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式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21:21:17

导入式教学法

导入式教学法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复习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 实践导入法 矛盾导入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学初始环节的教学导入,以其所具有的推进教学活动进程、提升学生学习情感的基础性奠基作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相关的旧知识,阐明教学目标要求,展示教者教学技能,渲染教学气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入方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成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导入的方式各种各样,如何采用贴近教学活动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增进师生关系的导入方法,实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功效,使学生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已成为新课标下教学工作者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活动,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导入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现将在实践探索中使用的导入方式进行简要论述。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数学课堂导入方式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点的联结点,通过对旧知的复习巩固,温故知新,以旧引新,从而引入新知的学习探知活动。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导入环节,我抓住“相似多边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联系,紧扣“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的特殊案例”这一“关键点”,在导入新知环节时,设置如下导入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记法。现在请大家告诉我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边。

生: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

师:那么请问同学们,相似多边形指的是哪些多边形呢?

生:只要边数相同,满足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多边形都包括。比如相似三角形,相似五边形等。

师:由此看来,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精选复习、提问的旧教材内容和编排习题,使旧知识与新课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点”得到了充分展现,既达到了从复习到讲授新课的连贯自然,又为学生探知相似三角形性质打好了认知基础。

二、情境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与现实生活,社会现象,以及自然规律之间存在密切复杂的联系。同时,教育学研究认为,不同阶段学生都对贴近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境充满内在的积极情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出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起学习兴趣,处于积极学习状态,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如在“一次函数”新课导入中,我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研析教材目标要求基础上,抓住一次函数的生活特征,创设了“某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5℃,海拔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登山队员由大本营向上登高xkm时,他们所处位置的气温是y℃,试用解析式表示y与x的关系”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接着,我让学生对该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函数与我们上节所学的正比例函数有何不同?它的图像又具备什么特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能动探究思考。

三、实践导入法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延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未知事物或自然问题充满动手探究解答的内在潜能。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教学中,可以设置实践操作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情感得到激发。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时,我采用实践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厘米、7厘米、4厘米、6厘米”长度的四根木棒,选取其中的“12厘米、7厘米、4厘米”三根木棒,进行首尾连接,组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这三根木棒无论怎么连接,都不能组成三角形。此时,我让学生将4厘米的木棒换成6厘米的木棒进行拼接,学生顺利地组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通过上述动手实践活动,你能找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这样,学生就带着“疑惑”主动进入新知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习新知的内在情感。

四、矛盾导入法

矛盾是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探知、勇敢求索的内生动力,也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动思考分析的重要基础。常言道,好奇之心,人人皆有。矛盾导入式就是精心构思,巧妙设置,通过构建矛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好奇质疑之心,促进学生能动思维的导入方法。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新知教学活动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就采用了矛盾导入法,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明和小芳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的学习,知道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如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此时,他们两个人对‘如果两个三角形三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句话的理解出现了分歧,小明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小芳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纷纷议论,处于“两难”境地,不能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时,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相信同学们经过学习肯定能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这样,将学生引入到新知学习中,使学生带着疑惑、带着问题更加主动深入新知学习活动。

导入式教学法篇2

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例如,在上《经济常识》中“劳动力成为商品”一节时,我们安排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商品,以及商品的二因素,说的都是普通商品、一般商品。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旁动产品,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属性。那么,什么叫劳动力?劳动力也能成为商品吗?如果能,那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劳动力成为商品,当然也应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可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什么呢?与一般商品相比,有何特点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语,从旧知层层推进到新知,学生接受、掌握的难度就小多了。

二、悬念诱思式

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安排这种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三、情境切入式

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一次上《师德常识》中“个人离不开集体”一目时,刚上课,一支横卧在讲台上的粉笔被风一吹,顺着桌面掉到地上,跌断了。我们没有忽视这个细节,觉得它是切入这节课教学主题的一个很好的情境。于是,就将跌断的粉笔从地上捡起来,又拿了一盒粉笔(纸包的),沿着刚才那支粉笔下滑跌落的路线,把它轻轻推下讲台,拾起来让同学们仔细查看,竟无一支跌断。这时候,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有限的,而由多个乃至无数个个人所组成的集体的力量则是强大的、无限的!你们说呢?(学生们会意地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一个方面‘个人离不开集体’――”。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四、提问吸引式

