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0 06:29:49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图书编校 再分工 流程重组 质量效率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ince 1990s, China's book publishing has developed greatly. The variety of books published has increased 370000 in 2011 from 100000 in 1994, but the employee didn't increased accordingl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editing quality of books, it is necessary to re-divide the work between employee ,restructure publishing process and make use of social source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book-publishing.

Key words book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division; process re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ocializ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广泛用于写作和图书出版制作,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品种数从1994年的10万种,2004年的21万种,2009年突破30万种,到2011年已达到37万种。①而这是在从业人员并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现在的编辑发稿压力不断增大,十年前一个编辑一年的发稿量可能只有几万字,而现在一个编辑的发稿量至少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②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是“责任编辑一年用的书号远远超出5种,多达20~30种,工作量多达1000万~2000万字!如此大的工作量,按照‘三审三校’制的要求来运作,编辑校对人员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进行改变,图书质量可想而知。有鉴于此,不少业内人士对解决图书生产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要从“调整出版专业分工,由出版单位和出版管理部门共同确定出版范围……优化结构,控制品种数量,提高质量,增进效益”③,“积极开展组织制度创新,引导和推进图书编辑环节合理的社会化分工;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扭转广种薄收的增长方式,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加强生产流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强化责任编辑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④等。这些对于出版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下面准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图书编校再分工以及编校流程重组的看法,求教于业内先进,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图书的编校工作。

1 编校的再分工

1.1 编校为什么要再分工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细化,就像现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专科医生没有全科医生,这样的分工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一些出版社仍然沿用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编辑什么都管,诸如策划选题、选择作者、组织稿件、审稿、加工、发稿、看校样、制定宣传营销计划等印前工作和协调处理校对、整体设计、印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落实宣传营销计划、参与发行、争取最大的发行量和最好的效益等编后工作都要过问,这显然是与现代化出版工作不相适应的。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许多出版社进行了一些改革,常见的是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这种分工对出版社提高工作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策划编辑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一门心思地追求选题数量,忽视选题质量,把保证图书质量的工作全部交给加工编辑和校对。”⑤“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清,来稿未经策划编辑审查就发给加工编辑加工,结果由于稿件存在重大缺陷或没有达到最初编辑策划的要求未能及时发现,造成返工,浪费资源;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责任界限不清,出现图书质量问题后互相推诿,无人领责;加工编辑与策划编辑缺少交流,得不到策划编辑的及时指导,策划思想不能在编辑加工中得到准确的贯彻和体现,等等。”⑥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对工作造成影响,因此,编校工作存在再分工的必要,以便分工更细化,责任更明确。

1.2 编校再分工的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打印原稿的大量出现,对图书的出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打印原稿相对于手写稿,排版人员造成的录入错误大大减少,漏字、漏段几乎没有了,校样与原稿高度一致,原有的校异同工作基本上没有了,因此,电子稿的校对工作相对于手写稿是减少了的。这种减少为编校再分工从工作内容上提供了可能。刘哲双在对新技术条件下编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校对功能的定位取决于其在编辑流程中的位置:当校对位置前移至文字加工部分时,其编辑功能(校是非)占主导地位;当校对位置后移至文字的复制核对部分时,其制作功能(校异同)占主导地位。根据校对位移说,我们可将新技术出版条件下的校对重新定位为:校对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技术时代,通读整理是编辑加工环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序。体现在其功能上,则是校是非及各项技术整理。承担这一工序的校对,应定位于校对编辑……取消责任校对,设立校对编辑,校对编辑对责任编辑加工过的盘稿进行后续加工,其侧重点在文字质量上,因此,被赋予文字加工职责,其职责大于责任校对。功能提升后的校对编辑,主要对编校质量中的文字质量负责。”⑦这就指出了编校再分工的一种具体方法。“而执业资格方面,从2002年职称评聘改为以考代评,开始了首届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校对和编辑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为同一套题,评聘标准也是完全一致,因此,获得同级资格证的编辑、校对人员无疑已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登记注册工作,明确了符合资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必须进行注册,编辑和校对要求具备的条件也是一样的,当递交了所有资料经评审后,符合资格的校对人员也是和责任编辑手持相同的‘责任编辑注册证’。事实上,在2009年的首次注册中,出版社的大部分人员都获得了该证。基于以上原因,校对和编辑的起点已经相差不大。”⑧这说明,在现阶段从能力上或者说从职业资格上已具备编校再分工的可能。

1.3 国外编校分工的一些做法

柳明在《编校过程对图书质量的影响:对中美图书出版编校流程的比较分析》一文中对美国图书出版的编校流程做了详细的介绍。美国式的编辑校对过程有如下特点:一是专业分工精细,职责分明,光是编辑就有组稿编辑、责任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和统稿编辑等五种之多。二是编辑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它的编辑工作程序实际上被分成了三个程序。责任编辑对书稿首先进行审读,提出看法,并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后才开始正式的内容和文字编辑工作,而且不只是责编本人,还要请好几位编辑分别在内容、文字等方面进行审读,这样三个环节下来,至少有五六遍的详细审读过程。三是校对环节简洁高效。首先,美国出版公司的做法是特别强调编辑审稿环节,而校对的分量相对较轻,几个人同时校对,基本上一遍即过。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出版程序中的编辑环节对于图书质量起到了全面保障的作用,图书质量的真正提高主要靠编辑的精加工,而不是过分依赖校对环节。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的是,要充分强化编辑过程, 充分发挥编辑在编校环节中的核心作用,如此,才能从内容、文字、规范性等各个方面真正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⑨

