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6 11:45:02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1

如何通过规范的培训来加强OTC团队的建设呢?

1、培训工作要重视。好多公司领导只注重销售和利润,舍得打广告、舍得搞公关、舍得买豪车,舍得建大厦,就是不舍得对团队进行的培训。总想把人力资源成本压缩到最低,认为培训投入不能产生直接的、最快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种极为短见的目光,这样的企业恐怕也做不大做不长。挪威的一家公司在宁夏办了一个公司,招聘的中方项目经理立即被送往挪威总部培训2个月,在工作中每半年还要到总部培训一次,并给这个项目经理赞助3万元上MBA。一些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对团队的培训投入让我们感到什么是国际知名企业,也能感到为什么跨国大企业能够做到百年长青,关键是做到了以人为本。而团队培训也是以人为本的一个方面。科学规范的培训是打造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医药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也必须重视人的工作,而对团队的培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2、培训计划要周密。培训要与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营销策略、团队建设等结合起来,要有一个严格的培训计划,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都要制定,使培训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才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年度、每季度、每月、每周要培训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谁来组织等都要明确计划。将培训变成一种日常工作,融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有计划的培训使团队更加主动的、系统的进行学习并养成遵守培训计划的习惯,促进培训循序渐进,发挥作用。

3、培训内容要规范。培训的内容不能随意,要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团队建设的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认真的选定,要分类别、分专题、分阶段的编写培训教材。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文化、公司发展规划、产品知识、营销策略、营销技能、行业动态、产业政策、市场分析、公共关系、营销心理、问题探讨、团队管理等方面。对每一项培训内容都要筛选出若干专题,要讲透彻分析明白。要以规范的内容来保证培训的目的和效果。

4、培训对象分层次。因为,企业总部主管经理、各省区经理、地区经理和业务员的分工不同,标准不同,责任不同,能力不同,在培训中,要加以区别,不能一锅煮,要分层次。即培训内容上要对总部主管经理、省区经理、地区经理和业务员有一定的针对性,培训知识面和深度上要有层次。可以层层提高,达到培训适用的目的。

5、培训时间要保证。从总部到各销区都要定期安排时间进行培训,要在日常管理制度中明确每周、每月有固定的学习培训时间,每次培训不少于2个小时,大的培训要达到3到4个小时。用制度保证培训时间,用时间保证培训内容。

6、培训方式要灵活。培训方式不能一成不变的局限于开会和讲课,要结合企业和团队的实际需要选用一些生动有效的培训方式,方式是为达到效果服务的。通常运用的培训方式就有9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探讨更有效的方式,只要能达到效果就是好方式。

7、培训责任要明确。从企业总部到各销区都要确定负责培训工作的责任人,具体负责培训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的落实。总部定期对各销区的培训进行检查和抽查,并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与奖金和成绩挂钩。同时,对团队也要明确责任,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内容的考试,不合格的要进行处罚。从责任上保证培训效果的落实。

8、培训过程要监控。公司领导对总部和各省区的培训过程要适时进行监控,随机核查受训人员,与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进行对比,掌握培训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促进各部门和省区做好培训工作,防止走过场。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德育;少先队;体验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挖掘和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德育资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基层少先队工作在德育中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少先队的作用,把抽象的德育寓于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少先队活动中,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工作融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中,从而使德育工作务实化,这就要靠有效的工作策略,本文将对基层少先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展开探讨。

一、扩大队伍,加强团队

众所周知,基层少先队工作繁琐,而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高低对少先队组织德育作用的发挥及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没有一支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就不会有生机与活力。因此,为加强学校基层少先队工作,学校德育室少先队可以与周边的大学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党、团支部密切联系,实现党―团―队的衔接,学校可以面向校外优秀党团员开展招聘校外辅导员工作,规范校外辅导员的工作时间及职责,在每年的建队节获得校长颁发的校外辅导员聘书,聘任期一学年并担任对应班级的校外辅导员,与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一起开展各种少先队活动,聘任工作结束,学校将对辅导员颁发年度校外实践工作证书。少先队大队部认真组织各辅导T和校外辅导员开展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号召辅导员认真学习少先队理论知识,鼓励我们的校外辅导员走进中队,走近队员,在和谐互助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完善制度,狠抓基础

(一)建立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

基层少先队组织矢志不渝地抓好辅导员的配备、选拔、培训工作,为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更多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优秀党团员加入到我们少先队员辅导员队伍中来,可以共同制定《校外辅导员工作制度》使辅导员工作有形化、规范化。

(二)注重大队部队干部培训

大队干部队伍建设是少先队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为了给全校师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学习生活环境,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队辅导员应该对全体大队干部进行干部工作培训和指导,教他们学会文明、严格执勤,为全体行知少先队员树立优良的榜样,然后进行部门工作的汇报,让我们的队干部走在少先队工作的前沿,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管理少先队员,监督帮助少先队员,共同维护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制度。

(三)明确计划下团队协作

大队部工作千头万绪,日常事务极其繁琐,因此,学期一开始就制订好工作计划,明确辅导员职责,统筹安排好各项日常的规范工作。一月两次校外辅导员会议,两次中队辅导员会议,一周一次少先队大队干部会议,不断完善大队干部队伍,实行各岗位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机制,开展大队辅导员指挥者,大队长组织者,副大队长协调者,大队干部分工合作者,每学期每位大队干部都有总结和计划,每周一次大队会,两次各部门碰头会,三次部门交流会,每日队长汇报,各部门小结沟通,在保证少先队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也拉近了大队干部之间的距离,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建设。

三、夯实阵地,宣传引领

少先队阵地是指以一定的硬件条件为依托,由少先队自己创设或参与建设和管理,并经常活动和工作的固定场所,是少先队组织对少先队员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形式,它服务于少先队员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少先队员产生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等多方面“磁场”效应的教育场,尽可能发挥它的辐射功能、整合、凝聚、育人等独特的功能。

(一)规范队室布置

少先队队室是少先队大队的传统活动阵地,在全大队阵地教育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少先队最基本的思想教育内容。它是辅导员和少先队干部学习和讨论工作的场所,是向少先队员进行教育的“有形”阵地,我校的少先队室更是我们每周一次大队会议的所在地,每周各位队干部各条线的工作汇报,本周工作反思、下周工作计划,以及校园新发现都在这里起始,可以说队室是我们革命工作的根据地。每年新开学少先队都会召集一年级的新队员,依次轮流参观队室,请大队干部讲解队室的队知识,让更多少先队员对大队委充满向往,对红领巾热爱崇尚。

(二)规范中队阵地

中队角、图书角、学习园地、信息栏等,较好地营造了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各中队的主题班会活动是由我们中队辅导员根据少先队计划和各中队的实际情况,上好每一节队活动课,大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德育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相关队知识,通过中队活动课,继续加大力度加强学生在礼仪、行为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教育,着力打造和谐校园,引领队员们投入到少先队团队中。

