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12 03:24:21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1

一、基本概况:

全镇有24个行政村,总面积347.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4万余人。位于浦城与松溪、政和县交界处,与建阳相邻,村卫生所22所,各村均能开展一般医疗保健工作,能够为本地村民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卫生院正式干部职工16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12人、工人职称3人。临时工7人,退休人员14人;院内医技科室齐全,下设分院、街道门诊各一个。

二、院部基本情况:

1、建立健全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院科两级的核心作用,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勤政廉政,既分工又配合,带领干部职工共同完成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2、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行风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我院医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树立行业新风,创建文明行业窗口。

3、利用近年的医疗收入节余,在县局的统一安排下,投入自有资金7万余元,参加医疗设备招投标,对X光室和化验室等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对产科、住院部等进行了一定的修缮,积极改造院容院貌,尽可能让病人满意。

4、医德医风建设及行风评议工作加强医务人员素质培养,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规范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和院务公开制度,抓好本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活动。在重阳节前后,组织医疗骨干,为抗日老战士和镇敬老院孤寡老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送上必要的药品和节日礼品,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

5、公共卫生及传染病防治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上级卫生部门指导下,我们及时开展了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禽流感防治的全员培训,加强辖区医务人员传染病管理的业务指导和检查,严格执行网络直报和法定报告时限,全年无重大疫情事故发生。设立肠道专科门诊和发热门诊,对腹泻和发热病人中的可疑患者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确保本镇范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

6、计划免疫对儿童计划免疫门诊建设进行充实完善,在全县计划免疫门诊建设工作做出了表率,并顺利通过市卫生局的验收、审评。加大对卫生防疫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力度,在各村卫生所的密切配合下,计免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县先进行列;积极开展二类疫苗的接种工作,有效降低本镇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同时,为本院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妇幼工作加强妇幼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切实按照《母婴保健法》和县妇幼所规范要求,做好“两个系统”的管理。加强产科质量建设,继续抓好“爱婴医院”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

8、村卫生所管理全镇22所村卫生所,其中甲级卫生所4个,有31名乡村医生,已全部通过今年了的考核、换证;着实开展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严格药品采购、处方管理、收费制度等的统一,制定《水北街镇村卫生所管理规范》,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力求做到严格行业管理与保障村医合法权益的统一。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严厉打击和取缔无非法行医和异地行医活动。

9、积极协调当地政府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卫生下乡活动。组织医疗下乡小分队,以妇幼保健和老年人群多发病为重点,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路与方法,全年累计下乡送医送药共计人次,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为今后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和合作医疗工作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医疗业务建设情况:

1、门诊工作量

门诊人次人次(其中急诊人次,出诊人次)

组织卫生下乡人次数人次危重病人抢救人次

X光拍片人次化验人次

B超人次接生人次

2、住院工作量

实际床位数10张住院总人数人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床日,治愈率%,好转率%。

诊断符合率%,无死亡病例。

3、计生手术

上环人,人流人。

四、医疗收支情况(万元)

总收入财政补助医疗收入药品收入支出结余人员支出

*年11月

*年12月

增加%

五、考勤情况

全院参加考勤统计人(下伸点未列入考勤统计),参加考勤人员能出满勤,无旷工人员。

六、存在差距、薄弱环节及今后打算

1、卫生院改革创新步伐较慢,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有执业资格的医技人员严重不足,职工思想素质与当前的社会大气候不相适应,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卫生院整体业务实力有待提升;科室布局不合理,临床科室大多临近街道,不利日常诊疗和无菌操作的执行。

2、鉴于当前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我院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将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强在职卫技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按照卫生部有关精神要求,积极合理地安排人员参加专业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在此也希望县局能以县医院和县卫校为基础,在办好相关学习班的同时,设立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考核基地,以帮助卫生院切实提高医技人员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抓好医疗质量的管理。我们将继续按照卫生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要求,做好全院各科室医疗质量的日常管理、检查和监督。

2)积极开展农村居民健康体检工作,以妇幼保健和老年人群多发病为重点,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路与方法。计划在免费体检基础上,对自愿参与“健康跟踪管理”的人员,收取10元/年的管理费,为其建立较全面的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对相关必要的辅助检查,予以20%的优惠。在此基础上,主动配合县局,积极探索和开展农村合作医疗。

3)进一步加强计划免疫门诊软硬件方面的建设,*年将着重加强观前分院计免门诊的建设,希望能得到县局、县站相关的支持。加大力量推广和使用二类疫苗,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在现有基础上,经济效益再上一新的台阶。严格执行县局对村所的各项管理和考核制度,确保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功能的健全和计划免疫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大型医院 改扩建 交通系统

Abstract: The traffic problem of General hospital has always been cause for concern, Especially the large-scale hospitals which have many times of reconstructions, most of them lack of scientific and moderate forward-looking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and the expansion method is disorganiz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the function layout. Traffic problem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one which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The influence of the large hospitals in large cities are more outstanding. How to make use of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ffic organization is the first problem need to solv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raffic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flown line system theory, combining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solution is described in detail.

Keywords: Large hospital Reconstruction Traffic system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1.11.001

一、总论

(一)城市中大型医院的复杂环境

我国医院建筑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集中于解放初期至前,许多著名的大型医院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的。由于经济条件及设计水平的限制,各个单体建筑间缺乏有效的联系。随之而来的各个年代的改造,也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而随意地进行,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建设方式严重制约了医院目前及未来发展的规划建设的进行。

大型医院的改扩建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保留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关系、建设期间的周转计划、新老建筑间医疗流程的衔接等。从一些医院的改扩建实践来看,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医疗空间增加了,却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医疗秩序,究其原因是人们忽视了院区交通系统的设计。看似简单的路网布置和出入口设计,实际上包含了对院区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综合性思考。

(二)功能布局与交通组织

1.功能布局

医院由功能各异的不同组团构成,遵循医院特有的客观规律,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依靠它们的共同作用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在总体上可分为医疗区、后勤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三个组团。医疗区是医院能够最大发挥其职能的区域,也是三个组团中人流量最大的部分,应当位于院区交通最为便捷的部位。

2.功能布局与交通组织的关系

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是密不可分的,是“毛”与“皮”的关系。“皮”是指功能布局,“毛”是指交通组织,功能布局是交通组织的基础,交通附着在功能之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是说明这种关系。功能是静态的,而交通是动态的,只有通过动态的交通联系,才能使静态的功能发挥其作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医院建筑历来强调功能性,却往往忽视了交通设计。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医院对功能布局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在医院总体布局上多采用“门诊――医技――住院”的布局模式,但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没有经过细致的分析和设计,对各功能之间的人流、物流、车流的设计较为薄弱。尤其是改扩建之后的大型医院,往往是医院的骨架有了,循环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而交通组织承担着医院循环运行的重任,许多医院的功能问题实际上是交通问题。

