题,尤其是顾客问题。

五、结语

内部管理审计概念是在现代企业研究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之倾向,关注内部审计的发展,将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企业治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公司治理之进程。从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内向型管理审计研究》,《财会月刊》,P3,2002、06;

2.项俊波等,《国外绩效审计》,P362,中国审计出版社,1999;

3.科沃杰瑞克,《现代经营审计》,P4,中国审计出版社,1987;

4.苏律亚,《综合审计构思》,亚洲内部审计会议论文,2001;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途径方法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铁路成为我国主要的交通的主要工具,同时也带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铁路不仅仅是运输旅客,还有运输货物。因为铁路运输的服务范围比较大,资金的总数额也比较巨大,所以情况比较复杂。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一些铁路的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所以,内部审计的工作也是比较难以进行的,这也就使得我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企业情况,在完善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及建立健全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控系统等方面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也就更加突出了对内部审计的质量管理。

1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含义

1.1对内部审计的理解

一个组织单位是否能够健康良好的经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内部的审计工作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组织内部的审计就好比是人类的免疫系统一样,是组织单位能够正常经营的保证。通过预防、提示和抵御等方式,内部审计机构监督企业是否在宏观控制下从事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活动,并且对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的过程、方法及发展目标进行分析,为的是防止企业的发展偏离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经营者负责,要协助企业经营者检查本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否合法、会计资料是否真实,深入研究和分析企业的经营政策等方面的合理合法性,以及实际的可操作性,以保证企业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获得经济利益。

1.2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概念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以使审计过程、审计行为及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自律行为,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行为主体;进行内部审计时会涉及企业的多个部门,如果只有审计部门工作,没有其他部分的配合是不可能完成的。仅仅对企业进行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质量,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而作为审计管理客体的具体内容指的就是,组织单位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的业务之间的相互联系。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的管理,包括两部分,即全面和项目。也就是从整体角度和各个分散项目的角度进行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具体指的是,为了确保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而制定的相关的整体的决策;而项目审计质量控制是指,能够保证具体的项目的正常实施而制定的具体的相关政策。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加强审计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2.1全面审计质量管理

2.1.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内部审计工作规范

能够有效地进行内部的审计工作,才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这项工作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①确立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比如相关部门制定的《呼和浩特铁路局审计处工作规则》、《呼和浩特铁路局所属企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局内部审计监督若干问题的通知》、《呼和浩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及《呼和浩特铁路局经营业绩审计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吧审计工作要求与质量标准;②审计机构领导对审计处理或处罚负责,如制定的《审计处审计业绩考核实施办法》等。③建立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如制定的《呼铁局审计问题整改联系会议制度》,通过集体讨论,为经过审计发现的重大、难点问题的整改提供了保障。

2.1.2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为了整体审计队伍的建设,就必须先从审计工作的从业人员开始下手,重点关注审计人员的再继续教育的问题,提高整体人员的素质水平,壮大审计队伍。其次,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除财务、审计专业外,还需引进一些具有如管理、金融、工程、概预算、法律、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充实到审计队伍,以满足各种性质审计需要。最后,还必须要加强对新变化的学习和适应,对国家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并严格遵守,真正使针对审计制定的相关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当中。要从上到下的整体抓紧相关审计人员的学习工作,还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相结合。所以,必须结合一定的实际工作的经验,有针对性的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重点交流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

2.1.3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

审计质量的提高还要依靠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审计程序的规范。目前,实现从手工账表审计向手工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审计软件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先进审计手段,提高了审计效率;严格按照规范的审计程序实施审计,理性分析审计证据,从而对审计事项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

2.1.4实行审计业绩考核机制

现在,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已经为审计工作制定了相关的考核制度。审计业绩考核是以审计人员在一个季度所发现问题量为核心,按照审计业绩和审计风险结果,实行正负积分与审计人员考核工资挂钩、个人总积分排名等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之成为一项长效的审计管理机制。而这个机制能够非常有效的调动众多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促进审计质量的全面提升,促使审计人员由“要”,向“我要干”的转变,对有效提升审计人员执业水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需求,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行审计业绩考核机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1.5坚持审计项目负责人制度

当前,我国在进行审计业务的过程时,是有一定的相关制度的,就是审计项目负责人的制度,这个制度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审计项目负责人原则上由副处职以上等管理领导担任,实行“三明确”和“三负责”。“三明确”为,明确审计内容、明确审计流程、明确审计职责;“三负责”为,审计项目负责人对所分管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审计风险、审计组成员执行廉政和审计工作纪律负责。要想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对其工作过程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工作人员在每步工作过程中都各尽其职,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1.6完善审计质量检查及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机构既要对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进行自查,也要接受其他各方面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检查。审计质量监督机制包括审计组成员之间的互查和由其他小组或人员进行的质量检查;本部门以外单位的质量检查、系统内审计部门之间的互查及通过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等。在此基础上,我局还实行审计业务会议制度。我局定期(如季度末)或者在重大项目完毕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会议由处长主持,全处参与项目审计的人员参加。在会上,由各审计小组组长介绍并宣读本次审计项目所发现问题内容、引规、处理处罚依据及审计建议,然后全处参会人员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集体讨论完毕以后才可通过。会后,各小组对会上确定的待完善的内容进行修改。通过审计业务会的召开,对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

2.1.7及时进行审计工作总结

在每次进行完相关的审计工作之后,企业必须要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吸取经验教训,这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审计部门也要根据其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为以后审计能更好的进行。每个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全体成员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必要时做好记录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2.2项目审计质量管理

