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8 06:16:52

警务化管理

警务化管理篇1

Abstract: Public universitie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the special requests for students here ask police management to be a necessity,and strict police management can regulate sutdents' behaviors,actions and ideas to encourage them to success.

关键词: 警务化管理; 学生;个性发展

Key words: police management; students; character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79-01

1重视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1.1 警务化管理的意义公安院校是为我国的人民警察培养后备人才的院校,作为武装性质的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各个公安院校一定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整个人民警察队伍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各个公安院校在进行日常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系统的警务化管理制度。警务化管理对我国公安院校的长期发展,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提高我国人民警察的总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1.2 警务化管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警务化管理对于加强对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安院校要培养适应时展的预备人民警察,因此他们从入校的那天起就受到警察理念,警察思想的熏陶,这样的环境下使学员更能够塑造出学员的警察意识,使他们更能够坚定自己人民警察的立场。实行警务化管理能够使学员始终保持优良的职业作风和保持严格的纪律性,经过长期的警务化管理,能够使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自主的保持自己的纪律性,形成了忠诚、坚毅、吃苦耐劳的警察品格。这是警察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在管理方面的最大的不同点。公安院校有其行业特点,所以在警察院校进行警务化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在警务化管理的前提下为学员提供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有时候,学员的个性发展违背了警务化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学员的个性发展服从于院校的警务化管理,要让警务化管理去约束学员的个性发展,没有警务化管理的个性发展,就会使学员失去严明的纪律性,失去警务化管理的意义。

2正确处理好学生个性发展与警务化管理的辩证关系

2.1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它通过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校园环境,提高学员的警察素质的培养。这种管理模式并不等同于封闭办学。我校长期以来通过开放办学,使得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明显提高。我校与多个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其中包括深圳。通过实行学警结合,校局互动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实践锻炼中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搭建平台。通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学习公安人员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警察职业技能的提升。

2.2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严明的纪律,强调集体行为的统一规范,强调制度条例的约束等,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需要创新机制,将纪律的规范性、行动的统一性、行为的约束性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警务化管理主要通过队列操课、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制度等载体来体现,并且通过经常性的检查来贯彻落实。在某种程度上,警务化管理容易导致学生自我管理的弱化。因此,学校在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中,十分注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警务化管理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校团委和各大队建立了如督察队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到警务化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警务化管理中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明确学习目的,自觉性更强,更能有效地自觉进行警察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其次,积极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精力有宣泄之道身心有释放之所。所有这些,都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发挥之地,同时自身的组织策划宣传发动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文字写作特长技能等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全面调动提高。

2.3 社会发展、竞争激烈、学业压力、艰苦警训等带来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严格的警务化管理面前易感到更大压力,以至违反规章,所以我们在严格在警务化管理同时,建立关怀、人文管理意识。管理要有针对性,要深入学生内心,同时把学生看作是同学、朋友进行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从管理中学会服从,学会尊重人,学会处事的方法原则,这不是不讲管理原则,而是严格管理的另一面。学生从学校接受到管理严格无情的一面,又接受到管理宽怀感性的一面。

在公安院校强调严格管理的同时,更要充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坚持警务化管理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是对立而是完全可以统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智能素质、社科人文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机制,在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培养创新能力,适应培养公安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卓.从几件小事看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研究,2007,(10).

[2]裴仁昌.也谈警务化管理与学生发展.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韦志兆.论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胡宇南.浅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4).

[5]陈小冰.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

[6]黄信明,夏德慧.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诌议.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第003卷.

警务化管理篇2

关键词: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20-03

公安院校是培养训练人民警察的重要基地,按照人民警察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必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对学生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纪律,实行警务化管理。人们常常认为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仅指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警容风纪、内务制度、纪律作风等方面的管理,似乎它与教学及学校的其他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院校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警务化管理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警务化管理,是指公安机关对一切警察事务的管束和治理。与此相应,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应当包括公安院校的各个部门根据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警察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参照有关的警察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对学生所进行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知识传授、习惯养成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内容既应包括学管人员的管理,又应包括各科教师的教育及教务、后勤等教学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的管理和服务,而其中对学生的警务化转变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管理工作和各科教学工作;其目标,既应有对学生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应有智能及体能等各方面的培养[1]。

二、警务化管理功效上的“严”要求

公安院校是为公安队伍打基础的学校,从踏入公安院校大门的第一天起,就对他们实行严格正规的管理,对于促进学院素质的提高、适应未来公安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严格正规真正达到科学、系统、全面的标准,重点在“严”字上做文章,以不断优化严格正规的效果。在学校建设特别是管理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把严格正规作为明显标志、过硬项目、经常现象、传统优势和拳头产品,作为一项有特色的项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一)严之有据

就是坚持依法从严治校,按章办事。增强严格正规的政策性。严格正规是以“公安院校军事化管理条令”和公安工作实际的有关规章制度为依据的,决不是也不能是脱离上级的要求而别出心裁地搞花架子,脱离学校担负的主要任务去做表面文章。具体地讲,院校管理要符合“军事化管理条令”的规范。警察礼节、警容风纪、日常管理、执行纪律、实施奖励、政治教育、后勤服务工作都要按照“条令”的要求具体实施。各级领导严格按照“条令”进行指导,基层单位严格按照“条令”管理队伍,教员严格按照“条令”组织教学。全体人员按照“条令”严格规范行为,培养作风。也就是说,我们在整个工作中,始终坚持强调“条令”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严之有法

也就是说,在实行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认真落实“条令”和各项制度的过程中,要有联系本单位实际,体现本单位特色的“招法”和具体措施,提格正规的可操作性。那种上下一般粗、传声筒式的工作方法是很难适应警察队伍建设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有公安工作基础训练特点的严格正规的工作套路。从工作范围上,逐步确立严格正规的概念,不光使管理教育工作做到严格正规,也使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服务工作等做到严格正规。

(三)严之有理

就是要注意教育引导、启发觉悟、增强自觉性。对管理者而言,制订的计划,开展的活动,采用的手段都要符合上级的有关要求,符合学校建设的需要,符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被管理者来说,接受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则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培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习训练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当然,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政策、划清界限,避免急于求成或操之过急等情况的出现。在强调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同时,要讲清道理,明确意义,不仅要使每个同学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强调集中统一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能压制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强调严肃纪律、赏罚分明的同时,要注意文明管理,以理服人,既不能简单粗鲁、以罚代教,更不能滥施纪律;在强调按职管理、按级管理的同时,要坚持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职务高低、能力强弱都要一个标准,一样要求,一视同仁,不搞上下有别、亲疏厚薄。

