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范文

时间:2023-10-23 10:06:34

粮食市场

粮食市场篇1

关键词:粮食批发市场市场体系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为买卖双方及其人提供粮食批量交易的场地、设施及交易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农产品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转运中心和消费者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全国性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二是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又称“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它一般设在产地。三是自由粮食批发市场,它交易的规模较小,甚至也进行少量的零售交易。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

目前,粮食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储备粮轮换的市场渠道。我国储备粮在三年内必须轮换,有时还会有大量的陈化粮的销售,以前这些运营主要采取行政分配的形式,改革以后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国家和地方储备粮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是政府调控市场与市场发现价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储备粮的正常管理与运作;是政府积极培育和利用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的有机结合;可以减少用粮企业资金占压,缓解企业库存和流动资金紧张的现状。

(二)促进粮食价格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粮食的零售市场价格,改变了以往那种粮食价格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来确定的做法,转变为粮食的少量收购价格由政府确定,其价格更多地通过批发市场来形成。随着批发业务的发展及其信息功能的增强,按照规范化建立的粮食批发市场,除了采用由批发市场工作人员组织下的协商成交方式协商价格之外,拍卖成了交易成交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粮食批发市场具有较大范围内集散粮食商品的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商品同场竞争,同一种粮食商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有利于反映粮食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迅速形成。粮食批发市场所产生的价格比较真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粮食商品市场价格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粮食资源千差万别,互为优势。区域间的粮食批量交易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市场成为实现粮食产区与销区联结、南粮北调、北出南进、北粮南运、北粮南储的重要渠道。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对于合理配置粮食资源极为重要。粮食批发市场联接着产需两头,粮食信息来源比较多,加之粮食批发市场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一个良好的收集、整理、信息的场所,实际成了粮食信息中心。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且市场规范不完备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粮食批发市场启动和市场运行的手段街接到位性差,粮食市场本身抗风险性能力较弱以及现有大型批发市场模式滞后于粮食市场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

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市场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基本上以主产区所在地省政府、主办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构成,主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地方政府,承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粮食主管部门、粮食企业,这种构造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处理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往往出现倾斜于主产区利益的市场政策,造成产销利益的不公正。粮食歉收年,主销区到主产区让渡利益大,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繁荣景象;粮食丰收年,“卖粮难”现象严重,销粮省择购权大,主销区让渡主产区利益小,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萧条现象。

(二)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且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由于我国粮食市场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国家统一规划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导致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和趋同投资建设等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不利于粮食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我国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不是按照经济区域而是按照行政区域布局的,层层人为造市场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结果到处是市场,到处都有成交价格,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辐射范围有限。

我国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逐渐接轨,迫切需要制定规范粮食交易市场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粮食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批发市场资格审查制度和政府授权制度、交易商入市登记制度、交易商资格审查制度、商品质检制度、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出境准运制度等;国家专储粮通过批发市场吞吐轮换办法;粮食批发市场的各种职能;粮食进出口管制;粮食零售等。

(三)交易行为不规范且场内交易不活跃

现阶段我国粮食现货市场基本处于集贸市场水平,新建立的地市县粮食批发市场,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辐射和影响力较小,有些地方的市场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甚至以经营者或变相经营者的身份参于交易,市场运行缺乏公开、公正的准则规范,不仅造成场内交易不活跃,区际交易频繁、效率低,而且严重损害了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另外,一些粮食经营者行为不规范、违法、违约行为突出,在计量和质量方面,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利益;粮食加工、储存、包装、质捡方面达不到有关的标准;盗用其他经营者的商标、品牌、商号等侵权行为严重。

由于我国多数地、县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量较小,且交易不活跃,“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现象同时存在。多数地、县没有规范化的粮食批发交易场所,粮食交易主要在乡、镇自发形成的混合型集贸市场进行,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缺乏专业性。

(四)部分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过于单一

我国一些粮食批发市场,尤其是那些自发形成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缺乏规模效益,物流成本高,与市场经济的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市场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私人单一投资。而单一投资带来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短期行为,严重制约交易和市场的发展;功能单一,主要作为粮食集散场所,而不是批量、原粮成品粮兼营,批发市场的其他功能更无法发挥;由于市场是自发的、私人投资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削弱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交易层次、交易方式不能适应粮食大流通的需要。

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主要是作为粮食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其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应有的功能还包括集散功能、结算功能、价格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质量检验功能、展示功能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

加快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策略(一)重视粮食批发市场的战略地位

加强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必须重视并确定粮食批发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粮食批发市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控制和现代粮食企业制度三者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批发市场是联系后二者的中心环节。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同时,主要粮食品种的省间大批量交易要通过政府指定的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并吸引公私粮食企业进场交易。在粮食主产区的县以上城镇尽快建立和完善各县、各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不断提高批发能力,满足销区粮食批发企业和单位到产区采购粮食的要求,做到资源充足,保障供应。要加快粮食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市场管理并规范交易行为

加快市场立法,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改善交易条件,克服目前粮食交易无章可循、零乱无序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管理,管好管住收购市场,严格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单位进入市场交易,有效遏制私商粮贩的非法收购行为。同时规定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碍在县以上粮食市场交易和委托收购粮食的运销,赋予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合法运销权,以增强交易吸引力。

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国家除了要制定优惠政策,繁荣市场,还必须实行统一的交易规则,管理者不参加经营,经营者不参与管理,管理与服务两分离,以保证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证经营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要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整合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对现有的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关闭、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要结合当地市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粮食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三)加强不同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既要重视全国性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又要加快区域和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改善粮食市场建设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消除地区封锁,为创建全国性的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创造条件。在统一规划下,主要通过竞争和自然选择,在全国形成运作规范,功能齐全,交易集中,现货、期货、中远期合同交易都运作的覆盖全国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交易所,真正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组织交易,集中竞价,发现价格,规范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等功能,促进全国统一的大粮食流通实现,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和吞吐储备粮食提供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戚维明.关于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1(09)

2.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农业经济,2006(05)

3.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试析我国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问题,2007(02)

4.朱东红,慕艳芬.国外粮食物流发展概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03)

5.郭清保.中国粮食批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2007(12)

