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岗位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8 12:19:36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企业;待岗人员;EAP;职业辅导

为了适应严峻的市场竞争,提升综合实力,盘活人力资源,不少企业实行了严格的人员考核约束制度,以使员工形成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待岗”制度,是一些企业加强人员考核的一种方式。所谓“待岗”,是企业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中,对竞聘岗位失败或绩效考核处于末位的人员实行的一种暂时“退出”机制,即这些人员从原工作岗位中退出,一段时期内无岗位、无需承担岗位职责,同时无相应岗位薪酬,仅保留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机制。待岗人员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岗位培训,培训后经考试、考查合格,方能在企业内的空缺岗位中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获得再次上岗的机会。培训后仍无法胜任岗位的,则实行“劝退”制度,要求其离职。

对于企业的待岗人员,企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清退”人员以减少人力成本,而是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使待岗人员从低生产力状态转变为可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因而,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和上岗非常必要。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培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关怀员工,促进员工和企业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对这部分人员实行员工援助计划,以EAP的视角对待岗人员开展职业辅导,才能有效地激活待岗人员的生产力。

一、EAP视域下的职业辅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员工压力也在加大,员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逐渐增多。为缓解员工压力,不少企业向员工推出了EAP服务。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即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它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此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改善组织的管理和形象,从而建立良好的组织人文环境。EAP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EAP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家庭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成瘾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根据服务的具体内容,EAP可以分为职业戒酒计划(OAP)、职业健康促进计划(OHPP)和员工提升计划(EEP)等类型。

其中员工提升计划(EEP),可视为基于EAP的员工职业辅导计划,是EAP的理念和职业辅导技术的结合。EAP 的目标与功能为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内容,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侧重于为员工提供帮扶,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EEP是指针对员工个人成长问题而制定的一套帮助计划,从员工个体认知分析着手,结合组织环境,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提升职业适应能力,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升员工的“软实力”和内在长效机制。员工提升计划还强调对员工的压力进行管理,培养员工全面健康的生活形态,解决员工当前和今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企业“待岗”人员职业辅导的必要性

企业实行考核末位和竞聘上岗失败员工的待岗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现阶段无法胜任岗位工作、不适应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实行强制性的停产再培训,促使员工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自觉提高工作主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激活这部分人员的生产力。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实行的待岗人员培训,多是对员工的一般职业能力,如电脑操作、产品业务知识或公文写作能力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在分析不同待岗人员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任职要求、空缺岗位信息等,以及企业的不同岗位职业发展路径等,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更没有对待岗人员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进行辅导,因而往往收效甚微,无法达到促进待岗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使此项制度流于形式。从EAP员工援助计划的视角,运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为待岗员工提供全面的帮扶,从压力管理、职业能力方面,对待岗人员进行职业辅导,才能真正盘活这部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构建EAP视域下的员工职业辅导体系

在对考核末位或竞聘失败而在企业退出机制中沦为待岗人员的员工进行职业辅导时,不能简单地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培训,而应对待岗人员进行EAP视域下的职业辅导,从心理辅导、职业性向分析、环境认知、职业能力培训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待岗员工职业辅导体系。

1.心理辅导

在企业中考核处于末位或岗位竞聘失败而退出原岗位的待岗人员,遭遇这一负性事件会自尊受挫,有些人还会因此对单位的安排感到愤怒、怨恨。待岗带来的前途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无奈和无助。待岗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使一些经济负担较重的人员感到生存的压力。以上这些问题,均容易使待岗人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如不及时予以疏导,将会为待岗人员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因而,企业适时启动EAP,对待岗人员实施人文关怀的积极帮扶,关注待岗人员的情绪和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对待岗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可与一些实力较强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还可为待岗员工提供免费的面对面心理咨询服务,并可召集待岗员工进行情绪压力讲座及团体辅导。通过个体和团体的心理辅导,及时传达企业对待岗人员不离不弃的信念和关爱,纠正待岗人员的认知偏差,让待岗人员学习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方法。这对减少待岗人员的负性情绪和压力,及时传递正能量,避免他们心理障碍和偏常行为的发生,化解企业与员工的矛盾,促进企业的和谐,以及后续对待岗人员顺利进行岗位再培训,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职业性向分析

对待岗人员进行职业辅导的前提,是对每位待岗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了解他们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原因,是动力方面的原因,如态度、认知、情绪、兴趣、价值观等,还是能力方面的原因,即员工做不好岗位工作是不愿做,还是不能做的问题,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如果是对工作缺乏兴趣、认为工作没前途,或因待遇、晋升及人际关系问题对工作产生厌倦、不满、失望等情绪,则应以心理辅导为主,让员工转变态度,纠正认知和行为偏差,澄清问题,宣泄情绪,从而激发正能量,正面、积极地对待工作。对能力不足的,则要分析员工工作能力与岗位工作要求、标准在哪些方面无法匹配,有的放矢地对弱项进行培训。其次,要全面分析员工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通过访谈、职业心理问卷调查、人员素质测评等方式,考查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特质等,使企业对待岗人员及待岗人员对自身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在企业范围内确立具有现实意义的明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据此进行生涯机会评估、生涯路线选择。再次,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岗人员进行分析。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以待岗人员目前的状态去否认他们经过培训可获得长足进步,并可胜任原岗位工作,甚至有可能胜任更高难度工作的可能性;二是对待岗人员的职业辅导不能仅着眼于为其解决待岗后的再次上岗问题,而要从长远发展的眼光为待岗人员制定、调整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规划。

3.工作环境认知

工作环境认知是基于EAP员工援助的人文关怀视角,全力帮助待岗人员在个体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所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以便全方位地掌握职位信息。它有利于结合员工的个性倾向和能力专长,以“人职匹配”为原则,让员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选择更适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尽快摆脱待岗状态,重回工作岗位。环境认知主要了解与员工职业生涯相关的工作环境机会和威胁。企业可以举办待岗人员讲座,让待岗人员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岗位体系;可以提供动态更新的企业空缺岗位信息,让待岗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岗位供给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岗位资料,让待岗人员掌握各种岗位的特点、性质、能力要求和任职条件;也可尝试组织待岗人员与企业各部门的双向选择聘用会,让待岗人员尽快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倾向和能力特点的工作岗位。

4.职业能力培训

在对待岗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个体职业性向分析和企业工作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待岗人员的情况、特点、职业能力水平,以及企业发展和岗位职责的需要,还有待岗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待岗人员职业能力培训。

培训时应遵循针对性、可行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的原则。针对性,是指培训要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待岗人员的特点组织培训内容和采取培训方式。可行性,是指培训内容不能超出待岗人员现有知识能力的接受水平,培训的难度应控制在待岗人员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程度上。实践性,是指应考虑成人的特点,在培训方式上多采用案例教学、工作现场实训和师带徒的方式,少用单纯的职业知识课堂讲授方式。可以适当引入教练技术,不要直接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提问和对话,启发思维,引导受训者发现自己的局限和盲点,发掘自我潜能,探求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从而提升表现。

此外,针对部分待岗人员动力不足的情况,还可运用EAP 进行员工成就动机的训练。从优化、训练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诸如自信心、独立性、自我实现需要等着手,引导员工提升内在意愿,制定自我规划,改变自我态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企业待岗人员的人力资源,只进行一般职业能力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引入EAP员工援助计划,在EAP视域下进行职业辅导,建立心理辅导、个体分析、工作环境分析、职业能力培训四位一体的职业辅导体系,有助于促进待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能力,促使待岗人员在企业内顺利再就业,有效激活待岗人员的生产力,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企业和谐发展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张宏如,赵永乐.EAP视阈下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J].中国人才,2009,(12).