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我校每学年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期间,或者像前两年的“迎评估”、“迎国检”期间,学生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多是当时学校、班级、寝室里等发生的事情。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及时、适度,因此,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可靠的保障。

导入式教学法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以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在外科护理学见习课应用的教学效果。方法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03级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及2004级护理学本科共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普通外科病人的护理及骨科病人的护理见习课时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其他见习课按传统带教方法,比较学生考试成绩。结果 采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学生测验成绩、期末考试考点得分率、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比传统教学法明显提高(P

【关键词】 教学;教学方法;教育,护理

“病例导入式”教学法(以下简称教改法)是根据“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原理设计的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它以病例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研讨有关基础和临床知识,训练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处理具体案例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记忆力[1]。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以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根本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以下简称传统法)的基础上,采用教改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03级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2004级护理学本科共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2003级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学生为5年制,专业课授课内容、进度、考试考核与2004级护理学本科同步进行。以上一届即2003级护理本科学生(83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入学成绩相当,教学条件及师资力量相近,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在进行普通外科病人护理及骨科病人的护理见习课时采用教改法:①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于见习课前到附属医院的普通外科和骨科病区筛选符合教学要求的典型病例3~4人,如病区内无相应的住院患者则到病案室选典型病案1~4份;②开课时教师用10~15min介绍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所准备的患者或典型病案,提出3~5个问题;③学生分组到病房对病人进行健康评估,有条件的可进行必要的检查;④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等综合分析运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⑤教师总结;⑥外科护理学其他内容见习课按传统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教学。

1.3 评价方法 ①于普通外科及骨科见习课后各测验一次,其他内容见习课后测验两次,题量及难度相当,时间每次20min;②采用复旦大学试卷分析系统进行考试分析;③学生、院系专家课堂授课质量评价综合评价教学质量;④比较实验组采用教改法和传统法教学的测验成绩和期末考试考点得分率;⑤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对采集的相关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两种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 实验组教改法测验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法(P

表1 实验组两种教学法学生成绩比较(略)

注:与传统组比较,a:t=5.95,P

2.2 两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期末成绩为(74.41±6.71)分,及格率(≥60分)为97.87%(92/94),优良率(≥80分)为24.47%(23/94)。对照组期末成绩为(72.88±7.81)分,及格率为97.59%(81/83),优良率为8.43%(7/83)。及格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16,P>0.05),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05,P

2.3 学生评价 经向学生了解认为:教改法通过用典型患者或病案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促进临床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2.4 专家评价 院系专家随堂听课,任课教师课堂授课质量评分均大于90分,有3名教师分别获课堂授课质量二、三等奖。

3 讨论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见习课是医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一步,是学生获得临床感性认识、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见习课授课时数占总教学时数近70%,因此,临床见习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理论学习和与实践结合的实习阶段,提高见习带教质量是实现预期教学计划、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但临床护理教学师资薄弱,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及方法更新不够是我国护理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2]。我院于2004年才开始进行护理本科《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由医护两个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多沿用临床医学传统方法和模式。然而护理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不同,学生培养目标不一致。探索适合护理学专业特点,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探讨将教改法运用于外科护理学见习课获得良好的效果。

3.1 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教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准备的典型案例,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病人或病历中寻找答案,例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病人,要求学生通过与病人沟通,进行评估和体格检查,了解症状、阳性体征、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护理措施。在讨论环节由学生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将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护理问题、护理措施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如胰腺的解剖生理、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知识相互融合运用,学生通过实际病人触类旁通,增加学生的理解记忆,培养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表1显示,实验组教改法测验成绩高于传统法,说明学生课堂听课效果明显提高。

3.2 提高见习课教学质量 从表1显示,实验组采用教改法教学的内容,期末考试的考点得分率明显高于传统法教学的内容(P0.05),但是,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3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按教学进度见习的内容,病区无此类病人,或有典型病例但因病人病情或其它原因无法让学生接触,传统的教学法往往由教师重复机械的讲授理论课,学生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改探索中我们运用典型病案同样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通过与病人交流,亲身感受病人的痛苦,从而初步树立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培养有能力、素质高、有创新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3.4 科学合理利用临床教学资源 临床见习课需要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但见习次数过于频繁时,病人病情不许可、心理压力大,甚至引发医患纠纷。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不仅充分利用了附属医院有限的临床病例和病案室丰富的病案资料, 避免给病人增加负担,而且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可用于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临床主干课程的见习课教学。适合目前扩招形式下,利用有限的临床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韦建宝,赵枫,黄许森,等.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普外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右江医学,2007,35(5):600-601.

