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2 13:27:40

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篇1

计量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计量单位的统一以及数值的准确等等的可靠性的活动,对于计量管理活动既有技术性的活动也有操作性的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单位的统一以及计量准确性的可靠,他的准确性以及一致性的特点,这些给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通过对计量的管理能够实现的结果和实际的数值想接近才可以,以期望能够达到误差所允许的范围。计量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准确,在我们国家的计量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化验认定是对实验室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证明的最有效的数据,在证明期间给社会提供一些公正的数据。企业的产品在向社会进行销售的时候,应该按照国际的要求对各个化验仪器进行配备,将化验室纳入这尼的考核管理的主要方面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质检部门以及管理机构的认可。同时,还需要对化验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进一步的来提高职工的整体技术水平以及对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取得上级工作人员考核的计量管理工作的证明,坚持持证上岗,技术监督部门也应该定期进行抽查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保持化验工作的严肃性,杜绝使得产品出现漏洞,这些整体性的活动都是为了提高计量工作的准确性。比如说企业的计量器具不合格的话,化验人员的操作就一定会出现失误就一定会出现分析失误的情况,进而影响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2.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标准

计量管理中对于数据的管理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能够使得量出自于一家然后再进行统一的规划,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的工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工艺,计量的数据也是非常的庞大的,对于整个生产活动的来说都能够涉及到对测量对象的监测的工作,对于生产结果的分析也在逐渐的精细化,还需要进一步去采集大量的数据并且进行处理分析,并且进行分析和记录,还需要将这些数据应用到各个环节之中来,提供各个不同种类的活动进行借鉴。所以,我们必须要对计量单位的一致性进行保证,在这个基础上,质量管理体系中所测量的各个结果才能够更加的可靠和准确,才能够在不断的比较之中保证整体的一致性,和基本的测量保准相联系。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企业计量管理额工作也在逐渐的执行国家的统一的规定,以及奇特的一些计量法则,对于各个计量单位的所采取的最高的计量标准能够事项法制的管理,对于相关的计量能够采取有用的许可证明,对于各个企业的鉴定以及测量的结果准确性都将睡醒计量监督体系,这些都是为了能够保证拥有统一的计量管理的保准以及其他的一些参考的数值,进而能够避免出现混乱的标准,进而能够出现各自为政的局势。

3.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的手段

一个企业的计量工作的涉及面越广,生产过程就能够更加的细致化,能够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其中主要包括各个产品的设计验证以及材料的验证等等的过程,这就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加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是智慧组织和各个企业产品质量的主要的管理体系,需要将有关的质量架构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说产品的设计以及材料的采购等等,最终实现有效的控制。计量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的手段,主要的目的就是围绕着管理的目标以及客户的一些需要,主要的内容就是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改进的能力也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产品的质量最终还是根据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进行体现,主要表现为整个技术的整体的属性以及奇特的质量参数。还可以通过很多不同的技术手段还将物理量和化学量直接进行检测,大部分不能直接进行检测,只能够使用转化量和其他的一些量来代替。这些都需要通过计量管理来进行,来对产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进而对产品的质量是否达到了要求进行评价。

4.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法律依据

计量管理具有强制性管理的特点,这种活动还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很多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就是计量管理,我们国家的计量管理是由全国人民大会的委员会负责进行制定的和修改的,目前来说我们国家工业企业的计量单位有很多,但是很多的导出单位都属于并用的单位,这些都是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的依据,通过对计量管理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安全,进而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进而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能力。

5.结语

在整个企业生产的过程之中,需要涉及到很多的计量的数据,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产品的质量,需要制定一定的计量规则,这是保证各个环节准确的前提,特别是前面的一些环节,非常容易出现失误,哪怕是非常小的错误,都会给后来的一些环节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生产的进行,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最终使得产品的质量不能够合格,给整个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加强计量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最有效的保证,给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主要的保准,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

计量管理篇2

[关键词]计量管理;标准;作用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计量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理论和实践的科学,计量是一种利用科学手段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量”的信息的工作,它涉及测量理论、测量技术和测量实践等多个领域。现代计量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发展的探测器。

1 实行计量管理的意义和内容

企业计量管理,就是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所有活动进行规划,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在此管理过程中,活动的规划要遵循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经济适应的原则,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积极融入到社会生产的大环境当中。计量管理工作随处可见,小到部门和企业,大到政府或国家等领导机关,所有与计量方面相关的工作中,计量管理都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其管理工作质量将会对计量工作的整体效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质量计量、企业消耗计量、经济核算计量、生产效率计量、自动化生产计量等等都属于企业计量管理工作的内容,但是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看法,计量管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都要建立在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要想企业职员对计量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提升。就笔者所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计量管理工作在内容上都没有达到全面且统一的境界,在计量技术方面,不是能够完全适应现阶段企业管理科学平稳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生产经营管理对象的定量分析方面,表现得也差强人意。现行阶段我国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还没有发挥到最佳状态,因此在工作内容方面还有所欠缺。

2 计量管理在企业计量工作中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在计量方面甚至可以细微到某一产品的成本耗费项目上,由此可见计量管理工作在我国现代企业计量工作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质量管理部门、计量部门、检测部门是我国大多数企业机制管理所划分的几个重要部门,计量管理部门当中会包含力学、热工、长度、无线电等偏向于技术性的单位,除此以外,该部门还会组建成立一个实施管理的机构,对上述计量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该管理机构属于计量工作的展现平台,其工作表现对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

3 企业管理者在计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1 体系文件的编写

系统编制文件在发放以后,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组织本企业的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了解,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执行纲领和执行标准进行及时的更新。而纲领和标准学习理解的正确引导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举例来说,现代管理执行内容中原则的学习引导可编写为以下内容:管理模式方面应该保证工作过程的质量;明确测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中以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等计量要求的满足为前提的执行目标;计量职责部门要对客户的计量要求进行明确并加以满足,同时也要在技术语言的更新和技术内容的拓展方面下足功夫,一些测量设备中相关系统或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包括在内。对系统文件进行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管理工作。

