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教学实施之初,应先对酒店英语的性质进行定位,使其与教师平时所讲的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通用英语)分开,从而体现该门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笔者将从ESP教学的相关理论和酒店英语项目教学设计两方面,探究该课程实施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必然性和实用性。
1.ESP课程及酒店英语的性质定位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ESP)的教学主张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而后,ESP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多个国家得以普及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如今,ESP已经成为范围宽广、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根据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保琳•C•罗宾逊的观点,判断ESP有两个标准。第一,ESP需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其次,ESP教学需建立在需要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相应地就会设置各种不同的ESP。本文讨论的是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置的酒店英语。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酒店行业,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运用能力。酒店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们用较为熟练的英语来处理酒店各部门所涉及的各项服务,这符合了ESP课程的第一个标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酒店行业对双语人才的青睐程度日益增加,这就要求酒店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交际能力,酒店英语课程的开设正好顺应了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从而满足了“社会需要”这一条件。因此可以断定,酒店英语属于ESP课程。
2.酒店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作为一门ESP课程,酒店英语在教学内容中强调酒店职业背景,并借助于情景交际活动来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由于这门课程属于技能性的课程,因此教师可以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其中,并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从而进一步实现培养酒店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在对该课程的项目化设计中,笔者认为应先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目的性。课程项目的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准则,必须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又要涉及新知识和技能。第二,实践性。即项目必须与学生未来的酒店职业实践紧密联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涵盖了前厅、客房、康乐、工程等各部门的工作,带有职业特色的项目设计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各部门的流程、工作。第三,相关性。即可将工作内容相关程度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通过这一方式,将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某个服务链的运作。
二、酒店英语项目教学的设计要素及实践
在确立了项目教学的四个原则后,酒店英语课程项目化设置将会依照以下设计要素来逐步实施。
1.构建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
项目化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不再以个人,而是以小组为考查对象。为了使项目化教学能够成功展开,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组的规模限定在3~4人,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工作量分配不均和不足。同时,性别比例要合宜,考虑到酒店班的女生比较多,所以在分组时保证每组有一名男生,这种男女混搭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优势。
(2)学习小组定期进行调整,让学生与不同的学习搭档进行交流、合作,在培养学生交际情商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了团队精神。
(3)学习小组的成员在一段相对稳定时间内(即在相对一段时间内组员组成情况未改变的情况下),每位小组成员在接到新项目的任务时应有不同的任务分配。比如这一次是做Informationcollection(收集资料)的工作,下一次就做Presentation(口头表述)、Role-play(角色扮演)或者是PPT制作。
(4)建立明确的小组合作规则,强调每位学生都应尽力完成自己分配到的任务,本着积极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决定方案的原则完成小组工作。
2.通过课堂实践检验项目成果
在酒店英语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将通过以下三个部分完成教学。
(1)教师的引导与发现。即老师根据不同的场景设置不同的项目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下一步的项目设计奠定基础。
(2)解决问题。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难点,并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3)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在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后,会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已不再是主导者,倘若把课堂比作舞台,教师就如舞台中的“旁白”,展示成果的学生相当于“表演者”,其他的学生相当于“观众”。而在成果展示结束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充当了“影评者”的角色,对成果展示的内容提出异议或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学生都会在“表演者”“观众”“影评者”的角色之间进行转换,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空间,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这无疑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评估检查
在结束了成果展示这一环节后,根据项目是否具有开放性、现实性、条理性和逻辑性等特点,教师对其做出总体评价,这里的评价包含了两个层面。
(1)小组学生内部评价与其他学生的评价
小组内部应有一个自省的过程,学生通过总结项目的设计及完成的具体情况,对自己当天的表现做一个评价;同时,其他学生也要对这组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一方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互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为下一次的项目学习提供借鉴。
(2)教师评价
除了针对项目完成情况(资料收集完善情况、知识点掌握、陈述人的语言组织和语音语调、角色扮演的表情、发音等)进行如实评价外,教师还要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教师评价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有利于在下个项目中弥补不足。四、酒店英语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成效及反思通过笔者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酒店英语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实践,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学生在自我陈述和角色定位中都能够很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学生已经逐步学会调动各种资源,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练习来完成分配的任务,提高了工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学计划的灵活实施问题。在将项目化教学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时,应该有职业意识的体现,根据学生参与酒店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变更。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时应结合时事,对该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实景酒店教学模拟场所,所以还需要各高职院校的领导层重视这一问题。此外,针对课程资源稀缺性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建立长期酒店专业合作项目的方式,使该课程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从而做到教学资源共享。尽管在实践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然而教师应该认识到好的教学方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项目教学法和ESP课程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注重实际应用的特点及优势,从而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ESP理论,乘务英语口语课程应设计成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任务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JaneWillis(1996)指出,学习者为完成一个“任务”而在活动中以交流为目的(“withsomekindsofcommunicationpurpose”),真实地使用语言(“processthetextformeaninginordertoachievethegoalsofthetask”()Willis,1996)。而这恰好符合ESP理论对教学的要求。乘务英语口语课程以“客舱”为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以情景对话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真实的场景和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客舱服务水平。乘务英语口语的教学内容涵盖安排座位、行李放置、安全演示、餐饮服务、航班延误、特殊旅客服务、道歉、行李丢失与查询、机上娱乐、机上免税购物、紧急状况处理、旅客转机服务、入境手续办理和离开机场等乘务服务流程。这些情景会话的设计,离不开“客舱”这个特殊环境。客舱会话中,所有的交际句型都需要足够的训练才能掌握,而任务型教学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法。
根据JaneWillis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任务完成后,教师再灌输语言,并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调整和改正。任务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达到准确、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客舱对话为学生再现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从而真正体会、掌握客舱服务对话的内容和技巧,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Willis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的三个步骤,乘务英语口语课程的基本模式如下(以中国民航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民航服务英语口语教程》第10单元DinnerService,Dialogue1为例):任务前活动(thepre-taskphase)。包括介绍话题、激活语言、准备活动等。如介绍餐食服务的基本内容和流程,为学生提供常用的餐食英文名称,如beefwithtomatoe(s西红柿牛腩)、sautédicedchicken(小炒鸡肉)、smokedham(烟熏火腿)以及供应餐食的基本句型,如MayItakeyourorder(?我能为您点餐吗?);Whatwouldyoucaretohave(?您想要点什么?);Whatwouldyouprefer(?您喜欢什么?)(。李春尧,2013)任务链活动(thetask-cycle)。首先,学生分组做“餐食服务”的任务。可以将学生分为主任乘务长、乘务长、头等舱乘务员、经济舱乘务员、实习乘务员等角色,教师则扮演乘客角色。学生以2人为一组,向“乘客”供应餐食。其次,学生讨论和反思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让学生从语言、举止等方面通过比对,总结优缺点,形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最后,报告任务过程的收获。
