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10 20:33:53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1

据统计,我国公安机关自2000年至2009年,共破获利用网络犯罪案件16700余起,缉捕犯罪嫌疑人19300余人,涉案总价值近95亿元。有统计报告称,将受侵权案件进行归类,发现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6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的。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证。在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从制度和管理机制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来说,业务逻辑和操作规范的严密程度是关键。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管理措施,层层建立起组织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内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程序的操作与管理技术,是做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根本。

一、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目前,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广泛使用,给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和隐患,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金融行业的管理落后于金融网络系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有不少漏洞,从领导决策、内部安全制度管理到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都还需要直一步加强。曾有金融界专家根据我国金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佳的现状指出:“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这里说的信息风险资产是指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产的设计、规划、服务、运用、监管以及操作等过程中产生的业务风险。从目前我国整体形势来看,金融会计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比较完善,但从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阶段。因为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上下级之间监管的运作机制,从而造成上下级监管不到位,就不同程度地消弱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国外,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大多数还是由外国生产和提供,其中有些人为设置的软件陷井和系统漏洞,往往就会使我们防不胜防。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外国人生产设计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及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上的漏洞。这些漏洞其中有的是疏忽造成的,但也有的是有意设置的。在网络运行中,这些安全上的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实施入侵,被人破坏设备程序或从中窃取机密信息和数据,实施经济犯罪。

(三)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网络技术挑战

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和其它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国内外不法分子进行攻击和破坏的重点目标,他们都是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网络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只要我们一时的疏忽和松懈,就会让坏人有机可乘,给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目前,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不法份子正在利用其所拥有的高科技,在整个金融界无孔不入地从事破坏活动,已有不少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他们的攻击,并给我们的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说,我国目前金融会计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和侵入,其中以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为其攻击的重点。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金融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党和政府开始把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同时,各级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简称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一个行业和部门就更应自己对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建立防护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联系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科学认真地制定出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管理措施主要应包括领导责任、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定以及工作人员技术管理、操作程序上的具体要求和防护策略。同时应要求将各种安全策略规范化和实用化,加强其可操作性,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并便其形成一种人人都严格实施的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从根本上强化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还应建立起跨部门的金融行业安全协调机制以及关键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层层建立起信息资产 风险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上层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下属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加强具体指导和提供各项服务。加强对下属金融机构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规避各种风险,实现持续发展。各金融系统还应自上而下地成立行业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的报告制度、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运转灵活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及时消除隐患,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从根本上降低和消除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强化网络信息的安全机制建设

在网络信息机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行业、部门内部的安全机制建设。这就是说,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机构和制度的运作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机构和制度都将形同虚设。安全机制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层层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在防患于未然的前提下,一旦发生问题,责任十分明确,谁也无法推诿,以此增强每一个领导者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二是可进行安全区域划分,重点加强重要地区和部位的防御力量。从人力到有针对性的安全设备部署和设置,都要向重要部位实施强化,以改进和加强对重要区域的分割防护;三是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违规外联等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定时监控、事件管理和鉴定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或立即报警,力争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来保证和提高自身的动态防御能力;四是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统、增加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以便形成对内部安全状况的长期跟踪和防护能力。五是要强化“突发”与“应急”意识。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六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金融部门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三)组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组织

因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已解决上述有关问题的前提下,组建起一支精干而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的专业组织是大有必要的。专业安全保障人员应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制定出关键设施或部位的应急预案,让每一个人都牢记在心,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对专业安全人员进行有目的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让其真正具备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专业安全保卫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各项防范技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出事件。如上所述,多管齐下,多渠道实施综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不断提高信息科技能力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积极应对挑战,建成安全防范体系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2

抓住银行业改革机遇,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职责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银行业治理体系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权益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作为实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工作主体,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公司治理体系改革相结合,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融入董事会的工作议程和高级管理层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使之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理念、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与业务治理体系改革相结合,在新产品设计审批流程中贯彻“预防为先”的方针,将消费者保护的起始点前移至防范环节。要确保消费者保护职能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为消费者投诉提供必要便利,确保投诉渠道畅通,实现各类投诉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稳步推进重点工作,提升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

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银监会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行为监管,确保行业安全,这是各监管部门和银监局的共同责任。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银监会将在全系统全面推进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推进消费者保护理念和意识深化。通过结合群众路线、结合贯彻指引和全面开展培训,实现理念转变和能力提升。二是全面推进消费者保护的机制建设。完善纠纷协调机制,落实社会责任,探索建立银行业监管部门指导下的专业性纠纷调解机构。完善监管协调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充分发挥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建立高层指导委员会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实施“三评”监督机制,通过实施监管评估、组织行业评比和开展社会评价落实督促责任,充分发挥消费者保护工作监管评价的监督约束作用,实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者保护工作与机构监管手段挂钩。实施定期通报机制,落实提示责任。三是全面推进对消费者诉求的响应。规范工作程序,妥善做好一般性投诉处理。主动开展行为监督,突出做好重点整治。加强统计分析,主动捕捉和发现问题。四是全面推进消费者保护的基础建设。银监会将在各省级派出机构设立专门的消费者保护处室,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积极推动公众教育服务区建设。积极回应消费者诉求,推动银监会各派出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开通面向公众的投诉受理热线。加快推进银监会消费者保护网站建设。搭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消费者金融宣传和教育

广泛、系统、持续的金融宣传教育活动是提高全社会消费者金融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银监会传导监管理念和要求的渠道。今年,银监会将继续组织全行业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金融知识。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进一步提升金融知识宣传的覆盖面和有效性。针对特定消费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教育,实现金融知识进社区、学校、工地、农村的目标。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金融知识普及,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教育活动,面向农村居民、少数民族、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传授金融知识,提升弱势群体金融知识水平。积极推动将金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制定面向公众的金融教育长远规划,把普及金融知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知识普及,不断丰富金融知识普及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金融知识学习途径。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网络 金融 会计 安全体系 构建

电脑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不少行业和部门离开网络信息系统就无法开展工作。但网络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而受害最深的单位莫过于金融会计等行业,其一旦受到侵权,往往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建立起金融会计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体系,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多年以来,人们往往依靠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身份认证等等来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但实践证明,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有不少多变的复杂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隐患让你防不胜防。据统计,我国公安机关自2000年至2009年,共破获利用网络犯罪案件16700余起,缉捕犯罪嫌疑人19300余人,涉案总价值近95亿元。有统计报告称,将受侵权案件进行归类,发现属于管理方面的原因比重高达60%以上,而这些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来避免的。因此,加强安全管理已成为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的可靠保证。在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从制度和管理机制上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由于金融信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对于金融信息系统安全来说,业务逻辑和操作规范的严密程度是关键。加强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管理措施,层层建立起组织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内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程序的操作与管理技术,是做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根本。

一、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目前,网络信息和技术的广泛使用,给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和隐患,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金融行业的管理落后于金融网络系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还存有不少漏洞,从领导决策、内部安全制度管理到网络技术的安全管理,都还需要直一步加强。曾有金融界专家根据我国金融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佳的现状指出:“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这里说的信息风险资产是指在网络信息化进程中,信息资产的设计、规划、服务、运用、监管以及操作等过程中产生的业务风险。从目前我国整体形势来看,金融会计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都已比较完善,但从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监管和指导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级的阶段。因为往往缺乏完整的认识,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上下级之间监管的运作机制,从而造成上下级监管不到位,就不同程度地消弱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国外,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芯片、数据库等大多数还是由外国生产和提供,其中有些人为设置的软件陷井和系统漏洞,往往就会使我们防不胜防。有人在调查中发现,外国人生产设计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及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等,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安全上的漏洞。这些漏洞其中有的是疏忽造成的,但也有的是有意设置的。在网络运行中,这些安全上的漏洞就有可能被人利用实施入侵,被人破坏设备程序或从中窃取机密信息和数据,实施经济犯罪。

(三)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发展趋势,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将面临严峻的网络技术挑战

金融会计网络信息系统和其它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国内外不法分子进行攻击和破坏的重点目标,他们都是利用自己高尖端的网络信息系统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只要我们一时的疏忽和松懈,就会让坏人有机可乘,给国家和集体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目前,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不法份子正在利用其所拥有的高科技,在整个金融界无孔不入地从事破坏活动,已有不少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受到他们的攻击,并给我们的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所以说,我国目前金融会计网络信息安全的形势十分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和侵入,其中以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为其攻击的重点。

