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范文

时间:2023-03-13 21:28:33

人体解剖

人体解剖篇1

关键词:制作;人体断层解剖

1.前言

近些年以来,医学影像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发展,使其逐渐的成为继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之后的一门尤为重要的人体解剖学学科。观察标本作为形态科学,是最为有效、最为便捷的一个学习途径,所以,制作出具备代表性、薄层、连续的人体断层解剖标本,是促进断层解剖学发展的可靠保证。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临床、科研以及教学的迫切需求,本文深入分析了采用冰冻锯切法来制作人体断层解剖标本,现做如下报道。

2.工具与材料

尸体:根据尸体来源中的死亡原因,对无显著器质性病变、身材适中、160厘米至165厘米(女)或165厘米至170厘米(男)、年龄介于30周岁至40周岁的尸体加以选择;冰柜:选择370L爱尔兰超低温冰柜;带锯机:选择型号为MJ344—1细木工带锯机(生产厂家为江苏省东台市家具机械厂);封装材料:按照标本封装的相关要求,选择使用厚度介于3毫米至5毫米的有机玻璃封装,粘合剂选用四氯乙烷和三氯甲烷;一般器材:电炉或烤箱,角尺,直尺,钢锯,圆盘锯以及电动砂轮等。

3.制作方法

3.1划线及冰冻

对尸体进行洗刷,拔去牙齿,剃净毛发,摆正姿势,按照科研、教学亦或是临床要求,划好切锯线及基准线于尸体表面,并且将其放置于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到零下25摄氏度的冰柜中,维持1周的冰冻。

3.2锯切

在带锯机上放置已经冰冻好的尸体,安装调试锯条,将挡板与锯条的距离调整好,平稳的沿着切局限推进尸体且切锯,按照方位和顺序将切锯下的标本放置在塑料薄膜或者玻璃板上,以避免颠倒顺序或者丢失。(1)水平切面:一般基准选取胸骨角平面,划线切锯,首先沿着基准线锯开,把尸体分成上部分、下部分,然后以切锯面作为基准,进行上切锯和下切锯;(2)矢状切面:一般以前后躯体正中线作为基准,把尸体划分成左右两部分,再以此切锯面作为基准,划分为左切锯和右切锯;(3)任意切面:按照科研、教学或者临床的实际需求,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切锯关节、脏器、局部,对任意断面标本加以制作;(4)冠状切面:通常以左右的躯体腋中线作为基本,把尸体划分成前后两大部分,再以切锯面作为基准,进行前切锯、后切锯。

3.3清洗及固定

为了有效的避免因解冻而导致标本断面上细小结构的移位、分散亦或是遗失,应当尽快的使用细丝线把处在游离状态的组织块进行原位固定缝合,并且流水冲洗胃肠内容物、血管内凝块及断面锯屑等,拍照编号,以图片资料的形式予以保存。

3.4封装

按照断层标本的厚度,在电炉上或者烤箱内加热软化裁好的有机玻璃条,按照各个断层标本的实际外形加以塑型处理,然后把多余的部分锯去,使用三氯甲烷对接粘合,这样就能够得到基本上与断层标本轮廓外形一致的有机玻璃框,将有机玻璃框的上下缘磨平,对底板加以粘合,详细的检查渗漏与否,检查完毕后在相应的断层标本框中放置好,据去底板和表面多余的部分,粘接好面板,抛光打磨妥善后注入保存液。

4.结果

通过选择尸体、表层划线、低温冰冻等步骤,再采取木工带锯机将其切锯为断层标本,最后进行固定、冲洗、摄像以及有机玻璃封装塑性等,成功制作出连续成套的断层标本,合拢后成为完整的一个人体外形。

5.讨论

所谓断层解剖学具体指的是采用断层切锯法来对人体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属于应用解剖学的范畴。断层解剖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能够保证机体切实的保持原位状态,将断面位置毗邻关系以及断面形态变化准确的显示出来;其二,能够借助于计算机或者追踪连续断层进行三维重建;其三,与介入放射学与影像诊断学有着紧密联系。所以,熟练的掌握且应用断层解剖学知识,可以将更为坚实牢靠的形态学基础提供给临床医学。质量较高的断层标本是一个断层解剖学知识得以获取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通过研究和探析,成功制作出连续成套的断层标本。

