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10 04:21:40

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篇1

【关键词】:信道竞争技术;令牌传送协议;实时控制;服务质量(QoS)

1.以太网与令牌网的特性分析与适用范围

传统的局域网技术标准主要有以太网(IEEE802.3)、令牌总线网(IEEE802.4)及令牌环网(IEEE802.5)。以太网(IEEE802.3)采用CSMA/CD协议,它使用的是信道竞争技术,在轻负载时延迟小,重负载时因冲突发生频繁,而使延迟加大,甚至可能发送失败,即重负载时传送效率很低。令牌总线网(IEEE802.4)和令牌环网(IEEE802.5)虽然拓扑结构不同,但都采用令牌传送协议,持有令牌的站点可占用信道来传输数据,令牌按顺序传递,该协议是无冲突协议,在轻负载是延迟较大,需要等待令牌的到来,而重负载时效率高,近乎100%。

以太网因其协议简单、使用方便而在信息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局域网领域的流行标准。它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发展最快(10M/100M/1000M/10G)。但以太网本身的竞争协议造成的不确定性(对各工作站,不能保证在给定时间内获得发送权),使它不适用于实时处理领域,如实时生产调度、实时控制和实时信息处理(包括多媒体信息系统)等。它不能保证服务质量(QoS),这是IEEE82.3/以太网最大的缺点,也是它们常受到挑战的原因。

实际上,以太网也在不断的改进技术,如全双工、交换式以太网都是为了克服CSMA/CD这个竞争协议的限制,提高系统的吞吐率和效率;还在原有的标准中增加了IEEE802.IP标准,提供了优先级的区分CoS(ClassofService)的功能,在网络拥挤时,以太网将优先转发高优先级的数据包。但这些局部改进仍不足以保证它的QoS。最新推出的10G以太网放弃了CSMA/CD协议,应用范围从局域网扩展到城域网和广域网,但还是继承了以太网一贯的弱QoS特点。

IEEE802.4和IEEE802.5都能保证工作站在给定时间内获得发送权,而且还分别设置了数据优先级和工作站的优先级因此,因此可实现有保障的可分级的数据传送服务,它们能够保证实时性和可靠性。现在自动化领域积极采用的现场总线技术,也使用了类似的令牌传送协议,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强,可靠性高。

因此,IEEE802.3/以太网常用于办公自动化,以及MIS系统等应用中。而IEEE802.4和IEEE802.5可以用于实时控制。对于有实时处理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企业的生产调度和管理系统、网上定购远程制作的实时管理系统等。可在网络体系结构上进行分级:底层(控制层)采用实时性能较好的协议技术,如令牌协议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上层(信息层)采用信息管理的标准协议以太网技术,以便于接入互连网。

2.实例说明-用于工厂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的局域网

下面先简单介绍应用于工厂自动化中的MAP/TOP网。MAP/TOP网用于工厂自动化和办公室自动化局域网,MAP是ManufacturingAutomationProtocal的缩写,TOP是TechnicalandOfficeProtocal的缩写。MAP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提出的一种用于生产自动化的局域网协议,而TOP是由美国波音公司开发的一种用于办公室自动化的局域网协议。产生MAP和TOP的背景十分相似。在通用汽车公司有40,000个可编程序的设备,可是这些设备来自很多不同的厂家,其中只有15%可互相通信,几乎有50%的自动化投资用来解决这种设备间无法通信的不兼容问题,于是从1980年开始GM开始着手开发指定一种使用于工厂的局域网协议标准,并于1982推出第一个MAP版本MAP1.0,与此同时,波音公司也遇到类似的问题,1980年,波音公司有45台主机,400台小型机以及近20.000台工作站或终端,这些设备来自85个不同厂商,1982年波音公司开始着手开发制定用于办公自动化的局域网协议,此后,分别建立了MAP拥护协会和TOP拥护协会,并于1986年合并成MAP/TOP协议中相当一部分是和ISO/OSI的协议标准兼容,它也是七层结构。

由于集成制造系统各部分对通信要求的差别很大,采用单一的ISP/OSI模型是不实际的,应该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网络,并且通过网络互连构成一个综合的通信网络,以达到优化的结果。例如,在实时控制情况下,网络通信的响应时间在毫秒级,但是每次传送的数据量很小,而在工厂办公室环境下,计算机节点之间往往有大量数据需要传送,传送数据的时间达几秒,甚至几分钟,因此建立计算机之间连接的时间相对来说就不十分重要了。

在TOPLAN中,由于是生产控制一起挂连,所以要求实时性能高,其选用的是TOP协议,而TOP协议在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选用的是802.4的TokenBuss。在主干网MAPLAN中,挂接的是质量控制与工件运输,其要求传输数据量大,实时要求不高,因此选用了MAP协议,MAP协议中又是选用以太网中的CSMA/CD协议。由于各部分LAN对通信要求不一样,所以选用了不同的协议。各主干通过路由器和网桥等将各协议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达到优化的结果。通过分级结构,实现以太网和令牌网的集成,既兼顾了实时性又便于信息管理。