(三)做好国旗下讲话

紧紧抓住国旗下讲话这个重要的集会仪式,从校级领导开始,采取轮流式,具体到中层领导、校外辅导员、中队辅导员,每位讲话的领导都会结合当前的主题日或者热门话题,进行全体渗透教育,充分发挥这一关键性的国旗下讲话的作用,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

(四)做好红领巾广播

红领巾广播这一途径的德育宣传教育非常重要。红领巾广播站每周播音一次,具体由广播站站长负责。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可以调动各中队队员争当“小小广播员”的积极性,有一名播音员采取轮流制,每个中队积极参与。广播的稿件由辅导员和学生各自准备,根据每周的播音主题,都突出了积极健康,融德育、知识、趣味为一体的广播材料,及时向少先队员们进行针对性、阶段性的主题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使红领巾广播站起到很好的德育宣传教育作用。

四、养成教育,监督评比

首先,少先队在对全体队员的日常行为规范上,围绕《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制定相关的管理条例、规则,实行检查评比机制,确保养成教育有章可循、有规可守。严格检查工作对学校校容校貌有直接影响,从开学初到学期末,需要经常强调一日常的规遵守情况,教育学生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去做,值周的同学做好检查记录,发现不足及时找班主任反映和沟通。并把每周执勤队成员的执勤情况,反馈上报到值周老师处,结合值周老师的执勤情况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全校性的反馈工作,督促全体少先队员的言行。通过三项竞赛和行为规范优胜班级的评比,对学生养成教育实行日查、周记、月考核、学期评定制度,为实现这一制度,学校在学生中设立了文明礼仪岗和纪检监督岗、少先队值周班级值日岗,严格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落实情况,通过这一系列的检查、考核、评定促使学生养成习惯稳定形成,促进了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其次,加强大队部的组织领导,少先队队员的工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规范教育管理系统,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核中队辅导员日常行为管理工作,实现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工作的月考核记录,定期公布考核Y果;加强德育工作的日常管理,健全中队辅导员考核机制,把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文明、安全等纳入中队辅导员的量化考核中。

另外,在中队管理中,中队辅导员要制定自己中队的少先队工作计划,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班会和队会的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各中队日常管理,落实中队监督制度,强化队员自主管理意识,利用学校开展的行为规范班级评比活动和体验教育,把规范养成落实到每位少先队员身上。

五、主题活动 共同参与

为提高德育工作效果,基层的少先队通过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大队部可以联合其他部门组织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环保节、读书节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层少先队的德育工作还要结合各种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和学科特点开展主题式教育活动,让全体队员在活动中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魅力,体验重大节日的意义和氛围,让队员们在学中悟,悟中学。

“雏鹰争章”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标的进度性、激励性和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以我国21世纪发展目标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提高少先队员的全面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少先队员进行以技能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训练,让他们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雏鹰行动”,独立自主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争章活动。学会生存、自强自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做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少先队积极将争章活动与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整合资源,凸显特色

基层少先队德育工作的特色建设,就是将队建设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大手牵小手,家校社共育”的模式,与优秀的党团支部、社会义工社等部门长期联谊合作,每学期公开招聘有能力、有责任的党团员任职校外辅导员,还可以聘请优秀的家委会成员担任每班的家长辅导员,这种普及性高,延伸性广,渗透性强的团队合作模式,既鼓励大、小学生勇于实践、善于探索,又使我们的少先队德育工作有重点,有落实,有舞台。以党团带队和谐共赢的少先队工作创新模式,让基层少先队加强了自身建设,也增强了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真正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及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少先队事业的新发展。借助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的教育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发挥“社家校”教育合力;让家庭教育融入我们学校的少先队德育工作中,使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成长;让优秀的党团员携手少先队员,共同走在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上,共同感受党、团、队的红色接力意义,共同体验大手牵小手的成长乐趣。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3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一是稳定支持科学前沿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与群体,为科技创新团队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二是一大批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前沿位置,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三是培养和支持了一批能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突击队和拔尖人才;四是促进了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冲击世界科学前沿搭建了平台;五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一些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工作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我国的资助体系逐步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基金资助模式实现了从资助科学家个体到资助个体与团队建设并举的战略转变;基于团队协作的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科技研究的主流形式;大型科技团队初具规模,成果显著[4];各类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快速推进,同时在培育创新人才、陶铸科学帅才和形成科学学派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实践。1.2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国家教育部等机构资助的科技创新团队情况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资助经费比例偏低,资助率较低。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例,2002-2011年的10年间,创新群体基金资助的团队数量和经费一直增长,2002年资助的创新群体有20个,此后逐年增加,近来增加到30个左右。资助经费也逐年增加(见图1),2011年创新群体项目资助经费已达17640万元,比2002年增长了149%。但是就比例而言,创新群体项目的资助额占国家自然基金经费总额的比例偏低,而且该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设立初期,创新群体项目在整个经费中占比为3.24%,近年来该比例一直下滑,2011年更是降到了1%以下(具体见图1)。就资助率而言,2011年经有关部委推荐的创新群体申请项目89个,最后有30个获得资助,资助率为33.7%,资助率偏低。(2)资助期限较短,延续资助少。根据目前情况,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期限一般为2~3年。科技创新的风险大,研究周期长。创新团队生命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团队获得的资助及管理水平。对多数团队而言,资助期限的结束也就意味着生命周期的结束。如教育部每年资助60个团队,真正获得持续资助的不多,随着3年资助期的结束,团队也就基本处于解体状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2002-2011年间共资助创新群体255个,从2006年开始创新群体可以获得延续资助,其中获得第二期和第三期延续资助的群体分别为139个和22个,所占比例分别为54.5%、8.6%,延续资助率不高。(3)甄别和遴选机制不够完善。甄别和遴选团队领导是创新团队资助过程中的首要环节,考察团队领导的创新能力、学术能力比较容易,但是很难考察团队领导是否具有领导团队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包括领导协调能力、激励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卓越的科技创新团队所表现出的高于个体的创新水平,通常是团队整体有机协调的结果。目前科学评价我国科技创新团队的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缺乏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团队领导创新能力与团队整体创新能力的标准。(4)缺乏战略布局。目前,科技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和科研资助机构在资助创新团队时,没有充分考虑现有学科分布及未来学科发展趋势,较少考虑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关系和互补关系,在涉及国家重大科技发展的战略布局上缺乏规划和远景目标。有些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目标不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是以获取资源为目的;有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经常出现临时组建团队,把一些缺乏合作基础、不相关的研究人员组合在一起,作为创新团队进行申报,导致后续科研活动无法得到保障。这种团队并不能形成集群效应,更难以获取重大创新成果,同时也难以发挥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功能。