3.2 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标准

对于企业的计量管理工作来说,与国家计量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是其主要内容,因此,要对车间和企业各个部门计量工作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内部的审核工作也要作出定期规划。要以企业自身的生产规模状况、技术指标的要求以及计量测试任务进行的状况作为年度计量周检计划制定的基础,并对监督计划的实施状况负责。企业全年计量器具的周检执行频率要达到100%,而其器具周检的合格率要达到95%及以上。计量管理组织在对本企业计量标准进行设定时,要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产品检测精度等级判断以及企业运作的经济性原则等内容进行标准编制,并以保障企业计量最高标准的送检合格率能够达到100%为目标。

4 计量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产品质量,在企业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原料进厂的检测分析到工艺流程中的各个程序到半成品,成品出厂都需要有计量设备层层把关,严格控制,用科学的数据提供给管理者,在成本核算上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数据不准确可靠,只能影响产品质量。

4.1 完善计量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计量培训制度,计量管理机构的岗位责任制度,计量器具采购、入库和流转制度,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制度,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计量工作的审核与评审制度,建立行政监管长效机制,完善配套的监管措施和考核细则,加大计量工作考核的比重。

4.2 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

企业根据自身工艺特点确定计量监测点,根据计量监测点配备相应合格的计量器具,并做好台账制定相应的周期检定计划,尤其是企业自身建标的项目,在计量台账中要详细罗列,检定的计量器具要出具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和计量标识,对强制检定和未能建标的计量器具根据检定计划定期送至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校检。

4.3 加强计量检测机构和计量业务水平

建立计量检测硬件设施和不断提高计量检测业务能力。建立符合计量检测标准的实验室,如温度,湿度,振动等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有助于提高检测精度和降低成本。逐步建立计量科技基础建设,搭建计量科技信息收集的平台,对环境监测,动态量检测,流量监测形成网络监控。联系质量技术监督局或建标的企业进行计量数据比对和计量检定人员的交流,提高企业自身的计量检测水平和业务能力。联系有资质的计量培训机构,计量工作人员加以培训,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强计量检定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

4.4 加强计量数据的有效管理

计量数据的准确有效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毋庸置疑,我们不仅对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保证数据的有效传递,还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来确定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同时对数据妥善保管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提供技术来源。

结语

为了给计量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我们需要将动态的台账管理与现场的走动检查管理结合到日常的计量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计量器具的最大效能,避免因某种突发原因使检测工作大量堆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计量工作做到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谈计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6

[2]赵书展.浅谈强化计量管理的方法[J].科技传播,2011

计量管理篇3

关键词:盈余管理 计量方法 计量模型 述评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术界对其概念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但从Scott和Schipper的权威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内涵。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Schipper 认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虽然盈余管理得研究方法较多,但总的来说主要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项目法、分布检测法,相关模型也大体围绕这三种研究方法展开。

1、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模型概述

1.1总体应计利润法

1.1.1healy模型

Healy(1985)作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开拓者,首先构建了计量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模型,Healy认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总应计利润和总资产有关,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的平均应计利润总额来检验盈余管理,并假设在任意会计期间都会发生系统性的盈余管理行为且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于估计期总应计部分(TAt)和滞后总资产(At-1)比值的平均值。因此,年份t的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NDAt)应该为:

其中,NDAt表示在时间t经过总资产调整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表示估计年份的个数,表示估计年份。

1.1.2随机游走模型

DeAngelo(1986)提出随机游走模型,该模型假设当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只与前一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相关,且把上一年的实际利润作为本年度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为了消除企业规模影响,在模型中的每一项,都除以上一年末的总资产,由此可见,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等于经过滞后总资产(At-2)调整的上一期总应计利润(TAt-1),因此计算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的模型应为

其中,NDAt表示经过第t-1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该模型可以看成是Healy(1985)模型的特殊例子,只不过这里的估计期为t-1。

1.1.3jones模型

Jones(1991)认为Healy(1985)和DeAngelo(1986)模型中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每期不变的假设难以成立,而且实际情况也是每期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每一期都有所变动,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计量方法来估计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Jones认为销货收入变动可以作为经济成长的控制变量,而财产、厂房及设备则为折旧费用的代替控制变量,于是Jones提出以时间序列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销货变动与折旧性资产总额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所产生的影响,不再受限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不变的假设,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公式如下:

NDAt=α1(1/At-1)+α2(REVt/At-1)+α3(PPEt/At-1)其中,REVt是第t期收入和第t-1期收入的差额,PPEt是第t期期末总的厂场、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At-1是第t-1期期末总资产,α1,α2,α3 是公司特征参数。

α1,α2,α3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估计期各项数值进行回归取得:

ATt/At-1=a1(1/At-1)+a2(REVt/At-1)+a3(PPEt/At-1)+εt其中a1,a2,a3是α1,α2,α3的OLS估计值,εt为剩余项,代表总应计利润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1.1.4修正的Jones模型

Dechow (1995)认为Jones模型中的主营业务收人变化人为操控这一影响因素,如果采用Jones模型计量可操控性应计部分,事实上存在低估盈余管理的可能,应该在主营业务收人中剔除应收账款的变化。在此模型中,不可操控性应计部分在事件期(进行盈余管理的时期)内可估计为:

NDAt=a1(1/At-1)+a2(REVt-RECt)+a3(PPEt)其中,RECt表示公司当年的应收账款净额相对于上一年的变化额按公司平均的资产规模标准化后的值。

1.1.5截面Jones模型

DeFond 和 Jiambalvo (1994)在Jone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截面Jones模型,该模型的思想及操控方法与Jones模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该模型参数采用截面数据而非时间序列数据。截面Jones模型公式如下:

NDAt=α1(1/At-1)+α2(REVt/At-1)+α3(PPEt/At-1)其中,α1,α2,α3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根据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行业分组的不同年份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ATt/At-1=a1(1/At-1)+a2(REVt/At-1)+a3(PPEt/At-1)+εt

1.1.6行业模型

Dechow、Sloan、Sweeney(1995)认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决定因素在同行业公司之间是相同的,因此可以采用中位数反映公司与行业间参考公司的差异程度,如果这种差异非常显著,则说明该公司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行业模型中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如下:

NDAt=β1+β2medianj(TAt/At)

其中medianj(TAt/At)为行业间所有非样本公司经第t-1期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应计利润的中值,β1,β2 采用OLS估计获得。

