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06:34:07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呼吸专科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a)-0152-03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2000人拥有一名全科医生才能满足新世纪的健康需求。我国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以满足《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最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1]。本院是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地之一,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呼吸内科专业是内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全科医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课程。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本科临床带教医生对转岗全科医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 体现全科医学理念与特色,明确呼吸系统专业培训的要求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主要是针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全科医生的服务范围主要是社区和家庭,主要职能是为居民和家庭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包括基本医疗、预防、康复及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性,要求他们对医疗专业掌握应该是广,而不是专。所以作为培训老师,应该充分贯彻全科医学的理念与特色,明确教学目的,结合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2]。就呼吸内科专业而言,体现的就更为明显。因为呼吸道系统疾病涉及的病种多,常见易发病也多。根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3],对培训内容作了统一要求。①培训内容应紧扣《大纲》要求: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带教老师对其内容要讲透、讲清,要求学生对此内容要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实践。对要求熟悉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对此内容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对要求学会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其操作方法、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呼吸内科的培训,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掌握吸痰术、胸腔穿刺术等操作的适应证;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处理流程;了解胸部X线、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的适应证;通过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的方法,胸部X线、常用临床检验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具有正确评估及处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能力,识别疾病的不稳定状态及高危状态,掌握转诊指征,并能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及时、正确的急救与转诊[4]。②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转岗培训时间短,涉及内容多,转岗全科医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服务需求不完全一样,大纲培训内容很难进行针对性的考虑,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采用一对一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只带教一名学生,根据全科医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不相同的教学计划,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学[5]。如全科医生来自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很高,带教老师即在肺癌的发病、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给予重点培训,增加肺癌诊治的新进展尤其介入诊治、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如果来自矿区的全科医生,带教老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尘肺等与粉尘关系较密切的呼吸道疾病方面进行重点培训,让学生了解以上疾病的最新进展,尤其是预防和治疗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简易肺功能的操作、吸入装置的使用、呼吸操的锻炼等,以便以后工作中对患者及有高危因素人群的筛选、预防和指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帮老百姓看好常见病、多发病,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真正发挥全科医生的职能。

2 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

转岗培训的全科医师多来自城市社区和乡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知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社区服务技能缺乏,服务意识淡薄,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6]。据统计[7],来本院培训的全科医生的学历和基础参差不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为73.6%,中专学历为26.4%,工作3年以上约为52.1%,3年以下为47.9%。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具体方式如下。

2.1 临床具体病例讲解

全科医生参与病房病例管理,选取合适病例,实行负责制,参与讨论,带教老师对每个病例进行诊治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讲解,包括该种疾病临床注意事项、风险及预后评估,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员对疾病有较明确的认识,并且与其他系统疾病相联系,分清异同,不过分强调专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体现出全科医学的理念及思维模式[8]。如胸腔积液的病因,要让学员了解多种系统的疾病均可能导致胸腔积液,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胸腔积液的性质、辅助检查,初步判断最可能的病因,作相应的处理。

2.2 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视频,能更直观地了解呼吸系统专业的有关内容,除了呼吸系统体格检查、胸腔穿刺、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基本操作的视频外,还包括胸腔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更专业的学习[9]。另外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和比较。让他们掌握检查和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了解患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检查。对呼吸系统基本操作,多次看视频,熟悉操作程序,在标准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实际操作。

2.3 门诊教学

全科医学的本质和宗旨决定了门诊服务是其医疗重点,转岗全科医生将来主要面临的是门诊患者,所以门诊教学也相应成为全科教学的重中之重[10]。在培训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全科医师的门诊轮转时间。每周2~3个半天,主要以观摩学习的形式,适当病例可以简单问诊和查体,最后和带教老师共同诊治。学员主要学习老师的诊治方法和诊断思维,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

2.4 其他培训方式

如每月1次的疑难病例讨论,每周1次的业务学习,定期的社区实践、义诊、健康宣教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临床诊断思维都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

培训从两方面进行考核。①对师资力量的考核:带教前进行培训,掌握培训重点内容,带教老师为每个学员制订针对性个体化的培训计划,科室质控小组对培训计划的合理性和培训质量进行考核,定期开展座谈会,听取学员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体制;②对学员的考核:按照制订的培训标准对学员定期进行考核,了解学员对呼吸专业常见病诊疗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对学员进行再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总的来说,2年的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看到了不足,还有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如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比较粗糙;学员实践机会较少等。全科医生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医疗改革的成败,新形势下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和实践路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改进,一定会建立相对完善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野,张东华,薄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8-301.

[2] 彭晓琼,刘丽萍.浅谈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超声医学教学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75-3176.

[3] 刘海波.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J].实用全科医学,2005,3(1):1-2.

[4] 王莉.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规范化培养-呼吸内科培养要求(一)[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7):25-27.

[5] 吴涛,黄亚芳,陈锐,等.北京市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学员状况及培训需求调查[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2):246-251.

[6] 赵光斌,林敏,朱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实践分析[J].华西医学,2014,29(5):803-80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21-122.

[8] 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498-2501.

[9] 张长春,宋涌.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其实施中相关问题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6):819-821.

