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7 10:09:45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小型县级医院;设计;规划

Abstract: In the majority of our city the following areas, the distribu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county hospitals, these hospitals to bear by county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asses of common, frequently occurring tasks of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ivert the majority of medica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reduce the unnecessary burden of the large hospitals, optimizing a graded relationship of medical resources,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ing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s

Key words: Small county hospitals; desig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我国广大市级以下地区,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小型县级医院,这些医院承担者县辖区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查、治疗等任务,有效分流了大部分就医患者,减轻了大型医院的不必要的负担,优化了医疗资源的级配关系,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医疗机构。相比大型医院,小型县级医院有着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的规模较小,一般不大于500床,其次它的诊治对象是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这两点都决定了小型县级医院不会是“小而全”的医院,也不是大型医院等比例缩小的结果,而是针对其服务的地区、人群的小型综合型医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型县级医院更应体现其基础性、经济适用性的特点。

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位于湖南省的贫困县——平江县,为该县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综合医院,承担辖区内百万群众的卫生治疗任务。医院日规划门急诊量1500人次,床位数500床。医院用地3.5万㎡,规划总建筑面积7万余㎡。其中保留建筑2万余㎡。新建门急诊医技楼2.5万㎡,规划综合病房楼2.5万㎡。笔者作为主要设计人进行了院区整体规划与新建门急诊医技楼的方案与施工图设计,积累了小型县级医院设计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规划

一般情况下,县级医院的用地成本相对较低,面积条件相对充裕。因此,在医院的总体规划设计中,适宜以24米以下的多层建筑为主。相比高层建筑,24米以下建筑在结构、消防与垂直交通等多个方面可节约成本10~20%左右。减少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停车优先考虑地面停车,进一步节省建设成本。

因此,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规划新建建筑均为多层建筑,地下室仅设一层,主要放置设备机房和作为物流周转通道,结合少量停车。

建筑设计

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含一、二期)地上5层,地下1层, 建筑高度为22.50m。地上面积为20500㎡,地下面积为4500㎡,总建面积为 25000 ㎡。

门急诊医技楼包含以下医疗用房:门诊部、急诊部、部分医技科室(含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功能检查、内镜中心等)、五层为行政办公及会议。下面我们就以新建门急诊医技楼为例,与大家探讨县级医院建筑设计的特点。

2.1 功能布置

2.1.1 综合功能区

相对于大型医院,县级医院每个功能科室面积较小,医护人员也较少。基于此,在设计角度就将数个科室整合,优化形成一个综合性科室是较为适宜的。以门诊诊区为例,为求最高的使用效率,大型综合医院与其他小型医院的单一诊区建筑面积是相当的。但大型医院的单一诊区一般为某个特定科室,甚至数个诊区同时属于一个特定科室。这种安排各科室拥有独立空间,功能区清晰,纯净,管理与使用都非常方便。但对于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安排就不是总是适用。比如,小型医院的小门诊科室较多,如果一味强调功能区的独立性,则需要设置多个小面积的诊区,每个诊区均包括等候区、诊查室、医护用房等功能。加上连接各小型诊区的公共交通面积,有效面积比大大降低,亦间接提高了医疗成本。而结合实际情况与医疗内部的关联性,整合小型门诊科室,形成综合诊区,则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医技科室亦然。

平江县医院的门诊诊区分为内科系统区、外科系统区、儿科诊区与综合诊区四大块。医技的设计中整合了功能检查,超声,心脑电与内窥镜等,形成了综合检查区。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管理与工作效率。

2.1.2 资源的共享

县级医院中,将原本分属不同部门但却具有相同、相近功能的空间进行共享也是节省面积,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手段。如门诊与急诊共享药房与治疗输液区。药房可通过开设面向不同方位的窗口分别服务于门诊和急诊患者。治疗输液区的共享则通过门急诊的时间差做到24小时的无缝高效运转。白天供门诊患者使用,夜间服务于急诊患者,配液室与医护用房合设,由门急诊医护人员共享,轮流使用。此外,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与其他医技科室的亦应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共享,以最少的空间与人力资源尽可能的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总之,县级医院相对小的建设规模,较短的流线和较少的使用人员使这种共享成为可能,而空间的高效利用与医护人力的节省也是资源的共享成为设计中的必然选择。

