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4 04:07:32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素质洋葱模型;胜任力;辅导员;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它的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提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新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是高职院校发展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新的挑战,其中,担当着培养人才重任的辅导员队伍也面临着新的建设挑战。这项挑战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通过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来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问题汇结到一点上,什么样的辅导员才能胜任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现代高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本文试图通过胜任力研究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基于“素质洋葱模型”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Boyatzis)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所谓素质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二、高职院校辅导胜任力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文献法为主开展调查。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胜任力研究的学术文献,收集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有关的大量资料,了解了大量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政策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文献整理后,决定采用素质洋葱模型为本文中辅导员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大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辅导员队伍呈现出缺乏工作经验的态势。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关学生工作或思想工作经验,工作经验5年以下的占大多数,甚至有部分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验。

(二)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大多介于25-35岁之间,年轻的辅导员们大多存在着职业规划焦虑,需要引导规划他们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转变岗位性质、提供晋升空间和评定职称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培训。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勤工助学工作、配合学校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工作。培训模式单一,大多是以开会、传达指示、学习文件等传统方式,使得培训工作就显得相对程式化,没有突出个体差异。

三、基于素质洋葱模型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

基于上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洋葱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关键要培训涵盖外显、内隐胜任力, 设计包括知识、能力及品格在内的内容,采取差别化的培养方式。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教育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辅导员师德培养与提升为核心,以兴趣、权力和成就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培育体系,从不同的需求层次提升高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教育。

1.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导辅导员爱岗敬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辅导员具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兴趣,他必然会潜心钻研工作的规律和技巧,收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而职业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工作的重复性非常明显。因此,要分析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帮助他们寻找工作的兴趣点,树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维持对辅导员工作兴趣和热情的主观感受。

2.以事业心为动力,培养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职业忠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乐于宣传(Say),就是员工经常会对同事、可能加入企业的人、目前的与潜在的客户说组织的好话;第二层是乐意留下(Stay),就是具有留在组织内的强烈欲望;第三层是全力付出(Strive),就是员工不但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的培训、培养,帮助他们养成固有的、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工作习惯与处事风格,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

(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体系

1.细化选拔标准,加强岗前培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通常使用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两种方式。目前来说,由于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基本上以外部招聘为主。辅导员招聘一般要求“211”或“985”学校硕士毕业生,但对专业无限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因为要承担一定的实训、就业指导工作,且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性明显,最好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筛选。

2.注重专业培训,加强经验交流。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就业辅导培训、和辅导员能力培训等。教育部已经于2007年在复旦大学设立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各高职院校应该多关注全国各大高校和教育领导部门的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选派本校辅导员参与培训。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集体培训以外,要针对每个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不同的培训设计,做到点面结合。

(三)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

辅导员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掌握较为广博的知识,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辅导员个人兴趣、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愿望,科学划分辅导员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引导辅导员成为具有专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

1、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让辅导员从其他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抽身出来,真正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开展工作,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中,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2.构建以辅导员工作职责为核心的知识培育体系,帮助辅导员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对于部分有学习潜力和学历提升需求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的再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3.构筑辅导员分类发展平台。根据辅导员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围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专题研究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等,着力构筑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和交流平台,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职业发展道路。专业特长突出的可以转岗为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突出的,可以转岗为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2]陈万思.知识员工胜任力: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吕云超.基于“冰山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培养———高校辅导员学刊,第3卷第5期,2011,10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课堂;思政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教育目标。辅导员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引导员可以引进项目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提高。

一、项目化概述

(一)项目化的含义。所谓的项目化,就是把工作中的各种项目进行细分,进行复合型管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项目化,立足于现代项目化的管理观念,主要是把管理员的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成若干项目进行集中管理。

(二)项目化的发展历史。项目化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项目化的观念最早诞生在二战时期,美国把项目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在原子弹的研制项目中,对原子弹的生产、试验、运行进行项目化管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项目化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从武器领域扩展到建筑领域、软件领域等生产作业型领域。在我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更是渗透了教育领域,成为教育管理中的一种新方法。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中,项目化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主要是依据一定的科学标准,把辅导员的整体工作进行划分,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实现科学管理和高效管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使高校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之下,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引导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不仅是思政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指导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菰嚼丛焦惴海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内容越来越繁杂。根据社会学家的相关调查,高校辅导员需要处理的业务类型大约有30种以上,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量非常庞大。高校学生的生活具有丰富性,与此同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在处理复杂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的精力会出现透支情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覆盖性。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经常会出现过多重视某一问题,忽略全局的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全面性和覆盖性。一些高校辅导员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布置工作时把班干部的汇报作为唯一的参考指标,通过班干部来进行遥控指挥,使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还有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召开学生的工作会议时,仅仅对工作进行布置,没有在会议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工作缺少系统性和常态性,阻碍了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大部分的高校都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不够的现象。一些高校以学生的成绩和竞赛水平作为参考指标,忽视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职能形同虚设。