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内部审计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调节,保证和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活动。

2.2.1审前准备阶段质量管理

审计工作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整个审计过程的开始,有了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必须要抓紧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2.2.1.1审计立项。审计立项必须符合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应审计资源和审计环境的现状,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开展,对重点领域等重大事项确定审计项目,展开审计。目前,我局对局属单位的审计项目安排的要求是,坚持“全覆盖,无遗漏”审计原则,即对纳入路局经营业绩考核的所有企业单位,全面实施经营业绩审计;对财务收支审计按照“两年轮审一次”的原则来组织实施。

2.2.1.2审前调查和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前进行的调查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审计前的工作能够从源头对上保证审计质量。在编制审计方案之前,必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保证方案的正确和可实施性。熟悉掌握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情况,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制度、资金的流转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设置情况。在对这些基本的信息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才能编制出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方案,审计人员才能准确的确定其审计目标及侧重点,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审计质量,编制好审计方案也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2.2.2审计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制定好了审计方案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审计工作了,而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审计质量,不然审计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证据是编制审计报告、复核审计结果、下达审计结论和决定的依据,也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状况,分清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必须要收集大量证明审计结果的证据,审计人员对这些证据必须要妥善保管,并且深入进行研究和分析,认真细致的将每个分析过程中的步骤记录在在工作的底稿当中,作为最终审计结果的有效证据。因此审计工作底稿应清晰明了,依据充分。

2.2.2.1实行审计工作日志制度。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成员通过记录审计流程,可强化过程控制,促进审计方案的有效执行,便于及时总结审计经验。另外,审计日志还可以在关键时刻划清责任归属,保护审计人员。

2.2.2.2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复核机制。审计工作底稿可能存在分析角度片面,审计范围不够等因素,所以还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复核机制,确保每一审计事项都有充分必要的材料支持,并据此确定审计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审计重要性的确定是否恰当等。

2.2.2.3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还应以适当方式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沟通是必须进行的一个步骤,只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并且很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获取到很多的审计证据或是相关的线索,对接下来的审计工作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为审计创造一个比较顺畅良好的条件,为进行审计工作奠定基础,从而能够有效的保证审计的质量。

2.2.3审计报告阶段质量管理

在编制审计报告的时候一定要谨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在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促使其健康良好的发展。审计部门应重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项目的反馈意见,采取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直接对话等方法,进一步了解事项的原因和经过,达到客观公正的目的,征求审计意见后,审计部门应对审计报告再次修改。工作进行到这个步骤,必须要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一些相关的内容,再一次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报告披露的内容是否完全,是否完整,以及反应的信息是否公正客观。

2.2.4后续审计的质量管理

审计工作进行完之后,还有一些后续的工作需要进行。主要是对审计的一些项目进行进行查看,关注一下出具审计报告以后,企业有没有根据其意见进行规范。为了加强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我们分别从实施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和整,任追究、扩大审计成果的利用等方面采取措施。

2.2.4.1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我局已制定并开始实行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完审计工作的时候,相关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的各个事项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出具一份客观准确的审计报告。在发出这份报告之后,还要对其结果进行跟踪。审计单位会针对审计结果提出一些建议或是意见供企业参考,在跟踪的调查中若是发现企业采纳了这些的建议,就说明企业对审计结果是认可的;相反,应听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对于整改落实的难点,内部审计部门应发挥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成员由路局领导和相关业务处室组成,是将审计人员在经营业绩(财务收支)、建设项目、任期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中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然后将存在的倾向性、制度性、体制性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报送审计问题整改联席会议研究落实、协调解决内部审计中发现的企业、单位经营管理和铁路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倾向性、制度性、体制性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使整改问题与完善制度、吸取教训与举一反三、堵塞漏洞与责任追究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单位依法合规经营。

2.2.4.2实行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和整改评价闭环制度。根据《内部审计规定》、《铁路审计工作规定》制定的,主要是由审计决定执行、审计回访、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后续审计和整改评价5部分组成,分别从这5个环节进行控制,形成一个闭环制度,对审计问题的整改起到重要的作用。

2.2.4.3跟踪审计问题整改。我局根据《呼和浩特铁路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督查和整改评价闭环制度》文件要求,还对局属单位已审项目审计决定情况实施跟踪审计,完善审计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对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直至问题销号;要将跟踪落实情况作为重点内容在审计报告中反映,督促整改。

2.2.4.4加大整改责任追究。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审计通报的问题,在本管理领域内督促所属系统查明情况、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审计机构要修订并完善相关制度,对不执行审计决定、整改不到位的单位采取通报、经济处罚、追究责任等形式严肃处理。如,20××年对所属38个运输企业和30个直属非运输企业实施了经营业绩审计。按照《呼和浩特铁路局基层单位经营业绩考核实施办法》所列示的资产安全考核标准,对各单位发生的违反财经法纪问题实行失控扣分制度,呼和浩特铁路局审计处向路局提报了《关于20××年度运输单位经营业绩审计资产安全考核扣分情况报告》,按规定纳入38个运输单位上年度经营业绩情况考核,有26个运输单位被扣了分(最高扣6分,最低扣0.1分)。

