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06:45:09

忠诚教育论文

忠诚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国家忠诚教育 公安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明确国家忠诚教育的时代内涵

忠诚教育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政治素质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忠诚影响的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国家忠诚内涵的认识、对国家忠诚原则的遵守,努力将忠诚规范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内化为个人品德。

国家忠诚的核心就是一切服从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信念。在我国全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忠诚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精神历练的过程中逐渐作为一种道德指针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在公安院校开展国家忠诚教育的重要性

公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为公安战线培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合格的公安后备人才的重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加强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促进公安工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国家忠诚教育是实现公安院校学生政治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

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同志明确要求:“ 公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成为公安业务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要做到‘ 四个忠于’,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公安机关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机器的重要载体, 肩负着“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的重大的政治和社会责任。因此, 公安学校的学生应当具备“ 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的正确政治立场和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

(二)开展国家忠诚教育能够拓展公安院校文化素质

忠诚教育的理念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忠诚文化能够一定程度上整合现代关系,增加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道德是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丰厚文化养料,是现代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忠诚文化与现代精神相互交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和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学生中开展国家忠诚教育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进行优秀道德传统教育,丰富和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开展国家忠诚教育是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各种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更加尖锐。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一定意义上,震荡、冲击、整合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为年轻一代带来了许多疑虑、困惑和迷茫。由此,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公安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在这种情形下,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从而有效的抵制负面思想的侵袭。

三、在公安院校中开展国家忠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国家忠诚教育为主线,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设计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核心内容, 向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以国家忠诚教育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公安院校要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养,以不同形式的大型活动为载体,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激发警营正气,唱响忠诚主旋律,大力推进具有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好的文化环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文化素质教育载体,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公安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三)以国家忠诚教育为要素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

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公安院校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明确规定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构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学生的忠诚信念,培育学生的忠诚品质。

【参考文献】

[1]段绪忠. 浅谈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前进,2003(6).

[2]徐开旺. 对创新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忠诚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安院校 忠诚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占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引领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公安院校肩负着为公安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四个忠于”的优秀公安人才,是现阶段公安院校致力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明确了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公安院校必须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培育融入忠诚教育的全过程,开展以铸造忠诚警魂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一、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忠诚度的现状分析

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忠诚度总体呈现出良好状况。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择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公安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把公安机关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并且愿意在工作岗位上长时间地工作,甚至愿意终身从事警察事业。他们对人民警察的忠诚形成了基本认知度,对人民警察职业产生了较为深厚的情感,普遍具备良好的忠诚情感,职业忠诚度良好。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大学生的忠诚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忠诚认知面临价值观多元化和入警动机功利化的考验。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呈明显的多元化倾向。其次,入警动机由原先实现崇高理想转变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少数学生认为警察具有某种特殊权力,将来可以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从而把从警作为获取功利的手段。

2.忠诚情感趋于理想化。在构成忠诚度的三个基本维度中,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忠诚情感得分较高,而忠诚认知和忠诚行为相对较低,如果没有建立在对人民警察职业的正确认知上,一旦面临现实困难,就无法将忠诚情感转化为实际的忠诚行动,从而影响人民警察的忠诚度。

3.忠诚行为存在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职业忠诚度的高低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忠诚认知基础之上。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有着正确认识的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清正廉洁和甘于奉献;而抱着错误的人生目的和价值观念的同学,在进入公安队伍以后,则往往表现出、损公肥私、职业忠诚度较低等特点。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主要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院校忠诚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全面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确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忠于党的延伸和扩展。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次。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倾向。部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开始动摇,具体表现为职业信仰缺失、政治修养不够、法律观念不强等,这些问题对公安院校的忠诚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公安院校忠诚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指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对公安队伍的绝对领导,忠于党的事业,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组织上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在行动上成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公安队伍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忠诚于党,是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和最高精神境界,也是公安队伍的本质属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了人民警察的忠诚信念,是忠诚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我们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

公安院校大学生是人民警察的后备军,这些未来的人民警察能否担负起“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的重大社会政治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否能自觉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公安院校应着力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引领每个学生的理想,使每个学生的个人理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在党和人民的公安事业的发展中建功立业。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忠于祖国的应有之意。

