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协商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1 01:23:41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1

一是抓招商引资,务求实现新突破。20*年区委区政府分配任务4*0万元,其中外资140万美元。围绕这一目标,*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农副产品加工和工业项目为重点,加大蹲点招商、以商招商、推介招商力度,调动村级招商引资积极性,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全镇引进境外资金项目一个-----*食品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140万美元,现已形成固定资产20万美元;开发大项目一个-----*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美元;组建*生产流水线,五月份开业;*公司与美国联合总投资2200万元开发姜片、蒜粒加工项目,现已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深加工车间。

二是抓民营经济,务求实现财政收入发展壮大。通过抓大户,抓政策,抓服务,全镇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截至目前,新增个体工商户20户,占年计划的25%,从业人员35人,占年计划的14%,注册资金25万元,占年计划的26.3%,实现销售收入9700万元,占年计划的18.8%,私营企业新增三户,占年计划的30%,新增从业人员50人,占年计划的31%,完成销售收入7500万元,占年计划的36%。

三是抓城镇建设,务求环境有大的发展。本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目标原则,把“*活动”与“开展城镇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坚持落实规划、建设、管理、资金四到位,重点抓好镇驻地康通路改造、鑫源路建设和小康村建设三个重点。目前,康通路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80万元,安装路灯92盏,栽植绿化树460棵,冬青球460棵,百日红960棵,金叶女贞等低杆美化树5.1万株,石砌边沟2250米,建绿化花池110个,铺筑彩砖人行道800多平方米。新园路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60多万元,硬化路面2200米,栽植五角枫等绿化树1000多棵。*等小康村建设按照“五个一”的标准,步伐不断加快。

四是抓农业“两化”,务求实现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进一步加快了“农”字号龙头企业建设。围绕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产品档次低、流动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加大服务协调和政策扶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加快发展。其次进一步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利用秋收时机,围绕生姜、大蒜这一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大力推广大棚生姜和有机大蒜种植,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畜牧业,在抓好生猪、蛋鸡等传统养殖项目的同时,依托*集团、*协会,抓特色养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再就是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产、加、购、销产业链条的完善,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了全镇一万多富余劳动力打工就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加快了增收步伐。

关于对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按照省委办公厅通知要求,近期*市委、市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全市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5号)、《中共*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皖发[20*]19号)和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情况等进行了自我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

20*年全省政协工作会议以来,市委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社会关注”的政协工作良好局面。一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政协工作。市委始终把政协工作作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抓手,坚持把政协工作摆上市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活动与市委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市委先后于20*年和20*年召开了全市政协工作会议及全市政协工作座谈会,安排部署政协工作。中发〔20*〕5号文件下发后,市委中心组进行了专题学习,市委书记花建慧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认真领会。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专题听取市政协党组的会议精神的意见》(淮办发[20*]18号)、《关于贯彻落实全市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意见》(淮政办[20*]50号)等文件,委托市政协党组定期对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坚持把政协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全局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市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政协工作,听取市政协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精神,总结政协工作经验,研讨政协工作思路,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党委宣传部门切实加大对政协工作的宣传力度,凡政协的重要活动,全市各大新闻媒体都及时充分加以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政协的社会影响,全面优化了各级政协的工作环境。三是健全完善政协履行职能的相关制度。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做到了重大问题协商在市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决定之前;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研究事关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坚持先协商后决策;对重要人事安排,包括同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成员,坚持先协商后决定;制定事关全局的重要决策、法规,坚持先协商后通过。

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党政领导联系政协工作制度、听取政协党组请示报告制度、党政领导定期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政协领导列席党政有关会议制度、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政协重要会议制度、市几大班子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把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全市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对重点提案实行党政领导批阅,政协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各承办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提案办理责任制,形成了提案交办、督办、落实、答复、效果评比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促进了政协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

二、主动协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

注重发挥人民政协组织知识层次高、专门人才多、议政能力强的优势,就涉及全市重大决策问题与政协主动协商,围绕全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调查、视察,推进了市委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一是在确定大政方针时,注重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作用。发动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事关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在化解矛盾上坦诚直言,在解决问题上建言献策。凡涉及全市改革开放的重大部署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市委、市政府在决策之前与政协协商讨论,决策之中让政协参与意见,决策之后让政协协助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有关会议和活动,主动邀请政协领导和专委会负责人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各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建议。如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时,市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议进行重点协商,同时通过界别活动、委员约谈、调研民营企业、县区政协主席联系会、与党外人士交流座谈等多种形式,提出有建设性意见建议120余条,先后两次上报市委、市政府,为科学编制全市“十一五”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注重发挥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定期向政协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市直各部门与政协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大力支持政协委员提出提案、开展评议和组织视察等活动,对政协提出的各种提案和建议,能够高度重视,积极采纳,并将落实和改进情况及时向政协反馈。对特别重要的政协提案,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阅批、亲自督办。20*年以来,市政协平均每年委员提案立案约200件,办复率达100%。为推动民主监督向纵深发展,纪检、监察、法院、市容等部门聘请40多名市政协委员为特邀监察员、监督员和党风党纪监督员,有力地促进了党委重大决策的贯彻实施和相关职能部门干部作风的转变。

全市各级政协组织通过走访、座谈、通报等多种有效途径深入了解社情,及时反映民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的民主渠道作用,为党政领导了解民情、体察民意、集中民智和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市、县区委、政府主动向政协定期通报工作情况,主动出题目、提要求,积极支持政协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等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开发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国企改革等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上,市政协负责同志都与市委、市政府的负责同志一样分工负责。全市各级政协组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视察、专题资政会等大量的参政议政活动,并先后围绕“建设百万人口城市”、“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等课题,召开专题资政会,为加快*发展积极建言。不完全统计,市政协平均每年形成调研报告20余篇,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被市委、市政府决策采纳。

三、全力支持,努力为政协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为使各级政协组织有效履行职能,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政协工作环境,帮助政协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政协工作提供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一是加大对政协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对政协工作的宣传纳入各级党委宣传工作总体规划,积极宣传人民政协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宣传政协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对政协的重要会议、重大调研、视察活动,及时在全市各新闻媒体刊播,做到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展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风采,扩大政协在社会上的影响,为政协履行职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关心支持政协班子和队伍建设。市、县、区委和组织部门高度重视政协的自身建设,合理安排政协的界别设置和委员构成,按规定比例配备好党外副主席、常委、委员;进一步完善县区政协主席会议机制,在县区政协换届时,设立了秘书长;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中中共党员的作用,要求他们带头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重视政协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注重改善政协机关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加强对政协干部的使用和交流,做到与党政机关干部一视同仁。全市各级政协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加强专委会与党政部门、相关界别的联系;全面提高政协委员和政协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大局意识,努力提升政协参政议政的质量。三是积极改善政协机关工作条件。坚持把政协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改善逐步增加;对有关人事、工资关系等问题,坚持按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建立健全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保障机制,要求政协委员所在单位要为政协委员参加政协活动提供方便和支持;不断改善政协办公条件,落实政协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就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要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团结,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民政协由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组成,不受地区和部门利益局限,能够较好地打开民主渠道,全面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集中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发挥政协的作用,有利于拓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充分吸纳各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是维护安定团结局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当前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在个别领域一些矛盾还比较尖锐。人民政协由于位置超脱、联系广泛,在沟通各界、协调关系、增进共识、团结群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能够进一步推动政协广大委员做好各自联系群众的工作,协助党和政府把握社会动态,化解各种矛盾,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营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良好环境,引导群众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上来,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市要实现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和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形成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合力。人民政协作为党领导下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是推进全市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2

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南委34号)、《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仪委55号)文件精神,将县发展计划局改组为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发展和改革局是综合研究拟订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县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划入的职责。原县发展计划局除“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外的全部职责和原县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全部职责。

(二)划出的职责。原县发展计划局承担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职责划归县经济和商务局。

(三)转变的职能。

1、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把投资宏观管理的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和提高投资效益上来。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对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实行代建制,积极推行项目法人或项目管理者招标。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对企业使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重大项目和非限制类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对必须经行政审批的投资项目要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提高投资审批的科学性。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后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完善投资审批责任制。

2.切实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行政干预和微观事务管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研究拟订发展战略、规划和宏观政策的职责,增强宏观调控中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性工作。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和重大问题协调,抓好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拟订工作,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全县经济发展的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政策;提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研究分析县内外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组织对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负责县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

(三)负责汇总和分析全县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综合协调财政、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及县上直接掌握的经济手段的使用,并通过法规和政策协调、信息指导保证规划、计划的实施。

(四)研究全县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全局性问题及对策,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的建议,协调发展与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和推进总体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与体制创新,组织、指导和协调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重大专项经济体制改革试点。

(五)提出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投资结构,编制年度投资计划;研究提出有关重大投资政策,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安排财政性建设资金,指导和监督政策贷款的使用方向;申报限额以上和审批权限以内的基本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负责全县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国家出资的工业(含内贸)、农业、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行业和产业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开工报告审批工作;引导民间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全县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措施;负责全口径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控工作;提出拟订全县 工商领域外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意见;审批权限以内国外贷款、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项目;申报和审核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的重大项目;负责编制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年度投资计划;负责组织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工作。

(六)研究分析全县经济结构的状况,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的建议,拟订促进全县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全县重要经济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研究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衔接农村专项规划和政策;综合协调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拟订全县能源交通发展战略的规划,做好能源供需预测和综合平衡;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

(七)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情况,提出全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规划,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建议。

(八)研究分析县内外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监督计划执行;研究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市场体系建立中的重要体制改革和政策问题;指导协调监督粮食、棉花等国家重要物质的储备计划、宏观调控、轮换和投放;研究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提出县内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和重大调控政策。

(九)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国防动员与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协调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人力资源开发总体发展规划。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拟订全县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规划,参与组织协调规划的实施;参与国土开发、整治、保护总体规划的组织协调,做好土地利用计划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工作。

(十一)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协调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十二)拟订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十三)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县招标投标工作,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招标投标配套规定和必须进行招标投标项目的具体范围、规模标准;按照职责权限对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十四)根据县政府规定,归口管理县物价局、县以工代赈办公室、县经济信息中心、监控全县物价总水平,管理全县以工代赈工作,指导和协调粮食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

(十五)承办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县发展和改革局设6个职能股:

(一)人秘股

组织协调机关政务和目标管理工作;负责会议组织及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机关文秘、政务信息、财务、资产、物业管理、、档案、机要、保密,保卫等行政事务;组织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负责县发展和改革局信息;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工作;负责全县发展改革局系统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培训工作。

(二)综合投资股(挂县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县重点项目办公室两块牌子)

研究提出包括总量平衡、发展速度、结构调整和目标政策在内的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搞好年度发展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衔接;综合分析、研究全县国民经济形势,做好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及计划执行情况的预测、监测和预警,加强对全国、全省和同类地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研究拟订全县开发区发展规划,负责对开发区的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

监督分析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编制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年度投资计划;负责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研究提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编制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转报、安排国家、省、市和县财政性资金的城市建设项目。负责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投资项目的综合管 理。

提出研究全县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方针、政策、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转报、安排全县国民经济动员重大项目;协调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研究提出全县工业发展布局、审核和转报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研究提出全县能源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编制全县能源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规划、综合平衡能源建设、重大项目布局,协调能源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审核和转报大中型建设项目;研究提出全县节能政策措施和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提出全县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编制全县交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审核和转报全县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含利用外资项目);负责全县公路、水运等建设的综合平衡以及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工作。

(三)政策法规和经贸股(挂县招投标办公室牌子)

按照分工对全县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拟订招标管理实施办法和核准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对招投标过程中的部门、行业纠纷进行调整和仲裁。负责组织、参与、协调重要文件的起草、论证和信息;组织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负责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监督;负责发展和改革局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

研究分析县内财政、金融等运行形势,提出全县全社会资金平衡计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全县地方企业贴息资金的管理工作;指导提出全县价格总水平中长期调控目标及年度调控计划。研究提出全县内外贸易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编制重要商品的供需总量平衡、年度计划及重点商品的进出口总量计划;指导、协调监督粮食、棉花等重要物资的储备计划;审查和转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指导和协调粮食综合平衡与宏观调控。研究提出全县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发展战略、总规模和走向,提出全县利用外资及境外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全县全口径外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的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和监测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或修订全县工商领域外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审核和转报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重大项目。

(四)农村经济发展股(挂县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牌子)

研究提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议;衔接平衡和组织编制全县农业、水利、林业、畜牧业等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转报和安排财政性资金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项目;编制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五)规划和社会发展股(挂县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

研究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汇总编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中长期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大政策建议;提出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衔接平衡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和下达经济实用住房开发计划。研究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方针政策;组织重大经济总量的调研和协调。研究分析产业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组织拟定与之配套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措施;协调相关产业发展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组织拟定全县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指导和推进经济综合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保护政策措施,编制全县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平衡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审核和转报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建议;承办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研究提出全县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全县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转报、安排国家、省、市和县财政性资金的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协调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旅游、民政、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发展政策。研究提出全县高技术(含邮电通信)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组织编制全县高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安排全县高技术重大项目并协调其布局;审查和转报财政性资金的科技建设项目;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及产业化前期重大关键技术、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和示范工程。

(六)经济体制改革股(挂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

研究全县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提出推进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议,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指导和协调城镇综合改革、城乡配套改革和重大专项改革试点;研究推进国民经济市场化和市场体系建立中的重要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促进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的重大政策;研究提出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设立县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副科级)。县重大建设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是县政府的办事机构。县重大建设项目的稽查工作由县政府领导,稽查特派员由县政府委派,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组织和管理,县建设局参与,但不进行重复检查。稽查特派员实行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人员主要由各类工程建设、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稽查特派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全县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建设资金使用、工程招标投标、开工建设条件、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投资概算控制以及工程竣工验收等建设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提出稽查报告;协调、督促有关项目建设单位 进行整改。稽查特派员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拟订重大建设项目稽查计划,负责特派员的工作联络、协调和服务;负责稽查报告的审核和稽查意见、信息的综合处理;承担稽查工作的综合调研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稽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纪检组、监察室

