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6 11:44:59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篇1

长期以来,孝道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是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孝的现象了。

传统孝道文化是孝道教育的宝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创新。我们要加强推广,让孝道精神陪伴孩子一生。

一、加强孝道教育文化氛围建设,环境育人

利用学校的墙壁、楼道、文化长廊等地方,大力宣传孝道知识。可以张贴《孝经》《弟子规》等内容,张贴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百善孝道为先”等标语或名人名言,以此来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使师生时时处处沐浴在孝道文化之中,时刻受到孝道文化的熏陶,以达到潜移默化、入驻内心的效果。

二、开设孝道课,使孝道教育进入课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孝道教育课程,从《弟子规》《三字经》等孝道文化经典中选讲精华内容,让学生增强对孝道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列举历史上名人的孝亲故事,除了传统孝道故事中的精华,还可以讲诸如狄仁杰望云思亲、包拯辞官事亲、冯玉祥买肉孝父、李宗仁尊师若父、给老师让座等等故事,让学生从先辈的身上感受强烈的孝道意识。学校还可以利用本地孝道故事,大力开发“孝道”校本课程,用身边的人和事更能教育学生。此外,教师平时也要注重寓孝于教,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孝道教育。

三、寓孝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行孝,并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升华,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和孝道习惯

学校要依据自身实际,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孝道实践活动。

1. 组织学生写“行孝日记”。在日记本的扉页记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长辈的出生年月日。

2. 坚持开展家庭行孝“六个一”活动:①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当面或电话、每天或一段时间,记入“行孝日记”);②承包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③为父母洗一次碗、做一顿饭或一道菜;④为父母制作一件节日礼物;⑤与父母谈一次心,交流思想感情;⑥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一件倒茶、盛饭、洗脚、捶背等侍奉性的事。

3. 调查父母为自己“取名”的含义,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期盼,并通过班(团、队)活动交流感受。

4. 组织“行孝”故事会、朗诵会、歌咏会、演讲会。

5. 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妈妈辛苦了”“我听爸爸的话”“爸爸、妈妈少为我担忧”“爸爸、妈妈给了我快乐的童年”“请爸妈给我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请爸妈为我们创造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

6. 为爸、妈等长辈制作“行孝”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贺年卡、生日卡、节日卡。

7. 开展“节日访长辈”活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学校职工等),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

8. 定期到附近“敬老院”开展“行孝”活动。

9. 请当地“孝子”“贤媳”作报告,组织“接过行孝接力棒”座谈。

10. 同前辈续家谱,学长辈敬前贤,组织清明扫墓。

以上活动设计,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组织活动。

四、总结推广,用榜样的力量来传孝,激励学生孝道行为

孝道教育篇2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作为价值文化传承,并且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 

 

传统孝道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

(1)西方文化冲击的外部原因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与西方思潮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传统孝道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重新调整和国人在此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构孝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运行的内部原因 有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盲目追求“高标准”,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忽视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造成高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爱祖国、爱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笔者曾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开展“讲感动故事”活动,约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讲述的是亲情故事,尤其是母爱的故事不仅被学生反复讲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 

(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偶尔联系也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此情况进一步恶化,带来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滑坡,成为影响公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构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我国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孝治天下”。 

(2)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3)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 

 

如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介方面的工作: 

1 强化孝道意识 

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更新孝道观念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 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专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也有浓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孝道为切入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孝道情感 

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4 践行孝道行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遵守孝道应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坚定孝道意志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不愿意尽孝道,因为尽孝既无功更无利,只有无穷的义务、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偶尔尽孝,不是真正的尽孝;认为此时尽孝会占便宜,便尽孝,否则便不尽孝,也不是真正的尽孝;看别人不尽孝,自己便也不尽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尽孝。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28,6, 

[6]夏海,论语与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4, 

孝道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5―01

孝道教育对青少年而言,是让他们认识到在生命长河中人类是生命共同体,要让他们感悟人生的道德责任和价值追求,能够孝亲敬老,知恩图报,发掘人性的宝藏,集聚仁爱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由孝及悌,把自己的道德责任化为奋发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将对自己父母的“小孝”扩充为对天下父母的“大孝”,建功立业,亲扬名,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分析

