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入准则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3 22:08:59

新收入准则论文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1

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准则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国内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就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赵治纲(2007)提出,新会计准则中包括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9个具体准则很有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必须引起有关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刘泉军、张政伟(2006)认为,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持谨慎态度,在运用时有较多的条件限制,因此公允价值的适度应用不会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债务重组不会被滥用,同时新准则下,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越来越小。沈烈和张西萍(2007)则认为,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并且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影响并不均衡。可以看出,就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方面,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时间不长,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有限。徐经长、曾雪云(2010)以2007年、2008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收益、公允价值损失与管理层薪酬之间的敏感系数,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重奖轻罚”现象,表明公允价值对管理层薪酬契约有明显影响,而薪酬契约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因此公允价值很有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有部分学者从金融资产、债务重组等角度研究新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张涵,2008;路国光,2008;马超逸2009),但所用数据区间跨度较短,且结论不尽相同。综上,对于新准则实施以及公允价值应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考察,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作为证据。新准则实施至今,财务数据比较充足,目前是检验新准则实施后果的一个较为恰当的时机。本文将首先比较新准则实施前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其次,将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角度检验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加上了20多项准则及指南。从对盈余管理影响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新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传统的盈余管理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赋予管理者更多选择和判断的空间(赵治纲,2007),例如,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以及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被限制,并且摊销方法也不仅局限于直线法。而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事项上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者进行利润操控的空间。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公司的资产大幅减值,之后的市场也大不如前,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有比较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根据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并且影响当期利润。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基于公开、活跃的证券市场,比较容易取得,留给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空间很小。同时,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今后不得重新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因此管理者在初始分类时会持谨慎态度。目前为止,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数目很少,并且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以后也不得转为历史成本模式。因此,本文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会对盈余管理程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上述两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据此提出假设: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是少偿还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偿债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化为一部分公司提供了进行利润包装的新手段。同时在新准则下,非货币易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确定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当一些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途径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当期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目的。所以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增加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已有研究表明,这两项收入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其替代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3:营业外收入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旧准则下,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新准则下,虽然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但存货、坏账准备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仍可转回,上市公司仍有可能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管理层有可能在财务状况好的时候,多提减值,为日后盈余管理进行能量储备;在财务困境时,违背真实的情况,少提或不提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值准备,甚至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使得本期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当年业绩。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4: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越少,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越高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法操控的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中。本文首先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角度,对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检验假设1。其后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对假设2、3、4进行检验,最后分行业对假设1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按盈余管理动机对假设2、3、4的检验结果进行验证。

(二)新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程度比较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中,选择2003年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对上述样本做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业的公司,剔除模型中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获得样本公司11976家。(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采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指标,计算借鉴吴联生、王亚平(2007)总结的通过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方法进行。其中,DTACt为上述计算得出的公司第t年末操控性应计利润;dummyt为虚拟变量,若年份t≥2007(即新准则实施后),dummyt=1,否则dummyt=0;ROEt为第t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以当期盈余与期末净资产的比值表示;LEV为产权比率;SIZE为规模,以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PB为市净率;此外模型还对行业进行控制。本文对于假设1的检验,就是要考察α1是否显著为正。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样本,是在上部分研究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2007年之前的数据,以及模型二中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得到样本数据5942个。(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部分研究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根据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因此本文选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营业外收入”一直是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利得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此外,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替代解释变量。针对假设2、3、4,本文提出模型2。其中,FV表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YYW表示“营业外收入”,以“营业外收入”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JZ表示“资产减值损失”,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其他变量的解释同模型1。对假设2、3、4的检验,主要考察β1是否不显著,β2是否显著大于0,β3是否显著小于0。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提供了两个数据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新准则实施后公司的平均业绩和市净率有较大程度提升,但平均盈余管理水平也明显提高,平均规模和平均产权比则较为稳定。另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平均数额远低于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可见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并不多。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影响,在回归时对所有变量进行1%~99%winsorise处理。

(二)回归分析表(2)是各假设的检验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ummy的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2007年之后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明显高于之前的年份,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假设1的推论得到证实。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FV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不相关,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假设2相符。YYW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营业外收入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在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很可能已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假设3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JZ的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反映资产减值损失数额越大,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表明在公司需要调高利润的年度,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当年利润,粉饰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稳健性检验已有理论研究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对不同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影响并不均衡(沈烈、张西萍,2007),本文按照行业一级代码将样本一分为12个组,利用模型1分别进行回归,检验新旧准则对不同行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表(3)反映了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各行业情况有所不同:新准则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交通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以及房地产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而农业和电力能源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却是显著降低,其他行业则不显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在于:由于各行业涉及的业务范围、竞争环境、生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新准则中各项实施细则的变动对各行业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很可能也会有所区别;新准则实施以后的年份中,一些制度法规的变动(例如税收政策、行业规范等)对各行业的影响会有所差别;针对一些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例如农业、能源行业等,享受近年来推行实施的各项鼓励政策、引导政策以及政府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和财政补贴,而进行盈余管理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相比而言,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不会有很强烈盈余管理动机。根据公司所处的财务状况不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各异,相应采取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前人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洗大澡”、扭亏为盈、配股和平滑盈余等(张丽,2009)。为了保证模型2结果的稳健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究具有何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管理者选择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本文根据ROE的范围将模型2的样本按照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细分为亏损公司、微利公司、配股动机公司和平滑动机公司四个组,并利用模型2分别进行回归。其中ROE<0的公司为亏损公司,ROE的范围在[0,1%)的公司为微利公司,ROE的范围在[6%,7%)的公司为具有配股动机的公司,ROE≥10%的公司为具有平滑盈余动机的公司。表(4)反映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四组样本的回归结果中,FV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对于具有这四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均不相关,假设2的结论比较稳健。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为止,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寥寥无几,不能产生重大影响,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较为成熟的市场为基础,易于确定,留给管理者的操控空间很小。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都不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假设3的结论对于亏损公司和具有平滑动机的公司比较稳健,说明这两类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盈余操控,而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很可能已成为实现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此外,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稳健,可能的原因是,在旧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管理者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盈余管理(张然等,2007),因此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相应削弱。

四、结论

本文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角度,对比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明显高于准则实施前,但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并不均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并未对盈余管理产生显著影响,而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都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相关,说明在公允价值计量重新引入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及资产减值等很可能已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完善现有市场,让公允价值的确定能够更多地基于成熟活跃的市场价值、加强各方面的监管力度以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途径。本文的研究也为投资者进行有效决策提供一些借鉴,同时对监管机构和准则制定机构进一步完善机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在许多方面需进一步改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变量选择的合理性。例如“:营业外收入”科目除了包含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以外还包括捐赠利得、政府补助、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多个项目,以“营业外收入”作为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解释变量存在一些噪音,影响结论的说服力。但由于知识和条件的限制,一些数据难以直接取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设置更加贴切的模型和解释变量,使研究结论更准确。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准备;存货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71-02