二、现状分析

湖南湘雅二医院是一家大型三甲医院,位于长沙市交通最为拥堵的中心城区。与众多城市中的大型医院一样,它面临着改扩建带来的诸多问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交通问题是这家医院所有问题出现的症结。我们决定从交通入手,对院区各功能区域进行梳理,提出交通设计方案及规划设计方案。

(一)医院概况

在中国医学界,一直有“北协和,南湘雅”之称,意喻医学界的两座泰斗级医院。其中南部的“湘雅”在湘雅医学院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三所医院,当中的湘雅二医院始建于1958年,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南省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之一。

(二)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医院有限的空间显得越来越紧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院区外的交通压力巨大

院区主入口位于交通繁忙的人民路上,因为缺少院前广场作为缓冲,进出院区的车辆及步行人流与人民路上的车流交叉严重;同时院区入口位于人民路与梓园路的丁字路口对面,且院区入口一侧布置有城市公交车站,公交车、丁字路口的转弯车辆及进出院区的车辆常常发生拥堵。

2.院区内的就诊空间压力巨大

按照相应的标准计算,目前医院的土地使用面积可配置的床位数应为1780床,但医院实际开放的床位数达3000床;为满足需求,未来还需达到3500床的规模,在使用空间上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3.现状问题的尖锐性、复杂性、挑战性尤显突出

第一,功能分区不够合理: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设备的不断更新,医院规模逐年扩大,致使科室分散,功能布局凌乱,各建筑物之间缺乏联系,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工作管理带来不便。

第二,建筑物普遍陈旧老化、用房短缺:医院现有建筑大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经过几十年超负载使用,已大大超过了它们的使用年限,明显满足不了现代医疗的功能要求。

第三,医院用地十分紧张,环境较差:医院建设用地仅为96.7平方米/每床,与《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的120平方米/每床相比相隔甚远,且用地的限制使得院内没有大面积的绿化草坪,没有较舒适的室外活动场所。

第四,车流不够通畅,停车面积较少:目前医院内外来车流出入口主要依靠人民路的开口,导致整个医院的内外部车流不够通畅,且因为用地条件的限制,目前医院内停车场奇缺,不能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

(三)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医院所处地形为坡地

由南向北高度上升近7m,由东向西高差也有4m。医院现状布局按照前门诊后住院的基本形式,由南向北依次为门诊楼、急诊楼、住院部等建筑。主入口设在基地南侧的人民路上,人民路地势低,从主入口到住院部有7m的高差,导致南北院区不能连通。

2.医技部门的分散布局亦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带来不便

像大多数老医院的发展方式一样,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湘雅二医院见缝插针似的在院区内陆续建设了诸如CT楼、磁共振楼、肿瘤中心楼、核医学楼等医技部门与科室。由于建设年代不同,这些科室与门急诊楼及住院楼均没有方便快捷地联系。以CT楼为例,CT楼距住院部的实际距离为150m,距最南侧门诊楼距离为220m,并且患者行走的距离大部分在室外。当病患做CT检查时,需要拿着医生诊单或是CT检查报告一次次往返于CT楼与门诊楼,当阴雨天气时,更加狼狈不堪,而恰长沙属亚热带季风区,阴雨天气较多。

3.医院主入口处常常是人满为患

门诊大厅前是高近一米的室外台阶,而且入口处没有前广场,台阶已经直接到人民路上了,病患乘车就医时都需要在人民路上下车。我们对主入口处进行了流量观测,调查发现人流车流集中在早高峰(7:45―8:45),尤以周一最高。高峰小时进入3126人次,离开1509人次,其中7点45分至8点15分进出达1500人次;加上对其他几个机动车入口的流量观测发现,早高峰小时合计进出医院近万人次,为周边交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4.机动车流线混乱

目前医院有3个机动车入口,分别位于南侧人民路上,西侧南元宫路上以及东侧韶山路上。

由于院区地势南低北高,位于人民路上的机动车出入口不能直达院区的住院部地面部分,而是与住院楼地下一层相连通,要到达住院大厅时,需要借道住院楼地下车库的坡道才行。同时正因为这个出入口连通地下一层,它也是营养厨房的货运入口及医院医疗垃圾的出口,功能混杂且路宽最窄处仅仅5m左右,拥堵严重。

位于西侧南元宫路上的入口可以看作是住院部的机动车入口,南元宫路为一段由南向北的单行线,由于地势南高北低,此段均为上坡路段,南元宫路路宽仅6m,路边遍布着小商店和餐馆,人流比较多,通行能力差,也是时常拥堵的路段。因为是单行线,由南元宫路进入院区的车辆必须穿过院区从位于韶山路的机动车出路口出去,而韶山路与院区隔着居民区,距离有近百米了。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因为地势的原因,院区实际上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区为门诊楼、急诊楼等区域,后区为住院区域。前区地势低,后区地势高。前后两部分的机动车车道只能通过住院部地下车库的坡道相联系,人行路线则需要通过位于南北向连廊中的楼梯上下联系。这种阻断了门急诊部分与住院部分快捷联系的方式不仅给医患带来了不便,更是阻断了医院继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急需对院区的交通系统进行设计,以改变目前的窘境。

(四)正在建设情况下的新问题

随着矛盾和问题不断的出现,院方对改善医院的环境质量做出了诸多尝试。一批新建建筑或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但是这些建设并不是在科学的总体规划条件下进行的,依然延续着见缝插针的建设方式,老外科楼不堪重负了,便在其旁建设新外科住院楼,新内科住院楼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建设在老内科楼的身后。这种建设方式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这些建筑或已建成或已开工,已是既定事实了,这对我们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限定和制约,增加了难度。

在没有进行详细的科学的总体规划论证之前就因为面积的需要而盲目的建设,使得医院失去了很多很好的发展机会,投资了几个亿的项目却没有最大发挥其改善院区环境的作用,反倒成为医院发展的阻力和障碍,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三、设计理念及解决方案

(一)设计理念

创造科学合理的交通系统,使院区内门急诊患者流线、住院患者流线、步行流线、机动车流线、洁物流线、污物流线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形成脉络清晰的循环网络,像人体血管一样,为医院输送给养,排出毒素;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案,合理布局新建建筑,使得新老建筑之间的联系方便快捷;制定可行的周转计划,在保证不停诊停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优化建设期间的就诊环境,缩短工期。