二、应对措施

(一)加强金融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也已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党和政府开始把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工作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并提出了“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针,同时,各级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简称CNITSEC)等,初步建成了国家信息安全组织保障体系,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一个行业和部门就更应自己对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国家高度重视并建立防护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安全管理组织,联系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科学认真地制定出确保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措施。管理措施主要应包括领导责任、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定以及工作人员技术管理、操作程序上的具体要求和防护策略。同时应要求将各种安全策略规范化和实用化,加强其可操作性,以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依据或参照,并便其形成一种人人都严格实施的工作制度。

为了进一步从根本上强化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还应建立起跨部门的金融行业安全协调机制以及关键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安全的检测和准入制度,层层建立起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切实提高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上层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下属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加强具体指导和提供各项服务。加强对下属金融机构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规避各种风险,实现持续发展。各金融系统还应自上而下地成立行业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随之建立起一系列的信息安全的报告制度、通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运转灵活的、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及时消除隐患,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从根本上降低和消除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保障金融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强化网络信息的安全机制建设

在网络信息机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强行业、部门内部的安全机制建设。这就是说,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机构和制度的运作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机构和制度都将形同虚设。安全机制建设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层层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在防患于未然的前提下,一旦发生问题,责任十分明确,谁也无法推诿,以此增强每一个领导者和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二是可进行安全区域划分,重点加强重要地区和部位的防御力量。从人力到有针对性的安全设备部署和设置,都要向重要部位实施强化,以改进和加强对重要区域的分割防护;三是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违规外联等安全管理工具,进行定时监控、事件管理和鉴定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或立即报警,力争将隐患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来保证和提高自身的动态防御能力;四是完善已有的防病毒系统、增加内部信息系统的审计平台,以便形成对内部安全状况的长期跟踪和防护能力。五是要强化“突发”与“应急”意识。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六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金融部门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三)组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组织

因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在已解决上述有关问题的前提下,组建起一支精干而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的专业组织是大有必要的。专业安全保障人员应专门负责信息网络方面安全保障、安全监管、安全应急和安全威慑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制定出关键设施或部位的应急预案,让每一个人都牢记在心,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对专业安全人员进行有目的的业务和技能培训,让其真正具备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专业安全保卫人员的思想素质和各项防范技能,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出事件。如上所述,多管齐下,多渠道实施综合防范,真正建立起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所以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不断提高信息科技能力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积极应对挑战,建成安全防范体系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运用的日益普及,网络系统侵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始为此问题开展有益的广泛的探讨。在法制日益加强和完善的今天,国家应继续加强对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立法,比如,在适当的时机,由全国人大出台“反网络侵权法”,筹划出台“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以形成全国反网络侵权的合力。尽管现在用于网络安全的产品有很多,比如有防火墙、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但是仍然有很多黑客的非法入侵。根本原因是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无法根除,这就使得黑客进行入侵有机可乘。虽然如此,安全防护仍然必须是慎之又慎,提高防范意识,优化操作技术,加强技术管理,尽最大可能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能,从而保护我们的网络信息安全。金融会计网络系统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单方面的努力住住效果不太显著,它需要领导阶层、具体管理阶层、网络技术操作阶层所有人的协调和配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要自始至终强化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全面、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把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金融业信息安全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大局,责任重大,金融业要未雨绸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的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完备的安全防护体系,积极应对挑战。金融会计系统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在履行职能中的支持、保障、指导、协调作用,全面推进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振民,姜楠,陈琳.信息安全发展策略的思考[J].微电子与计算机2002

[2]关义章,戴宗坤.信息系统安全工程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潘立军等.网络通信中的基本安全技术[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2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依托江西绿色生态和中医药资源优势,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努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全国康养高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21年,新增有效供给床位5万张以上、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0000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1200个,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30%,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床位占比超过50%。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扩面增效行动

1.落实配建要求。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养老设施任务,完善“四同步”工作规则。配套养老设施有明确产权人的,交付产权人;

属于业主共有的,交付业主委员会,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由属地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托管。已交付使用的养老设施,由民政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确保养老服务用途。凡存在缓建、缩建、停建、不建或建而不交等问题的,整改到位前不予办理竣工验收。

2.提高运营水平。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推动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院,支持养老院连锁运营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或设立小微服务网点,所设床位同等享受相应补贴政策。鼓励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与社区医疗、康复、文体等设施资源共享,为短期无人照顾或术后康复老年人提供托养服务。鼓励将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委托专业组织运营。

3.支持居家养老。2020年底前,对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家居环境改造。推动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支持建设老年宜居社区。鼓励将空置公租房免费提供给社会力量,为社区老年人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老年教育等服务。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站点或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助餐送餐等为老服务。鼓励养老机构提供上门照料和家庭喘息服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照护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开展护理技能培训,纳入当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二)开展公办养老院转型升级行动

4.突出公益属性。制定公办养老院入住评估轮候管理办法。公办(含公建民营)养老院要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优先为低保、低收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承接被取缔养老院收住老年人临时安置任务,在此基础上允许将空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收益用于支持院内兜底保障对象的养老服务。

5.增强护理能力。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支持福利院改造成城乡特困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机构。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福利院,委托民办老年护理院或依托具备条件的敬老院集中收住特困失能老年人。支持空白县(市)新建突出护理功能的福利院。各市、县(市)至少建有1个床位300张以上500张以下的护理型养老院或突出护理功能的综合养老院。

6.实施公建民营。鼓励将公办养老院或院内部分服务设施优先租赁给具有护理服务经验、实力较强的企业或组织运营。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院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采取“一院两制”的养老院,应统一政府供养老年人和社会代养老年人基本服务标准。

7.优化乡镇养老院建设布局。将补齐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镇敬老院建设标准纳入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探索将乡镇敬老院收归县级直管。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敬老院予以改建或重建。对供养人数较少、服务功能较弱的敬老院改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或农村互助养老设施。

(三)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行动

8.深化放管服改革。编制养老服务项目筹建指南,建立养老服务项目库,进一步优化审批服务。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落实外资发展养老服务国民待遇。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院在县级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内可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营利性养老服务企业在同一县(市、区)区域增设营业场所可实行“一照多址”。对已经在其他地方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企业,不得强制其在本地开展经营活动时设立子公司。将消防设计、人防设计等技术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审查。对依法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消防备案的养老院,主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养老服务场所在取得营业执照或依法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后,按规定向消防部门作出其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承诺后即可投入使用、营业。乡镇敬老院及利用闲置公共设施举办的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养老院,因未办理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等手续问题未能通过消防审验的,2019年12月底前由省民政厅提请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集中研究处置。属地县级政府可依据省政府决定依法出具会议决议、函件等替代有关证明材料。

9.推动战略合作。推动养老服务与金融机构、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探索在养老服务场所开展康复辅具配置(租赁)服务。编制养老服务项目投资指南,公布供需信息和扶持政策清单,引进一批品牌养老服务企业。各设区市重点培育至少2个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联合体。积极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

(四)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行动

10.构建服务网络。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支持乡镇敬老院为农村留守空巢老年人提供服务。鼓励各地借鉴新余市“党建+颐养之家”等经验,选择基础设施较好、群众意愿较强、志愿服务活跃的地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机制和个人缴费、社会捐助、财政适当奖补相结合的经费筹措机制,鼓励设立专项运营资金,开辟适量种养基地,破解持续运行难题。

11.健全运行机制。发挥基层老年人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自主管理作用,培育农村互助服务队伍,鼓励农村妇女、低龄健康老年人等群体照护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建立农村留守空巢老年人信息台账和探视巡访制度,定人开展日常探视巡访,提供援助服务,让老人舒心、子女安心。

(五)开展多方联动能力提升行动

12.盘活闲置公共资源。依托省康养集团有限公司,整合、盘活省直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等资源,实施集团化专业化运营。市县政府要制定政策措施,清理、腾退一批闲置的厂房、学校、医院、宾馆、办公用房、培训中心、疗养院等设施,优先用于养老服务。凡利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下的独栋建筑或内部楼层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的,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可不出具近期动迁计划说明、临时改变建筑使用功能说明、环评审批文件或备案回执。对无法完整获得旧房历史资料的项目,可利用房屋建筑结构安全性鉴定报告替代原始资料。

