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13 06:02:44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1

一、会议基本情况

吉林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于7月19日在白城市召开,共有9个市、州的1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吉林省两年多来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交流了各市的经验,并组织了现场观摩,对下一步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工作、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进行了部署。此次会议是吉林省贯彻落实沈阳会议的一个具体措施,会议开得很实,效果很好。吉林省的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吉林省的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对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二是数量上达到规模,管理上规范有序。为了落实好省政府"三年开发十万个公益性岗位"项目,吉林省自2005年以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省统一开发与各市州自行开发相结合,已开发了7.17万个公益性岗位,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管理公益性岗位的制度、职责,建立了运作规范、监管到位、进出畅通的管理机制。目前,省劳动保障厅会同财政厅起草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拟以省政府名义下发。四是稳定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有效地降低灵活就业比例。

二、调研情况

1、关于吉林省零就业家庭工作进展情况

吉林省自2006年推进此项工作,通过努力,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4.6万多户零就业家庭均得到援助,安置就业近6.3万人,提前实现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他们的做法: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和有关政策。今年,吉林省将零就业家庭援助列入省政府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下发了《2007年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工程方案》,明确了"源头控制、全程服务、政策扶持、托底安置"的工作原则,确定了全年援助任务。2006年,吉林省劳动保障厅与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为零就业家庭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公益性岗位安置、组织劳务派遣、扶持自主创业、实行责任包保、建立援助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今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协调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增加了9条扶持政策,完善了申报认定制度、建立援助长效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措施。二是开发公益性岗位,为零就业家庭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在公益性岗位中强调优先安置零就业家庭,开发了治安巡逻、交通协管、环卫保洁等大量适合零就业家庭就业的岗位,成为安置零就业家庭的主要渠道。三是以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为抓手,推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2006年全国在辽宁召开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会议后,吉林省启动了创建工作,他们首先把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指标。截止去年底,吉林省共有612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评估标准,占全省社区总数的39.9%。拟在年底前达到55%。四是实行零就业家庭援助预案机制,探索建立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长效机制。各市州、县、街道、社区层层制定预案,层层落实责任,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在申报认定后,层层启动援助预案。社区、街道(乡镇)启动预案6天内解决不了的,上报县,县里7天解决不了的上报市州,市州在7天内给予托底安置,确保"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动态为零的目标。五是着手推动零就业家庭实现"双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使零就业家庭就业更加稳定。

吉林省在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方面,给我们的体会有:一是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的重点要放在稳定就业上,避免出现就业后短期内又重新失业的现象。吉林省把最好的公益性岗位用于零就业家庭就业中就是这个原因。二是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不能以一个人实现就业为目标,而是以是否使这个家庭脱贫为目标。他们采取与低保联动的作法,效果很好。三是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要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如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再就业的,就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其子女就业上。吉林省在解决子女就业过程中重点放在技能就业上,实行免费技能培训或进技工学校学习技能,很受零就业家庭欢迎。四是抓好平台队伍建设,推动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吉林省街道平均配备3-4人,社区平均配备4-5人,在全国属工作人员数量较多的省份。吉林省的平台工作人员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2003年配备的第一批专兼职人员,称为劳动保障协理员。这部分人员是通过社会公开招聘、考核择优录用和当地事业单位带编调剂及由县级就业服务局派出来解决的。这一批人员文化素质高(大部分为本科及大中专毕业生),工作热情高,工作能力强,经过几年的工作,已成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工作的骨干,工作稳定。目前,全省没有一个离开岗位的平台工作人员,这与吉林省在稳定这支队伍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很大关系。目前,全国有不少地方出现了能力强的平台工作人员不稳定,离开岗位的现象,因此我们应推广吉林省在这方面的做法。另一部分是公益性岗位补充人员,称为劳动保障服务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为解决平台工作人员不足问题,通过公益性岗位招聘3-7名专职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在第一批招聘来的协理员带领下,包楼包户,分片负责,协助完成平台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2、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展情况

吉林省自2003年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以来,呈现连年上升势头,取得了好的成效。截止今年6月底,累计发放7.8亿元,筹集担保基金2.94亿元,累计带动12万余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其工作特点有:一是发放率高。申请贷款人员中,实际得到贷款的占99%以上。二是带动创业成功率高,平均6429元小额贷款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比全国最好的省还低3000元。三是担保基金到位。1-6月,筹集担保基金6393万元,完成计划的159.8%。四是放宽政策范围,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如放大贷款比例,从2万元放大到3-10万元;又如,省政府出台文件,将贷款对象扩大到进城务工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五是回收率高。目前,吉林省的回收率为97.5%,其中省本级的回收率为100%。六是组织开展小额担保贷款的专项行动。劳动保障、财政、银行联合开展小额担保贷款"百日攻坚战"活动、宣传周活动、宣传月活动,连续两年三个部门组织开展了"促就业、贷惠捷"小额担保贷款活动。为此,省政府在劳动保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比中给予了创新奖。

对吉林省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我们的体会是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对贷前和贷款后的跟踪服务是回收率高的重要原因。首先,他们对本社区贷款人员的信用情况清楚,把住了第一关。第二,跟踪发现贷款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街道和区里组成的专家指导团报告,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第三,他们对经营者反映出来的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问题,能及时向上级汇报,得到尽快落实,使贷款人有宽松的经营环境。第四,他们对到期还款人员进行跟踪,提供服务,使贷款能及时收回。座谈会上,各部门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3、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进展情况

吉林省自2004年开展此项活动以来,不断完善机制,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全民创业促就业的较好成效。目前,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广泛参与、创业项目依托、政策资金扶持、典型带动引导"的创业促就业机制。几年来,全省共完成创业成功项目1.73万个,带动90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南昌会后,吉林省的该项活动有了新的进展,主要有:一是参与部门和项目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8个部门牵头开展11项活动发展到今年的24个部门35个项目。二是以"五个一批"为重点,建立长效机制。即培养一批创业骨干、征集一批创业项目、建设一批创业基地、推广一批创业成果、宣传一批创业典型。省政府还将每年5月确定为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月,其中一周为宣传周。三是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下发了《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考核评估试行办法》,对各地和牵头部门开展活动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估,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四是影响逐步扩大。2006年与辽宁、黑龙江在长春市共同举办了"中国东北创业促就业项目推介暨劳务交流大会",展示了近年来东北三省创业促就业成果,集中推介创业项目,将影响从省内扩大到东北三省,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4、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及发挥作用情况