(四)严之有度

即在工作中贯彻严格正规这一指导思想时,要注意研究教育、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增强严格正规的准确性。只有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掌握了解其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才能恰到好处地开展严格正规的管理教育,使得我们所开展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和被管理这一矛盾的双方互相统一协调。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来把握的:第一,教育适应阶段。主要是每年的学生入校,贯彻以教育为主的原则,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上级的条例条令和规章制度,学习学校关于严格正规的有关文件、规定,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他们认清公安院校的性质、作用,认清严格正规对警察成长的重要意义,启发他们自发、自觉、主动地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去做。第二,全面培养阶段。当集训结束,学员进入全训阶段,干部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后,就要加大对他们的管理力度,注重“形”的塑造,引导大家和学校其他人员一样,时时、处处都用严格正规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实践严格正规标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第三,养成培养阶段或提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员都到了学校生活的中后期,思想上容易产生麻痹情绪,工作中也容易出现疲沓现象,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这一阶段要做到教育和管理并重,一方面通过深入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家对严格正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倾向性的问题,把各类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问题突出的必要时还应采取组织手段,执行必要的纪律,努力使学员们逐步做到严格正规的“四个一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

(五)严之有方

就是要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增强严格正规的科学性。抓严格正规要着眼不同阶段的任务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做工作,坚持以教育为主,以打基础为主,以增强能力为主的原则,帮助学员在严格正规的工作中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和锤炼素质。还要着眼于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地做工作。对基础较差、能力较弱、反应较慢和问题较多的同学,必须耐心细致,加强帮教,要防止和克服主观臆断、简单粗暴的现象。对素质比较好的、工作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也应有必要的监督机制,防止出现人为地降低工作标准和“灯下黑”等情况。因此,各级管理者要注意加强学习和锻炼,不仅要解决严管、敢管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会管、善管的问题。比如,这几年我们在管理教育工作中,探索采取的一大型集会、组织公共场所的集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学员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学员争先创优积极性;以了解社会实际为载体,培养学员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实践雷锋精神等做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严之有恒

就是要常抓不懈,严格养成,增强严格正规的持续性。严格正规贵在经常、难以养成,必须下苦功夫、细功夫、长功夫。在具体工作中,牢固树立“长期抓,抓长期”的思想,制订工作计划和措施,基本上应涵盖学员学习生活的全过程,相继建立起严格正规工作的调查研究、骨干培训、工作计划、目标责任、检查批评和总结研讨等项制度,对学坚持从一入校抓起,从一日生活、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抓起;把严格正规划入学校党委的工作议程,坚持经常抓、反复抓,即重视抓好“每一次”。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抓严格正规工作实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并注重在具体工作中,引导和要求各级行政主管之间,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项工作之间,加强联系,互相学习,积极配合。主动在能力上的互补工作。通过全体人员的努力,确保学校的严格正规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为公安战线培养更多的具有“四有”素质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管理工作的警务化功效

警务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到每一个公安院校的学生,这个过程表现为学生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活动的促使下,完成从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向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应从掌握各门课中的警务工作只是开始。因此,公安院校的各科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警务化管理的目标体系为指标,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单科教学与整体教育结合起来[2]。

(一)建立相对具体的目标体系

应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化解为分项指标,贯穿到各门课程的各章教学中去,每章内容都应有较明确的逻辑线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三基”要求,并通过讲授、自学、提问、讨论、书面作业等形式促成目标的实现。同时,应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掌握知识—达到熟练—形成技能),规定目标实现的不同层极:基本目标:克服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心理及行为惰性,尝试用合乎“警务”工作要求的方法进行学习、思维、表达及交往。提高目标:把握有关警务知识,纠正不良的思维及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理性思维、规范表达、良好交往等方面的习惯。体验目标:养成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运用有关警务知识解决一般性问题的工作方法,并形成基本的工作技能。

(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四级案例教学法”

为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在精选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实行“四级案例教学法”。即按照学生对理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四级认识规律,将案例由浅入深、从零到整地穿插到四个层次中去:第一步,运用片断案例,解释个别观点; 第二步,运用个别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第三步,运用完整案例说明系统理论;第四步,运用系统理论分析完整案例。借此,最大限度地强化案例的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理论。

(三)重视“以点带面”的活动课程

所谓“活动课程”,指在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的多种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为特征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消化和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和锻炼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应本着“教师与学生统一,课内与课外统一,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原则,倡导和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由学管老师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学习内容、方法上列出计划,对小组同学进行一定的课外辅导,借此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开展书面写作、口头发言、演讲、辩论、知识总结、课外阅读等活动,以深化课堂知识、提高基本能力、并逐步养成基础技能。同时,以使课外见习及实习活动与整个警务化管理的目标一致,还应为学生列出“实践活动课题”,作为学生在校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

(四)采用知识成绩与能力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考核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手段。警务工作有着极强的实践性,为此,公安院校的各科考核方法也应采用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例如,知识考核可占80分,建立题库,将课堂讲授内容与教材内容及课外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能力考核可占20分,考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思维能力及由此反映出的学习态度状况、课堂及课外笔记情况、书面作业水平等。

四、学生管理工作的警务化功效

学生管理工作历来被视为警务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应围绕警务化管理的目标,努力使具体、复杂的学管工作系统化。既做好狭义上的警务管理工作,又促进教学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开展。

(一)强化思想工作,培养良好品德

应围绕警务化管理目标中的道德目标的内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教育。对一年级新生,可结合学校的“入学教育”内容,重点进行端正学习动机、遵守制度、纪律和提高政治觉悟教育。对二年级学生,可结合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以形式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主;三年级是学习专业课、养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时期,应强化学生的传统观、实践观、成才观教育。同时,还应注意“特征点”教育,在开学后、放假前、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等特殊时间安排有关方面的思想教育活动,将平时教育和特殊时间教育结合起来[3]。

(二)严格日常管理,提高专业能力

学管教师应将学管工作目标与专业课的能力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养成“善思、巧做、能说、会写、好交、勤学”等多种技能。其一,可放手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促其对学校的有关现象进行评议,从而培养其思维习惯;其二,可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学雷锋做好事等,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行为能力,逐步达到“巧做”;其三,可经常举办演讲会、文艺晚会、队务会、专题讨论会等,要求学生“能说”;其四,开展练字、举办征文比赛、组织《通讯写作》讲座、写读书笔记、向报刊投稿、参加省市及校团委征文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做文章,提倡“会写”;其五,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外单位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交往能力;其六,按照现代教育观“学会学习”的要求,大力提倡课外学习,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引导学生“会学”。

(三)创设良好环境,陶冶学生身心

首先,各种方法并用,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采取理论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典型示范、对比鉴别、对话咨询等多种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正确导向、榜样激励和矛盾化解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其次,注意多方参与,促进良好校风的树立。学管人员应配合学校教学、研究、党团、学生会等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承担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活动等各项任务,尽力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对决策层的助手作用、对任课教师的配合作用、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和对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同时,应加强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努力发挥社会文化的正向功能。如与有关地方公安机关联系,了解对毕业生的需求、做好毕业生表现情况的反馈工作;向学生家长发放联系卡、与有关单位建立警民共建关系等,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以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4]。

总之,教学结合是促使公安院校全面、科学、系统、有效地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必由之路,只有把握警务化管理的范围扩展到公安院校的所有工作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整体效能,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向人民警察的转变,培养出合格的公安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2.

[2]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

[3] 关玉军.构建和谐警院——以公安院校学生管理为视角[J].公安教育,2007,(3).

