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3 21:34:56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篇1

关键词:协同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近年来,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各地高校都行走在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并获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问题。

1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方面的问题

当前有些高校的管理者及教师不能明确地理解创新与创业、创业与就业、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上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有些传统的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认为“创新”就是搞学术科研,“创业”就是经商做生意,两者之间毫无联系。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探讨过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全新组合,创业包含了创新生成技术以及构建崭新的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创业是创新的高级形式,创新是创业的必要条件。第二,传统高校在育人价值取向上,普遍将培养“就业岗位的竞争者”作为核心,而忽视了培养“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这种取向。国内部分高校和地方人才就业指导主管部门仍将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低视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以毕业生就业协议签订数量判定高校的教学质量。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创业将成为大力推动就业的“发动机”。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应树立“创业是的一种高质量的就业形式”的理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但能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与机会,更能稳定就业形势和激发就业创造力。第三,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大多数高校目前虽然能够把创业教育上升为理念化的层面,融入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中,但把创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实施过程中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有些专业的管理者至今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能由经管专业开展,其余专业都跟创业教育没有关系。就创业教育课程而言,缺乏相应的专业学科体系,也没有列入相应的专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脱离学科教育的指导与支持,高校内部创业教育的开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1.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问题

1.2.1创业教育实施过程缺乏系统性在我国,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实施,但这绝不是说创业教育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除少数几个省市外,大部分政府和社会没有出台系统、全面的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大学生创业教育仍然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1.2.2不能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种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当前普遍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两种途径,分别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逐步教育学生将“第一课堂”中所掌握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第二课堂”的社会工作实践,从而产出创新成果,开辟创业之路。但目前部分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实施主体不同,使两者相互脱节,不能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师资培育问题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还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术业有专攻,无法要求每位老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专业课教师不懂创业,创业课教师不懂专业知识”的局面,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专业教育课程中无法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二是通识类创业课程无法结合专业技术。实际上,应考虑协同发展,学生应在不同领域导师联合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形成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究其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产生以上问题是由于:未能以协同创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此,探索在协同创新的视角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2.1加强学校与多方合作,强化“协同育人”

积极推进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合作,获得政府支持、社会关爱、企业协助,努力创设“校府协同”、“校企协同”、“校所协同”、“校校协同”的育人环境,积极探索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就大学生专业实践、大学生就业、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师行业挂职锻炼、行业专家选聘、众创空间建设、创业孵化八方合作的“8C协同”育人模式(C即Cooperation,合作),互惠双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2.2建设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构建“校内专职+校内兼职+校外兼职”三位一体的师资结构体系,建设支撑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第一,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面向全校教师,公开选聘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教学、创业研究、项目指导等各项工作。第二,组建外聘专家团队。聘请知名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政策专家、风险投资人优秀校友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第三,有效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共享全球最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网络平台上“中国创业学院”系列课程等网络资源,与行业企业工程师建立线上合作模式,丰富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

参考文献:

[1]胡忠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1).

[2]沈名杰.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J].艺术品鉴,2016,(8).

创新创业教育篇2

关键词:新媒体;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

一、新媒体下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两年,全国各大高校着力于转型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发展,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独立学院所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只有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新媒体环境拓宽改革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媒体发展对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海量信息使得学生较以往的学生而言,信息的交互性多元结合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具创新性,创新创业思维更广阔。其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高校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图片、影音、网络等手段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用到好的平台和媒介。第三,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给教师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模拟创业、体验创业等教学方式,拓宽了教育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下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落后,独立学院单方面努力效果不显著

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追赶公办一流大学,又要在市场中占有自身一席之地,任务长远而艰巨。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个别部门来推动完成,目前个别学院将这部分工作下放至各学院,各学院以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从参与度到学生兴趣度来看效果不佳。家庭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毫无概念,甚至个别家长觉得学生利用上课时间进行创业违背了上学的初衷,不予支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上来讲,家庭的观念落后陈旧,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一定的制约。目前社会体系下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独立学院迫在眉睫的发展道路,过程中与企业联盟进行合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而作为企业来讲面临着经营和绩效压力,愿意和学校一同培养人才的企业较少,尤其独立学院。社会、企业和家庭未能给予独立学院足够的支持,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争取来改变环境。

(二)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化改革进度有待提升

部分独立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已经开始了转型,但从教学课程体系上来看,还是以传统的课程体系为主,改革力度较小,范围较窄,作用甚微。改革力度大多放在将原先的理论课程实训化,由于独立学院经费需自己承担,导致实训教具陈旧,内容固定,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在学校期间参与学习到从创业到运营公司的重要环节,较为困难。

