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01 21:05:18

新课程学习计划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1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整个园林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国内外园林发展简史、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构造要素、公园规划设计、广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等内容。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不同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场地存在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问题,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学时偏少,教学深度难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以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为72,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讲到,势必会造成每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浅尝辄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往往是对某一章节内容刚刚入了门,又开始了其他部分的练习。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因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所以很难将课程内容细化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设计深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深度难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缺少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力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学习动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园林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设计氛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这对于学生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

(三)互动较难,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虽然在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环节,但由于师生比较低,所以在课堂上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学生学习还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感觉上课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也必须要融入课堂,只有融入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这门课程一直是采用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因试卷考试都是以理论内容为主,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是对书本内容进行短暂的记忆,考试过后内容很快就忘记了。通过课程考核很难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原理与方法,更难以真正考查到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及表现能力,这也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考核多样化是不相符的。

三、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满足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鉴于该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学时偏少的问题,在2011年5月份我们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与特点,重新编排了园林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新的培养计划,我们又于2011年的6月-9月重新调整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修改后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108学时,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占48学时,实验课占60学时,分别在大二下学期(理论:30学时,实验:24学时)和大三上学期(理论:18学时,实验:36学时)完成。调整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得到补充,课程内容也更趋于合理,与其他课程衔接更加紧密。通过到设计院所进行调研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总结与探索,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参照课程内容选择了实际工作中接触类型最多的几种城市绿地类型,在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的同时,将原有园林史及城市规划部分删除,保留园林规划设计核心部分,并将其整合为八个课程设计模块,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教师授课及学生课程设计的进行。这八个设计模块分别是:组合花坛设计、城市街旁绿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新的大纲更加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作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对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从最近几年园林设计毕业生都有到大型设计院和外企工作的情况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基础

1.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参考书,让学生提前收集参考书及设计资料。在平时的课程中向学生强调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为其提供景观设计类网站及大型论坛,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浏览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与论坛,多积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强化专业定位,培养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2.利用课程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知识面及专业自豪感该门课程有为期两周共40学时的教学实习,因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故安排一周时间参观苏州古典园林,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园林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钢笔速写10幅,并安排测绘任务让其体会园林空间布局与划分的技巧。另外一周则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际项目的方案与祥图设计,学生最后上交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图纸。最后实习的总成绩由方案图纸(40%)、钢笔速写(30%)、实习报告(20%)、平时表现(10%)构成。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作品进行汇报展览。通过连续几届展览的举办,扩大了园林专业的知名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组织设计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实际建设项目及创新课题从2009年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个设计团队,每个团队设组长一名,团队成员3-5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规划项目及创新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生设计团队已参加并完成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这一模式是参照规划设计院的团队管理工作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均很有帮助。

(三)加强交流互动,锻炼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对于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异常重要,特别是进入到工作单位后,无论是在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还是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或是施工现场指导阶段等,都需要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一能力也是招聘单位特别看重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提问及课程作业讲解,我们还做了一些师生互动方面的尝试。

1.汇报课程设计作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而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图纸的表达,即通过图纸将设计理念展示出来。二是指语言的表达,即通过优美的讲述对设计图纸进行阐述。在园林规划设计实验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做一个景观设计方案都要自己上台进行汇报、讲解整个方案的内容,把自已的设计想法与设计理念表达出来,由任课教师根据其设计方案、图纸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对设计图纸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模式能够突破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情况,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掌握学生的设计习惯,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形式要求学生每一次课程设计作业都要在课程教师指导下经过2-3遍的修改,最后才能绘成正式的图纸交上来,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二是在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在设计方案的探讨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动态、设计习惯及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思想及表现形式。在图纸的每一次修改与讨论中都伴随着师生的相互探讨、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等互动形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在大课堂上的互动效果要好,且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很快。

3.适当激励,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现在的学生个性与自尊心都很强,如果对其设计作品一味地否定或挑毛病的话会使其对专业课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设计作品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教师个人的喜好。对其设计作品的风格应予以肯定,这样做也便于学生培养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应对其设计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表扬,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心。具体方式除了口头激励,还可以将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展览定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优秀的带动不足的,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浓厚的设计氛围。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全部设计内容,这是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所必须达到的能力。