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旗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心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其共同特点是代表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们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维护民族利益、争取民族繁荣的精神动力,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人民警察头顶国徽,庄严地表明自己是祖国的忠诚卫士,时刻准备为捍卫祖国的利益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忠于祖国是人民警察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的具体外化,其核心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忠于国家要求人民警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把自己的个人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浪潮中,把维护祖国的利益看做自己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出现矛盾时,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利益。当祖国的安全受到侵犯时,敢于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捍卫祖国的和领土完整,与一切危害祖国安全和利益的行为做最坚决的斗争。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忠于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生动体现。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基本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标准提供了依据和标准。2011年修订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从“忠诚可靠、秉公执法、英勇善战、热诚服务、文明理性、严守纪律、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十个方面全面规定了人民警察的政治立场、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和道德风尚,是人民警察的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人民警察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自觉增强人民警察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和忠诚度,忠于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创新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路径

1.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忠诚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忠诚认知。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围绕这条主线,从不同方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使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开展公安史教育,培育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公安机关的发展史是革命传统教育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它以全景式的历史画面,集中展现了公安战线的光荣历史、辉煌战绩和革命传统,承载了公安战线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其中不乏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立下赫赫功劳的杰出人物: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潘汉年、邓发、李白、罗瑞卿等。这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折射出公安战线先辈们的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忠诚和智慧铸就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用公安战线的优良传统启迪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既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3.挖掘校史,开展校情校史教育,培育学生的忠诚情感。

校史承载的是一所大学的集体记忆,重温校史,可以再现本校的办学历程、精神理念和奋斗业绩,弘扬传统、怀念先贤、张显成就、传承文化。校史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承担着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等作用。公安院校有着光荣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史教育是公安院校开展忠诚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校史,开展校情校史教育,学生切身感受到公安英烈们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引导学生继承前辈忠诚、奉献、廉洁、公正的光荣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忠诚情感。

4.开展社会实践,强化实践养成,提高学生的忠诚行为。

忠诚教育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上,社会实践是促使大学生实现忠诚教育“内化”与“外化”的中介和纽带。因此必须注重实践转化,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公安院校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群众和基层公安机关,通过参与重大社会活动(奥运会、世博会、大运会等)的安全保卫、基层公安机关专业实习、优秀警务室和民警的学习交流、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把具体的价值判断和对“四个忠于”的理解渗透到实际行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实现校外实践和校内学习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使社会实践成为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有效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行为忠诚度。

参考文献:

[1]陈立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学生忠诚警魂.公安教育,2007.6.

[2]吴松荣.围绕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12.12.

[3]西娜,吴芬芬.人民警察忠诚教育终身机制调研报告.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3.

忠诚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价值观是指在对客观事物或对象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判断时所依据的准则或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便是核心价值体系。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是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二、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一)忠诚教育的内涵界定

《说文解字》释“忠”为“敬也,从心”,“诚”为“信也,从言”。《现代汉语词典》对忠诚的解释“是(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忠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精神,归纳起来可以认为忠诚是指对一些特定的事业、组织和领导尽职尽责。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掌管社会治安和国内安全保卫工作的专门机关。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公安院校必须始终把学生忠诚教育放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首位。

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就是依据人民警察忠诚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忠诚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影响和宣传学习,使公安院校学生提高对警察忠诚内涵、忠诚原则、忠诚规范的认识,努力实现警察忠诚原则和忠诚规范向个人品德的转化,完善忠诚人格。

(二)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要求

1.忠于党。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的国家机器,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2.忠于国家。忠于国家就是教育公安院校学生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国家的荣誉高于一切;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做到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把忠于国家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为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作出牺牲和奉献。

3.忠于人民。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就是“人民公安为人民”,公安院校学生忠于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职业精神和忠诚行为。

4.忠于法律。法律是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和真实表达,人民警察作为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与执法力量,忠于法律是人民警察的制度要求和职业规范,也是人民警察政治本色的具体体现。

三、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忠于中国当前最大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逐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求,又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又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三)忠诚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忠于国家的题中应有之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依存关系的集中反映,体现为深厚的爱国之情、自觉的报国之行和坚定的强国之志的统一,它以国家的发展前途为目标,以民族的利益为最大利益,能够团结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的人们, 共同抵御任何外来侵略,能够激发全民族的拼搏精神,促进祖国日益强盛。”在当代中国,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改革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四)忠诚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忠于人民警察职业内涵的生动体现

