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2 19:07:36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乙肝;免疫;接种;体会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乙肝危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2004年披露的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9.75%。接种疫苗是目前防治乙肝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吉林省从199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3年将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并在贫困地区启动了提高非住院分娩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项目,连续多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2009年,吉林省将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纳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自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接受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以预防感染乙肝病毒。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途径,但是将此项工作扎实地进行落实非常重要,其可有效地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双辽市2006年儿童计划免疫与HBV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市辖区内茂林镇、永加乡、王奔镇、双山镇、东明镇、辽南街、辽东街7个乡镇点49名儿童,于2007年3月15日至3月18日入户调查;按照调查方案对所有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对其收费、接种、健康教育、危害性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1.2分析整理所有进行接种的婴幼儿各项资料均进行整理分析。

2结果

2.1实施费用情况我市所辖的49名儿童均在当地的医院出生,并接受HBV接种;同时发给第二、三针次预约单来医院接种,有4名儿童的接种疫苗交给儿童的母亲带回家中,在其所在地卫生机构进行接种。此项接种的费用为28-38元左右。所有人员均进行调查,显示44位第三针得到接种,46人第2针得到接种,这显示一些儿童没有按规定接种。有的医疗机构在婴儿出生后一次性收完疫苗款,出院后回到当地,继续免疫第二针、第三针还要回到出生医院,给接种人带来了不便,这也不符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当地防保机构对其登记上卡不及时,影响了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2.2迟发儿童预防接种证49名儿童的发证日期有的是接受首次卡介苗常规免疫的日期、有的是首次接种脊灰疫苗的时间,对其HBV接种仅能对其监护人询问所得,其接种负责人均不详,工作人员仅能以文字表明接生的医院是承担该疫苗免疫单位。

2.3健康教育是HBV接种的基础此次被调查的家长或监护人不同程度地从医生、报刊、电视等媒体得知乙肝的危害性和可防性。大多数人认为接种3针乙肝疫苗合理收费为20元。同时我们还经常可见主动来要求HBV接种的成人;对儿童监护人宣传引导有的也现场接受免疫,但仍有少部分认为“身体健康和怕打针”不接受免疫。提示HBV接种预防乙肝的知识已经在城市及农村逐渐得到普及。

3分析

此项工作开展可促进儿童体内生成抗体,从而在分娩时避免传播,此项工作已经在电视、广播中被广泛地宣传,其作为我国预防工作的重点来开展,各地的预防科室也对其很重视。但是,现今因为此工作仍处于收取费用的阶段,没有全民免费接种,故一些人员对此接种工作有疑义,需要卫生工作人员给予解释,让其接受此项接种,以保障儿童的健康。关于收取费用的事宜笔者建议相关单位给予解决,对所有药物的价格都应统一价格,规范性地收费才可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

3.1从2007年开始,我市对新生儿HBV免疫接种实行了全程免费,新生儿HBV免疫接种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中小学生和成人对HBV免疫接种认识还不到位,特别的在农村,其主要原因的价格问题,因此,将价格进行规范,对于工作开展非常重要。

3.2此项工作开展应在全国推广,进行此项接种需要接种三针,且时间有一定的跨度,故应对这三个过程予以保证,让儿童全程接受接种。现今一般多由分娩所在医院对新生儿进行第一针的接种工作,第二三针则由其所在地的医院给予接种,故各地基层医院都应全面开展此项工作,保障儿童得到全程的接种。

3.3新生儿在分娩后出院时给予的接种证应全国进行规范统一,分娩的医院进行下发。此证上应标明儿童的详细信息,并标明所接种的项目,如已经接种应予以标明,家属应对其进行妥善保管,并根据证上所要求的时间去其所在地的医院进行其他项目的接种工作,接种项目完成后在证上标识已完成,并注明时间。现今此项工作的开展比较顺利,但流动人员的接种共则需要有关部门给予重视。现今由于城市化建设,流动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此类人员儿童的接种问题也呈现出来。有效地落实流动人员儿童的接种工作是目前预防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应在其出院时交代清楚其可去接种的医院地址,并嘱咐其一定要按规定进行接种,政府也应出台相应规定给予保障,各级基层医院的预防工作者也应重点关注此类人群的接种工作。这样通过层层规范,才能确保流动人员儿童按规定接种疫苗。

4体会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1]。在中国,乙肝病毒感染绝大多数始于幼龄期,特别是母婴传播。据统计,幼龄感染者中90%发展为慢性,而成人感染者中仅5-10%转为慢性,抓好新生儿免疫是目前解决乙肝的根本办法[2]。我国政府自2002年12月起,已经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人群的抗-HBs阳性率,能更好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降低人群感染率,降低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对人民健康的危害[3]。为降低HbsAg携带率,促进和确保人群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的高水平值,达到有效保护人群乙肝免疫力的目的,通过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适时加强免疫大龄儿童,使用10ug疫苗等措施,对降低和消除乙肝发病是很有必要的[4]。

综上所述,此项工作应给以其进行大力宣传,宣传乙肝防治知识,其可以有效提高免疫接种率,特别是新生儿HBV免疫接种实行了全程免费以后,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其的计划免疫管理,对HBV接种工作不断进行总结改善,并应对流动人员的接种工作重点开展,以保障所有儿童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彭文伟,马亦林.传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8- 29.

[2]王志勇,戴德芳,肖洁华,等.湖南省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5):888- 889.