(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的程度不够。当前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理论和实际脱离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但是一些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仅仅对学生灌输了理论知识,让学生背诵一些假大空的理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五)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地位发生动摇。高校辅导员应该是大学校园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辅导员思政骨干的地位都被严重弱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辅导,生活辅助职能的突出使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发生动摇。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优势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根据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化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辅导员实行项目化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势。辅导员想要进入课堂,势必会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因此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能增强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应用项目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细分,把大的项目划分成一个个小的工作项目,并进行科学策划和推进工作。在应用这种管理模式之后,辅导员的繁杂工作能更具体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辅导员的压力和负担。在细化工作之后,辅导员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署中,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使辅导员在课堂上进行项目化教学,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更具针对性,因此辅导员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之后,可以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指导未来工作的实践,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

(四)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对辅导员进行科学考核。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处在较为尴尬的状态,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考核依据很难确定下来。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思进取,无所事事,阻碍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施项目化的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评价来对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进而建立奖惩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有利于凸显辅导员的身份地位。高校辅导员不仅属于教师的队伍,更属于管理队伍,也就是高校的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重身份。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可以让辅导员带着项目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引导,突出自身的双重身份。辅导员进入课堂之后,可以和高校教师一样进行职称评定,享受一样的工资待遇,这样能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策略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原则。1.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树立现代项目管理理念。项目化的思政模式主要建立在现代项目的管理理念之上,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因此在进行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时,应该以现代项目管理观念为基点,促进项目内容的创新,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2.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应该尊重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辅导员处于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可以让学生干部、学生组织委员等辅助工作,形成项目小组。在建立项目小组的过程中,应该限制小组人数,对小组成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采用跨年级多人配合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常规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尊重辅导员的主体性,突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学院领导提供应有支持。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学院领导应该提供应有支持。学校的支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在项目化思政模式的建构中,学院领导也应该加大支持,设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有效补充。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项目开展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收集学生的意见,作为考核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的科学依据。学校的协调小组在组建时应该遵循全面性的原则,把学生工作办公室的老师、团委书记、党委组织委员等纳入小组之中,提高协调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内容。1.项目化管理的指定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指定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要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辅导员要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辅导员要在学生资助、就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项目化管理的自选内容。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自选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辅导员可以以专题项目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辅导员可以对勤工助学、人际关系等项目进行改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可以把社会焦点、政治热点作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建构流程。1.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明确项目目标,制定调研计划。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高校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调研,明确项目的目标。辅导员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的侧重点,然后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展开调查。比如,在调查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当前高校学生存在哪些思想困惑亟待解决?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是什么?高校学生面临怎样的两难抉择?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高校辅导员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进行科学组织,核查项目计划。在完成调研工作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把得到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实现教育工作的项目化转变。在组织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把计划细分成不同的环节,保证计划的科学性,然后再让相关人员进行落实,确保项目计划的准确无误。3.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落实项目计划,确保项目成功。在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之中,如果贯彻落实项目计划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了确保项目成功,高校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高校要确保辅导员的主体地位。第二,高校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组建学生队伍和协调小组,辅助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其他部门的作用,(下转第69页)(上接第65页)保证项目取得成功。4.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高校辅导员推行工作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应该完成项目计划,进行经验总结。在完成项目计划之后,高校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自评,总结经验教学。项目化进课堂思政模式的终结标志是学生毕业,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阶段,高校辅导员都要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在学生毕业之后,高校的辅导员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在项目循环r收获更好的工作效果。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更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正确引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承担着较大责任,为了提高教育水平,高校应该引进项目化进课堂的思政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项目基金: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项目管理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编号2013LSSK04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2]许力双.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韩芳丽.民办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2015.

[4]李春民.新升格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

[5]王兵.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6]彭余.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7]余海龙.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3

破解难题,紧抓“五型”党支部建设不放松

作为高校党的最基层组织,党支部肩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直接联系、组织和团结师生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发展建设目标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正如同志在北京部分高校调研党建工作时指出:“党支部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抓好了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一环。”但是,党支部建设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高校三级党组织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根本在于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以建设“五型”党支部为目标,以重大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为重点,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

在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及党的十精神等重大学习实践活动中,“五型”党支部建设已经成为校、院党组织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早在2006年,学校党委第一次提出构建学习型、民主型、实践型、服务型、和谐型“五型”党支部,并明确把“五型”党支部确定为全校党支部建设的目标。“五型”党支部建设是一个分步实施的过程,从先进性教育到创先争优,经历了“理念提出——实践探索——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四个阶段,坚持寓“五型”党支部创建于支部日常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各项工作之中。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学校党委进一步深化“五型”党支部建设理念,使之与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党员队伍好“五个好”的要求相结合,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为深化创先争优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学校党委积极推进“五型”党支部项目化建设,划拨专项经费资助63个教工党支部项目,确定重点建设35个学生党支部;同时推进党员校领导、党委职能部门和院级党组织负责人定点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每一个党支部至少有一项务实管用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

“五型”党支部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根据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学校“五型”党支部建设内涵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探索把“实践型”调整为“创新型”,进一步凸显“创新”在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年来,围绕“五型”党支部建设,学校党委不断总结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和特色,规范考核指标,注重选树典型,丰富活动载体,创新工作方式,基本构建了一个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工作体系。