在人体断层解剖标准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包括:(1)确定切锯线。断层解剖作为临床影像学的重要基础,应当尽可能使其断面保持一致与临床所需,要正确的选择切锯线部位,因为这往往会对据切面的准确性带来直接影响。在划切锯线时,一般要以体表骨性作为标志,比如乳突的连线、眶上缘等;(2)切锯。制作人体断层标准的中心环节就是切锯,该步骤对标本质量的优劣发挥着决定作用。所以,在切锯之前应当将机器调试好,使用软木块或者已冰冻好的废肢体进行试锯,详细观察锯耗大小、锯齿锐利性、锯条松紧度等,将锯条与挡板的间距调整好且固定。当尸体上锯后,要切实的调整好锯条和尸体的位置,保证锯条和尸体对准且垂直切锯线,保证切锯质量,适当提高张力;(3)固定。对于已经切锯好的人体断层标本,由于冻冰的溶解,部分细小结构非常容易发生移位、脱离甚至遗失等情况,使得标本质量大大降低,所以,在室温较高的条件下进行切锯时,应当使用塑料袋将切下的断层包装好且及时复冻,并且还要逐层的、有计划的解冻,避免过紧、过多的缝合点,以防止组织器官变形、移位的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选择尸体、表层划线、低温冰冻等步骤,再采取木工带锯机将其切锯为断层标本,最后进行固定、冲洗、摄像以及有机玻璃封装塑性等,成功制作出连续成套的断层标本,合拢后成为完整的一个人体外形,因此,采用此类方法所制作出的人体断层解剖标本,不仅色泽美观、层次分明,而且结构清晰、定位准确,能够满足临床、科研以及教学的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辑.浅谈人体断层解剖的制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9(8):27-29.

[2]李艳君,韩淑云.人体断层解剖标本制作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5(17):80-81.

[3]陈光平,孙博.三叉神经颅内段横断层解剖与MRI[J].解剖与临床,2013,2(3):167-169.

人体解剖篇2

1.1丰富内容,提高效率

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了课程门类,适当地调整了教学计划,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体解剖学的授课课时。然而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量较大,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比板书、挂图与模型等传统方式节约更多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同时调用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自由地选泽图文、视频资料,不仅大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并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生动直观,易于理解

借助于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将人体结构特征与功能等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可以利用动画手段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与其结构特点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而且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出血液在人体心血管系统中定向流动的情景,以此来阐述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这样就可以将解剖学教材中原本抽象、枯燥的文字描述及静态图景转换成比较直观生动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记忆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效攻克了教学难点。

1.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利于吐故纳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术前沿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也要尽量做到与其同步。而教师可以对多媒体课件进行随时增删修改以及吐故纳新,可以及时增补与更新教学内容。除此以外,利用Powerpoint的超文本链接形式,教师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添加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而且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能够充分顺应时展。

2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中应用的不足

2.1过多重视课件形式,忽视教学内容

目前,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学课件的认识存在偏颇,其过分重视课件的形式,认为视觉效果丰富、形式别出心裁的课件就是优秀的课件。另外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与时间,然而这只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却无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只是单纯地重视课件形式,却忽视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就是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因此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2.2师生课堂交流减少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间断地为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而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也是照本宣科,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也沦为观众,只能紧跟教师的步伐,忙于观看播放的动画、文字与图像等。而事实上,解剖学教学不但要为学生传授解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要努力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

2.3无法突出教学重点,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尽管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处理教学难点,然而其对整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却并不理想。学生普遍认为,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呈现知识的速度过快,教师很少进行板书,学生没有充足时间记笔记,而对于学习的重点也无法把握。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大约有63%的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其认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教师也要突出重点,对问题的阐述要简明扼要,而且要增加一些总结归纳的内容,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存在优势,而且也会因为运用不合理而产生弊端。因此,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教学,只有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升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人体解剖篇3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改革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不断建全,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则占有了一席之地。它打破了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否适合本专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效果等等,都提出了新的思考。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学科。几年来,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比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多媒体适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但也并非十全十美,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这样,就使得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总结,不断提高,不断的完善。