(三)独立学院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要培养自己的教师,所招聘教师大多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大多一直从事教育行业,企业阅历少,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成为短板。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历或相关创业培训,在讲授过程中无法很好地结合新媒体通俗易懂的讲授,无实操体验,学生无法融入创业氛围。在校博士理论讲授能力较高,但依然存在无企业实操经验的问题,无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实践鲜活化、通俗化。

三、针对新媒体下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形成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独立学院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大胆运用新媒体手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战略部署当中去。加大人员和经费投资,建设创业基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改革课程体系,将实践实训课规模化,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结合家庭和社会需求,编制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学大纲,形成良性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独立学院与企业大力发展战略合作联盟,抓准企业需求利用企业资源和平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优秀学生,为企业进行人才输出。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手段对家庭、企业以及社会进行宣传推广,为独立学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争取更大的支持空间。

(二)建立创业教育指导网络工程,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独立学院在进行创业教育建设之前,对学生和教师使用新媒体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学院环境制定创业创新教育教学大纲,选择适当教材,将微博、微信、今日头条以及抖音等短视频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扩大信息量和平台。将针对性强的创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和教师,实现线上线下良性互动,提升创业可行性。独立学院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建立层次丰富、立体多元化的模式,在突出独立学院特征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素质,将理论框架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此外,独立学院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软件及硬件环境的投入。一方面,建设自己的创业园区,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在学校里开公司。学校组织学生在网上创建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模拟仿真平台,接受在线创业实训进而投入实际操作中进行好的项目孵化。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个别优秀的学生团队创业成为独立学院的“最佳创业人”,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最高的价值。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创新化、高效化、年轻化的核心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定位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6-0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专门人才,关系到高校能否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真正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的重要问题。

一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说到创新,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如果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味模仿,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而年纪轻,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不容易循规蹈矩,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用创新的技术提品与服务,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这更应是常态。

二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现在的导向似乎与此有偏离。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随着这十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种创业赛事,比赛拿奖似乎更能给学校争光。而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若干年的情况来看,拿奖的似乎最后也没把企业真正做成。

2.师资力量薄弱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很多教师都是原来讲授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转过来的,也有少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大家都还在逐步摸索中。比较有名的是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培训班,还有南京审计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等,这些都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培训做出了贡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强调实践经验,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在企业从事过几年工作再来高校的很少,而对创新创业确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学校表面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却是很多骨干教师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的“偏门”,这些都使得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规范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偏重于创新,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则偏重于创业。偏重于创新的,可能在如何开发创新潜力方面讲得较多;偏重于创业的,可能在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进行营销、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方面讲得较多。对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些高校把创新管理设为必修课;对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而这些课有很多又与创业大赛等有关比赛挂钩,似乎了解和撰写商业计划书成了选修课的核心内容。

三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是浩如烟海,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比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即使是其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假如需要的话,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网络视频等途径比较迅速地学习。所以,在当今时代,掌握存量知识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大为下降。发现新知识,有所创新,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创业的活跃程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从微软到facebook,很多卓越的企业都是年轻人从小企业做起发展而来的。创业实际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业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应是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把眼光过多地放在创新创业赛事上,好像不拿几个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没什么成绩一样。

2.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大学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大家对大学的定位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成果、论文数争创一流等,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给忽略掉。”现在的高校招聘,过于重视学历与论文,而从企业实务人才中引进教学人员太少。如果自己有过成功创业经历或者在较大企业做到中层,而又愿意花较多时间来育人,会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一个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强调论文导向,那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付出较多心力的教师可能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亏,从而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以模块化思想方法为指导,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思维拓展训练、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法规等几个模块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能胜任所有模块的内容,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个教师只擅长讲某一个模块,那么如何分工协调就成了影响整个课程质量的关键。当然,如果能经常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来举办励志性的讲座,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之外的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选择,如能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注册、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创业的高峰期。

参考文献

[1]陈劲、郑刚编著.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25

创新创业教育篇4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寻求发展,这也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目的。所以学校应多举办与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如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到岗位上得到锻炼。围绕专业知识,举办创业大赛,进行学术交流与辩论。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教育,改变原来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的模式。马云的成功为杭州师范大学带来了诸多荣誉和价值,学校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学生的发展又能反哺学校,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更是如此。高校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未来发展着想。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两者进行相加,而是将两者进行衔接,在恰当的位置让两者互相渗透,让学生对专业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一、前言