[2] 王思琛,林细吟,罗志民,等.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6(3):58.

导入式教学法篇4

【关键词】教学方法;病例导入式;儿科学教学

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儿科教学获得了较大的进步[1],但是教学模式陈旧使得其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限制。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儿科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以及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使本科临床专业的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儿科学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的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60名临床医学本科带教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名,男14名,女16名;年龄20~25岁,平均(22.17±1.24)岁。对照组30名,男15名,女15名;年龄20~25岁,平均(22.39±1.04)岁。两组学生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我院真实拍摄的儿科病例视频,构建一个真实的病例场景:例如,一位母亲把其气促、高热以及呼吸困难的孩子抱进医院进行抢救的场景;2)介绍该儿科病例的摘要:概括患儿病史的主要特点,采取照片和视频对患儿的阳性体征、影像学结果和化验结果进行展示;3)讲解患儿病情的改变情况:继续采取微电影的形式对儿科病例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加重的场景进行展示。设置问题如下:患儿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了明确患儿的病原学诊断,需要进行哪一项的检查?进而得出病原学方面的诊断:属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4)围绕儿科病例进一步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有关的授课式教学:该病好发于婴幼儿,感染的途径主要是血行播散入肺以及呼吸道直接蔓延入肺;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要点进行总结;6)最终得出儿科病例的诊断。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提高儿科常见病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自主性、提高查阅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提高提出和解决儿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儿科理论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比较两组的理论成绩和儿科学操作技能考试成绩。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对比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科学教学效果比较

观察组学生提高儿科常见病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自主性、提高查阅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提高提出和解决儿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儿科理论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的理论成绩和儿科学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比较

观察组的理论成绩和儿科学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方面的改革,是现在医学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2]。儿科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小儿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综合性医学科学,属于临床医学范畴中的二级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3]。近年来,儿科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临床见习以及病例讨论等手段,这些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医学生掌握临床专业知识方面的效果比较有限。因为儿童在生理、解剖、疾病病理的发生、诊断、发展以及防治等多个方面均与成年人具有比较大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因而,儿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怎样把儿童的动态改变特点全面地传授给每一个医学生,同时传授其临床实践的经验,使其不断地加深对儿科医学理论知识方面的探索[4]。常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现在培养医学人才的需求,怎样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和医学教育方法,培养新型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者必须不断研究的问题[5]。目前儿科学的教学具有两大问题:1)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病理生理、流行病学、病理解剖、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别诊断免疫学、治疗、临床表现和预后等;2)教学的内容枯燥和烦杂,若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和视听,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病例导入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導,采取具体的病例将授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串联,并进行重点突出,可以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好地桥接临床应用以及基础知识二者之间的联系。本研究结果发现,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能更加明显地使临床医学本科带教学生提高儿科常见病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自主性、提高查阅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提高提出和解决儿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儿科理论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的发生率;而且病例导入式教学方法能提高临床医学本科带教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儿科学操作技能考试成绩。

导入式教学法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 高中语法 新授课 引入

【Abstract】In senior English grammar lessons, teachers tend to skip the lead?鄄in and use the deductive method to directly present new grammar. This not only fails to activate students?蒺 prior knowledge, but also lead to the result that students think grammar is too complicated and boring. Here, the author presents teaching cas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 on the lead?鄄in of new grammar lessons in High School.