警务化管理篇3

关键词:警务化管理人文素质人才培养改革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秉承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方针,旨在培养学生令行禁止、听从指挥的优良作风,力求努力培养预备警官牢固的忠诚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人文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人文素质充分浸润下的警务化管理才能不断发展。但目前,公安院校的扩招、公安一线对所需人才的升格,对旧式警务化管理和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严重冲击,公安院校的长久发展面临也严峻考验。现存的管理教育形式与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新时期人民警察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兹待解决。

一、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误区和问题

1.警务化管理过于军事化

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比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目标、要求等则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这是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最初来源。新中国的警察队伍基础薄弱,各种管理制度更是缺失严重,基本处于空白,在此情况下,为了加快队伍建设,提升纪律作风,增强战斗力,决定参照军队的军事化管理直接制定出中国警察的警务化管理。也就是说中国警察体制类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是从原有的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模式转化而来,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已经不适应现有的发展需要。不过军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秩序、抵御侵略的责任。而人民警察是需要直接接触群众,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击违法犯罪,服务群众的国家机关,此类服务性质的机关不是纯粹的暴力机器,他们应当充满人文关怀。所以,警校偏重军事化已不适合现阶段社会群众对警察的心理期待。

2.警务化管理未及时进行改革,脱离社会发展趋势

警务化管理作为公安院校日常活动的主导,规范影响着学生的一切行为。学生终究会进入社会,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对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依赖于学院的管理教育,然而落后的、脱离社会发展趋势的警务化管理,对警务人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都产生极大消极影响。警务化管理不是一成不变、固执守旧的。在旧式警务化管理中,学生纪律性得到强化,自主性却磨灭殆尽,导致学生在校按部就班,出校就漫无目的、失去自我意识;再者,学院负责警务化管理的老师多为转业军人、公安院院校毕业生、地方院校毕业生,由于专业及受教育环境不同,对警务化管理的认识和态度也有所不同。军人身份的教师对警务化管理提出很高要求,管理手段几近军事化;公安院校毕业的教师管理严格程度居于其次;而地方院校毕业教师多对警务化管理存质疑,自然对学生采取放松管理,无法有效执行警务化管理。

3.警务化管理缺乏高效机制

由于公安院校各级管理权限不明确,院校、各工作处、系、大队中队、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工作内容交叉、分工混乱。以队列和警容风纪督查为例:学校层面有学生处负责人和督导组随机抽查,系部有大队长各中队长跟队值班检查,学生组织有校督察队定时定点站岗、各系部学生会督察部(纪律检查组)分片负责、大队委及中队委随队列行进并检查。一般来说,如此严正的管理系统应该会催生高效的结果,可现实表现来看,其实不然。一方面,各管理层都心存侥幸,持轻视心态,甚至于互相推卸责任,最终并不能促进制度的完全实施;另一方面,学生面对如此繁重的检查形式,肯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以至于对负责督查的学生干部十分敌视,严重损害同学关系,破坏学院和谐气氛。

二、公安院校迫切需要正确的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的素质与修养,它不仅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且又对这些基本素质产生着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而公安院校向来以培养专业公安人才著称,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尚处于全国高校水平线以下。

1.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服务型的公安人员

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人民警察的宗旨不会变,但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警察也要接受党、国家、人民的新要求:以满足人民需求为中心,以努力服务好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然而实现这些就迫切需要人民公安努力提高警务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2.学院培养的不是装上制度发条的行为机器

公安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现代化的服务性实用警务人才,警务化管理制度是这些素质养成的必须条件。但实用性人才不是只执行指令的机器,要培养有思想、有素质、有专业知识、能严格自律、令行禁止的公安人才。对制度的执行,就不能机械化,如果将学生变成装上制度发条的行为机器,事事循规蹈矩,只重毫无分差地执行,不重全面深入地思考,使学员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充分重视人文素养,做到警务化管理和人文素质培养分工协作,警务化管理建立学员整体硬性框架,人文素质培养构架价值观、灵活思维蓝图。

三、公安院校应该警务化、人文素质双手抓,双重视

1.转变院校管理理念

1.1重学生尊严,重人文关怀

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的灵魂,不过现存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存在一个通病,重规章制度重纪律,忽视了学生人格尊严。公安院校学生虽然身份较为特殊,需要承担许多其他人无法承担的责任,履行各种各样的义务,不过从另一方面讲,他们跟普通社会青年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学生的尊严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采取适当方式去了解尊重,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可以通过人文关怀实现学生自我规范、自我激励、自我进步。

1.2变教条化管理为人性化管理

公安院校在单纯警务化管理下,学习、训练相对教条死板,缺乏生气,因此人性化管理的需求日渐凸显。学院管理应该适当抛弃教条,尝试加入多样管理教学方式。人性化管理可以在训练模式中融入军事化训练方式外,充分考虑学生情感,训练合情合理,与学生学习时间不冲突下进行。总之,人性化管理要求以学生的自我需求和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不单纯为了附和教条式管理规定,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

2.提升学管队伍自身修养和人文素质

正人先正己。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人文素养的提高、国民精神凝聚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同样,学管队伍作为警务化管理的监督和执行者,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守好道德和国家法制、警务化管理规章制度底线,提升人文素质。作为学管队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对照条例、进行自我反省。首先,学管队长是学院基层管理者,是学院警务化管理的面貌。一个好的学管队长,应该以身作则,恪尽职守,为学生树立良好形象,做到严而有理,文武结合。其次,注意自身形象。警容警纪条令条例不能越过队长、老师抑或是领导,警便混穿、警容不整这些更不应该出现在队长身上,警察素养是公安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普通群众,更相信严丝合缝、干净整洁的人民警察,而不是胡乱披着警服的社会盲痞。

3.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出发

3.1公正、透明、文明、服务的学生组织

大学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不应当神秘化。学生管理组织,是高校联系学校和普通学生的重要纽带,是维护学生权益的前沿阵地,参与涉及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积极组织同学开展学习、科技、文体、社会实践等多种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促进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维护校纪校规,倡导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良好的教育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顺应学校改革和现实需求。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应本着公正、透明、文明、服务的准则和目标,努力服务于广大学生。在组织相关活动时,活动一切流程、物品清单、账目发票都应公开,接受广大学生监督。学生组织要时刻为学生权益着想,接受广大学生建议。

3.2举办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完善

活动是凝聚青年学生、组织群体教育的有效途径。举办各类活动,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健全社会性人格。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比如南京大屠杀反思会、清明烈士陵园扫墓等等,在整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融入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见解,了解历史、进行自我教育。

4.推进人文素质培育环境的创建

4.1高雅文化进校园,提升人文素质氛围

第一课堂的开展,必修与选修的基本课程教育,给学生一个基本的人文素质铺垫。第二课堂,就该由高雅艺术进行精神的框架建设,进行个人价值的发掘和洗涤。公安院校充分发动资源、利用资源、创造资源,才能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效力,完善学生社会价值观。组织相关专题学术、科普讲座,包括各音乐、绘画等的高雅艺术,专著导读,文艺汇演,优秀人民警察事例汇报。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社会、接触社会、思考即将面对的社会,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这些有效地途径,培育高素质预备警官,为踏入社会,服务人民,做好充分准备。