(二)解决方案

1.院区交通主动脉的贯通

交通组织有主次之分,我们把院区内主交通路线(机动车路线)比喻成交通主动脉,其他支线的交通路线依附在主动脉之上。院区目前缺乏这样的交通主动脉,南北的交通并不能直接的贯通,细枝末节的次要交通路线多且相互混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院区内交通拥堵和通达性差的问题。解决方案中设置机动车坡道,打通了院区主动脉,得以南北贯通,同时从主动脉中分散开来几条支线路线,分别满足门诊、住院、后勤的交通需求,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南北交通主动脉的建立直击问题本质,为解决院区交通问题提供了基础。若是院区南北因高差问题始终不能贯通的话,做再多的设计也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过去院区南北功能发挥受限,各方面的问题集中爆发,处于“半身不遂”的状态,就像人体的脊髓一样,只有脊髓建立起来了,才能使院区目前的状态得以彻底改观。

2.设置院区内广场

分析院区现状的总体布局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基地南北向纵深较大,但保留的外科住院楼将基地一分为二,南侧留给设计者的空间并不大,在这个空间中既要摆放下门急诊楼,又要留出足够的门急诊广场和住院部广场。本方案的解决方法是将门急诊楼沿人民路建设,将主入口开向北侧,原外科住院楼与新建门急诊楼围合成院内广场。这样不仅在有限的空间内开辟出可供人流疏散的大广场,同时由广场向北可达门急诊楼,向南可到外科住院楼大厅,交通流线清晰明确。更为重要的是院内主广场的设计,大大减轻了人民路的交通压力,每天上万人次进出医院的人流和车辆将不在人民路上停留,而是直达院内主广场。

院内广场的设置闹中取静,不仅仅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南北高差的问题,更是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为患者开辟出安静、安全的休憩空间。院内广场的尺度宜人,富有高差变化和视线转折,是院内最具活力最有特色的标志,正如圣马可广场一样,成为院区最美的客厅。

3.门急诊楼的交通设计

门急诊楼的机动车道围绕院内主广场设置,主广场为步行广场,为了不穿越主广场,车道从外科住院楼前的大台阶下穿行。这样也可方便的到达位于外科住院楼地下一层的营养餐厅。在人民路上的弧形入口广场处分设人行入口和车行入口,实现门诊人流及住院人流的人车分离。为了方便急诊患者的就诊,急诊入口设在人民路上,为南向入口,更为醒目。急诊楼旁设置了地下停车场坡道,救护车辆运送患者后,将直接进到地下车库中而不在人民路上停留。

4.机动车坡道的设置

前文中提到由于地势的原因,基地被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北高差达6m。如何实现南北方向的贯通呢?本方案中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南北贯通,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需求。第一种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是机动车坡道的设置。坡道由人民路上的入口小广场起坡,坡度为8%,跨越了院内主广场,到达外科住院楼的东侧,在这里与住院楼大厅标高一致。之后贯通了新建的内科住院楼,经由院区北侧到达位于韶山路的院区出入口。通过架设人民路与北区之间的机动车坡道,使这条交通路线贯穿了整个院区,成为医院交通的主动脉。第二种方式是为住院步行人流设计的,外科住院大楼前设置架空的台阶,台阶坡向院内主广场,并设置了残疾人坡道,步行人流可以通过院内主广场经由台阶到达住院大厅。实现了住院部的人车分流。第三种方式是将门急诊楼、外科住院楼和新建的医技楼通过连廊相连通。连廊为两层架空,并不阻碍外科住院楼前人流车流的通行。

5.总结

本方案运用城市立体交通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复杂地形下院区交通组织的难题;通过设置院内广场解决了大量人流拥堵,引导困难的问题,是充满内涵的综合解决方案,并且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对比了其他的解决方案,我们发现任何一种其他做法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这种设置院内广场打通南北交通动脉的立体交通解决方案是综合了各个方案的优点,我们认为这是唯一的可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解决方案与现状的比较分析

1.规划指标比较分析

院区现状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绿化率低。建筑大多是低层建筑,且比较分散。造成土地利用率低,绿色环境不成系统。对医院现状各部门进行面积统计,并与国家标准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各个部门的面积都偏低,总建筑面积相差达15万平方米,其中门诊部和医技部面积的缺失最大,均相差5万平米左右。可以看出目前的状况以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解决方案的建设主体就是门急诊楼及医技楼,增加这两个部门的面积。同时设置步行广场,将人流车流分开,形成属于医院内部的集聚场所,容积率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绿化率高,形成了住院入口花园、屋顶花园、干部病房花园等绿地体系。

2.功能分区及流线比较分析

院区现状功能单元过于分散,特别是医技资源分布在院区的各个地方,并且各自为战,它们之间以及与门诊、住院部都没有有效的联系。

医技部的职能、资源配置状况、使用者的行为和医疗流程决定了医技部的平面位置和建筑布局。医技部面向医院门诊、急诊和住院部各个科室服务,它的平面位置应该位于门诊和住院部之间,距离门诊相对较近,并与急诊部有便捷的联系。

规划方案中将医技资源整合在一起,符合“门诊――医技――住院”的医疗布局模式。通过医院街的贯穿功能,将原有外科住院楼和新建门急诊楼、内科住院楼联系在一起,在室内解决了病患去往各个功能区域就诊的需要。

3.交通系统比较分析

规划方案的优点:顺应场地内的高差,利用新建建筑围合出步行广场。这个北广场将人流自然的引入到场地中来,打破了之前“马路医院”的格局。避免了主入口距离城市干道过近所带来的人流和车流的拥堵。同时分散了人流,减轻了对城市交通的压力。

将门诊广场和住院广场集中设置,使患者就医流线更加明确,破除了住院患者穿越门诊大厅的现有格局。

设置高架桥,打通了院区的机动车流线,使去往门诊和住院两大部门的的机动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4.周转计划

在大型医院改扩建中,周转计划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医院改扩建施工阶段,由于用地紧张,需要拆除部分功能用房,但医院的这部分功能又不能中断,而且医院是营运机构,同时担负着一个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够停诊停业。另外施工期间,扬尘、噪声、用地紧张、车流、人流混杂,都会对医院的正常业务工作产生干扰。为此在改扩建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改扩建的步骤和计划是保证医院改建期间及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图7)

本规划方案将周转计划分为4步:

第一步,建设新内科楼及精神卫生综合楼,目前新内科大楼已经开工建设,精神卫生综合楼即将建设。

第二步,待新内科楼及精神卫生综合楼建成之后,拆除门急诊楼,功能转移至新内科楼及精神卫综合楼中,新建门急诊楼;

第三步,拆除老内科楼及老外科楼,住院患者转移到新建内科楼中,保留CT楼、肿瘤中心、磁共振楼等大型设备功能房间,新建医技楼;

