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1-26 21:59:00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

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附有详细的能力标准说明。在此背景下,引导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标准;骨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9102

2014年3月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体现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广大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努力方向和目标,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高校辅导员深刻理解《标准》基本理念,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准确把握《标准》主要内容,全面落实《标准》各项要求,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骨干辅导员为案例对象,研究骨干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1 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架构

1.1 职业专业化初级阶段――初级辅导员

一个职业如果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那么就会没有社会地位。因此职业专业化是所有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具体到辅导员职业来讲,就是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合理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培养职业精神,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指辅导员群体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辅导员职业标准,辅导员岗位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要完成入职之初到尽快适应岗位的过渡。因此规划重点是学习,学会处理日常工作和所遇到的各种麻烦,培养职业兴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这一阶段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优势,比如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党建团建工作、其他各项培训工作等,确定自己能够承担的专项和责任等;但是对辅导员来说,职业周期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切忌太高太远,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做出合理的、适合个人发展情况的职业规划。

1.2 职业专业化第二个阶段――中级辅导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程度递进一步,即该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拥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这一群体从业的基本依据。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结构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时间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可以从五个方面精进:一是能够与学生畅快谈话,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与爱。二能够自觉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自觉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较为敏感。三是要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完成工作汇报、学生评价等材料拟写。同时,辅导员要善于总结,能够随时记录自己开展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如安全教育、资助工作、学生谈话等,要做好备忘记录。四是主动深入学生宿舍、教室等工作一线指导学生。五是有较强的工作悟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归纳出思路,形成自己的工作艺术,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甚至在某一条块工作上已经形成个人丰富的经验,已经初步具备其辅导员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岗位需求,树立起清晰明了的职业目标,如考证(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科研(申报辅导员专项课题、发表相关学生工作论文)等。

1.3 职业专业化的第三个阶段(专家化阶段)――高级辅导员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辅导员专家化的过程,是指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保障等长效措施,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成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学生工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而努力的动态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

2 具体步骤

2.1 规划指导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1)选定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考量发展因素、选择发展路径;

(2)做好发展准备、摒弃干扰(拟做专业教师的准备、拟走行政发展路线的准备)拟作学生工作专家的准备;

(3)评估发展前景、结合切身情况对发展路径评估、自我发展机会评估。

2.2 规划的方案制定和实施

制定计划。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等方面。

(1)自我分析:包括“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没有兴趣,自己想不想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等等。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自身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知识和技能能不能通过学习积累提高等等,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如果你认为自己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就要确定发展目标,即成为“教育者”而不是“事务管理者”。如果没有明达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职业发展规划将难以顺利实现。

(2)应对目标规划拟定短中长期计划,以标准中的辅导员分级类别: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初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各项职业功能上有更高要求;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基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校情,骨干辅导员群体认定特征包括:

(1)拥护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品行端正、师德高尚。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满4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扎实开展学生工作,密切联系学生,深入进行家访和谈心、谈话活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组织者所组织的学生工作活动,或作为主要指导者所指导的学生集体(含学生社团),曾获得校级以上表彰,所负责学生无重大违纪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

(4)深入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或学生事务管理等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近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学生工作论文,或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工作进行分阶段的规划,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为了达到近期和远期目标,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规划,其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会更强。

从表1可以看出,骨干辅导员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更有目标,并且各项条件均达到或接近《标准》所涉要求,按照《标准》的分级分类,骨干辅导员可以划到中级辅导员或高级辅导员行列。骨干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更强,对提高职业技能的愿望更为迫切,这些显然与宁波大红鹰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的辅导员职业保障体系分不开。

3 结语

辅导员的压力,往往不是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没有找到自身能力与适宜工作的契合点。如何使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沿着既定目标顺利发展,需要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的行动,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需要强有力的外部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实现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要达到具体的目标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参加何种培训等,并付之于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修正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进入下一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应该首先与学校的内部成员沟通,并通过转换职位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辅导员职业发展或个人发展最终出路不一定是流向教学岗位做专职教师,也不一定是流向行政岗位做领导,而是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育者。

此外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才能使得辅导员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安心踏实地坚持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8).

[2]向娴华.大学辅导员评价体系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5).

[3]王显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探析[J].教育时空,2012,(18).

