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范文

时间:2023-12-11 14:38:27

当代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篇1

新资本主义有三个主角:跨国公司,参与者,与作为旁观者、伙伴和人质的国家。这里主要讲跨国公司、参与者这两个角色,国家这一主角就自然明了了。

跨国公司

我们注意到跨国公司的几个要点:

(1)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它到世界各地寻求市场份额取得市场地位;它收购兼并企业。但是收购和兼并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增加生产能力,而是为了增加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2)跨国公司不是自然而然产品的社会化。80年代跨国公司主要是扩大生产领域,铺开经营阵线。现在则是想搞专业化生产,发挥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扬长避短。这就意味着风险也增大了。这样一来,跨国公司就面临一对矛盾的两个诱惑:获利的专业化和减少风险的多样化。

(3)跨国公司也会涉足到金融业务。生产性跨国公司也拥有自己的金融部门,它们就在做着股票买进卖出的工作。

参与者

主要的参与者有如下几类:

一是国际投资者。他们占有世界58%的金融资本,控制了按世界平均人数计算每人四千美金的财力。其主要分布于保险、退休养老基金、互冲基金等领域。

二是家庭式资本主义。

三是二战后繁荣过30年的资本主义。如福特公司的流水作业线、大规模生产、标准化产品等。这类公司的管理人员其理念是,利润不是唯一目的,目的是把业绩做上去,扩大量。

四是我们指称的新资本主义。这类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信贷基础上而不是直接把钱投进去。新资本主义的基础就是直接金融。据资本市场的直接需求而决定策略。新资本主义的另一特点是资本股权的高度分散。所以公司的精力放在股票价值上而不是公司的眼前利润上,通过发行股票而占有资本,获利更大。投资人关心股价升涨。因此,体制性投资人想取得最大的收益。

对于新资本主义的反对意见

新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把自己大众化。即搞人民资本主义。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这不可能,反对意见

金融市场制造了不平等。大投资者制造市场;大投资者投资引导大家的投资;因此我们面临的是垄断而非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

反对对企业认知的肤浅,及对整个经济认知的肤浅。这种肤浅导致他们对经济的评估是从外部去看经济的运作。金融资本的银行评估企业则是从资金进出账情况来评估。这样,作为体制性投资者的银行往往就大错特错。另外也存在一些金融委员会,只是听企业领导的话,他们对子公司的内幕也是不了解的,知之甚少。第二种就是经济审计部门。搞审计可能对公司的状况也知之不多。审计师对跨国公司的作弊防不胜防。第三种就是金融顾问(分析师),如会计事务所。可分析师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也是没有太大客观依据的。

直接金融投资总的来讲成本要贵得多。因为在金融市场中需要中介人。而中介人的收费是令人咋舌的。他们需要的报酬比公司上层所要花的费用还大。因此,金融市场实际上是高风险的市场。投资人有风险,企业也有风险。为了保护自己,就需要一个衍生产品。问题是,当今世界上衍生产品市场经济已经到了非常大的规模。只要把金融市场参与者加起来,他们每一环节都要捞一把。有一个提法是,这种金融投资的回报达20%-50%。但买股票的人可能只能拿到5%,甚至5%都拿不到,所以直接投资方法要比信贷的成本大得多。

现在的金融市场助长了****。投资人买不买股票决定因素是什么呢?是对股票的预期。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因特网上股票还很热门,而企业实际已经开始亏本了。往往在买股票时有很高的期望值。因为买股票的人是指望将来升值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和贿赂就不可避免了。企业的领导人对公司情况再清楚不过了。但他们越做假对他们的好处越大。只要他们股票市值很高,他们就可以去买新的公司。他们通过纳斯达克为自己创造很大的剩余价值。公司上层可以先表示要买股票,定好价钱(这是他的权力),等股票涨的时候才用,一旦涨上去了,他马上就卖出去了。公司经理层也有好处,因为他们的报酬与股票价格相联系。这样,公司的股东与经理层形成同谋。银行不希望失去客户也要作同谋。审计师不希望丢失客户对这些骗局也会睁只眼闭只眼。还有一些身居要职的人可能事先会知道一些情况,他们也会从中获利。而作为金融警察性质的委员会(如证监会)可能会查处,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

金融市场不稳定性造成。在买股票过程中,如果你的意见与众人不合,你就会采取与他们一致的行动。因为你不可能去买人家认为不好的股票。所以企业金融评估是由自己主观决定的,而不是由客观情况来决定。因此,金融市场起伏不定。由此可以断言,这就是金融市场固有的经济泡沫。问题是我们在这样的泡沫中已经生活了20多年了。我们已经形成了群体性信仰,没有个人的看法,"从众心理"严重。

新资本主义的寿命有多长

我个人认为,从长期来讲,金融资本主义即新资本主义寿命长不了。

1.从经济角度来看,新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回报不丰。至少可以说它不会促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原因一,制造不断与日俱增的不平等。它只能去刺激社会上层奢侈性的消费。少数人的奢侈消费绝不可能和老百姓大众消费相提并论。二,这种投资往往不会做长期投资,它希望捞现钞。所以直接金融投资方式成本很高。三,金融投资人眼睛就盯着股票升值,他绝对对环境成本不感兴趣。四是,从劳工的成本来讲,环境往往要增加他的成本。由此可以说明生产力的回报是不高的。从最近二十年来看,除了美国的高新技术之外,很清楚一点是回报率是不高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很快取得高的速度。

2.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看,新资本主义支撑不了很久。有三个理由:

一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是,评估企业出现新的标准,即企业管理的"经济增值标准"。只有所有的持股人钱增加了,才能说明它增值了。很简单的理由,你投资,就相当于你把钱借出去,你就是公司的债权人,相应的就要承担风险,要有回报。你拿到的收入就是超额利润。这样就有两种态度:一是风险不能承担太大,但还要保证收入;二是风险越大赚得越多。但是现在的投资则二者都要达到,既要有稳定的进账,又要有高额的利润。金融投资人指望的就是这个。回过来,金融投资人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求企业、企业职工创造这样的价值和业绩出来。作为企业领导,你要保证你的收入稳定,那你企业职工的收入就不稳定,那么劳工关系如何达到妥协呢?这就是企业老板利益对员工利益的胜利。

