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2 17:34:02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美国;医疗保障;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035―02

17世纪初,医疗水平低下,医疗设施不完善,人们也没有医疗保障的概念,经济实力雄厚的有产者有专门的私人医生,在家里接受治疗,其他人则通过慈善机构或国家救济的方式来抵抗疾病。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技术水平飞跃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始重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城市病”也引发了众多问题,环境恶化,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卫生设施奇缺。在此背景下,各工业国家陆续建立起社会福利网络,医疗保障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新时期抵抗疾病的重要方式。这一浪潮当中,美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美利坚特色的现代医疗保障体系。

1早期美国医疗卫生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医院是从早期的慈善救济院演变而来的。除了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宿,早期慈善救济院也提供一些简单的医疗服务。美国现代医疗则萌芽于18世纪,受当时技术水平和医学院校教育水平有限的影响,普通民众几乎在家里接受疾病的治疗。1713年威廉・潘(William Penn)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所医院;1756年第一所医学学校在费城大学成立,后来改名为宾夕法尼亚大学;1799年第一所海员医院由联邦政府出资建立,“这是美国医院系统的开端,也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真正介入卫生保健领域”。

19世纪绝大多数医院的经营不是出于盈利,他们应需运作“设法在个体患者的付费,地方精英的慈善支持,和为无报酬保健设立的临时交叉补贴构成的混合体中生存”。1866年开始,纽约等许多城市和州建立了卫生理事会或委员会,其功能在于加强卫生管理和控制传染病。当时美国医生的地位不如现在高,有很多未经过专业教育的“江湖郎中”。为了“提高医科教育的质量,建立医学实践的职业道德,制定颁发行医执照的标准,促进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改善公众健康”,1847年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在费城成立。后该组织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美国医学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行业组织,也成为20世纪政府医改的坚定反对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全民医疗保健问题曾在美国掀起一阵波澜。同时期的西欧各国相继走上政府主导型医疗的道路,激发了美国中产阶级进步分子推动社会保险发展企图覆盖医疗保健的费用。美国为劳工争取立法协会(AALL)作为其中代表在1912年推动发起了强制性医疗保险(compulsory insurance)。由此展开了州层面上的全民健康保险改革运动。但是这项提议遭到了医生和商业保险公司的强烈反对。医生担心自己的专业素养实践和收入受损,保险公司则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介入。因而最后该法案未能实施。实际上,这丝毫不影响积极分子继续寻找全民医保的出路,“20世纪20年代,全民医保已经成为美国社会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想法”。1921年,国会通过《习帕得―唐纳法案》,“给予州和福利机构基金,以安排儿童出生前和出生后的服务”。由于AMA反对和地方卫生部门拒绝接受联邦政府资助。1928年终止了该计划。

这一阶段医疗保障“最初动因主要为了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缓和阶级矛盾”,保障的对象也“局限于城市的产业工人及其家属,保障内容主要涉及某些行业和特殊工种”。

2私人医疗保险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医学技术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发明,医疗护理越来越受重视,医疗需求也相应的增加,人们也更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然而,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大批人失业无法支付医药费用,医院经营也不景气。这种形势之下,蓝十字和蓝盾计划应运而生。1929年贝勒大学的大学教师与校医院签订协议,每月缴纳50美分,等到患病时即可享受21天的保险住院治疗,这就是贝勒计划,也被称为“蓝十字计划”。1939年加州医学协会建立了加州医生服务项目,并发展成为“蓝盾计划”。

“蓝十字”和“蓝盾”计划都是非盈利性质的预付费医院服务计划。他们是按地区建立组织和从事活动的,每地区有分会,隶属于全国协会,根据全国协会的意旨行事,“蓝十字”和“蓝盾”计划在整个大萧条时期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消费者和医院都面临着收入下降时,预付费住院治疗对于购买者和医院而言是互利的”。因而,“蓝十字计划”和“蓝盾计划”实施后广受好评,“为全美70%的大工业企业提供保险,1991年参加该类私人健康保险的人数达6800万,医疗保健的人数达2600万”。

“双蓝计划”是美国私人医疗保险的前身,在其带动下发展出多样的,针对不同个体的商业性保险计划。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商业性医疗保险飞速增长,“尤其是在有联合工会的行业,具有出售人寿保险经验的保险公司也创办了医疗保险业务”,同双蓝计划展开激烈竞争。1940年只有1/11的美国人拥有医院保险,十年后一半人口总计7500万人拥有医疗保险。

3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的形成(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末)

美国政府对于医疗保障事务的真正干预可以追溯到罗斯福新政。1935年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勇挑重任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然而这部旨在改善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福利法案,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将“医疗保障”排除在外。当时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相当滞后的,罗斯福未能如愿完成这一任务,其重担则落到了继任总统杜鲁门身上。杜鲁门总统借鉴了1945年纽约州参议员罗伯特・瓦格纳和蒙大拿州参议员詹姆斯・莫里以及密歇根州众议员约翰・丁格尔提出的一项全国医疗保障计划,于同年11月19日,向国会提出一项实施医疗保险立法的咨文,这项法案提议意在使每个男子,妇女,儿童都能享受医疗保险的福利。但是该法案遭到了国会反对派和以美国医学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之后杜鲁门总统又几番努力企图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但以失败告终。虽然罗斯福总统和杜鲁门总统致力于医疗改革的努力成效甚微,但是全民医保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直到1961年,肯尼迪总统向国会全面阐述了医疗保障的构想,并提交了有关医疗保障的特别咨文。肯尼迪总统的医改设想旨在解决卫生服务在质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从老人、儿童和青少年、社区的服务设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阐述了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是有关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遭国会搁浅。之后,1962年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再次强调老年人医疗保险的重要性,1963年2月21日更是发表题为“援助我们老一辈公民(Special Message on Our Senior Citizens)”的演讲,呼吁建成覆盖老年人的医疗网路,其中39条立法建议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的“医疗照顾”(Medicare)计划,然而,肯尼迪总统突然遭枪击遇害的意外使这个希望落空。约翰逊总统继承肯尼迪医疗改革衣钵,入住白宫后,借助1964年在参众两院拥有多数席位的优势,于1965年以1935《社会保障法》修正案的形式通过了老年“医疗照顾”(Medicare)计划和穷人“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此外,作为约翰逊政府“向贫困开战”和“伟大社会”计划的一部分,还通过了其他一些医疗保障计划,包括母婴护理、儿童补充养育计划、社区卫生中心等。

