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27 02:48:28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城市公园;防灾避险;绿地空间;改造设计

1 概况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的绿化用地。其防灾避险的功能,包括减轻或防止火灾的发生与蔓延,有效减轻爆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以及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后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等。

相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和规划建设上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1993年北京最早提出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时至2003年北京建成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城遗址公园。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防灾避险场所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足。震后各级政府对城市应急防灾场所建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加紧了城市防灾规划的步伐。苏州、厦门、武汉、烟台、佛山等众多城市纷纷开展了防灾规划的修编。防灾绿地作为城市防灾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一轮建设高潮。

2 项目介绍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措施,2009年8月,依据桂城中南片区总体规划,结合桂城东板块现状,按照“以人为本,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分布建设,逐步完善”的规划理念,桂城有关部门着手开展了桂城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工作,计划通过改造将怡翠片区建成桂城应急避难疏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等多功能场所。怡翠片区应急避难场所整体规划以东校区为依托,怡翠公园为核心,覆盖周边科教板块,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露天操场面积约6万平方米,按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具备一般设施配置,服务半径约为1公里,当发生破坏性地震及其他突发重大灾害时,可紧急疏散群众4万多人。

3 改造措施

作为应急避难场所核心组成部分的怡翠公园位于片区的中心位置,周围人群密集,可达性好。公园占地4.2公顷,设有滨湖区、林荫休闲区和趣味活动区和公园服务区等区域,园内地势平坦,植被茂密,设施齐全,基本具备了应急避难场所改造的条件。依据《佛山市南海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及《怡翠片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要求,2009年底桂城对怡翠公园实施了改造:

3.1设置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怡翠公园西南面的公园管理处平时用于公园的日常管理用房,发生灾害时即成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作为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办公室和会议室。

3.2增设应急指挥管理设施

增加建设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在公园隔入口、应急指挥部、重要区域及制高点设置监控点,安装监控设备。视频监控点和广播中心应设在应急指挥中心内。广播系统包括一套高音喇叭,,平时可播放音乐等,让市民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休闲娱乐,发生灾情时,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转变功能,及时向灾民灾情等有关信息,讲解避难场所各类设施配置情况,对灾民开展防灾应急、自救互助的宣传教育,起到宣传和指挥疏导作用,制止谣言的传播,稳定避难场所的社会秩序。

3.3划定应急避难篷宿区

在公园中心区地势平坦的开阔地设置应急篷宿区,应急是,周边居民进入安置区域指定位置搭建帐篷霍活动简易房临时居住。

3.4划定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区

公园的应急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的固定用房设置在公园的管理处内,必要时可根据气象情况在下风位开阔场地搭建临时应急医疗救护站。救护站主要是发放常用药品,进行简易医疗处理和卫生防疫等工作,遇到伤重患者,再转入附近的医院。

3.5 规划应急供水设施

利用公园已有的供水管网设置2个应急供水点,必要时供水部门根据公园水质情况配置自来水净化设备。应急时,由市政部门和供水部门提供若干紧急供水车进行临时供水。

3.6 配备应急供电设施

利用公园原有电网供电系统,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配置可移动的小型发电设备和一定数量的油料,以备紧急情况时能提供照明和通讯设备用电。电源控制室设在应急指挥中心内,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3.7 规划应急排污设施

检查和清理现有片区的排水排污系统,设置忙着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水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

3.8 规划应急厕所

一方面利用公园内现有的固定厕所,保证排污管道通畅;另一方面要在公园的下风位预留出一定面积,供紧急情况时从片区外调运若干移动式应急厕所放置。

3.9 划定应急物质储备用房

利用公园管理处的办公用房,作为食品、饮用水和其他救灾物品等应急物质储备用房。储备用房前的开阔场地作为食品、救灾物资发放场地。

3.10 预备应急消防设施

检查公园北端及西端市政道路的消防用水管网,检查现有的防火设施并保证防火设施的正常使用,坚持按照消防部门的要求对上述消防设备定期保养检查,确保在发生灾情时能立即投入使用。

3.11 规划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设置在公园现有停车场附近,应有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帐篷区应大于5米,且位于公园的下风位。

3.12 增设应急标志

在公园的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指引标志,标明方向、场所名称和大致距离,以明确应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在公园的各个入口设置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标志和各功能分区示意图,附文字说明,简要介绍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意义、使用时机及各种应急设施的位置等。

结语

建设防灾避险绿地,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前期防灾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公园绿地在规划初期,就要引入防灾的功能,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引导建设;另一方面,要着力对现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经过多年的建设,各城市已建成大量的公园绿地,这些绿地中相当一部分在防灾避险功能方面考虑不够周全,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对具备条件的公园、绿地合理、有效的加以改造,完善其防灾避险功能,从而实现防灾避险场所的全面覆盖,这对实现城市防灾避险场所的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怡翠公园面积虽然不大,但该项目在绿地、公园的改造方面意义较大,通过合理改造,满足防灾避险的基本要求。一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对原有设施、空间重新规划,以满足灾时应急的需要;二是增加不足的设施,如加装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应急标志等,应尽量不影响原有的景观;三是加强宣传、定期进行防灾避险的演练,让民众掌握灾时生存的必要知识,熟悉应急救灾绿地的使用方法等。

目前,怡翠公园的改造已基本完成,作为佛山市首个应急避难场所,2009年12月24日怡翠片区应急避难场所正式启用,并进行了应急避险的演练,通过演练,充分证明了场地改造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2