可资借鉴的国外资助模式与特征

1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开辟优先发展领域资助模式

开辟优先发展领域、资助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基金资助机构支持创新性研究的重要方式,并采取多种资助机制或政策来支持。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是美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科研资助机构。它通过设立多学科优先领域、资助多学科研究中心、资助学科交叉团队、资助会议探讨等形式,支持创新团队的创新研究[5];对于创新团队的资助,主要通过设立问题导向的多学科优先发展领域计划,如信息技术研究、纳米技术、环境科学研究等。NSF在纳米科学与工程优先领域中,专门设立了纳米学科交叉研究团队(NIRT)子计划,鼓励以团队方式解决纳米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与教育问题。为保证研究人员切实开展学科交叉活动,NSF规定申请此类计划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不包括学生)不得少于3人,但也不得多于5人。该项目的资助期限比普通项目多一年,为4年[6]。美国最高国立医学研究机构———国家健康卫生研究院(NIH)设立了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基金、学科交叉研究合作计划、学科交叉研究培训、创新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和方法等,鼓励和支持创新科技团队的创新性研究及学术活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目前是澳大利亚资助基础研究的最大机构,隶属于联邦政府创新、工业、科学与研究部[7]。ARC对创新团队的资助方法类似于NSF,即通过设立优先领域资助学科交叉研究,比如在2007年的资助框架“国家竞争性资助计划(NCGP)”的联合大类下,设立了如联合研究项目计划、国际联合研究资助计划和高等学术机构联合特别研究项目计划等,这些计划都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ARC引导和鼓励外部研究共同体,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支持多学科研究和早期研究人员提出的创新性方法,向最优秀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人员提供长期项目支持,向创新性研究提供约100万澳元的种子基金资助[8]。总结两国资助模式的特点,可以发现:为了解决创新团队人为组织结构上的阻碍,使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在一定的资助期内,以学科交叉的模式一起共同工作,NSF和ARC不仅在可能出现学科交叉项目的单个学部内给予保护和支持,而且还设立覆盖多个学部的多学科优先领域;不仅直接资助学科交叉研究,而且搭建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不仅注重对学科交叉研究的支持,而且注重对学科交叉队伍的培养等。

2以欧盟为代表的设立专门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的资助模式

为了加强对创新类科技项目的管理,欧盟于2007年专门成立了欧盟研究理事会(ERC),全权负责创新类项目的管理。目前,创新类项目的管理体制与其它项目明显不同,其中重点资助项目鼓励创新型研究团队作为申请者进行申请。该项目是为了鼓励真正的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研究,并且不为项目申报人预设研究主题,研究主题完全根据项目申请人的研究兴趣而定。并且,在项目申报、遴选、过程监控、成果评审等管理程序上,与其它项目也存在一定区别[9]。ERC资助的创新项目需要由研究团队来承担,研究团队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的“研究网络”或“研究联合会”。创新研究团队由一名首席研究员领导,团队成员通常由高级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当创新团队项目涉及多个或交叉学科并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时,首席研究员可以确定其团队中的一人为“联合研究员”。联合研究员对首席研究员而言,是专业知识上的一种互补。为进一步促进和支持这种多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申请,ERC推出了更大规模的项目,如“联合研究员项目”可以申请到更大的ERC资助———团队项目一般为5年,最大资助额为250万欧元,此外还有最高金额为100万欧元的额外资助[10]。从各国的实践看,科研资助机构通过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来支持和资助创新团队的发展模式仍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但是这种模式是未来各国科研资助机构的一种发展趋势。比如NSF在2008年正式实施的一项“变革性研究计划(TRI)”,就是为了促进具有高度独创性、风险性并能导致科学革命的创新性研究。该计划具有挑战现有范式的特点和跨学科性质,同时鼓励多个领域科学家进行合作。但是由于NSF缺少专门支持变革性计划的独立申请类型,目前大部分科学家并不看好这一计划。

3以日本为代表的在普通(一般性)项目类型中资助科技创新团队的模式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是在《日本学术振兴会法》(1967)的基础上,以促进学术发展为目的,于1967年设立的属文部科学省管辖的特殊法人。迄今为止,其资金已达1703亿日元,全部由政府出资。在JSPS的一般性研究项目中设立了“萌芽性”研究项目,此类研究主要针对具有独创性思维和奇特构思且尚处于萌芽期的项目,因此被称之为“萌芽性研究”[11]。“萌芽性”研究项目主要针对属于同一研究机构里多个研究者共同进行的研究(包括项目负责人、属于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占研究人员总数的1/2以内,作为研究合作者参加的研究),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500万日元。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12]。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同行评议制度虽然在评审创新性研究方面存在固有的不足和缺点,但是在实践中,无论是日本的学术振兴会(JSPS),还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或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大都是将团队创新性研究(不一定是创新程度最高的研究)附含在普通项目或一般性项目申请中进行提交,并经由竞争性同行评议过程获得资助,其中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尤为典型。此外,如英国研究理事会(RUCK)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项目资助创新团队,但是通过改进和完善同行评议体系,从而实现对创新型科技团队的资助。NSF则采取连续资助方式,在普通项目中支持创新团队的创新性研究。

4以德国为代表的通过资助“新人”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模式

各国科研资助机构都非常重视培养和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因为“新人”不仅是未来的创新者,而且本身也拥有创新的思想和技术,因此培养和资助“新人”成为支持创新性研究的又一模式。比如德国研究基金会(DFG)是德国最大的基础科学研究资助机构,主要资助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生物学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4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在具体项目的资助力度上,分为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合作研究中心项目、博士园项目等类型。在一般项目中,为了培养青年人才、构建学术梯队、促进学术合作,DFG专门设立了“研究团队项目”,该项目在一般项目中获得资助。实施该计划是为了在前景看好的科学领域里,促进一个或几个研究机构中的资深研究者们开展紧密合作。建立研究团队计划的决定由执行委员会作出,由联邦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部(BMBF)提供特别资助[13]。“研究团队项目”由科学家们(特别鼓励年轻科学家参与)组成中等规模的团队,并由一位或数位拥有国际声誉且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杰出科学家来领导。项目必须是具有时代性和高度创新性的,每个“研究团队项目”可以由几个项目(一般不超过10个)和其它资助模块组成,但是只能作为一个团队来申请同一个主题。项目期限一般为2~6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8年、每年约资助15万~30万欧元,可延续资助一次[14]。总体而言,针对科技创新团队的4种主要资助模式中,通过普通(一般性)项目的资助模式是目前各国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形式,运用最为广泛。其它3种资助模式是对该模式在支持科技创新团队方面的补充。其中,开辟优先发展领域和资助“新人”模式由于面向国家需求,解决重大社会难题,并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因此运用较为广泛。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资助模式虽然目前应用较少,但是未来各国科研资助机构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模式选择和机制设计