[4]赵敏,张志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发展机制初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212.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2

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全国194所高校参与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2.辅导员工作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能否取得成果,不仅依赖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订,更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密切相关。在“卓越计划”下,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培养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只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引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卓越计划”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不仅应“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

3.“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实施“卓越计划”的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试点班”的形式。学校对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进行遴选,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选拔出来成立试点班,试点班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培养方式上都不同于同专业的其他班级,这就给班级的管理带来了“特区化”的模式。“卓越计划”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卓越计划”从2010年6月开始实施,时至今日已5年有余。已经有两批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计划,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已经到了可以回顾经验、总结成败的时刻。作为高校辅导员,我结合五年来的实际工作,力图从中摸索出这一新兴思政阵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

4.“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第一,智力水平相对较高。虽然成绩并不能全面代表智力水平,但智力和学习成绩确实成正比关系,一般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尽管存在少数智力水平一般,但依靠勤能补拙使成绩提升的人。这些人依靠踏实的学习精神获得好的成绩,这样的学生更符合“卓越计划”的选拔标准,具有踏实肯干的吃苦精神。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1级为例,共有学生113人,其中87人报名参与了卓越工程师班(简称卓班)的面试。面试前,依据高考总成绩、高考外语成绩和大一上学期的高数、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三科成绩,对所有报名学生进行综合排名。面试阶段,老师依据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几项进行现场打分。最后择优选拔出40名学生组成卓无机2011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该校无机专业2011级学生共有三个班(含卓班),四年后统计全体学生各科综合排名,年级前10名学生中有6人是卓班学生。相对于全年级学生,卓班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强,成绩上无落后掉队现象。

第二,自信心和独立性强。“卓越计划”班级同学个性上独立自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强。面对问题和复杂事物,依靠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和决定,不盲从。自信心强,相信个人的判断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挫折,抗击打能力强,敢于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有幽默感和参与性。幽默是衡量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尺。良好的幽默感不仅可以感染一个团体的整体氛围,活跃个人兴奋细胞,还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和创造力。在班级QQ群里同一条通知信息,非卓班群里大多是静默,或简单回复“收到”。卓班QQ群里可能会有询问,也会有调侃。这种不伤人的询问和调侃表现了他们愿意参与学校管理事务,愿意表达个人的见解,具有幽默感。

第四,实践创新能力强。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动手能力,学校举办耐火浇注料设计大赛。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配方。比赛面对无机专业2011级全体学生开展,非卓越班学生此前已经上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实验》课程,而卓2011班学生因课程设置不同于其他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比赛实践,比赛结果是卓越班在没有任何实验基础的前提下,与非卓越班学生平分秋色,证明“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证明卓越班学生面对未知谜题,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卓越计划”下辅导员工作模式分析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班实行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授课计划,各科任课教师也是择优选拔。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培养方案有很大的区别,从教学角度出发彼此间可借鉴性不强,但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却不是这样。尽管受专业和学校的限制,但思政工作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是不变的,是具有规律性的。从规律性着手,可以找到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共性,形成一定的模式,指导实践工作,提升思政工作的规律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卓越计划”已经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所以从思政工作的操作实践入手,重在从工作程序运行方面,提出可借鉴的模式,也就是探究“卓越计划”班思政工作的规律性。辅导员工作内容大体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导和事务管理三个方面,此外“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校企合作。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发展指导平台性、事务管理制度性、就业教育职业性。

5.1思想政治教育周期性。辅导员工作首先具有周期性。从新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四年为一周期,每一个学年都有每一个学年的学习任务。卓班与非卓班相比,因为培养方案的不同,周期性也有不同。以辽宁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班为例,教学上采取“3+0.5+0.5”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自入学起就有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大四学年进入企业,大四上半年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下半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在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联合负责学生实习培养工作。

卓班学生实际在校时间是三年,相对于其他班级,卓班的职业规划教育、企业伦理教育、就业心理工作就要提前,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预热和心理调试时间。大一年级重在道德修养和行为引导;大二年级侧重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辅导;大三年级主要是就业创业教育。

在思想教育环节中重点是三观教育。“卓越计划”培养的工程实践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能创新,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奠定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石。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给青年学生指明方向。