13.防范行业管理风险。实施“养老院消防安全达标工程”,落实养老院主体责任,引导和支持其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整治安全隐患,实行标准化管理,着力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养老服务跨部门协同监管制度,制定责任清单,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规定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深入开展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健全养老服务非法集资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数据共享机制,严厉防范打击非法集资行为。按照包容审慎监管原则,制定养老服务预付费会员制管理办法。落实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扩大养老院综合责任保险覆盖面,鼓励投保雇主责任险。

(六)开展要素保障能力提升行动

14.强化人才支撑。成立省养老服务专家委员会,纳入省政府智库分类管理。支持各类院校设置养老服务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建立培训实训基地。支持省民政学校转型为以培养养老服务人才为主体的大专院校。落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标准。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领头雁”计划。建立省、市、县和养老院四级培训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激励保障政策。在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开发为老服务岗位,优先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高等院校养老服务类专业毕业生到非营利性养老院连续就业满3年的,当地财政给予一次性入职奖补。

15.加大财税支持。各级财政要持续加大投入,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必要工作经费以及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公益金的55%以上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完善民办养老机构奖补政策,各地要按照不低于省级标准的50%叠加落实建设补贴,并按实际接收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每人每月分别不低于200元、100元的标准,不区分经营性质落实运营补贴。制定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落实养老机构税费减免政策。落实用电、用水、用气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其中用电按照居民合表用户电价标准执行,用气不实行阶梯气价,气价水平按当地居民第一档、第二档气价平均水平执行。

16.拓宽投融资渠道。做强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设立省级康养产业投资发展平台。鼓励银行向产权明晰的养老院发放资产(设施)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允许营利性养老院以有偿取得的土地、设施等资产抵押融资。坚决查处融资中违规收取手续费、评估费等问题,探索建立风险补偿金、担保基金或给予财政贴息,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提供养老服务贷款担保服务。建立开发性金融支持养老服务对接工作机制。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投资或运营养老服务设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支持养老服务项目申请专项债券。对项目建成后有稳定现金流的养老项目,允许以未来收益权为债券发行提供质押担保。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服务企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6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按规定贴息。

17.保障土地供应。市县政府要将民政部门纳入城乡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在市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要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规划。规划养老院应毗邻医疗机构,可将大型养老院配套建设医疗设施作为土地规划条件,纳入供地方案。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制定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供地政策。举办非营利性养老院,符合发展规划的,可凭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登记证书和其他法定材料申请划拨供地。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可确定为商服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养老设施用地)。鼓励将清理出来的批而未用土地、存量商服用地以及引导未开发房地产用地按规划优先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18.推进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遴选一批医养结合特色机构和社区。制定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规范和管理指南。编制区域卫生规划要为养老院举办或内设医疗机构预留空间。入住50人以上的公办养老院和设置床位150张以上的民办养老院应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可通过变更登记事项或经营范围开展养老服务。支持医疗机构在养老场所设立医务室等诊疗延伸点。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经统筹地区医保机构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可签订服务协议,收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康复费等,按规定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七)开展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9.深化标准创建。成立省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依托有关平台设立养老服务标准研制中心,研制一批地方标准。开展养老服务贯标活动,加快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推广全国统一的等级评定和服务质量认证制度,探索应用视觉识别系统,每个设区市集中打造3个以上标准化养老院。

20.发展智慧养老。推广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在养老领域深度应用。推广物联网和智能安防技术,改善服务体验,降低意外风险。支持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支持设区市按照“1+n”模式建设养老服务信息总平台和县级分平台,实时对接线下养老服务,加载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探索志愿服务记录省内通存通兑。

(八)开展养老消费能力提升行动

21.健全老年人补贴制度。优化现有的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制度,聚焦困难老年人精准施补。落实不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倍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

对城乡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统一按城市集中供养标准执行。落实不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80%、20%的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料护理经费,不足部分通过公建民营租金让利、市县留成福彩公益金支持等多种方式解决。

22.建立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适时向全省推广。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评估结果与领取补贴、接受基本养老服务挂钩。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项目、资金统筹使用和管理。地方各级政府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资金筹措的责任主体,要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民生工程,制定配套措施,充实基层养老工作力量,督促做好规划编制、政策执行、改革试点等工作。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支持、指导各地开展工作。

(二)做好宣传引导。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敬老孝老文化建设,宣传养老服务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曝光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研究设立省养老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大赛和关爱活动,让养老护理员得到全社会尊重。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网络 金融风险 防范 措施

一、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历了巨大的调整,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式风靡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网络金融的发展。所以说,网络金融是网络时代的特殊产物,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成果。

网络金融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处理金融问题和享受金融服务。但人们在享受网络金融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网络金融风险。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种类

从业务技术角度分析,网络金融风险可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选择风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网络信息技术风险

1.安全风险。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及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网络金融交易运行的载体是计算机网络,所有的交易资料都存储在计算机中。互联网下的信息传递很容易成为网络黑客攻击的目标。据调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能量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他们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进入主机、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等。计算机网络病毒可通过网络进行扩散与传染,传播速度是单机的几十倍,一旦某个程序被感染,则整台机器、整个网络也很快被感染,破坏力极大。

2.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传统商业金融机构为支持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选择一种网络金融技术解决方案,而其所选择的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被错误操作,这就造成了网络金融的技术选择风险,可能使金融机构所经营的网络金融业务因技术陈旧、网络过时而引起巨大的技术机会损失。同时,由于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的网络技术问题往往依赖外部市场的技术服务支持来解决,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网络金融发展的需要,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但也使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暴露在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之中.这就造成了网络金融的技术支持风险。

(二)网络金融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一方面来自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另一方面来自网络银行客户。网络银行安全系统的设计缺陷、银行职员的操作失误、系统错误等均可能导致网络金融业务出现操作风险,甚而危及网络银行的总体安全;网络银行客户在使用网络银行时的疏忽大意也可能导致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

2.市场选择风险。网络金融的市场选择风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网络银行在选择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导致的业务风险。如网络银行客户利用网络的特点,对自己的信息实施隐蔽,使得网络银行在鉴别客户风险水平时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

3.信誉风险。信誉风险带给金融机构的是持续性的、长期的消极影响。一旦发生信誉风险,不仅会使公众失去对银行的信心,还会使银行同客户之间长期建立的友好关系受到损害,使银行面临丧失客户和资金来源的风险。而网络银行业务由于采用的多是新技术,更容易发生故障,任何原因引起的系统问题都会给银行带来信誉风险。

4.法律风险。网络银行业务涉及诸多法律,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财务披露制度、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货币发行制度等。对任何一项法律条文的疏忽都可能使金融机构处在法律风险的风口浪尖。

三、网络金融风险的影响

就其本质而言,网络金融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并无区别。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引发网络金融风险的因素以及网络金融风险对传统商业银行和网络银行的影响则与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大不相同。例如,在传统商业银行背景下,安全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安全风险则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是一种系统性风险。所以说,网络金融风险将放大传统金融风险。

首先,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面对的对象是实际的货币,而在网络金融业务中,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已不是货币资金的流动,而是代表货币资金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信息所代表的货币量已大大超过了实际的货币数量。

其次,网络技术所特有的高效远程处理功能,在为金融服务和产品提供快捷的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加大了支付、清算风险的国际性波及速度和范围,使风险的聚集变得轻而易举,而使风险的预防变得困难。在传统商业银行“纸质”结算中,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差错或失误,有一定的时间进行纠正。但在网络金融业务中,这种纠正的余地大大缩小,错误的补救成本加大。

第三,网络金融业务的操作平台是互联网,网络的虚拟化特征使金融业务交易也变得“虚拟化”。在网络金融业务中,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都变得隐蔽,使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

最后,网络金融风险将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性和破坏性。一些超级金融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利用国际金融交易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加大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加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在传统金融中,可以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将风险隔离,但在网络金融中,这种隔离的可行性大大减弱,国与国之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加强,金融危机一旦形成,会迅速波及世界各国。