激发活力,紧抓党支部工作创新不放松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近年来,校院两级党组织在推进党支部工作创新、激发党支部自身活力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在党支部设置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为适应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等变化,学校党委调整和创新了党支部设置,进一步拓展党支部的覆盖面和工作体系。继续坚持在学生社区、学生会社团建立直属本科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打破原有年级、专业设置界限,探索根据研究生专业方向和导师所在研究团队设置党支部。电控学院党委推行“把控制学科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教师研究团队以及把党小组建立在课题组”的改革试点计划,在控制学科成立了数字社区与WIC、机器人、智能系统与智能控制、智能测控与电磁新技术4个研究生党支部,党支部名称与教师研究团队一致。通过一年半的试点,教师研究团队、课题组和导师三个层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格局,党员参加党支部活动更加积极,在专业学习和研究方面带头作用明显增强。以2012年为例,近九成的党员申请了学校研究生科技基金或在各种竞赛中获奖,2012届硕士毕业生申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人数是近两年的1.6倍。

在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上不断开拓创新。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基层党支部活力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校院两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发展质量,指导党支部在发展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规学院创建了以“三建制、两推优、三公示、一审查”为主要内容的“三二三一”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三建制”指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制度、跟踪回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规范从积极分子培养到成为正式党员的每一个环节;“两推优”是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重点发展对象所采取的团员推优入党问卷调查和团支部投票两个层次的推优方式;“三公示”指在团员推优入党、接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三环节都要进行公示;“一审查”就是学院党委对发展对象综合素质实施审查机制。新机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体现在4个特色上:一是编制了《团员推优入党调查问卷》,设计了11个题项并根据要素权重设置相应分值,为客观评价和培养重点积极分子提供量化参考;二是创建了《党员发展对象综合素质简介》(PPT)呈现文件,从著作选读、课程学习、专业竞赛、项目研究、志愿服务和党支部及组织员意见等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考察;三是配备了两名组织员,一名特邀党建组织员负责学生发展,一名在职专业老教师把关教工发展;四是学院党委领导和党员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端人才建立了“一对一”联系机制。采用新机制以来,发展学生党员74人,公示过程中没有收到反对意见或投诉;多名海外归国的优秀青年教师申请入党并有1名留法归国教师发展为党员。

在党支部工作和活动方式上不断开拓创新。党支部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党支部工作和活动方式的实效与创新。人文学院教师联合党支部创建了“党政工群学合力推动基层党建”的工作机制,探索性地构建了党支部、行政、工会、教师、学生等不同维度关键性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的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生命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以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正面教育作为组织生活的主旋律,以“入党逢十纪念会”构建党员教育激励平台,形成了“支部搭台——支委导演——党员唱戏”的基层党建创新模式。历经7年的“入党逢十纪念会”,每年为入党逢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党员过政治生日,结合主题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先后为19名党员庆祝政治生日,形成了党员真情认同并激情参与的支部品牌活动,提高了新老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修养。人文学院党委在学生党支部层面推出了“学生党员先锋行动计划”,要求每位党员每学期必须做到“五个一”,即拟定一份个人行动计划、研读一本思想经典原著、联系一个学生宿舍、主讲一次微型党课、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党员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服务学生的使命感和先锋模范作用。

增强战斗力,紧抓党支部服务功能不放松

党支部的战斗力主要体现在服务作用的发挥。校院两级党组织通过构建服务机制、搭建平台,引导党支部在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党委构建了党委职能部门和院级党组织牵头、基层党支部实施的多维度学生“手拉手”辅导计划,旨在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手拉手”辅导计划的主要内涵是“实施四个计划,建立四项机制”,即实施学生党支部与学业困难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朋辈辅导机制;实施教工党支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助学辅导机制;实施志愿辅导教师与学生“手拉手”计划,建立志愿辅导机制;实施校领导及中层管理干部与学生班级“手拉手”计划,建立班级辅导机制。计划实施以来,学生党支部共帮扶学业困难学生718人,建立起“朋辈促学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通过党支部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辅导教师500余人,建立了学生学业辅导教师专家库,开展了大量的个性化学习辅导和团体辅导活动。基层党支部以各种方式与学生“手拉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教师党支部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增强服务功能,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环能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党支部推出“三五”行动,即坚持贯彻“思想引导、事业支持、生活帮扶”三大理念,积极实施“配导师、压担子、创条件、树楷模、解难事”五大措施,开展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创建优秀党支部系列活动。党支部与学院、学科一起,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在关键任务上大胆启用青年教师,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电学院党委提出教工党支部“向前半步”的工作理念,寓支部党建工作于教学、科研、行政中心工作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生党支部在带动团建、推进班建方面探索了许多富有实效的工作模式,增强了党支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建工学院党委在学生党支部中推行了“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为2010届本科生的99个班级配备了198名助理班主任,推进了班团工作,树立了党支部和党员的良好形象。“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始于2003年,坚持从大三、大四年级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助理班主任,每班配备2名,原则上男女各1名,任期2年。这些学生党员务实、勤恳、有想法、善思考、注重团结、不计得失,在学生中树立了亦师亦友的鲜活榜样形象。在担当助理班主任的过程中,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保研、考研和出国留学的比例均高于普通党员。“党员助理班主任”制度已经成为该院学生党建的特色,固化为学生党支部创先争优的一项长效机制。