[3]杨春秀,岳娅妮,涂玉梅.宜昌市城区儿童乙肝抗体水平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6): 42- 43.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调查及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生率的监测,了解电白县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法进行接种率调查;采用主动搜索与医院报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染病的监测。结果 显示本地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98%,外来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85.9%。而过去认为很重要的经济因素在本次调查中并未体现;流动儿童免疫相关传染病发病明显高于本地儿童。结论 落实预防接种登记审核制度,把好卡证不符和疫苗漏种关,影响外来儿童接种率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家长缺乏获得预防接种知识并仍受制于重男轻女的思想,须多途径加大宣传并重点加强规范化门诊建设和预防接种工作人员队伍,尽早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化;进一步提高人群的接种率水平,巩固疾病防治成果,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为创建健康县城奠定基础。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五苗”接种率 免疫相关传染病

流动儿童因具有某些特殊性,给常规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某些区域内常常形成免疫空白区或免疫薄弱区,从而导致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增高[1]。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县城区,流动人口数量急剧上升,其间有一定数量的0~6岁流动儿童。该人群的免疫规划管理成为免疫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2]。广泛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知晓率是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母亲的预防接种知识与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管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有效措施。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接种数据来源于电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统计报表,疫情资料来自电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报告及疾病监测资料,人口资料来自电白县统计局。

1.2调查方法

1.2.1 接种率调查 采取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方法,随机抽取30个行政村(居委)210名儿童进行调查,每个被抽到的村(居委)调查目标年龄组儿童或流动儿童各7名。

1.2.2 判断合格接种的标准 ①免疫起始月龄正确;②针次间隔时间正确;③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④有准确的出生和接种年、月、日以及接种单位、接种记录;⑤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

1.2.3 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的监测采用电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搜索与医院报病相结合的形式,所有病例都经过病原学诊断。

1.3 资料统计 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建卡率及建证率 本次调查210名适龄儿童中,本地儿童156名,流动儿童54名,均有卡有证,建卡率为100%,建证率为100%。

2.2 本地儿童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乙肝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8%、99.3%、99.3%、98.8%、99.1%,流动儿童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乙肝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8.4%、88.3%、92.8%、85.9%、98.1%。将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的“五苗”合格率经x2检验,x2=9.8,P<0.01,两者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地儿童“五苗”合格率比流动儿童“五苗”合格率高,见表1。

表1 210名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比较(%)

2.3 “五苗”不合格接种情况 这次调查共有不合格接种23人次,卡介苗2人次、占8.7%,糖丸12人、占52.2%,百白破6人、占26.1%,麻苗2人、占8.7%,乙肝1人、占4.3%,“五苗”不合格接种见表2。

表2 23名儿童“五苗”不合格接种情况汇总

表2结果表明:本地儿童不合格接种的主要原因是卡证不符。而流动儿童不合格接种的原因是超期接种、卡证不符各占34.8%、26.1%,“五苗”中以糖丸不合格为最高,占52.2%,其次是百白破,占26.1%,将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五苗”不合格接种率经x2检验,x2=38.7,P<0.005,两者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地儿童不合格接种率比流动儿童低。

2.4 免疫相关传染病 以发病率高的乙脑为例,1992-2001年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且呈散在发病。2002年以后,随着流动儿童的增加,乙脑发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横坐标是年度,纵坐标表示病数,流动儿童的发病明显高于本地儿童(图1),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

图1 2002—2010年电白县乙脑发病

3 讨论

3.1由于各种原因流动人口搬迁频繁,流动儿童不能定点接种,没有在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基础免疫接种,造成各种疫苗的漏种、超期接种等结果。给辖区内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些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对计划免疫接种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预防接种可种可不种,有时计免人员发放预防接种通知,他们认为是想赚他们的钱,以至以各种理由推迟接种。

3.2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5],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意义的认识,只有全社会的参与,计划免疫才能在控制、消灭针对传染病工作中发挥其强大作用。

3.3有少数计划外生育的儿童,因其家长怕被抓罚款,而不敢带小孩来预防接种,也是造成疫苗漏种、超期接种的原因。如何协调好计划生育与计划免疫工作,是我们免疫规划人员面临的一个课题。计划生育是有计划、有指标的生育孩子,减少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而计划免疫的目的是有计划、有程序的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实施预防接种,保持高水平的儿童免疫接种率,保护儿童免受针对传染病的侵袭。笔者认为:从计划免疫的角度看,为有效地控制或消灭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每个儿童不论他的出生是否合法,都应实施预防接种,从而消除免疫空白。如果他们中有一个易感者发生了脊髓灰质炎病例,就会影响到我国计划免疫的成果。在了解计划外生育儿童情况时,应尊重并保护其隐私权,使他们能放心地按时实施预防接种,确保计划外生育儿童的身体健康。

3.4 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的主要因素在于家长缺乏获得预防接种知识[3],忽视其重要性[6]并仍受制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必须今后多途径加大宣传;同时还应重点加强门诊规范化建设和免疫预防工作人员队伍,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儿童摸漏掌控模式[6],期待尽早建成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而实现预防接种信息共享[4],是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接种率的有效途径,并能巩固疾病防治成果,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为创建健康县城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孙晓东,赵丽丽等.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1,7(5):262-264.

[2]何庚声,李慧等.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2,8(1):217-219.

[3]冯子键,郭万申,韩焕侠,等.河南省流动儿童免疫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0,6(5):267-269.

[4]姜霞玲,周建红,顾谢军.嘉兴市秀洲区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7):16-17.

[5]王林清,许秀玲,崔明洋.焦作市119名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1):35-36.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3

近几年,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继颁布,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卧龙区总人口 87 万余人,辖 14 个乡(镇、办),共 246 个行政村和 1450 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面临这种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区的计划免疫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状及问题

1.1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从 1978 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通过对儿童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对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重治轻防”的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计划免疫工作,预防接种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未被充分认识,再加上地方财政紧张等因素,导致计划免疫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乡级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村医待遇低或无待遇,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积极性,有些村医不愿承担计划免疫工作,甚至弃医从农或从商,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各项措施的落实。

1.2 流动儿童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流动儿童群体庞大,居无定所,预防接种工作难以落实,已成为影响计划免疫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1]。2004 年我区 0~7 岁儿童数为 76703人,其中流动儿童 4001 人,占儿童总数的 5.22%。根据 2004 年全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约有 3.0%的流动儿童尚未完成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主要原因是:一是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来自偏僻的农村,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还有部分流动人口是计划外生育,儿童家长怕罚款而拒绝为儿童接种;有的儿童家长由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计划免疫工作者多次通知并上门动员仍不接种。由此可见,影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主要因素在儿童家长方面,与有关报导相近[2]。二是免疫程序难以确定。调查资料显示,近半数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史无据可查,有免疫史记录的,其接种情况也有相当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免疫程序,对这部分儿童如何安排接种,是一个令基层计划免疫管理人员大伤脑筋的问题。三是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流动人口是一组动态人群,搬迁频繁,居无定所,致使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率,使这部分人群成为 传染病多发、爆发与流行的高危人群[3]。