吉林省自2003年启动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以来,目前,62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1810人,还建立了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已有60%的自然村聘请了劳动保障服务员。省政府对乡镇平台的机构、人员、场地、职能、经费来源都有明确的要求,吉林省乡镇平台基本上做到了有机构、有标识、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场所、有电脑、有台帐,并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他们开展的工作有:一是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基础管理做到底数清,分门别类建立台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今年,吉林省依托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抽调2.3万人进村入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劳动力资源调查,在省、市州、县(市、区)乡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在行政村建立了基础台帐。省里还统一开发了劳动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实现微机管理。二是组织和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配合市、区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乡镇、村社区培训信息,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三是促进了城乡统筹就业和劳务经济发展以及劳务输出的规范有序。调研中发现,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充分发挥贴近农民、了解情况的优势,组织劳务输出,形成了输前、输中、输后的一套服务体系。吉林省在第一批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基础上,今年又以"三个体系、两个制度"(覆盖城乡的管理组织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内容,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全省每个行政村每年补助1000元的工作经费,调动行政村开展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5、对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工作建议

自去年以来,我们主要利用参加会议的机会,分别对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安徽、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9个省的24个城市的县以下45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59个村劳动保障站(信息站)进行了调研。这些省、城市的平台建设和发挥作用情况与吉林省大体相同。我们总的感觉:一是县以下乡镇劳动保障站在硬件建设方面,自2003年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二是平台的工作人员素质好,文化程度比较高,主要是从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乡镇青年干部中选或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来的,并经过了业务培训。其中,相当一部分平台工作人员参加了部里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鉴定,取得了证书,实现了持证上岗。三是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台帐和基础管理工作基本到位,情况掌握得非常清楚。四是乡镇平台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所到的县、乡镇的党政领导对平台的工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平台提供了较好的办公室和设备,对平台发挥的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一再表示,平台已经成了他们工作不可或缺的部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这支队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五是工作较好的乡镇平台已将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纳入管理,及时与县和输入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岗位对接,实现技能输出,技能就业,很受欢迎。我们认为,近几年来,各地对县以下乡镇劳动保障平台的工作力度加大,抓得快,抓得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乡镇平台发展到了城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第二阶段,部分发展快的乡镇平台已进入第三个阶段。我们认为,落实小建副部长在今年全国促进零就业家庭援助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借鉴城市工作经验,运用乡镇平台带动重点乡创建活动的"指示,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抽出一部分精力来抓乡镇平台的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抓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和发挥作用上,县以下重点乡镇平台建设及发挥作用主要靠地方自己来抓。几年来,地方上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很好,为下一步部里推动全国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在调研期间,省、市、县尤其是乡镇的党政领导希望部里对乡镇平台工作给予指导。我们认为,应把这项工作列入2008年的工作计划,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

二是建议今年底以前总结一批乡镇平台建设和发挥作用的经验,运用典型推动全国乡镇平台的工作开展。

三是建议2008年5月底前,组织一次交流活动,范围在100个重点联系城市,如有可能,召开一次全国会议为更好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2

从今年起,济南市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用工管理和社会保障"五大体系"。城镇每年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十五"期间的4.2%下降到4%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由目前的8万人增加到10万人次。到2008年底,建城区内"4050"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0%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能全部实现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比率由目前的50.2%提高到70%以上;实现各类企业普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履行;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80%;到2006年底,全市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到2008年底,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95%被纳入医疗保险;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

具体工作中,从建立完善五大体系入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一是制订配套的就业政策体系。在统筹规划城乡就业工作、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开发、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就业相结合的同时,实行城乡一体的失业登记和动态管理制度,同时,每半年对城乡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以此作为依据,逐步建立有效的全市失业与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另外,结合新一轮就业扶持政策的出台,研究制定适合农民的就业扶持政策,出台农民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办法,使城乡就业政策逐步走向统一。

二是创新就业培训体系。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培训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实施"素质就业"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多形式、多元化就业。首先,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并结合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复退军人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其次,充分发挥培训补贴政策的作用,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和《失业证》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三,注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3年5000名新技师培训计划"和金蓝领培训项目。注重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加快培训大批高技能劳动者,到2010年全市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比重占技术工人比重的10%。另外,注重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并切实将此项工作与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工作联系起来,以鼓励有条件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

三是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全市已基本实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劳动力网络化动态管理,逐步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兼备,市、县(市)区、镇、村四级贯通,面向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业信息到村、户的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同时,建立并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贫困户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安置等手段,重点解决"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力争到2008年底使建城区内"4050"人员就业率达到80%以上,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针对进城务工劳动者开展每年一次的"春风行动",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和维权的宣传,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

四是完善用工管理体系。在定期对全市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清理、整顿的同时,扎实推进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在试点工作期间,以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为工作重点,力争到2008年底全市普遍签订劳动合同。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3

保障发展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我们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下面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职责,谈谈思路和想法。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明确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环巢湖生态示范片区、紫蓬山生态旅游片区、西北部控制片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努力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坚持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来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与当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加快集镇改造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编制。通过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了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居民点管控边界和生态控制边界,明确了村镇规模和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实现了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强化了规划约束力。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乡村特色,突出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样板村。官亭焦婆等25个示范点纳入市五个一批项目库。目前,山南镇“三庄联动”、上派镇“三岗慢生活”、铭传乡“聚星片区”等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三庄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围绕“农村改革发祥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82个村民组,2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三岗慢生活”围绕“五彩三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慢生活体验区内涵,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区”坚持“淮军圩堡探源地、蚕桑文化寻踪区、皖中民宿特色街、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功能定位,围绕淮军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合肥乡村振兴样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快柿树岗乡防虎村、高店乡程店村等示范点和样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三)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民建房等合理用地保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预留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设施等建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形成的用地指标,优先向乡村地区倾斜,用于支持农民集中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等。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能力,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镇村助农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成效显著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以“点状”供地模式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对于零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如农村厕所、旅游驿站、景观平台、品鉴室、停车场等,允许按规定办理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使用。健全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用地,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行县级备案。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财政支付

一、醴陵市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采取的措施

按照财政部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从2014年4月1日起,醴陵市全面实施乡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围绕进一步提高乡镇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保证财政收支信息反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构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制度屏障等改革目标,从理念设计、制度建设、权责划分、管理模式、流程设置、要素完整等方面建立与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

(一)遵循五权不变原则。遵循了“资金所有权、资金管理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管理权”五权不变原则。各乡镇仍是乡镇财政预算的执行主体,对其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实行全面负责。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市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资金归乡镇管理,资金使用按规定程序由乡镇审批。乡镇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仍由乡镇享有和承担。