2.1.3 医疗流程的简化

大型医院由于人员众多,除满足必须的洁污分流外,大多还对医患进行了明确分流、分区,能够有效避免各类人员路线交叉,提高通行效率和改善就医与工作环境。但对于面积有限的小型县级医院,这种处理方法并不适用,会造成不必要的面积浪费与单位有效使用面积造价的提高。因此,平江医院新建门急诊医技楼只是通过在医患共用的单走廊上增设门禁对就诊区与医护区进行了大致分隔,而不是严格的分出患者走廊与医护走廊。这种设计更适合人流量相对较小的县级医院。

大型医院常用的物流系统,包括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垃圾收集系统,污衣被服收集系统,地下物流运输通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大型医院垂直交通压力大,物流水平线路曲折,绵长的弊端。但初期投资较大。而小型县级医院人流量、物流量较小,规模小,流线相对较短,所以上述系统并不适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应预留升级物流系统的条件。

2.1.4 人性化手段的应用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急诊急救中心 内科病房楼 医院建筑 绿色设计

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楼工程方案设计始于2012年3月,经过前期历时一年多的方案设计、调整及施工图设计,现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该工程总建筑面积95600㎡,建筑高度92m,分为地下2层、地上22层(未计入5~6层之间的设备层),集急诊、部分门诊、医技、病房及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

一、规划方案

(一)总体布局

以院区西南侧的一期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综合楼为起点,由南向北依次规划建设二期门诊医技楼、二期病房楼和科研行政中心。另外,在二期门诊医技楼和病房楼之间规划设置后勤保障楼,各楼之间通过一条贯穿南北的医疗街相连;院区西北侧规划设置告别厅和感染门诊;在院区北侧,由科研行政中心和二期门诊楼及现有病房楼围合的北广场地下,远期规划建设地下复式停车场。

上述规划布局可以由南向北依次建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期或多期建设,其灵活性较强,并且后一期的建设完全不会影响前一期的使用。另外,远期规划建设的地下复式停车场,可在院区车位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择机而建。

(二)功能分区

按照各单体医疗功能的关系,将院区分为若干区域。其中,污染区(感染门诊及告别厅)位于院区西北侧,处于城市的下风向。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建筑保持了安全距离,并通过院区西侧专用道路及污物出口进出,有利于控制感染。

将二期门诊医技楼设置在中间位置,与急诊急救中心裙房和门诊综合楼裙房形成门诊医技区,既整合了医疗资源,又与南侧的内科病房楼、东侧的门诊综合楼和北侧的二期病房楼联系便捷,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

后勤综合楼位于医疗区中心,为医疗功能区提供有力保障;北侧科教行政楼自成一区,相对独立,且与医疗功能区相隔较远,避免干扰。

(三)洁污流线设计

院区内的洁物流线与污物流线严格分开。其中,洁物流线由东侧胶州路进入,通过院区内东侧广场道路进入;污物流线由告别厅前专用的污物出口输出,院区西侧现有的道路作为感染门诊就诊通路和污物输出道路,与院区完全隔离,保证了院内医疗环境的安全。

(四)院区出入口设置

在东侧胶州路上设置了两个院区主入口,并在南侧的南一路上设置一个主入口和一个次入口。南一路的主入口与胶州路上的东南入口串联起门诊主广场的车行及人行流线;胶州路上的东北入口可待二期建设时再开设。院区西侧设感染门诊入口和污物出口,洁污分流明确。

(五)交通流线及停车布置

院区内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在广场设置车行道路及停车场,机动车进入院区后可在地面停车区停车,或通过广场外侧的地下停车场入口直接进入地下停车,所有机动车(除急救车辆外)均不得进入广场。广场成为单一的步行区域,人车分流明确,互不干扰。

地面停车区结合绿化布置在院区南侧及东侧,避免停车区过于深入而对医疗环境造成干扰。在一期急诊急救中心地下设置两层复式停车场,在北侧的二期科研行政楼及病房楼广场下设置远期单层复式停车场。全部建成后,院区内的总停车位将达1900个,可有效缓解院内停车难的问题。同时,将停车场设置在地下,也避免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单体设计方案

一期建设的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综合楼(以下简称“综合楼”)作为总体规划的“开篇”工程,无论是功能还是规模,均占重要地位。

