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1 14:49:36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1

1项目概况

泗阳妇产儿童医院是广东省江苏商会在泗阳投资兴建的一所新型现代化民营医院。该项目基地位于泗阳县城区桃源路与锦州中路交叉处的西北象限,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总用地面积35826m2。基地南侧隔锦州中路与民居小区相邻,西侧隔拟建农贸市场是相文路,北侧为文城新都居民小区,东侧紧邻主干道桃源路。建成后的泗阳妇产儿童医院包含门急诊综合楼、住院部,总建筑面积约77798m2。其中门急诊综合楼为3层(局部4层),住院部为16层,设有病床500床。(图1)

2总体规划

医院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总是在一定的特定背景条件下完成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建筑的空间需求亦随之变化,导致了医院建筑的过早“老龄化”,早期的总体规划未考虑到医院远期发展和新技术带来的新的空间需求,尤其是中小型医院“见缝插针、零扩碎改”影响了医院的运行效率与环境品质。因此,在医院建筑的总体规划中应该考虑未来随医疗技术进步提出的新要求,要将医院的远近期建设综合考虑,尽可能地采用灵活的、可拓展的系统化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改、扩建时期医院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和运行效率。在泗阳妇产儿童医院方案中,我们采用模块化的总体布局模式,既增强了医院总体规划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又避免了改建、扩建过程中带来的衔接问题。

2.1模块化的整体布局

泗阳妇产儿童医院基地呈狭长的长方形状,这决定了建筑空间布局呈东西向延展的特征。方案总体规划结合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医疗流程的科学合理和服务效率的提升,采用“一轴三区”的布局模式。一轴为由东向西延展的医疗街主轴线,即交通模块,串联整个院区的主体医疗功能。三区指三个模块分区,分别为“门(急)诊模块区”、“医技模块区”、“住院模块区”。医院的核心医疗区主要由门诊模块、急诊模块以及医技模块等组成;医技模块布置于场地中部,使得门(急)诊模块与住院模块可方便快捷地共享中心医技资源。(图2)

2.2外部空间与外部流线组织

医院建筑功能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外部空间与城市道路空间应直接衔接,以实现大人流量的集散。泗阳妇产儿童医院地处桃源路与锦州中路交叉处的西北象限,在近交叉路口地带设置了开敞的广场以及大片绿地,以此为媒介实现医院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富有韵律的模块化布局使门诊区、医技区等形成极具趣味性的庭院空间,既解决医院的通风、采光的要求,也为患者与医疗工作者创造更加舒适的医疗环境。模块化的总体布局使建筑外部流线脉络清晰,在外部各种流线的组织中,我们将传染与非传染、洁净与非洁净、住院与门(急)诊病的人流和物资流线合理分开,使之不交叉、不干扰,各行其道。(图3)

2.3医院的功能分区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参照“三级甲等专科、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设计要求,将整个医疗区具体划分为门诊区、急诊区、医技区、病房区、管理区等。门诊区设置于基地东侧,主要包括门诊大厅、中西药房、标准门诊单元等。入口门诊大厅设计为2层的通高大厅,结合宽敞明亮的医疗街,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舒适宽敞的分流和等候空间。门诊模块单元的设计结合了采光中庭,使诊室可享受直接的通风采光,实现了主动节能。根据医院建设的规模,每层设置了2个门诊模块,并串联在医疗街主轴上,模块之间通过连廊相互联通。急诊区紧邻南侧的锦州中路并设置独立出入口,配置急诊、急救,急诊输液,急诊手术,急诊留观等功能。急诊模块的一层急诊、急救分区明确,设置急救绿色通道方便快捷。医技区位于基地中部偏北,与门急诊模块以及南侧的住院模块联系紧密。医技模块主要设置了放射科、检验中心、B超科、心肺功能检查中心、病理科、手术中心等功能。病房区设置在急诊区西侧,一层为出入院结算大厅、员工餐厅、儿童游憩等。住院模块平面采用医患双通道的复廊布置形式,实现医患分流。宽敞的活动室和舒适的房间布置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3医疗模块设计

3.1模块标准化

设计模块的标准化设计可以使建筑具有统一的技术参数、结构体系和构造作法,标准模块是柱网和功能最大限度的契合,并具备一定的通用性。

3.1.1“回”字形门诊模块

(1)基本尺寸及柱网布置本方案中标准的“回”字形模块长宽分别为32.4m×32.4m,模块面积约1000m2,其特点是自带一个内庭院,解决了自身的通风采光问题。“回”字形模块的基本柱网尺寸为5.4m(8.1m)×8.1m,“回”字形的面宽为32.4m,一般分为5开间,中间天井开间为6m;两侧诊室尺寸为:5.4m(诊室)+2.7m(走廊)=8.1m(柱距)。模块中的柱网可根据实际空间需求按模数灵活设计,共可划分成一个候诊厅和诊室约40间。(图4)(2)基本特征“回”字形模块平面形式,形态简单,柱网布置灵活,适应性强。模块之间形成半开放的庭院,以及模块本身的内庭,使得医院整体上形成了一个通风采光佳、趣味性强、环境优美的人性化氛围。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有联系,串联模块的医疗街增强模块间的联系和便捷性,模块的尽端设置了连廊,用于医患分流。

3.1.2复廊式住院模块

(1)基本尺寸及柱网布置方案中复廊式平面模块长宽分别为78m×28.6m,模块面积约2250m2;模块平面的基本柱网尺寸为7.8m×8.1m,模块面宽为78m,共10开间。柱网设计还需考虑地下车库的布置。南北两侧可各划分房间20间。(图5)(2)基本特征复廊式住院模块将护士工作站设置在两条走廊之间,这种设计被证明比单廊式平面工作效率大为提高。在平面设计中体现了集中的工作核心区与一些分散的辅助功能区域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按自然层划分护理单元,一个护理单元的病床规模控制在40~50床。病房南北向布置,以南面布置为主,北侧配以医生办公室和辅助用房;垂直交通主要设置在北侧中部,两端为辅助交通单元。