由于人口众多,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进去社会寻找工作,但社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十分有限,就业岗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部分的毕业生希望能够自主创业,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创业技能,很多都以失败而告终。就目前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加强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两者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但许多院校的教育方式中存在问题,特别是对创业创新的教育,问题更加突出。1.创业教育理念模糊在开展创业教育时,需要学校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教育方式有清晰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对其高度重视。在许多高等院校中,学校的教育方式依旧是传统的文化课教育和技能培训,依旧是以学生以后的就业为教育的重点,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实际就业形势。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学校错误地认为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就是进行创业教育,将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混为一谈,对创业教育缺乏必要了解。同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没有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也不关注学生的创业想法。2.创业教育条件不足创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职院校的传统教育方式,需要从多个方面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进行创业教育需要建立一个通用的创业人才培养教育档案,对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规划,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制定。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单个院校也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方案的制定,也就导致高职院校缺乏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3.实践基地建设不足进行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创业理念后,需要进行必要实践来检验可行性。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建设实践基地的条件,即使进行了创业教育,也只能停留在传授理念的水平上。学生无法再实践中对自己的创业想法进行验证,也不可能通过实践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只是空谈创业教育理论,没有创业的实践,创业教育根本不可能成功。

三、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去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社会其它方面的必然要求。1.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应该掌握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就业时,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对于自己行业的工作方式,要有创新意识。要提出对工作有效的改进和改造措施,促进行业的发展。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大部分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和普通的中专生一样,只是简单的操作设备的机械化工作。没有丝毫的创新意识和研究热情,这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不符合,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2.改善教育模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教育方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脱节,大量毕业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在工作中只会使用课本中的知识,不懂得丝毫的变通,工作的效率低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突破,可以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课本论和分数论,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可以使教育模式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让两者可以相互促进。3.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在每一年的高校学生毕业季,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每一年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都是毕业生就业最困难的一年。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生活压力增加,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引导一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不必只选择毕业后就业这一条道路。这样既可以减少就业市场上的毕业生的数量,也可以降低毕业生求职的压力。对于创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将学习的知识用在创业中,做到学有所用,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激发社会经济创造活力。

四、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本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现在的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1.进行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认清社会发展的形式,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要将眼光放在更加长远的地方,不能为了提高就业率,提高知名度而忽视了创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中专院校,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积极对学生进行创业理念的教育,让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进行就业和创业的选择。并邀请知名的创业专家和创业模范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自身经历让学生对自主创业有更加直观的感受。2.加快教育方案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在许多方面都没有成熟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使得一些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缺乏指导方针。对于这个问题,国家教育部的相关专家需要担负起自身的责任,进行认真讨论研究。总结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教育模式以及最终的教育目标,制定出完整的教育方案,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创业教育指导。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学院,除了遵循教育部的教育方案外,还需要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以及当地创业环境的特点,对教育方案进行合理改变,使教育方案更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3.加强同企业的联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毕业后需要进入对口的企业工作,学校同当地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吸引企业到学校进行招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针对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创业实践基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企业来解决。学校可以向联系密切的企业介绍学生的创业想法和理念,吸引企业对比较好的方案进行投资,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无法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在学校划分出一片实践基地,让企业对实验基地进行投资,争取得到企业的赞助,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同企业保持良好关系,对于学校教育水平提高和就业率提高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五、结语

在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对创新和创业的教育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各个院校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各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创业教育,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素婦.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1)

[2]亚平,王玮.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4(06)

创新创业教育篇6

关键词:传媒行业;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新闻传播人才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为“双创”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参与投入,“双创”教育的重心逐渐触及更深层次的学科建设,乃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重构。新闻类专业作为与社会经济关联密切、实践应用导向较强的学科,处于高校“双创”教育的前沿阵地。然而,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双创”教育应如何开展,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南京大学着力构建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模式,可以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闻类专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新闻类专业作为传媒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新闻媒体队伍建设的基础,关系到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在高校新闻类专业推进“双创”教育,既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之举,也是自身发展的应然之道。这种转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回应国家层面的期待。这一“新”的格局,要求传统舆论引导方式的整体变革,呼唤新闻专业教育理念内容全面创新,引导学生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行为习惯。二是回应行业发展的大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传媒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新闻类专业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媒介技术层出不穷,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需要新闻类专业教育以充分的创新意识,超越技术本身去把握媒体融合产品生产的规律。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文化新业态迅速崛起,并不断凸显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引擎作用”[2],这就使新闻类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承载了社会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期待。三是回应人才输出的需求。近年来,新闻类专业教育的人才适配度急剧下降,大量毕业生走上非传媒领域岗位,与文化传媒产业的火热现状相比体现出较大反差,反映了新闻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传媒产业转型需求之间的疏离。而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自媒体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它改变了传者、传播渠道以及议程的设置,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了多元化创新”[3],也由此模糊了媒体从业者与用户之间的技术壁垒,专业人员的不可替代性亟待重塑。更有甚者,当今媒介技术超乎想象的更新速度,使新闻专业教育正在教授的媒介技术可能已是“明日黄花”。如何能使学生理性应对不断刷新的媒体市场,克服“颠覆性创新”带来的本领恐慌,适应乃至逐渐占据新媒体项目的主导地位,是新闻类专业教育转型的高端目标。