1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关键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虽属形态学,但由于人体的结构极为复杂,名词术语繁多,逻辑推理性不强,理论抽象难记。所以只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述、记笔记、看挂图,教学内容抽象,授课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失去学习兴趣。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使人体解剖学教学出现了曙光。这项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活动中,它能够使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集于一体,使授课具体、形象、直观。每版人体解剖学教材都有配套的PPT演示课件,但仅依靠配套课件就能上好课是不够的,配套课件仅仅是按照教材的重点要求表达内容,忽略了教师的个人想法,不能体现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在现有课件的基础上,遵循"用图不有表,用表不用字"的原则,图片可采用进入、退出、移动、幻灯片、动画等效果,还可以插入音频、视频效果,资源的采集主要来自于网络,以及个人的总结和到实验室拍摄挂图、标本、模型等,在于平时的积累,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这样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例如:在学习腕骨时,腕骨位于腕部,共有8块,可分近、远4列,每列各4块,由外向内近侧列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例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我可将图片的8块腕骨染成不同的颜色,标注名称,按顺序进入排列,并在图片下方编成小歌决:"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在心脏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软件powerpoint制作胸腔的冠状切面,来观察心脏的位置和毗邻,制作心脏的冠状切面观察心壁的层次和心的各腔及结构,利用真实的心脏视频资料讲述心的外形,还可以利用Flash软件制作心腔内血液及心的血液循环动漫,用红色标出动脉,蓝色标出静脉,用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同学们看了有兴趣、易懂、易记、学习变的轻松快乐,所以用好多媒体教学必须要有精品课件。

2 多媒体教学优点

2.1提高教学效率,拓宽教学内容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需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教具,授课中展示过程繁琐,而且有限的教具资源会在利用上发生冲突,另外,在大阶梯教室授课中,后排的同学由于距离较远难以看清挂图和板书,也听不清老师的讲解,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上述几个问题都得以解决,因为多媒体课件可容纳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动画,同时视觉、听觉效果也非常清晰,而且它具有制作容易,携带方便,使用简单等优点。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讲述和板书为主,大量的时间被过多的讲解、板书和展示图所占用,导致教学内容少,教学过程紧张,一些前沿知识或相关的周边知识只能放弃不讲,完成教学任务较困难。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先将板书的内容在课件上做好,图文并茂的教学生动有趣一目了然,不但使得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减少了展示挂图和板书的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有效地解决了学时数少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同时教师可利用剩余时间答疑解惑、查标补标、扩展前沿或周边知识,同学也可以提问或多做些练习题,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将人体解剖学网站的名师课堂、精品课件、复习指导等收纳到老师的资料库,应用到课堂,并可以将好的人体解剖学网站和论坛介召给同学,使其到图书馆进行电子阅览,提高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课本的内容得到了拓展。这样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2提高了教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需要制作精品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对课件的制作加以深入的了解和学习,除了学校对课件的制作进行严格的培训外,教师本人也应该加强计算机的学习,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相关网站、图片和视频下载、音频和视频收集和插入等多项技术手段,这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对教师能力是一种挑战,只有全面掌握新知识和新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以满足教学需要。多媒体教学中每节课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加大,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集中精力、开拓思路、认真总结,课后复习通过电子阅览查阅资料等,能够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简单易懂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繁琐的板书和挂图事先都制成了课件,利用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载体,将枯燥的讲解变的生动有趣,将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直观,将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神经系统较为复杂,在学习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中,很难得到形态学上的支持,我们只能靠理解和想象学习,既不易理解又费时费力难懂难记。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传导通路制作成有型的动态演示,这样就将微观和抽象的转化生为具体有视觉的,这样的转化能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易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

2.4资源共享,缓解教学和资源少的压力 由于学校招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教学任务压力大,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主要体现在教师不够用,教室不够用,实验室不够用,挂图、模型、标本短缺等方面,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采用大多媒体阶梯教室合班上大课的方法,解决了教师和教室缺少的矛盾,又通过制作课件下载了大量的解剖学图像和视频,缓解了实验室、教具、标本缺乏的矛盾,为正常的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