3.结束语

本文对局域网标准常用的以太网(IEEE802.3)和令牌网(IEEE802.4或IEEE802.5)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太网因其协议简单、使用方便而在信息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局域网领域发展最快,但它因为协议本身的原因,不能保证服务质量QoS(主要是实时性和可靠性不能保证),使它不适合实时处理领域。令牌网虽然现在使用较少,但它的协议技术能保证实时性和可靠性,值得我们在实时控制和实时信息处理等领域借鉴和运用它的相关技术。而且,通过实例说明说明,对于有实时处理要求的信息管理系统,一个好的方法是把两种协议技术分层次实现并综合互联,以同时满足底层的实时控制和上层的信息管理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AndrewS.Tanenbaum,计算机网络,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曾家智、李毅超、韩蒙,计算机网络,第二版,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

[3]谢剑英、贾青,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控制技术篇2

英文名称:Control Technology of Tactical Missile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控制技术篇3

1.控制目标和策略

在实际工作中,极其的作业形式和作业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智能控制技术在控制目标和控制策略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挖掘机领域方面,其主要要实现的控制目标就是要实现节能环保,同时也要提高机械生产的效率。智能控制技术使用在压路机领域方面主要就是要实现碾压的质量和压实的速度。当前挖掘机主要有两种控制策略,一是“负载适应控制”另一种是“动力适应控制”。负载适应控制主要就是指在发动机发出功率已经稳定的情况下,液压系统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对自身的运行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来完成工作。动力适应控制就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发动机要根据运行的具体情况支持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这也极大的节约了能源。采用“负载适应控制”技术的挖掘机,一般设有几种动力选择模式,如最大功率模式,标准功率模式和经济功率模式,每种模式下的发动机输出功率基本恒定,同时液压泵业设有几条恒功率曲线与之匹配。由于系统中采用了发动机速度传感控制技术(ESS控制技术),在匹配时将每种功率模式下的泵的吸收功率设定为大于或等于该模式下的发动机输出功率,这样可以使液压系统充分吸收利用发动机的功率,减少能量损失。还可以通过对泵的吸收功率的调节,协调负载与发动机的动力输出,避免发动机熄火。在实际的工作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作业面的具体情况选择发动机电费模式,所以这种方式在实行的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人工参与,如果操作不当,非常容易造成浪费的现象。采用动力适应控制以后挖掘机就能够开启自动控制的模式,在作业的过程中,该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为发动机的运行提供一定的动力,这样也有效的避免了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现象,该系统可以根据机械运行的实际需要来供给动力,在运行的过程中不需要过多人工的操作和参与,在经济性和高效性上都有着很好的表现。这一系统的运行思路是让机器对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识别,同时根据其分析的具体状况制定适当的解决办法,发动机和该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对运行的状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能够保证其在运行的过程中处于良好的状态。在挖掘机智能控制技术中还需要一些节能和为操作提供方便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能够更好的对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和运行质量。智能压路机在使用智能控制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设定的质量和目标对压实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控制,同时还要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2.控制方法

任何智能控制系统包含三个过程:

(1)采集信息;

(2)处理信息并做出决策和思考;

(3)决定执行。挖掘机是通过检测液压系统得运行参数来识别载荷大小的,如检测液压系统中泵的控制压力,泵的输油压力和各机构(行走,回转,动臂提升和斗杆收回)的工作压力等。有的还检测先导手柄的位移量和系统流量等。挖掘机控制器根据采集的信息,通过模糊控制理论推理出所需功率的大小和发动机的最佳转速。执行决定的过程是由控制器驱动发动机油门执行器,使发动机设定到理想的转速和输出功率。而压路机是通过连续检测振动轮的振动加速来识别地面压实质量的。振动轮内的旋转偏心快产生的振动,理论上是一条正弦曲线。当振动轮在地面上振动时,曲线总是被扰动的,在软地面上额度扰动小,在硬地面上的扰动大。通过对压路机振动轮的加速度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能够计算出地面压实的数据。

二、结语

当今我国的科技和经济都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很多行业都实现了智能化发展,在机械生产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尤其是智能控制技术的出现使得机械生产质量更好,生产效率更高,同时也给我国机械工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促进了我国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控制技术篇4

关键词:机电;控制技术;生成效率

1 前言

机电运用是现代社会中体现企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现阶段的机电设备应用领域正在不断的扩宽,而机电市场竞争力中的关键是机电控制的技术。在前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经济出现低谷,直接导致国内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机电控制技术也从传统的生产模式中走了出来,逐渐转换为技术控制类型。现阶段的机电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