1.4 适合国情的编校再分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介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对编辑工作进行再分工,形成由策划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组成的编辑体系,细化编辑分工,加强编辑环节分量。因为编辑在审稿时如果需要兼顾内容、文字和技术性问题,就往往会顾此失彼,几乎很难在编辑审稿这个环节上把这几方面的问题全部处理好。策划编辑、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别进行,各司其职,是把握好书稿质量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中策划编辑,其职责在原以策划组稿为主的基础上,基于以上介绍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初审稿件的职责,并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负责。内容编辑类似于大家熟悉的加工编辑,但其职责与原来有所不同,以对书稿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加工为主。文字编辑由原来的责任校对转变而来,主要负责书稿的语言文字质量。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对图书的编校质量负责。以上三人中选一协调能力强的作为责任编辑,负责各工作环节的协调。

由于编辑加工更加细化,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全部都在这一环节中处理完了,剩下的校对工作应该是相对简单而少量单纯的“校异同”或个别拾遗补缺的工作,这就为将校对工作社会化创造了条件。因为,现阶段的编校市场是不成熟不规范的,没有能力独立做好图书的审稿和编辑加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强化社内编辑环节后,将相对简单的工作社会化,就不会对图书质量造成影响。

2 编校流程重组

上面我们对编校进行了再分工。既然分工变化了,原有的出版流程必然要重组。“三审三校”制度是我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制度,即使在现有人力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也还是要坚持。但坚持不等于墨守成规,我们可以在保证原有工作实质的基础上,对流程进行优化,进行重组,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管理和监督。

编校再分工和重组后的流程是:

策划编辑初审复审内容编辑加工文字编辑加工终审一校(作者同时看稿)机校(含文字加工编辑处理问题)内容编辑通读

2.1 初审与复审

策划编辑审稿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通过审稿,可以了解稿件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没有,结构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和需要修改之处,这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因为这个选题是自己策划的,有什么设想和要求,自己最清楚。其次,策划编辑会高度重视原稿的质量,这是关系图书市场前景的大事,而对于利润通算的策划编辑来说,谁也不会把质量低劣的书稿出版了堆在仓库里来增加自己的成本,这种判断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这也促使其必须认真履行初审的职责。

复审一般由编辑室主任担任,这类人员具有丰富的出版工作经验,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更高的高度对策划编辑初审的书稿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此,要求复审人员认真检查初审的质量,杜绝走过场似的初审,为保证书稿能达到要求进入编辑加工环节负起把关人的责任。

一般来说,普通书稿经过这两个环节的把关认可,就可以进入编辑加工环节了。

2.2 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

编辑加工分为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两个环节,既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出书周期同时进行。

内容编辑对书稿从专业内容的角度进行加工,重点在原理的阐述、公式的推导、图形以及表格数据的正误判断等方面。这与原来的编辑加工要关注图书所有的细节相比,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对象更专一,因此能够对书稿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加工。

文字编辑完全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对书稿进行加工,使书稿达到出版的要求。文字加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出版物差错(语言文字错误、版面格式错误和思想内容错误)中,语言文字错误是最主要的错误,占各类错误的89.8%。⑩可见,这部分工作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事实上对从校对转为文字编辑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在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存在相互补台的问题――内容编辑改正语言文字错误,文字编辑发现书稿内容问题。因为,内容编辑与文字编辑是要对图书的编校责任负责的。

2.3 终审

终审没有像原来那样放在复审后面,而是放在编辑加工后面,原因有二。其一,终审只是对书稿中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书稿这方面的问题不多,此环节后移,问题不大。其二,终审人员一般是出版社的总编或者有相当资历的人员,对编辑加工后的书稿进行终审,可以顺带检查一下书稿的加工质量,以杜绝编辑加工画字号的现象。这样的终审,比原来在复审后编辑加工前或者许多出版社类似签字式的终审更有效。

书稿经过“两审两编一终审”编辑加工告一段落了。可以看出,重组后的流程是加重了编辑环节的分量的,目的是为校对工作能够真正社会化创造条件。

应该说,经过以上流程的审稿和编辑加工,书稿的加工质量比原来传统流程的质量要高,存在的问题会大大减少,对这样的书稿,校对工作的分量比原来大大减轻,完全可以交给新到岗人员或外校进行一校。同时可发给作者一份清样请作者再读一遍。

一校完的校样连同作者看的清样经编辑处理改样后,用黑马软件二校,可以将一些固定词语搭配方面的问题解决,其效果比人工校对好。加工编辑将黑马软件标红的部分处理后,交内容编辑通读,作最后的把关。

以上多个校对主体的工作能够将作者对原稿错误的识别优势,内容编辑对原稿疏漏、排录和校对失误的识别优势,文字编辑在语言文字辨识上的敏感优势,校对人员在微观处理方面的精细优势和计算机校对软件不受情绪、精力影响的稳定优势综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校对效果。

3 结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由于编辑分工的细化,编辑加工工作比以前更充分,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问题在审稿和编辑加工后已完成,校对工作剩下的是相对简单的“校异同”和少量的拾遗补缺工作,这样的工作完全可以社会化。这样的流程设计,在社内人力使用方面,由于减少了一校和二校人员,分别由外校和机校代替,同传统的流程相比,人力资源的节省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特别是新的流程,每个人的分工更具体,职责更明确,下一环节会对上一环节进行监督,这对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质量,效果是明显的。虽然编校流程只是整个出版流程中间环节的一部分,只能解决图书出版中的部分问题,但解决的是图书最关键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问题,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想从出版大国发展成出版强国,还是需要从各方面下工夫,要明确出版分工,优化选题结构,合理设计生产环节,加强生产流程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只有形成一个优质高效的体系,我国的出版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释

① 新闻出版总署.2005至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http://gapp. /govpublic/80.shtml

② 张卓冉.图书编校质量浅谈[J].中国出版,2011(12上).

③ 王於良.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J].中国编辑,2009(5).