四、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认识到网络金融风险的存在及其不良影响,并不意味着不要发展网络金融。相反,网络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了保证网络金融的健康有序,必须着力加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鉴于网络金融的特点,网络金融风险的监管和控制措施也就不同于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一)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大多是引进国外相对落后的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进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以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安全防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网络金融安全风险及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

(二)完善金融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金融系统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网络金融风险的本质是仍然是金融风险,传统金融机构作为网络金融的主体应从源头上加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职能,充实内部科技力量,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健全本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机构,聘请专业人才成立专门从事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专职队伍。

(三)加强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我国目前已初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并在刑法中对计算机犯罪的罪名做出了相关规定,但防范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还远远落后于网络金融的发展。我们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制定和颁发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交易的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进行规范,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对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的有效性进行明确规定,明确电子商务中银行和客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完善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规章,增加对其提供的网络金融业务的监管。

(四)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据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企业逾期应收账款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却达5%以上。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也基本属于空白。因此,我国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网络金融,必须加快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这是降低网络金融虚拟性所带来的风险的有力保证。金融机构应以结合传统纸质结算为基础,开发个人信用数据库,并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用以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个人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逐步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无论是对传统的金融业务,还是对新兴的网络金融,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都是减少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规范发展的制度保障。

(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要长期有效地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维护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应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纳入到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制度中来,建立起发展网络金融的总体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不懈。目前我国的网络金融业务之所以漏洞较多,与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网络金融的发展纳入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才有利于网络金融系统的统一监管,才能使网络金融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减少支付结算风险,并有利于其它风险的监测和防范。

(六)加强国际合作,基于国际协调防范网络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防范网络金融风险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我国目前信息技术水平不高,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人才匮乏,为此,有必要以开放的姿态,与国际具有较高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国家和机构合作,利用对方成熟的技术基础,解决我国网络金融业务的软硬件难题。例如,目前全球已经有由42家金融机构合作成立的认证中心可以为133个国家的公司提供认证服务。利用这些开放的、成熟的国际认证中心, 有利于我国的金融机构快速安全地实现跨境电子银行业务。同时,还可以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机构防范网络金融风险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事半功倍。

网络金融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但也带来了前所未见的网络金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交易和资金的安全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因而,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以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虹.网络金融特殊风险深化[J].浙江金融,2007(11).

[2] 杨玉民,郑良泽.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新风险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6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不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都与银行要发生往来关系,把钱存入银行既能生息又安全,缺钱要找银行借钱,以应周转之需,许多经济往来中的银钱交割收付,也要通过银行办理汇兑和结算。银行通过经营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业务获取收益,实现利润目标,并在社会资金循环周转中执行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职能,发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增长的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方式多样化,市场体系不断延伸,银行业务品种增加,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和深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经营管》、《金融市场学》、《学》相继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通讯技术和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银行业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迅速提高,有力地推动着银行功能的发展和业务范围的扩大,《银行信贷管理》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与金融专业的许多课程的边界越来越难于划分清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状态,即便是银行信贷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也变得复杂起来,“一张企业资产负债表起家”的知识结构不够用了,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取代了“拿起算盘放下笔”的手工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不是能取代银行信贷管理,商业银行是不是21世纪的恐龙?直接能否代替间接融资?银行信贷管理要实行何种?怎样评价中国金融改革绩效?银行信贷管理需要如何、从何创新发展?等等,就成为银行信贷管理面对的并且需要作出回答的问题。

一、银行信贷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关系问题

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其他中间业务的盈利性金融企业。它的基本特征是:信用中介、创造存款货币、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研究银行自身资产负债配置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标为对象,以资产负债管理、计划和决策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管理的理论、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贯穿于“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目标的全过程。

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以信用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信贷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种存款、金融债券发行、借入资金和自身积累资金。信贷资金运用主要是对各部门、各企业和个人发放的贷款、证券投资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是研究银行与企业部门、居民部门之间借贷关系的、体制、机制和业务技术的学问。虽然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信贷管理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范畴,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而银行信贷管理是研究银行与企业、居民的信贷关系,重在发现市场、研制产品、营销贷款、创造收益,切入点是企业、居民的资金循环、融资结构、财务收支,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相比具有独立性,两者虽有相联系的一面,更有重要的区别,信贷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仍然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银行信贷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关系图示如下:

信贷作为经济范畴,在经济理论上有三种互相联系而范围宽窄不同的定义,一是把信贷定义为信用,亦即借贷行为,属于宽范围;二是定义为银行信用,亦即银行存贷款等信用业务活动的总称,为中宽范围;三是定义为银行贷款,专指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资金贷放行为。三种定义的相互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银行信贷管理在二级银行体制下,可以划分为宏观层次的信贷管理和微观层次的信贷管理。信贷宏观管理研究中央银行货币供应调控与商业银行信贷调节的关系,信贷微观管理研究商业银行与经济部门企业居民之间的融资关系,共同构成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传导过程。宏观信贷管理与微观信贷管理关系图示如下:

二、中介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史说明,中介和市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并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一种动态互补、互动的螺旋式向上发展过程。因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在发达的经济中,市场和中介之间存在共生的关系。在市场中运作要求对资本的大量投资,中介有助于获得更广泛的参与,并使个人和企业享受市场的好处。这是中介可能造就市场途径的唯一例子,反过来,市场对金融机构也有价值,因为市场允许中介对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风险进行套利。因此市场使中介更容易的生存”。金融中介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交易量和创造标准化的市场推动市场的发展,中介是金融商品的供给者。市场在中介不断创新商品和扩大交易量的同时,通过降低交易,提高市场潜在收益并反作用于中介,为中介创新活动提供需求,中介和市场是相伴而生的。尽管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交易以几何级数递增,包括西方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融资顺序仍然是贷款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而不是颠倒过来,是为实证。

“由于市场和中介两者都不像理论所说的精确方式那样运作,因此,在提出有关改革金融系统政策时,小心谨慎会做得更好”。由此可见,银行信贷管理仍然是金融理论和金融管理的重要课题。

三、信贷资金运动与银行信贷管理战略问题

银行信贷管理是对信贷资金交易过程的制度安排,规范交易双方信贷行为,界定各自的权利、义务、责任,达到交易双方追求的各自利益目标。因此,银行信贷管理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选择信贷制度、和交易机制,这是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信贷优化资金配置杠杆作用的根本所在。

信贷资金是参与借贷交易的资金,从价值运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价值运动形态。信贷资金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信贷资金“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在执行职能以后,流回到原来的支付者手中。”(《资本论》第三卷384页)“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说是贷或借的运动,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同上书390页)并指出信贷资金“不过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转让:第一,它过一定时期流回到它的起点;第二,它作为已经实现的资本流回,流回时,已经实现它的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那种使用价值。”(同上书384页)由此可见,信贷资金运动是一个二重支付和二重归流的价值特殊运动过程,贷款发放由支付给企业或居民,这是第一重支付,借款者使用贷款进行或消费(实业投资或投资),发挥资金的职能,这是第二重支付。信贷资金在完成投资或消费职能之后,投资者收回投资,消费者取得预期收入这是第一重归流,然后借款者按照借款合约归还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这是第二重归流。从第一重支付到第二重归流是信贷资金的循环,信贷资金循环的持续运动构成周转过程。所谓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就是实现这种不间断的运动。信贷资金的价值特殊运动过程具有显著的特点和要求,一是,以偿还为条件,以收取利息为要求的价值运动;二是,以履行资金职能,实现价值增殖为基础的价值运动;三是,诚信为本的价值运动,信任、信誉、信实是资金交易秩序的基石。要求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健全各类中介机构的信用体系,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信贷资金运动在二重支付和二重归流中充满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第一重支付阶段客观上存在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极易发生逆向选择行为;在第二重归流阶段更存在事后信息不对称,产生风险。克服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性,防范信贷资金使用方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构成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安排的重中之重。所以提高银行信贷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实行“两个轮子”并行的管理制度建设战略,一是建立以发展为中心,优化增量,获取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的“贷款制度”,二是建立以处理不良贷款为重点,盘活存量,化解存量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风险处置制度”。