1.3 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中的立法及执法问题 计划免疫工作任务是由国家规定的指定性规划任务,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和发展产生了保护和约束作用。 2004 年 12 月 1 日 ,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政府和儿童家长均有义务为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意味着我国实行的是“强制性”免疫策略。只要无禁忌证,儿童都应该接受预防接种。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大部分儿童家长都能够按要求为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并按国家规定程序及时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但仍有部分儿童家长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或意识不到位,未能按规定程序为其儿童适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使这些儿童不仅自身受到了疫苗针对传染病传播的潜在威胁,还危及了其他的易感人群,影响了整体预防接种效果。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儿童家长应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以备入托、入学、出境时查验。目前我区大部分儿童家长都能意识到作为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预防接种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妥善保存。但我区对入托、入学新生查验计划免疫接种证资料显示,仍有 5% ~ 8%的家长由于不重视而造成儿童预防接种证的丢失或残缺不全,使这部分儿童由于预防接种记录不全或丢失而极易造成误种、错种或漏种,从而对其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1.4 新疫苗的推广问题 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重要而又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不但保护个体免受传染病的侵袭,而且在群体中也限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近几年,我国每年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适龄儿童实行免费计划免疫接种,使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接种率得到提高,形成较高的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了针对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国产、进口新疫苗不断问世,用于儿童免疫预防,以进一步减少儿童的发病和死亡。这些疫苗均为有价疫苗,这将给一些经济困难的儿童家长增加负担,减少这部分儿童对新疫苗的接种率[4],从而使新疫苗的接种、推广受到局限。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经济地位处于中下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新疫苗的接种及推广,已成为政府部门及基层广大计划免疫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5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问题 目前国内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尽管经过逐步改良,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仍时有发生,这给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一些问题。由于部分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疫苗带来的异常反应宣传不到位,极少数的儿童家长不理解,纠缠不休,向所属医院及卫生防疫部门索赔经济、精神损失,致使基层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工作心存顾虑。

2 对策

2.1 预防为主 是我国建国后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和行之有效的基本卫生方针,不能偏离和动摇,要坚决改变过去“重治疗轻预防”的不正常现象。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都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等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为各级计划免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是必然的。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包括对计划免疫的投入,采取分级财政体制,即各级政府负责各自的计划免疫财政投入[5~7]。由于各地区经济、财政状况不同,导致其计划免疫财政投入差异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可能拿不出足够的经费,甚至根本无经费支持,这样有部分儿童将享受不到计划免疫工作带来的好处,对他们来讲有失公平。因此,由省级和地方财政共同对基层计划免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应是较好的解决办法。

2.2 促进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综合管理 提高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是控制流动人口发病的关键,而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并对其适龄儿童及时进行“五苗”(含乙肝疫苗,下同)接种及补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要克服接种任务重,人力不足的现象,与各街道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合作负责对流动儿童进行专项登记,从而形成多层面、多结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为适龄流动儿童建立临时接种卡,提高“五苗”的接种率; 坚持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免疫接种;对临时流动儿童在尚无根本有效措施情况下,开展经常性的查漏补种工作、入户接种、匿名接种等均可作为补救措施。

2.3 计划免疫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从计划免疫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属性可以了解到,计划免疫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均带有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把计划免疫的重要手段—预防接种上升为法律制度[8],因此国家应依法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处罚条例及细则,促使每位公民切实履行其在计划免疫工作中承担的法定义务,用法律的手段确保其有效实施。

2.4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开展社会宣传动员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计划免疫用“五苗”及新品种疫苗应进行针对性强、科学有效的宣传。通过宣传加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提高公众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使每个公民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幸福,大力支持计划免疫工作。同时对下岗职工、“低保”家庭、农村低收入等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的预防接种问题,政府部门可考虑依据其父母的“下岗证”、“低保证”等相关证明对这部分儿童的疫苗接种费用给予适当的补助或减免,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五苗”及各种新疫苗的接种率。

2.5 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 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指出:“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既能起到接种疫苗的宣传效果,帮助儿童家长了解接种疫苗的知识,要求家长如实反映儿童接种史、过敏史及目前健康情况等,以降低疫苗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配合医生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又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制订出操作性比较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级划分标准及对应的处罚措施,这样在处理异常接种反应时,无论对儿童家长还是医务人员,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根本上规范异常接种反应处理工作。

2.6 加强计划免疫专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专业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 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就是提高免疫接种率,提高预防质量和安全接种系数。一旦发生接种差错事故,首先计划免疫工作者应诚恳地赔礼道歉,以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进行安抚,对责任人予以应有的行政处罚,次之应考虑罚款赔偿和补偿,使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在今后的实施中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

2 严有望.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1):31-32.

3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等.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5.

4 孙敏,王伟军,王德嘉,等.重庆市不同经济状况地区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0):227.

5 宫旭华,卢祖洵.我国现阶段卫生筹资政策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23(251):55-56.

6 龚向光.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改革公共卫生筹资体制.中国卫生经济,2003,22(250):13-15.