④ 冯志杰,马文晓.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的宏观策略[J].编辑之友,2006(1).

⑤ 袁勤勇.策划编辑与图书质量[J].科技与出版,2011(10).

⑥ 司毅兵.科技图书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工作流程浅析[J].科技与出版,2007(11):43-45.

⑦ 刘哲双.新技术条件下校对做什么?[A].《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中国编辑研究(2003)[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⑧ 田艳明.数字化时代,校对定位三问[J].出版发行研究,2011(7).

⑨ 柳明.编校过程对图书质量的影响:对中美图书出版编校流程的比较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8(9).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2

科技图书编辑通常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为核心开展选题策划工作。但是随着出版社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科技编辑的任务指标也不断增长。而科技图书受读者群体相对小的影响,品种有限,码洋不高,单纯立足于本专业策划出版图书很难满足出版社日益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编辑要学会以自己的本专业为核心适当地做专业延伸、专业拓展,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有效提升出版业绩。科技图书编辑做专业拓展最好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所选领域与自己的专业背景相关联,这样能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二是关注朝阳产业和行业,这样的专业图书才会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下面以汽车专业图书拓展为例,浅谈专业拓展的思路和几点感受。

关键词 汽车专业;科技图书;编辑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52-02

1 广泛调研――充分的信息储备

信息是选题的来源。选题不是来自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这里谈的调研,不同于做某个选题的市场调研,而是要从宏观到微观,更全面的调研。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1)行业研究与分析

科技出版为行业服务,脱离了行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就失去了落脚点。了解及掌握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是开展一个新领域选题工作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从生产、销售,到后期的使用、维修维护,带动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汽车研发、设计、生产从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在逐步向自主研发过渡,但是其研发生产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大量的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资料引进来。汽车后市场空间很大,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驾驶等等;老百姓买了车,就要学开车,而现在学车难度越来越大,学费越来越高,为了顺利通过驾驶考试,人们还是很愿意花几十元钱买本对他有帮助的图书。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维修养护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的上岗就业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汽车爱好者很多,有初级的,有发烧级的。就连与旅游相关的自驾游,都离不开使用“汽车”。“车”已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行业里面,必然蕴藏着巨大图书市场潜力。

2)读者分析

读者是我们的用户,图书内容来源于读者的需求。将读者对象的分类、分布、文化层次、阅读需求、阅读习惯、消费能力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会对图书产品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产品分析

对图书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包括图书的内容特色、销售情况、整体设计现状、定价水平、编写风格、用纸、开本等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调研的渠道和手段有很多。其中包括到各大书城翻阅同类书,了解产品信息,顺便做读者调查;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学习行业知识、发展动向,认识专业人士;到专业院所调研学习;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等等。

综合调研情况,将该行业的图书,从不同读者的角度对内容、品相等做个简单的分析。以汽车行业为例:做汽车技术研发的高端读者,他们专业水平高,对汽车新技术的相关内容非常感兴趣,只要内容新、内容好,就可以,定价高点也无所谓,以外版书为主;做汽车维修技术的读者,他们希望图书内容越浅显越好,易读、易懂,一看就会即可,定价不要太高,40元定价是个分水岭。汽车大众类书,品相和内容都要好,读者看了眼前一亮,集知识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就成功了。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的特点见下表。

表1 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特点

2 明确目标――恰当的市场定位

做了以上充分的调研之后,对汽车行业、图书等情况了然于胸;同时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自然会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当的“点”。

刚开始介入某个领域,经验不足,各项积累和储备不够,这时不宜面面俱到,什么类型图书都做,而是应该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关键点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尽量多地策划出版精品图书、畅销品种,投放市场,为编辑和作者树立信心,为本版图书树立品牌,为后期大规模跟进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奏。

3 制定专业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

专业规划不但服务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该领域图书今后发展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市场占有率、销售码洋(销售规模)、出版品种、重点图书等具体的指标,还有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跨度。

对该专业进行规划,要解决好预期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发展思路什么、专业选题计划等等。

我们的汽车图书规划如图所示。图中以读者对象、图书类型、专业技术为三个坐标轴。读者对象按照文化层次分为低端、中端、高端;图书类型按照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和不同分为科技图书、教材、手册;专业技术按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分为汽车技术、汽车销售、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三个主轴加上不同的产品线,会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网格。把这个网格填满,是我们汽车专业图书规划的目标。

图1 汽车专业图书规划

4 制定选题计划――近期工作目标

选题计划可以具体到每个领域的每个项目,列出项目的具体名称等。

选题计划是编辑很重要的工作,详细、明确的选题计划能让编辑的工作更加有效。这个选题计划是专业规划的一部分。最初制定的选题计划有可能不成熟,随着工作的展开,可以随时调整。

5 寻找优秀作者――选题策划工作的保障

寻找作者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参加专业会议认识、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联络方式主动联系、可以通过作者之间的相互介绍,还可以通过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寻找成熟合适的作者。刚开始涉足一个专业领域的时候,编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可能不够全面,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这时候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作者的优势,但同时编辑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否则,编辑就会很被动,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

编辑要靠职业品质、智慧和个人魅力去尽量多地争取优秀作者,让自己的作者队伍“有质有量”。在建立新的作者队伍以及与作者合作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1)志同道合很重要

这里提到的“志同道合”主要指做事态度一致,就是合得来。编辑和作者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彼此做事态度、业务能力及专业水平认识和了解的过程。能合作下来,就说明编辑和作者彼此比较认同,互相尊重和吸引。编辑与作者是合作的关系,而志同道合是合作的基础。笔者认为,编辑考察作者,不但要看其专业技术水平,写作能力,同时也要看其是否尊重出版和读者。