四、银行信贷管理制度演进的评价问题

1949——1979三十年间,按照苏联银行制度模式建立起来的金融制度,是一种国家完全垄断、中央集权的计划金融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单一的国家银行。人民银行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现金出纳和货币发行中心;信用集中于银行,取消商业信用,银行是唯一的中介;银行信贷与货币发行合一于一身,银行发放贷款不受存款约束,具有无限扩张贷款的能力。这种金融制度是计划经济制度实行包产、商业包销、物资统配、统管体制的支柱,否则,计划经济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来顺利运转。在国家垄断信用的银行制度下,银行信贷管理实行按照国家计划的“实物贷款”办法,对工业企业按产值计划贷款,商业批发企业按进货计划贷款,商业零售企业按库存计划贷款,农副产品收购按实际需要发放贷款,物资供销企业按物资调拨计划贷款,银行信贷管理是典型的“资金供给制”。市场、交易、价格、利润等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成为异已力量,计划、分配机制代替市场、交易机制,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既不反映,也不能调节供求,更不能发挥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之相应,中国金融制度也以渐进方式实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艰苦曲折的努力,金融制度已经实现了银行体制的三次制度性分离和金融市场体系框架的建立,初步形成间接调控体系、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和证券化的基本制度架构。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体制,从制度上实现了信贷和发行职能的分离,为建立商业银行“以存定贷”的内在经营约束机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机制,奠定了制度基础。1994年组建政策性银行,实行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分离,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市场金融的微观基础,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1999年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优良金融资产与不良金融资产分离,构建信用证券化和风险防范机制,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竞争力,迈出了重要步伐。1991年以来建立了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

银行信贷管理在金融制度变革过程中,按照资金交易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向,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信贷管理制度在十个方面实现了突破①,从制度上构建了按商业信贷原则管理信贷的初步框架。试列如下:

——信贷管理思想:从重贷轻存转向存款立行;从重物资保证忽视周转向注重资金周转转变;从重保证资金供应转向重视资金使用效益。

——信贷管理目标:从“守计划把口子”转向按市场供求决定,实现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

——信贷管理原则:从传统的计划性、物资保证性、偿还性传统“三性”原则,转向“区别对待,择优扶持”和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新“三性”管理原则。

——信贷资金:从“统存统贷”的指标管理转向“以存定贷”,再向“差额控制”,最终实行“实存实贷”的资金管理。

——信贷范围逐步扩大:从超定额流动资金的狭小范围,扩大到固定资产领域的技术改造;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从公有制经济扩大到多种所有制经济。

——信贷对象:从单一的实物经济扩大到票据和证券经济。

——信贷种类:从按贷款标的物的资金性质划分贷款种类,转向按期限划分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信贷管理机制:从计划机制转向市场机制;从手段转向经济手段;更多利用利率杠杆作用。

——信贷方式:从单一的信用贷款走向包括抵押、质押、第三方担保在内的多种贷款方式;从行政管理走向依法管理;从分配贷款转向营销贷款。

——信贷风险控制标准:从“一逾两呆”转向国际接轨的“五级”分类标准。

中国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路径依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银行信贷管理上表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特征,一方面是传统“资金供给制”的运行机制在弱化,市场经济的“资金借贷制”运行机制在成长,另一方面新旧体制的矛盾和磨擦又无时不在碰撞,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戏剧性的体制回归,进两步退一步近似一种常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与运行机制转变滞后于体制变革,引起新体制和旧机制的矛盾相联系,这是重机构分合轻机制转变,形式先于内容的改革思维形成的不能不付出的成本。

五、经济后转轨时期的银行信贷管理创新问题

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在经济体制后转轨时期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当前,金源配置的市场化要求与现行金融机制的矛盾,的经营理念滞后,服务意识缺乏,产品创新不足,体制机制约束的问题,在经济体制后转轨时期进一步显现。因此,中国业的产权改革,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经营机制创新,模式的转变,不良贷款的处理,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成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经济金融体制进入后转轨时期,银行信贷管理面对全新的经营,信贷市场是完全竞争性市场,竞争者既有国际的大银行,又有国内众多的大、中、小银行和、机构,监管者的国际化监管规则和全程风险监管。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市场定位、贷款结构、产品创新、贷款、人本服务、技术安全、扁平化管理等等问题,既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也是研究银行信贷和方法必须解决的问题。

银行信贷制度,、运行机制和支持技术,都是依一定的经济金融结构和发展水平做出的选择,两者必须相互适应,达到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均衡。常识告诉人们,经济金融结构和发展水平永远都处于变化状态,因此,银行信贷制度、体制、机制和支持技术的效率,总是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递减,这种现象在制度经济学称之为“制度的生命周期”,制度的有效性在于它的发展和调整的永恒性。所以,银行信贷管理的决策者,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从实际出发,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做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对不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调整重新安排,使之在新的条件下达到制度供给与需求均衡,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因此,要力求从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上把握十条原则:

1.信贷管理的对象:信贷管理在于发现市场、研制产品、营销贷款、创造收益,为达到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经营管理目标,研究信贷管理制度和体制、运行机制和支持技术的理论、原则、方法与技术。

2.信贷管理涉及的对象: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涉及企业、居民部门的资金循环、融资结构、收支,构成银行与企业、居民的融资关系;同时,又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相联系,构成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的传导体系。信贷管理研究的单一性与涉及对象的多元性,决定了银行信贷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3.信贷资金交易费用()与资金需求和供给:存款和贷款是商业银行向企业、居民部门提供的信贷服务,通过存贷款的利率差获得收益。因此,合理的资金交易费用(成本)对信贷的需求和供给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经济总产出和国民福利的提高。所以,银行信贷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市场化的信贷定价机制,确定合理的“价格”水平,资金盈余的企业和居民才会把钱存入银行,资金短缺的企业和居民才会向银行贷款,形成有效的信贷需求机制,促进信贷发展和经济增长,反之,必然引起信贷萎缩,经济发展受阻。

4.信贷营销与市场定位:在金融组织机构多元化的信贷市场上,有众多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形成复杂的供给和需求结构,企业规模的大、中、小差别,资金需求的性质和数量各异,个人财务收支水平不同,高端客户和一般客户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而且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形成资金的需求结构又各不相同。信贷市场的层次结构和空间结构差别,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根据需求对象的特点,设计产品,创新营销方式和手段,才能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营效益。

5.信贷服务与管理结构创新:随着银行信贷管理理念的转变,经营范围的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银行信贷管理必将发生从单一业务平台管理向综合业务平台管理、网点经营向网络经营、同质性服务向品牌性服务、标准件服务向个性化服务、无偿服务向收费服务方向嬗变。研究银行信贷管理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观念。只有慎时度势,顺势而变,才能不断提高制度、体制、机制的贡献率。

6.信贷管理与货币政策传导: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是通过商业银行信用量的伸缩来实现的,商业银行信贷是信用货币创造的闸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机构的设置和经营权限的划分,直接影响信贷资金的流动方向和数量,信贷管理体制又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载体。因此,建立合理的与经济金融运行需求相适应的信贷管理体制,不仅是银行信贷提高效率的题中之义,也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必然要求。

7.贷款风险控制与创新和发展: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贷款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信贷管理创新的功能,又在于发现市场潜在收益,规避风险,推动发展,创新又是贷款风险防范的内在动力。由于贷款风险的客观性,不能消灭只能防范和控制,消灭贷款风险等于放弃效益、效率和发展机会。因此,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在创新发展机制之上,才能提高信贷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8.银行信贷管理与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关系都表现为信用关系,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信用环境的净化,社会信用缺失是银行信贷风险滋生最深刻的社会原因。因此,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与防范,必须与企业信用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和各类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协调配合,夯实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防范的社会信用基础,创造实施银行信贷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条件,提高银行信贷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9.银行信贷管理与资源管理:信贷制度由人来进行管理操作,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积极性不同,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的实施效果大不一样,优秀的管理者具有发挥制度的效益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的能力。银行信贷管理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建立激励与约束;权力与责任,利益与贡献对称的管理机制,这是银行信贷管理最重要的保证条件,也是管理决策者必须掌握的一门。