(二)实行五统管理模式。实行了“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预算统编、工资统发、支付统办”的管理模式。将乡镇视同为市本级预算单位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结合“乡财市监管乡用”改革,市财政全面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严格执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三)实现五项改革目标。实现了“规范账户设置、规范预算管理、规范收入管理、规范支付程序、规范账务处理”的改革目标。健全与完善财政专户管理制度,取消各乡镇在各金融机构的原有账户。建立健全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与拨付管理体系,实行票据“限量领用、定期缴销”,执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做到票款同步、以票管收。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指标管理、计划管理、支付管理、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同时,进一步完善村账乡代管办法,加强与规范“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财务管理与监督。

二、醴陵市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醴陵市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乡镇31家,从2015年1月1日起至10月30日止,共支付资金86,276万元、27,107笔,其中直接支付85,854万元、26,393笔,直接支付比例为99.51%;授权支付421万元、714笔,授权支付比例为0.49%。

(一)建立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本地实际的乡镇国库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资金支付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基本业务流程等;推进乡镇收入全面预算编制,分大类项目逐项定额编制支出,使乡镇资金的支付都建立在全面预算基础之上;制定了市财政与乡镇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职责,分工协作,加强对乡镇资金与财务的指导与监督。

(二)建立了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了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明确市财政局为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职能部门。撤销了不符合改革需要的原乡镇账户,相应开设了国库单一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乡镇零余额账户、乡镇其他资金结算户,通过乡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乡镇资金进行集中直接管理,堵塞了资金管理,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

(三)实行了乡镇资金零余额管理。乡镇资金集中保存在人民银行国库或财政专户,并根据乡镇企业每日办理支付业务情况,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或乡镇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有利于资金统一调度,减少拨付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规范了分月用款计划管理。乡镇根据预算指标结存与收入进度情况,编报分月用款计划,财政部门当日即可批复后申请用款,增强了乡镇使用预算资金的计划性,提高了预算单位的用款及时性,财政部门也可以从源头上监督与控制资金的用途和流向。

(五)运用了信息网络系统。乡镇用款计划管理、资金支付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均实现了网络联接、网上申报、网络查询,实现了实时支付、当日清算、适时查询、信息共享,提高了支付效率,加强了资金监控。

(六)理顺了乡镇财务管理。在原“乡财县管乡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岗位设置、规范操作系统与流程、组织业务培训与指导,并按照全年无遗漏、分月有计划的管理模式组织对乡镇进行财政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保证了改革后乡镇财务正常运行。

(七)明确了村账乡代管。制定了《村账乡暂行管理规定》,明确乡镇财政所要加强对村级资金的管理,开设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集中专用账户,并建立规范、有效的监管体系。财政部门及市直部门拨付村级的资金全部通过乡镇财政所下拨,并由乡镇财政所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与核算村级会计服务业务。

三、醴陵市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机制性的变革,是财政管理的根本性创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确立的一整套管理流程,对预算执行的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规范化、程序化要求,体现了科学理财和依法理财的观念,增强了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和预算信息的透明度,将为醴陵市继续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带来深远影响。要围绕财政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剖析目前乡镇国库集中收付业务与财务管理运行情况,在预算编制分类较粗、职能划分不清晰、管理流程不完善、预算执行环节不严谨、财务管理分散无序、财务数据统计不完整等方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监管、推进考核等进行思考与解决。

(一)乡镇部门预算编制有待进一步细化。乡镇部门预算编制是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基础,目前虽然实行了收入支出全面预算管理,但部门预算编制还未细化到具体执行的相应功能科目与经济科目,且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分类支付、指标调整比较繁琐,不利于进一步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加强乡镇财政收支管理。

(二)分月用款计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实行分月用款计划管理主要是规范预算执行、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行网络系统管理可以方便乡镇编报计划与财政下达指标,提高资金拨付效率。但仍存在仅以预算指标与收入进度简单控制拨付进度,乡镇基本支出与业务性专项简单以授权方式下达,乡镇年度预算可使用指标超进度预拨等现象,财政部门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用途和流向上所体现的管理职能不强、发挥效率不高。

(三)乡镇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乡镇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要按照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对本乡镇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负审核和监督的责任。部分乡镇人员配置缺乏、财务素质欠缺,对改革政策认识不充分,对规章制度理解不到位,财务管理与核算不规范、不准确、不及时,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增加了进一步完善与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难度。

(四)财务信息统计数据有待进一步优化。乡镇会计单独核算分散、乡镇领导认识重视不够、财务管理基础参差不齐、列支项目比较任意,且有些乡镇人为地通过授权支付方式避开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稽核审计,导致财务核算基础数据不完整不准确,相关财务指标难以完整准确及时统计上报,难以有效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财政监管提供准确明了的依据。

(五)支付核算软件系统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国库集中收付软件使用的是方正春元系统、乡镇财务核算使用的是U8系统,软件系统需要交叉使用、相互查询,也为日常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支付系统与财务系统使用网络联接,网络速度比较慢、联接不稳定等因素也影响正常业务办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如何有效结合国库集中收付与财务管理核算,达到进一步提高软件使用效率、促进工作开展的目的。

四、完善醴陵市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设想

新预算法即将施行,贯彻实施如何不打折扣至关重要,其关键是要做好新预算法实施的立法配套工作。财政部已明确提出,将抓紧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研究制定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资金支付、政府债务管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快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现代预算制度。中央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政策规定,同时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管理要求,也要求我们积极适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行动、与时俱进、创新改革、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全面深入推进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要加强对外、对内的政策宣传与业务沟通,提高财经纪律意识,掌握政策规定精神,抓住业务管理环节,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外”就是学习与宣传中央与省级出台的一系列作风建设规定,倡导乡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全面规范公务支出行为、统一规范津补贴发放、积极推行公务卡结算,确保政策规定落实到位;抓好与人民银行、各银行,特别是与各乡镇的密切配合,做好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工作,使改革得到理解和支持,也为进一步完善与改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奠定基础;积极主动搞好乡镇财务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升乡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大力提格执行财务制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确保支付改革工作得到乡镇领导与财务人员的支持与配合。对“内”就是要积极争取领导与业务股室对改革政策的认知与业务的熟悉,继续完善深化改革的配套方案与执行措施,形成职责明晰、协作配合、相互牵制、操作简便的财政内部监督管理体系。