[10] 梁万年.全科医学概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护理程序;新护士;培训

为满足患者对医疗的需求,病房大量扩充床位,是护士不能及时补充儿缺编,造成呼吸科一个年度一次分入新护士11人。为了让新护士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常见呼吸病的护理知识和各种专科护理技术,尽快独立工作,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工作原理对新护士进行了系统化整体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1 评估

1.1呼吸病房对护士的要求:呼吸病房的护理工作特点是危重症护理多,抢救多,治疗用药发杂多样,因此,客观实际工作中要求护士要有熟练快捷的基础和专科操作技术。如每个护士要在一小时内完成输液15-2人次;一小时内完成动脉取血并作出取血分析结果15人次。另外,能熟练使用心电监护仪、各种输液泵、甚至呼吸机的应用。很多专业知识是新护士在课堂和实习中前所未见的。

1.211名新护士背景:10人是在本医院实习毕业的学生,其中只有4人在呼吸病房实习过。另一人是其它护校毕业且未在呼吸病房实习过。面对如引高的要求,11名新护士心理压力很大,对能独立工作无信心。

2诊断

新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缺乏及工作无信心。

3培训计划:分3个阶段

最终目标:一年后11名新护士全部通过转正考核,成为肯有良好专业素质、熟练掌握基础及专科护理技术的呼吸科合格护士。

3.1第一阶段:

3.1.1目标:新护士3个月内掌握常用专科知识和技能,独立值班和配合拯救。

3.1.2培训措施:

3.1.2.1由科内医风好,专业素质高,技术全面,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学老师专人负责,制订详细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3.1.2.2脱产集中3天,熟悉本科环境,了解医疗护理现状和今后本科的发展规划及对护士的客观要求。讲解科内各项护理制度:礼仪培训包括怎样与同事融洽关系;怎样与同事、领导病人打招呼及仪表、着装、行姿的规范要求。

3.1.2.3分2组为别在2个病房实际工作,由病房教学老师具体指导。要求将掌握的基本制度及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1.2.4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讲课,请护士长和业务骨干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教训,讲授专科疾病护理知识和专科操作技术。如肺心病吸氧的护理、咳痰的护理、咳血病人的护理、哮喘病人的护理及吸痰器的使用、简易呼吸器的应用、文丘里面罩吸氧的应用、心肺复苏技术、各种输液泵、监护仪、除颤器的应用等等。要求学生必须将讲过的内容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尽快熟练掌握。

3.2第二阶段:

3.2.1目标:半年内新护士较熟练掌握各项专科护理知识和技术,较熟练应用护理程序找出病人的护理问题及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3.2.2培训措施:

3.2.2.1由病房带教老师和业务骨干具体指导、纠正新护士的实际工作。

3.2.2.2科教学负责人、科护士长与各病房护士长及业务骨干共同对新护士的工作再评估,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措施,达到预定目标。

3.3第三阶段:

3.3.1目标:一年后新护士熟练掌握基础和专科护理技术,独立熟练配合常规抢救,全部通过转正考试。

3.3.2培训措施:组织新护士业务查房,达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提高。

4评价

4.1评价方法: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征求医生、护士、病人意见综合评价。

4.2评价结果:

4.2.1第一阶段:①预期目标全部达到,各项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医生、护士、病人对新护士反映评价较好。②新护士学习态度非常认真,,工作努力,下班后、休息时甚至带病坚持听课、考试。

4.2.2 第二阶段:①目标基本达到,每个人上交的护理病历基本合格,但有遗漏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不全。②通过考核、考查发现由于工作量大,理论知识不足,临床经验欠缺,尽管非常努力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工作安排、配合不合理,出现工作忙乱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请有经验的护士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给予了具体指导。

4.2.3 第三阶段:目标实现11名护士全部通过转正考试。在全院的护理部护理技术考试中,有5人成绩优秀受到奖励,在多次的对病人的满意度调查中,11名护士都多次受到病人的提名表扬。由于科内RICU扩建,选拔了7名新护士入ICU工作,现已一年余,她们能基本完成ICU的个项基本工作,较熟练地使用各种常用仪器,受到患者及医生好评。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3

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近年来,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2007年是睡眠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美国内科医师考试委员会设立了睡眠医学专业考试,标志睡眠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领域一个独立的专业。

1 睡眠医学——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像进食、饮水一样,睡眠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命活动之一。睡得好是健康的标志,而睡眠障碍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日益成为一个突出的医疗及公共卫生问题而得到人们的关注。根椐2005年出版的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疾病达90余种,其中最常见者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在国人中的患病率均很高。一些少见睡眠疾患如发作性睡病等也逐渐被认识。在国际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睡眠医学已经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临床睡眠医学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脑电活动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认识。1953年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了快动眼睡眠(REM),并证明其与做梦有关。此后又发现人整夜的睡眠存在周期性。非快动眼睡眠(NREM)包括由浅入深的四个时相和REM交替进行。通过脑电及其它生理学指标的测试可以全面客观了解人的睡眠结构。上世纪60年代,睡眠研究成为当时的一个热点,发作性睡病与异常REM睡眠的关系被阐明,SAS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疾病。1968年出版了人睡眠分期的国际标准图谱,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在睡眠发生机制及睡眠物质研究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正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大量患者的需求促进了临床睡眠医学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应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进行睡眠监测,成立了专门诊治睡眠疾患的睡眠中心。80年代初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技术及悬雍垂咽软腭成形术用于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在SAS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过去25年成为国际上睡眠医学进展最快的时期。综观国际睡眠医学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

1.1 政府高度重视,全民认知度高 美国继1996年第一次发表国家睡眠研究计划外,2003年再次发表120页的国家研究计划,指导睡眠研究的发展方向[1]。

1.2 组织机构健全 1993年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的心肺血液病研究所下设了国家睡眠障碍研究中心,负责该领域的研究、教育、临床事务及与其它相关部门关系的协调。分别于1996年和2003年制定了国家睡眠研究计划。在美国睡眠协会(1987年)的基础上成立了美国睡眠科学院(1999年),制定相应的认证标准及执业观范、具体执行科研及教育计划的实施[2]。目前已有5 000余名会员。另外还有许多专门基金会支持科研及科普教育活动。在国际上,已于1987年成立国际睡眠研究会联盟(WFSRS),成员包括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美国睡眠科学院(AASM)、澳大利亚睡眠协会(ASA)、加拿大睡眠研究会(CSS)、欧洲睡眠研究会(ESRS)、拉丁美洲睡眠研究会(LASS)及美国睡眠研究会(SRS)。为适应临床睡眠医学发展的需要,近来又更名为国际睡眠研究及睡眠医学会联盟(WFSRSMS)。为促进临床睡眠医学的国际交流,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WASM)于2004年成立。亚洲睡眠研究会(ASRS)于1994年成立,至今已有12个亚洲地区的睡眠研究会作为成员。