第四步,拆除CT楼、肿瘤中心、磁共振楼等大型设备功能房间,功能转移到新建医技楼中,原址不再建设而改造成绿化花园。

四、结束语

医院改扩建规划设计难度在于如何通过改扩建使医院布局整体得以优化,并且保证建设时期医院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如何解决有限空间与完善院区交通组织之间的矛盾。湘雅二医院改扩建工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几乎囊括了大型医院改扩建中所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是许多其他医院无法比拟的。对它进行分析、解读和重构,可以得出一些具有一定推广性的做法和结论,并期望通过对湘雅二医院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把握大城市大型医院的改扩建设计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鹏.用地紧张的大中型医院的设计探索[J].工业建筑,2006(第36卷):25-28

[2] 黄锡缪.变化中的医院总体布局[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3):3-5

[3]陆激,方庆.基地交通组织与医院改扩建中人性化设计[J].中国勘察设计,2005(8):15-17

[4] 赵峰,宋绍杭.医院改扩建中的功能重组与布局优化[J].工业建筑,2006(第36卷):100-102

[5] 格伦,李艾芳,张集锋.综合医院建筑的流线系统研究[J].新建筑,2004(4):18-21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3

一、城市社区医院的功能构成

我国城市社区医院从1997年开始试点,发展到今天已经覆盖到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地级市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于社区医院的定位和功能,我们从模糊到逐渐清晰。根据卫生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2008讨论稿)》,城市社区医院的基本服务内容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教育、计划生育”等。在内部结构上,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形成“医防相结合、条块相结合、团队相结合、医院内外服务相结合”的格局,主要分为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医技部和后勤办公等功能。其中,医疗康复功能主要包括门、急诊和康复医疗、日间观察病房,主要职能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失能老人和残疾人康复医疗,老年人护理和临终关怀,安宁护理。预防保健功能主要包括计划免疫、生命统计、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内各类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伤残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医技部分主要指放射用房、B超、心电、化验等,主要为各临床医疗提供诊疗依据,或配合治疗,直接或间接为门诊、急诊提供技术服务。后勤办公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包括物资和财务管理,负责中心内外联系协调,档案统计与下属社区卫生站管理工作。

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构成上,除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外,又根据所服务区域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要求,增加了高端体检功能,主要包括体检中心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和体检病房等。

二、城市社区医院的设计理念

城市社区医院首先应立足于社区,从城市、医院和建筑各个层面加以把握,使设计既能满足医院对规模和功能的需求,又能优化资源,保证功能的合理性、流程的体系化和资源的共享性。同时,城市社区医院也应以人为本,通过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创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一)流线组织与功能配置

组织合理的流线和配置稳定的功能是本方案设计的重点。城市社区医院的各部分功能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为确保流线便捷,体系稳定,效率更高,在医疗流程布局上,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流线分离

城市社区医院的主要流线分为人流和物流,按照洁净程度又可分为洁、污流线,设计要求各种流线相互分离。首先,总平面的出入口分别设置了体检人员(出入口3)和各类诊疗患者(出入口1)使用的出入口,保障健康人群和非健康人群相互分离;同时,独立设置污物出口(出入口2),使院区产生的废弃物流线与其他流线分离,避免交叉。

其次,将人流流线进行分类设计,主要分为普通门诊流线、儿保流线、妇保流线、感染科门诊流线以及体检流线等,在流线的起始点进行分类分离,分别设置各类独立的出入口,避免不必要的交叉干扰。

最后,对于独立的感染科门诊来说,按区域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三区,三区分区明确,避免交叉。在流线的设置上,把医生专用通道和患者通道加以分离,同时强化医护人员的卫生通过,以便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减少院内感染的几率。

2.区域稳定

医疗功能的稳定,可以使各类人群的使用空间明确,以便形成良好的医疗秩序。对于社区卫生医院来说,首先要合理地布置门诊、检查、保健、预防等功能,把相关的功能集中布置,使服务半径更加合理化。新江湾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疗功能为单位划分楼层分区,底层设置挂号、收费、药房、全科门诊、感染科门诊以及门诊和体检公用的B超、心电、X光;二层设置儿保、妇保、康复教育以及门诊和体检公用的五官科等功能;三层设置行政办公和体检配套的设施;四层、五层主要为体检区域。楼层功能分区明确,避免了人流交叉,创造出清晰高效的内部医疗环境。

3.资源共享

在医疗流程设计中,考虑部分门诊、体检都会用到医技资源,将医技用房进行共享,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集约化资源,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缩短医疗流程,实现医疗功能运行的高效化。医技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门诊和体检区域之间,设计了共用功能模块,主要为B超、心电、X光、五官科、口腔科,供门诊患者和体检人员使用。

(二)流程布局与人文关怀

社区医院主要服务的对象为该区域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所以在医疗流程布局和空间的设计上,首先要分析患者的行为和心理,一方面要注重流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亲切宜人的医疗空间,让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消除紧张的心理。具体到建筑设计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医疗流程

使患者的流线变得清晰,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进一步方便了患者的就诊流程。首先,在管理机制上,可以在社区医院挂号、收费、门诊、检查、取药的流程中,采用类似“一卡通”服务流程和智能型“医生工作站”的有效机制,将患者的就诊、检查和等候的时间降至最少。其次,在流程布局上,采取分区、共享的模式,既分散人流,又可以提供高效的专科化服务。

2.营造宜人空间

为患者和医护人员营造宜人的医疗空间,创造优美的医疗环境,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设计体现。社区医院主要服务对象为老人、孩子、妇女和体检人员,为这些人群提供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是本方案的设计重点。在空间营造上,借助自然采光、人工照明、文字、色彩、配合绿化的植栽景观,设置舒适的家具,提供轻松的背景音乐、区划亲切尺度的候诊空间,来创造人性化空间。一方面缩短了患者从家庭到社区中心的心理距离和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也使前来体检的人员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假期式的体检”。

3.空间的识别性

社区卫生中心中各功能空间的设置应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以减少患者盲目的流动和由此产生的焦躁情绪。因此要根据使用者的动线规划便捷、清晰的标识系统,以便缩短步行距离,为患者提供方便。

三、结束语

城市社区医院将是未来医疗服务设施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有着不同于诊所与中心医院的基本功能要求,建筑师不仅要满足其功能和技术的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个“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空间。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1]杨红阳.北京市社区医院建筑设计研究 [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35

[2]徐舒,蔡红宾.当前条件下社区医院的发展思路[J].当代医学,2010(11)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4