【Key words】Scaffolding; Senior English grammar; new lessons; lead?鄄in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00-01

一、问题的提出

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呈现-操练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呈现的过程只注重对语法点系统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对陌生语言点的主动建构。在新课程理念提倡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表明了,教师需要在语法新授课导入环节中更新理念,不能忽略学生已有知识。

二、支架式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1.支架式教学概念

布鲁纳等人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提出了教学支架(scaffolding)的概念。在一个学习情境里,教师最初要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在此之后,学习者和教师分担责任。当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时,教师逐步地撤走支架,从而使学生得以独立完成任务。[1]

2.理论基础

1)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的差距就叫作最近发展区。[2]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对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3]

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法新授课导入中的实例研究

在学生看来,高中语法知识非常复杂,需要记住各种语法规则。然而,如果教师在新授语法导入过程中,就能通过借助学生已有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学生将能把新知识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从而能够主动地建构新知,并且通过自我得出答案,有助于其增强自我效能感,提升对语法的兴趣。

1.案例一:以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为例

学生在此前已学过以关系代词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在这里教师需要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which在句中的成分来引入新的语法点。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which引导的定语,让学生翻译句子并分析which在句中所做的成分。

1) 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参观他上周刚买的新房子。

2) 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参观他那有个漂亮花园的新房子。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

1)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he bought last week.

which在句中指代house,作宾语

2)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has a beautiful garden.

which在句中指代house,作主语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翻译:约翰先生邀请我们去参观他那有很多植物的花园。同学大声说,教师在黑板写下: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which there are a lot of plants.

这时候教师向学生提问which指代什么?在句中起到什么成分?学生经过思考得出which指代garden,从句中缺的是状语成分,所以这样不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该定语从句还原成两个简单句。即:Mr. John invited us to visit his new house. There are a lot of plants in the garden.学生经过对比发现之前所写的定语从句中缺少介词,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入了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案例二:以独立主格为例

独立主格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在学习独立主格之前,已经学习过分词作状语的用法,那么教师在教授独立主格的时候,就可以以分词作状语的用法为脚手架,引导学生习得新的语言点。

首先,教师呈现给学生两个句子,让学生判断语法是否正确。

1)Having destroyed their house, they temporarily had to move to a nearby school.

2)Having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 mother allowed her to have a rest.

起初有些同学认为是正确的,并且大声说出是现在分词作状语的形式。但经过短暂的思考,不少学生会发现这两个句子的语法并不正确,因为现在分词的实际主语与主句的主语并不一致。接下去教师引导学生去修正句子,提问学生当分词作状语时的主语与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时该如何修正?如何体现不同主语呢?同学通过讨论,很快提出了如下修改建议:

1)(The earthquake/ typhoon…)Having destroyed their house, they temporarily had to move to a nearby school.

2)(Linda…)Having finished her homework, her mother allowed her to have a rest.

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肯定,并引导学生自我归纳:当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需要在分词或者分词短语前加上主语,由此教师引入了独立主格结构。

四、总结

从上述课例中,不难看出,在高中英语语法新授课中,巧妙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导入,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对于新老教师来说,在日后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寻找多种途径,来促进学生学习语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导入式教学法篇6

一、导学式教学法的定义

导学式教学法是应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互助式讨论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采用导学式的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通过学习和运用导学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能在课堂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想,而且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及教学水平。教师在运用导学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捕捉学生们提问时的亮点,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究。所谓“导学”,“导”只是一种常用的手段,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应为“学”服务,促使他们真正了解数学、学好数学,并应用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需要在教师诱导下,学生学会自主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诱导是基础,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是根本,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要实现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构建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情境导入—引学新知—实践应用—课堂小结。情境导入一般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活动导入、实验导入、综合导入等多种导入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懂得那些所谓的客观事实规律,但是,他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于那些有趣的、未曾见过的事物,他们总是会拼命地瞪大双眼,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小学生的世界中,事物都是以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存在的,抽象概括的表现形式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深奥了。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和具体化,激起小学生们的求知热情和好奇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讲到三角形时,教师们可以带来一个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们先从基本的外观上认识三角形,再启发他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学生回答:衣架、自行车的车架、有些房子的屋顶、某些交通标示牌……学生都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中。在经过上述的情境导入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已被激发。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的探求新知。同样,在讲到三角形的物体时,进一步引出三角形的特性。教师可以再问一个问题:自行车用到了三角形的哪些特性呢?学生们便会思考讨论。教师对答错的进行鼓励,对答对的进行表扬,再告诉他们其中的原理,即自行车的三角架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不容易变形,支撑架与前轮组成的三角形则能使车身固定不倒,是应用了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特性。在此过程中,为使学生的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是证明理论和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在课堂上是数学知识,在课后便是生活实践。通过实践应用,探索体验,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消化、升华的过程。通过小结,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意义