1.1.7 KS模型

Kang& Sivaram akrishnan(1995) 分析了各应计利润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以及固定资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另一种类似于jones模型的方法,该模型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水平值(非增量值)及某些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估算可操控性应计部分。对于滞后项工具变量带来样本容量大幅缩减、估算误差、自相关等统计问题,Kang& Sivaram akrishnan通过引入外生变量(销售成本和其他经营成本)来消除省略变量问题,同时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来克服自相关和测量误差的问题。KS模型如下:

其中,ACCBLEt为t期扣除应收付税款、现金、折旧后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和,REVt表示t期的收入,ARTt-1为t-1期扣除应收税款后的应收款项,EXPt表示t期的费用,OCALt-1为t-1期其它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和。

1.2特定应计项目法

特定应计项目法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易控的会计账项研究,可以建立特定的计量模型检测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及盈余管理程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能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分析,盈余管理的程度衡量上较少有噪音。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研究某个或某些特定的行业,如Mcnicholas(1988)针对坏账准备的研究及Beaver(1998)针对保险行业的研究。由于特定应计项目法目的明确,检测对象针对性强,所以检测模型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根据行业背景及检测目标设定,因此该方法研究往往局限于小样本或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因此研究结果难以推广。

1.3分布检测法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F.,J. Patel, and R.Zeckhauser(1999)等学者提出通过测试报告盈余的分布函数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新方法。该方法假定未经管理的盈余大致呈正态分布,且其密度函数是光滑的,如果管理层为此进行了盈余管理,那么所选样本的盈利分布函数图上会有所反反映。这种方法可以不用估计充满噪音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检验盈余管理存在与否,仅通过分布函数的不连续性即可判断盈余管理行为。

2、各种方法及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

2. 1总体应计利润法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实证会计取得快速发展后,国外学者运用这些模型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此处不再赘述。从国内来看,多数研究围绕Jones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展开,对其检验效果进行验证或进一步改进提出新的模型(陈小悦等, 2000;陆建桥, 1999;孟焰,2006;等等)。陆建桥(1999)提出扩展Jones模型,并对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其认为在亏损年度上市公司多调减盈余, 而扭亏年度显著调增盈余。

顾振伟(2008)基于公允价值的理念对扩展琼斯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改进后扩展琼斯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是在计量总应计利润时扣除了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的影响,并在修正琼斯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无形资产对计量盈余管理的影响。

蒋平(2009)依据Jones修正模型,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金融危机时盈余管理的变化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后盈余管理可操控金额明显增加,同时各公司之间盈余管理的差异也加大。

黄梅(2009)比较了琼斯模型、修正琼斯模型等七种常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检验效果。研究认为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分年度分行业回归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在模型的设定和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方面表现更佳。

2.2特定应计项目法的应用

特定应计项目法在国外的实证研究中使用得较多,Mcnicholas(1988)最早应用特定应计项目法对上市公司坏账准备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相应模型。Beaver(1989)针对保险行业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论述。Wahlen(1994)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由于特定应计项目法推广的局限性,目前运用该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准备(如,Beaver等,1989;Wahlen,1994;Collins,1995)和保险业的索赔损失准备(如,Petroni,1992;Beaver和NcNichols,1998;Nelson,2000)。

国内学者有关特定应计项目法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代冰彬,陆正飞和张然(2007)采用特定应计项目法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动机及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在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时,盈余管理动机不会影响减值类型的选择。

2.3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的应用

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从均值的角度定义盈余分布函数的光滑度,他们认为每一盈余间隔内应有的公司数可以用相邻两间隔观察数据的平均值来表征。在定义光滑度之后便可依据每一间隔内应有的公司数与实际观察数之间的差距除以该间隔的方差作为统计参数,通过检验其显著性水平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美国证券市场样本加以研究后指出,大约有8%-12%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避免盈余减少,30%-40%的公司为避免亏损而进行了盈余管理。

Degeorge Patel 和 Zcckhauscr(1999)通过运用直方图和构造概率密度函数,构建了t统计量,以此研究公司是否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报告正的利润,研究结果支持了他们所提出的假设,但直方图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是该方法的主要缺陷。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运用该方法研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配股政策之间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而改变的。

3、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及模型的述评

总应计利润法计量时存在着一定的估计误差。首先,该方法要求确定非操控性应计利润时,要求有确定的估计和考察期间,即盈余管理发生在考察期间而非估算期间,事实证明很多情况下并不能满足这种假设。其次,对应计项目的界定值得讨论,多数学者将盈余管理研究应计项目界定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减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增量,这种定义针对大样本和长周期的研究影响相对较小。但应计项目还包含非流动资产和负责,如何讨论这些因素对应计项目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再次,使用时间序列模型需要样本公司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同时要求样本公司在估计期没有系统性的盈余管理,大多数研究要求10年以上的数据,存在着样本的局限性。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建立时间较短,制度也并不完善,样本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特定应计项目法的优缺点都非常明确。特定应计项目法的研究对象更为具体,能够建立更为匹配的计量模型大大降低噪音的影响,而且该方法区分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部分的依据假设包含了不同行业,更符合实际,应用更加灵活。但该方法的缺点是对应用者要求较高,同时应用范围的特定性也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如目前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贷款减值准备和保险行业损失准备。

分布检测法法的优点仅需通过分布函数在给定阈值处的不连续性来确定盈余管理,而且这种方法还能检测到通过非应计项目导致的盈余管理,但缺点表现为应用面不广,仅适用临界点现象的盈余管理,不能直接得出盈余管理操纵利润的手段和幅度的大小等等,故其只能应用于特定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参考文献:

[1]Healy P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on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 -ng and Economics,1985,7:85-107.

[2] H, Mcnichols M 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ation of Loss Reserves of Property Casu -alty Insurers[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 -dies, 1998, (3): 73-95.

[3]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 (9):37-43.

[4]夏利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研究[ 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3, 5 (2): 94-121.

[5]陈小悦,肖星,过晓艳.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一版),2000:301-313.