[2] 陆坤,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内部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宋海文.国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生活,2012(7).

[4] 王东霞.基于优势管理和教练技术的员工辅导体系[J].财经界,2012.

[5] 马艳丽.构建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

[6] 赵喜霞,林巧.儒家人本哲学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7] 时勘,王欣丽,徐敏.员工援助计划在中国的发展思考[J].新资本,2006(3).

[8] 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 EAP 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0).

[9] 贺靖雯,陈子林.EAP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3):54-55.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核电站培训;系统化培训方法(SAT);教材开发

作者简介:王晓娇(1981-),女,辽宁沈阳人,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师。(山东 海阳 265116)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56-04

一、SAT方法简介

SAT即系统化培训方法(The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raining)是197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提出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SAT针对某个工作岗位提出从事该岗位工作的人员所具备的全面工作能力要求,通过编制和实施培训大纲使人员达到该岗位所需的全面工作能力的要求,并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有效评价。

SAT是可自我完善的一套办法。它既确定培训任务和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能力,又实施和评价为具备这些能力而进行的培训。使用SAT进行培训可以保证核电厂人员能够达到岗位要求的全部工作能力。

二、SAT实施的过程

图1为SAT实施的过程示意图,SAT包括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到评价5个阶段的全过程,英文描述为ADDIE,即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ation(实施)、Evaluation(评估)。

1.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针对某个工作岗位提出岗位工作的培训需求和全面工作能力要求。全面工作能力是指完成某一岗位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态度(KSA)的总和。

岗位、任务分析阶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三个:

(1)JTA(岗位工作和任务分析):针对某个工作岗位,列出培训大纲要完成的培训任务清单,再把任务分解成单元步骤,然后确定每单元要求的KSA的过程。

(2)JCA(岗位全面能力分析):通过收集专家组的经验、知识和判断,提出某个岗位的KSA要求。

(3)JTA和JCA的结合:结合以上两个方法进行。

岗位任务的分析按照以上所列方法进行,其具体步骤如下:

(1)收集和审核与岗位相关的信息。

(2)确定任务领域和任务分类。运行领域按系统对任务进行分类;维修领域按设备种类对任务进行分类;其他领域按专业对任务进行分类。编制、讨论和验证岗位任务描述单:是否准确地描述了任务;是否包括岗位的所有任务;是否有超出岗位范围的任务。

(3)筛选需要培训的任务:经验反馈法、DIF 方法(见表1)或者直接引进参考电站的成熟清单。

将任务分解成单元(步骤),然后确定每个单元的KSA。

KSA清单是整个SAT方法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目标的设计、培训大纲的设计及培训的实施。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将分析阶段输出的全面工作能力KSA要求转换成培训目标,再把这些培训目标设计成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初始培训计划和继续培训计划。

培训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分解目标。最终目标直接与某项任务和全面工作能力有关,说明在完成一项培训科目之后对学员所需达到能力的要求;分解目标是最终目标的子目标,在完成这些分解目标后才可完成最终目标。一个好的培训目标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描述:主体(学员)、操作(可衡量的行为)、客体(作对象)、条件(在什么条件下操作)、标准(学员必须达到的)。

培训计划由下列因素组成:以逻辑顺序列出的培训目标、实现培训目标的培训方式、培训单元计划、学员的初始水平要求、培训教材审核和批准的责任、培训教材编制和实施的要求、编制和实施培训阶段所需要资源的估计。

在设计培训计划时可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培训单元,整合成不同的培训课程。培训单元包括:最终目标和分解目标并将其安排到课程中、学员的入学条件、时间安排、实施要求、考核项目、评价标准等。

培训课程确定后,即可根据课程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培训方式主要有:课堂培训——基础理论、安全授权、管理培训和系统设备的课堂理论培训;在岗培训——在岗培训的课程;技能培训——模拟机、实验室、设备模拟体等。

3.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将根据设计阶段输出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编写所有的培训教材。培训教材开发阶段的输出项为课程计划、教员用书和教材。在设计阶段形成的培训单元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培训目标以适当的课时分配到课程中去。课程计划包括:实施准备、课程要实现的培训目标、教员用书、教材、考核项目、教具、参考资料等。

其中,针对考核项目的有效检查包括三个方面:同行检查、试点分析和经常了解学员成绩。在同行检查时,要列出一个检查项目清单,如:该考核项目与培训项目有关?标准答案是否正确?标准答案与培训目标的联系是否得当?该问题与统一考核中其他问题是否由矛盾的地方?学员是否清楚该问题的得分占总分数的比例?问题是否清楚而不会发生歧义?在标准答案中是否考虑了部分可接受的备选答案?在完成培训教材及相关材料开发并审查通过后进入培训实施阶段。

4.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指使用编写好的培训教材和课程计划实施培训的过程。输入项为学员,输出项为合格的学员。培训实施阶段主要的工作过程有教员备课、预测试、开展培训、考核。

教员备课期间要按照计划审核全部教材的内容,找出要特别注意或要特别解释的地方,还要检查教学设施和培训教材情况。

学员应该达到培训计划中规定的入学标准,在事先不了解学员背景和能力的情况下要开展预测试,摸底学员情况。对学员比较了解时不需要开展预测试。

在培训期间或完成培训后对学员进行考核是培训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核可以确定学员是否达到培训目标及所在岗位的能力要求,其结果也有助于教员和电站管理人员了解培训的效果,以利于以后修订培训项目。

5.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根据每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对整个培训计划进行评价。输出项为培训大纲需要改进的方面和核电厂应改进的方面。评价分为两部分:

(1)核电厂和培训部门的内部评价。内部评价要与SAT方法其他阶段的活动结合起来,使评价过程成为经常性的行为,并将现实的性能水平与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出现差异,一般从两方面分析其偏差:判定差异的重要性(是否值得改进)、分析原因(差异产生的原因)。

(2)外部单位的独立评价。独立评价由核电厂和培训部门之外的人员开展,人员包括WANO或IAEA的国际组织、国内核安全部门或其他独立审查部门。

在评价阶段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评价工作:培训是否满足预定的培训要求?人员(教员、学员、考核人员)的工作质量是否达到预定标准?教材和教具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培训过程(进度、考核)的实施是否按原设想进行?培训目的是否清楚?是否值得去做?设施和资源是否足以支持培训活动?培训费用按取得的利益衡量是否正当?培训是否提高了学员的工作能力?