粮食市场篇2

自从《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为监管粮食市场的执法官,充分履行了《条例》所赋予的监督职能,对粮食流通市场的规范有序起到了一定作用。一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新的执法部门,完成了自身职能的转化。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仅是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载体,同时,也发挥了载体的调控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的作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纳入粮食流通管理体系,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入了依法行政的一个新阶段,从而使粮食行政管理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得以提升。二是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制度的建立,为粮食流通市场的规范有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制度,既是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经营多元化的要求,同时,也是因为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和消费的不可替代性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的必然要求。严格把好粮食收购许可准人关,就成为粮食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三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粮食涉管部门对粮食流通整个过程实施监管,构筑了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防御体系。粮食行政部门从一个单纯经济管理部门转变为一个具有执法权的行政管理部门,这就意味着承担粮食安全的重任有了法律保障。对粮食的收购、运输、保管以及粮食经营统计的执法检查,对于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四是对粮食市场实施监督检查,是保障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国家对“三农”问题历来非常重视,将“三农”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稳定发展和全面达小康的高度来对待。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业的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就不可能全面达小康。对粮食市场实施监督检查,就是要籍此手段防止“谷贱伤农”,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目的也缘于此。基于以上认识,作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大力宣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自《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同时,组织各种经济成份粮食经营者集中学习《条例》,并通过市广播电台“空中立交桥”栏目,与广大市民互动,向广大市民宣传。在“3.15”维权日、世界粮食日,我们在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设摊宣传;在粮食收购季节,我们在各粮食收购点张贴布告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其目的就是要使粮食经营者知法、守法;使广大百姓特别是种粮百姓能够懂法,并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严格把握粮食资格的许可。凡申请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的,我们不仅对其申请材料是否齐全进行形式审查,而且还对其储存设施、计量设施、检化验设施进行实质审查。只有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都通过的,我们才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对于一些较大的公司制加工企业,在建设期间因未能办理诸如房产证等资料的,通过实地勘查、填表登记确认后予以发放许可证,以便其尽快投产收益。三、加强巡回检查。在收购高峰期间,监督检查科的同志几乎每天都在各收购经营点督查,发现问题,要求立即整改。对于已领收购证但又不入市收购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不能入市收购的,我们做其思想工作,要求其将收购许可证主动上缴退市。20*年,岳池县粮食局有两家主动上缴粮食收购证,退出了收购市场。四、督查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落实。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的惠农政策之一,落实得好差,涉及到保护农民利益的问题。执行最低价收购政策的主体虽然是改革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但企业自身利益诉求与执行政策往往也有矛盾,对其实施监管必不可少。托市收购期间,我们主动配合国有收储公司对各托市收购点的收购价格和收购质量进行督查。同时,对非托市收购点的收购经营者,也要求其把握收购质量,禁止收购不符合运输条件的高水分粮。对粮食市场实施监督检查,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条例》的颁布实施,对粮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三年的实践,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一是涉粮管理部门多,责任难以理清。一个单一商品的粮食市场的管理,涉及到工商、质监、物价、卫生、粮食等众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管粮食流通的一个环节或几个方面,其监管就缺乏连续性。因此,责任也就难以理清和落实。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某中央粮食储备库粮食洒水事件,工商部门认为是掺杂使假,要对其罚款。而我们粮食部门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的权限,当即指出中央粮食储备库的管理权限在国家粮食局,而《条例》中根本没有赋予省市工商、粮食部门管辖权。这种脱节的监管责任该谁负责,实在难以分清。又如对无收购许可证人市收购的行为,工商部门既可以管,也可以罚,而粮食部门对无证收购行为只有检查权,没有处罚权。要处罚,就需移交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工商管理部门是否处罚或处罚是否适当,粮食部门不得而知。同样是执法部门,相比之下,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就成为弱势部门,其社会地位和执法形象受到影响。二是粮食收购资格许可门槛过低,导致经营者都往这一市场挤。三万元的资金和50吨的仓储条件,够资格的比比皆是,这就有可能使粮食市场处于过度竞争状态,或者出现只领证不入市的状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粮食多时少渠道、粮食少时多渠道”,这对构建有序的粮食市场是极为不利的。三是《条例》的一些规定与实际不符。如《条例》规定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并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可处以罚款。很显然;将“造成农民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作为罚款的前置条件,在实践中就难以出现可处罚款的事实依据。经营者收购高水分粮,即使在储存过程中变质,这是经营者的事情,他根本不可能造成农民利益或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相反地省却了农民整晒粮食的麻烦,这一规定实际上没有实践意义。当然收购时质价不符,则另当别论。又如《条例》规定,未建立粮食经营台帐或粮食经营台帐保留时间不足3年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一个粮食经营个体户,只要求有3万元的资金和50吨的储存设施,一年周转十次也不过500吨,更何况一些个体户年经营量不过百十吨,真不知建经营台帐并保留3年时间,对相关决策部门起到什么作用。这一规定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此规定,那些农民经纪人的经营量人均都在300吨以上.又如何去管理呢?四是多头执法不利于市场和谐。在前面已提及涉管部门多,责任难以理清的问题。实质上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多头执法也存在扰民的问题,一个粮食经营者,今天工商部门来查,明天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查,后天又是卫生、物价部门来查,如此众多的检查,粮食经营者苦不堪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粮食工作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技术优势,建议决策部门授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行使监督检查权,包括对粮油收购、加工、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这样,既有利于责任明确,又可避免多头执法扰民的问题。

粮食市场篇3

旱情频发导致粮食减产

作为世界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目前正面临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根据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的数据,目前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三分之二的区域遭遇了中度以上干旱灾害,为历史最高水平。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作物年度,美国共有33个州的1496个县成为干旱受灾区。

干旱天气损害了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主要农作物产量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报告显示,受持续干旱和高温影响,今年美国玉米产量预计为108亿蒲式耳(约合2.74亿吨),比去年下降13%,是2 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豆方面,预计今年产量为26.9亿蒲式耳(约合7290万吨),比去年下降12%。

作为国际市场主要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今年也出现了异常干旱天气,并导致粮食减产。俄罗斯农业部副部长伊戈尔·马内洛夫7月底宣布,全俄共有16个联邦主体遭受旱灾,受旱耕地面积440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5%至6%。其中,已有150万公顷农作物死亡。

俄农业部日前表示,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农业部近期将下调俄今年粮食产量预期至7000万至7500万吨,这比此前的预计减少11%至17%。