本文作者:陈亚明工作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综合诊疗科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指完成了临床硕士课程学习的二年级研究生。他们已经完成了理论课程学习,有些已经在本科室接受了短期的临床培训。这些研究生来自口腔内科、合面外科、正畸、修复、预防等各个科室。年轻医生:为医院新招聘的刚研究生毕业来我院工作的年轻医生,来自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有些己经在相关科室进行了部分简单的临床操作训练。带教老师:由口腔内科、口腔合面外科和口腔修复专业资深临床教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临床教学小组成员。

由2一3名带教老师组成教学组,对两类人员(研究生呢年轻医生进行带教培训)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年轻医生,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获得口腔医师执业资格证书,进科伊始,就开始加强理论培训和全科思维的理论培训以及规范基本操作培训,并安排他们接诊病人,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在继续进行临床相关知识的系列培训的同时,老师做好示教工作,对典型的病例的诊疗方案进行讲解讨论,并按照对低年资住院医师的要求安排门诊工作,在他们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及时给与解答和协助解决,并对他们的临床操作和诊疗计划进行评估。对于临床研究生,由2一3位带教老师组成带教团队,定期安排各种小讲座进行最初的训练,从最基本的临床知识传授入手,循序渐进,进行全科+专科思维和诊疗的规范化培训。

医院给综合治疗科的定位是:普通、全科、差异化服务,具体讲,就是根据年轻医生全科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以诊治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老师适当示教一些疑难病例;对于就诊病人,不仅仅解决主诉问题,而是结合主诉,在和病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酌情进行相关的全面检查,如全景片或口腔cT等等,制定详细的全科诊疗计划,和病人沟通后逐步实施。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流程,希望能够做到“一椅到位,全面诊治,长期服务”。目前,综合科己经基本做到全科服务,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的不间断服务以及节假日的诊疗服务,社会声誉度不断提高。日间诊疗室14张牙科综合治疗台,刚成立时平均日门诊量仅达40余人,业务量每月约40万,目前己经达到平均日门诊量100多号,月业务量突破90万,医疗投诉率为零,我们采用不固定椅子上班的模式,有效提高了椅位和各种医疗资源的使用率,科室各类人员相互团结协作,气氛和谐,大家心情愉快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遇到问题协同作战去解决。为了解决人员数超过综合治疗台数导致综合治疗台不足的矛盾,我们采用不固定椅位上班的做法,即所有年轻医生带着工具箱上班,加上我们实现了中午连班、晚间门诊和节假日正常上班的排班模式,这样做,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椅操作,有效提高了椅位使用率。

对接受培训的研究生和年轻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遍感到在综合科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弥补了过去课程设置和专科培训的不足,全科诊疗思维和规范化操作技能显著增强,克服了过去修复科研究生在修复科培训没有病人的弊端,也大大方便了病人,全科诊疗,一个病人的所有牙病都由一位医生或同科室医生诊治,有助于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破解实习医生和年轻医生病人不足这一难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5

总体规划协和老式建筑群由16栋独立的楼群组成,由于功能的需要,大部分建筑以连廊相连,分别沿一条南北和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主体建筑由礼堂、南部教学区和北部医院区三部分组成,由南向北依次编号“A”~“P”(图2)。礼堂:编号为“A”,位于中轴线最南端,坐南朝北,通过东单三条与北部建筑群隔开,自成独立院落。平面为“工”字形,一楼面阔7间,二楼面阔5间,其整体外观仿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礼堂内两侧各设条椅16排,中间为过道,两侧墙设有仿中国窗的样式,能容纳350人,主要用于举行会议、大型集体活动。印度诗人泰戈尔1924年访华期间,新月社许多成员于当年5月8日在此为其庆祝64岁生日;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基督教追思会也在这里举行……教学区建筑:包括解剖教学楼(B楼)、化学楼(C楼,其中第一层为校长办公室及图书馆,第二、三层为生物化学教学用房)、生理和药理教学楼(D楼)。这3座教学楼围成向南的三合院,均位于汉白玉台基之上,台基相互连接。庭院铺十字甬路,四角种植花木,与周围中西合璧式教学楼共同形成宜人的环境。医院区建筑:医院区建筑群由12座单体建筑组成,主要分为门急诊、住院、医技、行政办公、后勤五部分,具体如下。图2协和老式建筑群建筑总平面图E楼:特别病房楼,地下层为营养室、办公室及西餐厅,上三层为病房;F楼:医院行政楼,第一层为办公用房,第二层为住院医师宿舍;G楼:外科病房,共3层,每层25个床位;H楼:内科病房,共3层,每层25个床位;I楼:病理楼,地下层有解剖室、尸体室,第一层为病理实验室、寄生物实验室,第二层为微生物实验室,第三层为传染病房;J楼:门诊楼,地下层为营养室、冷藏室、餐厅,第一层为门诊楼,第二层为放射科、临床诊断室及教室,第三层有研究室和各科办公室,第四层为手术室;K楼:住院楼,地下层有住院处、急诊室、药房,第一层为妇儿门诊、社会服务部、病案室,第二、三层为妇产科和小儿病房;L楼:护士楼,原拟作护士学校及宿舍,但实际作为图书馆专用楼;M楼:机器房,下面为机器设备,上面三层为洗衣房及工人宿舍;N楼:动物室及总务部办公室和仓库等用房;O楼:地下室和首层为门诊部,二层为实验室,三层和四层为男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宿舍;P楼:地下室和首层为门诊部,二层为实验室。医院区建筑群主入口朝西,由F、K、L三座楼围成一处三合院,在入口处由十字形汉白玉石桥通往各楼入口,石桥之下为地下一层下沉庭院。J、G、H三座楼又合围成坐北朝南的三合院,在庭院中轴线上建造了一座将北部医院和南部教学区建筑群相连的天桥。功能平面布局该建筑群不仅从形象上和平面布局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立面风格和空间院落的组合;同时,建筑师又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与西方医院建筑功能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规划图中可以看到有南北和东西两条轴线贯穿整个建筑族群,通过纵横三条主通道将所有的功能部门联系起来。教学区建筑群远离医院建筑群的布局,可有效地避免患者及家属的干扰,形成一个较独立安静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图3协和老式建筑群H、G楼一层建筑平面图医院区建筑群的门急诊区以围合的组合方式最大化地方便患者就诊。住院部门靠近门急诊,内外科病房分为两个“I”形模块,两部分之间相互独立、互不交叉,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规格以利于不同科室之间的位置互换,充分考虑到了医院的远期发展(图3)。医技科室介于门急诊和住院部门之间,基于功能关系,药房、诊断、放射科等靠近门急诊,病理、检验工作流程可在科室内部完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单独布置。东西向设有双通道,南侧通道可以使所有人顺畅地到达各个功能单元且做到不交叉,相当于当今设计医院时常常设置的医疗主街;北侧通道为一条公共通道,是为门急诊患者到达各个医技功能单元的通道,以方便门急诊患者到达住院单元,相当于医疗次街。机器房、洗衣房等后勤部门在建筑群后方,并设有单独出入口,减少了物流与人流之间的交叉、混杂。电力、水暖、冷冻、煤气、自来水等保障设备根据建筑功能布局形式,设置独立的分区系统,不仅有利于节能,还便于控制感染和消毒等。协和老式建筑群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布局为安全管理提供了便利,当时的建筑群钥匙分为总钥匙、分钥匙和房间钥匙三级。一把总钥匙可以开启全院所有房间的门;分钥匙也叫楼钥匙,只能打开本楼全部房间的门;房间钥匙则只能开一间房的门。尽管90余年之后,当代医院的单体平面和建筑形态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变,但协和老式建筑群的规划设计观念和设计手法,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2协和老式建筑群建筑风格

