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6 11:02:41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非计划性拔管;医院感染护理风险事件

神经外科由于其病人一般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变化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从而引起医疗纠纷和投诉,是医院护理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1]。因此需要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对神经外科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神经外科病人、探视人员和医院工作者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评估、判定及预防等[2]。护理风险伴随着病人治疗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化、全局化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因此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对策措施,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作者简介俞帆,护师,本科,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柏基香(通讯作者)、于咪、王燕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引用信息俞帆,柏基香,于咪,等.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全科护理,2017,15(32):4077-407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某病房于2015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收治的1044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年龄12岁~70岁,平均49.5岁,颅脑肿瘤204例,颅脑外伤727例,癫痫113例(其中躁动83例)。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9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年龄12岁~70岁,平均50.3岁,颅脑肿瘤216例,颅脑外伤752例,癫痫121例(其中躁动87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1完善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医生和护士的交接班制度、对病人的查对制度、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对病人的分级护理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某方面的护理制度存在缺失,可能会导致病人在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造成医疗事故,引起医患纠纷等情况。例如:科室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检修制度的缺失或不到位,可能导致因为医疗器械设备损坏影响对病人的治疗。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科室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组建科室护理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科室的日常管理,确保神经外科的工作得到完善和发展。

1.2.1.2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

护士是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要降低护理风险就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增强护士的风险护理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培训护理人员如何提前做好干预措施,如何制定相应应急预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使其降至最低水平[3]。

1.2.1.3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高风险问题进行管理,制定评估-干预的标准化内容和流程

针对非计划性拔管高风险人群,若病人意识清醒,护士加强健康宣教,促使病人自觉配合保护管道。若病人因意识障碍可能导致拔管,护士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约束,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同时护士对病人翻身护理时要注意避免管道脱落或松动。针对误吸高风险人群,护士一定要注意喂养方式及速度,让病人处于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鼻饲时选择细的胃管,降低胃内压和减少咽部异物刺激引起的反流,病人出现呕吐应迅速进行清理,确保病人气道通畅。针对坠床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在病人床前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对于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病人加床档,必要时可以进行保护性约束。针对压疮等皮肤损伤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当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使用防压疮皮肤护理液,提高皮肤抵抗力,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刺激,给病人使用如海绵垫、充气护垫等减压器具,加强病人营养,提高病人自身抵抗力。针对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的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侵袭性操作和开放式治疗[4]。

1.2.1.4与病人多沟通,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神经外科病人的病情具有发病急、病情较重、预后差等特点,这会导致病人的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悲观、抑郁,甚至产生厌世的情绪不配合治疗等,这些因素不仅不利于病人病情的好转,反而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意外事件。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稳定和安抚病情较重的病人,避免因为消极情绪对病人病情的影响,确保病人对病情和治疗方式等信息的了解,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升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因为沟通不当、不及时引起的医患纠纷[5]。

1.2.2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计划性拔管、误吸、坠床、皮肤损伤、医院感染。其中非计划拔管数量统计是在未下达拔除管道医嘱之前,非医务人员拔除的管道数量(含拔管后不需要再插管的非计划拔管数量);误吸数量统计包含咳嗽明显的显性误吸和吸痰或摄片证明的隐性误吸;皮肤损伤数量统计包含病人住院期间的压疮、约束性皮肤损伤、躁动病人的自伤。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近些年来,神经外科护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护理风险也明显增加,因此加强对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管理势在必行。我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通过采取对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由标准化评估确定的高风险人群提前制定出干预措施及流程以及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达到了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桂珍.加强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7(6):72-74.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张丽平.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14):7-9.

[4]张娜,郭敏,王永勤.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310-311.

[5]李燕芬,郑再菊.神经外科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13(25):1210-1211.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2

近年来职业危害颇受医护人员关注,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重、化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料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全面掌握高超抢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置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护士因工作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必须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感染损伤 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 化学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 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 防护措施

2.1 标准预防

2.1.1 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 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 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 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 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 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 体 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阮 征,刘 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 4):333.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3] 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59~60.