4.2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学生的自我发展是高校的办学主旨,公安院校也应如此,破除思想落后保守,将制度和思想结合。公安院校可以在警务素质培养之外,给学生适当发扬自我个性特长的机会。在院团委领导和管理下有多个社团,根据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发展需求,能够组织相当多的极具学生自身特长发展和锻炼意义的活动。对待学生个性,好的要加强培养,做好宣传,努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新风;坏的要教育帮改,坚决抵制那些消极倒退的假丑恶的东西,做好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实现公安院校学生警务化下是整齐划一、昂扬向上的预备警官,平常闲暇时是彰显个性、活力四射的新青年。

四、结论

新时期的公安警务化管理,浸润着人文素质,警务化提供硬件保障,人文素质培养提供软件支持。互相组合下的新型管理制度才会走的更远更稳。人文素质化的人民警察队伍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人民根基更牢固。

参考文献

[1]吴诚.罗旭.警察院校学生警务化管理与其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社科纵横.2009-05

[2]吴林根.崔彦.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3-06

警务化管理篇4

[关键词]网格化 消防警务 社会消防 消防安全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077-01

“网格化”管理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将每个区域视为一个网格单位,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对每一个网格的动态情况进行时时监控,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具体运行情况,是一种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城市管理形式。因为“网格化”管理形式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管理活动中。

1. 开展“网格化”消防警务的重要意义

1.1 满足了当前消防工作需求

面对日益繁重和复杂的消防工作,现行的消防部门监督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工作需求。传统的消防工作模式无法做到对城市消防安全的全面管理和监控,仍有很多的安全隐患未能解决,开展“网格化”消防警务能够做到对城市消防安全的全面管理,满足了当前消防工作需求。

1.2 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

当前城市建筑形式多样化特征明显,消防工作的正常开展难度较大,火灾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都在不断提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展“网格化”消防警务是对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创新了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形式,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形式。

1.3 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火灾事故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社会灾害事故,传统的消防警报系统存在漏洞,无法对火灾隐患进行及时警报,不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在应对火灾的时候有很多不足,再加上消防设施的不完善,都容易扩大火灾的影响,开展“网格化”消防警务能够做到火灾隐患的早发现、早控制,为民众提供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

2.“网格化”消防警务的主要应用方式

从目前的“网格化”消防警务应用情况来看,其应用方式主要包括点、块、线3种,在应用“网格化”消防警务方式的时候,首先应该将每一栋建筑看做一个点,将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一栋建筑,加强对建筑内部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针对街道、社区以及乡镇采取块状管理模式,使消防安全管理区域划分更加清晰明了,在块状区域内建立消防巡逻队加强对消防安全的监督;将划分好的消防安全管理块状区域串联起来,对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进行协调,保证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系统、有序的进行。通过将这三种应用方式联合使用,能够提高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效率,从各个方面为消防安全提供了最大保障。

3.“网格化”消防警务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网格结构不合理

在“网格化”消防警务应用过程中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格划分方式,但是网格结构却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社区、村庄都是网格结构的基本单位,在进行网格划分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实际情况对考察,网格结构不满足实际需求,在对整体消防系统进行调控时难度较大,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

3.2 整治力度不平衡

政治力度不平衡现象时“网格化”消防警务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些消防安全管理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岗位责任意识不强,没有尽到自己的管理责任和管理义务,工作比较敷衍,只进行表面排查工作和等级统计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对消防安全的全面管理,管理方案局限于眼前工作,不具备长期效应。

3.3 消防安全意识不强

“网格化”消防警务的应用需要多个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但是当前很多部门缺乏对消防安全的正确认识,宣传工作不到位,不能结合“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形式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宣传,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参与性,“网格化”消防警务的应用难度较大。

4.解决“网格化”消防警务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4.1 优化网格结构

采用点、块、线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应用方法,对网格结构进行优化,对不同地区的消防现状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为网格结构划分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充分发挥基层消防安全管理员的作用,加大巡逻力度和监督力度,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作用,对每一处消防隐患进行排查,做好消防安全宣传工作,提高民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4.2 完善管理机制

依托网格结构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明确各个部门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建立市、乡镇、社区三级管理结构形式,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不同部门及个人身上,提高责任意识,保证管理部门或者管理人员能够认真担负起管理责任,在开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地方时候,要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消防责任体系。

4.3 充分利用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派出所和消防队伍为核心,以巡防队伍和治安队伍为辅助,充分发挥不同部门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职能和起到的作用,加大对消防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建筑物内部也需要成立消防安全管理队伍,加大对建筑消防安全的管控,从根源上减少消防安全隐患,并对相关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改善其中的不足之处,建立长效的监督和工作机制。

结束语:

社会消防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只有做好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网格化”消防警务在保证社会消防安全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科学利用,建立健全社会消防安全系统。

参文文献:

[1] 陈启元.“网格化”消防警务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09):1005-1007.

[2] 董谢友,蔡云杰.“网格化”消防警务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 2014(8):1005-1007.

警务化管理篇5

关键词:城市化交通;大型活动;现代化警务;信息化指挥;合成勤务

一、大型活动概况

青岛市崂山区位于青岛的东南隅,东、南两面频临黄海,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3.7公里。随着蓝色硅谷产业核心区建设的加快和金家岭金融新区的规划建设,崂山区带动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也逐渐显现,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大型活动的聚集举办也呈常态化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始创于1991年,在崂山区世纪广场举办,至今已举办了25届,时间上在八月份黄金旅游季节期间的开幕,为期两周。青岛国际啤酒节是由国家有关部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属于融合旅游、文化、体育、经贸于一体的部级节庆活动。同时,该活动也定位于亚洲区域的啤酒盛会,作为彰显青岛城市个性与魅力的平台和展现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近年来统计,崂山区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引入新的设计理念,对啤酒节的举办进行国际化、专业化的改造,对于场地的选取也有相应的标准,封闭性、易管理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世纪广场从南到北横跨三个路段,中间夹着两条城市交通道路,封闭场所,连接各块活动举办区域就需要占用该两处道路,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活动举办场所。由此,交通管理带来的问题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流、车流的密集增加与道路封闭减少的矛盾。活动期间,大量人流、车流不断向广场涌入,使本来就已经封闭的周边道路的承载量会更加饱和,疏导与管理难度剧增。二、静态交通秩序的管理难度与资源匮乏的矛盾。随着人流车流的增加,周边的停车需求也增加,原有的停车位难以满足需求,停车秩序变得混乱,周边道路整治难度增加。三、道路交通执法的疑难复杂度增加的难题。啤酒节作为一个特殊的狂欢啤酒盛事,酒驾问题会在该期间有明显的上升,而对于醉酒驾驶人员来说一旦发生事故与违法,由于其处于醉酒的状态,抗拒性、不服从性较强,往往使得单一的道路警情变得复杂,难处理。四、群众对公安工作不理解和对执法的抗拒心理。目前,警察经常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稍有不当行为就会招致舆论谴责与误解,在很多场合下民警的执法与管理束手束脚,群众对公安管理与执法的偏见也日渐增加,缺乏与群众的有效沟通。