1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模式再选择

我国科研资助机构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采用混合式,即以资助人才为主、资助项目为辅。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是把创新群体放在人才项目的大类中进行资助,以资助人才为主,兼顾项目资助,而教育部和中科院则以资助人才为主,国防科工委也是以人为主、项目为辅。可以说,这种模式选择在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和科研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为少数优秀科研人员提供比较充分的发展条件,有效地孵化和培育科技团队。但随着我国科研规模大幅扩张、群体科研水平快速提升,这种模式会人为地造成资源过度集中,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不利于科技界的有序竞争。从发达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模式看,大部分采用以资助项目为主的资助模式,也就是说在普通和一般性项目中资助科技创新团队。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采用资助项目和资助人才并重的模式。学习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国经验,结合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定位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优先发展领域,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或资助计划)及资助模式,优先考虑前沿性、变革性、交叉性、高风险性的重大科技领域和新兴领域,鼓励科技创新团队申请,同时在政策设计上向创新型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倾斜。这种资助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创新性研究,有利于团队获得资助;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门的申请类别,明确表达和传递出资助机构支持和引导高风险创新研究的意图,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广泛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激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以组建团队的方式,更多地提交创新性研究申请。采用这种项目和人才并重的资助模式,需要把握几点:一是加强战略筹划和布局,在资助规划中进行前瞻性审视和把握科技创新团队资助的战略定位;二是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加强科学目标引导,强调在基础、前沿、创新和跨学科等方面的科研导向;三是营造开放创新的发展环境。主动参与全球创新网络,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支持创新团队与国内外研究基地及团队建立开放合作关系;四是构建激发创新性的团队文化。成功的创新团队无不具有激励人进取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一位成员都能在集体中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和激发创造性。

2我国科技创新团队资助机制完善建议

(1)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改进和完善现有评价体系,有效发挥结果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的不同导向作用,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可以借鉴美国NSF的同行评议体系及德国研究基金会(DFG)的“2+1”通讯评审方式。现有的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对已有成果的可量化评价,如成果、论文、鉴定、获奖等。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有违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因为科技创新的风险大,研究周期长,短期内的成果数量并不能真实反映科技团队的创新水平。要建立有利于鼓励风险大的原始性创新研究项目,高度关注创新性强的小项目、边缘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此外,要强化对团队领导率领团队、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评价,科学合理地评价团队领导人的创新能力与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针对团队领导的评价标准,可以借鉴欧盟研究理事会对团队领导———首席研究员的资格审查标准,即不仅考察其学术能力,而且考察其领导团队、进行集成创新的能力,包括领导协调能力、激励能力、制度化管理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等。

(2)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遵循创新者的利益偏好来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创新团队中的团队领导、主要研究人员、一般参与人员及技术支持人员都能获得与其贡献相称的高额报酬,以鼓励各行为主体在这一特定体系中发挥各自的作用。①加大对创新团队的资助力度。欧盟、日本等国家或地区的创新团队项目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资助规模大,资助强度高。比如欧盟对每个创新团队项目的最高资助可达2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25万元),而且通常可以申请延续资助;②适当延长资助期限,对创新团队项目可施行3~5年的资助期限,对特别重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延长到8年。对于已经结题的研究项目,也可以采取延续资助的方式鼓励其继续进行研究;③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自由度。发达国家或地区在严格的预算制度和审计制度基础上,充分保证研究人员使用资金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是激发研究人员积极性的有效办法;④减少行政性管理收费。比如德国和日本都规定创新团队项目的受资助单位不得提取管理费,申请人也不交评审费。

(3)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团队资助机制有利于吸纳、凝聚、培养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在设计资助机制时要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各国对团队申请人的资格审查一般比较关注团队负责人,对团队负责人的申请要求和标准也较高,但是对团队成员的要求和标准较低,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团队项目能取得真正的实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青年人才,构建学术梯队,促进学术合作;特别要借鉴德国所采取的青年科研人才资助政策,加大对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和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及资助力度,在设计资助机制时要向青年科技人才和“新人”倾斜。比如德国研究联合会(DFG)为支持和促进“新人”,设有专门的促进青年研究人员资助体系,具体的资助机制有:研究奖学金、EmmyNoether计划(推动高素质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海森堡计划(资助杰出的年轻研究人员)、莱布尼兹项目奖金(资助杰出的青年科学家)等。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导及服务机制。一方面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引导各个科技团队确立创新目标和团队发展愿景。一个创新团队是否确立了一个清晰、有凝聚力的创新目标,关系到团队的可持续创新动力[4];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的宏观指导与前瞻性引导,特别是关键科研领域的选择和科学技术前瞻,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中期和长期科学技术预测,前瞻覆盖时间可扩展到30年,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即首先确定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然后根据战略目标来确定需优先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从而确定新的科研资助领域。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4

为确保销售工作具有明确的行动方向,保证销售工作计划的顺利开展和进行,销售部门特制定了相应策略和方针,用以指导全年销售工作的开展。

1.销售部门工作策略:

要事为先,步步为营;优势合作,机制推动。

要事为先:分清问题轻重缓急,首先解决目前销售工作中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

步步为营:在解决重要问题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在解决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做好长远规划和安排,做到有计划的层层推进。

优势合作:充分发挥每个销售人员的能力,利用每个销售人员的能力优势为团队做贡献;

机制推动:逐步建立解决问题和日常工作的常态机制,通过机制推动能力养成、管理改善和绩效提高。

2.销售部门工作方针:

以提高销售人员综合能力为基础,逐渐形成销售工作常态机制,并最终提高销售人员和部门门的工作绩效。

3.销售部门工作重点

1.规划和实施销售技能培训:强化销售人员培训,并逐步形成销售人员成长机制。

2.强化销售规划和策略能力:注重销售的策略性和销售的针对性(每接待一个客户都需要策略、。

3.规范日常销售管理:强化销售日常管理,帮助销售人员进行时间管理,提高员工销售积极性和效率。

4.完善激励与考核:制定销售部门日常行为流程绩效考核。

5.强化人才和队伍建设:将团队分组,组长固定化,垂直管理,并通过组长的形式逐步发觉团队中的管理人才。

二、销售部门工作计划

1.建立一支熟悉业务而相对稳定的销售团队

一切销售业绩都起源于有一个好的销售人员,建立一支具有凝聚力,合作精神的销售团队是企业的根本呢,在明年的工作中建立一个和谐,具有杀伤力的团队作为一项主要的工作来抓。

2.完善销售制度,建立一套明确的业务管理办法。

完善销售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让销售人员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提高销售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因此不能单凭业绩来考核为尺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

(1)(出勤率、展厅5S点检处罚率、客户投诉率、工装统一等。

(2)业务熟练程度和完成度,销售出错率。业务熟练程度能反映销售人员知识水平,以此为考核能促进员工学习,创新,把销售部门打造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

(3)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一个人能力越强,太对不正确,那么能力越强危险就越大。有再大的能耐也不会对公司产生效益,相反会成为害群之马。