7 骆笑红.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及对策.卫生管理,2004,10(4):248-249.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小儿麻疹;医院感染管理;预防;病症原理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且易并发肺炎,多发于儿童。麻疹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鼻弟以及皮疹等,严重影响着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严重时,局部可呈爆发流行,随着我国人口基数及人口量的不断增加,麻醉的发病率也正逐年上升,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本次研究对县人民医院2013年4月~2014年9月收治的37例儿童麻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结合自身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小儿麻疹预防与医院感染管理的对策,现将研究结果与相应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患者共3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在6个月~10岁,平均年龄(15.6±0.3)岁,病程0~2个月,平均病程(1.2±0.2),体温38.1~40.5℃,平均体温(38.6±1.3)℃,持续高温2~10d,平均持续高温(5.2±1.6)d。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儿童患者经临床检查后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麻醉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前瞻性特征,对收治的小儿麻疹病患采取空气及飞沫隔离相关措施,防治医院感染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P

2结果

患病的高发期主要集中在1~6月,共有麻疹患者20例,占总比例54%;27例患儿有门诊就诊史;13例患儿没有接种麻疹疫苗,占总数的35.1%,在治疗的过程中,3例儿童患者因暴露在医院的次数过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10例患者出现喉炎病症,合并肺炎3例、EB病毒感染患者1例,分别占总数8.1%、2.7%。在实验室采用ELISA法对麻疹IgM抗体进行检测,在37例患者中有12例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25例患者为阴性。

3讨论

麻疹是一种对儿童健康危害极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全球每年因麻疹丧命的儿童患者可高达800万[1],已将其列为计划消灭的传染病。随着计划免疫工程的开展,麻疹病蔓延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由于儿童缺乏免疫抗体,麻疹患者并发症情况依然不容小觑。

自麻疹病毒活以免在我国普种后,其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5.0%,其并发症率也随之下降,但是,由于麻疹疫苗初种过早时,将会影响到母体胎传的麻疹免疫应答,而过晚又会增加儿童麻疹的发病率,丧失了麻疹疫苗的预防作用,因此,何时给予儿童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一直是一个争议性话题。有相关研究者从我国育龄女性年龄及儿童与母体所含血清麻疹抗体水平的情况出发,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小于7月的婴儿及其母体血清麻疹抗体水平均较低,因此,其建议可对年龄为6个月的儿童进行麻疹疫苗初种,并于1年后进行麻醉疫苗复种,对于患有麻疹的育龄女性,则应给予常规接种减毒活疫苗,以此增强胎传抗体,从而有效降低儿童的麻疹发病率。实践证明,为儿童进行二次接种能显著降低儿童麻醉的发病率,因此,应及时的对易感儿童进行麻醉疫苗复种[2]。

在本次研究中,患病高发期麻疹患者有20例;27例患儿有门诊就诊史;13例患儿没有接种麻疹疫苗;3例儿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现象。因此,针对麻疹病情,在医院感染的管理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做好麻疹预检分诊。在患者发病前的1~3w,暴露在医院的次数过多,受并发症危险的程度越大。所以要求在院内需要严格遵守预检分诊的制度,制定合理的就诊程序;②病例处置须规范。医院感染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诱因,避免医院感染对控制麻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旦发现有麻疹病例出现,应根据相关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立即进行空气和飞沫隔离,对于已治疗痊愈儿童患者所居住过的病房,应及时进行终末处理[3];③做好防护工作。医院内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免疫接种,在进行诊疗的过程中须做好呼吸道的防护措施,正确穿戴医用外科衣服及口罩,并在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后及时进行手部消毒。若发现医护人员出现麻疹相关症状或类似症状,则应及时进行临床诊断;④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这一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预防麻疹病情的发生,一般6~8个月的婴儿在母亲抗体的影响下,受麻疹侵袭的机率较小,所以发病率较低;⑤保护易感染群体。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或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应尽可能的与麻疹儿童患者接触,对于感染的儿童患者,则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在整个小儿麻疹工作中,尤其要重视小月龄婴儿麻疹的预防工作,加强家属对麻醉的认知,以此配合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加强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防护工作及感染管理的强度,做好疫苗的接种,有利于预防小儿麻疹感染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费琰,朱勇根.106例婴儿麻疹临床特征[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3,40(5):358-359.

[2]翟洁卿,殷思纯,陈桂轩,等.小儿麻疹 300 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07):984-985.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剧增,这样造成城乡结合部大量易感人群聚集[1],给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计划免疫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种以控制和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有资料显示,流动人口儿童的比例占服务地区儿童总数的15%~23%或更高,其接种率明显低于常住儿童[2]。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大量的工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

1.1 流动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认识不足:流动人口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文化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居住点变换频繁,对子女免疫接种的认识不足,只知道有病看病,轻预防重治疗。有的只忙于做工、经商,对孩子防病保健意识淡薄,而导致许多流动儿童不全程接种或无证无卡根本没有接种过。

1.2 计划外生育者的恐惧心理:流动人口中超生者居多, 家庭接生或私人诊所接生者也时有发生,害怕被人发现,更谈不上卡介苗乙、肝疫苗及时接种。他们把计划免疫和计划生育相混淆。

1.3 Ⅰ类疫苗实行免费后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所缓解,但Ⅱ类疫苗的大力推广甚至滥用有碍Ⅰ类疫苗的正常开展,有些接种门诊(接种点)只讲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自费疫苗应本着自觉自愿、知情同意的原则由家长自愿接种,但经济困难和疫苗费用高影响了贫困家庭免疫接种的积极性。

2 采取的管理措施

2.1 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业务院长牵头,预防保健科科长挂帅,组织一批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的骨干深入辖区第一线,与居委会管计生的干部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配合,并与工商、派出所、幼儿园、学校等部门合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制度,落实到人,加强监督和考核。

2.2 严格实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由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发文,在儿童办理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手续时,必须由家长持《预防接种证》到所在辖区的计划免疫门诊出具证明, 儿童预防接种记录和查验证明,未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的,应责成家长或监护人予以补种。

2.3 建立计划免疫网络体系: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网络管理,采取手工登记与网络查询登记结合的办法,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发挥有效的作用,控制相应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消除免疫空白点。

2.4 防疫部门广泛宣传动员,普及计划免疫知识: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向儿童家长提供有关计划免疫的常识,使儿童家长主动配合免疫接种。

2.5 适时了解情况, 掌握流动人口婚育动态,收集流动儿童资料并给予建卡、建证。加强对流动人口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每月1次,每次接种后,交待下次接种时间及注意事项。

2.6 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减少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杜绝差错事故发生,这样可以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的认知程度,自觉接种疫苗,以预防相应传染病,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3 效果评价与体会

经过全市计划免疫工作者的通力协作,宜昌市的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五苗覆盖率达90%,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85%,疫苗相关疾病发生率正逐年下降,我市计划免疫工作在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的思想指导下,朝着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 吕广振.市场经济对卫生防疫事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1994,10(6):366.

