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5 14:29:23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调整、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和配置,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完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和提高我区居民整体健康状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预防为主,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供从生命孕育到出生成长直至终老的连续性健康服务。

2、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

3、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严格医疗机构、床位、设备审批。政府所属的一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逐步通过机构和功能改造,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新增城市社区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工作目标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到2010年,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的双重改造、优化重组,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6处,形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满足居民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

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一)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1、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以街道办事处为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每个居委会设置一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居委会不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超过1万人且服务区域较大的居委会可增设一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设置原则和目标,到2008年底全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0处,到2010年,实现全区预定目标任务,逐步建立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以诊所、医务所(室)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全区、功能齐全、与城市社区建设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居民可以在15分钟内从住所步行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由政府支持解决。城市新建或改扩建居民小区,农村村镇合并、征地拆迁户集中居住小区,由规划部门预留公益性用地。已建成城区需要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但无法列入相应小区建设规划解决业务用房的,应在现有公房的基础上改扩建。

3、配套设备设施,优化服务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人员、设备、药品,按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和区政府《关于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居民需求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平方米、150平方米,布局合理,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全面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居民医药费用支出负担减轻,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达95%以上。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科室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2、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居民的总体健康状况、疾病流行态势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规划并认真实施。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计划免疫疫苗接种、7岁以下儿童管理、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化管理、60岁以上老年人保健规范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内容。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定报告传染病全部实现网络直报。

3、惠民卫生服务。加大对城乡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力度。健全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救助网络。本着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就医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定点惠民医疗机构,对享受医疗救助的对象,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鼓励慈善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惠民医疗进行扶持和捐赠。

4、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在政府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外,放开根据居民需求开展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延伸价格,收入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主分配。

5、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社区卫生服务站值班时间不少于12小时,并有方便居民的通讯联络方式,提供家庭出诊、家庭病床等服务。

6、常规开展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具备开展康复服务的基本设施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提供咨询指导,做好残疾人、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医疗、康复等工作。常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避孕药具发放和咨询服务。

7、承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职责。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培训,制定应急预案。医务人员熟练掌握疫情报告、医学观察和病例排查、转运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8、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预警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实现社区、医院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三)实行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开展规范化培训。二级以上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培训和会诊等业务。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到2009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负责人、执业医师、执业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岗位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的需求,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到2010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执业护士,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2名职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名医生需配备1名以上护士。承担社区8种疫苗接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1名/万人配备专职预防接种人员。自2008年起,即将转岗或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各类专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取得《全科医学岗位培训证书》。

(四)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

1、将社区中医药服务建设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2010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2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1名专(兼)职中医执业医师。将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2、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要体现中医药的特点。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处理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开展包括中成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等在内的至少4种中医药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区政府成立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各部门按照职责,认真实施好年度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政府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部门、单位职责各街道办事处: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工作目标,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实施,协调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的房屋设施,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区卫生局:负责牵头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并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管理,在有关部门的协同下,实施卫生资源配置的调控。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投资。

区民政局: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会同卫生部门建立并实施对社区内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的医疗优惠政策,并予以资金补助,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强化收支监管,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机构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岗位培训等费用按规定应由财政负担的项目,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管理。

区人事局: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建立全科医疗技术系列职称的评审制度。区编办牵头研究制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制定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支付范围,做好区内符合定点准入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工作。

*规划分局、区建设局: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新建居民区和旧城改造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并依法加强监督。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将城市社区育龄妇女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区物价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的管理。

*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加强对基础用药的指导和监查。

(三)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等设施,对业务培训给予适当补助,并根据社区人口、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

(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到2010年,要将符合条件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制定鼓励居民到社区首诊和转诊的具体规定。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五)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和家庭病床制度。推进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稳定有序、良性互动的双向转诊关系。一、二级医院要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同时,将康复期、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有序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提供跟踪服务。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2

莱西市组织相关人员、邀请上级业务部门专家,对整合后镇级计生和医疗卫生部门的职责关系、城区驻街单位及流动人口技术服务情况、各卫生院的承接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成立了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妇幼保健职能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莱西市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妇幼保健职能整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选取夏格庄镇等三个试点镇,自2015年4月份开始,探索开展了试点整合工作。

二、“复制”试点经验,全面完成整合工作

2015年7月份,在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成功“复制”推广试点经验,截至2015年底,全市12处镇街全部完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妇幼保健职能整合工作。