语言分析阶段的活动(thelanguageanalysis)。首先,设计以语言为焦点的活动(languagefocusedtasks),如阅读课本上的关于餐食服务的对话材料(Dialogue1),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向学生教授语言项目,而是培养学生语言意识(languageawareness)。(程晓堂,2004)其次,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之下,学生独立完成活动。学生可2人一组,模拟客舱餐食服务的场景,其中一人扮演乘务员,另一人扮演乘客,朗读对话。教师可以顾问身份,帮助学生弄懂对话中的难点词汇。最后,全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重点交际句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如:I’dsuggestthebeefwithtomatoes(.我建议您尝尝番茄牛肉。);I’msorry,sir.Wehaverunoutofchicken.Canyoumakeachange?(十分抱歉,已经没有鸡肉了。您能换一种吗?);Youorderedaservingoffish,aservingofsmokedham.Isthatright?(您点了一份鱼和一份烟熏火腿。对吗?)。(李春尧,2013)此部分在实际训练中,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客舱服务的常见交际句型。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再进行记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好的多。
学生在上述三个步骤中,应以最后一个语言分析阶段为重点,通过归纳重点语言项目,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做到主动学习和操练。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是肯定不够的,必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和反思,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时刻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凭借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多样化地完成同一个任务。因为在实际客舱服务中,对话情景每次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意味着语言使用上是有差别的。
二、总结
民航乘务英语口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乘务英语口语课程的任务型教学设计,符合ESP理论的要求,同时参照教材上的真实的对话材料,通过明确目标——形成报告——归纳总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新导向》;评介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114—03
一、前言
随着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领域又取得了一批新成果。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新导向》(New Direction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Research)一书是继2009年出版的《专门用途英语理论与实践》(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开拓性力作。该书是一本由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教授Diane Belcher,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语言学荣誉教授Ann M. Johns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TESOL教授Brian Paltridge联合主编的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专门用途英语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和评论。
二、内容简介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简要介绍了ESP研究领域的发展史以及各章的研究主题。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书收录的11篇论文,分别探讨了ESP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法。第四部分是由ESP领域的权威学者—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教授John M. Swales撰写的结束语。以下简要介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1第1部分:引言
引言部分由Ann M. Johns、Brian Paltridge和Diane Belcher联合撰写。作者首先指出了区分ESP和应用语言学其他分支以及通用语言教学的关键在于ESP更强调对语言、话语、目的语出现的语境以及学习者需求的研究。接着,该章简要回顾了ESP的发展进程,指出了ESP研究的核心所在,即在语境中分析语言是如何使用的。作者认为,ESP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自1988年Swales的Episodes一书问世以来,ESP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使对大量语言数据进行收集和分类成为可能。体裁分析研究也朝着多方法多视角并用的方向发展。课堂实践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ESP需求分析研究中,研究者更注重学习者身份这一因素。而批判性民族志学作为ESP研究方法之一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作者最后指出,该书所传达的基本思想无非是ESP研究者必须利用现有的研究工具系统地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身份、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学习者所处语境中的语言和话语以及研究者带入语境中的“主观臆断”。
2第二部分:ESP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
随着ESP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学术流动的普及,ESP研究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向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该部分中的5篇论文就是体现当前ESP研究复杂性特征的最好例证。
Hyland 在回顾学术界对学科特定性(disciplinary specificity)的探讨以及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4门不同学科的120篇学术论文和120篇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词块(lexical bundles)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学科使用不同的词块,而且不同学科词块出现的频率不同。作者还指出了研究学科特定性对学术英语教学的启示。学术英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目标体裁,因为这些体裁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是不同的。
Paltridge和Wang从文本、互文、语境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中澳两国媒体对911事件的评论文章。旨在探究两种不同语言的评论文章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导致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作者认为,文本特征和互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两国对911的评论文章在所涉及的主题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两国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造成的。最后,作者建议研究者运用批判性民族志学研究法或者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和民族志学研究法来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在接下来的一章中,An Cheng通过一项抽样调查探讨了ESP教学研究中应考虑的五个基本要素:社会环境、学习目标、语言输入材料与输出任务、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效果评估。旨在强调语言和语境的特定性在ESP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者的文化身份在需求分析中极少受到分析者的关注。由于文化和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文化和身份的概念就变得越来越复杂。Diane Belcher和Lauren Lukkarila认为,文化身份可以由社会交际活动来定义也可以自我定义。文化身份是多个语境中自我定位和被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的、复杂的。作者运用定性分析法,对六名来自不同专业懂多种语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我感知的文化身份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策略以及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最后作者呼吁ESP教师在需求分析中关注学习者自我感知的身份尤其是自我感知的文化身份,这样可以增加需求分析的有效性。
在该部分的最后一章,Anna Mauranen展示了作为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的学术英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在分析学术英语口语的话语特征以及词汇语法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作为通用语的英语比地道的英语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想要更好地了解当今学术界英语是如何使用的,就必须从通用语的角度来研究。最后,作者建议ESP研究者可以尝试研究作为通用语的职业英语语篇。
3第3部分:ESP研究方法的革新
受应用语言学、民族志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方法的影响,ESP研究方法也不仅仅是早期单纯的文本分析,转而更加关注特定体裁出现的语境以及该语境下体裁实现的目的和行为。学者们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认识到用静态的观点分析文本的缺陷,新的研究方法不断被引入到ESP领域:体裁分析综合法、批判性民族志研究法、基于语料库的ESP研究法、批判性话语分析和语料库相结合的研究法。该部分的6篇论文主要涉及这些新方法的应用。