1.3 学术交流活跃 欧洲及美国每年均召开睡眠年会,以美国睡眠年会规模最大,2004年年会收到论文摘要达940篇,参加者达5 000余人。

1.4 学术刊物种类及睡眠专著出版量增大 随着睡眠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医学的进展,睡眠相关的著作大量出版。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均发表大量的睡眠相关论文。睡眠专业杂志的种类迅速增加,到2004年止,除Sleep(美国)及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欧洲)外,Sleep and Breathing(德国),Sleep Medicine(美国),Sleep Medicine Review (法国),Sleep and Biological Rhythms(日本)均是近几年出版发行。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睡眠医学学术专著,具不完全统计,多达八十多种。

1.5 多学科协作,睡眠医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临床睡眠医学逐渐成型,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主要表现在:(1)建立了独立的认证体系,特别是在美国,睡眠医师及技师资格考试已成为必需,将于2007年,出台更为宽松的考试政策,2003年底2004年初通过认证的专业医师已达2 500人;(2)专业学会通过认证、制定诊断及治疗指南形成了规范的诊疗体系;(3)建立了完整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2003年底2004年初AASM认可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达50个。美国胸科学会还发表了有关呼吸科医师从事睡眠专业的培训及技能纲要。除专业学会的学术会议特设培训课程外,医学院的教科书如希氏内科学等均有专门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科讲解。(4)除睡眠中心外,在某些有条件的大医院如哈佛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均已设立独立的睡眠医学科[3]。

近年来,国际睡眠医学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临床睡眠医师为主要成员的世界睡眠医学联合会(WASM)成立并在德国柏林成功召开第一届学术大会。原有的以基础睡眠研究为主的国际学术组织如国际睡眠研究会联盟(WFSRS)也更名为国际睡眠研究及睡眠医学会联盟(WFSRSMS)。(2)有睡眠医学领域“圣经”之称的《睡眠医学的理论与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第四版发行,《睡眠疾病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第二版出版。这两部具有指导意义的专著除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外,特别突出了临床医学实用的特点。(3)美国决定睡眠医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国家医学教育委员会将相关内容纳入医学生必修内容,2007年开始在内科医师执业考试中正式纳入独立的睡眠专业医师考试,一改过去由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单独进行的模式。

2 睡眠呼吸医学——睡眠医学发展的先驱

从临床睡眠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睡眠呼吸障碍(SDB)诊疗及研究方面的巨大进展是推动睡眠医学成型及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SDB为多发病、常见病,但尚待认识。国外的人群患病率达2%~4%,国内也不低于此数。随老年、体重增加,发病率会进一步上升,SDB的患病率与COPD及哮喘不相上下。(2)SDB是一严重疾患,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显著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3)SDB可以治疗。特别是无创呼吸机的应用能够彻底逆转SDB的病理生理改变,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降低医疗费用[4]。其它睡眠疾患均为少见病或无重要病理意义,例如失眠尽管患病率高,但多数患者并无严重并发症,也不会增加死亡率,相反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寿命略长。在国外的睡眠中心中,SDB患者占就诊者的80%以上,也是睡眠中心的主要收入来源(80%以上),在国内该比例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大家对失眠等睡眠疾患的诊疗有很长的历史,但只有在认识了SDB且其诊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睡眠医学才得以发展的原因。在美国,除少数为可以诊治各种睡眠疾患的睡眠中心外,多数为只诊治SDB的睡眠实验室。随大家对SDB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肺科医师在睡眠医学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人生的1/3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与其它疾病的关系及睡眠疾患本身对健康的影响应该得到呼吸科医师的重视。国外的初步调查表明,呼吸科医师门诊过程中约10%~40%的就诊患者可能与SDB有关。例如不少长期慢性咽炎患者的病因可能就是SDB。生理睡眠引起的呼吸功能改变及通气量降低在正常人并无重要病理意义,但对存在基础呼吸疾病的患者,这些改变可能加速白天的血气紊乱,诱发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患者在成功撤离机械通气后,可能在睡眠时出现CO2升高而需重新插管,导致撤机失败。例如,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白天的CO2潴留常与呼吸肌力降低不平行,呼吸衰竭的发生可能与睡眠通气不足有关;COPD患者如合并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其呼吸衰竭及右心功能不全发生早、程度重,部分患者只需在睡眠时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即可纠正白天的呼吸衰竭。SDB的本质是一种呼吸衰竭,深入认识睡眠呼吸生理对提高呼吸衰竭救治的水平十分必要。

另外,非呼吸性睡眠障碍也常常可能是某些呼吸系统疾患的并发症,例如茶碱、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失眠,夜间哮喘发作导致的睡眠紊乱等。由于目前从事睡眠专业的医师较少,呼吸科医师也常遇到有关SDB甚至其它非呼吸性睡眠障碍的会诊及咨询请求。特别是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正压呼吸机,其发明及改进均有赖于睡眠呼吸医学的发展。正是在全身并发症相对较少的SDB患者身上积累了较丰富的应用经验,然后才推广应用于病情较复杂的呼吸衰竭患者。另外,在临床睡眠呼吸医学实践中,培养了相关的呼吸治疗人员。

睡眠呼吸医学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并不只局限于睡眠打鼾。SDB的疾病谱很广,成人SDB包括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HS)、睡眠低通气综合征(sleep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与COPD合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SDB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陈-施呼吸。睡眠呼吸紊乱的模式除包括传统的阻塞型、混合型及中枢型三种外,由上气道部分塌陷时导致的睡眠通气不足(sleep hypopnea)、上气道阻力综合征(UARS)甚至气流受限(flow limitation)等均具有重要病理意义。而且,上述呼吸紊乱具有相互关联、渐进发展的趋势,成为一个连续的疾病谱。