三、SAT方法在山东核电培训教材开发中的应用

山东核电引进的是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西屋公司除承担设计、建造等任务外,也负责开发核电站生产人员的培训教材。下面就对SAT方法在山东核电培训教材开发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西屋负责系统培训教材开发的是西屋新电站培训部(NPT),NPT负责为山东核电提供NI合同中规定的8组生产岗位人员培训的所有教员,并负责开发所有的培训教材。NPT部门对于培训教材的开发也是按照SAT方法进行的,共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五个步骤。

1.分析阶段

西屋公司于2005年就开始了AP1000核电站生产人员培训的准备工作,此阶段包括岗位分析和任务分析。

(1)岗位分析。使用方法为桌面分析、文件分析、验证分析;任务列表的来源包括相关专家、岗位职责、INPO数据库、其他电站已经存在的相近或相同岗位的任务列表、相关系统的SSD等;结果为将分析出来的任务进行清晰、完整、准确的描述,统一格式,并使用DIF方法对每一个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类:不需要培训;只需要初始培训;需要初始培训和继续培训。

(2)任务分析。是否需要任务分析:相似的任务不必重复开展任务分析;任务分析的人员:具有相近设计电站的同岗位在职人员、相关专家、管理者、培训人员;任务分析的目的:将每一个任务分解为完成此任务需要的知识(K)、技能(S)和态度(A)三个部分。

此外,除了上面两种分析外还有培训需求分析,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开展岗位需求分析,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将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表现出现偏差;规程变更;电站变更、改造或者引进新设备;岗位职责变更;管理变更。

另外,如果计划开展全范围的岗位分析,则不需要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当完成培训需求分析后需要经过培训部门进行集中审查,最终确认该需求分析。

西屋针对各岗位所做的工作任务分析大致过程如下:从现有某一压水堆核电站获取针对不同岗位所做的最新的岗位任务分析列表,并根据AP1000的特有设计审查其有效性,得到AP1000的初步岗位任务分析列表;参考AP1000运行序列分析报告,对AP1000要求的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列表进行增减;参考AP1000其他相关文件,如系统功能要求、电站运行、员工角色和责任等,对工作岗位任务分析增加的列表进行审查。

参考AP1000系统设计说明书,对该工作岗位分析列表进行审查;在完成AP1000的JTA报告后还需要在后期针对AP1000设计变更、岗位职责变动等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不断完善岗位任务分析列表。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根据分析阶段得出的岗位任务分析结果,生成分解培训目标和最终培训目标,

确定学员资格,设计培训目标的逻辑顺序,设置考核科目等。

学习目标的制订原则:分解目标要直接支持最终目标;学习目标的难度不能超出学员的学习能力;学习目标要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

设计阶段的工作由指定人员负责,制订统一的标准,以满足培训工作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也有助于今后培训工作的改进。

3.开发阶段

西屋在培训教材开发阶段主要是开发培训教员资料和培训支持资料。培训教员资料包括教案、实验室导则、模拟机导则等。培训支持资料包括教材、课件等。

以系统培训为例,西屋在分析、设计阶段的基础上形成了由14个标准培训目标组成的培训目标库。教员在开发系统培训教材时参考这14个培训目标。系统培训教材开发过程如下:

(1)教员接到任务后,分析任务列表(Task List),进而研究培训目标,根据14个标准的培训目标选择本系统适用的培训目标,然后提交给项目经理审查,经理同意后开展下一步工作。标准的目标列表基本上能够包含所有的培训目标,教员也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额外增加目标,但要经过项目经理审查。

(2)收集上游资料,主要有DCD、DCP、逻辑图、TS、SSD和P&ID等。

(3)使用教材开发模板开发教材,包括PPT、教案和教材。

(4)审查和批准环节(图3)。

西屋NPT成立专门编写小组,小组每个成员负责一个或几个系统的教材编写,编写者收集教材编写的上游文件,按照教材编写程序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及使用统一的模板进行教材编写,在完成教材编写后,经过三轮审查最终完成教材编写的电子化。

同伴审查:使用与编写者相同的上游文件对教材等进行审查。需要经过三次校审。大体审查文件的编写目的和主题是否准确;审查文件包含的信息是否全面覆盖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对需要进行讨论、查证等问题进行标记;对每个文件中细节的审查与确认,主要针对教材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审核,确保教材内容的正确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审核者在此轮审核中需要认真审阅文件的每一个细节。

审查人将意见填入标准的意见反馈单,反馈给编写者,编写者可采纳审核人意见或与其讨论来解决及更正意见单中的问题,对于有改动的地方采取变更跟踪记录,同时在文件中进行标记供高级审查人参考。

在完成同伴审查后,编写者将带有初审意见的教材提交高级审查人审查。高级审查人的主要工作是确保文件从质量和一致性上满足相关程序规定的要求,并将审查意见填入意见审查单供编写者参考,在编写者采纳审核人意见进行更正后,对于有改动的地方采取变更跟踪记录,同时在文件中进行标记,为确保高级审查的一致性,一般安排二至三人专门进行高级审查。

在完成以上审查后,编写者将含有更改意见的文件发送给独立审查人,独立审查人主要也是针对文件的总体质量和一致性上进行审查,并将审查意见反馈给编写者,编写者根据这些意见对文件进行修改或更正后,将含有所有修改意见单的文件发送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审查、批准后将文件发送给文档管理员,由他将文件存入EDMS数据库,并将文件版本升版。

教材审查使用以教材审查意见单为基础的电子化流程,使教材开发流程更加清晰、快捷,便于跟踪相关更改信息,及时调整开发进度及要求等。在教材存入EDMS数据库后,NPT会根据设计变更或用户的审查意见,通过相同的流程更新文件内容并升级版本。

4.培训实施

西屋根据NI合同中的条款对山东核电开展8组培训。其中:第1、2组为操纵员系统培训;第3组为仪控维修人员系统及设备培训;第4组为机电维修人员系统及设备培训;第5组为化学人员系统及设备培训;第6、7、8组为运行支持人员培训。