一、考核对象

各镇街道、工业园区。

二、考核内容及标准(100分)

园林绿化管理考核分为养护管理考核(60分)、新增绿化建设考核(40分)两项指标。

(一)园林绿化养护管理(60分)

1.养护作业质量(30分)

各镇街道、工业园区负责辖区内除市区养护管理以外的其它道路行道树、绿化带、街头绿地和游园的养护管理,以及由市区出资建设已出养护期但养护主体暂未明确的绿地的养护管理。主要考核所负责养护区域内苗木生长、除草划锄、病虫害防治、绿化带及附属设施维护、死树死苗树桩清理、修剪抹芽、浇水排涝施肥、卫生保洁、苗木防冻等。养护作业质量标准及考核内容见附件一《区园林绿化养护作业考核评分细则(试行)》。

2.养护管理工作(30分)

(1)组织机构(5分)

成立园林管理所,配备所长1名,工作人员4名以上,办公用房2间以上,工具车辆1辆以上,并配备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用具。管理制度健全,管理工作到位。及时上报总结、计划、报表等各种资料。有关人员按要求参加区园林办组织召开的各项会议、培训学习等活动。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公开招投标等形式确定具有规定资质的园林养护公司进行养护,并加强考核管理。

(2)巡查督察(10分)

辖区内无非法占用绿地、未经审批私自开口、私设广告牌、违反绿化规划等情况;确需占用的,及时督促到区园林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对辖区内单位自建绿地和社区绿化进行养护监督和督促整改。无破坏古树名木现象。

(3)应急事项(10分)

制定应对突发事项、灾害天气及临时性工作任务的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建立应急队伍,及时处理应急事项。对各级组织的检查参观等活动要充分准备,认真迎查。配合上级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工作,按时完成绿化工程清障工作,无阻挠施工现象。对区考核小组、园林绿化主管部门提出的问题和新闻媒体、行风热线、12345等反映的问题要认真限时办理。

(4)廉政建设(5分)

杜绝和吃拿卡要行为,不得挤占挪用、无故扣押养护资金,提高园林管理部门的社会影响和形象。

养护管理工作考核具体内容及考核标准见附件二《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考核评分细则(试行)》。

(二)新增绿化建设(40分)

主要考核各镇街道、工业园区主导的除市区投资建设以外的园林绿化工程,包括公园绿地建设、主次干道绿化建设、背街小巷绿化建设、新建社区绿化建设、旧村(社区)绿化改造等。具体任务参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

三、考核方式

1.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每月与城镇管理责任区一起进行考核并通报。十二个月的平均成绩即为最终成绩。

2.新增绿化建设考核。年初由各镇街根据区里下达的任务数,制订年度新增绿化建设计划,每个绿化工程项目开工前,报区园林办备案,并进行现场初核,工程完工后,进行确认考核。半年通报一次,年底汇总,完成任务得满分,完不成任务的按比例计分。

四、结果运用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3

一、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避险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国内外的诸多案例证明,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地缓解灾害损失。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建设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不适应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不仅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要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一)做好前期调查评估。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城市现有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评估。要准确掌握现有绿地的总量与分布状况;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实际面积、容量、分布以及防灾避险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要根据当地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分布、城市建(构)筑物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其分布特点等,对城市现有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二)按时报送调查评估结果。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会同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尽快组织落实城市绿地现状调查和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评估分析,并及时将调查评估结果报所在省、自治区建设厅备案。2009年4月底,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应将各城市的调查评估报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园林(绿化)局直接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三)尽快编制防灾避险规划。在现状调查及其防灾避险能力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会同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依据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既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的深入落实。主要内容应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实施。

(四)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自然、城市建设等实际情况,依据城市防灾减灾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规划建设指标。要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的原则,科学设置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形成一个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

(五)科学设置各类避险绿地。在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要结合城市改造,按照绿地服务半径等要求,规划出紧急避险绿地和绿色疏散通道。要在城市、城市功能分区、城区之间、易发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周围设置隔离缓冲绿带。不具备安全性和防灾避险基本条件的城市绿地,以及需要特别保护的动物园、文物古迹密集区和历史名园等不应纳入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体系。

三、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一)统筹安排加快组织实施。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条件、防灾避险的需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尽快实现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目标。

(二)科学配备应急避险设施。防灾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要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兼顾生态、游憩、观赏、科普和防灾避险功能的要求。按照相关标准、规范,配备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临时防灾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和绿色疏散通道,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配备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对现有绿地的改造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后实施,防止对现有绿化成果的破坏。

(三)抓好防灾避险通道建设。要结合城市道路绿地的改造和建设,建设绿色疏散通道。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的周边要留出开敞空间,控制建筑高度,保证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的实现。

四、努力做好城市绿地保护和防灾避险设施维护

(一)严格保护城市绿地。城市各类绿地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将防灾公园等各类绿地列入绿线范围,严格保护。要依法查处破坏绿地和防灾避险设施的行为。

(二)加强应急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要加强防灾公园和绿地应急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使城市绿地应急设施时刻处于完好状态,确保灾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城市园林、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加强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新建或改建的防灾公园,不符合防灾避险基本要求的不予验收,责令整改。要对防灾公园等绿地应急设施的维护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急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三)开展科普教育。要大力开展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科普教育,向城市居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系统的应急避险功能,广泛告知防灾公园、紧急避险绿地等避难场所和防灾避险应急设施的具置、功能及使用方法等,要利用防灾公园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增强居民的应急救援避难意识和行为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把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各项费用要列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建设,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保证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完善规章和技术标准。要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配套规章与技术标准,使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工作科学、规范、有序进行。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青州市;抗震防灾;场所;改造