2)与作者互动,优化选题

好的编辑不固执、不武断;善于集思广益。

编辑说什么就做什么的作者,不建议使用;反之,编辑提出点修改意见就无理由反对的作者,也不建议使用。

好的选题,通常是在编辑和作者不断沟通、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角度互换、优势互补的效果。编辑敏锐的市场意识和作者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图书产品。

3)鼓励作者、挖掘作者

作者潜力无限大。写出过一本好书的作者,编辑就该意识到此作者具备了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就有可能再写出其他好的作品。所以这个时候,编辑最好跟进,了解作者的时间是否允许、精力是否够用和兴趣是否浓厚等。如果可以,马上根据市场提出新的思路,开始新的创作。

作者和编辑之间需要彼此认同,互相尊重。作者相信编辑的市场洞察力和业务能力,编辑也相信作者的专业水准和文字表达能力。

编辑与优秀的作者队伍相配合,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

现在各出版单位都特别重视营销工作。营销是贯穿于整个图书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制作图书产品,把产品策划好,并做好,作为编辑来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好的营销意识的体现。

最好的营销载体就是产品自己,一本好书,不但自己卖得好,而且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好的产品能吸引读者,同时也能为编辑吸引来更多优秀的作者,这一点笔者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所以,作为编辑,要认真做好每个产品,不轻易放过产品的每个细节。重视图书的整体设计,做到内容好、品相好。下面举里说明从市场定位、书名、内容设计、整体设计等细节体现出的编辑的营销意识。

产品名称:《轻松看懂汽车电路图》,2011年1月出版,四色印刷,正文采用80克胶版纸,11.5印张,定价39.8元。

市场定位:2010年,汽车图书市场中汽车电路图集方面的产品非常多,而帮助读者看懂电路图的图书产品却很少,几乎没有。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汽车维修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汽车电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多,故障原因与电路关系很大,汽车电路图是汽车修理工工作的必备资料。为此,这类“教读者看电路图”的图书市场空间一定很大。

书名的确定:读者对象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看电路图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读懂了。“轻松看懂”这几个字,能调动读者阅读此书的欲望,而不是看到“电路图”就“望而却步”。

内容设计:此书采用全彩印刷,因为电路图线路复杂,为了让错综复杂的电路图一目了然,让读者一看就懂,所以考虑四色印刷;内容表达上以实物图和示意图相结合为主,遵循的宗旨也是让读者的感官和主管相结合,让读者轻松阅读。

整体设计:定价不能超过40元,最后定为39.8元。为此篇幅控制在200页以内。电路图比较大,为清晰表达,同时也考虑到图书在书店上架的问题,最后选择大16开。为控制成本,选用80克胶版纸。

市场检验:此书2011年1月上市,目前印数达到23000册。在同类书里面销量遥遥领先。

本书从产品的整体设计,到成本控制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既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又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出版社的同类产品树立了品牌。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图书策划;读者为中心;图书经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2-0024-02

图书策划是出版社图书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内容大体包括市场调查分析、选题判断、组稿约稿、编辑加工、封面设计、营销发行等环节[1]。图书策划工作决定着图书的文化方向、价值、内容等要素,所以它对图书质量和图书发行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图书策划人可以给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

1图书面临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市场已经从之前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图书产品的品种类型和质量也越来越趋于相似,创新渠道越来越狭窄,降低图书的价格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长期影响效果非常薄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给图书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网络时代的到来更给图书市场的发展造成威胁,依赖于网络的读者越来越多。因为网络可以提供给读者更方便的阅读方式,拥有更丰富的阅读资料,曾经的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读书领域的泡沫理论,所以图书策划要寻找一个正确的突破口,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2 图书策划以读者为中心的必要性

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读者对阅读内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文本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策划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赢得市场。

2.1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编辑进行图书策划工作的基本要求。编辑应树立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意识,“一切为了读者”,图书内容一定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的作用是宣传思想、传播文化、教育知识、陶冶情操,编辑对图书的内容、知识方向、思想意旨进行整理判断,决定着图书的思想价值,这些工作和作用都是针对读者来说的。

2.2响应市场需求

图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图书发行量的多少,关系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当今图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增加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图书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点。图书市场的最终消费者是读者,如今的图书市场读者处于主动地位,若想将图书销售给读者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从发展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策划的方向应该向“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去发展,在符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以读者需求为根据,将图书个性化升级,注重对读者的服务,才能扭转图书市场中出版社被动的地位。赢得了读者就赢得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保留传统,继承真正的书面文化

图书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读者获得知识、建立个人思想的特殊工具,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读书这种形式对人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这种文明保留在人文社会中。同时不仅要保证这种文明的存在,保留住人类这种隐形财富,还要将图书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让图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文明的保留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原则

要满足读者对阅读的个性化需求,就要求图书策划要以读者为中心来进行,下面谈谈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几项原则:

3.1统一整体原则

图书策划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制作和营销三个环节,在进行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过程中,要将这三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策划,统一目标,使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对读者的服务。另外,图书策划中还有个特殊的统一整体,即“真、善、美”的统一整体,其中,“真”可以定义为认真,就是在对图书进行科学策划的工作中要以认真为工作理念,保证图书质量和服务项目的完善;“善”就是指策划编辑的职业道德,要诚实守信,忠于读者;“美”就是对图书的艺术策划,也是对策划编辑技术的考验,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策划技巧,从产品的服务到产品的包装形象都要讲究艺术,追求精致的策划,达到策划目的。