二是收入对投资的胜利。即要使买的股票升值。只能根据一个季度一个季度的账目来判断,这就是短期行为对长期行为的专政。由此可见,这样的收入绝不能比长期收入要高。

当代资本主义篇2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014-0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面广泛,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方面的新变化主要有:一是职工参与决策。二是终身雇佣。三是职工持股。第三,在社会阶层、阶级结构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利息股票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第四,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当然,这种经济调节机制是有限度,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五,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对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透视,从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所列举的当代资本主义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但其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2008年所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作出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常剧烈波动,时不时的就狂跌;IT产业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征兆。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许多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向社会出售,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由于贷款成本低,房价又不断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为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人们广泛追捧。诸多银行投资基金,金融公司直接或间接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经济繁荣的现象,但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是虚假的。在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美联署为了减少美国经济泡沫化,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利率的提高使购房成本增加,加重了购房者还贷的压力,社会中实际支付能力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当美国房贷按揭违约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危机便随之产生。次贷危机爆发后,巨额损失不可避免,由于美国政府没能及时遏制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机构相继倒闭或是陷入财务危机。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金融危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所引发,因此,美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打击。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业元气大伤,而且使实体经济也遭受重创,同时还给美国民众在经济安全感、投资理财、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蔓延到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欧洲各国与日本,而且也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小国,如冰岛,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遭受严重打击。由于美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严重,短期内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此而造成的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许多国家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并拥有大量美国债券,还有强大制造业依赖对美国市场出口,这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直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所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们认真研究和考察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此次金融危机的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源也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生产资料而且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家贪婪地追逐剩余价值的狭隘动机却无法处理好日益扩大的生产与产品的消费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生产相对过剩又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都是产品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过剩。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用信贷手段来刺激过度消费,还对买不起房子的人实行次级抵押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又导致过度消费,为了避免泡沫化经济又要打压过度消费,生产就必然过剩;要解决生产过剩又会导致过度消费。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一天,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过度的难题永远不会解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转移到得到住房的穷人身上,但他们实际上却无力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与产生,表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破产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20世纪70年生的石油危机和美元的大幅贬值,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甚至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政府的青睐,其政策主张被当做解救拉美国家和所谓转型国家危机的药方,先后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美、英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两国推进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不仅在跨大西洋经济整合中,而且在由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坚信市场的有效性,认为私有经济和竞争性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无须人为的干预。新自由主义在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同时,更加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推崇金融自由。但是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它本身依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病就更加突出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空前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实践中证明行不通。这也表明,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必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管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给予彻底解决。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揭示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到了挫折,甚至在西方兴起“马克思热”,但这并不意味资本主义就会很快面临终结。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作出过深刻的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重要结论。我们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是有条件的,只有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制约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并且与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具有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才会冲破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关系,资本主义才会宣告灭亡,社会主义才会胜利。换句话说,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给现代化的发展留有空间,资本主义就会苟延残喘,甚至还表现出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要有深刻、全面、辩证的认识。首先,“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其次,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与联系,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社会主义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两个必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当今全世界的瞩目,因为,它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当代资本主义篇3

一、为什么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还能带头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

从18世纪蒸汽化、19世纪电气化这两次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来看,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不仅需要科技人员呕心沥血,发明创造,而且至少需要以下八个社会条件,即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管理、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思想自由、社会需求和对外开放。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经济、专制政治、人治管制下,人的思想自由备受限制,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备受压彳抑所以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欧洲14一16世纪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18世纪法国、德国的启蒙运动,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使很多人摆脱了中世纪教权和君权的统治,打破了对教宗和君王的迷信,获得了思想解放和思想自由。随着教育的改革,新生代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这样就增强了人的实践力、实验力、运算力、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开始形成现代以实验、实证为基础的分科别类的科学实现了第一次科学革命。其最大成就是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提出了以地动说为基础的天文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宇宙地球中心论,确立了现代宇宙太阳中心论。此外,英国物理学家伊萨克。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为基5础建立了力学理论体系。科学革命的成就,由于社会需要的急剧膨胀,很快就转化为技术革命。随着15-16世纪美洲和大洋洲新大陆的发现,欧洲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世界商品市场迅速扩大;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688年以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议会民主政治和法治管理的确立,更加速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1769年英国技师詹姆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取得专利,得到推广,从此掀起了以蒸汽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 命的现代化大浪潮。科技革命引起产业革命、生产力革命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采矿业、纺织业等得到蒸汽化的武装,火车、轮船等新产业崛起。随着1776年美国建立独立国家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的大发展新阶段。科技的发展是有继承性、连续性和推进性、先导性的。1833年英国人米哈伊尔。法拉第发现电解定律,为现代电工学奠定了基础。1867年德国人维?马。西门子发明的发电机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从此掀起了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现代化大浪潮,进而引起新产业革命和新生产力革命,电力、电讯、汽车、飞机等新产业崛起。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随之发生重大变革,私人资本联合成为社会资本,托拉斯、辛迪加、卡德尔、康采恩等垄断资本的新形式占据统治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垄断窒息了自由竞争,压制了发展,把世界资本主义引进了世界大战自相残杀的死胡同和大陷阱。所以列宁于1916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指出:垄断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他还说: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为什么呢?因为“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①既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只有俄国一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是死里逃生、保存下来了。因此它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思想、对外开放等上述八个社会条件依然能够继续促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德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在这个基础上进而推广为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薛定谔等人奠定了量子力学,建立了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分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30-4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发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竞相加速把这些新科学革命成果运用于制造继电器、通用计算机、火箭炮、雷达、原子武器等。