【中图分类号】TU113.6+6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170-02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尽管过去了4年,在全国人民心中仍存在挥之不去的阴影。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抗震防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个认真对待的课题。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对抗震防灾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将城市中的公园改造成平灾结合的场所就是国外的一条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学习借鉴。

青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许多纪念性公共空间,如范公亭公园、东夷广场等,这些公共空间,平时是游人游玩休闲的地方,在地震等灾难性的事件发生时,可以作为居民临时性避难场所。对建设防灾场所,要考虑到临时的生活补给、医疗救护等设施的建设,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平灾复合公园”的可行性

将公园的景观功能与防灾功能复合,一是提高公园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城市抗灾能力;二是利于统筹,可基于普通公园进行改造;三是便于装备,只需添加部分应急避难设施。

1、总体布局的对应性。城市公园体系与避难所体系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在形态、功能等方面有许多吻合,都要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人口密度、建设强度、服务半径等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布局模式,各级城市公园与避难场所也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将公园的景观功能一防灾功能复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等级的避难场所,完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

2、改造建设的契合性。公园可提升周边房产价值,在城市建设中往往重视新公园建设而忽视对老公园的更新和改造,造成老公园走向衰落。尤其是老城区公园,因地块小或拆迁成本高,失去被“逐利性”美化改造的可能性,老化严重。而城市防灾减灾的难点就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因此,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建设与当前老公园改造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可结合老公园改造逐步展开。

3、设施应用的便利性。普通公园许多设施也是防灾避难所需设施,如草坪和广场可转变为避难救灾场所大型开放空间可作救援直升机起降场地;植被可延缓火势蔓延;透水地表可将地表水渗入地下,缓解洪涝灾害;水景设施在必要时可为避难人员提供饮用水。这些也为设施改造利用带来了便利性,提高了“平灾复合”的可行性。

二、“平灾复合公园”的建设途径

1、宏观层面—建立各类规划的协调机制。

公园若要发挥相应的防灾减灾作用,最关键在于总体层面要建立起与各类规划相协调的机制(以避免各类规划相矛盾)。改造建设应与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城市防灾空间体系、城市生命线体系、应急防灾工作体系(包括应急指挥机构与应急反应机制等)、预警体系、防灾地理信息体系(包括防灾数据库)等相关功能体系形成有机协调与整合。应从城市空间长远的战略布局来适时调整城市结构,从决策层次上调控城市防灾环境。

2、中观层面—形成科学合理的建设程序。

①体系规划。当前各地为了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往往将易发地质灾害和其它不安全地段规划建设为公园绿地。因此,改造建设除了需要与各类规划协调,还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层面选点(基于安全性、可达性、有效避难性等方面),统筹布局形成层级体系。重点通过小公园和带状公园的选点改造,使其在城市合理分布,才能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调查评估。实际上,在体系规划阶段就包含了调查评估的工作内容(选择公园、构建体系无一不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调查主要是对上一步工作的细化和落实,并进一步明确公园的性质及其在该体系中的定位,可能遇到的灾害分析(包括自然和人为灾害),环境分析等方面。环境分析涵盖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方面。自然环境包括公园及其周边的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因素,人工环境包括城市风口、公园现状、周边的人口密度以及避难场所、生命线系统、消防设施、潜在危险建筑和设施(如易燃易爆建筑、高压走廊等)的分布等。

③场地规划。依据调查结果、公园规模及其在防灾体系中的定位进入场地规划。工作内容包括规划公园的出入口、避难通道、避难场所、避难设施和避难功能分区,确定避难人数、避难服务的范围,与周边避难场所间的通迅、道路联系以及平灾功能转换规划等方面。场地规划以安全性为原则,各种防灾设施的规划应当确保灾后设施能够正常使用,即使局部受灾也不会严重影响整个公园的防灾机能。

④优化改造。优化改造是对前面三个阶段工作的落实,是具体的、末端的改造设计,主要包括防灾设施的景观化和景观设施的防灾化两方面工作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再按照公园等级进行分门别类论述。

3、微观层面—构建改造设计的优化模式。

①景观设施的防灾化改造。

公园的景观设施,经适当改造可以平灾两用。例如,靠近广场、草坪的座椅在灾情发生时可以取掉坐凳,改造成应急灶台;花架可以改造成合适的尺寸,以便灾后围合起来用作防灾棚;亭廊等构筑物可以改造为应急物资储备处等。水景设施可改造为防灾蓄水槽,平时可与城市供水系统相通,灾时关闭出水口以保证避难用水质量。围墙可用绿篱或乔灌草(参照日本)搭配组成防灾植被以避免墙倒伤人,既便于管理,灾害发生时可达性也高。广场应软化改造以便于搭设帐篷及泄洪。避难绿地周边要补种或换植防火树种形成火灾隔离屏障。管理用房等建筑设施可结合地上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以增强抗震强度(地下空间平时可以作为停车场、仓库、灾后可以作为救灾物资的临时储存空间)。