[2] 楚金贵,我国特殊人群计划免疫工作策略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3-B):278.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计划免疫;儿童;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93-02

相关研究表明疫苗可以大幅度降低疾病的发病率,计划免疫作为控制和消灭相关传染病最有效、经济的手段,目前我国以省、县、乡的计划免疫接种率已经达到88%,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是指在辖区管理范围内,为儿童提供连续、长期、系统、安全的卫生免疫服务,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如何通过计划免疫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本文将以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现状为切入点,详细探讨如何提高社区儿童计划免疫质量。

1 我国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现状

1.1 部分家长免疫意识不足构成儿童计划免疫隐患 计划免疫作为一套系统工程,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其接种效果,而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家长不了解相应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种类,更不清楚疫苗的种类,一部分家长对及时接种疫苗的认识性不足,一直拖延,认为孩子晚种疫苗影响不大,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传染病传染性都很强,导致部分儿童不能接种所有疫苗。

1.2 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覆盖率不全 2006年卫生部对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调查报告显示,基础免疫及时接种率达到98%,对社区免疫机构建证或建卡的人数达到92%,但其中流动人口相比常住人口差距较大,其中部分流动人口由于地址的变迁或者其他原因没有连续性的完成接种。另外,全程完成率相对较高,及时接种率相对较低,11种常见的疫苗如甲肝减毒活疫苗、A+C群流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麻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麻痹糖丸、卡介疫苗基础接种率较高,加强接种率较低,其中乙肝、卡介苗、脊灰、三种疫苗的接种率最高。

1.3 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掌握程度不足 笔者曾对我区社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的知识掌握程度做过一次询问调查,结果显示市区与城郊区域相比市区儿童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远远高于城郊区,干部、教师、医务人员等职业的儿童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农民工及无业人员的家长儿童,高文化水平的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远远高于文化水平在中专水平以下的家长,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远远低于儿童父母。父亲、母亲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基本上持平,社区流动人口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远远低于社区常住人口。另外儿童家长对免疫反应及处理、疫苗接种程序和全程性、疫苗预防的传染病种类、接种疫苗的种类等计划免疫的基础内容掌握程度普遍不高。

2 提高社区儿童计划免疫质量的措施

2.1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社区居民计划免疫知识宣传。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其健康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但计划免疫首先面对的是儿童家长,家长的计划免疫知识和免疫意识将直接关系着计划免疫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医疗机构新生儿保健单位及社区免疫专业服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对儿童家长的免疫知识宣传活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等方式。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家长对计划免疫人员的信任感,懂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减少医疗纠纷,不仅可以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也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2 完善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服务机制 提高社区儿童计划免疫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不断健全和完善社区计划免疫服务机制。首先需要健全儿童计划免疫卡(免疫证)制度,通过发放儿童计划免疫卡或免疫证统计社区儿童的计划免疫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及时了解该区域儿童的接种信息,有效预防儿童疫苗接种不全程和不及时的现象;其次需要加强社区计划免疫部门,幼儿园园医以及学校校医共同监管力度,并建立一套能够统计社区儿童接种记录的网络系统,这样即便于查看社区儿童的接种情况,也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管;最后需要提高幼儿园园医、各小学校医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提高每年入学入托的审验工作。因为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对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疫苗接种情况比较了解,可以更方便的引导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及时的疫苗接种,并能及时处理各种药物过敏等突况。

2.3 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做好流动人口中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首先需要建立高效的外来儿童信息采集系统,对外来儿童免疫接种实施动态管理,具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社区中外来儿童的接种信息实现联网。

3 结束语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减少孩子发生疾病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计划免疫正是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最有力武器。因此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不断完善社区儿童计划免疫服务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倪政.上海市红桥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模式探索[J].实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1):45-47.

[2] 焦迎先.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与健康教育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373-374.

[3] 赵翠燕.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4):559-560.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预防接种; 安全接种; 疫苗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40-01

1 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门诊接诊的人群不同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首先,大部分来门诊预防接种的是健康的儿童及其家长;其次,其中不排除传染病带菌者或隐形感染者,但其发现和甄别却非常困难;再者,儿童免疫功能不够健全,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感染。一旦发生接种对象感染事件,影响巨大。为搞好感染控制,应成立感染控制组织,建立单位-职能科室-门诊三级管理机制,门诊成立感染控制工作小组,制定为落实制度,控制感染事件发生,开展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接种人员进行资质培训和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定期对消毒、无菌操作等感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使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感染控制意识。

2 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

首次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时,办证人员即详细向儿童家长讲解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政策及其意义; 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的接种区别; 二类疫苗实行自愿、知情、自费的原则; 疫苗接种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 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嘱家长签订儿童接种票据之《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书》,并告知每次接种前要认真阅读告儿童家长书并在儿童接种票据之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3 提高接种人员的安全意识

预防接种人员每年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持证上岗。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月组织学习《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每季度组织系统培训并严格考核,增强预防接种人员的安全意识。

4 加强疫苗管理确保质量

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类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有些疫苗是活的减毒的微生物。因此,疫苗多不稳定,受光、热作用,可发生蛋白质变性和多糖降解,失去应有的免疫原性,甚至会形成有害物质而产生接种不良反应。因此,必须冷藏运输和保存才能保证疫苗的效价和质量。为此,我们严格执行疫苗管理和冷链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疫苗从领取购取、运输、入库验收到出库接种都必须符合《规范》的要求。冷藏箱保持清洁,冰排溶化后及时更换; 每天上下午各测冰箱温度1 次确保冰箱温度在规定范围内; 疫苗使用时遵循同品种先入库先使用原则; 冰箱内储存的疫苗摆放整齐,与箱壁、疫苗之间留有 1~2cm 的空隙,并按品名和效期分类摆放,冰箱门内搁架不放置疫苗; 经常维护冷链设备,确保冷链设备运转良好。