1945年二战结束。三个发达国家(德、意、日)被打败了,两个发达国家(英、法)被削弱了,惟独一个发达国家(美国)成为强盛大国。为了加速恢复经济,扶植欧洲诸国与日本,并抑制战后社会主义势力在东欧、东亚的发展,美国挑起了领导资本主义世界的重担,国家大力增加科技投资,力促科技发展。1946年第一台用真空管取代继电器和其他半机械式装置的电子数学计算机在美国问世。它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先驱,揭开了信息化新时代的序幕。1948年美国学者申农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论文,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同年,美籍奥地利数学家维纳出版名著《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标志着控制论这门新科学的形成。40年代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路?马。贝塔朗菲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奠定了现代系统论的基础;50年代他创办《一般系统论年鉴》,年年系统宣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门新科学的创立促进了新科技革命全方位、加速度的大发展。1946年出现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用的是真空管,1957年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改用晶体管。1964年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泽。普。埃卡特和约。乌。莫克雷研制的。这时计算机开始与通讯线路结合起来,随着终端设备的普遍应用,进而发展了“人与机器”对话式语言系统。从此人脑与电脑沟通、连接,真正开创了信息化的新时代。70年代、80年代以后第四代、第五代等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越来越往微型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其体积越变越小,成本越降越低,性能愈益提高,可靠性愈益增强。电子计算机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最伟大的发明,它是在一切领域无处不用、无时不用的万应灵具。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改进,像火车头一样,带动了所有部门的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使得信息化这个大浪潮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大大超过了历史上蒸汽化和电气化两个浪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借助于以信息化为龙头的这场新科技革命,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使资本主义现代化达到更加发达的高度,使资本主义全球化拓展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各个角落。实践又一次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并不是科技革命的主动力,科技革命主要 是科技专家刻苦钻研、精巧劳动的成果,而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思想、对外开放等上述八个社会条件,正是科技革命迭起的肥沃土壤和阳光雨露。

二、当代资本主义宄竟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阶段?

列宁于1916年断言:垄断、腐朽、垂死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即最后阶段。他还预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必然引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从而彻底埋葬帝国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可是事隔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破坏和多次革命冲击的资本主义世界依然健在,尤其是以信息化为龙头的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全面的新变化,似乎还焕发了青春。人们不禁要问: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仍然还是处于列宁当年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吗?除了极少数思想保守、僵化的人以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确实己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至于对这个新阶段究竟如何概括、表述,则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

在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己经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②,而列宁那时所讲的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大体上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才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私人垄断与国家垄断是一前一后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而且互相交错。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引述了德国的具体材料之后指出:“在金融资本时代,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是交织在一起的,实际上这两种垄断组织都不过是最大的垄断者之间为瓜分世界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斗争中的一些环节而己。”③1917年4月,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世界大战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同年10月他在《论修改党纲》中又说:“战争和经济破坏逼迫各国从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可见,正是战争迫使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更加紧密地结合成一体,甚至由国家直接控制、占有垄断资本。1919年3月,由列宁亲自起草的俄共(布)党纲领草案指明: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了自由竞争”。?由此可见,列宁所讲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要就是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能硬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截然割开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只能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比之以往更加发展了,或者采取了更新的形式。因此,如果仍旧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来称呼当代世界资本主义,那还是停留在列宁当年的论断上,并没有与时倶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其论据是:《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曾一再使用“国际垄断资本”这个概念来揭示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实质;从实际材料也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在于它们拥有一批全球性的大跨国公司,这些就是国际垄断资本的载体或组织形式。此外,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全面国际化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也都是国际垄断资本己经发展的充分体现。⑥还有人根据当代跨国公司大发展的事实认为,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三个阶段演变过程,即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私人垄断,二战后至70年代末为国家垄断,80年代以来为跨国垄断。⑦当代跨国公司获得大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问题在于能否由此作出当代资本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或跨国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结论。所谓跨国公司,顾名思义,是指跨越国界经营的企业,即在作为其基地的国家之外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1600年英国在印度创办的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从那时起,跨国公司的成长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17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幼年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的青年期,80年代以来的中年期。跨国公司在成长中不仅数量增多,分布领域更广,而且形式更加多样,如从单一中心变为多个中心,从单一行业变为多种行业交叉。据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到20世纪末全球跨国公司己有63459家,其中发达国家47850家,占75.4%,发展中国 家和转轨中国家15609家,占246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些跨国公司大部分并非垄断资本,而是中、小型资本。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即便在发达国家中、小型跨国公司也占很大比重,如在英国和法国约占80因此把跨国公司与跨国垄断混为一谈,这是莫大的误解。当今世界确有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而且它正呈加速膨胀的趋势。然而我们还要看到,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竞争超过了、甚至压倒了垄断。以跨国公司为例,它在1980年才有1.5万家,1992年增至3.6万家,1996年又增至4.4万家,1997年达到5.3万家,2000年己达63万多家。跨国公司如此加速增长,岂不证明跨国竞争大大超过了跨国垄断吗?可以说,列宁那个时期是大垄断、小竞争,垄断压倒了竞争,所以最终只有走向发动世界大战。当今在新科技革命大力推动下,己改变为大竞争、小垄断或中垄断,所以和平与发展能够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时代的主题。资本主义长盛不衰的奥秘之一在于自由竞争能促进中、小企业不断生长。由此可见,把当代资本主义说成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或跨国垄断资本主义,都是难以成立的。只引用邓小平讲过“国际垄断资本”来立论,也是片面的。邓小平还说过:像我们这样穷的国家要奋斗出来更不容易,没有开放政策、改革政策,竞争不过。讲到上海浦东区的开发要引进外资时他又说:“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⑧这是明确主张我国应该走出去、引进来,双管齐下,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力求打破国际垄断。如果当今世界是国际垄断一统天下,根本无法开展竞争,那我们只有关门大吉,另起炉灶了。

