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30 00:20:48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1

明确规划目标,重视支持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的《“十二五”时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和2011年 “人才强校计划”别提出了“实施人才提升计划,完善人才资助和激励措施,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途径和渠道,有效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人才培育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建立青年教师的培育体系,培养青年教师就是培养青年英才,要分学科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搭建快速成长的平台,切实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精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人才”。2012年,学校人才工作会进一步通过《关于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工作的意见》,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的力度,重点加大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下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培养与资助;依托学科建设平台,通过向重点学科倾斜,建设团队和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资助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资助。

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2008年,成立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培训学校,旨在深化落实学校应用性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不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和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2012年,成立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Center for 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CFD,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下设发展中心指导委员会(校领导和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聘请兼职校内外教学名师)、发展中心办公室(副处级单位,设立专门职位3人~4人,挂靠校人事处,业务相对独立运行)。2012年3月,教师培训学校纳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中心作为促进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服务机构,致力于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与服务平台。主要职责包括:一是作为学校教师培训主责部门,承担全校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指导和培育等工作;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特点,聘请教学名师,为教师提供教学理念和技能、研究能力和方法、学术道德和师德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进行教师发展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开展相关教育科学研究,进行教师评价、教师团队和教学效能方面的研究,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三是举办教师发展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教育教学研究。四是提供多样化教师教学咨询指导服务。创建适合学校特点、专业特性、教师个人特质的多样化教学咨询指导机制,开展教师心理咨询等服务。五是促进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组建和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共同体,促进不同学科专业教师间交流与经验分享。

开发教师发展系列活动,构建教师发展院校培训支持体系

经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业发展方面希望得到学校帮助的需求重点各不相同,但中青年教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各方面的需求都很强,因此,应该成为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和服务的主流群体。而在不同的年龄段,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表现出不同特点,如何根据这些不同需求来设计和开发适合中青年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支持方案,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立足教师实际发展需求调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计开发了以下比较成熟的品牌活动:

1.面向新教师,组织开展新教师研习营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每年新入职教师进行职业导入教育,每学年秋季学期组织。内容包括校情介绍、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技能提升、师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辅导、团队拓展训练等。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和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工作要求,树立信心,为自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落实学校人才工作会精神,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新教师入职教育方案,研习营从新入职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转变培训为主的活动方式,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系列拓展活动,开设了走进联大、互动拓展、执教能力培养、教学观摩与交流、职业发展导航、在线学习等6个模块的活动,帮助新教师“进校门、进课堂、进团队”“近名师、近学生、近管理”,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生、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其中,在执教能力培养阶段,以“让大学课堂更具吸引力”为主线,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聘请教学名师担任小组导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和实战演练与公开观摩点评。同时,与学校教务处合作,组织开展了“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系列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组织1轮,为期2个月,受到新教师好评。

2.面向新晋升副教授等特定群体组织专题培训班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教师队伍中的关键群体,围绕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创新性问题,面向全校不同层面的教师,适时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满足不同教师群体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贴心服务与支持。中心每年面向全校上一年度新晋升的副教授,开设专题培训班,以新晋升副教授的学术能力提升为主线,完善设计了培训方案,开设了教师职业发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改革四个模块的培训,并组织学员结合学校的科研和教育科研课题申报,进行分组申报的实战演练和专家点评。培训班按学科类别分组,由学校相关学科带头人亲自指导,旨在提升新晋升副教授的学术能力。同时采用专题讲座、学术互动、科研项目申报模拟、在线学习等形式,并组织优秀学员赴兄弟院校交流学习。

此外,教师发展中心还根据学校和教师发展需要,组织名师面对面、教师实践计划、中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教师发展论坛和教师职业发展导航等系列活动,对在教学、科研中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教师提供咨询和帮助。

3.实施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在职教师教学发展

由校教务处牵头,实施“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2010年,学校召开教育教学工作会,出台了《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奖励暂行办法》《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意见》系列文件,明确将“教师执教能力提升计划”列入学校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提升教师执教能力作出了制度规划。学校先后组织了市(校)级名师开放课堂、与北京科技大学“大手拉强手”、举办“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等活动,要求各教学单位组织中青年教师深入校内外名师课堂系统学习、观摩,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聘请国内外教学督导专家、教学名师、专家学者等来校举办讲座;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截至2012年,约400人次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为期一学期或两学期的系统观摩学习,累计1,000多人次教师参与讲座。2011年,学校启动每学年1次的“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和“教学优秀奖”评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和讲课技巧凝练。2012年,学校进一步将“中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比赛”定位于中青年育苗项目,为“教学优秀奖”提供优秀比赛选手,而“教学优秀奖”则直接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做遴选和人才储备,通过比赛,培育产生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依托学院分中心,开展教师发展特色学术与实践活动