(二)加强监督、预防风险。要分析建立乡镇财政财务监督风险点,并围绕风险点建立相应系列防范管理制度与业务规程,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与财政规范管理。通过建立与完善“政策安全、业务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信息安全”五个安全监管机制,抓好政策规定落实、业务审核监督、资金运行监管、人员廉政建设、财务信息保密等工作重点环节,全面深入推进乡镇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一是完善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进一步理顺财务报账业务流程,完善稽核审计规定,规范报账业务审核要素,坚持分级牵制稽核制度,以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二是监督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乡镇财政资金拨付前,预算、国库、业务股室、采购办、财政评审等相关业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对乡镇的资金申请额度、性质、类别等,要进行分析鉴定、监督审核,确保支付安全。三是完善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建立银行、支付局、乡镇定期对账制度,及时进行票证传递与核对,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业务安全。四是实行跟踪问效,强化事后监督。建立由乡财局、支付局、监督局对乡镇的财务行为进行事后监控与跟踪问效的联动制度,督促与检查乡镇严格执行改革文件规定与财务制度;推进乡镇预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单位监督、组织监督、审计监督,确保人员安全。五是建立乡镇财务数据报送制度。明确规定报表时间、编制内容、报送范围,及时掌握分析乡镇财务信息,支付局建立办公性行政经费等财务指标动态备查账,为执行分析、数据统计、财务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建立软件内网封闭运行、档案归档借阅规定、数据查询报告制度、信息审批备案等制度,牢固树立保密意识,严格执行保密纪律,自觉保守财政机密,确保信息安全。

(三)严格支付、规范运行。严把支付节约关、支付时间关、支付内容关、支付方式关,坚持做到了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相结合,构筑了资金运行的“快捷安全通道”。一是要形成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授权支付为辅的支付格局。明晰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范围划分细则,严格执行相关文件操作规程,严禁将应该实行直接支付或转账支付的项目改为提取现金或变相实行授权支付,限制提取现金作为备用金的行为。二是根据乡镇预算项目分类情况,年初科学合理核定预算单位授权支付上限额度与比例,扩大乡镇工资、津贴补贴统发范围,防范下达授权支付资金的随意性。三是要规范分月用款计划乡镇申报、财政审核机制。督促各乡镇在预算指标内,按资金用途分月编报用款计划,预算股、国库股、乡财局根据预算指标与业务性质认真区分、确认与批复用款计划。

(四)强化预算、做好审核。建立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约束、预算调整、预算绩效的完整预算管理体系。一是建立预算编制体系。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推进乡镇预算精细化。乡镇要认真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把所有项目资金都编入部门预算,分别编制支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预算,详尽地反映财政支出的金额、类型和用途,强化预算、规范执行、完整决算,并探索推进乡镇预算公开。市财政要加强乡镇预算的编制指导与审核,为完善乡镇预算资金分配程序和规范预算资金支付方式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建立预算监管体系。要加大财政业务股室审核职能,业务股室应详细审核乡镇分月用款计划,做到“八审核”,即“审月份进度、审乡镇、审预算科目、审支出要素、审金额额度、审支付方式、审资金用途、审专项说明”,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款项和额度的建议数。三是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要通过财政部门与乡镇两级预算绩效评价与资金绩效评价,合理划分市乡村三级财权与事权,继续逐步加大市财政对乡镇、村级转移支付力度,实行资金使用跟踪问效,确保乡村两级正常有效运转。

(五)完善配套、积极探索。积极打造乡镇国库集中收付平台,完善相关配套管理措施,全面促进改革进程。一是要根据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工作与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规章管理制度、优化操作规程,构建业务与资金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二是要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建立财务数据处理中心,建立财政部门、银行、乡镇专线联网的自动化处理程序,逐步推进财政管理与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统一协调,实现支付工作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构建全过程控制的网络体系。三是结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建立财务运行、会计报表、数据分析的管理体系。四是积极探索乡镇公务卡改革试点工作,用改革的方式推进信息公开、推动廉政建设,构建惩防并举的预防腐败体系。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用药需求,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积极探索,稳妥推进,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保障基本,稳步全面实施。真正为群众提供防治必须,负担得起,使用放心的基本药物,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稳步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二)突出重点,抓好关键环节。实施基本药物招标采购,配备使用和医保报销等环节的配套衔接,确保制度有效,可持续运行。

(三)统筹兼顾,激发发展活力。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保障全县村卫生室正常运转,调动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四)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机制。有序推进村卫生室管理,运行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实施新机制的有效方式。

三、工作目标

2012年10月31日上午8时起,全县所有非营利性村卫生室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统一采购、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按全省统一招标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

四、实施范围

经县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非营利性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五、工作任务

(一)明确村卫生室职能定位

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在乡镇卫生院指导下为所在行政村(居委会)居民提供规范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协助专业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主要包括:在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下,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公共服务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健康管理、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协助做好预防接种及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二)规范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

全县所有村卫生室必须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版)规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和省增补的177种非目录药品。不得擅自配备和使用非基本药物。对超出服务范围和能力的患者要做好转诊及后续服务工作。

(三)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全县所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全部药品一律实行零差率销售;不得加价销售,不得接受药品折扣,非基本药物全部退出村卫生室,对原库存非基本药物给予两个月的过渡期(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止)。过渡期内村卫生室对盘存的药品按实际进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从2012年1月1日起,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不得销售,各村卫生室要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

(四)执行基本药物报销政策

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

(五)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

村卫生室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网上采购计划申报审核,统一采购、配送,货款的统一结算工作。不得收取任何服务费用。村卫生室每月5日前向乡镇卫生院上报下个月的基本药物采购计划,做好药品验收、保管工作和销售记录,并在每月5日前将上月所采购的药品货款上缴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不得通过其他渠道采购药品,村卫生室基本药物的采购周期应与乡镇卫生院采购周期相同。

(六)做好乡村医生培训

县卫生行政部门要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为教材,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工作,指导正确使用基本药物,提高乡村医生管理使用基本药物水平。

(七)加强监测和信息服务

村卫生室要积极参加基本药物制度监测工作,按时上报监测数据,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公示药品品名、数量、单位、采购价和零售价,使广大患者明明白白就医。

六、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一)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县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以乡镇为单位,在不改变乡村医生身份和村卫生室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六统一两独立”的一体化管理。即:统一规划和建设;统一人员准入;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绩效考核,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由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进行业务技术指导,通过以乡带村,促进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体发展。

(二)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

健全以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为补偿基础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1、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医生的职责、服务能力及服务人口数量,安排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量由村卫生室承担,年终按实际完成工作量实行绩效考核后划拨兑现。