提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或跨国垄断资本主义论的学者,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局限在垄断资本主义这个框架内来考虑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其实垄断资本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了较多发展,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从垄断资本的发展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他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因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⑨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据此把19世纪的资本主义归结为垄断资本主义。看来我们要开阔视野,跳出垄断资本的框架,以现代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这三次科技革命为坐标,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整体社会结构的变化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性。按照这个标准,我早在1988年就己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四阶段说。即第一阶段,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可称之为封建资本主义;第二阶段,蒸汽化产业革命和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全面自由发展,可称之为自由资本主义;第三阶段,电气化产业革命和垄断组织有很大发展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可称之为垄断资本主义;第四阶段,信息化产业革命和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后,从80年代以来,可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当时理论界还有人提出社会资本主义说。著名社会科学家于光远同志认为,社会资本主义是从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而来,是从私人资本演变为社会资本的形式,但他并没有把社会资本主义作为继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发展新阶段。1中央党校鲁从明同志则是把社会资本主义作为继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第三阶段的资本主义,不过他认为社会资本主义是“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_?到2001年,我在《社会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论证了当代社会资本主义有六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范围更广了,层次更多了;第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化的程度也更高了,范围也更广了,层次也更多了,如社会资本股份化,股份资本职工化、大众化、分散化、全球化;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大变化,不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明显表现,工人阶级出现五化趋势,即白领化、多领化(即除白领、蓝领外,还有金领、灰领、绿领、粉领)、知识化、智能化、有产化;第四,国家政府的社会职能大为增强,社会化程度大为提高,国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己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推进器、全民利益的协调器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磨合器;第五,全球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大为增强,国际关系更加社会化;第六,社会主义因素在逐步增长,除了工农集资自办的企业与合作社在增长外,还有职工参与 企业管理,政府加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调控、采取各种福利措施等。当达资本主义由于具有以上六个新的特征,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是合适的。社会资本主义从垄断资本主义那里继承了垄断性、腐朽性和垂死性所以资本主义的各种固有矛盾依然深刻,其前景必然是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是社会资本主义又具有区别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特征,所以它又显示出相当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调节力。因此我们不能急于通过发动世界革命消灭它,只能唤起民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加强联合斗争,较长期地逐步把社会资本主义(即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推进到资本社会主义(即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再发展到未来完全的社会主义。

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来论证当达资本主义宄竟发展到了什么新阶段,迄今理论界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这个重大问题还有待继续探索。

三、为什么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竞争不过当达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原是一个后起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后,仅初步进行了蒸汽化就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列宁本来曾经设想:依靠工农政权和社会主义国家掌握的部分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企业,尽快追赶世界电气化科技革命浪潮,在落后国家率先实现社会主义。他于1920年把国家电气化计划称为“我们的第二个党纲”,并且提出了著名论断: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4他还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文化教育,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长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保留商品与市场竞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引进先进科技与管理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实力,逐步迂回过渡到电气化的社会主义。可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急于在1929年提前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取消了商品市场经济,推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盛行个人崇拜与个人集权,限制民主与自由,缩小对外交流。这样的体制与做法从长远来看必然不利于新科技的发展。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热情和冲天干劲,依靠国家统一的计划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苏联在20-30年代还是加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40年代上半期又取得了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的胜利,随后又较快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支援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世界上首座原子能核电站在俄罗斯卡卢加州奥布宁斯克城建成,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首先上了天,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在科技竞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先地位。但是此后美国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不断超越,而苏联则每况愈下,步步落后,节节败退,终于1991年政局发生剧变,共产党被悄然解散,社会主义制度被瓦解,整个国家倒向西方,倒回到资本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苏联为什么在竞争中终于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败了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外因与内因两方面。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装入侵苏联遭到挫败之后,转向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从1953年起就向国会提出“用战争以外的手法”达到“解放”的“更为有利或更为主动的政策”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主要不是只靠广播和书刊等发起宣传攻势,而是加强国家计划调控,促进市场经济竞争,加大科技与教育投资,鼓励科技发明创造,以其掀起的信息化科技革命的成果为物质基础,向社会主义国家显示发达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能实行新的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革命,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机器人、航天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等自60年代以来能够全方位蓬勃发展;从而工人劳动时间能够进一步减少,美国和西欧率先实行五天工作周,工人工资几乎年年微调,失业救济和各种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得以缓解;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市场供应、社区建设、文化教育与医疗设施等均有所改善。在这些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上,西方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弱点着重运用三大“武器”:经济上以市场经济攻计划经济,政治上以多党民主攻一党专政,文化上以自由文化攻文化专制。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内因之中既有远因,又有近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斯大林自20世纪30 年代以来形成的权力过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体制,使得苏联长期既无力在电气化之后带头掀起信息化的新科技革命,又无法对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终于被这场史无前例的新科技革命的大浪潮淹没、自沉了。如上所述,科技革命的波浪式有序发展需要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以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自由思想、对外开放等八个社会条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无力又无法全面具备这些条件,这就注定了它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中最终必然失败。

首先,从斯大林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长期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死抱住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放,排斥商品市场经济,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商品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样就使得苏联经济长期统得过死,体制僵化,运转不灵,缺少竞争与效率,缺乏生机与活力;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以致物资短缺,人民生活难以大幅改善,社会需求难以充分满足。如果说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在电气化的浪潮中使国家集中优势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加速发展电气化以及钢铁、汽车、拖拉机等若干产业的话,那么在信息化大浪潮中面对全方位、加速度大发展的科学技术,国家的计划经济就难免顾此失彼,无法全面应对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吸取了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优点,既加强国家指导性计划的调控,又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促进竞争的传统优势,因此能够带头把新科技革命搞上去。

其次,从斯大林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长期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深受沙皇俄国君主专制传统的影响,在政治体制上搞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等级授职制、官僚特权制,破坏党内民主和苏维埃民主;在文化体制上搞个人崇拜,排斥异己,批判异见,不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一家垄断,一枝独秀,扼杀党内自由与人民自由。苏联是重视素质教育的,但是在缺少市场竞争、民主政治和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里,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与独立见解备受钳制。这就使得科学技术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难以创新。

最后,从斯大林起,苏联几任领导人长期以来既教条式地照搬又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对外关系体制上对资本主义国家封闭、对抗,以苏联为中心,要领导并推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实际上搞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扩张主义、霸权主义,与超级大国美国搞军备竞赛,争夺世界霸权。苏联不仅不善于学习西方科技的新成就,而且还乱扣帽子、乱加批判。对爱因斯坦这样建立了殊功奇勋的顶级科学家,苏联长期批判他“对相对论的许多原理作了歪曲的、唯心主义的解释”。对西方生物学中主张遗传基因的孟德尔一摩尔根学说和美国新兴的控制论等,苏联也是长期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教条主义一叶障目不识泰山,大国主义、大党主义两眼昏花,熟视无睹,拒绝、排斥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结果必然故步自封,难有作为。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的过度集权的体制,再加上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极“左”路线,使得苏联在西方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态势之下,只能望洋兴叹,老是追赶不上。1953年斯大林过世之后,赫鲁晓夫统治11年,虽然做了一些枝节改革,但是推行的是准斯大林主义;赫鲁晓夫于1964年被撤换之后,勃列日涅夫统治18年,复旧不改,推行的是新斯大林主义。苏联领导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延误了改革,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的沉疴宿疾己经病重难治,到1991年终于发生剧变,亡党亡国亡制。东欧社会主义诸国大体上同苏联一样,都是由于体制和路线的原因,再加上苏联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的干预而招致失败的。