2 机电控制前沿技术

2.1 远程控制技术

远程控制技术多用于异地操作,通过操作人员成功拨号作计算机,便可实现操作人员对异地计算机的控制,现有操作人员可获取异地的被控制计算机桌面,并在此基础上对被控制计算机进行修改和安装等技术性操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机电控制技术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通讯技术中负责传递信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机电控制技术的操作平台,促进了机电控制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机电控制技术开始向计算机远程技术方面发展。

根据远程控制技术中不同的运用功能,可将机电控制技术分为人机交互型、保护型和完成型三类。其中人机交互模式是指操作人员与计算机共同操作计算机,监控计算机系统会全程控制操作过程,操作人员可通过监控设备对操控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保护型模式主要指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发生异常状况时的保护,监控计算机和机电设备间均保持良好的连接,监控计算机在正常情况下不参与系统操作,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可立即进行相关处理。完成型是指机电设备完成系统任务后,自动将相关情况报告给监控计算机,此过程均由机电设备独立完成,技术管理人员均不能自主完成此模式。以上三项模式均为机电远程控制技术中常用模式,各个模式都具有各自的独特优势,操作者可根据操作系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选择任一模式,有利于机电操作控制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2.2 自动控制技术

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自动控制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因具有安全性高、性价比高、操作简单和编程简单的优点,故在机电控制系统中具有较高的运用率。自动控制技术可在恶劣的条件环境下进行工作,具有较好的抗干扰力。此外,安装自动控制技术可替换传统的线路安装工作,有效降低了系统内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机电设备在自动控制技术的控制下可独立执行系统命令,只需重新编程便可改变系统命令,无需修改其他硬件设备,具有较强的运用性。自动控制能力同时具有自我诊断能力,若操作人员操作有误,系统便显示错误信息做出提醒,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3 信息处理技术

由于资金的局限性,绝大部分企业较少更换企业内的控制系统,常年累积的使用对系统具有一定的损耗性,也对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硬件和软件是组成信息处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其中软件系统由打印信息软件、信息接收软件和信息处理软件组成。硬件和软件系统具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可方面快捷的开发和维护信息处理系统。

2.4 数控机床技术

数控机床技术共经历长达40年的发展过程,具有较强的控制精度和功能方面,其技术结构为模式化线路结构。模式化的系统结构使操作系统具有兼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可最大化的实现用户效益。现阶段的数控技术日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编程车间控制软件便可完成多项智能系统。此外,数控技术在软件上也具有一定的改进,该技术使一个机床同时具备几项操作功能,将物料搬运和机械控制有机的结合。

2.5 分布式控制技术

一台计算机对多台计算机控制单元进行控制的技术叫做分布式控制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是其对应的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是以测控技术为基础进行发展的,其性能随着测控技术的进步也在日趋提高,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主要通过计算机的管理、控制和操作作用来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更新和优化系统生产计划,宏观调度系统的生产过程。此外,分布式控制系统还可在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调出连锁保护功能,最大化的减少故障的影响,而手动操作是也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关键,较集中型操作系统而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结语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21世纪,机电控制技术的改革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绩,各个企业对机电控制设备的应用也推动了该技术的蓬勃发展。机电控制系统在不断优化和改良的应用技术上具有较大的改善,不断的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被优化,具有显著升高的作业水平。分布式控制系统、远程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的运用区域均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可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不同的需求,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秀霞.浅议机电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12(33):116-117.

控制技术篇5

[关键词]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TU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027-01

前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健康安全发展现已成为重中之重了,而且一个良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可在使用暖通空调优时,更为放心,更为安全。不断研发关于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将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解决,可以使得我国的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更为平稳,有力。

1.暖通空调的基本概况

暖通空调的主要功能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缩写HVAC(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取这三个功能的综合简称,即为暖通空调。暖通空调技术的应用在现在许多建筑里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的,现在就调查显示,很多建筑的能源耗费量最大的就是暖通空调,可以说暖通空调已经成为了现在各种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同时我们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就是现在随着我们节能减排的意识越来越重,怎么使得暖通空调更高效利用,是现在我们关注的重点。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就目前来说,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了,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广泛设计,应用中。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一种为了暖通空调在保障能正常使用,保持完好的运行状态的前提下,便于人们使用,还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能源的使用率。现在能源的正常、安全使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快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强大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确保了我国的能源的使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高低与否已经成为现如今各国实力比拼的看点之一。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广泛使用,将缩短我国的暖通空调行业的创新周期,提高我国的创新实力,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速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能源的利用率,不仅仅加速经济地快速l展。

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一种大热的趋势,全国各地都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划为重点。特别是因为它自己本身的优势,给很多大型企业或者企业提供了更优良的暖通空调的支持。可以说现在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不过因为我国现有的技术受限,并且我国地区差异大,对待策略也略有不同,现在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现有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体系,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

