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18 14:06:16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1

1.1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升级,必然导致企业生产中科技运用含量的增加,必然要求提高一般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与中职教育的全方位合作,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1.2终身教育背景下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准确”,过于倾向基础的岗位技能培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培养,中职毕业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缺少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面较窄,缺乏继续学习的能力,造成学生缺乏后劲,不利于自我发展和继续提高。引入继续教育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强化其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促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1.3高职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模式将实现战略性转移,即从目前以统招生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走向以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发展的道路,形成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向社会开放的办学格局。继续教育是学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窗口,将成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4中职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导致中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中职学生要求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长。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全面,紧贴社会需求,中职在校学生参加,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业余时间多学知识,学习一些在课内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可以早日提高学历层次,为就业打基础;中职毕业的学生参加,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能获得学历层次的提高,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基础。

2、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中职教育沟通衔接的模式

2.1“推荐就业+岗位培训+学历”模式。

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把中职三年级学生批量推荐给用工企业,采用“岗位培训+学历”的形式让学员既提高技能又获得大专学历。由于到企业的人数是批量的,我们可以到企业上课。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是有利的,既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他们的岗位技能,通过成人高考的学员还可以获得成教大专学历;对于企业也是有利的,因为,这种方式解决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同时,学生在其学历教育学制内一般不会离开企业,避免学生短期流出企业,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对于学校,继续教育服务规模得以扩大,形成共赢局面。

2.2“岗位技能提升+学历”模式。

高职院校与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招收行业内的具有中职教育经历的企业员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同时要求学员参加当年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通过成人高考的学员,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与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接轨。为了体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在职从业人员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功能,成人高考招生录取时采取“单独划线、单独录取”方式进行。对于行业企业推荐的优秀员工,招生录取时可采用照顾加分政策(可与全国成人高校招生统一照顾政策累计加分)。

2.3“岗位培训+技能证书”模式。

高职院校与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招收行业内的具有中职教育经历的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转岗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同时要求学员参加技能鉴定和非学历考证,不断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好(下转第269页)的为行业企业服务。

3、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中职教育沟通衔接的实施策略

3.1完善组织领导,提供政策支持。

要保证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衔接,必须成立一个由省、市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专家与中高职学校领导班子共同组成的沟通衔接领导机构,制定相关的文件政策,统一领导沟通衔接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沟通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应成立由中高职学校相关部门以及行业企业领导专家组成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委员会,明确规定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方的责、权、利,不断完善沟通衔接工作,提供沟通衔接工作的组织保证,推动沟通衔接工作又好又快地开展。

3.2加强宣传合作,拓宽合作平台。

加强校校合作,扩大与中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中职学生实习阶段介入高职继续教育项目的招生宣传,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继续教育项目的参与率,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训为主导,以校企合作培训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企业内中职学生的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学历提升等工作,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技能,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

3.3实施专项计划,提升办学实力。

要保证与中职教育的有效沟通与衔接,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实力。推进“师资建设计划”,建立以专业教师作支撑,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的继续教育师资库,建立学历继续教育专业建设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建立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带头人制度,形成以名师推特色,以特色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推进“队伍建设计划”,构建一支由专业、兼职、学生勤工俭学等组成的继续教育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员工培训,增强市场意识,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推进“特色项目计划”,重点打造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继续教育项目,以特色打品牌,以品牌促发展,以点带面,整体提升;推进“基地建设计划”,建立各类校内外继续教育基地,重点打造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继续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企业订单式培养,培养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3.4建立质量监控保障体制。

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要加强统筹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推动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育与中职教育沟通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保障体制。

总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与中职教育沟通衔接,构建中职学生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是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贴近社会、拓展生存空间、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也为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提供重要的可靠途径,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办学之路。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2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迎接国庆60周年,学会和分支机构举办庆祝活动。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09年工作计划,召开2009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09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09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部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8-2009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4、进一步加强学会对地方学会、行业学会等团体会员的指导。研究和加强学会及其分支机构与地方学会的联系和协调。加强学会与行业学会的联系,发挥行业学会的作用。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3

1,本办法所指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指除技师,技工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考试以外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考试(之下简称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试)的组织实施和由自学考试行政部门管理的(除国家英语等级考试(CET)以外)面向社会进行的各种等级考试(包括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前培训及考试的组织实施以及各行业单位委托的岗位技能培训,教学单位,部门联系的其他各种培训,不占用学校招生计划的联办研究生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的培训.

