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科学范文

时间:2023-11-19 11:53:25

思维科学

思维科学篇1

【关键词】天气预报;科学思维

0.引言

天气预报员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收集整理信息进行思维决策的过程。对于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报员的结论又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指导防灾活动进行决策的前提,因此,预报员的预报结论含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必须慎重地做出。本文就如何运用科学决策的原理讨论天气预报员所应遵循的思维原则。

1.预报员思维的前提

天气预报员从事天气预报工作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天气学、数值预报和气候学三方面的专门知识,方能对天气结构特征、数值预报结论和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天气学知识为预报员提供了对天气结构进行分析的理论依据,帮助预报员理解天气发生的原因,对天气发展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做出比较好的定性预报,缺点是需要预报员进行相当的工作经验积累,主观性大,难以做出定量预报结论。

数值预报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天气模式的改进,预报精度在不断提高,时效在不断延长,但现在看来,数值预报并不可以取代天气学方法,原因是我们对大气的物理过程的认识永远不能完结,数值预报中参数化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半经验和半理论的东西,天气的可预报性在不断探索中,不同的数值预报模式结论会有不同,数值预报产品永远不可能绝对准确,数值预报和数值预报集合产品,只能是可供预报员选择的一种产品,而不能取代预报员。

气候学方法是天气学方法和数值预报方法的有力补充,历史上虽然没有完全一样的天气状况,但都是不同程度天气事件的重演,随着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序列的不断延长,大多数天气变化不会超出历史资料的变化范围,预报员如果能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加以分析研究,对预报制作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2.分析方法分类

2.1常规性分析

科学的预报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分析流程,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分析。每个地方的气象台站都要根据本地的气候特征结合实践经验确定对某类天气的预报流程,这是科学预报的基础,是常规性分析预报方法。

2.2非常规性分析

天气事件常有特殊性,预报要遵循常规性分析流程,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天气变化的细微之处。风场上一个很弱的切变就可以发展成一场局地强对流天气。为此,预报员在进行常规性分析时,还要对一些异常特征进行非常规性分析,增大预报信息量,以免漏报重大灾害性天气。

2.3头脑风暴会商法

由于有了信息网络手段,现在各级气象台预报员所掌握的信息量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各地气象台可利用开通的可视会商系统,运用决策科学中的头脑风暴思维法,进行天气会商。即上级气象台不是先发表主导意见,而是让各地预报员把各自集体会商的结果通过会商系统先发表出来,相互启发,经过再分析,上级台汇总综合,完善会商结论,做出更接近实际的预报。

2.4预报结论的三种分类

在天气复杂时,预报人员要做出肯定性的预报实际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鉴于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局限,对于天气变化的可预报性不是完全清楚的,天气预报的结论不总是能够确定的,实际存在确定型预报、风险性预报和不确定预报三种预报结论。所谓确定、风险和不确定是相对的,一般天气形势比较简单有把握的预报作为确定型预报,对于预报有一定把握但是不十分确定的,作为风险型预报;对于预报没有把握,只能作为估计的,作为不确定型预报。但大多数情况下,短期预报可归为确定型,一部分短期和中期预报,可归为风险型预报,而对长期预报,因统计预报的缺陷和现阶段数值预报模式水平非常低,不管如何只能作为不确定型预报。通常情况下,对为公众服务的短期预报只能给出表面确定型预报,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公众可能会无所适从。但对专业、专项天气预报情况就不同了,我们可对一个天气过程做出一种估计,即不确定预报。例如,对向水库调度人员提供的预报,在给出预报的同时,说明预报可靠性,即使是不确定型预报,对水库调度人员的决策来说仍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尽量确定预报中能确定的部分和确定不能确定的部分对服务对象来说同等重要。对不能确定的预报做出确定的结论或做出模棱两可的预报都是有害或不利用户使用的,这需要预报员有科学的态度和勇气。

3.预报思维的主、次策略

数值预报、天气学方法、气候学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三种方法必须并用,但它们的主次作用不是等同的。一般情况下,短期预报主要依赖数值预报和天气学分析法,而气候学方法辅之;长期预报主要依赖气候学方法,其他方法辅之。对不同预报对象,仍要作具体化分析。另外,不同的预报方法预报因子所起的作用都有主次之分,可通过统计分析和预报实践逐步积累。