苏联等国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竞争中被打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恰好是由于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或者从根本上背离马克思主义而招致失败的。如果能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倶进,善于创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本来可以通过改革开放,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重获新生。

四、应该如何对待发达的资本主义?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那么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当代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呢?我们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

第一,既然当代世界资本主义还能持续带头掀起新科技革命,那就证明它还有相当强的调节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因此就不能急于搞反资本主义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当代资本主义不仅使欧美众多原来就较发达的国家更加发达,而且在全球化浪潮中正加速向广大亚非拉和大洋洲100多个新独立的国家扩展,拥有相当辽阔的地域空间。上个世纪50-80年代,当苏联、东欧、东亚十几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欣欣向荣之时,曾经帮助并且指望亚非拉新独立的国家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径直走社会主义道路。可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遭到严重失败之后,应该看到,这些新独立不久的国家无可挽回、不可抗拒地要转而走资本主义道路,要逐步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还在加深,然而,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要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是难以做到的。

第二,我们还要看到,当达资本主义依靠资本与科技实力,还在加强剥削与扩张,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经济矛盾、阶级矛盾和弊病依旧深重,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不可逆转。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丝毫不能动摇。况且,当代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为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加充足的物质技术基础;当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人际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程度的大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新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条件;当代五颜六色衣领工人?的不断壮大,成为逐步推进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力军和主力军。这就更加证明了:当今实现社会主义不仅拥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而且富有更加现实的可能性。我们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新的社会资源。

第三,在当今和平与发展己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题的新时代,必须改变以某一国、某一党为中心来领导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旧观念与旧战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望由英国、法国或德国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到20世纪初,世界革命中心从西欧转移到俄国。列宁和斯大林都把苏联作为领导世界革命的中心,到50年代末,毛泽东认为世界革命中心己经转到中国。他在1959年12月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语中说:“20世纪初,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后,革命的中心又转到中国。将来,世界革命的中心还会继续转移。”?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不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实际的。苏联和中国充当革命中心,先后都犯过大党主义、瞎指挥、输出革命的错误,并没有对世界革命起过应有的积极作用。当代新科技革命和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更加证明了短期内突发性的暴风骤雨式的世界革命己经难以实现,更不可能由某一国、某一党来充当中心。邓小平于1986年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我们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0各国通往社会主义之路只能由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在社会主义政党领导下独立自主地、较长期地、渐进性地进行探索。

第四当今在资本主义世界如何开展反对资本主义、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三类国家面临不同的任务,应该由这三类国家的共产主义政党各自探索。第一类主要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要善于联合社会党等左翼政党,形成反垄断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深入广大劳动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要求,维护群众权益,利用议会民主制度,争取在议会拥有议席,进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促进资本的积极扬弃(推广劳动者的合作经济和合营企业)和消极扬弃(私人资本变为社会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逐步积累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从资本主义较为和平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类主要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共产党要善于联合各种民族主义政党,形成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统一战线,深入受损害民族,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要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权益,发展民族经济,增进区域联合,拓展南南合作,发挥各种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作用,迫使发达国家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通过议会民主与多党合作,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类主要是前苏联、东欧地区国家。新建立的共产党要充分吸取前苏联、东欧各国老共产党因犯教条主义、专制主义和实用主义严重错误以及极权化、特权化、官僚化而被人民群众抛弃的经验教训,改弦更张,重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善于自我批评的新型工人民主的共产主义政党,善于联合其他左翼政党,建立反私有化、反资本主义化的统一战线,重视广大群众怀念社会主义、向往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通过议会民主和多种形式的联合斗争,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争取重新执政探索社会主义新道路和新模式。

第五,当今世界上还有中、朝、越、老、古五个共产主义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都正在借鉴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病,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如何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思想认识有了新的飞跃。一方面对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但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而且还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外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防止热战对抗,避免冷战对峙,遵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五项原则,实行长期和平共处。我们认为,当今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在和平共处、对外开放中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尽快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又“走出去”,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一旦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新科技革命方面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能较为充分地显示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和威信才能大为提高。

当代资本主义篇4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但是这一新阶段究竟应叫什么?怎样概括这一新阶段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主流观点。李琮等人是其代表。他们认为,对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转变时期,仍然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阶段。

二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黄素庵、甄炳禧把20世纪9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称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李景治、向文华等人也持此观点。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结合在一起向全球拓展,当代资本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法国学者德罗奈持此观点。他认为,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四是社会资本主义的观点。这是高放的观点。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高,范围都越来越广,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所以称之为社会资本主义(即含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比之其他名称更为恰当、更为准确。

二、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一)生产力方面的变化

所有论者都认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发展进行了概括。

卫兴华、陆象淦等认为,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当代资本主义特别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加速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也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在产业结构层面上,出现了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和高科技化的趋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下降。庞仁芝、周敏凯、陈国新等从生产力要素的新变化论述了生产力的变化。劳动者:劳动力结构变化很大,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素质显着提高;劳动工具:发生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的“三机系统”(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发展为“四机系统”(增加了电脑控制机);劳动对象:人工合成材料的问世,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信息资源这一非物质资源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对象的物质范围。此外,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管理,由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的运用,而获得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二)生产关系方面的变化

毅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企业股权分散化。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允许部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求是》课题组则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庞仁芝认为,生产关系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发展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家干预、管理和调节经济生活各个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表现出很多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卫兴华、陆象淦认为,在资本的国际化层面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空间,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国际化。常欣欣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资本的增殖与周转在全球范围进行,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使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

许志功、姜鲁鸣、庞仁芝等认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又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这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常欣欣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还有两点变化: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的内外因素大大加强;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议会向政府转移。

(四)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当代资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李会欣认为,当代资产阶级一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家族资本家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经理资本家人数增加、作用上升;二是家族资本家对企业控制方式的变化,逐渐由直接控制过渡到间接控制。罗文东还认为,跨国资本家阶级开始形成。