20世纪以来,我国的物价水平处于一个不断上涨的局面当中,尤其是2007年以后,明显的物价上涨,甚至产生了通货膨胀。作为社会经济微观单位的企业,在剧烈上涨的物价,尤其是通货膨胀出现的状况下,不可逃避的受到了影响。这时候应运而生的物价变动会计由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和不足的会计核算能力,物价变动会计在中小企业的推行中便出现了某些难度。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却是紧急而迫切的。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受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无形的损耗、有形损耗或其他原因,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成为固定资产减值。它与固定资产折旧是有区别的,虽然产生的主体都是固定资产,但是折旧是相对于磨损和损耗而言,使其转移到了产品成本以及构成企业费用的某一部分的价值不变[1]。相对于折旧的缺乏灵活性,折旧具有各年间的系统性。那么,基于此的新会计准则对于固定资产的减值又有了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1.1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方面得到了明确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外要报送季报和半年报的时候都应按准则判断其有没有存在减值迹象,用以确定计提减值损失否。

1.2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计量方法也得到了明确

资产公允价值减处置费用,得到净额,其与资产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计量提供了更为详细而具体的应用指南。

1.3资产组的概念被引入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某项资产的产生,若是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在其他资产组或资产的,应该按照该项资产的所属资产组作为基础来确定它的可回收金额。

1.4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以后的会计期间内都不得转回

这些新的会计准则更加明确了公司对于固定减值准备的范畴和过程,是企业利润深入到资产形成的每一个环节,更加保障了企业利润的实现。

2新准则下存货会计核算

在非货币资产的交换中存货计量方法:在未发生补价时,换入的存货按照换出资产相关税费入账加账面价值。在涉及补价时,要区别支付补价和收到补价:首先,支付补价在换入存货的入账价值=补价+应支付相关税费+资产账面价值;其次,收到补价时换入存货入账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的资产公允价值x换出的资产账面价值。同时确认收益=补价-补价/换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X换出的资产的账面价值。

对于两种不同企业的合并,存货的计量也不同。一方面,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它的实质相当于交易在企业的集团内部进行,所以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间的合并所取得的存货应该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所有的账面价值来计量。另一方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此种情况下的存货应该按照合并日存货公允价值来计量。但是它有一个前提是,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也许会流入企业而且公允价值能可靠的得以计量。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企业采用何种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了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的大小。

3固定资产的折旧

折旧的实质: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实质有如下五种观点:①成本分配论:认为成本分配是折旧的实质,是分摊固定的资产成本,计算产品的成品以及当期收益;②服从潜力降低论:认为折旧是因为资产价值计量,而非成本分配;③资本维护论:认为折旧目的是为了维护最原始的投入下的固定的资产成本,在成本得以补偿之后,才可以客观计算它的当期收益,实现其持续经营;④现实成本论:认为折旧费用应该是现时的重置成本而不是最原始的成本。根据此种观点,为了正确的评价当期的经营成果,维护固定资产的实物资本,应该把当期收入和现实成本相配比;⑤利益实现论:应该计算的折旧额是应当计提固定资产的原价除去预计的净残值之后应得的金额。强调所计提的多少,应当根据和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预期的实现方式[2][3]。

无论是哪种论调,对于企业来说,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其追踪的最终目标。企业实行哪种论调得根据具体情况而论。

4实施新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的实际影响

4.1无形资产的净值得到显著增加

2007年实行新的会计准则之后,无形资产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更加规范,而企业对于其信息的披露也更加的完整。此外,无形资产的净值标准差异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趋势的大小由企业的规模大小所造就。

4.2商誉和开发支出的单独披露

我国目前的信息产业对于创新的应用尚未见成熟,创新的水平也比较低,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较大,有这种自主研发的企业太少。

4.3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在逐年提升

这与国家调整了三大产业的发展规模、社会的发展有关。

5金融资产计量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或金融资产的变动形成的损失或利得,除了与套期保值相关以外,交易类的金融资产部分还应该计入当期损益。所有者权益一般应该被直接计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当该金融资产确认终止时转出,应该计入当期损益。当资产负债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时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财务状况和金融成果,由此也影响到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同时,在确认会计处理、会计政策等方面,公允价值也给予了企业的管理当局很大的选择范围,会计处理也有了适量自由裁量权,这样也可能导致企业会根据它的需要选择何种对企业利润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6结论

资产类会计准则的变化表现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货会计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等方面[4]。但是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讲,企业的利润来源都有所变动。总体来说,趋势是向上而偏好的,新资产准则的变动带来了企业利润的增加。

参考文献:

[1]张军玲.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J].公用事业财会,2008(3): 51-53.

[2]张建峰.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J].科技广场,2009(6): 214-215.

[3]于晓冬.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及运用[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3): 270-272.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3

[关键词] 盈利公司 收益平滑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

一、 引言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选择能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从而在证券市场、银行信贷、税务缴纳等方面获得既定利益的一种行为。威廉·司各特按对损益的影响将盈余管理分为四类:(1)洗个大澡。当亏损不可避免,管理者倾向于清理不良资产、预计期后支出、多提坏账准备等,以提高未来盈利水平。(2)利润最小化。管理者在公司盈利水平较高的期间增加费用,变更收入确认等减少报告收益。(3)利润最大化。管理者提前确认收入,增加操控性应计项目,延迟费用的开支和确认,虚增当期收益。(4)收益平滑。管理者充分预测未来盈利水平,以丰补歉,均匀各期会计报告收益,从而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企业稳定增长的印象,帮助公司取得有利的契约条件。

我国很多学者证明了亏损公司出于“洗个大澡”和利润最大化动机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控利润,而对盈利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教缺乏。新准则为收益平滑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盈利公司过去多计提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只能在新准则实施前转回,否则不能为报表利润做出贡献。基于此制度背景,本文对我国盈利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

二、研究设计

1.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本文选择于2006年转回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且2004年到2006年连续盈利的上市公司为收益平滑怀疑样本,采用2001年到2006的数据检验其是否存在收益平滑行为。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2.收益平滑检验方法

理论界检验收益平滑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结合具体的平滑变量进行验证,计算时间序列上的披露收益与正常收益的偏差,看其是否与某些有平滑潜力的变量相关,如beidleman的研究;二是系数检验法,通过某一期收益变化量系数与销售收入变化量系数的比值来确定公司是否存在收益平滑,如albrecht和richardson等。本文采用前者,因它找出了平滑标的和平滑变量的相关性,结果更可靠。本文沿用beidleman的观点,先计算将平滑标的和有平滑潜力的变量去掉时间趋势后的残值,再检验其相关性。如果样本实施了收益平滑化,那么利润和费用变量正相关,利润和收入变量负相关。如果情况相反,则说明样本可能实施的是利润最大化盈余管理。

本文选择净利润作为利润变量,选择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减去营业利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作为平滑变量。去除时间趋势的方法是对利润和平滑变量按6年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其每年的残值:

eti=aei+beit+ueit i=l,2;

dti=adi+bdit+uditi=1,2, 3, 4, 5, 6

其中:eti——第i个利润指标第t期的值;ueit—第i个利润指标第t期的残值:dti—第i个平滑变量第t期的值;udit—第i个平滑变量第t期的残值。

三、实证结果

本文分行业计算单个公司每年利润指标和平滑变量的残值,再计算出每对去除趋势后的利润指标和平滑变量的相关系数,回归结果见下表:

      

**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下统计显著(双尾检验)

*表示相关系数在0.05 的水平下统计显著(双尾检验)

由回归结果可知,12个行业中,7个行业的净利润与管理费用在0.0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盈利样本公司存在收益平滑行为。但是,除建筑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外,有5个行业净利润与投资收入变量显著正相关,有2个行业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绝大多数行业的盈利公司实施了收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盈利样本公司存在收益平滑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也有收益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结论和启示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盈利公司存在收益平滑和利润最大化的盈余管理表现形式;盈利公司主要通过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变量来实现收益平滑,通过投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盈利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业特征不是很明显,没有哪一行业所有变量的变动都是促进或阻碍净利润的波动的。

新《资产减值》准则禁止长期资产在处置前将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从而减少了通过管理费、投资收入用和营业外收支进行收益平滑和利润最大化的可能性。然而,新准则对未对金融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做转回的限制性规定,上市公司仍有可能利用这些减值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及资产减值等会计政策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文宁:收益平滑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探索[c].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4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企业所得税法 差异 协调

一、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的关系

 

根据诺布斯(Nobes)分类法,会计准则和税收制度的关系(以下简称“会、税关系”)有两大模式,第一类是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统一模式,即税收制度对一国企业会计的影响大于公认会计准则,法国、德国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类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分离模式,即会计制度与税法相互独立,纳税人在纳税时按照税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的关系及其演变历程

 

在我国,“会、税”关系被称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目前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比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是主张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一,简称“统一论”;第二种观点是主张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协调,简称“协调论”;第三种观点是主张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当分离,简称“分离论”或“独立论”。实务中,我国“会、税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离再到协调的过程。1993年以前基本上是税法决定会计,采用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统一模式,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基本相同。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和1994年现行税制的确立,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首次出现了明显差异,拉开了会计和税法相分离的序幕。1999年初,证券市场上发生了东北药事件,随后财政部颁发了16号文件,规定国家财务和税收不能干预企业的会计核算。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会计制度应与税收法规尽量保持一致,不能一致的就适当分离,可采取纳税调整的方法进行处理。至此,我国的“会、税关系”处于协调模式下,既坚持分离,同时又尽量协调分离所造成的差异。

 

三、新企业所得税下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的关系分析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仍处于协调模式下,但新会计准则与新所得税法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反之,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成本。而税法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 

(二)企业合并取得的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资产按照合并科目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税法规定企业发生应税合并,资产按公允价值确认计税成本;企业发生免税合并,按账面价值确认计税成本。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在期末,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属未实现损益,待损益实现时再纳税或抵税。

(四)资产减值损失

会计准则规定,在期末,应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低于部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根据应收账款账面余额0.5%计提的坏账准备可在税前扣除,其他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在税前扣除,当损失实际发生时,才可在税前扣除。

(五)固定资产折旧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税法规定折旧方法原则上采用直线法,并规定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 

(六)无形资产 

会计准则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研究阶段发生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但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化。税法规定研究阶段发生支出可全额在税前扣除,符合条件的可以加扣50%。采用直线法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摊销年限不少于10年。 

(七)分期销售商品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5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以2007-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公允价值计量的存量和流量两个角度考察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将导致企业审计收费的增加,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准则制定机构完善公允价值准则的相关规定,并为监管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审计收费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19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5D015)

收稿日期:2015-05-16

0 引言

2006年9月15日,FASB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同年11月30日,IASB以FAS157为起点,了其拟议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然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将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风口浪尖,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该讨论稿被迫中止,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直至2011年5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才制定并颁发了新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IFRS13),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重新界定。同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最新规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与《2011年第4号会计准则更新——公允价值计量(主题820):为取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要求的统一而作的修订》(ASUNo.2011-04)将同时适用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GAAP),实现了美国会计准则与国家财务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的趋同。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颁布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新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大胆而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对特定资产或者交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在国际会计准则2011年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IFRS13)之后,我国2012年起草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并于2014年1月在其修订的财务会计准则中新增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重新界定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层级,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的披露做了具体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出台实质上反映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趋同,不断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转变。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提高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较为复杂且资产或负债随市场波动较大,这给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操纵盈余提供了绝好的机会。社会审计作为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降低成本的重要的外部监督机制,在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的审计过程中,为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势必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其审计收费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文以我国2007-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持有金融资产金额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数量越多,审计收费越高;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越大,审计收费越高。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IAS39的规定,企业应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考虑第一层次输入值,最后考虑第三层次输入值。第一、二层次的输入值是可以直接或间接观察到资产或负债的输入值,其公允价值的取得较为容易。第三层次则是资产或负债不能观察到的输入值,企业在采用第三层次输入值计量时需充分考虑买卖双方的处境、资产或负债的特征以及市场情况等,对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地依赖于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然而,不同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偏好存在较大差异,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往往大幅度偏离其真实价值。注册会计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为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其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特别是在被审计单位采用第三层次输入值计量其资产或负债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当注册会计师的投入成本大幅度上升时,为保证正常的利润水平,势必会提高审计定价。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越多,审计收费更高

在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中,不同的资产或负债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不同的会计科目,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影响本期的净利润;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计入资本公积,期末在财务报告中通过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列示,并不影响当期损益,而是在改变持有意图或处置时转出影响转出期间的净利润。可以看出,新准则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赋予了企业管理者更多的会计选择权,同时也给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了机会,使得盈余操纵更具隐蔽性,更不易被察觉。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进一步提高了审计风险。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越高,审计失败的概率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旦失败,不仅会使其声誉下降同时还面临着诉讼风险。根据深口袋理论,一旦审计失败,注册会计师被普遍认为应当承担责任、赔偿损失。为以弥补审计失败所造成的声誉损失和诉讼赔偿损失,注册会计师不得不提高审计溢价。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越大,审计收费越高。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

本文在CSMAR数据库选取了2007-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利用Stata13.1做了如下处理:①剔除了金融行业公司;②剔除ST公司;③剔除了数据缺失的公司;④剔除年样本量不足10个的行业,最后得到的研究样本为2057个,所有数据均采用双侧1%的winsorize缩尾处理。

2.2 模型设定

本文借鉴了Simunic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具体如下:

fee=α0+α1 fa+α2size+α3asstruct+α4liquidit+α5lev+α6absratio+α7coreroa+α8big4+α9loss+ε(1)

fee=α0+α1gyjzbd+α2size+α3asstruct+α4liquidit+α5lev+α6absratio+α7coreroa+α8big4+α9loss+ε(2)

模型1、2中的变量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样本企业的审计收费(fee)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3.66和13.53相差不大,比较适中,但最大值偏离较大,表明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定价时充分考虑了特定企业的审计风险、成本以及收益等因素。金融资产(fa)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0.16和22.62,公允价值变动(gyjzbd)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7.118和20.06,表明不同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数量差异较大其在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也存在较大差异。

从表3中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公允价值初始计量时的资产金额(fa)与审计收费(fee)的相关系数为0.365,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审计收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gyjzbd)与审计收费(fee)的相关系数为0.36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越大,审计收费越高。(在此,本文并未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绝对数进行考虑,主要是基于稳健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负的审计风险要小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正时的审计风险)。此外,fee与size、asstruct、lev、big4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规模越大、业务越复杂、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审计费用越高。fee与liquidit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偿债风险越低,审计收费越少。