负责局机关及所属单位的纪检和行政监察工作。

五、人员编制

县发展和改革局机关核定行政编制16名,其中派驻纪检监察行政编制1名。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3名。中层干部8名(含西部开发办、国民经济动员办和世界银行贷款办负责人)。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编制2名,设主任1人(副科级)。县纪委、县监察局派驻原县发展计划局的纪检、监察机构调整为派驻县发展和改革局,原核定的单列行政编制1名、领导职数1名(纪检组长)维持不变。非领导职数:主任科员3名,副主任科员4名。工勤人员事业编制1名。

六、其它事项

(一)原县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人员划入新组建的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县发展和改革局与市规划和建设局在基本建设项目调概、初步设计审查和开工审批方面的职能分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由国家出资的工业(含内贸)、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行业和产业项目的初步设计、开工报告,分别由经济、水利、交通、铁道、民航、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初审后报县发展和改革局审查、审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项目以及县市政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项目开工及开工后的质量监督、进度,征地拆迁监督管理及项目建设施工中的有关组织协调工作由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其中由国家出资项目的调概,以县发展和改革局为主,县规划和建设局参加。

(三)县发展和改革局与县经济和商务局、县粮食局的有关职责分工。

1、重要商品进出口管理。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编制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和重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量计划;县商务局负责在县发展和改革局确定的总量计划内组织实施;粮食(包括稻米、大米、玉米)、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由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县粮食局在进出口总量计划内进行分配并协调相关政策。

2、外商投资管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由县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县经济和商务局等部门拟订上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和县经济和商务局联合。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3

一是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协商民主发展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县两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协商民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方分工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协商民主工作机制,确保协商民主有序高效开展。2013年以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省委《关于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意见》,研究制定了支持市人大、市政协在全市重点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指导意见,各县(市、区)也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意见。市县两级把协商民主纳入重点工作决策程序,建立了由党委牵头、人大、政府和政协配合的协商议题会商制度,共商协商议题,并纳入党委年度协商计划,支持人大、政协参与重大问题协商,使决策更好地顺乎民意、合乎实际。

二是积极为推进政党协商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市委高度重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始终坚持重大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对立法、重要人事任免、政策出台、重大改革、重要项目建设、城市规划等重大事项,积极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搭建知情明政平台,党政部门定期围绕重大问题召开通报会、座谈会,邀请民主党派人士列席有关会议、参加专项调研和检查督导工作,使民主党派充分了解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情况。建立健全民主党派直接向市委提出意见建议制度、政府部门与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制度、意见建议采纳落实情况跟踪反馈制度等,为不断深化政党协商提供制度遵循和保障。

三是人大协商民主取得新进展。始终把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作为推进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完善的重要抓手。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保障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建立立法工作公开征求意见机制,在制定法规草案时,通过在新闻媒体刊登和召开听证会、专家学者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公民意见建议。拓宽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的范围,在邀请公民旁听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议的同时,逐步向公民有序参与立法工作、监督工作、讨论决定重大事项、选举和任免等方面拓展。近年来,共安排500多人次代表列席常委会议,2500多人次代表参加调研视察、督导检查等活动。

四是政协协商民主取得新成效。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积极搭建机制化、常态化协商参与平台,不断丰富协商形式和内容,拓展有序参与政协协商渠道,鼓励和支持各党派、团体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参加政协会议、视察调研和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发表见解和主张。2013年以来,市政协在创新协商载体、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每年定期开展市长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协商、重点提案办理专题协商等,形成了全体会议整体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门委员会组织委员开展界别协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商议政新格局。同时,开展“创建委员之家、提升委员素质、服务发展大局”活动。截至目前,遍布全市企业、街道、社区、农村的“委员之家”已经达到108家,将全市4900多名各级政协委员汇聚起来,组织到群众中间去,成为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的有效途径。

五是人民团体协商作用逐步增强。市共青团、总工会、妇联、青联、工商联、科协、侨联等人民团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有着协商民主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优势。近年来,各人民团体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意识,借助人民政协这一平台,以多种形式组织参政议政所需的“话语权团队”、“建议权团队”,为政协委员提供坚强后盾,提高了人民团体各界别和委员们建言献策能力和提案质量。特别是市工商联,积极发扬协商民主的优良传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多次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2017年汇集意见建议40条,向市政协上报集体提案3件,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被有关部门采纳落实。

二、在推进协商民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一是思想认识尚不到位。有些领导对协商民主的重要地位、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还未充分认识到把协商成果纳入决策程序是重要的政治原则;有的地方对上级文件精神领会不够深入,片面的将推进协商民主理解成政协的事,缺乏从全局的高度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广泛、多层协商民主。

二是精准落实尚不到位。每年年初,市、县两级党委召集人大、政府、政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确定协商内容。但从调研的情况看,几方面的协商计划统一的不够,部分协商缺少衔接,落实的不太好;在有些基层协商计划落实不到位,协商内容流于形式,存在以会议、学习、座谈代替协商的问题。

三是协商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国家、省市县均出台了推进协商民主的相关文件,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基层执行起来无程序、无规矩可遵循,落实难度较大;目前尚缺乏考评、转化、运用机制,一些好的协商成果难以及时得到转化,或落实效果打折缩水。另外,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机制尚不健全,其协商民主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的建议1、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协商民主理论和能力培训。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其有序高效开展。建议根据换届后各级领导干部变动情况,把协商民主理论纳入培训计划,由市委党校引进人才,把协商民主的课程开起来,或邀请国内协商民主方面的专家到我市举办党政干部短期培训班,增强党政干部对协商民主理论的把握力和实践力。

2、建立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新机制。完善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应进一步明确各层次或层次之间与谁协商,即协商主体问题;明确协商的内容,即协商什么问题;明确协商议事的程序,即如何协商问题。建立协商民主实践成果的转化机制,进一步规范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意见建议等交办程序,细化办理任务,明确办理责任,反馈办理情况,做到有章可循。

3、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应继续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基层协商、人民团体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市委、人大、政府、政协要积极投入到协商民主建设中来,制定和完善各自领域协商民主的实施细则。同时,对市委同人大、政府、政协间办事办文的衔接做出规范,确保协商成果进入党和政府决策程序,确保协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规可守。

4、充分发挥参政党在基层民主协商中的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应当重视发挥参政党的利益表达作用,鼓励、支持民主党派积极反映基层群众合理诉求,充分发挥他们与执政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其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贡献更大力量。

5、强化协商民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工商联等骨干成员的培训,引导他们有效开展协商民主建设的理论研究,学习新形势下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准确把握社情民情,知道协商什么、怎么协商。同时,加强“智库”建设,实施“外脑智库”计划,引进一批专家学者,构建高端有效的协商民主专家库,让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广泛参与,为各类协商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4

一、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原则。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市委各部门以及市直各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建设“一个中心”、推进“四个打造”发展战略,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选择在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展开充分协商,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新的追赶跨越而努力奋斗。

(二)坚持党委(党组、党总支)在政治协商中的主导地位原则。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进一步强化政治协商的主导意识,要善于运用和完善这一重要的民主形式,主动将其列入党委(党组、党总支)的重要工作内容,加强统一部署和协调,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坚持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原则。对涉及我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前要在政协进行充分民主协商,广泛听取政协参加单位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到重要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做到凡规定需要经过政治协商而未协商的事项,原则上不予决策。在决策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完善的有关内容,也要及时与政协沟通,进行协商。

(四)坚持民主协商、求同存异的原则。在政治协商活动中要切实贯彻“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要求,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民策,巩固和发展团结民主、活跃和谐的政治局面。

二、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定的事关全局的重要决议、决定和意见。

(二)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三)重要行政规章。

(四)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重大修改方案。

(五)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投资建设项目。

(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体制改革方案。

(七)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八)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

(九)市委任命、推荐领导干部的重要人事安排。

(十)政协委员的增补及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

(十一)有必要进行协商的其他重要问题。

三、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

(一)会议协商。

主要包括:

1.政协全体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对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安排其他专题协商。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和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的小组讨论和专题协商会,听取意见,与委员共商发展大计。

2.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季度举行一次,重点协商党政关心、人民群众期盼以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与协商议题有关的市委或市政府负责同志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到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共同协商。有时也可选取专题召开议政会,实行议政与协商相结合。

3.政协主席会议。一般每月举行一次,协商市委、市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和出台的重大政策措施。与协商议题有关的市委或市政府负责同志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到会通报情况。

4.政协党组会议或受市委委托召开的协商座谈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地协商需要协调统一各方认识的重要议题。

5.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会议。根据情况进行,主要由各专委会组织政协委员就推进党政部门(单位)工作开展对口协商,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书面协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将需要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文件(草案)以书面形式征求政协的意见。政协将政协参加单位和委员以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建议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或政协以《协商纪要》、建议案、提案、调研视察报告等书面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

(三)约请面谈协商。市委、市政府领导或有关部门负责人以约请面谈的形式,约请政协领导或政协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及有关政协常委进行个别协商或小范围面商。对市委提出的有关重要干部人选的调整或经济社会发展的敏感问题,征求政协主席的意见,必要时按照工作分工征求相关副主席意见。或约请政协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就某些专业技术性强的重要项目、重大工程沟通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政治协商的主要程序

(一)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定。凡拟列入年度的重点协商议题,于每年岁末或年初,由市委、市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向政协提出;政协党组也可主动向市委报送协商议题的请示。市委常委会议应对协商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予以批复。市委、市政府对协商内容进行调整,应提前告知政协,政协主席会议应及时研究并作出安排。临时遇有重要问题需提出的协商议题,由提出部门直接向市委、市政府办公室提出,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定,政协主席会议应研究并作出安排。党政相关部门与政协有关专委会对口协商的议题,由双方共同确定。

(二)协商活动的准备。政协要围绕确定的协商议题,认真制定协商方案,及时组织政协委员及有关专业人士深入调研,开展咨询论证,积极建言献策。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协商之前向政协及时提供相关的书面文件、数据和材料,为政协委员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知情明政提供必要条件,并根据需要召开有关情况通报会,组织调研活动。

(三)协商活动的组织。政协根据市委的要求,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安排协商活动。市委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根据协商内容,积极参加政协的政治协商活动,并就相关问题通报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属年度计划安排的协商会议,政协办公室应提前10个工作日通知与会人员;临时召集的协商会议,应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与会人员。

(四)协商成果的报送。政协要认真综合整理协商活动中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协商纪要》、建议案、调研视察报告等书面形式,及时报送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

(五)协商意见的处理和反馈。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政协报送的意见、建议及时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体现时效性,并在1个月内将采纳落实情况向政协做出书面答复或反馈。对特别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应亲自阅批,必要时提交市委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其他《协商纪要》、建议案、重点提案、调研视察报告要及时送交分管领导或部门负责同志阅批,认真研究办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件,分别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科负责督办。

(六)协商成果的跟踪问效。对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吸纳政协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政协可通过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及时进行跟踪问效。每年年底,政协应将跟踪问效的情况汇总整理,报送市委、市政府,并在下年初召开的政协全会上向政协委员通报。

五、政治协商的组织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把政协政治协商工作纳入市委工作的总体布局和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市委由组织部长联系政协工作,市政府由常务副市长联系政协工作。继续坚持政协主席列席市委常委会议、政协一名副主席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及人大常委会议的制度;坚持和完善由市委办公室主任牵头,人大办公室主任、政府办公室主任和政协秘书长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和完善党政有关部门以及法院、检察院与政协专委会对口联系制度。

(二)充分发挥政协党组在政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政协党组要在市委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政治协商的具体部署、协调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善于通过人民政协中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市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善于引导政协委员及各界代表人士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使党的主张成为广泛共识,变为自觉行动。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5

2012年1月,照例是广东政治文明的春天。省政协常委孟浩依旧“一语惊人”:“广州不公布神秘的39号文,我就不剃胡子。”像孟浩这样“敢于放炮”的“明星委员”在广东并非个例,王则楚、马鼎盛、韩志鹏、曹志伟等“炮手”个个引人关注。

同样惹人关注的政协场景还有:请辞“花瓶委员”、委员刷卡签到、“即席发言”、主要领导督办提案、特聘台胞侨胞委员等。在这一系列被冠以“广东政协现象”而饮誉全国的制度创新中,“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出台《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下文简称《规程》),则因一场关乎政治协商制度化的标志性变革尤为醒目。

省委书记点题

孟浩们何以如此“大胆”?广东政协人何以敢屡吃螃蟹?广东敢为人先的风气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广东省各级领导的“背后撑腰”。以《规程》为例,如果没有广东省委书记的亲自点题、全程关注,就不可能在广东产生全国第一部省级政治协商规程。

早在2008年初,履新不久的就在省政协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中国正在经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也要适应变革,积极探索,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此后,在许多重要场合,都一再强调人民政协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要求推进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除理念上重视外,还带头在行动上对政协工作予以支持。自主政广东以来,连续多年亲自领衔督办政协重点提案,并对全省各级主要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领导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规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2008年8月,在一次政协提案督办会上,提出广东要率先研究制定政治协商规程。他强调要加强政治协商制度的程序设计,使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成为可操作的由制度规定的民主。翌年9月,广州市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该规程明确规定:“需要进行协商的内容,未经协商的,原则上不提交市委决策、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市政府实施。”《广州规程》甫一出台,就在全国政协系统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随后,根据的要求,广东省政协着手总结广州先试先行的实践经验并力图在省级层面推进。2010年5月,广东省委颁布了全国首部省级政治协商规程――《中共广东省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作为一项具有破题意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程序设计,《规程》规定党委、政府在出台重大问题决策前必须进行政治协商,从而对“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作出了制度形式上的承诺。