[4] 蔡志翔,李 宛,李恩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1440~1442.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3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至今,在对40例病人静脉输液468次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按压方法拔针,分组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最适合有效的拔针按压方法。40例病人中,男27例,女13例,共输液468次,均选用手背静脉网,采用6号半针头穿刺,病人均为基本外科疾病,出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将4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男15例,女5例,输液次数258次;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输液次数210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出凝血时间等经X2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

拔针按压方法:①实验组:拔针时将按压手指与血管走行平行,在快速向外拔出,当针头拔出的同时,迅速按压(t

判断标准:①皮下出血:为按压后皮下形成瘀斑。②疼痛:以病人的感觉及表情为依据。

结 果

两组比较,见表1。

实验组采取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在针头拔出的同时、迅速按压穿刺点,从而减少了针头与皮肤及血管壁的摩擦,减轻了病人疼痛感。对照组采用先按压后拔针的方法拔针时,由于针头与穿刺点皮肤及血管壁之间的摩擦,从而加剧病人的疼痛。由于按压方法的不正确而造成穿刺点出血的情况,在讨论中均以沿血管方向在穿刺点上方按压为标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出血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拔针与按压时间差比较,证明拔针与按压时间差

讨 论

拔针方法:①经过临床分组对照观察两种拔针方法,以拔针后迅速按压方法为最佳,无痛及无瘀血。②以最佳拔针方法拔针后应迅速在t

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在拔针按压时需将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故有些护士用棉签与血管垂直压在皮肤针眼上。因棉签直径小,受压面积较小,往往不能将血管针眼同时按压,以至形成皮下瘀血。而用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1~2cm,可使两个针眼同时受压,防止了局部皮肤及皮下出血。如输液贴遮盖针眼时,可压干棉签,然后固定。拔针时轻按针眼处,拔针后讯速按压止血效果好。

虽然皮肤出血现象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注意。其原因:一方面是护士在按压过程中棉签偏移了皮肤针眼而出血;另一方面可能与按压的力度和时间有关,力度不够或时间短,都起不到止血效果。故护士按压时应认真负责,不能急于离开病人。拔针时指导病人垂直迅速按压,在针眼上2~3mm按压4~5分钟即可。出凝血时间不正常的人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按压力度要适当,按压力度过大老年人容易出现皮下出血。

一般情况下,针头在血管腔中成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若针尖与血管壁紧密接触时,输液时就会发生速度减慢或停止。当用常规快速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先慢后快拔针时,将漂浮状态的针头慢慢向外拔,血管壁不受损伤,这就是不引起疼痛和出血的原因,但强调针头与血管纵轴平行,切勿用棉棒压针头部,这也是此法的关键之一。

静脉输液的心理护理:护士应认真负责、一视同仁,对患者体现出爱心、耐心、细心、热心,有同情心和责任心,鼓励患者的治疗信心。做好宣教工作,定期组织有益增进护患关系的活动,进行沟通,讲解病情治疗及护理方案,从而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减轻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操作动作要稳、准、轻、快,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在静脉输液拔针时,应向病人耐心做好解释,使病人精神放松,在病人不注意时迅速拔针并按压,使拔针这一过程顺利完成,病人同时消除了不良感觉。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护士主动服务意识。除了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还应不断学习有关美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应学习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自觉控制和调整情绪,不把个人情感带到工作中。真诚对待病人,鼓励、尊重病人,最大限度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压疮;监控;管理;危险因素评估

压疮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为提高护理人员对皮肤护理重要性的认识,降低压疮发生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2年起通过伤口小组的建立,实施了一系列压疮管理制度,加强压疮的监控、培训力度,指导临床护士对患者正确实施皮肤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压疮监控体系的建立

1.1伤口小组及压疮监控体系的建立

伤口小组采取自愿报名,通过测试挑选各科有兴趣、有经验的护士组成。小组工作在伤口小组组长的领导下运行,定期向护理部主任报告。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每月参加一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伤口小组成员将皮肤管理和压疮预防治疗知识及时传达到科室护士,督促科室内“压疮报表”的收集及上报,及时反馈临床问题。造口治疗师在整个压疮质量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并在伤口小组成员、科护士长及各楼层护士长参与支持下开展工作。

1.2高危皮肤上报制度的制订和实施

选择BradenScale作为压疮危险因素探查的工具,新入院患者24h内初次评估,对于BradenScale≤12分的高危患者实行上报制度,并将评估的结果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清楚,估计患者发生不可避免压疮的风险,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初次评估后在间隔72h后再评估,病情稳定每周评估一次。ICU患者每日评估一次,病情及环境变化迅速的患者需随时再评估。如患者不卧床或不坐轮椅,则该患者可被认为无压疮发生危险,或仅有很低的危险,无需作进一步的估计[2]。