2.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基本现状

2.1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必要性

我国提出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对我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以及节能减排上占得先机,就是在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有利于国内企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是现在暖通空调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得到保障,可以更为妥善,更为便捷,更为安全的使用暖通空调。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是我国的暖通空调行业的发展更为平稳,有力,给我国人民带来质量更好,品质更优的暖通空调产品和应用技术。

现如今随着各个国家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深入发展,且具备一定实力后,我国也加强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虽然现在处于初步阶段没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相信在全社会不断努力后,公路养护会不断的完善,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体制,成熟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其实它的兴起时间并不长,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大热的趋势。这是因为它自己本身就存在许多的优势,可以说现在的形势也是一片大好。不过因为我国现有的研究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方案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现在我国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尽快的解决限制性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力的支持,进而加强我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已经初具规模了,现如今的发展水平主要就是利用一些依靠新兴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去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查阅调取,提供各种服务,提高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水平,节约了优化时间,提高了管理的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后,还可以整理成档案,更方便储存,更能长时间的存储,不利丢失,提醒工作人员定期,定期的进行修缮与维护,从而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经济损失。

综上,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是对暖通空调的使用以及节能减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现如今经济形势的一项正确举措,我们必须对这件事情提起相当大的重视,也希望过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使得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能安全、稳定、快速的发展。

2.2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

我们已经清楚了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平稳快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现如今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第一点,就是我国的深入了解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人才并不够多,熟练应用的程度不够。虽然学习暖通空调优化控制知识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多,但是能真正融会贯通,真正能把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技术人才并不多,使得它在发展时并不能快速有效的使用起来,有时会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教育资金,发展潜在的技术人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不仅仅可以解决地区的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支持问题,还可以加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第二点就是现如今的各个地区发展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相对不均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公司技术人员吸收新鲜知识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它的发展也会快不少,资金投入量也比较快,长久以往下去,企业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国家在技术上的大力扶持。

第三点就是生产活动存在不安全因素,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生产活动存在不安全因素,这个问题是相当致命的。就是因为现在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猛的,但是现在很多工厂的水平达不到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发展需求,无法真正有效的实现落实技术,无法带来与技术相符的生产活动。

3.结语

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使暖通空调行业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现如今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应尽快提出加快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措施,加快新进展,不断提高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的利用率,使用率。

参考文献

[1] 易泗滨.暖通空调变工况点优化控制及能量管理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J].江西建材,2012(11):8-9.

控制技术篇6

【关键词】高铁;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 O4-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高铁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施工测量精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工程施工放样的精度,精度和安全性直接挂钩,随着高铁建设技术的提高,在精度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深入的研究高铁精密控制测量技术。

二、高速铁路精密控制测量体系的主要技术特点

首先确定了高速铁路精密控制网分级布设原则。第二,实现了三网合一。将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分别独立建立的勘察设计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合并为高速铁路精密控制网。统一了坐标基准、高程基准,消除了三个独立控制网间存在的系统差。使设计线路定位、施工放样更准确,减少设计与施工间的协调。第三,明确了必须采用绝对定位与相对定位测量相结合的铺轨测量定位模式。第四,提出了建立高速铁路精密控制网的具体方法,详细阐述了高速铁路各级精密控制测量网精度指标和具体技术内容。第五,规定了高速铁路精密控制测量网,在施工各阶段和竣工后的复测要求,并制定了评估验收和其他相关内容。第六,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表现在,提出了建立CP0框架平面控制网思想,统一了坐标基准,对精密控制测量网的复测和被破坏桩点的恢复带来了便利;在软基地段埋设深埋水准点和基岩水准点,使高程成果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首次提出了使用精密三角高程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方法,大大提高了山区高程测量的效率;采用自由设站边角交会法测量CPIII平面坐标和高程,利用CPIII轨道控制网直接指导铺轨,同时检测铺轨误差,保证铺轨精度。

三、高速铁路精密控制测量技术精密控制网创建

1、勘测设计阶段精测布网建立

勘测控制网包括:CP0控制网、CPⅠ控制网、CPⅡ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控制网。勘测阶段在平面控制测量工作控制前,首先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方法)获得高速铁路框架控制网CP0,并建立CPⅠ控制网、CPⅡ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控制网。具体建立分两个阶段:初测和定测。

初测阶段,建立高速铁路框架控制网CP0,建立坐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初测平面控制网,同时开展初测高程控制测量,满足初测收集资料的需要。

定测阶段,建立CPⅠ控制网、CPⅡ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控制网,并以CPⅡ控制网和二等水准基点为基准开展定测放线及专业调查测绘工作。困难地区若工期紧张,可先用四等水准取代二等水准作为高程控制基准,但在施工前须贯通二等水准。

勘测设计阶段应做好CP0控制网、CPⅠ控制网、CPⅡ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维护工作。