2、当代无产阶级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人绝对数量增加迅速,素质提高;第三产业工人已占主体地位;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庞仁芝认为,工人阶级构成日趋复杂化、多层次化;工资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劳动时间缩短;不少人成为股票的拥有者;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途径获得帮助。

3、中间阶级。林德山指出,不拥有或较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但却拥有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和对生产资料的日常控制权的人,即中间阶级,他们在收入水平、消费模式、社会态度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同于工人阶级。罗文东认为,中间阶级出现新的分化,分为“中间偏下”和“中间偏上”两部分人,中间阶级的人数大幅度减少。

4、阶级关系的变化。张仲秋认为,因为阶层的、阶级的、利益集团的、民族的和种族的、激进的和保守的等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所淡化。陆象淦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改良主义措施,实施有利于限制贫富差距扩大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卫兴华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三、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的自我调节、改善和改良,虽然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在这方面观点没有大的分歧,但是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张峰认为,只有把当代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看作是合规律性的现象,而不是看作偶然的现象,才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态度。常欣欣、姜鲁鸣认为,要辩证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的雇佣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三种矛盾,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整的最后限度,就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肖枫提出,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还必须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只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世界上还有一类资本主义,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

(二)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研究者由于分析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不同,大致上可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现代科技革命推动论。陶承德、陈国新、曹文振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他们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当代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飞跃所致。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去调整生产关系和社会矛盾。全球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第二种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干预和自我调节论。徐崇温认为,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众多变化中,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相当程度上推动并决定着其他变化的性质。肖枫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加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延缓衰老起了关键性作用。其次,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通过反对垄断,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卫兴华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发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求是》课题组也认为,自我调节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内在动因。第三种观点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发展潜力论。一些研究者强调,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像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估计的已经“垂死”,自身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奚广庆、钟沛璋持此观点,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尽管矛盾重重,改革和高新技术发展使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三)特别关注的问题

1、要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

《求是》课题组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股权分散化、社会化没有使资本主义变成“人民资本主义”,不过是大亨寡头们搜罗劳动者消费资金的一种巧妙形式,其用场在于支配和控制更多的资本,以降低自有资本的投资风险,加重对劳动者的剥削。路宏、王俭等也认为,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

2、福利制度、参与企业管理等是否改变工人受剥削地位。

肖一然认为,福利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阶级的地位,它在本质上是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基本功能不过是防止社会低收入者因社会分配不公而产生对资产阶级长远利益的破坏。王俭认为,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至于战后西方国家吸收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肖一然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需要;二是新科技革命对企业文化影响的结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并没有因为部分工人参与企业管理而得以消除。

3、关于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问题。

列宁指出:“辩证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确实就包含着新社会的因素”按照列宁的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增长的过程。刘吉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显现了社会主义因素:在生产力方面。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不能不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通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在所有制方面。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最低占7%。股份制出现股权高度分散、没有任何个人或家族或企业集团控股的、股东全球化的公众公司。这可能正是当年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所有制”。其他机构基金、社会中介组织、合作社等许多所有制,都包含了大量社会主义因素。在分配方面。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由资本家单方决定,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必须与工会组织谈判决定,这是对资本家所有者的控制权的一种剥夺。劳动者在失业、医疗、养老等众多方面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显然是资本主义本质无法容纳的内容。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是向共产主义的一种逼近。

高放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可以说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逐渐积累。各国共产党人利用合法斗争筹办的工农商贸企业和文教单位自然具有某种社会主义性质。工人自己集资、自己管理的合作企业或职工持股公司,农民自己组织的各类生产、供销、信贷合作社,城乡居民的消费合作社,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数量越来越多,自发形成了某些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计划调控,还采取各种社会福利措施,这些因素的逐步增长并非资产阶级本性的改变,但是却向社会主义前进了。

对于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长,钟沛璋认为,这是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工人阶级和进步力量对资本主义不断批判和斗争的结果。庞仁芝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导致当代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增多。资本主义的调整改革的确有意无意地吸收了一些社会主义的因素,主观上是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但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主义因素的存在。

【参考文献】

张仲秋.知识经济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9,(12).

肖枫着.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求是》课题组.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J].求是,2001,(3).

林德山.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矛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

常欣欣.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研究,2000,(8).

姜鲁鸣.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0,(2).

庞仁芝.在斗争、合作、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N].解放军报,2000-8-16.

当代资本主义篇5

关键词:资本主义 早期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 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说唯物史观主要通过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主要是研究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谜,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通过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我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3、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4、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5、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

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二)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辞分为三个阶段论即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

资本主义初期就是原始积累的过程,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回溯到资本原始积累,并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对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当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特点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阶级结构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变化。就直接的社会现实而言,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些新的变化,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从生产力层面上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呈加速增长趋势。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信息化、服务化、高科技化趋势。在生产力要素内部,脑力劳动比例攀升,劳动工具随着生产管理中新手段和工具的获得,如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而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劳动对象的范围也因为新材料和新资源的开发得到了拓展。有学者用生产力总量、生产社会化程度、生产力的质三个大飞跃来描述这些新变化。 [ ]

从生产关系层面上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因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呈现出新的特点。简单说来,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在劳资关系上形成了允许工人阶级加入企业管理的多种形式,在分配关系上实行了社会福利政策。有的学者则将其概括为: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另外,在生产关系新变化的讨论中,也已经涉及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讨论。

从上层建筑来看,研究者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在以下四个方面变化显著:(1)实现了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2)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的调节作用越发突出;(3)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4)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在我们看来,其中的核心要旨是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精巧,这与资本不断为自己创造出再生产的条件息息相关。

(二)当论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看法。

研究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最终目的在于据此预测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对此,学术界积极研讨,各抒己见,形成了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观察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不仅要看到危机、战争和群众斗争等因素,而且要十分重视社会经济革命和经济发展这个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要资本主义还能推动经济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它就不会灭亡。当前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科技革命,正在掀起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它不仅表明资本主义生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消除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几十年来的“相对繁荣”并不表明它已经返老还童,可以永世长存了。它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进一步向结构性矛盾激化的方向发展,其对抗性质继续深化;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宏观调控的加强,固然克服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弊端,但同时又以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债务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障碍;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又使科学技术本身与劳动者处于对立的状态,带来了难以避免的严重失业。因此完全有理由说,当代资本主义对自身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空间是有限度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两面性。一些学者持此观点,认为,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度,乃至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三、结论。