5.2发展指导平台性。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卓班学生课业学习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相对于单一、不成体系的活动,活动应更多地以平台式呈现。活动围绕一个主题,使这个活动平台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避免使学生陷入繁杂无序的课余活动之中。发展平台的建设应尽量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将工程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尽可能相融合;将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尽可能协调一致,最终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卓越计划”旨在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科技活动就是典型的发展平台。卓越班普遍实行导师制,学生全面参与老师的科研实验工作中。第十一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无机专业卓班学生40人中有10人在竞赛中获奖,可见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浓厚。“行业专家进课堂”、“创业分享会”、“师生讲堂”都是在卓越计划开展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育人方向开展的素质平台建设活动。

5.3事务管理制度性。强化学生在班级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辅导员由指挥变指导和服务。在班团组织建设、寝室住宿管理、评奖评优工作中,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和学生骨干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性,既提升公平意识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从对“3+0.5+0.5”的介绍,可以看到卓班学生的学习生活被明显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打个比喻,前三年是贴身护卫,大四上半年是间接沟通,大四下半年就只能是遥控指挥了。如果学生守纪意识不强,自律精神不够,就难以适应“卓越计划”的需要。辅导员在前三年要重点培养学生依照制度自我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树立规章意识。学生在外实习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当中他们既要完成实习指导教师的学业安排,又要完成毕业季的各项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就已经签订工作,一方面是社会人,一方面是在校生,如果没有顺畅的工作制度作为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要大打折扣。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3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心理辅导室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学校确保心理辅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标准化的心理辅导室,有助于心理辅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辅导室要有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心理阅览室等。另外,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还要形成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体系,加强对各校心理辅导室等级的评估工作。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辅导员 压力 应对 心理健康 “80后”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42-02

近年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正逐渐加入就业大军,“80后”高校辅导员是这一群体中较为优秀的群体,他们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中的主力军。有资料显示,在许多高校,“80后”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三分之二以上。社会对其角色期望越来越丰富,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80后”辅导员面临着自身角色冲突和多重压力,他们又不能合理地应对这些问题,很多人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调查显示,有近半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0%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面对压力,21.6%的被调查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不太了解,只有10.6%的被调查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只有16.8%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选择“寻求社会支持”或是“逃避”,“回避问题”或“消极等待”。“80后”辅导员所承受的压力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使其面临职业发展中最大的心理健康危机――职业倦怠,这不仅影响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也会辐射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北京某高校本科生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了50名辅导员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自编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政治面貌、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数、学历、职称、从何渠道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带学生总数、家庭年收入、住房情况等;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压力源,含工作负荷、自身素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因素、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超载;第三部分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采用部分SCL-90量表,含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生活习惯等;第四部分是调查对象压力应对方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调查了解目前该校“80后”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整体状况以及辅导员工作压力的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状况。

二 研究结论

第一,该校“80后”辅导员总体压力很大,其中压力源中工作环境得分最高(21.23±3.34),人际关系得分最低(12.59±3.57),其间分别是:工作负荷(19.36±3.99)、角色超载(18.33±5.49)、角色冲突(17.15±4.60)、家庭因素(16.49±4.59)、角色模糊(13.92±2.82)、自身素质(13.79±2.88)。这让我们很意外地发现,该校“80后”辅导员最大的压力来源是工作环境给他们带来的,而量表中关于工作环境的调查包括:得到晋升的可能性较小、业务培训不够专业化、工作福利待遇低、学校管理对辅导员要求高、工作场所的条件与保障设施难以尽如人意。

第二,性别、专兼职、家庭收入和婚姻状况均未影响该校“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80后”的压力和健康状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男性的压力总分略高于女性,而女性的健康分数略高于男性。该校“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在是否兼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80后”辅导员的各个压力来源在是否兼职上也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将家庭总收入分为10万元以下和10万元以上两种,并对这两种家庭收入的“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0后”辅导员的家庭收入并不影响他们的压力和健康状况。另外,“80后”辅导员的家庭收入对他们压力来源也不存在显著影响。大多数“80后”辅导员都处于未婚状态。对已婚和未婚“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已婚“80后”辅导员和未婚“80后”辅导员在压力和健康状况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压力来源上,已婚和未婚“80后”辅导员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在压力来源上,受教育程度越高,“80后”辅导员的角色超载越高。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简况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的“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压力来源上,受教育程度越高,“80后”辅导员的角色超载越高:F(1,37)=4.34,p