忠诚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知行合一”;“不忘初心”;担当

[作者简介]熊卓军(1983-),男,汉族,籍贯:四川井研,中共四川省仁寿县委组织部,大学,工学学士,研究方向:党政。

[中图分类号] D26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6-0047-01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一年的时间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争做党的好干部,就要坚持“知行合一”,知于心诚于行,始终砥砺绝对忠诚、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心“知”忠诚跟党走。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而崇高的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的奉献和付出着自己的青春,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因为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始终牢记自己入党时许下的誓言,那就是忠诚于党、为国效力,永远跟党走,时刻听党话。共产党人的忠诚,是牢固建立在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指示基础上的绝对忠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真学实做”,就要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以身许党、永不叛党的优良政治品质和忠诚使命,发自内心对党的信仰忠诚,对党组织忠诚,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还要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从事的伟大而光荣的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六个始终”,始终讲政治、始终守纪律、始终顾大局、始终敢担当、始终会干事、始终抓落实,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时时刻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心“知”百姓葆初心。“不忘初心”最早出自佛家箴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不忘初心”,时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焦裕禄就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榜样和代表,他随时“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为共产党员树起了一根学习的标杆。时代在变化,事物在发展,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面对外界的侵扰和社会的诱惑,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诱惑,甚至萌生歪念,忘记了初衷、初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经过时间的考验、风雨的洗礼、岁月的锤炼后,如何才能“我心依旧”,才能保留最初的那一份纯真、一份激情、一颗初心?这就需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时刻用理论武装自己,提升自我思想境界,锤炼最强党性,时刻以好干部的要求来鼓励自己和要求自己,始终牢记: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职、身担何责,都不要忘最初来时的那颗心,那一颗与生俱来、难能可贵的干净初心。

心“知”事业敢担当。在民主革命、建国之初、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了敢于担当的宝贵品格、顽强精神。说:“今天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远大目标”。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干事创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无担当精神至关重要。改革进入深水期、社会发展进入高速进步的全新时刻,新时期新起点需要党员干部具备担当精神,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对党员、党员干部“知行合一”、“真学实做”、敢于担当的试金石。投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高于一切,把事业抓在手上,把人民放在心上;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当“原则领导”、不当和稀泥圆滑世故的“老好人”、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过客”、不当“维持会长”,旗帜鲜明反对一切形式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断强化和提升担当本领,通过意识培养切实增强干部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广范围多角度努力营造担当环境,坚持“好干部”标准,打破“论资排辈”、打破“大锅饭”,为深化改革、敢于攻坚者、善于创新、务实担当者营造良好的干事创新新环境、搭建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晶.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自治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综述[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6(11).

[2]吴吉圣.浅论大学生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意义[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忠诚教育论文篇5

人力资本投资 组织忠诚度员工培训 

引言 

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中“留人”和“育人”对组织发展与绩效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那么“育人”和“留人”之间有何关系?此外,社会成员人力资本存量普遍增加,那么这种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的人力资本投资又会对组织忠诚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文献综述 

(1)组织忠诚度 

国内外对组织忠诚度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可大致总结为两类,一是将组织忠诚等同于组织承诺,即员工工作态度。二则将组织忠诚视为员工行为,属组织公民行为的一种。前者为学术研究主流觀点。Staw提出组织承诺可分为行为性承诺与态度性承诺。Meyer & Allen提出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三因素模型,该方法在近年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内对组织忠诚度的研究中,雍少宏等指出,组织忠诚是员工忠诚于组织、保护和维护组织免受威胁和损害。柯元珍归纳:员工组织忠诚是组织成员在组织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对组织的热爱,并积极为组织发展做贡献的态度和行为系统。 

总之,国内外学者关于组织忠诚度的研究较多,尚未形成较统一的说法。 

(2)人力资本投资 

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是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舒尔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人力资本投资》演说后,人力资本这一概念被正式、广泛认可。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贝克尔从微观层面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分析。国内,吴国存将人力资本投资定义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通过投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客体的各种技能水平的投资活动。李宝元认为企业人力资本是具有连续不断地获取、积累、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组织能力。本文主要将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分为以下三种: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 

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组织忠诚度的影响 

(1)教育投资对组织忠诚度的影响探析 

教育投资是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投资,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企业只需少数高质量员工便可满足生产需求,员工队伍得以精简,使组织结构由纵深向扁平化发展,减少行政化疏离,使管理层与员工关系更亲密,从而提升员工的组织忠诚感。此外,教育投资提升组织成员的个人素质及契约精神,从道德层面上也导致了规范化的组织忠诚度较高。因此,教育投资从个体层面而言培养了员工个人的契约精神,从组织层面而言推动了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从而提升了员工的组织忠诚度。 

(2)健康投资对组织忠诚度的影响探析 

组织对健康的投资措施主要是定期体检、心理咨询、购买医疗保险、提供公共服务设施等。社会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而医疗成本增长使员工对潜在的医疗成本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企业除经济效益之外也应注意员工的生理需求及心理状态,因此组织对健康的投资对员工而言不仅能使其劳逸结合,高效工作,同时也是一剂“强心针”,一定程度上提高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感情承诺,提升组织成员的组织忠诚度。 