每一组系统培训由3名教员完成,培训期间每周的周一都会开展一次考试,以考核上周学习的情况,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会有记录。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其中笔试试题包括单选、多选、简答、问答和画图等。

5.评估阶段

西屋目前暂未开展评估工作,暂无相关资料。

四、结束语

SAT方法是国际上成功的、先进的培训方法,在核电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有助于帮助核电站和培训机构应用以及处理在对核电站人员进行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三代核电站的AP1000压水堆电站,对电站各个岗位的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而使用先进、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法是达到满意培训效果的前提。而在整个核行业,SAT是获得并保持核电站人员资格和工作能力、保证人员培训质量的最好的培训方法。

据了解,目前国内运行的大亚湾、秦山一期、秦山三期和田湾等核电站均使用SAT方法开展培训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AT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大同小异,因而对于山东核电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可以加强SAT方法的原理及经验的学习和交流,积累相关的应用经验,选择一些典型岗位进行SAT方法的应用,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山东核电的SAT培训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山东核电各个岗位,为今后更好、更系统、更全面地开展培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玮,蔡黎勇,王小波,等.系统化培训方法在核电厂岗位培训中的应用[J].核安全,2005,(4).

[2]展锦程.核电厂人员的系统化培训方法及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0,(4).

[3]AP1000 JOB AND TASK ANALYSIS PROCEDURE (APP-GJ01-GTP-001)[Z].

[4]Training Materi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dure (APP-GJ01-GTP-002) [Z].

[5]AP1000 Conduct of Written Examinations (APP-GJ01-GTP-003) [Z].

[6]AP1000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Document (APP-GJ01-GTP-004) [Z].

[7]Operator Train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Project Quality Plan (QP-NPT-NP-09-001) [Z].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3

(合肥工业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园艺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修课程.本文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入手,通过分析工作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将实际工作任务引入到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兴趣、改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就业岗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8-02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开设于2002年,最早叫城市园林专业,现每年招生人数在15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形式较好.学院每年均对往届毕业生做就业情况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的反馈,我们了解学生在工作中真正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体是什么,为我们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据此,结合我十年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经验,对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1.1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需要,具备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管理、园林植物栽培和养护能力和相关工种基本操作能力等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自主创业或在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有关技术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定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中重要的必修专业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园林设计,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为今后参加园林设计与施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2.1 园林工程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通过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将其培养目标概括为三个就业岗位方向群:工程施工管理及相关工作、设计及相关工作、植物栽培养护及相关工作.设计及相关工作作为专业方向,其课程构成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专业基础课:园林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2.2 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情况分析

通过对2008~2014届近800名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初始就业各岗位方向群占比如图1.

可见,在毕业生初次就业中,从事设计及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10.3%,也就是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之初并未从事此项工作.这是和当前就业的大环境紧密相关的,由于设计工作相对属于知识密集型的工作岗位,因此企业在选人用人上优先选择学历更高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而高职学生大多在一些较小的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或者在一些工程公司从事小型的景观设计工作,这类岗位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少,也就造成了设计及相关工作的初始就业占比较少的情况.

2.3 毕业生工作3年后的岗位情况分析

在对毕业生初始就业情况分析同时,我们也对往届毕业生在工作3年以后的工作方向进行了统计,如下图:

通过对2008~2010届279名毕业生3年后工作岗位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从事施工、养护、设计这三个方向的人员占比均有所减少,但施工工作相对较为稳定,设计工作减少最为明显.原因包括:一、大多是小公司,业务少,待遇低;二、很多时候没有真正的设计工作,经常忙于画施工图、效果图等操作性工作,工作强度大且很难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三、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一旦没有从事设计工作,很多知识和技能要重新掌握非常困难;四、设计工作竞争压力大.这四点是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设计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

3 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

我们通过分析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发现,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均对园林规划设计能力有所需求,即使不从事设计工作也需要一定的设计知识与能力,只是在设计能力的需求程度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通过归纳总结,我将设计能力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读图识图、按图施工的能力.这是设计的基础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园林景观设计图与施工图,在从事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中,能够将图纸上的设计内容准确的在现场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

第二层次:现场设计的能力.园林工程场地复杂,情况多变,设计图纸不可能将现场的所有情况都表现出来,难免出现一些设计偏差甚至遗漏,因此,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懂知识、有技能的园林工程技术人员,仅仅掌握按图施工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需要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沟通、分析,能够对图纸上的问题提出修改、变更的意见.我们把这方面的能力称作现场设计的能力,这是我们要求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之时索要掌握的基本设计能力,也是课程教学中对要求学生普遍掌握的设计能力.

第三层次:独立设计的能力.独立设计是指学生能够在查阅有关资料和相关数据上,分析绿地的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独立完成小型绿地的设计,做到设计图纸规范,设计内容符合项目要求,或者在专业设计师指导下,完成某个大型园林绿地设计项目中一部分工作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提高性要求,通过具体的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

第四层次: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进行创新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成果性的设计活动.创新更多的来自设计者的知识储备、经验与阅历,不是课堂上短短几次课程能够培养的,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的能力,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学习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组织设计竞赛等方式对感兴趣的同学进行培养.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1].就业岗位中对于设计能力要求的四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的,因此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我们也应从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的设计能力抓起,让学生都能达到第二层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具体设计任务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独立设计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至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应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4 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要求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强调实践能力的课程,相对于大多数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的,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置并提出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建立“课程—模块—课题—任务”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任务设计—任务分析—知识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的五步教学法实施教学.

4.1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按照就业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为参照,以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实践性好、可操作性强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任务,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在教学中依次完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通过学习能掌握什么样的能力,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4.2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通过目标分解、调查、观察等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构成岗位职责的各项任务逐一归纳与整理,使之清晰化、系统化与模块化的过程.[2]针对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共同找出任务的目标,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4.3 知识分析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具体的任务之中,通过分析具体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任务需要哪些的知识基础,解决单纯的理论讲解枯燥乏味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关系,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4.4 任务实施

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任务,理论的部分本着“先进、精练、实用”的原则,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深奥难懂的部分,更多的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实践操作的部分,教师做好领航者的角色,把握好方向,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味的强调对错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任务,此处解决学生怎么做的问题.