正常呼吸气流受限打鼾UARS低通气呼吸暂停呼吸衰竭

SDB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睡眠医学涉及多个学科。国外该领域的从业医师来源主要来自于呼吸、神经、心理、耳鼻喉科、口腔科等。国内与此基本相同,但耳鼻喉科医师的比例较高,而且在学科建设方面耳鼻喉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书籍的出版、学习班的举办等,最重要的是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疗已列入耳鼻喉科十五攻关项目。从AASM认证的从业医师构成情况1995到2004年十年间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出,单纯从事睡眠医学工作的睡眠科医师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具有呼吸专业背景。普通内科大夫在该领域的比例有所增加。由于多数患者来源于心血管科、老年科,将来睡眠医学的队伍中这些专业背景的医师也会增多,但呼吸科医师一直是睡眠呼吸医学的主力军,随简便的初筛仪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创呼吸机在治疗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呼吸科医师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美国目前的认证、培训工作主要由AASM完成,由于肺科医师的主导地位,将来很有可能在呼吸专业学会(如ACCP)内部建立独立的认证、培训体系,以利于学科的发展。

3 如何做好睡眠呼吸医学的学科建设

睡眠呼吸医学的发展及广大患者的需求,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机会。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气道的呼吸功能;(2)呼吸调控及睡眠呼吸生理从研究走向临床应用;(3)为无创通气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通气技术、呼吸治疗人员保障。

近年来国内在呼吸学会的领导下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成立了呼吸学会睡眠学组,组织了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出版了诊疗指南,开展了靶器官损害的多中心研究,组织编写睡眠呼吸医学,相关内容己列入医学生教材。在新制定的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中,有关SDB的相关知识已列入其中。但在学科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1)制定正规的培训要求及方案。(2)建立技师的培训及认证体系。(3)在医学生课程、呼吸专业研究生及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课程中设置相关的必修内容。(4)条件成熟时开展睡眠中心的认证。

【参考文献】

[1]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USA).2003 national sleep disorders research plan[J]. Sleep,2003 ,26(3):253-257.

[2]Shepard J,Buysse D,Chesson A,et a1.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leep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s[J].J Clin Sleep Med, 2005,1(1):61-82.

[3]Wagncer PD,EpsteinLJ,Kvale PA.Pulmonary physicians in the practice of sleep medicine[J].Sleep,2005,28(12):1496-1497.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呼吸内科;院内感染原因;治疗

造成老年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是老年患者机体的各项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感染的反应不太明显,往往其症状也不明显,造成了病情的恶化[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例老年患者呼吸内科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与相关资料,其中有20例患者发生感染。对老年患者近期的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性别与年龄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基础护理的落实与护理方法 ①分析医院科室的护理服务情况结合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健康宣传教育、基础与心理护理[2]。并完善院内感染的质量管理,为之制定出清晰的规章程序,在基础护理方面,如清扫病床、监督患者清洁口腔、用餐前后洗手、餐具进行消毒后使用等,定期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室内空气、物体的表面、接触患者的工作人员的手进行微生物测试,以确保其在控制范围内。此外,加强管理院内气道与消毒雾化器,院内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呼吸机管道、吸痰管统一使用一次性物品;减少有创物品的循环使用时间,保证每位患者的整套护理用具。②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都患有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不规则、眩晕昏迷等状况。如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呼吸不规则等问题,应及时使用升压药以减速慢血泵的速度,保持血容量稳定,留置导尿管来吸氧。同时,应保持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呼吸道顺畅,把留在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体与呕吐物及时清除干净。③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也易出现中枢高热的现象,它将促使患者大脑损害症状加剧。因此,室温保持在22℃左右且易于散热的环境中利于减轻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情。同时需要注意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动态体温监测或冬眠疗法,以降低脑水肿的发生概率,从而保护患者的细胞,降低机体代谢机率,减少大脑消耗氧气。对于出现中枢高热现象的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可运用物理降温或者使用医用控制温度的毯子,也可以取一些冰块放在高热患者的颈部、头部、腹股沟等部位,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

1.2.2加强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宣传与教育 对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发放相关宣传手册,并对患者的口腔卫生、饮食卫生、人手卫生、个体化的指导等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与教育;加强长期卧床患者与意识障碍者的良肢,通过对患者体温、白细胞总数的监测观察是否患有感染症状,严格监督控制患者。而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要想根治的彻底,需要将治疗过程伸展到社区护理当中。与护理人员进行密切的配合,做好患者的监督教导工作。

社区的卫生服务站与宣传栏,应于每个季度更换教育栏,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定期举办关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知识座谈会,社区老年患者如遇到疑问难题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找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及时获取到指导、解决问题。

1.2.3分析观察患者 将老年呼吸内科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抗生素的使用与是否有实验室监督检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等。再者依据对患者的资料由感染科进行细菌的培养、菌种的鉴定。

1.3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计划委员会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版)为诊断标准[3]。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与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后(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前已产生的感染),这些非院内获得不能定义为在住院期间内获得感染的患者。

1.4严格控制患者使用抗生素 依据调查资料分析,很大一部分的感染患者都服用过大量的抗生素类的药物,有的患者长期在使用,而抗生素类的药物会导致身体的肌能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率的发生。所以,感染患者应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性,增强患者的身体肌能,让老年患者的免疫能力得到增强。

2 结果

20例老年患者中有13例为呼吸道感染,有8例为消化道感染,有9例为泌尿道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占65%。

3 结论

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疾病,是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病例中的典型,由于老年人普遍抵抗能力弱,为防止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及时治疗基础疾病是一项首要必行的任务。

3.2老年人的身体肌能下降,对感染反应不为明显。老年人的呼吸感染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但是以金黄色葡萄不过菌为主的革兰氏阴性球菌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而应用于呼吸感染科里的抗生素药物正在不断地更新,使感染菌群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了治疗感染的困难,使一些呼吸感染病原菌群出现了强烈的耐药性。综上所述,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大多数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多重耐药性比例偏高,而真菌的检查率也在逐渐的上升;依据对呼吸患者病例的检验分析得出药敏结果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3.3院内感染的发生一方面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年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故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医院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加强预防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全面的有针对性地执行护理计划。而呼吸内科具有其特殊性质,特别是老年呼吸内科患者,更应加强管理工作,对症下药。首先治疗基础疾病,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药物。从而缩短老年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强制性操作,严格把握其操作的禁忌症与适应症,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海生,权.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前瞻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5(11):1237-1240.