1.3压疮会诊制度

1.3.1伤口小组常规会诊

对皮肤高危患者和压疮上报患者由伤口小组成员到床边指导,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对疑难病例组织伤口质量控制小组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1.3.2不可避免压疮(又称难免压疮)定性会诊

对皮肤高危患者发生院内压疮时伤口质量管理小组组织3人以上的会诊,对其压疮发生进行定性,讨论并最终确定为难免压疮或可避免压疮。申报不可避免压疮程序要求:压疮发生前已填写患者皮肤高危报告表;按指引要求,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有皮肤护理记录、翻身卡资料;发现后24h内填写院内压疮发生表由护士长签名后上报。

2伤口小组教育项目的实施

2.1压疮管理培训内容

伤口小组压疮系统教育项目包括:压疮上报流程、BradenScale的应用、压疮预防治疗、伤口评估方法、伤口换药及清创方法、湿性愈合理论、现代敷料的应用、伤口床的准备、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等。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上讲究系统性和实用性,先由造口治疗师对所有伤口小组成员进行集中讲课,再由小组成员对各科护士进行培训。

2.2制定压疮预防及护理指引①压疮预防指引:

根据BradenScale评分结果,对评分为13~18分即“危险”、评分≤12分即“高危”患者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针对患者、家属做压疮预防的相关健康教育、加强翻身、使用气垫床、动态评估BradenScale、填写压疮高危报表、护理会诊等。②各期压疮处理指引:

根据各期压疮的特点,从清洗液、清创方式、敷料、全身减压措施的选择以及敷料更换间隔时间等多方面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指引,规范临床护士处理压疮的行为,同时又提供多种选择,提高护士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3效果

2012年全院院内压疮上报57例,2011年上报12例,压疮上报明显增加,漏报、隐瞒不报现象明显减少。2012年全院压疮Braden评分高危患者压疮实际发生率3%,压疮治愈率95.6%,实施压疮管理前2011年压疮治愈率为85.5%。

4讨论

压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临床问题,压疮重在预防。已发生的压疮中95%是可以预防的,而5%则属于不可避免的。通过培训患者摆放、减压设施的应用、增加护理人力、新的制度指导等,压疮发生率可降至1.5%[3]。

压疮高危患者预先报告制度的建立可使管理者及时得到信息,共同与临床一线护士商讨护理措施。另外,不对个体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使上报者无“后顾之忧”,使压疮在发生前就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压疮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全院压疮和高危皮肤报表,定期对全院或压疮高发科室如ICU、神经内科、骨科等科室的压疮上报数据建立坐标图及动态曲线图,计算一定时间内压疮的患病率、发生率,分析皮肤高危患者实际发生压疮的例数,压疮的转归、防治的效果,按照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原则持续质量改进,降低压疮发生率。

通过加强院内对护士压疮知识的培训,制定了压疮预防护理指引及系统教育的实施,填补了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知识的不足,使临床护士在处理压疮时的措施更有效,更科学,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压疮。

总之,通过压疮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真正实现了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高危上报,标准化预防,采取有针对性的最佳的预防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做到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谢小燕,刘雪琴.对护士压疮防治知识现状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7.

[2]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5.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护理临床路径;难治性皮肤病;护理

临床路径是临床路径发展小组内的一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和交流机会增加,促进了护士与患者和家属的相互沟通,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融洽了护患关系,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临床护理路径的各项服务项目均按程序进行,改变了以往的经验式护理模式,减少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由于每一项护理工作都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避免了由于护士个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的护理缺陷,也可使护理人员尽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路径的执行能让护理带教更为流程化、合理化。因此,临床护理路径对于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护理并发症,改善服务态度等方面有很大帮助,能够激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本文对难治性皮肤病的护理中尝试临床护理路径模式,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临床护理路径,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经分析,患者、护士及护理管理者三方均受益。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引入有利于患者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手段、治疗目的,从而进行有效的锻炼,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同时护理路径使得护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限性。 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发挥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理中应用的自身优势,抓住机遇,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探讨、完善,积极改进内在不足,使其在护理工作及护理管理中发挥良好的应用前景,更好地推动护理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  雁.临床路径应用于护理程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6,20(2):82.