5 实行预检制度实施标准预防

对接种对象的预检是实施安全接种的第一关,通过预检,可以将接种禁忌对象筛选出去,减少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强调实施标准预防,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着工作服,操作后必须洗手。强化对接种人员标准预防的落实督促检查,确保接种对象自身的健康。

6 做好预防接种其他各项工作,确保安全

预防接种门诊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接种室每天上下午空气紫外线消毒各 1 次,接种台消毒擦拭 2次,地面湿式清扫、湿拖 2 次。接种人员接种前严格按照卫生要求洗手。接种前问诊人员详细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并告知受种儿童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接种时实行一人一注射器一毁型处理。当天结束门诊后及时处理剩余疫苗,废弃已开启疫苗,将未开启疫苗做好标识放入冰箱,下次首先使用。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处理接种医疗垃圾。

预防接种工作是目前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做到安全接种,该项工作才会得到儿童监护人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效降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避免预防接种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疫苗储运管理规范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05)

[2] 王晶, 李均满, 王颖.加强预防接种管理 实施安全接种[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8,(S1)

[3] 彭夏娥.预防接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 2007,(01)

儿童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篇8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应进行的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在医疗保健机构也应大大贯彻《食品卫生法》以及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工作。虽然上述工作主要由卫生防疫及环境监测部门牵头执行,但临床医师也应积极配合。

2.预防接种(vaccination)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预防接种的种类

1)人工自动免疫:是指以免疫原物质接种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免疫原物质包括处理过的病原体或提炼成分及类毒素。其制剂可分为:

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株制成。如结核、鼠疫、布鲁菌活菌苗,脊髓灰质炎、流感、麻疹活疫苗。其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一般必须冷冻保存。

死菌(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病毒等)灭活制成。优点是勿需减毒,生产过程较简单,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也有将菌体成分提出制成的多糖体菌苗,如流行性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

类毒素:是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又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

2)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由于抗体半衰期短,有超过25天,因而难保持持久而有效的免疫水平。主要在有疫情时使用。

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称抗毒素。提出其丙种球蛋白有效免疫成分称精制抗毒素,含异种蛋白少,可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免疫血清主要用于治疗,也可作预防使用。

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液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型肝炎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治疗制剂滥用。

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可肌注白喉抗毒素1000~3000单位,同时接种精制吸附白喉类毒素。

(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自70年代中期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已自上而下建立起计划免疫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冷链系统,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8年和1990年,我国分别实现了以省和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并通过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组的审评。目前,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又进入了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新阶段。

1)计划免疫的免疫制品及病种:我国常年计划免疫接种主要内容为对7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结核和破伤风的免疫。目前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但未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有些地区也将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可以预计,其他一些危害儿童健康、用疫苗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也将列入计划免疫工作范围。2)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是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月)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只有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实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苗效果,避免浪费。免疫程序的内容包括:初种(初服)起始月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1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3次,百白破混合制剂3针,两针(两次)间最短间隔时间为一个月;麻疹活疫苗1针。要求城市和已经装备冷链设备的地区,在12月龄内完成儿童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远地区儿童可在18月龄内完成:牧区(含半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在36月龄内完成。同时还要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基础免疫的起始月龄不准比规定的免疫月龄提前(但可以推后);两针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应短于28天(但可长于28)。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基础免疫才算合格接种。城市12岁儿童是否作卡介苗加强,根据当地结核病流行情况决定。

3)计划免疫的实施:

①组织措施:接种方式有定点和分散接种,凡有条件和可能的地区都应实行定点接种,以保证接种质量和降低疫苗损耗。接种人员城镇由基层保健构成预防保健科(组)、乡镇卫生院防保组(股、站)负责实施接种;农村由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或乡村医生负责实施接种,在无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工作态度不可信的地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技术不适应的地区可组织接种小组(分队)实施接种。

②接种剂量和部位:使用有效疫苗,正确的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如接种剂量与途径不当,可造成接种事故,如个别基层卫生组织误将用卡介苗作皮下接种而发生成批的深部脓肿患者出现。

③接种实施步骤:实施接种步骤及其工作要求如下:

④计划免疫疫苗的禁忌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计划免疫接种所用的疫苗几乎没有禁忌证。

发热、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均可进行接种,儿童腹泻时,仍可口服脊灰疫苗,但不计入基础免疫次数,应在下次补服;

家长或临床医生对正在患病的儿童接种疫苗有顾虑时,应鼓励和动员他们进行接种;若经劝告仍不愿接受,可暂缓接种,等愈后及时补种;

对接种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发生强烈反应(抽搐、高热、惊厥)的儿童,不可再接种第二针。

根据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实际情况,处理疫苗禁忌证的原则为:受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以减少其发病率与死亡率。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3月,我国政府总理已正式签署了上述两个世界性文件,为实现文件规定的各项目标作出了庄严承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预防接种目标者,如下:到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到1995年,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到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使麻疹死亡率降低95%,发病率降低90%,以此作为长期在全球消灭麻疹的重要步骤;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到2000年以后)。

既往诊断有明确过敏史的儿童,一般不予接种(口服脊灰疫苗除外);

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暂缓接种,等愈后补种;

具体如何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证,应以疫苗使用说明书为准

4)冷链:实施计划免疫,冷链是保证疫苗接种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cold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到使用单位,为保证疫苗在贮存、运输和接种过程中,都能保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而装备的一系列设备的总称。

5)扩大免疫计划: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programmeonimmu-nization,EPI),要求1990年全世界所有的儿童接种率至少达到90%,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和肺结核。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洋地区通过了在1995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决议,我国地处西太洋地区,因此这个庄严的任务也是我国的奋斗目标。为此,我国《八五计划纲要》规定,到1995年乡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3)预防接种反应

1)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局部红、肿、痛、热等炎症反应,有时附近淋巴结肿痛。

一般反应是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作任何处理,1~2天内即可消失。倘若反应强烈也仅需对症治疗。如果接种人群中的强度反应超过5%,则该批疫苗不宜继续使用,应上报上级卫生机关检验处理。