3 多媒体在实验和考试中的应用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习中理论结合实践尤为重要,那就需要上好实验课。由于学校的不断扩招,实验资源就显得缺乏。大体标本有限,长期的使用气味有害并且风干情况严重;挂图使用多年已破损退色字迹不清;模型和瓶装标本老化和损坏情况严重,使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下降。那么只依赖有限的实验资源是无法满足实验课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采用观察挂图、标本、模型与老师讲解和观看图象、视频相结合的方法,既保正了实物观察又保正了实验课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增设了实训基地,骋用临床老师实践指导,增加了实验课学时,同时也要进行实验课考试。人体解剖实验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正确认知能力。我们利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对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多角度拍摄,再截取成一定大小的视频图像,按系统编号,方便使用。平时上实验课同学观察实物标本后,我们可利用制作的视频课件提问,考试时,从中抽取20个结构,插入音频效果,每个结构间隔60s自动播放,每个结构1分,共计2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20%。考试必须要在实验室观察实物标本后才能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避免了只看图不观察实物的毛病,同时也提高了考试效率。

4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由于图片多,还有音频、视频和动画,虽然能使同学产生兴趣,课堂气份活跃,但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媒体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信息量较大,教学进程较快,笔记跟不上,一些同学感到抓不住重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恰到好处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课件应体现课时目标,用不同符号标记确认目标,做好归纳总结,布置习题,在下课后通过邮箱或U盘将课件复制给同学。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总结能力、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篇4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人体解剖是一门医学基础科学,实训教学是学生学习人体解剖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实训教学体现了人体解剖学理论联系实际与今后对临床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支撑,是影响临床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卫生职业教育的改变,人体解剖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如何使人体解剖实训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人体解剖实训教学面临的重大考验。人体解剖有着独特的实训特点,表现在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尤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人体解剖实训项目和方法。据此我院在人体解剖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加强人体解剖实训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医学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为人体解剖实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软件还可以直接展示人体的结构,人体发育过程及骨化过程。可以让学生反复观摩、学习,同时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我院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探索,丰富了人体解剖实训教学的方法,同时在实训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学科前教育,严格要求学生的实训

重视医德教育,重视人文精神与人体解剖学的融合。医学关注的是最需要关怀、最需要帮助、在病痛中挣扎的患者,所以医学实践是学科与人文关怀的结合点。医德就是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竭诚为患者解除痛苦的一种人文关怀,是协调医患关系的准则,反映了医务工作者精神面貌、思想观点及服务态度。由于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患者权益的增加,在学习学科前加强医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责任心加强,并做好今后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准备。在人体解剖实训教学中,仍需不断完善医德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俱全的实训范围,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培养能力,为今后树立良好的医务形象打好基础。

在学生进行实训时,要严格要求学生操作,带教老师应对学生的实训活动负责。学生必须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训活动,带教老师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实训的规范性。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标本模型之间的互动中,不断提高实训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丰富完善学生人体解剖实训能力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标本示范、同学之间相互触摸、自学补充等进行实训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人体解剖实训中,将以师生交流为主体的实训教学模式改革为以标本、模型、互动为主的实训;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启发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训较快的结合起来,加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转换,提高教学效果。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人体解剖学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后,让学生边学边练,使其达到初步学会这些人体解剖学基本识别能力。人体解剖学实训只有需要通过反复刻苦地学习才能达到熟练,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娴熟和正确的运用。实训教学过程中针对个别学习不够自觉、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不要一味地批评、讽刺,要利用开展一些小的竞赛,组织大家相互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主动去学和练,这时老师应及时纠正其实训当中的缺点错误,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及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

五、利用课外开放实训室,强化已掌握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现在人体解剖学的课时较以前少,而人体解剖学技能单靠有限的实训课训练要达到教学目的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开放人体解剖学实训室,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为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另外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教研组还要对学生进行人体解剖学系统的实习训练,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有计划、长期的训练,学生对所学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为以后临床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多角度、多层次、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所以理论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实训考核也是很重要的,在实训考核中采用写出标本模型形态结构形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答来了解经过实训后,学生对实训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根据考试成绩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总结问题,不断的更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的带教及教学能力。同时,为今后改革实训教学取得客观资料。

