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6 20:02:19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1

以贯彻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主题,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着重解决一批我市社会救助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准确核定低保对象,切实加强动态管理,推动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实施,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更好实现阳光低保。

二、重点任务

(一)贯彻落实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

(二)重点解决我市城市低保中的前几年企业改制地方政府为了维稳产生的“政策保”,农村低保中失地农民享受的“政策保”和优亲厚友的“人情保”等难点问题。

三、具体内容

(一)严格执行集中开展低保专项整治活动。按照《关于印发〈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切实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民政所要组织精干力量,精心筹划,尤其要取得当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和理解,严格贯彻方案要求,执行集中开展低保专项整治活动,避免雷声大雨点小,做到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为今后城乡低保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大力整治“政策保”、“人情保”和“维稳保”。对所有社会救助对象严格执行《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和《省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的有关规定,做到“一把尺子衡量”、“一碗水端平”,尤其对企业改制和失地农民产生的“政策保”、优亲厚友的“人情保”、地方政府的“维稳保”等现象,坚决执行符合条件的进,不符合条件的出,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四、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活动和建立完善机制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6月中旬至6月底)。

各乡(镇)民政所要根据本方案,针对本乡(镇)特点,围绕专项整治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专项整治方案。各乡镇民政所要组织好核查力量,启动低保核查宣传,公开核查政策,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监督。

第二阶段:全面排查阶段(2014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

各乡(镇)民政所开展自查自纠,自查面必须达到100%,务必取得实效。对自查出来或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拿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请各乡(镇)民政所于8月26日前将自查自纠情况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

第三阶段:检查督导阶段(2014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

市民政局结合“市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的分组汇同财政局,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对各乡(镇)专项治理和机制建设情况进行重点督查。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协助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对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将责令整改并严肃处理;对于低保重大事项或社会影响恶劣的违规违纪事件,将派专人现场督办解决。

第四阶段:总结整改阶段(2014年9月上旬至9月底)。

各乡(镇)民政所要对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深入总结,对自查和重点督查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限时整改,确保到位。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民政所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低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对整治活动要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强化工作责任落实。

(二)重点突破,敢于碰硬。对“政策保”、“人情保”和“维稳保”,要敢于啃硬骨头,不怕捅“马蜂窝”,强化正风肃纪,下决心整改本地在社会救助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强化整改,力求实效。对于专项整治和完善机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梳理,限期整改。对政策规定不切合实际的,要及时调整;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基层能力保障不足的,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力求得到较好解决,确保“阳光低保”全面推行,基层服务窗口普遍达标,整改成效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社会满意。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结果公平化为目标,在去年底开展的低保对象大排查和今年初城乡低保提标提补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省厅确定的重点工作内容,通过扎实有效的专项治理工作,做到低保对象认定准确、操作程序规范、动态管理有效、资金发放及时、人民群众满意,实现“阳光低保”、“公平低保”、“和谐低保”的目标,为构建和谐绿色新信丰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治理的范围和内容

重点检查年城乡低保金发放情况,具体检查低保对象确定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公开,是否存在“人情保”、“关系保”、“后门保”、“招呼保”现象,低保资金发放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有无滞留、挪用、挤占、套取低保金行为。

一查保障对象确定是否准确。查看是否组织家庭收合调查核算小组,是否按照《信丰县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核算办法》准确核定家庭收入,并按照家庭收入的核定与家庭实际生活水平的评估情况确定低保对象;查看是否做到按标施保,补差水平达到省、市、县政府“民生工程”要求;查看有无“人情保”、“关系保”、“后门保”、“招呼保”现象,是否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

二查操作程序是否规范。查看是否坚持个人申请、坚持村(居)委会组织人员集体调查、集体审核,镇组织人员集体评审、县级审批的工作程序;对评议、评审、审批情况是否进行“三榜公示”;是否做到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三公开”;是否存在“隐瞒不报”现象。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是否邀请部分农民代表、人大代表、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进行评议。

三查规范管理是否到位。查看低保制度是否健全,配套政策法规体系是否完善;分类管理、动态管理、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监督管理是否到位,是否符合省、市、县要求并体现自主创新性;查看求助信息网络是否畅通,数据录入是否完成。

四查资金发放是否足额及时。查看低保资金是否按照城市低保金每月发放一次,农村低保金每月或每季度发放一次的要求,按时实行社会化发放;查看有无滞留、挪用、挤占、套取、虚报冒领低保金行为。

三、工作安排与步骤

专项治理工作从年3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下旬)。总结分析镇城乡低保对象大排查与提标提补工作,查找薄弱环节。参加全镇动员大会,学习传达省、市、县关于专项治理工作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把低保金发放专项治理作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并下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对镇、村(居)业务骨干开展专项治理培训。各村(居)要按照省、市、县的要求和部署,于3月底前完成动员部署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专项治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熟悉各项政策规定,增强贯彻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切实把专项治理的各项政策交给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专项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专项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自查自纠阶段(4月初至5月底)。紧紧围绕“四查”重点工作内容,认真开展自查。要在各村(居)将所有低保对象名单、退保名单和举报电话进行公示(公示栏样式附后),公示栏内容保留一年,并每年公示一次。对享受低保的镇、村干部亲属进行备案登记(备案表附后),接受群众的监督。对自查出来或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分类,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人情保”、“关系保”、“后门保”、“招呼保”要坚决清退,不讲情面。对操作规范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各村(居)自查自纠情况(含自查自纠统计表)于5月18日前报镇民政所。

(三)督促整改阶段(6月初至7月底)。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组织交叉检查,镇组织对各村(居)委会进行交叉检查,检查面要覆盖100%的村(居)委会镇将组织督查组对各村(居)进行重点督查,督查面达30%以上的低保对象,同时做好迎接省、市、县检查相关工作,在重点督查和交叉检查中,要对自查自纠情况逐项核实,并对各村(居)自查自纠和交叉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提出处理意见,逐项督促整改落实。对在自查自纠中发现并及时整改的问题,不再追究相关村(居)和个人的责任,对自查自纠不认真、查出问题不纠正,甚至弄虚作假的一律严肃处理。

(四)检查评估阶段(8月初和8月底)。各村(居)在治理活动中注意及时收集数据,做好《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治理工作情况统计表(表样附后)统计工作,将活动的开展情况认真进行总结,形式书面材料,一并于8月2日上报镇民政所、镇里将派出工作组到村(居)进行总结评估,并督促各地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活动结束后,镇里将对各村(居)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通报,并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在全镇范围内集中开展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是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县和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落实民生、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是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各村(居)要扎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尤其是低保干部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开展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明显成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要求高,镇成立以钟晓斌镇长任组长,王小明书记、邱万成部长任副组长,赖建平、黄承忠、肖兰玉、王福生、张林明、易昌华为成员的城乡低保资金发放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居)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责任制,明确工作规范,落实责任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明工作纪律,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把握工作重点,务求取得实效。各村(居)要认真查找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要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听取群众呼声,把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工作重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梳理,逐条整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强规范化管理,尤其是要落实和完善低保动态管理工作制度,确保低保资金都发放到最需要的困难群众身上。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3

一、工作目标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扎实开展城乡低保集中专项治理行动“回头看”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错保”等问题,推行“阳光低保”、“诚信低保”,有效促进低保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复核低保对象。重点清退10类人员:一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国有企业职工、村(居)三职干部本人及配偶、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享受低保的;二是婚嫁、死亡、服刑、户籍迁出本县的(大中专在校学生除外);三是领取养老金、退休金、遗属补助且家庭收入超过低保保障标准的;四是家有小汽车、经营性机动车辆,有门市或2套及以上住房的;五是雇用他人从事经营活动的;六是务工收入超过低保保障标准的;七是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扶养人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不履行义务的;八是法定就业年龄内具有正常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的;九是不如实申报或拒绝核查家庭收入等经济状况的;十是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低保保障标准的。按照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及《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核算与评估实施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认真检查在低保申请受理、审核审批、民主评议、公开公示及动态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政策执行情况,坚决纠正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做法。

(二)严肃查处“人情保”。按照《市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管理办法》、《市民政局关于建立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各乡镇及经开区要常态化推进低保经办人员和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的落实,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人情保”、“关系保”问题进行集中查处;建立社会救助监督举报热线,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反映和媒体披露的问题,做到件件有核实,对发现的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出现重大违纪违规案件的,县监察局、县民政局将直接督办,并向社会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三)有效遏制“错保”。在城市低保审核审批中,加强核对机制的运用,通过对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的核对,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手段;在农村低保审核审批中,进一步明晰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的内容和方法,坚决纠正和杜绝不经家庭经济状况调查、不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的做法,有效减少和遏制“错保”发生。

(四)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披露。集中开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形式将政策送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录入更新低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象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社会救助对象本人申请、民主评议、审核审批社会公示制度,坚决杜绝选择性公示行为。审核审批过程中要坚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张榜公示,获得救助后要进行长期公示,定期核查,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部署启动阶段(7月20日至7月31日)。