学校党委一直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基层打基础,凝练特色,推进创新,不断提高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模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18-03

研究生教育管理担负着培养各种类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加强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的战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化和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及所包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经历了实质性的变革,学校应紧跟形势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而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潮流

“变革”的基本含义是指原来的事物变得不一样,其结果可好可坏,不一定总是符合人们的愿望。但就教育现象而言,人们希望变革是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改变,且这种改变通常是按计划进行的。因此,本文所言的“变革”意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所发生的有目标导向的、计划性的改变过程。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并正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统计,我国2009年在校研究生140万人,预计今后10年内增长42.86%,2015年达到170万人,2020年达到200万人。可见,我国研究生规模仍在不断发展壮大,正步入研究生快速发展阶段的一大批学校正在为适应研究生的发展要求而不断改革。从过去5年来看,高校实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集中管理模式、二级管理模式和过渡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适合于在校研究生规模在1500人以下的学校,其将研究生院(部、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统一实施、管理校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管理模式则适用于在校研究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学校,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过渡管理模式是长安大学在“集中管理管不细,二级管理下不去”的现实情况下所总结的一套管理模式,其最终的目标还是实行二级管理模式。

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各学校近年来的实践总结,为适应国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发展要求,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实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潮流。“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学校是这一变革的主力军,但却在变革中遇到了许多类似问题。现以海南大学为例,结合其他学校现状,深入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后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后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是省部共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已发展到3240余人的规模,一直实行研究生集中管理,2010年4月,学校研究生工作部与学生工作部合署,实行学校统筹、学院为主的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但是,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遇到了不少变革阻力。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积极性不够

二级管理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归落在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专兼职辅导员。尽管他们长期从事着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性,面对研究生这一新的工作对象,他们需要运用新的工作方法来开展新的工作内容,在观念、方法、技能以及工作量上都要接受新的挑战。同时,由于辅导员本身的工作任务过重、多重角色冲突、管理体制不协调、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这一队伍已形成了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压力,重心下移的研究生思政工作无疑使他们难上加难。基于以上原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状况:工作压力大,积极主动性不足,消极抵触,时常抱怨等。

(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项组织基础薄弱

研究生的基层组织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载体,但由于研究生管理以前存在的“集中管理管不细,二级管理下不去”的现实情况,造成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停滞不前。广大研究生群体又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如学习生活压力大而心理复杂,独立性强但自我意识明显提升,人生观、价值观多元但功利化倾向较明显,重视科学研究但轻视品德修养等。这些情况都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研究生的基层组织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组织建设亟须加强。就研究生党组织现状而言,存在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较弱、组织制度贯彻落实不得力、党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党员发展质量和教育效果不好等问题。研究生团学组织方面,研究生的团委、学生会以及团支部、班级建设不健全,仍存在着要不要建、怎样建的问题。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制度建设不健全

制度不仅有规范约束功能,更有引导开发、激励保障的功能,实行二级管理模式更需要科学健全的制度以满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需求和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优秀学生参加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在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制度显得滞后,体现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配备制度难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与激励制不科学、党团学组织及研究生干部奖励制度不合理等。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成功变革的策略

二级管理模式是顺应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潮流,是高等院校多年实践与智慧的总结。我们应顺应高等教育变革潮流,坚定地以二级管理模式为基础,积极应对,主动创新,才能有效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各种类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一)克服变革阻力,增强思政管理人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级学院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应努力让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包括二级学院的党政领导、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代表参加到研究生工作的计划、决策和评价上,增进与他们的沟通,让他们享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统一研究生工作思路,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专兼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由于缺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以及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存在差异性,

容易产生积极性不够的表现,学校应充分理解并支持他们,组织开展研究生教育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与手段等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创新创业组织能力和统筹领导等能力,使他们减轻压力,具备胜任新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只有克服变革阻力,减轻有关人员的工作压力,增进自信心和责任感,方能形成合力,为共同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科学统筹,赋予二级院系应有地位与功能和决定性权力

学校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管理要运用统筹兼顾方法,系统来说,就是要统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统筹研究生职能部门管理与二级学院管理,统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统筹规范管理与激励保障,统筹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筹重要工作与常规事务,统筹以本科生为基础的传统教育手段与以研究生为对象的新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统筹兼顾方法的运用,应赋予二级院系应有的地位与功能和决定性的权力,这就要求学校一级首先要承担应有的义务,包括加强领导,抓宏观,管全局;制定年度计划,做好长期规划,部署主要工作任务;加强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定,抓好干部的选聘与培养。院系一级只有在享受了应有的地位与功能和决定性的权力,才能作出负责任的选择和有目标的管理,包括落实学校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计划,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做好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就业、奖惩等管理与服务工作;指导院研究生党团学组织开展工作,加强研究生干部的培养。