3.1.3矩形医技模块

(1)基本尺寸及柱网布置医技模块平面尺寸为43.2m×32.4m,模块面积约1400m2;医技模块的功能和设备的技术要求对空间灵活性的要求更高,大小空间的划分和组合依照医疗设备的技术要求进行。因此,模块平面采用便于划分的8.1m×8.1m柱网尺寸,南北进深长度与门诊模块一致。(图6)(2)基本特征矩形医技模块主要由影像部、检验中心和手术部等组成,均对空间有其各自的要求。影像部的设备不一,对房间尺寸也不尽相同,同时部分大型设备需要操控室和机房。方案中将需要操控室的大型设备用房集中布置,并形成控制廊。检验中心内部为开放式的大空间,这样使用起来最为便利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手术部采用双走廊模式布局,洁污分流,共设16间不同规格的手术室。与门诊模块相同,医技模块与交通廊道连接。

3.2模块的连接组合

由于各模块在医院系统中的功能不同,模块之间的组合关系也各不相同。根据模块可连接的数量,分为单向连接、双向连接和多向连接。门诊模块采用了多向连接组合方式,方便患者就诊及相关的检查等行为要求;急诊模块采用了双向连接,形成了急诊、医技、手术中心直接的“生命通道”;手术中心、医技模块因技术要求采用了单向连接,保证了该模块的管理和效率要求,模块间的合理连接提高了整个医院的可达性、便捷性,较易实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医院内部主交通流线是以“医疗街”为轴线的“非”字形交通组织形式,通过宽敞的医疗街将门急诊模块、医技模块及住院模块等有序地串联起来。就医人群在医院前广场进行一次分流,进入门诊大厅后进行第二次分流,在各候诊厅进行第三次分流,实现了分层次的交通组织和空间安排,优化了医院内部流线和空间效率,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往返、相互干扰,塑造了一个宁静而高效的诊疗环境。

4结语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2

一、 医院发展现状

几十年来,我院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卫生局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中医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充实和提高,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全院职工在院领导班子带领下,发扬“团结、务实、创新”精神,围绕医院“现代化、人性化、科技化”发展目标,实施“人才立院、科技强院、专科兴院”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将医院发展成一所集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现占地面积6550m2,建筑面积13188m2,现有在编职工__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__人,开设有20个中西医临床科室、15个专科、专病门诊以及放射、心电、B超、检验、病理等7个医技科室,住院床位__张,收治有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五官科等病人,06年业务收入达__万,居全省同行业前列,并相继荣获“市文明单位”、“省文明单位”和“省文明中医院”等荣誉,但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中医经费投入不足、医院基础设施薄弱、医疗用房紧缺、卫生人才短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还未充分体现等需要我们在下一个阶段花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五年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目标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共同发展,互相补充”方针,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在五年规划期间,完善等级医院建设,巩固创建成果,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上标准,创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省中医“名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

(二)具体工作指标

1、中医特色指标

①逐年引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建设期末占临床医师比例﹥70%;

②中医临床科室数﹥60%;

③广泛应用中药饮片和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门诊病人中医药处方量占门诊总处方量比例﹥65%,住院病人中接受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病人占住院病人总数比例﹥60%;

④每周出门诊的中级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40人次;

⑤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专科、专病≥15个,5年内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2个,县级重点专科3个;

⑥每年开展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及研究的病种6—8个,5年内达到30个以上;

⑦鼓励、支持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规范开展临床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研究工作,5年内研制中药制剂2—3个。

2、人员建设指标

①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齐全的人才技术队伍,每年引进、招聘各类医务人员,逐步使中高级卫技人员占卫技人员的比例﹥40%,其中硕士以上人员占卫技人员的比例达15%;

②培养省级中医药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医药中青年临床名中医3名以上;

③担任市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人数≥10名,担任市级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人数≥2名;

④开展各类中医药临床技术培训等学习班、培训班每年2—3期;

⑤接受乡镇卫生院等单位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进修每年10—15名。

⑥积极申报成为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3、科技建设指标

①5年内争取省级科研立项1个,市级科研立项2个,县级科研立项10个,并争取出科研成果5项以上;

②引进和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每年5—6项。

4、硬件建设指标

5年内规划开设床位总数400张(一期),合理设置外科、内科、骨伤科、妇科、针推科等病区,购买各类医疗仪器设备以满足需求。

5、两个效益指标

①年门诊量≥45万人次,床位使用率﹥80%,平均住院床日﹤13天

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病人综合满意率在95%以上,无职工因职务行为受刑事处分。

三、主要任务

1、卫技队伍建设

实施“名院”战略,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充分把握目前机遇,大力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队伍,是中医药工作的基石,也是中医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我们要把基础条件建设与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培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中医人才培养建设工作:①开展院科两级的院内学术交流业务讲座活动;②举办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现代医学科技知识班,中西医团结互学,普及中医药“三基”知识,提高中医药人员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能力;③选派专科专病人员到省、

市三级以上中医院相应的专科专病深造学习;④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撰写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开展科研项目,引进推广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技创新精神;⑤实施“名医工程”建设,每3年培养1—2名名医,至20__年县级以上名医达到6名以上,形成“名医——名科——名院”的良性循环效应;⑥做好院内名、老中医的临床、学术师承工作,为他们配备学术继承人,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需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形成学历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布局。2、医疗学科建设

①加强专科专病建设。把精力聚集到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上来,集人力、物力、财力于一体,搞好重点专科的科室设置、病房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临床诊疗规范建设。重点专科专病人员重点配备,设备重点投入、条件重点改善、分配重点倾斜,真正做到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治、治有专方。我院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科已成为省重点专科,骨伤科亦申报市中医重点专科,目前正接受各项考核。五年内计划在发展原有20多个临床科室的同时,增设具有中医药治疗特色优势的风湿病专科、气管炎专科、脾胃病专科、月经病专科、乳腺病专科、中医美容专科、针灸减肥专科、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等,切实解决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同时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肝胆疾病、糖尿病、颈腰椎病、妇女病、老年性疾病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科研和实践中有较大突破,使各临床一线科室设置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此外,加强急诊科建设,配置适用于危重病抢救、监护的现代化设施,运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技术,具备急危重症的抢救,使中医急诊达到同级同类医院先进水平。力争通过5年努力,营造出一批优势特色明显、具有社会影响力、科室建设规范、专业技术精湛的重点专科专病科室,带动全院整体又好又快发展。