作者简介:

人体解剖篇5

【关键词】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0-02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阐述尸体或器官不同方位的断面标本及其对应的影像图的一门科学,是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和核心课程,是连接医学影像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科,为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等打下坚实的断面解剖学基础。我校于2008年开设了此门课程,为了使此门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教学方法更趋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我们对6年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

1.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计划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初创的新兴学科,目前各医学院校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尚无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组织本校有关专家和临床影像科室专家,针对高职高专影像专业的特点,结合本校的现有条件和具体情况制定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1.1突出“校院结合”教学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因此我们邀请本校附属医院的影像科老师讲授此门课程,因为此类老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本学科与临床影像知识结合点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阅片能力,缩短教学与临床的距离,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大纲以“校院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扎实的断面解剖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临床影像诊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1.2科学策划教学内容

根据我校教务处教学安排,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共有102总学时,每周6学时,理论课68学时,实训课34学时。使用王振宇等主编《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为教材。具体安排如下:绪论2学时,头部30学时,耳及颈部12学时,胸部20学时、腹部20学时、盆部及会阴10学时,脊柱4学时,四肢4学时。头部要求掌握大脑的系统解剖学知识,头部水平断面各个层面各器官正常结构形态和位置和头部冠状断面解剖,了解头部正常矢状断面。头部的内容相对复杂,与临床应用十分紧密,实用性强,难度又较大。所以,我们先对脑的系统解剖进行复习巩固,再学习局部解剖,然后逐层讲授头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着重强调与影像诊断学有十分关联的各断面的关键结构,实训课利用颅骨、脑、脑血管、脑池脑室的局解标本、模型及完整的各断面标本及对应的正常影像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习惯,彻底掌握脑的常用断面知识。在胸、腹、盆部断面解剖教学中,胸腔重点介绍纵膈的毗邻、位置,再逐层观察胸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肺段在水平断面的划分是我们的重点内容。腹部和盆腔重点介绍的脏器结构有:肝、肝外胆道、胰腺、脾肾脏、肾上腺、腹部大血管、膀胱、前列腺、子宫、卵巢和直肠等。以这些结构为中心讲授其在不同断面的形态、位置、大小、毗邻,以及在连续断面中的变化规律和在最佳显示断面中的特征。四肢的断面解剖内容中以关节为重点。在上述内容讲解中我们都补充有相应的CT和MRI图片让学生对比学习,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为主的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实物照片和影像图片,计算机多媒体其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适合形态学的教学,又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为此,我们结合教材制作了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课后,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放到校园网上,学生可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复习,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改革教学模式

断面与影像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局部解剖学在这两门学科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体断面解剖学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这两门课分别在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在这个教学模式中缺乏了系统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之间的纽带――局部解剖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效果不理想[2]。我们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面解剖学-影像解剖学”。系统解剖学还是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第二学期局部解剖学和断面解剖学同时学习,即在讲述每一部分时,先讲述局部解剖学,然后讲述断面解剖学。在上实训课时,也是按照先实习系统解剖学及局部解剖学,然后实习断面解剖学,同时穿插影像解剖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既复习和巩固了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可以很好学习和掌握断面解剖学的内容,并为以后进入临床打下影像学基础。这种模式的转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的理解,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断面实物标本和影像图片相结合

尸体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活体影像断层图片,二者均系通过用人体断层解剖的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二者既联系紧密又不完全相同,尸体断面解剖标本所显示的人体结构是静态的、二维的,而影像断层解剖是活体的、动态的,其图像是人体某一局部层面内所有结构影像的叠加,是三维的。所以,即便是同一相应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3]。然而,尸体断面解剖是学习影像断层解剖的形态基础,后者则是临床影像诊断和介入反射治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断面解剖实物标本和CT及MRI影像断层图片进行对照观察,是学习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断面实物标本的仔细观察,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再应用清晰、典型的CT及MRI影像图片进行影像断层解剖讲解,使学生将学习尸体断面解剖与影像断层解剖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断面实物标本及影像图片中所显示的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断面解剖知识逐渐过渡到临床影像断层解剖认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5.培养学生绘图法