John Flowerdew首先回顾了体裁分析的三个主要流派( The ESP School, The Sydney School, The New Rhetoric School)。作者认为, ESP学派和澳大利亚学派( The ESP School, The Sydney School)在本质上都是以语言为导向的,而新修辞学派(The New Rhetoric)则更侧重研究体裁形成的情景语境。接着作者通过对香港一家国际会计公司的税务核计信函和该公司审计报告的分析,验证了以语言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和以语境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是可以互补的。另外,Christine Tardy也综合运用了不同的体裁分析方法,从互文关联、修辞目的、修辞策略、身份标识和社会政治背景这些角度对科研津贴申请书的摘要进行了分析。这项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分析申请书摘要这种体裁的形式,而是更强调在特定社会语境中这种体裁形式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多视角的研究方法对体裁的解读更全面、更动态。Magdi Kandil和Diane Belcher则综合运用了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和语料库研究法,对CNN、BBC、Al-Jazeera三家新闻媒体网站的巴以冲突报道进行了权力分析。作者认为, CDA本身存在着严重缺陷,比如,分析者通常只对少量的语篇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并不具有代表性,分析者往往对语篇进行过度的解读。而语料库刚好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体裁形成的多样性,同一体裁,由于作者的意识形态不同,体裁就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学术英语写作研究领域,Sue Starfield单独运用了批判性民族志学(critical ethnography)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南非某大学母语非英语的非洲裔学生和母语为英语的白人学生的论文封面,旨在更好的理解语境在影响体裁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论文写作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学生对写作任务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也会影响论文写作是否成功。Ann Johns和Leketi Makalela 也运用了批判性民族志学的研究方法对南非某大学开设的学术英语课进行了需求分析。作者认为,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应对多个语境(multiple contexts)进行考察, 从多维度对语境进行描写,充分考虑本土语境下委托人和ESP研究者的背景和期望。由于ESP研究多少会受到研究者主观性、目的以及意图的影响。因此,ESP研究者有必要对无意识带入到新语境中的主观性、目的、意图进行自我分析。
近年来,语料库在ESP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虽然有许多优势,但在语料收集、分析和数据解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Lynne Flowerdew介绍了语料分析的切入点(频率、关键词和词块)以及用来语料分析的软件工具。同时指出,研究者在对语料进行分析解读时可以采纳自底向上(bottom-up)法或自顶向下(top-down)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不同方法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必然是不同的。最后作者强调了语境在数据解读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
4第4部分:结语
John Swales首先指出ESP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每一篇论文都为ESP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他还预测了未来十年相关著作可能会涉及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该论文集未涉及的两个ESP研究课题:一个是口头话语体裁,另一个是阐释ESP和语料库之间“不稳定的关系”。
三、简评
早期的ESP研究受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过分依赖文本分析,ESP教学以教授专业语域的语法和词汇为主(Paltridge 2009)。然而,语料库语言学和体裁分析理论的出现使ESP的研究重心开始从静态的文本分析逐渐转向对语言进行动态的研究。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学界越来越强调基于语境的多维度描写,更加重视体裁出现的情景语境以及特定语境下体裁实现的社会目的与行为(黄大网等 2010)。
本书则是一部较为全面体现当前ESP研究新进展的专题论文集,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本书各章节作者都对各自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看法,不仅为今后继续相关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而且对教学实践也有重要的启示。
其二,本书所选论文一般都是以理论为依据的实证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方法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ESP研究方法综合化、规范化、多元化的特点。
其三,本书中的实证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借鉴了应用语言学其它分支、社会学以及民族志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动机,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与讨论的完整性、科学性与可信度。为今后ESP研究走向更加科学化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本书对今后的ESP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继Belcher(2009)之后的又一部ESP理论与实践的力作。
然而,本书也有一些缺憾,由于篇幅原因,所涉及的研究课题比较有限,主要集中探讨了学术英语背景下的多语境、需求分析以及体裁分析,其它ESP重要课题如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测试与评估却甚少涉及。而且本书中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在二语环境下进行的,在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下能否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还需要在外语环境下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Belcher, D. (ed).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C].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9.
[2]Paltridge, B. Where have we come from and where are we now? [A]. In D. Belcher. (ed.).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C].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9.
关键词:ESP理论 商务汉语教学 需求分析
一、引言
当前商务汉语教学在理论和规模方面获得显著成绩:
1.理论建树已形成规模。由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和应用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两部分组成的商务汉语教学理论有一定发展;2.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办商务汉语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且安排的课程也有所增加。
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一些问题仍有待于解决。如:
1.对学习者基础层次划分不明确,没有区别教学;2.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学习者需求;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商务汉语教学对老师的商务基础知识有很高要求;4.关于华裔留学生商务汉语需求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ESR理论指导下对学习者商务汉语需求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商务汉语的教学质量。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上海部分高校的华裔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因为高校一般针对汉语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开设商务汉语课,所以选取的对象主要是汉语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其中中级汉语水平的问卷35份,高级水平的问卷35份。
(二)研究方法
问卷以Hutchinson和Waters(2002)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之不一样。对学生需求分析进行了修改,并不是完全按照其模型设置问卷,而是参考了倪传斌(2004)的“外国留学生汉语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并考虑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设计了本文的调查问卷。
(三)结果分析
1.年龄结构:≤20岁的占20%;21~25岁的占53%(最多);26~30岁的占12%;≥30岁的占15%。
2.被试者男性为41人,约占60%;女性为29人,约占40%。
3.国别地域情况:欧美居多,占43%;日韩次之,占32%;东南亚占25%。
4.职业背景:学生(占78%)最多,从事商贸(占7%),从事教育工作的(占4%),从事管理工作的(占2%)最少。其中获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有55人,占96%。
5.学习汉语的时间:少于2.5年的有5人,占8.33%;时间为2.5~3年的有19人,占31.6%;时间为3~4年的有29人,占48.3%;时间超过4年的有7人,占11.6%。
6.学习动机及目的:
为研究方便,将“符合”与“完全符合”合并,设为“有学习动机”,并按比例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在这些动机中,“满足父母要求,有利于将来工作和觉得自己是华人”等方面占比重最大,这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生活背景分不开,反映出他们学习汉语时有强烈的融入性倾向,这些方面与非华裔学生有着本质区别。华裔学生多受家庭环境影响,学习汉语的兴趣较高,且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掌管家族企业,主要从事旅游、贸易等工作。他们学好汉语后可帮助父母打理生意。
学生自身对汉语的兴趣等内在动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出于兴趣学习汉语,他们的积极性较高,学习也较为认真。学生出于出国留学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而选择学习汉语的人数较少。综上所述,在学生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同时,家庭等外在因素也对学生的汉语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7.汉语交际情况分析
被试的商务汉语需求由比例高到低排列如下所示:
这个项目在被试使用频率中出现两极分化,前半部分交际项目对汉语需求很大,如“购物问价”“订票”等。后半部分需求很小,如“介绍公司”“参加聚会”等。笔者认为这和被试言语交际能力有关。本次被试学习汉语4年以上的不多,多为学生群体,专业术语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但在实践中操练的机会很少。言语交际能力以礼节性交际技能和生活类交际技能为主。
三、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商务专业知识
一些商务汉语教师并非商务专业出身,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商业知识,以便能给学生做详细解释,这是汉语教师努力的方向。
(二)教材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当前商务汉语教材已经有很多版本,在挑选教材时要符合被试学生的中高级汉语水平,选用相应层次的教材版本。
(三)教学内容引入文化教学
教学内容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习商务汉语是为了解决商务过程中的交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学习跨文化知识。
(四)采取综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
1.会议式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互动交流,并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学生在竞赛中提高商务知识水平;3.商务情景模拟,在这种商务环境下进行师生对话、交流和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谈判水平。
四、结语
本文采用ESP教学理论中的需求分析方法,以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为基础,通过问卷形式对70名上海高校的华裔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调查,并分析归纳出被试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根据所得出的结果,提出了一些对商务汉语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Mubby 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London:Longman,1987.