2.2.4.5扩大审计成果的利用。用联席会议等形式扩大审计结果的知情面,使审计成果对各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对普遍性或倾向性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发挥审计成果对制度建立或完善的促进作用;继续发挥审计成果对企业经营业绩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职评价等作用。如,20××年对30个非运输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计,发现重点问题46个,并向路局提报了《关于20××年度全局非运输企业经营业绩审计情况报告》,报告建议尽快建立和健全全局非运输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非运输企业经营业绩和维护财经纪律的考核力度,强化和增强路局对非运输企业维护资产安全和执行财经纪律的考核机制建设。对局属18个运输企业、18个非运输企业和7个集体企业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提出审计建议101条。审计所反映问题基本得到整改规范,全局经营管理品质得到有效提升,经营业绩和财务收支审计取得了较好效果。

3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应发挥好审计职能,以促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艰巨,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提高的要求更加迫切。为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不断加强相关审计人员的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还必须注重理论和实际工作的相结合。除此之外,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也必须重视起来,带头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以使其他职能部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配合。更需要对审计质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作者:未建晓 单位:呼和浩特铁路局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2]任有泉.审计项目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3]赵国新.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4]董大胜、韩晓梅,风险基础内部审计[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0.

[5]K•H•斯宾塞•皮克特,内部审计业务纲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张丕.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A].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论文汇编[C],2004:62~64.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3

审计内容标准化,即对审计事项进行逐级分类。根据电网企业的业务内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内容在一级层次上分为三大类:财务管理类、业务管理类和内控环境。在二级层次上,财务管理类是对所有财务报表项目的审计,包括资金管理类、资产管理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生产成本类、期间费用类和其他类;业务管理类包括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综合管理类、集体企业管理类、金融与产业管理类;内部控制环境类是对公司治理、组织机构、领导经营管理理念、员工职业道德等影响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环境所作的审计。在三级层次上,如资金管理类分为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对外担保、债务融资、投资等审计;资产管理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生产成本类、期间费用类基本按照会计科目和收入、成本费用核算项目进行分类,这里不再赘述;其他类包括个人所得税、关联交易等;在四级层次上,以货币资金审计为例,包括资金的预算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资金收付管理、资金保管、银行预留印鉴和有关印章及票据的管理等。以此逐级分类,直至最后细化到一个个具体的审计事项。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化数据库

在审计内容标准化框架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基本的标准化数据库:审计综合管理库、审计人员库与审计记录库;二个支撑审计记录库的审计法规库和审计资料库。三个基本数据库及两个支撑库的具体标准化框架如下:

(一)综合管理库:

该库是对审计项目管理及其他管理事项的标准化。该库将所有审计工作项目中需管理的内容进行统一登记,并配备检索关键词,以方便查询,同时,将各审计工作项目的结果以附件形式附在每条项目的记录后面。本库首先相对固化了审计工作项目的名称及代码,将审计工作项目分为审计项目、审计检查、迎接审计、配合检查、课题调研、培训交流和工作总结等7大项目,并根据审计工作项目的具体内容与性质,列出7大项目的所属二级项目。然后从项目来源角度,对各审计工作项目作进一步分类,以说明各审计工作项目的来源是部门的、上级的、内部的、外部的,还是区域的等。最后对审计工作项目的时间(报告时间)、名称及内容、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问题个数、涉及金额、备注(关键词检索)等项目的内容进行全面登记管理。综合管理库是有关每个具体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管理事项(课题调研、培训交流和工作总结等)的基本概况、问题及其结果的数据库,该库通过对每个具体审计项目或审计管理事项的全面信息管理,使审计的管理更加全面细致,同时,便于对审计项目或审计管理事项的跟踪以及对相关人员的考核,是人员库中审计绩效考核和审计记录库中的经典案例及其处理意见的重要数据来源。

(二)审计记录库:

该库是对各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是对记录审计过程的具体审计内容、方法及审计证据的审计工作底稿的标准化管理。该库将所有审计项目按照上文标准框架的分级分类,对各类审计项目包含的所有审计事项进行标准化管理。将每一审计事项应关注的重点、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及审计建议等进行标准化。并以附件形式列明每一事项的记录格式。审计记录库中对审计事项的标准化内容具体如下:(1)审计记录,包括审计类别和事项描述。(2)关注重点:对某一审计事项应关注的重点的进一步描述。审计资料库作为记录库嵌入的功能模块,为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资料,引导审计人员如何完成审计项目提供了资料与智力支撑。(3)审计方法:首先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对应于审计具体目标,应采用的审计方法描述;对应审计方法应审计查阅的资料等。(4)审计依据:将可能发现的问题与相关法规依据的具体条款一一对应,并说明具体条款所依据的法规类别、级别、文号和文件名等。审计法规库作为嵌入的功能模块,为审计依据提供了知识支撑。该库将实时更新,由相关人员进行独立管理。(5)审计建议:对建议的类别、问题描述和建议描述。数据库将提供同类问题的经典描述与建议。审计记录库将企业所有财务、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审计事项,再固化每个审计事项下的具体审计目标,根据每个具体审计目标,固化对应的审计方法和应审计查阅的资料,然后再提供相应的审计依据———具体审计条款,最后要求给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同时还提供了对应的标准审计底稿和经典审计案例。该库对审计实务中相互联系的所有审计环节进行了一一对应的标准化设计,为审计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审计操作指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按图索骥,避免了他们在审计各环节的盲目性。如对审计问题的定性与恰当的处理建议一直是审计的焦点和最核心问题,但大多数审计人员的薄弱环节就在于此,该库针对各具体审计事项,提供了相应的审计建议所依据的具体法规、制度的条款,使审计人员能更加方便快捷地查询到恰当法规依据条款,提高了审计人员查找审计评价依据的效率,使审计结论有理有据。