4.5 任务评价

在任务完成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者是具体的成果与作品,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评价.在具体评价方法中,不能简单以教师点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的优劣好坏,而应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明确其优点,找出其不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又该如何改进的问题.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学生具体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而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项目计划的制定者,是动态教学的调控者,[3]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的学习以鼓励引导正向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不仅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同时能让学生提前熟悉以后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目的与教学目标融为一体,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将就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是我院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研究的方向,希望能对其它院校相关课程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其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7-124.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工作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76—02

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工作分析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或技术全面了解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收集有关工作岗位信息的过程。开展工作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各类工作职位的特征、工作行为模式、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其结果可应用于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许多方面。只有做好工作分析,才能保证在人员招聘与录用过程中的适人适位,才能保证人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规范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因此,工作分析是有效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与前提。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工作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并最终完成工作说明书的编写;掌握观察、面谈、记录等技巧;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责任心、耐心等。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其中项目教学法无疑是一种适合的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法可以很好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协作学习,努力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1 。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是通过评价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其实质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的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并架起学习新知识的支点,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学生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仅仅起一个指导和辅助的作用。项目教学法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其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纵观工作分析的全部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各个教学项目如表1:

教学内容项目活动项目要求能力要求

1.工作分析的基础组织结构设计策划并组建模拟公司,绘制组织结构图,进行部门设置,绘制公司的部门设置总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

2.工作分析方法工作分析方法的选择同时结合两种方法收集岗位信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3.工作分析实施撰写工作分析实施方案制定模拟公司的工作分析总体实施方案和工作分析实施计划计划能力、合作能力等

4.工作分析结果编制工作说明书根据收集的岗位信息进行工作说明书的编写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5.工作设计对岗位进行工作丰富化对岗位进行工作丰富化,比较丰富化前后的情况创造力、协调能力等

6.工作评价用要素计点法进行工作评价运用要素计点法进行工作评价,熟练掌握要素计点法的步骤与要求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7.工作分析结果的实践功能设计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及标准根据工作说明书的内容,设计该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理解能力、整合能力等

三、《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现以《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的“工作分析方法的选择”为例加以说明,项目名称为“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收集××岗位信息”。

工作分析方法的选择是针对企业岗位的性质与特点,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系统地、客观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沟通有关岗位的信息,为工作说明书的编制提供依据。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不仅应当掌握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访谈提纲、整理分析岗位信息,还要能出色地与在岗人员进行沟通,顺利完成岗位信息收集的全过程。

(一)收集岗位信息的具体步骤包括五个阶段:1、学生分组,明确分析的岗位;2、确立任务,制定访谈提纲计划(设计分析问卷);3、实施计划、搜集资料;4、资料信息的整理与分析;5、口头阐述,评价项目。

(二)收集岗位信息的具体要求:1、组织分工:(1)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8人,每组推荐组长和考核代表各一名;(2)确定小组的工作思路:集体确定分析的岗位和信息收集计划(包括工作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计划)分工完成问卷的发放、回收和整理分工开展访谈、记录和整理信息成果展示及问题答疑由教师及各组推荐的考核代表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考核;(3)提出项目的完成要求:团队合作融洽、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仪表得体、态度诚恳、表达清楚流畅、谈吐自然、动作协调、应变能力强、资料搜集较全面充分、能运用多种资料搜集手段;计划设计清晰合理;在规定的10—15分钟内完成整个信息收集的过程介绍,过程连贯,并使考核小组感到满意;(4)各小组遇到疑难问题可以与老师及时联系。2、准备工作:(1)准确确定分析岗位、分析人员、分析方法;(2)有详细的小组分工计划。3、工作分析问卷的撰写和访谈提纲的拟定:(1)问卷设计合理;(2)提问设计合理;(3)较好地掌握访谈技巧。4、成果展示及问题答疑:(1)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在规定的10—15分钟内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阐述;(2)其他组员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发言小组所有成员解答疑问,该过程的时间为5分钟;(3)由教师与考核小组就各组活动的组织表现、内容完成情况、成果展示效果三方面进行评分。5、完成工作分析的内容需要大量时间发放、回收问卷、访谈与记录,要求各小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完成时间为两周,课堂展示时间为两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形成“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计划制定、信息搜集、任务实施、成果展示及评价整个过程,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2 。这样,学生对于工作分析的每一具体环节都有所了解。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因而实践能力会得以提高。

四、《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主体多以教师为主,影响了学生参与评价分析及开展自我反省的积极性。建议由教师与学生考核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共同进行评价考核,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企业对一些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或点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拉近了学生与实际管理环境的距离。

《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应从职业活动和工作要求分析入手,以培养实践能力为评价目标,结合教学实施的模块和项目,制定相应的评价项目、分值和指标,逐步构建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过,建议采取小组成员内部评价和小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

总成绩=组内评分×40%+小组评分×60%。

综上所述,在《工作分析与应用》课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达到意义构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能力的提升。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兰婷,刘东宝.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调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8,(2).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5

王俊凯 申传胜 秦丽伟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

摘要:岗位评价是薪酬设计的基础环节。目前常用的岗位评价方法是因素计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权重的确定。本文拟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山东电力公司岗位价值评估中,增强岗位评价的可操作性,为电力行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岗位评价 山东电力公司 因素计点法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电力企业具有国民经济产业和公益事业单位的双重性质,具有高度国家垄断和行业封闭性,人力资源改革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电力企业实行多年的薪酬分配早已不适合当今市场的发展,同工不同酬等不公平现象突出。科学的岗位评价(Job Evaluation)是解决薪酬公平性最有效的技术手段。

岗位评价的方法很多,国内外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以及因素计点法等四类方法。其中,排序法、分类法属于定性评估,属于主观评价法;因素比较法、因素计点法属于定量评估。由于因素计点法具有更高的客观性、精确性、可信度和组织适应性,因此企业在岗位评价过程中普遍应用。针对因素计点法,一些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Biman Das and Alberto Garcia Diaz,2001)从统计的角度建立岗位要素体系,检验各要素与岗位价值的相关性。(Sandipan Gupta and M. Chakraborty,1998)采用了模糊处理方法解决岗位排序问题,将预先设定的标准岗位进行模糊比较,从而得到待排序岗位的相对价值。(A. Spyridakos, Y. Siskos, D. Yannacopoulos, and Multicriteria,2001)运用多准则评价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问题,将岗位评价部门对各要素打分产生的偏差用线性规划处理,并反馈给岗位评价部门,从而进行新一轮的评价过程。岗位评价确定权重时,实质是专家对各评价要素进行打分,认为主观性较强,极大影响了指标的相对权重,同时在每一轮的评估过程中,专家再次打分的情况不可避免地受到上一轮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存在的缺点主要是指标间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性。为了克服这方面的不足,本文拟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山东电力公司岗位价值评估中,增强岗位评价的可操作性,为电力行业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山东电力公司的岗位评价

国网山东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26日,公司规模实力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岗位评价,公司面临诸多问题,如工作分配不均、员工岗位价值认识不足等。因此,我们进行岗位评价,为公司以后人力资源改革奠定基础。

岗位评价又称岗位价值评估或职位评估,是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岗位对组织目标的贡献大小,系统衡量每个岗位对组织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岗位相对价值的过程。