(5)KPI指标的完成度。例如留档率,试乘试驾率,成交率等

4.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不断自我提高的习惯

培养销售人员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目的在于提高销售人员综合素质,在工作中能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业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5.建立新的销售模式与渠道。

把握好制定好保险与装潢的销售模式,做好完善的计划。同时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利用好公司现有资源做好店内销售与电话销售、邀约销售、车展销售等之间的配合

6.专职专业,强化对拓展客户资源的利用率。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5

1、财务基础工作方面:今年共计清理账面异常往来500余条,保证了核算的准确性;准确完成了资产租赁系统招商调整和各类收入合同新签审核共计409次,保证了公司营收业务的及时准确核算;及时准确完成各类线上报账审核共计1802次,保证了公司结算付款业务的及时性,为公司各项业务开展做出了有力支撑;及时准确合法合规完成公司纳税24次。2、经营管控与服务方面: 进行多经巡场48次,企划验收82次,库房全覆盖检查1次,固定资产清理盘点2次;积极与总经办及业务部门沟通2018年相关工作,指标、欠费等相关事项,为2018年指标达成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提前线上管控临时费项,解决了燃气费和水费历史欠费问题;对公司其他部门开展报账培训一次,资产租赁系统培训一次,excel工具表培训一次,保证了其他部门日常流程性工作的高效开展。

3、团队建设和稳定方面:今年部门内部共晋升财务经理2名,其中一名晋升为本公司财务经理,另一名晋升为金堂商管财务经理;出纳晋升会计一名,并招聘一名出纳。内部进行岗位轮岗和重新分工,及时报账部门工作有序开展,团队逐步稳定重建;对外积极参与区域和总部讲师赛,大商业会计获得区域优秀讲师称号。

4、其他重点工作方面:准确及时完成公司资金计划编制,盈利预测编制,预算收入和费用编制,为公司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规范了财务档案室和相关档案资料,保障了公司重要的经营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总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百货工商、税务、银行等注销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老员工由于司龄较长,工作思维僵化,有产生工作惰性的苗头和趋势;

2、内部培训不够深入,特别是业务培训尚不足,后期需要加强对业务技能方面的培训;

3、各岗位工作计划性不够强,配合尚不够默契,工作效率较低;

4、业务管控还不够细致深入,服务监督职能尚未能完全体现。

(三)存在问题的改进计划

1、建立部门考核机制,使成员间产生工作紧迫感,加强团队建设,增加团队凝聚力;

2、计划性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升各岗位业务能力;

3、每周制定部门各岗位工作计划和重点,并将重点工作及时分配规划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岗位间互相学习了解,培养默契感;

4、积极学习了解各部门日常业务,充分发财务的监督服务职能。助力公司经营。

(四)2019年工作计划

1、进行财务基础培训,加强部门基础核算能力;

2、每月测算指标,做好经营管控预警;

3、储备一名会计和一名出纳岗位人才;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一体化设计;城市规划;规划创新;工程设计;规划实施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transition of social institution and market-oriented economy,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lso confronts new miss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Responding to market and demand specialization, a new type of advisory service has emerged--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Total Design”. This new methodology not only extend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raditional planning system,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operability of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a project research of the yacht navigation area in Greenland Long Island,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and discussed the method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Planning and Engineering Total Design”.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Key words:total design ; urban planning ; planning innovation ; engineering design ;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7-60(6)

引言

我国正处于城市开发加速转型时期,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资源整合、精简环节与交叉创新。为了顺应新的发展时期和市场需求,城市规划已经逐渐从技术工具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转变,城市规划的职能也逐渐从传统规划仅提供图纸和文本的初级阶段转向于服务贯穿整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即除常规的规划设计方案外,还要考虑从市场需求到规划评价(可行性研究等)、实施管理全过程周期的综合信息反馈。

在市场多元化需求下,“政府与市场融合”的城市开发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开发模式通常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一个开发主体全权负责项目从最初的设计到开发一直到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显然,这种开发类型的业主对实施性的要求非常高,对规划设计单位的期望不仅要有新颖独特的创意,还要能切实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甚至还要应对一边设计一边施工的复杂情况。传统的规划设计单位面对这些新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捉襟见肘,传统规划与设计的方式和方法需要重新进行审视。

1 传统规划设计的问题和困惑

时展越快,传统城市规划的弊端日益显露。传统的城市规划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城镇化建设多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当前面临的众多棘手的问题,正在阻碍城市规划的转型和发展。

1.1 城市规划编制方法缺陷,科学性不强

传统城市规划单位组织薄弱,技术力量较为单一,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判断不足或一知半解,对问题的解决也缺乏科学论证,更无法解决实际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很多专业问题如:水文、地质、防洪防灾等需要依靠其他专业技术团队协助共同研究完成,并非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自身能够解决。

1.2 从规划到实施过程冗长,协调难度大

城市规划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规划的落实过程中也涉及到众多的职能管理部门。一个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审批再到开工建设要经过很多轮的修改审查,不同管理部门之间整体性的沟通、协调难度非常大,设计人员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等因素,导致城市规划的目标、过程和实效都得不到有效控制。

1.3 城市规划与工程脱节严重,实施效果走样

传统的项目设计流程,规划设计在通过报批后便不再参与后面的工程设计环节,“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之间几乎是完全割裂的,两者之间无法沟通。一方面,规划设计人员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根本无法落实,缺少专业工程团队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工程设计团队遇到问题后也无法与设计团队进行沟通,出现不少对规划理念的任意曲解、随意更改,甚至违背原有规划设计方案的初衷,最终导致品质的下降;另外,开发团队与各设计、工程、施工团队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低下等,都最终造成了规划方案与工程实施之间的严重脱节,而这种脱节已经成为了一种畸形的常态,不仅造成了不断地重复设计、规划实施效果与规划方案的面目全非,更造成了各种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1.4 规划方案缺乏有效的评估检测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开发条件,规划方案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大幅度降低,缺乏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估检测机制为规划方案提供改进和调整的意见,引导规划设计正确发展。

2 规划创新方法的探索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范畴,城市规划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研究方法。所以,规划的变革与创新首先应立足于发挥城市规划自身综合性学科的优势,突破传统规划的体系,以战略性的眼光多方位拓展规划的维度――“广度”和“深度”。

拓展“广度”,意味着“横向联合”,尽可能地联合其他领域的技术专业一起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规避风险、挖掘价值。拓展“深度”,意味着“纵向深入”,向项目实施靠拢,尽可能把设计的精髓准确地落实下去,去服务实施、指导实施。“横向联合,纵向深入”是从整个设计产业链的角度来重新定义规划设计的价值,是追求效益、精简环节,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是把规划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区域,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的方法。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正是在这种趋势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规划创新”的产品。