(3)在职培训对组织忠诚度的影响探析 

在职培训对组织和组织成员是一种双赢,可提升员工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提升组织绩效,更好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此外,员工通过培训也会得到有效激励,对组织产生依赖感及感情承诺,增强其对组织的忠诚度。有研究显示,在新的心理契约背景下,员工对职业发展的期望的心理契约承诺未得到实现,将从企业外部寻找发展机会。因此组织的做法应是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通道,积极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这亦表明组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有利于员工倾向内部发展,从而提升其组织忠诚度。 

(4)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与组织忠诚度的相关性探析 

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是从人力资本投资衍化出来的一个概念,可看作一般社会个体对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的一种意识和趋向。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员工忠诚度在情感忠诚、持续忠诚、规范忠诚这三个维度上都有正向显著的影响。这可解释为:员工有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以便未来更好的升值和发展,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为自己创造更高的利益,即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与员工忠诚度正相关。 

结论 

忠诚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理性自觉、忠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2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182-01

“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是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方面,我们每一个军人都必须强化对党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自觉地去培养践行。

一、忠诚于党的价值观,必须对国家和人民高度的忠诚

对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对党忠诚还应该延伸到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事实上,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很不容易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巨大推动下,加上西方腐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共产党员开始淡忘了我党80多年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和思想道德的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发生了偏离和动摇。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没有为老百姓着想,没有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只顾自己发财,不顾周围群众;甚至一部分变质的腐败分子,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这在这几年查处的贪官腐败官员的案例上,让人心寒。以上严重现实告诫人们,在执政条件下,共产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廉洁奉公,最重要的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手中的权力。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用来为个人或小团体捞取好处。对此,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十分重视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工作,把提高党员的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当作日常组织生活来抓。

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上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国家和人民忠诚,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就是对党忠诚的表现。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服从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意志,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叮靠的政治保障,才能突显忠于祖国的责任意识和忠于人民的奉献意识,并在党的领导下以强烈的使命感积极开展上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忠诚于党是当代革命军人全面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纵观我军历史上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张思德、、、。还是和平时期的雷锋、李向群、杨业功、方永刚,他们的模范事迹和先进思想无不深蕴着对党的无比热爱和无限忠诚。实践证明,革命军人惟有忠诚于党,始终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才能找准人生坐标。把正前进方向;惟有忠诚于党,把个人追求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中,才能拥有发展进步的广阔舞台,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惟有忠诚于党,为完成党所赋予的崇高使命任务而努力奋斗,才能克服任何艰难困苦,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风貌,书写壮丽人生。

二、忠诚于党的价值观,必须立足岗位,践行价值观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结合工作实际,践行好价值观。新学员应刻苦训练,提高军事素质,尽快完成由地方高中生向大学生和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角色转变。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刻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同时,应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大四的毕业生应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分配,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学院的战士应自觉把“立足本职岗位、履行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奋斗目标,刻苦训练,不断提升战斗力。全院干部要带头学习、身体力行,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真止做到讲党性、重德行、作表率。

三、自觉践行忠诚于党的核心价值观

中青年领导干部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希望所在,特别是中央、省委选拔年轻干部会议之后,各级都把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摆在议事日程上来,这一大好时机为中青年干部的脱颖而出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作为广大的中青年干部来讲自身的努力是内因,中青年干部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不辜负党组织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忠诚予党”既是革命军人永恒不变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性要求,全体官兵必须在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的具体岗位和生动实践中,强化信仰,砥砺意志,自觉践行。一方面来讲,要加强先进典理引领。典型就是旗帜.是官兵仿效的榜样。大力树立和宣扬践行我军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对于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培育广大宫兵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和牵引作用。必须引导官兵自觉学典型、当标杆,在部队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要结合仪式庆典进行激励。部队的仪式和奖励制度,是强化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的蓖要手段和有效方式。

总之,践行忠诚于党的价值观,就必须要求广大官兵进一步认清职责使命,把忠诚于党的政治热情转化为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提高素质、扎实工作的实际行动,努力完成所担负的各项任务。坚决服从党的号召,党让我们冲锋陷阵,就万死不辞,指向哪里就打倒哪里,党让我们抢险救灾,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党让我们戍边守岛,就百倍警惕地站好岗放好哨,做对党忠诚、让党放心的好战士,用实际行动书写我们的忠诚。当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绝对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完成好任务,履行好使命,向党献上我们革命军人最崇高、最诚挚的忠诚。⑤①

参考文献

[1]乐爱国.朱熹的科学价值观及现代意义[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罗祥麟.周士鉴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原则初探及土木工程师的行动[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邓梅.盲人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法[A]盲人按摩教育、医疗与研究――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第三届第二次全国盲人按摩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石云龙.现代人价值观的折射――试评怀特笔下人物形象斯坦・帕克[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忠诚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03-02