2、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可收取一般诊疗费补助。一般诊疗费标准(不含药品费)暂定为5元/人次,其中,患者就医时个人支付1元,新农合基金统一支付4元。乡村医生收取一般诊疗费后,对一般诊疗费已包括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收费或变相收费。乡村医生应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改善服务态度,扩大服务人群,增加业务收入。

3、政府实行定额专项补助,年补助总额180万元,由卫生局制定补助办法,考核发放到位。

村卫生室每年1200元村医补助经费按原渠道执行。

(三)积极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政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是对于符合条件未参加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五七工”、“家属工”办法参保的对象,可给予办理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险;二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又未参加以上保险的的村医,可对照条件符合政策规定的可享受城乡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四)规范绩效考核制度

积极推进村卫生室实施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指标应结合村卫生室承担的服务总量、质量、效率和群众满意度等内容科学确定,绩效考核结果应与乡村医生的奖惩及补助挂钩。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和定额补助经费,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考核,并经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审定后,70%按月考核划拨,剩余30%,年终考核后一次性拨付。

七、实施步骤

全县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准备阶段:10月8日至10月15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政策,召开动员培训会,宣传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的相关政策,统一思想,形成工作合力。

(二)盘点清查库存药品阶段:10月24日至28日,各乡镇(场、区)卫生院组织专班对村卫生室的库存药品进行全面盘存清查,登记造册、测算基本药物相关数据,并报县卫生局备案锁定。

(三)启动实施阶段:从10月31日开始,在全县所有村卫生室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非基本药物全部退出村卫生室。

(四)总结评估阶段:11月1日至30日,县医改办牵头对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一体化管理进行总结评估,完善有关制度,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是建立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各乡镇(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医改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医改的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确保顺利实施。

(二)明确工作责任

县医改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县的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工作;县医改办负责牵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有关具体工作;县卫生局负责制定村卫生室管理办法,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纳入管理范围,加强监管;县财政局负责落实村卫生室建设、设备添置、定额补助经费;县人社局负责将村卫生室村医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研究解决村医社会保障问题;乡镇(场、区)卫生院要按县卫生局委托要求,强化对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管,做好对村卫生室工作的绩效考核,并明确至少2名具体工作人员负责村卫生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的监管,检查、考核和日常事务。

(三)强化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创新宣传方式,普及基本药物知识,正确引导群众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提高群众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度和信赖度,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加大监督检查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6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奋进,镇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全市就业工作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创建部级创业型城市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中期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九,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全省最低。统筹城乡就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形成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级创业服务中心全国全省一流,四级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促进创业的服务体系日趋成熟。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持续74个月实现动态清零。

未来十年,是镇江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镇江就业事业再创新辉煌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镇江已提出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创新战略。但目前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之间仍有差距。突出表现为: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长期并存,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到2020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综合指标继续位列全省或全国前列,将镇江打造成“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市、更加充分就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就业先行区”。

未来五至十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将紧紧围绕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就业重点工程,率先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工程

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1)完善投资项目带动就业机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安排政府投资、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充分考虑就业变化因素,做到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预测、项目实施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运行与就业服务、项目验收与促进就业效果评估同步进行。将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人数、技能人才需求等情况纳入项目规划,对同等条件下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予以优先立项、审批。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实现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

(2)实施重点行业岗位开发计划。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重点产业升级、服务业提速、现代农业绿色”就业岗位开发计划。注重在培育“5+X”新兴产业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注重在机械、化工等重点产业上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注重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中有升;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力,驱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提速增长;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绿色农业,挖掘一产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绿色就业机会。

(3)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贷款及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不断完善并促进就业创业的税费减免和各项补贴政策,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着力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对劳动者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

2.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工程

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要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到2020年形成就业管理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城乡统一、就业服务城乡均等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新格局。

(1)完善城乡就业一体化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将农民就业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面向城乡的就业专项资金,逐年适当提高用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支出比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实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均等、就业机体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

(2)创新城乡就业一体化普惠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统一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现“同城同策”。对城乡登记失业的人员给予职介补贴、培训补贴,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农民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全额贴息。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到农村,对象扩大到农民。全面实行凭证报销、直补到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3)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建设。推进“充分就业城市”建设提升工程,通过建设一批部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全面提升“充分就业城市”层次,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工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等,着力将丹阳打造成全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

3.创业促进就业品牌工程

突出文化引领,深入推进部级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将镇江打造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市和示范区。

(1)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创业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市、县级每年按照10%的递增速度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实施创业集成激励政策,完善并落实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和基层平台扶持创业奖励政策,将创业贷款贴息政策拓展到农民、平台奖励政策延伸到农村。建立创业项目以奖代补政策,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的项目提供者和征集者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实施创业明星表彰激励政策,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业明星,激发全民创业。

(2)实施创业重点工程。推进“一镇一品”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建设。确定5~10个产业集聚高、带动就业效果好、具有特色和特点的乡镇,通过主动服务、落实政策,打造一批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实施创业项目转化计划,健全市、县两级创业项目库,完善创业项目征集评价、推介、转化扶持和跟踪提升的机制,帮助创业者成功转化一批创业项目成果。

(3)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建立三级联创机制,开展创建型辖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15年7个辖市区、80%以上的街道(镇)、6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国家和省创建标准;完善创业培训提升机制,依托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深入开展“万人创业普训、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分层分类开展以绿色商业选择、创业模拟实训为重点的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省级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超市化保姆式服务,着力提高帮扶对象创业成功率。

4.重点人群充分就业工程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形成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

(1)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实施岗位拓展计划。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通过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和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实施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2)创新重点人群充分就业政策。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对招收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优先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三新”企业每引进一名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补贴。对当年新招用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的私营和个体企业,给予奖励,并可享受社保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给予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并逐步提高公益性岗位中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标准。

(3)完善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制度。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城乡就业援助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做到“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镇江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工程

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及创业培训计划。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推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就业有机结合。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职业培训网络,完善职业培训机构认定评估制度,引导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完善培训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的比例,科学合理地提高培训补贴标准。

(2)实施分类培训模式。紧紧围绕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设置培训专业,积极适应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训需求。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强化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实行校企联合,建立较为稳定的培训协作关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培训后直接就业的比例。

(3)全力打造培训品牌。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的示范作用,选择一批“叫得响、记得住、有内涵”的培训品牌,提供优质高效的品牌培训项目。加强培训品牌创新工作,争取每年推出3~5个新的品牌项目,满足培训需求。