②防灾设施的景观改造。

防灾设施包括通信设施(广播、监控、通信、情报等设备)、应急避难标识(应急避难区划图、设施布置图等)、能源与照明设施(具备太阳能照明设备与备用电源)、防灾植被、应急厕所(适用于断水断电情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管理设施(管理事务所、中心指挥中心等),以及公园内的避灾通道、广场和草坪(包括直升飞机停机坪)等。各级公园可根据其在防灾体系中的角色选择一定的防灾设施并进行景观改造。对于未设水景设施且达到一定防灾规模的公园,应在公

园内加设水设施(抗灾贮水槽、灾时用水井、水池、人工抽水和排水设施等),并作景观处理(可隐蔽在假山或小品之中),平时可作为公园景点,灾时保障用水安全。广播设施应改造成平、灾两套线路,以景石的形式平时为游人播放音乐,灾时为避难者通报灾情。避难和消防通道两侧应设防火措施,保证通道有一定的宽度,加宽时可考虑在道路两侧设置草格或嵌草铺装。避难指示牌可以结合浏览指示牌一起设置,平时作为景观小品,灾时引导避难。

三、结语

“平灾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将公园放在城市系统中考虑,根据公园在体系中的定位从整体布局到具体设施进行防灾改造,对防灾设施进行景观美化,使得景观设计介入防灾设计,防灾设计融入景观设计,实现“双向达标”。同时,还可将公园的内部功能与城市职能体系(不仅仅是防灾体系)联系结合起来,形成多类型、多层面的复合体系,走向深度复合。为破解老公园改造的资金困局,可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与城市更新、公共建筑建设相结合。如上海静安寺广场巧妙结合地铁出入口的规划设置恢复了往昔繁华,重塑了公园活力,也保障了公共安全。综合上述,基于当前城市高速发展,各类灾害频发的形势,文中涉及的公园“平灾复合”研究,能对防灾减灾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苏幼坡,城市避难疏散与避难疏散场所[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杨晓春、李云、周舸,公共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的平灾结合视点—以唐山为例[J]城市建筑 2009(8):104—106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5

森林公园划分为南园和北园。南园为森林公园,北园为自然野趣密林公园。南园设有主山(海拔高度86.5m),主湖(面积21ha),为市民提供休憩的场所。全园的规划水系和市政河道水系共78ha(南园水系16.8ha,北园水系14.5ha),园区内南北园均有人造湿地,湿地总面积11ha。有效水面面积为52.3ha,占全园面积的7.69%。有两条市政河道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从公园穿过,北园有一条东西流向的规划河道。

公园种有大面积的树林和草地,植被总面积为456.8ha,占全园面积的80%。而森林公园如发生火灾本身在可燃物种类、物料量、干燥度、地点、风向、风速等方面存在诸多无法确定的复杂因素,截止目前我国也没有可适用的城市森林公园消防规范。但结合具体情况,通过设计构建一个合理的消防体系,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所必须做的安全保障措施。

设计人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作为工作基础依据,认真研究了大量的相关规范及资料,现实的做到了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为依据,解放思想,秉承科学发展观,根据奥森公园的具体特点,经过分析、调查、讨论、研究等相关大量的设计技术工作,最终完成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消防设计,并通过了消防部门的相关审查,各项工作在逐步付诸实施。

奥森公园消防体系是国内首个全方位、多资源调用、子项功能明确的公园消防系统。对未来大型园林景观安全系统的建设具有示范及展示作用。

奥森公园消防体系的建设,首先确定了消防定位和设计原则,并明确保障条件。然后在公园既有布局的基础上,划分防火分区,确定消防道路和疏散条件,设计了火灾预警与监视系统,界定了多种消防水源并以此构建了多种消防系统,提出应配套完成的消防措施 全方位的将多种消防资源及消防功能系统通过科学关联,在组合条件下发挥效能,整体实现消防目标。

消防定位和消防系统的设计原则

园区内火灾基本分为公园服务建筑火灾和林地植被类火灾。以南北园各按同时发生1处火灾进行消防系统和设施的设计与配置。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综合性大型公园,以园林景观为主,采取的消防措施应以不破坏原有景观为基本原则。

奥森公园消防系统构建中充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以保护公民人身、公共财产、公民财产的安全和维护公共安全为目标,有效落实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的各项具体措施。确定“防、警、控、消的工作程序,做到合理布局、有效分隔、全面监控、组合防御、联动快捷、自救优先,控制得力、扑救及时。在具体措施中体现以人为本共同参与的处理原则。

消防保障:公园周边有清河消防站、天通苑消防站、小汤山消防站、昌平镇消防站、奥运村消防站和奥运村特勤消防站。

防火分区和疏散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中,根据实际地形条件,充分利用穿越公园的市政道路、园区水系和停车场等现有条件做到自然合理的防火区域分隔。既保持了原有景观效果,又加强了消防保障。公园共划分了20个防火分区,并进行了有效的防火隔离,将每次发生火灾的最大范围控制在一个防火分区内。

消防疏散出入口与防灾避险疏散出入口一并设置,全园共有14个门区出入口均为紧急出入口,满足消防车和各个方向的紧急车辆的出入。

园区内的一级路(8m)、二级路(6m到4.5m)均可作为消防车通道。设在一、二级路上的桥梁均考虑消防车通过。

紧急疏散导示系统:园区有紧急广播疏导。逃疏散通道上有国际上通用的逃逸导示牌指示系统。在人员密集区有应急疏散照明。

火灾监测预、报警系统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设计了全方位、多组合、覆盖全园的火灾监视和预、报警设施,以及在消防控制中心管理下的消防设施联动、广播和逃逸指示系统以及消防供电保障系统。