2011年8月,在广东省政协工作会议上,《规程》除去“试行”二字,得以转正。在这次会上,分析了新形势下政协工作对科学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对广东政协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寄予厚望。强调:“如果没有社会各界政治协商这个平台对决策的介入和对实施过程的监督,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和落实的有效。所以我们建立健全人民政协参政议政,成果采纳、落实和反馈机制,切实提高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实效。”

效果实实在在

广东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无疑是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改革尝试。那么,这一尝试的成效如何?广东省政协主席黄龙云说:“《规程》进一步规范完善了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主要程序,切实推动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推动政治协商落到实处。从运行一年的实际效果看,广东实现了从‘关心协商’到‘必须协商’,从‘可以协商’到‘程序协商’,从‘软办法’转变为‘硬约束’,实现了政治协商从制度建设到制度实践的重大跨越。”

一直以来,我国宪法虽已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协商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致使政治协商缺乏权威性,一些地方的政治协商形同虚设。《规程》明确了党委在政治协商中的领导地位、主导作用,如所言:“在政治协商这个问题上,执政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执政党的态度,决定着协商的水平和深度,决定着民主制度的落实情况”。这一规定使党委、政府意识到:政治协商不只是人民政协的事务,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都应当是协商主体,都应当加强主动协商意识。

就政协而言,当“说了不白说”有制度保障后,就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一段时间里,由于一些地方政治协商的随意性,一些政协委员难免感叹自己“人微言轻”,自嘲“说了白说”。因而,不少政协委员普遍存在可有可无的无为思想,缺乏敢于直言的勇气。《规程》的出台从制度上创造了一个消除随意性的渠道,而随着《规程》的深入实施,政协在全省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政协委员说话的份量越来越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如一位省政协委员所感叹的那样:“《规程》给予我们的,就是一种保障,一份底气。这意味着我们今后的每一份提案、每一次发言,都是民主决策的重要一环,甚至是具有决定性的一环。”

广东省政治协商自此走上制度化的实践轨道。自制度化的“专题协商会”形式落地广东,围绕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的政治协商就风生水起。《规程》实施一年来,省政协围绕“十二五”规划、建设文化强省、扩大内需、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议题,政治协商在多项重大问题决策上发挥了作用。

从软监督到硬约束

虽然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政协工作,但在实践中,党委、政府在决策时不尊重政协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协工作也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能真正作用于政府决策。政协难免遭遇“一块大牌子,一帮老头子,专门找岔子”和“动动口、拍拍手、陪陪坐”的尴尬。

从这个意义上讲,《规程》的最大亮点,就是明确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以程序的公开保证结果的公正,用程序的科学来保证制度的科学”,使政治协商有规可依,使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硬约束”,给“说了不白说”提供制度保障。为充分体现这一亮点,《规程》从原则、内容、程序、保障机制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从而使制度落实科学化、公开化、具体化,同时使落实的过程可规范操作、可监督,避免了主观性与随意性。

首先,《规程》明确了政治协商的基本原则。《规程》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的原则,做到对重大问题的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表决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加强重大问题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协商。基于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这一原则,《规程》明确规定,“需要进行协商的内容,未经协商的,原则上不提交省委决策、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表决、省政府实施”。

其次,《规程》细化了政治协商的具体内容。“省委作出的有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决议、决定和意见”、“中共广东省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全体会议的重要文件”、“重要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和修改建议”、“区域总体规划、行政区域的重大调整”、“事关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省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置方案”等,均一一在列。一句话,今后广东省的重大决策都要走政治协商这一程序。

再次,《规程》统一了政治协商的主要程序,即对制定协商计划、做好协商准备、召开协商会议、汇总协商成果、协商成果办理与反馈等5个程序作了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如为了增强约束性,还首次明确了省委每年年初要制定年度协商计划、明确了每个程序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明确了每个程序与环节的工作分工和时限要求等。

最后,也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为了确保政治协商落到实处,避免“说了白说”,实现“商而有果”,《规程》明确把是否支持政协工作、是否重视政治协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指标,并明确此项工作“由省委组织部主办,省委统战部协办”,这就给各级领导班子上了一道“紧箍咒”。《规程》还首次将是否重视政治协商、能否发挥好政治协商的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明确要求省委领导牵头,建立政治协商督办落实联系会议制度,并每年组织对政治协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改革举措仍有待细化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向来有着勇当排头兵的光荣传统,此次出台《规程》,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再作表率,对全国其他地区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一举措被广泛誉为“具有破题意义的民主制度的重要程序设计”,“是中国向民主迈出的一大步”。据不完全统计,继广东之后,已有十多个省、副省级市党委专门就“政治协商”推出了相关的规程、意见和办法。

亦有学者与专家提醒说,《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刚刚起步,涉及许许多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研究回答,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解决。

首先,《规程》不仅为政协履职提供了制度化的舞台,也施加了制度化的压力。《规程》将是否重视政治协商、能否发挥好政治协商的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指标。这一刚性约束必将推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更加重视政协的意见,进而改进工作的方法与程序。反过来,这会倒逼政协提出更具创新思维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广州市政协原主席朱振中就坦言,当“说了不白说”有了制度保障后,就要着手解决政协委员会说、能说、敢说的问题,只有这样,政治协商才能成为真正需要而不流于形式。

其次,细则有待完善。《规程》虽然明确了许多刚性的程序设计与制度约束,但仍然有些地方停留于“原则上”、“一般”、“至少”等模糊性表述上,这就使得在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打折扣”的现象。据广东省机关刊物《南方》杂志报道,在广东省政协办公厅与南方杂志社联合召开的政治协商规程颁布实施一周年系列座谈会上,不少实践工作者就敏锐地指出了这一问题。比如何为“重要决策”,何为“重要问题”,何为“重大建设项目”,概念还比较模糊,莫衷一是。再比如,《规程》规定,对重大问题的协商是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表决之前,政府实施之前”进行。那么,这个“之前”的时间节点如何把握,政治协商在哪个环节介入,以及如果某个环节出现意见不一致,如何协调以及再协调,都需要更加明确。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6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加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更好地搭建企业与职工沟通协调的虹桥,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企业联合会/省企业家协会《关于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的意见》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现就我市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目标,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坚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相结合,整体部署,依法推进,因企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扩大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面、增强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完善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协调机制,努力实现企业与职工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促进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从年下半年到年底,力争用两年半时间基本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其中,年底集体合同制度覆盖率达到65%以上;年底集体合同制度覆盖率达到85%以上。对未建工会的小企业,通过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进一步提高覆盖比例。集体协商机制逐步完善,集体合同实效性明显增强。

三、工作措施

(一)加大集体合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实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对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深入宣传集体合同法律法规和政策。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企业与职工开展平等协商的意识和自觉性,为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深入基层,加强指导,树立和培育集体协商的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集体协商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二)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增强集体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深化“共同约定行动”与加强集体合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继续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内容,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对象,推动企业与职工就工资水平(计件单价)、劳动定额等涉及劳动报酬的事项开展集体协商并订立专项集体合同,推进建立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共决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分类指导,对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引导其重点就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进行集体协商,实现职工工资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相应增长;对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重点通过协商薪酬努力稳定工作岗位、保障工资支付,鼓励和支持工会组织职工与企业开展以稳员增效、协商薪酬为重点内容的“共同约定行动”,促进双方共同应对困难,稳定劳动关系;对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引导其重点就劳动定额标准和计件单价进行集体协商,保障职工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益和休息权。同时,要针对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女职工权益保护、劳动安全卫生等突出问题,推动开展集体协商,签订专项集体合同。

(三)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范围。深入贯彻《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规定》、《省企业工资支付规定》等法律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企业集体协商工作。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应当依法落实集体合同制度,积极开展集体协商;未建工会的企业要积极就企业和职工关注的劳动报酬等事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企业工会代表职工或者上级工会指导企业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开展平等协商,订立集体合同。同时,要大力推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工作。在县级以下区域内非公有制小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开展区域性集体协商,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在同行业企业特别是建筑、采矿、餐饮服务等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县级以下区域内,要重点推动开展行业性集体协商,订立行业性集体合同。

(四)进一步广泛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和工会开展“要约行动”,重点支持工会提出要约。工会代表职工一方,要主动向企业行政方提出进行集体协商的要求,以书面形式发出要约书,明确集体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需要企业行政方提供的有关情况。企业工会组织提出协商要约有困难的,上一级工会可依法代替企业工会提出协商要约。在未建工会的企业,上级工会要指导职工推举协商代表,并向企业提出协商要约。在非公有制小企业或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县级以下区域内,可由区域工会组织或行业工会组织向相应的区域企业组织、行业协会提出协商要约;尚未建立基层企业组织的,也可直接向区域、行业所属企业提出协商要约。企业或企业组织也可就有关问题向职工方提出集体协商要约。

(五)依法规范集体协商程序。依法规范集体协商程序是增强集体合同实效性的重要措施。集体协商代表要具有合法性,协商过程要充分表达职工和企业方的意愿和要求,协商内容得到双方一致认可。

一是要规范集体协商代表产生程序。双方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协商代表,赋予其代表本方利益进行集体协商的权力。

二是要规范集体协商启动程序。职工方或企业方协商代表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协商要求,另一方应积极予以回应,20日内必须给予书面答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进行集体协商。做好协商前期准备工作,要收集并了解与协商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企业劳动工资方面真实资料;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职工和企业对协商的意见和要求,确定集体协商的重点内容、目标和策略,并拟定协商方案或协商议题。就集体协商的重点问题双方事先可进行沟通。

三是要规范集体协商会议程序。双方协商代表应本着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积极合作的原则,采取召开集体协商会议的形式,就协商事项进行充分讨论,求同存异,经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形成集体合同草案。

四是要规范审议通过程序。企业应将经双方协商一致形成的集体合同草案依法提交职代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并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

(六)进一步加强集体协商主体能力建设。继续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和基层企业组织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工会组织覆盖面,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积极推进建立县级以下区域性、行业性基层工会联合会,加强职业化基层工会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工会主席直接选举工作,加大对基层工会主席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创新基层工会组织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基层工会组织履行维权职责的能力和工作活力。进一步加强企业组织建设,加快建立县(市、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的步伐,支持加强其他基层企业组织、行业协会的建设,推动企业组织机构和工作网络向乡镇、街道、社区和工业园区延伸,积极培育企业方集体协商主体。继续加强对集体协商双方代表特别是职工代表的培训工作,采取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召开交流研讨会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协商代表的劳动法律知识和协商技巧的专项培训力度,抓紧建立和发展一支工资集体协商职工代表和指导员队伍,切实提高协商代表的集体协商能力和水平。各县区要在年底前,建立本县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七)加强对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将适时协商指导员的师资培训,为企业开展集体协商工作培养骨干力量。组织力量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主动为集体协商提供从确定协商代表、拟订协商议题到召开协商会议、起草合同文本、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审查备案等环节的全程指导。要制定推广集体协商指导手册以及适合本地区不同行业特点的企业、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示范文本、集体协商要约示范文本和工资协议示范文本,供集体协商双方参考借鉴。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集体协商工作的专门指导机构和指导员队伍建设,聘请一批懂政策、精业务、会协商的专业人员担任专兼职集体协商指导员,为开展集体协商提供咨询服务等专业技术支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信息等制度,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及时有关指导信息,为开展集体协商提供参考依据。广泛开展送法律送政策送服务到企业活动,深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帮助企业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用工管理,解决企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为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提供稳定、和谐的氛围。加强集体协商争议协调处理工作,对在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要指导双方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组织同级工会和企业组织共同协调处理。

(八)进一步加强集体合同的审查管理和履约监督。加强集体合同审查备案工作,督促企业或企业组织将经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的集体合同在规定时间内报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办理登记手续,及时对集体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书》,并做好集体合同审查情况统计上报和审查资料存档工作。要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电子台帐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定期通报基层单位开展集体协商的情况,对集体协商开展较差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要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加强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指导集体协商双方代表及时将生效的集体合同以适当形式向本方全体人员公布,督促企业定期向职代会或全体职工报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接受职工监督。对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权益的,工会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企业纠正。对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工会应与企业协商解决;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讼。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和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集体合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作为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领导牵头,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领导机构,形成政府部门主导、三方协同、多方支持、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各县区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统筹规划近两年半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制定或完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要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列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加强对工作进展情况的检查考评和定期通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深入基层联合开展调查研究和执法检查,全面掌握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的特点和规律,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做好信息交流和典型推广工作,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彩虹计划”顺利实施。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相互支持,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彩虹计划”实施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抓好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和监督检查工作。各级工会要宣传发动并主动带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彩虹计划”,增强职工依法与企业开展平等协商的自觉意识,提高基层工会和职工代表的集体协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各级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要切实做好企业经营者的组织引导工作,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对实施“彩虹计划”的认识,引导广大企业牢固树立平等协商、共享成果、和谐发展的经营理念。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7

水利部

【代码】123

一、主要职能:

(一)拟定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组织起草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二)统一管理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组织拟定全国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有关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的论证工作;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国家水资源公报;指导全国水文工作。

(三)拟定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组织、指导和监督节约用水工作。

(四)按照国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拟定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水功能区的划分和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控制;监测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审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五)组织、指导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协调并仲裁部门间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水事纠纷。