(作者单位: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

计量管理篇4

关键词:计量器具; 管理; 检定周期; 使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286-01

1 计量器具管理的几项重要内容

计量管理工作是非常细致而复杂的,仅从数量上来说,计量器具少则几百件,多则几千件。对如此复杂的器具实行管理,就要熟悉管理的几项重要内容。

1.1 计量器具的工作状态

每个计量器具都有其使用寿命,因此,对器具的“在用”和“禁用”状态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作为器具管理工作人员,有多少器具处于“在用”状态,有多少是处于“禁用”状态的,都要有明确的统计。

1.2 器具的计量检定

通常来讲,每一个常用的工作器具,都需要进行定期检定,主要是看其计量是否准确、是否需要调试和维修等。而且对于管理众多器具的工作人员来说,每个器具的检定周期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月的,也有半年的或一年的,管理起来非常复杂。因此,做一份对器具的检定统计记录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因为器具的失准而引起不良影响。

器具检定三率是器具计量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即受检率、检定合格率、抽检率。计量器具的管理人员应该尽量提高器具的三率,做好器具的管理。

1.3 器具的检定记录

对于检定过的计量器具,都应该做详细的检定记录。目前,计量器具的管理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但节省人力物力,降低管理成本,而且也提高了计量器具管理的科学性。

2 如何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

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计量器具的管理。加强计量器具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计量器具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计量器具台账和

档案

首先,对于新购置的计量器具,要对其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和台账,填写新购器具履历表,如计量器具的购置时间、供应商名称、器具编号、单价、数量以及器具的重要技术指标、保管人员、存放地点等。同时,计量器具的档案中还应该记录其制造商说明书、器具的操作规程、验收记录、出厂合格证等重要的技术资料。此外,对于一般器具,要建立计量器具检定周期统计表、维修记录、器具使用记录等。目前,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计量器具的档案和台账,既方便又快捷,而且还能更有效的实施资源共享和资源整合,为企业节省不少开支,也提高了计量器具的利用率。

2.2 实施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确保其数据准确、可靠

我们知道,计量器具的性能好坏是影响其量值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我国为了保证全国计量器具量值的一致性,使得计量器具量值具有国家计量的统一基准,建立了全国自上而下完善的量值溯源体系。这样,通过对在用器具的周期检定和校准,很好的保证了生产、经营以及科研等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了国家、生产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利益。

因此,实施计量器具的周期检定,既是国家法律赋予计量器具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事业单位器具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的重要反映。众所周知,计量器具使用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受一定的磨损、老化,而且受使用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外因的变化因素影响,会造成计量器具的失准、失灵等,无法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性。因此,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定期的周期检定。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因为会受到使用性能、使用频度、使用环境以及保养、保存情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要评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检定周期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对有计量法规和明确规程规定的计量器具,要必须严格按照其计量法规和规程执行其检定周期。对于没有明确计量法规和规程规定的计量器具,就要结合其使用性能、使用频度、使用环境和准确度等要求

对于有计量法规和规程规定的计量器具,其计量周期按计量法规和规程执行,若计量法规和规程未涉及,这就必须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性能、使用环境、使用频度、准确度等要求,并结合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计量器具设定一个合理的检定周期。

2.3 加强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

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是计量器具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用管理包括计量器具的标识管理和计量器具使用人员管理。

首先,计量器具的标识管理是使用管理中最主要的方面。计量器具管理人员必须把器具的检定证书记录在计量器具的档案,并记录检定的实际情况,同时及时给计量器具一个状态标识,以便及时提醒下次使用的人应该注意的事项。

其次,计量器具的使用人员管理也是使用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器具使用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其了解计量器具的技术性能和操作规程,确保使用人员用起来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田雨沛.当前实验室计量器具的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建议[J].科技与生活. 2010,(6).

计量管理篇5

[关键词]计量计量管理PDCA循环 量值传递量值溯源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06-02

一、引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计量检定机构如何更好地为企事业实施计量监督,提供技术保证,同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实力、增强活力,为企事业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服务,依法提供公正、准确、具有法律效力的计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完善的计量组织管理机构有利于推动科研生产、确保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并为企业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二、现状分析

为实现专业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必须为生产一线提供准确可靠的测量器具。企业计量机构应有完整的计量管理体系,作为计量机构其主要管理的内容有:1、负责测量器具科学配备;2、对测量器具安排并执行好周期检定计划,严格控制测量器具的量值准确性;3、计量标准器具的科学配备;4、加强标准计量器具的检定计划与量值传递溯源监督;5、对计量器具与测量器具进行的维修、管理等工作。合理的计量管理体系可保证量值能准确传递到生产一线,确保全部测量器具合格、受控。为科研、生产、经营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需要完整的计量管理工作体系来支撑,完整的计量管理工作体系将产生高额的计量管理成本,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不合理不科学相应的提高了计量管理成本,造成资金积压、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提高计量管理成本也即提高产品成本。在现阶段市场发展形势下,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产品竞争力差,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下,要实现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的目的,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控制方式对计量管理成本进行控制,这对保障企业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节能降耗,保持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分析解决 从如何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企业成本,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人手,结合计量工作性质,分析了计量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从计量管理的问题出发,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运用“戴明环”(PDCA循环)改进方式以及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的评价算法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进行分析,在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控制计量管理成本,从而达到计量管理成本控制的目的。

计量管理工作要为企业的降本增效担当起应尽的职责,就应对计量管理成本的构成、管理的原则和任务、管理的内容和日常管理有所作为。从计量管理成本构成要素看,新增仪器仪表购置费和委外修理检定费的费用占整个计量管理成本的70%。对这两方面进行成本控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计量管理工作主要还是对计量标准的各项管理,建立计量标准的计量管理成本中都包含新增仪器仪表购置费和委外修理检定费的费用这两个方面。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对建立计量标准从采购到日常管理维护都有详细的管理要求,其产生的计量管理成本费用不容忽视,对其计量管理成本的合理控制对保证测量仪器设备的量值统一与准确、降低产品成本都起到应尽的职责。

对应计量标准而产生的计量管理成本的控制,从计量标准建立的初期就开始根据其计量管理的特点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了。计量标准建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科研、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产品类型紧密结合,提出建立部门、行业或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的等级或技术要求,建立时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在科研、生产、试验投入和提供用户服务前,依据需要对购人测量器具的配置进行策划,在市场经济时代,应更多的从市场角度考虑,选择和使用计量器具应考虑其经济性。经济性是计量器具的成本,包括基本成本、安装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