1.火灾监测预警系统

园区内共设4处红外监视系统,每处设一台红外热像仪及一台快速摄像机,覆盖半径为1.2km。

园区电视监控系统用于安全防范和火灾报警的摄像机共计204台,其中南区128台,北区78台。

园区将保安人员电子巡更系统列为消防巡查和预警的重要措施。

园区设1处总消防控制中心,5处分区设消防分控制中心 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消防可通过专线与上级消防指挥部门联络。

消防联动系统控制所有与消防相关的系统和设备。

所有与消防灭火有关的设备均采用双路供电。

2.火灾报警系统

消防广播系统与公共广播系统共用,公园内共设置2515个扬声器火灾发生时强制转入紧急广播状态,及时指挥疏导人员撤离火灾现场。

手动火灾报警系统供游客或工作人员可通过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向消防中心报警。

消防灭火系统

奥森公园最大的消防特点在于多资源的消防灭火系统。即以园内自来水管网为主消防系统,以园内喷灌系统、河湖水系、地下井水为辅助消防系统,基本构成了水、路、山的立体消防系统。

1.消防、生活共用给水系统

奥运森林公园以五环路为分界的南园和北园各自拥有独立的消防、生活共用给水系统。自来水给水系统入口处的供水压力不小于0.28MPa。给水管网设计沿园内主要一、二级园路成环状敷设。给水管网除保证园内建筑的消防用水外,还对其它室外火灾(主要是园林火灾)进行供水、扑救、控制火情和火场隔离,在人员疏散时也可起到保护作用。

全园给水干线管网上共设有地下式消火栓261个,其中南园140个,北园121个。

2.灌溉中水辅助消防系统

森林公园内除水系、道路、建筑、硬质广场以外,灌溉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全园的所有绿地,管路布设周密而均衡,工作压力较高,通水能力强,保障度高。灌溉系统是消防给水管网的补充和增强,是森林公园重要的辅助消防设施,全部灌区面积为544ha。

全园灌溉中水干线管网上共设有地下式消火栓64个其中南园34个,北园30个。灌溉用的快速取水口可作为小流量消防设施,具有就近扑灭初期火灾和便于业余消防人员操作的特点。

灌溉管理中央计算机消防时按照消防控制中心的统调度指令进行各系统、设施的运行和操作。发生火灾时火灾发生区域及相邻区域(主要是下风向区域)的喷灌系统进入消防状态,快速启动进行初期灭火和加湿植被延缓火灾蔓延。

3.水系蓄水辅助消防系统

为便于消防车可以准确快捷的就近利用水系蓄水进行消防水的加注,确定本公园消防取用有保障的湖区蓄水为134990m3。园区内按区域分别设置5处固定消防车取水点:每个取水点可同时满足3辆消防水罐车取水。

4.地下井水供水系统

园区可使用的地下供水机井共有21口。机井分别就近与不同的灌溉系统相连接,作为辅助消防水源通过灌溉系统发挥消防作用。

5.固定消防器材

在园区内沿一、二级路每间隔250m左右设森林消防设备库,具体设备规格由市消防局制定并审核,消防器材库内配灭火钩,风力灭火器、铁铲推车式灭火器六台和其它消防器材。

消防措施

园内建筑基本都可利用园区生活、消防给水管网的有效供水和建筑自身消防系统实行有效扑救。

园林消防采取以防为主,充分调动可利用消防资源分层次投入,按照火灾的发生情况及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消防措施。按初期微火、小火、中火、大火、特大火等不同火力情况划分火灾消防模式,编制各种情况的消防预案,合不同风力条件和火灾延续时间条件实施多系统组合消防。

对火灾前十分钟以内的初期火灾,立足于及时报警,及时启动消防供水设备,依靠白有的消防人员利用就近的消防设施进行控制与扑救。组建以保安、保洁人员为主的业余消防队伍,在其工作中编入消防内容,划定责任区。在冬春季火灾高危险期及大风天,增派巡查人员,加大巡查密度。

及时清理林下可燃物,要求大部分人员具备使用简易消防设施的能力。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如春、秋季),喷灌系统定期自动洒水,使园内草地和植物保持一定的潮湿度,降低火灾发生危险。

小结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成后将是大型的重要城市园林景观 其景观效应为第一要素。地理位置特殊、规模大、布局复杂、影响重要,本次消防体系的构建采取了因势利导、应景设事,用防、消理念对景观设计加以引导,结合景观设计将各项消防措施加以贯彻实施,在实现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加强消防保障,避免为消防而消防。结合公园现有条件合理地进行消防系统及设施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经济、建设、运营、维护等因素,在公园的整体设计中即考虑到各种消防可利用资源及条件的有机组合,分层配置,设计各系统结合各种消防预案科学地加以运用,重点部位重点防范。加强控制体系设计与管理措施的结合,使各种消防工作在有序受控条件下进行。

由于有了4种有保障消防水源的存在,并配合设置相应的固定消防器材,奥森公园的安全保障程度大大提高,设计的水系消防取水设施,不仅用于公园消防,还可为周边的城市消防提供便捷取用的消防储备用水。