民办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校队伍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非赢利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有其特殊性,随着民办高职院校招生比例的提高,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数量合理、高素质、稳定的教师团队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金融危机的爆发及研究生的扩招使得大量高学历人才涌入市场,高职院校师资来源问题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提升教师职业忠诚度显得愈加重要。

1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的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管理更倾向于企业的管理方法,就目前而言,教师的职业忠诚度不容乐观。归属感、安全感及成就感的缺失,导致民办高职院校优秀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许多教师放弃与学校达成的组织承诺,转而选择其他的职业发展道路。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采用合同聘任制,没有终身职业保障,“合则留,不合则走”成为众多民办院校教师的择业标准。学校和教师之间的聘用关系实际上成了一种雇用与被雇用的博弈关系。这就造成员工对企业很难形成归属感,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职工,尤其是优秀教师离职率每年都超过20%。其次,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和制度规范上的缺失,致使教师的工作内容、教学评估、培养方式及薪酬福利等随机性太强。长期不规范管理使其产生工作倦怠,没有激情认真投入工作,最后导致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的流失。再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对民办院校缺乏普遍的认同,民办院校教师在社会待遇方面还远赶不上公办院校教师,如在职称评定、户口迁移、享受医疗保险等方面民办院校教师与公办院校教师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学校办学自的扩大,许多公办院校的用人机制和工薪待遇都有了很大改善,在公办院校工作比在民办院校工作有着明显的优越感。民办院校教师由于享受不到与公办院校教师同等的社会待遇,普遍缺乏成就感,选择跳槽。

2 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影响因素分析

欲改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的现状,显然弄清楚其影响因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往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的研究不多,笔者拟从系统的角度对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的因素进行分析。

2.1 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教师可选择的职业很多,拜金主义思潮容易诱发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短期行为,这对教育是很大的挑战,对教师也是极大的诱惑。高职教师也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免疫力弱的教师献身教育的忠诚度便大打折扣,再加上与其他职业比较后出现的心理失衡,使教师对终身从事此职业信心不足,企业高薪酬、丰富多变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对高学历的教师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2.2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社会的认可度

我国高教厅[2002]5号文件提出了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这说明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定位、投入、政策、评价等方面,相对来讲仍然处于次要和劣势的地位,职业技术教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二流的教育”。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层次和地位偏低,高职教师被社会认可的实际程度不高,职业声望要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客观存在,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不断滑坡,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3 学校自身情况

一个规模大、有好的发展前景、拥有优秀学术氛围和先进组织文化的学校往往更能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两者成正比的关系。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经济上“自负盈亏”,缺乏中央和地方政府足够的有效支持,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在选择任教学校时必定要考虑其未来发展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学校的规模、发展前景、学术氛围和组织文化反映出来。

2.4 职业发展机会

学校能否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将影响教师对学校的忠诚程度。目前民办院校普遍存在对教师培养不够、缺乏良好的晋升制度、职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不愿花时间和精力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担心一旦教师能力或学历提高以后会离职,这恰恰造成教师的自我价值无法实现,增加了离职的风险。

2.5 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在组织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就可能会有较强的归属感和组织忠诚度,反之,则容易选择离职。此外,师生关系也会影响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使其真正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树立对教师职业的信心。

2.6 薪酬福利

薪酬福利无疑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因素,公平合理、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是留住人才的重要筹码。民办院校教师没有国家编制,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其更倾向于到薪酬高福利好的学校任教。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取得长期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薪酬福利体系,保持薪酬福利水平的竞争力。

2.7 教师自身素质

内因决定外因,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知、组织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结合程度、抗压能力等都是影响其忠诚度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即便学校能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机会,如果本人不愿在组织中长期发展,稍有压力就选择跳槽或更换职业,或者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也就无法形成对组织的忠诚感。

3 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的策略

教师忠诚度对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影响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忠诚度的因素笔者将其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大部分,其中外部环境因素是我们不能控制的,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策略加以控制和改进的。笔者认为要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忠诚度,关键要以人为本。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化为标志。认真了解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并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是提高教师忠诚度的必要手段。教师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呈动态变化,针对当前教师的需要,高校应考虑:

3.1 营造民主宽松、公正和谐的文化氛围

高校文化不仅起着熏染、教育学生的作用,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同样也对教师起着凝聚、引导、约束、激励作用,使广大师生能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学校可通过创造自由研究、公平竞争、公正评价的学术研究环境、创造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建立透明畅通的信息沟通环境等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加强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帮助广大教师排除社会不良思潮的干扰,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