[3]Pauline Robinson.A practition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97.
[4]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5]程世禄,张国杨.ESP教学的理论和实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6]HODAN OSMAN ABDI(和丹).商务汉语教学现状及总体设计研究――以ESP理论为依据[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7]廖陈林.在华商务人士汉语使用情况的个案调查――目标情景需求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汉语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2007.
[8]刘静萱.基于ESP理论研究旅游汉语教材问题[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9]芦薇.商务汉语教材内容评估及编排探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王建国.ESP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D].济南:山东大学
博士论文库,2007.
[11]吴洁.商务汉语教材建设问题研究――与商务英语相比较[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2.
[12]王静.基于“需要分析”的特殊目标汉语教学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5).
[13]王乐.ESP理论对商务汉语的启示[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14]王敏.ESP理论用于对外商务汉语教学的实用性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
[15]张黎.商务汉语教学需求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因其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倍受学习者青睐。从学习策略模式理论、语域理论、体裁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四个方面阐述在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定位两个角度思变方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学习策略;语域;体裁;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1011405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和文化双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国民的整体英语水平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期望值也随之提高,加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传授为主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感到力不从心,从而陷入了一个窘境:一方面,教学要求日愈提高,班级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在加剧,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愈来愈大;另一方面,众多学生抱怨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未见明显提高,或是觉得所学的英语不具有实用性,有些人就给大学英语教学冠以“高效低能”的帽子,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去大学英语”的极端观点。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转型显得十分必要,强调“学以致用”的ESP课程因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一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一、ESP课程简介
其实,ESP这一概念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界并不陌生。国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关于ESP的著作。80年代开始,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论文和专著。社会语言学家Strevens认为,ESP是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定的,内容上与特定的学科、职业和实践活动相关联,立足于研究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语法、词汇、语篇、语义和话语分析,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对照。Dudley-Evans & St. John 发展了Strevens的观点,但在他们对ESP的定义中删除了“与一般英语形成对照”的说法,指出ESP应该被视作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途径。这一点与Hutchinson & Waters的观点不谋而合。后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对ESP做了更为全面的定义,用树形结构详细描绘了ESP的分类,更是明确指出ESP是基于学习者需求的一种语言学习方法或途径[1]。ESP课程在许多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都广泛存在。在我国,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介绍了ESP的内容,随后,刘润清、范谊、卫乃兴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外语界》、《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权威刊物上讨论过ESP课程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各种理据。但大学英语界对ESP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由于受到来自传统基础英语和新兴双语教学两方面的影响,ESP在国内小热一阵后就陷入沉寂。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的提升,ESP又一次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秦秀白、蔡基刚、束定芳、王守仁等多位外语教学界的权威专家都曾或正在研究ESP的重新定位,以呼吁高校建立ESP课程体系。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ESP 的精髓在于,它能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能更好地应对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2]。ESP的设立可以改变因语言学习而学习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为了专业学习而学习英语,可以在英语通识教育和专业英语之间搭起一座过渡的桥梁。ESP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从图中看出,ESP课程是为学生进入专业双语教学乃至纯英语教学的语言准备性课程,通过这个衔接过程实现语言教学向学科教学的转变[3]。通过ESP教学,已经有了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基础的学生可以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篇章特点,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可以学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讲座的听力、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的撰写、文献的阅读检索等与专业学习、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英语能力。因ESP教学内容符合或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ESP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有效的语言输入,于是,教育生态链上的各个因子共生互利,使得建立一个良性发展的教学生态模式成为可能。
二、ESP课程可行性的理据分析
尽管我国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结构大调整,大学英语界对ESP的看法依旧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着重讨论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四大理论依据。
(一)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学习策略模式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还要积极地运用其思维、记忆、选择、归纳、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习并非机械的、被动的反应或刺激的联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习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的。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学习者只有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4]4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安德森将认知结构记忆中的知识分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指出学习者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不是简单的直线模式,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4]44。换句话说,这一过程是学习者知识学习向学习能力的转变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学习者都需要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达到培养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认知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意义建构者。因此,认知理论观在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的构建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外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着重研究学习策略与潜意识活动、学习策略与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等认知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各种学习策略理论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非智力情感因素。动机通常指学习者为了满足某学习愿望而做出的努力,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学习动机常常被视作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将学习动机分成“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以融入目的语文化为愿望,后者则指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语言工具,例如,为了阅读外文资料、满足工作求职之需、或是出国深造,等等[5]。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是工具型动机,这点毫无疑问突出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态度冷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情感因素。而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ESP课程由于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相比传统课程而言,能够激起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动机,改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而学习动机的明确化和学习态度的改变能促使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语域(register)理论
起源于语境主义思想的语域理论对ESP教学乃至整个语言教学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所谓的语域,就是人们根据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语言的话语总和。功能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率先提出“语域”这一术语,其对语域的定义和认识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发展,1985年他经过多次修改把“语域”定义为:语域是一种意义结构,通常由和某一具体情境相关的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决定,必须包含用以实现上述意义的表达、词汇语法和语音特征[6]55。语域理论强调的重点是语言的功能和语言变体,它从语场、语旨、语式三方面来明确在什么样的背景、场合中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变体来实现预期的交际任务或目的。语域的这三个变量中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语域,因此会产生某些具体用途的语言变体。