二、新闻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新闻教育已经开始寻求替代性思路,创新创业模式成为不少院校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4]。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理念层面的误区,可能造成新闻专业“双创”教育改革偏离方向。第一,存在将“双创”教育与新闻类专业教育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把“双创”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是国家之需、行业所盼,也是新闻专业教育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双创”教育常常被简化为几门名称中含有创新或创业的课程,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的选修课程,其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嫁接”而非“融合”。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授的课程主要是传统媒介知识,与“双创”无关;有的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或竞赛,只要学生工作方面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自己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学生竞赛获奖就可以了;在一些研究型大学中,更有教师认为“双创”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阶段,而专业教育阶段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究其根本,这反映出不少高校教师没有正确看待专业教育与“双创”的关系,对新闻类专业教育转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事实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不应该成为‘两张皮’”,而应该拧成“一股绳”,“实现‘水融’”[5]。第二,存在将“双创”教育片面曲解为“创业动员”的错误倾向。教育部官方文件指出,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6]。这就启示我们,“双创”教育的改革成果应凝结为人才培养理念的全面更新,而“双创”教育之于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决定其更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创业项目孵化,过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创业项目的“上马”数量,目光聚焦只限于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而忽视全体学生“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纵观目前新闻类专业在校生创办的运营项目,基本上只能提供一些技术型或工具型的低端产品,如网页开发、新媒体运营、纪录片拍摄等,持续存活率也不高。参与者虽然能获得直接面对市场的宝贵经验,但却不足以成为新闻类专业“双创”教育的全部内涵。第三,存在将“双创”教育等同于技术学习和手艺磨炼的错误导向。由于新闻类专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上媒介融合时代市场对样样皆能的“超级记者”的渴求,致使一些学校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实训教学,只注重学生媒体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将采、写、编、评、播等基础技能抛诸脑后。由此,学生参与“双创”实践被异化为对多媒体设备使用的依赖,他们对各种编辑软件、音视频制作器材如数家珍,但采写基本功却并不扎实,“内容为王”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受这种工具理性倾向的影响,不少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更加壁垒分明。同时,这种对技术操作的重视,还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学生对知识广度、思考深度的提升愿望,使他们不自觉追逐新产品的外观,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最终陷入比文笔不及中文专业、论视野不及历史专业、谈时局不及政治专业,甚至比作品不及艺术院校的尴尬境地。

三、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启示

可见,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审视传统专业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双创”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合理定位及有效路径。基于此,南京大学明确在融合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双创”教育,尝试构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理念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明确要培养面向新时代媒体环境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党的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南大新传院”)结合文化传媒市场需求,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基本路径,即引导学生充分把握传统媒体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成为复合型全媒型人才,进而通过“创业能力”的锻造,力争成为未来新媒体项目的发现者、创造者、主导者。其次,在人才特征上,描摹了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要求。传媒行业需要的全媒型人才,绝不只是各种媒体技术的“操盘手”,而更需要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应该符合以下特征:通专兼备、知行合一,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过硬,胸襟开阔、富有创新能力,具备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学院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原则导向,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伦理教育与业务素质教育相结合。再次,在对象群体上,鲜明地提出要推进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基于培养未来传媒项目领导者的目标,学院没有将对象仅定义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而是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创”教育,并充分融合专业教育,把“双创”教育理念贯穿于全部课程体系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力求从人才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突出立足创新、孵化创业的培养理念,强调引导学生凝聚未来能够站在行业尖端的核心发展优势。