②加强科普科技建设。建立健康教育科,继续开展中医医疗保健科普宣传,除加强对住院病人、门诊病人的健康咨询、保健指导外,利用报刊、电台、网站等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形成;定期对农村基层中医药工作进行指导,每年开展各类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推广、中医药临床技术培训等学习班、培训班。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医”发展战略,不断探索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提高专科专病防病治病能力;选择几种能体现医院诊治水平的病种,开展科研活动,努力达到省市先进水平,5年内计划争取出县科技成果3—5项,市科技成果2—3项,并争创省级科技成果1-2项。

③加强医疗协作体建设。与省中医院在医疗、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建立全面的对口协作关系。借助省中先进的医疗技术,加快医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同时继续与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省肿瘤医院、市一院、六院保持良好的医疗协作,提高对危重病和疑难病的诊治率。

3、基础设施建设

①我院目前占地面积小,布局不合理,无扩增空间,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迁建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迁建已被政府列入十一五区域卫生规划中,县政府计划划拨土地100-120亩,争取到20__年前建成楼宇智能、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医院。新医院计划投资2亿元,拟建住院楼16层,建筑面积320__平方米,设计一期床位400张,其中骨伤科100张、内科(包括心血管、消化、肾病专科)100张、外科100张、眼耳鼻喉科15张、儿科15张、针推科20张、妇科(产科)50张,远期总目标为600张的住院大楼。病房设计突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内设医用电梯、净化手术室、重症ICU监护室等现代化设施,以及以二人房为主,一人房、三人房、家庭式套房为辅的病房,门诊楼建成楼高9层(其中一层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18000平方米,按楼宇智能化、流程人性化、功能合理化的要求为病人提供舒适、快捷、高效的门诊医疗服务。同时建成急诊楼20__平方米、康复楼20__平方米、传染病房(肝病)20__平方米、行政楼(包括学术教学楼)3000平方米、后勤楼及附属楼3000平方米等,此外建成病人康复休闲中心及职工活动中心等,满足不同层次病人需求。

②在新区新院建成并投入运行后,现医院将作为分院,以门诊诊疗为主,辅以急诊观察治疗,向群众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承担老城区的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任务。形成城区南北相呼应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网络,辐射全县,以方便群众就医,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③建立120急救分站,承担区域内医疗救护任务,推动我县医疗急救工作的开展。

④根据医院发展需要,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加上卫生局设备拨款,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仪器设备上,其中在原大型设备螺旋CT1台、电子胃镜1台、彩色B超3台、800mAX光机1台、血液透析机1台、腹腔镜1台、数字化计算机成像系统(CR)的基础上新增核磁共振1台、直接X线数字成像系统(DR)1台、彩超2台、血液透析机2台、电子胃镜1台等。

4、内涵建设

①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成本核算,规范医院服务和收费行为,努力降低医疗费用,通过控制人均处方额、限制大处方、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等办法减轻低收入人群的医疗费用负担,努力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创建节约型和谐医院。②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医院各项医疗服务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职责,形成科学、规范的服务、管理体系,尤其是认真执行落实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重点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③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在贯彻执行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推行院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 交通 空间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包含医疗主楼一栋,裙楼(门诊、急诊、医技)楼高3层,局部4层,塔搂(住院部)15层, 含1层地下室(设备机房和车库7265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66019平方米 。后勤楼1栋楼高3层,建筑面积:2148平方米。传染病楼1栋楼高3层,建筑面积: 2334平方米。总设计床位数:534床。设计日门诊量:1000人。

2设计思想

2.1人本化

遵循“以人为本” 、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随着各种人工智能系统及各种高科技的应用,医疗效果及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大大提高。但在这些高精密的装备后面,隐藏着情感的空虚和冷漠,也存在使医院人性化欠缺的忧虑。设计力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

设计中将医院建筑空间及细部设计进行世俗化、园林化、艺术化的处理,起到了柔化高技术、渗入人情味的效果。

在注重病人感受的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考虑了医护人员工作区域的环境质量。将病人流线与医护流线区分,门诊中设医护廊,为医护人员创造相对独立的区域。

2.2生态化

设计思想是要达到“绿化生态医院”的效果,创造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和良好的室内外自然生态绿化。

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泉、阳光、雨露,能使万物欣荣、生机和畅,是养生健体的宝贵资源。设计中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突出环境特色、创造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医院。

作为SARS灾难之后的新建医院,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境设计,建筑群的主朝向为正南向,除医技部分外都能做到自然通风,保证了全院均能享受到温暖、湿润、洁净的东南风。

2.3地域化

设计注重地域化,体现了浓郁的滨海建筑特色和石化新城风貌。风雨廊、出挑遮阳板、庭院园林以及其他细部设计,表现了亚热带建筑的特色;同时建筑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建筑总体造型采用由南往北退台的体量设计,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融合。

2.4高效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就诊模式的更新。除了楼宇自动化控制外,计算机应用将深入到医院的各个部门。计算机管理的引进,电脑排号、电子记帐、电脑传递检测信息等先进手段可以清除挂号处、取药处的长龙,减少工作人员繁重而重复的简单工作以及病人的盲目奔波,还可以利用自动式电脑终端介绍医院特色、软硬件设施等,树立医院形象,改善与外界的沟通。

合理布局医院内各大块功能分区,达到流线便捷,减少交叉,服务半径均匀,也是达到高效化现代医院的重要手段。

3总平面设计

3.1医疗区

根据地形与考虑西、南边干道交通噪音的影响,整个医疗区规划中部偏东,利用入口绿化广场和开敞绿地用地有效阻隔噪音。整个医疗、办公区采用相对集中式布置。设计中以一条带庭院的南北向“医疗街”为空间主轴,串连门诊楼各部分功能空间;门诊部各功能空间以枝状标准单元“生长”于空间主轴上,中部形成多个庭院空间,东西两侧庭院错位布置,带来丰富的空间变化。枝状标准单元使医院具有理性的肌理,功能布置可灵活置换,它的“生长性”使医院具有分期建设的可能,同时也留有发展的余地。枝状标准单元端部以连廊联系,形成相对独立的医护廊,使医护人员的流线与病人流线区分。医技部位于医院街后部偏东,利用一个较大的绿化庭院与之相隔,处于住院、急诊、门诊三者之间,能兼顾三部分的使用,集约高效。急诊部位于门诊入口东侧,在东面规划路开设主入口,方便急诊人流及车辆到达。