2、工程施工阶段控制精测重点

(一)开工前复测

施工阶段首先做好CPⅠ控制网、CPⅡ控制网、水准基点控制网的技术交底和复测工作。技术交底含控制网成果资料验交、现场交桩和复测复核过程;是由勘测设计部门向工程施工单位过渡的重要环节,工程施工单位复核确认后才能完成。复测工作主要是对控制网成果精度的综合评估验收,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重要技术依据和施工阶段控制标准。

(二)控制网加密

施工控制网加密按同精度内插方式进行加密。在进行平面控制网加密时应将相邻CPⅡ控制点作为已知点进行加密;在进行高程控制网加密时应将相邻二等水准点作为已知点进行加密。这样既保证施工控制网与勘测控制网具有相同的起算基准,又保持了施工加密点与勘测网相邻点间精度的连续和匹配。

(三)定期复测网

高速铁路建设周期长,施工过程还会对CPⅠ控制网、CPⅡ控制网、二等水准基点控制网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施工期间应对精密控制网开展定期复测,保证施工期间平面高程控制基准的稳定。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测,对于区域沉降地区,增加高程控制网的复测频次。

四、勘测设计阶段控制测量工程概况

为满足某段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施工、运营以及后期复测和维护需要,保证高速铁路运营的高平顺性,按照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在该段铁路客运专线全线建立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下面主要针对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获取的某高速铁路控制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研究高速铁路精密控制网测量的方法和技术。

1、己有测量成果

该段勘测设计工作开始,既有工程控制测量数据资料情况如下。

(一)国家A、B级GPS点7个,间隔为50km左右,各点基本与既有一等水准路线公用,但其坐标框架不统一,GS43、GTIO、GS51、HDOI是ITRF93参考框架下的,其余三个为0016、0017和1169都是工TRF97参考框架下的。

(二)国家三角点9个,其中国家工等三角点两个:9014和9055;国家11等三角点七个,分别为:9012、9013、9056、9023、9003、9004和9021。

(三)测技中心布设GPS点2个,分别为:JSGPS125,JSGPS126。

2、施工坐标系选择

在观测过程中,联测上述点,进行基准网的测设。由于观测条件限制,HD01采用了偏心观测,经过兼容性分析,参考框架JTRF93:GS43、GT10、GS51、HD01四点与参考框架JTRF97:0016、0017、1169三点兼容性较差,最终处理方案为:全线约束国家GPS点四个,分别为:WGS-84椭球、参考框架ITRF97:0016、0017、1169和参考框架ITRF93:HD01。并且对HD01进行了框架改化。

3、己有测量成果的评价和利用

本线在勘测设计阶段己经充分考虑了投影变形的影响,因此本次精密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可以利用原勘测阶段的坐标系统参数。但是由于采用框架不同,原来定测采用的是97框架,所以原有设计资料可能会修改。既有工程控制网坐标系统设计参照依据为《高速铁路测量暂行规定》相关要求,在精度等级、分布密度、规格和埋深都与无碴轨道施工控制网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技术要求,需在全段建立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的精密工程控制网。本段联测的国家三角点兼容性差。因此应重新建立B级GPS框架网——基准网,以便作为后续精测网的起算约束点。但是要与原有约束点进行联测,以确保新建精测网资料与既有勘测设计资料保持一致。

五、精密测量技术发展方向

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精密测量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精密测量的自身要求以及测试信息处理技术方向,未来精密测量方向会向多样化方向倾斜。其中,多传感器融合是高铁青睐的测量方法之一,它可以解决测量过程中各种测量信息的获取问题,也可以极大提高测量信息的准确度,积木式、组合式、三维尺寸测量系统就属于这类方法,是柔性很强的专用坐标测量工具,系统的建立也会向方便、准确、科学等特点发展。如便携式光纤干涉测量仪、便携式大量程三维测量系统等,会用于解决现场大尺寸的测量问题;虚拟仪器虚拟仪器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精密测试领域的应用,国内已有深入的研究;另一种是研究虚拟制造中的虚拟测量,如虚拟量块、虚拟坐标测量机等;智能结构它属于结构检测与故障诊断,是融合智能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仿生技术、材料科学等的一门交叉学科,使监测的概念过渡到在线、动态、主动的实时监测与控制。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精密控制测量技术是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环节,高铁的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精密控制测量技术作为基础。所以,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精密控制测量技术,实现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TB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S]

[2]夏季,应立军.高速铁路轨道精密工程测量[J].科技资讯,2010(18):25.

[3]张英翔,胡波,罗涛,等.京沪高速铁路CPII控制网复测技术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6(3):112-114

控制技术篇7

【关键词】 智能小区 以太控制网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rol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intelligent village.