4.综合的策略

天气学的、数值预报释用的和气候学的预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必须在最后加以取舍和归纳才能得出惟一的预报结论,而取舍的标准则要建立一个判据参数体系,这些判据源于统计分析和预报员的经验总结,对于简单体系可人工完成,对复杂的体系可借助计算机完成,做出的预报结论还要通过与实况的校验,以丰富预报员的经验,修改判据,从而提高预报水平。

5.小结

思维科学篇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2]。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阎金铎,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思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亮点,可喜的是科学探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在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同时,精心设计了在科学探究组成的诸要素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希望会在教学实践收到满意的效果。

思维科学篇3

一、传统教学思维特点

1.封闭式和线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思维是一种固化的封闭式思维。师生在课堂上被物化为两个截然分开的系统,两者角色地位被定格在知识的传授者和知识的接受者上。教学沿袭

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评估这一线性思维,不是一种交叉、互动、循环的模式。即使教师采用了一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依旧未触及深层面教学理念的改革。

2.以结果和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思维。目前英语教学存在“重语言、轻思维培养”的倾向。教师的教学思维局限在语言分项技巧的提高上,对专业四级、八级通过率的过分关注形成了以结果和成果为导向的授课和评估模式。至于学生如何通过语言习得来获取各种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如何进行自我评估与纠错等都往往被忽略。[2]

3.局部和点状思维。传统的教学思维指导下,教师往往围绕语言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课程的体系被孤立、零散的知识点和内容所取代,形成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和点状思维。局部和点状思维不利于学科框架、知识体系和认知图式的构建,从而阻碍学生实现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经验水平向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的转变。

二、以科研思维为依托的教学元思维构建

教学元思维究竟应包含哪些品质,又如何形成与培养?教学元思维是指导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断修正模式化、确定化教学思维的一种抽象了的思维,因而应具备科学性。科研思维是一种抽象了的思维,符合于元思维的特征。教师若能将科研思维内化为一种教学元思维,则可实现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思维向动态复杂的教学元思维的转变(见图1)。

三、教学元思维自组织机制在教学原则与手段上的实现

自组织系统中外部各种参量的变化达不到一定的阀值,系统内部的状态变量也不可能达到突变。教学元思维自组织机制的形成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为教学元思维品质训练创造一定的积极条件,使思维系统在涨落中走向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1.推行开放性、弹性式和非线性教学模式,实现向过程教学法的过渡。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和教师授课―学生练习的线性模式,打破一本教材、知识点中心论,将学生思维从书本和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协助学生认识学习过程的具体环节,挖掘潜力、激发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参与、思考、发现,帮助学生发现他们内心的声音,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

2.强化输入,推行全语言教学法。传统教学每门专业课程往往只侧重某种技能或知识的传授,将各项技能割裂开来,将语言技能与知识获取割裂开来,授课模式单调,限制了信息量的提供。而全语言教学法能将某一种语言技能与相关语言技能结合在一起学习,将语言技能与专题及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融语言培养、知识获取和思维训练融一体。帮助在输出前进行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输入,延长习得语的输入时间,通过理解课题和语言,不知不觉地习得语言、形成观点。

3.以专题为依托的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将“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融为一体,使各种活生生的材料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出来,能充分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学生从分析案例、提出观点、到寻找论据论证、师生研讨、论辩,最后付诸于口头表达或文字,有助于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批评和论辩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3]

4.基于网络与语料库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与语料库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能够使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模式更加弹性化和个性化,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一,利用网络和语料库的丰富而真实的语料资源从事专题研究、写作所需的文章和资料,培养搜寻和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能力。第二,利用网络和语料库进行自我纠错、自我评估,可以提升意识,强化学习动机,内化问题意识。

5.反思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创设疑难情境,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与技巧的同时对语言材料进行质疑,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搜集资料,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逻辑推断和实证研究,去验证并论证先前的假设。[4]

思维科学篇4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正是要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本质——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完美结合体。在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加强学生科学思维略谈几点。