中心积极支持相关特色学院和学科设立教师发展分中心,开展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例如,旅游学院分中心于2011年3月启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期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与行业企业合作,提升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和服务能力。学院实施“教师企业(行业)实践行动计划”,派出19人参加企业(行业)实践,选派6名青年教师到北京市旅游委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坚持每年举办“首都旅游发展论坛”“《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等活动,目前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旅游界的品牌学术活动。商务学院分中心以双语教学为抓手,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和素质,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先后选派65名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学习,帮助青年教师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国内外培训、积极推进网络学堂建设、加强全英语(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与交流、基本功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艺术与技巧、教育技术应用等全面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目前,学院承担全英语教学的教师33人,其中专业教师达到32%,成为学院的鲜明特色。应用科技学院分中心建立青年博士俱乐部,以思想活跃、开放交流、学术自由、交流平等为特点,受到教师欢迎,不仅青年教师踊跃参加,一些教授、副教授、老讲师也参与其中。俱乐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主讲课程的建设思路、青年教师科研方向与方法交流、科研实际问题解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交流、宣传工作交流、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取舍观、电商信管类课程改革方向与思路探讨等。

引入全国精品课程和名师资源,建设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平台

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平台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集中全国优质教学资源,整合研发用于解决校级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服务项目。目前,学校借助这个平台建立了自己的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学习平台,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发的在线培训课程及相关资源和活动直接接入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同时可以在平台上开展校本培训和师资培训管理。现在校级教师发展在线学习平台已经有1,340门课程,并且计划每年新增200门左右,这些在线课程可供本校教师直接选课参训,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和数量进行组合上线,所选课程及公共辅修资源面向全校教师开放,培训有效期一年,参训教师不限人次。在线学习的方式普及丰富了教师课余学习的方式,教师自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不受空间限制,课程内容丰富,还有名家讲座,从多角度拓宽教师视野,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目前,学校已出台政策让所有教师通过本系统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并计入继续教育学时。

教师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重要领域,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基础保障作用,加强教师发展研究和探索实践,任重而道远。因此,建构合理的教师发展院校培训支持体系对于促进高校教师发展能给予很好的保障作用。

本文系北京市委组织部2012年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集体项目《北京联合大学中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支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F-06)的研究成果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2

论文摘要: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创新理论的研究,要灵活多样,寻求多种途径,利用虚拟实验室及网络等现有资源,开展开放式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利用远程教学,将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以网络资讯平台为基础,通过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规划人力资源,以就业为核心的现代化的传输手段,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努力建设一个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能沟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产、教、学信息平台。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网络资源教学,将以课堂传授及网络资源教学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校企合作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的有机结合,开设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使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很好的培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以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落实到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创新理论的研究中。

一、实验实训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一)开放式实验实训。开放性实验实训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学习的机会和进一步实验实训、探究式学习的机会,促进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资源的有效模式,是学分制中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我院于2006年在信息系实验室实行了开放式实验室的试点工作,学生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虚拟实验室投入使用。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如单片机、数控编程等枯燥、难懂的课程,实验多,实验受条件限制大的特点,开发cai课件和建设虚拟实验室。如数控仿真系统、单片机仿真系统(mcs—51系列),plc控制实验装置(虚拟与实际硬件结合)、电工网络教学系统等。通过虚拟实验室,能够通过计算机模拟一些实验现象,为虚拟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仿真、网络同样能够身临其境地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三)远程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一、开展远程教学。不断丰富和创新远程教育培训方式,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有效解决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和空间不足的矛盾,也能减轻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如我校与上海艾奇杰-番茄主义西餐厅合作,实施烘焙远程教学培训。

二、实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提高实训教学的比例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近年来,中心利用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构建了“三层次”实训和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实训、实验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学生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设计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实训、实验”教学平台,实施实验教学贯彻pbl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实验,因材施教。

(二)实验室要发展,就必须寻求多种途径

(1)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基地。

(2)采用校企联合办建实验室。联合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通过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实验室建设必须与学生的创新相结合,通过联合办学,学校既可以紧跟实验设备、实验技术的发展,又省去了大量更新设备的费用。

(三)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强化实验实训效果

高职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高职教材建设,以加强实验实训效果。高职教材要体现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我院在实验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和“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培养的基础上, 学校教师与实训基地的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联合开发校本课程与教材,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我们经过探索,总结出“感知参与质疑合作发现总结”的教学模式。

三、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质量管理体系

(一)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当前,我院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训练计划、大纲、考核办法等实践教学计划管理办法及质量体系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过程图;聘请基地技术骨干参与实习指导,负责实训内容的实施;及时将岗位中的新标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知识引入实践教学中,以保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并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二)实训教学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

近年来,针对沿海地区急需懂得现代制造技术、能熟练操作数控设备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情况,我院专门组织机械自动化、数控等专业的学生培训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ug和pro-e软件等实用软件的使用;针对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人才的急需,我们组织机电系学生进行了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实训;针对苏北地区也出现人才短缺现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难招,尤其是淮安地区的需求,我院组织信息系学生培训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这样,把学生就业后的上岗培训和就业前的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以网络资讯平台为基础,共汇厂校川流的共生生态

(一)建构资讯网络平台

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保障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大力推广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我院借鉴其他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的经验,提出了建立“合约式”校企合作办学的要求。我校于与昆山达鑫电子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比较成功,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温先生的千乡万才计划,我校开展网络互动平台的设计,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网络互动平台设计依据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网络互动的方式:同步性还是异步;完整的网络互动平台的组成:网络互动支持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管理系统、网络互动开发工具及网络互动资源及人力资源的规划。有了这样的设计考虑,我们才能实现高效的网络互动平台。