(一)平面布局的比选

在方案设计之初,就综合楼的平面布局形式做了两种方案的比选:方案一是将主楼放在裙房北侧,方案二则将主楼放在裙房南侧。

方案一的优点是:主楼位于北侧,不遮挡裙房,减轻了对城市的压迫感;缺点是与现有门诊病房综合楼距离较近,对现有建筑有一定的影响。

方案二的优点是:主楼位于南侧,裙房位于北侧,裙房部分的门诊医技与现有的门诊医技,以及二期规划的门诊医技楼可以形成组团式的门诊医技科室,有利于院区内医疗资源的整合。另外,主楼位于南侧,可以沿南一路形成完整而有气势的建筑形态,成为突出的地标性建筑;缺点是主楼会对裙房形成一定的阴影遮挡。

经过比选,最终认为方案二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缺点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弥补,最终形成了主楼在南侧,裙房位于主楼北侧的平面布局形式。

(二)功能布局

综合楼内功能繁多,流线复杂,其具体的功能设置为:一层为急诊急救中心、高压氧舱、静脉输液配置中心;二层为信息中心、档案室、输液室及急诊留观病房;三层为保健查体中心和康复科;四层为行政办公(暂用);五层为手术室、ICU和中心供应室;六层为保健病房;七层以上为标准护理单元;地下两层为设备用房及地下停车场。

(三)流线分析

综合楼内功能较多,如何处理好各功能区块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好各类人群的流线成为设计的重点。因此,通过不同的门厅和交通核将人流进行分类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合理的平面布局和清晰的人员流线。其中,在一层南侧自西向东分别设置了办公门厅、病房楼门厅、保健查体中心门厅;在东侧设置了急救中心门厅;在综合楼西北角设置了高压氧舱门厅和静配中心门厅;在北侧设置了静配中心药品入口。同时,各类门厅均设有专用的垂直电梯。通过对各出入口的合理设置,使医患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目的地,避免互相干扰。

(四)内部空间结构

综合楼内部采用了“医疗街”的空间形式,平面最东侧为宽12m的医疗街,通过医疗街可以快速便捷地到达各目的科室。医疗街不仅是综合楼内部的交通中心,更是二期规划中贯穿院区南北的连廊式医疗街起点,医疗街向北延伸出去,形成了医院总体规划空间的主动脉。

(五)功能设计

急诊急救中心秉承“大急诊”的设计理念,整座急诊急救中心的面积超过3000㎡,为建设成为东营市的急诊急救中心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中心共设A、B、C三个抢救区,均采用大空间布局,使用时可以灵活分隔,及时调整,拥有极大的应变性。此外,中心的大厅及室外广场还可作为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抢救场地。

手术部除设计了7间常规手术室外,还设计了两间DSA手术室,这种设计方式有别于一般医院将介入手术单独设置的布局方式。经与院方协商讨论,最后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新布局方式,将DSA设于手术部内,在介入手术发生问题时,可以就地抢救,避免将患者来回移动造成伤害,延误抢救时间。同时,还可以利用DSA的手术设备,建成杂交手术室,提高医院的医疗实力。

保健查体中心位于三层,设置了普通体检及VIP体检两个区域。其中,VIP体检在闲置时可以作为接待集体体检(如征兵体检、单位体检等)的专用区域。两个区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医院的体检接待能力。

(六)建筑形象

考虑到院区内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工程的立面设计风格仍然延续了现有门诊综合楼的设计风格,并力求创新,在立面设计上采取不对称的形式,使整栋楼的重心偏向右侧,既突出了院区东南角主广场和现有病房楼在院区内的主要位置,又自成一格。另外,通过大量采用密集的竖向线条,使主楼显得更加挺拔,裙房东立面的设计手法也更为现代,大量玻璃幕墙的采用使裙房对广场的压迫感大为减轻。在开窗尺度等细节上延续了现有门诊综合楼的尺度,使两者在变化中保持统一。米白色干挂石材幕墙的使用,使整栋楼富有典雅的气质,建成后必将成为东营市人民医院新的地标性建筑。

三、以创建绿色医院建筑为目标

在方案的设计中,始终将建设“四节一保”的绿色医院设计理念贯穿其中。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力求建成一座充满生机的绿色医院建筑。

(一)自然通风和采光

实践证明,采用被动式的节能策略往往是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综合楼南北长近80m,东西长约90m,在内部设置3个天井(两大一小),使绝大部分房间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和采光。另外,在一层无法设置内天井的位置开设屋面采光窗,尽管平面尺寸大,但内部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仍然很好,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空间,同时大大降低了后期运行的成本。