(三)建立健全,焕发研究生党团学基层组织新活力

研究生的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级等基层组织是研究生发挥“三自”功能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要进一步拓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调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发挥研究生党团学基层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应建立完善“以专业学科为单位成立党支部,以年级为单位成立班级、团支部,以院系为单位成立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基层组织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党支部建立在专业学科上可以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同学科下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交流,加强学科建设,建立研究生的纵向联系;班级、团支部建立在年级上,充分尊重同一年入学在学习、生活安排上较为统一集中的现实,有利于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和提高研究生的集体荣誉感,建立研究生的横向联系;院系成立研究生团委、学生会,可以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各项文化体育艺术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建立研究生年级、专业间的交叉联系。这样纵横交错的研究生基层组织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党员、学生干部参加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继而“以点带面”,全面、高效覆盖整体。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加强研究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激励机制和培训制度建设,为研究生基层组织体系的作用发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合理配备,构建专兼比例适当的辅导员队伍

研究生辅导员是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具体负责开展日常教育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研究生党团学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做好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就业等服务与管理工作,是确保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由于研究生独立性强、科研学习时间比重大、与导师联系密切的特点,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配备可不必严格参照本科生辅导员的比例来定编,但由于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新课题,为及早打开局面,确保有专人研究和实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凡研究生规模在150人以上的二级院系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且在合理定编后还要严格做好选拔、培训与职业发展等工作,以建设思想素质高、知识与学缘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二级院系可以根据专职辅导员的配备和研究生的规模情况选拔优秀的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比例应根据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情况而确定。但是由于兼职辅导员仍是学生且学业任务较重,二级院系在对兼职辅导员进行选拔后要加强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知识与技能,要加强指导以丰富其工作方法,要建立激励机制以保持其工作热情,从而充分发挥兼职辅导员的作用。

(五)全面管理,充分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责任人,与研究生的联系最为密切。但现实中存在有的导师重业务技能培养而轻思想道德培养或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首先是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学校在遴选导师时应考察其育人的能力,在分配导师所带研究生名额时应衡量其育人的工作投入,在进行导师绩效考核时应评价导师的育人成效,切实把研究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提供导师育人上的支持,对新确定的导师应请专家就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进行岗前培训,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人员应及时总结规律、特点和方法,并以座谈交流、资料汇编等形式与导师共享,同时积极探索导师育人的新形式,如建立研究生导师德育助理制,德育助理由研究生导师选择优秀班主任或优秀研究生党员来担任,优秀班主任具有丰富的学生教育管理知识与经验,优秀研究生党员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是可以尝试的。最后是实行科学管理,导师育人要有规范、量化、科学的管理,应要求导师每月至少一次与研究生进行思想交流,每学期至少一次与院系分管领导或研究生专职辅导员进行联系,每学年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考核,对研究生的奖助贷补及请假进行预审核,同时,院系每学年要对导师的育人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并予以激励。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 就业;指导;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 黄蓓蕾,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助理馆员,研究方向 :思政辅导,广西 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2-0099-0003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每年都新增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扩张以及用人单位要求严格,使得毕业生常常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一、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类人才的需求正以极快的迅速在增长,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人数不断上升,据调查,在一些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专职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达到1∶350。师资力量的分配结构不合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疏漏。其次,专职辅导员年轻化,自身能力水平有限。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招聘的辅导员中,有部分是从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和分析,不了解社会各个阶层用工需求情况,同时对学生的辅导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工作不到位,极易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学生群体本身缺乏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在初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极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需要专门的辅导老师对其进行辅导。由此可见,辅导员在学生就业问题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的角色。因此,设立就业与创业指导师岗位就显得十分必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动手能力的需求愈来愈高,社会对高职高专生的需求,也呈现出旺盛态势。2011年某高职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有95%以上都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在就业形势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同步抓好高职院校就业辅导工作,对毕业生的个人发展以致社会的发展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高职高专院校就业辅导缺失的原因

(一)专业的就业指导师匮乏,没有专业指导机构

个别院校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在就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以及运作管理中投入不足,甚至连基本的教学指导建设工作都跟不上,再加上没有足够专业的职业指导师队伍,泛泛地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却做不到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身的能力、爱好和特点进行结合,导致了许多毕业生就算是参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也依然对自己的实际就业产生不了帮助,依然对自己人生发展方向无从思考。

(二)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模式落后,且指导师自身的实践技术相对缺乏

相关调查表明,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担任高职高专院校专职教师的人员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2.2%,也就是说专职教师的工作路径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职业的规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简单地计划下一步应该怎么走。这不仅要求学生自身要做好人生整体规划,也要求老师把指导工作形成一个系统工作,对学生进行连续式全方位的指导。虽然各高职高专院校对专职教师提出了参加专业实践、完成专业项目以及论文等多方面的明确要求,也就是通常说的“双师型”教师,但各个企业和事业单位本身的政策制度又限制了专职教师的种种参与行为。因此,目前能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师数量仍然为数不多。再加上学校设置实践课程的课时偏低,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使教学裹足不前,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使应该成为中坚力量的这支队伍发挥不了大的影响作用,加之各行业与学校之间的磨合不够好,就产生了现在学生拿着毕业证,即等于迷惘地步入社会的开始。同时,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不力,还表现在学校与人事部门、职业中介、用人单位等部门沟通不畅,没有足够的联动机制,无法为毕业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1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2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就业辅导工作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一)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长远规划能力