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开设ESP课程,我们可以把语域一步一步地细分。例如,商贸英语可细分为贸易英语、营销英语、外贸函电、单证英语,等等。在细分的语域内,语言使用特点和结构更加明确[6]63,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也随之更为清晰,教师通过不同领域内的具体语域特征分析来帮助学生彻底掌握某一特定专业的语篇的具体特征,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变体来完成预期的交际任务。毕竟,恰如其分地使用这门语言与正确使用语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三)体裁(genre)理论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裁的研究局限于文学领域。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第一个将体裁概念延伸至语言学领域。他指出,当语言发出者想和他人进行言语交流时,一方面需要确定言语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言语体裁来传达他的信息[6]67。如今,体裁理论的研究已涌现出多个流派,主要有以下三个: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流派、以Martin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派以及以Miller为代表的新修辞学派。
被称为“体裁分析之父”的Swales在对学术语篇的分析中提出来语步(move)、步骤(steps)等概念,ESP 流派先后研究了学术论文的引言部分、理学硕士论文的论证、职业用途英语、学术研讨会的发言陈述的语步模式,对专业领域的学术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该流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母语为非英语的大学生[6]70,所以,该理论在论证我国高校开设ESP课程的可行性方面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澳大利亚学派的马丁提出了图式结构,指出体裁结构由交际目的决定,同一交际目的下的图式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强调了言语使用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而新修辞学派则着重研究言语使用的社会语境,更重视体裁的动态变化。体裁理论几大流派的观点各有千秋,但可以从不同角度为ESP教学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
(四)教育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科学,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各生物之间、生物种群之间和其所处的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资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7],而如果系统内各因素之间进行着正常的物资循环和能量交换,这就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随着生态学的日趋成熟,它逐渐渗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位等原理探讨教学生态的特征及其演化的可能规律,研究教育活动中各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求实现最佳的教育生态结构。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生态因子组成的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如果其中一个或几个因子缺位,将会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和不和谐[8]。传统的EGP教学中注重的是语言共核的教学,这种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教育只能是片面的教育;其次,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兴趣、专业背景、爱好以及不同的人生规划,让他们在统一的课堂里接受一成不变的EGP教学,难脱“勉为其难”之说。学生兴趣、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对应着自然界的多样性,而当前物种的多样性缺失被视作是生态危机加剧的标志之一,而教育多样性的缺失可能带来的灾难绝不亚于生态危机[9]。教育生态学理论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的原则,倡导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学生多元的情感、兴趣、欲望和价值选择,以实现教学生态的健康发展。ESP课程因其目标明确、“学以致用”的独特优势能够充分调动教学生态链上学生这个因子的活跃性,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措施
大学英语教学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从EGP向ESP的顺利转型,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改变。
(一)改变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对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做笔记、撰写科技论文或陈述报告、检索、查阅英文文献、用英语开展小组讨论,等等。同时,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社会也急需毕业生能在工作中流利使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10]。大学英语传统的EGP作为一门通识课程所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语言基础,这一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另外,随着基础英语教育的提高和完善,大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较20年前有显著提高,通用英语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多数学生通过英语获得专业的知识这一学习需求。这些也是社会、学校、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了拯救处于重重危机中的大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二)重构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生态中的一大主体,对自身身份、角色的定位,对整个生态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反思性自我,涉及到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已习惯千百年来以知识传授为本的角色定位,而且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角色应该是一生不变的。如今,面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新的角色需求,多数教师感到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或恐慌、或紧张、或抗拒、或迷茫、或无奈[11]。我国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多是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大多是关于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或英美文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欠缺ESP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但在语言应用能力上、英语课堂组织上却可能不如大学英语教师。如果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将是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新的定位。
随着身份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身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社会互动中个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师这一角色的发展和变化是与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决策和行为相互影响的,而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自我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和定位是息息相关的[12]。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教学经验和智慧进行自我思考,形成自己对ESP的理解和主张,选择自己的ESP教学方向,主动参与改革[13],追求对于自己和学生有意义的课程,不要在改革过程中简单地把自己的过去归零,而是要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改革大势下的角色重构。
四、结语
近十几年来,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的双语教学需求、学分制改革、高校扩招、社会英语热、网络技术等各因素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空前的压力[14]。尽管历经各种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还是走到了一个谁都不愿意见到的窘迫境地:目前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兢兢业业却看不到显著教学成果,众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抱怨英语水平反而下降,有些专家甚至觉得大学英语教学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势在必行。在四大理论的支持下,只要适当地改变传统的EGP教学内容,并顺利完成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重构,ESP则可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带出窘境。作为一门从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甚至全英语教学的衔接性课程,ESP课程不仅能满足社会需求,还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形成良性的生态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第一版.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
[2]侯晓丹,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多元化ESP英语课程学习需求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4,(3):141.
[3]何烨.基于学习需求分析的高校ESP教学定位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94.
[4]于元芳.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外语学习对策[J].外国问题研究,2013,(2): 43-44.
[5]李康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2.
[6]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1-79.
[7]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107.
[8]王小娟.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6.
[9]余嘉云,顾建梅.生态化教学:教学研究的生态主义取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5.
[10]蔡基刚.大学英语生存危机及其学科地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2):13.
[11]赵明仁,王娟.构建能动的自我:教育改革中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
[12]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2.
[13]章木林.ESP目的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份构建[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5.
[14]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6.
A Desire for Change to Get out of Predicam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SP’s Feasibility
LIN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0, China)
Abstract:Owing to the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ever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s,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China have attached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to ESP which enjoys much popularity among English learners since it can satisfy learners’ varied need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ESP’s feasibility are expounded here by virtue of the theories about learning strategies, register, genre and educational ecology, the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adaptation from EGP to ESP may help College English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out of its predicament if the chang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role can be realized.