1.采用快速设计+图纸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通过试卷对其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快速设计与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快速设计成绩占50%,课程图纸作业成绩占35%,平时成绩占15%。具体内容及所占分值见表1。快速设计成绩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给出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4个小时内快速绘制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并达到设计要求,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提交的设计图纸给出成绩;课程图纸作业是指每个学期所规定完成的4个大的实验项目设计图纸,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交图纸给出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布置的,这个作业是一个综合公园景观设计作业,且是属于课外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课程教师组织协调,于每周三下午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拿到一起讨论,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指导。经过8周的时间,将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组织到一起,做成一个PPT文件进行汇报。具体办法就是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他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每个组的汇报时间约十分钟,课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个小组所做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2.调整课程设计的考核数量与质量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设计一直是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了解、分析、设计、绘图,锻炼其分析场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于这一情况,我们调整了课程设计的质量要求,同时增加图纸的数量,由原来的一个课程设计一张A2图纸,增加到2张以上A2图纸,设计内容也由原来只要求一个平面规划图、两个透视图,到要求增加场地功能分区图、交通分析图、视线分析图、竖向设计图、断面图以及局部景点祥图,通过质与量两个方面的严格要求,学生们的设计能力及图纸表现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结语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2

记者从主管此项工作的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实施新课程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课程设置学校有了自

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实行一级管理,即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课程的门类、开设的年级、每一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及周课时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因此,中小学的课程基本上均为国家课程,学校根据统一的课程计划即可编排课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介绍,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一级课程管理变为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说,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国家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在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各门类课程,但是教育部仅规定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年级开设和各门课程在九年总学时中的比例范围,而不再具体规定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周课时数。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地区学生选择学习;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校学生选择学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占总学时的10%左右。

综合课程品德科学是必修课

据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传统的分科课程,如语文、外语、数学之外,增加了综合性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其中,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以及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都是将原思想品德、社会综合在一起;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是将历史、人文地理综合在一起并增加了有关社会知识;初中的科学课则是将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综合在一起;而艺术课是将原音乐、美术综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则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这些课程都是以前中小学所没有的课程。

据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必修课。

小学英语暂停读写先练听说

新课程计划充分体现了北京特色,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给予了“外语”特别的关注,教育部提出外语可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也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根据北京市两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特别是考虑到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新课程计划规定自今年秋季起全市均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用地方课时安排,供学生选修。此外,北京市教委还在中小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并在外教、教材、建立友谊学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钟作慈告诉记者,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外语课程,最担心的是如何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如同时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极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新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先不进行字母的读、写,而是进行听、说练习,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的语感。

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两门课也受到重视,在新课程计划中,这门课被单独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内,北京市教委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利用劳动教育基地和信息技术中心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课时,集中进行教学。

毛笔书法每周保证一课时

新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要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而关于“预防艾滋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了许多学校首先面对的“难题”,对此,钟作慈告诉记者,新课程计划规定,学校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既可开设与国家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也可开设时事政策教育、国防、环境、人口等专题人,开设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内容的专题研究,还可开展校、班、:请记住我站域名团等集体活动,开展校外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活动。钟作

慈特别提醒,在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不要盲目跟从,看到其他区县和学校开发什么课程,自己也一定开发什么课程,既力不从心,又脱离学生实际。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变成全体学生必须同步学习的课程,而要在设置少量的全体学生必须统一修习的课程之外,更多地设置可选修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培训照本宣科必须革除

作为教学的直接组织者,教师对课程计划的最终落实起着关键作用。钟作慈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分科课程教学相比,新课程计划对教师的数量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一些综合性课程以前没有教师教过,需要广大教师进行知识的大量更新;而随着外语等课时的增多,教师的数量将变得紧张;以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是两支教师队伍,现在都面临着转向承担“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教学的新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而“照本宣科”、“满堂灌”等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做法更是必须革除。今后的教学方式则更加多样,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法都鼓励去尝试。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3