一方面,通过专职辅导员进行指导。专职辅导员在学生就业中扮演者咨询师和指导人的角色,所以主动而深入地研究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才能达到掌握学生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的目的。加之每个学生的个人性格、爱好和特点都不一样,怎么用万变的方法指导万变的学生,是专职辅导员应该考虑的问题。一些学生在职业的发展中遇到障碍,帮助学生有效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主动转变,从对就业束手无策到得心应手,将是就业与创业工作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由点对面一味灌输、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如组织小组讨论、现场操作、实地调研等,加强经验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把握工作中的主动权。

通过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形势教育、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把握正确的就业去向。需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高职高专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确定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务实的工作态度

首先,要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及特点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和评定影响自身职业生涯的各种因素,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制定符合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计划。其次,辅导员要多注意通过形式多样的咨询、指导、教育,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职业理想等信息,帮助他们提高面试及求职技巧。再次,辅导员要做到与毕业生多交流、深沟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主题班会、邀请企业人员做行业相关讲座、请已毕业的就业和创业典型回校分享经验等等,帮助学生分析和寻找自己的就业方向,逐步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谦虚、脚踏实地地在社会中寻找符合自身的定位。

(三)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

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因而,从新生入学开始辅导员就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继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就业心理辅导。一是加强对学生入学时的心理调查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行为观察、个人谈心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表现和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计划,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提高他们参与就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表达自己对工作、对社会的困惑和想法,增强心理辅导的双向性互动性。二是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治疗方法,运用激励原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求职挫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自身对社会的心理承受力。

(四)拓宽就业视野,注重转变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

要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从工作的磨砺中找寻自己的正确方向。毕业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把就业服务指导的思路从始至终贯穿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利用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企业社会实践、优秀企业人员讲座等多种形式,树立毕业生就业信心,塑造他们进取拼搏的人格。辅导员应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个别化教学,针对他们对工作和社会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鼓励他们拓宽就业视野,勇于选择自己非专业的工作,或到国家西部欠发达地区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以形成面对就业不畏拼搏、敢打必胜的进取心态。

四、结 语

总体而言,在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工作中,辅导员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注重自我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计划,参与科学研究,培养面对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处理能力,并积极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积累丰富经验,并加强自我约束,从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注重交流、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成立教学骨干队伍,加强培训,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资质认证, 鼓励他们到企业中去实地考查情况, 到职业介绍机构去了解就业形势,到其他高校去调研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学骨干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交流高效的授课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专职人员、部门主管以及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陆淼焱.对高校毕业生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百色学院学报,2011,(12).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6

论文摘 要: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存在领导重视不够、去专业化倾向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发展路径受限制等发展困境。在上述基础上,本文深层次分析探讨了阻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因素,提出建设完整长效机制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对本科院校而言,建立一支专业化、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但由于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转制升格而来,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职业发展、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阶段,普遍缺乏一支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这不仅制约了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分工的必然指向。但新建高职院辅导员队伍在政策制度配套、职能定位、专业化素质与能力、专业化途径探索等方面的现状都不容乐观。具体深入到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世界,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在困境中难以前行。

一、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新建高职院校还没有达成共识,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

首先,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职学校演变而来,还有部分学校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学生并存,一些高职院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仅停留在管住学生,确保学生不出事,保持学校的安全稳定这一层面。其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实验实训场地等因财政投入不足受到很多的限制,难以腾出资金来加强辅导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工作。

1.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辅导员权益的制度保障有待健全。

已有文件和学校制度规范侧重对辅导员自身素质的要求,却缺少对辅导员权益和义务的清晰划分,再加上新建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不完善,辅导员受学院党委、系部党委、校团委、学工部等多头管理,层次关系与隶属层级不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能不仅包括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等主要工作,而且包括思想教育、宿舍管理、奖助等工作,还承担机关部门临时布置的各项任务,传达各种通知、制定众多表格、统计各项数据等耗时又费力的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辅导员身心疲惫,辅导员权益较之于专业教师、行政人员而言明显缺乏保障。

2.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训。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专任教师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但在实际情况中,在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辅导员培训中,培训人员的比例投放和培训内容都以普通本科院校为主。新建高职院校绝大部分辅导员均认为没有“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

新建高职院校条块分割比较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合不够,各部门、各专业队伍之间资源整合还存在认识不足、制度制约的情况,存在有意无意淡化对辅导员的培养提高的现象,往往以例行会议代替专题培训,更缺乏校外的培训机会,这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视野。

有些新建高职院校已经开展的辅导员培训工作无论是岗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都主要是进行知识性内容的培训,并且缺乏明显的高职教育针对性。在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组织管理、培训考核评估方面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科学体系。因而,很多时候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却没有达成相应的培训目标,致使现有辅导员在专业素质上良莠不齐,阻碍了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二、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辅导员队伍去专业化倾向明显

辅导员岗位人员专业来源极为广泛复杂,现实和理想的差距使得普遍拥有较高学历的年轻辅导员很难产生职业认同,根本不愿意进行专业化或专职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辅导员因专业门槛低、考核方式相对简单而成为毕业生的“必争之地”,新建高职院往往对于辅导员专业并无明确的专业要求,最终造成辅导员从业者多学科专业集聚的现状。同时,专业化要求辅导员职业成为可终身从事的事业,但求职的研究生当中很多人通过应聘高校辅导员岗位进入高校工作,其职业规划却是将辅导员作为通向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岗位的敲门砖,辅导员工作成了这部分老师的过渡性工作。