一是机构整合到位。市级,将市计生宣传站、市计生药具管理站、市城区计生站与妇幼保健院进行合并,组建了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作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所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镇级,撤销了各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职能划入卫生院,并在卫生院加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依法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许可,发挥医疗机构技术力量的优势,将计生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村级,保留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共享共用,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服务体系。按照“人随职能走”的原则,整合后各镇计划生育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随镇政府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变化逐步调整至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市、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要求不低于总人数的80%,强化基层技术服务力量。二是资源整合到位。原市计生宣传站、市计生药具管理站、市城区计生站与妇幼保健院的房屋、设备等各类资产,全部划归整合后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原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所有仪器设备及器械划归整合后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按标准化要求科学设置计划生育门诊室、妇检室、治疗室等科室,确保满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幼保健工作需要。三是职能划分到位。整合后,明确了各镇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负责本辖区内(含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幼保健工作。同时明确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需资金的开支渠道。

三、通过优化整合,实现了计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三者有效结合

一是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电话,24小时接受育龄群众的咨询及求助;设立爱心救助站,对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发放一本通,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二是实行村民预约上门服务。三是为育龄群众开展妇科病诊治、生殖健康检查,为婴幼儿开展健康查体,对孕期、产后、术后育龄妇女上门随访。四是整合后,卫生院在利用原计生服务中心(站)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先进诊疗技术,实现了生殖保健检查、手术、治疗一体化,群众的医疗保健服务都纳入医保报销,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E:FQJ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3

担任街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职务。2010年,受组织的委派。依靠区、局主管部门及妇幼保健站站长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指导,依靠各科室主任的密切配合,依靠社区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依照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服务站的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各项卫生工作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为社区居民提供平安、有效、便利、经济、继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领导述职,请予评议。

一、依法履行职务情况

(一)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站对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规范完善各项工作职能。强化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实现管理水平不时提升,建立了有效的利息核算体系,切实降低服务本钱、医疗本钱,减少各种开支,减轻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收入16380元,其它各项诊疗费用6710.60元,共计23090.60元。

(二)面向社区群众做好门诊诊疗、咨询、健康教育工作。

医务人员对来站的病人主动热情、亲切关怀,站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不只为病人解除痛患,还要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发生。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城区人口达12183人。全年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健康处方12种,健康指导手册2种;举办健康教育板报7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9次;循环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6种;利用节假日开展了6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门诊接诊2710人次,咨询2450人次,免费测血压3340人次,免费为1095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输液注射550人次、化验检查148人次、门诊换药30人次。

(三)规范做好辖区内特殊人群和慢病管理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原有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今年。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为每家每户建立电子档案,对每个慢病患者和特殊人群进行精确管理。全年管理健康档案3354户,8136人、建立电子档案7938人。其中,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1070人,管理孕妇5人、慢病管理高血压709人、糖尿病247人、冠心病130人、脑卒中46人、肿瘤19人、精神病6人、慢支10人。

(四)切实做好社区计划免疫和污染病预防工作

全年我社(区管理0-7岁儿童377人,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和突发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建立儿童健康手册155人,为246名儿童健康体检,为辖区内临时、临时居住的儿童和辖区内两所学校及两所幼儿园儿童接种疫苗5120人次。

二、廉洁自律情况

(一)按守则自律。上级规定不准做的绝对不做。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制度,积极参与上级布置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医疗活动,坚持依法执业,廉洁行医,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做个称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文明礼貌,优质服务,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4

社区卫生服务是发展城市和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优化卫生服务结构的迫切要求,是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意见》(苏政发[*]124号)、省政府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和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泰政发(*)55号]精神,现就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措施,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目标任务。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是:到*年,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70%。到*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不低于90%,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到40%,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0%。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比例达50%以上,60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的比例达到95%,建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

我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任务是:到*年底,建成20个达到省标准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较好落实。到*年底,全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率达80%,建成一批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示范服务站。2009年底,全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率达100%。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医疗中心、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双向转诊、城乡一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队伍建设、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达到省定标准,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达60%以上,90%以上的60岁以上居民和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低廉、可及的卫生干预服务。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促进卫生资源向社区倾斜,原则上城市按照10万人口左右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上农村每个建制乡镇设立一个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行政村或服务人口3000—5000人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将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通过实施重组、改造或功能转换,建成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政府办医疗机构未能覆盖的区域,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快推进社区卫生多元化发展。

2010年前,我市建成1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4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14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由市第三人民医院牵头承担,*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区域为:水乡、长安、文峰、王家、儒学、沧浪、联建、南沧、南郊、堂子、新风、新义12个社区居委会。在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设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拟建成:*市迎丰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富康社区卫生服务站;*市英武社区卫生服务站;*市牌楼社区卫生服务站;*市水关社区卫生服务站;*市昭阳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健康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区域为健康社区和建新社区);*市新阳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区域为新阳社区和西霞社区);*市楚水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区域为楚水社区和北郊社区)。