(六)拟定水利行业的经济调节措施;对水利资金的使用进行宏观调节;指导水利行业的供水、水电及多种经营工作;研究提出有关水利的价格、税收、信贷、财务等经济调节意见。

(七)编制、审查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组织重大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组织拟定水利行业技术质量标准和水利工程的规程、规范并监督实施。

(八)组织、指导水利设施、水域及其岸线的管理与保护;组织指导大江、大河、大湖及河口、海岸滩涂的治理和开发;办理国际河流的涉外事务;组织建设和管理具有控制性的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水利工程;组织、指导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监管。

(九)指导农村水利工作;组织协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电电气化和乡镇供水工作。

(十)组织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研究制定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规划,组织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

(十一)负责水利方面的科技和外事工作;指导全国水利队伍建设。

(十二)承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全国防洪工作,对大江大河和重要水利工程实施防汛抗旱调度。

(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结构

(一)办公厅

协助部领导对各司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组织机关日常工作;负责部领导和总工的秘书工作;管理部机关公文处理、政务信息、档案、保密、机要、政务信息化、工作,并指导水利系统的相关工作;管理协调部机关政务公开工作;组织部召开的综合性的全国性会议、部务会议和部长办公会议,管理部机关行政会议计划;组织部对外宣传和新闻工作,指导水利系统宣传工作;组织部综合性重要政务文稿的草拟工作,对重大问题进行调研;负责重要事项的督办、查办和催办工作;负责部机关工作规章制度建设;负责部值班工作,组织部重要接待工作;组织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案和建议的办理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规划计划司

组织编制全国水利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水利发展和改革的重大专题研究;组织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归口管理专业和专项水利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组织指导有关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的防洪论证工作;负责审批重大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和规划同意书;参与拟定全国和省际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工作;组织审查、审批全国重点水利基建项目和部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初步设计;协调流域开发工作;指导河口、海岸滩涂治理和开发;对大中型水电站的选址、防洪库容规划提出意见;负责国家重点水利基建项目、部直属基建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管理和水利前期工作投资计划管理;指导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估工作;研究制定与水利规划计划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制度;归口管理与国家有关部委相关的基本建设规划计划工作;负责水利综合统计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政策法规司

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水利法制建设规划与年度立法计划;组织拟订水利法律和综合性水行政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指导拟订专项水行政法规、规章;负责部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负责部规章的解释、备案、清理和水法律、行政法规适用问题的答复工作;参与全国人大、国务院各部门制定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起草和协调工作;负责法律、法规征求意见的答复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水利方针政策研究计划;组织研究提出综合性水利方针政策、水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地方水法制建设;组织水法规的执法检查;组织指导水法制宣传,负责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指导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工作;组织重大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以及省际、部门间水事纠纷的调处工作;组织指导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工作并实施监督;承办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工作;指导水利部法律顾问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水资源管理司(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

负责水资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管理,负责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工作,组织拟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并监督实施;、组织指导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负责组织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组织水资源专业规划的编制、审查,并监督实施;组织拟定全国和省际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监督年度省际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的实施;组织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对流域和区域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组织指导全国地下水(含矿泉水、地热水)管理和保护工作,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全国地下水通报;组织指导全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指导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承担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日常工作,组织指导全国节约用水宣传工作;指导水务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水资源保护制度。组织指导水功能区划分、湿地生态补水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监督管理省界水量、水质;组织审定江河湖库纳污能力;组织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工作,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组织编制全国水环境状况通报;指导全国供水水源地和水生态保护工作,管理水利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负责水利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预审工作;指导各行业水平衡测试工作,组织拟定区域与行业用水定额并监督管理。组织管理全国用水统计工作,组织编制国家水资源公报;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财务经济司

指导全国水利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研究拟定水利预算管理、财务会计、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水利资金管理方面的制度;提出水利部中央级部门预算建议并组织实施;指导水利系统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及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拟定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体制改革;指导水利系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工作;研究提出有关水利的价格及行政性收费政策、制度;提出水利行业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建议;指导水利系统经营管理工作;负责中央水利资金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工作;负责部机关后勤行政管理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人事劳动教育司

组织拟定水利系统人才开发规划及相关政策,指导水利系统职工队伍建设;综合管理部直属单位人事工作;组织拟定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并监督实施;指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负责部机关公务员管理;归口管理流域机构各级机关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工作;负责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部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监督工作;承办部管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拟定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水利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归口管理直属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专家管理和表彰奖励工作;管理水利行业职业资格;负责部机关和直属单位职能、机构、编制管理和体制、机构改革工作;组织拟定水利事业单位定岗定员标准。归口管理水利社团工作;管理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工资福利工作,研究拟定水利行业特殊岗位津贴标准;指导水利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组织拟定安全生产标准。承担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归口管理部直属单位劳动保护和卫生保健工作;组织拟定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国际合作与科技司

管理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外事工作;组织指导水利系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归口管理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及国际水事活动;承办政府间水利涉外事务,指导引进国外智力和人员交流工作;归口管理涉及港澳台地区的水利交流工作;承办国际河流的涉外事务,研究拟订国际河流有关政策;负责水利科技工作,组织研究水利科技政策;指导水利知识产权工作;组织编制水利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承担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水利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指导水利技术推广工作;指导部属科研院所工作;负责水利行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建设与管理司

组织拟定水利建设政策、法规、制度和标准并监督实施;组织拟定管理和保护河道、水库、湖泊等水域、岸线、河(湖)堤、海堤、水库大坝、水闸管理和保护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并监督实施;指导大江、大河、大湖及其它重要河流的整治;监督实施重要江河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江河、河段的规划治导线,对整治航道提出意见;组织指导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的管理,负责水库、水电站大坝的安全监管,监督大江大河干堤、重要病险水库、重要水闸的除险加固;组织指导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组织指导水利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开工审批、蓄水安全鉴定、验收、后评价和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组织指导具有流域控制性或跨省的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管理水利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市场准入、工程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组织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稽察;组织指导江河湖泊采砂管理以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九)水土保持司

管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水土保持政策、法规;组织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管理工作;承办中央立项的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和监督实施工作;组织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定期公告;组织、指导、协调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综合防治工作;制定全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并监督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实施;组织推广水土保持科研成果;指导水土保持服务体系建设;承担水利部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农村水利司

指导全国农村水利工作。组织拟定农村水利政策、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指导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导村镇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节约用水工作;组织拟定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规划并监督实施;指导灌溉排水、节水灌溉、牧区水利、雨水集蓄利用等工作;实施灌区、泵站工程节水改造发展规划;指导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水利技术推广工作;归口管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等水利项目;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一)机关党委

领导部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党群工作;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部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编制处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培训计划并监督实施;指导所属各级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党员管理及统战工作,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指导所属各级党组织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助部党组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领导直属机关纪委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党员违纪的处理决定;领导直属机关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指导部审计室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承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二)监察部驻水利部监察局

监督、检查水利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部直属单位及部管干部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决议、命令的情况;调查处理监察对象违反政纪的行为及受理不服处分的申诉;接待受理举报;抓好廉政宣传教育和水利行业的执法监察及纠正不正之风工作。代部管理水利部审计室。

(十三)离退休干部局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根据离退休干部统一管理、待遇分开的原则,具体拟定实施办法;组织离退休干部阅读、学习文件和参加政治活动。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生活福利、休养和用车等服务的安排。有组织有领导地发挥离退休干部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离退休干部的丧葬和善后处理事宜;负责对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转发和传达有关文件;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四)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全国防汛抗旱工作;组织拟订防汛抗旱工作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等并监督实施;组织指导台风与山洪等灾害的防御工作,以及全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管理和运用补偿工作;组织指导全国干旱影响评价工作和蓄滞洪区、洪泛区(河道管理范围除外)的洪水影响评价工作;组织编制全国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大江大河大湖及重要大型水库的洪水调度和水量应急调度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指导全国重点干旱地区、重点缺水城市抗旱预案的制定与实施;组织指导国家跨流域、跨省区的应急调水;组织指导和监督江河湖泊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应急调度;掌握和全国汛情、旱情和灾情,组织防汛抗旱指挥决策和调度,指导、监督大江大河抗洪抢险工作;负责管理中央特大防汛抗旱经费和中央水利防汛资金;组织指导全国防汛物资的储备与管理;承办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及水利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农业部

【代码】124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拟定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拟定农业的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品质的改善;提出有关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关税调整、大宗农产品流通、农村信贷、税收及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组织起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乡镇企业等农业各产业(以下简称农业各产业)的法律、法规草案。

(三)研究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中央要求,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调节农村经济利益关系,指导、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和耕地使用权流转工作。

(四)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和大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组织协调菜篮子工程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主要农产品、重点农业生产资料的进出口建议;预测并农业各产业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情况等农村经济信息。

(五)组织农业资源区划、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指导农用地、渔业水域、草原、宜农滩涂、宜农湿地、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植物工作;维护国家渔业权益,代表国家行使渔船检验和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

(六)制定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及其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重大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遴选及实施;指导农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

(七)拟定农业各产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农业各产业产品及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督、认证和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组织协调种子、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测、鉴定和执法监督管理;组织国内生产及进口种子、农药、兽药、有关肥料等产品的登记和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八)起草动植物防疫和检疫的法律法规草案,签署政府间协议、协定,制定有关标准;组织兽医医政、兽药药政药检工作;组织、监督对国内动植物的防疫、检疫工作,疫情并组织扑灭。

(九)承办政府间农业涉外事务,组织有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十)指导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及部属企业改革;监督部属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权限管理直属单位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有关社会团体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十一)承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十二)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二)人事劳动司

(三)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四)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

(五)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六)发展计划司(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七)财务司

(八)国际合作司

(九)科技教育司

(十)种植业管理司

(十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十二)畜牧业司(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

(十三)兽医局

(十四)农垦局

(十五)乡镇企业局

(十六)渔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十七)机关党委

(十八)离退休干部局

(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

商务部

【代码】125

一、主要职责

(一)拟订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起草国内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和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规章;研究提出我国经济贸易法规之间及其与国际多边、双边经贸条约、协定之间的衔接意见。

(二)拟订国内贸易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培育发展城乡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三)研究拟订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和打破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的政策,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

(四)研究制定进出口商品管理办法和进出口商品目录,组织实施进出口配额计划,确定配额、发放许可证;拟订和执行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政策。

(五)拟订并执行对外技术贸易、国家进出口管制以及鼓励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政策;推进进出口贸易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法监督技术引进、设备进口、国家限制出口的技术和引进技术的出口与再出口工作,依法颁发与防扩散相关的出口许可证。

(六)研究提出并执行多边、双边经贸合作政策;负责多边、双边经贸对外谈判,协调对外谈判意见,签署有关文件并监督执行;建立多边、双边政府间经济和贸易联系机制并组织相关工作;处理国别(地区)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事务,管理同未建交国家的经贸活动;根据授权,代表我国政府处理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承担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双边谈判和贸易政策审议、争端解决、通报咨询等工作。

(七)指导我国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常驻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经贸代表机构的工作和我国驻外经济商务机构的有关工作;联系国际多边经贸组织驻中国机构和外国驻中国官方商务机构。

(八)负责组织协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的工作,建立进出口公平贸易预警机制,组织产业损害调查;指导协调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应诉及相关工作。

(九)宏观指导全国外商投资工作;分析研究全国外商投资情况,定期向国务院报送有关动态和建议,拟订外商投资政策,拟订和贯彻实施改革方案,参与拟订利用外资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依法核准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限制投资和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其变更事项;依法核准大型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事项;监督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合同、章程的情况;指导和管理全国招商引资、投资促进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和进出口工作,综合协调和指导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具体工作。

(十)负责全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拟订并执行对外经济合作政策,指导和监督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业务的管理;拟订境外投资的管理办法和具体政策,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

(十一)负责我国对外援助工作;拟订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和方案,签署并执行有关协议;编制并执行对外援助计划,监督检查援外项目执行情况,管理援外资金、援外优惠贷款、援外专项基金等我国政府援外资金;推进援外方式改革。

(十二)拟订并执行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经贸政策、贸易中长期规划;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经贸主管机构和台湾受权的民间组织进行经贸谈判并签署有关文件;负责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商贸联络机制工作;组织实施对台直接通商工作,处理多边、双边经贸领域的涉台问题。

(十三)负责我国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驻外经济商务机构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代表机构的队伍建设、人员选派和管理;指导进出口商会和有关协会、学会的工作。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1.拟订部工作制度,督促检查部年度工作布局的贯彻执行情况。

2.协调部政务及机构职能分工,协助部领导了解掌握全面工作情况。

3.办理党中央、国务院等上级机关的交办事项及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

4.管理商务部会议,承担部党组会议、部务会议和重要综合性会议的组织工作,督办会议议决事项。

5.负责部政务和机要值班;承担部党组、部领导的秘书工作和部级老干部的秘书服务工作;办理部长接待日有关事宜。

6.拟订商务部公文及印章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承担部发文电核稿工作。

7.负责商务部政务信息工作;拟订电子政务内网信息统一共享的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8.在办公厅设立商务部新闻办公室;负责商务部新闻宣传和新闻工作,管理部各类出版物,编辑、发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9.负责商务部保密、档案、工作。

10.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人事教育劳动司

1.拟订部干部人事管理规章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研究建立多元化的用人机制,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负责部公务员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公务员的管理。

3.负责部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司处级干部及后备干部的管理;管理领导干部的各项兼职。

4.负责部援疆、定点扶贫、挂职锻炼和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干部的选派和管理。

5.负责驻世贸组织代表团、驻外经商机构及有关国际组织经贸代表机构的设置、编制调整、队伍建设、人员选派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国际职员选派和出国人员审查;管理部属单位海外机构及人员。