[2] 李亚玲.临床护理路径多学科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40.

[3] 李金林,刘静梅,张晓兰.临床路径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83.

[4] 石继海,夏隆庆,王  群,等.不同严重程度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3):156.

[5] 蔡  红.孕妇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理调查和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25.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鼻咽癌;放疗;不良反应;健康指导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早期鼻咽癌放疗后5年生存率为70%~90%,中晚期鼻咽癌放疗后5年生存率为20%~30%。在放疗中,射线照射在体表接近肿瘤部位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局部或全身的放射不良反应与损伤。因此,放射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护理。治疗时间长、副反应大、费用高,如何使患者顺利完成全程放疗,给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现就有关体会述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43例鼻咽癌患者,其中男37例,女6例,年龄21~58岁,平均35.*8岁,鼻咽局部根治放射剂量DT70~75 Gy;颈部预防量45~50 Gy;颈部根治剂量为65~70 Gy。放疗期间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本组病历入院后护士及时进行健康指导,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及心理护理。结果43例鼻炎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均得到有效治疗,效果较好。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放疗前护士应做好健康宣教,多数患者对放疗知识缺乏,护士应向其及家属介绍有关放疗知识,放疗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需配合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帮助其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护士应具备高度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患者,热情关怀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尽量消除不良刺激,取得家属配合,满足患者情感上的需要,稳定患者的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解释务求一致,精细的护理和精湛的技术,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护士应给与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患者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2.2 口腔护理 在放疗前仔细检查口腔牙齿,有龋齿在放疗前修补,不能修补的牙齿或残根应给予拔除,消除口腔牙龈一切疾患,再进行放射治疗,嘱患者每日饭后用含氟牙膏刷牙,多贝尔氏液漱口或生理盐水漱口,嘱戒烟酒,以防口腔黏膜反应。

2.3 放疗前护理 照射前指导患者保护照射野皮肤对预防放射性皮炎的重要性,皮肤放射性反应的严重程度不仅与剂量有关,与放疗期间局部护理也有关系。尽量避免衣领等对颈部照射野内皮肤的摩擦,忌搔抓,不可带化纤类的围巾,忌暴晒。嘱其穿全棉柔软内衣,照射野可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或轻拍,局部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洗。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忌用化妆品外涂,不可贴胶布,因氧化锌为重金属,在进入放射治疗室时不可带金属物品,以免增加射线吸收,而加重皮肤损伤;并指导患者保持照射皮肤划痕线清楚,切勿洗脱照射野标志。

2.4 放疗中不良反应的护理

2.4.1 骨髓造血系统,对放射线高度敏感,在放疗后第2周就可出现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指导患者每周一为血常规检查日,要及时抽血化验,发现白细胞低于4.0×109/L,血小板低于80×109/L时,应考虑暂停放疗,配合升白药物治疗,并注意加强营养,进食具有补气养血的食品,如:鸡、鸭、鱼、肉、猪肝、大枣、赤豆、黑米粥、香菇、黑芝麻、菠菜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4.2 消化道反应 表现为食欲不振,味觉减退,恶心、呕吐、甚至腹泻或腹痛等,可用药物治疗,如胃复安、思密达等,饮食以清淡流食为主。食物细软易吞咽、消化、吸收,并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保证营养总热量的摄入。

2.4.3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口腔黏膜出现糜烂、溃疡,溃疡引起剧痛,是鼻咽癌最常见的放疗反应,一般在放疗12周后出现(10~20 Gy,黏膜炎Ⅰ级),常伴有轻度味觉改变、口干和唾液变得粘稠,味觉改变和受照射区域黏膜充血明显加重,伴疼痛(30~40)Gy,黏膜炎Ⅱ级)患者进食受限,仅能进软食或半流,放疗5~6周(50~60 Gy)时甚至更早时间,大片假膜形成,口干及咽喉剧痛(黏膜炎Ⅲ级),此时,患者因咽痛而致进食困难,指导患者进食清凉,无刺激的食物,在饭前30 min口含或吞咽少量的(利多卡因50 ml,庆大霉素80万单位,地塞米松25 mg,生理盐水500 ml)口服溶液,可减轻疼痛水肿,黏膜溃疡用(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复方新若明,黄连等量碾成1米)点在溃疡处,效果佳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大量饮水约2000~3000 ml,加快毒素排泄。