【关键词】 ESP(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大学英语;高等院校;发展;综述
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开设的英语课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等。ESP主要是借助英语这一工具,提高其在专业学习上的英语应用技能和研究能力。20世纪60 年代初期,在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掀起了一场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活动。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ESP的教学。从80 年代起,我国外语界对有关ESP的教学法、课程设计、教材建设和工具书等方面进行了卓越的探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的需求下, 当前高校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既精通本专业又精通外语并能从事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可见,ESP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和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 ESP研究在国外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迄今,国外对ESP的研究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逐步成为了语言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分支。其发展历经了五个阶段:
1、语域分析阶段
此阶段着重于词汇、语法和句子的研究,是ESP 研究的初级阶段。语域分析阶段倾向于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祈使句、陈述句等几个特殊形式,可使教学大纲更加有针对性,教学侧重突出学生本专业学习中和将来工作中常用的语言点和语言技能。这样ESP就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语域分析阶段忽视了语言的使用和交流功能,主要是建立在传统语法基础上,注重词汇和语法等语言形式,因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2、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
该阶段超越了词汇、语法和句子而注重修辞和篇章。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发现文中语篇的编排结构以及如何用语言手段得以实现,因此,人们侧重于语篇结构上句子连接过程以实现意思的流畅表达。可见,在语篇结构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专业领域中不同的英语结构和表达方式,修辞或语篇分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3、目标情境分析阶段
此阶段把语言分析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相结合,从而实现ESP 研究成果的科学化。在这一阶段,将要使用外语的情景和在此情景下进行交际与交流的内容、方式、途径等的语言特点和技能被认真地分析,之后,完成了ESP 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可见,目标情景分析是ESP 的出发点和中心,是ESP 的灵魂和精髓。
4、技能分析阶段
此阶段对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是语言更深层次的研究阶段。这个阶段对ESP的研究较多地在非英语国家进行,并集中在阅读技能和教学的研究上。指导思想是:在运用任何一种语言过程中,都有相同的思维和解释说明过程,对于语言的各种表面形式可使用一定的技巧应付并从语篇中悟出其中的规律。
5、以学习为中心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共同探讨了语言的运用,有助于对ESP 目标的确定,除此之外,ESP 所关心的焦点还应探究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才能完成学习目标。以学习为中心阶段把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言需求、语言技能、语言内容等方面研究学习的整个过程,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有效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国外对ESP理论研究是在语言学视角下开展的,大致经历了以上五个阶段。它们相继出现,充分体现了语言学发展的历程(即词汇―句型―篇章―语用―习得教学模式)。并且,这五个阶段是后者往往与前者共存。显然,当前对ESP的研究虽然在宏观上处于“以学习为中心”阶段,但是对ESP文体特点及使用规律等传统项目的研究,仍在不断地向前深入发展。
二、ESP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通常来讲, 1978年,杨惠中教授发表的两篇学术论文《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被视为国内ESP研究的起点。在这两篇论文中,杨惠中教授首次明确地提出了ESP的概念。之后,40多年的时代巨变,促使了ESP研究在国内实践和理论上的巨大发展。国内ESP 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20 世纪70-80 年代,介绍、借鉴外国研究成果阶段
这一阶段,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及对外交流等方面我国从复苏走向初步繁荣。由于人们想通过学习EST,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所以,ESP学习、教学及研究,主要是围绕EST(科技英语) 的语言特点和教学手段开展。绝大多数学者没有关注ESP的研究,而是重视对EST的钻研。但是, 在该阶段的后期,EST不论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几乎停滞下来。
2、 20 世纪90 年代,独立研究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蓬勃发展,为ESP 研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ESP整体研究层面上,我国出现了一批以ESP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和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着ESP的基本概念和教学手段展开。整体而言,这一阶段比较侧重对EBE研究,相关文献的数量比较多,并从多角度地进行了研究。在这一阶段,国家教育部分别于1999年和2000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了ESP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为ESP 理论研究提供了平台,进一步促进了ESP理论研究的发展。
3、 21 世纪,研究走向全面纵深阶段
这一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更加广泛地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交流,ESP得到深入而迅速地发展。就ESP整体理论研究层面而言,国内ESP研究呈明显上升态势,文献数量较前两个阶段而言,增幅巨大。在内容上,该阶段对ESP的研究主要围绕英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理论展开;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该阶段的研究比较细致;解决问题更加具体化;对ESP需求分析、学习者特点、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问题的探讨更加充分。近几年来,北京外院的ESP学院、重庆大学的ESP研究论坛、宁波大学的ESP研究所等国内ESP中心的创立,《中国ESP 研究》杂志的创办,ESP亚洲年会的正式召开,及ESP 专业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ESP 研究在中国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三、值得考虑的问题
毋容置疑,在过去40年里,我国ESP 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 在ESP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慎重考虑的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ESP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定位不明
目前,仍旧出现将ESP仅仅理解成专业英语的缩写,混淆ESP与EGP、EST、EAP和双语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性质,甚至把ESP肢解到为每一个具体的专业、具体的职业等现象。并且,在语言学学科中,ESP研究长期没有得到明确定位,很少有学者以ESP作为学术研究方向。纵观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对ESP 的实际应用,学生往往在完成了前四个学期的EGP 学习后,继续学习以本专业为基础的专业英语,或在原英语专业基础上开设特色英语专业,其中目前数量和规模都比较突出的是商务英语专业。
2、研究方法以思辨性研究为主, 实证性研究匮乏
在过去40多年中, 国内对ESP的研究多数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实证性研究的比例相对较低,且现存的一些实证性研究仅限于某一学科或某一高校范围内,在外语教育系统乃至整个教育系统中缺乏对ESP教学的宏观把握。由于思辨性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常常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因而,在ESP研究领域,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可见,实证性研究方法或者思辨性与实证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今后国内ESP 研究的成熟发展趋势。
3、 ESP 研究人员相对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研究人员队伍有所增多,从原来的极少数学者、专家的研究队伍发展到教学一线教师、教务人员等参加的队伍。但是,相对目前我国丰富的ESP教学实践而言,这支研究队伍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并且,有的ESP教师一般不会过多地集中于ESP研究理论,只是把ESP教学看作副业;来自于其他专业的ESP教师,由于没有英语语言学理论背景,即使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也缺乏ESP理论研究的意识。此外,ESP 研究人员在ESP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有限,大部分研究人员只是在感性认识的层面对ESP教学进行的研究与探索,过多地对教师实际上所经历或表现出来的情形加以描述,而没有对ESP教师理想状态做应有的描述。