第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辅导员。本研究将“80后”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中级和中级以下,并对压力和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0后”辅导员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压力和健康得分显著高于中级以下的:F(1,37)=5.09,p

第五,“80后”辅导员的身体健康和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超载有密切的联系。对“80后”辅导员来说,他们的身体健康同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因素、角色冲突及角色超载都呈显著的正相关(p

第六,“80后”辅导员经常使用应对压力的方式有借助兴趣来消遣、尝试用客观及理智的方法处理事情、向理解我的亲人/朋友倾诉、提早定计划、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如把精力集中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将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列并依次处理、尽量寻找更多人的支持、顺其自然,平心静气。这说明绝大多数“80后”辅导员都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应对压力,而不是去逃避。另外“80后”辅导员较少使用的应对压力的方式有不去考虑压力事件、不相信压力事件是真的、觉得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重要,不需要太认真、远离麻烦、不再强求自己、想想有人状况还不如自己。很明显,“80后”辅导员都能正确认识压力的存在,并不会置之不理,反而是积极应对。

三 缓解“80后”辅导员压力状况的对策及建议

1.学校角度

第一,该校“80后”辅导员总体压力较大,其中压力源中工作环境得分最高,因此,优化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对于改善辅导员压力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1)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提级、晋职和评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既要考察辅导员的科研成果,更要加大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成果所占考评比重。(2)把辅导员重点列入干部培养计划,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重点培养,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3)保障辅导员的职业收入,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付出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如上海部分高校实行的“辅导员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的表现和业绩把辅导员分成五级,其中三级辅导员的薪金达到副教授的水平,五级辅导员待遇相当于博导待遇,在客观上提升了对辅导员的价值认同。

第二,辅导员角色多、事情杂、负荷大,该校在工作分类、责任到人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这里提出三点建议:(1)选拔优秀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助理在辅导员的指导与监督下,负责可由学生完成的工作,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其工作量,增加其思考和规划工作的时间。(2)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辅导学生人数少、接触时间多,这是工作的有利条件,辅导员应坚持联系导师,与导师沟通、交流,通过导师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成为辅导员工作的有益补充。(3)专项工作专人负责,如很多高校普遍设有的就业辅导专干、心理健康教育专干、奖助贷工作专干、学生党建专干、团总支书记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第三,更多关注具有中级职称的辅导员群组,正确指导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鼓励他们往专家化方向发展。让辅导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兴趣,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学院酌情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大力鼓励辅导员考取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业资格,尤其是高级职业资格,争取成为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减轻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压力。

第四,辅导员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往往由于角色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岗位职责不清、工作规范不明确、工作程序不清晰造成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理清学生处、学院对辅导员的管理责任,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针对具体工作项目中职责不清或发生的矛盾要积极协调。督促各院系严格执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不要主动给辅导员加压,以免过多地分散辅导员精力。

第五,在辅导员的压力管理中,可以考虑建立EAP体系,帮助辅导员排解工作压力。首先,建立辅导员压力评估体系。采用匿名的压力量表、压力访谈等对辅导员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压力评估,采用专家小组集体评估的方式对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压力评估。其次,建立压力咨询体系,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服务。针对辅导员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心理潜能开发、自我心理调节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不同程度的心理辅导服务。同时,针对每个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建立相关的指导和救助方案,为辅导员提供更多、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最后,建立压力反馈体系。在施行EAP的过程中,定期检讨EAP的实施效果,根据实施效果,改进EAP系统。

2.个人角度

第一,辅导员应重视角色冲突的自我调适。辅导员在扮演多重角色过程中的冲突,不仅给辅导员个人带来苦恼,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连带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差异。有些辅导员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使情绪陷入低谷。其实,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辅导员应积极、热情地面对自己的工作,认同自己的辅导员身份,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动,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成就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辅导员,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角色冲突。

第二,辅导员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积极应对竞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逐渐树立职业信念和理想,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身素质、高尚的道德人格、无私的奉献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合理、职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陈素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2]黄勇、冉静、余红梅.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高校辅导员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4]刘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源分析与减压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1(6)

[5]林泽红.高校专职辅导员压力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2(24)

[6]傅君英.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5)

[7]丁敢真、廖梅杰.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以浙江师范大学辅导员调查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2)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5