3.2 回归分析

表4报告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整体来看,4个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均超过了0.6,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4中模型一采用了OLS混合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审计收费与其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数量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表4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中,分别控制年度、行业或同时控制行业年度以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型二中,控制年度后,审计收费与其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数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在模型二和模型四中,控制年度和同时控制年度和行业后,审计收费与其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数量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size)、业务复杂度(asstruct)、是否为四大事务所审计(big4)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占主营业务利润的比例(absratio)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流动比率(liquidit)与审计收费呈显著负相关,与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资产负债率(lev)、客户盈利能力(coreroa)以及是否盈利(loss)尚未得到验证。

表5报告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审计收费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与表4类似,表5中模型一到四分别报告了OLS混合回归、控制年度、控制行业以及同时控制年度和行业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在OLS混合回归中,审计收费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控制年度效应后,审计收费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在控制行业效应后,审计收费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同时控制行业和年度下,审计收费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3.3 稳健性分析

本文通过改变被解释变量以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将审计收费与其他审计相关费用之和作为被解释变量带入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结果与表3、表4的结果基本一致。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在此列出检验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了2007-2014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会明显提高企业的审计收费,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公允价值和审计收费领域的研究文献,同时对准则制定结构和监督机构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目前,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公允价值的运用与研究主要集中在输入值的第一层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得以广泛运用,其分层计量的经济后果将是未来公允价值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建威,杨亚军,黄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分类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研究——来自2007—2010年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

2 薛小荣,唐凯桃,赵琳.公允价值下公司交叉持股的会计计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3)

3 马建威,周嘉曦,梁超.公允价值变动会影响审计收费吗?——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4 杨书怀.公允价值计量对审计费用、审计质量的影响——基于2003-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3(2)

5 Simunic.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6

关键词:盈利反应系数新会计准则决策有用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旧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2006年我国颁布了与国际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自2007年初实施至今,其效果一直受到多方关注。2008年欧盟委员会就欧盟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正式报告表明我国新准则执行情况良好。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有诸多明显变化,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从理论上讲,新会计准则通过引入资产负债观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强化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和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通常以其信息含量来衡量。盈利状况是企业财务信息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最为投资者所关注。因此人们在研究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过程中,主要研究盈利信息的信息含量,盈利反应系数(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ERC)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盈利反应系数是指某一证券的超额市场回报相对于该证券发行公司报告盈利中的非预期部分的反应程度。本文将选取盈利反应系数作为量化会计信息含量的替代指标。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反映系数如何变化成为检验新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并判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否提高了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有助于推动会计准则的发展,有助于管理当局和投资者根据准则的变化和企业的市场表现来调整自身的管理决策和投资策略,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讲,对新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新准则实施情况工作组在跟踪分析了每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后,刘玉廷、王鹏和崔华清(2008)执笔公布了《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分析报告指出,在新准则和财务报告体系下,会计信息对投资者而言更具有相关性,投资者通过全面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能够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在,预测企业净资产的未来增长趋势,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另外,徐莉莎(2009)证实了新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具有增量信息含量。基于前人研究和结论,本文采用传统的事件研究法,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开始实施的年份2007年为分界,以旧会计准则实施年份2004年至2006年以及新会计准则实施年份200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盈利反应系数模型进行分组比较检验,以探寻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新会计准则较于旧会计准则是否提高了会计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徐莉莎(2009)相比,本文选取不同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检验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会计学者以证券市场会计问题的经验研究为突破口,以“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为导向,形成了信息观、计量观和契约观三大理论架构,其中信息观以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帮助其改善决策为宗旨,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论证。在信息观下,会计人员主要研究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问题。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关注证券价格或成交量与会计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国外已有不少关于识别和解释市场对盈余信息做出不同反应的文献。Ball and Brown(1968)开创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先河,他们以1957年至1965年间纽约证券交易所26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会计盈余公告前12个月至公告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检验,首次发现会计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统计相关性,证明了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他们的研究仅基于未预期盈余的符号和超常报酬率的符号分析,但这是自有资本市场以来,人们第一次发现会计盈余信息具有信息含量的系统性证据。随后,Beaver et al.(1979)选取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7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1965年至1974年的报表数据进行了有关会计盈余变动与股价变动程度的数量关系问题的研究,他们发现盈余的变动百分比与股价的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未预期盈余变化越大,证券市场价格反应就越大。从统计计量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相关性研究比Ball and Brown(1968)的符号分析更进一步。接着,研究者在其他国家和证券交易所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Vafeas,Trigeorgis and Georgiou(1998)对欧洲新兴市场塞浦路斯证券市场的研究,Dumontier and Labelle(1998)对法国证券市场的研究,Jindrichovska and Mcleay(2005)对捷克证券市场对盈余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的对比研究,均证明了证券市场对盈余信息产生或强或弱的反应。Nichols and Wahlen(2004)运用Ball and Brown(1968)的模型证明了美国证券市场在1988-2002年的时间内,年度股票收益与年度盈余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inello(2008)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对正的未预期盈余和负的未预期盈余均有反应,无论预期是来自投资者本身还是分析师,投资者依据未预期盈余改变投资决策会造成证券市场股价的相应变化。