“医疗照顾”计划规定,通过征收工资税(Payroll Tax),为年满65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医疗照顾”由两部分组成:A部分又称医院服务保险部分,主要提供“一系列的医院服务费用补偿,还包括专业护理服务,部分种类的家庭卫生服务和救济”;B部分也称补充医疗保险部分,主要是由政府为患者承担一部分的医生服务费用。此外,“医疗照顾”计划特许一些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某些特定的保险计划。再加上“医疗照顾”计划是自愿参加,不带有强制性,因而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老年人全国健康保险”,“是一种公私混合型的老年健康保险模式”。

“医疗补助”(Medicaid)计划是针对65岁以下的广大贫困人口,特别是生活在贫困中的未成年人,由联邦和各州两级政府各拨出一部分款项共同资助的社会福利项目。“该计划涵盖接受现金救助的贫困老人,儿童及其父母或是残疾失能者和盲人。”

“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是美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医疗保障领域的重要标志。两个计划的施行也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医疗保障的可及性,缓解了部分美国人因疾病治疗带来的生活压力。

4私人医疗保险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计划虽然令部分有需要的美国人受益,但是它的实施也使得政府投入到医疗保健方面的费用增多,客观上造成一定的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费。再加上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翻新,“196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都投资在医疗保健事业上,1975年为8.4%,1987年为11.2%”。

因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疗保障的重点就是控制不断增长的医疗成本。关于如何解决过高的医疗费用,社会政治精英大致有两类看法:一类是管制的方法,即“对医疗设施的建设、医疗提供者的决定进行评估和管理,对医疗价格实行管制”,从而削减医疗费用;另一类是竞争的方法,在提供者和健康保险计划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从而达到降低费用的目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健康维持组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HMO)的产生和发展。这类医疗保险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两个加拿大医生在洛杉矶开办了Ross-Loss联合诊所,并向水利和能源部门及洛杉矶城的工人出售第一个由医生主办的医疗保险计划”。直到1973年,尼克松总统执政时期,出于遏制高涨的医疗费用的考虑,敦促国会通过了《健康维持组织法》(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Act of 1973),正式在全国推行HMO。

健康维持组织是私人医疗保险市场一个有趣的创新。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习惯于同时与医疗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的提供者打交道。健康维持组织实际上是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合并。作为保险公司,它从投保人那里收取每年的保费,然后承受该保费是否能覆盖其开支的风险,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他有自己的医生员工,同时与医院和其他医疗设备公司有很好的交流。健康维持组织可以成功地控制成本主要得益于竞争的机制,大量的健康维持组织在特定地区的建立,能够相互竞争,并与个体医生相竞争。

1982年加州成立了“优先提供者”组织(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该组织与保险机构签订合同,参加保险的患者一般自费20%,其余80%由保险公司承担,当然作为回报,患者交纳比较低的保险费。1983年引入的预期支付制度(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PPS),它是根据1982年《赤字削减法》(Deficit Reduction Act of1982)的授权而实施的。

5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

90年代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根植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中,成为美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安全保障,但是该制度的弊端也不断显现。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费用的增长未得到很好的遏制,这使得政府,保险公司和个人都不堪重负。“美国1992年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照这个趋势,到200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18.2%。”与此同时,又有一部分贫困家庭缺乏必要的医疗保健覆盖,“1991年全国约有37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占总人口的15%。”

1993年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后立即着手医疗保障改革,上任后5天就成立了“总统国家医疗改革特别工作组”(President’s Task Force on Health Care Reform),并任命其夫人希拉里担任工作组组长,组建专家团队对医疗改革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起草和讨论,历时8个月医改法案终于公布于众,提出了“医疗购买联合体”(Regional Health Alliances)和“监管中的竞争”(Managed Competition)等全新概念。但由于其医改方案冗长难懂,再加上共和党人和利益集团的极力反对,该法案未得到通过。可以说克林顿的医改方案是美国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力度最大的医疗制度改革的尝试,虽然失败了却为后来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提供了珍贵值得借鉴的经验。2010年3月23日,奥巴马总统在白宫签署了《患者保护和可承受的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 and Affordable Health Care Act),至此美国全民医保的百年梦想初步实现。

6结语

社会保障制度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既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政府维系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调节器。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措施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起来。20世纪之前美国的医疗保障还带有家庭手工业的性质,人们基本在家接受疾病治疗,或者依靠宗教组织、慈善机构来抵御疾病。20世纪初,“蓝十字”和“蓝盾”计划的出现开启了私人医疗保险的先河。1935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政府和人民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总统高瞻远瞩地进行《社会保障法》的起草和讨论。虽然最终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未涉及“医疗保障”的内容,但是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965年“医疗照顾计划”和“医疗补助计划”的颁布,标志着美国政府正式涉足医疗领域,开始真正干预医疗事务。上世纪70年代后,出于控制成本考虑,尼克松、卡特、福特、里根虽有触及医疗改革,但鲜有成就,这一阶段美国的私人医疗保险得到长足发展。可以说,私人医疗保险的发展与美国的社会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美国是个崇尚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历来反对“大政府”。因而,美国人民反感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的过多干预,更加相信市场的调节作用,当事情转向医疗保障时亦是如此。由于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不仅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与各国的政治文化思想理论密切相关。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经过百年发展,形成了以私人保险为主,国家公共保险为辅的医疗保险模式。上世纪90年代医疗制度方面的弊端不断显现,克林顿总统上任后开始了最为全面的医疗改革,企图提高医疗覆盖,降低医疗成本。2010年奥巴马总统吸取前任教训,经过艰难地博弈终于通过旨在使全民受惠的医疗保健法案。到2014年,95%的美国人都将享受到医疗保障覆盖。

参考文献

[1]丁纯.当代医疗保障制度研究:英国、德国、美国和新加坡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02.

[2]张奇林.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

[3]Alan Derickson. Health Security for all――Dream of Universal Health Care in America[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5.

[4]赵强.揭秘美国医疗制度及其相关行业[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86.

[5]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5.

[6]Melissa Thomasson,Health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http:///encyclopedia/article/thomasson.insurance.health.us

[7]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36.

[8]毛群安.美国医疗保险制度剖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

[9]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2.

[10]高芳英.美国医疗保健服务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改革[J].史学集刊,2010,(06).