辅导员阶层身份尴尬,缺乏职业价值感是辅导员队伍去专业化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整个社会职业系统中评价并不高,处于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边缘地带”,处于高校生态系统的底层,学生认可程度低。辅导员个人价值认同上依然认为自己是“救火队员”、“保姆”,辅导员缺乏内生的职业热情,使得国家和学校辅导员政策的外推力降低,不能顺畅推进专业化进程。

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专业研究欲望和能力不足

首先,辅导员要完成大量随机性很强、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不知所从,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无力去做本该是职责范围内、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辅导员的工作以“烦”为最显著特点,而不是“难”。辅导员自认只是学生管理员,不用深入学习和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创新精神,直观模仿有经验的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方法,不注重深层的内涵挖掘,不注重对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削弱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

专业研究能力反映专业建设的成熟度。一般对于某职业而言,专业能力包含几个方面内容:专业的研究队伍(人)、专业的学术机构(如协会)和专业的研究平台(如期刊)等。对应这些条目联系实际来看,当前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研究能力非常欠缺[3]。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老师基本没有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机会,极少订阅相关期刊和参与各类课题。

四、发展路径受限,辅导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已经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说明辅导员在职务的晋升方面可以走两条路:一条走行政职务晋升道路,另一条走专业技术(教师)职务晋升道路。然而选择行政职务,会因行政职数的限制而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如选择专业教师:第一,转岗非常困难,第二,很多辅导员的理想选择是在岗位上工作满一定年限后,从事原专业教学或研究工作。但现实中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都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这一职称系列,未来可以选择的从事专业教师岗位也因职称和岗位性质的延续性而局限于“两课”等德育教师类岗位,而辅导员专业是教育学、理工、体育类的辅导员为数不少,转岗为德育教师意味着需放弃所学专业。若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道路,专业化的辅导员则可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进行评聘,这就需要“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虽然教育部已出台相关要求,但对于新建高职校院来说,要独立设置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发展路径上的种种艰难选择最终成为阻挡辅导员专业化的隐性顽固力量,直接导致了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

新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成功实施,要求院校党委真正认识到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在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进程中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和物质保障,同时有赖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如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相应的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以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成绩为标准的职务晋升机制,结合其工作特点,制定辅导员队伍管理规范和综合考核体系,等等。

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一次最大的转型进化。对新建高职院校来说,这个过程更为艰难曲折,要顺利而不打折扣地实现这次转型,需要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审视、对价值理念的超越提升和对制度安排的智慧把握。

参考文献:

[1]严国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02):62-63.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7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结构、社会认同、总体师资队伍等情况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时展需要。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来看,按照辅导员必须具备高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这三条基本任职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尚有部分辅导员不是中共党员,开展党团建设就不符合规定,职业能力也就大打折扣。同时,部分辅导员不是本科学历,年轻、低职称辅导员较多,没有形成较为理想的梯次结构。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是升格后学校无课教师和行政转岗人员,新进毕业生在辅导员岗位上锻炼后又会回到教学岗位。查看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方案,很少有引进专职辅导员的现象。学科多样、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欠缺是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不强。大部分辅导员职业定位的欠缺,导致发展动力不足,表现为自我限制在传统的角色里,每天忙忙碌碌,处理学生事务,完成学校、系(院)安排的临时工作,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突出表现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手段滞后于时展,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制约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辅导员自身职业定位模糊。从自我认知上看,高职高专院校部分辅导员对前途缺少信心,没有把当前从事的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辅导员岗位上干,仅仅是权宜之计,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向学术或者党政管理岗位转型,是年轻辅导员普遍存在的想法。但从现实看,辅导员是老师,但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在职称评定上也没有专职教师一样的机遇,是干部,却不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更缺少相应的提拔升迁机会。由于定位模糊,就造成辅导员处境与地位非常尴尬,缺少职业公信力,队伍不稳定。

(二)辅导员团队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辅导员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范围等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辅导员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但高职院校由于辅导员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团队建设明显不如专业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在学校申报河南省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辅导员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时,申报不积极,缺少辅导员工作项目学术带头人,没有形成以之为核心的辅导员团队。

(三)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缺少必要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系统的培训。校内培训没有合适的场地,缺少师资、教材等,培训时间过短,辅导员参加培训也不积极,培训达不到要求;省级培训参加人员特别少,不能达到全覆盖;校内组织的活动少,缺少针对性。对参加省级活动不积极,存在不参加或参加没有认真准备的情况。查看河南省全部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高职院校没有一所学校取得一等奖,二、三等奖以上也寥寥无几,至于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论文遴选、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高职院校更难榜上有名。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对策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切实提升育人水平。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保障。高职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建设政策制度。一是严格辅导员选聘、管理。?⒏ǖ荚倍游榻ㄉ枘扇胝?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人才引进计划中,切实把有学科背景、综合能力突出的毕业生选聘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来。二是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年度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使辅导员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同时落实辅导员退出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三是在职称评定上,实行辅导员职称评定计划单列,有计划推进辅导员职级并行制度。四是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将优秀辅导员推荐到适宜的党政领导岗位上,使辅导员队伍成为学校党政干部的摇篮;五是在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综合考量辅导员工作特点,力争做到与教学岗位同工同酬。这样就能使辅导员发展有动力,上升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队伍工作积极性,增加职业认同感,推动职业能力提升。