关键词:营销与策划;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院校

《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全面养成一名营销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问题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从事《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教学工作多年,试图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这个课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设计《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

不同于基础性的理论性课程,《营销策划实务》是一门以实际的营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务性课程。我们认为应该以“实践、自主、创新、激励”为基本指导思想设计其教学模式。

(一)实践性问题。策划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具体的项目,仅仅只是课堂的讲授,不太容易让学生掌握营销策划的要领,很难得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设计其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强调“实践性”导向,强调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营销策划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营销策划知识,在实践中领悟营销策划的要义,在实践中掌握营销策划的方法,在实践中积累营销策划经验。

(二)自主性问题。要将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设计成为一门由学生主导的自主性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要求”、“督促”和必要的“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课程要求,督促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每一个环节和相关工作,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期,较迅速地进入职业状态。

(三)创新性问题。策划是一项创意性的工作,营销策划同样强调创意和创新。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最终的考核,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激励性问题。如上所述,营销策划是一个创意性的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如果没有充沛的工作热情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果的,这就需要进行激励。因此,在营销策划教学模式中需要设计必要的激励机制。

二、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

营销策划实务的教学方法有多种,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还有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习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尽管名称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课堂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类是比较流行的案例教学法。第三类是项目教学法。每类教学法其实各有长短,我们认为,课堂讲授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组合是比较适应本课程的一种选择。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美国巴克教学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索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营销策划课程中,这个项目就是具体的营销策划任务。按照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作为教学工具的“项目”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是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次是该项目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第三是该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第四是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第五,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第六,要求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第七,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第八,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安排方面可以作如下处理:首先用四分之一的教学课时(12课时)进行课程讲授,教学内容如前述。其余的四分之三的课时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给出具体项目任务,明确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要求,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负责人。第二步,任务分析及工作计划的制定。在项目负责人的主持下,分析项目任务,研究工作重点、难点、关键点,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确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向教师汇报工作计划并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三步,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团队为单位,在项目负责人的指挥协调下,每个成员按各自的分工按照工作计划展开工作。第四步,检查评估验收。首先,学生要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其次,教师要对工作成绩要进行检查与评分。如果是外部委托项目还需要接受委托方的检查验收。通过总结、检查、评估,三方共同讨论、评判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完善。第五步,归档及成果应用。项目完成后,作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成果应该归档存案,作为开发出的“产品”将被应用到实际经济活动中去。

项目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将教学过程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结合进来,能较好地体现“实践、自主、创新、激励”的基本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关键性的实践能力。当然,项目的来源可能会成为主要障碍,这就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做必要的工作。其实,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是存在这方面需要的,只要多联系,少收费或者不收费,应该可以找到一些委托项目的。另外,作为一种教学模拟,项目也可以由教师自己设计和开发。

市场营销策划实务课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起到衔接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实习的功能。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不同于理论性课程。以“实践、自主、创新、激励”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营销策划书的框架构建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采用课堂讲授与项目教学法的组合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能较好地达到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其教学目的。当然,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本文观点只是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所进行的初步探索,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 沛.职业教育设计丛书――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

[3]叶万春.企业营销策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赵坚.构建新颖高职营销策划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论坛,2009,(2).

[6]乔辉.营销策划案例教学方法分析[J].企业导报,2009,(10).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4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将教学的重点由“教”向“学”转化,已成为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现今旅游管理课程的大部分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一直沿用“教师课上传授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进程已明显加快。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三股力量为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环境、变革理念和开放资源,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及互联网的普及,使翻转课堂变得现实可行。

如何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来,以便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参与性,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互动式的转变,最终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这些都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纵观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对翻转课堂的认知及可行性分析等理论阶段,将翻转课堂运用到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少之又少,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将会成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与新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经验,重点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授课录音,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教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解答。翻转课堂现今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翻转课堂是课堂内外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是从课下知识传授到课内知识内化的转化,是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主要通过学生看视频讲座、阅读电子材料、在网络上与他人讨论等自主学习方式获得。而在课堂内,学生重点专注于基本任务的学习,与他人共同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教师也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的时间。课下,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步骤、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教师则指导协助学生,促使他们的自主学习。由此来看,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不是在线课程,也不是让学生在孤立无序中学习,它是一种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个性化接触时间的手段,它让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并对自己学习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学流程为线索,设计出翻转课堂的内涵图(见图1)。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但目前国内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理论,轻实践