导入式教学法篇7

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课堂导入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有趣的导入进入课堂教学,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课堂的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趣的导入有好多的方法。除了“设疑”以外,还有“问答式导入”“歌曲时导入”“图片式导入”“创设情景式导入”“多媒体式导入”“小品式导入”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把握好一堂课的开端。下面给大家推荐我个人认为比较不错的课堂导入方法。

一、问答式导入

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这种方法通常是从每一模块的题目入手,分析题目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导入法清楚明了,一问一答,能让学生尽快进入本模块的教学环节中,如果导入的问题能涉及一些和他们生活学习有关的事,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进入教师接下来的课堂环节中。

二、歌曲式导入

如果教材中有涉及和音乐有关的内容时,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选取学生喜欢的歌曲作为导入话题,增强课堂整体的感染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从而达到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中的效果。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入模块主题的学习中,教师也带着愉快的心情和学生一起进入预先设置的教学环节中。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基本都用音乐来放松心情,所以他们非常喜欢这种课堂导入方式。

三、图片式导入

我们知道,图片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具,在英语课堂上充分利用图片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一边展示,一边用英语提示,学生有了直接的感观,便会跟随教师张口讲。动口的同时,思维也会随之活跃起来。这种图片导入法就像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启迪了学生,又提高了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高一、高二的英语授课中,甚至是高三的很多个单元里,利用图片导入都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式导入

随着近几年各种“洋节”进入中国,学生对这些节日越来越“感冒”。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洋节日,来进行课堂导入。国外的节日和中国自己的节日结合起来,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可以用得到的节日。比如,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临近期末,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正好可以用这个圣诞情境为学生放松一下心情。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圣诞节的来历、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的传统的庆祝方法等等,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或者,如果学生非常感兴趣,可以在教室里布置圣诞节的装饰,这样,圣诞节的情境就更加完美了。

五、多媒体式导入

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在近几年都日益完善,电脑、投影仪等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教材的设置上也有相关的涉及内容。比如,外研社的选修六的教材中,就有像纳尼亚传奇、魔戒、黄金罗盘和哈利波特这样的影片介绍,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截取电影中的一部分,来作为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完美的课堂导入。

当然,在课程导入的设计上,还有其他很多种导入方式,如复习导入、衔接导入、目的导入等等。英语教学是复杂的语言教学,这也就决定了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入方式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我们不仅要注意形式上的式样性和新异性,也要注重内容上的生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但不管我们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的设计,都要力求为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

导入式教学法篇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中间件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学习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所需的大量理论、技术和概念。传统讲授法令学生感觉课程内容繁杂、抽象、枯燥,难以掌握。探索将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入法有机结合,提出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并引入到“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中间件技术”及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对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开展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间件技术;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入法;分布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6-03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梁春泉(1981—),男,广西桂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课题“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在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Y1302064)及“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Y1301009)

“中间件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课。中间件实质上是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抽象所形成的可复用软件部件,为企业级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架构。该课程以计算机编程语言、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多课程交叉知识为基础,围绕五大类型中间件即远程调用、消息、分布对象、数据库和事务中间件开展,学习中间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应用。课程强调学生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原理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然而,各大高校在开设“中间件技术”课程时,普遍侧重于向学生灌输基本概念和原理,辅以简单孤立的、远离真实企业应用的程序示例进行讲解。部分高校甚至把对某一中间件产品的介绍,如J2EE或.NET,当成学习“中间件技术”的全部内容。造成学生对该课程中所涉及的大量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理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同时,本科生由于缺乏软件项目经验,特别是大型企业级分布式系统项目经验,对中间件技术的应用角度和应用领域不理解,也不了解中间件技术在就业前景和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学习兴趣不高。国内对“中间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工作也非常少,据笔者查阅,只查到相关文献[1-2],但这些文献仅探讨了J2EE中间件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件技术”课程。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把前期所学专业课知识、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尝试将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入法融合起来,提出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并引入到“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

