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反思范文

时间:2023-09-19 18:00:55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1

一、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干什么?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学生在展开讨论时,教师应该也应当是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放下教师的师道尊严,蹲下来看孩子,坐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地发现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激励,及时反馈。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师生也可以易位,让学生代表承担这一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换位到这个学生的小组中作为一个成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其他学生解决不了时,再由教师以大朋友的角色来解决。小组学习呼唤新型的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是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教师在具体实践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⒄眨?只能根据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逐步尝试和探索。现实中,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习小组随意划分,分工不明确,组织混乱,设置的问题缺乏研究探讨价值,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又如合作时机不恰当,学生参与不平衡,只看或只听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教师缺少必要指导,合作交流的时空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合作学习预期效果的达成。

三、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在积极自主参与的条件下,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互补、互助,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对教学任务的达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的话刚出口,前排的学生立即转向后排,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听不清谁在发言,教室里一片嘈杂。这样的小组组建随意性过强,没能根据合作内容的特征及目标进行精心分组,很难保证小组成员结构能适合问题的解决及合作学习目标的达成,导致每组人数以及能力、水平等构成差异悬殊,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与这种随意组合相反,有的教师在小组组建中只是在考虑任务的内容特点和完成的基础上进行人员组合,而不考虑学生的意愿,甚至拒绝学生的组合要求。学生因自己的意愿未能满足而产生抵触或敷衍心理,不能积极与小组成员合作,影响主动性的发挥,违背了合作学习的本意。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境界,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乐思方有思泉涌”就是这个道理。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五、小组合作过程中,应锻炼个人学习能力

如果一味地只依赖小组学习,而忽略了个人的学习能力,就会使很多自制力和学习能力不好的学生产生懒散心理,认为只要小组内部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行了,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样就很有可能会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产生两极分化,也就无法实现最初建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能力发展也很重要。比如,老师在布置一个小组合作的任务时,也要让每个成员参与其中。如果是纯粹的计算题,一个组六个人的话,就可以每个组分三道,另外三个人再编类似的三道题进行解答;如果是应用题类似的大题,根据题型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2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反思

时下,凡公开课,小组合作学习就如餐厅的特色佳肴必点不可,百点不厌。从课堂气氛看,倒也热热闹闹,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小组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问题多多,收效甚微。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75+75×3;(2)75×3-75;(3)75-75÷3;(4)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途径 注意问题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个体学习。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

1.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我们的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某种顾忌,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教师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是一个协作者,合作学习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集体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合作学习前期准备

(1)教师首先是一个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教育经验外,对教材的处理、分析和理解应该是全新的,面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我们教师之间首先应是一个协作者,教师应该真正地坐下来去研究和设计教学方案。其次是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应多方收集信息,利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

(2)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责任。合作学习讲究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教师负责,对小组负责,对自己负责。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数学技能,增强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3)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2.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注重合作学习的价值性。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

(2)制定目标任务的明确性。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给学生,并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

(3)问题的设置应生活化,有开放性,可合作性。为了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地开展,在设置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

3.合作学习的策略

(1)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注重过程性教学。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定理时,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学了以后可以怎样运用,要领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学会知识间的转化,层层深入,从而达成对某个概念或法则等形成的理解。

(2)以生活情景问题为主的合作。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和不仅能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合作开辟了空间。

(3)以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在新教材中,非常注重对某个规律的探索,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还有当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合作,做到群策群力,优劣互补,同时教师也应是一个合作者。例如对下面的规律探究,就需要教师指导的作用。

4.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二是开展道德教育。

(3)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数学来源于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2.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其次,在组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4

一、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1.分学习小组的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首先要将班里的所有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可将班里的班长、学习委员、政治课代表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综合表现较优异的同学和成绩相对较差、综合表现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组合。分组时应注意对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确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分好小组以后,首先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出本小组的政治课程学习目标,此学习目标可以是短期的,比如,一周、半个月、一个月,也可是长期的,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等,由小组讨论出自己组的学习目标之后,将此目标告诉老师,由老师帮忙参考、审核此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如果不合理,老师帮忙作出修改,目标正式确立之后再付诸实施。

3.分小组活动。小组的活动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均可进行,比如在课堂上,可让各小组分别找一个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也可是时事政治等,用PPT进行课堂展示。

课外活动比如小组同学一起在课前组织预习,课后互相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检查知识点的背诵情况,也可通过组织观看时事新闻等进行政治课程的学习。

二、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得到提高。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在课上和课下交流讨论的机会变多,他们不仅可以讨论教材上的思想品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内容,还可讨论实事政治、热点话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其政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相应地提高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表现有所提高和改善。将综合表现情况较好的学生与表现稍差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之后,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和合作学习,他们能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优秀的品质,从而整体的思想品德和综合表现也有所改善,而这些也是初中政治实行“人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初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分小组合作学习虽然能够取得上述的一些成果,但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1.制定小组学习目标时不切实际。有些小组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是盲目、不知所措的,因而制定的目标也常常显得不切实际,比如,有些小组制定的目标是要掌握教材上所有的知识点,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书上的有些内容是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有些内容则了解即可,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会因为学习任务繁重而很快让小组成员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因而,在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时常作出指点,给出建议。