(三)人员结构库:

该库是对审计人员的管理。该库集中了所有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聘用专家的信息与承担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员工类别、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专业、联系方式、所承担的项目及其角色等。该库与综合管理库和记录库连接,并实时取得相关信息。记录库和综合库中显示的该人员完成审计项目的数量、质量,其描述的审计问题和撰写的建议被引用或点击的次数为审计绩效评价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该库通过与记录库与综合管理库的连接,使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能够实时全面地反映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查询每个审计人员的完成的工作量及其质量,通过审计人员所做的审计底稿模版、审计处理被引用的情况等,为审计绩效评价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依据。

(四)资料库与法规库:

这两库分别对审计涉及到的审计资料与审计法规依据的汇总和分类。资料库将所有审计项目涉及到的应审计查阅的资料分为共用的基础资料和按照审计内容标准化的分级分类资料。法规库则对审计依据分为国家层面和公司层面两个层次,并按照内容对各层次下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等进行分类汇总。这两个库嵌入审计记录库,是对审计记录库的知识支撑。以上三个库相互联系贯通,审计记录库是对审计知识经验的标准化,综合管理库是对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管理事项的全面的标准化管理,资料库和法规库及人员库为审计记录库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撑。审计内容标准化框架贯穿于资料库、法规库及审计记录库。由于审计记录库中是根据审计项目下的具体审计事项的标准化,所以审计人员可根据自己承担的审计项目或具体任务,下载相关模块或模块里的细分模块,到现场依标准化底稿与资料进行审计。

三、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化实践的启示

从以上国家电网华东分部对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由于审计内容涉及经营管理,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导致各单位内部审计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在内部审计标准化上,单位自身对内部审计的标准化体系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另外,国家电网华东分部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还包括:

(1)结合业务与管理特点,对审计事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是内部审计标准化的基础。

华东电网将审计内容分为财务管理类、业务管理类和内部控制环境等三大类,并进一步逐级分类,这样标准化模板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措施和监督等四个要素融合到财务审计和业务管理审计中,而将影响全局,但与财务和业务控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控制环境单独作为一个标准化模块,避免了标准化模块中有密切联系内容的分割和不应有的重复,这种分类合乎实际,易于实务人员的理解。

(2)在审计事项标准化上,通过对逐级分层的审计事项的标准化,可以有效提高了标准化体系的实用性与灵活性、减少了内容的重叠。

对审计项目下所属审计事项进行标准化,逐级分层细化,这些审计事项包含了企业财务、业务、内部控制等各方面的内容,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审计项目对审计事项进行任意取舍和自由组合,便于审计人员按需下载、拷贝,增加了标准化模板的灵活性与适用范围,减少了从审计项目标准化所带来的审计内容的大量交叉重叠和系统中的大量重复的数据。

(3)按逻辑顺序,一一对应地标准化所有审计环节,可以有效弥补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不足。

审计流程标准化上沿着审计事项→关注重点→审计方法及查阅的资料→发现问题及对应法规制度依据→相应的标准底稿模版→经典案例这一纵向贯通的逻辑关系进行数据库的框架构造,彻底改变那种将这些知识、技能、经验各自独立存放,互不相连的做法。这种构架模式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壁垒。审计人员只要明确自己的审计任务,就可在系统中看到应审计的事项、关键风险点、审计方法、应审阅的资料,对可能查出问题的定性,审计依据的具体法规条款,直到最后审计处理意见的撰写。这种审计流程的标准化体系也大大提高该了审计效率。

(4)可充分利用标准化体系中的资源共享,来提高了审计绩效考核的群众性和客观性。

如电网企业标准化体系中,审计记录库、审计综合管理库和审计人员库三个库互相关联,实现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资源共享和相互促进。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中,参考了他所完成项目被纳入记录库中经典底稿和处理建议的数量及被引用情况,提高了绩效考核的群众性和客观性。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审计标准化与审计信息化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财务审计、合规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审计整个过程和审计资料的标准化与电子化。但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个实务性、灵活性、变化性极强的工作,很难用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体系来规范所有企业、任何时点、所有环节的审计实务,因此,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加深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经营管理及外部经营环境的了解,加强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等仍然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题中之义。因此,审计人员在熟悉运用标准化体系的时,还应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执业能力。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4