三、主要的解决思路与策略

警务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内治安管控形势的需求而诞生的,其内涵是指公安机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通过建立与之相符合的警务理念、警务机制、警务手段以及警务保障,实现服务 管理人本化、警务运作集约化、警务执法规范化、警务手段科技化、警务工作社会化和警队管理科学化的目标。而其中,警务现代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化、科技化、实战化、规范化。结合警务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从大型活动的交通管理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出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制定工作思路与管理策略。

(一)要因地制宜,科学预判,构建合理“多级”环形调流引导模式

通过对啤酒节举办地周边的道路状况分析,多级环形调流引导是解决活动期间道路交通调流的平面方案。通过区域道路交通资源的整合研究,解决了道路的畅通问题。根据城市交通规划的平面布局,对现有可利用的周边道路整体资源统一整合,利用日常数据车流信息和往年数据,科学预判划分出交通压力圈的不同级别,合理设置交通压力圈由高至低的导向。通过预判的高中低交通压力圈布局,减少道路交通的绝大部分冲突点,实现多级环流导向交通,有效解决传统道路网络交通流的粘滞问题,达到安全畅通的目的。

(二)实行信息化模式下的统一指挥调度,坚持实时、快速和高效的有机统一

协调建立统一的指挥调度机制,对活动全区域内的道路交通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充分利用信息设备布网,固定电子设备与移动设备相结合,实现非现场执法与现场执法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执法体系,实现全时段、全路段全覆盖。对于一些重点车辆或涉嫌违法的车辆,可以有效的发现和提前作出警力部署,便于针对性执法。

将监控系统集中于同一指挥平台系统之内,对各调流岗位的状况和各时段的状况,例如高峰、平峰等时段的路面状况进行动态监控,通过多方面的信息集中研判,确定下一步的工作调整方向,根据实时状况启动相应预案。一旦有一处发生疑难复杂情况,能够对周边布点的警力进行实时的部署调整,有利于维护全路段的交通平稳运行。

(三)构建实战化背景下的合成勤务模式,加强警种间协作,化解疑难复杂警情

由于是区域性啤酒盛会,整治酒驾问题会在活动期间成为重要的难点之一,根据以往经验,由酒驾或醉酒人员引发的警情,往往由会有一定的处理难度,而在交通管理工作中,部署其他警种的警力予以协助也成为了有效的手段之一,实战化的联合勤务制度往往能有效防范和打击该类警情的发生。同时,多警种联合接力处置,能够提高执法效率和应对其他突发状况的能力。

交警、治安、刑警、特巡警等多警种的联合勤务,不仅能形成有效的执法合力,快速处置化解疑难的复杂警情,更可以联合形成震慑,有效预防违法行为的产生,在交警岗位周边,同时部署特巡警巡逻车、治安警岗亭、流动警务室等,能加强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警示效力。以2015年啤酒节为例,期间为期15天的啤酒节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400余起,而在许多警情得到快速化解的情况下,未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与往年相比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四)“静态化整治 + 动态化执法”双结合,双管齐下,提升执法效益

在活动举办期间,周边停车泊位的需求量激增,作为交警部门可以主动出面统筹协调社会面的泊位资源纳入活动使用,化解大型活动举办期间的车位紧张,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静态交通秩序的整治难度。同时,在下大力气进行静态化交通整治的过程中,坚持动态化执法并用,预防违法问题的集中爆发式出现对交通管理工作造成的障碍。利用防治结合,双管齐下,构建良好的交通运行环境。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用规范化服务性执法赢得群众认可

充分发动社会面各类宣传载体的优势,加大活动前期的宣传引导力度,比如路面交通安全提示牌,停车指示标志等,规范引导路面交通秩序,用良好的社会氛围带动交通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服务型、引导性执法方式,尽最大可能将违法行为扼杀于萌芽状态,降低执法成本和执法风险,用规范和热情,赢得群众的认可,取得群众的支持。这从群众工作的角度看,也将会大幅降低交通管理的难度和违法行为的潜在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忠振,陈刚.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方法研究[J]. 城市交通. 2013(03) [2] 崔洪军,陆建.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措施及在十运会开幕式中的运用[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05)

警务化管理篇6

[关键词] 公共管理;善治;积极警务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01-0126-03

公安微博、警务广场、网络警务室、警民恳谈会、警营开放日、大接访活动、创意警务、警民协作机制、网上警务办事大厅、社区民警住区制等近一段时间公安机关频繁推出的警务创新新举措,彰显出我国公安机关积极创新警务观念、模式的实际行动,正所谓“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实践。从其收到的成效看,公安机关探索警务改革与发展的诸多举措中,“善治”的理念已逐渐被警方高层决策者和广大公安民警所接受并进入实质实施阶段。

一、 积极警务的理论依据和要义

我们将现实公安机关推进的一系列警务创新之举用“积极警务(Active policing)”这个概念表述,基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依据并有其特定的内涵:

(一)积极警务的理论依据

一是善治理论。“善治”是21世纪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善治的本质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善治就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进程。善治强调的是公开、透明、民主、参与等,当世界银行组织最先提出善治的口号时,旨在谋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因此,追求善治的核心,就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互动管理、友善合作、良性互动。我国公安机关的性质和职能较为典型地反映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当今时代,用善治理论指导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善治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正如俞可平教授在《治理与善治引论》中所表述的观点,善治的实现是政治制度的终极目的,善治是在概念上比民主更为一般化的治理目标,并且“善治既是对中国传统的善政善治概念的借用[1],更是对当代西方good governance的借用。当我们用善治理论指导警务工作创新时,就会超越传统观念,就会不满足于仅仅履行政府职能,而是更加注意对整个社会好的治理,力争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政府利益或某个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按照善治理念的指引,警务创新的实践探索应沿着民意引导警务、构建民生警务、警民共建和谐社会的方向努力。在这个背景下,积极警务正是追求“善治”的一种选择,倡导用积极警务理念引导公安工作创新,关键是要结合具体行政区域社会治安形势,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警务模式,在预防犯罪和控制社会治安局势上做足“功课”并构建防患未然的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不安全度最小化,社会和谐度最大化。

二是“积极警务”成功的实践探索。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现实成功的实证性案例支持了这一理论学说。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的警务改革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范例当属“利奥波德警务行动计划”和“伦敦默西塞德地区警务战略”。上述两则积极警务的实践例证凸显出警察职能的社会服务性,警务工作重心与社会公众安全需求的密切关联性,为控制犯罪警务行为的前置性,管理主体强调引导社会公众和群众组织主动参与,警务战略规划突出信息情报主导。另外,英国积极警务实践还注意了警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警察组织机构适时的变革、警察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等。基于新公共管理与“元治理”(meta-governance)背景下的英国警务变革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有效提升了公众安全感。