孝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最直接的表现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其一,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道德责任。其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其三,强调“泛爱众”的伦理公德。爱人就是行善,行善就是德行,德行就是人的本质。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就是大忠大孝,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我们应该以科学民主的精神在中小学理直气壮地大力提倡“孝道”教育。

二、孝道教育的现状和机遇

现在孝道教育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以说教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采取教条式的说教,要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结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在 “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影响下,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虽然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但倡导者众,身体力行者寡。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孝道是立德树人、培养健全人格的活水源头,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们应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出发,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从孝道文化中吸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重构德育价值体系。

三、以孝道文化思想作为中学生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

德育价值的核心在于塑造人、发展人。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德育理念,将孝亲敬老,感恩图报;悌亲睦友,和谐人际;立身行事,齐家治国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德育价值重构的内容,并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一些保护孩子天性,开发孩子慧性,培养孩子慈心的育人之道。

1. 从“全体”的角度出发构建生命教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生命教育之根本是要让学生以“孝”为出发点而保全自己的身体,珍视生命,懂得自尊自爱,不让自己的品格、节操受辱,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让他们体会生命的可贵和意义,从而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

2. 从“事亲”“尊亲”的角度出发,构建感恩教育。要学生知道赡养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孝”的精神实质。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教育学生不仅报父母之恩,而且要秉承这种观念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通过“一封家书” “我的人生账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学生体会到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并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恩。

3. 从“承志”“立身”的角度出发,构建理想责任教育。凡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大力弘扬责任感教育,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 从“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孝道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孝道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孝经》《弟子规》等经典著作,了解传统孝道,汲取孝道精华。在认知和感悟中增强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他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焕发出来。不仅把传授孝道知识同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而且在实践中使学生最终形成了现代孝道观。

5. 从多元评价出发,构建孝道教育评价体系。学校评孝,把孝道教育评价纳入《学生成长记录》,定期评选“孝德标兵”和“十佳孝星”等,让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各种活泼健康的艺术形式传播孝道文化,热情讴歌孝亲敬老的好人好事,谴责违背孝道的不良行为,鼓励人们正确处理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家庭评孝,建好“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组织家校联谊活动,开展与孝道主题相关的演讲、征文及家务技能等多种比赛,提高学生孝亲敬老的实际能力。社会评孝,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立足社区,制定激励措施,积极引导学校师生参与敬老好儿女、敬老好家庭的评比表彰活动,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孝道文化的传承者。发挥社会舆论的褒贬功能,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大力宣传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光荣的良好风气,从而对学生言行发展形成正迁移导向。

孝道教育篇4

《陈情表》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泰始三年,晋武帝诏李密任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不赴命。但又因他是蜀汉旧臣,恐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致杀身祸患,于是上表叙述自己幼年的不幸,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婉地说明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晋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自古忠孝两难全,李密选择了“折中”的方法――先尽孝后尽忠。孝道是人类晚辈的责任和义务,“百事孝为先”。而如今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出现人格上的偏差。例如,有些学生在家里不听父母的教导,从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不理解、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艰辛和不易,与家庭富裕的同学攀比,在家里斥责父母,看不起父母,认为他们无能……有这些言行表现的学生日久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孝道观念之所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淡薄,关键是若干年来在道德教育上的放松。平时只号召爱祖国、爱人民,不提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是一种高尚境界之爱,但不从爱父母做起,是没有根基的。要一点一滴培育感恩之心,感恩孝为先。很难想象,那些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交到朋友,怎么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高中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也造就了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同学、不尊重师长,动则谎话连篇、脏话成堆。这说明个人道德素质有待提高。有鉴于此,我们今天要恢复“孝”在人伦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把包括孝道教育在内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当中。这种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是敬老爱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是遵循家庭伦理、热爱家庭的扩展。