3 规划创新的新思路――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

3.1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概念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是一种跨多种专业领域协同设计的方法,这种专业化、精细化的设计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在项目设计全周期当中汇聚一个公司或多个公司不同技术领域如:规划、建筑、生态、能源、交通等专业资源和创造能力,创立跨领域专家团队针对一个项目进行统筹考虑、有效整合,从而得到最优方案的一种形式。

3.2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与“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项目流程的比较

3.2.1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的表现及弊端

传统规划的项目流程的弊端其实正是由于“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脱节所造成的。传统的项目设计流程,规划设计在通过报批后便不再参与后面实施的环节,“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之间没有交集,转而由“开发主体”来主要负责解决各种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开发主体不得不专门成立一个庞大的项目管理团队来协调和处理整个项目实施中所遇到的复杂的工程问题,有时候同一个问题还会涉及到不同的工程专业,而开发主体与多个专业工程团队之间沟通协调困难,工程设计团队和施工图单位也缺乏对项目的定位、设计理念的理解,导致最后得到的工程解决方案远远达不到最初预想的开发愿景和目标,开发主体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成本。

3.2.2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优点及挑战

而“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流程,不同于传统设计流程的是“规划设计”与“工程设计”是融为一体的,开发主体只需要向规划团队传达诉求便可,规划团队作为开发主体的“技术总协调”与各工程团队紧密合作,提供一体化设计的服务。这种方式大大缩短了传统设计到施工的周期,正是规划创新“横向联合,纵向深入”的产物。

规划团队作为项目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中枢”,要发挥综合性和前瞻性的优势,承担着统筹协调全局的职责。除了编制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案外,规划团队还要负责在各工程团队和业主、施工方之间“牵线搭桥”。规划团队作为所有问题和处理意见中转处理的“服务器”,及时把开发主体的意见和各设计要求传达给各工程团队,再把工程团队的“工程技术语言”转化为容易让业主理解的“空间语言”表达出来。

运用“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项目开发的优点:通过这种合作以及资源和设计的经验共享,把项目从开发策划、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各个关节打通。规划方案设计与各项工程评估的相互校核、检验,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实施性,降低了项目开发风险、保障了开发质量,也极大减少了开发主体的负担,带来了长期和可持续的效益。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挑战:目前,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还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保证多专业团队之间的高效配合,从而能够综合性地解决一系列多变量、动态的问题。因为项目涉及到的程度越深,问题会越多,参与的工程技术团队也会越多。使得规划与工程之间,前期开发与后期运营,工程与工程之间,地上、地下、水下等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设计理念与施工难度的矛盾难以权衡,而且每深入一步又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难题需要依靠一个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帮助项目团队判断和取舍,找到最优的路径。

4 基于“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的规划实践

4.1 规划背景

项目概况:绿地长岛项目位于上海市崇明岛北侧的长江入海口。依托G40高速路,距离上海市区仅2小时车程,总占地面积2.35万亩(约15平方公里),全长17公里,约两个静安区的大小,仅居住建筑面积就接近1000万平方米。长岛项目还配备了游艇中心、高尔夫球场、马术俱乐部、五星级酒店、私立幼儿园、私立医疗机构等高端配套功能,开发主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开发周期长达10年。

功能定位:打造代表长三角最具魅力和活力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岛。

4.2 “规划与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的运用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7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团队;团队精神;培养对策

1、引言

现代科技高度分工又高度整合,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时代,团队精神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无论是生产还是研究,人们面临的问题都日益复杂,而且往往包含着多学科意义的内容,因此,单靠一个人很难胜任,而是需要多种人才通力合作,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优秀的人才,不仅自身素质好,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团队伙伴的合作契合程度高,以及配合别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中国企业人才的重要特征。为了让当代学生让能够尽早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作为大学教育者,要结合实际,从让当代学生的特点出发,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缩短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就业之间的差距,使当代学生学会在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优秀人才。

2、团队及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概述

2.1团队的概述

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合作、积极努力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团队凝聚力强、合作程度高、成员贡献意识强,团队工作效率比一般群体高,在团队中人们的心情也比较愉快。

2.2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概述

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团队精神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其特殊性。www.133229.COm具体而言:首先,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团队成员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并且由衷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尽心尽力。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无限的忠诚,决不允许有损害团队利益的事情发生,并且极具团队荣誉感,为团队的成功而喜悦,为团队的困境而忧虑。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关系时,团队成员会义无返顾地采取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个人服从团队,宁愿牺牲私利。其次,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表现为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彼此把对方视作“一家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他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一是互敬互重,待人礼貌谦逊;二是相互宽容,容纳各自的差异,在发生冲突时,求同存异;三是彼此信任,待人以诚,相互深信不疑;四是相互帮助,在学习上互相协作、共同提高,在生活上彼此关心。再次,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努力争取对成员的全方位投入,培养成员的责任感,让成员参与管理、共同决策。不但让成员发挥其体力,还运用其脑力和心力,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团队成员把团队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干事积极主动,不仅尽职尽责,而且尽心尽力,认真勤勉,充满活力。

3、团队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培育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而且也推动了学校长效有序地发展。

3.1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时展的需要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们所形成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

3.2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

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它要求全班成员之间分工合理,班长、室长、或者是无任职学生,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配套的管理措施,使所有学生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班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奋斗。

3.3团队精神与技术水平将显得同样重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全球第三大软件公司eds(电子资讯)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johnw.egan(约翰-宜根)先生在江西先锋软件学院作的《从eds的发展看it业的未来》演讲中建议大学生在学好软件的同时,必须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他说在it这个行业,团队精神与技术水平将显得同样重要。

4、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4.1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体状况如何呢?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八个方面的不足,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较差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4.1.1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大学生表现出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相反,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问题却比较突出,如看问题只从自我出发,不从大局出发;在处理事情时,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对自己无利的就不做,利大就做,利小就不做。不少学生往往不能从大局出发,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造成了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4.1.2不少学生不愿意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和交往

有的同学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与竞争原则泛化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也以此为原则,不注意师生、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或者以经济状况的贫富为标准,富则相交,贫则相离,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过于疏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交往关系上过于淡漠。

4.1.3不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

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开展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主动参加活动,是能从中得到锻炼且有所收获的。但是,从现在的团、学干部的体会来看,很多团、学干部普遍感到学生活动的组织工作远不如以前顺利,这其中除了社会的和工作方法的原因之外,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国内外时事和校内外大事的关注不够,校院(系)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大,社团活动的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等等,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的活动参与意识不够。

4.1.4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的倾向

大学生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从依赖性逐步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喜欢我行我素,习惯于自己奋斗,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他们往往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态度。