(二)加强辅导员岗前和在岗培训。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辅导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内部交流主要是年度优秀辅导员做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例如我校药学系的思想政治工作沙龙,就是辅导员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聘请校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每年假期开展辅导员工作专题讲座,同时,分专题、分批次将辅导员骨干、新入职辅导员送至各级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系统培训,回校后再与校内辅导员分享学习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辅导员新媒体工作能力。当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掌握新媒体工作能力,线上线下同时推进,主动占领意识形态教育制高点,运用网络、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举措,是辅导员展示职业能力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好这项赛事。实践中,我们采取以系(院)为单位组织初赛,学校在初赛的基础上进行决赛,达到以赛代训的目的。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之间进行了思想和业务交流,一部分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助推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

(五)建设辅导员特色团队。辅导员工作面临共性和个体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加强团结协作、建成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比如我们在建设辅导员精品项目《仲景学子之家工作室》《甘草计划――中间群体学生成长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整合中医系辅导员资源,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将工作项目板块化,根据个人特长分管一个项目,发挥团队力量,最终在全省项目申报中,我校是唯一一所连续两年获省资助的高职高专项目。目前围绕仲景文华、仲景精神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正进一步打造一支富有特色的辅导员团队,在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

五、结语

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241.2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我国特有的、发展空间很大、并可以很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特点的高等教育创新模式。独立学院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及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关键是需要挖掘出大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从自己灵魂深处做好自己找到好工作,而作为辅导员起到协助和监督的效果。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同学们联系最紧密,第一时间组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是第一时间面向学生的教育管理者,也是亲临一线指导大学生找工作的老师。本文将针对独立学院内辅导员队伍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影响展开讨论。

1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1.1辅导员在指导就业工作时对学生找工作的教育功能

在高校大学生求职的道路上,辅导员往往能够在思想教育方面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抱着积极向上的热情步入社会岗位。从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上来说,辅导员队伍不能够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才介入进行就业指导,应当从学生大一时期就开始对其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把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地融合,并将其作为自己工作的入口,改变在校生找工作的想法和确立科学的择业观,完成就业。只有充分发挥辅导员角色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的教育功能,才能够促使学生把握就业规划时机,在正确的时间制定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1.2辅导员在指导就业工作时对学生找工作的指导功能

辅导员是在校生找工作的引导人与策划自己将来做什么的帮助人,针对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应当鼓励他们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做一个详细的计划,针对大二在校生,考虑到他们看重自己的才能和技巧,可以为他们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增强求职技能,针对大三在校生,开展就业指导时能发现在校生的各种特点,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重点是对大四学生要多种途径的引导,用讲课和咨询等不同的措施。主要包括政策文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就业形势严峻与否、本专业就业的具体情况、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的计划、找工作的过程、找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等。

1.3辅导员在指导就业工作时对学生找工作的协调功能

辅导员比一般老师更熟悉自己学生的详细状况和特点,也能有目的性的宣传找工作的相关资料,个别企业要求高校选出优秀人员及出示对该生在校表现情况的证明,辅导员要按照详细的状况正确地表示态度和评价,而大四在校生找工作有难度不要使用他们过多的精力而造成和教学等工作发生矛盾,辅导员要努力调节就业工作和别的工作的冲突,以及调和大四学生和高校行政机关、授课老师彼此的联系,掌握寻找工作为首的这一目的。

2发挥独立学院辅导员的作用,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

2.1强化横向合作,为辅导员就业指导奠定基础

要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的新的办学模式的优势,引入市场化机制,吸引一批有实力的合作单位加盟。合作单位可以参与学院的整体规划,优惠享受学院提供的教学和技术培训,可以在学院设立研究机构和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可以优先录取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单位的专家和学者还可以受聘为学院的兼职教授。独立学院则可以在合作单位设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并为将来的就业开拓广阔的社会渠道。

2.2建立独立学院辅导员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和激励机制

以人为本,综合应用各种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组合方式,保证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保证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拥有许多优势条件,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不可忽视的依靠力量。但就业指导工作有其特殊的性质,量化考核难度较大。因此,在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的同时,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独立学院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开展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独立学院辅导员、优秀就业指导教师等评选活动目前各高校都有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的评选活动,而评选优秀就业指导师的活动却很少开展,评选优秀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激励独立学院辅导员和其他就业工作人员在就业工作和就业科研上的激情,增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感。

2.3在学校中营造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的环境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一方面,要经常性的加强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改善教学质量,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结语

独立学院辅导员是能够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率的,应当积极改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不要因为自己是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而感到自卑。其实能不能就业,主要还是取决于劳动者在生产中能给企业家带来利益,学生应在企业需求方面培养自己的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无谓的担心竞争者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罗兰.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 范瑞红,张颖.金融危机对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冲击及解决对策[J].世纪桥,2013.

上一篇: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五年制大专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