20世纪20年代,随着外国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进行“传统复兴”建筑的探索。北京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典型代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在南京国民政府《首都计划》的主导下,“传统复兴”潮流在各地兴盛一时,且影响深远[4-5]。协和老式建筑群运用了北方官式建筑语汇和“宫殿式”大屋顶,底层作为台基,围以汉白玉望柱栏杆,入口居中作歇山顶抱厦门廊,大红柱身,梁枋彩绘,墙面灰色清水砖墙磨砖对缝,上覆绿色琉璃瓦庑殿顶(图4)。建筑群采用的砖、琉璃瓦等材料均是特制和高标准的,外立面采用中式,内部采用西式,许多高级技术工人(包括清宫做过工的老工人)参加了此项工程[6]。据历史考证,由于当时要求标准很高,中式建筑风格使得“磨工”工序浩繁,参加该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都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该词汇是对当时工程精细化管理的表述。竣工后的协和建筑群与西侧紫禁城遥相呼应,似乎刻意形成了一对平行线[7]。当时设计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和结构缺乏了解,将中国木结构建筑精华的构架予以抛弃,仅以洋房而冠以中式屋顶[8]。小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Jr.)在落成典礼上阐述采用“传统复兴”式建筑形式的原故:“在绘制医学院诸建筑及医院时,于室内要遵循西方设计和安排以便满足现代科学医学执业之要求。然而在这同时,我们尽其可能在不增加花费之下,审慎地寻求室内机能性与中国建筑外貌之美丽线条及装饰,特别是高度、屋顶和装饰相结合。我们之所以如此做是想让使用如此设计建造之建筑的中国老百姓得以宾至如归之感觉,……并且也是对中国建筑之最好部分欣赏之最诚挚表现”。“传统复兴”建筑注意中国建筑传统的吸纳,主动寻求当地民众的接受。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建筑,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与当代建筑的过渡环节,其对当前的城市建筑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3协和老式建筑群使用现状

经过了近百年的洗礼,在中国现代医学史和近代建筑史上已形成了“协和模式”。目前,协和老式建筑群依然主要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功能,其整体布局及建筑风格均得到完整的保留。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协和老式建筑群于2005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实现其多元价值的最大化保留工作和建筑本身价值的认定工作,势在必行。然而,随着人们医疗需求的不断提高、文物消防安全意识的日益加强、现代医学研究设备的日新月异,老式建筑群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形式已无法完全满足使用需求。主要结论协和老式建筑群承载了协和人90余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我国现代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变迁和发展,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布局和风格,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几方面结论:(1)协和老式建筑群的发展经历了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两个时期,见证了西方医学教育传入我国的过程。(2)协和老式建筑群的建筑功能平面布局不仅兼顾了我国庭院空间营造传统,而且较好地满足了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求。其整体性规划设计观念和方法,依然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3)协和老式建筑群采用“传统复兴”的建筑风格,是主动吸纳中国建筑传统,寻求中国民众接受的结果,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4)协和老式建筑群如今依然主要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行政和后勤功能,但出于保护性使用角度考虑,建议未来主要作为教学、行政和后勤用房。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6

【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带教提高护生的工作能力。方法:根据本院的带教经验,将神经内科护生带教从制定带教计划开始,由浅入深地加强理论培训、操作指导、技能考核。结果:通过带教老师的理论培训和临床示范指导,全部护生均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结论:此方法对神经内科护生带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护生;带教

【中图分类号】 R642.4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24-01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及21世纪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培养适应现代化护理学及社会需求的优秀护理人员是重要课题。医院是护士实习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经之路,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须场所。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临床实践的过渡,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神经内科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意识、精神、视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基于神经内科的工作特点,我院根据神经内科的特点安排好带教工作,使护生顺利完成学习计划。

1、科室简介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我院神经内科创建于七十年代,科室设置齐全,拥有重症监护中心、神经科普通病区、神经科康复病区、神经科门诊(脑血管病门诊、介入门诊、头痛门诊、癫痫门诊、帕金森门诊、失眠门诊、面神经疾病门诊、心理咨询门诊)等,规模在全省三级综合性医院居于领先地位。医院结合人员情况和科室特点,指派专业思想牢固,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并设带教组长,由护士长负责。

2、带教方法

2.1制定带教计划

医院根据实纲要求,结合神经科疾病特点制定,按照实习计划完成各项任务,使护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完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准确的过程,鼓励学生勤巡视病房,多与病人接触,消除紧张情绪和胆怯心理。

2.2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引导护生正确认识护理学科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护生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责任,从而萌发职业自豪感。要把护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护士。开始实习时,向护生讲清护士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从日常小事做起,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要讲文明,懂礼貌,尊重病人和老师,进病房做到衣帽整洁、仪表端庄,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对病人态度和蔼、关切、热情。在病室内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2.3理论培训

由老师向护生介绍病区的工作环境和各项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护理分级制度,无菌操作规程,医疗用物处理制度等。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态度和谐,热情,减轻护生胆怯、紧张心理。在以后的实习期间,循序讲解神经内科疾病种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护理要点及治疗;专科常用药的药物性质、注意事项及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要点等。通过临床实例讲解,使护生更好地掌握神经内科的有关理论知识,并将课堂所学内容与临床结合,为自己的临床护理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2.4技术操作

在护生实习中,多数护生有重技术操作,轻生活护理的心理。针对这一错误心理,并结合神经内科疾病特点,多数患者伴有偏瘫、意识障碍,老师要注意培养护生重视生活护理的重要性。另外,护理工作繁重而琐碎,老师要禁忌让护生专干跑腿的工作,要重视他们的技术操作,做到放手不放眼。操作中严格无菌观念,同时讲解操作技巧,如老年人血管脆性大,穿刺时应加大进针角度,直刺血管等;在抢救时,让护生融入抢救中,增强其时间观念,紧张意识及配合能力。学会抢救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除颤器、监护仪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增强护生的自信心,为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培养护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把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际结合,认真执行各种操作规程,严格无菌观念,熟悉各种规章制度。