6.负责部属单位干部监督和行政处分工作。

7.负责部机关、事业单位和直接管理的社会团体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非领导职务设置及职数限额管理;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8.负责部机关公务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和培训基地建设;管理部属单位国内外培训工作和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指导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培训工作。

9.负责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职业资格考试工作。

10.负责部机关公务员的工资、福利管理和部属单位的社会保障工作,管理部属单位的工资总额。

11.负责部安全保卫、维护稳定工作,管理干部人事档案。

12.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政策研究室

1.研究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2.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贸易体系、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3.研究国内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地区经济、国内市场发展重大趋势,提出意见和建议。

4.研究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5.研究国内外贸易流通和管理体制改革,并就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6.研究分析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形势及商务工作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出综合性政策建议。

7.组织起草重要综合性文件。

8.协调商务部重大课题的调研工作。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四)条约法律司

1.管理商务部条约法律工作,拟订国内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商投资等方面的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我部依法行政工作。

2.起草或组织起草国内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商投资等方面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承担立法解释工作和部门规章的备案工作;审核、上报部门规章;审核商务部制发公文、重大经贸协议、合同和章程中的法律问题;组织商务部起草的相关法律文件翻译工作。

3.负责国际经贸多双边条约、公约、协定文件的审核、备案,承担国际经贸公约拟订、谈判的有关工作;负责多双边知识产权对外谈判及国内立场的协调和多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谈判及实施;负责与国际公法有关的工作;负责"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相关工作。

4.提出我国经济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之间及其与国际多双边经贸条约、协定衔接意见。

5.负责在世贸组织中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的、应诉和上诉以及我作为第三方参加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工作;参与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在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前的对外磋商工作。

6.负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行政赔偿工作;审核行政处罚决定。

7.承担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中的反垄断调查和听证。

8.负责国际贸易、商事法律组织有关事务,组织对外法律交流和有关法律培训;开展商务部普法工作;负责商务部公职律师及聘用国内外律师的相关管理工作。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五)规划财务司

1.拟订并组织实施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2.监测分析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宏观运行状况,提出发展目标,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3.参与拟订与国内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的财税、信贷、价格、保险等政策并提出建议。

4.负责国内外贸易统计及信息,拟订国内外贸易统计制度。

5.负责商务部部门预算管理工作,指导、管理部属单位财会工作。

6.管理中央各项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业务资金、专项基金、援外经费、外事经费、行政经费、基建投资等。

7.负责商务部内部审计监督和部属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8.指导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工作。

9.负责定点扶贫、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开发、等工作。

10.监管部属单位的国有资产;代表商务部机关与机关服务中心签订并履行服务合同。

11.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六)亚洲司

1.提出与主管国别(地区)经贸合作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拟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组织、推动完成年度发展目标。

2.负责主管国别(地区)经济贸易的综合调研,监测、分析双边经贸运行情况;协调国内对国别(地区)经贸合作的立场,处理国别(地区)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事务。

3.组织双边混委会、联委会会议;承担有关双边经贸谈判并签署有关文件。

4.监督外国政府履行与我国签订的多边、双边经贸协议情况并开展对外交涉,协助中国企业获得外国市场准入。

5.贯彻实施对主管国别(地区)市场多元化战略;管理与未建交国家的经贸活动。

6.协调、管理主管国别(地区)中的我国驻外经商机构的业务工作,建立相应考评机制,督促、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联系所主管国别(地区)驻华官方商务机构。

7.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七)西亚非洲司

1.提出与主管国别(地区)经贸合作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拟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组织、推动完成年度发展目标。

2.负责主管国别(地区)经济贸易的综合调研,监测、分析双边经贸运行情况;协调国内对国别(地区)经贸合作的立场,处理国别(地区)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事务。

3.组织双边混委会、联委会会议;承担有关双边经贸谈判并签署有关文件;协调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经贸合作事宜。

4.监督外国政府履行与我国签订的多边、双边经贸协议情况并开展对外交涉,协助中国企业获得外国市场准入。

5.贯彻实施对主管国别(地区)市场多元化战略;负责在主管国别(地区)的"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的设立与协调,拟订相关发展与管理政策;管理与未建交国家的经贸活动。

6.协调、管理主管国别(地区)中的我国驻外经商机构的业务工作,建立相应考评机制,督促、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联系所主管国别(地区)驻华官方商务机构。

7.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八)欧洲司

1.提出与主管国别(地区)经贸合作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拟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组织、推动完成年度发展目标。

2.负责主管国别(地区)经济贸易的综合调研,监测、分析双边经贸运行情况;协调国内对国别(地区)经贸合作的立场,处理国别(地区)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事务;负责组织落实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工作。

3.组织双边混委会、联委会会议;承担有关双边经贸谈判并签署有关文件;承担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中方秘书处工作。

4.监督外国政府履行与我国签订的多边、双边经贸协议情况并开展对外交涉,协助中国企业获得外国市场准入。

5.贯彻实施对主管国别(地区)市场多元化战略;管理与未建交国家的经贸活动。

6.协调、管理主管国别(地区)中的我国驻外经商机构的业务工作,建立相应考评机制,督促、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联系所主管国别(地区)驻华官方商务机构。

7.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九)美洲大洋洲司

1.提出与主管国别(地区)经贸合作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拟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组织、推动完成年度发展目标。

2.负责主管国别(地区)经济贸易的综合调研,监测、分析双边经贸运行情况;协调国内对国别(地区)经贸合作的立场,处理国别(地区)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事务;承担对美经贸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管理并协调美国贸易发展署在华开展经济合作事项。

3.组织双边混委会、联委会会议;承担有关双边经贸谈判并签署有关文件。

4.监督外国政府履行与我国签订的多边、双边经贸协议情况并开展对外交涉,协助中国企业获得外国市场准入。

5.贯彻实施对主管国别(地区)市场多元化战略;负责在主管国别(地区)的"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的设立与协调,拟订相关发展与管理政策;管理与未建交国家的经贸活动。

6.协调、管理主管国别(地区)中的我国驻外经商机构的业务工作,建立相应考评机制,督促、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联系所主管国别(地区)驻华官方商务机构。

7.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台港澳司

1.拟订对台港澳地区经贸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协调、组织、推动完成年度发展目标。

2.拟订对台港澳地区的经贸政策、规章并组织实施;宏观指导对台港澳地区经贸工作,协调对台港澳地区经贸关系的立场。

3.牵头组织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其他经贸交流、合作的磋商、执行和审议工作。负责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商贸联络机制的工作。

4.拟订对台湾地区直接通商方案,组织与台湾受权的民间组织进行经贸谈判、签署有关文件并组织实施。

5.管理和指导对台贸易,组织、协调对台重要商品出口;协调台商投资管理工作;核准内地(大陆)企业赴香港、澳门及台湾和台商在大陆举办或参加的经贸交易会、展销会、洽谈会、广告业务等经贸活动;管理台商在大陆设立常驻机构的核准工作。

6.协调多边、双边经贸领域的重大涉台问题。

7.指导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经济部贸易处业务。

8.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一)国际经贸关系司

1.代表我国政府处理与联合国发展业务系统各机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关系,拟订我国与这些机构或组织合作的政策和方案并组织实施。

2.拟订并执行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和政策,根据分工处理与多边、区域经贸组织的关系。

3.负责我国参加的亚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等区域或次区域国际组织的经济贸易事务,拟订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4.组织我国参与各种区域经贸安排的谈判,协调国内有关方面在谈判过程中的意见,拟定谈判方案,承担多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工作并签署有关文件。

5.管理外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对华无偿援助事务,谈判、签署无偿援助协议并组织实施。

6.指导中国驻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经贸代表机构的业务工作,联系国际多边经贸组织驻华机构。

7.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二)世界贸易组织司

1.代表我国政府处理与世贸组织的关系,负责我国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各种会议、多双边谈判,包括拟订谈判方案,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谈判过程中的立场和意见,具体组织对外谈判。

2.承担我国在世贸组织中贸易政策审议方面的工作。

3.在我国制订与经济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过程中,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提出意见和建议。

4.协调我国在其他国际组织中有关世贸组织问题的意见和立场,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对有关谈判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

5.履行我国在世贸组织中承担的通报义务,承担政府间通报工作。(具体工作由咨询局承担)

6.会同条法司、地区司及相关司局,负责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在诉诸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前的对外磋商工作;配合条法司做好世贸组织中涉及我国的贸易争端的、应诉和上诉以及我作为第三方参加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工作。

7.协调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应对工作。

8.联系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三)对外贸易司

1.拟订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

2.拟订进出口商品管理办法和进出口商品目录。拟订进出口配额、关税配额管理制度,编报下达进出口商品配额、关税配额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供港澳鲜活冷冻商品的管理;制订进出口许可证件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进出口配额招标政策、边境贸易政策并组织实施;制订国营贸易、指定公司经营商品目录并组织实施。

3.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指导出口品牌建设的相关工作;指导境内、出国对外经贸交易会、洽谈会等贸易促进活动,拟订相关管理办法,指导外贸促进体系建设;管理赴境外非商业性办展活动并监督实施。

4.制订资源性产品供货企业资质标准并确定和公布供货企业;拟订各类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资格标准和国际货运企业资格标准,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资格审定;负责外商驻华代表机构的管理工作。

5.制订部分重点商品出口鼓励政策,拟订鼓励使用钢材、成品油、化肥的政策措施;参与有关部门濒危动植物的进出口管理工作;核定企业境外期货业务经营品种并参与监管。

6.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协调指导外贸信用体系建设。

7.拟订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政策;参与多双边运输协定的谈判。

8.联系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外贸发展事务局。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四)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

1.拟定并执行机电产品进出口、成套设备出口和加工贸易政策、规章、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

2.研究拟订机电产品进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编报机电产品配额年度进口方案并组织实施。

3.监控、统计分析机电产品进出口情况;拟订、调整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目录。

4.调整和优化机电出口产品结构,推动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建设,负责机电出口产品技术更新改造、研发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大型和成套设备出口项目,组织企业开拓国际机电产品市场,规范出口市场秩序。

5.拟订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进出口招投标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认定国际招标机构资格,承担国家评标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6.管理加工贸易业务,拟订加工贸易业务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制订的加工贸易相关政策。

7.指导各地方、各部门机电产品进出口管理机构的工作。

8.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五)科技发展和技术贸易司

1.拟订技术贸易的政策、规章并组织实施;拟订国家鼓励、限制、禁止进出口技术目录;监测、分析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情况,管理技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和技术引进工作。

2.组织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参与拟订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指导和促进重点企业、重点城市和出口基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工作。

3.拟订和执行国家出口管制政策、规章,管理涉及国内外出口管制的相关事务,负责对外出具《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说明》,依法核准核、生物、化学、导弹两用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等敏感物项和技术出口。

4.负责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推进进出口贸易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并负责有关应对工作;承担进出口安全政策部际联席会议相关工作。

5.组织多边、双边技术合作;协调管理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工作。

6.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六)市场体系建设司

1.起草健全、规范市场体系的法律法规,拟订规章;协调打破市场垄断、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有关工作,促进内外贸结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研究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发展战略,组织制订市场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指导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规范城市商业设施建设;指导大宗产品批发市场和汽车等重要商品的流通服务市场建设;协助有关部门指导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起草规范无固定地点销售发展的法规。

3.研究提出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规范商业领域投资的准入程序,组织实施国家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有关流通领域重大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商业领域项目的可研、立项。

4.组织拟订市场体系标准,推进各类商品市场的标准化建设,拟订拍卖、典当、租赁、旧货流通等特殊流通行业市场准入政策并组织实施。

5.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拟订相关政策,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拓宽市场渠道;发展农村商业设施,拉动农村消费;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6.制订汽车流通服务政策,指导报废汽车管理工作,负责老旧汽车更新工作,规范汽车、建材市场秩序。

7.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七)商业改革发展司

1.拟订国内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战略、行业规划、标准和政策并组织实施,起草有关法律法规,拟订规章。

2.拟订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推进工贸结合、农贸结合、内外贸结合。

3.拟订优化流通产业结构的政策并组织实施,优化商业布局和结构。

4.拟订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内贸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规划、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商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管理、规范和指导无固定地点销售,指导散装水泥推广工作,推进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现代化。

5.指导流通企业改革和管理工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6.组织开拓市场,拟订开拓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商企业营销工作。

7.拟订流通现代化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组织实施国家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有关流通领域重大投资项目,推广先进流通技术。

8.指导、管理和规范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国内展览、再生资源回收、外轮供应、免税商店和居民服务等行业。

9.拟订成品油流通发展规划和政策,起草有关法规,规范成品油等重要商品流通秩序。

10.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八)市场运行调节司(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

1.起草有关市场运行调节的法律法规,拟订相关规章、标准并组织实施。

2.监测国内市场运行和重要商品供求状况,负责市场预测、预警和信息;研究提出市场运行和调控方面的政策建议,组织解决市场运行的有关重大问题。

3.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负责肉类、食糖、边销茶等国家储备的收储、投放、轮换、加工及国家储备库建设的相关工作。

4.组织指导"三绿工程",负责"菜篮子"产品流通的行业指导和管理,负责生猪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

5.指导协调酒类产销工作,拟订酒类管理的政策并组织实施。

6.拟订茧丝绸行业规划和有关政策,协调行业发展,组织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实施国家厂丝储备。

7.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九)外国投资管理司

1.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分析、研究跨国投资趋势和外商投资总体情况,定期向国务院报送有关动态,协调各部门意见,提出吸收外商投资重大问题的建议;参与制订利用外资的发展战略及中长期规划。