2)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虽然异常反应出现机率很低,但其后果常较严重。若遇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抢救,注意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并向上级卫生机构报告。

3)偶合疾病:偶合疾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接种疫苗所引起。冬季常偶合流脑,夏季常偶合肠道传染病,可经诊断加以鉴别。在接种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当时一些传染病的早期症状,尽量避免偶合疾病发生,同时应向病人家属作好解释。

4)预防接种事故:制品质量不合格或消毒及无菌操作不严密或接种技术(部位、剂量、途径)错误而引起,常误认为接种反应。

5)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反应及处理。

(4)预防接种效果考核:预防接种效果的考核多由生物制品研究所或卫生防疫站进行。具体内容包括免疫学效果评价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流行病学效果评价包括不良反应观察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对比分析。免疫学效果评价系观察接种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状况。

3.防护措施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在进入血吸虫病污染的“疫水”中时,可在皮肤部位涂擦防护剂(如含2%氯硝柳胺的脂肪酸涂剂),或者穿用氯硝柳胺浸渍过的布料缝制的防蚴裤、袜,以避免尾蚴感染。

4.携带者的检查措施有很多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其危害程度不同,平坦应按病种在该地有目的地检查携带者。也可在新兵入伍、新生入学及招工的健康检查中发现。疟疾、丝虫病等寄生虫必要时可经普查发现。也可以从恢复期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中追踪发现到病原携带者。特殊职业,如儿童机构、饮食行业、牛奶厂及水厂工作人员、炊事人员的定期检查发现携带者是必要的,因为很多爆发是由这些职业工作人员引起的。

要建立登记卡,对上述特殊职业人员管理要严格,发现携带者时应将其暂时调离工作进行治疗,治疗无效时,则需调换职业。乙型脑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现在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对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教育,正确认识携带状态对周围人群的可能危害性,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并接受必要的措施。

⒌健康教育平时的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

1.对病人的措施关键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

(1)早发现、早诊断:健全初级保健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的卫生常识是早期发现病人的关键。诊断可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如麻疹的科氏斑、白喉的伪膜等。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如伪膜涂片查出白喉杆菌。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历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此外,年龄、职业和季节特征往往对早期诊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传染病报告: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转1)报告的种类:根据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计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

2)报告人及报告方式: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法定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以最快方式逐级报告给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

法定报告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以电话或传染病卡报告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站报告。

法定报告人确诊或疑诊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病人,按规定向有关卫生防疫站报告疫情。

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除霍乱、痢疾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为仅在监测点上进行监测的传染病。监测点上的法定报告人,对确诊、疑诊的上述五种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方法报告疫情。

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疗、形成带菌者或有后遗症时要作转归报告。

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要逐项填写,字迹清楚,防止漏项,14岁以下儿童必须填写家长姓名,以便于作流行病学调查。

3)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于6小时内,在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爆发、流行,应以最快方式向县级卫生防疫专业机构报告。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慌报疫情。

(3)早隔离: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检查结果而定(参见附录一)。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

1)鼠疫、霍乱病人及病原携带者、艾滋病、肺炭疽,必须住院或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如拒绝或不治疗、隔离期未满擅自离院或脱离隔离,诊治单位可提请公安部门责令患者强制住院或重新隔离继续治疗。

2)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

3)淋病、梅毒患者必须根治。医务人员不得扩散患者的病史。

4)病人出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医疗、保健机构或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以继续随访、管理。

除上述必须住院隔离的病种以外,一些传染病可采取在机关单位、居民点、学校建立临时隔离室或家庭隔离的方式进行隔离,由医护人员诊治、护理,并指导有关人员消毒与照顾。

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的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

2.对接触者的措施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对接触者进行下列措施可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1)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如麻疹爆发时对儿童接触者可注射麻疹疫苗,对体弱小儿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药品浪费和增加病原体的耐药性。药物预防最好只用于密切接触者,而不要普遍投药。(3)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

(4)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

对接触者实施隔离或留验的时间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

⒊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若患有烈性传染病时,可以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家畜的输出应建立必要检疫制度,防止瘟疫蔓延。疫区的家畜、畜产品或动物原料必须经过检疫才准允外运。

对绝大部分染病的野生动物而无经济价值时,采取杀灭措施,如鼠类可以杀灭(灭鼠方法参见附录四)。有些传染病的动物尸体应焚烧、深埋,如患炭疽的动物尸体。

4.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杀虫方法参见附录三)。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并非要求杀灭一切微生物(称灭菌,sterilization)。消毒可分为预防性消毒及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即前述预防性措施中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的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

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

(1)随时消毒(currentdisinfection):指在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以迅速将病原体杀灭,例如,对疾病病人的粪便进行随时消毒。因为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所以一般要指导病人家属进行,或由病房护理人员完成。

(2)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应明确哪些病应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是指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才进行终末消毒。而病原体存活时间较短的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病的病原体,一般勿需消毒。进行终末消毒前应明确消毒范围与物品。因此,消毒之前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考虑消毒的范围、物品及方法。

需要进行终末消毒的主要疾病为:

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疾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

呼吸道传染病:肺鼠疫、肺结核、白喉、猩红热等。

动物传染病:炭疽、鼠疫等。

消毒方法参见附录二。

(三)治疗性预防

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四)集体机构(作业)的预防措施

集体机构(作业)的群体结构特点及生活状况特异,故其预防措施也很有差别。本节仅阐述托幼机构、集体野外作业的预防措施。医院的预防措施在第十章《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介绍。

1.托幼机构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

(1)预防性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卫生监督,避免传染源进入。收容儿童及招聘老师和保育员均须经过体格检查,并有定期体检制度。应建立合理的儿童接送制度,接收儿童时要问清是否曾与有病儿童接触,晨检时应仔细检查有无早期症状及体征以便早发生疾病。对儿童及家长要做好卫生宣传工作,以取得合作。认真执行计划免疫工作。要做好饮食卫生、饮水卫生及环境卫生工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2)防疫措施: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2.集体野外工作野外作业如水利建设、筑路、勘探、农垦、部队野营等常集中较多人员协同工作或行动。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故极易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如菌痢、伤寒、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等。因此,在作业开始之前,就应做好预防措施。