与此同时,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主要粮食生产国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粮食生产前景堪忧。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7月份遭遇持续干旱,特别是8月初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截至8月6日,乌克兰夏粮基本收割完毕,共产粮246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约20%。乌克兰农业部预测,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530万吨,比上年减少1100万吨。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长马梅特别科夫日前表示,因今年罕见的旱情,全国共有9.4万公顷粮田绝收,仅33%的耕地粮食作物长势良好,55%的耕地粮食作物长势一般,12%的耕地粮食作物长势欠佳。

粮价攀升粮食安全受关注

自美国干旱灾害在今年5月底确定以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价格已上涨约50%,突破每蒲式耳8美元,大豆价格也上涨近30%,升至每蒲式耳16.3美元附近,均接近或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另外,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的一项涵盖55种食品的价格指数在7月份上涨了6.2%,是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全球粮价持续上涨引发担忧,世界银行日前警告称,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主要产粮国的旱情已在推动国际粮价上涨,将威胁到世界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专家指出,美国农产品直接挂钩世界粮食市场,随着美国农业部大幅下调今年农业产量预期,可以预见未来全球粮食供应会更加趋向紧张,粮食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

面临严重旱灾,美国、俄罗斯等国政府纷纷出台援助措施,缓解灾情对农牧民的影响,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美国政府出台的救助措施包括:将紧急农业贷款利率从3.75%降至2.25%;释放大量休耕土地当作紧急牧草和放牧区域;为农牧主争取农业保险费用宽限期等。

俄罗斯方面,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日前责成农业部出台支持农业生产者、防止粮价暴涨的一揽子措施。据当地媒体报道,措施将包括:对粮价进行干预,出台有关设置粮食最高售价的法令草案;提供资金补贴,拨款160亿卢布(约合5.1亿美元)支持各地的农业生产者;在必要情况下延长用于采购农业设备的贷款期限。

中国粮食市场运行平稳

与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不同,近两个多月来,中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我国政府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粮食库存充裕等是粮食市场表现稳健的主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0%,环比上涨0.2%,1至7月平均同比涨幅为4.1%,呈温和上涨态势。

今年我国夏粮上市后,受丰产等因素影响,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小幅回落。随着托市收购的启动,小麦价格有所回升并保持基本稳定。据国家粮食局8月5日监测,主产区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中等品质)平均每百斤收购价格分别为102.8元、102.6元、102.3元,继续保持稳中略升的价格水平。

国内期货方面,8月10日郑州早籼稻1209合约、大连玉米1209合约结算价较年初涨幅分别为4.7%、9.8%,明显低于国际市场。同期,郑州强麦1209合约更是下跌7.0%。

粮食市场篇4

在全球粮食库存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国际粮价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而言,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对于中国而言,伴随粮食丰产的一个隐忧,就是“谷贱伤农”,特别是在粮食连续5年增产的情况下,粮价下行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实际上期货市场已经对这种压力进行了提前反应。大连玉米指数下跌了10%,郑州强麦指数下跌了10%,大豆指数下跌了25%。目前各主要农产品期货K线图均呈空头排列,显示市场对后市并不看好。

那么如何看待秋粮丰收压力?粮食市场格局将如何变化?

小麦市场:政府有近乎垄断地位的“话语权”

美国农业部9月份预计中国*8/09年度的小麦产量为11400万吨,当年需求量为10700万吨,产需结余700万吨,占当年需求总量的6.1%。实际上,最近三个年度中国小麦分别结余647万吨、586万吨、700万吨,总计1933万吨。如果不考虑进出口,仅这三年的累计结余量就可以使我国的小麦库存消费比提高18个百分点,而国际小麦目前的库存消费比也不过如此(见表1)。因此,可以说连续多年的增产,确实给市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充裕的库存基本上抑制了小麦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

实际上,自从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小麦收购市场基本上被政府和国有企业垄断。见表2。

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的三年中,在集中收购期,国有企业的收购量占全社会收购量的80%以上,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6年为80%,*8年上升到88%。在国有企业收购中,托市收购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占国企收购量的80%以上。

实际上,连年庞大的小麦托市收购量表明小麦供给确实相对过剩。但是,笔者认为小麦托市收购量庞大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粮食生产企业主动降低了库存水平。

粮食生产企业的库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周转库存,一个是预防性库存。周转库存基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规模越大,所需原粮越多,那么其周转库存也往往比较多。预防性库存取决于市场供需状况。如果市场供给充裕,企业不担心采购不到原粮,那么就会倾向于减少预防性库存;如果市场供给紧缺,企业担心未来价格上涨,采购困难,那么就倾向于增加预防性库存。由于近年小麦供给相对充裕,托市收购小麦定期投放市场,生产企业采购原粮相当方便,因此企业肯定有减少库存的动力。因为托市收购的小麦反正是要定期供应市场的,那么企业何苦要在新粮上市期间和国家竞争收粮呢(实际上,由于托市收购有国家财政资金和各种补贴支持,生产企业在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并且从近几年的托市销售来看,小麦销售底价基本上是在最低收购价的基础上加上正常的保管费和收购费用,基本上不存在国家垄断粮源牟利的情形。这样的话,生产企业自己收粮备用和从国家购买托市粮没多大差别。因此,很多本应在新粮上市期间参与收购的生产企业也减少甚至放弃了采购,反正到时候到国家那里买粮就是了。这就是为什么小麦集中收购期几乎成了国企托市收购的“独角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想象,如果生产企业坚持正常的收购行为,托市收购是不可能有如此规模的。

当然,庞大的托市收购量也有“虚胖”的成分。很多生产企业同时是托市收购的代收代储库点,那么这些企业有可能将为自己收购的粮食转为托市粮,因为托市粮可以获得较为优厚的补贴。虽然托市粮粮权属于国家,但是毕竟是临时库存,很快就要卖出去,那么企业到时候买回来就是了。这几乎相当于国家为企业储粮,还倒贴钱给企业,这样的好事,谁不干?!

小麦市场拱手让与托市收购,让与国企,这意味着国家对小麦市场的控制力越来越强。试想,小麦年产量的40%为托市所有,再加上正常的国家储备,为社会其他主体所掌握的小麦比例是相当的少了。如果将政府看成是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可以说完全垄断了小麦市场。因此,后期小麦的涨跌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意愿。因此对政府政策的把握将是判断小麦后市走势至为关键的因素。

稻谷市场:东北粳稻卖粮难“昨日重现”?