    学期初,制定了本学期工作室的工作计划,以教学、教研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以各成员所在年级的教学班级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教学中的问题。各成员能积极承担本年级学科组安排的各种公开课、对外开放课等教学教研活动的任务,并能积极参加校际交流活动。定期举行工作室会议,研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室工作出谋划策。在优质生源的基础上,学校为了培养优秀学生,特开办了竞赛辅导,徐建、刘惜时两老师担任高一年级竞赛辅导班教练,张金舟老师担任高二年级竞赛辅导班教练。

    二、注重实效,工研两不误

    在教学过程中,各成员能调节好教学工作与工作室工作间的关系,能认真完成工作室布置的的任务,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张**老师所辅导的学生高二(3)班刘**同学在参加2014年全国数学竞赛中荣获了省三等奖的荣誉;

    2、徐*、刘**两老师在安徽教育资源运用平台网站晒课成功,并获得一致好评;

    3、各成员能积极参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在各自的博客中转载与分享好的文章,并能积极记录教学反思及心得;

    4、在使用有本工作室完成的校《教学设计》过程中,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

    三、通过名师工作室相关活动,培养了各成员的教研意识

    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方面的积极性更强了,对其研究的必要性认识更深刻了。重视对教学各环节如何操作的研究,能积极加强教学反思活动。

    四、在工作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改进与研究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6

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辅导机构(乙方):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乙方作为甲方股票发行的主承销商和股票上市推荐人,甲方在股票发行与上市过程中,同时请乙方为其进行辅导工作,根据有关规定,达成如下协议:

一、辅导期自甲方与乙方签订本协议起;至甲方股票上市后一年止,辅导期包括承销过程的辅导和上市后的持续辅导两个阶段。

二、辅导业务是承销和上市推荐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乙方应为甲方制定辅导计划。

三、承销过程的辅导内容

1.对甲方公司发起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拟担任公司高级职务的人员培训。培训的重要内容包括《公司法》等;

2.协助甲方进行资产重组,界定产权关系;

3.按照《公司法》和《上市公司章程引导》制定公司章程(草案),建立规范的组织机构;

4.协助公司进行帐务调整,执行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

5.制定筹措资金的使用计划;

6.协调各中介机构,制定规范的股票发行申报材料;

7.其它相关的辅导内容。

四、上市持续辅导阶段应帮助甲方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做好以下工作:

1.督促公司严格执行《公司法》、公司章程,保证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依法履行职责;

2.严格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披露信息;

3.制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国家财务管理法规,按照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有关规定分配股利;

4.编制年度、中期财务报告;

5.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6.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7.制定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切实履行诚信义务的办法;

8.严格按照《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有关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规定运作;

9.其他有关需要辅导的内容。

五、乙方应将辅导计划报地方证券管理部门备案后实施,并定期将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地方证券管理部门。

六、乙方在辅导工作中,应当出具辅导工作报告。

七、为保证辅导工作顺利进行,辅导期内,乙方指定的辅导人员有权查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会议记录,并视会议内容有权列席相关会议。辅导人员视为内幕人员,负有保密义务。

八、甲方应高度重视和积极参加辅导工作,为承销辅导和上市持续配备得力人员,提供材料及其他便利条件。

九、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补充。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其余二份由乙方保存,以待作为审查材料及备查。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解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下文简称《能力标准》),2015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教政法厅函[2015]55号)(下文简称《规定》)。这个两个文件的出台,打开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局面,因此本文试透过对这两份文件的内容梳理和解读来进一步厘清辅导员职业化尚未明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对策。

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新规综述

(一)《能力标准》取得的突破

首先,在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能力标准》首次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名称、定义、等级、能力特征、文化和政治面貌、培训等一系列要求。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的表述,明确了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及其所涵括的内容。第二是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守则和职业知识两大方面。职业守则综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五个方面;职业知识则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等9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8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11种法律法规知识。第三是关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规定,三个等级标准是根据辅导员从业年限和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相关理论和知识要求四个方面进行来制定。《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理念与框架已经非常清晰,框架内容也较为全面,这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十余年来取得的最显著的进展。

(二)《规定》修改亮点

《规定》的修改主要有:进一步明确提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将《能力标准》中的职业守则提升为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明确专职辅导员不少于辅导员总数的70%;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辅导员的招录、培养、培训和考核等工作”;辅导员职称评聘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单列指标,单独评审”;提出“建立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确保每一名专职辅导员每5年参加1次部级或省级培训。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校外培训。”这些规定均与《能力标准》的培训要求保持一致;鼓励辅导员“立足本职岗位,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三)新规有待完善之处