(四)明确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职能。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为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1)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2)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3)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4)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5)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6)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7)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8)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9)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10)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11)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2)卫生局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1)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转诊服务。

(5)康复医疗服务。

(6)卫生局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五)改善社区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布局须纳入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在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区时,按城市规划标准在公共服务设施中配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并无偿提供给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未按城市规划预留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规划和施工许可证。全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努力使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达到基础设施配套、常规设备齐全、就医环境良好、服务质量一流。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转型提高,房屋面积不少于1500m2;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原村卫生室合并建成,或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房屋由各村委员会提供,可在村级闲置学校的基础上改建,房屋使用面积不得少于80m2。

(六)积极开展惠民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开展便民惠民服务,开设惠民门诊、惠民病区,对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优惠卫生服务,实行费用减免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惠民门诊,优惠减免的医疗成本费用由政府承担。鼓励慈善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惠民医疗进行扶助和捐赠。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七)依法实行准入制度。要制定完善有关法规规章,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符合设置规划,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注册登记等手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严禁不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和个人在社区开展医疗卫生技术活动,对违反有关规定的机构和人员要依法取消其执业资格。

(八)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法执业,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充实医疗卫生技术力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行服务信息公开制。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九)建立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按照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要求,引导和组织本市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二级医院要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转来的患者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制度,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二级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方便群众就近看病。

四、创新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十)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原则在现有医疗机构在编人员中选聘。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聘期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探索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完善辞聘解聘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受聘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调整其岗位;不服从岗位调整或无法胜任新岗位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与其解除聘用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十一)改革财务核算办法。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支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收入和支出纳入单位预算,严格控制成本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卫生局负责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会计核算工作实行统一管理、集中核算。

(十二)规范药品采供方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应在醒目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

(十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继续教育,加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岗位培训。逐步推广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后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和开发,引导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全面实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前到农村和社区服务一年的规定。鼓励城市业务水平较高、身体状况较好的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机构要为其开展服务提供便利,享受相应待遇。

五、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经济政策

(十四)落实政府投入责任。要建立稳定的经费筹措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级财政要安排经费支持社区卫生设施建设、设备配套和人员培训,切实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年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年起按城市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补助,农村以市为单位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6元标准设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对经泰州市及我市验收合格的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由市财政继续筹措专项资金分别给予8万元和1万元的奖励。

对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同等标准补偿。

(十五)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各类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按实结算时,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的统筹基金支付起付标准个人自付比例应与二级医院拉开档次,引导病人向社区分流,择近就医。条件成熟时,社区的专家会诊费、康复治疗费、健康体检费等项目纳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范围。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普通慢性病人首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医保慢性病人低价集中供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人员开设家庭病床,并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

(十六)实行积极的社区卫生服务价格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应符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管理,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服务项目价格,其标准不高于《江苏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现行有关规定。对个性化服务,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服务对象签订合同,按服务时间、次数或服务人数等收取费用;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合理补偿成本原则自主定价,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价格可根据运行成本适当放宽。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对多发病、常见病推行“单病种”限价收费。制定和完善价格管理办法,落实价格公示和收费清单制度,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价格行为。

(十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政府规定收费价格取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对非医疗卫生服务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部分,经税务部门审核批准可抵扣其应纳税所得额,其余额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在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向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扣除。

六、努力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市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十九)明确部门职责。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卫生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推动中医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有关政策措施。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研究制订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财政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国土部门负责全市符合设置规划的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土地的划拨。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制订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在社区建设中规划、无偿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并依法加强监督。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社区卫生药品供应商的资质确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价格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明确一名负责同志分管、落实专人联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5

一、现状和环境

中心城区自年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到年底,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大社区卫生服务站有时一天到晚都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一两年又“缩回”原,卫生服务力量削弱,病人就诊,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小病买点药,大病上医院”,不信任社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放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心目中位置,大多数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也就难怪“患者稀少门前冷”。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被人瞧不起。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医院机构“转型”的,机构与中心城区二、三级医院相比是“火柴靠在电杆上——差距太大”。它们是租破旧房子,是临时装修一两间店面,开张经费,也未添置医疗新设备和更多药品,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但还比不上乡镇卫生院。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称不上服务中心。,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完全社区服务的要求,“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康复服务,80%的都仅是了医疗服务,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医疗服务外,还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站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是“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一,医疗机构过剩。中心城区人口30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医疗网点星罗棋布。社区服务站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生存,更难谈发展了。另一,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婆婆”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人反映,当前到社区服务站去检查的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人说,“买的一台设备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来检查,仅检测和招待费花了上千元,加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水电费是企业的价格收取,真是不堪重负”。