2.没有科学的学习策略。有些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初的时候每天都要进行预习、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背诵情况,但是没过几天,就感觉任务很繁重,因此,就不进行任何的小组活动了,这就是学习策略不够科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先定好一些短期的计划,比如,某一天进行知识点背诵情况检查,某一天组织一项课外活动,等等。当然,这也需要老师进行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反思;高效课堂

当前,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已有不少人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特别是在一些评比、竞赛、汇报等公开展示课中,基本上都有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多数仅停留于分组实验,有些甚至只停留于形式化的表面,并没有发挥合作学习其特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学习的运用和

效果。我们要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如果所需的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完成,小组合作就流于形式;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则不知如何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应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不能太细和太多限制,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创新的空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的“自主”是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合作”是指在学生个体探索的基础上,开展生与生,或者师与生间的互相合作性探讨,进行开创性学习。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就无法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只有有机地融合,相互地渗透,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又形成“统一”意见,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学者和合作者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互的学习,它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职能从“教”转变为“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这五个“导”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下功夫了解每位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对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要善于设计合理话题,使他们也能满怀兴趣地投入到讨论中,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师共同制订相应的活动纪律,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合作学习对教师个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需要具备更扎实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区别,合作学习教师自主讲解

时间少,学生活动多,课堂比较宽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作为教师,教师独自讲解知识内容的时间减少,这并不意味着实施合作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降低,而是提高。因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所想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能预料到的。若不具备更深的教学基本功,就可能无法解决学生中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环节的不流畅。

2.教师要具备更高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会产生一些智

慧的火花,远在教师之上,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越深入,所花的时间就越长,这往往会打乱预设的教学进程。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合作,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柳晓萍.中学课堂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0(185):142-143.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不仅仅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这就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改中的一种鲜活的学习方式,确实大有革故鼎新之功效。它既强化了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素养的整体提升。

笔者根据多年来对高中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如下梳理和思考。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

弊端一:活动流于形式,忽视课堂实效。

案例再现: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鸿门宴》,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表演课本剧, 课堂貌似很热闹,很有“活力”和“创造力”。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内行人一看便知课前准备得太充分,这只是少部分有表演天赋的学生的“盛宴”,其实更多学生对文本情节及内部联系的掌握还是未知数。有关调查显示,71.2%的学生反映语文学习小组的划分是按座位随机分组,而学习小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仅占42.4%。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各自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也只是观察各组是否处于活动状态,这种为合作而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浪费时间。

对策:合理构建小组,关注整体进步。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兼顾成绩、性格等综合因素合理搭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对语文成绩暂时滞后的学生,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他们闪光点的出现,而应该主动抓住一些教育契机,创设条件,“引爆”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促进他们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弊端二:活动分工不明,学生缺乏主动。

案例再现:有位老师执教《神的一滴》时,提出如下问题:文章每段各写了什么?分别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教师就让学生直接进入讨论环节,结果讨论时间很长,学生不能得出相对一致的意见,而回答问题的质量又不高。

案例反思:上面的课案中老师就是太心急了,太追求课堂的速度和热闹度,没有学生的独立思维过程,学生就无法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就无法参与小组讨论;没有小组的合理分工就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中缺乏责任意识,遇到问题甚至互相推诿。

对策:明确组员职责,教者收放自如。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有合作的价值,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意义。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新知,使得全体成员都有积极主动合作的可能性;问题呈现之后,教师要有明确的讨论任务和要求,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位成员拥有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应不断巡视,观察各组讨论进展,也可参与相对沉闷的学习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弊端三:评价以点代面,缺乏激励机制。

案例再现: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赛课《祝福》,参赛老师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授课。学生讨论、展示都很积极,先后有近20人发言,对所有学生的发言,老师均以“好”“很好”“非常好”“棒极了”等激励语言加以评价,也没有其他针对学生答案的具体点评。

案例反思:这样的评价“一团和气”,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没有任何意义。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展示环节,教师往往是根据展示学生的情况来判断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这种评价方法,以点代面,因为发言(展示)的学生不一定代表本组讨论的结果。

对策:革新评价机制,鼓励合作竞争。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评价时要针对小组活动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学习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取组内评价和组间互评相结合,既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也可采取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成员的个体评价相结合,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评价实行组内积分和小组集体积分制;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评价体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

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及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仍将继续研究,不断完善,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目的与动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就语文课程而言,几乎所有公开课和优质课展评,小组合作学习都不可或缺。但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笔者认为,不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在这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往往是刚出示讨论题,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尚未统一,就草草收场,使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