第一,辅导员职业定义仍值得商榷。《能力标准》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定义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从这个定义的表述来看,并不十分严谨。笔者认为这段表述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诠释,而不是定义。理由是这一定义并未体现出辅导员职业的种差与属概念,检验方法就是将其描述倒置看是否具有种差的唯一性。如将第一句倒置表述: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的人员)是辅导员,显然这个描述是有问题的。后面几句同样无法通过这样的检验。

第二,辅导员职级待遇尚未明确。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虽提出了初级、中级、高级三等级,明确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细则和要求,却遗漏了辅导员在取得相应等级后应获得的职级待遇――行政待遇与薪资待遇。

第三,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实施难度大。从前文的综述看出,辅导员职业知识包含9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18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11种法律法规知识。如此驳杂的要求与专业化本身就是相违背的,可能高校教师或干部队伍(虽然有规定说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专业会有如此广博的专业基础要求吧,如此,试问能达到这种条件的辅导员占多大比例?

第四,辅导员职业化的终点蓝图尚不清晰。《规定》修改意见第二十条指出:“高等学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干部队伍的后备人才库,……有计划地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选派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从这条修改意见分析,个人认为,辅导员仍然没有摆脱流水兵的尴尬境地,其规定表面上看是在给辅导员找出路,实质则仍然说明辅导员职业化但没有终点,辅导员没有完整的职业道路可以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其最终的落脚点仍然需要转岗。既然要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那么这个职业本身就应该有其职业认同度,是有职业高点与终点,让辅导员愿意、能够终身从事这项工作。如同高校教师一般,可以以高级职称作为其职业的终点,可以终身从教。现在的问题在于既然给辅导员规划了职业发展蓝图,又为何要去模糊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前景。

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还需厘清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蓝图。明确终身化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是辅导员职业终点。没有终身化的职业就是流水兵的职业。同时,在划分了辅导员职业等级之后应配套实施相应的职级待遇,包括行政待遇与薪资待遇等。

二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职业方向分类。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学生事务工作,而学生事务工作内涵异常驳杂,要辅导员“样样精,门门通”那就是违背职业发展的自身规律。职业化专业化需要细分辅导员工作内涵,让辅导员专门选择一到两个学生工作方向精确发展,如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否则辅导员工作内涵太多就会导致“门门懂、样样瘟”,何谈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更为关键的还需要明确辅导员的职业来源。目前的来源是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注重在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青年人才中选拔辅导员。”问题的根本在职业化的道路上尚无这一职业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培养。目前的在职培训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来源的专业化问题。

总的来说,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除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外,各高校如何让这些新规落地,并用实践去检验,修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最终才能真正探索出中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特色道路来。

参考文献:

[1]罗炎成.应然、实然、使然: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柏杨.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二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篇8

2018年9月20日星期四

中考,牵动着社会各方面的神经,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千万家庭、学校和学生重视。为了有效地进行中考备考,取得理想的成绩,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今年中考备考计划。

一、 备考目标:竭尽全力完成中考指标,实现中考上线人数再次突破,确保上重点线率超过去年,最终使我校的中考质量稳中有升。

二、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本年级共有学生113,学生的学习状况基本稳定,基础较差,特别是四小科,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2.教师情况分析:本学期师资缺乏,部分教师须同时兼教2个科目或者跨级教学,工作量较大。

三、制定中考备考计划和措施

1.召开中考迎考促进会

学校已第一周星期六那天组织全体九年级师生召开2018年中考成绩分析总结会和中考表彰大会,同时也召开2019年中考迎考动员会,动员本届初三学生迎接初三生活,备战2019年中考。

2.签订中考升学目标责任书

根据考试目标要求,我们将目标学生数分解至每班,并和班主任签订我校2019年中考升学目标责任书,要求班主任严格按照目标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实施“人盯人”帮教活动

根据测查考试,确定一定比例的必须上线人数以外,学校领导、级长、班主任、学科教师都必须有自己的帮扶对象,由级长进行分配,对临近临界生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盯着他进步。