6.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工程

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均等、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整合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加快整合市县两级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着力推进所辖市区和乡镇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统一规范、运行灵活的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标准,科学确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以及提供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就业信息采集形式创新试点”工作,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现代服务手段,建立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延伸拓展无形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为用人单位和各类就业群体搭建更加便捷的信息渠道。

(3)推进就业服务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定期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帮助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网”,按照“平台建设、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准则”标准化建设要求,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15分钟就业服务网”覆盖全市、直达到村社区;建立“就业E图”信息平台,推进“五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示范工程。

7.失业调控稳定就业工程

切实加强劳动力供给、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监测,进一步提高就业失业调控水平。

(1)加强劳动力供给监测。积极应对各种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快推进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和就业信息市级数据库。建立人口流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改进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全面掌握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就业扶持政策享受、跨区域流动以及企业用工等方面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监测内容拓展到企业岗位流失、用工需求和职工录用等方面。落实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缺工数量、工种和原因的统计分析。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样本,实行动态跟踪,主动把握企业用工数量、时间、要求、待遇及招工进度,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直报制度,依托一线服务机构设立职业供求信息监测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快速调查,定期做好职业供求状况分析,着力化解市场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市场信息制度,及时职业供求、工资指导价位和职业培训等信息,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服务,促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8.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促进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1)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强化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地内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为重点,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制度,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实施万户企业劳动关系A、B、C动态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覆盖市、县和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全面开展劳动监察网格劳资隐患排查监控,定期对劳资纠纷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排查,认真梳理,建立台账,加强稳控,避免矛盾激化或发生。

(3)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课题组成员:秦双林、蒋更俊、朱建忠、胡 强、吴国民、杨建国、唐 捷、吴晓惠、朱新宇、王 芳、张宗锋、戴俊锋、鲁旭云。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7

【摘 要】 本文总结了临安泥石流事件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提升乡镇应急管理能力的途径和对策。要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应急管理投入;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科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制定乡镇灾情应急预案,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定乡镇规划设计,完善乡镇空间布局结构;健全乡镇基础财产保险制度。

【关键词】 自然灾害;l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对策

近年来,形形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呈现频繁多发态势。[1]诸如08年我国南方低温冻害天气,使得安徽、江西等28个省市地区的乡镇受损严重;汶川、雅安地震就是在乡镇地区爆发,褫夺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造成难以复原的经济社会损失;2015年11月14日浙江丽水雅溪镇里东村发生泥石流,半个村子都被覆盖于泥石流之下;2016年5月8日福建泰宁县开善乡泥石流,造成25人遇难,等等诸如此类事件都频发于乡镇地区。这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乡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时的严重缺陷,主要是相关政府和危机管理部门对这场灾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因此,乡镇如何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学术界及政府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镇的应急管理能力剖析

为了深入探讨乡镇的应急管理能力,本文将以“零伤亡、零失踪”的“5・7”临安清凉峰镇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为研究样本,分析其值得借鉴与提倡之处,同时指出其不足与改进方面。

1、值得学习与借鉴之处

(1)仁义文化建设,村民互帮互助。在泥石流发生后,淤泥淹没了某一农户住房,农户主人较为年长,只能依靠简单的劳动工具,进行清淤工作,此时同村的邻居开着自家挖掘机,为其挖出卸淤槽,淤泥顺着槽向外流去。接着数名邻居也拿来工具帮忙清理。究其原因,从社会实践调查得知,村里近年来注重仁义文化建设,村民有一股互助精神。由此可知在乡镇开展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民众,互帮互利,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2)群众社会参与度高。地质灾害发生后,清凉峰镇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清凉峰镇新峰村的王富国家受灾严重,到处是深厚的淤泥,如果仅仅靠自己家里人,十天半个月也清理不好,但现在却只用了2天的时间就将屋内和庭院内的泥沙基本清理干净。这其中正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促使生产自救顺利进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除了镇里和本村的党员干部,清凉峰镇受灾较轻或没有受灾的13个村共300余名党员干部前来援助,闻讯而来的志愿者队伍分散到5个重灾村,帮助村民生产自救。所以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建设过程中,社会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乡镇先天条件有限的前提下,社会公众的参与对于提高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显得格外的重要。

(3)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到位。临安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清凉峰和天目山两大省级暴雨中心,常年多极端对流天气,同时境内多山塘水库和地质灾害点。2009年当地发生类似地质灾害,造成11人死亡、2人受伤,当地政府吸取教训,自创“四自工作法”①和“基层五大员”机制。②此次泥石流灾害中成效卓著。首先根据“四自工作法”要求,每年汛期之前,基层政府会对区域范围内进行排查,特别是对山塘水库、地质灾害点进行严密排查。排查过后,会根据排查情况出具一份《防汛隐患整改通知书》,下发到镇、街道、村,然后再针对排查中所指出的问题进行整改,这样有效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损害;其次是在“基层五大员”机制下“每一‘员’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五大员’形成一个体系,在灾害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灾情发生后可以第一时间汇报,并安排群众转移。”[2]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当地群众拨打110报警平台,公安迅速掌握了险情,并逐级通知,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受灾村民被迅速转移,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也最终确保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充分展示了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高效性。

2、乡镇应急管理中的“美中不足”

此次泥石流事件虽然做到了“零伤亡、零失踪”的暖人成绩,但是也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农作物受损,农业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受灾人口达79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4630余万元,基于此,有必要剖析其在应急管理中的局限与不足。

(1)乡镇抢险救灾技术落后。灾难发生后,清凉峰镇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第一时间采取向上汇报,请求上级政府的支援与帮助,而不是自救。于是临安市乃至杭州市在接到灾情报警后,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抢险救援工作。虽然在上级部门的配合与支援下很快的将灾情控制,并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但由于乡镇抢险救灾技术落后产生时间差,使群众生产生活遭受巨大损失。

(2)乡镇专业应急管理机构缺失。分析整个泥石流抢险救灾过程,可以发现,泥石流灾情爆发之前没有灾情预警信号,没有做好防范准备;灾情爆发后,以村支书为代表的自救应急指挥组织产生,带有经验性和任意性,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缺乏专业性;灾害处置结束后,并无专门的机构对整个事件处理进行评估与反馈。

(3)乡镇规划设计不合理。清凉峰镇位于清凉峰与天目山两大暴雨聚集区,地势复杂、地质松软,同时作为连接浙皖两省重要交通要道,理应科学合理的规划村落布局与交通线路走向,但此次灾害充分暴露了该地区规划设计的短板,也因此而造成巨大损失。此次灾害受损影响最大的两部分为交通和居民住房,杭徽高速因泥石流产生的上体滑坡而封道,共中断3条道路;其次灾害受损较严重的是当地居民房屋,大部分居民房屋都遭受泥石流的侵蚀,更甚者直接摧毁。由此可知当地的乡镇规划设计不合理,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差。