(二)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

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将通过以就业为核心的校园液晶电视传媒用现代化的传输手段,将大量的新实事闻、课务信息等通过视频的方式直接在校园内滚动播放。努力建设一个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能沟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产教学信息平台,为我校的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快捷、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三)利用学校现有的硬件资源,规划人力资源

设立人力规划流程图,设计一个网站放在校园网上,网页完成后将相关信息放在《炎黄网络互动平台》上。供广大师生及企业用户浏览,实现运行,并设置沟通的平台交流信息,可通过语音或邮件的方式,实现交流的同步与不同步,达成厂校人力资源互动互补。

(1)我校曾与振维电子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由振维电子提供培训教材、实物产品及简易设备在炎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专业师资由振维电子方工程师和本院资深教师组成;(2)学院与企业共同研究当前企业发展情况及对所需人才规格的需求。选派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下厂挂职,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

五、结论

我院通过利用实验室网络教学资源、开放式实验实训、网络资讯平台、远程教学、电视式校园媒体平台,开展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质量管理体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学校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中国教师报[r],2006,10,24

[3]范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和实践.东风高级技工学校党工部[r],2008

[5]李坚利,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规划

0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人类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变得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基于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电子文化的发展给传统的书本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更使教育领域的课堂模式、教学手段、学习方法、课程教材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其应对策略,是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谁抓住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动权,谁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特点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被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多种理念。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以拓展实现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化;多媒化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教学信媒一体化。从教育层面上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必然导致教育过程信息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及提供帮助。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环境虚拟化:网上活动空间是一个空间距离为零、时间维度具有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学社、虚拟出版社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特点是涉及面广、任务重、项目复杂,同时由于与原有系统的整合问题,整个工程时间跨度较长,因此规划在分阶段完成整个系统的实施。

总结以往实施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整个项目划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基础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基础平台的建设,同时要选择能在短期来产

生效果的应用系统,从而为为后续阶段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包括: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信息交换平台、综合信息服务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完成主要应用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的整合,同时选择综合性全局应用进行建设。

(3)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第二阶段的深化建设阶段,其总体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建设成果上,继续深化各应用系统的整合,推动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同时全局性业务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

(1)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

(2)综合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

(3)教学资源库建设。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

(4)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开发完成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5)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6)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4 结语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考虑,以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得数字化校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徐捷.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4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转方式,关键靠科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信息化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高效匹配和定向推送优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在节目中首次全面系统阐述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建设思路,从农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的关系、构筑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依托云平台全面推进农业科教信息化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讲解。唐司长指出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平台,将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

教育部2016年起实施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教育部网站近日《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我国将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国家中职示范(重点)学校自2016年起,其他中职学校自2017年起,每年质量年度报告。这项行动计划提出,在3年内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更加健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完善。

江西将整合中职教育 重点办好300所以内达标中职校 江西省教育厅近日联合多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以撤销、合并、划转、建设等措施,整合中职教育资源,在全省重点办好300所以内达标中职校。

甘肃省建立县级职教督导评估制度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甘肃省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方案(试行)》,决定从2016年起,对甘肃省所有县市区进行一轮县级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督导评估结果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从2016年起,各市州制订分年度督导评估计划,到2020年对所辖县市区进行第一轮督导评估。武乡县探索“培训机构和大专院校相结合”模式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农委协调县农广校积极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组织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产经营型核桃产业培育班的300名学员统一到山西农大进行培训。培训过程中,县农广校与山西农大共同为参训学员设置了小班教学的模式,即300人分为4个小班授课。在师资方面上,为学员配备了农大的一线教师,从核桃品种选择、栽培、管护、收获等环节环环相扣,无缝连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通知指出,《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摘自《中国教育报》)

今年中央安排5.5亿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

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5.5亿元,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为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训一批“种子”教师。

据介绍,中央本级财政将从今年起,每年拿出5 0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具体内容包括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班主任教师培训、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今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用于“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重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在天津召开

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中国职教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举办

近日,中国职业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在大连举办,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论坛以“对接、合作、共赢”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负责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教育、经济领域专家等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全国20家高新区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与27所职业院校现场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

6月24日,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拉开帷幕。本次大赛由教育部、天津市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6部门与单位共同主办,来自全国37个省、市、区等地近4000名选手齐聚津城,展示我国职业教育的风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

据介绍,今年大赛分14大类42个项目,其中高职组比赛项目4大类7项、中职组比赛项目10大类35项。大赛期间,将举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职业教育国际论坛等。大赛同时举办人才现场招聘会,来自全国40余家企业提供500余个岗位,涉及13个比赛项目,有的企业深入赛场,选拔适用的人才。

首届天津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举办

6月26日,首届中国天津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今天在天津市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曹小红出席了论坛。

鲁昕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切实履行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水平。本届论坛是“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等三校联合成立理论计算机研究中心

6月21日,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成立仪式。据悉,三校将通过学生交换、师资交流和联合开展国际研究项目等方式,在日趋重要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开展广泛的校际科研教学合作,整合利用国际优秀计算机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云南省2009年起,每年拨款2 000万用于民办教育