四、戴明环运用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思路,从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需要运用经济效益分析,依据需要对计量管理成本进行经济有效地控制。利用PDCA{~]gql作流程、价值型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与评价方法以及净现值分析的原理,对企业的计量管理成本进行分析,在满足产品高质量高要求的前提下,总结出一个经济有效地计量管理成本控制的方法,从而达到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发展、降低产品成本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成本控制策划阶段(即P阶段):根据企业质量方针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出台以后,各级部门围绕公司方针目标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分解实现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其中包括需要制订或完善本级组织质量(策划)计划和相适应的体系文件。这就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中的P的策划。

成本控制实施阶段(即D阶段):在计量管理成本中建立计量标准也是企业的基础项目投资,同样可采用项目经济指标进行评价,根据不同的评价深度要求和可获得的资料的多少,以及项目本身和所处条件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用投资项目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分析,用价值型指标进行计算分析。

成本控制检查阶段(即c阶段):通过实施阶段的经济评价指标的分析,判别对建立计量标准过程的分析,经过经济有效的计量管理对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否有明显成效,并从而降低产品的基础成本;而且对产品质量的确定有控制作用、提高作用、稳定作用以及产品质量数据的权威性。

成本控制改进阶段(即A阶段):计量管理部门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定期对计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对评审出的问题提出意见,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以全面控制企业成本为指导,通过对计量管理成本控制过程中各方面、各环节按PDCA循环原理进行分析控制,可使计量管理成本控制得到细化与升级,促使费用要素的确定与经营费用、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的核算与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提高单位企业成本的控制水平。

结合公司产品结构、科研发展以及市场预测的变化,所采购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从在变更、精度提升以及功能完善,都导致现有建立的计量标准的检定手段无法进行检定控制测量仪器的量值。这就需要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计量管理控制成本的方式,再对建立计量标准进行一个PDCA循环管理分析,从而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以及计量检定手段,完善产业链中的技术基础工作。

五、结束语

结合科学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从中总结出利用有效的计量管理方式控制产品生产成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利用项目经济评价值指标进行预测时,融人当时对市场需求分析的预测以及保守预测的计算,使得评价指标数据更加科学。

(2)用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预测,分析两种计量管理的差异,从而反映出计量管理对成本控制的特点。

(3)总结出经济有效的计量管理方式控制成本的模式,判断指标紧扣市场脉搏和企业产品经营方向,使得企业从整体投资项目上降低前期初始投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完善了企业管理的内容。

(4)结合科学的PDCA循环管理流程,使计量管理控制过程科学合理,计量管理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运用计量管理控制成本始有助于全面提高企业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的整体素质,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提供可靠的计量保证,还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经济评价指标的运用,有利于计量管理中建立计量标准的确定,且合理的分析研究解决了建立与实际利用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余作.PDCA循环法在公企业贯标中的应用.中国计算机用户网.2008年

[2]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计量管理基础.第12卷.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65-78

[5l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组织编写.计量技术管理基础.第11卷.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90-110

[4]赵若江.我国企业计量的发展和展望.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5]毛铮铮.计量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日报.2005年

计量管理篇6

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由于项目申购、项目领用,无库存管理机制的管理模式,加之工作环节交叉,涉及部门多,沟通繁琐,工作及时率不高,对电能计量设备的供货及时性、营项目结算、库存物资管理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分散式管理,工作量大且效率低。按在建工程项目上报物资需求,因全局营销项目数量多,电能计量设备需求数量大,按项目采购存在物资部门组织采购及合同签订的工作量大,完成全局的电能计量设备供货周期长,导致供货不及时;各使用单位上报本单位物资需求,存在需求不准,有一定的采购风险。(2)使用策略存在壁垒,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项目施工进度。按项目维度进行管理,项目申购、项目领用,造成同属性物资不能通用于不同项目,造成大量物资闲置而无法使用于物资需求项目,严重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及库存周转,造成财力、人力资源浪费。(3)工作界面不清晰。计量物资管理涉及物资部门与营销部门多个输入、输出接口;计量仓库与一般物资仓储配送、逆向物流管理流程略有不同,且在物资管理规定难以单独明确,如一般物资到货后要求2天内验收、2天内办理入库,但计量物资需待抽检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时间可能长达1个月。实际运作时,计量物资管理流程仍有一些不清晰地方。在信息系统上,物资系统与营销系统都要操作。多套系统的单轨运行造成工作量巨大和责任不清。(4)信息不互通,管理不顺畅。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过程繁琐且涉及多部门管理、在缺乏信息系统支撑的情况下,各部门间信息不通,存在线下沟通信息准确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计量设备及时供货或供货错误。(5)供应链未能全程监控。未建立电能计量设备库存管理机制,电能计量设备的出、入库未能跟踪及管理,造成公司无法及时、准确地知晓当前电能计量设备库存量,无法制定供应商送货计划及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计划。(6)质量服务风险不能有效监控。计量设备在未完成两检(抽检、强检)前付款供应商,造成有检测不合格表计需换货时,供应商服务不及时,严重影响不合格表计的换货进度,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也不利于供应商管理。

2改进思路

对于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确定通过重新梳理工作流程、规范管理制度的方式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避免工作交叉;通过以“大仓库、大配送”总体部署,围绕“标准设计、定额存储、动态补仓”供应策略为依据,建立电能计量设备储备定额管理机制,实现动态补仓机制,解决以项目申购采购供货周期长、项目物资无法共用,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通过建立电能计量仓储管理机制及物资属性库区,电能计量设备的出、入库有据可循,解决无供应商送货计划、无各生产部门及区局配送计划、仓库积压但无可用(检定合格)设备的问题;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优化,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贯通,提升信息系统对于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持。

3改进措施

3.1优化管理流程为了避免业务工作的交叉,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管理部门对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新工作流程主要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和信息系统结合开展工作,通过计量检定系统、物资系统、营销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各业务系统间协同开展工作,实现一站式作业,提升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效率,保障电能计量设备供货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新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新流程改变了当前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过程中需求申报、采购、检测(质检、检定)、配送、领用、安装的顺序管理,实现定额管理、采购和发码单据同步开展;改变多个部门需要反复沟通的问题,市场营销部上报年度电能计量设备储备定额后,直接以储备定额为依据进行补仓采购并授予条形码。