[2]梁宗安.华西医院呼吸内科[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3(2):130-133.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5

重症医学科是一为临床各科室危重患者和围手术期高危患者提供集中监护、抢救和支持的重要保障平台。为了加强学科建设,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要求XX年将对照三级医院要求对重症医学科进行规划,虽然难度较大,但全科室人员不畏艰难,逆流而上,现将工作计划呈报给各位领导,望审批指正。

一、人才队伍建设:重症医学科(ICU)是一支年轻化、朝气蓬勃的队伍,还是一个儿童时期,还未发育健全,行走还不稳定。要想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专业人员来适应科室发展,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ICU有固定医师3名,护理人员9名。争取在上半年前能引进ICU住院医师1名、续派出1名人员进修学习。护士可从我院护士中挑选优秀者,知根知底,利于科室快速发展。目前医师队伍中有1名副主任医师,2名住院医师,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建议领导加大我科室人员的培养或该类人才的引进。

二、设施、设备的利用与引进:ICU集中了诸多高端医疗设施及设备,可对各种类型危重患者集中救治,实现多脏器功能替代治疗。目前我院ICU拥有的医疗设施、设备有:多功能床8张;防褥疮气垫床4张;呼吸机4台(包括有创呼吸机3台,无创呼吸机1台,);监护系统包括中央监护仪及床头监护10套;GE除颤仪1台;输液泵及注射泵台共15台;电子降温毯1套;振动排痰仪1台;血气分析仪1台;空气压力波治疗仪1台;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1台;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

1台。由于现在医学发展较快,治疗危重患者的方法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实用。现在床旁气管插管对危重病人来说,是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因此建议领导们在2017年给ICU添设一台可视喉镜,便于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插管,更快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挽救他们的生命,造福老百姓。

三、业务技术发展:目前我院ICU已成功独立开展起来了,受益匪浅。有许多我院以前没有的新技术、新项目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血清乳酸动态监测及APACHEⅡ评分对危重患者预后与疗效的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肠外营养支持;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危重病补液;脓毒症血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有创和无创以及转院呼吸机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等等。在开科这一年多来,ICU每一天都在开展新技术,遇到新的挑战,上一个新台阶。ICU业务技术的发展空间极大。我们不甘落后奋力直追。在不耽误正常工作情况下,积极参加部级、省级的各种ICU学术会议或培训,紧跟国内ICU发展形势,努力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并实际应用于临床。2017年预备与总院脑外科联合,开展脑出血、硬膜下血肿手术,术后直接送人ICU进行监护,为边远山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科研及业务学习:ICU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017年将继续倡导学习之风,定于每周四下午17:00举行科室内业务讲座,同时有记录。不定邀请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ICU专家来我科授课,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室2017年要求要有论文和论著发表。鼓励外出学习归来

者要有一次讲座,多组织科内病历讨论。不定期举行科室内操作技术考核、理论考核等,提高医护人员工作及学习积极性。

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继续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及抗生素合理使用规定,同时严格规定患者家属探视制度,严格消毒隔离制度规定,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MRSA等特殊感染病人的隔离,严密监控VAP、导管相关性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成立专门质控人员,随时督促检查。每日均有院内感染监测记录。

六、落实核心制度及岗位职责,加强科室管理:严格执行危重病人管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抢救工作制度、医师值班制度、ICU患者紧急情况应急预案、危机值报告制度、ICU常见危重症护理常规等。继续落实并严格执行ICU各级医师、护士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ICU仪器设备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清洁、保养、维修管理。大力开展及支持优质护理服务。

七、严格贯彻执行医院关于加强急诊急救建设,确保急诊急救的高效高质、建立高效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为危重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为宗旨的发展方针之一,也是医院重点建设和打造的新型学科。为了能适应医院的发展规划,目前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已打联,这样医护人员可轮转学习,提高急诊急救能力。同时也大幅度的为急危重病人开通了绿色通道,赢得了急救时间。力争在2017年内培养一支急救知识丰富、急救技能过硬、不怕吃苦、愿意投身于我院急救事业、有灾难或突发事件能拉得出去、在院内能规范进行危重症救治的急诊急救队伍。减少危重病人在院内院外突发死亡,引发的事故纠纷,提高抢救成功率。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6

目的:通过客观评价病房护理管理中三级控制模式的应用价值,总结提升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的临床方法。方法:以随机方式选择该院呼吸科2014年01月至2015年05月收取的35例病患(A组),选择三级控制模式;同期选择35例病患(B组),选择常规护理,在观察所有入选病患护理情况的基础上,对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入选病患中,A组入选病患6项护理指征进步明显(P<0.05)。此外,A组入选病患满意度97.14%,B组满意度74.29%,A组与B组比较有差距(P<0.05)。结论:基于呼吸科病患,于病房护理管理中开展三级控制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而且还能改善病患7项护理指征,可推广。

关键词

病房护理管理;三级控制模式;常规护理;应用价值;

7项护理指征一般而言,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直接决定了医院护理水平,所以加强病房护理管理迫在眉睫。三级控制模式属于护理管理中新型方案,强调以呼吸科病房护理管理现状为出发点,结合科室发展规划,对护理人员进行级别划分,再由各个级别护理人员发挥其长处,执行分配的护理任务,给予患者综合护理,通过扬长避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核心作用都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从而给予患者创造优良治疗环境[1,2]。为了评价病房护理管理中三级控制模式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以35例呼吸科病患为观察对象,再选择35例呼吸科作对比,分别选择三级控制模式以及常规护理,重点总结提升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的临床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随机方式选择本院呼吸科2014年01月至2015年05月收取的35例病患(A组)。年龄20~70岁;性别构成:女性17例,男性18例。同时选取35例呼吸科病患(B组)。年纪结构23~68岁;性别构成:女性13例,男性22例。本科室共有护理人员20位护理人员,因此每2例至3例病患由一位护理人员单独负责。入选病患中,A组选择三级控制模式,B组选择常规护理,分析2组入选病患的资料之后并没有发现过大差异(P>0.05),值得进一步对比。