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召开民办教育表彰大会,授予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昆明扬帆贝贝幼儿园等20所民办学校“云南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云南省首次对民办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据悉,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拨款2 000万元用于民办教育的规模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表彰奖励,今后云南省将实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设民办学校教师培训、实训基地,每年遴选50名校长、500名教师作为省级优秀校长骨干教师进行培养,建立优秀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制度,每年派遣1 000名公办学校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

东莞石碣镇每年设100万资金扶持民办教育

近日,东莞市石碣镇制定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实施办法,建立政府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制度,每年设立100万元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该镇民办教育。据悉,该资金80%用于奖励项目,20%作为机动资金,该镇将根据民办教育、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点扶持。

广州市每年千万专项资金进行扶持民校

6月3日,东莞市出台《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规定,东莞市政府将从今年起至2014年,连续5年每年安排1 000万元,设立东莞市民办学校扶持专项资金。1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中,每年将有50万元用于扶持1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2所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每所40万元;民办高中(含完中和多层次学校)3所,每所30万元;民办初级中学2所,每所20万元;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46所,每所10万元;民办幼儿园56所,每所5万元。

江苏部署2010年

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日前,2010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在省电化教育馆召开。会议表示,2010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将继续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围绕全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在“一网、两库、五平台、多服务”等方面展开工作,即:建好江苏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着力打造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服务平台、社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做到网络、资源、服务三个全覆盖,切实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服务。

宁波首次中考招生网上咨询活动圆满结束

6月14日,宁波市首次中考网上招生咨询活动成功举行。此次活动依托宁波教科网平台,由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中心予以技术支持和全程监管。各直属高中每校安排10位教师应对网络咨询,并且保证每个帖子在10分钟内得到回应。据统计,此次网上咨询活动的总点击量达到75万余次,学生和家长们共提出了1 479个问题,平均每帖的浏览量达到519个,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2 893人。(张光明/文)

浙江省送教育技术培训首站活动在安吉进行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积极开展为全省30个县(市、区)送教育技术培训活动,6月3日,送培首站活动在安吉进行。教育技术中心组织了由优秀学科教师、教研员和教育技术专家、技术员组成的省级教育技术培训讲师团,集中各方优势,将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直接送到有需要的县(市、区),通过举办讲座、进行示范课、公开课和现场点评等形式,使农村教师了解新技术、新理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余姚市举行首届小学生美术学具手工制作现场比赛

5月28日,余姚市电教中心举办了市首届“大风车杯”小学生美术学具手工制作现场比赛。全市一百多所小学认真组织,精心选拔,最后挑选出158名选手来电教中心参加了本次现场比赛。选手们在规定的时间,发挥想象,运用线材组合和粘贴的创作方法,通过“盘盘转转”制作出了一件件非常优秀的作品,这些富有大胆想象力、充满生活情趣、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赢得了评委及老师们的称赞。

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评审会在杭州召开

5月20日,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对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进行立项评审。据悉,近年来,教育技术在推进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加快教育理念的转变,推进加快工作重心的转移,推进加快育人模式的转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调动高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开展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积极性,提升教育技术队伍的研究和服务能力,提高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从2010年起,开展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浙江省首次开展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研究工作。

江西安排6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班班通”试点工作

近日,江西省将安排150万元电教经费用于农村中小学“班班通”试点工作,再由市、县两级按照1:3的比例配套450万元,共计600万元,装备40所左右的农村初中和乡中心小学。试点工作将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班班通”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改进农村中小学教与学的方式,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同时为全面开展“班班通”建设工作探索经验。

邢台市举办人教教学资源网服务器应用研讨会

6月11日至12日,邢台市教育局在内丘县举办了人教教学资源网服务器应用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构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应用。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邢台市将在隆尧县、沙河市、任县、威县、宁晋县、邢台县等中小学校逐步实施建立人教教学资源网服务器管理与应用的长效机制,组织学校教师开展应用培训,努力为教育教学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祝卫国、高利辉/文)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三菱电机放电加工机实训室”

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近日,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共同签署了“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三菱电机放电加工机实训室”建设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菱电机将无偿提供给学校6台先进的放电加工机,线切割与电火花机床各3台,并提供相应技术资料与新产品信息。还将不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安排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交流,以拓展教师专业视野,掌握技术发展动向。学校则提供专用实训场地与实训教师。双方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探索校企合作之路。(摘自《上海教育技术装备》)

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召开

“上海市普通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座谈会

近日,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召开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座谈会,会议围绕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创新实验室建设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创新实验室建设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推进工作,既可以学校为单位,也可以区域为单位,还可与高等院校、中职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师资和实验室资源。创新实验室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应分批分期进行,建议优先选择相关课程、师资、装备、实验项目、评价方案、运作制度等基本成型的项目及学校作为先期试点单位,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分批建设。(摘自《上海教育技术装备》)

江南大学“三防联动”创建平安校园

创建“平安校园”,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江南大学把“平安校园”建设、维护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院、部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学校研究细化实施方案,实现“技防、联防、人防”三防联动,即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奠定平安校园“技防”的重要基石;建立警校共建合作平台,构建平安校园“联防”的有效形式;强化“源头”防范,筑牢平安校园“人防”的坚实基础,逐步形成建设“平安校园”的长效机制。