奥森公园的消防体系还在于对多种消防系统与绿化、保安、运营等系统进行了集中管理,通过制定消防预案对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了立体防御和多层次有效压制与扑灭。本次奥森公园的设计在国内首次将绿化灌溉设施及水系赋予了辅助消防的功能,为我国未来公园和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新的保障思路,并起到奥运示范效应。

奥森公园的消防体系构建特点还在于没有以投入高昂的设施为代价,立足于对现有资源、设施潜力的开发,并进行科学的配置和合理的应用。其构建完全符合《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原则,以实际行动为城市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和“08”奥运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保障。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园林规划 调查研究 设计现状

1 项目背景

成都市文化公园位于成都市一环路西二段,与琴台路、青羊宫相邻,于1951年在原二仙庵旧址上改建而成,占地面积150亩,其公园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纪念十二桥烈士的综合性公园。

2 文化公园设计现状

2.1平面布置及交通现状文化公园有3个应急入口(其中有两个主入口)、8个蓬宿区。公园还设置了应急医疗中心、应急仓储区、应急指挥中心、垃圾集中转运区、高压线避让区、应急停车场等。文化公园有两个主要出入口,分别是位于青羊街的南大门与位于琴台路东大门,这两个入口都满足了集散交通。这里两个入口都设置在了主要交通干道和公共交通的地方,方便出租车公交车停放,也便于人进入以及疏散人群。文化公园在管理区附近设置了工作人员的专用出入口。公园主要园路设计在坡度和宽度上设计非常合理,利于行人与各种车辆通行,并且道路维护较好,在材质上的选择也方便游人、残疾人、婴孩车通过。

2.2 公园内部景观现状公园有很大面积的湖水,在公园内的游览路线是围绕着湖水形状的。公园对湖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岸边设立了娱乐和休息场所,也修建小型观景平台头方便游人拍照、游船停靠。并且设置了游船游览、钓鱼等娱乐项目。动静结合的处理使得滨水区生机盎然、极具趣味。公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公园大面积的绿化,既美化环境、又使人感觉清新、凉爽。

2.3 铺装分析文化公园内有十二桥烈士的纪念广场,铺地的色彩与园林各个空间的气氛相互协调。整个公园铺装的色调偏向于灰暗,沉稳宁静的灰暗的色调适宜于肃穆的场所。铺装结合自然面的石板和光面的地砖,自然面石板表现出原始的粗犷质感,而光面的地砖透射出的是华丽的精致质感。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的搭配,使城市中的人造景观体现出自然的氛围。

2.4 公共环境设施齐全照明设施、导向设施、休息设施、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各种服务配套设施齐全,给人提供了一个优美典雅的自然环境。园中还不乏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舒适的景观建筑,供人休息的同时又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小品。

3 公园功能分区分析

3.1 文化娱乐区该区域靠近主要入口附近,其地势平坦。由于该区在入口旁,是人流集中的区域,组织交通方便,用地充足,满足基本水电供应,通讯也极好,排水、垃圾回收等设施也布置合理。

3.2 儿童娱乐区两个主入口都设置了儿童娱乐区,儿童区地势较为平坦,设施也适合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两种。周围也有用于遮蔽的植物,适合于儿童集体活动。

3.3 体育活动区公园可能源于本身的文化性质,希望公园处于安静的环境中,所以在园内没有设置正式的体育活动区,但在靠近水面的地方开设了游船的活动。

3.4 观赏游览区文化公园设置了许多观赏游览区,此区地形植被与其它地方相比要优越,园林景观设计更显优美,具有特色,游人在此区域主要进行相对安静的活动。道路设计也适用于景观展示,所走之处都可以看见美丽的园景。

3.5 安静休息区该区域周围树木最多,地形变化相对于园内其他地方稍复杂,景色优美,与园内闹市区分离,该区可供游人休息、学习、交往、喝茶等进行较为安静的活动。

3.6 老人活动区公园的老人活动区设置在安静休息区附近,这样的设计很合理,该区处于优雅、景色宜人的环境中,阳光也很充足,该区域背风向阳,有必需的服务建筑,有小卖部等必备的活动设施,该区域充分满足了使老人身心健康的条件。

3.7 公园管理区该区设置在公园主入口大门附近的偏僻之处,有适当隐蔽性、有管理办公部分、仓库部分,设有专用出入口、周围种植了树木、苗圃。

4 文化公园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方法

园内景色宜人,各种服务配套设施齐全,给人提供了一个优美典雅的自然环境,但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一,入口的停车处和寄放自行车的地方有很大缺陷,因为停车场没有正式规划,使得车辆停放杂乱无章,既影响美观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方法是在门口设计停车场地,并且安排工作人员管理指挥停车;第二,建筑设施符合儿童尺度但是不够新颖,阳光也不是太充足,并且没有设置成年人等候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为游人带来不便。解决方法是更新儿童游乐设施,就近设置休息场所;第三,公园管理人员专用出入口周围杂乱无章的停靠着车辆,为出入带来了不便。解决方法是禁止在工作人员专用出入口停车,指挥车辆停在指定的停车位置;第四,处于公园内儿童娱乐区的公共厕所十分陈旧,有标志牌但太过隐蔽,且造型与公园风格不搭也不美观。解决方法是翻新厕所,设计符合公园风格的指示牌并且设置在游客易于看见的位置。

结语通过对公园的调查研究,总结公园园林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为以后公园规划的提供借鉴,为了更好的完成园林规划的各方面要求,应该克服和解决园林规划中的不足,加强自身能力,不断创新设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7