[11]Burton A. Weisbrod .American’s Health-care Dilemma[S].1985.

[12]张奇林.美国医疗保障制度评估[J].美国研究,2005,(01).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2

福清市医院历经百年风雨沧桑,从弱小走向强大,从简陋走向辉煌,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医院迎来了发展契机,医院现已发展成为一家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服务优质的大型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是福清市医、教、研、防中心。目前是福建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福建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基地;省道路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定点医院,又是卫生部定点的国际紧急救援中心、中英妇幼保健合作项目的新生儿急救中心,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爱婴医院",综合实力居全省县(市)级医院前列。

福清医院新院建设规划已得到福清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新院占地面积100070m2,按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建设,床位编制1000张,总投资约5.2 亿元。新院建成后,对改善我市就医环境,提高福清市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科技兴院和质量建院,竭诚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完整搬迁后 规模1300张病床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福清音西街道西楼村与珠山村交界处的福清市医院新址,看到12层的新院综合大楼已经封顶,工人正在病房大楼进行水电、消防管道的安装。该院薛时齐院长告诉记者,福清市医院新院是福清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5.2亿元,一期总投资3.6亿元。该项目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成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福清市医院新院是福清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5.2亿元,建设资金由福清市政府、院方和企业三方筹集,总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成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

据悉,福清医院新院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主要建设门(急)诊住院综合大楼和后勤保障大楼,按800张床位规模进行设计,预计可于2013年底完成一期搬迁;二期计划在2014年动工,主要建设医技住院大楼、行政办公楼和传染病房楼,2015年底完成二期搬迁。整个项目建成后,医院用房规模能满足1300张病床的需求。

新院启用 可缓解看病拥挤

福清医院分管后勤的薛木云院长说,近年来城镇和外来务工人口增加,福清市医院一天的门诊量在2000人次左右,住院病人在650人次以上,有时候甚至超过医院运营能力,“有段时间住院的病人都超过700人,病床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摆。”而且旧院地处老城区,周围交通较为拥挤,给市民看病带来许多不方便。

薛木云说,新院建成后,将根据资金的到位情况,采购全新的医疗设备,整个新院建成后,地上地下共有779个车位,而旧院将作为新院分院,服务旧城区市民。

薛院长说,新院楼顶准备建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停机坪可用于接医生到福清或送病人至其他大医院。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3

项目概况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福马路420号福建省肿瘤医院院内,总建筑面积为75974.2,其中地上26层,建筑面积58112.9;地下3层,建筑面积17861.3。大楼总高度99.6m,核定床位1162张,设置地下停车位461辆。

设计理念

*总体规划的延续性、完整性、标志性

对院区规划进行梳理,将新建肿瘤诊疗中心大楼融入院区总体规划框架中,分期实施和建设,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同时,营造肌理延续、一脉相承而又富有时代特色的区域新地标。

*模块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科学合理的宏观流程,整合全院的功能分区。强调医院功能的持续性、适应性,可变性。

*人文建筑

以人为本,为患者、探视人员、护士、技术人员、医生和管理人员等提供优良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规划目标

*协调完善城市和院区设计

医院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节点,交通复杂,人流汇集,规划方案沿福马路建筑退后,沿街设计了绿化及入口广场,将新建肿瘤诊疗中心大楼与原有门诊大楼以及未来建设的肿瘤防治培训综合大楼进行体型立面整合,不但缓解了交通压力,疏散人流车流,而且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医院、城市形象。

*营造地域主义特色的院区景观环境

充分考虑基地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把基地营造成为花园式环境,并将医院有机地融于自然环境中,配合当地的城市总体规划,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

*国际化的医疗建筑水平

在特定的基础上提出最佳的现代化医院的方案设计标准,使建筑从内到外都达到国际水准。医院内部按国际流行的现代化医院标准及空调环境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筑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强调医院内部的高效率医疗服务体系。建筑造型上的几何形象是总体平面布局的延续,着重强调整体建筑的空间感和体块感,简洁柔美的线条及硬质的材质的组合使用,构筑了具有现代感的医疗建筑新形象。

*可持续发展的模块式规则

适应医院未来发展的灵活性,满足医院对未来发展的要求:门诊医技、护理单元采用由内而外的模块化建筑布局,使医院具有最佳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在建筑总体布局和造型上充分体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患者为中心的主体形象,形成医院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医院为核心,以完善的医疗保障体制为后盾,以数字化医院为手段,改变传统的治病就医观念,满足人民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福州市及周边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

总体规划分期实施

方案在尊重院区原有肌理的前提下,对院区功能交通重新整合完善,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逐步形成以中心“绿核”为核心,分区合理、流线清晰、功能完善的新医院形象。

一期工程:兴建肿瘤中心大楼并改造门诊大楼,规范停车位置;初步整理建设医院入口广场及病区入口形象;着手改造杂乱的院区交通系统为外环车行系统,为人车分流的交通网络打好基础,争取让北区车行系统成型。

二期工程:新建综合大楼及质子刀楼,结合门诊大楼广场,完成院区入口形象重塑;形成半月形的景观廊道联系各个功能空间,将外环车行系统基本畅通。

三期工程:征用土地,兴建新病房楼;外环车行路网畅通,实现完全人车分流;拆除旧有住宅楼,改造水循环系统,完成院区中心景观区改造,重塑院区景观形象。

改扩建后:解决了医院病房紧张的局面,特别是肿瘤诊疗中心大楼和肿瘤防治培训综合大楼的落成,进一步促进了该院肿瘤病学的发展。在改扩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绿地面积比重增大,大大改善了医院的生态环境,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依照“医疗―后勤”,“内―外”,“动―静”,“洁―污”等对应的关系展开。功能布局从两个维度上展开:由外及内、自下而上,医疗功能从人员密集的门诊医技区域过渡到相对安静私密的护理空间。

门诊部――对原来的门诊楼进行改造,增加功能面积,完成与医技、病房楼的功能对接,设大面积的前广场,满足大人流的集散要求。

医技部――医技为医院的技术根基所在,位于整个建筑的地下一层及病房楼一至七层,与门急诊和住院部保持最近的距离,联系便捷。

住院部――住院部位于整个建筑综合体的上部,每层设1个护理单元,共设病床1162张,标准护理单元层面采用双内廊布局,北侧为医护办公和辅助用房,医患功能分区明确,使医生及护士均得到关爱。