住院楼位于医疗街的北端尽头,采用“Z”字形体量,使两个护理单元减少相互干扰,保证所有房间均能南北通风、具有良好的采光与景观。两个护理单元共用垂直交通核心,高效集约。住院楼南侧和北侧均留有大片集中绿化用地,为病房提供良好的景观环境和为病人提供康复休闲公园。

3.2门诊、急诊、医技部

门诊、急诊、医技部顺着中轴医疗街呈树枝生长形态布局,三者之间基本呈品之形排布,联系集约紧密。首层门诊部入口设3层通高大堂,从南往北分别为挂号厅、药房和侯药大厅、儿科门诊;首层西侧端头为外科门诊。二层西设置独立的vip门诊,首层设单独出入口。西翼安排眼科和中医科、皮肤性病科。东翼为内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三层医疗街东侧安排妇科和产科。门诊各层设收费窗,方便病人。西侧三层安排行政办公区,三层布置行政办公室以及300人、小会议室;四层安排图书馆,病案室等。行政办公区在首层西侧单独设门厅及电梯。

医技部位于医院街东北侧,采用现代化集中式设计。首层为放射科,设X光室、CT、DSA及共振室等。与门诊急诊、住院部有直接联系。夜间部分开放满足急诊使用。二层为中心检验室,设门诊检验以及其它各种检验室,医技部三层为中心手术室,共设14间不同洁净度的手术室。手术部洁污明确分区、设置无菌廊、污物廊。四层为专为手术室设置的层流设备夹层,同时北侧安排中心供应用房和血库、实验室,设置专用电梯运送到手术室。

3.3住院部

住院部由两个护理单元构成错位的“Z”字型,西高东低,分别为15层和9层。这样能给病房带来更多的无遮挡景观及南向通风。 “Z”字型的腰部是主要的人流竖向交通。共设六台医疗电梯。“Z”字型的两个长边各为一个护理单元。中部还单设一部供应电梯结合医护人员专用,与病人有所分隔,做到医患分流。

护理单元采用单廊设计,护士站位于中部方便照顾各间病房。每个护理单元端部为绿化休息平台,体现人性化设计。西、东护理单元靠近端头各设一把污梯。病房以二人间为主,配有三人间和单人特需病房。所有病房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南向大阳台,卫生间设于外侧带来自然通风和采光,避免对护士视线的影响,提高清洁度,卫生间采用转角式处理减少对病房的影响。阳台在隐蔽位置设置专门的晾衣处,不影响外立面的美观。

住院部西楼首层局部架空作为绿化廊道,部分作为中心药库和物资仓库。二层西翼单独作为大型保健体检中心,在首层设置单独出入口。中部设置血液透析中心,使其与门诊和住院都有方便的联系。三层设置13床ICU(含有四间vip),与手术部同层内部有通道直接联系。四层及以上为各科病房,其中5层全层集中安排产科和爱婴区。科室布置考虑与手术室使用频率的关系布置,手术量大的科室位于低层部分。东楼5层至9层为两个独立护理单元。西楼14、15层设置两层VIP高级理单元,为单床间和一房一厅带厨房套间,局部还挖空留出绿化平台,满足医院多层次的病人接待需求。

4交通组织

医院门诊、急诊主入口位于南边6号路,西面设住院部次入口和后勤生活区出入口,东边设污物出口。院内交通系统简洁,主要道路宽度7米,次级道路(含消防通道)宽度5米,围绕综合楼和用地呈环状布置。洁污流线严格分流,互不干扰。医疗区停车场的设置采用就近入库的原则以方便使用,也减少车流的交叉和对环境的影响。门诊部东侧设公共地面停车场,主要满足门诊及体检车流。急诊部外部设停车场,满足急救车辆停放。住院楼西侧靠近出入口设公共地面停车场,满足住院、探视车流需要。住院部和医技部并设有集中地下停车场,满足住院及内部工作人员使用。地面机动车停车位152个,地下停车位148个。

5空间组织

近年来,一些医院建筑设计中片面追求医院的“酒店化”,在医院中设计大而豪华,这是一种不好的趋向。过高过大的中庭空间带来噪声干扰。空调负荷过高等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中以纵向医院街的庭院以及“枝状标准单元”形成的错位庭院形成流动变化的空间,各候诊空间结合庭院设计,增强室内外空间的融合,使人更加亲近自然。

入口广场空间:医院主入口留有大面积广场,在缓冲人流的同时,提供给医院及城市足够的开放空间。

“医院街”:纵向的“医院街”不仅能将各部分功能空间有条理地组合,且能带来纵向的视线穿越。首层结合花点、小超市、咖啡店等与中庭绿化相结合,营造温馨宜人的环境。

候诊空间:候诊空间与庭院紧密结合,大面积的玻璃将室外绿化引入室内。

小型交流空间:住院部分电梯厅、护士站、休闲活动平台,一系列开敞空间的布置,活跃了护理单元内部空间,拉近了病房与自然的距离。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4

北京地坛医院是中国第一所政府举办的传染病医院,从1946创办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北京地坛医院迁建工程开始于2005年12月30日,2008年8月投入使用。正如市领导所说本工程的落成使北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地坛医院迁建工程自投入使用已来,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了甲型流感防治等实战检验,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用地位于京顺路与来广营东路交汇处东南角,院区北侧为来广营东路,院区东侧为东营路。距机场路500m,距五环路3km。总用地面积89.670m2,其征城市道路面积16.200m2,建设用地面积73.470m2。总建筑面积74.787m2。设计床位600床。日门诊量800人。迁建工程为涵盖医院医疗,行政、生活、后勤保障等内容的全新的医院院区建设。主要包括门急诊医技科研楼,住院楼,行政培训综合楼三组主体建筑群。