10.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和“防火墙”:资金的同质性和金融市场的无界性质,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有内在联系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市场之间资金的相互流动是客观规律。由于信贷市场资金的短期性质和资本市场资金的长期性质的差别,信贷资金又不能无限制的盲目流向资本市场,信贷资金过度进入资本市场必然造成银行信贷收支的不平衡,加大流动性风险。因此,按照两个市场资金的客观规律,建立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防火墙”,特别是在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发展,提高流动性和效益性,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条件下,两个市场之间的“防火墙,”是银行信贷管理不能回避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 宏观审慎监管 投资者保护制度 金融安全网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

2007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对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反思,对泪应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其中很多涉及到了金融安全网和投资者保护。

海外主要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变迁

一、美国投资者保护制度变化

2010年7月21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多德-弗兰克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的出台,被视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重大成果,将对美国及全球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涉及到投资者保护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设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本轮金融危机后的重要调整之一,是金融监管从之前对分割的行业、单个的机构的风险进行微观审慎监管,转到关注可能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的风险因子,也即强调宏观审慎监管。《多德-弗兰克法案》决定设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负责认定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识别和监控金融系统中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协调多个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委员会由10位成员组成,财政部长任主席,其他成员有美联储(FED)、证监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货币监理署(0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住房金融局(FHFA)、美国信用社管理局(NCUA).新成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CFPB)的长官,以及1位独立人士。

(二)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

《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其为联储的一个分支机构并接受联储的资助,主管将由总统任命,并要通过参议院的批准。CFPB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能自行拟定消费者保护法规,管理所有提供消费者金融服务的、资产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及这些机构发行的按揭贷款、信用卡等金融产品,以保证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不受隐性费用、欺骗性条款和欺诈行为等侵害。

为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CFPB开通了一个全国性的消费者免费投诉热线,以方便消费者投诉有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问题。

(三)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失败的特别安排

《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资产规模500亿以上)要定期提交“葬礼计划”,以便在经营失败时可以根据计划进行快速有序的关闭。如果未能提交可接受的计划,则可能面临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业务规则和业务范围限制,甚至可能被分拆。

对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财政部可以任命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接收者,负责其清算拆分。FDIC将确保优先赔偿所有债权人(投资者),由公司股东和未担保的债权人承担破产损失,撤销破产公司的管理层和有过失的董事。而且在公司清算后的债务偿还序列中,政府处于优先地位,从而保障纳税人的利益不受损失。FDIC可以破产公司预期清算回收金额为限,借出一定资金进行清算。

(四)对存款保险和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相关调整

1.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一是将最高赔付标准从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二是FDIC对保费进行测算时,将以存款机构的总资产(而不是有形资产净值)为基础进行测算。三是存款基金( DIF)不再以保险存款的1.5%为上限,也不再要求FDIC返还DIF中超过1.5%比例的金额。四是对一个确定会威胁美国金融稳定的流动性事件,FDIC将有权对濒临破产的被保险存款机构及其控股公司进行债务担保,但担保计划须得到财政部的同意。

2.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SIPC),一是将每个投资者的现金赔付标准从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同时以后每5年由SIPC根据商务部的物价指数确定是否调整现金赔付标准,调整的最小单位为1万美元。二是将会员每年的最低缴纳保护基金由150美元调整为证券业务总收入的0.02%。三是将保护基金向财政部借款额度由10亿美元调高到25亿美元。四是将欺诈申请的处罚金额由5万美元调整到25万美元。2010年7月22日,《1970年证券投资者保护法》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的要求进行了相应修改。

二、欧盟投资者保护制度变化

(一)金融监管改革

2010年9月,欧盟出台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旨在打破成员国在金融监管领域各自为政的原有格局,实现欧盟层面的统一监管。新监管体系于2011年1月开始运行,基本内容是欧盟成立“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B),主要由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并有权要求成员国监管机构采取特殊行动。ESRB下设三家监管机构,欧洲银行监管局(EBA)、欧洲保险和养老金监管局(EIOPA)、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局(ESMA),来分别管理欧盟范围内银行业、保险业和养老基金、证券业跨国业务,负责加强成员国在这三大领域监管方面的协调,确保成员国执行统一的监管规则,并在某些领域和某些特殊情况下可拥有超国家权力,如对欧盟境内注册的评级机构进行直接监管,在紧急状态下可临时禁止或限制某项金融交易活动等。

(二)存款保障计划

危机后,欧盟于2009年3月对“欧盟存款保障计划94/19号指令》进行了修改,出台了《欧盟存款保障计划2009/14号指令》,并在2014年4月16日,再次全面修改并出台了《欧盟存款保障计划2014/49号指令》。《2014/49号指令》主要内容包括:

1.统一规则。《2014/49号指令》第一次统一了欧盟28个成员国的存款保险保障标准,各成员国必须在2015年7月4日之前按照指令进行法律移植,制定本国的DGS规则。

2.赔付标准。存款无法提取时,所有欧盟成员国适用每家银行的每位存款人10万欧元的最高偿付额度.此外还规定了临时提高偿付额度情形,即在存款人因房屋交易(如出售房屋)或人生大事(如结婚、离婚、遗产继承)产生的存款,最高偿付额度不受10万欧元之限,对10万欧元的赔付额度将由欧盟根据经济和货币状况至少每5年定期调整一次。

3.赔付期限。成员国需在过渡期内(目前-2024年),uqf 偿付期限从20个工作日逐渐缩短至7个工作日。过渡期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2019年起,偿付期限缩短为15个工作日;二是从2021年起,缩短为10个工作日;三是从2024年起,缩短为7个工作日。为确保存款人不会因为银行或信贷机构的经营失败影响生活,存款人可要求相关机构偿付所谓的“社会支付”(Social payout),即存款人可在5个工作日内得到适当金额的生活必须费用。鉴于各成员国之间的不同的生活费用标准,这一数额各成员国有自由裁量权。

4.资金的筹集。一是事前筹资,应不少于被保存款的0.8%,并在2024年7月之前完成上述目标。二是事后特别筹资,资金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可以事后进行额外收费,每年不能超过每家存款机构被保存款的0.5%。三是各国存款保险机构之间的借贷,不能超过该机构所保存款的0.5%。四是其他筹资安排,包括向政府或金融机构的借贷等。

5.成员国计划之间借贷机制。各成员国存款保险计划之间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资金借贷。相关规定包括:一是只有在对存款人赔付资金不足时才可以借贷二是在事后特别筹资后资金仍不足时才可以借贷。三是每家存款保险计划借贷总额不能超过其覆盖的存款金额的0.5%。四是所借资金应在5年内偿还,可以每年分期偿还,资金利率应至少等于同期欧洲央行的最低借款利率.五是借款存款保险计划必须及时报告EBA借款原因及借贷资金量.

6.资金的使用。一是偿付,存款保险计划应在存款无法动用之后一定期限内及时满足存款人提出的有关该存款的请求权 二是处置,存款保障计划资金可用于为银行或信贷机构的处置提供资金,可为作为优先债权人的破产银行的处置出资。此时存款保障计划只会在最后,即在所有无担保债权人的自救及使用处置基金的金融手段之后进行干预,三是早期干预,存款保障计划资金可用于防止银行破产的其他措施。

7.信息披露。一是要求信贷机构应确保向事实的和预期的存款人提供认定该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参加的共同体内的存款保险计划或者任何可替换安排所必需的信息:存款保险计划提供的承保数额和范围、赔偿的条件和获得赔偿须完成的手续。二是存款人在信贷机构存钱时,必须签署包含关于存款保障计划所提供之存款保障的所有相关信息的标准化信息表。三是存款机构必须在对账单上告知客户关于存款保障计划所提供的存款保障相关情况。四是关于存款产品的广告,只能对存款人告知事实信息,不能承诺无限保障等内容。

(三)投资者赔偿计划

2010年,欧盟提出了《欧盟投资者赔偿计划指令97/9号》修正案,在存款保障计划指令正式修订后,预计投资者赔偿计划指令的修订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该修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统一标准。统一欧盟各国投资者赔偿标准。

2.提高赔付标准。将赔付标准由2万欧元提高到5万欧元,同时,考虑到混业经营情况,有的银行同时提供存款和投资服务,则银行提供投资服务的投资者按照存款保险标准予以赔偿(存款保险的标准高于投资者赔偿计划标准)。