二、提升乡镇应急管理能力的途径和对策

如上所述,临安清凉峰镇在此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之所以能够做到“零伤亡、零失踪”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进一步证明实践中的乡镇应急管理机制,其优势与劣势是同时存在的,是不可避免、不可忽视的。如何才能保证乡镇应急管理能力承受住自然灾害的考验,就要趋利避害,避免造成“美中不足”。下面结合临安乡镇应急管理的经验进行讨论,力求探索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乡镇应急管理路径。

1、引入市场机制,增加应急管理投入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乡镇应急管理建设过程中财政投入比例,将决定应急管理能力的效果。孙策在《研究现阶段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指出,我国村镇建设的投入力度远远跟不上城镇发展的需要,存在严重的不足。[3]同时刘巍,杨磊也指出我国村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我国应急管理建设的瓶颈。[4]所以,要提高乡镇区域的应急管理能力,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如临安清凉峰区域以山核桃种植加工为支柱产业,就需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延长山核桃产业链,提高山核桃附加值,促进居民增收的基础上,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加大对应急管理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2、充分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科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力量逐渐发展成长为救灾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场救援、款物捐赠、物资发放、心理抚慰、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通过临安“5・7”泥石流事件,可以看出如何有效的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成为灾区群众抢险自救的关键部分。潘孝榜也认为我国公众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公众在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6]临安下辖乡镇在这方面主要是加强仁义文化建设,培养居民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公众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自我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了整个乡镇的应急管理能力。因此可以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导,能够促使社会力量有序、规范、自觉的参与到应急管理工作中。所以今后乡镇应急管理建设,依据《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范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科学合理有序的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3、制定乡镇灾情应急预案,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是规范灾害管理,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的关键。[7]参照美国的“联邦―州―郡”三级应急预警机制,我国“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储备体系正在形成。各乡镇应该抓住此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政府主导前提下,整合各种资源,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探索建立灾情应急预案,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建立应急管理体系。黄健也认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乡镇,特别是职能不完善的乡镇一级政府,尤其需要进行应急管理的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才能引起上级政府的重视;并且认为乡镇应急资源的整合,需要自身的实践创造,更需要上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8]临安清凉峰地区乡镇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创建的“四自工作法”和“基层五员”机制,在地质灾害应对中成效显著,有效的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及灾情的进一步扩大,充分显示了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所以乡镇在应急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制定适宜本地区发展需要的应急管理预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

4、科学合理的制定乡镇规划设计,完善乡镇空间布局结构

科学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9]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漫长的探索与实践才能逐步建构起来。所以在体系未完善的同时,如何面对突发性应急灾害,就需要科学合理的乡镇规划设计,从乡镇空间结构布局上应对自然灾害,降低自然灾害对居民的损失。应对临安“5・7”泥石流造成美中不足的内生性原因就在于乡镇规划设计不到位,首先,居民住房布局过于紧凑,泥石流带来的淤泥排泄受阻,转向涌入居民房屋,造成房屋受灾严重;其次,该区域范围内的道路布局不合理,径直穿过土质疏松区域,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最后,产业布局欠佳,在泥石流灾害来临时,村支书自主经营的山核桃加工工厂及其他乡镇企业泡水、淤泥掩盖情况严重,都说明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

5、健全乡镇基础财产保险制度

众所周知,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脆弱的,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多次大的自然灾害,且每次都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王倩,彭海燕分别从灾害中反思家庭财产保险作用的发挥[10]及从灾害中反思如何发挥家庭保险的作用中[11]得出一致的观点:发挥家庭财产保险在灾害中的积极作用,以降低家庭的损失,迅速恢复家庭生产生活。临安清凉峰此次地质灾害事件,虽然无人员伤亡,但是直接经济损失达4630余万元,房屋和农作物受损严重。如何弥补这部分损失,则需要保险进行“兜底”。“11・13”丽水山体滑坡事件中由政府和农户个人共同出资参保的一种基础财产保险――政策性住房保险理赔及自然灾害公众险,对受灾群众给予赔付,减少了受灾群众损失。因此,乡镇在构建应急管理体系过程中,必须加强基础财产保险制度建设,为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提供“兜底”保障。

【注 释】

① “四自工作法”指的是“镇自为战、村自为战、组自为战、各自为战”。也就是在防汛防台工作中,每个镇、村、组的家家户户都要各自进行防汛防台安全大排查,人人自查,做到基层的隐患从基层排除.

② “基层五大员”指的是山塘水库巡查员、河道巡查员、气象协理员、地质灾害巡查员、小流域山洪预警员.

【参考文献】

[1] 张会,刘茂.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探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0.4.45-50.

[2] 施宇翔,刘永拓.临安突发泥石流超7900人受灾零伤亡零失踪背后原因暖人[DB/OL].浙江在线,2016-5-7.

[3] 孙策.研究现阶段我国村镇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2015.19.73.

[4] 刘巍,杨磊.我国村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0.21.11558-11559.

[5] 民政部.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

[6] 潘孝榜,徐艳晴在.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若干思考[J].人民论坛,2013.422.123-125.

[7] 李宝俊,袁艺,邹铭.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14.3.18-23.

[8] 黄健.乡镇应急管理的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

[9] 沈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规划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06.12.46.

[10] 王倩.从灾害中反思家庭财产保险作用的发挥[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40-41.

[11] 彭海燕.试论如何从灾害中反思家庭财产保险作用的发挥[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370.