(二)国内文献 中国证券市场从1991年开始交易,其近20年的快速发展为中国会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赵宇龙(1998)借鉴Ball and Brown(1968)的符号检验法,通过对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1994年至1996年共369家的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周的未预期盈余的符号与证券超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随着证券市场超常报酬率同方向同性质的变动。在此基础上,赵宇龙(2000)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董事会分配预案、审计意见类型等重要变量的影响之后,仍可验证会计盈余的披露与证券市场超常报酬率同方向同性质的变动。随后,国内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有的学者通过延伸样本数据时间的角度,验证了不同时间段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如孙爱军和陈小悦(2002)基于1992年至1998年间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样本,利用ERC模型检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再一次验证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会计盈余信息对证券收益具有显著的解释力,而且这种影响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张宗新、杨飞和袁庆海(2007)通过对2002年至2005年深市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会计盈余指标(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且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更好。但是他们的研究只分别验证了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盈余指标和二级市场股票表现的相关关系,并没有直接证明的会计盈余指标和二级市场股票表现的相关关系。还有学者从细化会计盈余信息指标的角度,深化了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研究。陆宇峰(1999)发现会计盈余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而净资产对股价的解释力度一直比较弱;陈晓和陈淑雁(2001)的研究发现,证券市场对于包括盈余信息在内的整体年报信息的反应是显著的,但超常交易量与盈余信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孟焰和袁淳(2005)通过对1998年至2003年度中国证券市场5705个样本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与超常报酬率的相关性明显弱于盈利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无论亏损还是盈利的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与超常报酬率都具有相关性,只是强弱不同;张腾文和黄友(2008)以沪深两市A股为研究对象,利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得出了经营利润率这一分解后的会计信息对股价有显著的解释力的结论。以上研究都是通过在短时间窗口内观察证券价格的变动大小来表示证券市场反应的强弱,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则从成交量角度考察并证实了中国资本市场会计盈余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对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通过对会计盈余公告日短时间窗口内证券价格变化的研究,来推断会计盈余信息在实质上是否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以上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证券市场中的证券价格会对会计盈余信息做出反应,且未预期盈余变化越大,证券市场的反应就越大。国外文献提供了证券市场会计问题的经验研究的方法,是国内相关研究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在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成熟后,国内学者也纷纷开始验证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对证券超常收益是否具有显著的解释力。但是用这种方法在中国证券市场验证会计盈余信息与证券市场超额报酬率之间相关关系的文献选取的样本数据仅截止到2006年。这是因为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会计盈余的内涵和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会计盈余预测不能连续,而实际运用时验证会计盈余信息与证券市场超额报酬率的相关关系至少需要两年完整的数据才可以进行会计盈余和报酬率的预测。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执行之后,理论上因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增强,则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增强,那么证券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显著性也会增强。所以本文的研究将运用事件研究方法和盈利反应系数模型,重点比较检验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信息与证券市场超额报酬率的相关关系的变化。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下,如果会计信息具有信息含量,股票价格将会在信息公布时迅速做出调整,事件窗口内的累计超额报酬率(CAR)反映的正是市场对于进入股票市场的会计信息的评价与衡量。如果CAR在事件窗口内大于零,则说明市场对该项会计信息呈正面评价;如果CAR在事件窗口内小于零,则说明市场对该项会计信息呈负面评价。具体到会计盈余信息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的问题,可以看到如果公司的财务报告日给出的会计盈余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即未预期会计盈余(UAR)小于零,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会对该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失去信心,并将抛售或者处理手头该公司的股票,引起股票的价格下降,导致股票的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财务报表公布前基于已得信息所做的预期),那么在事件窗口内,累计超额报酬率(CAR)将小于零。反之,如果公司的财务报表在报告日给出的会计盈余高于投资者的预期,即未预期会计盈余(UAR)大于零,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会对该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增加信心,将会增持该股票,引起股票的价格上升,于是股票的收益率将会高于预期收益率,即累计超额报酬率(CAR)将大于零。基于上述分析,可见CAR与UAR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相关系数(ERC)大于零。由于需要将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盈余信息含量进行对比研究,因此,本文将数据分成两组进行检验,第一组为实施旧会计准则时2003年至2006年的数据;第二组为实施新会计准则时2008年的数据。建立以下两个假设(H1和H2):

H1:在财务报表公布前后,CAR与UAR是相关的,并且新旧准则下的相关系数(ERC)均大于零

H2:新准则下第二组数据的ERC大于旧准则下第一组数据的ERC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的样本是2004年至2006年和200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发行A股的公司,剔除了在此期间上市和退市的样本公司;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时,剔除了净资产小于零的样本公司。本文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和新浪财经网站。此外,由于沪市与深市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分别对其进行检验。在计算预期股票收益率时,采用了总市值加权平均法并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来计算日市场回报率。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本文的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如下:

(1)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确定。本文将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来衡量会计盈余。因为在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种投资者比较关心的衡量会计盈余的指标中,净利润指标未考虑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的规模;在每股收益指标的计算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的每股净资产差异很大,所以不能进行不同公司的横向比较。而ROE指标在我国得到投资者相当的关注,而且是证券监管机构常用的一个指标,如配股标准、发行债券的条件等,因此本文把ROE作为本研究的会计盈余指标。确定未预期盈余的关键在于确定预期盈余。在国内外的证券市场研究中,常用的确定会计盈余预期值的估值模型有三种:时间序列模型,专家预测模型和随机游走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应用较多,如Beaver et al.(1979)和Kormendi and Lipe(1987)的研究,时间序列模型考虑了以前几个年度会计盈余变化对预期会计盈余的影响,所以,在数据时间跨度足够大(至少10年以上)的条件下,时间序列模型能够更为准确的预期会计盈余的变化。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而且本研究采用的数据仅涵盖了2003年至2006年四个年度,以及2007年至2008年两个年度,时间跨度不够,而且由于会计准则的变化数据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所有这些情况表明,国外的时间序列模型不适用于本文的研究。专家预测模型是以证券分析师对外公布的盈余预测数据或者公司管理当局公布的盈余预测数据作为市场对会计盈余的预期值。然而财务分析师及管理层公告的预测数据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还没有形成制度和惯例,不便于收集,尤其是财务分析师的职位经常变化,难以获得整个市场的连续性数据,因此,专家预测模型也不适用于本文的研究。随机游走模型是指把上年的实际盈余数据直接作为本年盈余的预期值。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随机游走模型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年度会计盈余,国内学者也指出:该模型虽然简单,但其有效性并不比其他的复杂模型差(赵宇龙,1998)。实证研究开山之作Ball and Brown(1968)就采用了该模型,综合以上考虑,本文采用的预期会计盈余模型为:ERit=Rit-1,未预期会计盈余UARit=ERit-Rit-1。其中,Rit为i公司t年度的会计盈余;ERit为i公司t年度的预期会计盈余。

(2)累计超额报酬率的确定。确定累计超额报酬率,首先需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窗口。时间窗口过长会高估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时间窗口过短会低估会计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时间窗口的选择是一个权衡利弊的过程。本文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历经十余年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并且考虑到时间窗口过长,会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观测值的变化,故选择(-1,1)天和(-3,3)天作为时间窗口。累计超额报酬率是非正常报酬率的累计值,等于某股票的实际报酬率减去该股票的正常报酬率,股票的实际报酬率根据每天的股价计算得到,正常报酬率采用市场模型来进行估计。市场模型的估计期窗口为财务报告公告日前30日之前的连续120个交易日。

(3)盈利反应系数的确定。盈利反应系数(ERC)是用来衡量证券的超额市场回报相对于该证券发行公司报告的盈利中的非预期因素的反应程度。本文将分别考察每一会计年度整个市场的盈利反应系数。如果模型中盈利反应系数显著大于零,说明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在研究窗口内具有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并且是具有相同的方向;如果盈利反应系数不显著,则说明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在本文的研究期内具有较少的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信息含量。