3.2 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培训发展机制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年轻教师占绝大部分,教学经验不足,且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较高。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位要求,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长期发展奠定基础。院校可通过定期进行教学方法交流和讨论、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组织卓有成效的顶岗实习、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等方式,帮助教师更新和拓展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只有实现高校与教师发展的双赢,才能增强高校对教师的吸引力,提高教师的忠诚度。

3.3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

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是保证教师生存、工作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物质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高职教师的待遇也在逐年提高,但依然不能真正反映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且公平的薪酬体系是民办高职院校有效激励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措施。院校可通过严格、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奖优罚劣,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使薪酬真正体现教师的贡献。另外,高校教师在考虑经济待遇的同时,也会关注学校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等。学校可以考虑为教师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实验室设备和场地,在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方面给予保障,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3.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

民办院校由于其投资主体的特殊性,人们工作起来总有一种“给老板打工”的感觉。让员工消除“打工”感,树立“归属”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非常必要。除物质激励外,让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成为“主人翁”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另外,民办院校的主办者也可以像企业那样,对学校实行股份制改造,给核心成员和优秀员工以股份或期权激励,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让其感觉到为学校工作实际上也就是为自己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忠于学校,把学校视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影响教师忠诚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要想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不能只靠某一方面的改善,而要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其在教师忠诚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改进和提高人才管理水平,为高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征,郭礼华.提高高校教师忠诚度浅议[J].人才开发,2003,(6).

[2]艾丹丹,成云.职业教育版民办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之道[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孔繁正.民办院校人才频繁流动的原因及思考[J].前沿,2004,(5).

忠诚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仁爱;平等;责任;主见;勇敢

“君子”一词在中华经典中出现次数,《周易》19次,《尚书》7次,《诗经》180次,《论语》109次,《易传》84次,《孟子》82次,《荀子》304次。“君子”在《诗经》、《尚书》、《易经》中属社会分层范畴,到孔子的《论语》开始则发展为道德人格范畴。孔子孟子荀子都对君子的人格特质及其养成做了阐述,但并没有系统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就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规范。孔子学生子贡根据孔子的行为概括了“温良恭俭让”品质。孔子孟子崇尚“勇”,强调“孝”,提倡“安贫”,重视“节俭”、“廉洁”。儒家经典教材《周礼•大司徒》要求“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袁世凯任大总统颁布《整饬伦常令》,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他说:“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特以“四维八德”为日常生活之准则。“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对孔孟之道持否定态度。今日,我国面对西方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开始重新检视孔孟之道。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话中指出:“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扬弃孔孟之道,提振文化自信,有效提高国民素质。严格区分私德、公德和法制,培育学生具备孔孟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勇、节、俭”品质,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中传承君子特质,并加以现代化发展。学校课程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要充实强化相关品质培养。

一、扬弃儒家之“仁”,培养现代“仁爱”之心

“仁”是君子人格的首要特质和根本属性,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是恭、宽、信、敏、惠。实现“仁”的具体步骤是孝、悌、忠、信。《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把“仁”作为之别,“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而且把“仁”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政治之“仁政”王道。孔孟“仁”的思想与现代“博爱”思想有相通之处。区别在于:孔子的“仁”以周礼为基础,存在社会等级思想,“博爱”思想则强调“自由”基础上的“人生而平等”。现代君子应扬弃儒家“仁”的思想,把“仁”现代化,培养“仁心”。第一,是“爱平等”。确立人人平等思想,遵循人格对等原则。克服封建等级思想、特权思想,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文化重任。不能因为弘扬儒家文化而强化了封建等级特权思想。第二,是“爱他人”。孔子把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的“孝悌”作为“仁”的起点,对朋友“忠信”是“仁”的扩展,对人“恭、宽、信、敏、惠”是“仁”的升级和表现。现代君子就要“爱他人”,善待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当然要“朋而不党”。第三,是“爱集体”。家庭、班级、学校、工作单位、家乡、祖国,是个人赖以存在的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我们教育的传统主题,要用“仁”的思想予以丰富,不能放弃。第四,是“爱生命”。包括爱人的生命和一切生命。人的生命,由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三个因素构成。培养现代君子欣赏生命多样性、了解生命意义、珍惜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强调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善待自我,相信潜能,明确目标,自控情绪,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理解他人,学会合作,懂得分享,关怀别人,助人为乐;远离、自杀、欺凌、犯罪、贫穷、浪费、疾病。第五,是“爱环境”。环境是人和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爱环境就是爱人自己。儒家传统把环境归结为“天”,“天人合一、仁爱万物”,道家把环境明确为“自然”,“道法自然、物无贵贱”,儒家的发展把道家思想吸纳消融。培养现代君子要开展环境教育,关心人与环境关系,思考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感恩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仁”心,除了重视道德认知的内容和道德行为训练外,要重视教师的“仁心”养成及其感染作用。子贡曰:“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正人先正己”是儒家的原则,现代教育史上,斐斯泰洛齐的爱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三朵花”典故,都是我们开展“仁爱”教育的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友善”基本上都是“仁”的范畴。以上这些内容的教育我们都在探索着、实施着,但要用儒家“仁”的思想作基础、打底色,就能够打造出华人本色、君子之风。