今年的早稻收购前期价格是高开高走,后期出现了回落。总体收购价比去年高出约15%。那么这个15%是什么概念?据我们对湖南、江西、广东等早稻主产省的调查,今年早稻的生产成本至少比去年上升30%,15%的价格涨幅意味着农民的种植收益反而可能同比下降。

我们分析一下早稻的收购情况。近年早稻的年产量接近3*万吨(*7年3196万吨),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8年截至9月15日的早稻收购量是760万吨,占总产的24%。*7年截至9月30日的收购量为637万吨,占总产的20%。这与同期小麦高达50%以上的收购比例形成很大的反差。如何看待这种反差?一个说法是早稻的商品量要低于小麦。根据一些市场人士估算,近年早稻的商品率约40%,小麦在55%左右。但是即使考虑到商品率的差异,早稻的收购进度还是严重偏缓。笔者认为国家粮食局早稻的统计数字可能小于实际进度。由于早稻和中晚稻的收获期仅间隔3个多月,相对而言,农民早稻的销售压力要大于小麦,因而惜售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因为毕竟马上中晚稻要上市了。同时,相对于小麦,非国有企业参与早稻收购的比例更大,而民间收购的统计相对来说更困难一点。特别是规模很小的个体加工贸易企业的收购,估计难以统计。笔者相信,实际的收购进度应该快于统计数字。

经过连续几年的增产,中国稻米由前几年的产不足需转为产需略有结余。美国农业部预计*8/09年度中国大米产需结余290万吨,约占当年需求的2%(见表1)。但是要辩证地看这2%的余额。笔者曾在“东北粳稻(米)卖粮难”一文中分析指出,虽然近年稻谷总体表现为增产,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稻谷的增产的源动力在于东北。如果剔除东北的粳稻,那么全国的籼稻总产几乎是没有怎么增加的。东北的土地仍然有巨大的增产潜力(最近中央就批准了吉林100亿斤的粮食增产规划),而籼稻增产仍然困难重重,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笔者预计*8/09年度的稻米增产估计绝大部分仍由东北粳米贡献。而东北的粮食外运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短期内也自然难以解决。因此笔者估计今年的稻米格局仍是“籼强粳弱”。今年初,国家通过运输补贴,东北大米才得以低价“倾销”南方,也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南方大米价格的快速上涨。可以肯定正常情况下,下一年度东北粳稻米卖粮难问题仍将上演,国家是再度祭出“运输补贴”政策还是托市收购就地库存?不得而知。然而政策选择的不同对市场的影响却是大大不一样。如果国家仍然采取补贴政策,那么增产的东北粳稻可以借此顺利低价出关,大米整体价格将受到压制。如果考虑到稻米库存较为薄弱的现实,增产的粮食用来增加储备,那么大米价格将可以获得很好的支撑。实际上,在口粮品种中,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大米的库存是最为薄弱的。美国农业部预计*8/09年度中国大米库消比为29.5%,而世界为13.1%(见表1)。世界大米库消比在安全线之下运行已有时日,一有风吹草动,价格即会暴涨,上半年泰米的表现即是活生生的例子。也就是说,一旦国内大米供给出现问题,世界市场根本是没有指望的。因此国家可以考虑优化小麦和稻谷的库存结构,适当降低小麦的库存,提高稻谷的库存,可以更好地增强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玉米市场:再次出现供需缺口意味着什么?

美国农业部9月份预计中国*8/09年度的玉米产量为15600万吨,增产2.7%。然而需求增长更迅速。预计*8/09年度的需求为15800万吨,同比上升6%。这样中国*8/09年度的玉米反而出现了*万吨的缺口。*万吨缺口虽小,但国际市场人士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向玉米净进口国。

如果玉米步大豆后尘,那么国内玉米价格与国外的联动性将进一步增强。而国际市场上,玉米一直是一个人气很旺的品种,各路资金对玉米的操作也是乐此不疲。因此,未来分析玉米市场走势时,国际方面的因素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国内玉米市场区别于小麦、稻谷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府的控制较弱,玉米价格基本上由市场供求决定。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仅限于稻谷和小麦,玉米的收购基本上由社会市场主体完成,政府收购并不占主导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市场上的玉米库存也大多分散在农户、企业手中,政府储备玉米所占比例要远低于小麦和稻谷。因此,若玉米价格发生变动,政府手上并没有过多的筹码予以调控。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估计,*8/09年度末中国玉米结转库存为3648万吨,占该年度消费的比例为25.6%,短期内供给还是有保障的。但是中国玉米存在较快的刚性增长需求。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4/05-*8/09年度,国内玉米需求由13100万吨增长到15800万吨,4年间玉米需求增长20.6%,年均复合增长4.8%。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导致禽肉制品需求的提高,玉米未来的需求增速有可能加快。因此,不考虑进口的话,中国玉米的库存将快速减少,玉米价格长期内将保持坚挺。短期而言,由于玉米是三大粮食品种中唯一出现年度供需缺口的品种,并且年度结转库存消费比也是最低的,因此玉米价格也有望保持相对坚挺。

结语

从*8到*8,中国粮食生产超越上一次顶峰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8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51230万吨的背景是粮食罕见的连续四年增产,产严重大于需,价格不断下跌。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7/98年度中国的小麦库存消费比高达88%。*8年粮食产量再次恢复甚至超过*8年水平的背景是粮食有记录以来的首次连续5年增产,然而此次粮食增产基本上与需求增长同步,因此粮食价格也呈持续上涨态势。

在这10年间,中国人口持续增长,*8年人口比*8年增加8000多万,平均每年增长800万人。按照年人均粮食消费370公斤计算,*8年粮食需求比*8年多出3000万吨。*8年虽然粮食取得历史性的丰收,但是由于需求的增长,三大谷物产需预计仅结余790万吨(见表1的数据),占当年需求的2%。粮食需求的增长是刚性持续的,而生产却难以持续增长,所以5年的连续增长才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接下来粮食略有减产,产需将可能再次出现缺口。因此,长期而言,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粮食市场篇5