1.选取评价要素

根据对山东电力公司的市县供电公司的初步调查,结合其实际情况,决定采用要素计点法比较合理客观。因素计点法是用一定点数表示报酬要素的权重,对要素评价后加权求和,根据总点数确定岗位等级。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并结合山东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选取如下评价要素。

将上一步确定的评价要素再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各岗位的价值更准确度量。与评价委员会商定,结合电力企业的行业特征和山东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各评价要素的子要素。

2.评价要素权重设计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给各个评价要素赋权。层次分析法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划分层次,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目标,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岗位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图

(2)根据专家对岗位的打分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3)几何平均法计算准则层各指标权重

计算每个矩阵的相对权重并检验。

通过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的CR=0.043<0.1。

第五步计算各指标层对所属准则层的权重,并设定岗位总点值分设为1000点,根据权重配点得出表3。

三、岗位评价结果的评估

在山东电力公司内部,岗位分类是岗位评价结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此次岗位评价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果。岗位分类是指将所有工作岗位进行区分,从横向上,根据其工作性质进行划分,从纵向上,根据工作责任、工作难易等形成的岗位评价结果对岗级进行划分。

1.组织层面

山东电力公司根据岗位评价结果明确了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以及岗位对应的不同岗位等级,为定编定员、工作设计和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领导层面

山东电力公司的领导根据岗位评价的结果,结合企业员工能力现状,重新评定目前的人岗匹配程度,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领导通过比较和分析岗位要求与员工能力间的差距,对员工提升能力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建议,并给予员工相应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

3.员工层面

依据岗位评价结果,明确自己岗位在组织中的价值地位的贡献大小,另一方面,员工会有针对性的发掘自我潜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综上所述,山东电力公司岗位评价结果在组织、领导和员工三个层面都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转建,黄攸立.层次分析法在岗位价值评估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4

[2]樊宏,戴良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岗位评价报酬要素权重确定方法[J].价值工程,2004(7)

[3](美)乔治米尔科维奇,杰半纽曼,董克用等译.薪酬管理(笫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9-12

[4]冯进,冯燕.企业岗位评价应用环境与实施策略[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5]李广义.层次分析的岗位评价模型设计[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6]骆正清.AHP中不一致性判断矩阵调整的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6)

[7]Gary Deshl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th ed. Prentice Hall.2001

[8]Tardy van Sliedregt, Olga F. Voskui and Hank Thierry, Job evaluation systems and pay grade structures: do they mat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Dec.2001

[9] Biman Das, Alberto Garcia Diaz. Factor Selection Guidelines for Job Evaluation: A Computerized Statistical Procedure[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01,40 (3):259-272

[10]余顺坤.因素计点法岗位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6,14(1):76-80

[11]谢承华.AHP及其应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2)

[12]范存艳.岗位评估在薪酬设计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2004

[13]姜山.基于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的岗位评价[J].企业管理,2009(10)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企业 转型 培训 保障

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倡导“培养塑造人才回报社会”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资格、管理能力、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组建优秀人才队伍,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由部队转型到地方的施工企业,既要继承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地方施工生产的特点,符合地方建筑市场的要求。在这个在背景下,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重新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体系、制定符合企业的培训计划,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北京金港重庆分公司成立之初,就把企业的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分公司从制度建设、培训需求调查、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计划制订、培训费用及证件管理、培训组织和实施、培训效果评估7个方面开展工作的。结合金港总公司对重庆分公司人员证件的要求,从分公司人员培训需求调查开始,将人员培训需求与组织需要相结合,确保完成总公司对人员持证的要求,更好地服务项目的施工生产。

一、重庆分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

第一,以北京金港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手册第九章培训管理为标准,对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定义、工作程序、相关文件和记录作为分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的制度文件。

第二,重庆分公司组织人员编制了重庆分公司管理手册,第六章专门对培训工作做出了相应规定,具体细化培训工作的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三,制定了重庆分公司培训管理办法,建全了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分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常务副总任副组长,分公司副总经理任组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重庆分公司培训需求调查

第一,金港总公司与重庆分公司年初签约对持证情况提出的要求:

一级建造师总数5人次。其中:建筑工程专业4人次,机电工程专业1人次。

注册安全工程师1人次,注册造价师1人次;中级以上职称总数16人次。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次,中级工程序列职称12人次(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齐全);中级及以上经济师2人次。

员岗位证书持有量70人次。其中:安全员B5人次,安全员C10人次,试验员5人次,测量员5人次,资料员5人次,施工员10人次,质检员10人次,造价员5人次,材料员5人次,合同员5人次,劳动力管理员5人次。

第二,重庆分公司从企业战略意图、企业文化、工程(质量、安全、施工)特点几个方面考虑,结合员工绩效考核工作,采用与员工主管领导座谈等形式从企业角度对员工培训提出企业的建议。

第三,结合企业对培训的规划,对个人的培训需求通过个人自我分析法、动态需求分析法,采用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分析。

第四,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种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目前尚不存在但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因此培训需求分析不仅应立足于现在,更应立足于组织发展的未来。

动态需求分析法定义:是指某位员工到了指定岗位后,其现有能力与岗位要求以及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所对应的培训课程。

自我分析法定义:自我分析法指个人对企业有关信息及自身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析和判断自己的培训需求。

三、培训体系建设的流程

培训体系建设的准备主要包括岗位体系、构建胜任素质模型、岗位能力分析、岗位课程匹配四个方面。岗位体系就是要明确岗位序列、岗位等级、岗位职责、岗位评估体系、岗位任职资格、岗位职业发展六大要素。胜任素质,在组织管理中是指驱动员工取得卓越绩效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等素质的集合。

培训体系建设流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与培训评估和改进。

四、培训计划制订

在确定“培训什么”和“谁来培训”后,就要制定指导培训活动开展的方案,即培训计划。

1.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在综合各部门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战略和发展规划,最终确定2013年公司的整体培训计划。

2.培训计划编制的原则

考核培训按照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可分为一般培训、分级培训和专题培训三类。一般培训就是考核知识的普及教育,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培训内容程度浅,二是要求深入简出,通俗易懂。分级培训就是根据考核人员的级别层次和实际水平,分别进行不同程度和要求的培训的一项原则。分级培训可以在一般培训基础上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分级培训通常分为现场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人员、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这五个层次。专题培训在分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对施工组织计划、绩效评估、施工方案的编制等专业性强的培训。

3.培训计划的内容及实施

(1)岗位技能培训。结合岗位任格资格进行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绩效考核中评价与组织要求有差距的人员。培训内容主要结合施工企业实际,对岗位知识及新技能的培训。培训的实施,结合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按照培训计划由各部门负责人统一组织,人事行政部备案。