司马迁曾说:“父母者,人之本也。”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作为跨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在现代孝道教育中,没有必要学习古代尊老敬贤的细枝末节,繁缛仪式,但要做到对于父母与长者,必养、必敬、必让、必安。

现在学生因为缺失对父母的感恩,要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孝道教育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做起,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敬父母,不可能再去做犯上的事情。所以说,孝道是一切精神文明的根本。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的内涵,是以孝亲而及之于天下。中国的文明是“孝道”的文明,中国的文化是“孝”的文化。圣人认为,和睦的家庭是“父慈子孝”,我们现代社会提倡的传统教育中也重视“孝道”教育。

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孝道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从思想情感深处领略“孝”的真正内涵。需要潜心领悟传统孝道教育中透露出来的文明精神:尊老敬贤,和睦互爱,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助调和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貌,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和期望。

孝道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10―01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性和很强的凝聚力,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认为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后来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秩序和封建伦理关系的基础。我们现在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新的道德要求也可以说是儒家孝道的发展和完善。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孝道的延伸。“夫孝,始事于亲,中事于君,终于立身。”行孝,始于侍奉父母,进而为国尽忠,最后实现自己的志向。也就是说在家庭尊老爱幼、享受天伦,对社会尽职尽责、为国出力,对个人修身养性、实现理想。“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只要人人做到“孝悌”,孝敬父母,善待兄长,这样能犯上的人就很少了,人人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故此,“孝”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伦理关系的基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社会约束力,是维持整个社会的基础。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历代受到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首位。父母子女的关系是最基本、最纯洁的人际关系,由此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才会带来社会和谐,所以,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提倡、实施、落实“孝德”教育。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无疑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更需要大力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各级各类学生从小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强化“孝德”意识。因此,孝德教育除通过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注重孝德的环境外,家长在家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外还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 调整学校教育目标,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教育目标反映了目标制定者的主体需要,它作为人们愿望与意志的体现,集中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的认识。教育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结果,它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调整教育目标,改变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孝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之内,将学生的“孝德”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2. 教材增加孝德内容,构建孝德教育载体。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育居领先地位,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基础,孝德属于道德品质范畴,所以孝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之一,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教材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知识的特点增加适当的孝德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孝德教育。同时孝德教育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仅仅借助德育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历史等学科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增加或者渗透适当的孝德内容,构建孝德教育的载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孝德教育。

3. 开展孝德活动,营造孝德氛围。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内容广泛、形式灵活的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与孝德教育有关的活动,如开展孝德教育讲座,开展孝德报告会,开展向父母献真情活动,参观有关孝德方面的展览,访问孝德方面的先进人物,编排与孝德有关的文艺节目等,营造孝德氛围,让学生在提高孝德认识的基础上,自己去观察、去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内省性,增强学生的孝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鉴赏力。

孝道教育篇6

关键词:湖南省高校; 孝道意识;大学生

一、引言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文化传播和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对儒家孝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授,高校学生对孝文化学习和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展了孝文化,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孝文化教育可以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缺失的德育养分,如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等。将孝文化教育应用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对教育大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爱国精神,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进步,推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按高校不同层次,分别以中南大学、长沙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主体,每个学校随机选择二、三年级200名学生,共计800人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从对孝文化的了解程度、接受孝文化教育的途径、践行孝道的方式、理解孝文化的意义以及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现状五个方面进行设计个调查;共设计25道题目,均为客观题。

(三)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法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800份,实收有效问卷759份,有效回收率94.875%。

(四)资料整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

(一)对孝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接受孝文化教育的方式、途径

在 “孝文化了解程度”中,7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或“比较了解”, 26.4%的人选择了“知道一点”,仅有1.3%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在“主动学习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中,17.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经常”,78%的人选择了“有时”或“偶尔”,仅有4.3%的人选择了“从不”。在“了解渠道”中,被调查者的选择为:“学校教育” 19%,“家庭教育” 32.5%,“电视节目”20.6%,“网络”11.5%,“报刊杂志” 12.4%,“其他”4%。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孝文化都了解或比较了解且有主动学习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的经历,但却仅有19%的人是通过学校教育来了解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的,其余81%则是通过校外途径。这充分说明了现今的大学生对接受孝文化是持有积极态度的,但由于学校教育对这方面的缺失,使得他们没有正规的、系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只能零散的其他途径进行学习。