五是服务模式改革,社区卫生机构活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点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大医院的管理模式,“等病人上门”、人浮于事的,远远社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说:“‘铁饭碗’的医生、护士,我用人、分配的自。”

六是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平时讲“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大病小病,社区居民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上大医院。比如,市医院每天门诊病人500左右,70%来看小毛病的,但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的问题,市卫生主管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如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二、建议和对策

个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举措。

一要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内容,居民健康,社区,社会,“医患关系”,发展环境都有重大意义。党、国务院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非常,、总理都作了批示,国务院曾会议并下发《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国发〔〕10号)(简称《意见》),决定“财政从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标准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成立分管为组长的专项,,加大宣传;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超前意识,提前工作,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党和的关怀。

二要搞好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解决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其服务项目要在社区的。,社区大只搞了医疗,搞了医疗、健康教育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未,“六项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意见》,要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工作,才能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的“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医患“一家亲”,“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床边的大夫”。服务和职责,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以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的联合与合作,如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三要环境,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下,各要协同,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为社区卫生服务宽松的发展环境。比如鉴于社区卫生服务除医疗可收费之外,其余5项功能服务收益的公益事业,财政可否像支持农村合作医疗一样,出大头,财政、社区出中头,居民出小头,财力支持。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6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急救医疗行为和秩序,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急救医疗事业发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急救服务需求,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以及社会急救及其管理。

第三条 定义

本条例所称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受理急救呼叫后,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院内急救医疗服务,是指设置急诊科室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急诊医疗机构)为急救中心(站)送诊的患者或者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提供紧急救治的医疗活动。

本条例所称的社会急救,是指社会公众在突发急症或意外受伤现场,采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础操作,及时救护伤者、减少伤害的行为。

第四条 政府责任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参与急救医疗服务,健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 部门职责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急救医疗服务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和国土资源、公安、消防、建设、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旅游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急救医疗服务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急救医疗服务是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力量。

本市建立由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和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组成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现场自救互救是急救医疗的重要补充。

第七条 信息公开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急救医疗服务信息,方便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第八条 宣传教育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红十字会应当组织开展急救医疗的宣传教育,引导患者合理使用急救医疗资源。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急救医疗服务的公益宣传,倡导自救互救的理念,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救死扶伤的精神。

第二章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第九条 机构设置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规划和设置标准,设置急救中心(站)。

急救中心(站)以及承担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其他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院前急救医疗执业登记。

第十条 机构职责

急救中心(站)应当承担下列职责:

(一)日常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二)政府举办的重大社会活动的院前急救医疗保障服务;

(三)城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

(四)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普及;

(五)其他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任务。

第十一条 工作规范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

急救中心(站)应当按照院前急救医疗工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急救业务培训和考核,执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计报告制度。

第十二条 院前急救人员

院前急救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和急救辅助人员。急救中心(站)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院前急救行业特点的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保障措施。

第十三条 院前急救车辆

本市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急救反应时间)、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及业务需求增长情况等因素,按照不低于每三万服务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国家救护车标准,有明显的行业统一规定的急救医疗标志及名称,按照有关规定安装定位系统、通讯设备和视频监控系统,配备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备,并喷涂标志图案。

急救中心(站)的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未经市、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不得使用120标识。

第十四条 通讯指挥平台

本市设置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实行24小时急救呼叫受理服务,统一受理全市急救呼叫,合理调配急救资源。

第十五条 专用号码及联动机制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呼叫专用电话号码为“120”。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根据人口规模、日常呼救业务量设置相应数量的“120”呼救线路,配备调度人员,保障及时接听公众的呼救电话。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谎报呼救信息,不得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占用和其他干扰。

本市建立“110”、“119”与“120”联动协调机制。

第十六条 受理调度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应当在接到呼救信息后,进行分类、登记和调度。必要时对呼救人员进行急救指导。

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中心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拖延受理呼救。

第十七条 现场抢救

院前急救人员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应当穿着统一的急救服装。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对需要送往急诊医疗机构抢救的急危重患者,应当通知急诊医疗机构做好收治抢救的准备工作。

院前急救人员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急救医疗服务。

患者家属或现场其他人员应当协助配合院前急救人员的工作。

第十八条 送院原则

院前急救人员应当遵循满足专业治疗需要、就近、就急的原则,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患者或家属拒绝遵从的,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告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由其签字确认。

患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院前急救人员决定送往相关的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一)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疑似突发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有特别规定的。

第十九条 特殊保护

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时,对有危害社会治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或者依法需要提供特殊安全保护的患者,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由公安机关或专业机构负责保护工作。