地下室――全院设三层地下室,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主要功能为后勤保障、停车库以及设备机房等。

交通流线组织

* 出入口布置

南侧福马路设置院区主入口,北侧设置病房区出入口,来院住院、探视及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主要通道,西侧设置后勤出入口。

*交通组织

对总平面的各种流线组织,做到人车分流、洁污分流、医患分流、患患分流四大分流。门急诊以及住院车流分别通过各自入口进入地面停车场以及地下车库,在入口处将人车进行分流。门急诊人流由福马路的院区主入口进入,通过门诊入口广场分流。住院探访人流从北侧病房区出入口进入,到达各个住院楼。医生和办公人员分别从各个功能入口进入,通过独立的流线进入办公区域。废弃物及污物通过各功能区的污物收集间集中,通过污梯到达地下室,通过专用通道运出,之后通过基地西侧的物资出入口运出基地。

* 消防路线

应急时作业。消防通道环绕建筑物设置,消防道路环通整个院区。

*停车位设置

全院停车采取地上地下停车相结合,共停车687辆,其中地下停车库可供461辆小型机动车停泊。地上设置226辆临时机动车停车位,结合绿化布置,保持地面环境整洁统一。      (责任编辑 吕志新)

1.总体规划鸟瞰图

2.新建肿瘤中心大楼模拟图

3.新建综合楼及质子刀楼模拟图

4.新建病房楼模拟图

5.肿瘤中心大楼效果图

6.肿瘤中心底层平面图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医院资产管理;医院负债管理;医院净资产管理;医院财务管理;医院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34-02

一、医院的资产管理

资产是指医院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医院未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医院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资产不仅包括各种有形的财产,如存货、固定资产,还包括医院拥有的债权和其他权力,如各种应收账款和无形资产等。在会计实务中,医院资产一般均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来划分。对资产作出如此的划分是为了可以用流动资产来说明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为管理者进行财务分析提供方便。

(一)流动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医院的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账款、存货。存货包括药品、库存物资、在加工材料等。

流动资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使用周期短;变现能力强;形态多样化。

1.货币资金管理

货币资金是流动资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通用性和价值大的特点。它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货币资金管理重点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按制度规定开立资金账户,防止多头开户,资金分散影响调拨;(2)确保资金的安全,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3)保证医疗服务的资金供应和使用;(4)对闲置的资金要充分利用,合理机动,争取最大的利息收入;(5)所有的收付款资金业务的原始凭证要完整保存、便于检查。

2.应收及预付款项的管理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医院应收未收的医疗款、病人欠费和暂借或预付给有关单位及个人而形成的一种停留在结算过程中的资金,它体现为一种债权。由于这种债权具有一定的风险,医院可能会无法收回账款,因此要预先计提“坏账准备”,列入支出,计入成本。

3.存货管理

存货是指医院在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卫生材料、燃料、药品、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二)固定资产管理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比较长,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磨损和新产品替代,其价值逐渐下降而转作费用,在会计上称作折旧。医院应该采用提折旧的方法,这样可以真实反映医疗成本,目前采用的提取修购基金办法只是一个过渡办法。

医院的固定资产按照其性质分为五大类。

1.房屋及建筑物。凡产权属于医院的一切房屋、建筑物以及与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如门诊用房、病房、检验用房、变电室、职工宿舍等。

2.专业设备。如核磁共振、CT、直线加速器、B超等。

3.一般设备。包括不直接用于临床服务的各种通用设备,如打印机、电子计算机、复印机等。

4.图书。指各种专业图书和重要专业杂志。

5.其他固定资产。指不直接用于临床治疗服务的各种其他固定资产,包括家具、交通工具等。

(三)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是指可长期使用而不具备实物形态,但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专营权、非专利技术、商誉、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医院的无形资产主要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和土地使用权等。

无形资产的特点:

1.无形资产既具有固定资产相近的一面,即可以多次参加经营活动,在一定生产或服务周期内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通过分期摊销的方式使价值得以转移和补偿。

2.无形资产具有非流动性,有效期较长。无形资产是与本单位结合在一起的,它固定地属于某一单位,只有当将其出售、合资、联营合并时,才能成为新单位的无形资产。

3.无形资产没有物质实体,是凭借各种技术优势、特殊专业优势、人才、地理位置、环境优势等形成的超越同行业的收益能力资本化价值而有偿取得的资产。

二、医院的负债管理

医院负债是指医院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在医院资产总额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是医院对其债权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负债是医院筹措资金的一种方式。

医院的负债主要包括:各类应付账款、医疗预收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应提职工福利费、应付社会保障费、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一)负债的特点

1.负债是指已经发生,并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必须偿付的经济义务。

2.负债是可以计量的,有确切的或预计的金额。

3.负债应有确切的债权人和偿付期限。

4.负债只有在偿付或债权人放弃债权或情况发生变化以后才能消失。

(二)流动负债

医院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医疗预收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应提职工福利费,应付社会保障费等。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一般具有数额小,偿还期限短的特点。但是,它属于债务资金,需要控制一定的规模和不断的清理,到时应及时偿付。

(三)长期负债

医院的长期负债是指一年以上的时间偿还的债务。其主要包括:一年以上的借款,长期应付款等。长期负债具有以下特点:债务偿还的期限较长;债务的金额较大;债务可分期偿还。

(四)加强医院负债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非营利性医院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也不能不讲经济效益。医院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在负债管理上要注意以下一些要求。

1.要严格控制负债规模,注意偿债能力的分析,防止过度负债而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

2.要加强医院预交金管理。实行预付金制度对减少占用医院业务资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要合理确定预交金额度,以病种的正常治疗费为标准,不能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同时要完备预交金交退手续,杜绝漏洞。

3.要对负债进行及时清理、及时结算。负债款项都是有具体内容的,时间性又强,如果清理不及时,容易给债权人带来损失和坏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医院的净资产管理

医院净资产是指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财政专项补助结余和待分配结余等。

医院净资产来源于财政投入、医院经营结余和其他不需要偿还的资金。净资产的大小反映了医院的资金实力和规模大小。

(一)事业基金管理

医院事业基金主要用于事业发展平衡收支,年终结余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后全部转入事业基金,出现亏损则用事业基金来弥补。

医院事业基金的主要来源有:结余分配转入的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净结余转入资金,专用基金结余转入和资产评估增值等。

(二)固定基金管理

固定基金是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相互有着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是相等的。