一、有效设置情境——做好道而弗牵

俗话说:问则疑,疑则思,思则通。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只有有目的性的疑,才能有针对性的思,可以说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也是贯穿课堂的主线。

然而学生的疑又是源自教师有效的情境设置及引导。所以不要忽视课堂开始短短几分钟的情境导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有效的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

例如,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这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小苏打和白醋,为后边和产生的新物质比较作铺垫,而后基于上节课《黄豆和沙的混合》很多学生想了解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怎样?这时,教师做了一个魔术式的情境设置:把两者放入自封袋后摇了一下,结果自封袋膨胀了。这个情境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袋子为什么膨胀了?在教师魔术式的情景设置下,深深吸引了学生,都在思考袋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继而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时也会产生内在的乐趣。

二、给学生一个犯错的机会——科学思维贯穿探究活动前中后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以为教师执教《蚂蚁》一课,该教师并没有通过图片介绍蚂蚁的结构等,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利用教师准备好的结构性材料拼装成一个蚂蚁的形状。这个活动中学生犯错误了,当各组把自己的“蚂蚁”展示到黑板上的时候,同学们发现:有些小组蚂蚁的头比较大有些则是尾部比较大;蚂蚁的几对足长的部位也不一样。这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时老师趁势把真实的蚂蚁发给各小组观察,“犯错”以后的同学们观察的越发认真、起劲。而后同学们把自己的“蚂蚁”进行了重组,再次展示的时候,该老师戏称:“这下总算没有畸形的蚂蚁了。”整堂课这位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给学生制造了“犯错”的机会,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而有些老师为了非常“顺利”按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最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设计及课件构思都做了非常精细的规划,把学生课堂上每一步活动都设计到了,虽然保证不会出那些所谓的“状况”,但却抹去了学生发现错误的机会。这样学生探究活动中具体操作环节的科学思维就缺失了,不能让科学思维贯穿探究学习的前、中、后。

三、做实一个活动——让学生真切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新课标强调科学课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体验创造与发现的过程,虽然和科学家相比这是一个简化的过程,但我们不能让其失去完整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完整的探究过程,能帮助其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进一步领悟科学研究的本质。

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可分为八个连续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开展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有时短短40分钟内要完成多个活动,以至于学生缺乏是思维的训练,有些活动在无形中演变成了验证性实验,有悖于科学探究的本质。

笔者认为,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毕竟一堂课只有40分钟,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开展;我们也可以对一些活动进行简单的合并,把一两个活动做足、做好。

例如在《金属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这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实验作为重点探究,基于前两课的液体和空气热胀冷缩的学习,学生自然会产生固体(金属)是否也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如果有的话肯定较难观察,基于这个探究需求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及相关注意点。而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填写实验报告、下结论等过程,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了前面的基础,对于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这个实验,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即可。

完整的经历过程,学生才会有完整的收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科学家式的思维,以此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方法也是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科学探究的本质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定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打好扎实基础。

思维科学篇5

科学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应,是人们内化了的思维体系。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科学思维能力的特征是认识的客观性、认识的定量化、结果具有预见性。逻辑性原则就是遵循逻辑法则,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科学认识活动的逻辑规则,既包括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归纳逻辑,也包括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是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思维科学篇6

1.模型化

物理学科的研究,以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为内容。对于那些纷繁复杂事物的研究,首先就需要抓住其主要的特征,而舍去那些次要的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典型”,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典型”,以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建立新的概念。这种以模型概括复杂事物的方法,是对复杂事物的合理的简化。而抽象概括和简化的过程,也正是人脑对事物的思维加工过程。模型就是一种概括的反映,就是概念,亦即是一种思维的形式。

把握好物理模型的思维,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所在之一。然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模型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步入模型这个思维的大门,适应并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具备掌握物理模型的思维能力。

2.多级性

任何一门学科,其内容都不会是孤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学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本学科内,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解决,其后所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个环节,问题的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往往需要分作几个过程、阶段或几个方面、几步。须经历分析、综合的相互转换,往复循环,逐级上升。本文谓此特点为物理思维的多级性。

一般说,物理思维的多级性,亦包括了模型的转换。无疑,这种思维的多级性,要求更高的思维能力,这是对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一次推进。而对于步入新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对思维惰性的一个冲击。从开设物理课开始,便须注意不断地引导并培植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敏锐能力,鼓励学生勤于钻研、深于追究的思维品质。