(二)实施路径

在明确理念的基础上,南大新传院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双创”教育的几个误区,以“三多一开”为重点打造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避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割裂,学院积蓄了四种教师资源:一是“请进来”,引进媒体精英人才担任全职的实务教师,通过他们传递传媒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以及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明确人才需求。二是“走出去”,利用共建学院的资源优势,聘请传媒行业一线翘楚担任学院兼职教师,以其“现身说法”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信息。三是用好“双聘”,促进学院专业师资经历“创新”实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创新挑战前沿的传媒领域和机构挂职,在“创新”的实战体验中反思教学与现实存在的脱节问题。四是加大整合力度,凝聚一批创业导师,整合一批有经验、有资源的创业导师,为学院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支持和具体指导,形成融专业教师、业界师资、实务师资、创业导师于一体的多元师资队伍。其次,构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糅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凸显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一是专业课程融通理论与实践。为与文化传媒市场接轨,学院专业课程保持着较快的更新速度,突出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关乎采、写、编、评、播等基本技能的课程都必须采风实践,鼓励学生课内学习、课外生产。如《读新闻》课除教授基本技能外,还鼓励学生自发组成编辑部,其音频产品“家书”成为全国首档大学生亲子关系栏目,登陆蜻蜓FM等新媒体平台。二是实验课程贯通课堂与市场。学院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从新闻采编、影像新闻、广告设计、电视编辑等基础型实验室,到网络传播、非线性编辑、DV工作室、模拟广告公司、国际新闻采编等提高型实验室,再到舆情研究、危机传播、计算传播、视觉传播、广告测评等研究型实验室,形成了传媒实验教学研究的集群和现代化的“全媒体中心”。三是以共建链接学界与业界。学院整合业界师资,开设优秀记者讲授案例的《名记者进课堂》、一线编导讲授电视广播节目创作生产的《广电大讲坛》《演播室节目制作》等,让学生置身于新闻生产和节目制作实战之中。四是以特色讲堂实现体验与引导。学工条线教师主导开发特色讲堂,包括启蒙导航的“职业导学课程”、创业校友经验分享的“新袖讲坛”、文创专题的“文化创享系列讲座”以及系统辅导的“创业与就业”课程等,引导学生更为明确意识到“双创”教育的实质。再次,搭建多层次的学生实训平台。实训是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基础,需要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策划和建设。在这一方面,南大新传院推出了很多有开拓性的举措。比如:第一,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面向全体学生推出有必修学分保障的“项目包”,以整合的“未来编辑部”开展工作室式的仿真实训,形成融合新闻采写、视频编播、融媒生产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在运营方式上这些媒体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每个编辑部均设立主编、记者、责编、美工等岗位,并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及审稿,在新闻生产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业务素养和实战水平的培养。第二,扎根基层记录观察的社会实践。每年寒暑假,学院聚焦时代前沿、关注社会民生、配备指导教师,先后策划和组织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调查”“100人的抗战记忆”“丝路文化行记”“寻访百封家书,续写七十华章”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青年学子体验使命担当、传播文化自信。第三,面向不同兴趣学生群体推出各类“训练营计划”,使“双创”理念覆盖全体学生。通过“学术基地班”、创意设计训练营、微电影训练营、文创训练营,以及组建由专业教师牵头的影视戏剧中心、创意营销中心、数字媒体中心等,分别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体验。2016年该院组织学生参与《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在生产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俯身大地的情怀。复次,开拓多维度的成果孵化途径。成果孵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由于付诸实践的创业需要具备多重条件,因此必须开辟多种产品输出渠道,以防止“双创”教育被片面化为创业动员,而使大多数在校生望而却步。与多层次的实训平台相对应,南大新传院为学生的“双创”产品指向多种渠道。一是项目孵化,鼓励学生将学术创新成果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学术基地班课题等,孵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二是竞赛孵化,鼓励学生携带其个人或团队创新作品参加有影响的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大学生记者节等。三是作品孵化,指导学生精心打磨深度报道、纪录片等毕业设计作品。近年来该院与腾讯等业内媒体平台合作,联合推出学生纪录片作品,引发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四是工作室孵化,支持有潜质的学生团队投入创业实战,并把握共建学院的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定向培养学生编导、主持人、出镜记者、纪录片策划等专门人才,为学生创业项目成长助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与实证可见,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推进“双创”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双创”教育需与新闻类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应尽可能动员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应立足创新、孵化创业,引导学生放眼行业发展的前景,培养未来媒体项目的领导者,而不应让某些特定媒体技术束缚学生的视野和创造力;第三,需要开辟多种成果孵化途径,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锻造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2]王林生.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7(7):13.

[3]李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6).

[4]牛亚琪.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转变和重塑[J].记者摇篮,2020(4):37.

[5]张烁.创新创业,高校怎么教?[N].人民日报,2015-07-09.

[6]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高〔2016〕2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07-04.