作为形态学科的一门课程,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对各种断面实物标本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辨认不同断面的形态结构,掌握其特征性结构及其相邻断面之特点[4]。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绘出各相应断面结构的简图,达到为绘图而观察,在绘图中巩固记忆的效果。此方法使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6.实验室设施要设备齐全

实验室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训课的教学效果[2]。近几年,我们学校不断改进实验室的配备,目前实验室除了拥有系统解剖学的挂图、标本和模型以外,还配备了人体各部(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脊柱和四肢)的局部解剖学挂图和标本,以及成套的断层解剖学标本和模型(包括横断层、冠状层和矢状层)。同时,为了进一步将断层解剖学的理论和临床相结合,实验室还从临床搜集各种胶片(包括X线、CT胶片、MRI胶片),并在相应的章节进行应用,这种临床胶片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标本及附属医院影像资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7.改革考试模式

人体断面与影像解剖是影像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形态学的范畴,其知识重点在人体形态结构的识别上。传统的考试模式中多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的考试模式。我们考核实行综合考评,日常考勤(10%)、标本考核(20%)、实训报告(10%)、理论考试(60%),理论考试主要考核人体断面及影像解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标本考核,采用随机抽题考核的方式进行辨认正常人体断面结构或CT和MRI片影像解剖名称;每一次的实训课后,布置的相关的实训报告,主要对学生进行绘图和填图的训练。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力争让学生理解深刻,运用灵活,触类旁通,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优秀人才。但毕竟它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会更加努力建设和完善它,使它能更好地服务我校广大医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9(8):151-153.

[2]陈巧格.高职高专医学影像学技术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6(23):743-744.

[3]周庭永,钱学华.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24-125.

人体解剖篇6

关键词:卫校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人体解剖学是卫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卫校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然而,长期以来,卫校人体解剖学教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师,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合社会所需要的医学人才。针对人体解剖学的课程特点,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该文对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总结。

1 教学观念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医疗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开端。我们必须要抓住这样的一个有利时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开展素质教学。作为人体解剖学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学生人体解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无法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不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断深入,人体解剖学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实现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知识点非常多,名词繁杂,而且非常抽象、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记忆和理解。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选取和设计,把一些难点或与临床相关度不高的知识点舍弃掉,尽可能做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切合实际,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当然,在教学内容取舍的时候,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实在无法兼顾,人体解剖学教师可以鼓励高水平、求知欲较强的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到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数字资源等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大都采用课堂讲授法,采取的是填鸭式或半填鸭式教学,注重的是人体解剖基础知识的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卫校人体解剖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着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关于卫校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方法非常多。病例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所学的人体解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相互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缩短了课堂和临床之间的距离,突出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是人体解剖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由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临床问题进行相应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比较全面的知识框架。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卫校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标本、挂图、模型和活体结合板书进行授课,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卫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师可以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清晰地显示人体解剖细微结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实验室,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把课堂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 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践能力是医学人才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人体解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体解剖实践能力,因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是人体解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卫校人体解剖学基本上很少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常常以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观察标本为主,而且实验课时比较少,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针对目前的人体解剖学实际情况,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大量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并且通过开放课堂的方式适当地延长学生的操作时间。开放课堂是指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去实验室进行观摩和操作。通过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6 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过去的卫校人体解剖学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我们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主要采用理论、实验、平时三结合的考核方法:理论考试依然采取闭卷方式,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验考试主要是实验技能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人体解剖实验基本原理和实践操作能力;平时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的考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这样,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得到更全面和真实的学习信息,保证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

质量。

综上所述,卫校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同时又很艰巨,需要人体解剖学教师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是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越来越丰硕的

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德刚.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2(24).

[2] 喻荔娟.关于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8).

[3] 张晓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解剖学教学的改革[J].解剖学杂志,2007(5).