第二十条 资料记录保存

急救中心(站)应当做好急救呼叫受理、现场抢救、转运途中救治、监护等过程的信息记录。

院前急救医疗病历按照国家规定管理保存。急救中心(站)的呼救电话录音、派车记录资料应当至少保存2年。

第二十一条 立体救援

本市积极发展水上、陆地、空中多方位救护,形成水、陆、空立体救护网络。

第三章 院内急救医疗服务

第二十二条 院内急救能力建设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本市急诊资源布局,制定急诊科室设施、人员配置标准及管理规范,加强对急诊科室的监督管理。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专科医院应当按照急诊科室配备配置标准和管理规范设置急诊科室,加强急诊学科建设和日常管理,提高院内急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急诊医疗机构开展急诊、重症监护室一体化建设。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急诊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关停急诊科室。

第二十三条 院内急救人员配备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配备掌握急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并加强急诊科室医护人员培训。

第二十四条 院内急救服务规范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院内急救医疗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遵守诊疗技术规范,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

急诊实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急诊患者,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

第二十五条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医疗的衔接

急救中心(站)应当与急诊医疗机构建立衔接机制,保持急救绿色通道畅通,实现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

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达急诊医疗机构后,急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办理患者交接手续。急诊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和推诿患者交接,不得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 急诊分级救治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依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急诊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按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决定救治、处置的优先次序。

第二十七条 转诊分流

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救治、转诊或分流。患者经急诊科室救治后需要住院继续治疗的,急诊医疗机构应当及时优先将其转入住院病房治疗;患者经急诊科室诊治后病情稳定、无需继续急诊救治,且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应当及时办理出院手续或转诊至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第二十八条 政策引导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医疗康复、护理服务体系,畅通患者双向转诊渠道。

市医保部门应当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引导经过急诊处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诊到相关医疗机构继续治疗或者康复。

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应当将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仍无故滞留急诊医疗机构急诊的患者纳入本市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公安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置。

第二十九条 考核制度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急诊医疗机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机构功能定位、急诊规模、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制定和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向急诊科室予以倾斜。

第四章 社会急救

第三十条 政府及红十字会急救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本市社会急救的培训工作。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医疗机构配合开展社会急救培训。

红十字会应当普及急救知识,组织群众参加社会急救培训,参加现场救护。

第三十一条 社会参与

本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本市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市民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第三十二条 社会急救培训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组织警察、消防队员接受急救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商场、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旅行社、旅馆、旅游景点等经营或管理单位,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参加急救技能培训。

其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组织人员参加急救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

第三十三条 社会急救设施配备

机场、火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会展场馆、风景旅游区、大型商场、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单位和建筑施工、大型工业企业等,有条件的应当配备相应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对设备设施进行使用和维护。

第三十四条 公民紧急现场救护

任何人发现需要急救的患者,都应当立即拨打120电话呼救。

鼓励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患者按照急救操作规范实施紧急现场救护。

在配置有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的场所,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器械进行紧急现场救护。

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章 保障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 财政保障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将急救医疗服务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 社会支持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的,应当服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进行捐赠,并依法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受捐赠单位对资金、物资的使用及审计报告等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七条 用地保障

急救中心(站)的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城乡规划的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区(县)人民政府为急救中心(站)预留建设用地,并作为一类卫生用地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擅自改变土地使用性质。

第三十八条 供电、供水、供气、通讯保障

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配备供电、供水、供气、通讯等设施设备。

供电、供水、供气和通讯企业应当保障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的稳定和通信网络的畅通。

第三十九条 交通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市交通运输行政部门、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道路、交通、救护车信息共享机制。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优先通行,在急救车辆遇到交通拥堵时应当及时进行疏导。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口的道路通行方案,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30米以内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设施的车辆以外,禁止停车。

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报警器、标志灯具;在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禁停路段可以临时停车。

任何车辆和行人都不得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通行;救护车执行急救任务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因让行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而导致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经查证属实后,免予处罚。对不按照规定为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让行的车辆、行人依法处理。

对依法从事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活动的救护车免收过路、过桥费等道路通行费、停车费。

第四十条 大型群众性活动保障

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建立应急医疗专家库。

本市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应当建立应急医疗救援队,参与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工作。

对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必要时由应急医疗专家进行现场伤情评估后,分送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活动,主办者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急救医疗服务保障内容。

第四十一条 治安保障

患者应当遵从急救中心(站)、急诊医疗机构的安排,不得干扰急救医疗服务,不得妨碍急救医疗秩序,不得殴打、辱骂急救医疗人员。

对有前款行为的人员,公安部门应当依法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十二条 急救医疗收费

市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制定急救医疗服务活动收费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第四十三条 医疗保险

本市将符合规定的急救医疗服务的费用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具体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分别制定。患者的急救医疗费用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结算。患者或其家属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急救医疗费用。