(2)资格证书培训。第一,执业资格的培训、职称培训、施工企业8大员培训。培训对象是根据施工生产需要,个人申请,部门提出培训,总经理批准列入年度培训计划的人员。培训内容是取得资格证书所要具备的知识。培训的实施,由人事行政部结合培训报名时间、外部培训班培训时间组织培训工作。

(3)管理晋升培训。是指管理者晋升、岗位变动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对象由各部门负责人、或总经理提出。培训内容:对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重点应侧重于观念、理念方面,此外还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管理理论和技能,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过程控制、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培训实施:为提高企业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水平,适应企业发展对管理能力的要求,聘请专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的管理课程培训或参加脱产培训班。人事经理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培训的启动由人事经理具体实施。各部门经理将部门内培训计划交人事行政部,由人事经理报总经理审阅。

(4)制度文化培训。是指向受训者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明确岗位责职、签订岗位责任书等内容。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外部新聘的人员、组织内部轮岗、轮换及晋升的人员,以及由于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引进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的性质、文化、产品及服务、规章福利、行为规范等,组织业务、岗位职责任及标准和业务知识,组织的自然环境、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员工组成和工作流程。培训实施:为了使受训者在短时间内熟悉公司环境,尽快进入角色,人事行政部组织员工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部门负责人有督促本部门新入职员工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责任。因公不能参加入职培训者应至少提前1天通知人事行政部。

(5)提升岗位任职资格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所有在职职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培训的实施:各部门制订本部门培训计划时,确定培训方法;人事行政部组织发展专员负责提供业务上的指导;严格按照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执行;将培训记录、培训资料及时交人事行政部存档。

五、培训费用及证件管理

培训费用预算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填报的培训需求,合理制定本年的培训预算。培训费用与施工产值、人员招聘、工程规模挂钩,动态调整,确保企业施工发展的需要。

公司视员工工作需要安排员工外出接受培训,员工在外出培训之前必须与公司签订培训协议。外出培训视同出勤,员工经过培训考取相应证件后,持有效发票到公司报销同时将证件交公司人事行政部存档。

注册证书注册在公司的奖励:注册证书在公司注册的,发生报名费、考试费、继续教育费、制章费由公司给予报销。相关职业证书包括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会计师。

证书注册公司工资调整说明:对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已在单位注册的员工,根据其工资级别,按就近原则上调工资。上调标准如下: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2000元/月;一级注册建造师(市政)3000元/月;二级注册建造师1000元/月;注册造价工程师1500元/月;注册岩土工程师9000元/月;注册会计师CPA 1000元/月;注册税务师1200元/月。

六、培训效果评估

1.培训效果评估的定义

企业在某一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结束后,需要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查,以便了解培训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效益及效益的大小。

2.培训评估流程

培训评估的目的:进行培训的认识、技能、绩效、情感认同及回报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标准:一般经过目标分解、拟订出具体标准、标准讨论、实验调整四个步骤。

制定评估方案:确定评估层次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确定评估参与人员。

收集评估信息: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培训评估的方法:选择观察法、360度考核法、绩效考核法等方法进行评估。主要依据绩效考核法进行评估。

培训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培训项目概况、培训评估概述、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反馈:向学员、主管领导反馈评估结果,达到激励的目的,并通过效果评估进一步改善培训项目。

2013年培训工作投入资金比2012年增加20%,企业获得的施工产值经济效益增加了50%,比上年利润实现增加了50万元,培训费用占增加利润的10%。企业在培训中获得了经济效益、高素质的人员资质。个人通过培训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奖励政策的兑现更激励员工不断的学习、重视培训工作,分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创造了条件。下一步,分公司将完善培训结构,使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广大职工,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员保障。

(曹洪启,男,1972年8月;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培训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姚望春编著.员工培训实务(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172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7

20xx培训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1长期以来,计划制定的自上而下性、行政命令性以及信息收集的拍脑袋决策性,使得企业培训部门一直陷于很想做好企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但各业务部门、员工始终不满意的恶性怪圈。那么,企业培训年度工作计划如何开展,怎样开展?已经成为摆在企业企业培训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培训全年工作计划是配合企业年度工作目标、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有力保障,一般来讲,设计年度企业培训计划主要有三个目的:

可控化:通过采用调研确定需求、对比确定内容、成本倒推培训内容、忙闲拟合培训效果等方式,科学合理的设计年度培训计划,以实现企业层面培训工作可控。

针对性:通过采用多元化的培训需求调研方式,尽可能全方位的了解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需求分析情况。

可测性:在设计具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频次及培训覆盖率的时候,做好培训计划制定的事前工作,通过培训效果的历史数据对比、分层分类图表分析、有效培训形式的聚类分析等方法。

从培训需求的源头出发,结合企业整体培训经费情况,针对每类培训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实施方式、培训评估方式,清晰界定培训对象、培训效果责任主体,确保培训效果的可测性。

首先,企业的年度培训计划工作必须服务于企业上一级主管部门对企业培训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必须服务于企业自身的战略要求及年度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企业自身企业培训工作现状全面展开。

其次,充分考虑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适当弹性的原则;促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原则。培训需求分析涉及三个层次的分析,分别是“公司决策层面的分析、执行层面的分析、具体岗位工作人员的分析”。这种分析结构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现在及未来的培训需要,从而可以提高培训需求分析的合理性、真实性、有效性。

第三,在进行培训需求配比分析的时候,充分考虑培训内容、课时、培训方式、师资配备、培训经费、培训对象等的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需求配比模型,确保培训计划可控、可行。

第四,在确定了企业培训工作计划的具体框架之后,需要设计分层、分类、分级的企业培训工作计划。培训计划初稿出台之后,建议企业进行内部讨论、确认、修订以形成征求意见稿、审核稿,并经公司领导批准,形成报批稿,最终形成下发稿,以指导企业及下属各单位的企业培训工作。

20xx培训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2为了提高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有效的培训,做好培训的基础是要有可行完整实用的培训计划,现将20XX的培训工作计划如下:

一、培训的总体目标

1、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2、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3、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

4、加强公司操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原则与要求

1、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2、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委培训为辅的原则,组织职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集中授课。

3、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20xx年,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20天;一般职工操作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30天。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1.组织各部门集中授课培训,再根据培训的实际情况进行做卷考核或者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附培训课程安排表)

2、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并加强对外出培训人员的严格管理,培训后要写出书面材料报培训中心,必要时对一些新知识在公司内进行学习、推广。

3、新员工入厂培训。20xx年继续对新招聘员工进行强化公司的企业文化培训、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培训。每项培训年不得低于8个学时;通过实行师傅带徒弟,对新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试用期结合绩效考核评定成绩,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考核优秀者给于一定的表彰奖励。