2.4.4 照射野皮肤反应的护理,皮肤反应如红斑,干性脱皮及湿性脱皮,红斑为Ⅰ度放射性反应,一般不做处理,可自然消退,干性皮炎如瘙痒可用3%,薄荷淀粉局部使用,对湿性皮炎ⅡⅢ度,应采取暴露方法,避免感染,外涂抗生素药膏,如:烧伤湿润膏,康复新软膏,使用促进表皮生长的药物,Ⅲ度皮肤反应时应密切观察其变化,必需时停止放疗,指导 患者勤剪指甲,切勿用手指抓挠,防感染。

2.4.5 急性放射性腮腺炎,一般出现在放疗后第1~3天,主要表现为一侧(个别为双侧)的腮腺区肿胀疼痛,严重者局部皮肤红,皮温增高,并伴有发热由于腮腺导管很细,放疗使导管上皮细胞水肿致使唾液潴留所致,无特效治疗手段,仅为对症处理,关键在于预防,指导患者在放疗前几次,尽量不吃任何可能导致唾液分泌增加的食品,即可避免。

2.4.6 鼻腔出血 放射线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引起鼻腔,鼻黏膜损伤,使正常的分泌功能及清洁功能丧失或降低而继发感染,并使鼻咽部癌组织坏死脱落而出血,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密观察出血量,指导患者将口中血液吐出勿咽下,以便准确估计出血量,同时又可避免血液误咽胃内引起恶心、呕吐,加重恐惧。少量鼻出血者,指导用手捏两侧鼻翼10~15 min同时用冰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用10%麻黄素0.1%肾上腺素浸润沙条或凡士林油沙条后行鼻孔堵塞止血,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止血补液。

2.4.7 指导加强下颌关节功能锻炼的意义 防止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咀嚼肌颞颌关节受到照射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的张口困难、颈部活动受限,放疗期间应根据身体情况做一些适当的活动,作颈前后左右手缓慢旋转运动,每日放疗时指导患者张口,咬瓶塞或光滑的小圆木等,并按摩颞颌关节,提高生存质量。

2.5 放疗后护理 告诫患者勿用手挖鼻腔、擤鼻涕,打喷嚏是不要过于用力,以免引起鼻黏膜出血,保护后放射野内皮肤,原有的皮脂腺分泌功能和皮肤保护功能均被破坏,出现皮肤干燥、变薄,皮肤愈合能力下降,此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放疗区皮肤清洁,避免化学及物理性刺激,预防感冒,繁殖发生急性蜂窝织炎,注意口腔卫生。放疗后3年内勿拔牙,避免诱发颌骨骨髓炎,坚持张口锻炼,防止咀嚼肌及周围组织纤维化,以防止发生张口困嫩,指导患者定期复查。

3 讨论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7

1.3.1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穿刺成功后,以无菌贴膜进行固定,再在无菌贴膜外应用3M胶带进行固定,将留置针延长管与肝素帽弯曲呈“U”型固定,记录穿刺时间、责任护士。

1.3.2观察组:采取高举平台固定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在留置针梗部与皮肤接触的地方,粘贴一次性输液贴(中间带有1cm×1cm的棉垫),避免针梗直接接触皮肤;打开3M透明敷贴,穿刺点与无菌透明敷贴中心对准,压紧左右,使其紧贴皮肤,再采用医用胶布环绕肝素帽一圈,并对粘2~3mm,使延长管肝素帽部分抬高,避免与皮肤接触;然后将肝素帽两边的医用胶布与留置针针梗固定,环绕一周;最后在无菌透明敷贴边缘注明留置时间与责任人。治疗过程中,给予观察组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①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黄疸消退时间、排泄物性状、颜色,有无发生嗜睡、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②健康教育:积极向患儿家属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机制、临床症状、治疗及护理等内容,指导家属配合完成护理。③抚摸治疗:专业护理人员在患儿沐浴时,抚摸患儿全身,包括头部、腹部、胸部、四肢、背部等。

1.4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皮肤受压程度,均在静脉留置针留置3d后,首次更换无菌透明敷贴时对留置针针梗、肝素帽与皮肤接触部位进行评估[4],0度:皮肤正常,无受压症状;Ⅰ度:局部皮肤稍微凹陷;Ⅱ度:局部皮肤发红,表皮未破损;Ⅲ度:局部皮肤表皮破损。②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静脉炎、压疮、非计划拔管、肝素帽松脱等。③比较两组留置针留置时间。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皮肤受压程度