3.2明确市场定位原则

明确市场定位原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制造品牌,也可以称为“品牌”。一个出版社的品牌是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是出版社在“名”和“利”方面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出版社如果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产品,那就拥有了固定的读者,赢得了市场。图书如果有一群固定的忠实读者,跟随读者对阅读兴趣的转移,也是图书价值的一种体现。可以使一类图书在读者的不断认可中成为一种品牌,比如策划学术类图书、考研类图书等,都是可以得到固定读者的图书类型,这类图书可以不断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3.3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主要就是指图书策划的创新,创新的元素包括策划者的理念、图书的选题方向、图书的内容、出版的形式、编撰体例、包装、封面设计,一直到最后的营销环节,都是需要创新的,图书策划的创新是提高读者满意度的有效法宝[3]。在需要创新的元素中,策划理念的创新是重中之重,传统的策划理念都是以图书产品为策划导向,就是策划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图书策划,只关注图书的成本和质量,很少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给策划理念定一个位。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理念要站在读者角度,将读者的思想作为策划工作的导向标,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创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听取读者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图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反应时展,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在图书的后期制作上,根据不同读者人群的特性和审美追求,对封面设计,版面设置等进行针对性的创新。

3.4可行性原则

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但是在对图书进行编辑时,也要考虑到策划的可行性,特别是选题的定位是否符合读者需求,编辑力量是否达到可以对选题进行编辑的能力,作者的定位是否正确,以及后期的印制和营销条件,到最后资金方面的问题,都是要考虑的范围。因为社会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的口味也是不同的,同类图书的出版也可能会对自己出版的图书造成冲击,因此在进行图书策划工作时,要增加对客观情况的预测和估计,保证策划的可行性。

4如何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

图书策划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制作和营销三个环节,在将这三个环节统一成整体的基础上,针对以读者为中心的策划宗旨,分别对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进行研究分析。

4.1选题方面

对于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的图书策划工作,策划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好读者的阅读方向,增强图书的针对性。选题方面的策划不仅需要一个好的题目,更重要的是确定图书内容的前期工作。策划者要做好深入、准确的市场调查,认真了解读者的情况,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来确定图书的选题方向。图书的选题方向只有一个,但是读者有千千万万,每一位读者对图书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来确定选题方向,将目标市场更加细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读者对象,过于宽泛笼统,造成对选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图书内容杂乱无章,图书发行出去之后就不会受读者欢迎,所以进行市场调查时要注重对目标读者进行细化、明确化。在明确目标读者、了解读者口味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同时要注意自身特点,选取有利用价值的元素,才能使读者与图书内容产生共鸣。例如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方面入手,来观察目前市场上相对这些元素还缺少哪些题材的图书,或者哪些有发展空间的题材还没有广泛出现,以此为基础进行选题策划,可以使图书更贴近读者的文化生活,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4.2制作方面

图书制作方面的策划就是对图书生产流程的策划,比如确定书名、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确定印数和定价、印刷和销售等。每一个流程都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策划。在进行图书编辑加工时要注重对编辑和作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图书的编辑和作者虽然有着共同的市场和读者,但是在思想和专业方向上难免会有差异,例如作者对写作的专业性和编辑对图书整体的规划工作之间很容易出现冲突,编辑要注意将图书内容进行精细筛选,确保图书内容的含金量,尽量简单、灵活地展现图书内容。

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印装方式、用纸等工作属于对图书的装帧设计,这些元素是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对这些方面进行策划时要注意读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封面、版面,注意开本、纸张和印装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另外,对于图书定价的策划要考虑读者的购买能力,切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4.3营销方面

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细节的竞争,为读者利益考虑得越周到、全面,就越有胜出的把握。对于营销方面的策划,要注重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以及对读者的了解,站在读者角度进行营销。

4.3.1图书宣传

商品的宣传对商品的营销起着非常有力的作用,对图书进行恰当的宣传,会对图书销售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图书出版需要宣传,但是对图书的宣传不同于对一般商品的宣传。图书的信息贯穿于媒体节目的内容中,让观众对其有所了解,产生兴趣,有了购买的欲望,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一些不喜欢看书的观众中,但是一旦接触到了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也会想买一本来看看,这就是从读者的兴趣和阅读习惯入手,但是又不是因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去买书,而是单纯地因为这本书去消费。

4.3.2与读者沟通

图书发行之后,策划编辑的职责并没有结束,策划编辑还要与读者进行沟通,并向作者反馈读者的建议、意见和疑问,了解读者的读书兴趣、读书目的,通过对读者问题的回答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图书内容。作者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编写的图书进行改进完善,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对图书的反馈时间一般是在图书上市后的一周到两周之后,读者对图书的反馈情况可以帮助图书策划编辑积累宝贵经验,可以为下一本图书的策划做好充分准备。

4.3.3创造读者,扩大市场

导购是一种传统的、初级的创造读者的方式,这种方式实施范围较小,效果不明显。对图书的营销中最有效的创造读者的方式就是从整个市场入手,在整个社会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创造这种效果的途径可以通过策划编辑针对某一类读者创造一种出版物。在对图书进行销售时,也要去创造市场,策划编辑要根据当下读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阅读者的生活需求,以提高阅读者的生活水平为目标,构思一种市场上尚未出现的新产品。策划要有战略性,不要只满足于目前的市场需求,要创造市场,创造读者,引领读者对阅读的需求。

5结论

文中所说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不管是方法还是原则方面,都是一个共存的整体,每个环节的实施都要从读者利益出发,每一项原则的遵守都是获得读者信赖的保障,总之,进行图书策划时一定要以读者为中心,这是图书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宗旨进行图书策划,才能实现图书的真正价值,传承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4

第一条为了贯彻职称改革精神,规范和完善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审定工作,根据《上海市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的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结合本市出版系列专业技术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设立的本市图书出版社、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期刊社(编辑部)中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含办理了《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1年以上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出版系列实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重点考察申报对象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工作业绩,注重专业技术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第四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副编审编审。其中:编辑(含美术编辑,下同)专业设副编审、编审;技术编辑、校对专业设副编审。