各乡镇及经开区要认真总结4-6月全县集中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行动的经验,认真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同时,按照中、省、市关于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相关部署要求,结合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及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政策法规,围绕专项治理行动重点,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专项整治实施方案,部署有关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治理阶段(8月1日至9月10日)。

集中力量对已纳入保障范围的城乡低保对象进行全面动态复核,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或群众有异议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实施重点核查。动员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国有企业职工、村(居)三职干部本人及配偶、父母、未成年或已成年但共同生活的子女享受低保的在8月20日前(教师在9月5日前)主动申报取消,逾期不主动申报,经查证属实,将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第三阶段:检查督导阶段(9月11日至9月20日)。

县监察局与县民政局将采取实地检查、督查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协助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对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要责令整改并严肃处理;对于最低生活保障重大事项或社会影响恶劣的违规违纪事件,县监察局与县民政局现场督办解决。

第四阶段:总结整改阶段(9月21日至9月30日)。

各乡镇及经开区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安排,同步搞好城乡低保集中专项治理行动“回头看”工作总结,并于9月25日前书面上报县民政局与监察局。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及经开区要高度重视城乡低保集中专项治理行动“回头看”活动,加强领导,成立工作机构,确保专项治理行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要重视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宣传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公布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群众在邻里调查、民主评议中的作用,动员村(社区)居民反映低保对象的就业状况、实际生活水平等情况,真正把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清退出去,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三)精心组织,全面清查。各乡镇及经开区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对辖区内的城乡低保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对矛盾突出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妥善处理,防止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化矛盾,确保社会稳定。

(四)部门联动,密切配合。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动员单位职工及村(居)三职干部8月20日前主动申报取消直系亲属享受的低保,逾期不申报,将严肃查处。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我的中国心”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乡镇行政执法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乡镇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衢州市柯城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我乡行政执法工作紧紧围绕结合我乡工作的实际情况,立足于省市区委组织部联系乡的政治自觉,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运动田园、孝礼万田”为主题,紧紧围绕“六抓六比、八大竞赛”重点工作,以“乡村振兴·十美比拼”(党建美、网格美、队伍美、讲堂美、有礼美、环境美、水系美、田园美、经济美、项目美)为抓手,强组织、优环境、化矛盾、推项目,全面加快大美万田建设,构建万田乡村振兴整体智治新格局,在一季度柯城区“六抓六比·八大竞赛”暨乡镇(街道)四平台(模块)PK赛中荣获全区第一。把行政执法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现将我乡2021年上半年的行政执法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把行政执法工作作为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冯小青负总责,乡长翁益平具体牵头负责的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负责,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把行政执法提高到事关基层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配合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我乡依法行政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重要作用,扎实做好法治意识形态工作,履行落实法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加强法治学习,提升能力水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今年也是“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以全面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为主线,抓紧抓实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积极引导乡村法律顾问为乡干部及村两委、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问,并积极为乡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已接受法律咨询300余人次。

三、抓队伍、重引领,擦亮基层党建“金名片”

一是“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全面提升。牢牢抓住党建这把“金钥匙”,做深做实做细“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创新推广党员联户“54321”五联工作法,入选全市“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典型案例和市委改革办优秀案例,帮助全乡群众解决各种大小问题800余个,有效提升党员服务质量,密切增进党群关系;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讲好联户“故事汇”,共话党群“鱼水情”,村党组织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领头雁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党组织成为全村发展“主心骨”。二是乡村振兴讲堂成效显著。创新构筑“村播+”模式,实现一村一讲堂一特色一产业,以“村播+”为特色的乡村振兴讲堂全市领先。全乡共4个乡村振兴讲堂被列为市级3A乡村振兴讲堂、2个市级乡村振兴讲堂实训基地、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被授予示范乡村振兴综合体。村播基地获评浙江省首批电商直播产业基地,累计举办村播培训班107期,培训学员6500余人,孵化出50余名“村播”达人。聚焦“一村一品”,推动村播进村、农品出村,10个首批试点村分别与5家企业结对签约,依托乡村振兴讲堂开展村播培训、IP打造,村庄天然IP成效初显。2021年上半年,街区直播带动销售额7.46亿元,税收达2588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成为柯城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三是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从专题学习、专题宣讲、专题宣传教育、专题实践等多方面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开讲啦”等形式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并切实把学习教育焕发的强大力量转化成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以着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为目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认领微心愿等活动,帮助解决全乡群众生活问题150余个。四是铁军队伍建设全面过硬。一方面,发挥乡村两级四维考评“指挥棒”作用,打通“抓人促事”神经末梢。另一方面,依托乡村振兴讲堂、乡镇党校等载体,组织开展万田乡铁军提升班、村社领头雁、新任村两委“雁阵培育计划”等多个专题培训班,出台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年轻干部培养,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会写会说会干的万田铁军。截至目前万田乡党校共计开展培训50余期,受训近7000人次,通过“理论+实践”课程学习,充分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提升铁军战斗力。

四、抓治理、保稳定,织密社会治理“安全网”

一是“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深化。积极主动将“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工作融入数字化改革大局,率先将模块与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平台、模块、机构一体运行,高效运转;率先开展多员合一实现减员提能增效,全乡共整合精减人员52人,统筹劳务资金80余万元;率先开展无信访村社(网格)创建,积案化解和初信初访攻坚双管齐下;率先在全区召开户主大会,有效推进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研发“村民务工”智慧监管小程序,在万田、王家、上蒋率先试点并全乡推广,有效破解村级务工不透明、不规范、支出增长快等问题。推动全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二是“树正打歪、拔钉清障”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全面开展“大干一个月‘树正打歪、拔钉清障’项目攻坚”,突出“模块+网格”管理,联合执法、市场监管、司法、公安等派驻力量,强化力量保障,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对破坏重大项目建设等行为,“露头必打”“坚决亮剑”,形成有力震慑,为全乡45个民生实事等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为乡村振兴大干项目之年保驾护航,持续净化基层生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三是社会局面保持和谐稳定。坚持“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网格治理+两难化解”工作高效运行,用好“两难”钉钉群,重视村网格员建设,以网格“五个令”为抓手,落实红黄绿“三色”考评措施,确保网格化管理优质高效运行。全面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把矛盾控制在基层,共计办理“两难”问题368件,其中化解部级信访积案3件,化解省级信访积案3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五、抓项目、兴产业,跑出建设发展“加速度”

一是谋项目,争资金。通过主动争取、积极谋划、精心准备,在全省低收入农户同步实现现代化试点项目PK赛中,万田乡农民小微创业园(三期)工程(村播云仓项目)在全省20个申报县(市、区)中脱颖而出,获得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领导专家高度认可,5月份成功争取省财政项目建设补助资金39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获区“十条军规”典型事项通报表扬。二是强推进,助建设。今年以来全乡推进实施项目45个,包含12个区级重大项目,16个乡级重点项目以及17个村社一村一亮项目,计划总投资25.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6亿元。承办全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营造“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的工作氛围;顺利拔除数字孵化园窑厂房屋拆除、通景公路二期围墙拆除、万田村改村提升等多枚“硬钉子”;解决区一线一带项目遗留七年征迁问题;农村综合集成改革项目全面落实推进;万田第一生态公墓建成衢州生态公墓的样板示范,全市殡葬工作现场会在我乡召开,得到了与会领导高度肯定;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衢州无界弥生文化产业园、弈谷至印象西城道路、万田村泉井路拓宽、下蒋村古村落建设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创机制、重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班人员、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管理“五个一”闭环运行机制,将项目立项、审批到项目落地建设全过程细化为40项具体工作,定人定责,全程实现“一站式”服务,做到环环相扣、层层落实,为产业发展、项目实施解决后顾之忧。同时通过“1名联系领导+2名联络员”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精准摸排企业新老增量,强招引、重要素保障,力争把万田打造成企业进得来、留得下、发展得好的服务业发展新洼地和新增长点。

六、抓整治、促提升,打好大美万田“攻坚战”

一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万田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全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暨“十类地”处置高质量提升现场会在万田乡召开。实行一张图作战、一支队伍管护、一张网监管等“八个一”机制全面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推行“主体+村集体+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品质数字水稻,打造种子示范点,力图通过一片田打造万田产业振兴“6朵金花”(一粒米、一杯酒、一碗粉干、一个村红、一个民宿、一条街)。二是农村综合改革集成推进。以衢州市柯城区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为龙头,按照“一核三线五园十项改革”功能布局,全面落实农村综合集成改革项目,实施各村道路修复、节点打造、围墙改造等村庄综合整治项目,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个性化名片,做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三是“八个一”工作扎实有效。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号召, 全力做好创文“后半篇文章”,以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创建为抓手,全员发动、全力以赴,成立乡文明有礼专班,实行“红灰旗”制度,进行每周一督查、每周一通报,开展“学、查、改”三项行动,加快营造“八个一”文明有礼浓厚氛围,为衢州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提供更多万田力量,获评区“八个一”有礼城市建设突出贡献集体。