企业内部市场化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围绕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将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需要。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将更多地发挥全面协调、管理控制的积极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一项重要力量。本文企业内部市场化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围绕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将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需要。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将更多地发挥全面协调、管理控制的积极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一项重要力量。本文介绍的管理审计主要指内向型管理审计,它以服务企业内部审计为其主要职责,是一种适应企业内部市场化发展需要的以内部管理鉴证为主要职责的综合性管理审计。 一、从委托关系看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委托理论认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集合体”,委托作为一种契约关系,其基本内容是规定人为了委托人的利益应采取何种行动,委托人应向人支付何种报酬。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物质利益的不一致以及内部市场与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契约缺乏完备性,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及各部门和单位之间同样会出现不同形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委托人无法识别人的真实禀赋,条件低劣的潜在人占据了经营者岗位。“道德风险”是指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通过减少自己的要素投入或其它影响组织效率的机会主义行为来满足自我目标。目前,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是: (一)随着内部市场化的推进,企业管理层次减少,在分权化的驱使下原事业部制转向内部的公司制。此时,一部分人(如各部门和单位的经营者)利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向委托人(如上级公司或企业)隐瞒事实。包括向委托人隐瞒公司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有关信息,以谋求委托人的较低期望值,减少经营压力,为以后谋取私利创造条件;向委托人隐瞒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以骗取委托人的任命;尽可能争取得到较多的低价资源,得到各种优惠等。 (二)随着分权化趋势的推进,以往强经营者,弱所有者的现象可能会在企业内部蔓延。各分权层次上的经营者以各种方式损害企业整体的利益,包括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经营损失(或增加经营收入),增加不必要的费用以谋取私利,如购买不必要的奢侈品供自己享用等;编造种种理由推卸责任,运用各种不正当手段减少上级人可能给予的惩罚;在各级分、子公司中盲目贷款,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等。 (三)随着内部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各下属公司作为利润中心实行“自主式”管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于“鞭长莫及”,一些人(下属公司)利用产权流动重组等手段,一方面从事次优化行为,另一方面借用各种名目,将国有资产转化为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一些人通过办大集体企业与非国有经济联营,逐渐把国有资产转变为非国有资产。 (四)在内部市场化条件下,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组织结构“横幅变宽”,即扁平化趋势增强。原企业内部横向 企业内部市场化是管理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围绕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将企业行为由总体转向个体、内部交易由计划转向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由静态转向动态,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需要。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在企业内部市场化条件下,将更多地发挥全面协调、管理控制的积极作用,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一项重要力量。本文组织结构间的协作关系转为内部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内部相互间的管理难度加大。从委托角度看,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现象发生了,即由于人理性与委托人理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为了均衡利益、解决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相互博弈来寻找均衡。进一步讲,内部市场化条件下的企业监管机制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四个因素:各种舞弊行为(包括次优化行为)对有关公司或人员带来的好处,内部市场化机制对这些部门与人员作弊行为的处罚,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的能力,以及监管责任等。内部市场机制对作弊行为反映愈强烈,监管部门的能力愈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愈大,有关公司、部门或人员作弊的动机愈小,就愈有可能客观、全面地履行受托责任。反之,如果企业漠视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5

[摘要]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并在风险管理中注意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建筑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源,内部审计应从工程项目入手参与风险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内部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包括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否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参与风险管理。大家都知道,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源,内部审计应从工程项目人手参与风险管理。

一、在风险识别中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组织有哪些风险应当加以考虑或重点关注;二是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是描述这些风险产生的严重后果。经过识别,工程项目应考虑或重点关注的风险如下:

1.工期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由于业主开工手续不全而影响工程项目正常开工;由于业主分包出去的基础挖土等工程迟迟不能完工,影响我方工程的正常进行;由于工程本身属于边设计边施工工程,且设计图纸不齐,造成我方施工总体组织设计无法及时全面地完成,也影响我方工程的正常进行;因业主原因工程延期施工,但业主故意刁难,不认可我方出具的延期报告,仍要以合同开工日期为实际开工日期。这些因素引发的风险主要是,如果确认为工期拖延,可能要按合同规定支付一定比例的违约金。有的合同规定,每拖延一天按合同造价的万分之三或万分之五承担违约金;有的合同规定了每拖延一天的处罚金额。如果一个工程造价为1000万元人民币,按拖延一天承担万分之三违约金来计算,每拖延一天将承担3000元人民币的违约金,更何况现在的工程项目一般都在1000万元以上,可见工期拖延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

2.收款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有的业主虽然为政府部门,由财政拨款,但拨款手续复杂,需要逐级上报,一笔款往往一个月也到不了施工单位账上,工程竣工后往往形成长期拖欠,虽然形成呆坏账的可能性小,但企业需为此支付高额利息,减少了企业利润;有的业主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而为该项目所准备的资金不足,大部分要靠贷款来支付工程款,但贷款手续复杂,需要一个过程,一旦贷不到款,则形成长期拖欠,甚至成为呆坏账,造成企业损失;有的业主采取的是“钓鱼策略”,工程刚开始时工程款支付得很好,双方配合得也很好,待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就变脸了,提出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剩余的工程款,有的倒打一耙,将施工企业告上法庭,提出质量、工期等方面的各种子虚乌有的问题,有可能造成呆坏账。这些因素所引发的风险如下:一是长期拖欠,导致企业垫付高额利息,降低利润;二是故意拖欠,当企业倒闭或经法院判决后,工程款不能全部收回,造成呆坏账;三是用价高质次的物资来抵偿工程款,给企业造成损失。

3.结算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有的业主在承担工程之初,便提出降低取费级别要求,比如从甲级降到乙级,甚至丙级,从而降低了结算价格;有的业主虽然答应按原级别取费,但在结算造价时提出让利要求,将总造价降低;有的业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拒绝承认相应的变更签证。这些因素引发的风险有:工程项目付出的成本不能在结算中得到补偿,降低了项目利润,甚至造成亏损。

4.成本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从客观上看,物价上涨导致人工费、材料费价格上涨,高于合同价或投标价;从主观上看,一是在工程投标或签订合同时未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或低估了物价上涨因素,二是采购了质次价高的材料,需要工程返工。这些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为,实际成本高于预算成本,形成工程亏损。