主要规划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从建筑布局,环境设施到诊治服务的全过程均以方便患者为核心,给患者及家属以方便,快捷、舒适、愉快的身心体验及医疗环境。同时兼顾长期在院工作的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全方位实现以人为本。

2 功能布局科学合理,严格划分洁污分区及流线:

根据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从总体到单体建筑贯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的核心原则。建筑之间设计合理景观防护绿地。强调自然通风,采光。详细分析人流物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都应达到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通过建筑手段使医护人员获得最大的安全保护,给病人更好的医疗环境。

3 充分重视医院内外环境的卫生安全:

传染病医院是收治传染病病人的集中区域,肩负着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任,同时保证周围环境不受污染。方案中按照《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讨论草稿)中的要求,医院中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的部门如实验室、解剖室,设计符合生物安全性的标准,避免使医院成为传染病的疫源地。对医疗垃圾收集,焚化,医院污废水汇集处理予以高度重视,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4 创建高效医疗园区:

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在高效、快捷、安全与秩序的基础上。体现传染病医院的工艺流程及特殊的功能要求。建筑布局合理,流线路径短捷,工程管线集中短程,努力做到现代化医院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一次性投资与日常运行费用达到合理的平衡。

5 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融合,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医疗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具备改扩建灵活性以及在总体布局上应为医院的持续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应保证发展部分不影响医院原有的洁污分区和分流。传染病医院作为特殊功能的公共建筑,在规划发展设计中应为其考虑可拓展空间。

在保证医院卫生安全前提下,通过改善围护结构性能、采用自然通风。余热回收,太阳能热水系统等技术手段努力降低建筑能耗,使地坛医院迁建工程符合国家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6 现代化创新技术的运用:

为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减少感染几率,保护医护人员卫生安全,设计采用了现代化的物流运输手段和信息通讯系统。其中GPS导航机器人运输车系统是由设计人员参与引进,在国内医院建设中的首次使用,填补了国内空白。80个站点的气动物流传输系统是国内目前一次建设并投入使用规模最大气动传输系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自动检测系统、PIVA静脉输液配置中心、电子病历系统和PDA系统,门诊自动分药系统、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等大量现代化技术结合设计在工程的应用,为国内医院的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平面布局

地坛医院迁建工程建筑退用地边线30m,30m隔离绿化带内不得设计建筑,道路,停车位。可建设用地形状为南北300m东西137m的狭长矩形。

1 功能分区

从传染病传播的传染源、宿舍、环境三角形关系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在建筑总体布局与竖向布置上明确功能分区,明确各部门洁污分区与流线。

医院主要功能划分:

(1)医疗区: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部、科研中心、太平间等。

(2)非医疗区教学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区、综合楼。根据该区域的城市主导风向结合用地狭长的特点,本方案将非医疗功能区布置在用地的北侧,污染源较多的医疗功能区布置在城市常年平均下风向,用地的南侧。根据医疗流程和传染病学的防护要求依次为门急诊医技部、一般传染住院部、呼吸道住院部。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70m隔离绿化带,满足防护距离的同时也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空间。

医疗区各建筑布局相对紧凑,各医疗功能联系便捷。建筑之间以绿化庭院间隔,保证自然通风、采光及景观环境的要求。呼吸道与其他住院部之间为35m×90m的绿化庭院。满足传染病学防护距离要求,同时为住院部患者提供了相,,对封闭的活动场地。

后勤保障区放在住院部地下一层,靠近各种负荷中心。

2 主要出入口和交通组织

医院出入口和交通组织基本布置原则:

(1)严格划分洁污分流。

对可能成为传染源的流线严格控制,尽量短捷,保证院区环境安全。

(2)细化医院各种主要流线,保证入流物流顺畅便捷。

根据医院功能分区,医院设置:主出入口(病人出入口)、次出入口(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污物出口及呼吸道应急出入口。

院区设环行道路,将停车场布置靠近出入口和用地周边,主要交通负荷被限定在院区,减少车辆对院区环境的影响。东侧道路中部连接病人出入口,安排各类病人及探视人员流线。西侧道路连接医务工作人员出入口、后勤物资出入口,安排医务人员、清洁物品流线。

门急诊医技部、各住院部门诊、急诊患者人流、住院患者、探视人流主要出入口布置在建筑东侧,通过入口广场与主入口连接。尽量减少控制病入院区内的活动区域。医院各部门医务人员出入口均布置在建筑西侧。中心供应、厨房、洗衣房,太平间等后勤保障设施布置在医疗区地下一层,外购物品的接纳验收、配送物流发送、污物尸体的存放运输安排在地下解决。各种复杂的物流减少与地面人车流的交叉。物品供应车流定期、定时、定线路作业。废弃物车流:夜间作业。由专用密封车辆完成。降低了污物对整个院区环境的影响。

3 绿化系统

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崇尚、亲和自然正日益成为城市建设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空气,阳光和绿色土地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支撑资源。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这也正是地坛医院所需要的环境品质和场所特征。

用地周边布置30m宽绿化隔离带。

非医疗区与医疗区主体建筑之间为开阔的绿化隔离区。

门急诊医技楼布置庭院绿化、屋顶绿化。

呼吸道病房与其他住院部建筑之间的大型绿化休闲庭院。

形态丰富的绿化形式,通过隔离绿带联系在一起。在绿化景观与建筑之间形成穿插与渗透的亲近自然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景观。

主要建筑功能设计

1 门诊

门急诊医技楼采用医患分流、洁污分区的布局。患者由东侧入口广场进入门诊大厅,由电梯到各层诊室,各门诊医技候诊区由景观共享大厅连接,使患者的就诊检查路线尽量短捷。医护人员由西侧进八门急诊医技楼,经过卫生通过,由医护专用电梯经医护通道到达工作区域。门急诊医技楼由中部核心交通厅分为东西两部。东侧两翼主要门急诊。西侧两翼为医技科室与科研中心。景观庭院、门诊共享大厅将阳光、绿色引入建筑的内部。

门急诊首层布置急诊部、门诊大厅、门诊治疗、输液、性病皮肤科门诊。门诊大厅除布置挂号,收费外,还设置自助、银行花店超市、咨询服务等人性化服务设施。

门诊药房靠近急诊,与急诊药房合设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门诊大厅宽敞明亮为患者提供宽松、温馨的诊疗环境。