2,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由继续教育学院统1归口管理.继续教育学院是全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部门,负责对全校各种对内对外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3,非学历教育培训的管理:

1,由国家颁发证书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试和各种等级考试的考前培训,原则上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组织.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根据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和等级考试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教学.所需教师和教学设备由继续教育学院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发生的费用由继续教育学院从非学历教育培训费中支付,并计入培训成本.

2,各行业各单位委托的岗位技能培训,由培训部门根据送培单位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报继续教育学院审核后组织教学.所需教师和教学设备由培训部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发生的费用从收取的培训费中支付,计入培训成本.

3,为积极推进培训工作,各教学单位,部门均可开展各类型培训工作,但事前需将培训项目及培训收费标准,培训方案,培训时间等相关资料书面报告继续教育学院.经继续教育学院审核,报分管校长批准后,方可对外组织实施培训.继续教育学院应负责对各院系组织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进行管理,指导,促进学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总体质量的提高,以维护学院对外培训的信誉和形象.

4,为确保学校培训市场的正常秩序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凡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私自组织的教育培训,或不按报批内容规定组织的培训视为违规办学行为,学校将停止其办学并扣除其年终学校成教目标奖,并根据情况,会同有关部门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违规责任人予以处分,造成的1切损失自负.

4,非学历培训经费分配办法:

1,各种非学历教育培训所收培训费总额(不包括联办单位分成部分)的10%上缴学校;80%用于培训单位的培训成本,培训管理费和部门经费;10%划拨给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发展学校培训事业经费,用于学校培训工作的市场开拓发展费.

2,各种职业技能认证考试和各种等级考试所收费用,按"以考养考"原则,用于组织考试所需考务等费用,自负赢亏.

3,培训费由培训单位到计财处领取正式发票后统1收取,交学校财务,由学校计财处和继续教育学院核对后,按照确定的分配比例进行划拨使用.

5,本办法至公布之日起执行.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4

201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出要贯彻落实党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迄今为止,“卓越计划”完全是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实行,相关研究颇多。如早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1]针对“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做了研究综述。汪泓[2]指出,工程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的培养核心。龚克[3]提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摒弃以“知识点”为本的评价标准,而要形成一整套以素质为本、适应社会动态需求的评价体系,并应用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林健[4]对“卓越计划”的学校工作方案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遗憾的是,鲜见继续教育与“卓越计划”的相关研究。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针对性不高,远不及“卓越计划”的标准,致使学生认识不到工程设计地位的重要性,缺乏现代工程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现代工程有关的知识、文化、经济、社会背景方面的了解浅显,缺少参与实际工程管理的经验。[5]因此,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上显得不足。文章提出将“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实施的观点,希望“卓越计划”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可行性研究

1.继续教育对象的需要

企业在职人员是继续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他们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职业能力的需要。但是,继续教育却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教材为基础,以知识为要素,以讲授为方式,导致学生所知甚多、所会甚少,能说会道、无力能行。因此,众多在职人员需要“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的实施。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先天的职业工程师的需求倾向与素质定位。“卓越计划”的实施目的是培养造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兼优的各类型高素质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工程人才的目标可以说与“卓越计划”的培养方针不谋而合。

2.继续教育性质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持两者的教育目的一致。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工程教育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主动满足各行业的需求,树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国际化环境中也有竞争优势。要想构建结构合理、类型多样、适应动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更加重视与各行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重视国际大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培养。针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需求,继续教育可实施“卓越计划”进行适应性调整。

3.“卓越计划”的需要

“卓越计划”在继续教育中开展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卓越计划”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养标准来自通用与行业两个方面以及着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则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培养造价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和质量工程师等各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卓越计划”需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联合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点。[6]目前,我国工程师的在校培养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模式,在职业培训方面严重不足。继续教育有实现“卓越计划”的先天性的在职实践条件,两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继续教育“卓越计划”路径选择

继续教育“卓越计划”的路径应从转变观念入手,通过转变教育方式、转变师资队伍、转变教育手段,实现“四个转变”,最终达到继续教育为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的目的。