观察组患儿皮肤受压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患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炎、压疮、非计划拔管、肝素帽松脱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留置针留置时间

观察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为(4.92±1.63)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留置时间(3.05±1.7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80,P=0.000)。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因可避免反复穿刺、减轻患儿痛苦、保护血管、方便危重症患儿抢救、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婴幼儿静脉输液中,但由于婴幼儿皮肤组织娇嫩,静脉表浅,长时间留置穿刺针易导致局部皮肤受压、甚至破损,给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加之,婴幼儿易哭闹、活动,可导致留置针脱落,引发不良事件,危及患儿身体健康[5-6]。因此,如何妥善固定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与皮肤保护已成为目前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传统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是,采用胶布或敷贴将肝素帽与留置针直接粘贴于皮肤上,但固定越牢,留置针针梗对皮肤产生的压力越大,越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形成压疮;而当患儿发生哭闹、烦躁等情况时,可牵拉固定的肝素帽发生松脱,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留置针发生松动或移位,引发静脉炎,甚至增加非计划拔管的风险,不仅增加患儿痛苦,增加护理工作量,还可引起患儿家属不满,引发护患纠纷[6]。有关研究指出,高举固定法留置针穿刺可减少压疮、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确保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7]。为进一步探究高举平台固定法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黄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对照组)与高举平台固定法(观察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皮肤受压程度明显较轻、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延长,表明采取高举平台固定法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及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皮肤受压程度,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不良事件。高举平台固定法中,留置针针梗处垫有一次性带有棉垫的敷贴,可避免针梗与皮肤直接接触,起到了有效的缓冲作用,能避免局部皮肤受压;且留置针不易滑脱移位,可避免或减少牵拉风险,延长留置时间,减少血管损伤,进而减轻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该方法用物简单、耗材少,可避免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节省经济开支,从而能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8-9]。此外,对黄疸新生儿实施综合护理,向患儿家属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可提高家属的认知程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通过对患儿抚摸,可对迷走神经产生刺激,促进胰岛素与胃泌素分泌,进一步加快临床症状的缓解[10]。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治疗时采取高举平台法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轻皮肤受压程度,减少不良事件,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骨科 压疮 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06

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容易引起感染,一旦恶化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发生败血症而导致死亡,所以,压疮是护理工作要攻克的顽症。护理组对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制定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并有计划的进行实施,效果显著。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压疮高危患者150例;2010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患者79例,男51例,女28例,给予常规护理,发生压疮7例。其中院(科)外带入3例,男2例,女5例,均为Ⅱ期压疮,经过规范的常规治疗护理,48小时明显好转率100%。2011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患者71例,男45例,女26例,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发生压疮1例,为Ⅰ期压疮。