3.2规范管理制度管理部门同时明确了电能计量设备的管理要求,规定了各流程环节的工作时限及各岗位管理职责,改进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业务规则,明确了各管理节点岗位职责,具体如下:(1)优化品类,动态补仓。为缩短电能计量设备采购周期、解决项目物资无法共用,电能计量设备采购储备定额管理方式,由市场营销部上报年度电能计量设备储备定额量,物资部门以储备定额为依据实现动态补仓配送及动态补仓采购。(2)到货档案。采购设备到货仓库后,由该仓库仓管员2天内办理到货档案批次,并抽样送检。(3)检测(抽检、检定)。物资部门办理到货批次并送检后,由检测单位制定检测计划并安排检测工作,检测完成后通知仓管员回库。(4)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发起补货需求后由仓管员2天内完成物资的配送工作。(5)补货规则,按电能计量设备采购四级补仓机制。各使用单位提出补货需求时,仓管员检查成品仓物资是否满足,满足则直接从成品仓进行补货配送;如成品仓不能满足则检查待检定仓物品量及检定计划;待检定仓物品无法满足则从待检仓进行补仓进行检定;当待检仓无法满足时检查同合供货情况,通知供应商送货或提交待检仓补仓采购需求。

3.3规范仓库管理规范物资仓库物资存储区域,划为仓库为待检区、检测区、换货区、成品区,电能计量设备存放仓库规范:电能计量设备到货后由仓管员存放至待检仓;由检测单位检测中的设备存放至检测区,检测不合格的物品存放至换货区,检测合格的物品存放至成品区,成品区的物品方可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安装使用。各生产部门及区局发生领用需求时,首先开具移库、配送各部门急救包的“营销计量仓”仓。这样既保证了仓库管理员账实一致,清晰掌控仓库各状态物资库存情况,保证物资供应及补货,又同时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沟通效率。

3.4明确工作界面,优化信息系统功能明确工作界面,市场营销部负责营销项目下达及年度储备定额修编、物资部门负责物资供应、计量中心负责设备检测;各专业管理系统(物资系统、计量检定、营销系统、项目管理系统)根据新电能计量设备业务管理流程需求进行系统功能的优化,实现几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贯通。物资系统中可以自动依据一级仓、急救包的库存及年底电能计量设备定额自动提醒补货,物资部管理员实时根据系统的补货提醒进行补仓配送或补仓采购;到货后由仓管员收货、建立到货档案批次并抽样、送检;系统自动将抽取的样品及到货物品信息同步至计量检定系统,由检测部门检测负责人安排检测工作;检测完成后检测结果同步至物资系统;由仓管员将检测合格物品移库至成品区,成品区物品按需移库、配送至各生产部门及区局营销计量仓;各生产部门及区局根据营销系统供电服务订单情况维护工单,工单信息包含需求物资信息;工单建立完毕后自动同步至物资系统的营销计量仓管理员的领料待办提醒;营销计量仓管理员根据工单物资需求发送实物并办理领用手续;已领用电能计量设备同步至营销系统进行安装运行。

3.5建立电能计量设备生命周期档案库物资状态贯穿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全过程,已签合同未到货、已到货未抽检、抽检中、抽检不合格、整批换货中、抽检合格、强检中、强检不合格、零散换货中、强检合格、已配送、已领用,运行中、已拆卸、已报废各状态物资一目了然。

4取得成效

通过对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模式的优化,解决了历史上信息不能共享、项目物资不能共用导致库存积压但无项目需求可用设备、工作人员沟通繁琐、无检定计划、无补货计划、无配送计划,无库存跟踪等问题,重新规范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过程,优化了管理流程、提升了管理效率。(1)集中的储备管理策略,有效保障物资供应及时性。电能计量设备通过储备方式进行管理,围绕“标准选型、定额存储、动态补仓”供应策略,根据全局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储备方案,并按照储备方案和实际用料需求进行实物采购和储备。改变以往按实际领料项目申购的分散管理的混乱现象,实现集中式的管理;同时,在储备方式的基础之上,制定完善的领用管理规范,破除以往领用项目难以互通的壁垒现象,形成补仓采购运作机制(资金预算、采购支付、核算机制),有效保障物资供应及时性,提升库存物资周转率,减少工程余料(定额物资)产生,提高资金使用率。从而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设备质量。(2)优化物资品类,降低采购成本。补仓采购机制的关键任务包括:标准选型及品类优化;颁布定额储备方案;落实财务预算;动态补仓机制;建立领用机制;JIT项目里程碑节点衔接;仓库分级管理;业务流程梳理及信息系统支撑。其中标准选型及品类优化是开展补仓采购工作的坚实基础,电能计量设备从以往的130多种品类优化至80种,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仓储物资种类和补仓采购成本,充分发挥补仓采购管理模式的优势,提升资金的集成效益和物资服务水平。(3)规范“先抽检、后入库”运作模式,归避财务风险,保障在库设备质量。将以往“先入库、后抽检”调整为“先抽检、后入库”模式,解决以往供应商货到仓库后,由仓管员直接办理入库单,待入实物账、财务账后再进行抽检,存在的在库物资未抽检付款供应商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问题、检测不合格换货难的问题,从而归避财务风险、保障在库设备质量,缩短设备供货周期,减少在库设备量,提高仓库周转率,降低仓库管理成本。(4)补仓采购机制,缩短供货周期,减少需求误差,降低采购风险,物资供货及时率达100%。仓库结构优化为一级中心仓加急救包,根据各品类物资储备定额量,实时监控各使用单位急救包在库物资情况,自动发起补货需求,仓管员检查成品仓物资是否满足,满足则直接从成品仓进行补货配送;如成品仓不能满足则检查待检定仓物品量及检定计划;待检定仓物品无法满足则从待检仓进行补仓进行检定;当待检仓无法满足时检查合同供货情况,通知供应商送货或提交待检仓补仓采购需求。实现物资需求直接从急救包领用。提升了物资供货的时效性,减小需求误差,降低采购风险,有利于提升物资需求准确性以及计量设备管理水平。(5)己构建流畅的管理流程,提高管理规范性。制定了电能计量设备管理管理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界面,梳理清晰的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流程并进行优化提升,使得电能量计量设备的管理能够畅通、高效。(6)全生命监控计量设备管理过程信息。通过梳理和规范电能计量设备的管理,对电能计量设备全生命管理过程的各个业务环节进行业务梳理,明确时效性要求的管理指标,保障电能计量设备的采购、检测、配送等工作有序、顺利开展;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监控,实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联动与共享,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及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7)条形码规范化管理,单个设备管理过程清晰了然。梳理规范各类电能计量设备条码规则,合同签订环节生成条码,供应商按码生成并贴码,单个设备系统档案及实物唯对应,解决以往无法掌控到单个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情况,通过实物标识实现。图3为计量物资全生命周期信息展示平台示意图。(8)建立档案批次管理机制,保障在运行设备的精确可靠、稳定性。同批到货设备建立档案批次,在运行设备抽检根据单个设备的运行稳定性跟踪该批次设备的运行情况,大大保障在运行设备的精确可靠,解决以往运行抽检只能针对单个设备进行检测、更换,无法针对整批同属性设备的质量跟踪。(9)实现电能计量设备管理的效率、成本、服务的最优化。通过以上从管理制度、管理规范、部门职责、信息化实现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和优化,已基本实现电能计量设备管理的效率、成本、服务的最优化。