【关键词】国有粮企;粮食;收储网点;发展壮大

粮食是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控了世界,谁掌控了粮源,谁就拥有话语权。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状到国际粮商对我国粮食市场的蚕食、从国有粮企购销主渠道地位的不断弱化,到粮食市场购销主体的多元化、从粮食消费市场的刚性需求到粮食产量的相对稳定、从我国GDP的高位增长,到农业贡献率的相对下降、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农民种粮意愿的不断消退、从跨国公司对粮价的操纵到国内粮食市场的剧烈波动等诸多方面来看,国家掌控粮源对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保持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处于粮食主产区的基层一线国有粮企正是国家掌控粮源的有力抓手。

一、地方国有粮企现状

10多年的国有粮企改革,基本实现了由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经济转变,国有粮企的市场意识、适应能力也显著增强,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地方国有粮企举步维艰,收购网络弱化、站点萎缩,经营状况不佳、调控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

1、角色错位。国有粮企的改革,是以转变经营模式、把国有粮企尤其是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为前提的,过多考虑国有粮企市场经济主体的属性,而淡化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府职能的政治属性及社会公益性,作为市场主体逐利及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基本目标。但作为承担政府职能及政治属性的社会公益性,国有粮企必须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把稳粮价、安民心放在首位,这种角色的错位势必造成国有粮企自主经营缩手缩脚,宏观调控掌控粮源力度不够。

2、历史包袱重、企业规模小、基础设施差。一是大量“内退”人员各种费用的支付,就亳州而言地方国有粮企长期在岗人员不到1300,但需支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生活费及工资等的人数达3600人之多,给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很大一部分企业苦恼的不是怎样发展,而是怎样维持。二是由于企业的经营量少,即使在岗人员也存在大量阶段性富余状况。三是企业规模小基础实施差捆住了企业发展手脚。调查显示亳州全市203个地方国有粮食收储库点库区面积30亩以上,有效仓容在一万吨以上不到20个,全市国有粮企总仓容150万吨,高质量的高大平房仓不到30万吨,大部分仓房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的老仓房仍在使用,加之配套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使企业难以达到现代收储条件的要求。

3、阵地不断丢失,主渠道作用弱化,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基层站点收购库点的丢失更为严重。2000年全市国有粮企收储库点达203个,基本覆盖全市每个乡镇,到2012年真正能正常进行粮食经营活动的仅有120个,库点萎缩达46%,致使国有粮企市场粮食收储份额逐年下降。几年来,若没有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撑,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将面临进一步减少粮食收购市场份额的窘境。

4、人员老化、人才流失、经营模式单一、自身发展乏力。自1998年粮食企业改革以来,大批懂技术、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纷纷与本企业脱钩,他们不是自主创业,就是被外企或民企挖走,加之企业经营困难,近10年来,地方国有粮企基本未进新人,更别说高技术人才了。使企业面临人员老化、年龄断层、智力弱化的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国有粮企始终没有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现状,个别企业负责人甚至把企业的经营当成一种副业,致使经营模式单一,自身发展乏力。

5、国有粮企在粮食主产区的布局不合理。在国有粮企收购库点大量萎缩的同时,新建或扩建的粮食基础设施,大多立足于距离粮食主产乡镇较远的粮食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即所谓的产区中的销区进行布点投资,片面追求库点的规模,而忽视一线收储库点的布局和建设,另一方面众多集中于粮食产业园区的各类粮食企业为争夺粮源,竞相抬级抬价,放宽粮食收购质量标准,使粮食收购市场出现无序竞争的不良状态。乱象收购的结果不仅不利于库存粮食的保管,也影响粮食的质量品质,增大企业的保管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

二、外部因素对国有粮企发展的冲击

地方国有粮企现正遭受外企、民企、游资及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全面挤压。

1、国际粮商对我国粮食市场的蚕食,给地方国有粮企造成严重的生存危机。这些粮商往往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利用强大的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操控国际市场、操控国际粮价,影响国内市场,挤压国有粮企的市场份额,直至影响农户对某些品种的种植意愿,致使小而弱的地方国有粮企既无还手之力,又无招架之功,不是被淘汰出局,就是被国际粮商收并,他们往往从个别品种入手,瞄准市场的薄弱环节,行事低调而又扩张迅速,同国有粮食企业争夺粮食市场的控制权和话语权,使国有粮企的市场份额呈逐年下降之势,几年的蚕食使我国大豆市场的60%、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80%被掌控。目前外商正积极布局我国玉米市场的同时,瞄准我国两个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品种水稻和小麦的市场商机,大有全面掌控我国粮食市场的企图。

2、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也给国有粮食企业带来严重的挑战。就亳州而言,近几年国有粮企的市场份额呈逐年下降之势,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500万吨,商品粮350万吨,而国有粮企的大豆、玉米收购量不到市场商品量的15%和10%,而仅有的15%和10%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为外地粮商和外资企业的代收代储,真正国有粮企的自主经营微乎其微,尽管小麦实行最低价收购政策,国有粮企的收购量也只占全市小麦商品量的35%,这35%的份额其中70%是通过粮食经纪人这样的“二传手”收购入库的。尽管民营企业对搞活市场流通,促进市场繁荣有很大作用,但民营企业只以逐利为目标,加之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因此在粮食收购的数量、质量及粮食收购政策的执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河南中储粮腐败窝案的发生同民营企业违规操作、违规收购是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3、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对地方国有粮企的发展产生许多负面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性粮食收储的从属地位,淡化了地方国有粮食的主渠道作用,这不仅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隐患,也给地方国有粮企掌控粮源、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带来消极影响。二是以经济效益论英雄的纯经济思维方式,淡化了地方国有粮企的政治属性,使许多地方国有粮企在政府眼中被视为“鸡肋”,致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三是地方国有粮企普遍存在资产存量小、历史包袱重、企业融资难、基础设施差、经营思想僵化等诸多问题,在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的今天,无论同央企、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相比,在市场竞争中均处于不利的地位。

4、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弱化,隶属关系混乱,给国有粮企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自2009年开始,机构改革的因素,一些地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纳入农业、商务等部门,目前尽管有部分的恢复,但对国有粮企所造成的伤害已经产生,主要体现在:一是地方国有粮企维护自身的利益,争取自身发展的欲望和话语权弱化。二是国有粮企争取政策扶持的力度下降。三是国有粮企的经营者对整合现有资源做强做大企业的信心不足,等待、观望、维持思想严重。四是监管缺位,使国有粮企违规、违纪事件时有发生,给地方国有粮企的形象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地方国有粮企发展壮大的途径