如今,积极警务在国际社会日渐兴起、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倍加推崇。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在加快警务改革进程中,用积极警务的理念作指导,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先后推出了“农村社区化管理”、“城市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打防管控一体化机制”、“社区民警驻区制”、“互联网社区警务”、“全员包村、时段控制的社区网格化警务”、“高峰勤务警务”、“精神病人管控”、“网络涉稳舆情引导机制”、“警察微博”、“网上警务室”、“警民恳谈日”、“警营开放日”、“警务广场”、“公安机关大接访”等积极警务模式。纵观我国近年来积极警务实践,有别于传统的“以事件为中心”的消极警务(或者称之为“反应型警务”),积极警务行为的主动性、前置性、防控性、服务性、民生性、人文性特征明显。如对社会治安的整体防控特别注重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注重不安定因素的及早发现、及时回应,尤其关注社会矛盾积极化解、理性平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以预防犯罪为主,改变追求打击处理犯罪单一目的。

(二)积极警务的要义

善治理论框架下的积极警务,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尤其是强调公安机关与民众的良性互动,积极警务的过程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笔者认为积极警务的要义在于:公安机关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基于最大限度实现创造社会安全环境之目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警民良性互动机制建设,以预防为主、先发制敌、主动出击的行政策略,遏制各种犯罪活动于未发之前,完成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行政执法、社会管理、为民服务的任务,在全面保护和服务人民群众过程中,建设和谐安宁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公众满意的社会安全环境。简言之,积极警务是指公安机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围绕警务工作对象,警务工作所要实现的目的,社会公众对警务工作的需求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预防为主,先发制敌、主动出击、严密防范、务实措施、便民利民等策略,通过警民携手共同遏制犯罪于未发之前,保护公共利益未受破坏之前,时时处处服务于人民群众所需之事的主动型警务工作理念和模式。

二、积极警务的特征和要求

积极警务强调的是:民意回应、管理有效、行政高效、警民共识、警务透明、执法规范、社会参与、忠诚诚信、公平正义。其主要特征是:

(一)警务的合法性(police work legitimacy)。即警务活动权责、程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二)警务的透明性(police work transparency)。即警务管理与执法活动、警务政策制定和实施、警务预算和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警务信息公开。

(三)警务的责任性(police work accountability)。即警务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警务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需要善治的程度越高。

(四)警务的法治性(police work ruleoflaw)。即警务管理活动必须纳入法律框架运行,警务主体的行为更加规范有序。

(五)警务的回应性(police work responsiveness)。即警务人员和警务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理由的不作为。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六)警务的有效性(police work effectiveness)。即警务活动要追求效率和质量,一是要求警务管理机制结构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要求警务活动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

积极警务的要求可以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

从学理上分析,积极警务模式对传统警务的直接挑战,就是从战略思想上一改以往警务活动忽视公众参与,轻视民生,尤其是在警务行动方面所采取的事件发生后才作出警务反应的做法,人们习惯称之为“被动反应式警务”。反应型并非主动型,根本的特点是警务重点针对的是后果而不是针对起因,如打击入室盗窃,往往是出现频繁的盗窃案件后才实施严打策略。这种传统的警务工作模式,是执行警务的主体在依法进行社会治安管理过程中被相关事件、案件驱动的警务工作模式。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积极警务强调未果先行,预防在先,即不发生案件或为了减少案件发生,对社会治安发展趋势做出前瞻性预测,提升对社会面的控制能力。如对网络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利用传统的警务模式难以对网络社会虚拟空间做出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从实践上分析,积极警务主体成分更加复杂,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意到公众参与是提高公众社会安全感的最佳手段。组织结构和警察文化的调整也是重要的基础保障。信息情报主导警务、民生需求主导警务不仅可行,而且已经在实践中生根开花,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到了实处。如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其基本任务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大力倡导积极警务,强调要做到如下五点:一是在理念导向上,牢固树立积极、主动、预防的观念;二是在警务动机上,强调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服务于民的宗旨;三是在战略选择上,防线前移、筑牢屏障,忠实履行第一责任;四是在警务模式上,灵活多样、讲究实效、不断创新。五是在警务手段上,善用新的方法、技术,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制度政策优势。

三、积极警务的价值取向

积极警务是推进我国警务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动力,是新公共服务理念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更是善治理论框架下有益的实践与探索。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珍妮.V.登哈特在她出版的《新公共服务》一书中指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浆,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2]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环境下的积极警务其本质在于:积极警务是主动型、防范型管理,是亲民、爱民、利民、为民型行政活动,是执法、管理、服务有机融合的社会活动,是主体多元化、方法技术现代化、行为方式规范化、程序制度公开透明的综合管理系统。因此,积极警务的价值取向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向度:

一是积极警务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创制的新型警务范式。如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这些问题,有的是改革开放后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有的则是旧体制遗留的结构性矛盾的表现,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来看待与解决。因此,积极警务的提出就是不回避矛盾,不掩饰问题,通过积极筹划,主动应对,整体化解。以显现的社会问题为警务工作的方向,引导警务,促进决策;通过加强警民合作,注重民众参与,建立社会管理网络体系,力图使未充分显现的问题解决于未冲突之前或未萌之前、萌芽状态,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3]

二是积极警务更加强调民众需求与警察权力合理运行的新型权责关系。警察职能配置与民众利益要求的切合,警察权力运行与公众合理要求相统一,在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复杂、交织、高发的现实环境中,积极警务的理念和措施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分吸收社会组织、公民参与并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既可以体现公众参与的功能,又可以使各方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积极警务是“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行政理念的综合体现,是效率、公正、责任等权力原则的具体实践。

三是积极警务突出防范重点和健全社会面管控机制相互兼顾的创新型管理模式。[4]如加大治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力度,提高动态开放环境下驾驭能力,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信息情报网络体系,完善指挥调度机制,建立110接处警讲评、考评机制,加强城市监控信息化系统建设,深化农村社会安全稳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农村技防建设,构筑力保一方平安的应急警务机制建设;另一方面,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必须突出机制革新,如进一步完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警情预警机制、扁平化指挥机制、值班备勤机制、科学巡防机制、应急保障及装备调运机制,搭建科学的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撑起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

四是积极警务追求的是民生警务具象化并落地生根的务实有效公共行政。民生警务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对事关民众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为,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警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做到爱民、安民、便民、利民,以全面、系统、长效地打造安全、安定、安宁的社会治安秩序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全力推进各项警务工作创新措施,扎实做好保平安保稳定、促发展促和谐的公安工作目标,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如“大走访”、领导干部集中上门走访、迎接评议机关和开门评警、推进“警民恳谈日”活动等爱民工程;如积极推行“破小案”机制、对老小区、城中村安防设施进行改造等安民工程;依托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城市交通“畅通工程”、完善窗口便民服务系统、推进网上便民服务业务等便民工程;不断完善服务措施、服务规范等利民工程。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Yu Keping.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An Introduction. The Marx Doctrine and the Reality,1999(5).

[2][美]珍妮.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Jeanne.V.Denhardt. New Public Service. Beijing: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5.

[3]王光,魏永忠.积极警务下的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1.

Wang Guang, Wei Yongzhong. Active Policing Under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Beijing:Chinese Peoples Security Uuniversity Press,2011.