5结束语

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是电力营销计量管理工作重要环节,是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依据,与企业节约供电成本、降低电能耗损、提高供电质量与安全可靠性等密切相关;所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电能计量设备管理工作的深远意义,在逐步完善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提倡管理创新,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计量管理篇7

关键词:电能;计量管理;体系

电力是电力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一种商品,在交易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公平的买入和卖出。但由于电力不能被大容量存储的特性,所以生产(发电厂发电),运输(供电单位供电),销售(电力客户用电)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不间断运行,而电能在其中需要经过多级功率传输,这样为了准确计算各级传输阎屯节中的电能消耗及出售的电能情况,必须为三个环节的不同位置设置计量装置,也就是说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核算准确,更合理的生产调度,线路配备了大量的电能计量装置,是为电力客户服务的重要支撑,为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能计量管理是融技术性、法制性、其他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工作。长期以来,电能计量的管理注重技术性管理的较多,法制性管理相对较少,其他方而管理则多为一般性管理,造成这种局而的原因是多方而的。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完善,国家对电能计量的管理的要求更加严谨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计量检定的准确性要求更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阶段性进步决定着电能计量的技术水平。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电能计量的测量技术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电能计量技术管理相应提高。

国内计量管理体系。自供电公司成立以来计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计量资产管理、校验管理、装表接电三个环节,计量装置的全寿命管理均由地市供电单位完成。三集五大改革完成后,计量资产由国家电网进行采购,省级单位进行集约配送,地市单位负责安装、运行维护,计量资产的报废由省级单位负责完成,集约化程度增强。国外计量管理体系。国外计量管理体系主要为营配合一,配电网运维人员既负责配电设备运维,同时也担负着计量装置的运维以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维护。各国情况不一致,以法国电力公司(EDF)为例进行介绍。1946年4月,法国政府决定成立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电力企业,即EDF,担负着全国电力生产建设和销售任务。EDF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公司之一,其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世界前列,管理方式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EDF内部通过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电力规划、设计、生产销售、行政管理等所有资料的储蓄、管理及使用。尤其在配电网中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四遥”合一管理上实现了营配合一,采取一口对外的策略,实行配电中心统一调度、指挥和管理,从业扩报装到运行、营业抄表、计票、故障处理等全面实行自动化。

现行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基本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的,以市公司计量室为例进行分析。装表接电班负责电能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运维班负责采集终端的安装、运维;检验检测班负责表计检定实验、二次回路检测、计量故障检查。工作时,装表接电班现场安装好表计,采集运维班现场安装好采集终端于表计进行通讯,将表计数据上传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检验检测班进行现场实验、二次回路检查,验证计量回路的正确性。这样设置的优点是专业清晰,工作为前后衔接关系,可有效的进行相互监督、检验,避免出现计量差错。但同时看以看出,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三个班组到达同一现场,按照现场工作至少两人同时在场的要求,一项工作就要求至少六人到达现场,人员、车辆调配较复杂,工作效率提升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上述原因,建议按照电能表计应用用途结合安装位置划分运维方案。目前电能表计按用途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考核电能表,主要是用于供电部门内部计算电量;二是客户计费电能表,主要用于供电部门与客户之间计算电费,其中客户计费电能表,还可以分为高压供电计费电能表(1OkV及以上供电)、低压供电计费电能表(380V及220V供电)。按照安装位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变电站装表;二是公用变压器装表;三是客户装表。综合表计用途和安装位置可以设置三个装表接电班:装表接电一班负责变电站考核、计费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装表接电二班负责高压客户计费表计(变电站内表计除外)旅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装表接电三班负责公用变压器考核表计,低压客户计费表计的安装运维,采集系统运维,检定实验。

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安装、通讯、实验三项工作由同一班组完康,可提高工作效率,缺点是计量安装维护全流程在一个班组内完成,失去了专业间的有效监督。针对上述缺点,可以使用损耗考核的办法,来监督考核工作质量,损耗考核是一项综合考核,只有表计安装、表计档案、表计通讯都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够保持损耗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装表接电一班可以使用变电站电量不平衡率、母线电量不平衡率来进行考核;装表接电二班可以用配电线路损耗进行考核;装表接电三班可以用公用变压器台区损耗进行考核,从而解决计量监督的问题。

电能计量管理体系规范了计量管理工作流程,增加了计量服务透明度,实现了电能计量的公平、公正,得到了电力客户的广泛赞誉。加快了南平供电局电能计量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在取得市级计量授权的基础上,为南平市计量仲裁委员会提供电能计量技术仲裁检定环境;按照统一部署,确保按期通过省级计量标准考核和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授权。拓宽了检定业务范围,在南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积极服务于社会公用电能计量检定工作。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能应用的范围包括国防,科研,工农业生产,交通,商业和住宅生活等等,一切都离不开电。电能计量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仅事关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形象,而且影响电能贸易结算的公平、公正和准确、可靠,关系到电力企业、广大电力客户和老百姓的利益,其工作好坏是客观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电能计量管理体系及技术应用的研究能够切实提高供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提升客户用电服务质量,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陈世鑫.电能计量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5)

[2]杨清.电能计量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讨[J].通讯世界.2013(11)