创新创业教育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现代创业教育中提倡创新思维,由此使大学生创立不同于常规的行业模式进入市场,借助新模式来获得用户关注,甚至于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此举不但可以降低大学生创业难度,还有利于行业发展。而在教育当中,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掌握针对性的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反映国家政治立场、政策改革方向的重要学科,可以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正确方向,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

二、现代大学生创业难点

(一)市场容纳量不足

因为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大量投资者产生,由此大部分市场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而小部分市场没有受到投资者资本影响,因为其本身发展时间较长,市场份额布局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可以在现代背景下“独善其身”。但两种市场结构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市场容纳量不足,无论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哪一方,都会遭受巨大阻力,即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不具备充足资金,所以无法抵御其他企业强大的资本运作,这一表现在现代大学生创业当中十分常见,是主要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1]。

(二)缺乏经验

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企业经营经验的特点,所以在创业初期面对很多实际问题无法妥善处理,所以企业竞争力弱于其他企业,由此,上述提到的市场激烈竞争,大学生创立的企业很容易消亡。同时,因为缺乏经验,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只能依照相同模式创业,在这一举动下,就将自身完全设立于其他企业的对立面,其创立企业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样说明其创业难度较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

(一)教育目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教育目的契合的联系,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立的学科。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明确理想、坚定信念,并不断努力使自身技能水平增长,由此实现理想目标,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生理想为目标,帮助大学生技能水平增长,提高其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十分契合,融合条件下可以使大学生有情绪的创业规划,并具备承受风险、努力向前的心理素质以及充足的专业水平。

(二)教学内容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于人的精神,其具体内容种类较多,但主要分类上有三,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提倡思维模式、思维内容、思维方向,例如提倡思维主动性、创新思维内容、创业思维方向;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主要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度上,其提倡的创新、创业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维模式更加贴合行业要求,表现相对具体,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教育内容较为宽泛,所以两者融合下可以互补缺点,正确引导学生创业能力发展,同时在政治教育与品德教育的三个观念上,两者也存在相同表现,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具有较高契合度。

(三)教学方式互鉴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传统学科,其教学模式在长期发展下,从早期人工模式发展至现代的“微课”“慕课”模式,各模式在对应时代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我国实行时间并不长,但其在教育模式上也有自身独特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具备的。在这一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模式的独特性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体系,有利于课程推广与发展[2]。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必要性

目前,随着大学生创业意愿不断增加,很多学生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融合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所以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得出了两者融合的三个必要性,即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三个必要性的具体表现见下文。

(一)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因为现代人群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传统行业产品、运行模式不再适用,所以各行各业开始求变,这一条件下说明现代企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结合上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分析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可以培育出创新能力突出、全面的人才,此类人才正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融合的必要性。

(二)推动未来社会发展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可见,在未来社会发展当中,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如果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还不融合,就代表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进入下一阶段,这对于国家发展都是有巨大影响的。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融合的必要。

(三)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综合上述两个必要性表现,国家政府对于教育单位早已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因此现代教育单位应当响应国家方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由此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策略及注意事项

(一)融合策略

本文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提出三项融合策略,即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教育体制改革,各项策略具体内容见下文。

1.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其不但考验大学生理论知识,还考验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即实践能力),而这项能力涉及因素较多,且大多数因素都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无法有效形成理论化内容,所以必须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育。对此,为了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本文认为院校应当建设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具体来说,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氛围,可以不断熏陶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不同大学生创业者沟通,由此交流经验、提升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值得应用,而建设方法上,可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不断传达创新创业思想,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重要性,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可以在院校内建立小型市场,定期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自身思想与他人进行交易,由此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吸取知识与经验。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对于学生学习表现具有较大影响,例如当教学体制存在强制性,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负面心理,学习表现自然不佳,而这一问题在现代很多院校当中都有存在,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条件下,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免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抵触。改革方法上,建议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不会使学生感受到压迫,并借助教师引导,确保学生思维发散方向正确,同时该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同样具有较高契合度,即思维主动性同样是该项教育中提倡的重点。

(二)注意事项

实际上,现代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实践工作,但通过部分案例反馈发现,在两者融合下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方法单一、脱离实际等现象,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具体来说,只是单纯的将两者教育内容结合,并没有进行深入教育,所以学生对于内容一知半解;院校自行设计教育环境,而环境表现与实际不符,容易误导大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表现,现代院校应当提高自身对两者融合的认知,正确的开展工作。

六、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具有必要性,但此举还不普及,原因在于大多数院校对此认知不足。因此本文针对两者的融合进行了分析,了解了现代大学生创业难点,说明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随后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联系与融合必要性,由此可以使院校对两者融合有正确认知。最终针对两者融合,本文提出了相关策略,并对其中注意事项进行了阐述。