在裙房的东侧和北侧设置由地面下沉到地下二层的采光天井,将光线引入地下,大大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品质,同时改善了地下设备用房的通风及采光条件,有效减少了设备因潮湿而产生的易锈蚀问题。

(二)利用高窗和玻璃隔断改善室内光环境

在室内大量设置高窗和玻璃隔断,增加室内光线,减少照明能耗。在保健病房单元,通过房间布局的调整,将活动区布置在正对护士站的位置;整个活动区为开放式,使得护士站可以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在标准护理单元中,由于部分医护用房位于平面中部而难以获得光照,因此在这些部位设置了大量的高窗、大玻璃窗及玻璃隔断,将光线尽可能地引入室内,改善室内光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三)设置屋顶花园

在五层裙房屋面设计了大面积的屋顶花园,为人们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还起到了隔音降噪、保温防晒作用。

(四)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建材

四层行政办公区作为暂用区域,待二期科研行政中心建成后即会迁出,因此在设计中,尽可能使用轻质隔断和可重复使用的U型玻璃隔断,避免将来改建时造成的建材浪费,同时可以将拆除的轻质隔断重复利用。

(五)节能产品的利用

研究表明,遮阳系统的利用可以使室内的空调能耗减少50%。为此,在裙房西侧的窗户上设置外遮阳硬百叶卷帘,可有效避免西晒问题。东侧玻璃幕墙较多,采用中空玻璃内衬电动遮阳百叶的构造,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内部的空调能耗,并可根据季节及时间调整室内光环境。结合东侧外立面,还采用了梭型翻板遮阳百叶,使建筑立面与节能效果完美结合。

在地下一层停车场南侧开设采光天窗,形成有效的引导效果,地下二层无法开设天窗则采用光导照明技术,在最南侧设置10组光导照明装置,将光线引入地下,起到局部照明的作用。

(六)其他系统的绿色设计措施

通风空调系统:空调冷水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所有空调末端设备均设置电动调节阀(两通阀),空调循环水泵采用变频变流量控制,节约了日常运行费用。采用转轮式空气处理机组、数字化分体式能量回收新风机组和数字化分体式能量回收排风机组,在完成空气处理的同时回收排风中的热量,同时对新风进行预冷预热。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方式,应用全空气系统,过渡季节可全新风运行。

给排水系统:选用节水节能型的卫生洁具、用水设施及配件。消防水池的水和冷却塔补水合用一个水池,在保证消防用水的前提下,夏季形成活水,控制水质变化,延长换水周期,减少补水量。屋顶设置太阳能系统供应热水,节约能源。

电气系统:整体规划10KV的开关站,分变配电所既深入负荷中心,又要按供电半径确定变配电所的位置,以有效缩短低压配电线路长度,减小电压损失,降低线路的损耗。对于正常照明则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实现就地控制、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场景编程控制等功能,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运营成本。

四、结束语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3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部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3.2沟通能力强,病人满意度高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优秀护理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根本能力,这一点对急诊护士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培训后,使其能为病人提供更为准确、全面的健康知识。同时学习掌握了急诊病人的心理特点,提高了沟通技巧,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化解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了很多纠纷,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较为成熟,其专科护士的成长轨迹体现初级-高级-高级强化阶段的层次递增,同时也是护士个人核心能力提升的一个充分展示的过程。某院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促进了急诊专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亦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收到满意成效。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4

一、规划

常州市中医医院院区用地面积较小,场地周边建筑情况复杂,要保证在建设期间医院的正常运营,就必须综合考虑各种限制条件。规划设计最终采用了集中式的平面形式,建设期间拆除非一线医疗用房如办公楼、制剂楼等,保留门诊医技、病房楼等部门。待地面主体建设完成后再拆除旧门诊楼,同时建设地下广场的车库及车道,它们与主楼地下相通,建筑功能得到完整实现。在东侧空地设置后勤设施,保证在周转期间的正常运营。

结合用地情况及功能需求,建筑布局采用北侧多层裙房、南侧主楼的布局形式,医院原有主入口位于西侧城市主干道的和平路上,在规划中考虑到就医习惯及城市景观要求,门急诊主入口仍保留在西侧,在拆除原门诊楼后形成一个较大的门诊广场,广场下为地下机动车库,成为院区主要的交通集散处。院区南侧临麻巷路,为城市次要道路,并且为单行,设置次要出入口,并成为住院部的主要出入口。