1.转变观念,树立职业教育意识

(1)学校需要转变观念。我国要想培养出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首先得思考卓越工程师在现在乃至未来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大量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的“卓越”体现在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调有多丰富的专业知识或有多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造就人才尚不能称为卓越工程师,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思考“卓越计划”培养的是“什么人才”的问题,并且是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思考。高校要想真正迎合“卓越计划”的需要,不仅仅是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几门专业课程就可以的,而是要把大纲的基本要求变成基本任务,包括提升品行、强化能力与优化知识结构,还要构建完成由这三个任务形成的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2)企业需要转变观念。企业要转变观念,首先应该明晰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中就包含参与人才的培养与推动教育的发展。[7]总理也曾多次提起,企业与企业家身体中不仅要长流着道德、诚信的血液,更重要的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支持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就是企业和企业家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在校企联合教学过程中,企业可选择适合深造的员工到合作高校培训,大幅减少新晋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高校也可优先提供研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给合作企业,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校企密切合作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对教育的成果进行了综合的检验。可以说,校企联合能够真正形成双方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达到二者双赢的目标。(3)政府需要给予支持。陈希(男,中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报告中强调,“卓越计划”是教育部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研究制定出能顺利推动“卓越计划”实施的政治举措,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卓越计划”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动和保障其健康全面发展。[8]

2.转变手段,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1)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具有创造性实践的过程。[9]学生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创新实践活动,这是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其次,在整个创新实践教育过程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学前选题、学中实施到学后评价等教育活动中都应重视学员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综合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应该系统地构建创新实践活动体系。(2)多功能适应性能力培养。“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是多类型的卓越工程人才。继续学院需要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各行业发展要求,培训学员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都能以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胜任要求,使每个学员都能成为多功能适应性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学院可以借鉴戴毅[10]提出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套餐式”教学,在设计继续教育部门的工作职能时,有针对性的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学院特色制定培养计划。(3)国际化能力培养。“卓越计划”需要面向世界,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卓越工程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概括来说,对国际工程师的要求有:拥有国际视野、易于在跨文化环境中沟通交流、善于组织团队并能够建立竞争优势。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时要注意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重视和注入“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工程师定位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国际规则,同时要从工程教育和工程学历国际化互认的角度,参考发达国家对毕业生规定的能力要求。

3.转变教师,抓紧新型师资建设

(1)提高校内教师的能力。基于“卓越计划”的需要,只有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这就要求学院教师拥有较丰富的教学能力。鉴于当下教师疏离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定期安排一部分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并要求教师记录工作笔记、实践心得,这些都会是很好的教学材料。只有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综合实践经验,才能高效的引导学生吸收内化专业知识,并能指导学生如何将理论再现到实践当中。[11]学院也可以出台包括职称评定、任期考核、实践补贴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倡导教师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出国考察等方式强化工程背景与综合素质,建立一支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师资队伍。[12](2)聘请企业工程师兼职授课。由于学院实践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可以从合作企业中聘请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实践课程。这部分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最好是具有工程师或以上职称。他们在工程第一线积累的实践经验是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的教学材料,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方面的注意事项和规则。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联合教学,由专职教师主导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兼职教授工程实践操作和就业形势指导。这样由兼职工程师与专职在校教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员的在学需求和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3)改革教师授课模式。“卓越计划”需要教师从知识信息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者,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信息的验证式教学向注重从问题出发的师生互动型的研究式教学转变。[13]学院教师要在学前提出学习任务、研究目标和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在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指明研究方法和路径;在学后给出综合评价,既给出客观的评价结果,又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思维,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乐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4.转变方式,由单纯地掌握知识转变为合理地应用知识

“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师质量标准要求达到“卓越”的高度,培养的学生不仅创新能力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环境。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定位方向十分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合理应用在工作中。(1)注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合格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满足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基础素质、创新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14]前文也指出,品行、能力、知识结构三个维度构成“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因此,学院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工程实际,加强综合性设计内容,同时把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基本素养逐步融进课程设计中。[15]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继教学院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制定培训方案。这种方案制定方式打破了以往固定死板的思维,以实际需求的工程知识点为切入口,构建树状课程方案并优化各知识体系的权重,制定出有学院特色的“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2)加强情境学习。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还要给予学生适宜的学习情境———课堂与现场相融合,一个贴合实际工作的学习情境。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学院要积极试点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探索性实验,采用问题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工程项目中“做中学”,这种动态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6]学院还要继续加强校企联合教学,以项目为引领,重构教师指导的、学生主动的新型教学过程,使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3)建立综合教育评价体系。在传统的继续教育评价环节中,教师都是采取总结性的或以最终成绩为主导的评判,忽视了学员在教育进程中的自我改变。继续教育“卓越计划”应该明确的是学员不断构建新知识技能和应用知识能力的动态过程,教师的考核标准需从“成绩评判”转变为“成效评判”,学生的学习焦点需从“考试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卓越计划”的评价不能像本科教育一样是单向的他人评价,而应让处于被动地位的学员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使他们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这样更便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也方便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改进和完善。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6)02-081-0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企业等用人单位逐渐改变了过去的“重学历、轻能力”的用人弊端,对专业技能型人才青睐有加。在这样的时展趋势下,作为与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更应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承担起继续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不断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现代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