第四十四条 急救医疗救助

符合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条件的,其急救医疗救治费用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对因意外伤害需紧急抢救,无经济支付能力又无其他渠道解决费用的病情危急、伤势严重的病员,医疗机构可申请从疾病应急救助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五条 信息化保障

本市建立急救医疗信息系统平台,对全市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状况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与医保、公安、交通等部门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第四十六条 监督管理

市和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对急救中心(站)和急诊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社会举报和投诉并及时查处。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依法处罚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 违规使用急救车辆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擅自调用急救车辆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规使用急救车辆所产生的费用,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第四十九条 冒用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名义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四款规定,擅自开展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工作或使用120标识,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于未经批准假冒急救车辆或非法营运急救业务车辆的,由交通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第五十条 干扰呼救信息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谎报呼救信息,对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和其他干扰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五十一条 违反院前院内交接规定的处罚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违反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机构与接诊医疗机构交接规定,导致救护车不能正常运行或占用救护车设施、设备的。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渎职责任

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急救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突发公共事件急救医疗

突发事件的急救医疗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上海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四条 实施日期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7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10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闽政〔*〕43号)精神,积极推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要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努力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基本原则: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

*年,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到2010年,全区6街道办事处共设置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根据需要设置数量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按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率达到100%;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利用比例和综合服务满意率达到35%和80%。全区基本建成服务网络健全、政策配套落实、人员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适应广大居民健康服务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改善,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规划和功能定位

1、设置原则。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原则,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对社区卫生资源重新布局,积极构建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重点是对政府举办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改造而转型设立。同时大力推行公立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模式,鼓励二、三级公立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向社区延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举办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各类专项服务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转型国有企事业医疗单位,在*年之前要全部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现有不符合规划布局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进行重新选址或功能调整,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区域的补充。

2、规划布局。坚持合理、方便、就近的原则,综合服务人口、密度、地域环境和功能定位等因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原则上以每个街道办事处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70%居民从住所步行15分钟以上或辐射半径1.5公里以外)的区域,人口相对集中达0.6~1.2万人左右的,根据居民医疗需求合理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毗邻区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原则上应相距1.5~2公里。

3、功能定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体现全科医学特点,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和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模式,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健康宣教和健康促进;开展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妇女、儿童、老年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伤残康复、精神卫生等服务。要积极应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并提供中医药治疗、养生保健咨询等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销。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社区医生家庭责任制的试点工作。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监管要求

1、业务用房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应当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建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150平方米。

2、科室设置和设备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功能划分为预防保健区、诊疗与辅助诊疗区、康复区、健康教育区、行政后勤保障区等。区域布局要合理,并符合残疾人的无障碍要求。同时,依照《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福建省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相关科室,科室设置必须符合医学服务流程规范,具备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污水处理必须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各科室要按要求配备与服务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确保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工作条件。

3、人员配备。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3000名服务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师,每万名居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1至2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备。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由区级编制部门会同卫生部门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在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中,至少要有1名副高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

4、机构审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由区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审批,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名称注册登记后方可执业,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以独立法人进行执业注册,实行独立核算。三级医院延伸举办或二级医院在医院内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

5、管理和评价。实行行业统一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标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和服务满意度评价制度,把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6、退出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动态考核,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区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至少组织2次。对考核达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要限期进行整改、撤并,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允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名称进行执业注册和从事诊疗活动。

五、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措施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要制定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分期分批改造建设规划。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业务用房使用面积标准,由区政府与街道负责无偿提供。应立足现有基础,通过改造、置换、购买等形式,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匮乏问题,力争在2~3年内,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的面积、质量和布局有根本改观。在新建或改扩建居民住宅区时,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筑标准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房屋产权依相关法律法规办理。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要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支持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在社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师,凡符合相关条件的均可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临床类别和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考试,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主治医师资格。鼓励二、三级医院在职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省级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并按有关规定变更执业范围后,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转后年限合并计算。

(2)加强岗位、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对已经从事或由其他医疗机构转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安排他们采取脱产或半脱产方式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班,力争到*年,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80%,2010年达到100%。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社区医师和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

(3)吸引和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满2年的医师和护士,经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后,可以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职称考试;鼓励本科以上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在工资待遇方面适当予以倾斜;鼓励离退休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经过全科医学培训后,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应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