[4]包雅钧当前中国社会治理评估的思考[J]科学决策,2011(7)

Bao YajunSome Considerations on Social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2011(7)

警务化管理篇7

1、加强##县城社区警务建设是加入WTO后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入WTO后,大量的农村人口将会向##县城集中,人口集中带来##县城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导致安状况更加复杂,刑事犯罪更加猖獗。公安机关只有警力下沉,警务前移,警民携手,才能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加强##县城社区警务建设是改善警民关系的需要。密切警民关系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根本方略,但是目前警民关系仍存在许多不协调、不衔合的因素。因此,要把密切警民关系作为警务改革一项目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但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强化社区服务?社区警务建设应运而生,它正是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载体。

3、加强##县城社区警务建设是警务社会化的需要。警务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社区治安防范力量共同参与治安防范,实现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社区警务建设以社会人力资源为警力的后备,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范,是提高自防自治能力的有效途径。

4、加强##县城社区警务建设适应派出所警务工作前置化的需要。派出所警务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警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打击型向防范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也就是要实现警务工作的前置化。这就要求派出所要以强化社会面控制为重点,大力推进各项治安管理规范化建设,科学地构建新型社区警务管理体制。

二、##县城推行社区警务的有利条件

1、##县城社区建设为推行社区警务提供了良好环境。近年来,##县城以居委会为依托,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改革和完善社区组织,拓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治安,改善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强化社区功能,推进社区建设。居民与社区关系逐步密切。社区警务作为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方式,已能够得到县、镇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2、##县城社区警务具有较强亲和力。##县城是一个县、镇双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明显城乡结合特点,其地缘和业缘关系融为一体,开展群防群治和为民服务工作具有更好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易拉近警方与群众的距离,推行社区警务不但顺其自然,而且具有更大的组织和动员潜力。

3、安全文明小区建设为推行社区警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根据“文明安全片区规范化建设意见”,##县城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了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内容及量化考评标准、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加强小区内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强化小区内的人防、物防、技防,为社区警务建设奠定了基础。

4、多年实施“片警制”有利于群众接受社区警务建设。近年来,派出所划分警务责任区,将警务工作前置。特别是开展了“双评”(评满意派出所和不满意派出所)活动、“双创”(创等级派出所、创满意派出所)活动,以“知警率、熟悉率、满意率”作为考评派出所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杠杆,促使责任区民警围绕“让群众满意”这一主题,走街串巷,上门服务,落实便民利民措施,群众已习惯有事情找责任区民警。而且责任区民警在长期工作实践中获得宝贵工作经验,能够很快适应社区警务工作,可以说,开展“片警制”为社区警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县城社区警务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社区警力不到位。派出所及其社区民警是社区警务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目前总体警力不足,大量民警身处机关,从事所谓“务虚性”的工作,使得原来就极其有限的警力不能沉在第一线,派出所民警所占比例较低。另外,社区民警除了管好辖区内工作外,还要参加派出所的破案、治安巡逻、值班、重大活动警卫等任务,牵扯了社区民警的精力,社区民警存在着任务过多、负担过重问题。

2、民警素质不到位。以警务活动社会化为特点的新型警务机制,对民警传统的思想观念、业务素质和工作协调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区民警既要是“外交家”,又要是调解员,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社区民警的担子更重了、素质要求更高了。而目前警务区民警素质还不能很好适应要求,有的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区基础工作掌握不好,社会治安资源组织不起来,各种关系协调不好,这就迫切要求社区民警提高理论水平、协解能力和实战经验。

3、基层警务基础社会化程度不到位。一是##县城的城市化程度较低,小区与民房交错建设,物业管理、安全小区建设相对弱化,有的##县城甚至尚未划分社区;二是群众的意识不到位,有的对花钱买平安不理解,不愿意花钱组建治安巡逻队,有的自扫门前雪,不愿、不自觉参与维护社区治安;三是依靠的治安社会资源还较单一,单位、小区保安没有足够配置,退休职工等群防群治力量没有很好利用,更多的还习惯依靠辖区内的治保会、居委会。

4、经费保障不到位。大多数##县的经济欠发达,县财力不足,每年县财政对公安经费的预算均偏紧,同时由于开展创等级派出所、等级刑警中队、等级看守所活动投入大量的经费,造成公安经费困难。同时,采取“谁受益,谁出钱”原则,利用社会资金来维护社区治安的做法也存在问题。从组建社区巡逻队经费收取的情况来看,很多群众还不理解,不愿出钱。因此,社 区警务建设需要规范化警务室、组织治安巡逻队、配置效能工具等所须大量费用对经济欠发达的##县来说很难到位。

5、管理机制还存在差距。##县城派出所虽然实行“片警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但社区警务是一项新的警务战略,与“片警制”还有较大的差距,对县局及派出所管理水平、考核办法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目前,虽然也建立一些评估方法、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但仍不够规范、不够科学合理,影响了社区警务建设的成效。

四、##县城社区警务运行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根据中小城市推行社区警务的经验,结合##县的实际特点,笔者认为,在##县城推行社区警务应把社区警务建设作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实行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明确社区民警的责任,采取点、线、面、网、基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积极性,督促落实防范措施,提高群防群治能力。

一是抓点。就是要抓好警务室和治安卡点建设,实施“扎袋”式的静态管理。社区警务室是使社区警务扎根社区实现警务活动社会化的小“平台”,是使警务室成为社区警务工作的有形载体和社区民警开展工作的坚实平台,确保民警沉得下、留得住,群众找得到、方便办事。社区警务室的建设,不但要根据社区的划分,统筹安排,而且要兼顾适应性和灵活性,合理部署。可以综合考虑社区类型、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数量等因素,因地制宜实行一区一警、一区两警、一区多警的配警模式。社区民警的工作任务要进行分解细化,制定明确的工作指标和考核细则,要通过实行规范运作,充分发挥警务室的阵地和窗口作用,成为治安防控的“据点”、便民服务的窗口。

二是布线。主要是以开展“平安路段”、“放心路段”建设为载体,实施动态管理。对社区的重点路段、多发案路段加大治安巡逻,消除治安“盲区”,减少发案。可以采取“三个层面”的立体巡逻方式。第一层面是以巡逻大队为主的重点路段、易发案路段的巡逻;第二层面是以社区巡逻队为主的社区范围内的巡逻第三层面是以保安、治保积极分子为主的小区内的巡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定点巡逻与临时线路相结合、三个层面交叉巡逻等方式。泰宁县公安局采取的方式是对城区治安巡逻队进行重组,把交警管理下的12名效能协管员纳入治安巡逻队伍,扩大巡逻队员,并从巡警、交警、刑警、城关派出所4警中各抽调1名骨干充实到重组后的巡逻队中,将巡逻队员分成4组,每一组巡逻队都由一名民警带队负责,实行点面结合,24小时不间断巡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接受群众求助,制止扭送街面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控面。主要是以居民住宅区、内部单位和商业网点为主要范围,实施“篱笆工程”、“紧固工程”为载体的封闭和半封闭管理。主要是采取物防、技防、人防的“三防”措施。对条件成熟的小区,要成立物业管理部门,并由物业管理部门参与社区安全管理,加强社区硬件安全措施、物业保安队伍建设。每户居民也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自觉落实“三防”措施。社区民警要发动各方力量、组织社区资源,加强社区防范;指导单位、居民开展自防。同时各社区民警要从每个社区的各自治安重点、难点问题出发,对社区发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掌握犯罪的特点、规律以及社区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重点整治,督促物业管理部门及居民落实防范措施,减少滋生发案的条件。