3.多向性

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只有一种办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出发,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同一个结果。

还有一些问题则不同,并不只有一个结果存在,需要作全面的分析。而解决这类问题所需要的思维过程,须是开放性的。即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灵活而全面地寻求对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这种特点,被称作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求异、发散是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的体现,要求个体具有能从常规、呆板或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把思维从曾经历过的路上转移开来,以探求新的解决办法,又能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方面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而且,在思考中能灵活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转换,全面地把握问题,细心地权衡哪些思维是有利的,哪些思维是正确的。

4.表述的多样性

物理问题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表述物理规律,可以用文字叙述,也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借助于画图像。有些问题还可以用各种图示。概念的表述,亦有类似的方式。每一种表述,都是一种语言,同样是一种思维。

这种表述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首先对思维的方法要加以选择、优化。选择和优化是对思维的批判性品质的表现,也是思维灵活性品质的表现。物理教学,就需培养学生选择表述方式的意识,学会并掌握物理语言,准确地运用适当的语言思考、论述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5.思维的转换

思维的转换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它要求个体及时地更换自己的思维方向,转换思维的方式,改变语言表达方式,以更简捷、有效的方式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对象的转换、物理模型的转换、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转换等是常见的。

思维的转换,既是物理思维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甚觉困难的又一所在。

思维的转换,是思维的灵活性品质的体现,在物理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培植这种品质。

6.假设与验证

为着解决某一问题的思维,所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说有如下四步,即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而其中的假设与验证是思维过程的中心环节或关键环节。在解决有多种可能的问题时,结论与假设有关的,必须加以验证。验证假设的思维是人的认识深化的过程。验证的方法,可以是间接的方法,即推理的方法,也可以是直接的检查,即知觉的方法。但无论以怎样的方法来作验证,都直接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7.等效思维

等效方法的运用,是物理思维的又一个特点。所谓等效,即效果相同。例如矢量的合成分解、等效电路等属之,都是简化复杂问题的方法。把复杂的对象等效作一个模型,以便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这种等效处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8.实践性

物理知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许多知识是实践观察的总结。

就其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技术这一点讲,物理知识是非常具体的、通俗的。而就其概括实践来讲,无论是初级经验的概括,还是高级科学的概括,它又是那么抽象,既具体又抽象的特点,要求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必须具有相应的特点。

思维科学篇7

思维方式的更新与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密切相关,与实现科学发展密切相关。要克服因循守旧、自满保守、狭隘封闭、主观片面等不利于我区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影响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陈旧观念和传统习惯,必须通过解放思想、通过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培养、形成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方式上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保证。

科学思维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科学思维是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符合实际、更能把握客观规律、更能认识事物本质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呼唤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用科学思维谋求科学发展,是我们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关键时期,实施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对全区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统筹管理、决策、应对危机、获取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面对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面对经济社会建设变量因素的增多,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否正确科学地判断发展趋势,把握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与外在现象,事关决策的正确与否,事关全区发展大局,事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思维方式决定思想观念的形成,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统筹兼顾抓发展。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思维,不为已有的观念和知识所束缚,才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有的放矢,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我们在思维方法上如果还抱残守缺,思想观念就难以转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难以统筹兼顾,抓住重点,全面推进。或只顾眼前,不想长远,按下葫芦浮起瓢;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或“老虎吃天,无处下嘴”,千头万绪理不出头绪,不敢试,不敢闯,更谈不上改革创新。我们讲要学习广东精神,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首先就要更新思维的方式方法,强化科学思维的意识和水平。如此,才能变革思想观念,开阔视野与胸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进行决策,谋划发展,推动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学习能力,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精神,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事有所成,必学有所成。只有通过学习,强化科学思维,才能够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因素、各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认识把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相互作用,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快速反应,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维科学篇8

2、分类:在比较的基础上。将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将具有差异点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体态万千的事物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叫分类;

3、分析:把研究对象分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其分别加以研究,以达到对事物内部结构和本质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4、综合: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5、归纳:是科学思维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研究方法;

6、演绎: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

上一篇:条码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素质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