2.起草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拟订相关规章、政策和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参与拟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并共同;拟订向外商转让资产、股权、经营权以及相关的兼并、承包、租赁工作的有关政策;协调相关部门拟订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相关部门拟订涉及投资议题的多双边谈判的中方立场和方案。

3.管理全国外商投资审批、备案和备案确认工作。依法核准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包括补偿贸易项目)、限制外商投资及法规规章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合同、章程及变更;核准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核准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会同有关司局核准商业流通领域外商投资项目。

4.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章程的情况,协调解决外商投资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牵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负责外商投资统计和综合分析工作。

5.指导和管理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工作。编报、下达外商投资企业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出口商品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自动登记进口商品的相关工作。

6.研究拟订投资促进战略,指导和管理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建立多双边投资促进机构并开展相关工作,筹划跨地区大型投资促进和外资政策宣传活动。

7.指导并协调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制订相关发展战略、政策和法律规范并组织实施;联系经济特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经济区域吸收外商投资工作。

8.联系投资促进事务局。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对外援助司

1.拟订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起草对外援助法律、法规,拟订部门规章;研究和推进对外援助方式改革。

2.编制对外援助计划并组织实施,拟订国别援助方案,确定援助项目。

3.负责政府间援助谈判,商签援助协议,处理政府间援助事务,办理援外项目对外移交;负责援外贷款偿还和债务重组工作。

4.核准各类援外项目实施企业的投标资格,组织援外项目决标,下达援外项目任务,监督检查各类援外项目的实施。

5.负责编报对外援助资金预决算和援外统计工作。

6.负责使用援外经费,监督和管理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基金项目,并解决政府间重大问题。

7.指导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的相关援外工作。

8.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一)对外经济合作司

1.组织、协调实施"走出去"战略;指导和管理对外投资、境外加工贸易和研发、境外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服务贸易出口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

2.起草对外经济合作法律、法规,拟订相关部门规章和促进、保障、监管等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发展战略及规划。

3.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类除外)并实施监督管理。制定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资格标准并组织实施,规范对外经济合作经营秩序。

4.监测、分析对外经济合作运行情况,制定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统计制度并组织实施。

5.拟订对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和年检办法、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和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并组织实施。

6.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方面的多、双边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机制,商谈落实政府间合作项目;建立重点产业、企业联系制度,指导重大对外经济合作项目的实施。

7.指导和管理对外经济合作方面的相关培训工作。

8.指导对外经济合作的促进工作。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二)进出口公平贸易局

1.拟订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的部门规章和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进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其它与贸易救济措施相关的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

2.承担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涉及进出口公平贸易的相关工作及对外事务;负责相关进口案件的受理、立案、对外公告的、产品范围调整、信息披露、对有关利害关系方的通知等;负责倾销、补贴和保障措施进口数量增长的调查和裁决;会同产业损害调查局拟订以商务部名义的相关公告并监督实施、跟踪评估;负责与承诺协议相关的磋商、谈判,商签承诺协议并监督实施。

3.负责调查并分析各国(地区)的贸易及投资法律法规、政策及措施,对涉及我国的歧视性内容和措施进行相关磋商、谈判并开展应对工作。

4.负责指导、协调境外对我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应诉及相关工作,建立并完善我出口应诉机制。

5.跟踪和分析进出口产品有关情况,建立并完善全球贸易投资壁垒调查及预警网络和机制,定期国别(地区)贸易投资环境调查报告。

6.指导和协调国内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和企业开展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的宣传、培训、咨询。

7.协调相关部门拟订多双边贸易协定谈判中与贸易救济措施有关内容的中方立场,参与相关谈判;负责世贸组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协议下的多双边磋商;负责与进出口公平贸易有关的多双边交流与合作。

8.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三)产业损害调查局

1.拟订与产业损害调查相关的部门规章、政策并组织实施;参与拟订进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贸易救济措施有关的部门规章。

2.负责审核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案件立案审查中有关国内产业损害的内容。

3.负责进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贸易救济措施案件中国内产业损害的调查和裁决;参与拟订以商务部名义的相关公告。

4.跟踪与评估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和效果,提出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

5.建立并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监测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及进出口异常情况对国内产业及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定期报送产业损害预警报告,产业竞争力动态,研究并提出应对措施的建议。

6.指导并协调国内有关部门和相关中介组织开展产业安全方面的工作,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和培训。

7.参与与进口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相关的磋商、谈判。

8.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四)信息化司

1.拟订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信息化建设规划、相关规章并组织实施。

2.拟订商务部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相关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项目立项,组织制订项目整体方案,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并协调重大问题,组织项目验收;监督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负责部机关、特派员办事处和驻外经商机构的办公自动化工作。

4.参与国家信息化、"金关工程"相关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联系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5.拟订推动企业信息化、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拟订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电子商务相关标准、规则;组织和参与电子商务规则和标准的对外谈判、磋商和交流;推动电子商务的运用及国际合作。

6.负责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规划、立项并组织开发;管理商务部政府网站。

7.组织商贸领域信息化的培训与交流。

8.联系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五)外事司

1.拟订商务部外事工作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2.协调、联系、安排由商务部主办的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及相关礼宾工作。

3.协调、联系和安排部领导出访计划和外事活动。

4.综合平衡商务部邀请的外国副部级以上代表团的来访计划并负责接待。

5.负责商务部大型外事活动的礼宾工作,管理并指导部属单位的外事礼宾工作。

6.协调商务部主办的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以及部领导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

7.审批部属单位的跨地区、跨部门出国经贸团组。

8.负责部属单位因公出国(境)人员护照签证的申办和管理工作。

9.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十六)直属机关党委(纪委)

1、直属机关党委

1)负责商务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群众工作。

2)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和协助行政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教育、管理和监督党员,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督促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合法权利。负责部党校建设,培训和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及后备干部。

5)负责部属单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了解、掌握党员干部(含驻外人员)的思想动态并提出工作建议。

6)协助党组管理机关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干部;配合干部人事部门对机关行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和民主评议,对机关行政干部的使用和奖惩提出意见和建议。

7)领导部机关和直属单位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等群众组织。

8)做好统战工作,团结非党干部和群众。

9)承办党组和上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

2、直属机关纪委

1)负责商务部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和行政监察工作。

2)开展党纪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作出维护党纪的决定。

4)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政监督;对同级和下级党的委员会进行监督;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5)受理检举和控告,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检查和处理违纪违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民利不受侵犯。

6)推动商务部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7)承办上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交办的任务。

文化部

【代码】126

一、主要职责

(一)研究拟定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拟定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指导文化体制改革。

(三)管理文学、艺术事业,指导艺术创作与生产,扶持代表性、示范性、实验性文化艺术品种、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归口管理全国性重大文化活动。

(四)拟定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五)归口管理文化市场,拟定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划;研究文化市场发展态势,指导文化市场稽查工作。

(六)管理社会文化事业,拟定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各类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七)管理图书馆事业,指导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组织推动图书馆标准化、现代化建设。

(八)归口管理对外文化工作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的文化交流工作,拟定对外及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文化交流政策、法规;代表国家签订中外文化合作协定、年度执行计划和文化交流项目计划;指导驻外使(领)馆文化机构及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文化机构的工作。

(九)按照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文物局。

(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协助部领导对有关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督促和检查;制定机关内部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机关政务;管理机关行政事务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制定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研究拟定文化艺术工作政策;编制并组织实施文化立法规划,拟定综合性文化法律、法规草案;起草部重要文件、报告。

(三)计划财务司

研究拟定文化经济政策;监督直属文化企、事业等单位财务工作;管理文化、科研、外事等文化单位经费;拟定文化设施标准,规划、指导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指导机关和直属单位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

(四)人事司

研究拟定文化艺术人才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动文化系统人事劳动体制改革;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工作;管理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文化中心的公务人员派遣等工作。

(五)艺术司

管理文学、艺术事业,编制并组织实施艺术事业发展规划;指导文艺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研究指导改革工作;协调全国性艺术比赛、展览和非营业性演出等重大艺术活动;指导部直属艺术单位业务建设。

(六)教育科技司

研究拟定并组织文化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制定文化科学技术管理法规并监督实施;协调国家重点文化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攻关及重大成果的推广,推进文化科技信息化建设;负责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负责共建的高等艺术院校业务协调,指导中等艺术教育,进行艺术水平等级考试宏观管理。

(七)文化市场司

研究拟定文化市场和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娱乐经营活动的管理政策、法规并监督实施;管理文艺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艺术品市场,负责艺术品进出口经营活动的管理;管理音像市场的批发、零售、出租、放映;负责音像制品的进口管理;研究文化市场发展态势,指导文化市场稽查和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负责电子游戏经营日常监管工作;负责利用互联网从事文化产品传播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及其内容监控管理。

(八)文化产业司

研究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协调文化产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九)社会文化司

管理社会文化事业,研究拟定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少年儿童文化、各类图书馆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文化艺术普及工作;指导图书文献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推进图书馆间协作和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指导图书文献古籍保护工作;协调全国性重大社会文化活动。

(十)对外文化联络局(港澳台文化事务司)

归口管理对外文化工作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文化交流工作,拟定对外和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台湾文化交流政策、法规;办理签证、中外文化合作协定、年度执行计划和文化交流项目计划;指导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中心)的业务工作,指导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文化机构工作;负责对外文化宣传工作;协助人事司选派和管理驻外干部。

(十一)直属机关党委

负责文化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统一管理国家文物局机关党委工作。

(十二)离退休干部局

负责落实离退休干部的有关政治、生活待遇;了解离退休干部的健康、学习和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合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统一组织部机关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负责党员离退休干部的组织生活、重大节日活动、健康疗养、各项文体活动、各种知识讲座、参观工农业建设项目、春秋游;负责对直属单位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指导;走访慰问离退休干部,管理老干部用车等项工作

(十三)机关服务局

研究制定机关后勤工作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推动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承担机关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根据机关后勤服务工作规划和要求,与机关签定并履行服务合同;承担机关划转的部分行政事务性工作;承担机关交由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保证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促进所属服务经营单位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承担受部委托单位的管理;受部委托管理文化类全国性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

卫生部

【代码】127

一、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卫生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拟定卫生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制订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提出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国卫生资源配置,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指导卫生规划的实施。

(三)研究制订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工作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和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实施。

(四)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制订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疾病的防治规划;组织对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

(五)研究指导医疗机构改革,制订医务人员执业标准、医疗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性并监督实施。

(六)依法监督管理血站、单采血浆站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

(七)研究拟定国家重点医学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国家重点医药卫生科研攻关,指导医学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管理直属单位。

(八)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和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学校工作,组织制订食品、化妆品质量管理规范并负责认证工作。

(九)制订国家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拟定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卫生技术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并组织实施。

(十)组织指导医学卫生方面的政府与民间的多边、双边合作交流的卫生援外工作,组织参与国际组织倡导的重大卫生活动。组织协调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医学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十一)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十二)承担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三)负责中央保健委员会确定的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按照规定管理中央各部门有关干部的医疗工作。

(十四)组织调度全国的卫生技术力量,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重大突发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疫病的发生、蔓延。

(十五)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十六)根据国务院规定,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卫生部设10个职能司(局、厅):

(一)办公厅

协助部领导组织综合性政策调研,拟定卫生工作重大政策,负责综合协调机关政务工作,制订部机关各项工作制度;负责会议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机要保密、机关财务、行政事务、新闻和宣传、资产、房产、信息、统计、档案管理以及、保卫工作。

(二)人事司

研究制订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卫生人员工资福利标准,指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负责部机关机构编制和国家公务员管理。负责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劳动工资、职称和专家管理及领导干部任免事宜;指导卫生系统全国性表彰工作。

(三)规划财务司

研究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国卫生资源配置,拟定卫生财务管理规章;研究提出卫生服务价格建议,组织拟定国家卫生装备标准,协调国外卫生贷款的利用工作。

(四)卫生法制与监督司

制订卫生立法规划,组织协调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标准的拟定工作。负责卫生行政复议和对卫生执法的监督。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和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组织制订食品、化妆品质量管理规范并负责认证工作。

(五)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

研究拟定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划和服务标准,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的实施。研究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制订妇幼卫生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监督母婴保健专项技术的实施;统筹协调健康教育工作。

(六)医政司

研究指导医疗机构改革,拟定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管理法规和服务标准,拟定医务人员执业标准、服务规范;监督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依法监督管理血站、单采血浆站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重大人员伤亡事件组织紧急救护。

(七)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拟定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与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防治规划和措施,组织对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名录;组织调度全国的卫生技术力量,对重大突发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承办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八)科技教育司

研究拟定国家重点医学科技发展规划,确定卫生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制定基础性研究、重大疾病研究、应用研究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协调国家重点医药科研攻关,指导医学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组织研究医学卫生技术标准。拟定医学教育发展规划和成人医学教育管理办法;指导医学专业学位建设和高中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指导部属院校的教学工作。

(九)国际合作司

组织指导医疗卫生方面的政府与民间的多边、双边合作交流和卫生援外工作,组织参与国际组织倡导的有关卫生方面的重大活动;组织协调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医学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管理外事行政业务及部机关外事活动。

(十)保健局

负责中央保健委员会确定的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组织国家重大活动的医疗保健工作,负责高级外宾医疗安排,管理中央各部门有关干部的医疗工作。

(十一)机关党委

负责部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代码】128

一、内设机构及其职能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置8个职能司(厅),22个职能处(室)。

(一)办公厅

组织协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为委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负责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决策的督查督办工作;负责起草重要文件、报告;协助委领导组织机关工作;负责重要会议的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档案资料、电子政务、信息、、督办以及基建、保卫等机关行政管理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提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草案,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立法和行政规章的规划、管理工作,检查监督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诉讼及行政复议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奖励与社会保障制度;指导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等工作,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治理。