从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由于经费或教学设备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省略,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据了解,除了研究生层次的《旅游规划》课程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旅游规划课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外,其余层次的学生很少开展实训教学,即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学校或附近景区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或市场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活动。

(二)信息化程度低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教学信息化,就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说,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使教、学、练脱节,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兴趣,部分教师止步于使用计算机制作一些演示文稿上课。另外,网络资源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可用性不强,也阻碍了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仅以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来说,截止目前,网络搜索到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规划)精品课程有湖北大学(部级)、暨南大学(省级)、东北财经大学(省级高职类)、陕西师范大学(校级)、天津商学院(校级)、乐山师范学院(校级),这些精品课程本该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这些精品课程缺乏推广力度,再加上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视频教学资源多为刻意录制的表演型教学片段,且不具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为评而建的现象明显,无法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授课教师综合素质难以匹配课程教学要求

由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综合应用性、强难度相对大,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要想让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合理地将前期所掌握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旅游规划行业实践来看,它对旅游规划从业人员的知识门槛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建筑学,甚至软件制图等综合知识能力。而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多数偏酒店和旅行社经营管理,有丰富旅游规划实战经验积累又能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少之又少,跨专业知识的缺乏、纸上谈兵的无奈等现状无疑影响了教学水平。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翻转传统课程教学程序,重构课堂文化,回归以“学”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学―教”模式,坚持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任务具体化,强调教学过程项目化,考核方式多元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将知识传授过程设计在课前进行,主要通过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阅读电子文献等完成课前显性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师生面对面的答疑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探讨展开教学,完成知识内化过程。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应用性强的特征,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思路,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以任务驱动学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地为旅游规划对象,结合不同任务主题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各个分项任务,以文档、图纸、规划设计方案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过程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强调学与练融合,知识与能力同提升。

(三)课程设计要点

1.基础理论模块。根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学习和课中知识内化两环节。课前(在第一次课后开始)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阅览教材马勇编《旅游规划与开发》及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相关规划基础理论,学习网络开放教育资源――部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一、二、三章,观看马勇教授授课视频(剪裁为不同主题片段),思考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旅游规划的意义。而课中环节强化课程的兴趣导入,主要介绍课程学习目标、要求与方法,分享国内外旅游规划的经典案例与规划思想,组织学生参观重庆规划展览馆,使学生了解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现实意义。通过组建规划小组,每组5人,各组自由选择旅游规划对象(要求选择家乡区县或熟悉的旅游景区),完成课程实操环节的准备工作。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实施。课前要求各小组明确分工,分类搜集规划对象相关二手资料,并熟悉相关资料介绍(教师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指导二手资料查找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并深入剖析指定规划案例《**景区旅游规划》的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内容,记录疑问或难点,观看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与教师沟通。在充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分小组完成所选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课中主要采用集体讨论问答的方式,学生相互解答一些典型疑问或难点,教师作补充。采用检验法由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旅游资源图片,由学生进行旅游资源分类,考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重视旅游实践教学,选择重庆缙云山景区,带领学生实地进行旅游资源现场考察,根据国标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展开定性定量评价。最后举行展览会,分享各小组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报告》(含旅游资源分布图)。

3.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模块课前主要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习部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五章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观看魏卫教授授课视频;小组初步设计旅游市场调查问卷;小组分别展开实地市场调查(样本数300份);学习教师给定的某规划中旅游市场分析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提交《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报告》。而课中主要安排以下教学活动.(1)举办问答会,两两小组之间展开,就对方初步设计的调查问卷展开问与答,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巡回参与,并适当指导。(2)随堂测试。教师给出某规划现实客源和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实际统计数据,学生从两部分中任选5项随堂进行分析,教师集中点评。(3)举行成果交流会。每个小组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客源市场调查过程及结果。