湖北省中职学校选手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近日,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湖北省代表团充分展示了湖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了中职学校师生的风采,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共获得一等奖8名、二等奖18名、三等奖17名,较去年增加了2个一等奖和5个二等奖。

山东省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项目启动仪式在烟台举行

6月28日,山东省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项目启动仪式在烟台举行。该项目协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 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威海职业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德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改革。启动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山东省世界银行贷款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湖南省积极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日前,湖南省教育厅表示,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切实加强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不断丰富集团化办学的内涵。要按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建设;二是要大力推进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三是要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四是要着力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

西华大学“汽车测控与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获省政府授牌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工作全面启动教育部近日在北京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工作会议,这标志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修订工作全面启动。义务教育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编、教材编写出版单位负责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部分专家出席会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向所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颁发了纪念证书并发表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高考制度须坚持, 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在教育部新闻会上表示,高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考”的问题。高考制度必须坚持,高考改革势在必行。杜玉波表示,围绕推进高考改革,国家教育考试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也即将成立,将对考试改革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对高考改革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教育部:暑期各地中小学要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教育部网站日前发出预警通知,指出夏秋季节是血吸虫病感染的高发季节,目前已临近学校放暑假,各血吸虫病流行区中小学校要在暑期放假前对全体学生集中进行一次血防教育。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在近期对本地区中小学校血防教育工作作出部署,保护学生避免受到血吸虫感染。

人社部教育部正在总结教师职称改革试点经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吴剑英日前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一起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两部正在总结试点的经验,下一步将研究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的方案。吴剑英透露,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促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财政部:教育经费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财政部教科文司吴国生副司长说,据初步统计,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69%,目前教育已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吴国生说,今明两年,各级财政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和国务院部署,更加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切实加大投入,努力在2012年实现4%的目标。

全国成人高考10月举行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出的通知,2011年全国成人高考将于10月15日、16日举行。全国14个省份将开展报名和分省计划编制办法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强调,要加强对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监管,进一步规范招生工作秩序。对核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海峡两岸专家北京共话教育创新与发展主题为“教育创新与内涵发展”的2011海峡两岸教育论坛近日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两岸教育界人士近300人参加。这次论坛由北京市台办、海淀区政府和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目的是促进两岸教育教学交流、分享教育教学创新成果、推动青少年事业发展、搭建京台教育合作平台。

北京重视高校教师党员队伍建设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获悉,近年来,北京高校教师党员人数稳步上升,教师党员占教师人数的55%左右,教授中党员比例超过60%。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党员比例呈稳定上升趋势,2010年已达到61.6%。数据显示,北京高校中获得各类奖项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教师党员在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中心工作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哈尔滨十年免费培训农村教师5万余人哈尔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日前全面启动,将有2410名教师在8天的时间里接受免费培训。在过去10年,哈尔滨共免费培训农村教师5万余人,占全市中小学教师总数的六成多。据悉,在保持现有培训规模基础上,哈尔滨还将首次进行特殊教育学校全员免费培训,届时将有约1000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受益。

四川省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7

200*年上半年,按照中央六部委及重庆市关于做好20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指示精神和部署安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为目标,研究制定了万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重庆市下达的培训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定点培训基地,督促、指导各培训学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上半年,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阳光工程培训的政策和意义,造大声势,让广大农民了解、参与阳光工程培训。截止6月25日,全区已举办焊工、电工、电子维修、计算机操作、建筑工、美容美发、厨师、手工工艺、餐饮服务等专业培训班36期,共招收农村学员2108人。现已结业1597人,转移就业1574人,在培511人。发放培训“代金券”26.433万元,审核财政补助资金报帐48.139万元(其中200*年发放的代金券28.015万元)。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调整充实工作班子。为进一步搞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在区划调整归并后,调整了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员变动的成员,并根据各成员单位自身行业特点、工作职责和系统资源,将扶贫办、移民局纳入阳光工程成员单位,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加强了“阳光工程”的领导,形成了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抓制度管理汇编。自2003年“阳光工程”在我区实施以来,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与上级要求的差距大,急需规范、完善管理。因此,根据国家六部委和重庆市对“阳光工程”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今年上半年狠抓了本区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招投标办法、基地认定办法、代金券发放及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编制,以规范相关部门和定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开展工作,提高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水平,确保阳光工程顺利健康实施。

3、抓培训计划及方案制定。根据重庆市“百劳、阳光工程”要求,结合万州区工作实际,拟定了《万州区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培训10000人,重点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并上报重庆市劳务办、阳光办。同时,向各培训学校下发了《万州区关于做好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的意见》。

4、抓培训基地建设。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今年培训基地认定继续实行招投标的形式,由办学单位申请,并按照《2005年万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基地认定办法》的规定和程序,参照去年阳光工程培训检查验收的情况,经劳务办、阳光办组织评审小组实地踏堪调查、评审,择优确定了万州区职业教育中心等28所培训机构为2005年“阳光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其中:新增培训基地7所。