1、进一步强化地方国有粮企的政治属性即国有粮企的公益性。国有粮企既具有市场经济主体的经济属性,更重要的是承担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政治属性。只有充分认识到地方国有粮企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粮食的政治属性及企业的公益性,才能确定地方国有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

2、加大对国有粮企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收购资金的筹措上,改变以资产抵押为主,向以企业信誉贷款为主,财政实施介入的贷款方式转变。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上,将各项惠农补贴同农户的种粮面积真正结合起来,以售粮数量确定补贴金额。通过售粮多少确定补贴标准,通过售粮过程进行直接补贴,从而减少惠农补贴的中间环节,增加补贴的透明度,防止虚报、瞒报现象的发生。在企业的经营上,鼓励扶持国有粮企积极参与农村的土地流转,发展粮食订单,为粮食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等多种形式,延伸国有粮食企业的产业链。

3、做好粮食收购网点的合理布局。科学测算收储点规模,尤其是粮食主产乡镇区域的粮食收储点的建设,方便农户售粮,逐步形成一个点面结合、收购有序的国有粮企收购网络体系,增强国有粮企掌控粮源的能力,使主渠道作用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4、对跨国粮商即所谓的外资企业,要借助而不能完全依靠。借助就是要学习他先进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经营理念、敏感的市场嗅觉、快速的反应能力,为我所用。

5、对民营粮企的发展要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发挥其弥补市场不足、搞活市场流通、激活国有粮企的竞争力的作用。

6、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只能强化不能消弱。在粮食主产区,均未调整粮食主管机构的情况下,个别或局部进行粮食主管机构的撤并调整,势必打击整个粮食系统的士气,不利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国有粮企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和粮食市场话语权的掌控。

粮食市场篇6

(正文)目前,我国粮食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粮改方案的设计应立足当前情况和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基本国情,寻求既能应对不同粮食形势,保持市场稳定,又能稳步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新途径,特别要防止因粮改方式和步骤不当,引发大的市场波动。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供各方参阅。

一、1993年的经验:粮改方式步骤不当诱发市场波动

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食市场几次出现不稳的迹象,粮价似乎存在某种较大的上涨压力。我们不应当阻止由于供求关系趋紧所形成的价格上涨的压力,因为这正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现今的粮食市场机制是极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本身常常夸大这种压力。粮改方式步骤不当也有可能通过改变市场机制运作的既定方式,主观制造出更大的上涨压力,从而引发大的市场波动。1993年的粮价波动基本就是这种情况,应当引以为鉴。

1993年4月,粮价开始出现上涨势头,11月秋收后反而急速攀升,一直持续到1995年11月,涨势才结束。在25个月里,大米价格上涨了136%,小麦价格上涨了109%,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从种种情况来看,这次粮价上涨并不完全是由粮食短缺引起的。据统计,粮食总供给1990~1992年平均每年为4.44亿吨,1993至1995年平均每年为4.58亿吨,而2000~2002年平均每年只有4.60亿吨。所以,从供需总量10年间的对比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粮食供给是不少的。

1993年粮价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粮改方式和步骤不当。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采取“统一政策、分散决策、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方针放开价格和放开经营。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地方积极性很高,没有“逐步推进”,而是一下子放开了。对于“放开”的贯彻落实,实际上是放开不管,自由经营。粮站、粮库等基层粮食企业各自为战,自主决策;个体粮贩自由经营,随便进出。这种格局引发了严重的市场混乱。一是使粮食购销衔接出现混乱。我国粮食系统是通过行政关系连接起来的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网络。改革之前,购销关系主要通过粮食管理系统衔接,放开不管相当于割断了这一连接链条,打破了原来的购销关系,但并没有随之建立新的购销关系,使购销衔接出现混乱。二是导致了严重的市场主体同步性。完全放开后,粮站粮库等大量基层粮食企业开始独立经营。这些小企业,过去大多只是根据上级要求收粮管粮,经营素质不高,驾驭市场能力较弱,面对变化的市场无所适从。在市场趋紧的传言诱导下,它们一哄而上,纷纷惜售和抬高价格。再加上大量农户的同步行动,造成粮价在粮食并不十分短缺情况下急速攀升的严重后果。三是导致了粮食市场管理失控。改革之前,粮食企业购销活动受到各级管理机构的协调,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比较容易实现。完全放开之后,国家一下子失去了直接控制手段,专储粮的投放效果又为市场主体同步性所抵消,一度导致了市场失控。1993年的经验表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立足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粮食市场本身潜在的不稳定性,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才能实现粮食市场上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统一。

二、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国情:严重的同步性问题

在我国,粮改不能采取“放开不管”的办法,其原因在于我国粮食市场是一个极不稳定和脆弱的市场。市场脆弱和不稳定的根源是市场主体存在着严重的同步性倾向。

(一)我国粮食市场主体的状况

我国粮食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农户、消费者、国有粮食企业及个体私营粮商。目前,农户大约有2.44亿户,其中,种粮农户估计约1.7亿户(按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0%估算)。国有粮食企业总计43259户,其中,购销企业24519户,购销企业的主体部分是直接面对粮农的乡镇粮站和粮库。这些企业掌握的商品粮因地区和时期不同而不同,在粮食主产区估计在70%~90%左右。其余商品粮源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粮商所掌握,其数目尚难准确统计。商品粮的消费者则是5亿左右的城镇人口和一部分不种粮的农户(例如渔民等)。在上述市场主体中,除农户外,对我国粮食稳定供应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乡镇粮站和粮库。对这些企业的改革不仅会影响企业本身,也会对我国粮食市场态势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是粮改的核心问题。

(二)我国粮食市场主体的同步性问题

任何市场都有同步性问题,但如果市场的同步性比较严重,就会损害市场效率和市场稳定。所谓同步性,指的是当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时,市场主体倾向于采取一致的供给行为或需求行为。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同步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各类市场主体预期同步性。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农户、个体私营粮商、国有粮食企业和消费者等主要市场主体,对市场前景的预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②市场供给同步性。当粮食紧张时,供给方同时减少销售,抬高价格;当粮食宽松时,又同时减少库存,扩大销售。③市场需求同步性。当粮食紧张时,需求方同时增加购买,增加储备;当粮食宽松时,又同时减少购买,减少库存。