4.抓好晚自习的管理与课外辅导

认真落实夜修常规管理,从第二周开始我校就组织晚自习跟班辅导,比去年提前了一个月时间。按照教导处安排,每晚由教师对住宿生进行教学辅导,每位教师必须严格执行签到制和坐班辅导制,必须实行辅导讲授与练习巩固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利用晚自习,并加强晚自习的管理。做好课外辅导安排,星期一至星期五午写时间安排弱科辅导,辅导对象为全级前30%学生中有严重偏科的学生,辅导科目为语、数、英、物理、化学五大科。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放学后对全级前30%学生进行辅导,辅导科目为语、数、英、物理、化学五大科。(期中考试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科调整)

5.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的奋斗目标。

6.每个学生要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

7.请有经验的一些老师进行学法辅导,中考前做应试技巧培训和中考心理辅导。

8.本学年计划召开家长会两次,11月份召开一次,中考前召开一次。

9.在中考100天倒计时到来之际,制作中考宣传横幅,开展中考动员活动,鼓舞学生学习的士气。

四、注意事项

1.注重培养尖子生。

(1)全面分析把握尖子学生,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2)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特殊政策。例如,在平时教学、复习中,可以给成绩较好的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课堂上教师讲述的内容掌握后可自行安排学习内容。

(3)教师在指导尖子生时要注意对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他们在测试、模拟考试中的失分点,并对此进行重点训练。

2.要切实及早抓好临界生和后进生的提高工作。

①面对“临界生”、“学困生”时,教师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从身体、生活、学习、思想各方面多予关心。对他们有“压”,更要有爱、有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我们教师应做到“喜教、会教、善教”,特别对中下层次的学生做到不离、不弃、不歧视,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充满关怀和支持,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念,使他们看到希望。

②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抓课堂听课、作业、基础测试等环节,把他们“要我学”改为“我要学”,从而缩小与尖子生的成绩差距。

③班主任要明确这些学生的成绩差在哪科,差在哪里,差的原因是什么,与科任教师共同研究采取什么措施去补救。每次的测试、模拟考试,都应进行对照分析“临界生”的分布与变化,对进步快的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功感。

④帮扶领导和教师要高度负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与不定期召开小型会议,为他们树立信心。

5利用好有限时间,合理安排好上课内容、测验、辅导等工作。

6从上课、作业到考试、辅导等都要与中考接轨,务必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五、具体安排

(一)2018年9月。

1.召开初三级全体科任会议制定各科教学计划和复习安排。

2.召开年级部分学生备考会议,做好学生的思想准备工作,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和浓厚的严肃紧张、拼搏进取的备考氛围。

3.安排,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4.组织优秀生进行夜修和课后培优。

(二)2018年10月。

1.第一次阶段考,分学科召开考后质量分析会。

2.第二次年级组教师大会,分析学生现状,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教学高效。

3.全体初三年级学生大会,分析阶段考和期中考动员。

4.个别学习困难学生座谈,及时联系家长。

(三)2018年11月

1.召开第一次家长会,镇第一次联考考试质量分析,激发学生振作士气和发扬拼搏精神。

2.第三次年级组教师大会,分析研究教与学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落实措施要求。

3.了解师生教与学的情况。

4.各科教师进行专题研究。

(四)2018年12月。

对优秀生开设提高讲座开始启动。

(五)2019年1月。

1.期终复习动员。

2.期末考试及学期结束工作。

3.年级教学的再次专题研讨。

4.各科期考质量分析。

(六)2019年2-3月。

1.各学科制定总复习计划。

2.年级组教师会,统一进度和计划。

3.年级组学生再动员,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

4.组织初三教师考纲学习及中考备考工作培训。

(七)2019年4月。

1.认真组织好初三模拟考试及质量分析。

2.各学科开设复习指导讲座。

3.召开优秀生工作会议,提要求,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初三师生誓师大会,鼓动师生士气。 

(八)2019年5月。

1.调整复习计划,实施第二轮复习。

2.增强与各兄弟学校毕业班工作交流活动。

3.全面复习及相关研究。

4.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测试及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

5.做好填报中考志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

6.学生的思想教育,各人订2个月目标进行冲刺。

(十)2019年6月。

1.全面复习,强化训练,练考点、讲重点、破难点,提高优秀率。

2.考前答题、考试技能指导,以适应考试环境。

3.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

4.组织学生参加升学考。     

上一篇:一年级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新大学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