3、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帮扶

市、区两级公立医院承担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帮扶责任。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区域内区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作为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定点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和转(会)诊责任单位,区级以上医疗机构要根据需要,承担所在地1所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帮扶责任。市、区两级综合性医院必须把发展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体现公益性职责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专门的业务科室,指定人员负责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3~5年内,定点技术指导医院要免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卫生技术人员轮流到医院进行进修培训。公立医院要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义务提供诊疗、业务指导、开展学术活动、健康教育、残疾康复训练讲座等服务。医疗机构的副主任以上医师每年1~2周,主治医师任职周期累计不少于3个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偿提供培训服务工作。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规定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偿提供培训服务工作的时间和内容。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要认真记录具体工作时间和内容,作为年终考核和评定职称的依据。

4、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的分工协作关系

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区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将免疫接种、妇女、儿童保健、残疾预防与康复训练等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的公共卫生任务的内容、质量要求,承担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业务考核与评价职责,并按照“费随事走”的原则,予以相应经费保证。

5、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1)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实行定岗定编、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调整其工作岗位,对不同意调整岗位或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无法胜任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与之解除聘用关系。各地要积极选拔优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实施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原则上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担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2)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根据国家关于绩效工资分配的实施办法和有关政策,对公益目标任务完成好、考核优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职工个人所获得的绩效工资数量主要通过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等考核指标决定。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要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推进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稳定有序、良性互动的双向转诊关系。对急诊和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送大医院诊疗,恢复期病人及时到社区康复、护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要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市、

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科学制定双向转诊的管理规范,将双向转诊纳入医疗机构业绩考核。

(4)建立家庭病床制度。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和病情的适应症,鼓励开设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进行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减轻医药费用和社会负担。

(5)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采取多种措施规范药品购销渠道,减少药品供应的中间环节,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价格,并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管。根据财政补助情况,逐步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6)逐步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实现社区、家庭、医疗保健等机构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6、完善医疗保障支撑机制

(1)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允许各类为社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申请医疗保险定点服务,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制定鼓励参保职工和居民到社区看病就医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在社区就医的目标;要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项目和用药范围,及时将社区慢性病管理、家庭病床等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要制定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管理办法,明确家庭病床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和定额结算标准;较大比例拉开医疗保险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支付比例档次,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度门诊费用次均定额指标,使参保人员能够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2)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区医疗救助制度。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区实施医疗救助定点机构、“红十字惠民门诊”的定点机构,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城区最低生活保障人员、残疾人、生活困难的外来暂住人口提供医疗救助。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为城区低保人员和“三无”人员、残疾人医疗救助的首诊定点机构,实行门诊诊察费、门诊注射费免收政策,免收的费用从医疗救助资金支付。

7、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定额补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卫生信息管理、健康教育、传染病和地方病及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精神卫生管理、重点人群保健、残疾人社区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相应补助。从*年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不低于15元/人·年,经费原则上由省、市、区三级财政分担。其中,省上对*区每个服务人口平均补助6元,*市财政给予*区适当的补助。财政部门要建立全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绩效考评体系,在此基础上,核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

区政府要根据城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以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按规定要求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排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经费,建立稳定、长效的工作运行保障机制。区财政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对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工资的全核拨付。

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务必将思想统一到国务院《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文件的精神上来,加强整体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督查到位。

政府担负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综合体系建设规划,纳入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区人民政府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和组织负责人组成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检查督导、考核评估,结合本规划精神,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方案。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由社区卫生服务各方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或相应组织,协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动员辖区内有关单位、居委会、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2、履行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作为,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卫生部门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并实施行业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研究探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和思路。

机构编制部门牵头研究制订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配合卫生部门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价格部门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会同卫生部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

教育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重要内容,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并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和考核、表彰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区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并研究探索财务收支管理办法。

人事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并落实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设和规划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规划纳入城区建设规划。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社区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提供免费避孕药具,开展相关指导、咨询和随访活动。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与抽验,规范其药品购进、贮存与使用,保证医疗器械和药品安全,要研究制定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

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计划篇8

根据北京市卫生信息化现状,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将覆盖市卫生局(市社管中心)、16区县卫生局(区县社管中心)、3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达到以下目标:

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处理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化操作平台。通过信息化操作平台,彻底改变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的手工现状。

为区县社区卫生管理机构提供一个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区县社管机构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能力,改变区县社管中心手工处理报表、人工核算绩效的现状。

为市社区卫生管理机构及行业专家提供一个社区卫生统计分析平台。有了统计分析平台,市级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和社区卫生专家能掌握有关社区卫生的第一手数据,同时能方便输出社区卫生现有相关报表。

为社区卫生四层体系提供纵向的数据交换、数据沟通机制。从管理职能上来看,社区卫生的四层机构体系彼此关系紧密,互相不可分割,通过建设四层机构的交换体系,满足社区卫生数据的上传下达。

新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

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包括社区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核算与物资监管管理子系统,分为市、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三级平台。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信息系统: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处理提供一个便捷的信息化操作平台,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可支持大医院与社区机构的预约转诊。