4.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模块。本模块课前学习重点在于案例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学习部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六章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观看刘名俭教授授课视频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在学习业界巅峰智业、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绿维创景等推广的若干旅游规划案例中,掌握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方法。学习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掌握旅游规划制图技巧;课前实操环节则是小组完成旅游规划对象的主题形象设计与功能分区规划(含绘制功能分区图),期间通过多种方式与同学或教师沟通,及时解决承担任务中的问题。课中教学重点在于实践与分享。通过举办圆桌会议,8人一组,分享案例学习的心得体会。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室作为自然风景区,为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利用学生及桌椅板凳围成的人墙,请学生自由决定风景观赏区、休息区、停车场、餐饮区、娱乐区、购物区等位置,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功能分区的意义及原则。举办汇报会,进行成果汇报。各小组分别为规划对象设计主题形象且对其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制作成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成果,汇报(15分钟)内容主要包括陈述和答辩2部分。

5.旅游产品与项目策划设计模块。该模块课前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理论学习,自学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中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知识;(2)案例搜集,考查学生信息搜寻能力,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旅游产品规划的实际案例,记录学习心得;(3)实践操作,独立提交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课中学习活动主要包括:(1)案例讨论,小组内部逐个分享课前学习旅游产品规划案例的心得;(2)成果共享,对组内各人构思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进行批判与肯定,提交终稿;(3)随堂练习,各小组为其旅游规划对象设计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

四、结语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双重提高,应成为教师教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做出一些改革,但由于自身教学经验尚浅,且能力有限,只能初步做一个浅层次的思考与尝试。另外,《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考虑到高职学生的教学实际需要,该课程设计时并没有让学生尝试做完整的旅游规划,只局限于选择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旅游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三部分核心内容,通过翻转课堂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邓奕(196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工程学院教务处,教授;谢骐(1966-),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湘潭 411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1BZD04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文,33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7-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对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湖南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62年的办学经验,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首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湖南工程学院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四年来学校围绕“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先导点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层面的标准,也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根据和基础,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和基本标准。依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出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l0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创新点

“卓越计划”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神与卓越的态度,推行的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强化的是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程学院创建行业与企业深度参与的卓越计划“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专业内容适当穿插企业短期实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集中实践安排在第七学期,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模式,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

为制定完善的“3+1”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工程学院多次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针对企业学习方案的研讨,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了企业学习培养方案、企业学习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机制、企业学习生活管理机制、企业学习工程教学团队。如表1为机设专业学生赴某企业学习前2个月的安排。

表1 “卓越计划”——企业教育培养计划(**公司)

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1年时间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机械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参与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其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达到融研发工程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序号 培训时间 培训部门 培训内容 培训要求 实施

负责人 考核

方式 备注

1 1 人力资源部 企业介绍、管理制度学习、企业文化介绍、安全教育、行业发展介绍 熟悉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具有对社会及企业环境的认知;企业运作模式的认知能力 人力资源部主管 考试

2 2 生产车间 根据3D模型,在辅导员的带领下组装设备 能够看懂3D图并能依图组装 部门经理&企业导师 实践操作实习报告

1 学习和认识各种电器、气动、五金元件性能、用途、原理 能够识别各种元件实物,并了解其性能及使用

2 学习使用solidwork

绘图软件 能够用solidwork绘图

2 认识各机构动力元件动作时序 了解动作元件在设备中作用

1 学习模具及各机构的组装要领 了解设备机构件组装关键点

三、组织管理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点

1.责权利清晰的组织架构

为加强对“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学校成立了基于学校、教学院、专业等不同层面的各类工作组织,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职责明确、责权利平衡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学校“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全校范围内资源配置和“卓越计划”的实施保障;“卓越计划”办公室负责全校“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专家指导委员会起咨询、指导和顾问作用;各实施学院均成立教学院“卓越计划”工作小组,领导并执行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专业教学工作组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专业校企协作组负责审定企业学习方案,研究和处理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校企协作问题;公共课协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评价公共课部的教学改革。

2.创新“企业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对促进高校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质量执行体系涵盖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学习的过程控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原始学习记录和学习成果进行把关和评估,包括实习周记、阶段性实习报告和月度总结、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并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评价。表2为机设专业学生某企业2012年下学期成绩评定表。