(一)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从国内外对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研究看,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高职院校因缺乏办学资金和科研实力因而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创业型高校相关理论创始人戈维兹认为,创业型大学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是诸如高职院校等一般的高校。创业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普遍存在于社会、企业、学校、社区等各个方面。创业型高职院校主要是指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借助自身的技术、知识、人才资源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市场社会需求,主动改变自身组织的特性,以此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撑,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根据国内外高职院校发展的经验,创业型高职院校一般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多样化的资源渠道和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1]。

(二)创业型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

1.历史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获得了不同的合法地位。传统大学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知识本身的追求,高职院校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发展的。从大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看,受内部自身结构特点和特权地位的影响,一般传统大学更加倾向于自身的稳定性,推动变革的动力和意愿不强。与之相反,受内部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创业型组织管理方面更加具有先天优势。2.从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因素看,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办学目标等方面与传统大学有着本质区别,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的内部活力。此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高职院校传统资源十分有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高校的办学规模和设施建设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增加了高校的债务负担。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一千多所高校承担着不同的债务压力,而其中约有一半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负债沉重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加之办学公益性与实质性消费群体,基础教育在校生减少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的矛盾,更对高职院校的深入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面对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我国高职教育只有适应时代需求,创新办学模式,走创业型之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不会被淘汰出局。

二、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继续教育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当前我国很多创业型高职院校对积极发展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对如何发展继续教育,追求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发展质量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有的高职院校片面地把继续教育等同于培训,或者把它作为自身创收的重要来源,盲目扩大学员招收规模,忽视办学的质量和层次,既没有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是学员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和功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2]。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有关部门和教师对开展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把继续教育看作一种低水平的业余教育,把从事继续教育教学看作一种额外的负担,在对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教学实效、师生互动等环节准备充分,进而影响到继续教育开展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的整体声誉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从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看,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缺乏科学统一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和定位缺乏明确的指导,导致高职院校对发展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不到位。有些高职院校把发展继续教育看作贯彻国家的相关要求,把发展继续教育看作对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补充,更有部分高职院校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创收的渠道。二是由于我国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在机制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转换等有关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有些高职院校虽然也提出面向未来的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但这些目标和措施的提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执行起来阻力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进程。

(三)继续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不足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多数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只能依赖学费运营。加之政府对高职院校投入不足,自身办学经费的渠道较为单一,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等,对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高校继续教育招生市场乱象丛生影响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高校以开办继续教育为名创收,不注重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造成冲击。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地区还存在一些违法中介组织,借招生为名,肆意垄断当地招生市场,并采用非法手段千方百计阻挠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引导和扶持

从世界继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繁荣与否与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很大关系。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对继续教育十分重视,美国、德国等很多国家明确规定企业要将每年取得利润的2%用于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仅2001年,美国企业用于员工的培训费用即为2000多亿美元。这样,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来明确高职继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和物质基础。因此,我国高职继续教育也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办学经验,政府部门要加快建立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高职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不断拓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渠道,提升教育质量

国家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走市场化经营、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的路子,推动更多公办高职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和重组。这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破除瓶颈制约,创新办学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大型职教集团,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统一办学标准,提高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水平,拓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办学渠道,实现校企之间、校所之间的互利共赢。

(三)完善规划科学定位,找准继续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由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在教育对象、教育模式及教育内容上不同于一般的在校教育。继续教育作为一种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人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不同,继续教育可以分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类别,同时,非学历教育又可以分为专业技能培训、艺术修养训练、知识技能拓展、生活技能培训等多种样式。不同高职院校,由于所在地区、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继续教育办学特色和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区域发展实际、自身条件、社会需求来对继续教育进行规划定位,找准办好继续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四)加大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继续教育水平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制定完善各项扶持引导政策,从人财物各方面加大对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有利于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项目给予大力扶持。要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投入长效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以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模式吸引企业、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发展中来。同时,高职院校要从办学经费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继续教育的发展,保障继续教育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改善继续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一流的创新型师资团队