4.2、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4.2.1重智育轻德育的结果

由于大学专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大学教育者和学生一直比较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性。教育者为了培养更专业化的人才,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总是专注于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问题,而不太关注合作、奉献等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在片面的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更加关注掌握那些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本领”,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并且,求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合作只是竞争获得胜利后的事情。大众传媒不断渲染着、传递着通过激烈竞争而成为精英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成者为王”的故事,大学生们成天生活在这样的信息之中,自然就很难坦然地思索合作、奉献之类的价值观了。

4.2.2大学生自身时竞争与合作关系认识的偏差

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总是相互作用的,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以及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与合作成为现代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学习上、生活上充满了竞争,在能力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对待竞争与合作的问题上,往往过多强调和倚重竞争,轻视了合作中的竞争,忽视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中的双赢。

4.2.3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居多。关于独生子女现象,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用所谓的“四二一综合症”,所谓的“小皇帝”之类的话语,来形容独生子女现象,表达人们对计划生育制度下的独生子女现象的某种忧虑。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这部分大学生尤为有意义。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由于独生子女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往往使得其自我中心意识更易膨胀,因而更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

4.2.4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我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的更迭时期,人们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心理准备不充分,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往往使他们失落、焦虑。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问题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使他们对人际关系心存芥蒂。如果大学生将同伴单纯视为潜在的或者现实的竞争对手,就必然会阻碍与别人正常的交往。

5、培养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对策

5、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对团队精神的培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的实现,都实践着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这要求大学教育要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内容全面、系统,理论性强,其内容的设定,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来确定的。因此,在课改中,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课改内容及时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添新的章节,如可把现有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章节扩展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精神的培育”,以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知名教授、航天员、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运动员等等,以他们成功的事例以及真人真事启迪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当代大学生培育团队精神的自觉性。

5、2引导当代大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

大学校园中,一项集体活动从发起到结束的过程,往往是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应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在交往中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团队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互助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互助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内涵,从而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

5.3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举行各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思想政治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专家理论讲解、事例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它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来学校进行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分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当代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相关信息,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有利的渠道,结合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当代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当代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

5.4用合作的目标引领当代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马卡连科说:“集体是个人最好的老师”,因为集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为每个个体的成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引领个体在集体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之下发奋成才。换言之,作为在校期间最为基本的班集体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班级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和归属感,集体意识增强,同时,也易促进班级全体成员迸发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集体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人分析班级的问题和学生的需要、愿望及能力,与班干部一道发动全体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符合实际和鼓舞人心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围绕奋斗目标安排好各项工作,经常督促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强化目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5.5增强团队凝聚力

人们的心理凝聚力是团队精神集中表现的心理要素。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有了强凝聚力的群体,就有了团队。因此要全面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协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融洽相互喜欢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5.6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才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建立团队与高校其他组织的有效联系,妥善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增进班与班、系与系之间的横向沟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运用团队的智慧,增进团队思维的敏感度。3.6开展好团队的活动。

5.6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好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

当代大学生社团是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当代大学生社团还处于初级阶段,当代大学生团队的出现有很强的自发性。因此,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发展一些当代大学生团队,通过规划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计划性,如可以积极开展“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文化素质学分制”的实践活动,设定、扶持、发展一批当代大学生社团,以当代大学生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及其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力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社团活动包含学术研究类、科普类、发明创造类、文艺类、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这些社团的组建、成长需要的是一些有相同爱好、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乐于奉献精神、良好团队精神、较强的自律性的学生来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些发明创造类社团,仅仅一个人的创意可能不是完美的,即使有好的创意,仅靠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社团成员组织分工、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这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

5、6、1开展大型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比如,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团队外出调研、为商家促销、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5、6、2加强班级建设,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学生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5、6、3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强化团队意识

大学的社团组织较多,一般都有几十个,这些社团大多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6、4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竞赛活动

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沃特杯三人篮球对抗赛、乒乓球联赛、羽毛球联赛、校园长跑及环湖长跑比赛,打字比赛、英语理事会的朗读、演讲及经典老歌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硬件装机培训、diy攒机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电脑维修服务、书画展等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比赛活动,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学生,也要参加,当拉拉队,为参加的同学比赛出谋划策,以增加全班的凝聚力。

6、结语

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者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并在现实中落到实处,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国才.团队建设建与领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会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3】任小晴.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4】杨志君.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5】魏萍.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6】刘杰.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1(5)

【7】崔昌华,李海朋,姚天增,罗小云.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9(6).

团队队长日常工作计划篇8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团队;团队精神;培养对策

1、引言

现代科技高度分工又高度整合,在生产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日益增强的时代,团队精神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无论是生产还是研究,人们面临的问题都日益复杂,而且往往包含着多学科意义的内容,因此,单靠一个人很难胜任,而是需要多种人才通力合作,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优秀的人才,不仅自身素质好,而且更重要的是与团队伙伴的合作契合程度高,以及配合别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中国企业人才的重要特征。为了让当代学生让能够尽早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作为大学教育者,要结合实际,从让当代学生的特点出发,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缩短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就业之间的差距,使当代学生学会在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谐相处,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优秀人才。

2、团队及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概述

2.1团队的概述

团队,首先是一个集体,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觉合作、积极努力的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团队凝聚力强、合作程度高、成员贡献意识强,团队工作效率比一般群体高,在团队中人们的心情也比较愉快。

2.2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概述

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团队精神的共性特征,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而言: 首先,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团队成员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员,并且由衷地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利益与目标尽心尽力。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无限的忠诚,决不允许有损害团队利益的事情发生,并且极具团队荣誉感,为团队的成功而喜悦,为团队的困境而忧虑。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关系时,团队成员会义无返顾地采取团队利益优先的原则,个人服从团队,宁愿牺牲私利。其次 ,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表现为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彼此把对方视作“一 家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他们相互依存、荣辱 与共:一是互敬互重,待人礼貌谦逊;二是相互宽容,容纳各自的差异,在发生冲突时,求同存异;三 是彼此信任,待人以诚,相互深信不疑;四是相互帮助,在学习上互相协作、共同提高,在生活上彼此关心。再次,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 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努力争取对成员的全方位投入,培养成员的责任感,让成员参与管理、共同决策。不但让成员发挥其体力,还运用其脑力和心力,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团队成员把团队的事视为自己的事,干事积极主动,不仅尽职尽责,而且尽心尽力,认真勤勉,充满活力。

3、团队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培育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而且也推动了学校长效有序地发展。

3.1 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是时展的需要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们所形成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是否录用的重要指标。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时代要求个体在具备必要的自身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协作能力。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是高校教育的职责和神圣使命。

3.2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

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班集体文化因素,它要求全班成员之间分工合理,班长、室长、或者是无任职学生,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学校配套的管理措施,使所有学生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班集体的学习目标而奋斗。

3.3团队精神与技术水平将显得同样重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全球第三大软件公司EDS(电子资讯)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John W. Egan(约翰-宜根)先生在江西先锋软件学院作的《从EDS的发展看IT业的未来》演讲中建议大学生在学好软件的同时,必须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他说在IT这个行业,团队精神与技术水平将显得同样重要。