创新创业教育篇8

关键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综合体系;构建

高校扩招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与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压力,扩宽学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认同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在高校中进行广泛的推广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院校也要迎合教学的改革需要,结合专业的优点,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的构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内外结合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能力都能明显的提高,以增加体育院校的创业人数,在学校形成创业的氛围。建设多元化、多层次、跨学科、开放型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系是符合时展需要的[1]。

一、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缓解体育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体育类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肩负着为我国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体育产业管理人员、体育运动员的重任。体育院校有着自己办学的特殊性,相对于一般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要低一些,有一部分文化课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倾向于报考体育院校。随着报考生源的增加,体育院校扩大了招生数量,不仅本科生招生数量增加了,体育专业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在体育招生持续火爆的情况下,一些综合性大学看到了这一契机,也相继成立了体育学院,如东北大学、吉林大学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招生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上升的趋势。随着体育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对学生的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甚至一些体育专业的研究生都到中小学与本科生进行竞争。一个体育教师的职位往往有上百人进行竞争,而体育教师的就业职位是非常有限的,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被迫转行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符的工作,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较低,学生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于体育院校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都是学习与体育相关的基本技术、技能,其他的能力相对欠缺,学生在其他行业里无法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展现出自己的特长,在与其他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面对当前工作就业的压力成为体育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使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即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学生也可以进行本专业领域的自主创业,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学生不再局限于到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而是可以胜任体育产业、体育传播、体育品牌的营销工作。就业渠道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得到相应的缓解。实践证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缓解体育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创新型应用体育人才的需求

体育院校作为行业领域主导类型的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一直遵循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一专多能”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调查发现,当前全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并不普及,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体育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成立了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指导。而多数院校还是仅停留在举办一些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开展一些创新创业的专题讲座上,并没有真正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中[3]。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这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体育类“双创”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多,这就对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院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从2015年开始,国家取消了体育师范生毕业可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的规定。师范类学生要与非师范类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认证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这就对师范类体育生与体育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这也是新的机遇。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现有的学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淡化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的区分,统一对学生开启“双创”的培养模式。学校应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培养学生进行体育产业的营销,培养学生成为体育经济人,培养学生成为体育新闻主持人、体育记者,促进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统一,使学生成为多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促进体育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针对高校扩大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加强了对高校招生计划与招生专业的限制,一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出现了减少招生或是停止招生的情况。在全国高校遇到招生减少、取消低就业率专业的新形势下,体育院校也遇到了办学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如何促进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体育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一些体育教师、体育行政管理岗位的需求在减少,同时岗位对学历、能力的要求却逐渐提高。当前形成的以体育产业经济为主战场向其他多领域辐射的就业格局,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4]。体育院校毕业生要面临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挑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体育专业可持续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毕业后继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开拓学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的体育应用型人才。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学生可以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自主的体育产业创业,可以成立体育文化传播公司。体育文化传播公司的经营范围可包括大型群众体育赛事组织安排,企事业单位人才拓展培训工作,体育健身指导员、健身教练员的培训与就业指导工作等。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体现了体育院校教育观念的变化,又有利于新时期体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体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与反馈才能逐渐地建立起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积极主动地配合,没有了学校的配合,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实现。当前有很多体育院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系统,仅仅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更有甚者在思想上还有一些抵触的情绪,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形式,不适合体育院校的教学发展。如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实用性理解不足,势必会导致体育院校的教学活动仅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主、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稳定的体育工作为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常常认为,体育专业就业的困难越来越大,高质量就业率相对较低,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就业就更加的困难,于是片面地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作为应对就业困难的方法。这种认识会导致师生将教学的重点只放在专业技术学习上,而忽视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认识也反映出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不深,对体育院校的传统教学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不足,最终会限制学生日后的就业出路。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全面、解读不准确、缺少正确的定位与实施策略是当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确立一套科学正规的教育体制。虽然体育院校也逐渐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都不健全,“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体现,只是简单地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补充,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没有真正地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学生的培养计划当中,缺少明确的学科体系与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案。为了响应国家的创新创业号召仅仅是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或者是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知识讲座与主题论坛活动,通过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大部分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并没有真正地经过实践的检验,应用性不强,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与创新创业的终极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体育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因没有明确的体制作为指导,项目发展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往往会导致形式化非常严重。同时,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权责分离、管理混乱的状况,团委、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协调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5],没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体育院校的开展不够广泛。实践证明,只有广泛地开展与校外的创业结合的活动,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才能为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保证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可持续性,使创新创业教育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少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同时也是绿色产业,更是名副其实的健康产业,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类高校是特殊的行业性单科院校,教学资源相对缺少,体现在创新创业方面就更加明显,适合体育专业的创新创业环境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一些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规章制度、扶持方案、鼓励办法不断推出,形成了较好的创新创业发展氛围。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学校倾向于资助软件学院、生物学院、旅游学院、经济学院等这些应用性较强的学院,相对于体育学院,这些学院实践应用性的项目较多,创新创业的资源较为丰富。而一些体育类的专业院校,由于受学院发展规模的限制,很难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到学生的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当中,仅是象征性地进行一些扶持,并没有将全部的资源运用到创新创业体系发展当中,这就使得原本就紧缺的创新创业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创业指导教师的缺少,也是限制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一个方面。随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增多,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指导教师师资力量较弱,也是当前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难题。