2. 区县级平台:为区县社区卫生管理机构提供一个支持业务监管、财务监管、绩效考核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区县数据中心及交换中心。

3. 市级平台:为市社区卫生管理机构及行业专家提供一个业务监管、财务监管、绩效考核及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建立市级数据中心和交换中心。

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按业务架构横向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即市级社区卫生管理信息平台、区县级社区卫生管理信息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站系统。整个体系架构为1个市平台、16个区县平台和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的B/S与C/S架构相结合混合方式,主体是B/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业务系统管理可以采用C/S架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系统采用B/S架构,在区平台上实现。

新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网络结构

按照规划和部署,北京市新社区卫生系统将覆盖全北京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16个区县卫生局、3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涉及到的相关单位包括市CDC、妇幼保健院、精神病防治所、市医保中心、及民政局等。鉴于社区医疗机构分布比较广泛,该系统将选择政务外网连接各主要用户单位。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数据传递方式,系统需要建设市级网络平台和区县平台。市级网络平台将主要采集区县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同时也向相关市级单位提供服务。区县网络平台将主要采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据,同时作为市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站是区县数据平台的采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站通过区县网络平台进行业务数据交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的主要功能

北京市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门诊挂号收费、医生工作站、药房药库管理、医技、住院及公共卫生管理等功能。

医生工作站:医生工作站是系统的重点内容,它实现了电子处方、SOAP(主观、客观、评价、处置)等基本医疗、慢病管理和预约转诊等功能 。

医保、农合实时结算:实现了与医保、农合的对接,支持医保、农合实时结算。

与健康档案整合:新系统中处方信息、门诊信息、公共卫生等各项服务可以在诊疗过程中实时导入健康档案,提高了健康档案的活档率和档案的利用水平。

以健康档案为中心,整合异构系统数据:精神病防治、CDC的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系统的数据可以导入到健康档案中,同时实现与区域PACS和社区健康小屋系统的对接,便于医生全面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

慢病管理:结合社区慢病管理的特点,自动筛查慢病病人,系统可辅助医生对病人进行评估、随访和年度评估工作。慢病病人在门诊诊疗过程中的信息,会自动生成慢病随访信息。

院长查询:院长可以通过统一的工作界面查询门诊业务、医生站业务、药房业务、药库业务和住院业务。

绩效考核:可以实现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调查等岗位绩效考核。

市、区级社区卫生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建立了健康档案中心、绩效考核中心、预约转诊中心和统计分析中心。健康档案中心可以实现健康档案的新建、查询、合并、导入导出和报表统计。绩效考核中心可以实现对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调查三个维度的岗位绩效考核。预约转诊中心可以实现通过医生工作站在诊疗界面中完成预约和转诊业务,促进合理就医,提升公立医疗资源均等化。统计分析中心可以实现对于服务机构信息、门诊信息、住院信息、药品销售信息、医生工作信息、门诊费用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及公共卫生信息的统计分析。

新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优势和特点

1. 建立标准体系,实现全市范围的信息共享。包括健康档案标准、社区卫生药品编码标准、社区诊疗规范标准、社区症状诊断标准,以及区县平台与市级平台对接标准,实现了跨区域、跨机构的数据共享,以及诊疗数据持续积累和动态更新。

2. 应用主索引管理,建立动态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全市病人主索引管理技术,通过医联码和社保卡,统一全市病人身份标识。将医院诊疗、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疾病预防、健康体检等信息关联起来,建立动态实时更新,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以患者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统一数据视图,方便社区医生及时、全面了解居民及家庭的健康情况,并实现在全市范围内调阅健康档案信息,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截至2011年3月初,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526万份。

3. 全面支持群众享有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社区系统不仅支持基本医疗,还支持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并整合公共卫生信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职能,方便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4. 建立预约转诊中心,促进医院与社区互动。系统建立了市级预约转诊中心,实现社区与大医院双向转诊和远程协作诊疗。完成了基于标准区域医疗平台架构和国际主流标准的技术验证工作(本刊2010年9月的《应用标准,实现跨机构业务协同》专题曾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预约转诊系统开发。自2010年8月1日至2011年3月6日,通过平台已预约653人,预约成功率为93.11%,就诊率为75.96%。

5. 业务监管和绩效考核。实现全市及各区县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的汇总归纳、统计分析,实现业务实时监管、绩效考核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强化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的全面、高效的管理。

6. 建立医保系统、新农合系统数据接口,支持患者实时结算报销。医保定点的所有上线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现了医保直报。农合接口在顺义区李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无缝的接口对接,并在涉农区县推广。

上一篇:门诊部护理质控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医院老年科门诊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