二、崇尚孔孟之“义”,培养正义与责任心

“义”是儒家道德的又一个核心,孔子最先提出来,孟子推崇至高。《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中庸》解释“义者,宜也”,谓天下合宜之理,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字源是为了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孟子则把“义”视为高于生命的价值,《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并提出“集义养气说”。当然,在孔孟那里,“公平、公正”是有礼制等级的,同样需予以扬弃。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普世价值。公平是指竞争机会的均衡和基本人权的对等,反对特权,强调“规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义”与“公正”同义,指行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规范,得到了应有的权利,履行了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公正”就属“义”的范畴,因而,把“义”现代化,培养学生“义气”应包括:第一,“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第二,正确“义利观”教育。教育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懂得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学会依法维权谋利,严格履行应尽义务。“君子喻于(明白)义,小人喻于利”。但并非君子不要“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接受);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利,必须符合义。第三,“责任心”教育。“义”,说到底是“责任”,责任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格,责任远胜于能力。“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三、传承儒家“礼制”,加强社会规范教育

“礼”是规范,是制度,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何谓礼?纪纲是也。”(《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经解》曰:“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而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礼记•乐记》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礼的中心是社会关系,由礼衍生出相应的社会结构。:“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孟子则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法家先驱管仲把“礼义廉耻”定位国之四维,而“礼”居首。当然,管仲和儒家对“礼”理解和要求也有区别。儒家认为社会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与其身份地位相符,身份不同则行为规范也不同。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董仲舒则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春秋繁露•奉本》)管仲把社会职业化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并由此产生四大社会集团,他们必须“群萃而州处”。但对等级贵贱的礼制限制并不十分严格,因而受到孔子孟子荀子的不少批评,《论语•八佾》载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现代社会要对“礼”的思想进行传承,以弘扬“礼仪之邦”的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法治”就可纳入“礼”的范畴。第一,要理清“礼”的价值观基础。现代社会,人生而平等,有长幼,有亲疏,无贵贱,无尊卑。社会需要法律、道德、规章、习俗、礼节等行为规范的约束、调适。第二,要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要学习必要的法律、道德、规章、礼节、习俗规范。要尊重相关行为规范,学会按规则行事。懂得尊重别人,言行举止符合礼数。特别是切实贯彻实施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而且,重在行动,督促做到,形成习惯,文质彬彬。第三,要教育学生适应多元文化,尊重不同的宗教民族习俗。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和民族背景,不能够强人所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合适的言行举止、衣着穿戴。

四、弘扬儒家“智慧”,养成求真志趣

“智”,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品格,包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宋代黄石公云“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素书》)“智”不仅有学识,更有智慧,有行动力、有执行力。只是儒家之“智”重在人和社会,对自然的仅限于生存环境的阴阳和合。不及道家、阴阳家之追求认识自然,更不及西方的追求认识自然“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可以说是“智”的必然结果。所以,传承君子之“智”,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正确“认识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现代教育的首道必答题。要让学生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不管状态如何,都弥足珍贵。要认识自己的优势、长处和潜能,而且潜能无限。也要清醒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弱势,取长补短,日臻完善。“胜不骄,败不馁”,保持乐观豁达,悦纳自我。第二,能看懂他人和社会。与人打交道,要会识人,能够观颜察色,感悟冷暖,看透内心,准确定位。社会有规律,群团有规章,族群有习俗,要懂得如何与不同社会、群团、族群的人交往,能够在不同的社会、群团、族群中立足、生存、发展。第三,培养“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西方文化,特别在文艺复兴后形成了“真理至上”价值观,促使西方科学迅猛发展,创新不断。我国儒家传统的“智”则缺乏这种价值导向和精神境界,而且,重人文轻自然,重宏观轻微观,重思辨轻实证。需要我们在培养现代君子中,大力弥补这一缺陷,摒弃学识的实用主义局限。