我认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潜藏在它自身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私有制的否定;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又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利用马克思辨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还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还有许多社会主义值得借鉴的地方。[ hi138\Com]

参考文献

【1】参见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重庆出版社,2004 年,第22-24 页。

【2】参见张一兵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科学基点的思考》,载于《南京社会科学》1990 年第2 期。

当代资本主义篇6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几百年,仍然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 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们社会发展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也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这个论断可知,资本主义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并非不会出现暂时的停滞,但是停滞状态的存在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理由。放眼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而停滞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发展的长期性和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就资本主义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到一百年,比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要短许多。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相当长的,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里也还是一个小片段。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但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些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壮年时期,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还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晚期阶段。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1.2 就资本主义统治的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很有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尽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和尖锐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国家可控的范围,反而由于其自身的变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政党牢牢掌握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政党的影响并不大。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还不足于动摇或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意识在工人阶级中有所衰退,传统的工人阶级革命高潮并没有任何出现的痕迹,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低谷中。

 

1.3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和拉美国家走向独立。这些经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主义政党带领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依附于发达国家,使得在世界体系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2.1 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目前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巩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以来开设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2.2 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将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并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这些危机无法解决时,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危机确实一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危机的影响,使危机没有造成不受控制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大大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2.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人类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资本主义为了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又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迅速向世界扩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社会主义在二战后也曾扩展到较多国家,但是自后,社会主义的力量被削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加强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篇7

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表现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干预和调节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成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垄断资本集团与国家政权融为一体,利用国家权力采取各种形式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垄断组织能获取最大限度的超颔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包括: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政策调节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产品,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利用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的收入和过度的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当经济危机到来时,通过则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刺激社会需求,以弥补私人投资与消费的不足,减缓经济危机对生产力的破坏程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稳定和繁荣的“黄金时期”。

2.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垄断资本日益控制世界经济

在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一种打破国外民族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积累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在国家的促进下生产和资本大规模跨越国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国际垄断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

“到1999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己多达6.3万家,它们控制的国外分公司有70多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跨国公司通过对资金和技术的垄断,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济部门.甚至经济命脉,通过国际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垄断价格攫取超额垄断利润。

为了适应生产和资本全球化的要求,西方国家建立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一体化组织,以协调其在国际贸易、金融等方而的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控制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来控制世界经济,成为对民族国家进行强有力经济干预的机构,以巩固其在经济全球乃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金融垄断资本加紧全球性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

20世纪80年代,以信急技术革命为前提条件,在跨国垄断资本的利益驱使下,迷信市场、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各国政府系统地撤除了妨碍商品和资本跨越国境流通的障碍,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各种巨型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

由于金融业和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投机性质日益明显和强化。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大量资本脱离生产领域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机。金融投机活动日愈猖獗,金融体系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虚拟资本膨胀惊人。“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世界金融市场每人的交易额为3万亿美元,其中98%以上都与商品贸易无关,这些交易都是以赚取汇率和利息差额为目的的短期投资。”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发展中国家外债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低级、银行坏账率高、政府不恰当干预等问题,采取金融期货和现货工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过度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金融投机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金融泡沫破灭或资本流动方向的突然变化和灾难性的汇率浮动,将会引起破坏性极大的连锁反应,使整个金融体系陷入危机。世界金融体系的失调和危机己在美国股票狂跌(1987)、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94)、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东南亚金融风暴(1998)、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以及进入新世纪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的衰退(2001)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当代资本主义对外关系中的新霸权主义

战后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再主要依靠直接的军事侵略和政治统治的旧殖民主义方式掠夺和控制发展中国家,转向依靠经济交往和文化渗透等新殖民主义手段来维护和扩大它们在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利益。发达国家把经济全球化过程变成了干涉、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过程,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以达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目的。

为了确保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利用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还使用政治和军事手段,实行单边主义、“新干涉主义”和“新炮舰政策”。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北约新战略的制订,都是这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典型范例。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实质分析

1.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活动达到了极大的深度和广度,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形式和手段日益完备。国家全面干预国民经济这种机制与市场机制同时并存,互相结合、互相补充。这是过去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乃至一般垄断阶段所没有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重要的特征是因为: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把生产力的社会性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部分通过军事手段)原料来源和经济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以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冲突和分裂迅速扩大。此外在世界市场竞争和持续不断的生产国际化的压力下,强制推行结构调整政策的力度越来越大,这都需要国家政权的调节,将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仅仅托付给市场机制和自发的社会组织网络己证明越来越不可能了。

2.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新的基础上积累和加深

随着资本全球化到来的资本无时空限制地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加深了:跨国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生产无政府状态、全球生产的无限扩张与世界市场容量的有限性、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资本积累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使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不能充分发挥危机淘汰过剩生产能力、危机对生产的强制性调节作用,以暂时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就使生产能力的过剩经常化了,加深了生产过剩的危机,再加上金融泡沫的冲击,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得更加频繁了。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剧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劳动社会危机、民主政治制度危机和社会新贫困,使社会分化和贫富对立日趋严重。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广大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破坏了社会福利国家“以民主方式驯化资本主义”的能力,产生了资本与劳动、市场与民主的新的紧张关系。全球性金融投机导致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世界性资本主义危机频繁爆发,货币汇率大起大落,股市剧烈动荡,大银行破产接踵而来,形势愈益险恶,危机发展到了新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大自然、与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毒品、走私、暴力、色情、邪教、贩卖人口、武器扩散、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社会问题随着结构性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富分化正在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资本主义惟利是图的本性还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没有改变

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没有改变,一是金融垄断资产阶级,另一方是全球广大雇佣劳动者。世界资本主义垄断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则富以生产更多的超额利润。世界资本主义不但没有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救济或提高生活水平,他们反而应当为一系列超强剥削而强加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日益加深的悲惨境遇负责。20世纪末垄断资本势力在全球建立了金融资本的专制统治,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进行金融投机和金融掠夺把发展中国家人民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转移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当代资本主义篇8