(二)践行孝道的方式

在对践行孝道方式的调研中,笔者按照传统孝道中的“随侍奉养”、“敬爱双亲”、“遵从礼俗”、“继承志业”、“抑己顺亲”、“荣亲留后”六个维度[1]进行问卷设计,共设计了13道题目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有孝敬父母的想法,超过80%的人能够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80%的大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生日,12.9%的人只知道父母其中一位的生日,但父母生日都不记得的仍然占有7.1%的比例。时,61.9%和26.6%的学生表示“经常”和 “有时”在长辈生日时表达过祝福。9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能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主动关心父母身心健康,在寒暑假期间父母生病是能一直陪伴在身旁。88.4%的学生在其他长辈生病时会进行慰问或探望。能够让长辈享有优先享用权的学生占到了89.5%,有86.2%的被调查者对长辈的生活习惯感到“适应”或“比较适应”,仅有8%的学生在与长辈发生矛盾时有过出言不逊。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能够主动践行孝道,虽然处于在外地求学的阶段,对于传统孝道中“随侍奉养”以及“荣亲留后”这两个维度不能完全遵循,但在行动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而对于传统孝道中的“敬爱双亲”、“遵从礼俗”、“继承志业”、“抑己顺亲”这四个维度,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能主动遵循并积极践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是有极少部分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某些事情上的所作所为令人担忧:2.4%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过要孝敬父母的想法或从不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7.1%的人不记得父母中任何一人的生日,2.5%的大学生在长辈生日是从未表达过祝福,3.2的人在校期间从不关心父母身心健康,在没有学习任务的寒暑假期间父母生病也从不陪伴或在其他长辈生病是从来没有过慰问或探望,1.1%的被调查大学生从来没有让长辈享有过优先享用权,8%的被调查大学生经常在与长辈发生矛盾是出言不逊,在“是否将父母的期盼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对父母的内心需要及烦恼的关注度”“对于祭祖的态度”这三个问题上,分别有1.4%、0.7%、0.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从不”、“从不关注”和“反对”。也说明少部分大学生与家长关系淡漠,从不主动尽孝,孝道观念严重缺失,孝道意识急需加强。

(三)理解孝文化的意义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都表示要尽力让父母过上舒适的日子。在被问及“要孝敬父母的原因”时,67.9的大学生选择了“父母辛苦半生,我要尽力回报他们”,22.1%的大学生选择了“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必须遵循”,说明现今的大学生对父母尽孝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爱父母,真爱所致,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已经超出了传统孝道基于的“回报’’、“报答”。[2]接近44.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社会上一些拒绝赡养父母的人应该对其进行教育、依法从严惩处。在被问及“报答父母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时,被调查大学生们对于选项的选择按百分比顺序依次为“多关心他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 61.9%,“经常与其进行情感交流” 60.2%,“尊重父母,尽量满足其要求” 58.1%,“ 多赚钱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 43.6%,“做官光宗耀祖”14.1%,这充分说明现今大学生们已经能基本理解孝敬父母的真正涵义。其次,这是对传统孝道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继承并超越。在对“孝的内容”的理解上,75%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赡养父母”、“尊敬长辈”,接近60%的人选择了“正直、善良、守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现今大学生们对“孝”的理解不再仅仅限于传统意义上“随侍奉养”等方面,而是将传统意义上比较狭隘的“小孝”升华为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广义的“大孝”。但是在这一调查板块中,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值得我们警惕。1.2%被调查者在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的问题上选择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上,不要管父母的事”或是因为害怕被人说三道四而选择孝敬父母,在被问及对目前社会上一些拒绝赡养父母的人的看法时,有44.3的人选择了“他们没有做人的起码良知”,居然还有9.5%和1.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或许是他们的父母以往对他们的关爱照顾不够”和“这只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说明只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者意识到可以通过教育+法制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目前整个社会对孝道教育的关注是相当缺乏的。