七、抓民生、增福祉,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感”

一是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万田乡便民中心上半年共接待2600多人,受理各类项目5700余件,代办5600余件,完成平台交办98件,办结率达100%。扎实开展低收入农户认定复核工作,新增低保12户,注销13户,新增边缘户1户,注销1户,实现低收入人群动态消除。完成35人城乡养老保险提档工作、88人失地保险参保和全乡9000余名劳动力数据调查,服务金沃精工企业送工21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征缴率100%,位列全区第一。为巩固提升“消薄”成果,以村级运转收支平衡为基本目标,创新物业增收、创业增收、产业增收等十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模式,全面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6月份全乡16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二是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以“三联工程”为抓手,抓实抓细防控措施,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积极组织各村社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发放预约号码牌,实现定量派号、精准预约、错峰有序,目前疫苗接种已覆盖8000余人。文景苑社区在疫情期间,让留岗留守“两头暖”的举措,登上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和央视《新闻联播》。三是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高质量运行万田乡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精心举办余家山头“女儿节”、第六届荷花节、首届春季樱桃采摘节、首届水稻插秧大赛、“唱红歌·颂党恩·迎大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柯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我乡正式揭牌,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人民政府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5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新民居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人均gdp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60%左右,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全市选择抚宁、北戴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并分两个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三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四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城镇体系框架。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秦皇岛的目标,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秦皇岛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2020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主体战略,带动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带卫星城镇发展,。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按照 “一次整体规划、分期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一建四改”的要求,确保到2015年有25%以上的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到2015年,全市建成2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30个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10个,超50亿元的20个)、10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点。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从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旅游立市战略,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乡旅游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按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城镇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相配套,不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津秦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国省干线与乡村道路相互交织的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四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适时谋划中水回用和垃圾处理项目。加紧谋划建设向各县工业园区输油、输气管道项目,为用油、用气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抚宁360万千瓦、卢龙24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昌黎风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市域内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安全、“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和农民健康水平,构筑市域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高速公路联网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公交化,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宽带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达100%,城市水网、气网延伸到三区所有行政村,四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自来水或实现集中供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98%,其中,50%的城镇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垃圾场(站)建设,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 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中小学择校费用,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新教师补充机制、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中小学校结对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全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落实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乡、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开展城乡文明生态创建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员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提升城乡文化的渗透力、融合力和创新力,使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以科技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覆盖全市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每年组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3万人。同时,大力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充分就业,近郊区要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促进一、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中远郊区要以优势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加工和物流业为重点,挖掘农村多领域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变和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机制。积极推进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范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覆盖。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覆盖率要达100%,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联动机制,巩固和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三无”人员的集中供养水平,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救助和就业帮扶,发展慈善事业。

(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打破城乡分割、部门分治的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服务向基层和农村覆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制定秦皇岛市乡镇、村庄行政区划整合办法,促进村庄综合整治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新农村管理和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农村公益服务员制度,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和村民中心建设,提高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完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结合乡村区划改革实际,以建立联村党组织、建设联村村委会等方式,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推广在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县区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委农工委,由农工委负责日常组织、指导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城乡一体化政策和措施。各县区要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并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指标分年度规划、量化;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全市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县区的方案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措施进行审查论证,并予以批复。各县区、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批复意见,制定年度工作安排,全面组织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县(区)要分别整合资源,加大城乡发展的统筹力度,推进经济要素向农村投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产业发展和支持重点向农村延伸。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民居建设周转用地、村庄土地整治和土地置换政策,将其收益用于村庄建设和提高村民社会保障水平。财政部门要从体制和政策上研究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投向、投量,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在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规划布局上向县、乡倾斜,会同交通、广电、电力、通信等部门对县、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予以安排。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编制《秦皇岛市城乡总体规划》,并加强对《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与新民居建设规划的指导。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城镇体系建设和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管与服务。环保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农村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并指导基层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务、交通、教育、卫生、民政、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旅游、公安、金融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营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环境。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在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国发【20xx】8号)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从20xx年起,市、县区财政每年按上年财政收入的1%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县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服务项目建设和统筹城乡试点及工作经费支出;县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及工作经费支出;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在农村立项的水、电、路、气、通信、文体、教育、卫生、绿化、环保等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投入的70%投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低于此投向和投量比例的,各级财政不得拨付资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确保国家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组建市、县(区)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要广泛运用市场机制,引导战略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事业建设。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促进“三化联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政府职能向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资源向社会资本转变、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入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市、县区政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要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促进人口的集聚和合理、有序流动,凡已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具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父母、子女,自愿在城区落户的,均准予落户。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及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体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实现城乡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推进城乡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要围绕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创新耕地保护和村庄土地整治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市场流转形式,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或“小产权房”建设。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用途。要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

(五)加大服务力量整合力度。整合领导、部门、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把新农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分别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之城为目标,以富民美村为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标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注重长效,做到沿城、沿路、沿景区“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抓好以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办社会事业、共推村庄建设、共育文明村风、共促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民居、新设施、新环境建设。新民居建设要着力搞好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布局、开展村庄整理与宅基地置换、完善农村新民居公共服务工作。新设施建设要整体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农民安全饮水、农村电气化、乡村连锁超市、广播电视通信“村村通”和宽带进村入户等工程配套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新环境建设要由示范村整治向整乡镇连片整治推进,全面提高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垃圾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处理水平,使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6

市长温和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及2016年工作简要回顾

2012年以来,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政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主动适应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及挑战,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务实创新,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质量向好、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经济发展增势明显。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促转型,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由2011年的82.4亿元、5.3亿元、49.3亿元、35.7亿元和303.7万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21.2亿元、7.6亿元、102亿元、66.7亿元和8060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7.9%、7.4%、15.7%、13.2%和92.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2180元和12731元,年均增长10.5%和8.8%;粮食总产最高年份达到57亿斤。共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62个,总投资99.6亿元,已完成投资70亿元,建成投产42个。个体工商户突破1.9万户,中小企业达到2513户。三次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33:32:35优化为30:32:38。2015年,县域经济实力综合排名位列全省第15位,在2011年的基础上提升了7位。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五年来,我们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围绕“1城10镇64社区”建设布局,夯实基础,填补功能,全力打造宜居城市、美丽乡村。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拆除违法建设4.7万平方米。改造城区“五纵七横”道路5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909基杆,栽植树木74.2万株,铺设“三供两治”管网178公里。饶讷公路、绕城公路、公铁立交桥、人民广场、中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完成智慧城市一期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全面物联,城市管理工作在全省县级中名列前茅。坚持市场化运营,采取PPP模式和特许经营方式,将环卫事业委托给桑德公司,城区清雪机械化率达到100%,垃圾日产日清,基本实现了整洁、靓丽、和谐的目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发乡镇房地产项目31个,创建省级生态村99个,乡村风貌明显改观。

民生福祉持续增加。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兜底水平,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普遍增强。共组织实施民生实事84件。教育、卫生、社保就业三项重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42.8%。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512万元,农村妇女创业贷款1.46亿元,建成创业孵化基地7个,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金足额发放率100%;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年最高支付限额、城乡低保及五保待遇标准均得到大幅提高。为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发放护理补贴420万元。完成建筑节能改造78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8568户,治理老旧散楼210栋;建设廉租房324套、公租房1883套,发放租赁补贴2068万元。创建省级示范小区3个、齐市级7个。新建及改扩建爱民、雨亭等社区办公场所,建成省级农村标准化社区77个。我市连续四年进入全省民生工作十强县行列,被评为首批国家职成教育示范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电商进农村示范县、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和文化先进县。

2016年,我们抢抓发展新机遇,培植发展新动能,创新举措,扬长补短,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大指标中,除全口径财政收入受重点企业税收短收及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同比下降15.3%以外,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

第一,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重点推进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2个,总投资41.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0个、新建项目12个,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投产17个。引进外资2项,到位资金1.02亿美元。开展定点、定位、定向招商,举办了黑龙江讷河农产品(北京)推介招商会,跟踪洽谈项目13个。

第二,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加强政银企合作,为企业协调助保金贷款3940万元。拓宽融资渠道,恒阳牛业在A股主板即将上市,黑土王酒业、斯达特兽药等4家企业在北方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我市与哈尔滨银行签署了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讷河市企业家协会,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省级认证。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缴税金同比分别增长28%、22.1%和32.3%。

第三,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减”措施,新建绿色高标准示范基地18.1万亩,绿色有机及地理标识达到66个。建成覆盖70万亩耕地的农业物联网,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建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建成种(养)加销一体化合作社15家。争取“两牛一猪”项目资金4.1亿元,新建年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0个、3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10个,畜牧总产值达到32.9亿元。兴旺灌区工程完成投资2489万元,新增旱改水面积3万亩。植树造林7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4%。购进大型农机具133台套,新增作业能力40万亩。投资1.36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土地整治项目2个,建成生态高标准农田15.1万亩。