总之,在我国,不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ESP都得到了迅速而健康的发展。但是,ESP研究领域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制约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甚至影响了整个外语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加强对ESP的关注并加大对ESP研究的力度,应该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界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 刘润清. ESP:21 世纪的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
[3] 蔡基刚. ESP 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课程设置 农林类高校 需求分析
一、引言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也称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社会对掌握专业技能和具有良好英文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刘润林(1996)指出:“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将结合得越来越紧密,ESP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根据新课程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课程学习后,应进入应用提高阶段,结合各自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学习。为满足高校英语课程的要求,ESP教学在大学高年级以及研究生学习阶段推广,作为英语高级应用阶段的必修内容,已成为官方和外语教学界的共识。
目前国内对于农林类院校ESP教学的课程设置研究几乎空白。随着中国加入WTO、科技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农林副产品贸易的机会日益增加,引进国外先进农林技术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故对于农林口ESP的需求也在增加,所以了解目前农林类高校中ESP的课程设置现状尤为重要。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选取全国12所农林类院校的612名学生和77名教师为调查对象,根据课程设置理论,结合问卷和访谈分析他们的ESP课程设置现状及需求之间的差异。
此次调查的地域范围较广,遍布华北、西北、江南及华南地区,且学校的层次较多,涵盖了高等专科职业院校、一般本科院校、211及985重点院校以及高等研究院(所)。故调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且全面地反应全国范围内这些院校的ESP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需求。
三、结果及分析
调查中,师生对ESP课程开设的必要性看法一致,都有超过80%认为很有必要或有必要开设ESP课程。师生们都认为把ESP课程开设在大二、大三最宜,其次研一。39.13%的学生及32.89%的教师认为51~80个课时为宜,其次是81~100,师生分别占比31.58%及24.92%。所以,就目前农林类高校的师生需求来看,课时量的诉求较多,课时数量需求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它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学生卷的调查结果中被选率的一项是“能听懂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达到了60.4%;排在第二位的是“能看懂英文文献”(58.6%)。而教师卷中,“能听懂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和“能就本行业的话题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书面与口头交流”占了同样多的比例,为60.5%。所以,师生们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普遍较高,在语言与内容输入上达到了很高的要求(能听懂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但是,他们的教学目标期望也没有过分的高,对于语言与内容的输出方面(能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要求放得相对较低(学生卷41.6%,教师卷50.0%)。
(二)教师
最受学生青睐的ESP任课教师是专业教师,在学生卷和教师卷的调查中其均有绝对的优势,约占50%。因为虽然ESP教学的落脚点是英语,但它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学科,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较多的专业课教师英语水平有限,特别是老教师,所以出现了由各教师共同承担ESP教学任务的选择,在学生卷中所占的比例为29.1%,在教师卷中所占的比例为23.38%。
(三)教学材料
师生倾向于选择专门的ESP教材作为教学材料(学生卷71.2%,教师卷65.8%)。由于根据教学大纲编撰、条理清楚、章节丰富,有较固定的教学安排等优势,且因为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使得专门的ESP教材尤为最适合的选择。其次,英文期刊论文成为了仅次于专门ESP教材的第二选择(学生卷所占比例为47.4%,教师卷所占比例为59.2%)。因为教材的编辑、出版及改版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所以在知识的更新速度上会有一点的弊端,而以英文期刊论文作为教学材料的补充是最好不过的了。因其更新速度快,搜集方便,且在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之余还可以接触学科发展前沿,故可作为专业知识的良好补充。
(四)课程类型
调查得知,学生青睐的课程类型依次为:口语课>视听课>文献阅读课>写作课;而教师青睐的课程类型依次为:文献阅读课>视听课>写作课>口语课。两者相比,差异最大的为对口语课的需求。因此次受试的教师79%为专业教师,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有限,能用英语教学的人很少,所以他们对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重视内容教学,文献阅读课的选择率最高(59.7%),并且他们难以开展口语课程,也由于教师们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外文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方面的实际需求会比口语要大。然而,学生对此的反应则截然相反,他们对口语课的选择率最高(72.1%),学生们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出来很重要,并且在国内高校中,英文交流氛围有限,使得学生更加缺乏口语运用的机会,从而导致了与其他语言技能相比口语偏弱,他们认为正是缺什么就需要补什么,使得他们与教师的选择成了恰恰相反的局面。
(五)教学方法
名学生最倾向于(79.7%)采用情景教学法,而教师中有71.1%倾向于选择内容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作为传统的教学法已经失去了它的优势,仅占1/4。情景教学法一直以来收到学生的青睐,因为它能让学生在创造的情景当中产生更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ESP作为专业知识与英语的结合体,故也是种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法,所以在ESP教学中,内容教学法也常被采用。此外,被调查者还提出了诸如视频教学法(如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如根据英文说明做实验等)、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学生解疑释惑为辅(如教师传授技巧与学习方法,学生靠课后自学)等建议。
(六)课程考核
最被接纳的课程评价方式为“笔试+口试”,学生卷中的选择率为63.31%,教师卷中的选择率为52.00%,均过半。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考查传统的阅读书写和词汇能力,又能够弥补传统考查方式中对于口语能力缺乏的不足,并且可以通过调整两者在最终考核结果中所占的比例来轻松有效的控制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这是最被大家接纳的考核方式。其次,在高校中,论文作为结课时的考查方式也有时出现,教师比学生更倾向于采取论文的课程考核方式。
(七)应用
专门用途英语的应用,是学习者对于ESP学习的目标需求。调查得知,他们希望将ESP最地应用于学术交流,因为学生卷与教师卷中此项的选中率相当高,分别为78.2%和76.3%。该题各项的被选率很高,最后的累积个案百分比都超过了200%,这说明了学生及教师均认为这三项应用都很重要,都是他们的对于ESP学习的目标需求。
四、发现与结论
本研究基于对农林类高校ESP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如下:
1.目前国内农林类高校的ESP课程开设率及课时数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既对专业知识熟,又能胜任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
3.目前所开设的ESP课程类型多为文献阅读课,学生需求的口语课开设较少。
4.教学方法偏重内容教学法而轻情景教学法。
5.ESP课程考核方式多为笔试或“笔试+口试”。
6.专门用途英语应在学术交流中应用率不高。
5.对农林类高校ESP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此前的现状及需求调查,发现了目前农林类高校ESP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现提出如下建议:
1.普及ESP课程并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课时量。学生希望将课程开设在大二、大三和研一,并且以51~80个课时为宜。
2.选择英语水平好的专业教师或有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授课,此外可对年轻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语言教学技能。
3.应多开课口语课与写作课,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
4.在教授语言及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调查显示情景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有利。
5.考核方式应脱离传统,走向多元化。除了笔试、口试、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还建议采取实验操作、做课题汇报等方式。
6.应在课程中多提供给学生学术交流的机会。
六、结语
课程设置对于ESP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调查从学生的需求分析出发,发现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学生的主要诉求,为农林类高校ESP课程的开设的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为ESP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此项工作得到中南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创新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1ssxt020
[参考文献]
[1]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
[2]马建俊.专门用途英语(ESP)与需求分析浅析[J].青年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4).