(四)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学校经常进行孝道教育和经常开展关于“孝”有关活动的被调查大学生仅有21.8%和15.9%,仅有21.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主要以课堂形式开展孝道教育,有34.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从未开展过孝道教育。这些都说明学校在孝道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四、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生群体孝行意识积极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主流的孝行意识较强,表现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大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的学习孝道知识和行孝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能身体力行的践行孝道; 能基本理解“孝”的真正涵义,并能将传统孝道进行富有时代特征的传承和超越,最认同的行孝方式是从精神上关爱、慰藉父母,从物质上尽量满足父母需求。这也与以往的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结果一致。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学生了解、学习孝道文化的态度积极、愿望强烈,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受到西方思潮、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孝道观念发生改变,出现孝道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孝道意识上的差异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孝道意识的强弱。在对大学生们进行孝道教育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调查显示,女生在对于“是否有过孝敬父母的想法”一题上选择“经常”的比例比男生高19.6%,选择“经常主动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的”比例高出男生19.5%,同时记得父母生日并会在长辈生日时表达祝福的的女生比男生分别高出15.2%和11.2%,同时,选择“在寒暑假期间父母生病时会一直陪伴”的女生亦比男生多出16.6%,在“孝敬父母的原因”中,75.9%的女生认为是为了感恩父母,比男生高出19.7%。这些也许可以从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解释,相比男生而言,女生对于人际的敏感性更高,情感更为细腻,更能对父母感恩。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女生更倾向于外显,而相比之下男生则较为内敛。[3]

(三)来自城乡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差异

在对父母的内心需要及烦恼的关注度上,选择特别关注的城市大学生的比例比农村大学生高出10.4%,在对于祭祖的态度上,选择“无所谓”或“反对”的城市大学生亦比农村大学生高出8%,而当被问及“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时,74.2%的农村大学生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哪怕自己很辛苦”,比城市大学生高出11.6%,大多数学生在“要孝敬父母的原因”上选择了“父母为我辛苦了半生,我要尽力回报他们”,农村大学生的比例高于城市大学生12%。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孝道意识上的差异

总的来看,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孝道态度上都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不同的家庭成员结构,而导致成长环境的差异,从而在孝道观念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调查发现:47.2%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与长辈发生矛盾时经常或有时出言不逊,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要高出14.3%,在回答“对父母的内心需要及烦恼的关注度”的问题上,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特别关注”的仅有21.%,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低11.7%,在对于祭祖的态度上,选择“无所谓”或“反对”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多5%,而当被问及“在参加工作后如何对待父母”时,74.4%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哪怕自己很辛苦”,比独生子女大学生高出10.3%。

(五)孝道教育主阵地失守

通过本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所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的的内容,可以认为,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孝道教育,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极差,除了少数教师出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授外,甚至可以认为没有开展。

五、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在孝道观念上存在偏差,孝道行为相对来说还较为不够。同时,担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任务的大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过于急功近利的希望在短时间内培养高尚品德人才,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中过于简单,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教学过程和目的过于注重理想性和先进性教育,注重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学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传统道德培养,导致孝道教育的主阵地失守。

(一)加强大学生自我孝道意识教育

大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需要自身有意识的进行培养。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孝文化学校环境和氛围,鼓励大学生多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养成良好的孝道习惯,提高自身孝道意识。

(二)针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开展系统行的孝道教育活动

高校可以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工作重点,增强孝道教育的实效性。借助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平台进行孝道教育,让孝行成为大学生的良好心理和行为习惯。

(三)将孝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情感。”[4] 将孝文化教育纳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教育学生从孝敬父母、敬爱师长开始,由浅入深,为孝道教育的建设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方法;将孝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觉的接受孝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孝道理念和孝行习惯;将孝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孝道教育考评价与监督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苏君丽.当代大学生孝道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范启标.高校孝道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海南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2,(11)