第五条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学历、资历

一、副编审

l、获博士学位,任职中级(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下同)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

2、获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学历、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7年以上。

二、编审

l、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5年以上;

2、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7年以上。

第七条专业技术条件考试

一、职称外语、古汉语考试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国家人事部组织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参加市职改办组织的职称古汉语等级考试(古汉语考试仅适用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等相近、相关专业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的具体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继续教育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任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须至少参加一次编辑出版业务学习培训,取得规定的编辑出版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第三章审定标准

第九条副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参与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担任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担任重点、专业性或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书稿的复审或决审及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能解决审稿或编辑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重要作用。

6、负责重要图书的技术编辑或校对工作,能对提高图书质量起关键作用。

7、担任期刊的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复审工作,或担任重要栏目的责任编辑(主持人)。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或2篇有较高水平的总结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的工作报告,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第一作者,下同)发表2篇论文,或在省市(部)级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省市(部)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省市(部)级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5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3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7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5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副编审职责。

2、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在编辑出版专业岗位上成绩突出,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市级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

(2)主要参与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获市级及以上优秀期刊奖;或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专栏)已形成明显的自身特色和风格,并获专家认可。

(3)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图书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认可。

(4)书刊装帧作品或美术作品有l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二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5)能研究解决技术编辑或校对中的重大技术疑难问题,在提高图书质量和指导培养技术编辑、校对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第十条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担任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负责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负责重点、专业性与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重要书稿的决审,能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决定作用。

6、担任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有重大影响的期刊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决审工作。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较高学术水平、观点论证有深度的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l、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发表2篇论文,或在国际(地区)、全国性相关专业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全国专业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8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10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正确地履行副编审职责,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任职副编审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审职责。

2、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在编辑专业岗位上成绩显著,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策划或组织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策划或组织编辑的期刊获1次国家优秀期刊奖或2次省市(部)级优秀期刊奖。

(3)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书刊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公认。

(4)书刊装帧作品或独立创作的美术作品有2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以上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第四章审定组织

第十一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简称“出版高审委”)审定。

第十二条“出版高审委”下设文学、社科、科技、美术4个专业学科组,负责对申报对象按专业学科进行审议,对申报对象提交的学术论文(著)等进行评议鉴定,并按需要组织业务答辩。

技术编辑、校对专业的申报对象按所在单位和本人工作的性质,列入相关专业学科组进行审议。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未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申报对象,须通过学科组业务答辩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四条出版系列一般不越级审定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对未达到大专毕业学历或规定任职资历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再进行审定,极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或特殊人才),须经系列主管部门并经上级职改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五条近两年内严重违反出版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直接责任者,或正在查办中涉及的人员,暂不受理申报。

第十六条在申报过程中,伪造学历、资历等弄虚作假者,或隐瞒第十五条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或取消申报资格,对已审定通过的,将取消其相应的任职资格。

第十七条本条例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负责解释。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选题策划;创新;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31-01

选题策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策划主体的出版理念、经营思路和对市场的判断的综合体现。编辑的选题构思、策划,是编辑工作自觉性、创造性的体现,是编辑人员创新意识、创意能力的外化。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直接决定着选题的成败。在现代出版中,一个成功的选题策划离不开图书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时下,人们把图书出版归入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来自于个人创意和技巧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相关联的产业,由此,创意产业是与人才密不可分的。因此,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能否拥有各类创意人才,将成为在激烈的创意产业竞争中的决胜因素。作为出版业核心人才,编辑的创意才能的育成不仅需要渊博的文化知识、强烈的创意意识、扎实的专业能力,也需要有较高的社会洞察力、市场把握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其中,社会洞察力、人际沟通力、文化和知识是编辑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长期观念的养成;而强烈的创意意识、专业能力、把握市场力则需要编辑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地自我提高。图书选题的策划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平庸的选题策划只会推出平庸的图书产品,富有创新的选题策划才有可能出版优秀的图书产品。那么,图书编辑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策划出富有创新性的图书产品呢,笔者认为图书编辑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选题策划要有整体化思路。选题的整体优化也叫做系统优化,它要求选题的个体优化和选题结构合理化。即:正确处理选题的门类问题,使各类图书的选题保持合理的比例和内在的联系;突出重点,重点图书的选题要在整体出版计划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优势,有强项产品,形成出版的特色和风格。优化选题重在策划,只有策划出大量优秀的选题以后,才有可能选择。为达到优化的目的,不要迁就质量不高的选题。此外,还要下决心剔除平庸、同质化的选题。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选题的个体优化和整体优化。

2.注重选题的个性化特征。在图书选题策划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选题的个性化塑造和把握衡量,是衡量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的标准之一。选题的个性化指对每个选题都认真策划,认真筛选,争取达到选题的独创性和开拓性。独创性是指在图书的内容、形式、写作、体例、设计装帧等方面的创新。开拓性是指开发选题的新领域或者在原有的选题领域中寻找空白点。每一个选题都应该新颖,有鲜明的特色,避免同质化。编辑的选题策划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路、特点和风格。只有这样,出版的图书才能在读者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坚守差异化选题策划。差异化的选题策划策略要求编辑必须了解同业竞争的基本情况、同类产品的特点,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选题策划中策划出他无你有、他有你优、针锋相对的、有竞争性的图书产品。因此,如何分析特定领域的图书市场就成为编辑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也是做好差异化选题策划的重中之重。作为图书编辑,要经常深入市场,了解读者的需求,策划出的选题才能满足读者的真正需求,如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莫名畅销和一些重点策划图书的夭折,都反映出编辑对读者需求理解上的误差。因此,编辑应如何正确了解读者的需求、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了解读者的需求,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4.恪守专业分工的理念。图书选题的创新必然要求编辑对选题所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认识,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深加工活动――创意和改造。这就对编辑有较高的要求,编辑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对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地掌握;二是了解某一专业领域的出版历史并掌握该领域的出版动态;三是在某一领域建立一定的人脉关系并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6