计量管理篇8

[关键词]精细管理 流量计量 班组目标化

中图分类号:TE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76-01

油井的准确计量在油田开发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现河采油厂采油四矿采油12队投产了较多的新井,这些新井多处于边远地区,管线长,部分井单拉,加之周期末时液量低,客观上增加了计量的难度。为了更好地适应油井开发生产的需要,实现计量系统精细管理,该队从计量设施、计量手段、计量方法以及计量管理等方面入手,调查清楚油井计量现状,分析制约计量的矛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油井计量精度和准确率,为油藏开发和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流量计量在基层队管理主导作用

(一)流量计量是提高油井资料录取准确性的衡量标准

基层日常管理,采油队、接转站需及时准确掌握油井的生产动态,为油井动态分析制定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离不开油井第一手基础资料录取工作,因此计量工作至关重要。根据上级计量标准要求,联系本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队的计量方法与手段。通过具体规范油井量油计量、油井取样计量、温度录取计量、电流录取计量、示功图、液面测试计量、生产参数、油压、回压、套压资料录取计量工作,做到计量的统一性与准确性。计量器具的准确与否则关系到计量结果的准确可靠,为将计量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确保各项计量的准确性,这个队从规范计量管理入手,严格按照使用标准和期限对压力表、流量计进行校验,对所有的器具进行了拉网式统计、排查,并完善计量管理台账。

(二)加强计量器具校检管理夯实计量基础工作

认真做好计量器具的周期校验工作,对正在使用的计量器具重新进行统计,对检定计划内的计量器具做到无漏检、无重检,从根本上夯实计量工作的基础。计量检定人员将备用计量器具按类别及计量检测点的不同分别存放;备用计量器具的存放柜有明显的标识。认真记录计量器具的编号。大多数计量器具在出厂时都给出了出厂编号, 无论是备用或在用计量器具, “计量编号”应是惟一的,但每个厂家的编号方式不一致, 不便于统一管理和查找。因此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编号规则、方法对每台计量器具给出惟一的计量编号。这样还可满足“计量器具管理数据库”的需求, 实现对数据的实时分析、查询和处理, 使企业计量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三)计量工作是基层队评价增加值的客观依据

基层队的效益评价,是通过采油队与采油矿的计量工作来实现的。在生产中,采油队通过每天外输液量的计量,到月底由矿统计进行汇总。日常采油矿的地质队到采油队抽查油井液量、含水,根据规定的输差进行奖惩。通过不定期的抽查对采油队的计量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也为采油队的分队计量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二、计量工作是班组目标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一)流量计量以班组目标化管理为依托,实现标准化

油井管理中,油井取样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之一,如何获取准确的计量值,只有根据《油、气、水井和油、水泵站采样方法》中按标准安装取样口。液态样取样口装置是由一个伸到管线内的管线取样器和一具隔离阀组成,取样器的开口应朝液流方向,试样进入点到管线内避的距离应大于管线内径的1/4,取样器位置离上游弯管的距离的3倍管线内径。对于取样点也有明确的规定,应符合所取的样混合充分、具有代表性的原则,所以取样点应距离任何组分的最后注入点的下游约25倍于管道内径之处,且在管线的垂直段。油井油样取样点应在井口采油树出油管线垂直段的回压闸门下游一侧,距回压闸门约12cm处。有特殊原因不能在井口取样的,可在计量间利用倒流程的方法从放空闸门处取样,但要保证取样井倒入分离器的时间不少于10min。油井取样计量的位置与方法,都以统一标准为据。通过技术标准建立实用标准,实施现场操作标准化。

(二)计量工作使用实用标准解决生产现场中的技术壁垒

草33区块,属稠油油藏。原油粘度高达20000-80000mPa.s。由于特殊的油藏特征造成了油井含水变化大,稠油井的计量一直是生产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含水化验不准,化验结果往往低于实际含水值,造成计量误差很大,难以掌握真实生产动态,导致无法准确进行产量分析和采取有效措施,而且这也是全厂甚至全油田都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稠油生产特点,采油12队制定了关回压闸门,大桶取样法。标准一:取样口的开口度要统一,根据流态现场模拟,确定了统一的开口度。若不统一,取样口开大开小,取样的目测值有明显的不同,标准二:采取关回压闸门的取样方法,稠油油井周期末期,容易产生供液不足,若不关回压闸门取样,易形成倒灌现象,取样时,桶中只有一层油花,估计含水在98%左右,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油井的含水现状。通过关闭回压闸门,模拟正常的生产流态,井口所取油样,含水更加准确;标准三:大桶取样,稠油不同于稀油,用小样桶取样,质量份数小不能体现该井的综合含水。因此采用大桶取样,在上行时取样,此时,基本能反映油井的生产流态,相对多的质量份数,能进一步接近该井的含水标准值。

三、采油队下步计量管理制定对策

(一)采油队根据所配置的计量器具,由专人负责,按不同类型做好分类管理台帐,根据对应的管理台帐,制定出相就的校对计划。计量器具应在有效期使用,从而保证其安全、可靠。并保证其准确的量值传递,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工作计量器具所测到的被测对象量值与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保持协调一致。量值传递是法律赋予政府的一项职责,它要求在量值传递过程中不能降低所规定的准确度等级。因此,为保证量值的准确等级,计量器具不但按时校对,还要按需核对。

(二)采油队根据生产需要配备了通用类计量器具、电磁类计量器具及流量类计量器具。其通用类中的压力表、温度计和电流表三者可统一协调使用,来判断油井是否正常生产。

油井不正常时,通过量油、取样、测温度可以判断油井是否出油;结合压力表测油井回压,可以判断管线的畅通情况;再通过功力、液面测试与测电流配合可以判断油杆是否断脱;通过计量器具的配备与测量,对生产现场的油井、设备进行安全管理,保证油井安全正常生产。

(三)对计量数据做好准确的分析, 这能通过对数据的监控掌握油井的生产情况, 才能查找出产量的潜力, 明确以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 最终达到完成产量的目的。

总之,计量工作与基层队的精细化管理密不可分。计量工作不仅使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客观数据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计量工作的作用就是要研发各种实物标准,解决检测标准、提高测试控制水平,提供可靠的控制参数,实现质量控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边丽艳,荆兆东.论能源计量中的流量计量[J].中国计量,2012.02:132-133.

[2]黄雪莲.流量计量在能源计量领域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0.11:129-131.

上一篇:体验式教学范文 下一篇:临床带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