(1)预防性措施:在作业开工之前,应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作业所在地区,进行流行病学侦察。了解该地区的环境、饮水来源、当地既往及现在有哪些疾病,并向该地区卫生防疫部门了解有关传染病及地方病的情况。进入现场前要组织好医务与卫生人员的队伍,并结合当地存在的特殊疾病及卫生问题作好进岗前培训工作。选择好生活场地、盖好工棚、厨房,选择好水源,兴建厕所,搞好杀虫、灭鼠和消毒工作,制订必要的卫生制度,要求派来工作人员的单位事先做好健康检查,以免传染源进入,并预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接种,如流脑多糖体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类等接种。进入现场后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卫生宣传,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防疫措施:重点在使疫情不扩散,保证作业顺利进行。病人应隔离、治疗。接触者庆给以适合的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及消毒,力求不发病。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取得指导帮助。

(五)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洪涝、旱灾、风灾、雹灾、滑坡等。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正处午夜,居民熟睡,死亡24万人,重伤16万人。1991年夏天,安徽、江苏等省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自古以来即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谚语。表明传染病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大灾”。自然灾害之能导致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是由于:①居民生活秩序失常;②自然环境遭受破坏;③医疗卫生机构遭受破坏三方面的原因。自然灾害虽已发生,若控制灾情的决策得当,措施及时,亦能控制或减少疾病发生,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及1991年安徽、江苏等省特大洪涝灾害由于中央决策英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灾区群众不懈斗争,使灾区疫病发生减少,基本上达到“灾后无大灾”的要求。

自然灾害的防疫措施:

1.灾前在灾害的多发地区应建立应急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做好组织、技术及物质准备工作。

2.灾害一旦发生应及时做好抗灾防疫计划,大力贯彻执行,控制疫情上升。

3.建立健全灾区疫情监测系统,强化传染病报告制度,及时提供抗灾防病领导机构制定防病措施参考。

4.大规模、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接种。

5.迅速解决饮水卫生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饮水消毒或采取打井供水的措施。

6.抓好饮食卫生问题。灾害发生初期由于食品和粮食供应系统被破坏,使供应中断,紧跟而来的是饥饿的危害。即使紧急支援,也往往存在着供不应求和食品污染问题。灾害发生之初由于家庭烹饪条件破坏,多集中制作。为了防止食品污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必须把好食品制作、运货和分发三个“关”。此外,灾害发生时,死畜、死禽增多,灾民食用此类肉食亦将增多,也应注意由之而发生的食物中毒。

7.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由于灾害导致生态破坏及灾民密集,人畜粪便、垃圾不能及时处理,为昆虫繁殖提供良好环境,同时鼠类栖息地被破坏,使鼠类大批迁移。这时应大力开展消毒、杀虫及灭鼠工作,以控制肠道、虫媒及动物病流行。转(六)检疫(quarantine)

目前我国实施两种检疫,即国境卫生检疫及疫区检疫。

1.国境卫生检疫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由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的进出口岸设立国境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以及可能传播检疫传染病的行李、货物、邮包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在实施国境检疫时,检疫人员必须根据我国对外政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各项办法进行。

(1)检疫传染病的病例及检疫期限:我国现行检疫传染病及其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

(2)国境检疫内容

1)进口检疫:对来自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徒步入境人员进行检疫,入境者必须填写旅客健康申请卡,申明现在是否患有:麻风、艾滋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性病、开放性肺结核、精神病和其他疾病。若发现检疫感染者,必须立即将其隔离,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检疫传染病疑似患者应将其留验。留验期限根据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因患检疫传染病而死亡的尸体,必须就近火化。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其交通工具应接受消毒、杀虫、灭鼠或其他卫生处理:①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的;②被检疫病污染的;③发现有关啮齿动物或病媒的。

对来自疫区的被检疫传染病污染或者可能成为传染病传播媒介的行李、货物、邮包等物品,应进行卫检查,实施消毒、灭鼠、杀虫或其他卫生处理。

2)卫生监督:对国境口岸的卫生状况和停留在国境口岸的入境、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状况实施卫生监督。内容包括监督和指导有关人员杀灭啮齿动物和病媒昆虫;检查和检验食品、饮用水及其储存、供应、运输设备;监督从事食品、饮用水供应的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检查其健康证明书;监督和检查垃圾、废物、污水、粪便、压舱水的处理。

3)关于外国人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健康证明:为简化检疫手续,防止检疫传染病传入,我国检疫部门规定来我国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应提供健康证明(驻我国的外交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未满16岁者除外)。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和复查要求,除鉴别鼠疫、霍乱、黄热病外,主要是:①性病,包括软性下疳、淋病、慢性淋巴肉芽肿、传染期梅毒;②传染性麻风病;③开放性肺结核;④艾滋病;⑤精神病。我国签证机关在受理外国人入境时,外国人须要向我方提交所在国公立医院签发的、包括五种疾病的健康证明书。如该证明书系私立医院签发,则必须有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健康证明书自签发之日起6个月有效。当外国人入境后向我国公安机关申请居留证时,必须提交健康证明复印件,若公安机关不能确认该证明是否有效,应让申请人到指定的卫生医疗部门确认。负责对外国人进行健康检查、复查,对健康证明确认的卫生医疗部门及医师应认真负责执行任务,并着重做好下列工作:

①根据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判断,鉴别是否患有上述三种检疫病及五种疾病或处于这些病的潜伏期的染疫嫌疑人;

②对实施健康检查或复查的外国人,必须进行胸部X线检查和血清学试验;

③负责健康检查单位在检查完毕后应立即出具“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并经医师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4)出口检疫:开往国外的船舶、飞机、列车及其他车辆或徒步由陆地边境出国的人员,应在最后离开的港口、机场、车站分别接受检疫。其他车辆或徒步离境人员须在国境检疫机关指定的处所接受出口检疫。

⒉疫区检疫国内遇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传疫区。在疫区内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1)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

(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上一篇:银行客户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汽车品质管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