出版与品牌

随着出版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图书的销售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出版社开始在市场细分上下功夫,着力于某一类图书产品的开拓、发掘,逐渐做出规模,形成品牌。

出版社的品牌就是指出版社将某一类图书产品从质量上做精,品种上做细,差别上做出特色,规模上做强做大,在读者中形成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当需要该类图书时读者会首先想到并选择该出版社的产品。

一个出版社具有了品牌效应,不仅能提高图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知名作者,掌握更多更好的出版资源,使出版社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

出版社品牌的建立非一蹴而就,非一人之劳,需要一个团队包括编辑、作者、设计、印制、营销等紧密配合、持之以恒地去打造,这其中编辑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出版社品牌的建立和维护,都有赖于编辑的力量。尤其在市场经济下,编辑工作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加工,而是贯穿于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从信息采集到选题策划,从作者选择到稿件组织,从编校加工到整体设计,从印刷包装到市场营销,无不倾注着编辑大量的心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出版社的品牌,也是编辑的品牌,正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品牌编辑,才能打造出出版社的知名品牌。

一个成熟的品牌编辑,几乎可以做到在他的专业领域内,不管做什么样的书,都能得到市场的肯定,得到读者的青睐,他就具备这样独到的眼光和能力,像李朋义、金丽红、白冰……当然,他们的贡献已经不是品牌编辑的概念所能涵盖的了,他们早已由品牌编辑成为整个出版行业的领军人。

1.有明确的选题方向

做一本好书算不了品牌,做两本好书也算不了品牌,连续多年都做好书才能成为品牌。所以,要成为一个品牌编辑,首选要针对自己的优势,对自己将策划的选题范围进行明确的定位,在这个定位方向上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积累经验。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很多出版社都给编辑下达了经济利润指标,而很多编辑为了完成任务,今天做医学书,明天做少儿书,后天又改做教育类图书了。总之,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什么门类的选题都抢着做,总想着“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样做从短期看可能会得到一些经济利益,但从一个编辑的长远发展来看是非常不利的。

2.有打造精品的意识和能力

品牌的创建首先在于产品的品质,产品不好,吆喝得再好,也只能赢得一时的关注,时间长了,缺点暴露出来了,反而自毁形象,甚至很难再重建信任。所以要成为品牌编辑,必须踏踏实实地将书做好,毫不懈怠,这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精品意识要贯穿在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选题策划、编校加工、版式设计、印刷装订等,只有最优质的选题配上最细致的编辑加工,最用心的版式设计配上最合适的印装形式以及最合适的纸张,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而建立在精品基础上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才能够长盛不衰。

3.培养市场意识

编辑工作早已过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编清闲书”的时代,一个编辑如果没有市场意识,对市场没有研究,同样不可能打造出精品图书。

编辑的市场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选题策划阶段,做什么不做什么,怎样做,都要依靠市场来确定,编辑如果对市场没有充分的了解,闭门造车,策划的选题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那么图书就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甚至一出版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其次,在书稿的加工阶段,编辑也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读者的特点,对书稿内容进行编辑,对版式进行设计,使其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市场的需要;最后,在图书的营销方面,虽然有专门的营销人员,但由于编辑是选题的策划者和内容的加工者,是最了解图书的人,最清楚图书的卖点在哪,所以编辑要配合营销人员。提出详细的营销方案和建议,从而最大程度地扩大图书的影响,实现图书的价值。

做一个品牌编辑应该是每个编辑的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但成为品牌编辑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耐得住寂寞,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训。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出版编辑 图书出版周期 图书质量

一本图书从开始提出选题到最后出版销售,一般有以下8个环节:(1)提出选题;(2)市场调研;(3)选题论证;(4)寻找作者,编写原稿;(5)编辑加工;(6)装帧设计与印刷;(7)推广与销售;(8)市场反馈信息收集。另外,还有些人将图书的全部周期定义为图书从进入市场到最后退市的全部过程,这是仅从销售环节来说的,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现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出书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出版方式和途径,让任何人出版自己的作品都成为可能,但是图书出版的质量却越来越让人担忧。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对于如何提升图书出版的质量,从出版流程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提升图书质量认识

当前,大多数出版社对策划编辑考核的一条重要依据是出版图书的品种与数量。在这种目标的指引下,很多策划编辑只想着短期效益,只管选题数量,不重视选题质量,对作者的来稿质量标准也是一降再降,妄想在后面的编辑加工、校对环节再去努力,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策划编辑应将图书质量作为出版工作的根本目标。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赢得用户的好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给出版社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图书质量是出版社长期正常运转的生命线,策划编辑的这种认识是保证图书出版质量的基础,只有始终牢固地树立这样的质量意识,才能常出精品图书,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市场洞察力,选择有潜力的选题

较之十几年前相比,现在图书出版的门槛已经降的很低,现今全国出版的新书品种每年都呈二三十万种的速度在增长,可以说各学科已经发展的很全面了,尤其是在高校教材这块,上网随便一搜,每一门学科基本都是好几十种教材在热卖,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做出高质量的图书,就要求策划编辑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很强的选题判断力,去挖掘那些有市场潜力的选题。 方向没选对,努力也白费,高水准的选题是优秀图书、精品教材的根基,没有高水准的选题做基础,不管后面的编辑加工、校对、印刷工作都做的如何的尽善尽美,也不可能创造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所以,一个优秀的策划编辑,要有广阔的视野,广阔的知识面,不仅要精通编辑出版的业务知识,还需要在大量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思考与总结,尤其是要研究和学习那些精品图书,畅销图书的出版规律。要善于学习他们的策划思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去挖寻找可能的出版创新点。只有通过这种途径的得来的选题,才能够切中市场,吸引读者,才是一个好的、有市场潜力的选题。