【作者简介】

段振鹏(1991-)男,汉族,江西广昌人,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2015级城市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

乡镇三零创建工作计划篇8

今天把大家请来,召开这次会议,主要议题是总结今年以来全市交通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建设成绩,分析查找制约加快发展的问题,大干60天,决胜四季度,圆满完成全年高速公路建设目标任务。刚才,卫华同志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市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意见和要求;西平、泌阳、确山三个县,市国土局,化新公司、漯驻公司都作了表态发言,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切实增强做好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是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攻坚年、改革年和稳定年,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和严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压负重,扎实工作,决战二季度,大干三季度,前三季度全市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0.6亿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是农村公路完成投资4.0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9%,干线公路完成投资0.51亿元,完成了年度目标的84%。其中:焦桐高速泌阳段项目,截止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占总投资的67.3%。其中:今年1至10月份累计完成投资4.3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72.3%,现正在进行路面工程施工。化新高速项目。5月20日,该项目在全省第一个举行了点式开工仪式,止10月底,已完成投资1.78亿元,占总投资的17.6%,占年度计划的59.3%。京港澳高速漯驻段项目。该项目勘察定界、地上附属物清点已于9月份完成,目前已进入补偿金的兑付阶段;施工、监理招投标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现已完成征地、地上附属物补偿、设计勘察共计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20%。京港澳高速驻信段项目建设。该项目勘察定界、地上附属物清点工作已经开始,近期结束;施工、监理招投标工作也正在进行。现已完成1.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8.5%。由于以上工作进展顺利,我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工作得到了省交通运输厅和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在看到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对照市委、市政府对交通工作的新要求和当前面临的形势,我们还必须看到差距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一方面,一些县区没有把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本县区投资拉动项目认真对待,在服务项目发展和环境保障上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服务不到位;另一方面,一些高速公路项目公司没有把省、市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放到公司对项目的投资任务之中通盘考虑,而是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投资进度。二是任务差距较大。从完成全年任务看,全市交通投资完成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高速公路新开工项目没有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节点目标。止10月底,全市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仅完成5.9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6%,差距还比较大,形势不容乐观,如果这种情况不迅速得到扭转,那么对我们完成年度目标将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也是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大干60天、决胜四季度。三是环境不够宽松。一些县区、乡镇在环境保障上缺乏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特别是个别乡镇和一些群众不是站在服务全市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环境保障工作,而是把高速公路项目当成“唐僧肉”故意刁难。这类问题在个别县区、个别乡镇表现比较突出,必须高速重视,认真解决。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是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一年,作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对于优化结构、保持投资拉动、进一步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项目公司及各县区高速公路建设协调指挥部要把加快项目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责任,查找落后原因,采取得力措施,加强薄弱环节,力争完成全年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一)合理组织,焦桐高速泌阳段工程要加快进度。项目公司要继续发扬以往良好的作风和干劲,加强管理,合理组织安排,利用秋季大好的施工季节,迅速掀起新一轮建设高潮。市高指办会同泌阳县高指办积极协调高速沿线乡镇和群众,按照驻马店市高速公路协调工作程序,尽快解决焦桐高速泌阳段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确保焦桐高速投资进度摆脱不利局势,迎头赶上,按期完成年全度6亿元的投资任务。(二)加强组织,确保化新高速尽快形成施工高潮。项目公司要进一步明确施工节点计划,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各施工标段的施工任务。新蔡县要协调好土源,根据新蔡县的地理状况和群众的要求,可以采取取土与挖塘相结合、深取土、节约土地的办法,有关部门要尽快办理相关手续,使其快速形成施工高潮和实质性工程量,全力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3亿元的投资目标任务。要合理编排施工计划,组织好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为大规模施工奠定坚实基础。新蔡县高指办和沿线各乡镇,要协同配合,努力工作,加快剩余小部分征地款和地上附属物的兑付以及部分房屋的拆迁工作。要全力做好环境协调,解决好施工初期比较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好各种预案,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集中人力、集中精力,全力保环境、保施工,真正做到路上问题、路下解决。(三)全力以赴,确保京港澳高速漯驻段、驻信段改扩建项目按计划实质性开工。能否顺利实现全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关键在拟开工项目。漯驻和驻信项目公司要紧紧围绕开工的时间节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制定解决措施,明确解决时限,加快推进工可、初步设计、环评、土地预审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组织完成施工招标,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确保项目实质性开工,为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沿途西平、遂平、上蔡、驿城区、高新区、工业集聚区、确山等县区高指办和县、乡政府,要和项目公司一道及时将征地、拆迁、地上附属补偿金全额发放到群众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挪作它用,否则一经发现,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市、县国土部门要加快进度,夜以继日,确保综合区片地价在本周报到市政府审批,土地报件力争11月15日前上报到国土资源厅,必要时可以采取集中办公的方法,把各县区人员集中到市里来,全力办理土地“一书四方案”,项目公司负责食宿。林业部门要简化工作程序,加快审批进度,快速办理沿途林木的砍伐手续,能一个县办一个证的就一县一证,不能一县一证的就以乡、村为单位办,力争11月15日前办理完毕,11月底全线完成清表任务。公安部门要加大防控力度,及时打击抢装抢卸、强买强卖和带有黑恶势力的行为,努力为高速公路建设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市优化办要把高速公路建设环境作为对县区、乡镇和部门工作评议的一个重点,对因工作不力造成恶意阻工的,要严肃查处。市高指办要实行重点工程项目周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中原高速公司积极开展工作,做好北开口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三、大干60天,决胜四季度,确保全年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

(一)要进一步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实行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是加强重点项目管理的重要组织保障,要在各县区高指及沿线乡镇落实好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区高指办、沿线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根据重点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指导,确保落到实处。在项目建设上,要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管和控制,加强廉政监督,确保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二)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安全零事故。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各项目公司要牢固树立“质量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严把工程质量关,坚决杜绝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一是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要落实巡查制度,对巡查出的安全隐患,项目公司有关负责人要亲自带队、亲自检查、亲自督促整改落实;要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要加强安全生产宣传。要定期对施工单位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力争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三是各新开工项目要扎实深入开展质量创优工作。要制定完善的创优目标及措施,严格实施首件工程认可制和样板工程制,严格控制现场工程质量,确保工程现场管理规范、施工文明,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全优,象焦桐高速泌阳段那样努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三)保证环境,认真组织好“零阻工”县区创建活动。针对今年我市在建和新开工的高速公路项目时间紧、建设及环境协调任务重、征地拆迁工作量大等特点,为确保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市交通局、市监察局、市优化办要在全市组织开展争创高速公路建设环境“零阻工”县区活动。项目沿线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针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阻工问题,要做到预防到位、发现及时、处置得力,阻工问题要在24小时内得到妥善解决,且不出现反弹,为工程施工营造宽松和谐的建设环境。关于“零阻工”县区的创建活动,我们前期已经举行了专题会议,进行了布置安排,各县区要按照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好“零阻工”县区创建活动,提供良好建设环境,为今年重点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做好保障。对于那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议而不决等不作为问题以及、吃拿卡要等乱作为问题,市监察局、市优化办要按照相关规定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同志们,今年后两个多月我市的高速公路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及项目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强力推进,确保新开工项目如期开工,在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驻马店平安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文明乡镇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镇村文明创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