固定基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投入的资金,专用基金购置形成,融资租入形成,捐赠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等。

(三)专用基金管理

专用基金是指医院按照规定提取的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设立的其他基金。

1.修购基金。修购基金是医院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3%~5%一定比例提取的,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大型修缮的资金。由于医院的固定资产不实行折旧制度,因此修购基金的使用要有计划,在更新或添置新的医疗设备时要充分论证,要把效益放在首位。

2.职工福利基金。职工福利基金是医院按规定提取的和结余分配形成的,用于职工福利的资金,如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建设,集体福利待遇等。职工福利基金每年要向职工代表大会汇报使用情况,接受监督检查。

3.其他专用基金。其他专用基金是医院根据有关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住房基金、留本基金等。留本基金是资金提供者给医院设置的专门用途的基金,并限定只能动用其本金所带来的收益使用,而本金不得动用,除非提供者放弃本金全部归医院使用支配。

4.财政专项补助结余。财政专项补助结余是指财政专项补助收入在年末时结转专项支出后出现的结余。项目未完成时需转入下年继续使用,因此只能作为净资产专项管理,只有当该项目完成后的结余才能转入事业基金使用。

四、医院的药品管理

药品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医院的存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进销差价是医院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药品储备要占用很大一笔资金,因此加强药品管理,保证药品合理库存,减少损失浪费,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药品库房管理责任制

药品销售的特点是处方份数多、药品繁多、数量零星、单价差别大,所以要求准确计价,合理收费。为了防止差错和药品流失,保证医院财产安全,须按药房岗位建立实物责任制;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的各个环节的手续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由医院制定药品加成率、药品损耗率、药品周转率等经济指标。

(二)库存误差率指标

出现误差的因素有许多,如药品盘点表不正确、错计金额、处方划价计算有误、发药差错、药品损耗等,规定一定的误差范围,利于考核评价。

(三)药品损耗率指标

药品由于搬运、过期、破损等原因而经常有一定的损耗,规定一个合理的损耗率,有利于药品管理。

(四)药品资金平均占用额及其资金周转速度

一般来讲,药品资金平均占用额越小,药品资金在一定时期内周转次数越多,周转天数越短,说明药品管理效果越好、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越快。因此,加强药品进、销、存全过程的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卞正鹏.论医院两级核算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00,(9).

[2] 卞正鹏,杨敏芝.论医院药品收支核算管理[J].中国卫生经济,2001.

[3] 种银保,戴钢.大型医用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在HIS上的研发[J].医疗卫生装备,2004,(10).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5

美国私营医疗健康保险制度非常发达,经常作为一种非工资福利,既有雇主资助型健康保险,也有个人购买的健康保险计划。私营保险机构不提供团体和个人补充健康保险计划(见表)。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84%的美国人购买了健康保险,其中60%由雇主购买,9%由自己购买。

公共医疗健康保险制度

美国的公共医疗健康保险制度服务的对象,是大多数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和具有享受医保待遇资格的家庭。

其中Medicare是美国医疗保险制度最重要的社会保障计划之一。它由联邦政府开办,面向65周岁以上老年人,或者符合一定条件的65岁以下的残障人,其资金来自薪金税。就雇员本人来说,税率为工资、薪金和其他就业所得总额的2.9%,其中职工和雇主各支付1.45%。而自谋职业者需全部自己交纳。

据统计,2007年,Medicare提供的医疗保险计划对象达4300万人。预计到2031年,参加该项保险计划的美国人将达到7700万人。

Medicaid被称作美国医保系统的最后支付者。该计划面向超低收入家庭及其子女,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进行赞助,由州政府管理。

由于各州Medicaid得到联邦政府基金的支持,所以,各州该计划必须满足联邦政府的法律要求。联邦政府会根据各州不同的贫困线,对其进行资助。最富的州,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最贫穷的州,获得的资助比例较高。

据统计,在2001年,Medicaid服务对象达到460万人;2002年,参保对象增至3900万人,其中儿童最多,达1840万人,占46%;2004年,参保4290万人,儿童占970万人。而且美国有60%的养老院居民和37%的新生儿获得该计划补贴。同时,该计划也是治疗HIV病毒携带者的最大政府资金来源,超过半数的美国艾滋病患者获得该补贴。

面对收入不高但高于享受Medicaid福利标准且有子女的家庭,美国联邦政府推出了SCHIP,以联邦政府提供计划配套资金的形式,向美国各州和领地的特定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健康保险。《1997年平衡预算法》是SCHIP的第一项立法,规定了从1997年8月5日起,成立美国SCHIP。

据2006财年数据显示,SCHIP涵盖人数高达660万名儿童和67万名成年人,各州都建立了相应计划。但是未参加这项社会保险的儿童人数不断上升。所以,近年来,这项福利制度有更加扩大的趋势。

除了上述三项主要的公共健康保险制度,还有两项服务对象较为单一的军人医疗保险和印第安人健康保险。

军人医疗保险是美国国防部的军事保健系统(MHS)为现役美军官兵提供的健康福利计划。MHS包含两套保健网络,即军事医疗局的直接保健网和通过外部提供军人保健的军人卫生保健系统(TRICARE)。美国退伍军人还能够通过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得到保健服务。

TRICARE是为在全球各地的现役美军、国民警卫队、后备役部队官兵、退役军人及其家庭、遗属等提供的保健计划,以保证美军的正常行动。

一般符合参保资格者,只要在美国国防部加入资格报告系统(DEERS)注册即可。目前美国符合条件的参保对象约有920万人。TRICARE在全球各地有63座军事医院,413座医疗所和413座牙科诊所。TRICARE的保健计划涵盖了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医疗保健。

美国印第安人健康服务署医保系统向符合条件的美国印第安人提供医疗援助,并向非印第安人健康服务署医疗机构支付印第安人的医疗费用。印第安人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较小,2004年统计有18.2万人参保。通过参加保险项目,一些以前有伤病残疾者,如癌症患者、残障人、心脏病患者以及一些脊柱病患者得以找到工作岗位。但是这类医保计划的成本非常昂贵,保费往往是普通保险公司的两倍,覆盖未参加任何医疗保险的人群只占1/25。

私营医疗健康保险制度

美国私营健康保险包括雇主资助型健康保险、职工个人购买的健康保险、其他类型的医疗保险等。近几年,美国还出现了不少新型医疗保健计划。大多数美国人的健康保险是由雇主资助的保险计划提供的。

