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1 09:04:56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篇1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文言文教学篇2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大多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一点,我在上语文课介绍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生平时不会机械地念文字材料,而是尽量找到些作者的生平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听这些小故事中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在讲文言文哪怕是练习册上的内容时,我尽量会补充作者介绍或把历史故事补充完整。学生每次都对我讲的这些故事听得很认真。于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将一本厚厚的成语故事搬上讲台,让科代表每天上课之前将成语的出处引文抄到黑板上,先让全班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老师讲故事,再叫一学生根据老师讲的故事说出成语并翻译黑板上的文言文,最后用成语造句,学会应用该成语。然后从成语出发,给他们讲解一些文言知识,引导他们跨入文言文的大门,如透过成语挖掘出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了一些文言现象、积累了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等。

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兴趣后,便可以轻松地进行文言文教学了。学前预习,让学生生动进行。在正式上课之前,应该要求学生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这种习惯应该在开始进行教学时就养成。而此时,老师的作用应集中在鼓励上,鼓励学生要迎难而上,更要鼓励学生做好预习记录工作。重点是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方便随后的教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每次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如:个人预习,同桌合作,小组讨论、全班共研等。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立有价值问题评选的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扫障设疑。老师讲解的时候一是可以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在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这样一来,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我除了教完课内的一些文言文,还常常补充一些课外经典的故事性比较强的的文言文教学,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如:补充了一些高中才学到的《出师表》《赤壁之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锤炼课堂语言,巧妙衔接

注意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评点人物、事件、概括大意,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教补充的课外的文言文《出师表》中,在分析诸葛亮第一个建议———广开言路时,笔者说:“诸葛亮要离开后主了”,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只要广泛听取众大臣的意见,博取众长,集思广益,还可以治好国家的,所以后主所要做首先是“广开言路”。这样的巧妙衔接,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懂得古人谋篇布局之道,很有必要。

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

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上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的了解事情的经过。学生在饶有兴趣的看完了表演以后,配合理好的线索板书,大部分都可以快速准确的背诵出那本来很难的一段,而且气氛极为轻松。

授以句读,多读成诵

读通文言文,是《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句子节奏的分析很有必要。多读成诵。老师可以适当择要指导背诵。《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时如是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样也适合于我们今人。在教学《赤壁之战》时,我就采用了“读书百遍自见法”,当时的考虑有三点:一是“赤壁之战”这段历史知识家喻户晓,学习时即使碰上拦路虎,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二是文字上没有多大障碍,凭借注解可以把握字词句及思想内容;三是课时少,篇幅长,不允许精耕细作。但是,让学生自读自得,不能撒手不管,而应该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循序渐进。

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在讲述新的文言文时,可结合已讲课文中的佳句名言,加深学生对新课文的理解。如在讲授《出师表》时,在讲解“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时,可联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显身手试教法

对于《吕氏春秋》中的《去私》、《列子》中的《愚公移山》等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自读课文,我就大胆让学生试教。具体做法如下:①指定基础较好的同学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并将书面翻译交老师审阅。②指导试教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也要求形成书面稿,以便备用。③要求试教者尽能力作好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发言准备,主要从自己的学习体会入手。④鼓励试教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让学生“兵教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受到了“实战”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文言文教学篇3

首先,教读可以很好地解决正确朗读这一问题。只要老师在教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三五遍,再自己去读,就不会出错了。如果不教读,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这是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造成的。

其次,教读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文章读流利。文言文之所以读起来不顺畅,除了生僻字多,难以认记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长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老师在教读课文的时候,当然能把停顿读出来,学生跟着读上几遍,自然能够把握长句的停顿。生字会认了,长句子的停顿把握了,学生怎能会读不流利呢?老师不教读,虽然也能让学生读流利了,不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老师的作用也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第三,教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呢?我认为还是教读。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顾自己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时曾这样写到:“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流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读辛弃疾词的。”

老师当年有没有一句一句地教于漪和她的同学们读,不得而知,不过于漪在这里回忆的可是老师教古文的方式。老师满怀激怀地朗诵,确实是感染了学生,并影响了学生。我们在教文言文的时候,如果有感情地教学生读几遍课文,学生自然会很容易地进入文章的情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自然容易达成了。

文言文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3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认识古代生活之多姿、欣赏古代文学之精美,积累沉淀古文化知识,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同时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很大,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前提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力军,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里,我通过故事导入、实物演示、讨论引入的方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中,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我还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及内容。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同学课前翻阅古代汉语词典,然后进行讨论,进入课题。通过以上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同学主动爱学。

2.重视文言文-让人文情感走进文言课堂

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不仅仅为了用来考试,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个环节,意在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情感呈现出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在教师的导引下,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明显带有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重视教学方法提高