(三)发展规划司

研究提出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组织对人口规模、趋势、素质、结构等人口和计划生育重大问题的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编制人口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拟订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计划;拟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规范;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负责有关计划生育的人口统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参与分析研究全国人口统计数据,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人口信息。

(四)宣传教育司

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开展全民性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协调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规范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品的管理;组织委新闻会。

(五)科学技术司

组织编制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研究、生殖健康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依法负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拟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避孕药具使用和节育技术推广的规章、规范和标准;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基层网络建设和科学普及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围绕生育、节育、不育拟订生殖保健服务的规划与规范;配合卫生部门做好优生优育和艾滋病预防等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

(六)财务司(含审计室)

编制中央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经费支出的预、决算及避孕药具需求计划;拟订中央补助地方事业经费和避孕药具经费计划;编制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规划和标准;编制并组织实施中央级政府采购计划;对中央补助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社会抚养费和行政事业性经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以及避孕药具的管理和发放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研究财政投入的政策措施,协同有关部门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投入体制和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指导和监督直属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负责直属单位审计监督工作。

(七)人事司

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教育、国家公务员培训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规划;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工作。

(八)国际合作司

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外事工作的整体规划;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对外宣传工作;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出国事宜的审批和管理工作。

(九)机关党委

负责党委机关及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机关党委设机关党委办公室。

负责起草委直属机关党建规划;拟订并协调实施直属机关党委年度工作计划;承办直属机关党委的组织、宣传、统战、群工工作和直属机关纪委的工作;负责直属机关党委会议重要决议的督办工作;联系党校、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等部门的工作;承办机关党委日常文秘工作。

(十)纪检监察局

1.监督、检查国家计生委及所属系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执行国务院决策情况;在《中国共产程》和《行政监察法》规定范围内,对委党组及其成员和其他领导干部实行监督。

2.协助国家计生委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会同有关部门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纪、政纪教育。

3.监督、检查国家计生委及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

4.督促、协调国家计生委研究制定本系统、本行业预防和腐败的措施。

5.受理对检查、监察对象的控告及其申诉;调查处理检查、监察对象违纪、政纪的案件。

6.完成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国家计生委党组、行政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人民银行

【代码】129

一、主要职责

(一)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

(五)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六)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七)经理国库。

(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九)制定和组织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负责数据汇总和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十)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承担反洗钱的资金监测职责。

(十一)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十二)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活动。

(十三)按照有关规定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十四)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组织协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机关日常工作,承担有关文件的起草、重要会议的组织、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信息综合新闻、档案、、保密工作。

(二)金融市场司

拟订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管理规定;承办有关金融机构在上述市场的市场准入及退出审批工作;分析市场工具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监测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防范跨市场风险。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研究、拟订和实施宏观信贷指导政策。

(三)会计财务司

研究银行业会计准则和制度,协助有关部门完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会计制度、办法和会计科目;组织实施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编制并监督检查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财务预决算;编制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等会计财务报表;承办中国人民银行系统财务、基建、固定资产和政府采购项目管理工作。

(四)货币金银局(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工作会议办公室)

拟订有关货币发行管理办法;承担人民币管理和反假货币工作;安排现钞和辅币的生产、保管、储运、更新和销毁;管理现金投放、回笼及库款安全;管理国家黄金储备。承担国务院反假货币联席工作会议的日常工作。

(五)内审司

拟订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规章、制度和办法;监督检查工作人员执行金融政策、法规,依法履行公务和执行财务纪律的情况;承办主要负责人的离任审计工作,对违法违规人员的处理提出建议;指导、监督、检查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内审工作。

(六)征信管理局

承办信贷征信管理工作;拟订信贷征信业发展规则、管理办法和有关风险评价准则;承办有关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工作。

(七)条法司

起草与中央银行职责有关的金融法律、法规草案;起草、审核与中央银行职责有关的金融规章;承办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命令和规章的解释工作;开展金融法律咨询服务、相关金融法律事务和金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承办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对中国人民银行参加的国际金融活动提供法律意见,出具法律证明书。

(八)金融稳定局

研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协调发展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综合研究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评估我国金融系统风险,研究实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协调金融风险处置中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的选择;实施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机构的检查,并参与有关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或重组等工作;负责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承办涉及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业重组方案的论证和审查工作;管理金融风险处置或金融重组中以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所置换的资产。

(九)支付结算司

组织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和建设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订支付结算规则,制定支付清算、票据交换和银行帐户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研究规范支付结算工具创新业务;研究拟订银行卡结算业务管理规章;研究拟订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制度。

(十)国库局

经理国家金库业务,拟订国库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为财政部门开设国库单一帐户;对国库资金收支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供国库单一帐户的收支和现金情况,并与同级财政部门核对国库单一帐户的库存余额;监督管理预算资金的收纳、支拨、退付等事项,维护国库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国务院财政部门向各金融机构发行、兑付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十一)人事司

拟订中国人民银行人事、教育、劳动工资管理制度、办法并组织实施;承办中国人民银行系统机构、人员编制和干部管理工作;承办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拟订人员培训规划,组织人员考试测评工作;负责统战工作。

(十二)反洗钱局(保卫局)

承办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研究和拟订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则和政策;承办反洗钱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汇总和跟踪分析各部门提供的人民币、外币等可疑支付交易信息,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并协助司法部门调查涉嫌洗钱犯罪案件;承办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定防范措施;组织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金银、现钞、有价证券的保卫和武装押运工作。

(十三)货币政策司

研究、拟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组织执行;研究提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建议并组织实施;研究拟订本外币利率政策、管理办法及人民币汇率政策;提出并组织实施利率调整方案、汇率改革方案;拟订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政策和业务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承办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

(十四)调查统计司

承办金融信息和有关经济信息的搜集、汇总、分析工作;制定金融业综合统计制度,协调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负责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统计并按规定对外公布;参与金融和货币统计有关的会计科目设置;搜集、整理与人民银行有贷款关系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按照规定提供金融信息咨询。

(十五)科技司

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应用系统的规则、设计、建设和维护等技术服务工作;承办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科技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拟订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协调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按照规定协调有关金融科技工作。

(十六)国际司

承办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金融组织、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金融组织以及各国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的官方联系和业务往来的有关工作;按照规定承办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开放的有关工作;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外事管理工作;联系、指导中国人民银行驻外机构的业务工作。

(十七)研究局

围绕货币政策决策,对经济增长及运行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金融法律、法规、制度,跟踪了解其执行情况;跟踪研究我国产业政策和工业、农业、财税、外贸等部门经济动态以及货币信贷、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等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

(十八)党委宣传部

负责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党的思想建设和宣传工作;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九)机关党委

负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机关及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审计署

【代码】130

一、主要职责:

(一)拟定审计方针政策,参与制定审计、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审计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办理地方性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备案审查;组织领导、协调监督各级审计机关的业务。

(二)向国务院报告和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审计情况,提出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宏观调控措施的建议。

(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直接进行下列审计:

(一)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

(二)中央各部门、事业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

(三)省级人民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

(四)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和中央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状况。

(五)国务院各部门管理的和受国务院委托由社会团体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环境保护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

(六)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

(七)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审计署进行的审计。

(四)向国务院总理提交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报告。

(五)组织实施对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情况的行业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依法受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审计决定的复议申请。

(六)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同领导省级审计机关,协同办理省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事项;管理派驻地方的审计特派员办事处。

(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配合稽察特派员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组织对其他国有企业和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

(八)组织实施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监督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业务质量;组织审计专业培训。

(九)组织开展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

(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办理署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有关重要会议的组织和有关报告、文件以及审计机关管理制度的起草;编制审计工作规划,安排年度审计项目;划分署机关、派出审计机构和派驻地方审计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范围;管理宣传、行政后勤、保卫等项事务;管理审计事业经费,对署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联系派出审计机构、驻地方审计特派员办事处和特约审计员;承担审计署举报中心的工作。

(二)财政司

财政审计司的主要职责:拟定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实施方案,汇总审计结果;负责审计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家税务局系统税收征管情况、海关关税和进出口环节税征管理情况、中央国库办理中央预算资金的收纳拨付情况、省级人民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负责审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及其在京下属单位和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财务收支状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指导地方财政审计业务。

(三)行政事业审计司

行政事业审计司的主要职责:负责审计与中央财政有关拨缴款关系的全国人大机关、全国政协机关、最高法院机关、最高检察院机关和武警、政党组织、社会团体的财政财务收支;负责审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及其在京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行政事业审计业务。

(四)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

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的主要职责:负责审计国务院农业与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及其在京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负责审计由国务院农业与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和受国务院委托由社会团体管理的农林水利、资源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负责审计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的农林水利、资源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业务。

(五)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的主要职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负责审计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预(概)算执行和决算,并配合稽察特派员对国家重大项目的预(概)算执行和决算进行监督;负责审计国家投资公司的财务收支;组织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审计监督;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业务。

(六)经济责任审计司

经济责任审计司的主要职责:指导地方审计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草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规章、规定和工作方针、政策;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调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组织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统计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编发有关信息,向有关部门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复核审计署出具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业务文书;与相关部门协调有关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履行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责;解释经济责任审计专项法规、规章、规定。

(七)人事教育司

人事教育司的主要职责:负责办理署机关、派出审计机构、驻地方审计特派员办事处、在京直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及其人员管理、工资福利、专业技术职称考评;协助地方管理省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组织和指导审计系统的教育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

(八)监察局

驻审计署监察局主要职能:在中纪委、监察部、审计署的领导下,负责驻审计署纪检组决策的具体组织实施和落实。组织对审计署机关、派出机构及工作人员和审计署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执行国家法律、政策、决定和审计署指示、决议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对监察对象违纪违法案件和其他举报问题的调查处理,受理举报、不服处理的申诉案件;组织审计系统的党风党纪教育,制定廉政规章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组织审计系统的纠风工作,开展专项执法监察;组织调查研究、检查活动,指导审计系统廉政建设;研究制定纪检监察工作业务规章制度;完成中纪委、监察部、审计署交办任务,并向其报告工作。

(九)法制司

法制司的主要职责:负责审计法律、法规、规章的草拟及修改和报批,办理有关的协调工作;研究财政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出有关建议;组织对地方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办理地方性审计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审核与复核署机关和派出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受理审计行政复议和应诉;组织实施审计普法教育;指导地方审计机关的法制工作。

(十)金融审计司

金融审计司的主要职责:负责审计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含分支机构)及其在京下属单位、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属证券交易所的财务收支;负责审计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和其他中央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状况;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金融审计业务。

(十一)经贸审计司

经贸审计司的主要职责:负责审计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其在京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配合稽察特派员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组织对其他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组织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经贸审计业务

(十二)社会保障审计司

社会保障司的主要职责:负责审计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其在京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负责审计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管理和受国务院委托由社会团体管理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收支以及各项社会福利、救灾救济、扶贫开发、优抚安置和社会捐赠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负责审计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社会保障审计业务。

(十三)外资运用审计司

外资运用审计司的主要职责:审计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援助和赠款项目的财务收支;提供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援助、贷款项目的审计公证报告;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外资运用审计业务。

(十四)外事司

外事司的主要职责:办理署机关及直属单位人员出国的有关事项,接待国外来访团组,联系外国审计机关和国际审计组织;管理对外审计合作项目;组织联系对境外机构、企业和投资项目的审计业务。

(十五)直属机关党委

直属机关党委主要职责:

1.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业务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3.紧密围绕中心,做好党员和干部职工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

4.严格对党组织和党员的管理,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监督党员履行义务,维护党员的权利。

5.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纠正不正之风。

6.按照严格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积极慎重的原则,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7.协助署党组配合人事部门,做好对干部的考核、任用和民主评议工作。

8.做好统战工作。

9.领导机关工、青、妇等群众组织,讨论研究他们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其在联系群众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机关建设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

10.承办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署党组交办的其他任务,定期向工委和署党组汇报机关党委的工作。