(4)盈余管理的衡量。对于盈余管理的衡量,基于Jones模型的异常应计利润得到了广泛使用。然而,Kothari et al.(2005)指出,在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需要考虑公司业绩的影响。根据以往的文献,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调整业绩对异常应计利润的影响:第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组合方式来调整业绩的影响,称为组合业绩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PADCA);第二组方式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业绩变量来调整业绩的影响,称为业绩回归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REDCA)。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第一,组合业绩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PADCA)。首先计算流动性应计利润(CA)=(t年营业利润-t年经营现金流量+t年固定资产折旧),然后分年度、分行业对如下模型进行回归:CAit/Ait-1=α1(1/Ait-1)+α2(REVit/Ait-1)+?着it …(1)。其中,Ait-1为公司t-1年末总资产,REVit为t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改变量。通过分年度分行业 回归,得到各个年度/行业的回归系数。注意到,流动性应计利润模型和传统的总应计利润模型的思路一致。在一定条件下,(正常的)总应计利润主要与营业收入的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原值有关,因此通过总应计利润对营业收入的变动额和固定资产原值回归可以分离出正常和异常总应计利润;(正常的)流动性应计利润主要与营业收入的变动额有关,因此通过流动性对营业收入的变动额回归可以分离出正常和异常的流动性应计利润。比较两者模型可以看出,后者在前者模型的因变量中加入折旧,相应地在回归变量中剔除了固定资产原值。其次,将其代入如下方程(RECit为t年度应收账款净额的改变量),求得正常的流动性应计利润(NDCAit)和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DCAit(=CAit-NDCAit)。其中:NDCAit=α1(1/Ait-1)+α2[(REVit-RECit)/Ait-1]…(2)。最后,将同年度同行业所有公司按上年资产报酬率(ROAit-1)分为10组。其中,当年的总资产报酬率等于净利润除当年平均总资产,当年平均总资产=(期初总产+期末总资产)/2。对任一观测值,以其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减去同组内其他观测值的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的中位数得到的差值的绝对值作为该观测值的组合业绩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PADCA)。第二,业绩回归调整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REDCA)。首先分年度、分行业对如下模型进行回归:CAit/Ait-1=α1(1/Ait-1)+α2(REVit/Ait-1)+α3ROAit-1+?着it …(3)。其中,Ait-1为公司t-1年末总资产,REVit为t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改变量,PPEit为t年末固定资产价值,ROAit-1为上年资产报酬率。通过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得到各个年/行业的回归系数。然后,将其代入如下方程(RECit为t年度应收账款净额的改变量),求得业绩回归调整的正常的应计利润(NDCAit)和异常流动性应计利润DCAit(=|CAit-NDCAit|)。NDCAit=α1(1/Ait-1)+α2[(REVit-RECit)/Ait-1]+α3ROAit-1…(4)。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新旧准则下沪、深两市A股ERC检验 为了方便比较,把新准则下的ERC检验结果与旧准则下的ERC检验结果列入一张表中,(表1)给出了(-1,1)天、(-3,3)天两种时间窗口下旧准则(2004年至2006年),新准则(2008年)的沪、深两市A股的ERC检验数据,以检验H1和H2。可以看到,沪市数据结果均不显著。对于深市数据,无论是(-1,1)天、(-3,3)天两种不同的时间窗口,旧准则下2004年和2005年的ERC显著为正,2006年的结果不显著;新准则下2008年的ERC显著为负,可见这与H1违背。在这个基础上,讨论新会计准则是否提高了盈余的信息含量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无法对假设H2进行直接的检验,这留待以后的研究。另外,深市2006年的结果也不显著,主要是因为2005年末开始的中国资本市场新一轮牛市行情一直持续到2007年10月16日,在牛市的一片大好的行情下,投资者盲目跟风投资现象严重,脱离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决策,使得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没有完全转变到公司层面上来,投机恶炒成分广泛存在,投资者的不成熟导致了股票惯性,从而造成2006年证券市场整体表现缺乏理性。

(二)新会计准则下深市A股ERC分解检验 因为上文检验结果显示新会计准则下2008年的深市A股的ERC显著为负,与H1违背,所以本文将2008年数据样本分为UAR>0、UAR≤0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以进一步探寻新会计准则下2008年的深市A股的ERC显著为负的深层原因。(表2)为(-1,1)天、(-3,3)时间窗口下2008年深市A股的ERC值分解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就2008年深市A股而言,无论是(-1,1)天还是(-3,3)天的时间窗口,当未预期盈余UAR为正值时,ERC为负值但是不显著;而当未预期盈余UAR(≤0)为负值时,ERC都显著小于零,而且未预期盈余为负值时的ERC的绝对值要大于未预期盈余为正时的绝对值,本文认为这是造成2008年深市A股整体ERC为负值的原因。在会计盈余信息为坏消息时(未预期盈余为负值时),证券市场的累计超额报酬率却向相反的方向反应,即使上市公司的盈余未达到市场预期,但是仍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追捧,有正向的未预期股票回报率,这是与理论和假设不符的,本文称之为非正常反应,本文认为造成这种非正常反应的原因是:虽然中国经济在2008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一年内中国股市由2007年10月的最高点下跌超过70%,全国范围房价下跌,出口增幅下降4.8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经济在一揽子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在困难中仍保持了9%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尤其是2008年12月份开始,中国的货币信贷、消费、投资、出口、工业生产等方面在国际上率先产生了一些积极地变化。而本文在预测正常报酬率时的选择的时间窗口是财务报告公告日前30日之前的连续120个交易日,预测期大部分处于2008年12月前,也就是说预测期和实际期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正常报酬率的预测不准确,从而可能导致2008年深市A股中的非正常反应。此外,由于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准则实施的初期,信息使用者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可能还不够透彻,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优势没有被充分识别。这也是2008年的深市A股的ERC显著为负的一个可能原因。

(三)新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因为会计盈余信息是许多契约的重要参数,会计盈余或亏损对于上市公司本身及其股东、管理层和有关主管部门而言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他们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竭尽全力,采取种种盈余管理手段来影响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如果会计盈余信息受股东或管理层的主观意愿影响太大,盈余管理过度,会造成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以可靠性为基础的相关性也自然不会显著。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利润表,造成未实现利得和损失增多,从而增大了股东或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可能损害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减弱。这可能是上文中关于新旧准则下沪、深两市A股ERC和ERC检验结果没有支持原假设,没有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相关性即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的原因之一。为了衡量新旧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操纵会计盈余的程度,本文将进一步对新旧会计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本研究根据前述模型对新旧会计准则下2004年至2008年沪、深两市A股的数据分年度计算和检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额,研究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在研究过程中,剔除了数据不完整的样本,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得出:总体来看,新会计准则下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利润表,造成未实现利得增多,从而增大了股东或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可能损害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减弱,这也成为上文中ERC和ERC分解检验结果没有支持原假设,没有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相关性即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的原因之一。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旧会计准则下,2004年至2006年会计盈余信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具有决策有用性,但是2006年的数据跟模型预期有偏离,这主要是受政策和牛市行情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的2008年由于以下原因的影响,没有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经济大环境的突然改变,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收益发生巨大的波动,市场处于观望和调整期;由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仅两年,财政部仅组织了会计从业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系统学习,所以其他广大信息使用者对新会计准则的理解还需要时间,可能不透彻,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相关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部分没有被识别,可能导致证券市场反应异常。我国经济在2008年12月份前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使得预测期窗口期和实际期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导致正常报酬率的预测不准确,从而可能导致2008年沪市A股显示出非正常反应。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下沪、深两市A股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的t检验得出结论,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操纵应计利润的程度相比于旧会计准则下更强,表明新会计准则下股东或管理层操纵利润的空间更大,损害了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得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即决策有用性减弱。