应该说,市场主体在供需形势发生变化时,采取同步行动,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在我国粮食市场上,同步性问题表现得太过严重,超出了市场平稳运行的容许范围,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一是同步性极易发生。由大量素质较差的小型市场主体组成的大市场存在着一种“自我证明”机制:如果市场传言认为粮食短缺,则不论实际是否短缺,只要大家都相信短缺,都会减少销售和抬高价格,市场就会营造出“真正的”短缺,这种短缺反过来又“证明”了传言的正确,并易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际粮食供给变化不大,都有可能通过市场传言诱发出较强的同步性。二是同步性起动速度较快。市场主体的同步性依赖于市场氛围,市场氛围一旦形成,那么,不论它和真实的粮食供求状况是否一致,都会迅速成为众多缺乏正确决策能力的小型市场主体的决策依据,要卖都卖,要不卖都不卖。在价格表现上,往往说涨就涨,起动很快。三是同步性暴发强度较大。因为市场主体数量很大,即使每一个市场主体的同步性反应不大,但是,所有市场主体的反应加在一起就会很大。例如,虽然单个农户减少粮食销售影响较小,但是,近2亿种粮农户共同行动就会对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单个粮站粮库等粮食企业的惜售行为微不足道,而几万个粮食企业的同步行为就会对市场产生严重影响。四是同步性涉及范围广。同步性一旦暴发,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扩散十分迅速,局部的市场同步性问题很容易发展成为全局的市场同步性问题。

(三)我国粮食市场主体存在严重同步性倾向的原因

我国粮食市场是一个涉及几亿农民、几亿城市居民、数万个粮食企业的大市场。但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规模小、素质低、数量大,市场机制效率低,再加上监管能力不足,宏观调控滞后,这是导致市场主体的同步性问题比较严重的根源。

一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近2亿种粮农户户均种植规模狭小,市场信息不灵,当粮食形势变化时,他们往往参照左邻右舍的情况行事。构成我国粮食供销基础的2.4万余家乡镇粮站粮库,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长期以来只是习惯于收粮和管粮,大多数缺乏认识市场的能力和经营能力,处于极度不完全信息状态中,在经营中往往以市场传言作为决策依据,容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二是市场机制效率低。市场机制在传导市场信息过程中,有时不能真实反映供求的实际情况,这也与粮食市场主体素质低、规模小密切相关。规模小、素质低的市场主体认识市场的能力不足,容易“跟风”,由这些主体组成的市场上极易创造出“虚假”的市场氛围(虚假的过剩或虚假的短缺),容易诱发本不该发生的同步性问题。相反,经营素质高的大型市场主体有能力认识市场,其经营活动往往建立在经营战略的基础上,其经营行为对供需变化的反应就比较准确,不容易“跟风”。由这些市场主体组成的市场,效率就比较高,不易产生“主观制造”的同步性。

三是市场主体逐利动机强。粮食是一种商品,经营粮食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是理所应当的。但粮食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在紧急情况下,经营粮食又不能完全以利润为目标。这就要求粮食市场主体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而我国粮食市场是由大量、小规模、素质低的市场主体组成,这些规模小、素质较低的市场主体常常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我国粮食市场上表现出过强的逐利动机,加重了市场的同步性问题。

四是粮食市场监管能力弱,宏观调控滞后。粮食市场主体数量过大,给市场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旦粮食市场紧张,贩粮的个体私商就会大量涌入,管不胜管。另外,宏观调控力量不够,市场预见能力不足,导致宏观调控滞后。在粮多时,担心库存太多,不敢多收。在粮少时,担心库存太少,不敢多销。这也是使粮食市场上同步性问题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粮食市场上严重同步性问题的危害

我国粮食市场主体的严重同步性倾向对粮食市场绩效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

第一,危及粮食市场稳定,影响市场效率。在市场主体存在严重同步性问题的情况下,粮食市场的稳定性就会很差。所谓“放大”效应,其根源是同步性问题。即使粮食实际缺口并不大,在大量供给者同步惜售和需求者同步增购的推动下,也易形成很大的“虚假”缺口;反过来,即使粮食过剩并不多,在大量供给者促销和需求者减购的推动下,也易形成很大的“虚假”过剩,从而诱发与实际供求关系不相称的价格大幅波动。而且,由于市场主体数量太大,在叠加效应的作用下,一旦价格发生波动,往往来势很猛,很难控制。它破坏市场稳定,影响市场效率。

第二,增加了宏现调控的难度。市场主体的严重同步性限制了宏观调控的作用。从理论上看,当粮食供大于求时,多收粮食,增加储备,可以阻止粮价暴跌;当粮食供不应求时,投放储备,可以阻止粮价暴涨。但是,在同步性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粮食储备往往是“看起来多了,用起来少了”,因为到底保有多大规模的储备,才足以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完全取决于其时发生的同步性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当时的实际情况。

第三,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粮价是物价的基础,粮食市场不稳必然会对整个物价形势产生严重影响,干扰整个社会经济机制的运作效率。同时,粮食市场波动也会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从而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例如,当粮食出现紧张时,大量的消费者同步增加粮食购买,一方面会导致粮食需求的突然扩大,另一方面会改变消费者在其它方面的开支,从而会对总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并改变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

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路

我国粮食市场上严重的同步性问题,使市场容易出现剧烈波动。在当前形势下,需要寻求一条既能保持市场稳定和可控性,又能防范同步性倾向的新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途径。改革的思路是:通过“管放结合”控制市场化进程,保持市场的活力和稳定;采取跨区重组方式推进企业改革,促进粮食流通市场化及现代化;通过加重消费城市的责任实现产区和销区的利益平衡;通过加强微观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提高国家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其中,企业改革和加强市场的可控性是这条改革思路的核心。