第四,第三产业活力增强。兴旺鄂温克民族风情园项目完成一期工程。举办鄂温克民族风情游暨“瑟宾节”活动,直接拉动消费近200万元。投资2000万元的玛瑙石旅游文化产业园已入驻商户28家。新增限上企业3户,发展专业电子商务企业15户,线上销售额实现1.5亿元。投资3.5亿元的农机物流大市场开工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21.8亿元和185.5亿元,同比增长3.3%和15.7%。邮电通信、仓储物流、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快速发展,个体工商业户新增4200户,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3.6亿元,增长6.6%。

第五,公用设施不断完善。新建、维修城区巷道1.7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12基杆,铺设排水管线2300米,清掏检查井、沉泥井3013座。完成老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新建日处理2万吨高标准污水处理厂1座。规范各类牌匾620块,清理店外经营480处。开展“五整治一创建”专项行动,清理乱堆乱放3700处、僵尸车100余辆。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3576万元,硬化农村道路15.1万平方米。落实环境整治项目10个,关停污染企业12户,迁出水源地保护区内企业3户。

第六,民生保障扎实有效。除火车站站前广场改扩建因齐加铁路工程资金不到位影响房屋征收进程、城南新区扩容增径工程因省电力部门未批复资金而延期外,年初确定的17件民生实事完成15件。投入585万元帮助4.3万城乡弱势群体办理了医疗保险,发放养老金2.2亿元、低保金8945万元、高龄补贴674.9万元。改造棚户区325户、农村危房3847户、老旧小区4个、低温楼24栋,治理老旧楼41栋,完成公租房结转工程570套。整合脱贫攻坚专项资金1085万元,为精准扶贫对象二次补偿报销医药费367万元,实现脱贫5692人。新建维修中小学实训楼、教学楼和食宿楼10栋,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6所。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站点100个、中心村文化广场18个,荣获齐市体彩杯少年速滑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上三级交办案件办结率达100%,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九年达到100%。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消除各类隐患310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保障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第七,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主动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3件、政协委员提案63件,办复率100%。全面完成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调整规范工作,确认行政权力3519项,责任事项3529项。实施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比例达到80.8%;完善政府投资评审制度,审核项目110个,核减资金2698万元;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节约资金1098万元。在各乡镇建立了“廉政食堂”,公务接待频次平均减少40%,招待费总额下降55%,“吃喝风”得到有效遏制。开展落实“两个责任”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活动,严查作风建设问题和违纪行为,推动了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统计、物价、档案、残联、气象、移民、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场县共建、国防动员、拥军优属、民兵预备役和防灾减灾等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与支持,凝聚了历届班子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讷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讷河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传统思维下形成的固定发展模式尚未完全打破,尤其是农业发展理念滞后,缺乏市场意识,生产经营粗放,产业化水平不高,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农产品量大链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必须继续冲破观念束缚,在改革中激发前进动力,在创新中解决历史难题,推动讷河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二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供给比重过大,占据终端市场的高附加值产品少,食品工业产能利用率低,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少有效支撑,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压力。我们必须坚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综合效益为导向抓投资,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抓产业,加快发展进程。三是经济结构支持财政收入能力不高,经济发展未能使财政收入有较为合理的增长,政府可用财力有限,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弱。我们必须以促进原有项目投产达产、新上创收型项目为重点,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增加财政收入。四是工农业生产融资渠道狭窄,符合政策的抵押物较少,市本级平台融资担保能力弱,金融机构贷款大多投放到粮食仓储环节,创造财富的生产主体普遍缺乏资金支持。我们必须面向资本市场,借势借力,打造基金池,为发展产业、壮大财源、增加收入提供资金保障。五是有些部门和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能力不强,存在因循守旧、本领恐慌、责任缺失和纪律松弛等问题;个别干部还有破坏发展环境、乱作为等现象。我们必须把树立市场思维、加强执行力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功,注重素质提升,强化纪律约束,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抓落实的能力。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及2017年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加快产业融合、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期。我们既面临经济下行、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也面临活力释放、动力增强的发展机遇,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各位代表!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奋发图强,就一定能够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锁定目标、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只要我们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就一定能够开创讷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战略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继续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市、产业富民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力做好“三篇文章”,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城乡发展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

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深化各项改革,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潜能,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到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9亿元,年均增长7%;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1亿元,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4亿元,年均增长10%。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做强农业,做大工业,做优第三产业。到2021年,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共生配套的企业及合作社群体,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29:33:38,确立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新型城镇化格局初步形成。围绕“1城10镇64社区”空间布局规划,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步伐,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强化重点产业支撑,促进土地集约、要素集中、人口集聚。到2021年,城镇化率达到51%。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年均增长3%;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万元GDP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指标。

——人民生活得到更大改善。逐步完善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社会管理井然有序。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分别增长6%。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也是承前启后、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将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以坚定的意志、创新的理念、进取的精神、超常的举措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预期指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亿元,可比口径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3亿元,增长1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换动能,释放活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作为核心动力,着力育产业、增效益、提质量、创品牌,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一是聚焦产业建设,加快转型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智能农业装备等科技应用力度,组建智慧农业公司,引入欧盟认证标准,形成农产品生产全程可控可追溯完整链条。启动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规模流转,建成“土地银行”,与农村新型经营组织建立协作联盟,从单一粮食作物种植向粮豆薯、中草药种植方向推进,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优、调绿、调强。同时要积极扶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增种(养)、储、加、销一体化合作社16家。在肉产业上,利用良种补贴、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和股权投资等方式,确保3万头肉牛、3万头泌乳牛两个养殖基地项目5月份开工,全力推进恒阳肠衣扩能增产,今年要新上26条生产线,产能达到10亿米,恒阳综合保税库项目尽早落地,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畜牧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要达到36%以上。在薯产业上,推动马铃薯全粉加工及种薯研发等项目加快建设。采取PPP模式,在饶讷线布局建设大型气调库3座,提高马铃薯及蔬菜保鲜能力。在豆产业上,谋划引进大豆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推动淼源公司尽快投产,支持笙得利公司和福兴粮油公司扩建大豆粉出口加工项目,加速大豆产业链的生成。同时,要推进资源转化,谋划引进玉米全产业链项目,全力支持30万吨食用酒精生产项目、甜玉米粒及蔬菜加工项目、包装饮用水和天然弱碱水开发项目。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打造新兴业态。要按照做好“三篇大文章”的要求,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哈工大等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加快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兼并重组、嫁接改造力度,努力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量。要以产品加工、创意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发适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小包装、高附加值产品,构建面向全国市场的特色原产地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打造“东北老三”区域品牌,从市场端引领种植、加工。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整合客运站、供销系统、邮政网点、便利店等资源,采取电商物流补贴、广告支持等方式,推动物流综合市场和覆盖乡村的电商服务站建设,形成贯穿县乡村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上行体系和电商扶贫体系。建设农机租赁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农机配置,以此为牵动,建立农业生产全链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整体重塑“瑟宾”节日内涵,策划一批休闲体育项目,推进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农景融合,借助“青山绿水、冰天雪地”,为百姓开辟“金山银山”。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合作模式,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和行业。协调金融机构培育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信贷模式和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发挥工、银、农合作平台和担保平台作用,争取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用好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及农民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撑。

三是做强基础支撑,促进特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按照保红线、保发展、保空间的要求,对优质项目优先供地。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讷谟尔河跨界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深入落实“水十条”、“土十条”、“气十条”,加强耕地、湿地、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抓好水源地污染、养殖污染、西城壕至讷谟尔河黑臭水体治理,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完成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和清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控制城乡生活源及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三减”,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分别减少1.8万吨、210吨和120吨。谋划引进秸秆产业园项目,建设能源小镇,促进秸秆回收利用。组织乡镇、村建设小型垃圾处理设施,在讷谟尔河沿线乡镇及中心村规划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在较大自然屯设立秸秆存放点。取缔中心城区燃煤小锅炉,淘汰黄标车、老旧车4897辆,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植树造林8000亩,完成长发镇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六合镇垃圾处理等4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争取早日建成部级生态城市。加快南阳河护坡工程、老莱河老莱镇直段堤防工程建设,增强防洪减灾能力。