表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学习阶段成绩评定表

企业名称 学生 学号 企业指导教师 学校指导教师 安全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 产品工艺与设备 企业生产与管理 产品装配与技术服务 产品研发、工艺与制造

成绩评定按照五级制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评分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时间:20 年 月—20 年 月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根据各专业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建立了企业学习阶段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含时间进度、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及质量反馈等内容的监控体系;采用企业现场考察、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检查作业课程设计、与企业指导教师访谈、听取企业反馈等方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式建立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

四、课程体系重构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难点

“卓越计划”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各实施专业需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特征,根据自身特点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湖南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以彰显专业传统优势,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制造及工艺为落脚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低到高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知识分层递进,强调工程知识认知规律,从通识知识教育到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再到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知识教育由浅入深地分层次递进。

1.素质能力分群

由通识教育课程到学科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知识的工程应用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对应性,将理论课程整合为9个课程群,包括:1~4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群;2~6学期开设的力学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控制技术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群;7~8学期企业负责的企业培养课程群,以及贯穿大学四年的校企联合开展的综合能力课外培养课程群。

2.理论实践融合

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互进行,达到“工学交替”的融合效果。

3.人文知识渗透

将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校内校外贯通

强调校内外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从校内的工程认知教育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

五、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支撑点

“卓越计划”着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路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小组研讨式教学方法,并开设了创新性实验;“供电工程”等专业课程则采用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在课程开设初期布置了5个供配电工程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10个设计小组,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完成所给项目的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强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高低压电器”等课程教学则采用基于工程实际课题的QQ群课外研讨式教学方法,搭建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结合,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对接。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点

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专职教师指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兼职教师实施聘任制,面向社会、业界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措施主要有:

1.提升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强化工程经历,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2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选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对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2.企业指导教师遴选措施到位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从企业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较扎实理论基础和受过大学教育、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派出的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加强“卓越计划”授课教师资质认定

校内教师具备在企业工作5年的工程经历后可优先聘任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将条件不具备的教师分批次派往合作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校企联合运行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

一个卓越的工程师必须有在企业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经历,选择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能达成共识的企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创新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是关键。

1.基于企业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

学校帮助企业逐步解决人才和技术需求,同时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2.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3.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合作机制

加强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将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校企共同发展。校企双方在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合作开发新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合作授课、合作指导学生实践、合作指导学生企业学习、合作指导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合作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八、阶段性成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激发点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在培养平台、教材建设、教学教研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动力。

1.建立了一批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学校与湖南东信集团、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其中,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东信集团于2012年6月获批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学校与这两家企业按照规划要求在实施建设。基地企业高度认同“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积极投入人、财、物培养学生,且为学生提供就业选择、设立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通过卓越论坛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答疑,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2.积极推进校本教材建设

根据“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材建设需要,学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建设的相关原则,对申报者的资质、组成结构、选题要求、过程监控进行了明确。确定《高等数学建模与实验》等6本教材为首批“卓越计划”校本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3.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初见端倪

在2012年12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南赛区暨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湖南工程学院选派的以机设卓越班学生为主体的13支参赛队伍在全省25个兄弟院校的142支参赛队的竞技中发挥出色,最终获得9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九、结束语

湖南工程学院将“卓越计划”作为教学改革的火车头,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经过近四年的研讨与实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为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3]叶树江,等.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数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实践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其宗旨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由大变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重大改革项目。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将该计划的申请提交教育部。在已制订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数控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专业一直坚持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对高年级学生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吻合。

一、实施典型案例或项目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

《数控技术》课程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是一门新兴的机械制造及机电控制类专业必修的技术课,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机电系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就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是工科类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要目标。因此,本专业旨在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内容,注重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形成一种以互动式学习与探索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以此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教学中选择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实际生产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因此,对《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将工程实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之一,对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大有裨益。在《数控技术》课程中实施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实际生产中精选典型工程案例,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案例问题。如:《数控技术》中的“数控加工工艺”部分应用性很强,课堂上单纯灌输的理论知识还不足以讲清楚相关内容,通过大量的案例讲解才能解决问题。案例教学的互导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的亮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逐渐提高,学习效果也大大改善。