性病皮肤科门诊位于门诊大厅南侧,与主入口联系方便,既相对独立,保证患者隐私,又减少了单独出入口给患者造成的精神压力。

一般门诊患者挂号后,由患者专用电梯到达门诊各层,由核心交通厅分流到各科室候诊空间,经护士台电子叫号后,由患者通道到达各诊室。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专用通道到达各诊室,实现医患与洁污的严格分流。医护人员设有污洗和专用卫生间,及其他辅助用房。

根据传染病患者的特点候诊空间相对较大,候诊区由绿化隔断与公共空间分隔,有良好采光和景观。

2 急诊

急诊靠近院区主入口,分为普通门诊和急救两个区域,危重病人可直接由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普通急诊患者可由急诊部筛查室检查后,进入留观病房或通过患者走廊在急诊区域就诊。急诊与放射科临近布置。急诊患者可在门诊关闭情况下使用放射科等医技,实现资源共享。

3 住院部

住院部共600床,分为呼吸道住院部和消化道及其他住院部两大部分。每护理单元30~40床,每层各设两个护理单元,四个护理单元形成一个组团。由于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住院部每个护理单元的病人,医护人员、清洁物品,污物自成系统,便于在紧急情况下便于分区隔离。

传染病区标准护理单元,采用三区三廊的模式,即分清洁区,半清洁区、污染区,在各区间设消毒通过处理。走廊也根据三种功能分区相应地分为清洁走廊,半清洁走廊、污染走廊。

在病区中,病人与医护人员流线严格分离,医护人员离开传染区或半清洁区时有严格消毒通过,物品只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流动。

医护人员由清洁区经卫生通过,进入工作区即半清洁区。由医护人员专用走廊经缓冲间进入病房。病人由患者电梯经污染走廊进入病房。呼吸科两个病房之间设一个前室,为医护观察缓冲空间,病房靠外廊设卫生间,并设有专门的双层传物窗传递食品。

医护人员与患者各走一端的布置方式,同时缩短了医患流线。护士站位于护理单元的中部,减少护理半径,同时护士面对患者电梯,可以方便控制病区人员的进出,保证医院的卫生安全。

护理单元设专用污梯及送餐梯分别与地下一层污物处理、太平间、营养厨房相通。

呼吸道住院部首层为呼吸道出入院及呼吸道门诊、医技。二层以上为呼吸道住院部及呼吸道、手术室,ICU。呼吸道患者医疗区相对独立,并预留应急出入口,平时呼吸道患者在主入口就与其他病人分流。当发生类似SARS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呼吸道住院部启用应急出入口,独立成区。

住院部患者出入院通道完全分开,并设有独立的收费及更衣用房。

结语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震区医院 规划 设计

Abstract:In addition to mee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general planning and design, earthquake area hospitals’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cus on its earthquake resistance, functionality, practicality and safety, must be noted that the integrity of the structure, rul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macro side, and focus on key parts of the micro details.

Keywords:Earthquake area hospitals Planning Design

一、医院规划设计原则

(一)用地选择

医院用地应选择在自然条件好、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段,远离工厂、车站等污染源和噪声源。医院应有专用的独立地段,保证建筑物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地段最好有两个侧边临街,便于设置出入口、划分功能区和组织内部流线。用地面积应充足,以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尽量留有发展余地。应尽量选择市政条件良好的地段,以保证医院有较高的卫生条件。

(二)总平面布置

医院用地按使用性质一般可分为广场集散区、医疗区、后勤区、预留发展区和集中绿化区。各区并非明确划分,可因医院规模而异。后勤区主要配置医院辅助建筑,如锅炉房、垃圾处理、太平间等,最好临街并有单独出入口。100张床以下的医院,一般至少有两个出入口,一个供患者使用,一个供工作人员或后勤区使用。100张床以上的医院,须按具体情况增设出入口。院内交通路线应便捷、明确、安全,传染病区须有单独的道路系统。运送洁物(如食品、药品、干净被服等)的路线最好与运送污物(如垃圾、尸体、污染被服等)的路线分开。

(三)内部功能设计

门诊大厅是门诊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人流最集中的区域,对医院整体的功能和形象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门诊大厅已从过去的单一空间,向今天的复合化、休闲化空间转变,空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门诊部应设有足够面积的候诊室,且分科候诊,以减少患者相互传染的机会。儿科、感染科应有自己专用的出入口和医疗区。

设计住院部时,对病房安静、清洁、采光和通风等条件应认真考虑;其次应设置医护工作区,使医护人员工作方便,同时避免交叉感染。病房与服务性用房,如营养厨房、洗衣房、供应室等要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分清洁污路线。为方便患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减少交叉感染,对每一护理单元的位置安排及组合,必须考虑到各科不同的特点。

二、震区医院规划设计原则

震区医院的规划设计除满足上述基本原则外,更应注重其抗震性。

(一)实用原则

建筑设计属于艺术范畴,但医院建筑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震区医院规划设计,更应注重其功能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医院的服务主体是患者,必须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同时,震区医院还应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的能力。

(二)抗震原则

震区医院设计应严格贯彻国家有关规范,选择最经济可靠的结构形式,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合理地解决建筑最基本的安全问题。既要考虑总体布局上的宏观方面,又要注重关键部位的微观细节,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三)注重细节

建筑专业的抗震设计必须注意到结构的整体性和规则性,在满足医院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平面要尽量规整,立面要简洁,不设错层,联接合理,柱网的开间、进深、层高要实行三统一原则,体型尽量简单,减少局部凸出、凹进,悬挑上下对齐。在三统一的原则下,只要用心设计,同样能做出丰富的空间组合及立面造型,而不显单调。便捷的疏散也是抗震设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楼梯的设置除满足防火疏散要求外,还应该考虑地震灾害来临时的迅速逃生,因此应提高设计标准。