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读了以后,学生产生了研究课文的兴趣。这时,老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允许学生讨论商量,二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教老师。完成这一步骤后,再选几名学生,对照课文,复述文章大意,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后将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译错了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跟串讲相比,这样的疏导释义,既省时省力,又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实词解释时要兼顾到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现象,虚词理解不仅要知道它的意义,还要弄清它的用法。如果不讲究方法,让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文言文教学就被动得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肯定不浓,知识掌握也肯定不牢。字词句的翻译上,不能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师讲清知识要领后,剩下的事情就要让学生去完成,从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增强文言课堂的思维力度,文言课堂才能活起来。如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这个知识点,教师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导"的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现象,从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确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别。然后开展学习竞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这种活用现象的句子,比谁找得多,找得快,找得准,学生的思维就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实践中探索,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变得富有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在充满思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得到提高。我们还应该学会比较阅读。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分课时、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学生仅仅学会了某课时内容、学好了某阶段知识,而缺乏不同课文、不同阶段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学习的能力,其学习品质是很难发展、提升的。而文言文复习它特别强调知识点的链接与集合。既要注意作品内涵的相似之处,又要注意作品的个性化特征;既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常用法,又要注意区别于不同语境中的语境义。因此,只要我们通过比较阅读,就会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我们的成绩。

文言文教学篇5

1.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并不是难度很大的文章,只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有效方法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找寻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是一项经常被学生忽略的工作,然而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预习能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大概的了解,可以通过自身的认知对文章有大体的概念,然后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轻松的跟上教师的节奏,重点的听一下预习中遇到的难以理解的地方。

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运用符号预习的方式,也就是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利用特殊的符号圈画出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在文章上做上注释,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展示预习的成果,对于预习效果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在有些部分直接让学生讲解,阐述自身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有效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另外,还要教会学生朗读课文,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在熟悉的基础上能够更加了解文章的意思,让学生牢记文章的内容。除此之外,在课余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古代的历史典故或者是成语故事,然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分享,这些故事在文言文的理解中可能用的到,日常的搜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想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学生觉得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一些词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文章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以图画的形式将整个文章表达的故事内容呈现出来,图画的形式能够让学生迅速的了解文章的内容,“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这样的情境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会让学生感觉比较壮观,对文章描述的内容更加的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其实文言文并不是那么的复杂难懂,这些作品只是古人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一些思想活动的途径,只不过运用的文学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的表达,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样的形式进行转化,变成更加接近学生生活的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的配乐朗读,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学生能够对文章情感的表达把握的更加准确,还可以播放一些节目或是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口技》的时候,文章表述口技及技巧非常的神奇,教师可以找一些口技表演方面的节目来让学生观看,通过多样精彩的表演,学生能够对口技表演这一艺术形式有更大的兴趣,从书本到现实的之间的距离被逐渐的拉近,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趣。

3.注重日常积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中更多的是细小的知识点,一些重点的词句不同于现在表达的意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受到现代表达的影响,在理解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错误。这些与现代认知产生差异的地方都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才能够掌握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语,如果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中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理解偏差。

比如,在《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一词,在现代汉语当中妻子这一词语并不陌生,按照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来说就是和丈夫相对应的一个称呼,但是这样的解释放在这句文言文当中是不合适的,古代文言文中“妻子”的意思要比现代汉语中涵括的内容要多,指的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虽然在字词的组合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意思却有了很大的改变。又比如,在《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其中“学者”一词,在现代汉语当中指的一般是一类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才会被成为学者,但是在《师说》中这里的学者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求学的人。还有在大多数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走”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就是走路的意思,而在古汉语当中“走”就是跑的意思,这些古今汉语意思不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搜集和积累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重点记忆这类词语,让学生养成归类记忆的好习惯,掌握这些词语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文言文的学习当中更好的运用,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下功夫去积累这样简单的词语,逐渐的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的运用,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文言文教学篇6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从让学生通读全文到理解关键字、词、句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作者情感,挖掘作品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提升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而行的,语文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训练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指导自主学习

首先,定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再次是合作,这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其间,教师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二、教会综合比较

教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辄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苟子《劝学》中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文言文的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学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虚词“之”,在“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是“他”的意思,在“吾欲之南海”中是“到”的意思,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中是“的”的意思。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除了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的句式,这也需要我们对这些句式进行综合比较,理解其结构,准确译出内容。

三、训练语感能力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只知道一些词句的差异,并会翻译,我们学习文言文还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为此,学习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1.反复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可见,诵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把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其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2 品味语言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1)品味“词”。学习《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清”的词义,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清”的丰富内涵。柳宗元一再遭贬,心情抑郁,看到如此幽深冷寂的环境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吗?这“清”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也才是深层次的。(2)品味“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听了秦王的威胁后,对秦王说:“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以死相拼,义正词严,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3)品味“段”《小石潭记》的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往来翕忽”等,表面上写鱼,细细品味这一段,又可感悟到处处体现了水的清澈。

3.背诵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量。背的方法很多但要讲究科学,首先,要口熟。其次,要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记准若干昭示文意的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旬以及连接上下文的语句,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第三,要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的一些特点。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时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和骈文、韵文等的特点来帮助记忆。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日久天长,必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4.实践语言

实践语言主要是指学生写语感随笔。语感随笔是从口头品味语言到书面品味语言的延伸,是从课内学习语言向课外学习语言的延伸。实践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及其书面表达能力。条件许可的话,甚至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文言小片段,虽然文言文写作并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然而这种尝试对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大有益处。