人体解剖篇7

【关键词】解剖学;记忆的窍门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364-01作为一个医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形态和结构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体解剖学》是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以为后续的医学基础课打下很好的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后续课程就是空中楼阁,而面对从初学者,没有一点医学知识,而解剖学又是一门医学基础课,里面牵扯到的结构和名词众多,学生学习的一个困惑就是怎么样才能落实那些名目繁多的名词和结构。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如何才能学好解剖学。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教学体会,认为学习解剖学的一个根本的办法就是--记。而对记说起来一个字很简单,其实有很多窍门的。

一、结合挂图、模型记忆法

《人体解剖学》虽然名词众多,其实每个名词在挂图和模型上都有对应的结构,因此,作为教师讲课的时候,尽可能先不要直接说出名称,而是结合挂图、模型,从挂图、模型上先找到结构,再说出相应的名词,经过这样结合,就将文字和挂图、模型结合起来了,比较形象,便于学生记忆,并且引导学生课下记忆的时候,也是要边看书上的图,边记忆,这样不仅容易记忆,而且记忆的效果比较好。

二、结合自身记忆法

解剖学研究的就是正常人体,而每个学生就是一个正常人体,因此,凡是解剖学上说涉及到的结构和名称在自己的身上都可以找得到,摸得着的。所以,讲到每个系统,每个器官的时候,作为教师一边在讲台上利用挂图、模型讲结构,一边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对于方便的课堂上引导学生找,不方便的让学生回到宿舍里面互相找。这样结合自身,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个结构的印象。比如:尺骨下端后内侧的尺骨茎突,学生一摸就明白了。

三、形体语言记忆法

解剖学中的一部分知识结合形体语言来进行记忆,可以收到很好的记忆效果。比如子宫及附件位置关系单独文字是一段话很难记忆的,如果借助于形体语言就形象多了。教师演示:双腿直立,上半身前屈与腿成钝角,双上肢向外上后方伸展,腕下垂,两掌心各握一黑板擦。若将腰部以上当做子宫的底和体,双腿当作子宫颈和引道,双上肢当作输卵管,板擦当作卵巢的话,那么子宫及附件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通过这样演示,可以加深学生记忆的印象的。

四、理论结合实际法

理论是抽象、枯燥的;实际是形象、具体的。而且理论将来要指导实践,如果学习的时候就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对将来的工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如在学习脊髓,关于脊髓位置的描述:脊髓并非位于椎管全长,成年人脊髓下端仅平齐第一腰椎高度,学生不易理解就不便于记忆,此时联系实际,在医院里医生给病人做腰穿时,多选择在第三与第四腰椎间进行,因为第一腰椎以下已经没有脊髓了,这样可以避免对脊髓的损伤。通过这样的实例讲述,就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记忆也就容易多了。

五、举例记忆法

解剖学绪论中有个问题就是解剖学的重要性,有一句话:解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作为老师要求学生记住这句话,认为只有学生记住,才可以好好学习该学科。可是对于抽象的描述,学生是不易记忆的,就是记住了,也没有明白其中的意思。这时可以举个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放假学生回到家,隔壁亲戚张大嫂晚上突然肚子疼,可能找放假的你看看什么情况,毕竟张大嫂指导你是学医的,你可以简单询问张大嫂,一听张大嫂曾经患过阑尾炎,这次是不是阑尾炎,如果你学好解剖学能很准确的找到阑尾的体表投影,这时很简单,让张大搜躺下,找见阑尾的体表投影,反复按压几次就能确认是不是阑尾炎发作;反之如果没有搞清楚阑尾的位置,就会搞得无所适从。两种情况,结局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就可以体会到解剖学确实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将来的工作和生活确实是很有实用价值的,那句话不用说就记住了。而且有可能终生都不会忘记的。

六、对比记忆法

可以将一些描述相似的、容易混淆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相同点和不同点就一目了然了。比如:泌尿系统中的肾和男性生殖系统中的睾丸的形态,如果不对比,很容易搞混,对比一下:共同点都有上;下端;但不同之处在于:肾有前、后面和内、外缘;而睾丸有前、后缘和内、外面。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在体内的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通过对比,问题也就很好的解决了。

七、口诀记忆法

解剖学中的一些杂乱的内容,可以编个口诀帮助学生记忆的。比如:讲到人体腕部的骨: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要让初学的学生记住这一堆名词是不好记的,要搞清楚它们在腕部的位置就更不可能了。此时若编个口诀效果就不一样了。腕部的骨根据位置排两排:有近到远、由外到内:舟(手舟骨)月(月骨)三角(三角骨)豆(豌豆骨);大(大多角骨)小(小多角骨)头状(头状骨)钩(钩骨)。通过这十个字,很自然八块骨不仅记住了名称,位置也搞明白了。