雇主资助型健康保险计划,通常由企业为其职工购买。多数美国的健康保险均以雇佣为基础,大公司100%为职工提供健康保险。雇主的缴费比例也很高。2007年,职工个人健康保险缴费占雇主交费总成本的16%,家庭缴费占雇主交费总成本的28%。

雇主开办的职工健康保险计划有税收优惠政策,并且允许职工进行税前抵扣。雇主支付保费的健康保险计划成本近年来上升很快。2001年~2008年,家庭保费上涨了78%,而工资只涨了19%,物价上涨了17%。在雇主成本上升的同时,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雇主健康保险支出差异很大。高收入行业的健康保险费较高,但占收入的比重较低。雇主资助型健康保险主要包括小型雇主团体保险和“联邦职工健康福利计划”,后者的雇主属于联邦政府系统。

在美国统计指标中,雇佣3~199人的企业属于小企业,2007年的研究指出,59%的小企业雇主为职工提供健康保险,即为小型雇主团体保险,近年来,该保险有下降的趋势。以2005年为例,20年前开始经营的10人以下企业,有43%为职工办理健康保险,而5年前开始经营的企业,仅有24%为职工办理健康保险。

在公共医疗保健计划的Medicare和Medicaid外,联邦政府还为联邦雇员赞助了另一项健康保险计划,即“联邦职工健康福利计划”(FEHBP),为联邦民事部门的全日制职工提供健康福利。这项计划与美国国防部健康系统的军人健康福利计划相对应。

美国国会通过《综合预算妥协法》和《健康保险转移与审计法》两部法律,对与个人就业密切相关的健康保险连续性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团体保险的可转移性。

除了雇主为职工购买保险计划,也有一小部分职工个人购买健康保险计划。个人购买的健康保险基本上是主要疾病保险。其缴费水平与参保人的年龄及健康状况有关,个人购买的健康保险必须由个人支付全部费用。除了自谋职业者,大部分个人购买者无法享受税收优惠。

与雇主资助型健康保险相比,个人购买的健康保险保费增长较慢。从2002年到2005年,二者分别上涨了34.4%和17.8%。

其他类型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传统付费型保险项目、蓝十字和蓝盾医疗保险计划、保健组织和管理式照护机构。

传统付费型保险项目支付标准按照医院的收费进行,又被称为“赔偿计划”或者“花钱买医疗计划”。住院和医疗保险计划对于特定疾病按照固定项目付费,或者按照医疗程序付费,也有的按照医疗机构的费用百分比支付费用。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维持不变,患者根据得到的医疗服务付费。如果医疗项目属于保险公司承保项目,则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报销规定给予患者报销医疗费。但这种医疗保险合同不承保连锁式的医疗保障。

蓝十字和蓝盾医疗保险计划是由地方医院(蓝十字)和内科医生组织(蓝盾)资助的非营利性组织。20世纪20年代大萧条期间,由于医疗保险费持续下降,针对个人的预付费住院医疗保险开始在美国流行,并成为美国蓝十字保险计划的先声。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内科医生协会开办了蓝盾医疗保险计划,向参保者提供预付费的手术和医疗服务。

保健组织(HMO)也产生于大萧条时期,是预付费的医疗保险机构。1973年通过的《保健组织法》更鼓励了保健组织的发展。一般这类医疗保健是通过连锁的医院进行。提供医疗服务的可以是保健组织的职工,也可以是与保健组织签订合同的医生团体,还可以是独立的职业机构。三种模式分别被称为“职员模式”“团体模式”“IPA模式”。保健组织还允许采取这些医疗保障模式的结合型模式,即网络式。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6

医疗卫生体制及机构设置

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国家,政府管理体制分为联邦、州、地方三级。

澳大利亚的卫生服务体系在组织结构上较为松散,管理体制多元化,卫生服务的管理责任分散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之间。联邦政府设立了全国医疗卫生管理委员会,各州则分设主管医疗卫生的公共卫生协会。

公共卫生协会主要有四方面的职责。一是管理本州的医疗保健工作,二是进行全州中小城市及社区的医疗保健网建设,三是管理社区医疗保健中心,四是管理私人医疗工作。每项职责均由协会中相应的学会负责。学会的组成人员来自不同部门,代表各阶层的利益,在医疗卫生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协调。政府的卫生工作计划由学会制定,经州议会审议批准后,各卫生机构执行。

澳大利亚卫生与福利研究院是由政府成立的国家机构,旨在定期提供与医疗及福利相关的、可靠的相关信息及统计数据。该机构将全国的医疗机构分为三类。一是私人诊所,诊治一般病症;二是专科诊所,如牙科、眼科诊所,多由私人开办;三是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诊治需要住院的患者,是澳大利亚保健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筹资和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任务。

公立医院包括被认可的公立医院、退伍军人医院和公立精神病院。所谓被认可的公立医院是指该医院被联邦政府或州政府的全民医疗保险计划认可和批准,其所有权归属联邦或州政府,由州政府管理。此外,由宗教机构或慈善机构举办的教会医院也属于公立医院。

除上述三类医疗机构外,澳大利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康复中心、护理院、老人疗养院、儿童保健中心等,以社会化的方式提供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社会性较强的社区活动,也有专业性很强的疾病防治活动。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机构负责全民的医疗卫生统筹计划,包括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药物福利计划、政府针对私人健康保险提供的联邦政府30%的退款、儿童免疫接种登记、器官捐赠登记和特别援助计划等。

为实现澳大利亚政府医疗卫生的政策目标,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机构与健康和老龄部开展了密切合作,并在健康和老龄部、退伍军人事务部以及家庭、住房、社区服务以及土著事务部所制定的政府政策以及相关立法的框架内开展各项活动。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和药物福利计划涵盖所有澳大利亚公民和永久居民,同时还资助私人医疗服务的支付与较高比例的处方药。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系的资金主要来自居民以收入为基础的税收缴纳,还有通过诸如参加私人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而获得的融资。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始于1984年,目的是让所有的澳大利亚公民和永久居民,均能以负担得起的成本甚至零成本获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允许个人选择私营部门参与融资的其他医疗卫生服务。

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应该依据自身偿付水平为公共医疗卫生的成本做出贡献,这是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共识。因此,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收入累计税以及与收入相关的医疗保险税,即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不需要个人再单独缴费,所有费用直接从税收收入中预算开支。