要在风险识别中参与风险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及时获取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投标报价书,施工合同及其补充协议,监理开具的开工令或我方提供的开工报告,月度工程量报告,付款申请报告,材料价格询价报告,我方出具的签证,是否已由监理、业主认可等所有与该项目有关的信息。二是研究上述各种信息,与项目部及时沟通,探讨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一要注意投标报价书上是否存在漏项或套错项,将预算价格与市场价格进行对比,如果存在潜亏因素,要及时探讨相应措施。二要探讨工期风险是否可以规避。三要注意收款策略,尽量多收取工程进度款。四要注意收集业主驻工地代表的职权范围、监理与业主的职权等书面文件。

二、在风险评估中参与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应由企业相应管理部门来执行,审计人员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其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应当采用的评估方法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目前应用较多的还是定性方法,今后应加强定量评估。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两个要素: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或是否经常发生。企业和项目部提供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如下: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参与风险管理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结合专业知识,做出各种风险可能性、严重性和经常性的判断;二是要及时提供对风险评估的再评估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在风险应对中参与风险管理

针对上述风险,企业相应管理部门须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这些应对措施的适当性、有效性。应对措施主要包括4个方面:回避、接受、降低和分担。企业相应管理部门所做的工程项目风险及具体措施如下: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参与风险管理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所掌握的有关信息,对所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评估,出具风险测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就如何有效克服工程项目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降低潜在损失、扩大项目收益提出建议,形成工程项目风险对策报告。

四、内部审计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既有阶段性(与具体某个工程的工期有关),又有长期性(风险因素将长期存在),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风险意识要提高。风险意识是企业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对工程项目而言,更是如此。风险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应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审计人员的职责就是在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中提供服务。因此,审计人员要有风险意识,时刻关注风险因素,更要提高风险意识,即要在审计实务中提高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的能力,并能适时提出规避风险的相应措施。

2.要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实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对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的再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消除风险点,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3.要在日常工作当中时刻关注风险。一是在获得工程项目各种资料后,要仔细阅读,倾听项目部有关人员的介绍,发现疑点绝不放过,及时发现风险因素。二是在进行项目兑现或返还项目部成员保证金审计时,对所审计的项目要增加风险分析,通过多方了解和自身判断、仔细阅读截至审计日的全部电子财务账簿和其他资料,对项目是否存在收款风险、成本风险等进行必要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

4.要在项目过程审计中时刻关注风险。一是增设一个表格,即项目风险因素调查表,先由项目部成员自己来分析该项目所存在的风险,然后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项目是否存在收款风险、成本风险、结算风险等进行必要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二是多与项目经理、项目主任工程师、材料负责人等项目部成员研究,从中发现各种风险因素。三是过程审计时莫忘审阅电子账簿及其他项目管理资料,不能只听陪同审计人员的一面之词。重点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存在风险:劳力、设备和材料的取得;劳力和设备的生产率、不合格的材料、劳工纠纷、安全、物价上涨、项目部工作能力、工程变更情况及相关签证、工程质量、工期延误、分公司对项目的财务控制情况、工程结算情况等等。

5.要在年度审计时时刻关注风险。一是在以前年度审计表格的基础上增加调查问卷,尤其关注各类风险——漏计成本、冒点收入、诉讼风险、采购风险等等。二是在撰写审计通知书时,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尽量想得全一些,以便在审计时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多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交谈,不能仅限于对财务账目的审计。

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利用易通审计软件搞好审前预警。主要内容包括账簿平衡性预警、综合预警(检查资产负债总额、无发生额科目、不平衡凭证、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预警(利用报表结构分析结果寻找疑点)、资产负债表项目预警(分年初数=0而年末数<>0、年初数<>0而年初数=0、年初数为负而年末数为正、年初数为正而年末数为负4种情况)、权益类科目结构预警。目的是寻找疑点和审计线索。(2)询问被审计单位结转收入的流程,是否有相应的文件规定,然后再看其实际结转收入时具体做法是否与所说的、所规定的相符,从中发现疑点。目的是查看是否存在冒点收入。(3)通过往来科目寻找疑点,主要有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目的是查看是否漏计成本费用。(4)对应收账款从多方面人手,全面了解各类相关信息。包括结算情况、点交收入情况、二者差额是未点还是超点,已收款金额、本年是否收款、欠款账龄,是否对账、对账后金额是否相符、对账单上有否对方签字或盖章认可,三年以上未收款的采取了什么措施确保不超过诉讼时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诉讼、以物抵款等等)多收款。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6

(1)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通过列席参加医院决策层的重要会议,了解医院领导的各项决议与意志,并以其作为审计标准和关注重点。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应该对医院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经济活动重点关注,代替医院领导行使各项监督的职能,谋求医院生存和发展之路。内部审计就是要揭示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和面临的风险,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定期对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财务报表、账簿、会计凭证及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监督、评价医院是否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经营,监控医院财产安全,促进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和合法,并按季度写出审计报告,上报医院主要领导者,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内部审计师发挥运用国家政策法律能力强以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丰富的优势,督促医院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促进医院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2发挥内部审计促进医院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设性作用,监控医院财产安全有效,促进医院物资的保值增值