县工业园区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工业园区办公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组织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各项目标任务,突出又好又快、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使园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上半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至6月底,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61560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增加值26110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工业增加值22470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利润总额1142万元,同比增长18.6%;预计上缴税金1084万元,同比增长19%。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良好

工业园区办公室从道路、绿化、供水等多方面入手,投资230万元,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三项,为园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道路工程:①投资30万元建成了纬二路砂石路面900米,预埋排水管道75米,为保证绿化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解决纬二、纬三路铺油罩面资金,已积极向省财政厅上报争取项目文本。②为了解决通往合黎循环经济区道路瓶颈问题,拓宽张罗公路至六坝渠1.17公里道路。至目前已投资162万元,完成征地拆迁工作,路基工程已开工建设,力争至6月底完成路基建设。

二是绿化工程:坚持绿化带与道路建设、苗木灌溉设施同时设计、有序施工,一步到位完成的方式,投资38万元,完成了纬二路、纬三路两条道路总长1800米绿化工作。共计埋设绿化供水管道3600米,开挖换土7200方,在两条道路两侧各栽植两行树,栽植侧柏360株、圆冠榆360株、馒头柳360株、刺梅360株,美化了园区整体环境。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日常管护工作,确保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三是供水工程:为了解决新建大雁深加工和博峰肥牛开发有限公司15万头肉牛深加工项目的供水和排水问题,我们已与县城建局、自来水公司进行了衔接,正在设计方案。下半年,我们将根据企业建设情况,及时协调完成供水、排水管道建设任务。

(三)、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园区新建、续建项目6项。分别是:①张掖市晋昌源煤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1.13亿元,新建100万吨洗煤厂、6.2亿立方米煤制气生产线、120万吨焦炭生产线、30万吨尿素生产线及18万吨合成氨生产线,占地面积700亩。其中:100万吨洗煤厂项目已于4月4日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土建工程。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实现产值30亿元,利税5亿元。②县高盛新达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的硝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工业园,5万吨/a硫化碱、5000t/a邻苯二胺和t/a对苯二胺一期建设项目已开始筹建。项目建成投产后,正常年份年销售收入2.8125亿元,年利润总额2875万元。③投资9604万元的三鑫农林科技公司吨黑番茄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7月中旬投产。④投资1578万元的100万羽大雁深加工项目,已投资430万元,完成部分土建工程,设备已订购,正在加紧建设。⑤县种子公司加工中心项目,土地相关手续已办理,现已完成场地平整,土建工程已开工,即将进行基础建设,设备已订购,正在加紧建设。⑥甘肃博峰肥牛公司15万头肉牛深加工项目,现已完成项目的前期考察工作。项目总投资1.3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销售收入91350万元,利润9000万元,税金2970万元。

(四)、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

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至目前,共落实重点工业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27.0904亿元。引进投资11.13亿元的山西省襄汾汇昌煤业有限公司,新上100万吨精洗煤厂项目已开工。依托盐销资源,引进宁夏三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新建高盛新达芒硝延伸产品项目。甘肃博峰肥牛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的15万头肉牛深加工项目。总投资4.2亿元的6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已近尾声。投资9604万元的三鑫农林科技公司吨黑番茄酱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

(五)、做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北山、盐池工业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一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及扩区工作,已委托西北师大地理与环境学院开展成果更新及扩区工作。至目前已完成资料收集,6月底前可完成成果更新工作。二是对北山、盐池工业区进行规划编制。正在委托兰大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合黎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和盐池工业区指导性规划。三是做了工业园区扩区的申报工作。按照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四片”的模式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六)、主动上门服务,帮助客商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一是深入工业园区项目建设 现场,主动为新上项目的建设大开“绿灯”。符合条件的立即办理,有困难的变通办理,没有条件尽量创造条件办理。二是直接跟踪服务。积极、主动帮助新上项目协调用电、用水、用地、办理证照等具体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保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鸿羽大雁加工、县种子公司加工中心、甘肃博峰肥牛公司15万头肉牛深加工等3个项目,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七)、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是按照县上安排,组织专人做好了《工业园区“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工业园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目前编制工作已完成,并报送县发改委。园区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好南华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园区、合黎循环经济园区、盐池循环经济园区的道路、绿化、供水、排污、排洪五项工程,计划总投资26000万元。

二是按照有关要求,工业园区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制定了《工业园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工业园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县工业园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等,为及时应对灾害奠定了基础。

(八)、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防洪、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间内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二o一o年下半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争取力度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295.5万元,截止目前落实资金930.6万元,尚有364.9万元的资金缺口。今年,园区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共需资金310万元(其中:纬二路建设投资30万元、合黎工业区道路建设投资280万元)。总缺口资金644.9万元。下半年,我们在向县财政局报送解决缺口资金报告的同时,积极与省财政厅衔接,上报项目,争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助资金。

(二)、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做好张罗公路至六坝渠1.17公里道路建设工作。积极与六二村委会联系,协调、处理路段房屋拆迁工作。同时,派专人负责道路建设,严把质量关,完成路基建设。二是协调企业,做好供水、排水工程的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工作。计划从纬五路至纬三路铺设供水、排水管道,有效解决大雁深加工、甘肃博峰肥牛公司15万头万头肉牛深加工项目的供水、排水问题。三是要及早与铁路建设单位联系衔接做好高速铁路从园区穿过,园区道路、给水、排水管道、电力、通信线路与铁路交汇处的预埋设工作。做好高速铁路进出口道路控制区建设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做好合黎、盐池工业区规划编制和控制区建设详细规划编制评审工作