1.智能小区网络技术

1.1智能小区

智能小区指的是具有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小区。所谓小区智能化系统,指的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土木建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自动化和综合信息网络系统。

智能小区的根本特征在于网络化,网络化是小区智能化系统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Internet,Intranet和Infranet三网的融合成为可能,并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1.2以太控制网

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具有开放性、低成本和广泛应用的软硬件支持等明显优势。以太控制网最典型的应用形式是Ethernet+TCP/IP。他的底层是Ethernet,网络层和传输层采用国际公认的标准TCP/IP。以太控制网容易与信息网集成,组建统一的企业网。以太控制网克服了现场总线的不足,更好的实现了控制网与信息网的集成,较好解决了Infranet与Internet和Intranet的融合问题,已成为控制网络的新趋势。

1.3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是21世纪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无线接入、无线局域网等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Bluetooth,802.11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2.家庭和小区智能控制系统的构建

家庭控制终端负责对家庭中的智能仪表、安防、智能家电等进行综合的控制,并直接和大楼管理中心进行联网通信。

2.1家庭控制终端和家庭网络

家庭控制终端完成了家庭控制网的集线作用,承担对家庭智能仪表、安防设施等的综合控制及与外部完成通信的功能,起到了小区系统中下位机的作用,是家庭网络和大楼中心进行通信的关键器件。一个基本的家庭控制网络上的终端设备包括各种智能化仪表、安防报警以及各种智能家电、PC等。家庭控制网络的简单。方便、灵活、可靠是家庭网络组网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家庭网络范围局限在单个家庭以内,采用蓝牙技术就可满足通信的需要。另一方面,蓝牙技术因其低成本(预计2004年内蓝牙芯片价格降到5美元以内)、低功耗、低复杂性、高速率等特点,使得基于其开发的家庭网络系统能被大多数家庭接受。同时,各种嵌入式智能仪表、智能家电的存在和发展也使无线家庭网络的构建成为可能。

在家庭集中控制器中嵌入蓝牙模块和微处理器作为主设备,各种仪表设备、智能家电、安防报警等终端设备内嵌入蓝牙模块以及单片机作为从设备,构建Piconet。整个系统采用监视-主从问答式,平时从设备处于休眠状态,在有需求时,对从设备进行唤醒,并进行通信,即可满足需要。

从设备主要分为2大类:一类为各种智能仪表设备和智能家电,这些终端的特点是从设备对主设备的询问进行响应,并反馈信息;另一类为安防报警等终端,其特点为从设备对主设备发出的突发性信息,由主设备给出响应。两类设备的优先级别不同,由于第2类从设备的信息直接关系着居住人的安全,故应该将其置于较高的优先等级上,而对于第1类从设备则处于相对较低的优先等级。

对于不同类型的从设备,可以从蓝牙设备的标识码中进行区别。对于第2类从设备,在发现紧急情况后,主动唤醒蓝牙装置,并向主设备发出呼叫和报警,主设备确认后,切断主设备与其他设备的连接,并不停的向大楼和小区发出呼叫和报警,直到大楼和小区发回应答信息为止。 对于第1类从设备,平时处于休眠状态,等待大楼和小区发出的询问,当大楼或小区发出询问并由主设备确认询问后,按标识码寻找到询问的对象从设备,并向该从设备发出询问,唤醒从设备完成询问要求的工作后,主设备得到从设备的回答,经过确认,向大楼或小区发回回答信息。

2.2大楼管理中心与大楼网络

大楼管理中心是整个大楼信息处理和控制的中心,也是联系大楼内家庭控制终端和小区管理中心的枢纽。目前,大楼控制网络采用的多是RS485总线或LonWorks总线技术。如果改用以太控制网,则可以和大楼信息网乃至Internet网结合,若采用802.11构建无线以太网,又可具有无线网灵活、架设简单等优点。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的选择有线或无线方式构建以太控制网,既适用在新建各智能大楼上,也可快速、灵活的完成普通大楼的智能化改造。相对于家庭网络,大楼网络的传输距离和速率要求都要高一些。为此,在组建无线以太网时候,采用了802.11系列标准。由于控制网络一般信息传输量不是很大,故一般情况下采用最大传输速率为11 Mb/s的802.11b即可。该标准目前技术成熟,且产品价格便宜,选择余地较广。

对于大楼管理中心,配置几台PC作为大楼服务器,其主要工作是实现家庭与小区之间的通信,完成对家庭控制 系统的上级指令控制及大楼内公用设备的管理,这些PC承担的就是整个系统中位机的任务。大楼管理控制中心的主要工作可由软件完成,且软件实现不是很复杂。程序实现方法可以采用类似家庭网络的监控主从问答式。对于智能仪表的数据采集任务,可以由小区管理中心下达定时采集的指令,由大楼中心在小区中心规定的时间段内对各家庭发出采集指令,并对数据进行汇总,以大楼数据表的形式向小区进行报告,并向家庭回送本用户的汇总信息。对于紧急呼叫报警等情况,可以在接收到家庭报警信息后,根据网络标识,识别出报警位置,并迅速对小区进行报警,而那些对大楼其他用户构成一定利害的报警信息,则进行大楼广播。当然,大楼中心除了上述功能外,还需要对楼宇内的其他设施进行监控,具体实现方式与家庭终端类似。