(一)采取“管放结合”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途径

放开不管,实质上是将粮食供应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近2亿种粮农户和几万个乡镇粮站(库),并有可能失去价格政策手段,存在导致市场发生剧烈波动的危险。但完全管住,又会增加政府负担,影响粮食流通活力。“管放结合’可以将粮食企业改革和建立有效、稳定的粮食市场统一起来。“管放结合”就是在政府严格管理之下将粮食流通稳步推向市场,“放”的程度取决于对国有粮食系统和企业“改”的程度,优先于“改”而不是优先于“放”,“改”好了才“放”。“管放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有“管”有“放”,而是根据企业改革的程度,决定“放”的程度;“放”了也不是放开不管,而是将“鸟笼”做大,使其更接近现代市场机制的规范。采取粮食经营资格认证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管放结合”的办法。即一面加速国有粮食系统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一面根据这一改革和重组进程,通过资格认证的方式改善粮食市场的竞争结构,控制“放”的程度。从而实现企业改革、市场改革和粮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通过“跨区重组”促进产销区一体化,推进粮食系统和粮食企业改革

现在的国有粮食系统和粮食企业的一大特点是它与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一对应。在粮食主产区,全是隶属于产区行政系统的粮食企业;在粮食主销区,则又全是隶属于销区行政系统的粮食企业。这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体制,也是造成产区和销区之间利益矛盾的根源,不利于提高粮食经营水平,不利于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不利于市场稳定。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将其推向市场(即所谓的“放”),而在于提高企业的素质和规模。“放”的企业改革思路是试图通过市场压力逼迫粮食企业发生变革,但正如前述,这将危及市场稳定,因而与我国的改革战略不相容。在当前的情况下,重点是要突破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的限制,以大城市粮食企业跨地区收购、兼并、重组和改造粮食大县的乡镇粮站粮库和其它收购网点等国有粮食企业,走大型化、集团化、品牌化和一体化的路子。这种办法可以促进粮食企业经营现代化,可以实现产区和销区直接对接,推动粮食企业大型化和网络化,从而有效缓解同步性问题。这种办法可以实现粮食供应责任地方化,形成“谁吃粮,谁负责”的局面,减轻中央财政负担。这种办法实际上就是在粮食收购环节引入了竞争,因为与其构成利益共同体的大城市粮食及加工制品的销售是充分竞争的。这种办法还可以部分消除产区和销区的矛盾,因为产区和销区的利益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企业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了。以大城市粮食加工分销系统重组粮食大县的粮食企业实质是一次粮食经营现代化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大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对主产区企业改造的过程。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短缺应对机制

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不足,要始终保持粮食短缺的危机意识。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大米一直过剩,但1993年突然歉收就发生了供给危机。日本政府汲取教训,在1995年的农业政策调整中设计了危机应对机制。我国人多地少,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转换时期,粮食供需易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应当保留对粮食市场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并设定起动条件,这是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四)加强对社会资本参与粮食流通的利用和管理

让社会资本参与粮食流通可以增强粮食流通的活力,但要防止它的投机性。投机性和资本规模有关,资本规模越大、越社会化,投机性受到的社会约束就越强。防止投机性,一是加强对粮商的制度化管理,例如,设立进入市场的“门槛”制度,紧急情况下与政府合作制度等。二是推动粮商大型化,例如,鼓励大型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经营,限制小型私商粮贩的活动。

(五)加强市场监管能力,构建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

粮食企业实现跨区重组后,主产区县级粮食局机关原来下属的粮站、粮库均已并入大中城市的粮食及其加工制品的分销系统,使粮食局机关完全独立于粮食经营利益之外,实现了政企分开,奠定了加强微观市场管理的组织基础。同时,继续加强粮食储备垂直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市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粮食调控体系。

(六)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市场氛围的正确引导

粮食市场篇7

国税函发〔1990〕1573号文

暂免征收印花税

产地

品名

等级

生产期

数量(吨)

价格

(元/吨)

金额(元)

1.发证:_________________ 发货单位:________________

2.到站:_________________ 收货单位:________________

3.交货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年________月

4.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质量验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装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费用负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算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保证金:从合同确认之日起,买卖双方须在五日内向市场结算部交纳基础保证金。

买方交:0.00元

卖方交:0.00元

10.手续费:从合同确认之日起,买卖双方须在五日内向市场结算部交纳手续费。

买方交:0.00元

卖方交:0.00元

11.附则:

①合同经市场确认后生效。如有异议,需经双方协商并经市场同意方能修改有关条文。

②合同有效期间,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外,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终止合同。否则按《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③如因铁路运输计划的原因未能如期全部交货,剩余部分由买卖双方协商是否延期履行合同。

④双方发生争议或纠纷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89)商储(粮)字第62号《粮油调运管理规则》、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实施细则执行及商务处理规定执行。

⑤买卖双方依据本市场有关规定,允许合同转让。

⑥本合同一式五份,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市场三份。

⑦本合同的发站、到站、发货单位、收货单位诸内容较多时,可另立附件说明。

买 方

卖 方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银行帐号

银行帐号

电话号码

电挂

电话号码

电挂

传真号码

邮码

传真号码

邮码

买方出市代表: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

市场监证人: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__

卖方出市代表: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

合同确认(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易主持人: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__

粮食市场篇8

国税函发〔1990〕1573号文

暂免征收印花税

产地

品名

等级

生产期

数量(吨)

价格

(元/吨)

金额(元)

1.发证:_________________ 发货单位:________________

2.到站:_________________ 收货单位:________________

3.交货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年________月

4.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质量验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装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费用负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算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保证金:从合同确认之日起,买卖双方须在五日内向市场结算部交纳基础保证金。

买方交:0.00元

卖方交:0.00元

10.手续费:从合同确认之日起,买卖双方须在五日内向市场结算部交纳手续费。

买方交:0.00元

卖方交:0.00元

11.附则:

①合同经市场确认后生效。如有异议,需经双方协商并经市场同意方能修改有关条文。

②合同有效期间,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外,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终止合同。否则按《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③如因铁路运输计划的原因未能如期全部交货,剩余部分由买卖双方协商是否延期履行合同。

④双方发生争议或纠纷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89)商储(粮)字第62号《粮油调运管理规则》、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交易管理暂行规则、实施细则执行及商务处理规定执行。

⑤买卖双方依据本市场有关规定,允许合同转让。

⑥本合同一式五份,买卖双方各执一份,市场三份。

⑦本合同的发站、到站、发货单位、收货单位诸内容较多时,可另立附件说明。

买 方

卖 方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银行帐号

银行帐号

电话号码

电挂

电话号码

电挂

传真号码

邮码

传真号码

邮码

买方出市代表: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

市场监证人: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__

卖方出市代表: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

合同确认(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易主持人:签名(盖章)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农产品产销范文 下一篇:毕业生就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