3.扩大赔付范围。一是对于采用第三方存管的投资者,若第三方存管机构经营失败而带来投资者的损失,投资者保护计划将予以赔偿。二是对于集合投资计划,投资者若因为证券公司或其受托人的原因导致资产无法返还而蒙受损失时,投资者保护计划将予以赔偿。

4.资金筹集。一是所有计划的事前筹资目标为计划所覆盖的投资者现金、金融工具、集合理财合计的0.5%,所覆盖的投资者资金资产的评估应在每年的1月1日进行一次,并要求各成员国在10年内达到这一标准。二是若事前筹集资金不足以满足计划需要时,可以进行额外收费,但额外收费的额度不能超过覆盖资金资产的0.5%,且该收费不能影响成员国的金融系统稳定。三是各成员国的计划之间可以相互借贷。四是要建立其他借贷机制,包括向商业银行借贷和向政府机构借贷。

5.成员国计划之间借贷机制。成员国计划之间的借贷被安排为最后的筹资工具。首先,各成员国计划之间要签订合作协议,一个成员国内有几个投资者保护计划的需要指定一个参与借贷安排。第二,每家投资者保护计划应保证其事前筹资的10%用于成员国计划之间的借贷。第三,对于每家计划的借款额度不能超过欧盟各成员国计划可借贷总额的20%。第四,ESMA将对借款申请进行评估,确认必要时将其转给其他计划。第五,借款本金和利息需要在5年内还清,利率应和同期欧洲央行的利率相同。

三、英国投资者保护制度变化

(一)金融监管改革

2011年6月,英国政府了“金融监管新方法:改革蓝图》白皮书,对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并且在2012年12月正式了《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主要调整思路是按照不同的监管目标来相应设立监管机构和划分监管权限。具体监管模式是.取消金融服务局(FSA),在英格兰银行下新设3家机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其中,FPC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负责监控和应对系统风险,对微观审慎监管形成补充,弥补金融系统整体稳定方面的监管漏洞。PRA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FCA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并保护消费者。由PRA和FCA履行之前FSA的职责,同时PRA和FCA在与宏观审慎监管有关的方面都将接受FPC的指导。

(二)金融服务赔偿计划(FSCS)

1.调整赔付标准

(1)存款。2007年10月1日之前,对存款的赔付上限为3.17万英镑(前2万英镑100%赔付,其后3.3万英镑赔付90%);2007年10月1日,赔付上限调整为3.5万英镑(3.5万英镑100%赔付,超过不赔);2008年10月6日,赔付上限调整为5万英镑(5万英镑100%赔付,超过不赔);2009年6月,赔付上限调整为5万英镑或5万欧元孰高者(限额内100%赔付,超过不赔):2010年12月31日,赔付上限调整为8 5万英镑(8.5万英镑100%赔付,超过不赔)。

(2)投资。2010年1月1日之前赔付上限为4.8万英镑(前3万英镑100%赔付,其后2万英镑赔付90%):2010年1月1日赔付上限调整为5万英镑(5万英镑100%赔付,超过不赔)。

(3)住房金融。2010年1月1日之前赔付上限为4.8万英镑(前3万英镑100%赔付,其后2万英镑赔付90%):2010年1月1日赔付上限调整为5万英镑(5万英镑100%赔付,超过不赔)。

(4)保险。其中强制保险一直没有赔付上限,100%给予全额赔付、长期保险和普通保险也~直没有赔付上限,2010年1月1日之前,赔付标准是前2万英镑100%赔付,其余部分90%赔付;2010年1月1日之后,对所有金额给予90%赔付。

2.其他调整。一是缩短赔付时间,从2011年1月起,对银行储户的赔付在7天之内完成;二是灵活赔付方式,在原有邮政柜台领取支票和现金赔付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过银行自动清算服务将赔付款划转到投资者账户的方式。另外,根据《2009年银行法》规定,可将危机存款机构的客户账户转移到其他存款机构,而相关费用由金融服务赔偿计划基金支付。

四、台湾投资者保护制度变化

(一)中央存款保险公司

1.临时全额保障安排。为维持金融稳定,台湾2008年10月7日宣布,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存款人在存款保险公司投保机构的存款均获得全额保障,同时保障范围增加了原来没有纳入的外币存款、同业存款和同业拆款等。并且在2009年10月,再次宣布将全额保障期限延长至2010年12月31日。

2.调整存款保险相关制度。从2011年1月1日开始,恢复限额保障,同时对相关制度进行了调整。一是将最高赔付额由之前的150万新台币调整为300万新台币。二是将保障范围扩大至外币存款及存款利息。三是提高银行保险费率,将台湾银行、外国银行和大陆在台分行保额内的差别费率由万分之3、4、5、6、7调整为万分之5、6、8、11、15,上调幅度为50%-114%。信用合作社的保额内的差别费率由万分之3、4、5、6、7调整为万分之4、5、7、10、14,上调幅度为25%-100%。

(二)证券投资人及期贷交易人保护中心

2009年5月20日,台湾对《证券投资人及期货交易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主要集中在对证券投资入及期货交易人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的法律诉讼方面的授权,而对于基金的筹集、赔付等方面并没有进行调整。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直接授予保护中心对违约券商和期货商的请求权修改前的《保护法》规定,保护中心因券商或期货商违约而对投资者赔付后,在其赔付限额内代位投资者对违约券商或期货商行使请求权 修改后的《保护法》去掉了代位行使的说法,保护中心直接在其赔付额度内行使请求权,

2.修改团体诉讼事件定义修改前的《保护法》规定,团体诉讼为造成多数证券投资人或期货交易人受损害之同一证券、期货事件,修改为造成多数证券投资人或期货交易人受损之同一原因所引起的证券、期货事件,

3.降低保护中心诉讼费和执行费。将保护中心原来的团体诉讼标的金额或价额超过1亿新台币的诉讼费予以减免的标准调整为超过3000万新台币。并增加了对保护中心暂免执行费条款,对于执行标的金额或价额超过3000万新台币的,超过部分的执行费暂免,暂免部分由执行所得财产进行扣还。

4.加强了对客户委托资产的保护。修订前的《保护法》仅要求证券商对客户款项进行专户管理,证券商因其自有财产所负债务,其债权人不能对客户款项请求扣押或行使其他权利。修订后《保护法》把证券商因业务接受客户委托所取得的资产,也同样纳入专户独立管理的范围,与客户款项一样一起保护。

五、香港投资者保护制度变化

(一)存款保障委员会

1.临时全额保障安排。2008年10月14日,为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香港财政司推出两项措施。一是动用外汇基金对存款提供临时的百分之百的保障,期限截至2010年12月31日。二是推出备用银行资本安排。

2.优化存款保障计划安排。在2010年底百分之百担保到期之后,优化措施开始实施,相关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将每家银行每个存款人的补偿上限由10万港币提升到50万港币。二是将抵押存款纳入补偿范围。三是将存款保障委员会从外汇基金取得的备用信贷额度由400亿港币提高到1,200亿港币。并相应对《存款保障计划条例》进行了修订。

(二)成立投资者教育中心和金融纠纷调解中心

1.投资者教育中心。2012年11月20日,投资者教育中心正式成立,负责向公众推行全方位的金融理财教育。投资者教育中心为证监会全资附属子公司,由管治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成员由证监会委任。在香港,证监会是唯一获得法律授权推行投资者教育的监管机构,但以往其投资者教育主要集中在其监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本次成立的投资者教育中心则负责提供与整个金融界相关的教育和资讯。

2.金融纠纷调解中心。证监会和金管局在2008年12月向特别行政区政府建议设立一个纠纷解决机制,以解决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纠纷。2011年11月18日,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以非牟利担保有限公司的形式成立,并于2012年6月19日投入服务。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为金融机构和市民提供一站式调解和仲裁服务,负责管理一套独立持平的金融纠纷调解计划,以“先调解,后仲裁”的方式,协助解决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不超过50万港币的争议。

基于海外主要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变迁的几点启示

2004年,我国证券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全行业近1/4共31家证券公司先后被处置,这也直接推动了2005年8月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设立,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建立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机制。此后,保险保障基金、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信托业保障基金先后成立,近期《存款保险条例》也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存款保险的建立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至此,我国包含审慎监管、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在内的比较完备的金融安全网体系已经基本确立。作为后来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本次危机后他们进行的深刻反思和重大改革,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相关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