2.5严格考核

护生出科前一周在护士长指导下进行考核,考核内容(1)理论考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急救知识、专科护理知识、院内感染知识等;(2)操作考核:包括两项基础护理操作。考核合格方能填写实习手册。

3、结果

实习结束前,由带教组长、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给护生做鉴定,从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工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经考核,在我科实习的学生全部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4、讨论

4.1护士长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合理安排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制定严谨的带教计划,选择合格的带教老师,定期征询护生意见,不断改进教学。

4.2因材施教,护生固定专人带教老师,专人授课。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授课水平。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7

    随着人口结构继续向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社区医生也将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行动不便,全身病情复杂的病人,牙医不再仅仅是为行动方便的、全身情况良好的患者看牙病,更是为更多的患者解决口腔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作为口腔科医生也要首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排除患者性命攸关的问题,再考虑治疗口腔疾病。年轻医生对此必须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医疗的安全。综合性医院的口腔门诊,存在大量的全身病情复杂的患者,住院医师们能有机会对此类问题见多识广,迅速增长自己的临床经验,为以后的行医安全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口腔科门诊的分科轮转中,包括在牙体、牙周、颌面外科及修复科等等的轮转中,住院医师接诊了大量的门诊患者,在每天高强度的诊断治疗中,熟练和提高临床技能,做到常见病练速度,疑难病练诊断,从而全面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口腔医学中的正畸专业,由于病例的治疗周期过长,在国内是除正畸专业研究生以外的其他口腔医学生几乎不参加实习的科室,但正畸是口腔医生为患者制定口腔综合治疗计划时不可避免要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正畸专业已成为大多数口腔全科医生的临床能力的短板。为此,我们安排住院医师在口腔正畸科一定时间的轮转,让他们对正畸有直观的认识,积累临床经验,为日后的“口腔综合治疗计划”开扩思路,使之更为科学。教师专业选择我基地在口腔医学的各个专业为住院医师选择了从事临床工作十年以上、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的临床带教教师,几位教师不仅擅长自己本专业的二级学科,而且在口腔医学的其它二级学科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是能力较为全面的口腔全科医师,这样就避免了因教师在专业水平的欠缺而影响对住院医师的通科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住院医师把各专业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对待疾病高屋建瓴,诊断、鉴别诊断的水平和临床综合思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分科训练中,我们向住院医师强调要诊断明确,提出“寻找主诉牙”的理念。患者的口腔中往往会存在多个牙齿有问题,症状最突出的牙齿也不一定就是引起疼痛的病原牙,向住院医师强调要在复杂口腔疾病的乱麻中梳理出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然后再择期系统治疗其它病患牙。在为患者制定口腔综合治疗计划的同时,我们向住院医师强调不仅要全面诊断和治疗患者的全部口腔疾患,更要结合患者的全身基础病的情况,按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为患者制定出治疗的先后次序,从而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可靠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将疾病的治疗及三级预防理念渗入到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临床操作能力训练的标准口腔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治疗过程以临床操作为主,因此对医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某种程度上,口腔科医生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者又是高强度高精细度的体力劳动者。我们对于基地的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训练是以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为纲领,要求住院医师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和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防止差错发生。住院医师在日常的接诊过程中处理大量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临床技能日趋娴熟,并向着精湛的目标迈进。定期专题讲课,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科室定期为住院医师组织专题讲课,由基地内专家和带教老师进行授课,内容涉及学科前沿,新技术新疗法,精细解读临床某些操作的细节等。带教老师尽可能地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少走弯路,尽早建立学习型职业生涯模式。另一方面,基地也安排年轻的住院医师走上讲台,进行专题讲课或病例汇报,并鼓励他们开展课间讨论。住院医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不断梳理自己的理论知识,自觉了解学术动态,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受到极大激发,严谨的学风也日渐形成。对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住院医师在成长过程中,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与临床技能的训练具有同样的重要性[4]。

    在轮转中,我们引导住院医师以临床型科研课题为探路石,学习如何查阅文献,摸索着撰写论文,并提高科研意识和对课题的敏感性,把科研思路当成思维习惯,时时刻刻贯彻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对临床病例日积月累的总结,住院医师们开始撰写论文并积极投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培养将会对他们的科研生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医德医风、工作作风的培养“以人为本,爱伤护伤”是我们主要倡导的医生职业道德标准。工作中要求住院医师尽量按无痛原则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对于有心理健康缺陷的患者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使住院医师能够理解责任心和爱心是医疗工作者的第一必备素质。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医生,我们要求住院医师在工作中逐渐养成: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负责、自律的良好品质,和谐的同事关系,优秀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我们提出:住院医师应从点滴做起,向着大师方向努力。住院医师只有在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对住院医师法制观念的培养医患关系紧张是目前社会难以解决的难题,依法行医是保护医生和患者双方利益的基础。医院每年末召集住院医师大会,对当年诊疗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总结讲解;口腔科基地每年举行多次小讲课,对住院医师进行口腔医疗纠纷的讲解和案例分析,让住院医师不断强化法制观念,依法执业,尽量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考核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要求的轮转考核,年度考核以及阶段考核均由教育处统一安排,对住院医师的培训起到了监督的作用。此外,针对口腔医学以临床操作技能为主的培训特点,我们制定了一套适合住院医师每天使用的考核表,详细规定了每项操作所应该花费的时间,需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并要求住院医师对每个患者的操作进行如实填写。这样坚持下来住院医师就能总结自己每阶段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效率,发现自己的进步就是从点滴积累而来,从而提高对自己的认同感,更有兴趣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工作中我们要求住院医师治疗主诉牙同时为患者制定“全口综合治疗计划”,在完成对主诉牙的治疗后,通过复诊预约,为患者陆续治疗口腔中其它牙齿、牙周等疾患,从而完成对患者全部口腔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现阶段我国的口腔医务工作者基本还处在为患者治疗主诉牙的阶段,绝大部分牙医还不能为患者提供进一步的口腔治疗,更谈不上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方面的服务。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口腔医生数量少,临床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牙医综合治疗理念尚未建立。我们认为,未来的口腔医生应该是患者所有急迫和不急迫的口腔疾患的守护神,通过“全口综合治疗计划”的实施,医生做到治疗、预防双管齐下,进而改变患者的就医模式,将牙病的三级预防不再停留在口头上,从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口腔卫生状况。我们希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口腔全科医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全面提高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口腔医生,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篇8