四是建网。就是积极推进各项警务工作向社区延伸,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的群防群治工作。要自觉把社区警务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社区建设轨道,把落实社区警务措施纳入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强化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把组织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作为中心任务强化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拓展社区治安资源,统一组织和协调实施社区警务防范措施,重点抓好六支队伍建设,即:治保信息队伍、治保会调解队伍、社区保安队伍、暂住人口管理队伍、治安积极分子和帮教队伍的建设,从而依托群防群治网络,延伸和扩大防范工作的覆盖面。社区民警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利用民智、民资和民力,实现各种防范力量的自供、自养、自管和自治,通过发展保安等形式,把社区各种专业的、义务的、志愿的治安防范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各方面力量在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相互策应、防范方式上相互补充,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区防范格局,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五是夯基。就是要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构建巩固的治安防线。首先是着眼于推进社区警务战略,构筑以派出所为根基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自身防控能力;其次是着眼于落实管理措施,增强控制流动人口能力。按照“以房管人”的原则,大力推广租赁房屋有偿或无偿托管模式,强化社区民警的管理责任,积极规范租赁房屋治安管理工作。第三是着眼于以民为依托,加强法制教育,发挥人民群众参与作用,正确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新型的治安理念,推动社区治安契约化和产业化步伐,采取无偿、抵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多种治安服务形式。要针对城区改造、新建住宅小区不断开发的情况,坚持群众自治与现代物业管理相结合,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花钱保平安,实行有偿服务。第四是着眼于加强治安防范情报信息收集,建立维护稳定信息员网络,全方位了解和掌握社区信息、监控社区动态,及时发现社区治安问题,用情报信息指导防范工作的落实。

警务化管理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预警系统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虽然国际关税壁垒的逐步削减导致了市场范围的国际化,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自由度,扩大了获利空间。但是大量涌现的国内外竞争者带来了更多的风险,财务状况的稳定受到威胁,公司的良好公众形象将受到极大。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现在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侧重预警分析机制指标的分析,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财务信息数据为基础,以财务指标体系为中心,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将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该观点没有看到预警分析机制还包括模型分析。

另外一种观点是突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风险的控制功能,认为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该观点忽视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其他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预警系统就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这个观点比较全面的涵盖了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功能。

笔者从第三种观点出发,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财务预警系统,仅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进行某些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但财务预测信息可能只是对上市公司和现在的财务趋势的简单延伸,一旦公司经营处于非常状况,财务预测披露的信息就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未来趋势。同时在体系框架上将财务预警组织、信息、分析、管理子系统并列,不能充分反应财务危机的三个阶段,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提供新思路。根据公司财务危机的潜伏、发作、恶化三个过程,从而建立一套对应于危机过程的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规模逐年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运作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公司业绩逐年下降,财务状况出现异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面临退市的危险,使投资者、债权人遭受巨大损失。财务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破产清算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的问题。因此能够适时、准确的对企业财务失败进行预测分析是市场竞争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更成为企业以先进财务管理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市场参与方来说,根据财务指标准确预测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危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能起到报警器的作用,提醒有关市场参与方的注意。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对加强财务监督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除了要建立传统的财务评价体系,还必须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财务评价体系和财务分析机制正好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因此,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证监部门就必须利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全面加强财务监督管理,既要利用财务评价系统给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评价,也要利用财务预警系统监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监督上市公司增强风险意识,采取对付或化解风险的措施。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其根源是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将导致周期性的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那么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随着旧理财模式向新理财理念的转变,企业理财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强,以权衡理论、成本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为代表的现代财务理论又成为当今财务预警理论的重要来源。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这也符合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在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因此,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的两大技术支撑系统。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以前的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下分为组织机制、信息收集与传递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对每个机制的运行都作了较为合理的阐述,但忽略了财务危机潜伏、发作、恶化的逻辑过程,仅将这些机制罗列出来,没有体现组织的行为人角色,同时没有注意到后面三项职能机制的先后逻辑关系。因此,笔者根据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必定引起财务危机的周期性这一原理,注意到财务危机可以分为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财务危机阶段,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潜伏期要注意财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发作期要准确分析财务指标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危机发作的可能性,提前做好防治工作;恶化期要迅速启动危机管理专门小组,及时化解财务危机。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4.1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些资料包括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外部相关市场、行业数据,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更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这一阶段的信息处理要做到与管理信息系统相辅相成。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为预警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在预警系统与企业各个子系统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渠道,进行数据传递与共享能从相对开放的信息资源库中及时获取完整、准确的企业经营数据。这要求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必不可少地配备信息专业人员及软、硬件设备, 及相应的技术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预警信息迅速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4.2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相应的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高效的财务危机分析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通过财务危机分析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影响财务危机分析的一般有两个因素:预警指标和临界点。预警指标是用于预测财务危机的财务指标,也就是能够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的财务指标;临界点是指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应该实施应急的计划。

这一阶段的预警分析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分析诊断机制。面对财务层面的危机信号,应探寻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真实根源,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或是销售质量的下降、自身管理薄弱。

4.3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反应迅速的危机管理机制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有效性的保证。财务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应急措施、风险补救和改进方案,旨在避免、减少危机的危害,直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推动企业持续。

这一阶段的危机管理要加强对财务危机的处理。当财务危机已经恶化时,企业领导人和财务人员不能胆怯、畏缩,应该迎难而上,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及时分析产生危机的直接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财务诊断,全力扭转财务局面。首先,制定短期行动方案。其要点为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资金来源,例如:处分不良债权与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与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出租或出售无用的资产;收回对外投资等。其次,寻求过渡时期的资产支援。分析之所在,主动说明的问题以及将如何解决,征得债权人、供应商、股东等的支持,共渡难关。最后,拟定重整方案及实施时间表。重新检讨其企业的策略方案与目标, 吸取教训, 制定重整方案。其做法为:调整组织结构;更换负责人;更换高级领导团队;创建企业文化;实施员工激励计划;改善生产程序;改善行销方式等。

4.4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构成员由企业经营者及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该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在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时,需要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前提,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这个组织必须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它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应该有一个日常组织和一个特设组织:前者负责财务危机各阶段的日常事务,如危机潜伏期财务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危机发作期财务的指标和模型的分析、危机恶化期财务管理方案的实施;后者是针对财务恶化期而特设的,专门负责财务危机处理全过程,以果断、迅速、准确、有效的化解危机。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1] E I Altman. Corporate Financial Distress and Bankruptcy[M].New York:Wiley,2000.

[2]Stephen A Ross. 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6]端木正.关于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论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11).

上一篇:基层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新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