二、实施创新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和实践是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理论教学课程中一般不可能设置太多的实验或实践环节。这样,《数控技术》课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两种独特的方式:一是开设开放型选修类实验,包括“数控车床加工非圆曲线零件”、“数控钻铣零件加工(综合类零件编程加工)”等实验项目,作为理论课程实验的补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实际需要自愿进行选修,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实践活动;二是修订新的培养计划,开设出创新实践环节,配合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课程设计,同时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研究”方面的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这些课题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需要综合运用多门机械自动化专业理论课程。2012年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补充,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并确定方案、自己选用合适的工艺方法、编程设计、加工过程实施加工、检测、评定和改进加工产品的质量,这样,学生可以提高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建立“现代制造系统”的校内专业化实验室。购置了数控车床、镗铣加工中心、线切割机床、数控焊接机、内外雕刻机、三坐标测量仪、机械手、数控加工刀具、夹具等硬件。建设了CAD/CAM机房,配齐了UG、Pro/Engineer、Solidworks、数控加工仿真等软件供学生上机实习。

2.学生在上机床操作前,使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三维CAD/CAM自动编程与加工模拟软件,先在电脑上模拟仿真加工过程,以此验证加工的正确与否,有助于提高加工操作的正确性和效率。

3.学生在现代制造系统实验室学习操作数控设备、拟定加工方法和巩固加工工艺知识,同时,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中掌握其研究过程。在适当时机教师再指导学生申请校级、市级和部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的创造性能力,展示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

4.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科研发展动态、启发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5.联合大型机械装备及制造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从企业选拔实习指导教师,可以是工程技术人员或资深技师。

三、打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

作为数控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在教学中必须随着数控设备和企业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改革,许多新设备、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出现,使得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随之更新和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发展的本质和核心问题是有效沟通,针对目前工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沟通机制,构建合理的实习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一支有经验的导师队伍是成功开展实习的保证。

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实习学生、专业院系、生产企业是与校外实习基地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其中院系处于核心位置。打造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实习基地激励机制,学校和企业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实训方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柔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实习基地作用。

2.强化实习的过程管理。实习基地管理模式包括实习前准备、实习中监管、实习后评估。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队,委托企业进行日常管理。实习结束后进行效果全面评价,提高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实习基地构件一个过程监控平台,包括:①信息系统;②实习计划设置;③实习岗位管理;④过程监控;⑤实习评价反馈;⑥统计分析。

通过在《数控技术》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创新实践、实验教学、开设开放型实验和创新实践训练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着力打造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为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

[2]王雷,凌雪.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0-52.

[3]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83-85.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7

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要学习好。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

第二,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

①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地和时间安排。

⑤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一个中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述五个部分的计划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每个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订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中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学习计划都必须包括以上五个部分。有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去系统自学课外读物,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学缺漏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总之,要制定一个对学习有指导意义的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摸清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自己实际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

第四,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意志的完成。有的优秀中学生每天还有一个学习小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老师灌,自己吞,消极被动,食而不化。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主要精力应集中在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新课的重点和自己理不懂的难点,配合老师授课,及时消化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第一,根据老师的教学进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联系和难易程度,确定课前自学的内容和时间。

第二,课前自学不要走过场,要讲究质量,不要有依赖老师的思想,要力争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弄懂。

第三,反复阅读新教材,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工具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

第四,将新教材中自己弄不懂的问题和词语用笔记下来或在课本上做上记号,积极思考,为接受新知识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第五,不懂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包括运用参考资料)后,仍然得不到解决时,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

第六,结合课前自学,做一些自选的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种实际操作、现场观察、调查研究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七,新教材与学过的教材是连续的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的深透理解的基础上的,课前自学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有关的旧课弄懂。

第八,做好自学笔记。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按上面要求做好课前自学,学生就能更专心地上课。“学然后知不足”,往往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能更为主动和灵活地接受老师授课。