(1)加强对医院物资采购资金的审计监督。

医院的物资采购支出占医院资金支出的绝大部分,据统计,大部分医院的药品、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办公用品等物资的年采购支出总额占医院年业务支出的50%以上,因此,应加强对医院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帮助医院领导建立健全医院内部的采购制度和采购管理流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医院的物资采购过程进行审核、监督,使医院的物资采购活动遵循公开、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并综合考虑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情况,做到择优选购,实行“阳光采购”,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业务繁杂,业务流程多,有设备物资采购流程、药品卫生材料采购流程、患者诊疗流程和业务收入流程,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如出现药品、卫生材料短缺,就会影响到医生为患者开出的治疗方案及其效果,这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向医院采购中心提出建议,增加采购次数,缩短医院药品、卫生等材料的周转时间,减少库存量,提高医院采购资金的周转率,减少不常用物资的库存数量和采购次数,对常用库存物资使用设立预警报告制度,使医院药品卫生材料采购既符合经济批量,又保证数量和质量,达到药品卫生材料采购营运性内部控制目标,提高医院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和使用率,同时也减少了资金的损失和浪费现象,使医院资金保持良性循环。

(2)增加对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情况的审核,建立和完善医院的价格公示制度,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

向医院管理物价的科室建议实行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利用大电子显示屏,将医院常用药品、一次性卫生材料、医疗服务的项目价格、标准等信息在医院门诊大厅滚动播放,便于患者查询医疗服务收费和专家出诊等情况;并在住院处等地方增设电子触摸屏,方便住院患者查询费用明细;实行一日清单制,将住院患者的当日医疗费用明细单打印出来,并交给患者与医院提供的医疗治疗活动核对,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维权意识;开展价格服务进医院活动,医院设立价格服务监督员,由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和聘请社会人员兼任,监督医院的物价收费执行情况;杜绝医生按处方和大型设备检查单搞提成的行为,审计科和相关科室每月抽调专人对药品处方进行检查和点评,将超过一定金额的单张处方视为“大处方”,要求进行统计并在全院通报,使医院内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重控制在国家要求的45%以内,这样才能降低和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加强对医院资产管理,监督职能科室定期对医院的财产物资进行盘点,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协助职能科室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资产盘点,查清各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使用和领用的医疗设备实际使用数与账面记载数是否一致,有无人为损坏而无人管理的情况,科室之间调拨走不走调拨手续,或是医疗设备出现人为损坏却无人追究的情形,内部审计人员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通过盘点使医院领导层摸清家底,并向医院领导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医院职工增强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揭示医院管理中薄弱环节,促进医院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医院各个部门和科室的职能都了如指掌,也可以相对独立地对医院的内控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通过自我约束性的检查,促进医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检查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有关法令,还可以确定医院内部的各项制度、计划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并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要求。根据医院的每月财务报表、账簿、记账凭证、计算机数据库数据等资料,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对医院经营活动中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查清医院每季度和年度的各项收入是否真实、合法,每项支出是否符合财务规定,使医院做到合法经营。

4开展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修缮工程项目审计,为医院节约建设资金

积极开展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所有基本建设投资、修缮工程项目、供热管道改造等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医院内部审计科室先进行初步审核,再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后支付工程款,并且审计费用按审计核减额的一定百分比(如10%~20%)支付结算。开展固定资产购置和使用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对医院的新建病房楼工程决算、室内装修、旧楼维修、庭院绿化、氧气站等所有工程造价超过1万元的工程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审计核减率可达到20%,核减额巨大,可为医院节约大量建设资金,促进医院加强基建管理。

5促进医院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

医院只有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义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医院内部审计通过对医院业务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审查,对有关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揭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评价医院的经营业绩,总结经济活动的规律,从中揭示未被充分利用的人财物的潜力,并积极提出改进措施,可以极大地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医院内部审计还应该开展专项审计及调查,根据审查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通过强化对医院权力运作的审计监督,完善各项处罚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的行为,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医院各项制度的严肃性,有利于预防医院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使医院形成良好的行医氛围。内部审计工作在规范医院的各种经济活动,维护医院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控制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医院走健康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7

1内部审计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专门的工作机构,具有较为独立的监督权和评价能力。主要对相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和应用等经济活动监督和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农村的公路建设资金监管来说,内部审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对建筑资金提供监管和服务。在此过程中会对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且能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改进方法。

2目前内部审计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领导不够重视

事实上,内部审计工作要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在对建设资金进行管理的时候提出一定的决策。但是就目前来说,相关的负责人单纯地重视工程的质量、成本和进度,对内部审计的作用缺乏重视,有时候还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认识有一定的误解。这样一来就会对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无法在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管理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2.2机构设置独立性差

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许多的审计部门都是和财务部门、纪检部门等融为一体,没有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主要是和机构设置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受到相关的机构编制的影响,独立的审计部门没有设置,其工作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公路的建设资金管理方卖弄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和监督。

2.3人员专业素质低

一般来说,审计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不仅仅是对资金的监管,同时还要包括工程实施的各个时期的资金结算。由于其包含的范围较广,所以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通常来说,审计人员要对财务、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我国的一些审计部门,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同时审计工作只局限与对财务的监督,这就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起到阻碍作用,直接影响着审计的质量。

2.4内部审计方法单一

在我国,由于工程项目的繁多和复杂,以往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因为传统的审计方式是在工程完工后进行事后的审计工作,而且多数都采用人工的形式,并且程度不是很高,仅仅停留在手工审计的阶段。这样就会对审计工作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的审计部门应该改善审计的方法,完善设计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做好审计工作。

2.5队伍建设和交通建设任务

不适应在现如今的农村公路建设中,做好建设资金的管理,加强内部审计,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是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审计共组中会出现审计队伍的建设和交通建设存在矛盾的现象,审计队伍明显落后于交通建设,导致监管的力度不够。

3加强内部审计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3.1内部监督和约束的需要

由于农村的公路建设工程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而且工程的施工中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一个综合性质的内部监管机构对公路建设的更个方面来进行管理,特别是资金的运行方面。而内部审计人员以其独立性和综合性特点,对农村公路的建设资金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作用又是其他的任何部门无法替代的。