该体系主要提供的服务,一是澳大利亚公民和永久居民以全民医疗保险患者身份在公立医院接受免费医疗服务,即通常所说的公费医疗;二是由执业医师,例如包括专科医生在内的医生、纳入国民保健体制的验光师和牙科医生等提供的免费或部分支付的治疗,但仅限指定服务。

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体系由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和领地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并归属州和领地卫生部门管理。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策略的发展,由健康和老龄部负责。全民医疗保险机构主要负责确保医疗补助支付给符合资格的医疗卫生服务消费者,使其能够享受具备相应资格的执业医生提供的服务;并根据澳大利亚健康和老龄部与专业机构协商确定的收费表进行医疗补助的评估及支付。

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机构还参与侦查、防止欺诈和滥用医疗保险费用,详细注册登记和记录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资质和医疗保险资金支付状况。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项目内容

目前,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主要覆盖的项目包括医院外服务和医院内服务。

医院外服务主要提供的福利服务包括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诊疗费用;医生治病所需的化验与检查,包括放射和病理检验等;由验光师进行的眼部检查;由医生实施的大部分手术及其他治疗;获得批准的牙科医生实施的部分手术操作;唇腭裂计划中的指定项目。

对于医院外提供的服务,患者可以自行选择医生。如需问诊专科医生,则应首先取得医生的转诊介绍信。如未能取得有效转诊介绍信,则可能无法获得全科执业医生服务以外的院外服务,全民医疗保险通常支付公定费用的85%。

医院内服务是主要针对住院患者提供的服务。如果患者选择以公费患者身份在公立医院就诊,则由医院指定医生或专科医生。患者无需为医院提供的护理、治疗或愈后护理付费。

自费患者可以自行选择医生。全民医疗保险将支付公定费用的75%,如果患者拥有私人健康保险,即可覆盖部分或全部余额。医院将向患者收取住院费、护理费、手术及药物等费用,也可能收取相关的综合保健服务费,私人健康保险可帮助其负担此类费用。

在澳大利亚,有各种形式的健康保险公司以及不同类型的健康保险供居民选择。政府为大多数私立医院和终身医疗保险计划提供高达30%的费用补偿,以奖励坚持参加健康保险者。当患者到医院就诊或接受日间手术时,亦可安排其他一些方式,由患者的医疗保险全额负担,因而患者无需支付任何差额。收入高于特定额度者,如无私人医疗保险,则需支付较高的全民医疗保险税。

有部分医疗项目和服务是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未覆盖的,例如牙科检查和治疗、救护车服务费、家庭服务费、理疗和心理治疗费、针灸等项目。它们通常作为除外责任,但是居民可以选择各种私人医疗保险来覆盖该类项目。

医疗保险安全网

如果患者需要定期问诊或接受医疗检查,并产生高额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安全网可在人们最需要时提供帮助。一旦达到保障最低启用额度,医疗保险安全网便可发挥作用,降低患者的诊疗或医疗检查费用。医疗保险安全网主要用于负担患者的医院外费用(见表),医院内的服务或全额报销费用不属于医疗保险安全网的涵盖范围。

医疗保险安全网的最低启用限额随着年度消费物价指数而浮动,2010年1月1日,医疗保险安全网针对优惠卡持有人,将安全网最低限额从318.00澳元调整为324.00澳元;对于所有其他的患者从1264.90澳元调为1281.30澳元。实际上,自2006年起,澳大利亚医疗保险安全网最低限额已连续调整4年,与2005年相比,2009年的安全网最低限额包括8个新增的共同付费部分。

一般的或优惠卡持有者的安全网最低限额主要适用于家庭,即合法结婚且未分居的夫妻,或存在事实伴侣关系且无论其是否为拥有受扶养子女的伴侣,还有拥有受扶养子女的单身人士。所有家庭与伴侣均须进行注册。即使个人医疗保险卡上已列有所有的家庭成员,但仍需注册医疗保险安全网。

在达到医疗保险安全网最低启用额度后,患者可获得相应的医疗保险福利金。例如医生收取55澳元,则患者可获得33.55澳元的医疗保险福利金,此外,患者还可获得相当于自付费用80%的津贴,即17.16澳元。为了便于医疗保险安全网的有效管理,参与者需要在药房提供的药品消费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药品开支情况。当达到安全网最低启用限额时,药剂师会向患者发放安全网资格卡或安全网优惠卡。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7

1.1绩效管理机制落后,流于形式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绩效考核大多采取年底集中考核的形式,从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出勤率、工作业绩等方面综合考评,分别评定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考核过程往往都是“走过场”,考核结果也与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并无直接关系,因此考核工作常流于形式,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1.2薪酬管理上缺乏奖励机制,医务工作者工作量大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目前执行的是国家事业单位工资制度[2]:同一职称、同一学历的员工,不论工作岗位、工作量、工作责任、工作态度等,工资收入基本一样,这样的薪资制度无疑会滋生员工“干多干少一样、干和不干一样”的想法,严重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同时由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比其他医院要大[3],医疗工作者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2改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人力资本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人力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2.1加强附属医院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本管理的重视程度医院管理者必须把人才放在主体地位,把人力资本当做资本来经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人力资本增值上,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及激励人才方面的投入,把人才看作是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最重要的资本。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应充分了解自身目前的人力资本状况,将之与医院未来的发展相结合,及时与医学院校沟通,积极争取有力的政策,以招聘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附属医院还应加强其人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既有医学背景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理论基础知识。

2.2严格把关,做好人力资本的引进工作附属医院的管理层应当在充分听取人事管理部门、财务部的专业意见后,结合各用人业务科室上报人才招聘计划,认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与上级医学院校积极沟通,组织招聘选拔、培训、薪资决策等工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本引进计划,按照计划对各个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笔试、面试,确保招聘工作的高效性、科学性。同时,附属医院还应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用人制度,避免医学院校内“近亲繁殖”现象。

2.3重视员工培训工作医疗行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医院要视人力资本培训是一种投资,是对员工知识补充和技能强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医院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医学院校这一资源,加大对人才培训和开发的力度,为医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医院应与上级医学院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促进员工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还应注重对员工潜能的开发利用,鼓励员工进行自我激励,使员工处于一种良性的自主管理状态,使人才的知识转化为医疗服务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医院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以此来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4]。