3、寻求优秀作者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资源的竞争,出版也不例外。优秀作者首选好的,知名出版社;公认的“大家”又大多太忙,对有些图书,尤其是高校教材出版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他们认为只有专著才是学问,教材仅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是学问,不屑去做;一般作者迫于职称等压力,愿意写书 ,但学术水平等方面不尽人意。选题选好后,寻找几个好的作者来写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作者队伍要精挑细选,要根据各人的特长灵活安排,“拼盘式”“填空式”的写作模式不能保证出版质量,因此,我们选取的作者资源要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学术水平、文字功底、组织协调能力,认真的写作态度和一定的出版认识等。

4、加强与作者,责编,校对人员的沟通

作者交稿后,紧接着就是编辑加工、印刷等后续环节。在这几个环节,策划编辑要多跟作者,责编,校对人员的进行沟通,紧密合作,一起为提高图书的出版质量努力。作者交稿后,直接将文稿转交给责任编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策划编辑对书稿的运作背景和市场定位是最为熟悉的,因此,来稿后,策划编辑要主动给责任编辑和校对人员指出图书的定位与特色、作者的写作水平、重点需要注意和修改的地方等,使责任编辑和校对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这对提高图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校样检查,把好质量关

一个优秀的策划编辑首先是个优秀的责任编辑。在编校过程中,策划编辑应在责任编辑和校对员工作的基础上,对校样进行认真的检查,尤其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之处,如书眉、页码、版权页、封面信息等。印刷的样书出来后,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要再次仔细检查图书各部分,尤其是细节部位,如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印装质量等,把好质量关。

一旦有量不合格图书进入市场,轻造成经济损失,重则酿成政治问题,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 侯海英 图书策划编辑成长阶段探析 科技与出版 2011[9].

[2] 张宝珠 赵慧 时静 策划编辑在图书质量中的作用 2011[27].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8

选题策划和组稿,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更是科普编辑较为突出的专业素质。策划选题,必须要把握市场,满足客户需求,从繁杂的选题素材中去伪存真,捕捉到优质的选题,并从众多的作者群体中选出适合该选题的人员。这不仅能提高图书的质量,还能体现出图书的竞争力。要提高科普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市场调研能力

要策划选题,科普编辑首先要经过多方面的走访和了解进行市场分析,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捕捉市场热点和空白点,尽快从中总结出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选题,然后进入策划阶段。找到的选题如何策划,就要看编辑的思路了。一个好的选题,其内容的编排、切入的角度、表现形式、读者群的大小、体例和装帧的设计等,不仅是作者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编辑的问题。编辑经过深思熟虑,综合分析和判断,把握主流和本质,做出取舍和优化,最后策划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选题。

作为科普编辑,还应把握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以使图书从内容、结构、编排、体例、装帧、封面等适合各类人群的要求,出版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精品图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要寻找新的选题外,还应有对自己以前所出图书的修订再版能力。这样不仅节省了编辑的时间,也节省了作者的劳作,节省了出版的费用。因此,作为一名科普编辑,既要有宏观的策划能力,又要有微观的执行和综合能力、市场应对能力。

要想挖掘科普编辑的策划能力,就要让他主动地策划选题,外出组稿。若想策划出好的选题,科普编辑一定要培养自主意识、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科普编辑只有掌握和理解了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产生策划选题的原动力。

二、市场判断能力

今天,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普编辑不得不加快信息捕捉,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图书市场更是如此,随着经营者的不断增多,市场竞争又如此激烈,没有信息意识,在这样的竞争中就没有立足之地。因此,作为一名编辑,如何了解市场、掌握信息、把握机遇,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科普编辑,要想策划出好的选题,就要了解读者、了解市场需求。

科普读物对广大读者来说,是致富之本。所以,对于一名科普编辑来说,为了做好选题的策划,就必须做好调研工作。编辑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科研内容,准确获取国内外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敏锐发现值得为广大群众普及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因此,如何尽快捕捉、筛选、吸收和利用新信息,成为科普编辑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心。

在掌握信息和市场的同时,科普编辑还应组建一支良好的作者队伍,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寻求双方共赢的项目,以此达到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目的,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书从无形到有形,要经过一个概念化的过程,这正是我们认识市场、分析市场的过程。某一选题的形成,我们编辑要做大量的工作,必须进行调研,走访专家、科研部门、技术单位及广大读者等,有时可能在谈话的某一瞬间,就能激发出你的灵感,从而策划出一部好的图书。这种潜在的来源,还需编辑进行市场的细化、编写方法的巧妙设计。如此很好地结合,才能使选题变得更明确、更具体。

一个好选题的开发,可能拓展一个新领域,形成一个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由此可见选题策划的重要性。行业的发展、科学知识的积累,都离不开编辑在选题策划中的辛勤劳动。在选题策划中,时间观念也是体现编辑市场意识的重要方面,特别是科普读物,时间概念要求更强。因为当今社会技术更新十分迅速,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所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策划的选题推向市场,抢占市场先机,走在同类图书的前列。

三、经营管理能力

以专业知识为主的科普图书,其普及和推广的价值,以及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显现。因此,编辑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市场分析能力、对读者群等的动态发展趋势的预见能力。科普编辑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关键,正确选择图书的阅读对象和普及范围至关重要。

图书出版后,科普编辑对图书市场的跟踪调查一天都不能停,要随时随地收集读者与作者的反馈信息。图书是一种商品,科普编辑还要主动开展图书市场调研,全方位展开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图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以改进,增强图书的看点和卖点。

上一篇:教辅图书业务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图书管理员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