二、建筑设计

主体建筑门诊病房综合楼共24层,裙房6层,总建筑高度99.7m,项目总建筑面积70000m2。内部包含门诊、医技、病房、孟河医派研究所、机动车库、后勤保障等各功能。项目的特点也是难点,即场地小,功能集中,建筑进深较大,要合理安排内部的公共空间与医疗空间,既要解决医疗需求,又要创造相对较好的医疗环境。

(一)公共空间

集中式的平面布局带来了大体量的建筑形态,内部各功能不像分散布局的那样分区明确,各部分功能交织与一起,通过公共空间或者竖向交通体系互相联系。门诊病房综合楼内有3个主要的公共空间——门诊大厅、取药大厅、出入院大厅,是首层平面里人流最为集中的3个场所,3个大厅互相连通,特别是门诊大厅与取药大厅之间相互直接贯通联系,并在此设置扶梯等主要竖向交通设施。

建筑平面交通路径简洁明晰,主通道达到一个柱距的宽度,患者能够方便地找到目的科室。

门诊大厅——结合用地的形态,门诊大厅设计为喇叭口型,为五层高玻璃采光空间,解决集中式布局的采光问题,并成为各层空间的释放区,大厅开口朝向院区门诊广场,并成为城市景观的要素。

候药大厅——位于建筑中部,目前为取药等候空间,原设计为采光中庭,主要为解决大体量建筑的内部自然采光与通风,在设计期间考虑到面积短缺的因素,修改设计为2层贯通空间,其上各层作为医疗用房使用。

(二)医疗空间

中医医院门诊科室多、科室零碎。在本工程中将相近科室集中布置,设置集中的候诊空间,避免过多的无自然采光的小候诊区的凌乱。

医技科室没有按照传统集中布置,而是分散在各处,联系紧密的科室保证相邻布置。如手术室、ICU与供应室均相邻布置。

病房,受空间所限,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竖向发展。病房开间采用了当时较为少用的7.8m,双廊的形式,病房入口采用内凹的处理手法,病房条件较好。

三、装饰设计

现代中医院建筑应该以何种立面风格及装修风格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传统的中式风格抑或是完全的现代风格?这应该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一)立面设计

考虑到建筑的体量及在城市中的位置,立面设计完全采用现代的设计风格,主要采用石材与铝板及少部分建筑幕墙,以简洁、纯净、结合功能性的处理来突出自身的医疗建筑特质。

(二)内部装修

内部装修是在现代风格的基础上通过一些中式元素的运用,结合中医文化的传承,来创造现代化中医医院的内部空间效果。例如在门诊大厅内使用了常州地区孟河医派的浮雕,在电梯厅等部位设置壁画。在候诊区的装修上也采用了一些中国传统内饰处理手法,突出医院的中医特色。

四、使用后记

工程于2010年末试运行,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大大缓解了医院的医疗用房紧张的状况。由于旧门诊楼仍未拆除,地下车库还未投入使用。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有——

由于集中式的布局,在建筑中部区域有一些黑房间,如果保留中庭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内部装修设计滞后于建筑设计,由此带来建设后期一些较大的变动,如果条件许可,精装设计应当尽早介入;

集中式布局使一些用房进行标准化设计,如诊室等房间有差异,标准化程度略低,有浪费部分面积的情况;

手术部四管制在江南地区尤其应该成为标准设计,本工程采用双管制,使用中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五、结束语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医院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共享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面向用户原则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相关性原则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动态适应性原则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工程化、标准化原则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社区卫生作为三级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参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来建设社区卫生管理系统。我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内容是居民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针对居民需求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次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与主要针对疾病的医院服务有明显的差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子系统,见图2。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把费用使用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信息[6,7]。

图2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6

设计原则

结合综合医院的特点,设计遵循3大原则:

*人性化、生态化

设计围绕患者及老年人群,将“人性化”作为设计的核心宗旨,以满足患者及老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创造轻松、愉悦的就医环境。重视内部空间的环境设计,引入植物、新鲜空气、阳光,构建绿色、健康、舒适、亲切的“园林式”就医环境和养老氛围。

另外,紧扣生态理念,选择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有效利用能源,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利用各部分的庭院和中厅实现室内自然通风,通过阳光走廊等手法实现太阳能的利用。