做好合黎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盐池工业区指导性规划和经二北路控制区建设详细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立足《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认真论证分析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趋势,合理配置产业区规模,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一园三区”的规划模式,积极与省、市国土资源部门联系,将我县工业园区面积由186.7公顷扩区为2681.7公顷。

(四)、继续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公园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篇8

为了进一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我区建设系统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经研究,现就城市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建设监理、质量监督管理中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城市规划方面

(一)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

1、加快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20*年6月30日前,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城市完成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中。其他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防震减灾篇章,对城市地震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地理环境等进行分析,科学指导城区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的防震减灾工作和避震疏散、地震次生灾害防御等工作。

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的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对城市的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对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分布进行控制,对避险场所的面积、容量、分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做出具体规划和要求,并提出避震疏散、预防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医疗救护、物资供应、防震减灾管理等方面的相应措施,使城市建设满足防震减灾要求,使城市防震减灾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

2、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审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有城市防震减灾篇章,作为强制性内容审查。在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中,涉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总量等相关指标的规划要求,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作为工程规划许可的必具的规划条件。

(二)开展避难场所备案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避难场所指在预警信息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20*年6月30日前,各市完成避难场所登记工作。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记录各避难场所的面积、容积、位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情况,报我厅统一编号登记,并按照我厅的总体部署,在避难场所统一公布挂牌。

2、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12月31日前,有关城市完成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应分年度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有关城市应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要求,加快避难场所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勘察设计方面

(一)实施抗震设计新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已于20*年7月新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各市要认真做好新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实施工作,加强组织学习和宣传培训,同时,要做到正确理解、严格执行、监管到位,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二)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鉴于南宁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勘察设计单位对上述城市的工程建设,以及全区各地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和老年人福利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广播、电视、电影、通信等公共建筑,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均宜按当地抗震设防标准提高1个烈度进行勘察设计。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提高1度设防建筑的区域和范围。

(三)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性能。研究、引进各地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包括农村建筑抗震实用新技术),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结合建筑节能及墙体材料革新政策,限制或禁止使用预制楼板、预制楼梯、悬浮楼梯,限制砖混、砖木建筑的使用范围。

(四)从严审查勘察设计文件。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的规定,我厅将继续抓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专项审查(以下简称“超限专审”)。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超限专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必须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其中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必须分别由具有高层建筑设计经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师承担。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须由具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审查资质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承担。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中,必须切实加强监管。

三、施工方面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序管理,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定,强化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好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制,严把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大型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施工许可要严格把关。继续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管理,在施工许可之前,对工程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等内容严格把关,凡不符合国家抗震标准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施工许可。

(三)加快对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特别是学校、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广电、通信、住宅小区等人群聚集的重要建筑,要在当地政府组织下,评估结构安全影响程度,并划分为基本安全、危险和需要进一步鉴定三类。基本安全的可继续使用,但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否则,要采取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危险建筑要设立警示标志,不得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排险加固或拆除重建。

四、城市基础设施方面

(一)制定防震减灾应急预案。20*年12月31日前,各地市政公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初稿。各地要严格执行《20*年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桂防震发[20*]1号),各单位在20*年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如有必要,可制定新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城市园林和景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各地要有计划地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检查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和道路、桥梁涵洞的受损情况,对损坏的设施要立即进行抢险、抢修。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市政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报告,力争尽快消除,确保使用安全。城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要加强景区防震减灾的安全管理。

五、村镇民居方面

(一)抓紧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强并抓紧村镇规划编制,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火灾、水灾)等内容,将防震减灾纳入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村镇建设规划选址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塌陷、滑坡、泥石流、洪水、雷电等易发生灾害地段。

(二)加强村镇民居规划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一要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加强对村镇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抗震减灾的政策、标准、规范落到实处。二要按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编制单易懂、经济实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民居抗震建设图集,包括抗震设计、施工、鉴定手册,引导农民纠正不良的建房习惯。培训农村工匠,完善民居建设管理工作机制,使村镇抗震工作走上正轨,逐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

(三)稳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一是加强生命线工程和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镇一级的防震减灾设施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注意坚持“五个结合”,即预防为主与救助相结合、重点防御为主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固改造为主与拆除重建相结合、农民投入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提高抗震性能为主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使我区农村民居到2020年能基本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六、其他工作

(一)办事机构

1、自治区建设厅统一对全区工程性防御措施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包括抗震规划、抗震标准、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民居抗震等),统筹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工作,提高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性能。位于抗震设防区内的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相关工作。

2、建立健全市政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加强市政公用行业防震减灾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行业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有关建议并出台政策法规性文件。

3、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县建设局――乡镇建管站――村庄建设助理员(建筑工匠)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建房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二)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1、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充分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醒和启示,广泛开展震时自救和震后互救的培训教育。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观,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抵御自然灾害的心里承受力。

2、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免费发放资料画册、举办抗震建造技能培训班和组织专家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我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地震应急预案》(桂建办[20*]34号),请各单位按照我厅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我区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2、适时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活动。请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20*年组织一次应预案演练活动。演练的目的在于检验地震应预案的适用性、可操作性,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应预案。如:志愿者统一调度、社区科学自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上一篇:媒体运营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考勤请销管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