(二)建议 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给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对于会计准则的政策制定者,不仅要看到财务报告作为一种竞争信息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着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完善准则和相关会计政策的制定,而且在颁布新会计准则后,要做好会计准则的普及教育工作,提升投资者理解会计信息的能力,促进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第二,对于公司会计人员来说,会计人员要进一步学习更新新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研究市场对会计信息的不同反应,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方式。此外,对于公允价值等可以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应该保证合法合规披露,以达到提高财务报告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的目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作为市场信息提供者的竞争能力,同时也会为公司吸引合适的投资者。第三,对于投资者来说,要理性的分析财务报表,不仅要看到财务报表是报告公司真实情况的重要信息源,而且要看到财务报表的不足和存在可以虚假报告的风险,充分利用其他信息,帮助自己改善投资决策,切忌盲目跟风,同时要对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对会影响会计盈余信息的相关准则加强学习和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才刚起步,虽然现有实证结果并未显示出新会计准则带来的决策有用性增强的效果,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的进步性,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间增长后,再对其检验必能有所改善,这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BGL06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银行债务契约、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项目编号:71072103)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晓、陈淑燕:《证券交易量对年报信息的反应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7期。

[2]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3]刘玉廷、王鹏、崔华清:《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会计研究》2008年第6期。

[4]陆宇峰:《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5]孟焰、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5期。

[6]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徐莉莎:《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基于价值相关性和资本成本的视角》,《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8]张腾文、黄友:《经营利润率、股东收益与股票价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4期。

[9]张宗新,杨飞,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10]赵宇龙:《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Arianna Spina Pinello. Investors’ differential reaction to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earnings surpris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14]Ball and Brown.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announcem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68.

[15]Beaver Clarke and Wrigh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unsystematic security returns and the magnitude of earnings forecast erro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79.

[16]D.Craig Nichols and James M.Wahlen. How do earnings numbers relate to stock returns? A Review of Classic Accounting Research with Updated Evidence. Accounting Horizons, 2004.

[17]Irena Jindrichovska and Stuart Mcleay. Accounting for good news and accounting for bad news: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2005.

[18]Kim and Verrecchia. Pre-announcement and event-period priva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

[19]Kormendi and Lipe. Earning innovations, earnings persistence 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Business, 1987.

[20]Lev B.On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lessons and directions from two decades of empirical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9.

[21]Nikos Vafeas,Lenos Trigeorgis and Xenia Georgiou.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 in explaining stock returns in an emerging market:the case of Cyprus.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1998.

[22]Pascal Dumontier and Real Labelle. Accounting earnings and firm valuation: the French cas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1998.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7

一、引言 基于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良好的经济体制是保障其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自2007年起,为满足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我国财政部门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标准和世界接轨,同基于良好的会计准则,我国的经济体制得到有效的优化,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税收影响,以及有效地税收筹划

二、新会计准则在内容上的主要特点和变化

基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需求,新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诸多的领域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新会计准则中的计量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多样化与高标准化,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

1.会计的处理方式更加地多元化。基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业务范围逐渐的增多,进而需要选择多元化的会计方式,以便更好地处理不同的经济事故。而且,基于多样化的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税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企业的会计计量模式更加地多样化。新准则下的计量模式更加地全面,侧重于企业的公允价值、成本、现值的计量。尤其对于公允价值而言,其是新会计准则中的一大亮点,其可以有效的放映出企业的资金和负载的情况,但其又会对企业的税收造成一定的影响。

3.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法标准化。基于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开放,企业的税收体制需要逐渐的国际化。进而新会计准则中,特别采用国际通用的债务法来优化我国的会计体制。也就是说,基于新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计量方式与国际接轨,以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更加地开放化

三、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基于新会计准则在内容上的较大变化,其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企业的税收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计量方式和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的税收而言,是一场重要的税收体制改革。

1.基于会计计量方式的改革,企业的税收体制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计量方式的改变,使得企业的会计制度与新的准则存在一定的冲突。尤其是对于存货计量方式的改革,使得企业的会计制度由传统的“先进先出”的方式转变为“先进后出”,进而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当今企业的纳税,减少了企业在纳税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逃税问题。

2.基于股权投资方式的改变,企业的税收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的投资模式的分类更加的清晰,进而对企业的股权投资造成了较大的改变。同时,基于新会计准则,企业成本效益的核算方式更加地多元化,而且把成本的核算的范围有效地扩大,尤其是把控制型的经济效益归纳为成本核算的范围,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税收支出。

3.基于公允价值的税收介入,企业的经济效益计量出现一定的波动。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很好地把企业的账目通过公允价值的方式进行反应,进而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计量出现较大地

波动。同时,基于公允价值,有效地把计量中的效益差也纳入计量的范畴,进而很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水平。也就是说,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下,企业的税收更加地全面。

四、新会计准则下的税收筹划

基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收的影响,企业需要进行有效地税收筹划,以更好地保障企业的经济发展。

1.关于股权投资的税收筹划工作。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计量方式改变,其在成本的核算范围上更加地广阔。因而,企业要迎合好新会计准则下的制度改变,首先需要做好股权投资的税收筹划,尤其是投资资金的份额确定,可以更加明确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这无疑对企业的税收具有重要的影响。

2.关于存货价的税收筹划工作。新会计准则为企业的税收计价,提供了诸多的计价方式,而且企业的计价方式是自由的,但是计价的方式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的变更,因而企业在对于存货价的筹划时,需要基于企业的发展模式,选择合理的计价方式,进而为企业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3.关于企业的债务税收筹划工作。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无论是盈利亦或者是亏损,其债务的金额都将纳入税收的范畴之内。因而,企业在税收的筹划中,注重债务重组的筹划,可以有效地减少税收的支出。

五、结语

在我国目前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对新会计准则特性的认识,它促使了我国企业的税收制度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同时,它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的会计计量标准更好更快的与世界接轨。

新收入准则论文篇8

【关键词】 债务重组准则; 盈余管理; 研究综述

一、引言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历经1998年、2001年和2006年三次变革,其核心是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标准,计入利润还是计入资本公积。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内容可以说是基本上相同。而正是因为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招致强烈的批评,才进行了重大修改。那么,为什么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作出重大修改后,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中又基本恢复了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最先的原貌呢?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什么关系呢?本文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几次变化与盈余管理关系问题进行全面综述。

二、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对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大多发现准则实施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肖凌(2000)认为,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颁布的初衷是让债务人尽量少计收益,让债权人尽量少计损失。但是,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以及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进行了盈余管理。程海燕(2001)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会计报表,把债务重组作为“扭亏为盈”的速效良药,很多公司赶在报表日前重组,仅2000年12月份一个月就有12家上市公司实施债务重组。岳彦芳(2001)的研究发现,在1999年和2000年间,由于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导致了大量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通过债务重组随意进行盈余调节,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王跃堂(2000)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上市年限越久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就越差,这些公司越有可能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俞乔、杜滨(2002)研究了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者避免被特别处理(ST)或特别转让(PT)而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扭亏为盈,进而避免摘牌退市。颜敏等(2003)的研究发现,1999年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盈余管理,与未进行债务重组的控制样本公司相比,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大多资产负债率较高、上市年限较长、经营业绩也较差,大多数债务重组公司当年更换了会计师事务所,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并且大部分债务重组公司为扭亏公司和被ST的公司,他们的一次性利得显著高于一般上市公司。刘文(2002)证明在1998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其债务重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免摘牌和达到配股资格。

三、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准则变化对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积极的正面影响