2.3小区管理中心

小区管理中心是智能小区的“大脑”,而小区网络可以说是智能小区的“中枢神经”。小区管理中心负责的除了对各大楼的智能管理外,还要完成小区其他设施的管理。包括车辆与停车场管理、保安与巡更管理、小区门禁与出入管理、小区防越界管理、小区公用设施管理等。除上述监视管理功能外,小区中心同时提供用户信息数据(如三表数据)供各用户查询。对于小区网络可以采用以太控制网进行构建。由于小区网络的通信信息量较大,同时小区网络多在户外条件下建设,并建成后变动不大,在此情况下,可选择有线以太网。同时对于一些较独立的设施和系统,可以采用无线方式实现作为有线的很好补充。

小区管理中心采用PC机作为上位机,利用VC,Delphi等进行软件开发。软件主要分为大楼(家庭)用户数据采集及查询模块、报警监视模块、小区保安与出入管理模块、小区公用设施管理模块和车辆管理模块等。

结语

采用无线/有线混合的网络构建家庭和小区控制系 统,充分发挥了无线和有线网络的各自优点。利用蓝牙构建家庭网络,使家庭网络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提高;在大楼和小区网络中,全面采用无线/有线混合的以太控制网代替原有的LonWorks总线技术,为控制网与信息网的集成奠定了基础。

系统进一步改进后,可全面实现Internet,Intranet和Infranet的融合,构建一体化的智能小区网络。

控制技术篇8

关键词:轧机;自动厚度控制;板形控制

目前,HC轧机已发展了多种机型。我们所说的中间辊移动的HC轧机,也称为HCM六辊轧机。此外,还有工作辊移动的HCW四辊轧机,以及工作辊和中间辊都移动的HCWM六辊轧机。

HC轧机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轧辊的轴向移动,消除了板宽以外辊身间的有害接触部分,提高了辊缝刚度;(2)由于工作辊一端是悬臂的,在弯辊力作用下,工作辊边部变形明显增加。如果对弯控制板形能力的要求不变时,则在HC轧机上可选用较小的弯辊力,这就提高了工作辊轴承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轧机的作用载荷;(3)由于可通过弯辊力和轧辊轴向移动量两种手段进行调整,使轧机具有良好的板形控制能力;(4)能采用较小的工作辊直径,实现大压下轧制;(5)工作辊和支承辊都可采用圆柱形辊子,减小了磨辊工序,节约了能耗。这种轧机典型应用如宝钢1550冷轧酸洗——连轧机组。

轧辊凸度边续可变轧机-CVC(ContinuouslyVariableCrown)轧机CVC轧机的基本特征是:(1)轧辊(工作辊)的原始辊型为S形曲线呈瓶状,上下轧辊互相错位1800布置;(2)带S形曲线的轧辊具有轧辊轴向抽动装置。虽然CVC轧机与HC轧机一样有轧辊轴向抽动装置,但其目的和板形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不同的。HC轧机是为了消除辊间的有害接触部分来提高辊缝刚度,以实现板形调整的,是刚性辊缝型。CVC轧机则是通过轧辊轴向抽动装置来改变S形曲线形成的原始辊缝形状来实现板形控制的,是柔性辊缝型。当上下轧辊对称布置时,辊缝各部分高度相同。如果上轧辊向右移动,下轧辊以相同的移动量向左移动,则辊缝中部高度变小。反之,上辊向左移动,下辊以相同的移动量向右移动,辊缝中部高度变大(如图1所示)。

CVC轧机的主要特点是:(1)通过一组S形曲线轧辊可代替多组原始辊型不同的轧辊,减少了轧辊备品量;(2)可以进行无级辊缝调整来适应不同产品规格的变化,以获得良好的板带平直度和表面质量;(3)辊缝调节范围大,与弯辊装置配合使用时,如1700mm板带轧机的辊缝调整量可达600μm。

三大类型的CVC轧机:CVC二辊轧机、CVC四辊轧机和CVC六辊轧机。CVC四辊轧机的工作辊为S型曲线轧辊,而CVC六辊轧机S形曲线轧辊可以是工作辊,也可以是中间辊。CVC四辊轧机可以是工作辊传动,也可以是支承辊传动。CVC六辊轧机则可以分为中间辊传动和支承辊传动两种(如图2所示)。