(十六)离退休干部局

政协协商工作计划篇8

把握机遇创新务实促进全省招商工作跨上新台阶同志们:现在我就贯彻全省经济工作和发展与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明年招商工作讲几点意见。一、XX年招商工作情况XX年,招商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大特区与大都市互动合作”计划,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继续保持了我省招商工作的良好发展势头。第一,区域合作取得新进展。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紧紧盯住大都市,以特色参与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要求,成功举办了长三角招商活动,积极参与了第二届“珠洽会”,两大活动等签署81个重大合作项目、总金额达700多亿元。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了**努力打造“环境、产业、体制”三大特色,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强烈愿望,树立了**开放、务实、充满活力的新形象。第二,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取得新成绩。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十大”工程,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努力培育支撑**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矗基础设施方面。铁道部与省政府签署了**西线铁路改造和东线轻轨建设协议。中远集团与省政府签署了建设港口、航运、物流、修船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广核集团与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框架协议。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以建设移交方式(bt)参与万宁、琼海、儋州等市县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方面。由中石化仪征化纤集团重组的24万吨瓶级聚酯切片项目已顺利建成进行试生产。福耀集团年产70万吨浮法玻璃项目已完成征地、初步设计,将于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160万吨造纸项目国家已批准建设。荷兰dsm和中海油合资建设的12万吨三聚氰氨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有望今年开工。石英砂开采项目,硅比科集团董事会已决策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与省政府就中外合资建设**商业原油储备中转基地项目签署了投资合作意向书,取得了积极进展。旅游产业方面。中信集团博鳌特别规划区二期部分工程开始建设。中信泰富有限公司和万宁市政府签署了开发神州半岛项目框架协议。华润集团石梅湾项目继建设文化广场后,将开工建设一家五星级酒店。香港电讯盈科、中国保利集团、上海联合体与三亚市政府签署了开发海棠湾意向。香港新世界集团投标取得了开发海口市美丽沙项目。深圳华隆投资集团与文昌市政府签署了铜鼓岭项目开发协议。中国地产香港恒基集团决定投资陵水清水湾项目。文化科技方面。吉利集团投资建设的三亚学院已于XX年秋季开始招生,并将继续斥巨资打造“国际康体养生中心”、“史前文化博览馆”、“儒家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微软公司与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晨兴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与陵水县政府签署了开发建设高新技术研发、教育、培训、会议等一揽子项目。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已经完成多个单项论证,进入审批立项阶段。第三,签约项目履约率达到新水平。两届“珠洽会”、“海洽会”和上海招商活动,共签署219个项目,金额达1500多亿元。XX年,按照属地管理推进原则,将任务逐一分解到有关市县和厅局,实行项目跟踪责任制和季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逐个抓好项目落实。截止XX年底,签约项目执行率达73.6%。其中,竣工投产(试产)项目、科研及经贸合同执行项目35个,完成投资48.64亿元;在建项目41个,累计投资18.21亿元;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85个;其余48个项目正在逐步落实土地和规划设计等事宜。第四,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各市县、各厅局和全省招商系统制定改善投资环境方案,采取切实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成立了省投资环境投诉中心,一批久拖不决、投资者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开展“大接访”和监督专员、特邀监察员走访企业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继海口、三亚、老城开发区之后,琼海、儋州、万宁、东方、五指山、定安等市县成立了投资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投诉电话,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服务模式,简化办事程序,专人负责受理企业的投诉,为投资商提供全程服务。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一些企业落户市县,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XX年市县共引进近500个项目,实际投资超过100亿元。XX年,全省招商工作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工作的结果,是各厅局、市县真抓实干的结果,全省招商系统的同志们为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XX年招商工作有了以下新的特色:(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认真办好大型招商活动为了吸引的国内外客商关注**,投资**,XX年,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认真办好上海招商活动。XX年把“双大互动”的重点放在长三角地区,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以“携手共进、互动共赢”为主题的大型招商活动。上海市及浙江、江苏地区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及外国驻沪商务机构代表等共6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会议。省委省政府党政代表团赴江、浙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加强了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联系。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在长三角地区掀起了“**潮”。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了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的交流合作,省政府组成代表团赴成都参加了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和相关招商活动。参与制定和起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纪要》等区域合作纲领性文件,签署了科技、信息、交通、物流、环保、旅游、质量技术监督、文化卫生以及经贸、劳务等多项合作协议。在活动期间,参观考察了四川省政务服务中心、九寨沟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学习借鉴四川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配合人民日报华南版、四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我省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的优势和特色,展示了**省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的新姿态和新成果。参加XX年(日本)世界博览会“**活动周”、第九届“厦洽会”、“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第二届东盟博览会”和“博鳌”等活动,通过展览和与客商对接等形式,扩大**影响,加深了国内外企业对**的了解。(二)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实行跟踪责任制,强化服务,积极协调落实建设条件,推动重大项目进展。积极协调,推进在建项目顺利建设。三亚市和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三亚学院建设中的征地、通电、通水、通路等问题,三亚学院一期在不到半年时间内投资2.5亿元,建成了工程量达9万平方米的教学设施,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招生的目标。保亭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解决毛拉洞水库续建工程建设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全力支持项目建设,项目按计划竣工运营。琼海市积极协助中信集团博鳌二期项目完成了特别规划区总规修编工作,4月份开始了部分工程建设。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经过近两年努力,国务院批准同意重组洋浦经济开发区,引进了有实力的新股东,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土地开发,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跟踪服务,加快签约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协调70万吨浮法玻璃项目征地、供水、供电、道路、港口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福耀集团和省政府签署了加快项目投资协议。荷兰dsm公司和中海油合资建设的12万吨三聚氰氨项目已完成可研报告,XX年下半年开工建设。文昌石英砂开发已完成运输公路、港口设计,目前石英砂开采项目已通过硅比科公司董事会讨论,计划今年开工建设。引进哈佛大学生命研究所在海口成立维缇瑷(vti)生物研究院,进行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研发,目前进入综合实验楼基建阶段。创造条件,推进招商项目签约。通过招投标,海口市政府与香港新世界集团签署了投资20亿元开发海口美丽沙项目协议。协助三亚市政府做好项目前期协调服务,香港电讯盈科、中国保利集团、上海联合体与三亚市政府签署了170亿元开发海棠湾投资意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促成了中信泰富和万宁市政府签署了投资100亿元开发神州半岛项目框架协议,目前完成了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正在进行总体规划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开发咨询服务,促成香港恒基集团投资20亿元开发陵水县清水湾项目。积极做好跟踪服务和规划论证,促成深圳华隆投资集团与文昌市政府签署铜鼓岭国际化生态旅游区开发意向。培育一批新项目。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完成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项目建设论证和地质初勘、气象条件分析、海洋潮位分析等多个单项论证,加快项目报审进度。主动邀请阿联酋石油考察团来琼考察,组织省政府代表团赴阿联酋实地考察,就中外合作开展商业原油储备中转基地建设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争取新加坡太平洋利芝菲尔德海洋公司,将海上石油造船项目选址在临高金牌工业开发区,近期将开展在**设立公司、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使**的投资环境有根本转变,并把XX年确定为投资环境建设年,各市县、各部门和全省招商系统,按照《**省投资环境建设年实施方案》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强监督检查,推进投资环境建设年建设活动。XX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投资环境建设年的要求,推行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重大项目代办制和签约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组织招商部门和企业,召开签约项目落实情况座谈会,了解掌握签约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签约项目碰到的问题。开展投资软环境调研,积极协调落实优惠政策。设计**省投资环境调查问卷,通过有关厅局、市县招商部门、中介机构和招商网,在全省范围内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对我省投资环境进行了全面摸底。整理分析投资环境调查问卷样本数据,形成**省投资环境调查报告,为省委省政府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根据招商需要,对我省现行优惠政策,按照税收、土地、产业、出入境、人才引进、航权开放等进行归纳整理,让投资者更加清晰地了解**的投资优惠政策。为企业项目建设提供政策咨询,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积极为项目建设落实优惠政策,树立诚信政府新形象。(四)创新招商方式,扩宽招商渠道近两年来,由于各厅局、各市县领导的重视,全省招商工作日趋活跃,招商部门适应招商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招商新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瞄准龙头企业,培育优势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个产业。引进福耀玻璃集团投资建设浮法玻璃项目,将构筑我省玻璃加工产业。中石化炼油项目和原油储备中转基地项目,将为我省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及其延伸产业链打下坚实的基矗中信泰富、香港电讯盈科、和记黄埔、恒基旅业、保利集团等大公司开发旅游项目,将整体提升我省旅游水平,提高旅游产业开发档次。引进硅比科投资石英砂开采项目,将对我省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起到示范作用。中远集团投资港口、物流、航运,将打造我省港口经济优势。规划招商,提高招商水平和质量。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策划项目,以规划引导招商。有关部门、市县和企业认真做好洋浦、老城、博鳌二期、铜鼓岭国家生态旅游区、海棠湾、海口药谷等园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策划包装招商项目,提高了招商项目水平。近年来,在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浆纸等新型工业产业链,三亚学院建设、海口“药谷一期”、海棠湾、海口美丽沙、铜鼓岭国家生态旅游区开发等方面规划招商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加强网络招商,扩大招商范围。**招商网已成为投资商了解**的门户网站,点击率不断提高。近年来,不断完善网站功能,建设市县招商网页,及时更新招商信息,实现**招商网与政府网站资源共享,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产业政策和投资项目动态的平台。XX年,我们也非常重视与中介组织、外国驻华机构和我国驻外机构的沟通联系。增加了招商渠道,扩大招商范围。同志们,XX年是执行“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各级招商部门是在“十五”期间相继设立的,时间不长。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市县、各部门主动参与、大力支持,招商工作步入了积极主动、注重实效、稳步发展的轨道。全省上下对招商工作更加重视,贯彻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战略更加主动,改善投资环境更加重视,策划招商项目更加理性,与国内外大企业联系日益密切,招商工作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显着。但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全省招商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各市县发展不平衡,招商项目不足,招商方式不够多样,服务意识、办事效率还有待提高,投资环境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对此,招商部门的同志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我们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二、XX年招商工作安排XX年是“xx”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招商工作,保持我省招商工作的良好发展势头,对于促进我拾xx”期间投资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XX年,在国际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有利条件下,我省招商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全省经济实现了从恢复性增长向持续、稳定、健康、较快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配套能力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更加明显,行政环境和金融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有了新起色,各市县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关注**的国内外企业越来越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把握机遇,力争在新的一年有新的作为。XX年全省招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xx”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继续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优势产业和薄弱环节招商,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项目落实,确保“xx”开局之年招商工作取得新成绩。(一)认真抓好重点招商活动深化和丰富“双大互动”内容,扩大宣传推介范围,拓展区域合作领域,提高招商活动实效。瞄准国内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已经形成一批实力强大、产业特色明显,处于扩张发展期的企业。今年将有针对性选择部分省市开展互动活动,与我省产业发展方向相对接的大型企业加强合作。继续开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XX年将在云南召开第三届“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会议。各市县要结合本地实际,以积极的姿态寻求与“泛珠三角”区域企业的合作,精心策划招商项目,提前联系投资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招来实实在在的投资项目,促进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香港“海洽会”和上海招商活动的成果。前两年我省落实“双大互动”计划,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举办了招商推介活动,相继吸引了这两个地区投资者对**的关注,有一批企业经过考察,产生了投资意向。要继续加强与这些企业的沟通联系,做好服务,争取这些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继续利用“中小企业博览会”、“东盟博览会”、“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深圳高交会”及“博鳌”等平台,开展招商活动。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联合投资企业,在天然气化工产业、玻璃砂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组织召开专项或座谈会,开展专题招商活动。(二)切实抓好重大招商项目建设,继续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近两年来,我省共引进了200多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对我省产业发展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XX年,要进一步强化项目跟踪责任制,实行盛市县联动,完善协调服务机制,抓好项目推进落实。积极协调解决博鳌二期、万宁石梅湾及万宁神州半岛等在建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强协调服务,确保800万吨炼油厂、60万吨甲醇、8万吨苯乙烯、10万吨聚丙烯、16万吨瓶级聚酯切片等项目投产。加强与投资商联系,积极创造条件,推动160万吨造纸、70万吨浮法玻璃、12万吨三聚氰氨和120万吨甲醇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加坡prm公司专用造船厂、石油商业储备库、海口美丽沙、新埠岛、三亚海棠湾、陵水清水湾、陵水椰子岛、文昌铜鼓岭、文昌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基地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瞄准大企业,引进参与延伸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汽车配套、林浆纸一体化、港口物流、医药、电子信息、旅游、文化、卫生等产业建设。继续做好海绵钛、多晶硅等资源加工项目和木兰港、白马井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招商引资。(三)力争薄弱产业领域招商有所突破XX年选择农业产业化、高科技产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开展重点招商,力争有所突破。农业产业化方面主要集中在优质水产、畜牧、良种繁育、大型畜禽及海产品加工冷冻基地和菠萝、芒果全省性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集散贸易基地等环节,积极引进台湾、山东、内蒙古等境内外农业龙头大企业,提高我省农产品集约化经营水平,延伸农产品加工深度。高技术产业方面主要引进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新药物研究开发等企业和机构,促进我省海洋生物资源和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引进有技术、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专业公司,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率,同时与有关部门一起探索该类项目管理运营机制。(四)开展重点园区招商提高园区集约化开发水平我省各类园区经过多年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矗XX年重点选择几个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土地相对充裕,各种配套条件较好的园区开展重点招商。洋浦经济开发区主要围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引进纸制品加工项目;围绕石油化工产业,引进下游产业链项目。东方化工城,重点引进天然气利用加工项目。昌江工业园区,重点引进矿产资源加工、新型建材工业项目。老城开发区,利用博士·院士产业园的平台,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加快西部工业走廊建设。海口药谷主要引进医药研发机构、新医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药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我省医药产业竞争力。(五)按照“xx”规划,策划一批招商项目XX年是执行“xx”规划的第一年,全省和各市县的“xx”规划即将陆续颁布实施。招商部门,要按照“xx”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要求,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组织策划一批能够体现本地资源优势、具有本地特色的招商项目,建立项目库,完善项目的各种信息资料,为“xx”期间招商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对于以前编印的招商项目和招商资料,按照新要求、新情况进行清理,做好项目和资料的更新工作。(六)继续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力争投资环境有根本改善在《******省委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力争用三年使我省的投资环境有根本改善。改善投资环境是招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抓紧抓好,抓出成效。XX年主要抓好以下三件事:一是建立和完善投资服务中心。总结已建立投资服务中心市县的成功经验,规范服务程序,完善配套机制,真正发挥方便投资者、提高办事效率的作用。积极协调支持尚未成立投资服务中心的市县尽快设立。二是继续做好投资者投诉事项处理工作。投资者投诉事项处理和投资环境监督机构设置,各市县可能不尽相同。对于投资者投诉事项不推逶、不拖延,积极协调,及时处理或报送有关部门,切实为投资者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做好招商系统干部培训工作。做好“xx”规划、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以及与招商工作有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增强招商干部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七)适应招商工作新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招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形势发展对招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县对招商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招商部门要重视自身队伍建设,加强自身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熟悉情况,掌握政策,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良好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招商工作队伍。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全省招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面对“xx”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招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抓住机遇,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扎扎实实做好招商工作,为实现**“xx”良好开局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政协工委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物业年度消防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