[3]Tom Hutchinson&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关键词:英语教学 服装英语 ESP EGP
检 索:.cn
Abstract :Facing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practice of clothing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the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alyzed the causes, and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Clothing English, ESP, EGP
Internet :.cn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积极活跃于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使得市场对于既精通服装生产与经营,又能熟练运用服装专业英语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的需求,高校服装相关专业在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服装英语课程,相关从教人员也开始了对服装英语教学的探索。然而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实践在社会对服装英语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情况下仍然步履维艰,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服装英语地位不高
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仍然以大学英语(也称公共英语)教学为主,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上的最主要目标仍然是希望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过级标准。这对于服装专业的学生而言并无二致。就笔者所在的院校中,学生在入学以后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分别开设了大学英语I-IV,每期课程结束考试合格之后,就可以取得3分;如果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过级标准还可以获得3个学分。而对于预计仅在第三学年作为选修课开设两学期的服装英语课,学生在通过每学期的学习和期末考试合格之后分别能取得1个学分。有的时候还因为学生选课的人数不够,服装英语课程更本就无法开课。因此,不论是从开课的数量和时间上来看,还是所修课程最终占学生学分的多少上来看,高校的服装专业在英语教学这部分的导向仍然是以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为主,服装英语为辅。在如今全球经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服装英语的地位在高校培养服装专业人才的方案中地位不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以上提到的服装英语课程开课时间短,开课数量少,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能开展服装英语教学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的开设是以各高校的外语学院(系)为依托,教师数量充沛;而承担服装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说就远远不济。再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承担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师一般是服装学院的有一定英语语言功底且有意愿承担这门课程的服装专业教师;或是外语学院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英语教师。就此而言,尽管服装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对英语语言规律的系统学习不够会使他们在英语语言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如此易造成服装英语教学的内容仅成为专业课信息拓展辅助课程,这将对于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中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然而,外语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虽然比较了解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并有相对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在使用与服装专业相关的教学材料中,由于对涉及到的服装专业的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可能教学就如同基础英语教学,仍然局限于词、句、语法等语言形式之上的分析,而最终使服装英语失去了其专业性与实用导向性。
(三)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为了应对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服装专业学生对于提高英语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与之相悖的现实情况却是服装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高。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服装专业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因为有艺考分算在高考成绩内,所以英语等其他科目的成绩分数普遍不高;而在他们大二下期,两年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结束的时候,能达到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的学生人数占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在整个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中,笔者发现,服装专业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乐于也勇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他们对于在英语课程中能接触到的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非常有兴趣,但就是因为他们英语学习的底子薄,所以在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学生对于在第三学年开设的服装英语课程,尽管主观上选修的意愿还是很大,但大多数人会因为抗拒英语考试,或因为不了解服装英语课和大学基础英语课的区别而心生怀疑而不选择这门课程,最终导致有时候因为选课人数不够而服装英语课程无法开课。
二、ESP(专门用途英语)理论及教学特点
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是用来泛指涉及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英语,中文译作专门用途英语。
对ESP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早在1980年,英国的Pauline Robinson(1980)就提出:语言本身的教学不是ESP的终结,而利用语言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才是ESP的真正目的; 之后,在1987年Hutchinson和Waters也指出“ESP事实上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综合以上各家论述,ESP是一种有别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即一般用途英语)的教学理念,它把“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专业目的”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它是具有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特定专业相关的内容遴选,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语言聚焦式教学,和大量借鉴相关专业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ESP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停地在寻找其区别于EGP的立身依据,而在我国现阶段开展的英语教学和研究中,只要提到ESP课程也不得不提其与EGP课程的关系。EGP是ESP的基础,ESP是EGP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虽然ESP在其针对性、实用性以及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等特性上有别于EGP,但从教学基本原则上讲,“EGP教学和ESP教学是实现统一教学目标的两个层面”随着近年越来越多的各种专门用途英语的选修课正在逐步成为大学公共英语必修课(实际也就是综合英语课,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简称GEP )的重要补充,并有取而代之的发展趋势,ESP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在现有的基础上亟待深入发展。
根据ESP的定义以及国内外ESP教学的实践的总结,ESP教学的特点可以概括有三:其一,教学的开展须以学生需求分析为出发点;其二,教学内容须真实,以实用为导向;其三,教师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主要关注学生在相关专业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ESP理论视角下对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一)转变观念,重视服装英语课程建设
面对越来越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对持续了近十年的英语学习效果的质疑,以及对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枯燥乏味的抱怨,英语教学工作者们长久以来秉承的传统英语教学理念值得重新审视。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规定,“专业英语(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至第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专业英语文献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这也已经从战略的高度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服装英语课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应该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必修课而存在。高校的外语学院和服装学院应该通力合作,以ESP教学理念的指导,构建出以服装专业学生需求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旨在加强学生在服装领域内的英语运用能力的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体系。
(二)集中精力,充实服装英语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灵魂,高校服装英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笔者认为能承担服装英语(ESP)教学的教师其实应该主要来自于外语学院进行EGP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服装ESP教学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内英语运用的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因此更需要曾经系统学习过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英语教师而不是精通服装专业的但无法从提高英语语用能力方面给予帮助的服装专业教师。事实上,无论是在英美还是在新加坡、香港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都是由英语教师(EGP教师)承担ESP教学工作。然而,普通英语教师(EGP教师)需要通过努力,尤其是对服装专业相关知识进行概念性的了解和在ESP教学理念的学习方面下足苦功夫,才能实现EGP教师向服装ESP教师的转变。为此,学校和学院应该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大力支持。
首先,学院之间加强交流。外语学院可定期邀请服装学院的专业教师给承担服装ESP教学的英语教师上课。
其次,外语学院应选派年轻的骨干教师去发达地区进修和学习ESP教学理论和吸取其他地区和高校的ESP教学经验。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学校尤其是外语学院应在教师工作成绩认可,特别是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ESP教师充分地支持。支持英语教师在服装专业以及ESP教学方面的进修学习。职称评定的时候扩展专业论文认定的范围:对于服装专业领域内的论文,服装英语的论文以及ESP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予以全面认可。这才能从根基上保证ESP教师的存在和成长,以及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三)融贯双重,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无缝”衔接
由于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分析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在服装专业领域里的英语运用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因此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底子薄、学习兴趣缺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提高学生对服装专业的兴趣,加强学生在服装英语教学中的能动性,必须做好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衔接,做到公共大学英语和服装专业英语两手抓,双边都要充分重视,并实现两者的自然过渡。
首先,第1-4学期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老师和5-7学期的服装英语课老师都由既是EGP也是服装ESP的教师承担。保持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能更好地融贯一气。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大学英语课程需明确地加强学生实际语用能力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英语课程可大量借鉴服装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更多地采用实际操作以及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尽早对英语学习在大学阶段有个崭新的认识,在逐渐熟悉这些以实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之后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借鉴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评价方式:例如,根据ESP教学理念,服装英语课程评价的内容要求根据各服装专业领域的特点分层次、分重点地组成,因此大学英语也不应该只是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的标准来判断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最后如何衡量一个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是以学生在通过四年的对大学英语课程和服装英语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的阶段性评价,最终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给予一个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应该由ESP教师、学生甚至相关服装企业参与共同构成。只有通过建立多层次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英语EGP课程和服装英语ESP课程的融贯相接。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 Mclntosh & P. Strevens. 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1964.
2 章文君, 庞继贤. ESP的特定性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3黄萍主编. 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4 蔡基刚.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5马雁. ESP理论视角下的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 2009,(1).
6 戴明忠, 涂孝春. ESP及大学英语教学[J]. 成都大学学报,2009,(2).
7 栾娈. ESP教学理念在航海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航海教育研究,2009,(2).
8 严玲. 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