八、图文结合法

一堆枯燥乏味的文字单独记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老师能在黑板上画个图,再在图上相应的结构上做个标注,这样可以将枯燥、繁多的文字形象化、简单化。比如:胃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胃的形态,并标出:贲门、幽门、胃底、胃体、胃大弯、胃小弯等结构。这样结合图,记忆就简单多了,并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的效果。

九、顾名思义法

顾名思义法即由名称就可以推断出其蕴含的意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法。解剖学类似这样的名词是很多的。学习《人体解剖学》最起码应该很好的掌握解剖学这个名词的定义,而关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便可以运用此种方法。关于解剖学概念的描述是: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形态、位置、结构的学科。要记住这句话,先从字面意思解释:"解"即解开、打开;"剖"即剖开,用刀割开。展开就是:用到切割开人体后看见的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这样一来记忆就简单容易多了。

十、总结归纳记忆法

总结归纳法即将一些相似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避免重复性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人体各部都有许多动脉、静脉和神经,作为一个医学生,为了将来能在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时候就必须对它们的名称、走行、分支、分布彻底搞清楚。这时经过仔细分析,比较,归纳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动脉、静脉和神经均伴行,即名称、走行、分支相同,甚至分布的范围也一致。鉴于此,记忆的时候只要记住动脉,静脉和神经也就记住了。

人体解剖篇8

[关键词] 针刀;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诊疗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c)-0164-05

[Abstract] This paper brings up the concept and advantage of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started from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force, thereby expound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and anatomical system of Western medicine, illuminates that guiding function of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of acupotomolog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enhanc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of acupotomology from the lesion point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t pain point" to the overal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hological framework of disease, which improves the cure rate of acupotomy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recurrence rate of acupotomy treatment, eradicates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negligence of acupotomy completely, determines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acupotomology, and set up a morphological pathology foundation for acupotom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Key words] Acupotomy; Human bowstring mechanics anatomical syste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魍车奈饕浇馄是康鹘馄恃У淖菹蜓芯浚把每一个解剖系统研究得很透彻,但是忽略了各解剖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造成西医各个科室分科过细,研究过于单一,遇到多个解剖系统不同脏器同时发生的疾病,只能到不同科室进行单独治疗,各科室之间缺乏相关性[1-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湖北中医药大学张天民教授将生物力学与人体解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解决西医由于解剖纵向研究过细造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局,进一步完善了针刀基础理论,促进了针刀基础理论指导下针刀临床的发展。

1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1.1 弓箭的力学结构

一副完整的弓箭由弓、弦和箭三部分组成,弓与弦的连结处称之为弓弦结合部。弦属于物理学的柔体物质,主要承受拉力的影响;弓属于物理学的刚体物质,主要承受压力的影响。射箭时的力学构架是在弦的拉力作用下,使弓随弦的拉力方向产生形变,最后将箭射出。见图1。

1.2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定义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运用弓箭的组成结构和受力模式、力学传导方式,去认识人体解剖结构,将人体骨骼定义为弓,连接骨骼的软组织定义为弦,在副骨、籽骨、滑囊、脂肪、皮下、皮肤、神经、血管等组织结构辅助下,完成人体力学传导,将人体联系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的解剖系统。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研究骨连接力学结构及力传导的解剖系统。

1.3 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分类

按照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组成部分可分为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和多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基础。根据人体各部位的力学解剖结构不同,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组成了5个多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1.4 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

单关节弓弦力学解剖系统是人体弓弦力学解剖系统的基础。由静态弓弦力学解剖单元(图2)、动态弓弦力学解剖单元(图3)和辅助装置3个部分组成。静态弓弦力学单元的弓是骨骼,弦是连接骨骼的关节囊、韧带、筋膜。动态弓弦力学解剖单元与静态单元共用一个弓(骨骼),只是弦不同,动态单元的弦是骨骼肌。

上一篇:财务流程范文 下一篇:人文管理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