一、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提出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习者掌握相关知识基础上,在教学者的组织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借助于真实案例连接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应用,把学习者带入具体场景进行案例分析,让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相关资料的收集、研究及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最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最初源于英国的法学,后来被成功地用于法学、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由于学生缺乏对工程实践背景的了解,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单个原理,但却很难融会贯通并综合应用。为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国内许多学者也引进了案例教学[3-4],为学生在计算机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本文在“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避免学生孤立地学习各个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多课程理论知识融合成一个整体,深刻地理解企业级分布式系统理论如分布式事务、安全服务、负载均衡等,并提高运用前期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真实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间件技术在就业前景和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入法的内涵及意义

问题导入法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一种具体教学方式,以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者为了让学习者掌握一个理论或方法,导入一个具体问题,以解答这个问题为导向,引发学习者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所需要学习的理论或方法,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这些理论或方法。该方法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变得灵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提出不同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中间件实质上是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抽象所形成的可复用部件。在“中间件技术”课程中应用问题导入法,引出并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可让学生自然地掌握中间件技术的概念和理论。再者,“中间件技术”课程涉及大量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概念,直接讲授会令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问题导入法将学生带入问题的思考中,在思考中学习中间件技术知识并培养学习兴趣。最后,中间件技术是前期课程知识的综合。传统讲授法让学生简单孤立地理解各个概念,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导入法带引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将各种理论和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在宏观整体上理解中间件平台。

(三)案例教学与问题导入法的结合

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将案例式教学和问题导入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这两种启发式教学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变被动为主动。传统问题导入法按问题的导入方式一般有情景式导入问题、任务式导入问题和案例式导入问题。本文也是在案例中导入问题,但“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有其特殊性。传统的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围绕案例导入问题,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得到整个案例的解决方案。然而,在“中间件技术”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共性问题,而不是开发整个系统。因此,对企业级应用案例,只需导入系统开发中的共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中学习中间件知识。

“中间件技术”课程中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基本思路为:教师首先对真实的企业级应用案例作垂直层次分析,识别出开发共性问题,将案例分为业务层、中间件和部署环境;然后把所用到的中间件转变为开发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其他两层作为从已知引出未知的基础;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掌握中间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二、运用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策略

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在“中间件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包含获取案例、分析案例、导入问题、设计教案、发放资料、组织课堂、案例实践、交流反馈、评价调整等九个步骤。

(一)获取案例

案例是开展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基础,案例获取和选择最终影响着教学效果。课程小组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网络或其他资源,收集国内外企业级应用系统案例,供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教学实施或学生案例实习使用。案例不是简单举例,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完整的、典型的和具有启发性的[6]。

(二)分析案例

案例的解决方案,表面上是一个平面化的技术框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课程小组需要根据中间件的定义,将案例解决方案在垂直方向上划分为三个层次:业务层、中间件和开发部署环境。

业务层:应用系统包括哪些业务模块、业务子系统;哪些业务子系统给别的业务子系统提供服务,或哪些业务子系统需要别的业务子系统提供服务。

中间件:业务子系统间采取什么通信方式,如过程调用、对象调用或消息调用等;如何实现服务定位、安全机制、事务实施、多任务创建及负载均衡等。

开发和部署环境:分析硬件环境、网络类型、操作系统类型、开发语言、数据库系统等。

(三)导入问题

根据课程内容,以业务系统和部署环境为基础,假设中间件部分未知,把所需中间件转变为企业级应用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例如对消息中间件提出业务子系统之间如何消息传递的问题;对对象调用中间件提出业务子系统之间如何调用彼此对象的问题;对CORBA提出业务子系统语言开发语言不同,如何调用彼此对象的问题;对事务中间件提出如何在子系统之间保证一系列操作满足事务特性的问题等。每个大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拆分成一系列前后相关、有启发性的子问题。