方法:常规组(对照组)按压疮护理常规落实定时翻身护理措施,一般日间2小时1次,夜间4小时1次。出现压疮后对症处理。试验组(干预组)采用以下系统化的干预措施:科内每位护理人员通过学习掌握压疮发生的机理、高危因素、好发患者、好发部位及预防措施、预防流程。①对新入、转入或手术后肢体或躯体制动需绝对卧床的患者第一时间评估,凡具备6大危险因素(骨折病情严重、长期卧床、高龄体弱、皮肤状态差、床上活动度差、使用石膏、牵引及支具)之一,当班第一时间制定干预措施即建立床头翻身卡,并制定符合个体病情需求的压疮干预方案。②班班如实落实并严格床头交接班。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压疮的危害,共同参与到压疮预防中来。④加强监管督查:护士长每天督查实施措施是否妥当、有效,不妥之处及时修改,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全科护士掌握压疮预防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⑴评估: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对新入、手术、病情变化后的患者第一时间评估,评估的内容:①年龄和体质:是否高龄体弱;原发病为何病、程度如何;②全身情况:意识状态、大小便控制、有无合并症;③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等;④全身肌力、肌张力和皮肤状态(弹性、色泽、温度、感觉);⑤受伤部位局部皮肤:有无水肿、血肿、破溃;⑥患者及家属的认知能力:对所患疾病、压疮的认识、配合能力、对治疗疾病的信心等[1]。⑵通过评估,判断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程度,凡具备压疮6大危险因素之一,均为系统化干预对象。并告知护士长共同制定干预措施。⑶具体干预措施包括:①建立床头翻身卡,根据病情(必要时与主管医生沟通)、所实施的措施决定翻身的、开始翻身的时间,一般下肢骨折术前不翻身,术后4小时开始健侧翻身,椎体骨折术前不翻身,术后8~12小时开始左右侧交替翻身,但单纯压缩性骨折卧床4小时后即可左右交替翻身;翻身间隔时间根据病情一般日间2~3小时,夜间3~4小时;翻身侧卧时躯体与床面成45°,椎体骨折应严格按轴线翻身操作,肢体保持功能位,肢体之间、背部使用软垫支撑,持续时间<30分/次。②检查、清洁皮肤并热敷,各种原因患者受压部位皮肤血运欠佳、感觉迟钝,清洁热敷时动作应轻柔,温度适宜,避免损伤和烫伤。③涂拍红花酒精并按摩,红花酒精的配制:75%的酒精500ml加入优质红花10g,浸泡3周后过滤备用[2]。将无渣红花酒精少许倒在操作者手掌,拍在已敷热的皮肤,环形上下按摩,必要时重复涂拍,3~5分/次。④根据病情和压疮危险因素使用气垫床,气垫床置在薄床垫上,上铺纯棉薄褥、床单,避免使用胶单、塑料布单等透气不良的物品,保持床褥干洁平整,气垫床充气软硬适宜,使用期间气泵应持续运转,不得间断,使用气垫床期间,翻身间隔时间可定为日间3~4小时,夜间4~5小时。⑷全身营养支持,饮食宜富含营养、易消化,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营养支持,纠正负氮平衡,保持皮肤及被、褥、单干洁,内衣、褥单透气性好、平整。

压疮发生后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第一时间告知护士长,制定治疗护理措施,填写申报表上报护理部备案。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试验组压疮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压疮7例,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压疮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压疮原因分析:①骨科患者压疮好发于骨折病情严重、皮肤状态差、长期卧床、高龄体弱、床上活动度差、使用石膏、牵引及支具者,与本科有关的病例。如:多发伤、股骨、胫腓骨骨折、胸、腰椎体骨折等。压疮多发生于枕部及下半身骨突处,好发部位依次为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内外踝、足跟部。②压疮的发生不仅与骨突局部受压、摩擦、潮湿有关,而且与年龄、性别、营养不良、贫血及机体应激反应等也有关。局部受压是引起压疮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并与受压的时间和压力的大小密切相关。临床上患者内衣、床单褥垫不平、有碴屑或搬动时拖拉拽患者,均产生较大摩擦力损伤皮肤;潮湿可致皮肤浸渍、松软,易为剪切摩擦力所伤。潮湿主要由大小便失禁、出汗等引起,并引起污染诱发感染;在急性损伤时,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失衡奠定了压疮发生的基础;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之一,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是发生压疮的先前因素。③采用红花酒精按摩能有效预防压疮: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水溶性混合物,能扩张周围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因此,红花具有活血祛瘀、通调经脉之功[3],而75%酒精具有抗菌、消炎、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能够加速血流循环,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4]。因此将红花与75%酒精有机结合应用于压疮预防,已在临床广泛推广。④气垫床有定时充气放气的功能,可间断分散患者承受自身重力,减轻或释放皮肤和突出的骨骼之间产生的压力,不断变换身体与气垫床的接触位置,防止局部血流循环受阻,预防压疮的发生。⑤采用红花酒精联合使用气垫床,不但降低了压疮发生率,而且使翻身间隔时间由一般常规日间2小时、夜间4小时延长到日间3~4小时、夜间4~5小时,既减少了护士的劳动量,又有利于患者休息,还减轻了因频繁翻身引起的疼痛等不适症状。

护士掌握压疮的发生的机理,掌握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掌握压疮预防的流程,掌握系统化干预措施,并严格落实,是有效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护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预防并发症,而系统化的压疮干预措施则有效的预防了压疮的发生,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费用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钱瑞莲.压疮的三级监控[J].护理杂志,2006,11.

2 邱醉然,徐毓娜,黄幕玲,蚁泽宜.红花酒精按摩联合气垫床翻身预防危重患者压疮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3.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77.

上一篇:专科护士月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护士总代教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