(四)缺少高效的创新创业基地

伴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一些综合性大学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可以为学生创业免费提供工作室、计算机网络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信息,对学生的创业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创业项目,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创业基地作为保障,高校创业基地的建设已成为高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校教学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体育院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创新创业基地发展不平衡,一些“211学校”的创新基地发展较好,一些普通的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较慢。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发展模式比较好,在全国体育院校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体育学院建立了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发展平台,吸引了一些风险投资,并拓展了许多体育产业创业项目。通过创新创业基地这个平台,学生实现了校内外创业的结合,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国内体育院校也都纷纷效仿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基地。在基地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多数体育院校的基地发展不顺利,规模较小,缺少好的创业项目,没能实现校内外创新创业的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业的机会较少。虽然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定的理性认知,但是因缺少实践的经验,一旦有创业的想法,也不知道如何去开展创业。学生对创业基本操作过程及商业运营方式不了解,往往会导致其对创业失去信心,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服务系统不健全、管理制度混乱、权责不分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即使有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从申报到具体操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创业基地工作效率较低。体育院校创新基地的低效性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开展。

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落实创新创业发展计划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在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对现有创新创业思想的突破,提高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消除对创新创业认知过程中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创新创业的培训会议,邀请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专家开展讲座,将一些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与师生进行分享,使体育院校的领导、创业指导教师、学生都能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只有提高了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才能真正懂得创新创业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寻找适合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将创新创业发展计划落到实处。针对有潜力的创业项目,高校要进行重点的扶持,建立有特色的创业项目,促进体育院校创业的全面开展。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体育院校要善于把握发展的机遇期,重新定位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真正提高创新创业在体育院校教学发展中的地位,整合现有的资源,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拓宽方向。

(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首先,就学校的管理层面而言,学院要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由专人进行创新创业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工作中要有明确的创新创业指导理念,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针对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要有一系列的规划措施,加强对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预见性。学校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创新创业所需经费的使用、支出都应有一个详细的使用说明,使创新创业有制可寻、有度可依,为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其次,学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层面的建设,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践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入手,针对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创新创业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安排,加快创新创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障创新创业教学的开展。教师应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中,通过教学思想的不断渗透,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创业的理想。最后,学校要提高创业指导教师的创业综合能力。教师是创业工作的引导者,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创业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学校要为指导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可以开展国际化合作模式,与国外的体育院校进行多层次的合作,邀请国外的创业教师对创业进行指导,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国外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交流,使创业教师掌握最新的体育发展动向,开阔视野。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在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中,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学校也要将教师对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有机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来。

(三)拓宽创新创业途径,完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不断开拓创业的途径,寻找新的创业资源,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合理地与市场营销、法律、新闻专业进行创业合作,使体育院校创新创业全面地开展起来,不局限在体育专业范围内。在创业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校内外创业的结合,促进理论指导与实践创业的结合,加快校内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突出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作用,在创业基地内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培训,指导学生制定一些创业方案,使学生认识创业、了解创业、感受创业、实践创业。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并把握机遇,使学生对创业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进行市场营销的调查与成本核算,善于寻找合作伙伴,组建创业团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与优势开展创业。学校要依托校园创业基地的现有资源,建立新型的体育产业营销创业园,从小项目开展投资创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创业经验,提高创业的综合能力。学校要对现有的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整合,实现基地运转的高效性,不断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的流动;在开展校内创业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校外的基地与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基础上,构建体育特色的创业教育平台。

四、结语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作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与载体,目前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所青睐[6]。中国是人力资源的大国,更需要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体育院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强对体育院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拓展创业途径,促进体育院校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多专多能的体育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及体系建设整体推进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34.

[2]王洪彪,冯琰,赵洪朋.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3(6):82-85.

[3]刘振忠,周静.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实践体系的构建[J].学校体育学,2012(21):55-56.

[4]刘振忠,周媛,张功.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99-103.

[5]朱军,王丽芳,丁哲.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6(6):60-61.

[6]莫崇芬.学科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4):54-57.

上一篇:医学伦理学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