新加坡的医疗体系覆盖面广,而且以严谨求实著称。虽然新加坡只有500万人口,但医疗资源密集度高,大小医院遍布全国,随处可见私人诊所或专科医院。新加坡的医疗体系还为周边欠发达国家的高端人群服务,比如越南、菲律宾、柬埔寨、印尼的高端患者都会首选新加坡。

看病从家庭医生开始

在新加坡,医疗体系的设计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不同级别的医生或医院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新加坡最初级的医疗保健单位是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在很多国家已经非常成熟。比如在美国,病人看病一般先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有需要,家庭医生安排病人到大医院就诊或联系专科医生为病人诊治。家庭医生在新加坡的定义与美国略有不同,既有针对某个家庭或个人的私人医生,也有自立门户的小诊所。家庭医生通常在社区租个小门市房,一个人开诊。找家庭医生看病很方便,几乎新加坡的每条大街上都有家庭医生的诊所。另外,家庭医生收费很便宜,短时间的诊所内看诊,只要不到30新币。30新币折合人民币150元,而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2012年的统计,新加坡的月人均收入超过2,600美元,是中国的四倍之多。

在中国,人们一旦生病了,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大医院、好医院。所以中国的公立综合医院负担重,而老百姓看病难。这主要因为社区医院体系不够完善,或者老百姓对社区医院的认可度不够。新加坡的情况大有不同,发烧感冒这类的小病,患者首先会想到去家庭医生的小诊所。

家庭医生相当于医疗保障体系中最普及、最基础的一层。凡是找家庭医生看病的患者,医生都会为之诊治,但是有些病情是家庭医生无法诊断的。旅居新加坡的林女士介绍,有发烧、咳嗽这样的症状,患者自己可能已经知道是感冒了,去找家庭医生看病的目的是确诊和拿药,医生确认病情是感冒,于是给患者开药。很快就能结束这次治疗,属于短时间的看诊,收费也很少。

另外一次,林女士连续几天膝盖疼痛。她去找家庭医生看病。医生对他说,引起膝盖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由于膝关节骨质增生,也可能因为组织老化,还可能因为半月板损伤。由于家庭医生的诊所内没有必要的检查仪器,医生不能确定林女士的病因到底是什么。所以,医生开了一张转诊单,把她介绍到另一个专科医院。这次看诊花了比较长的时间,花费也高一些,用了大约50新币。

跟专科专家比,家庭医生的资历要求相对低一些,具有初级的保健医生的水平就可以开私人诊所。比家庭医生高一等级的是专科医生。林女士被介绍去的专科医生是骨科的专科医生,自己开了医院,配备了较为全面的医疗设备。林女士在这里接受了全面的检查和治疗。

新加坡医疗集团首席执行官小燕·包曼对记者说,由家庭医生介绍去综合医院治疗的情况下,患者还能获得补贴。新加坡在私人诊所和公立医院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双向转诊制度。居民就诊先到家庭医生的小诊所,当诊所认为需要转诊时出具证明,患者凭证明到公立医院就诊,否则其在医院的费用不能享受政府补贴。这种措施减轻了大医院的负担。

公立与私立的平衡

1999年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医疗体系改革措施,重组了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归属于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SHS)和国立健保集团(NHG)。

新加坡医疗系统分工比较明确,门诊可以由各种医疗机构提供,而住院服务则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公立医疗和私立医疗在诊病人中所占的份额分别是20%和80%,住院病人分别是80%和20%。

小燕·包曼认为,新加坡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扮演的角色不同,相辅相成,哪个都必不可少。公立医院里,医生要面对的患者多,为每个患者服务的时间相对短很多。在私立医院,患者较少,医生能跟患者做更多的交流,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公立和私立的差别可以理解为,广度与深度的不同。

在公立医疗机构就诊一般需要预约,等待时间长,也不能自由选择医生。私立医疗机构由于患者少,不需要预约,还可以自己选择医生,候诊时间短。

新加坡的私立医院与其他国家一样,市场化经营。新加坡政府相信,私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由于参与市场的竞争,能有效地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外,政府也意识到,完全靠市场调节的医疗体系有局限性,在资费和研究等方面需要政府进行适当调控。新加坡采取的办法是,一方面以公立医院作为住院服务的主要提供单位,使得政府有能力控制费用和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鼓励私立医院的建立,减少公立医院的负担,并增强医疗市场活力。

在资费方面,小燕·包曼介绍,“私立医院服务高端患者,虽然患者少,但是给予每个患者的照顾更多,因此收费高一些。某些新加坡的公立医院也提供少部分自费病人的医疗服务,设有高档服务项目,因为有一些富有的患者更愿意去公立医院,如果说最基础的设施和服务,公立医院比私立医院便宜。如果是高档的服务项目,公立与私立是一样的。”

新加坡医疗体系的风格与英国很相似,严格而且谨慎。公立医院还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责任,把守从学生成为医生的最后一关。在新加坡,医科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必须先到公立医院学习、培训和服务一段时间。经过实习,合格后,才算是真正“毕业”,具有医生资格,而后可以选择进入私立医院或者自己开诊所。

医保使用很方便

1984年,新加坡政府启动保健储蓄计划、健保双全计划和保健基金三部分组成的较为科学的医疗保健体系。

保健储蓄是一项带强制性的全国储蓄计划,用以支付住院费用。在新加坡,有工作的人每人设一个医疗储蓄账户。与中国情况类似,个人和公司都必须强制性往账户里存钱。林女士举例,假如一个员工工资是4,000元,而他的储蓄标准是6%,那么他每个月拿到手里的钱就是3,760元,另外公司也需要按照规定存钱给他。医疗储蓄账户所得利息免收个人所得税。

健保双全计划也称为大病保险计划,是一项低保费医药保险,目的是帮助居民支付长期患病或重病所带来的高额费用。

保健基金是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是由政府设立的捐赠基金。政府每年拨款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 。

新加坡的医保账户用起来非常方便。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查询自己医疗储蓄账户的余额。如果患者的账户里有五万块,治疗需要两万块,账户余额足够支付治疗费用,那么患者不需要自己支付现金,可以直接让医院用账户里的存款。治疗结束时,医院与政府医疗积金结算,从患者的账户中划款到医院。正常情况下,从医院把划款申请提交给医疗积金,到最终收到钱,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与中国的病人先付款,甚至治病之前就交押金的方式完全不同。新加坡这种结算方式的特点是,病人不需要预付,而是医院承担了先提供服务后收到报酬的风险。

上一篇: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门诊口腔科感控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