5、竞标分解阳光工程培训指标任务。根据定点培训基地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培训能力及输出渠道,结合区委、区府着力打造“三峡缝纫、万州保安、万州电焊”三大劳务品牌的构想,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竞标,劳务办、阳光办领导小组评标、定标,报区政府核定,将8130人、41个工种的“百劳、阳光工程”示范培训任务指标分解到了28所定点培训基地。

6、抓培训质量管理。首先是及时与各定点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协议》,督促培训学校“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安置就业”的同时,建立规范的培训台帐、转移就业台帐和资金使用台帐。其次是严格参培学员的身份审查。只能是持重庆市境内户口、年龄在16-45周岁的农村学员,有身份证的出据身份证复印件,没有身份证或身份证过期的由当地派出所出据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和户口复印件,以此界定学员身份,为发放代金券提供依据。三是坚持到培训现场发放代金券,严禁冒领、代领。四是坚持培训月报制,每月30日前向各承培学校收集《“阳光工程”培训进度月报表》、《阳光工程培训转移情况统计表》,并按时上报重庆市阳光办、全国阳光办。

7、抓宣传引导。一是利用“科技赶场”、“送科技入户”,向广大农民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优惠政策,动员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培训。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一批转移就业、“劳务致富”的学员典型,使他们的先进事迹产生示范效应,扩大“阳光工程”培训的影响力。三是抓阳光工程专栏、板报,引导农民如何报名、学什么、学后去向、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四是组织承培学校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经验交流、总结,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推动“阳光工程”培训工作上新台阶。半年来,累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明白纸3.6万余份,组织召开培训研讨及经验交流会2次,编发简报3期,建立跟踪服务卡40张。

三、存在的问题

1、培训资源较为分散,不易形成大的拳头或品牌。

2、招生困难。万州区虽有农村劳动力85万,急需转移的13.5万人,但农民意识不到位,注重眼前利益,宁愿下苦力、打短工、挣现钱,也不愿交钱、化时间参加培训学一技之长,“要我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3、转移就业难。承培学校一般按照所接用工需求订单来组织招生培训,但经培训、考试考核合格,向外地转移安置时,部分农民“故土难离”,不愿输出到外地务工,而本地二、三产业容纳量有限,造成转移就业安置困难。

4、培训收费困难,经费不足。万州属贫困山区,农民意识差,还处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初期,向农民收取培训费十分困难。各承培学校为完成培训任务指标,只好采取利用财政补助资金“免费”培训。但财政补助资金每人每期不足200元,远远不能支付技能培训所需费用,导致提高培训质量难度大。

5、宣传报到力度不够。各承培学校在“阳光工程”培训中都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涌现了大批培训就业致富的学员典型,但在宣传、报到上较保守,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致使“阳光工程”培训效果和影响不显著。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1、大力开展培训,加快培训进度。今年区阳光工程计划转移培训10000人,目前才培训2108人,与完成全年任务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下半年必须全力以赴,加快培训工作进程;及时调整完成任务困难的承培学校任务指标,确保全年培训任务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2、继续规范培训项目管理。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监督承培学校建好培训台账和转移台账。培训台账一定要说明农民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培训专业和培训时间;转移台账要说明农民就业单位和联系方式,便于检查和核实。

3、强化培训质量。“阳光工程”既是“民心工程”,更是“德政工程”,重点抓好转移就业前的短期技能培训,使参训人员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4、积极引导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初级工职业技能鉴定以学员自愿为原则,中级工要保证所有受训人员参与职业技能鉴定。

培训学校前台工作计划篇8

1.1 双师要求与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大一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都面临师资匮乏和教师专业技能亟待提高的问题。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制约了办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对高职高专院校而言,这一矛盾尤为突出,因为实践能力弱的教师是很难胜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实际需求之知识与技能为内容的实训式教学的,而实训教学又恰恰是这些学校最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委大力强调“双师型”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安排。

那么,什么是“双师”呢?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规定,虽然不尽相同,但最起码都体现了一点,那就是要具备很好的实践能力。笔者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对“双师”标准大致归纳了一下。首先,教师应有相应教师职称,一般规定至少是讲师:其次,教师应有相应技术职称,一般规定至少是本专业中级职称;如无技术职称,教师满足相应条件亦可申请“双师”,比较常见规定的有:

(1)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超过一定年限,例如累计两年;

(2)主持的应用技术研究其成果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3)作为学校实习实训带队教师,带满规定的次数,且合作企业反映良好;

(4)参加指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下面,我们来看看教育管理部门是如何要求高校“双师”教师的。在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合格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优秀高职院校的这个比例要达到70%以上。而据有关调查资料报告,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为27%,距离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具体到工T相关专业而言,由于IT知识更新快、应用性与实用性强、企业需求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对IT双师的要求更高,对IT双师的比例要求也更大,有的专业甚至要求达到100%的双师比例。

要将高校现有的教师迅速提升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引进大量师资作为高校兼职教师,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2 IT“双师”现状与瓶颈

IT专业方向的课程有个明显的特点,不亲自动手、不直接实践实训,往往很难真正掌握。常言道“动一百次口不如动一次手”,在IT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动手实训,而且是面向企业化、项目式的实训,这个环节通常会占到整个教学过程40%以上的时间。这无疑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我们当前的IT“双师”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相关调研,笔者总结如下:

(1)从数量上看,仍然有相当大的缺口:高校IT“双师”比例仍然很低。

(2)从质量上看,也需要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有的IT“双师”,很多还不能真正满足不断变化的实训教学需求。

(3)从培养方式上看,系统性不够。比如常见的是通过寒暑假参加各种培训班,但目前这种短期的培训由于缺乏后续的跟进与提升平台,效果不是很好。

(4)从互动上看,同行“双师”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同行间真正的交流是IT人(包括IT教师在内)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环节。

(5)从持续性来看,高校面临如何留住优秀“双师”和不断培养新人的问题。由于“双师”人才需求有增无减,各类院校都会加入到这场“双师”的人才竞争中来,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问题。另外,从整体上讲,还面临如何全面、系统、批量地培养锻炼出一大批IT“双师”的问题。

目前来看,在“双师”建设道路上,各方资源的衔接和融合度还不够,政府、社会、企业等在这方面的作用还有不少潜力可挖。

1.3 IT“双师”建设途径

当前,各高校均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双师”数量、提高“双师”质量。其中,比较普遍的有内培、引进和外聘。这些方式各有特点,通常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

内培:在统筹兼顾教学工作和“双师”培养的前提下,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双师”素质训练。从长远来看,这将是高校提高“双师”数量与质量主要途径。

引进:从校外引进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并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是对“双师型”师资的有效补充。由于各种限制,显然这种人才不可能引进太多。

外聘:从校外聘请优秀兼职教师可以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院校开设IT课程及教学提供更大灵活性。这种方式具有很大优越性,既没有“引进”的人数限制,也没有“内培”的人员和时间限制。但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实施起来却有一定难度。一是符合条件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备教师素质的优秀教师本身较少,二是满足条件的教师其薪酬一般较高,大多数高校的现有工资制度很难突破。据笔者了解,由于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可以执行一些特殊政策,这类学校外聘教师工作一般都比较好。

2 “双师型”IT教师培养新模式探索

解决IT“双师”的建设问题,首要的是如何培养问题。IT“双师”的培养有多种模式,其优缺点不一而足。本文将提出一种全新的IT“双师”培养模式,供大家探讨。该培养模式力图通过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努力,实现高校IT“双师”的批量培养。

2.1 背景

在介绍新模式之前,我们先对IT“双师”培养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作为IT“双师”,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素质,例如前文提到需要讲师以上职称,这个能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不成问题;第二个能力就是IT相关技术的能力,这正是高校教师亟需提高的。而获得相应技术能力一般需要经过两个过程:首先通过短时间的自学或接受培训获得相应技术轮廓,其次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消化所学知识直至掌握该技术。前一个过程很容易解决,高校每年都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难的是后者,经过短期培训后的教师很难有后续的实际锻炼机会。第二个过程应该更加重要,因为IT新技术大多实践性很强,需要更多的操练。这好比我们去学钢琴,如果只是上课的时候摸摸琴,课后没有大量的钢琴练习,显然是不可能学好弹琴的。

如何才能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给高校教师呢?一些有实力的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把教师派到企业实践或者承接一些实际项目来培养教师实践能力,而大多数高校都很难为教师提供这种锻炼环境,只有很少数的教师能通过自己的人脉或自学提高。

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要将大批高校教师培养为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单单依靠高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整合了行业、企业、高校乃至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力量,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构建一个为社会培训师、企业工程师、高校教 师和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的互动平台,并通过该平台系统地、有计划地具体组织实施高校师资培养活动,正是本文所述IT“双师”培养新模式。这个平台就是中国软件行业协会IT教师俱乐部(ITTeachers Club,简称17C)。

2.2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IT教师俱乐部

为进一步提升IT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师资能力,每年系统地培养一批优秀IT实训教师,使软件人才培养机构能够更多更好的培养出大批软件人才,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于2006年初成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IT教师俱乐部。

ITC作为非赢利性机构,紧紧围绕IT实训师资源的整合与培养,并通过培养机制及实训师分级授权机制,提供和储备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级别层次的实训师。具体来说,ITC主要有三方面的使命定位:(1)有效整合社会上分散的IT培训师;(2)将具有教师潜力的IT工程师转换为IT实训师;(3)向高校提供“双师型”IT教师培养和提升的平台。应当说,前两项是双师建设的基础,后一项是双师建设的具体体现;同时,通过ITC平台培养出来的优秀双师反过来也为前两项提供支持,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这几项定位互为补充,并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高校“双师”的培养和提升这一环节,ITC专门拟定了一项系统而长期的计划――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

2.3 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

面对高校“双师型”IT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以ITC实训师资源为基础,2006年底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牵头,通过全球最大的认证考试服务提供商普尔文(Prometric)公司,联合Microsoft、Cisco、Sun、Oracle等多家著名IT厂家提出了“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简称“雨露计划”)。该计划核心是为高校教师指定专门的企业导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有效推进高校IT双师的培养。通过ITC搭建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师的融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为高校IT各个方向、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培养、实习与提高的平台。