三、工程实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天津市对口支援陕西省震后重建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紧急成立了对口支援陕西省地震灾后重建项目工作组,迅速开展援建工作,并承担起宁强县医院的新院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一)规划选址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四周多为低矮丘陵和低山,交通较便利,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原宁强县医院震损严重,无法继续安全使用,拟新建400张病床规模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功能辐射宁强全县及其周边区域。由于原址用地局促,不能满足建设要求,故异地新建,项目选址位于县城西南侧,位于老城与新区之间,用地面积49680,总建筑面积34000m2。

选址用地较平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未见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不存在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可能,是适宜的建设场地,为结构抗震设计建立了良好的基础。规划用地南侧为玉带河及12m宽的沿河规划路,北侧为30m宽的县城主干道羌州南路,东侧为16m宽的高家坪路,交通便捷。

(二)规划布局

1.建设内容

新建医院包括:门诊、急诊、药房、功能检查、中心检验、影像科、内窥镜、透析、病理、手术部、ICU、中心供应、住院部、职工食堂、营养厨房、报告厅、行政办公、后勤保障、感染科等功能区。

2.入口选择

主入口的定位决定了医院的总体布局及内部流线组织。首先,在城市人流方面,医院主入口所承载的人流、车流量最大,应选择等级较高道路设置;其次,在技术经济方面,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医院总体布局采用经典的南北轴模式及模块化布局,使交通便捷、流线简单。经过比选分析,医院主入口设在羌州南路,急诊入口及污物出口分别设在高家坪路。

3.功能分区

医院主体建筑位于基地中央,主入口设集散广场,西侧预留发展用地、东侧设置康复花园,基地东南角沿高家坪路设置感染科及后勤用房,分区明确。围绕主体建筑设置健身广场及绿地。主体建筑功能划分为:门诊、急诊、医技、住院、食堂及办公,各功能区由医院主街联系。

4.流线设计

外部流线为患者流线、急诊流线、探视流线、医生流线、污物流线,分别由各自入口进出,做到人流、物流,洁物、污物分离。感染科布置在附属建筑内,避免交叉感染。内部流线为鱼骨式布局,以医院街为主轴联系各功能分区。

(三)景观设计

医院景观设计分为四大分区:

主体建筑西侧设置预留发展用地,远期建设之前,作为医院集中绿地及景观花园。

主体建筑北侧,医院主入口设置集散广场及绿化景观小品,形成整个院区标志性景观。

主体建筑东侧设置康复花园及健身广场,是患者户外散步和健身的主要场所。

沿主体建筑周边及单元模块之间,设置绿地及内庭院,内庭院可起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作用。

(四)建筑设计

1.内部设计

首层:设门诊科室、功能检查、药房、急诊、放射、内镜、透析、中心供应、职工食堂等。门诊大厅采用两层高共享空间。各功能区沿医院街布置,各自有独立候诊空间。门诊模块间以内庭院分隔。

二层:设门诊科室、中心检验、病理、手术部、ICU、产科及营养厨房。功能组织方式与首层相同。手术部按净化流程设计。各功能科室均做到医患分流、洁污分流。

三至五层为住院部,三层局部设报告厅。住院部每层分设三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均采用双走道布局,南向全部为病房,北向为医护用房,作到医患分区。每个护理单元设40张病床。交通核分设病人电梯、探视电梯、手术电梯,每个护理单元端部设一部污物电梯,做到洁污分流。

六层为行政办公用房。

2.外观设计

依据震后重建“亲民、惠民”的方针,采用现代简约风格,力求简洁大方,凸显医疗建筑的功能性。主楼涂料饰面,裙楼真石漆饰面,局部少量配合玻璃幕墙,主楼顶部采用塔式造型,形成全院标志性景观。主入口采用圆弧造型,晶莹剔透,彰显现代化医院特色。

四、结束语

天津市对口支援陕西省宁强县震后重建医院项目于2009年12月竣工。

医院投入使用后,受到该县及周边地区各界的一致好评。新建医院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总结其规划设计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用现代化医院标准,以医院街为主导的半集中式布局、模块化空间组合,体现功能设计的合理性。

二是充分考虑震区抗震要求,住院部每层设三个护理单元,尽量降低建筑层数及层高,采用方正的框架结构体系,经济的设备选型,体现震区医院的安全性、经济性。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6

2009年是我院‘二甲’评审后重要的一年,也是我院急诊科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来源:免费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2008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增加院前急救设施,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如车载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 : 医院改扩建总体布局分期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插图1

1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人口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医疗设施的建设。改扩建的医院大多位于市区,用地面积有限,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医院在正常运作不受干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医院改扩建首要解决的问题。现以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改扩建设计实践为例,对医院的改扩建设计作初步探讨。

2 工程概况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是通州区集医疗、医学教学及医学科研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2.04亩,原有建筑面积36132平方米,现开放床位400张,年平均门诊量21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4万人次。为满足社会和医院的发展需要,准备扩建门急诊医技楼和住院楼,并对总体进行规划,拟按三级甲等医院规模考虑,改造完成后将开放1000张床位,设计日门急诊量2000人次。

3 现存问题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建于20世纪50年代,医院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思想,各功能关系之间流线分散,联系薄弱;医疗面积远远达不到目前实际的需求量;且建设时没有远近期的整体用地规划而造成较为被动的局面,以致医院未能形成逐步完善的现代化医院建筑群体形象。

通过对医院总体情况的分析,现总结出在改扩建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用地受限

城市大型医院的改扩建往往具有功能复杂,规模庞大的特点。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床位规模达到1000床以上,总建筑面积超95000平方米,且门急诊楼、医技楼、病房全部改扩建。而医院又位于市区,用地狭小成为医院改扩建进程中的难题,给总体规划带来了更多的限制与困难。

3.2 保证日常医疗活动

在原址上改扩建医院的同时,还需面临的困难就是建设与日常医疗活动之间的矛盾。改扩建不能影响日常医疗服务,必须做到建设期间不停诊,不停床。

3.3 增加各功能面积

现门急诊楼人满为患,病房楼床位数少,就医环境恶劣,且医技用房面积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3.4 有效停车绿地面积少

院区汽车停车位也严重不足。院区原有建筑占地面积大,因交通流线的不合理使得绿地的有效利用率大大降低。

4 设计原则

通过对上述现状问题的分析,设计中以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综合统筹考虑,确立以下总体规划设计原则:

4.1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大型医院现状复杂,制约因素较多,其改扩建工程,势必是一项繁复的综合系统性工程。使之具备可持续性及可实施性,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服务工作的展开,且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

在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的设计中,可持续性发展体现如下:

1) 尽可能将首次建设的各项成果,尤其是环境成果全部延续保留下来。根据实际现状,确定保留现有住院病房大楼、后勤供应楼。

2) 增加医技用房面积。医疗技术是现代科技综合应用的代表。因此医院建筑具有医疗技术和建筑技术的双重技术特征。

3) 最大化的利用场地。根据医院自身的发展和特有的规律,将医院建设规模与用地矛盾一次性解决,形成有效的发展图式。用尽可能少的环境资源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而作为重要社会服务的医疗建筑,更应体现这一原则。

4.3 分期建设的原则

医院改扩建工程不应仅考虑单体或局部工程的设置,而应在合理的总体布局前提下进行,在保证医院正常运作下分期逐步完善,以适应发展要求。因此医院将实施分期建设,保留现有住院病房大楼、后勤供应楼,一期新建门急诊大楼,二期扩建住院病房大楼。

4.4 合理总体布局的原则

作为一种专业技术性极强且功能复杂的建筑类型,医院建筑的总体布局应充分体现各功能的特定需求,实现合理分区而又联系方便。

医院整体布局上通过规划中的南北向主通道,将门诊、医技、原有病房大楼、新建病房楼等各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使各功能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又不互相影响。门急诊楼分别设置于主入口广场的北侧,避免人流交叉干扰,并方便就医者就诊。医技设于门急诊楼内,与门急诊楼、住院楼、急诊部形成便捷良好的关系。后勤综合楼布置在基地西侧,与住院大楼、门急诊医技楼形成品字形的空间布局,做到合理人流物流,洁污分区,减少与控制交叉感染。

插图2

5 操作步骤

依据规划保留原14层病房大楼,提供床位数400张。一期新建5层门急诊医技楼,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提供床位120张;二期扩建病房楼,建筑面积39540平方米,高22层,提供床位650张。总体规划中,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经两个阶段的分期建设,逐步形成拥有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现代化医疗建筑,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5.1 一期建设

一期工程主要解决门急诊楼、停车面积少所引起的看病难问题。在原有门急诊楼北侧新建一栋五层门急诊医技楼,底层布置门诊大厅,挂号收费和中西药房。二~四层为各科诊室,每个楼层设四个分诊区,在中部通过共享空间休息区相连通。五层为医院办公用房。儿科入口和传染科入口均单独设置在北面,避免交叉感染。

急诊用房位于底层东侧,出入口醒目,方便危急病人的救治。急诊人流和急救车可以方便的由东面急诊入口进入急诊大厅,与主入口人流车流互不干扰。急诊大厅宽敞,有通道直达抢救室、手术室及各诊室。急诊药房和门诊药房共享,避免重复设置。

医技用房位于底层和二层的西侧,底层为影像中心,集中设置X光、CT、MRI机房。二层为物理诊断中心,集中设置超声波、心电图及内窥镜检查,极大的方便了门诊病人。肿瘤专科楼单独设置于门诊医技楼的西侧,直线加速器室位于地下一层。

病房楼与门急诊医技楼之间为医院主入口广场,保证病房楼与门急诊楼始终保持一定的间距。病房楼南面与周边建筑在保证一定的视线间距基础上,留出了部分施工场地。

5.2 二期建设

二期工程主要解决病房数量不够引起的住院难问题、停车难问题及全院景观问题。拆除原门急诊楼和医技楼,紧贴原病房楼新建二十一层病房楼,使新老病房楼无缝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可共用电梯厅。

底层布置出入院部,二层为全院手术区,新旧手术部形成一个整体,最大化的共享资源。三层为技术层,四~十五层为住院病房。每个楼层设置新老两个病区,每个病区设40张床位,两个病区可分可合,在中部通过绿化休息区相连通。各病区内部以复廊为主。朝南布置病房,医护用房布置在北侧,病房以双人病房和三人病房为主,少量布置单人间。

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在新征用的粮食局地块上,新建妇女儿童中心。自成一区,独立设置出入口,避免两次交叉感染的可能。此区域紧贴全院中心绿化带,可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做出更多的活动空间。

新建主入口广场,减少地面停车改善医院地面环境,形成景观走廊。

插图3

6 结语

医院建筑的改扩建设计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性工程,目前国内大型医院在改扩建过程中往往遇到不少难题,首先要根据医院的发展思路,确立完善的总体规划,才能使各阶段的改扩建始终保持医院医疗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再次采用分期实施,并预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最终体现整体医疗群体建筑的形象。医院的改扩建是非常繁复的工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总结经验并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培煌,梅林. 医院改扩建的探讨——武汉协和医院外科大楼设计实践[J]. 新建筑,2002,1

中西医结合门诊工作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设备管理

要强化对急诊设备的定期维护、监测并专人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使抢救设备的完好率达到100%。加强训练规范使用,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正确使用,确保安全运行,以满足患者急救需求。严格院内感染。加强心肺复苏技能的训练,使心肺复苏技能达到高级水平。

4.服务态度

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岗”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培训计划

要制定各级各类人员培训考核计划,加大在岗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加大对各级医师培训效果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的培训,强化全员职业责任意识。年在院部的支持下希望能派出医生护士去上级医院进修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ICU或CCU等相关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业务。同时,树立一批医、德双馨的先进典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6.中医特色建设

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制定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理论、技术培训计划,加大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按照二甲中医院急诊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使本科规范性文件不少三种。提高中医药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急诊专业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使用率,使中医药参与率在30%以上。

7.推进医疗保险改革

要搞好医疗保险改革顺利推进,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个环节更加明细化。同时针对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人民群众得实惠、医疗事业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8.重点研究课题

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急诊、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无创和有创性正压通气治疗、严重创伤与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院急诊科急救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9.院前急救

增加院前急救设施,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如车载心电监护除颤仪,呼吸机等。

上一篇:医院门诊满意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感染科门诊护士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