4、在岗职工培训。要继续对在职人员进行企业文化、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公司形象等方面的培训、每项不得低于8个学时。同时随着公司的生产产品的增加要及时的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0天。

四、措施及要求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各部门要积极参与配合,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实施计划,实行指导性与指令性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在开发员工整体素质上,树立长远观念和大局观念,积极构建“大培训格局”确保培训计划开班率达90%以上,全员培训率达95%以上。

(二)培训的原则和形式。按照“谁管人、谁培训”的分级管理、分级培训原则组织培训。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培训中心抓好新员工和在职员工轮训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形式上,要结合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外培与内训相结合,室内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选择最佳的方法和形式,组织开展培训。

在企业改革大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新时期所给予的机遇和挑战,只有保持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为企业造就出一支能力强、技术精、素质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员工队伍,使其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0xx培训部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3近期为一个公司明年的培训进行一个全面的安排,拟定了一份简洁实用的员工培训工作计划,让大家分享的同时是想听听有何更好的建议,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为了提高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有效的培训,做好培训的基础是要有可行完整实用的培训计划,现将今年的培训工作计划如下:

一、建立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和车间班组的三级培训教育体系

一级培训是集团公司负责集团大政方针、公司文化、发展战略、员工心态、规章制度、管理技能、新技术、新知识等前瞻性教育和培训。培训对象为集团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集团全体管理人员。组织部门为人力资源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

二级培训是各分公司负责对本单位班组长以上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司企业文化教育、本单位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负责人为各分公司总经理。每月一次,每次不少于一个半小时。

三级培训是各车间班组负责对所管辖的全体员工的培训,主要内容是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工艺技能专业知识、作业指导书等,负责人是各车间班组的负责人。培训时间是每周不少于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利用每天的班前会班后会,反复学习本岗位职责和安全操作规程。

二、各分公司专业业务技能知识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一是工艺技术知识的培训,二是机械设备维护和保养知识的培训,三是生产管理知识的培训;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

三、各部门(如销售、财务、采购、人力资源、国际贸易、办公室)专业知识的培训由部门负责人组织进行,主要内容就是本部门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结合工作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专业问题,进行探讨培训交流,教会下属如何去做好工作,提高下属的专业技能,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培训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就是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产品质量。

四、新员工的岗前培训:新员工集中招聘八人以上者由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培训,不得少于三天,主要内容是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产品介绍、通用规章制度和通用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到车间后(或班组)进行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的培训,第一个月内在车间实际培训不得少于6小时,使每个员工到岗后明确本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本岗应知、应会,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本岗位工作做到什么标准,明确本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新员工在上岗二个月后要有书面考试,考试成绩纳入试用期转正的考核评定中。对于平时补充招聘到岗的新员工人力资源部每月集中进行一次岗前培训。

五、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培训计划的有效运行要有组织上的保证,并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对培训结果要跟踪。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档案,把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训作业上交等情况纳入档案管理和全年的考核之中。考核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培训组织者的考核,二是对员工参训后的评价和考核;要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培训工作真正成为公司的基础工作,培训真正起到作用,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素质,并使之能科学、扎实而又有效地开展起来,变员工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以适应公司的转型和高速发展,塑造学习型组织,体现公司和个人的价值。

六、要求:各分公司各部门拟定本单位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年度工作计划于一月十日前报主管领导;培训计划要认真去做,细化到每个月进行几次,培训计划中要明确培训的组织者、责任人,培训时间,培训主题及内容,培训形式,参训人员,培训主讲,培训要有记录,对培训结果要进行评估和跟踪;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严格按培训计划执行;人力资源部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指导。

分析岗位工作计划篇8

一、电力企业培训体系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企业已经普遍开展了培训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目前许多电力企业的培训体系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主要如下:第一,企业缺乏系统的战略培训体系,经常为了培训而培训,导致企业资源浪费;第二,培训内容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如很多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的晋升培训和轮岗培训进行区分,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培训和员工的实际需求脱离,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和个人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普遍问题,本文以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结合对大型电力企业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学习地图为基础的战略性培训管理体系建设,明确了企业的整体培训战略规划方法,包括日常培训、轮岗培训和晋升培训等。下面以某省级电网公司的培训系统改进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二、基于学习地图的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以某省级电网公司为例

1.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该省级电网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实践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整体思路,逐步建立了培训、评价、调考、竞赛、鉴定、取证、定岗、晋升等相关工作制度,但由于各工作制度归口公司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处于“交通警察,各管一段”的状态,还未实现员工人力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同时,新时期下公司的创先发展也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工作要求。因此,需对公司、对培训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和重构。

2.解决方案

在上述背景下,为了完善企业的整体培训系统并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参考国内外电网企业的先进实践,结合该省级电网公司现状,设计出了一套完整明晰的基于学习地图的培训体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分析工作岗位。针对该省级电网公司的岗位设置,分析核心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需求,合并工作职责相近的岗位,划定岗位族。同时,结合该公司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各岗位族的职业发展通道,绘制出相应的职位地图。

(2)优化胜任力模型。首先,确定岗位的绩效标准。根据确定的岗位工作人员,分别从绩效优秀与绩效普通的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通过问卷调查、原始资料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与工具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编码。然后,根据编码后的信息资料,对确认为该岗位要求的胜任力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优化胜任力模型。

(3)设计学习地图体系。首先,根据以上收集的胜任力描述信息,挖掘该岗位胜任力的关键要点。其次,确定培训对象,进而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及方式。然后,整合企业已有的培训资源,并从市场购买或公司自行开发设计模块化学习单元,形成学习地图所需的学习内容。最后,依据上一阶段岗位胜任力的分类与分级,相应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与分级,形成各岗位族的专业技能类学习内容以及较通用的管理培训类学习内容。

员工根据自身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按照学习地图提供的职业发展学习路径,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参加培训。

3.实施效果

经过对学习地图体系的设计和运用,该省级电网公司的培训体系和培训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培训计划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学习地图的运用,该公司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坚持以“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以“学习地图”为培训工具,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核心,抓好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大幅提升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辅助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

(2)打造了分级分类合理、功能完备的战略培训体系。整合公司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三级(公司级、分子公司级、地市级)三类(综合类、技能类、管理类)培训架构,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的公司教育培训体系。

(3)实现了培训课程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培训。以公司岗位体系为基础,依据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及评价标准,规范各类人员的岗位培训课程,在构建学习地图的基础上,建设以公司一体化培训课程为主体、各单位差异化特色课程为补充的培训课程资源库,实现了课程资源共享,并有效避免了重复培训。

上一篇:出纳岗位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企宣岗位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