4、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4.1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整体状况如何呢?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八个方面的不足,其中就包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较差这一方面的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4.1.1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大学生表现出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相反,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问题却比较突出,如看问题只从自我出发,不从大局出发;在处理事情时,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对自己无利的就不做,利大就做,利小就不做。不少学生往往不能从大局出发,不能从别人的角度 思考问题,造成了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4.1.2不少学生不愿意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和交往

有的同学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与竞争原则 泛化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也以此为原则,不注意师生、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或者以经济状况的贫富为标准,富则相交,贫则相离,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过于疏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交往关系上过于淡漠。

4.1.3不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

高校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开展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主动参加活动,是能从中得 到锻炼且有所收获的。但是,从现在的团、学干部的体会来看,很多团、学干部普遍感到学生活动的组织工作远不如以前顺利,这其中除了社会的和工作方法的原因之外,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国内外时事和校内外大事的关注不够,校院 (系)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大,社团活动的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等等,程度不同地反 映出大学生群体中的活动参与意识不够。

4.1.4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的倾向

大学生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从依赖性逐步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喜欢我行我素,习惯于自己奋斗,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他们往往缺乏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态度。

4.2、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4.2.1重智育轻德育的结果

由于大学专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大学教育者和学生一直比较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工作。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更是加剧了这种倾向性。教育者为了培养更专业化的人才,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总是专注于强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问题,而不太关注合作、奉献等课程目标 的实现。学生在片面的功利主义的就业导向下,更加关注掌握那些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胜利的“硬本领”,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等。并且,求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合作只是竞争获得胜利后的事情。大众传媒不断渲染着、传递着通过激烈竞争而成为精英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成者为王”的故事,大学生们成天生活在这样的信息之中,自然就很难坦然地思索合作、奉献之类的价值观了。

4.2.2大学生自身时竞争与合作关系认识的偏差

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总是相互作用的,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以及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是相互作用的两 种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与合作成为现代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学习上、生活上充满了竞争,在能力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对待竞争与合作的问题上,往往过多强调和倚重竞争,轻视了合作中的竞争,忽视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中的双赢。

4.2.3 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居多。关于独生子女现 象,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用所 谓的“四二一综合症”,所谓的“小皇帝”之类的话语,来形容独生子女现象,表达人们对计划生育制度下的独生子女现象的某种忧虑。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这部分大学生尤为有意义。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由于独生子女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往往使得其自我中心意识更易膨胀,因而更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

4.2.4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 我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的更迭时期,人们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心理准备不充分,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往往使他们失落、焦虑。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问题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使他们对人际关系心存芥蒂。如果大学生将同伴单纯视为潜在的或者现实的竞争对手,就必然会阻碍与别人正常的交往。

5、培养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对策

5、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对团队精神的培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的实现,都实践着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这要求大学教育要推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内容全面、系统,理论性强,其内容的设定,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来确定的。因此,在课改中,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课改内容及时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添新的章节,如可把现有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章节扩展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精神的培育”,以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 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知名教授、航天员、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运动员等等,以他们成功的事例以及真人真事启迪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当代大学生培育团队精神的自觉性。

5、2引导当代大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

大学校园中,一项集体活动从发起到结束的过程,往往是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应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在交往中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团队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互助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互助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内涵,从而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

5.3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举行各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思想政治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专家理论讲解、事例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它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高校开设相关的课程、举办讲座或专题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加强或增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有计划地邀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和杰出校友来学校进行团队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分析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团队精神方面的不足,向当代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相关信息,讲团队精神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有利的渠道,结合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指导,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不是与生俱来,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当代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当代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团队精神的基本理论,逐步养成团队精神。

5.4用合作的目标引领当代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马卡连科说:“集体是个人最好的老师”,因为集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为每个个体的成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引领个体在集体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之下发奋成才。换言之,作为在校期间最为基本的班集体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班级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和归属感,集体意识增强,同时,也易促进班级全体成员迸发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集体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人分析班级的问题和学生的需要、愿望及能力,与班干部一道发动全体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符合实际和鼓舞人心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围绕奋斗目标安排好各项工作,经常督促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强化目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5.5 增强团队凝聚力

人们的心理凝聚力是团队精神集中表现的心理要素。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团队精神,也就没有团队。有了强凝聚力的群体,就有了团队。因此要全面协调团队成员的心理关系,调节好团队成员的经济利益,协调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融洽相互喜欢和相互信任的心理关系,进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5.6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才的培养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努力营造一个充分理解、相互信任的团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团队内的冲突,把个人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系在一起;建立团队与高校其他组织的有效联系,妥善处理学校和社会的复杂关系,增进班与班、系与系之间的横向沟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进行新的探索和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运用团队的智慧,增进团队思维的敏感度。3.6 开展好团队的活动。

5.6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好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

当代大学生社团是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当代大学生社团还处于初级阶段,当代大学生团队的出现有很强的自发性。因此,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发展一些当代大学生团队,通过规划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计划性,如可以积极开展“当代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文化素质学分制”的实践活动,设定、扶持、发展一批当代大学生社团,以当代大学生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及其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力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社团活动包含学术研究类、科普类、发明创造类、文艺类、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这些社团的组建、成长需要的是一些有相同爱好、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乐于奉献精神、良好团队精神、较强的自律性的学生来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些发明创造类社团,仅仅一个人的创意可能不是完美的,即使有好的创意,仅靠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社团成员组织分工、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这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

5、6、1开展大型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比如,开展创业实践教育、组织团队外出调研、为商家促销、承办学院和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5、6、2加强班级建设,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学生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通过抓好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既竞争又合作的过程中能彼此关心,互相爱护,树立自信。学生个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班集体中获得帮助和慰藉,取得成绩时能从集体中得到承认和肯定,完成团队精神的内化。

5、6、3正确引导社团活动,强化团队意识

大学的社团组织较多,一般都有几十个,这些社团大多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社团的指导教师要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利用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5、6、4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竞赛活动

班团组织要积极不定期的组织全班同学,参加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沃特杯三人篮球对抗赛、乒乓球联赛、羽毛球联赛、校园长跑及环湖长跑比赛,打字比赛、英语理事会的朗读、演讲及经典老歌大赛、软件开发比赛、硬件装机培训、DIY攒机大赛、网页设计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电脑维修服务、书画展等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比赛活动,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学生,也要参加,当拉拉队,为参加的同学比赛出谋划策,以增加全班的凝聚力。

6、结语

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者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重视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并在现实中落到实处,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国才.团队建设建与领导【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李会娟.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3】任小晴.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4】杨志君.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 3 ) .

【5】魏萍.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6】刘杰.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J】. 2011(5)

【7】崔昌华,李海朋,姚天增,罗小云.高校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及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9(6).

上一篇:酒店保洁日常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做好绩效日常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