(二)规划引领,建管并重,打造生态宜居城乡环境。按照“优化环境,完善功能,塑造特色,提升档次”的思路,围绕园林城、旅游城、生态城建设,全力打造“魅力讷河”。

一是科学规划,推动特色发展。科学编制城市中心区、重要地段控详规划和交通、供热、给排水等专项规划,加强村镇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序衔接,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大力开展保留屯规划编制,合理确定各乡镇中心村、保留村及新社区用地规模,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规范“规划竣工验收核实制度”,加大规划执法力度,预防和遏制违法建设行为发生,维护城市发展秩序。进一步加大居民小区违法建设整治力度,疏通小区防火通道,检查更换居民楼防火器材及相关消防设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采用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村庄撤并等方式,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二是精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铺设新改造道路配套排水管线2000延长米。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实施火车站、一中、二中附近地段棚户区改造2407户。对低温楼、老旧小区改造和楼体脱落治理等民生工程进行统筹考虑、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今年重点改造四方来、嘉禾、建兴等三个老旧小区。通江和雨亭两个街道各成立一家物业公司,按属地接管城区老旧散楼的全部物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争取省道绥棱至拉哈公路讷河段尽早立项。加快改造拉哈镇和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补齐发展短板。

三是精细管理,打造宜居家园。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目标,提高城乡治理能力。坚持“大城管”机制,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扩展“数字城管”系统功能,新增建筑工地、停车场地、渣土运输、超载超限、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智能管控及服务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强化环卫监管,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日常管护,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市场化、规范化和长效化进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结合脱贫攻坚工程,改造农村危房3800户。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市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风气,打造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坚持标准,兜住底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立足保基本、促和谐,保民生、促稳定,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扎实搞好教育卫生。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建续建教学楼、食宿楼6栋,改造薄弱学校4所,建设标准化学校5所,建成职教中心产教融合综合楼,完成所有中小学校旱厕改造,三年内要全部淘汰中小学小课桌、小板凳,更换具有调节功能的桌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逐步推动“六三”向“五四”过渡的学制改革,为学生中考打好基础。稳步发展高中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启动新一中建设。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试行初中毕业年级与高职预科班混编,让初中毕业孩子应学尽学。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探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以开展比赛的方式,推进足球、武术、国学进校园,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中小学及幼儿园安全隐患“台帐制”工程,强化校车安全管理,严厉打击危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大音体美专业教师招聘力度,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建立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严肃查处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乱订教辅资料等现象,努力兴办人民满意教育。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中医药发展扶持政策,提高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比例,完成4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诊疗区建设,不断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

二是突出保障底线民生。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扩面续保,建立全民参保信息数据库。扩大城乡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增列群众欢迎的医疗项目,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住院年最高支付限额。坚持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确保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做好残疾人康复及创建全国残疾预防试验区工作。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大社会救助力度,解决低保户、五保户及低收入家庭实际困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障重点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今年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是着力解决热点民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00万元,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提高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征缴水平,严厉打击恶意拖欠、过激讨薪行为,着力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加大人才开发、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人才规模、结构、素质全面提升。整合城乡自来水设施资源,整改乡镇水源地环境。力争每个乡镇建成1个幸福大院,确保农村群众住有所居。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和农村机电井通电工程。推进城区数字化缴费系统建设,便利百姓生活消费与信贷。完成公交车更新及站亭建设。

(四)健全体系,综合施治,维护和谐稳定社会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稳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

一是健全化解体系。坚持“三到位一处理”工作原则,强化工作责任制落实,重点抓好“源头稳控、接访化解、规范处理、案后疏导”四个重点环节,完善领导接访、约访、包案化解机制,做到多元化解与依法打击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维护社会和谐。

二是健全安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覆盖”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强化对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和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一般隐患整改率达到100%、较大隐患整改率达到95%,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对存在安全生产不良记录企业的监管,突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防范能力和应对水平。强化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是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依托“大数据”、“互联网+”,构建网格化、立体化防控体系,织严织密治安防控“六张网络”。坚持科技强警、信息导侦,发挥智慧公安指挥中心、城乡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城区卡口监控抓拍系统功能,进一步压缩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加强舆情引导和监控,综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特别要坚决依法打击扰乱、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医疗单位等各种破坏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

四是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按照人口基数和服务半径,对现有社区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增加公益用房面积,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民逐步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服务。创新社区服务供给方式,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规范和鼓励社区志愿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

五是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和经济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以金融、税务、价格、农业生产、工程建设、招投标、劳动用工、电子商务、交通运输、政府采购等领域为重点,建立健全负面清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同时,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继续做好统计、气象、人防、档案、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等工作。

(五)担当负责,奋力作为,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严格落实“为民、务实、清廉、高效”要求,正确履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职能,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行政,推进法治型政府建设。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在行政决策中的咨询服务作用,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决策的法律风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落实“两随机一公开”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完善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决策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

转变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实施网上审批和“一窗式”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和审批时间,降低制度易成本,让市场主体迸发新活力。推行阳光政务,充分运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政府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发挥便民服务热线功能,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创新方式,推进效能型政府建设。破除思维定势和思想桎梏,抓住想干事、敢干事两个关键点,增强政府创新创造能力。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努力提供优质、均等、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事务性管理服务市场化或社会化。抓好干部培训,强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提升政府工作专业化水平。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直通车制度。按照“放管服”要求,应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赋予乡镇政府更多的话语权。加强行政效能监察,严格行政问责,加大对、失职渎职、行政违法以及不愿担当、执行不力、为官不为等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奖优罚劣、治庸治懒,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反腐倡廉,推进廉洁型政府建设。严格执行《准则》《条例》及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抓好“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做到业务工作和廉洁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严肃查办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案件,切实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扎紧制度围栏,努力铲除滋生腐败土壤。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朝气蓬勃的从政环境。

各位代表!完成今后五年工作目标和2017年工作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勇拼搏,为创造讷河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讷河市政府2017年民生实事

1、改造火车站前、一中东侧、二中西侧三大棚户区。

2、改造四方来、嘉禾、建兴等三个老旧小区。

3、进一步加大居民小区违法建设整治力度,疏通小区防火通道,检查更换居民楼防火器材及相关消防设施。

4、完成西城壕至讷谟尔河黑臭水体治理。

5、在乡镇、村建设小型垃圾处理设施,在讷谟尔河沿线乡镇及中心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在较大自然屯建设秸秆存放点。

6、新建续建教学楼、食宿楼6栋,改造薄弱学校4所,建设标准化学校5所。

7、启动新一中建设。

8、完成所有中小学校旱厕改造。

9、完成4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诊疗区建设。

10、扩大城乡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增列群众欢迎的医疗项目,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住院年最高支付限额。

11、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12、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13、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14、完成农村机电井通电工程。

15、完成公交车更新及站亭建设。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7

在举世瞩目的胜利闭幕、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精神的热潮之际,今天我们在宁波召开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现场会,这既是落实年初“1+4”计划、以“线乱拉”治理为主题的第三季度现场会,更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精神的具体行动。今天会议主要目的是回顾交流“线乱拉”治理这一重点难点,总结分析今年来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示好的经验、做法、成果,改进存在不足,结合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全面部署下一阶段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项工作。

昨天下午,与会代表们分别参观考察了江北慈城和慈溪天元的整治现场,这两个小城镇各有特色,他们在整治过程中非常注重产业的培育和集聚,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可持续,让老百姓有获得感。相信与会代表们一定有不少感悟和收获。

我认为,今年以来,宁波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几方面特点,一是敢于担当有力度,宁波市委市政府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高度重视,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唐一军同志、市长裘东耀同志亲自过问、亲自部署,分管市长褚银良同志亲力亲为、一线指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转型发展、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二是善于攻坚有办法,针对不同的整治难题,找准方法,精准施策,走出了富有宁波特色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之路。比如像今天的会议主题一样,宁波在“线乱拉”治理方面,设立了“奖金池”,激发各个地方整治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三线搭挂”清理,加快去除存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波江北区慈城镇在面对保护与开发这个矛盾时,坚持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既把历史风貌保护下来,又不是机械地静止地保护,而是做到了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非常不容易。我认为慈城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慈城的案例已经成为英国BBC电视台在全球遴选出的18个“传承的英雄”的示范项目,也是中国大陆目前为止唯一的入选项目;三是巧于提炼有特色,宁波市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借鉴推广成果,比如慈溪市的逍林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做到了“五覆盖”,即证照登记全覆盖、安全设施全覆盖、税务管理全覆盖、劳动监管全覆盖、废料回收全覆盖,通过“五覆盖”,有效整治了“低小散”企业;奉化市的大堰镇总结出了涵盖规划、整治、乡愁、管理四方面内容的“土木三十六计”整治办法。我们很多的经验成果来自于基层,来自于老百姓,来自于一线实践,这些成果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回过头来又指导新的实践;四是勇于创新有突破,比如宁波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非常注重智慧化建设,率先应用了智慧停车APP等运用。另外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宁波也走出了路子,理清政府、社会、企业的责任边界。政府更多的是做好规划,其他很多工作实际上大量地依靠社会和企业支持。宁波通过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既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也减轻了政府压力。刚才,宁波市、萧山区、江山市、省铁塔公司、省电信公司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省通服就智慧化小城镇专题作了一个很好的宣讲,对我们下一步进一步提升整治水平有很好的帮助。另外,今天会上宣布了全省第一批通过验收的36个小城镇,并授予了匾牌,我代表省整治办代表建设厅向首批通过验收的36个小城镇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第一点意见:势头很好,坚定信心,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个简单地要做个回顾。