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只有千方百计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活条件,为他们能够安心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把那些在继续教育方面享有一定声誉、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授专家聘请过来,提高继续教育办学的声望和影响。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机制。将教师的教学成果与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对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任课教师要结合继续教育的特点,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了解企业、学员的实际要求,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积累实践素材,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3]。五是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打造多媒体平台,提高继续教育的资源利用率。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手段,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终身教育,更应该加快构建多媒体教学平台,满足学员在工作之余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电的需要。同时,教师要结合网络教育的发展,加快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完善对学员学习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网络时代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综上所述,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展的新要求,现代创业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高职继续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为满足新时期高职继续教育的发展需求,政府各级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一起,需要对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进行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径,跟上时展,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文春.高职继续教育: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J].继续教育研究,2012(8):7-9.

[2]吴万敏.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论要[J].教育探索,2012(8):17-19.

[3]贾硕果.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定位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8):40-42.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6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7

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筹备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战略的实施,按照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总体原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印发《职业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

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促进各自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

保证职业教育规模。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统筹,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要求,拓宽招生渠道和面向,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800万人的任务。优化招生专业结构,促进各专业招生数量与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会同有关部门推进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的规模。分区域、分产业推进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推动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试点。开展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按照中央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总体要求,实施好职业教育富民工程,推动对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给予生活费、交通费等特殊补贴的进程。

完善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引导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东部与中西部省、市、县之间职业教育协作机制,推动东西部职业学校开展招生合作、教学合作、就业合作。支持东北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平台和定期交流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总结推广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经验。支持办好内地、新疆中职班。

二、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法规建设。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研究制定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制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和改革方案。

加快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建设。适应产业调整升级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制定职业学校专业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配合有关部门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职务(职称)制度改革。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进一步扩展免学费政策覆盖面。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职业学校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完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资助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资助覆盖面。推动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机制。

三、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

加强行业指导。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调整优化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在预测人才需求、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工作会议。

完善产教协作机制。深入推进产教对话,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深化产教对话内容、丰富对话内涵。推动和支持若干行业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定行业职业教育专项政策,推进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现场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区域优势,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召开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

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强对56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出经验、见成效。

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优势,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育人。办好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鼓励探索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形式。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颁布一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标准。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研究制订工作。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并印发“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指导意见和“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规划。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遴选。组织实施职业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召开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同有关部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初步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完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系统,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职业教育督导工作。

五、推进继续教育整体改革发展

推进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落实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印发《继续教育专题规划(2012-2020年)》、《关于加快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推动继续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行业企业职工教育。继续做好职工教育统计工作。研制社会成人培训机构国家标准。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出台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宏观指导性文件。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推进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和资源开放,为社会成员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服务。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教育。研究制定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意见、社区全民学习中心规程、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职业学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试点,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健全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组建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标准,逐步建立政府、行业、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质量保障监管体系。推进激励性制度建设。完善继续教育教师培训、考核、管理机制。启动继续教育法制建设调研工作。

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好骨干教师培训、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资助和部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建设等项目。做好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遴选确定一批部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模式。实施职业院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

增强职业院校科学管理能力。筹备召开全国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会议,推动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等规章制度的落实。修订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职业院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切实维护职业学校安全与稳定,建设安全校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处置机制,推动并指导各地和学校加强应急机制建设。

抓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强化内涵为导向,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加强和规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并进行阶段总结和成果展示。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等项目。研究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项目。指导推动各地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建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完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推动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继续组织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成员率先开放学习资源和精品课程。研究制订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规范和认证标准。推进继续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建设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加强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终身学习、考试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

七、加强科学研究和对外合作

提升科研能力。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职业教育科研规划工作,制订“十二五”科研规划,设立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的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作用,组织协同攻关,努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召开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院所联席会议。支持有关部门和省份联合开展“院士职校行”活动,研究探索院士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适应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围绕继续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把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和内在规律,以理论研究支持继续教育综合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地区)、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政策对话。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意见。做好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相关筹备工作。在职业教育国家政策制度研究、学生培养、学校合作、教师和校长培训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实施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合作项目。落实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会议达成的共识。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借鉴引进国(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内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