五、传习“诚信”品格,把握“信义”关系

“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规范,指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信”要服从于“义”,由“礼”约束规范。“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素。第一,要教育学生诚信做人。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认识“诚信”的价值,学习诚信的要求,实践诚信,把“诚信”练就为个人品格,做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不让诚信者吃亏,让不诚信者付出高昂代价。第二,引导学生诚信要服从于“义”。诚信要遵循利他原则和责任原则。“善意的谎言”并非不诚信。为了集体利益和个人义务,保守必要的秘密,也并非不诚信。诚信与责任相随、与智慧相伴。

六、审视“忠、孝、节、俭”,顺应时代要求

“忠、孝、节、俭”是“仁、义、信”的结合和具体表现。“忠”指为人正直、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修正谬误。忠诚的对象包括他人、工作、事业、团体、族群、国家等。是“仁”的表现,也是“义”的要求,“信”的践行。“忠”要成为一种人格资本,一种人生信念,一种道德追求。“孝”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尊敬,“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孟子解读为“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孝”是“仁”和“义”一个人在对待父母长辈中的具体要求和表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忠孝”是儒家文化传统,“忠孝传家”是一个家族的光荣,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我们要发扬光大,但不能照搬,要扬弃。第一,要坚持“忠孝”,但要保持个人人身自由平等,人格独立平等。不能因“忠孝”而丧失个人存在价值。第二,要坚持“忠孝”,但要保持个人思想自由,孝敬长辈服从组织,但不禁锢思想,不畏惧权威。符合礼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求异。“节”由竹节引申为法度、节操、节制。“好廉自克曰节。”(《周书•谥法》)“君子以慎言语,节飮食。”(《易•颐象》)“节”与“义”生成的“气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灵魂和脊梁。“志士之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俭”从人,从佥,“佥”是“两边”、“两面”的意思。表示“人前人后都言行一致、厉行节约”。“君子以俭德避难。”(《易•否象传》)“节”是“仁”在对待“物”“欲”中的要求和表现,是践行“义”和“信”的结果。“俭”是“仁”、“义”“信”在对待消费品中的要求和表现。“节、俭”是美德,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更应该传承。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传承“节与俭”,培育现代化的仁人志士及其高风亮节,人生要有信念而活。但培育“节、俭”并非教导当苦行僧,正当合理的物质消费是必须的。只是要把握好几点:第一,节物欲,但不节表现欲、求真欲、创新欲。表现自由思想、个人见解、追求真理、破旧立新的欲望是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推动力,不能抹杀和遏制。中国传统由于倡导“忠孝节”,导致了谦谦君子唯唯诺诺,缺乏阳刚,缺乏个性,缺乏创新,这需要我们今天反省自新,扬弃发展。第二,树立“财富是社会的”思想,一个人有钱,可以消费可以享受,但不能铺张浪费,物弥珍贵糟蹋有罪。第三,正确把握“节俭”与“时尚”的关系,青少年追求“时尚”是时代必然现象,无可厚非,但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以“节俭”为原则享受“时尚”之美。

七、继承孔孟“尚勇”,孕育民族脊梁

“勇”,从“力”,力之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儒家指果断、勇敢。孔子说:“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勇”是孔子最为推崇的君子品格之一,“智、仁、勇天下三达德”。“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勇”以“仁、智”为基础,以“义礼”轨道,“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第八》)“勇”的思想在孔子之后尤其是董仲舒之后便淡化了,或者与“文”相别而存了。文官崇文,武官尚勇。现代社会传承儒家文化,必须强化“勇”的教育。孔子教育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御”,可以说让今天的我们汗颜。所以,现代君子的教育要重视“勇”的培养。第一,“勇”在内心强大,培育学生自信心、理性精神、献身精神、坚强毅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勇”首先要勇于完善自身修养,自省自新。其次是勇于追求真理、追求正义,有为真理和正义献身的精神和志向。第二,“勇”在身体强壮,重视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练就健康体魄,强壮体格,以此为载体培育勃勃生命力君子气。现在的学生最大的短板就是“智”与“体”的分离,这是民族的危险。需要切实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与“勇”的素质早日提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君子”正如英国“绅士”、日本“武士”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标签和灵魂,我们有责任把这张中华标识擦亮底色注入亮光,与时俱进,成为民族长明灯。

参考文献:

[1][韩]伸贞敏,杨雪,译.爱心培养[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2010,3.

[2]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9-5(352).

[3]赵逢玉,仁学探微:《论语》《大学》解析[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9.

[4]何克抗.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5]刘锦贤.修身[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1.

[6]王永祥.董仲舒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7]赵谦,车凤.“忠”的传统内涵与现实意义[J].前线,2014(3).

上一篇:重建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重大政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