1.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作,更好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2013年8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了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必要时可邀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参加。联席会议通过季度例会或临时会议等方式开展工作,履行工作职责。但是,相对美欧国家和地区而言,联席会议在法律权限、组织建设、工作机制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可考虑在联席会议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机制法制化、实体化、常态化。

2.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处置机制。目前,除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外,其他银行、保险、信托等行业的金融机构还没有一套固定的风险处置机制。因此,应逐步建立完善各行业及跨行业综合的金融机构处置制度,实行重要机构的“葬礼计划”,确保风险处置有章可循,并尽量减少处置时对市场的冲击和对公共资金的占用。

3.加强金融安全网各参与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工作协作。随着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不断突破传统子市场界限,各行业的风险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金融机构的跨国跨地区经营也日益增加,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各赔付机构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跨国赔付的法律规定不同、信息不对称等。因此,首先应加强国内各金融安全网参与单位(包括一行三会、各行业投资者保护机构等)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建立相关协调沟通制度,并探讨建立类似欧盟的各投资者保护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机制。其次,应加强与国际投资者保护机构、金融安全网其他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工作协作,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并争取在国际规则的研究和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建立统筹管理的投资者教育体系

在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下,投资者教育由各行业监管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各自开展,教育内容也主要为自身行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特别是在目前将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重要制度安排中,也仅由证监会一家监管部门和教育部共同推进,教育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证券行业相关知识。因此,可以借鉴香港在证监会下面专设投资者教育中心负责整个金融界投资者教育的做法,授权相关部门统筹建立涵盖金融业所有产品和服务的全面投资者教育体系。

三、完善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相关制度

1.加快推进《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条例》的出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保护机构一般都有专门法律,而且本轮危机后大多根据需要对法律进行了相应修订,从法律上确立投资者保护机构的治理独立性,对其参与风险管理和风险处置给予更大的授权。就连欧盟的存款保障计划指令,需要协调28个成员国,也在2009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修订。但目前对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以下简称“保护基金公司”)进行授权的为人民银行、财政部和证监会三部委于2005年联合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近10年了,《管理办法》没有修订过,《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是迟迟未能出台,因此,面对新形式下投资者保护的切实需求,我们要积极推进《条例》的出台,从法律上给予保护基金公司更大的授权.

2.尽快研究制定投资者赔付政策。上一轮风险处置的相关收购和赔付政策的有效期为2006年1月31日,目前对于投资者的赔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安排而且相比2006年过去了9年时间,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通胀等因素,也有必要对原有赔付政策重新进行评估和调整。因此,应借鉴危机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赔付政策上的相应改革(比如提高赔付上限并建立上限定期调整机制、缩短赔付时间、灵活赔付方式等)、尽快研究制定保护基金的赔付政策以及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另外,也应考虑特殊危机情况下的赔付政策的特别调整制度,比如台湾和香港均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临时对存款提供了全额保障。

3.进一步研究完善保护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机制。虽然根据《管理办法》规定,“根据防范和处置证券公司风险的需要,基金公司可以多种形式进行融资。必要时,经国务院批准,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得特别融资”但是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目前主要采用了事前筹资模式,缺乏事后筹资的授权,事中临时筹资的制度安排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而金融行业的风险及其导致的赔偿金额很难准确预期,在本轮金融危机中,部分保护基金一年的赔付额甚至就超过了以往几十年的赔付总额,危机后相关保护基金也普遍对筹集机制进行了调整,建立和完善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完整的筹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参照国际保护基金的相关做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保护基金筹资模式,比如建立事后特别资金征收制度,将事中临时筹资的政府借贷安排机制制度化,并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相关制度。在保护基金的使用上,应该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将目前的单一赔付调整为赔付和为机构处置与早期干预提供资金支持等综合运用。

4.建立完善证券公司风险监测和投资者信息获取系统。对证券公司的提早监测和及时干预,能及早发现风险并用最少的成本化解风险。同时,对投资者赔付的及时性、准确性依赖于投资者信息的充分获取。而这两项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强大的IT系统给予支持。目前,保护基金公司建立了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监控系统,对客户资金实施严格监控,有效防范了客户资金的被挪用风险,同时也发现和防范了证券公司的部分其他风险。下一步可以在监控系统对资金监控的基础上,扩展其对证券公司的总体风险监控功能,并增加投资者全面信息的及时报送功能。

金融机构消防工作计划篇8

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两个重要转变过程之中的国家,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的确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这两个转变一个是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经济转向发达的经济,另一个居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样,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面临着这两个转变过程,即从发展中国蒙落后的金融市场转向现代化的先进的金融市场和从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的金融市场转向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只有从根本上实现了这两项转变,我国的金融市场才能在开放的环境下健康发展。这两项转变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努力和配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金融市场参与者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

无可否认,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银行、企业、机构和个人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或极为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因为一切风险由国家承担。这造成银行贷款时不考虑借款者的偿还能力,企业筹资时不考虑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和对象,个人存款时不考虑挑选安全的银行,投资时不考虑挑选风险小的方式。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习惯将承担金融风险的任务放在国家肩上,习惯出了问题找国家,有了损失让国家承担。当然,这样作是很省力也很简单的。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自身不需要花工夫和气力去千方百计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只要靠国家这棵大树庇护就可以了。这种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陋习现在还随处可见。而其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给市场的参与者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例如,在1999年2月24日,西南航空公司一架图154飞机在浙江省温州附近失事。机上50名旅客、n名机组成员无一生还。特别令人吃惊的是,机上50名旅客中只有14人购买了航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买保险者,每人将获得保险公司20万元的现金赔付,而未投保者,每人只能得到2000元的抚恤金。这36位旅客之所以未购买保险是侥幸心理使然,对航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没有充分意识。再以1997年8月在广州发生的胡氏兄弟39次骗保200万元的国内首宗智能骗保案为例,胡氏兄弟之所以能多次得手骗保,在于他们知道多个保险公司之间,甚至同一公司的分支机构之间电脑系统根本没有联网,因此他们敢于将同一辆车到处投保,敢子在一天时间里同时为两辆车在两家公司分别投保。按常规,一辆车从出事、调查取证到理赔,少则需要二十至三十天,多则需要两三个月。但是胡氏兄弟曾经在8天时间内为一辆车办妥了两次理赔。更为荒唐的是胡氏兄弟用于骗保的材料中,有一个人先后“死”了四回而不被觉察。如果各保险公司之间的电脑联网,这样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由此可见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是多么薄弱。

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没有充分的风险防范意识,连国内市场化条件下出现的风险都无法防范,那就更不要说迎接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挑战了。在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金融风险会进一步增大。外国的金融机构会进人本国的金融市场,外国的投资者会进人本国的金融市场,外国的公司会在本国证券市场上市,外国的各种基金也会接踵而至。对于由此会产生的新的金融风险,一方面,需要国家在金融监管和金融法规的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自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们应该在准备加人WTO的同时,着手进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培养的工作。我认为,首先,在有关的宣传工作方面要有所转变。过去,我们的宣传工作总习惯给公众我国金融市场安全可靠完善无缺的印象,总是怕公布银行倒闭等消息会损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由此使公众产生依赖和麻痹心理。现在我国应该告诉公众,金融市场是充分风险的市场,国家有防范金融风险的责任,个人也有防范金融风险的责任。个人需要为金融风险的防范付出努力,包括付出精力和财力。在股票投资、购买保险、选择存款银行等方面,个人应该学会作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这当然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但必须如此。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我国各大专业和商业银行的领导者,更应该自觉学习培养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这也是前一段时间,党中央号召领导干部学习金融知识包括证券知识的初衷所在。其次,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下大力度投资。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全国金融机构的联网系统。我们应该把盖宾馆、盖商业大厦的一些钱节省下来,使用在刀刃上,投资于金融基础设施,建立我国金融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这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绝对必要的。

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为迎接这一挑战,我们必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人手。“硬件”包括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现代化金融市场的建设、优质金融机构主体的培育和金融服务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软件”包括金融市场参与者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金融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敢于迎接挑战的人也势必能抓住机遇。

上一篇:物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职业健康消防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