自去年9月底至今,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刚好一年。一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按照袁家军省长提出的“出样板、出标准、出人才、出模式”要求,处理好面子与里子、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三对关系”,高标准定位,高强度推进,基本实现了三年行动计划“抓推进、求突破”的既定目标,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治蓝图全面绘就。

全省1191个小城镇已经全面完成了规划编制和备案工作,对规划进行再审查、再完善、再提升,确保有特色、接地气、能实施。全省计划编制整治项目设计总数20175个,到目前已完成18532个,完成率达到91.9%。其中,列入2017年达标计划的443个小城镇,计划编制整治项目设计8267个,已完成8262个,可以说已基本完成。

二是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据统计,全省1191个小城镇计划实施整治项目2.41万个,已开工2.08万个,开工率86.14%;计划总投资1705亿元,已完成投资1055亿元,完成投资进度接近三分之二,61.86%。其中,全省列入2017年达标计划的443个小城镇,计划实施整治项目9851个,到目前已开工9819个,还剩下32个未开工,今年还有两个月时间,请11个设区市加强指导服务,确保今年所有项目必须开工;今年计划总投资595亿元,已完成投资505亿元,完成投资进度84.96%。

三是专项行动全面推进。

省卫计委、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经信委等省级相关部门认真地承担起牵头作用,运用现场会、推进会、月通报、双联系等各种举措,扎实推进卫生乡镇创建、道乱占治理、车乱开治理、线乱拉治理、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了新突破。卫生乡镇创建成效明显。省卫预达标乡镇和市卫乡镇数量分别增加了190个和145个,比例分别提高了约21%和16%,达到50%以上和90.07%。这项工作目前应该说是六个专项行动里最早出成效的。昨天,省卫计委主任杨敬同志作为牵头单位,专门在江山市召开现场会,全面总结、再部署全省小城镇环境整治特别是卫生乡镇创建工作。昨天我和褚银良副市长在奉化,上周我在丽水跑了庆元、松阳、遂昌、龙泉4个县,感觉现在每个乡镇的环境卫生都很干净,这主要归功于去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所取得的成绩,更可喜的是,这种干净整洁已经成为常态。“道乱占”“车乱开”由乱而治。全省2017年摸排第一阶段整治“道乱占”问题点位10.38万个,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问题点位7.11万个,已完成5.06万个。“道乱占”“车乱开”治理工作在省交通厅、省公安厅牵头下,效果明显。但关键在于后面怎样建立机制,怎样把成果常态化,否则稍一放松,就会反弹。所以我们现在推广街(路)长制,就是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巩固这些成果。“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提前完成。组织召开了全省“低小散”整治经验交流会3次。2017年计划整治提升“低小散”问题企业(作坊)11020家,已整治提升13397家,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年度整治目标任务。

四是长效管理全面加强。

大力推广嘉兴经验实行“驻镇规划师”制度,通过购买服务、社会招聘、对口合作、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等人才扎根乡镇、服务基层。目前,全省1191个小城镇中,有1113个小城镇已聘驻镇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师,平均覆盖率达93.45%,已聘专职与兼职驻镇规划师1316名。其中,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衢州、舟山6个市已实现驻镇规划师全覆盖。规划是龙头,是引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能不能可持续、能不能有活力、能不能有好的成果,规划很重要。专业的事情还是要让专业的人来干。现在已经由6个市实现驻镇规划师全覆盖,希望剩下的5个市再加快落实,争取开第四季度现场会的时实现全省全覆盖。我们还大力推广建立“街长制”,全省已有1106个乡镇、7949条道路立了街(路)长制,设立街(路)长1.26万名,覆盖率达92.86%,“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共建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形成。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有36个小城镇顺利通过年中考核,率先成为全省首批达标乡镇。今天也邀请了这些乡镇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刚才还为他们进行了授牌。应该说,这次年中考核是对各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的一次集中检验。从整治前后的对比情况来看,36个小城镇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美丽蝶变,更可喜的是美丽环境正在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同志们,美丽环境最终带动美丽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有真正的获得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这是我们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真正目的所在,所以我们既要面子又要里子,里子就是我们要发展经济,让整治可持续、有活力,让老百姓有实惠。一年来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下周,省委要召开十四届二次全会,这次全会的主题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进一步推进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省委、省政府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毫不松懈。

第二点意见:正视问题,补齐短板,着力加强“线乱拉”治理克难攻坚。

“线乱拉”治理工作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时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王辉忠同志就曾指出“空中蜘蛛网不消灭,小城镇整治就不能算成功”。所以我到建设厅工作以后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7个运营单位去上门对接,沟通协调。7个运营单位也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积极参与。面对这块“硬骨头”,各地更是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努力,成效也很明显。一是划清了政策界面,省里出了一个指导意见,11个设区市划清了责任界面,明确了具体的资金分摊比例,这个很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形成了治理模式,比如慈溪天元,慈溪天元提炼出了“线乱拉”整治十法(即共建共享法、多箱合一法、共杆共享法、合理入地法、桥架收纳法、线槽美化法、环境融入法、卡钉固定法、桥架过弄法、箱体渲染法),很有学习借鉴和推广意义;三是加快了治理进度,上次现场会后,“线乱拉”治理明显提档加速。截止10月底,列入2017年达标计划的443个小城镇,“上改下”整治完成率达75.79%,很不容易,架空线路梳理完成率达81.75%,入户线整治完成率达80.86%。最后还有几个月,希望各地包括各个运营商再加把劲,确保今年确定的443个小城镇全部完成“上改下”、架空线和入户线整治工作;四是探索了长效机制,嘉兴市开展了“线乱拉”治理长效机制省级试点。今天会上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强弱电管线建设管理的通知》,这是一个征求意见稿,主要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征求大家意见,大家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完善的要提出来,我们会积极吸纳大家的意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各地在推进“线乱拉”整治工作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融资难、协调难、推进难“三个难”。这“三个难”说明,线乱拉治理工作从全省而言,面上推进还不够平衡。最近,袁家军省长在省铁塔公司专报上,就这一问题又作了专门批示。因为,明年我们马上要迎来5G时代,各地又要大量地拉线、建铁塔,我们不能一面清,一面再乱建。所以,各地各部门、各运营商,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对待这项工作。下面我就解决“三个难”的问题、不平衡的问题,提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要认清问题在哪里。我想主要是三个问题:一是资金上的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好资金哪里来的问题。从面上看,资金仍是首要问题。尽管“线乱拉”治理前期已经形成了“省、属地、运营单位”共同出资的共识,总体明确了治理资金分摊模式。但具体到每个小城镇、每个运营商、每个具体项目,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落实不下去,甚至出现资金到位的情况下,项目因为计划报批问题卡住导致无法实施。所以说有些工作问题,既有地方党委政府的问题,也有各大运营商的问题。我想,双方都要负起各自责任,该政府承担的政府就要担当起来,该运营商承担的就得运营商承担,共同研究解决好出资问题。在这方面,省电力公司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他们积极向北京总部争取对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支持,计划3年安排90亿元资金,明年将投入40亿元。另外,华数公司、长城宽带也都安排了专项资金。今年还有几个月时间,希望其他运营商向他们学习,抓紧向各自总部报告,争取明年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浙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二是技术上的问题——要进一步解决好当前怎么治的问题。“线乱拉”治理牵涉面广、技术标准多,再加上5G时代即将到来,通信技术标准升级换代需求十分迫切,这样就造成既要解决好当前的治理问题,又要考虑到日后的升级需要,治理的技术难度和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刚才交流发言的省铁塔公司,去年G20期间在杭州萧山机场周边实施了“塔乱建”治理,又按照互联网大会要求对乌镇主会场周边的铁塔进行了全面清理,消除了视觉污染,成效明显。省铁塔公司还未雨绸缪,专门向省政府提出了5G时代到来以后如何避免“塔乱建”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三是管理上的问题——进一步解决好以后怎么管的问题。很多地方的长效管理没有落到实处,政府该管的没有管,企业该遵守的没有遵守,导致边治理边反弹,个别地方“线乱拉”增速甚至超过治理进展,增量比存量还快,我们怎么治?这里还在治理这里增量比存量还快,说明我们政府没管,运营单位没计划好。今天运营商都在,这件事情我还要再说两句。过去我们都把地面作为资源,这些年来我们认识到空中也是资源。线拉来拉去,既占用了空中资源,又造成了空中秩序混乱,接下去5G时代到来以后,绝不能再出现一边治理一边又乱拉乱建的现象。在治理存量的同时,如何控增量已经成为推进“线乱拉”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今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治存量,明年要转到治存量和控增量并举的阶段。