*分隔、分离、分开

根据病源的流行、传播的三角形关系,病原、宿主、环境3个方面相互起作用,将此3方面分隔、分离、分开可降低或停止病源的扩散。

*洁污分区、医患分流

设计中首先考虑了明晰的功能分区,并注重医疗区内各建筑物间的合理间距,在处理好人流、物流交通,解决好洁污分区、分流的同时,保证各建筑物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基本条件,在向患者提供优质治疗环境的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便捷、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医院新址的长方形用地,同时考虑到院内各大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设计方案将门诊楼及医技楼退后规划用地红线55m,设计于用地中部,既减轻对城市道路的压力,又将医院主体城市道路相对隔离,形成了一个从城市空间进入医院的过渡空间,并且解决了就医人流及车流的集散需求。

门诊与医技楼、病房楼之间通过13m宽的“医院主街”连接,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病房楼位于地块北侧,结合地形布置,其中500床为综合住院,500床为养老设置,同时兼顾床位紧张时的临时转换。

楼体南北朝向,自然通风良好。由于用地原有医院正在使用,方案计划将先建东侧病房楼,建成后拆除原有用地上的旧建筑,再建设西侧病房楼,用地西南侧布置VIP贵宾病房楼。此区域相对安静且与门诊医技的联系密切。东南角布置洗衣房、后勤库房、员工宿舍等院内保障部门后勤区。

交通流线

由于尚稷路为城市主要干道,西行车辆需掉头才可入院。若将主要入口设置在此,会形成交通拥堵。并且整个用地呈南北长、东西短之态势,若将入口放于草滩西路北侧,将使入院后的人员流线过长。经过分析,规划方案将主出入口设于草滩七路,便于与市区联系,主入口正对门诊大厅,形成整体的医疗步行系统,入院后的人群流线最短。入口南侧设有办公区独立院落。急诊入口设于主入口北侧,既独立使用又与门诊部联系。北侧设有病房楼的单独出入口,使探视人员直接到达,而减少与门诊病患的交叉。南侧设有后勤及污物出入口。尽量减少对院区其他部门的干扰。地下室设有可容纳1600辆汽车的停车库,并有直接通往门诊楼的电梯,为前来就医的病患及医院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方便。

景观环境

根据医院用地布局的特点,采用院落围合式将楼体与环境相融合,园林化布置,自然形成门诊前广场——门诊大厅——门诊间庭院——医技楼庭院——医疗主街景观——养老设施场地——后勤花园。各个部分的庭院与建筑组成“园林式”的绿色建筑与绿色环境。既解决了建筑的通风采光,又增添了人性化的氛围,对舒缓患者的压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单体设计

*门诊医技楼

采用“枝状”布置各科室,使其形成盲端。各科室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北侧盲端布置急诊科室,与急诊入口联系密切,门诊间围合成的庭院拥有良好的环境与自然通风,利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各科室入口设有集中候诊区。医技科室与门诊相互交错布置,使病患的治疗路线短捷。医疗主街中设有4部自动扶梯,方便患者到达各个科室。

*住院楼

住院楼分两栋设置,结合地形呈折线形式。采用双内廊、大进深的对称布局。一层除住院大厅外,设有中心供应室,二、三层设有产房、ICU及中心手术部。手术部的污物通过污物电梯直接回收至中心供应室。在手术层与病房层之间设有技术管道层,便于上下水及净化空调的设置。每楼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中部设有垂直交通枢纽,两侧配有兼做消防电梯的污物梯。护士站设于中部,工作区相对独立。每个护理单元中还设有可直接通风采光的四季中厅,即使在走廊也可让病患感受外部自然的光线和环境。方案将大部分病房设于南侧,使病房获得良好的日照,使患者心理得到极大舒缓,便于病患的康复。

*VIP病房楼

楼内医护设施配套全面。病房均为套间,为有高端服务需求的患者提供多样化的病房。北侧的一栋也可作为专家公寓使用。

*后勤辅助综合楼

此楼除设置办公用房外,均为医院后勤服务的洗衣房、库房及员工宿舍等。

建筑造型

造型设计突出现代医院的特征,将新的文脉、符号、材料与机理组合,体块相互穿插,高低错落,并采用玻璃与砖墙虚实对比,给人以简洁、宁静、沉稳、舒适的感觉,彰显医院在草滩生态园中的特色。