大多数研究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邱晔等(2001)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将会促进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债务重组,使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着眼于改善经营状况,而不是仅仅为了实现会计利润,让真实重组逐步取代报表重组,从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张翠波(2001)以美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再计入当期利润,而是计入资本公积,这将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葛家澍(2003)认为,债务重组收益不能计入利润,使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有效的抑制。夏冬林(2007)研究发现,2001年修订的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提高了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质量。罗炜、王永和吴联生(2008)研究表明,在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规范下,债务重组大多是实质性重组,重组后公司的业绩有实质性改善。谢德仁、樊鹏、卢婧(2005)的研究结果发现,1998年和1999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与公司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概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有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进行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但在2000年,上市公司的增加利润之盈余管理动机与公司增加收益的债务重组概率负相关但不显著,这可能意味着上市公司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作出了反应,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减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李心福(2007)认为债务重组减轻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因此通过债务重组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达到增加利润摆脱困境的目的,得出了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的相关结论。

(二)准则变化不能根本上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

也有研究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并不能根本上缓解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程海燕(2001)通过案例分析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虽然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当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受阻时,一些公司发现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对策可以应对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由于公司法的规定较为含糊,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并不能真正遏制住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黄震(2001)指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抑制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部分上市公司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对策来应对,而我国会计制度没有明确限制资本公积补亏。孙富山等(2005)研究发现,造成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操纵利润的根本原因不是债务重组准则本身,而是政府监管部门缺乏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手段。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虽然将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但仍然不能解决企业之间(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甚至还为他们转移利润等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另一方面则为希望通过实质性债务重组盘活资产、改善经营状况、重新恢复生机的企业制造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债务重组的计价基础应尽快在适当时候恢复为公允价值。李现宗、杨红娟(2005)通过实证检验后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能计入利润,从表面上看似乎遏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实际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只是盈余管理的策略进一步隐蔽化。王永(2006)研究发现公司在无法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后,会谋求其他手段来影响或操纵应计项目的数额,这样会计信息整体质量并未提高,他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根本动机在于资本市场实施以会计盈余为核心的严格的证券发行准入监管制度。

四、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准则变化导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大多数研究还是认为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会导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夏裕等(2008)以ST类上市公司为例,证明了在2006年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给绩差公司带来了“虚假繁荣”,并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和扭亏为盈具有重要影响。许文静(2008)研究结论认为上市公司确实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利润操纵,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利润操纵的监管,加大对其惩罚的力度,并且由政府统一规范年报中有关债务重组经济事项的披露。樊懿芳、纪岩(2009)研究表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因此对准则实施情况的监督应进一步完善或加强,特别是要加强对具有亏损压力公司的监管。齐芬霞、马晨佳(2009)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之后确实存在利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债务重组公司普遍经营业绩较差、资产负债率较高、上市年限较长,其债务重组当年的营业外收支金额较大,ST公司居多。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并非债务重组准则变化导致

也有学者认为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不是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王雁庆、迟程(2008)对2001年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认为我国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充分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能够比较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但这并不能说明公允价值本身不公允,而主要是一些环境和人为的主观因素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谢德仁(2011)以1999年、2001—2007年间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证明是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非会计准则在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

五、研究述评

(一)国内债务重组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盈余管理

国内学者对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大多认为,业绩较差的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了盈余管理,其目的主要有三个:扭亏、ST摘帽和避免退市。2001年修改的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而是计入资本公积,大量研究认为准则的修改使得上市公司不能再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对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在所有重要环节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基本一样,学术研究大多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研究的结论相同:上市公司会利用准则的修改进行盈余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亏损,因此应该加强会计监管,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二)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侧重点完全不同

国外关于债务重组的研究文献较少,现有的少数文献都是关于债务重组原因和方式的探讨,并没有盈余管理的问题。美国债务重组收益始终是计入当期损益的,与我国1998年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是一样的,说明在美国,债务重组跟盈余管理没有关系。为什么中美在准则规定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两国上市公司的影响却完全不同,从而引发学者们完全不同的研究重点?这说明我们现有研究所得到的的结论可能都是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把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会计准则的变化可能不是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这将帮助我们正确评价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部分学者对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原因不是债务重组准则的变化,而是证券市场监管规则等其他原因。因为在同样的准则下,西方不存在这个问题。

(三)国内研究较少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绩效的变化

国内学者对于债务重组准则的研究焦点在于盈余管理及其动机,很少研究债务重组对公司的长期业绩到底有什么影响。李心福(2007)认为债务重组可以产生财务效应,债务重组能够显著改善企业业绩,但其研究不具有普遍性。首先,他的研究样本只有38家,不能说明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其次,他通过分析进行债务重组公司当年的利润率高于重组前三年的平均利润率就得出了结论,而绩效应该关注重组之后的绩效。因为对于债务重组公司来说,不管债务重组收益是否计入当期损益,都会直接或间接(减少财务费用)增加当年利润,而重组当年利润率的提高往往是一次性的,不具有持续性,不能说重组当年利润提高了就代表债务重组改善了企业业绩。罗炜、王永和吴联生(2008)研究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会计准则规范下重组公司重组后的长期业绩比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规范下要好,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变更抑制了公司运用债务重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从而使得重组公司的长期业绩更好,但作者没有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的长期绩效,没有证明债务重组是否改善了公司的长期绩效、是否使公司彻底摆脱困境。

另外,现有文献都是用会计业绩的变化研究债务重组后公司绩效的变化,没有用股票收益率等多种绩效指标的变化来同时研究债务重组公司绩效的变化,从而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效果作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程海燕.《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四川会计,2001(10):18-19.

[2] 樊懿芳,纪岩.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09(2):123-126.

[3]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8-30.

[4] 黄震.论新债务重组准则与风险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1(8):69-70.

[5] 李现宗,杨红娟.新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策略的转变——基于2001年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05(5):74-79.

[6] 李心福.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财务效应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3-56.

[7] 刘文.《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理论与经验研究[D].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8] 罗炜,王永,吴联生.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J].中国会计评论,2008(2):193-206.

[9] 齐芬霞,马晨佳.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11):112-115.

[10] 邱晔.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什么?[J] .财务与会计,2001(6):8-10.

[11] 孙富山,陈澎,张巧良.会计应明确有效市场假设——解析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易准则[J].财会研究,2005(9):23.

[12] 王雁庆,迟程.刍议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演进[J].财会研究,2008(1):30-31.

[13] 王永.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性、盈余管理与证券监管[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31-40.

[15] 夏冬林.会计信息有用性与市场监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6] 夏裕,彭珏,徐莹.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上市ST公司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6-29.

[17] 肖凌.浅谈债务重组准则的特色[J].财会月刊,2000(4):47-48.

[18] 谢德仁,樊鹏,卢靖.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修订与盈余管理: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C].中国第四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

[19] 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3):19-26.

[20] 许文静.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革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9):93-96.

[21] 颜敏,王平心.上市公司1999年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实证研究[C].中国第二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大学,2003:646-658.

[22] 俞乔,杜滨.利润操纵方法——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研究[C].中国首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2002:543-551.

[23] 岳彦芳.对《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2):55-58.

上一篇:信用社金融论文范文 下一篇:基建工程档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