2.3.1 IT双师培养的五环节

参加“雨露计划”训练的教师一般经过五个环节实现从“教师”到“双师”乃至“实训导师”的转变:

该计划的核心指导思想是通过为教师不断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配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授权实训师证书,使得高校教师培养更有计划和针对性。为便于实际操作和培养面更广,对教师的实践锻炼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在专门的实训导师指导下,教师可以灵活地进行自我学习(类似于现在的钢琴家教,讲为辅练为主。教师上一小时的课,学生要练习一周);二是充分发挥教师这个岗位最大的特色,通过讲课来提升能力。俗话说得好“讲十遍不如练一遍”“跟别人学十遍不如自己讲一遍”。

可以说,“雨露计划”的核心就是四个字“多练多讲”。根据笔者多年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多练多讲应该是最适合高校教师快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手段。

2.3.2 集中训练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集中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实训课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并确保实训时间在40%以上。同时,安排教师进行模拟授课训练,展开授课交流,以掌握授课技能。

实训期间,以企业应用为背景,按分组、分任务的模式,组与组之间需要分工协作完成项目整体任务,既要求每个受训教师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技能,也要求小组内部成员间、小组与小组间发挥协作团队精神。总体上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2.3.3 训练效果评审机制、企业导师机制

集中训练结束时,由ITC召集本次训练的实训师和相应方向的专家,综合受训教师在知识理解、技术实践和授课实践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情况,就训练效果进行评审。对有效完成训练课程的教师,颁发相应方向的训练证书,对优秀教师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同时,由ITC为学员委派实训导师。实训导师的职责是通过各种方式对高校教师进行指导,并协助其完成规定时间的企业实践和授课实习,最终将其培养为合格的授权实训师。

2.3.4 训练指导思想与目标

在训练内容上,结合知名IT厂家的技术优势,引进主流的IT实训方案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训练。

“雨露计划”的首要目标是规范地、批量地、可持续地为高校培养、锻炼出合格的“双师型”IT教师,并透过ITC搭建全方位的互动平台:最终目标是通过培养出合格的“双师”教师,为在高校全面开展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训创造条件,最终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水平,从而打破“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怪圈。

2.3.5 “雨露计划”的分阶段实施步骤

“雨露计划”是一个全新的、长期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的过程。该计划将分阶段实施。

第一,在全国挑选部分城市试点设立“雨露计划双师训练中心”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师俱乐部的分部。通过试点培养出第一批高校授权实训师。这个过程将使得学校和教师敢于开设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践课,其授课教师将主要以实训导师为主,高校教师作为实训助教逐步完成角色转变。

第二,在具备一定数量的高校授权实训师基础上。在部分高校试点设立针对学生的实训中心,以高校授权实训师为主要的授课教师,面向高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训课程。这个过程将使得更多的院校和教师敢开课,并达到能开课和开好课的水平。

第三,将试验成功的模式推广到其他高校。

2.4 “雨露计划”的新尝试

作为IT“双师”培养的新模式,在天津职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天津分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以及天津新技术产来园区华苑软件园管理中心于2007年6月2日至6月6日在天津职业大学联合举办了“IT双师培养‘雨露计划’天津地区研讨会暨首期网络双师训练营”活动。研讨会上,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作了主题演讲,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当前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还比较弱,许多老师实践经验不足。他对“雨露计划”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并在随后的训练营活动中亲临现场听取训练情况。计算机教育专家刘瑞挺教授也在研讨会上即兴谈到了“双师”培养的问题,对“雨露计划”给予了充分的鼓励和期望。

这次训练营活动有50多位来自河北和天津地区的高校教师参加,通过本次训练挑选出了6名优秀教师作为今后IT实训的重点发展对象,受训教师均感觉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不仅对天津职业大学有效实施示范校建设计划起到推动作用,也将对天津地区高职院校双师队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2.5 “雨露计划”实施的可持续性保障机制

“雨露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需要相应的配套机制来保障。

(1)如何客观评审训练效果及授权实训师

我们初步建立了一整套量化的客观评审标准,既考虑到了实践时效,也考虑到了综合能力,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2)如何吸纳更多的资深实训师和实训导师

我们确立了灵活的激励机制,确保实训师和实训导师的权益。同时,为把更多的具有潜力的企业工程师转换为实训师,我们还将探索建立专门的“实训师特训中心”。

(3)如何克服现存的瓶颈问题

通过与知名IT厂商的互动,及时解决教师的知识更新训练问题;通过实训导师制,解决“双师”培养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问题:通过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授权培训师资格,解决优秀教师的发挥舞台问题进而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通过建立地区“双师训练中心”及ITC分部,既解决双师就近:培养问题,也解决教师同行交流的平台问题。

(4)如何开展ITC有实质意义的活动

依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师俱乐部的大量优秀教师,以地区“双师训练中心”及ITC分部为基础,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新技术研讨和授课活动。通过相应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听课和公益授课,锻炼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实训课程的授课能力。

(5)如何强化产学研结合程度

通过各地软件园,尝试设立“雨露计划”共建单位和实施“重点企业访问学者”计划。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接收高校教师乃至优秀高校学生参加实习。

3 结言

上一篇:公司前台文员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酒吧前台领班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