结语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7

石岩人民医院位于深圳市八景之一的羊台山北麓,辖区人口已近50万人。是辖区内唯一的公立性医院,全院职工共有667人,其中高级职称76人,中级职称 140 人。博士1人,硕士23人,本科213人。现有开放住院病床300张,现有开放住院病床300张,其中内科36张,儿科27张,妇科45张,外一科43张,外二科46张,外三科40 张,产科63张,2010年病床使用率达到109.39%。2009年,深圳宝安区政府批准了“石岩医院扩建工程项目”并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扩建工程。扩建规模为:500张病床,建筑面积:70118平方米,一期投资:28504万元。截止2011年石岩人民医院扩建(一期)工程被列为宝安区政府“十项民生实事”项目。

医院改扩建项目由山东省建筑研究院第三分院进行规划设计,在院长王岗,副院长贾敬龙的亲自指导下石岩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中主导“生态医院”理念,主抓整体布局,规划,环境和用房设计,展现出医院改扩建工程的特色。

绿色设计理念

在整体设计方面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医院建筑设计中,通过医院街组织解决门急诊,医技等科室的交通空间的通风采光要求等问题,使病人和医生有一个舒适的医疗就诊环境。为解决项目用地紧张,绿化采用条状绿化为主,结合停车位种植落叶乔木,地面铺植草砖。绿化物种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观叶植物和开花植物相结合,构成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体系。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吸滞道路尘土,隔离城市道路噪音污染,降低入口处风速,为建筑入口创造较好的小环境。利用南侧河畔公园的绿化资源,使病房拥有良好朝向,推窗见绿,给病人带来愉悦心情。建筑的五层架空作为空中花园,种植绿色植物,组织休闲空间,弥补用地紧张带来的地面绿化的不足,为病人营造安全舒适的休闲场所。

设计布局特色

扩建综合病房楼位于原有门诊综合楼的西侧,其规划布局重点考虑了与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其特点表现在

1.充分研究基地西侧建筑的消防间距及北侧住宅的日照制约因素,科学定位改扩建综合楼,使之与相邻关系协调统一。

2.将主入口广场架空四层,配置绿化水池,形成入口的重要景观。

3.新旧建筑之间设架空一层,作为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要求。

4.污水处理在北侧布置,污物出口与城市道路相连,满足洁污分流的要求。

医院设出入口三个,一为基地南侧中间的医院总出入口(开放式),单独设急诊急救,儿科,探视入口。二为基地北侧的后勤供应出入口,三为湖滨北路的地下车库出入口,所有出入口均开向城市道路。

另外在道路系统及停车场设计规划上建立院区完善的院内道路交通系统,将新旧门诊医技、病房、连接起来,满足医疗功能的实现。道路系统充分考虑消防的需求,设围绕建筑物的环行消防车道,道路宽度:6M。主入口南侧设一个集中式机动车停车场。办公科研教学入口北侧设停车场,后勤保障系统设少量机动车停车位,根据规范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地上停车:小型车: 41辆救护车: 4辆。残疾人车位:2辆,大型车车位:1辆。

垂直分区解决单体医疗功能问题

新建主楼地下3层地上24层,由门诊公共空间、门急诊、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五官科、查体中心、康复中心、手术室、ICU、病理、血库、制剂、后勤保障等组成。地下3层为车库, 后勤保障。地上建筑 底层 (1--2层)为急诊、急救、VIP门诊。门诊大厅、急诊留观、儿科、住院大厅。3层放射科、介入治疗。4层内科、外科、检验、超声、门诊手术。5层屋顶花园。6层功能检查、妇科、产科。7层康复、中西医、肿瘤、保健、皮肤病。8层耳鼻喉、眼科、口腔、门诊办公性病。9层中心ICU、病理、血库。10层洁净中心手术室。11层中心供应室消毒。12层药剂科。13层产科及新生儿。14层---23层标准病房。24层VIP病房。

综合性门诊部工作计划篇8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在医院的 经济 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 科学 的飞速 发展 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可靠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1 统计数据的性质 

 

1.1 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 网络 化管理,联网后的 计算 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 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 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 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 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 统计信息可指导 医院 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 发展 ,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 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 网络 ,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 科学 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 计算 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 总结 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 经济 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 文献  

上一篇:医院门诊部门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口腔门诊重点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