1.2方法

护理中,B组选择常规护理,即给予病患心理指导、饮食指导、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此外,A组选择三级控制模式。

1.2.1设置三级控制级别,并明确各级别具体职责结合呼吸科临床现状对质控岗位进行分级,第一级是首席的质控师,第二级是责任质控师,第三级是直接质控师。其中,首席质控师的执行对象是护士长,其工作内容是修订护理项目、制定护理流程、指导日常工作和考核质控水平等,查出问题后,指导成员进行学习以及改正。责任质控师的执行对象是临床组长,其工作内容是制定病患各项护理计划,在落实所有护理程序的基础上,辅助医师开展治疗活动。同时,对于提出的专项问题,临床组长要积极寻找问题根源,在研究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处理方案以及改进措施。直接质控师的执行对象是执行护士,其工作内容是落实各项基础性护理活动、后勤工作等。

1.2.2对护理人员值班班次动态调整本院呼吸科中每一个病房均有2例至3例病患,所以每名护理人员需要负责2例至3例病患,同时派任一位护工,确保每个病房均有助理护理人员、护工、值班护理人员以及辅助护理人员等,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护工以及病患间配合度,进一步提升病患满意度以及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

1.2.3严格把握质控人员选用程序质控人员管理水平决定了病房护理管理效果,所以必须严格把握质控人员选用程序。(1)在选用临床组长时,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国家注册资格,如果其学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那么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护师及主管护师工作经验;如果护理人员学历是本科,则需要具备三年以上护师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所有护理人员都必须具备护理基础知识、护理专业方法、护理急救方法等,不仅可以独立发现、独立处理各种护理问题,还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结合病患临床指征制定出个性化护理实践方案。(2)在选用执行护士时,除了要求其具备国家注册资格以外,还要满足夜班准入标准,推行夜班轮值方案。(3)在选用助理护理人员时,可调选未能取得国家注册资格、从正规院校毕业的护生。(4)在选用护工时,应当由呼吸科综合考量培训机构内的工人,再结合科室状况进行聘任。

1.2.4设置专业质控小组为确保呼吸科病房护理管理整体水平,需设置专业质控小组。质控小组成员涉及到护士长、临床组长、执行护士和助理护士等。护士长在开展质控活动时需要以国家相关标准、科室内护理要求为出发点,通过对院内领导、呼吸科主任、病患、病患家属等进行调访,收集呼吸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缺陷,再制定出完善的病房护理管理计划。

1.3资料统计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予以分析、处理,对于一般资料,选择(x±s)作为其代表;对于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予以对比;对于计量资料间的差值,选择t予以检验。经对比后,如果组间数据明显表现出差距,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则选择P<0.05作代表。

2.结果

2.1所有入选病患7项护理指征情况所有入选病患中,经护理后,A组入选病患7项护理指征进步明显(P<0.05),B组未出现较大变化(P>0.05).

2.2所有入选病患满意率A组入选患者满意率97.14%,B组为74.29%,比较有差距(P<0.05).3

.讨论

病房护理管理中三级控制模式的应用体现出重要价值,这是由于三级控制模式鼓励所有护理人员参与至护理管理活动中,通过细化权责,可以实现“各司其职”的效果[2]。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有机结合上级监督和自我控制,不仅能够落实定期查房等工作,还可以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不良事故[3]。此外,通过推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给予病患足够认可和尊重,再结合其临床病情予以优质护理,在调动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有利于提升病患满意度[4]。本次入选病患中,A组入选患者满意率97.14%,B组为74.29%,且A组入选病患7项护理指征进步明显(P<0.05),与刘传浩[5]等人的观点相似。研究表明,基于呼吸科病患,于病房护理管理中开展三级控制模式不仅可以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而且还能改善病患7项护理指征,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金莲.三级访视制度在医院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19-22.

[2]邵培双.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01-802.

[3]丁芳.咸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护理工作量测算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03):204-205.

[4]黄蔚萍.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联合PDCA在二甲医院等级评审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149-2151.

[5]刘传浩.三级质控模式在老年病房基础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13-15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7

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外科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5月颅脑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62例病患作为研究组,应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同时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颅脑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62例病患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病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痰液病原学检查结果、机械通气时长和病死率。结果 研究组病患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研究组病患机械通气时长较对照组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组病患痰液病原学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能减少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集束化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呼吸机;医院感染;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93-03

临床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措施包括早期建立人工通道并行机械通气,由于该类病患使用呼吸机行机械通气的时间较长等因素,易导致VAP的发病率高[1]。VAP是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过程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研究[2]表明,VAP会导致呼吸机使用时长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其它并发症增加和病死率升高等。近年来,具有集中预防性干预特征的集束化护理干预策略,在降低临床VAP发病率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我院自2013年6月—2014年5月,对颅脑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62例病患应用了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均为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颅脑外科收治的病患,将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该类病患62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了2012年6月—2013年5月该类病患62例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中:男46例,女16例;年龄15~70岁平均(50.3±13.6)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7.3±2.2)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APACHEⅡ评分(18.0±2.3)分。在研究组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17~70岁平均(50.9±14.2)分;GCS评分(7.4±2.0)分;APACHEⅡ评分(18.1±2.5)分。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①颅脑损伤后于24 h内入院;②机械通气时间≥48 h;③ GCS评分≤8分;④气管切开或者经口气管插管;⑤无糖尿病等影响代谢的疾病;⑥不合并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患者;⑦无本研究所涉及集束化护理禁忌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通气导管的妥善固定、保持导管的通畅、要求无菌操作、确保病房安静、限时探视、定期病房消毒和口腔护理(2次/d)等。研究组应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2.1~1.2.4)。