[3]张扬.农业院校大学生感恩意识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

孝道教育篇7

1当代医学生孝道的现状

医学生被公认为是高素质的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言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同代人的行为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据调查,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孝道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对传统孝道有诸多的继承,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孝观念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在爱亲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孝观念的自律性;在尊亲方面,强调尊重父母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尊重他们的选择,强调“做出成绩,让父母自豪”等,这些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但同时受阅历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认识偏激等人格缺陷。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且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根本不知“孝悌”为何物,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出现了许多不孝敬父母的现象。

1.1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不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望对医学院校的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不仅不为自己考虑,也没有顾及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期望。有的大学生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在现代生活消费观念的熏陶下,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校门外的精品店常常人满为患,烧烤店则座无虚席。固然,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应当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但他们缺乏成人意识,对自己,对父母没有责任心,自己非但没有经济能力,很多学生常常恶意拖欠学费,经和家长联系才发现,学费被学生用于购买手机、时尚用品,有的学生甚至参与,不但输掉了学费,反而欺骗家长被偷了,甚至谎报学费。在学习方面,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对学习满不在乎,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治学原则”;更有甚者,因为一点小事视双亲于不顾走上轻生的道路,这更与儒家所倡导的“贵体全生”背道而驰。

1.2不尊重父母,对父母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知之甚少,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调查中发现,有些大学生自从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就有一种从父母长辈的紧箍咒下解脱出来的轻松、畅。他们平时处于失踪状态,很少会问及、关心父母的生活、健康状况,总是到没钱时才想起父母,很多学生给父母打电话、致信就是要钱,很少谈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情况。一般不和父母进行交流、沟通,对父母缺少精神慰藉,更不用说主动了解父母的烦恼和内心需要了。至于主动照料过父母的饮食起居的就更少了。有些子女不仅不孝顺父母,还把父母当成出气筒,有不顺心的事就往父母身上撒。有些大学生将自己的贫困归罪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更有甚者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方面存在孝德意识趋向于淡化,孝德情感趋向于淡漠,孝德实践存在着弱化的趋向,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子女对父母只要做到食饱衣暖就算尽孝了,如果还能不断有钱给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在步入社会以后,许多大学生患上了“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的三无病,他们的消极表现令人失望。不少大学生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不懂得感恩,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心安理得地当起了“啃老族”,而没有意识到亲子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对等,缺乏反哺意识。

2孝道的内涵及其社会意义

“孝道”旧称奉养父母的准则。早在先秦的经典中,已经把“孝”的规范视为“德之根本”,中国人的许多行为都与个体对孝道的信仰程度有关。“孝”是象形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人老了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教”字是由“孝道文化”中的“孝”、“文”组合而成的,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被贯穿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之中。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不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是应该有义务返本报恩的,那么,这个由无数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组成的社会,将会有多么可怕,试想下,如果一个医务工作者,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顺的人,那么在工作岗位上,他能对病人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吗?还能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服务对象吗?中华民族的前途将会没有希望,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是一句空谈。因此,加强对当代医学生的孝道教育,也就变得迫在眉睫。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与孝道文化对接

我国高校中断了50多年孝道文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是被框定在说教的范畴内。面对这一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寻找对接的母体并从中汲取营养————这个对接母体就是孝道文化,尤其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在吸收我国古代德育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融入传统孝道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孝道文化在培养医学生健全人格上的积极作用,重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思路,培育德、智、体均衡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出发点,对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孝的伦理观念具有自然或血缘的基础,孝的意识在一定意义上来自人的天性,但作为孝心和孝行相统一的孝道却不是自发产生的,它还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还需要陶冶与锻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若我们从孝道这一比较新的角度着手,将“推己及人”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意识,那么,许多困难就迎刃而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大学生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特点,从以下三条途径实施孝道教育:

3.1从孝道的情感培育入手孝是一种源于心、始于情的行为,没有感激之心、心动之情而“孝”父母长辈,或许只是出于一种对外在的法律规约、社会舆论等威慑力量的担忧和恐惧而被迫所为,并非发自内心、自觉自愿。这种行为即使发生了,仍然不能看作是孝行。一旦那些外在威慑力量消失或者弱化到不足以对其不孝行为产生威慑时,他的行为便会终止。孝是一种最真挚的、本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的感情和行为,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的感情和行为,只有出于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才是孝的源泉。2004年底,南京大学校园出现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这位父亲在信中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曾引起了多少学生和老师的情感共鸣、思想震撼。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时,首先要从他们与父母的血肉亲情出发,在亲情的基础上启发其内心的自觉。这样他们就有了最原始、最生动、最自觉的人生动力,教育也才是持久的、有效的。

3.2创造教育情境,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除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孝道教育外,还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情境,诸如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节日,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开展“一封家书”、“算一笔养育账”、“我的父亲、母亲摄影展”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养育之恩;组织学生到孝文化遗址参观考察,观看孝文化经典剧目(如《槐荫记》、《百日缘》等);在大学生科研活动中,鼓励学生开展孝文化研究;开设《孝文化》等公选课,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大讨论,提高青少年的尊老行孝意识。为了实现此目的,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只是依靠思想道德教育课进行灌输式说教的模式,在保证“两课”教学的前提下,要通过专题讲座,如“百善孝为先”人文大讲堂、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学习《论语》、《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直接参与孝文化讨论,提高他们对推广孝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孝道认同感,提高大学生对孝道的认识,使他们把握孝道的内涵,加深对孝道的理解。通过创造这一系列的孝道教育情境,不管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家长,都反应学生有明显的变化,与以前相比更加懂得尊师重教,在平常生活中看到老师能礼貌问好,做到彬彬有礼。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跟踪调查,大部分的家长在回执信里也很支持、认可学校的这种教育方式,他们感觉到小孩子能更加懂得体谅父母,知道父母的艰辛,能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教育效果还是明显的。

3.3强化孝道的践行教育,实现“知行统一”高校可以组织开展“校园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召开“孝子事迹报告会”,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用孝子的感人事迹感染学校师生。例如,长春税务学院学生张尚昀“千里走单骑”,背着身患重疾,不能自理的母亲打工上大学;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钟颖献肝救母;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带着捡来的小妹打工求学十二载;感动中国2007年年度人物河南焦煤集团矿工谢延信大孝至爱、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这些模范人物的孝行义举,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极大的震撼。不要说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行孝典型,就是在大学校园里,这样的典型也比比皆是。他们周围的这些鲜活的范例对他们灵魂的触动比坐而论道、高谈阔论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孝道教育篇8

一、当代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是展示个性的一代,某种意义上,却也是传统孝道缺失的一代。特别是90后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造成孝道观念模糊、孝道情感淡漠、孝道行为缺失。

(一)孝道观念模糊。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孝道观念,有的甚至不知孝悌为何物。一些大学生孝道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提到“孝”就认为是封建、复古、倒退;只强调父母对自己的义务,而没有意识到亲子之间的权利义务应该对等;即便尽孝,认为子女对父母只要做到食饱衣暖就是孝了,如果还能不断有钱给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一些家境困难的大学生埋怨父母无能,父母素质差,有的甚至觉得父母给自己丢脸。

(二)孝道情感淡漠。当代大学生是被父母呵护大的年轻人,尽管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许多大学生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部分大学生存在平时处于“失踪”状态,没钱时才想起爸妈,打电话回家就是要钱,而面对家里打来的电话,竟然觉得很烦。很多家长感慨:孩子越大,读书越多,但对亲情却越来越淡了,情感上与家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

(三)孝道行为缺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缺乏做家务的习惯和主动精神,缺乏反哺意识。另外,不少大学生在学校不好好学习,只顾着享受玩乐,生活追求新潮化、高档化,用父母的血汗钱与同学攀比且乐此不疲。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相左,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提出来,而是顶撞父母。

二、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及其可能性分析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孝德,以尊亲、悦亲和养亲为内容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软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血缘亲情是大学生进行孝道自我教育的天然基础。