2.过程与效果:活而无序,缺乏实效。

通过一些公开课的观摩,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讨论、表现的机会。但课堂中也常出现这种现象,即教师提出合作学习问题后,教室里立即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则“活而无序”。此现象的表现有三: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均不作声,既不查阅资料,又不参与讨论,等着老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问题答案;二是有些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讨论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三是小组讨论热闹非凡,成员你说一句,我插一声,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无论是哪种现象,从实质来说,都不是一种真正的合作学习,实际效果比较差。

3.内容与形式:简单空泛,频繁单调。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发现不少教师布置的合作学习内容空泛,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无话可说,造成冷场。也有教师过于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调的形式使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兴趣。当教师宣布小组讨论时,学生已没有开始时的新鲜感,学生的参与面逐渐缩小,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不多。到后来,只有极个别学生独自思考或看书,多数学生则默不作声。

4.反馈与评价:不切实际,片面失衡。

新课程鼓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倡导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性汇报交流的评价,不少教师却走入了一个误区。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总是充斥着“你真棒”、“你真行”、“你非常不错”等激励性语言。不可否认,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但用得过多、过滥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实施策略

1.选取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准备工作,既要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另外,教师的设问要有科学性,同一问题问法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可能不同。学习任务的安排还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顺势而导。一节课中,小组学习的任务不宜安排过多,应有所取舍,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2.营造“活而有序”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是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困难,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时则混乱的局面。营造“活而有序”的合作氛围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充分强调并发挥小组长的统领作用,确保学习交流的时间、进程、方向和内容,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状态。首先,应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其次,组内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身经验为基础,在新的任务和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于他人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基础,因此建构的结果各不相同。“一切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之下,复杂的、高密度的、形式多样的沟通与合作”。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的知识小结时,也可分小组合作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检、互评、互测,达到互教、互学、互助的目的。

4.构建科学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反思篇8

一、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方法

1、困惑一:“小组合作探究”过分着眼问题,淡化过程

原因:教师常常为了解决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有些教师误认为合作探究学习就是通过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导致许多教师的课堂问题层出,合作讨论一浪高过一浪,而合作探究学习目标无法完全落实。

方法:之所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合作、交往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的一开始就陷入仅仅寻找知识的误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学生在合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的呈现一定要把握好三点:时机要恰当(即提出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没有结果,学生表现出很想知道答案无法解决时);难易要适度;时间分配要合理,避免出现满堂问、满堂论的现象。

2、困惑二:课上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华而不实

原因: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旨,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合作探究学习只当作了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以此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的表面气氛的活跃,导致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方法:加强新课改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正确领会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质;合作探究学习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合作、形成合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加强合作技能的培训,正确实施,反复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3、困惑三:小组合作探究互动不够,沉闷不活。

原因:教学内容不适宜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小组成员老化,合作探究形式呆板;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方法:教师作为合作探究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应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参与小组讨论,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不断改变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一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要增强学生观,一学生的实际为本,掌握好学生的知识起点,所提出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能充分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不断变换提问的方式,有学生个人提问、小组代表提问、也有教师提问;不断改变合作方式,组员自由合作、邻组交流合作、分散交叉合作,使师与生、生与生积极互动。

4、困惑四:小组合作探究人云亦云,取代独创。

原因:没有正确处理好合作探究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但是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的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的正确,部分学生容易忽视自己的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可能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丧失了个体感,导致人云亦云。

方法:需要合理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表述不同意见的规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和方法的多样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5、困惑五:小组合作探究能者独尊,弱者失趣。

原因:教师忽略了弱势学生,评价只关注了小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学习进步。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力较强的成员受到尊重,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而反应较慢的学生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可能会让他们完全丧失合作学习的兴趣。

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发展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并对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辅导,让他们树立起信心;教师给学生的任务应该是有层次的,使弱势学生也能够找到胜任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中树立自我成就感,增强信心;在合作学习进行时,教师也要在观察、巡视或参与中,特别关注他们,发现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鼓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6、困惑六:小组合作探究表热实冷,合作淡然。

原因:小组成员分工,责任分散,一旦合作学习时,课堂就会表现出平时并不常见的异常兴奋现象,如学生争论声音过大,随便走动、提问等。虽然全体小组成员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但也有个别学生活动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也有的学生表面上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不集中精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方法:要保证热烈但有序的小组学习环境,就要事先搞好统筹安排,让所有小组成员清楚合作规则,明白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防止他们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平感;公平、客观地测量小组中每个成员所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在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前应该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进行明确的分工,责任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严格检查,个别测试验收和反馈,使学生感到虽然在小组中学习,但不能依靠别人,还要缩小小组的规模,从而避免责任分散。

上一篇:教师自查自纠材料范文 下一篇:学籍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