3.2加强和改进内部控制的需要

审计部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我国的交通系统的内部控制无法达到相关的标准,其松散的状况较为明显,往往对规章制度忽视。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由于缺乏内部审计的监管。可见内部审计的缺乏会使得基础工作方面较为薄弱,资金管理的混乱。因此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促使相关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对农村的公路建设资金管理加强重视,在此过程中及时对管理中的错误进行有效的纠正。

4加强内部审计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措施

4.1强化内部审计环境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建设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改善内部设计环境首先要对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因为内部审计制度是审计工作的基础,能够使得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同时要加强相关领导的重视,负责人的重视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审计部门的权威性。最后要加强审计部门的自身建设。审计工作要顺应新的形势,调节审计的工作流程,从全局的角度思考,提高审计的水平。

4.2加强机构设置独立性

完善的组织机构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样才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4.3创新工作思路

内部审计工作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管理需要,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将重点放在管理优化等方面,加强控制和降低风险。

4.4加强人才培养

为了规避审计工作的风险,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于选人和用人的机制有所改变。由于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在选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必须对其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第二,要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培训,主要针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因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只有树立客观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工作的热情和工作效率。第三,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的培训,使其思想和工作方法都符合时展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也是新时期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要求。

4.5创新工作模式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工作模式要得到创新。因为只有工作模式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才能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工作来说,需要创新的方面主要有:首先,可以尝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工程的建筑风险和成本方面出发,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的运用效率,提高审计质量。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来制定审计方法,发挥审计工作的优势。其次,由于技术设备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技术应该被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只有借助先进的设备才能提高审计的效率。再次,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最优,不仅要进行转向审计,还要进行全程的跟踪。

4.6严抓纪律和质量,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

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必须冲加强内部审计纪律和强化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入手,强化监督管理。找准农村公路项目资金管理监督的切入点,从工程预算、招投标、工程计量、工程变更等环节切入,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披露,推进制度的完善。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加强内部审计对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施工的审计人员有全局的意识。同时要根据现如今我国的审计部门出现的诸多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使得审计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管理中发挥优势作用,实现资金的正常运行。

内部审计管理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帕马拉特以及“银广夏”事件的出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为关注。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是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陈毓圭(2004)在分析了国外职业界以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历史后,提出了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急需修改的观点。目前,西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但是,在中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其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的回顾入手,在了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财务论文,以进一步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框架。

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严晖(2004)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内部审计由管理导向迈向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深受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并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风险、内部审计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出发,构筑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通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首席审计师的概念以及剩余风险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新变化,指出了2001年版本始终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并在研究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徐德(2005)立足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析风险的特征以及多种分类模式,提出内部审计的开展要与经营风险管理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并且要全过程参与风险审查,进而研究了规避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与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孟焰、潘秀丽(2006)分析了风险的实质和分类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认为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在公司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领域免费论文。

路媛媛、袁洋(2008)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产生的背景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动因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ERM的互动关系,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

邸丛枝、于富生(2009)梳理了国际和国内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的对象。并且从内部审计的目标、服务对象、职能、方法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的框架。

国内学者们历年来的这些研究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的实施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献比较重视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内容和程序的分析,很少有文献对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很少出现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的研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4个阶段的发展(胡春元,2009)。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度膨胀的经营风险,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财务论文,经营风险的大大增加,同时,对公司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持公司可持续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有效和灵活的审计模式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

为了适合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全面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又能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只关注公司报表的错报风险,忽视了对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风险的评估,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适应公司目标的多样化,它能对公司的这些目标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使公司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在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后续评估,可以了解到防范措施的有效程度,有利于公司将来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

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部分,而且非常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流程。由他们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展开审查,而且还可以深入到公司经营中极其细微的环节,及时了解公司日常管理中的缺陷,更有利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增加公司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公司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就开始强调内部审计要参与工地风险管理过程,这对促进和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扩大,经营内容的日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突出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预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风险管理过程,对公司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更了解,就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推进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困难。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规模的公司,其所推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有差异的财务论文,其所负担的成本也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是不同,其内部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的划分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不同的,公司所能负担成本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配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风险识别知识,不具备指导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也没有配套的全面的运作模式。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但审计方法并没有跟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也没有学习国际上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完全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对在中国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推动了中国很多公司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内部的需求。由于这种审计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公司要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注意很多问题。

(一)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公司应在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同时,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免费论文。独立性是对开展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低要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任何审计质量可言。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开展审计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前提。只有在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的情况下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全面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客观地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有效地提出改善建议,降低公司的风险,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公司才能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因此财务论文,公司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对风险识别和公司治理领域等相关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公司治理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参与到公司日常运作中,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因此,要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才能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降低公司的成本。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全面参与到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及时地发现风险,提高公司价值。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公司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西方国家要晚很多,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将得到完善。

责任编辑: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张坤、李嘉明、周和生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北京工业出版社,2004年。

(4)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5)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性改进》,《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6)邸丛枝、于富生:《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7)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8)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黎志刚:《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8期。

(10)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1)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财会通讯》,2004年第6期。

(12)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3)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14)汪月祥、杨文蔚:《金融危机下的风险导向审计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11期。

(15)徐德:《论现代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16)殷丽丽、李媛媛:《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审计研究》,2010年第1期。

 

上一篇:房地产工程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设工程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