第一,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与词语,有目的地认真听讲和做实验。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

第二,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加以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课件的错误。第三,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第四,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提问,并将课堂上没有机会得到解决的问题,用笔记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复习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教材难易和自己理解的程度而定。

第一,反复阅读教材,反复独立思考,多方查阅参考资料和请教老师与同学,使通过课堂教学仍然弄不懂的问题尽可能得到解决,达到完全理解新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学的新知识准确地指导独立作业。

第二,抓住新教材的中心问题,对照课本和听讲笔记,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弄懂新课中的每一个基本概念,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加深巩固对新教材的理解。

第三,在复习过程中,对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记住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应尽可能通过理解加以记忆。

第四,一边复习,一边将自己的复习成果写在复习笔记本上。勤动脑与勤动手相结合。

独立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如果按要求抓好以上几个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不困难的。

第一,解答每一个问题和做每一个实验,都应该是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认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结果。

第二,克服做作业的盲目性。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适当地选做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发展思维能力,课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技能。

第四,对于难题,要反复阅读教材(包括与解题有联系的旧教材)和听讲笔记,认真钻研参考资料,加深难题的理解,促成问题的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后,问题仍然不能解决,可请教老师和同学。与老师和同学开展问题讨论,是打开思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在独立作业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做对了,但经老师的批改后,发现实际上是做错了。为什么会做错呢?有的是疏忽大意造成的;有的是由于对新知识和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错误理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纠正在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对知识的错误理解的过程,就是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这种对知识的错误理解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所获得的一知半解的知识,就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结果必须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继续进行下去。

第一,认真分析作业做错的原因。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一校两地办学;入学教育;课程化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党的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本质要求。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性工作[1]。

二一校两地办学模式下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的重要性,逐渐采取了多项措施优化对学生的入学教育,但是目前一校两地办学模式运用下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新生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单一,缺乏评价与反馈机制。学校没有将对学生的入学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是将其当做常规课程进行。对新生采用了统一的课程教学方式,缺乏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没有结合新生具体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此,需要将新的入学教育纳入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建立相对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优化高校人才培养[2]。

三一校两地办学模式下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理念及思路

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设计过程中根据新生的特点,设计符合新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升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设置入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将符合目标的贯穿大一一学年新生校内各类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纳入课程管理,并对其进行统一的课程化的管理,将赋予一定学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的“指南”和入门课程,为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奠定必要的基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课程性质和地位为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四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的设计

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构建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四个模块。学校成立“新生入学教育课程化”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新生“入学教育”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的指导、检查等工作,下设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组织新生“入学教育”学分的认证、管理等工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大学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设计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优化大学生课程设计[3]。

(一)设置课程目标

一校两地办学模式下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课程化体系设计应当是在目标指导之下进行的,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建设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基准,以“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为理念,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充分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以及日后就业等多个层面,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生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此作为课程目标。

(二)设置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为新生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发挥一校两地办学模式新校区的相对封闭性的优点,对大一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制定规章明确的管理制度以及规章制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促进学生能够积极用梦想点燃大学生活,促进学生积极努力生活[4]。对大一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大一新生进入到了由高中到大学的阶段,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生活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要求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状态进入到大学的生活之中。要求教师从学习到生活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认识到大学生活的特征,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课内以及课外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促进大一学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对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要求加强对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在学生入校之始即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学生在后续的学习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复旦投毒案”等社会新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规划意识,将大学生涯程学习与日后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在一起,通过职业规划的进行促进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具有明确的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并促进学生从职业整体发展规划的方向完善自身的能力[5]。

(三)促进课程实施

对大一新生进行常规式+自选式+自学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在常规的课程之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常规课程实施学习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6]。对学生进行自选式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能够有效学习大一新生必备的知识体系。在学校的常规课程之外开设选修课,为学生开设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供学生进行自选学习。对学生开展自学式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够在图书馆通过查找资料以及电子阅览等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促进对学生课程的实施。

(四)进行课程评价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评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全面判断新生的入学教育情况并以成绩纳入课程,学生通过课程成绩正确看待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提供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补充教学主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上一篇:美容院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师带徒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