2.4加强人才梯队的建设一方面,医院人力部门应依据医院现有人才梯队现状,进行人才梯队培养需求分析,包括医院组织分析、岗位分析、人员分析等,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构制定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并在培训结束后要做好相应的培训效果考核工作,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培训计划;另一方面,医院还要建立和完善与人才梯队建设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专家及特殊人才的动态管理,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提高医院整体医疗实力和科研水平,对于一些特殊岗位可以花“高成本”从其它医院引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2.5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发展不仅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的支撑政策留住人才。医院管理层应当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公开考核过程与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务晋升、职称晋升、工资晋升的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2.6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薪酬福利是影响人力资本使用率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更应该设计科学合理的薪资激励方案。相关部门要重视员工的福利愿望,按照工作表现支付薪资,按岗位、责任、贡献等因素,在体现出公平性的同时实行薪资差别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从而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保证医疗、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2.7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和医院工作环境建设医院文化代表了医院员工拥有的共同认知,是医院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3]。现代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医院文化融入人力资本管理之中。人力资本管理的最高层次是文化管理,即医院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实现医院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与渗透,使员工把个人追求与实现医院的目标统一起来。同时,良好的医院文化也是留住人才、凝聚人心的关键。医院管理者要把以医院文化为导向理念贯彻医院人力资本管理中,使医院文化和人力资本管理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总之,医学院校附属医院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人事工作模式,明确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职责,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从各个方面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从而优化人力资本,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促进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福利院医生工作计划篇8

11月7日,一项用于援助香港SARS患者的特别基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信托基金”正式设立。基金由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向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申请,启动资金为1.5亿港元,旨在向SARS病故者家属、SARS康复者及SARS疑似病人提供援助。

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在申请报告中称:“这是一项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情况下所采取的独特措施。”

11月13日起,基金正式接受申请。至11月26日,不足半月时间,SARS信托基金委员会已处理了第一批69宗申请,并审批了其中的61宗,涉及金额达2610万港元。

先援助再调查

SARS于今年3 月至6 月间在香港爆发,全港有1755人被确诊为SARS患者,其中1456人康复,299人不治。SARS疫情过去之后,一些SARS病故者撇下了依赖其供养的家属;一些SARS康复者及SARS疑似患者,也因曾经接受类固醇(即内地所称“激素”)治疗,显现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在接受了SARS专家委员会的建议后,香港特区政府果断表态:“在这个独一无二和史无前例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为这三类人士提供支援。”

在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批准拨款成立基金当日,香港政府随即成立了SARS信托基金委员会及SARS信托基金复检委员会。前者负责就信托基金的运作向政府提出建议,并审批申请;后者负责对未获批准的申请人作出复检。两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多名非官方的医学界、法律界及社会福利界权威人士。

基金启动后,对SARS病故者家属的补偿政策相对简单:向每位家属发放10万至50万港元不等的特别抚恤金;对于SARS康复者和疑似患者,则有一套申请程序:先由香港医管局作健康评估,确认申请人出现生理机能失调等症状;再由香港社会福利署作经济评估,确定申请人确有接受经济援助的需要。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新闻主任江欣告诉《财经》,信托基金委员会对每宗申请作出审核后,将依据医管局及社会福利署的评估,向政府建议每位申请人的援助额度。此外,社会福利署还开通热线解答申请人查询,每位申请人都会收到书面通知。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在向立法会提交的申请报告中还提到,SARS后遗症的成因尚需调查,医学界至今无法确认后遗症究竟是由SARS病毒本身还是由类固醇治疗方法引起的,也无法确认后遗症与患者体质之间的关系。

尽管如此,江欣告诉《财经》:“考虑到上述人士的困境,政府还是决定向他们发放特别抚恤金或予以特别抚恤援助。”

全面及时跟进

早在SARS信托基金启动前,香港医管局就已启动SARS康复者全面跟进计划。

按照这一计划,SARS康复者在出院后四至六周内,医院主动邀请康复者接受生理及心理状况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医院会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康复治疗;在康复者出院后的第三个月,医务社工还向所有康复者寄发问卷,了解其是否需要协助,并向有需要者提供心理及生活上的协助;在康复者出院后六至九个月期间,医院会再次主动联络所有SARS康复者,邀请他们接受身体检查及各项测试,并安排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磁力共振扫描普查。在骨质普查中发现异常情况者,医院会进一步安排临床检查治疗。

11月6日,香港医管局召开新闻会,首次向社会公布SARS康复者全面跟进计划的实施结果。该局专业事务及医疗发展总监黄谭智媛称,在骨质普查中,医管局电话联络了1200名康复者,并已替其中418人做了磁力共振扫描,结果发现49人出现骨枯(即“骨坏死”),当中29人更有中度至严重的髋骨骨枯;此外,还有近140人肺功能存在问题,部分人出现肺部纤维化。

至于康复者的心理状况,医管局高级临床心理学家邝罗淑儿称,在今年7月曾发出1400余份评估问卷,根据反馈,约100人在心理及社交上存在困难,需心理医生跟进。

医管局表示,SARS康复者全面跟进计划仍在进行中。为统筹整个跟进计划,医管局将委任六位专责护士,负责对各医院的检查治疗信息进行统计。

另外,医管局已设立12间SARS康复诊所。各诊所的主管医生会联同放射科医生、骨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和医务社工为SARS 康复者提供治疗。11月7日,SARS康复者热线也正式开通,截至11月27日,共有139名康复者进行过咨询,咨询内容主要是有关跟进治疗和检查的问题。

另据《财经》了解,香港公立医院感染SARS的医护人员累计有341人,占全港SARS患者总数的19%。他们目前正和其他SARS康复者一样,在接受康复期的跟进治疗。

政府承担费用

香港医管局新闻组的罗先生向《财经》介绍,香港公民到政府辖内的公立医院就诊,每次就诊费用为60港元,其他一切费用从政府每年向医管局发放的资金里支出。SARS康复者到医院复诊也享受同样待遇。

香港媒体曾为医管局算过一笔账:如果医管局为全部1400余名SARS康复者及80余名曾接受激素治疗的SARS疑似患者进行磁力共振检验,按每人次检验成本5000港元、人均需作2 至3 次检验计算,仅核磁共振检验这一项的费用就将超过2000万港元。此外,为全部后遗症患者进行生理治疗、心里治疗的费用将更加高昂。

上一篇:校医院医生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消化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