(四)设计教案

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每次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中间件概念、原理、结构、应用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中,引导学生讨论,激励他们参与和合作学习,注重启发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和使用案例分析得到业务系统组成、开发部署环境组成及导入的共性问题,考虑如何从业务系统、开发部署环境中提出问题,安排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讨论过渡到另外一个的讨论。同时,教师还需要规划和控制好教学过程的时间。

(五)发放材料

课前,学生需要对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有所了解。因此课前需要将案例相关材料发给学生。但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完整的案例,而是除去中间件部分的案例分析材料。对中间件部分,可转变为初步的问题,如系统缺了什么,也提供给学生。同时还要将企业简介、业务背景、公司网址等参考资料交给学生,供学生提前准备。

(六)组织课堂

整个课堂组织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业务系统需求、开发部署环境条件开始,将学生带入到共性问题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避免出现冷场现象;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加强个别辅导,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讨论中,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评价、反馈矫正和归纳,突出重点和突破。

(七)案例实习

“中间件技术”课程的实习,不应该是简单地调用中间件运行库的API编程。在实习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完整的案例。首先让学生依据课堂所使用的案例分析材料,采用相同的案例分析方法,将案例垂直划分为业务层、中间件层及开发部署环境层,确定每层包含的内容。其次确定案例所采用的中间件产品。最后让学生编程部分实现中间件调用;对于优秀的学生,鼓励其实现简单的中间件。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中间件的作用、地位到应用等多角度进一步学习。

(八)课后交流

课后的交流对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课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流对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感受,了解有哪些考虑不足的地方,学生对课程实施有什么意见。在笔者实施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在反馈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同时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让他们都可以参与,更能集中注意力;真实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中导入问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能让他们从部分到整体深刻掌握中间件技术,同时更能理解中间件的作用及在系统中的地位。

(九)评价与改进

一轮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教学实施之后,教师需根据学生实习过程和实习报告、课堂讨论、课后交流及考试等方面的情况,对该教学进行评价,总结可取之处,发现不足。针对不足地方,需要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上进行适当调整,甚至修改教案和调整课堂组织。调整结果将应用到下一轮教学中。通过评价调整,持续改进案例式问题导入法,使其趋于完善。

三、反思

(一)建立高质量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库

实施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基础是建立完整、真实、典型和启发性的案例库。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真实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必须是完整的,包括应用背景、技术方案和实施结果;案例必须是典型的,覆盖着一类或几类中间件技术,并且是这些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空间。

(二)解决企业级应用开发中的共性问题

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案例背景,导入面向整个案例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解决整个案例。在“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不需要实现整个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方案,如,不需搞清楚业务流程、如何实现业务模块,也不考虑如何选择底层部署环境。学生要解决的是系统开发中的共性问题,即中间件部分的问题。对业务实现方案和开发部署环境方案,教师分析后直接提供给学生,中间件部分转变为共性问题,让学生能在业务和部署环境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自然掌握中间件知识。

(三)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课堂组织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冷场的关键。在笔者初步尝试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时,从案例的业务需求和部署环境直奔导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及时调整,以企业规模和地位、员工收入、业务背景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以后他们将会在这样的企业中发展,置身企业员工角色中。在评价和小结过程中,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和方案。通过这样方法,启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课堂变得活跃,学生开始积极发言,相互启发,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四)对师生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体系有明晰、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最好具有在软件企业从业或进修的经历,有着丰富的软件工程项目经验。这样才可对企业应用背景、案例有深刻的理解,能对案例在垂直层次进行合理的分析。教师还要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思维能力水平层次,针对中间件层,导入难度要适当,但又稍高于学生现有能力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需要具备全部的基础知识、概念、基本技能,因为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所擅长的知识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但他们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主动地参与讨论,积极探索。

本文将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入法相结合,引入到“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以真实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驱动教学。对案例选取、案例分析、问题导入、课堂组织及案例实习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要点。

参考文献:

[1]乔波.基于案例的“J2EE与中间件”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文汇,2011,(1).

[2]张伟娜.基于企业应用浅析中间件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21).

[3]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4]葛继科,雷亮.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9).

[5]石立.“问题导入法”在统计学中的应用[J].统计与咨询,2012,(2).

上一篇:专业群建设范文 下一篇:农业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