这种轧机的典型应用如宝钢2050热轧机。

轧辊成对交叉轧机-PC(PairedCrossedRoll)轧机PC轧机的主要特点是轧辊“成对交叉”。上下轧辊的轴线交叉后,轧辊辊缝将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离轧辊轴线相交点愈远,其辊缝就变得愈大,而且辊缝的变化也与轧辊轴线交叉角有关。

PC轧机的优点是:(1)有较大的轧辊凸度控制能力,轧辊轴线交叉角可在00~1.50范围内调整,最大的轧辊凸度可达100μm,居所有轧机之冠,如配以强力弯辊装置也能获得良好的平直度板带;(2)能有效地控制板带边部减薄;(3)轧辊辊型简单,节省了轧辊备件量并便于轧辊管理。

由于PC轧机板形控制能力较好,获得的板带板凸度及厚度精度较高,所以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应该指出,为了在PC轧机上能够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和进一步改善板带表面质量,开发了工作辊在线磨辊装置ORG(OnlineRollGrinder),既可保证轧制带钢表面质量和断面形良好,还可延长轧辊更换周期,也可实现自由程序轧制,对PC轧机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这种轧机典型应用如宝钢1580热轧机。

轧辊凸度可变轧机-VC(VariableCrown)轧机VC轧机是通过改变支承辊凸度来调节轧辊辊缝形状的,也是属于柔性辊缝型。

支承辊由外套筒和芯轴组成。芯轴与外套筒之间有一液压腔,外套筒和芯轴是热装在一起的。高压油(最高油压为50Mpa)由液压站通过高速旋转接头和芯轴内油孔进入液压腔中,只要改变高压油的压力,就可改变轧辊凸度,使其能抵消由轧制力引起的弹性弯曲变形,以获得良好的板形(如图4所示)。VC轧机轧辊凸度控制能力比液压弯辊的四辊轧机大,一般为40~120μm,但远远小于CVC和PC轧机。与液压弯辊配合使用时,可以扩大一些控制范围。

VC轧辊辊型凸度曲线近似于正弦曲线,轧辊中间部分的凸度与油腔中油压成正比。凸度变化响应速度快,可在轧制时进行控制,凸度均匀,对轴承寿命无影响。而且,便于对一般四辊轧机的改造,只需将支承辊改为VC轧辊,增加有关液压系统即可。

现代板带轧机都设置了厚度控制装置。常用的厚度控制方法有调整压下,调整张力和调整轧制速度等几种方法。压下装置一般有电动压下和液压压下相结合、阶梯垫和液压压下相结合两种。电动压下和液压压下相结合的压下方式主要应用在粗轧机和中厚板轧机上;而阶梯垫和液压压下相结合的压下方式主要应用在热、冷连轧机组上。在轧件的厚度自动控制上主要由液压压下进行控制,轧制力由装在阶梯垫里的测压头进行测量。

轧件的自动厚度控制(AutomaticGaugeControl)简称AGC,采用液压压下的自动厚度控制系统通常称为液压AGC。AGC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测厚部分,主要是检测轧件的实际厚度;(2)厚度比较和调节部分,主要将检测得到的轧件实际厚度与轧件的给定厚度(所要求的轧件厚度)比较,得出厚度差δh。此外,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转换和输出辊缝调节量讯号δS;(3)辊缝调整部分,主要根据辊缝调节量讯号,通过压下装置对辊缝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减小或消除轧件的厚差。

下图为液压AGC系统简图。此系统是利用轧制力和弹跳方程间接测量轧件厚度(即P-AGC)基础上,增加了当量刚度控制功能,并在轧机出口处增设了测厚仪,增加了直接测厚AGC系统。

在轧制前,首先由电位器1给出原始辊缝信号SL。该信号通过综合比较调节器3和放大器4输入电液伺服阀5,伺服阀5就输出油液使压上油缸12动作。此时,位置传感器(磁尺)6测出油缸位移信号,并输入综合比较调节器3,经与给定辊缝信号SL比较后,得出辊缝差信号为δS,经放大器4在输入电液伺服阀5。而当辊缝差信号δS=0时,电液伺服阀5停止油液的输出,压上油缸12停止工作,完成了原始辊缝的调整。

在轧制过程中,当轧制力P发生变化而产生厚差时,则通过压力比较器13与给定的轧制力PL比较后,输出压力差δP,再经过压力和位置转换器9和辊缝调节系数装置14,将应予以补偿的辊缝调节量输入综合比较调节器3,输出辊缝调整信号,通过放大器和伺服阀使压上油缸动作,修正原始辊缝值,实现轧辊辊缝的补偿调整。

由于轧辊磨损、热膨胀以及检测元件误差所造成的辊缝偏差,可通过轧机出口处的测厚仪7直接测出轧件厚度h,经综合比较调节器输出厚差δh,通过放大器和伺服阀使压上油缸动作,修正这一误差,以提高厚控系统的精度。

上一篇:说课设计范文 下一篇:化工原理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