为什么要“孝”?古人的解释也很简单,“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人间的慈爱与呵护都是首先来自于父母,血肉亲情是最原始、最生动、最自觉的人生动力。“孝”乃出于人的天性,从婴儿至于成人,无人不承受父母的抚育与关爱,有此恩情,子女报之以孝,合乎情理。

爱教会爱,大学生倘能切实感受父母的辛苦,以达到知恩,由此产生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再由爱己之父母而知爱人之父母,由爱己之兄而知爱人之兄,从孝敬父母,关爱亲人起始,爱的视野逐步拓展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境界。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极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

其次,源远流长的孝文化为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隐性课程。

孝道观念广泛体现在一年的岁时节日中。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综合性节日,在辞旧迎新之际,中国人一刻也忘不了对父母祖先的孝心敬意。只要父母健在,都要在新年来临之前,赶回家中,看望父母,给父母带回或送上贺年礼物。事生如此,事死亦然。年三十要祭祖,清明要扫墓。

传统文学艺术如诗歌、对联、戏曲、传记、铭赋、祭文,以及传奇、小说、神话、志异、绘画等,也广泛地表现了孝道主题。

此外,大学生自身的优势特点为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想像力丰富,爱好广泛,志向远大,有大量的需求,渴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生生理上的成熟,会使其心理发展上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出现独立性、自尊性、成人感、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为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

三、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对策分析

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孝道的知、情、行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大学生孝道自我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孝道的知、情、行等环节,系统学习孝道理论,激发孝道情感,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运用其合力来提高孝道自我教育的成效。

(一)学习孝文化知识,提升孝道意识

首先,可以系统深入地学习孝文化知识,了解孝道的一般理论,广泛占有孝文化知识,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如了解孝的起源与演变、孝道的含义、传统孝道的性质、现代孝道的特点、孝道教育的含义与内容等。学习中,特别倡导读经典书籍,读整本书如《论语》《孝经》等传统经典。学习中,更应倡导反思精神,认真反思传统孝道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反思近百年来国人对于孝道的偏见与成见,用“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观点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赋予传统孝道教育以全新的时代内容。

其次,可以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学习孝文化知识。如开展关于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孝文化知识特别是传统孝文化知识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开展关于孝道文化知识的讨论和辩论可以明辨是非,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所谓“话不说不透,理不辨不明”,就“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等古代孝道故事进行讨论,就传统愚孝行为组织辩论,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孝道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观点。又如探讨“大学生孝道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更深刻地认识弘扬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二)倡导自我反省,激发孝道情感

在孝道认知的基础上,面对父母的无尽的爱,大学生应经常反省自己是否体会到父母的无私奉献,是否懂得照顾关心父母;是否尊重父母,对父母的态度是否冷漠,自己的言语及所作所为是否伤害了父母的心,是否严格按照孝道伦理规范的要求监督、约束和克服自己的不当言行;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父母付出的艰辛的汗水甚至血泪,是否满足了父母的成就期待等。大学生从血肉亲情出发,通过自我反省,不断激发孝道情感,有利于将孝道观念付诸于实践。

(三)践行孝道理念,注重孝行养成

大学生的孝道实践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方面。

一般说来。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应包括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还没有能力对父母进行经济资助,因此大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应尽量照顾父母,特别是从日常生活出发,注重孝行的养成。

除了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外,更重要的是对父母进行精神赡养,这是尽孝更高层次的要求。尊重父母,成就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满足的正是父母对家庭亲情、对天伦之乐的心理需求。

笔者根据在大学生中的问卷调查,借鉴2012年8月14日由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特提出当代大学生“24孝”行动准则。

1.努力学习,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2.照顾好自己,不让父母担心;3.在家多分担家务;4.勤俭节约,减轻父母经济负担;5.尊重父母,和父母意见不合,应努力沟通;6.常给父母打电话;7.父母的生日送份小礼物表示心意;8.多和父母聊天,聆听父母的唠叨;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13.提醒父母戒掉不良习惯;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每年陪父母工作一天,了解读书费用的来源;16.关注父母的身心健康;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学校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自己学习生活的地方;20.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上一篇:行政决策论文范文 下一篇:行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