1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主要表现 

(一)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主要表现于三方面。一是生产力总量极度扩张。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普遍建立在高新技术之上。三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已跨越了国界、洲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进行。如一部iPhone6的诞生基本上要环绕地球一周,在美国加州设计,在中国生产。全世界共有31个国家为一部iPhone6提供原材料及零件[1]。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成为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杠杆,为资本主义缓和自身矛盾提供了物质手段。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能够使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的情况下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 

(二)生产关系的调整 

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与调节是其在生产关系方面最主要的变化,这在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也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在所有制形式方面,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态为混合所有制,即财产权属于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所有者构成的所有制[2]。其突出表现是出现了国有制、国有控股企业、基金会所有制、工会控股、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让资本主义的经济根基更加牢固了。 

生产关系调整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是资本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出现了股权分散化。随着股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其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资本主义国家持有股票的人数也非常普遍。如美国的股票持有者从1953年的⒋2%增长到20世纪末的70%。美联储的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直接持有股票的家庭占到13.8%,直接和间接持有股票的比例为48.8%[3]。美国股市在2009年下跌到低点之后,在一个巨大的牛市持续了7年,直到现在[4]。这种股权分散化实际上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得到缓和。 

(三)上层建筑的调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民主政治方面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权普遍进一步扩大,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核心价值观上高度趋同,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理念在其国民中深入人心。而另外一方面,资本主义民主选举的投票率比较低。据统计,从1908年以后美国大选的投票率都没有超出过65%。1960年代在60%多,从1970年代起,美国的总统大选投票率就开始低于60%,在1996年甚至低至50%。2000年之后选举投票率不断提高,2012年为58.2%[5]。因此,不能因为它有先进的一面,就完全看不到它的问题,也不能因为它有问题,就不承认它,这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上层建筑的调整,民主的进一步扩大,疏导和减少了社会压力与冲突,缓和了阶级矛盾。上层建筑的调整还表现在,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了资本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权力机构的监督和制约,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职能不断扩大等。 

(四)社会阶级结构深刻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中间阶级的崛起,及其社会政治影响力的日趋扩大。 

阶级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联系紧密。产业结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最近半个多世纪发生了两次变革,一次是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发生了变化,第一与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个导致过去的产业工人、蓝领工人的减少。第二次变革,是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行业成为主导行业,迅速发展。随着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白领工人的数量迅速增加。由此导致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的崛起。 

最近几年,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层所占比例发生了变化。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报告,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所占比例1971年为61%,2015年这一数据为49.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指出,不止美国,中产阶级的衰落是全球发达经济体共有的现象。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中产阶级逐渐萎缩[6]。 

(五)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追逐利润, 因此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世界性扩张的本性。自它产生那天起就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早期有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之后工业革命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它又建立了很多的殖民地,向外扩张,抢占市场。但是,资本主义真正形成为世界性的体系是在最近这些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而实现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苏联东欧剧变后普遍实行了市场经济,我国也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整个全球一体的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已经席卷世界,各种生产要素都在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配置,各个国家也通过市场获得自己需要的产品与资源。 

(六)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导致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用三个关键词可概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金融化。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金融化这三大特点有一个共同点,资本的力量持续壮大,劳动的力量持续削弱,由此导致了全球不平等问题日益严重。2011年9月17日,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运动的口号为“我们是99%”,其主要矛头即指向不平等问题。2013年12月4日,奥巴马在美国进步中心发表讲话,指出“收入不平等现象已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美国的高收入人群攫取了不成比例的财富,美国社会财富分配失衡现象愈演愈烈……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阶层向上流动性减弱,给美国梦带来了根本性的威胁。”[7]占领华尔街运动后扩展至全美主要大城市,以致全球多个国家大城市,直到2014年全球各地仍在爆发各种占领运动,主要是抗议不平等与贫富差距。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主要成因 

(一)资本主义生产力内部矛盾运用的结果,其中科技革命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加速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对一国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美国表现得最明显,正是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美国建立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报告显示,目前美国用于研发的投资占全球28%,依旧处于领先位置[8]。现在,科技研发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虽然全球经济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但全球范围内用于研发的国内总支出仍大幅增长。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自我调节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最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干预。国家不仅以各种政策、手段从外部干预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还以大量的国家投入与国家消费直接介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使资本主义在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之外,又增加了国家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这既是它发展变化的表现,实际上也是它发展变化的原因。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无论美国还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自我调节。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后,资本主义在解决的过程中,一是通过提供融资贷款,政府注资或接管对金融机构进行救助,二是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三是推行大规模的经济性刺激政策,四是国会通过了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等,这些都是通过政府干预的一些做法。 

(三)经济全球化运动的结果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资本扩张,是它维持较强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二战以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一大批民族国家独立。民族国家进行本国现代化的进程,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相当于一次新的地理大发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以多数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的获取,就来自资本在国际循环过程中“中心”与“”之间的不平等交换。而为了让这种资金流持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开拓世界市场,把全球化引向深入。 

最近,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比较大的问题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从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看,金融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地爆发,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导致的,说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而资本主义屡次遭受危机甚至重创,并没有像预测的那样很快地灭亡,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还有比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能够化“危”为“机”。所以,一方面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而另一方面,它仍然有比较强的自我调整能力。 

参考文献 

[1]绕地球一周,一部iPhone6是如何制造出来的[EB/OL].http://tech.huanqiu.com/digi/2014-09/5156001.html. 

[2]程恩富,谢长安.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51-61. 

[3]只有不到14%的美国家庭炒股[EB/OL].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40910/231020258433.shtml. 

[4]牛市是全球现象:美股是资深"老牛",中国"改革牛"[EB/OL].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5/6339310.html. 

[5]选举投票率一直不高 美国人为什么不愿意投票?[EB/OL].http://news.sina.com.cn/w/2006-11-07/200610437324s.shtml. 

[6]皮尤研究中心:美國中产阶级比例已跌破50%[EB/OL].http://news.sohu.com/20151210/n430750992.shtml. 

[7] 奥巴马 拟提最低时薪[EB/OL].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3-12/06/content_1357645.htm.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科学报告[EB/OL].http://tech.gmw.cn/2015-11/11/content_17692058.htm. 

作者简介 

上一篇:线路设计法范文 下一篇:弱电工程施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