第二,要掌握存量怎么治。治好存量仍然是当前线乱拉治理的首要任务。一要围绕目标快速治。从进度来看,“线乱拉”治理进展总体偏慢,有可能成为制约小城镇年底考核达标的重要制约因素。各地要以列入今年达标计划的443个小城镇为重点,逐个排摸,找准原因,分类施策,加快进度。各大运营商也要主动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确保到年底,整体形象进度达到40%以上,乡镇之间及至所辖行政村之间架空线路治理进度达到60%以上。二要把握方法科学治。线乱拉治理投入大、协调难,要善于探索,把握规律,科学推进,力争用最低的投入成本获取最大的治理效益。省整治办已经按照不同类别乡镇、不同等级道路分类制定了不同整治要求,但有些地方对“线乱拉”治理的具体要求和技术方法把握不够,一味地实行地埋式“上改下”。实际上,那种认为“线乱拉”治理就是要“上改下”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刚才寿剑刚局长就跟我谈了一个观点,我认为完全正确。“线乱拉”治理并不是说要落地,有些地方要落地,有些地方把线理整齐也是一道景。发达国家也不是全部“上改下”,也没必要全部上改下。各地要认真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做法,灵活运用贴墙走线、檐下或檐上走线、店招广告后走线、地埋敷设、桥架走线等各种方式方法,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线乱拉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解决“空中蜘蛛网”,彻底根除线乱拉的乱象。三要提前谋划有效治。前几天,省电力公司积极主动,提前排出了2018年小城镇电力管线治理项目库,11个设区市要抓紧跟各市的电力部门做好对接。各地要立即行动,提前谋划,及早摸排确定明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需要实施的“线乱拉”治理项目,及时与相关运营商沟通协调;各大运营商也要早计划、早安排,尽快将政府确定实施的整治项目列入2018年项目库,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三,要懂得增量怎么控。总的思路,是从规划、建设、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管控。规划方面,要做到有规可循。乡镇在编制或修编总体规划时,要将各类管线纳入规划内容,在征求有关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强弱电管线建设的布局要求和强制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各运营单位和管线基础设施权属单位要按照规划要求,以乡镇为单位编制管线建设实施方案,报当地乡镇(街道)政府批准同意,作为日后管线建设活动遵循的主要依据。建设方面,要做到有证可查。根据《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开展管线建设活动的,要向当地城市、县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或当地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符合相关条件的,还应当按规定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在乡、村庄规划区内开展管线建设活动的,要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要做到有证可查。管理方面,要做到有人可管。各地要加强对小城镇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的管控,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管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同时,要把“线乱拉”长效管理纳入乡镇“四个平台”建设的综合执法平台,加强对小城镇管线建设的日常巡查,发动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参与监督,重点查处违规架设、胡乱附挂、私拉乱接和影响乡容镇貌、城镇秩序的各类管线建设行为,努力实现“线乱拉”日常管理和综合执法的全覆盖。

第四,要看清路子怎么走。互联连通未来,行稳方能致远。线乱拉治理不仅是一贴解决当下“空中蜘蛛网”问题的药方子,更是一把迈进新时代、开启新未来的金钥匙。一要大力推进统筹化治理,因地制宜建立管线基础设施运维模式,鼓励全县域委托1家单位负责日常运维,最好1家,原则上不宜超过3家。传输线缆和入户线缆权属单位要健全线缆运维模式,鼓励对所属线缆实行全县域统一运维,实现智能化、一体化监控。萧山的做法我们大家可以学习。二要大力推进标准化治理。线乱拉的表象是管线乱拉乱挂,根源在于管线规划建设的不规范和管理的缺失。要加快建立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各运营单位参与的项目建设组织机制,规范项目规划、立项、建设、验收、投产等建设程序,实现日常巡检、维护、抢修等标准化运维,努力实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施工、标准化运维。我厅已与省铁塔公司共同开展5G时代铁塔建设与城镇风貌相协调的相关技术导则编制工作,主要就是为了解决5G到来以后今后的塔到底怎么建的问题。编制完成后会尽快下发给你们,作为指导下一步工作的一个技术依据。三要大力推进智慧化治理,在线乱拉治理、危旧房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等各项工作,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领域,要积极应用各类智能手段,全面拥抱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推进智慧城管等智慧化建设,努力打造智慧小城镇。

第三点意见:鼓足干劲,全力冲刺,确保圆满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年度目标任务。

刚刚胜利闭幕的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就小城镇而言,不平衡首先就是指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少小城镇既不如村,更不如城,成为突出短板;不充分就体现在小城镇在联结城乡发展中的战略节点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满足小城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够充分。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矛盾提出新要求。下一阶段,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整治工作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全局中来思考,放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中来衡量,放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来落实,进一步贯彻落实车俊书记8月4号全省大会上提出的“五个必须”和袁家军省长“四个出”的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力打好年度“收官战”。

(一)树立目标导向,全力确保“全年红”。

今年是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岁末将至,各地要充分利用好最后几个月的时间,确保首战告捷。一要冲刺年度目标。今年总的目标任务还是“两个30%”。第一个30%,就是指要有30%以上的小城镇考核达标。各地要加强调查摸排,哪些可以达标、哪些相对滞后,做到心中有数。要对标考核要求,全力以赴冲刺。要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对确实无法按时验收的,要及时调整批次;第二个30%,就是指项目投资进度要完成30%以上。从全省面上情况来看,这个目标已经完成。但从每个乡镇情况来看,还有不少乡镇进度落后。要把握有利时机,加快进度,确保每个乡镇的总体形象进度都达到30%以上。二要完成专项目标。6个专项行动都有各自的年度目标任务,各地要按照既定目标,加快推进,确保完成。三要对标考核要求。首批达标乡镇要抓好反馈问题整改,加强长效管理,巩固整治成效。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学习借鉴,重点抓好年底考核乡镇的整治工作,力争考核达标。第二批我们初步考虑在1月份组织考核验收。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在整治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底线思维,全域要求。消灭脏乱差是整治工作的底线,每个小城镇建成区全域范围都要实现干净、整齐、有序,绝不能把落脚点放到几条街道、几个节点、几个项目上。要通过整治,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把握客观规律,找准方法提水平。

一要善于探索。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各地围绕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比如在组织实施上,循因施策,实行了创建制、销号制、项目制;在项目建设上,采取EPC等模式,既有效解决筹资难问题,又大大缩短项目周期;在督查推动上,运用暗访、约谈、通报、交叉督查等各种措施,纵深推进工作;还有针对具体问题创新方法的,比如丽水和慈溪天元采用集“路灯、视频监控、微信发射器、充电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路灯杆,平湖运用智能井盖规范管线建设管理,这些做法都十分有效。下一步要继续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整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善于总结。毛泽东曾经说过,“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各地要坚持深入基层,及时发现工作一线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深入总结,精辟提炼,示范推广。像前面提到的奉化大堰镇土木三十六计,衢江区实行的“十全十美”制度发动群众共建,浦江县提出的线乱拉治理20字战法,还有街长制、驻镇规划师制度等等,都是在基层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出来的,朗朗上口,易于推广,真正做到了好听、好懂、好使。三是善于推广。要不断组织各个层面的现场推进会、点评会、大比武,加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让好制度、好方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全面提升。

(三)强化组织推动,聚焦问题促整治。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领导,压实责任,毫不松懈,持续推进。一要强化保障。特别是资金问题,各县(市、区)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一方面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增发政府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要开展设计方案比较、砍掉“搭车”项目、优化整治方式等多种措施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算大帐、算长远账、算综合账,要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来优化发展环境,腾出发展空间,才能筑巢引得金凤来,不断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二要强化督导。各地要综合运用动态量化考核、交叉督查、暗访约谈、月度通报、新闻曝光等措施,做到以督促改、名督实导。对排名靠后、落实不力的地区,敢于采用媒体曝光、领导约谈等做法,营造高压态势。目前,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大家要充分依托这个平台,加强综合研判,及时发现落后,倒逼进度。三要强化合力。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各级各部门在小城镇这个平台相互配合、互促共进、合力推进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治危拆违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推动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发展环境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以环境卫生、容貌秩序治理为抓手,以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四级联动、三级管理,坚持综合治理与产业园区发展、城市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与创建卫生城镇、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家庭建设有机结合,通过五年治理,实现全市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改善。

(二)基本原则。

1.抢抓机遇,有力推进。抓住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增长的机遇,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逐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和群众愿望。

2.统筹安排,标本兼治。坚持规划先导,注重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功能设施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注重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专项治理与长效治理、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高素质相结合,推动综合治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区别城市、乡镇、村庄等层面,富有实效、特色鲜明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重点推进城镇、公路沿线、旅游干线等区域的环境治理工作,以线带面逐步深入。

4.以人为本,共享成果。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素质,发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大力解决城乡环境中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城乡公共服务能力,使各阶层人民群众共享治理成果。