1.2.1 呼吸机集束化护理指导小组的成立在院科领导的指导下,在护士长的带领下,成立呼吸机集束化护理指导小组。小组宗旨:将实证作为依据,持续改进颅脑外科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小组主要职责:收集、整理和更新以实证为依据的文献报道,组织颅脑外科责任护士的知识培训,带领全体责任护士对病患实施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并做好执行情况的督促和监察工作[4]。

1.2.2 制定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计划与方案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3-7]和循证护理实践指南并进行整理,找到最佳证据,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将一系列重型颅脑外科机械通气患者合理护理措施整合在一起,并制定出适宜于本院临床重型颅脑外科集束化护理的计划和方案,同时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标准和具体方案执行表,责任护士在执行每项方案后在执行表上做好有关记录。

1.2.3 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与实施包括:①手的清洁:手的清洁是简单而又非常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可有效避免因接触不同病患等导致的交叉污染问题,但医护人员对手的清洁依从性较低。因此,我科在患者床尾挂有消毒液,并同时挂有洗手消毒警示牌,同时规范六部洗手法的操作,对于发现的依从性下降时,及时提出相关防范措施,并督促改进。②体位护理:将床头抬高30~45°,可有效减少或者避免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反流和误吸现象,并能明显降低胃内细菌逆向定值问题,减少VAP的发生率。为此,我们加强体位护理,并自制病床抬高角度尺,以提高该项措施实施的准确性、有效性和依从性。③呼吸机相关护理:将集水瓶放置于环路最低部,定时排空呼吸机收集瓶,以防冷凝水倒流入肺而致感染;每隔24 h更换一次雾化器,其所使用的灭菌注射用水采用一次性的输液器滴入并每日更换,对湿化器每周消毒1~2次;对于机械通气时间长着每周予以更换管道1次。④人工气道的护理:对于气管插管耐受性差的患者,除适当使用镇静药和使用导管保护套外,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固定患者的双手,防治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吸痰,吸痰装置采用密闭式吸痰器,并加强对患者的翻身和叩背(一般1次/2 h),以保持患者的气道畅通;加强呼吸气道的温化与湿化,与呼吸机上安装加热导线型的湿化器,温度控制在35~37℃为宜。⑤加强口腔护理:口腔的感染科使得口腔内的定植细菌数量与种类增多,加强口腔护理具有有效的杀菌效果,减少口咽部的微生物定植,我们采用氯己定行口腔冲洗,并增加口腔的护理频率,由常规护理的2次/d增加到4次/d。⑥消化性溃疡的预防:重型颅脑损伤病患因创伤手术感染等因素,可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相关应激反应,常有应激溃疡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且因细菌易位而致VAP的发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其发生,我科除早期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适当使用胃黏膜保护药和抗酸药等,以避免消化道溃疡的发生。⑦深层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长期躺卧在床上而处于被迫体位,容易引起DVT的产生,进而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几率增加,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常常需要维持更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并有导致心脏骤停的风险。因此,我们常规应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每天行肢体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并遵医嘱使用气压治疗仪行双下肢与双足的气压治疗,每日2~3次。⑧其它护理:包括每日试停镇静药并每日唤醒、加强病房的消毒防腐严格探视与进入制度等,并不断完善。

1.2.4 循环改进措施利用PDSA循环,通过计划、执行、学习和反应改进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工作中的不足,在每周召开的科务会议上,将有关监察结果和整改意见通报给相关工作人员并督促改进,同时通过定期考核以提高责任护理人员对集束化护理的掌握率,以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参考VAP诊断标准[8],对比观察2组病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并同时比较痰液病原学检查结果、机械通气时长和病死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的比较

研究组病患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见表1。

2.2 2组机械通气时长的比较

对照组和研究组病患的机械通气时长分别为:(13.4±5.7)d和(8.4±4.0)d,研究组较对照组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9.883,P=0.002)。

2.3 2组痰液病原学检查结果比较

2组痰液病原学检查结果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对照组首位是铜绿假单胞菌13例(21.0%),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12例(19.4%),然后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12.9%);研究组首位也是铜绿假单胞菌14例(22.6%),其次也为鲍氏不动杆菌11例(17.7%),然后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1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1]系由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具有病情凶险、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救治过程常需要建立人工气道。由于该类病患呈现昏迷状态、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和机体免疫力降低等,易导致VAP的发生。VAP的发病率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病患的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长和有创操作,尤以人工气道的建立,VAP同时也是机械通气的重要致死原因[2]。可见,临床有效的VAP预防措施亟待研究与推广。集束化干预措施[3]为近年来临床危重症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念,其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针对某种问题制定的一系列联合治疗或护理等措施。相关研究[5-7]表明,其在呼吸机的护理干预中,显现出非常好的临床效果。为此,笔者对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62例病患应用了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旨在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

为了确保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的有效实施,我科首先成立了指导小组,以持续提高该类病患的护理质量为宗旨,主要负责收集和更新文献资料并组织培训,让所有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同时做好考核工作,并严格督促和监察执行情况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小组通过整理文献,整合出符合我科实际情况的干预措施,并制定出具体细则和执行表,要求责任护士详细做好有关记录,从而提高执行力。在整个培训和指导过程,除集中理论培训外,对于一些专科性较强的操作,指导小组在床前进行示范操作,使每位护士都能良好掌握。集束化的核心精神是:必须持续地对方案中的每一项措施认真执行,绝不能间断性执行或者仅选择其中一部分来执行。因此,我科制定了包括手的清洁、体位护理、呼吸机相关护理、人工气道的护理、加强口腔护理、消化性溃疡的预防和DVT的预防等集束化护理干预方案,并连续性地严格执行每一项措施。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组病患在痰液病原学检查结果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集束化护理对引起VAP的致病菌种类并无影响,临床预防或治疗VAP的用药基本不变,但需根据每位病患具体痰液病原学检查结果与药敏实验选择抗菌药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呼吸机时间较长,其VAP的发生率高,进而导致病死率增高[1],本次研究显示,应用常规护理与呼吸机集束化护理的患者的VAP发生率分别为:35.5%和19.4%,病死率分别为:27.4%和14.5%,应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的研究组病患的VAP发生率和病死率方面均得到显著改善(P<0.01),提示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重型颅脑外科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可增加病患的住院费用,加重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会使得VAP发生率风险的增加,此次研究显示,应用呼吸机集束化护理的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由常规护理的(13.4±5.7)d显著减少到(8.4±4.0)d(P<0.01),进一步确认了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为了持续改善护理质量,我科在此次研究中,还利于了PDSA循环元素,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不断督促改进。

综上所述,颅脑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能减少病死率,值得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郭文龙,周源,王双琴,等.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24):90-92.