八、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深入基层调研、深入实践学习,改进文风、会风。健全学习和信息交流制度,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

高职学院继续教育计划篇8

本学期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紧紧围绕迎评工作的整改和建设,按照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加强内涵建设,将迎评工作作为专业建设和学院整体提升的有效抓手,推动学院本学期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本学期的九大工作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加强迎评工作力度,积极投身整改阶段

我校校内评估专家组上学期末对学院自评工作进行了考察评估,校专家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学院将根据这一意见进一步加强和领会评估指标体系,制订本学期评估工作行事历并使评估的整改工作逐项逐条落实,补充和完善指标中的支撑材料,按时间节点,具体责任到人,通过全面整改,继续提炼学院工作上的亮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迎接4月上旬校外专家组和6月初市教委的考察评估。

二、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培育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院本学期将逐步调整教师结构,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和党建工作,培养又红又专的专业教师。在“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充实和调整师资力量,逐步形成一支梯队的师资队伍。

今年学校将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进行专业调整,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将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学院将就这三个专业引进一名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专业教师,以支持和带动该专业的学科发展。

本学期学院将刘芹、张默、王琰三位具有注册“护士”的背景的指导教师在继续担任学生指导教师的同时参与临床护理教研室和基础护理教研室的备课、听课及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青年教师逐步充实到各教研室担任专业教学工作。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本学期学院的教学工作继续紧紧围绕迎评工作,根据校内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的意见,从规范教学管理入手,建立良好的教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各教研室将按照学院和各自的工作计划认真展开教学工作:

(一)认真组织“公开课”教学活动,要求每位上公开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上课,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说课”教研活动,本学期学院要求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说课,提高讲课水平,计划以全院和教研室两部分分别开展“说课”活动,具体安排另定。

(三)以“护理”专业为龙头,有计划地加强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已经上报学校四门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四大教研室由各教研室主任把握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准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四)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本学期继续开拓非学历教育项目——《国家注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专升本辅导培训》;本学期继续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学历教育项目和海外招生的可行性,逐步建立较高层次的、不同形式的合作教育项目。

(五)继续准备专业剖析材料。“护理”专业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剖析并增加支撑材料,同时准备“卫管”专业剖析工作。

(六)着手建立“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护理技能训练”校内考核的试题库。

(七)本学期在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做好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同时,学院还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八)狠抓实训环节,继续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练习,为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提早进入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四、校本教材编写工作

目前适应高职高专医疗卫生技术类专业的教材并不多,学院将逐步实现大部分或全部使用适应高职教学需求的自编教材。本学期《临床护理实践》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开学后,此教材立即发至学生手中。《循证护理》和《多元文化与护理》两本教材已通过人卫出版社审核,今年将可以印刷出版,医学英语教研室编写的《高职护理英语》这本教材已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计划,学院各教研室将陆续制定系列自编教材计划,争取分批列入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医护类系列教材出版计划。

五、继续加强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

本学期学院将继续在保持已形成良好的院风、学风、教风的基础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严格学生职业化、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打造“上海护士”品牌,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本学期将结合迎评促建这个核心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毕业典礼暨授帽宣誓仪式、职业素质教育讲座暨医德教育报告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六、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开拓实习与就业渠道

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学院生源的逐年增多,学期在先后与市24家医院合作办学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一批就业市场,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可靠保障和奠定良好基础.本学期继续加强产学研教学领导小组,完善教学领导小组工作条例.补签校企合作协议书.

七、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建设

由市教委批准的护理实训基地II期建设项目——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在本学期全部完成,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安装、调整过程中,这次建成的II期项目,以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为主,高科技因素含量多,同时也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实训室,为两个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八、14届就业和14年招生工作

XX年级毕业生310人,截止本学期开学就业率已达93%,签约率70%,学生毕业前将在两次返校中完成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如:发放《临床护理实践》教材,要求每人完成临床实习总结、自我鉴定等,4月下旬参加毕业考试。计划至学期结束(6月底)XX届学生就业率达到98%、签约率达80%以上。14年招生工作已开始紧锣密鼓展开,学院将配合学校,顾全大局、认真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

九、筹备成立计算机教研室

依托学院初步形成的护理专业的品牌优势,学校进行了专业调整,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结合,整合后的卫生信息管理系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外,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成立计算机教研室,将在本学期进行筹备与规划。

上一篇:技师学院德育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