二、工作目标

2013年。80%以上的村庄达到“四化”要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8%以上,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环境噪声全面达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率达20%,特别增强污水、垃圾等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回收利用水平。

2014年。巩固并增强在城镇空气、环境噪声、水质、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治理能力。进一步开展农村风貌塑造,完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广电和商业设施,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015年。继续增强对污水、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健全分类回收机制,提高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风貌塑造,实现城镇和乡村容貌整洁、特色鲜明。实现“十二五”总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治理“五乱”。

“五乱”治理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通过集中治理,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形象。

1.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在中心城区、县城推行数字化城管,实现环境治理无盲区。坚持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重点治理城镇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和公路(水路、铁路)、河道沿线环境,清除卫生死角。坚持在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前后组织集中行动,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

2.维护公共秩序。进一步做好集贸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市场使用率,搞好市场周边环境治理,取缔占道经营的固定摊点、流动商贩,查处店外经营、露天烧烤等行为。加强街巷临时摊点摊位管理,实行定人定点定时经营,谁经营谁负责环境卫生。制定公园广场的管理标准,落实管理责任。加强洗车场、维修站、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管理。

3.确保道路畅通。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和改善公路通行环境,科学合理分流城市过境车辆。加大对乱停乱放的治理力度,规范车辆停放制度。加强停车场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停车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加强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建设,加大对摩托车、出租车、货运车等车辆整治力度,取缔各种非法营运车辆。

4.养护市政设施。大力改造市政道路,及时维修、消除破损的市政道路,到2015年底,实现中心城区和各县城道路全部黑化,乡镇道路全部硬化。加强亮化工作,实施好主干道、旅游景点和重点街道路灯亮化和建筑物光彩项目。加大园林景观投入,2015年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各项指标要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处公共绿地和公共健身场所。

5.创建文明工地。建立完善文明施工管理标准,落实建设工地出入口硬化和冲洗设备,健全保洁、工地围挡、施工降尘、运输车辆清洗、监控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实行建设砂石、渣土规范处置保证金制度和运输核准制度,砂石、渣土运输规范化率达到98%以上,杜绝施工现场噪音扰民。2015年中心城区、县城建筑工地要全面运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治理的监管效率。

6.规范户外广告。建立户外广告抄告制度,增设公共张贴栏,严厉打击乱粘乱贴行为,确保广告张贴规范。完善城区户外广告审批制度,提高设置广告标准,大型户外广告要实行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联合审批。城区不再新增屋顶广告,破损和到期的屋顶广告要全部拆除。

(二)治理大气环境。

开展扬尘治理,加大建筑工地、市政工地、拆迁(待建)工地监管力度,加大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挡降土整治,进一步规范施工现场防尘措施,强力推进施工工地标准化管理。加大道路冲洗除尘力度,推广使用粉尘抑制剂,确保城区道路、主要出入口道路无扬尘。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中心城区在年7月底前完成,区县在2015年底前完成。开展秸秆禁烧,成立联合执法队伍。积极开展规范化、文明化执法活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三)治理水域环境。

大力实施河道全程截污,按照“城乡一体、全域截污、多措并举、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全市河流、沟渠排污口治理;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调配工程。深化河湖治理,加快东坡湖治理,推进通惠河治理,加强区县水环境治理,确保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较上年明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率达20%。

(四)强化设施建设。

强化城乡治污基础设施规划,加快城乡环卫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卫设备配置,夯实治理基础。

1.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完成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中心城区、各县城要根据城市发展水平,规划设置农贸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已建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应进入城镇总体规划。加强公共厕所建设,主要街道两侧及市场、公园和旅游景点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置节约型公共厕所。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各区县要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

2.加强环卫设备配置。根据实际需要,配足垃圾收集筒(箱)和垃圾收集、转运车辆等环卫设备。

3.加大园林绿化力度。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强对绿化设施的清洗、维护管理,努力打造“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园林绿化项目,加快实施四个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建设,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充分呈现单位、小区内部的绿化设施。实施“屋顶增绿”工程,号召市民充分利用居住空间,在阳台、楼顶广泛开展绿化活动,丰富绿化层次感。实施绿化示范工程,实施“两宋荣光”眉州大道绿化示范工程,全面提升绿化景观水平。启动全市健康绿道建设规划,建成城区100公里的城市健康绿道系统。各县城建成区整体绿化覆盖率不低于25%,绿地率不低于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乡镇绿地比例按中心镇镇区12%、一般镇镇区10%建设,规模一般不小于2.5公顷。

(五)突出风貌塑造。

按照“四注重、四提升”、“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风貌塑造。

1.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城市、县城、乡镇、村庄现实情况,对在建和拟建项目严格执行风貌塑造规划。坚持原址保留、适度发展、引导迁建等整体规划策略,科学设计项目,合理选择投入方式,避免建设浪费。

2.整治建筑立面。突出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的主干道、主要街区,全面整治街道建筑外墙立面、交通路口、广告、店招店牌、地名牌、指路标志牌等,规范设置防护栏、雨棚,拆除违章搭建,拆墙透绿,做到立面清洁卫生、色彩相对统一和风貌总体协调。市、区县规划部门对所有新报建项目建筑物造型、立面效果等严格审批,不符合规划的,不予审批。

3.打造特色街区。中心城区继续抓好十条示范街的打造,各县城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打造一至两条示范街道。通过路面铺设、完善路灯设施、提高绿化面积、规范店招店牌和灯箱广告等,凸显地方特色。

4.完善公益设施。规范建设城镇给排水、电力、照明、电信、人防等公共设施的管线,定期维护,保持完好、整洁。架空线缆和杆架按照规划逐步改造入地埋设或者采取隐蔽措施。规范利用城镇空间设置的导向牌、指路标志牌和区域地图等标识牌,合理布局,保持整洁、醒目和完好;按相关标准设置门面匾额、街道里巷牌、门牌、楼房栋号。道路两旁或者公共场所设置的体育锻炼器械、报刊亭等设施保持整洁美观,确保使用安全。城镇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上设置的各种井盖齐备、正位。

5.规范小区管理。禁止在建筑物屋顶加层或搭建各种棚屋,不得擅自增建临时设施。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应保持完好;空调挂机、门窗防护栏及外表面挂设的线缆应统一设计、规范布置;不得擅自破墙开店或改变原有建筑性质,不得擅自在建筑外墙或构筑物外表面设置广告、灯箱或其他附着物。墙壁面保持无污损或砖石脱落现象,墙面玻璃和玻璃幕墙应保持完整,外墙色彩、材质,门窗尺寸和造型风格等应当相互协调;门牌号、标识牌等其他墙面附属物应悬挂端正、布置整齐、无破损现象。

6.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开拓性地塑造各具浓郁地方文化和鲜明个性的城乡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区、文化古迹、广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园、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商场、医院、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地方容貌标准,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注重风貌设计,提升单体建筑品位,塑造城市形象。规范设置城镇雕塑和各种街景小品,保持整洁、完好。

(六)抓好示范带动。

打造治理工作先进典型,作为提升城乡品牌形象和发展实力的重要抓手,促进全市治理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继续推进“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以全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命名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市年度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的4个示范镇和45个示范村建设,争创优秀示范工程。积极申报新的“五十百千示范工程”,争取档次有提高,数量有增长。

(七)加强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保持新闻媒体、网络常态化宣传。丰富社会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板报、专栏、标语、宣传车、专题片、公益广告、文艺表演等形式对环境治理知识、重要意义、工作动态等进行广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挖掘一批典型,宣传我市各级各部门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推进城乡结合部治理工作的情况,积极宣传报道一批在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中涌现出的环卫工人、城管、公安、交通、街道办事处、社区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积极发动群众为治理工作建言献策,把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与行政单位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

(八)狠抓制度建设。

进一步明确区县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强化区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从市到区县、到乡镇、到村组,都要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实行环境治理“十佳、较差”乡镇考评制度,每季度评选“十佳、较差”乡镇,对评选出的十佳乡镇每个奖励5万元。严格实施“一次提醒、二次曝光、三次问责”制度、约谈制度、意见征询制度、暗访提醒曝光及问责制度、区县交叉暗访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门前三包、院内四自”等制度,确保全市环境治理扎实有力推进。创新自治机制,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治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头,严格对照任务抓落实。主体责任部门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求明晰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主动作为、相互协调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治理成效。

(二)明确工作方法。要充分发挥群众在治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群众参与考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制,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注重提升市(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卫生习惯的养成。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问题库”,把问题整改情况和群众对治理工作的知晓率、满意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三)强化队伍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管理队伍、执法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建设,要配备好管理人员,努力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执法水平。要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准入与执业的管理。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管理与保洁分离、聘用专业保洁公司、建立竞争机制等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四)加强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费、设施建设经费、设备配置经费及其他治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并且要逐年增加投入,确保治理工作正常开展。要积极向上汇报,争取省上更多的资金补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参与治理的合力。

上一篇: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社区低保整治排查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