[2]童忠满,徐玲,缪李丽.呼吸机相关肺炎早期诊断及预后相关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82-85.

[3]单君,朱健华,顾艳荭.集束化护理理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889-891.

[4]谭景予,陈锦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制订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731-733.

[5]杨宁梅,王丽,陈珂,等.集束化护理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746-3747.

[6]环晓锋,杜娟,吴春燕.集束化护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运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71-80.

[7]田晓华,刘卫荣,袁玲.集束化护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41-243.

[8]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203.

呼吸科医生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构建;无烟医院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拥有3.5亿烟民,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为保护人民群众健康,我院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和武警部队后勤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全面禁烟的决定,积极开展无烟医院创建工作,注重科学引导,营造良好的无烟环境。

1 加强控烟工作组织领导,完善工作制度

1.1?高度重视无烟医院创建工作

把无烟医院创建工作摆上医院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为进一步加强领导,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创建无烟医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控烟监督组、科室控烟管理小组和控烟巡查组。各小组对控烟工作进行常规管理和定期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无烟医院工作的长效管理。

1.2?医院制定并下发了控烟工作相关规章制度

包括医院控烟管理规定、控烟相关奖惩制度及标准、创建无烟医院实施方案、控烟劝阻工作制度等,并把控烟工作纳入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使控烟成为科室的一项日常工作。医院控烟管理实行院、科两级分开管理模式,对相关区域进行分片包干、分科管理,落实到人,控烟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全院和本科室的无烟监督管理,其它公共区域由与医院签订合同的服务公司负责,总务科加强行政监管并督促日常控烟工作。各级领导起表率作用,各科室积极参与控烟活动,每一位员工从自己做起,做到不抽烟或积极戒烟。

2 全面动员,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

2.1?医生的行为符合健康原则

医生吸烟与否,对人群起着示范作用。国外控烟工作实践证明医护人员吸烟率的下降,能有效促进全民吸烟率的降低,医院做好无烟表率能很好地带动全社会公共场所实现无烟环境。为此,医院广泛发动和动员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参与控烟活动,并由院长主持召开了控烟动员大会,同时为便于更好地动员和加强无烟工作,医院分别于2011年2月和2012年3月组织对全体员工吸烟情况摸底调查,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2011年2月发放调查问卷1632份,回收有效问卷1612份,回收率98.77%,吸烟人员96个,调查发现大部分吸烟者有戒烟意向,院部针对有戒烟意向者提供戒烟培训及相关服务;2012年3月再次发放调查问卷163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0份,回收率99.26%,吸烟人员47个。根据两次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修正医院控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2.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意识教育

发挥对控烟活动的积极作用。每年针对医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医院服务公司人员举办全院控烟培训班四期,由呼吸内科、肿瘤内科、心血管内科医师定期组织培训,授课主要内容包括吸烟危害、戒烟益处,戒烟方式及劝烟技巧,参加人员授予学分并组织签名;通过培训,全院职工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劝烟技巧和参与禁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院部还将相关材料上传到院内OA网,供医院员工查询,并结合周会、科室早会及专题培训等,发动医务人员大力宣传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2.3?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和教育活动

在门诊部、住院部每天定时播放吸烟危害健康相关视频,门诊部每月针对社会大众开办控烟宣传教育讲座,参加人员给予健康体检优惠卡,加强其对吸烟有害健康的认识,以进一步推进“无烟医院”的建设。

3 加强控烟检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奖惩措施

强化对院内所有公共场所的无烟检查,院部巡查组定期对各科室及露天场所进行督察,要求各科室加强无烟自查,禁止单位员工在公共场所吸烟或身着工作服在吸烟区吸烟,禁止科室放置烟具物品和张贴或派发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和宣传资料。医院还专门设立了3个标识明显的吸烟区,各个病区张贴宣传海报43张,制作宣传标语3幅、无烟医院牌子3个、控烟光盘9片、展板9个、健康处方及折页50000张、禁烟标识350张,控烟臂章200个,资金投入共l8000余元。

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和奖惩规定,每月随机对全院进行无烟监督检查,将检查结果作为每次奖金发放的依据,注重实效,杜绝走形式,坚持把控烟工作和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为一体。

4 完善戒烟服务,提升形象

进一步完善医院戒烟服务,开设针对吸烟者的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如指定呼吸内科、肿瘤内科、心内科定为戒烟咨询科室;在呼吸内科设立戒烟门诊,由呼吸内科医师坐诊,结合戒烟咨询处(导诊台)对外提供戒烟服务。同时,要求各个病区的医护人员对吸烟患者在就医过程加强戒烟的宣传和劝导。在院内定期举行控烟经验交流会,各科室将本科的控烟经验于会上进行利弊交流,相互借鉴,提高控烟技能,做好控烟表率,以提升自身形象。

5 共性问题

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无烟医院创建工作在接受相关部门的评估和检查时,虽受到很好的肯定,但在控烟工作上,很多医疗卫生机构还是面临很多亟需解决的难题,如至今我国还没有出台针对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文件,控烟执法主体的不明确导致很多“烟民”不听劝阻,有些甚至跟禁烟监督显打起“游击战”,单靠医护人员的劝阻无疑难度很大。因此,无烟医院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性且巨大任务,作为医疗机构目前只有通过提高医护人员自身控烟能力,加强宣传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营造良好控烟氛围来切实做好无烟医院创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朱萌.创建无烟医院的思考[M].中国医药导报,2011(8).

上一篇:骨伤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中医生下乡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