文言文教学篇7

一、首先要让孩子打破畏难的情绪

孩子们以前接触到的古诗词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孩子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理解、易背诵。在教学文言文前,我出示几个常用的文言警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常见的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后,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2.师: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紧接着老师简要介绍学习古文的意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文言文提供了动力。告诉孩子们,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孩子们很快就明确了,畏难之心也很快就解除了。

二、指导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文的经验。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在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朗读中,我首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读的方法很多,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小学生模仿力较强,教师就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教学中,教师采用情感性范读,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朗读的质量。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再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此外我还要重点指导重点语句的语调,例, “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语气。“曰:非/然也。”应读出肯定的语气。3. 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4. 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5. 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6. 在学生朗读正确的基础之上,让其自由反复诵读。当然要求诵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结巴巴,有适当的停顿,语速适中,直到口熟而成诵,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文言文语言精练,再加上特殊的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多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对于语言的积累和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

三、充分利用插图

有时候,老师和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只注重课文的每句话,往往会忽略插图,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要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知道插图的作用,不是只为了美观,而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上课时,我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学弈》一文配的插图,这样就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出示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让学生根据插图进行合理的想象,通过观察、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有助于有语气的诵读。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将难懂的古文简单化、趣味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此时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一会儿时间,学生基本能说出《学弈》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课文讲的是两个人一起跟老师学下围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却在想射下飞翔的天鹅。想天鹅的人没有专心的人棋技高。

上课时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学生非常喜欢,同时也会对文言文产生了兴趣。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会毫不示弱,都想成功地把课文背下来。

四、鼓励创新,言之演之

小学阶段的几则文言小故事都旨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学生在读熟课文,读懂故事内容之后,要鼓励他们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主题思想等,可让学生去复述、辩论、表演等。如学完《奕秋》之后可让学生进行“名师是否出高徒”的辩论;在学完《两小儿辩日》之后, 我给学生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一开始,我说:“我们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好吗?”学生听后,议论纷纷,很感兴趣,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看到同学们兴致这么高,于是,我立即选三位学生分别充当文中的角色, 由一位男生打扮成孔子模样,他在去东方的路上遇到两小儿,两小儿请这位“孔子”裁决“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当两位学生表演两小孩争论问题的神态时,我不时鼓励:“你俩挺专业的嘛!”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演员们更带劲了,把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演得淋漓尽致,而旁观的学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文言文教学篇8

根据大纲要求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的教学就应与传统文言文教学有所区别,下面,我就结合《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以图激趣,初读感知

以图激趣,初读感知是我们进行现代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例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也配有一幅插图,这幅图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课文内容的重点。在上课伊始,我就用多媒体出示这幅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图中人物不同的姿态、表情,想象、推测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图上看,课文讲的是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一位老爷爷给两个小孩讲故事。”有的说:“一个夏日的早晨,一位老爷爷向两个小孩问路。”还有的说:“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问题,老爷爷在判断谁对谁错……”想象多种多样。借此时机,我让学生带着争议依靠插图、注释,联系上下文初读课文。结果,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投入,很快就能读通课文了。

二、反复朗读,读中领悟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使其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

1.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如:弗(fú)、曰(yuē)、沧(cānɡ)、汤(tānɡ)等。其次,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读熟课文,恰当断句。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一句,在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把此句读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就很难理解此句话的意思了。这时,我就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先理解句意,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反复去读,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地朗读了。

2.逐字精读,读中领悟

能正确熟练地朗读文言文后,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因为相当多的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读中领悟。如《两小儿辩日》中,“而日中时远也”中的“也”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语气词,和现在常用义不同。在理解这个字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理解其他字的意思,然后再试着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最后通过对整句话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也”是一个句尾语气词,没有具体意义。

三、复述表演,实践探究

为了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试着用文言文来讲《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实际上,也就是促使学生把课文内容背诵下来。当然,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例如,我在讲到这一环节时,就用多媒体放映插图,然后让学生看着插图,用两分钟的时间回忆这个故事。接下来,请三名同学分角色复述这个故事。出乎意料的是,这三名同学竟然都没有看书,而且非常准确地把课文内容复述下来。同时,其他同学在看、想、听的过程中,也都能很快地把课文背下来了。由此可见,复述是学生背诵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四、旁征博引,探索奥秘

对于《两小儿辩日》中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一定也会感到十分好奇,并且会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就可布置这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寻找答案。课上,再让其展示学习成果。例如,我班知识丰富的曹云根同学就从《十万个为什么》上找到了这样的解释: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通过他的解说,学生们很快都明白了这个问题。总之,旁征博引,让学生们探索奥秘,不但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科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其探索的积极性。

五、开拓思维,创意表演

在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并通过资源解答了两小儿的疑问后,可让学生开拓思维,创意表演。这不但可以再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就提供了这样的活动设想: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已经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遇到两小儿辩日时,你会怎样为他们裁决呢?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结果,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不但正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自己也真正地成了“小圣人”。

上一篇:网上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新刑诉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