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08:20:01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1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总结交流节能减排工作经验,动员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促进中央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对这项工作,淑和同志将做全面部署。这里,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节能减排是关系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全球环境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节能减排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总理也明确要求:“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下真功夫,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向人民的庄严承诺”。今年,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

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从中央企业情况看,虽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源消耗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所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二、中央企业要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骨干和中坚,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为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一)节能减排是中央企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消耗水平是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职工素质的综合反映。节能排减不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节能方面看,能源资源是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材料和生产条件,煤炭成本在中央企业五大发电集团总成本的比重高达60%左右,燃油成本在三大航空集团总成本的比重已经超过40%。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从减排方面看,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将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中对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中央企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石油石化、煤炭、化工、冶金、电力、运输、建材等领域,大多居于行业排头兵的位置,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目前,中央企业几乎控制了我国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发电量占全国的一半,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5%左右。尽管中央企业总体能耗低于全国水平,在冶金、电力、化工等领域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居于行业领先水平,有的企业甚至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面很大。从行业看,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能源消耗占全国的5.8%,冶金企业占全国的2.9%,在其他行业中,中央企业的能源消耗也占有一定比重。从企业看,纳入国家重点监控的千家企业中,中央企业有近230家,“十一五”期间承诺节能*多万吨标煤,占千家企业节能总量的近四分之一。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十一五”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中央企业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技术、人才、装备、管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节能减排装备制造方面,中央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全社会节能减排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东方电气和哈电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占到全国市场的70%,设备性能将直接影响到其他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一重、二重、西电集团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所提供的装备设备直接影响这些行业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水平。建材行业中水泥、玻璃等高耗能产品的技术设计、设备制造,安装以及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和设备,相当一部分集中在中央建材企业。节能投资公司,建筑研究院,建筑设计院等在能效管理、节能示范工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央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重要的引领地位。在国家认定的449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中,中央企业有91家,占20%。中央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人员达到27.6万人。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流程,提升装备水平,通过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突破升级和积极推广应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中央企业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

(四)中央企业要做节能减排工作的表率。

节能减排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争做节能减排工作的表率。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中央领导明确指出:“中央企业不仅仅是一般的企业,而且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体现国家意志的企业”。中央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增强盈利能力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在实现自身发展、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高度,带头模范遵守国家节能减排等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好转等方面的表率和带动作用,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确保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一项艰巨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以高度的责任感,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确保按时、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目标。

中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最基本的目标,必须确保如期完成。各企业要按照这一目标进行分解落实,石油石化、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交通运输七个重点行业,要力争到2009年末提前完成上述目标。纳入国家重点监控的中央企业,必须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节能*多万吨标煤的承诺,为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基础。国资委确定的重点企业,要努力实现各项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力争三分之一以上的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体系。

按照《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国资委将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加大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工作力度,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各企业要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引导,把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下属企业,层层抓落实,建立从公司管理层到一线员工、从集团公司到基层岗位的责任体系,并严格奖惩,形成“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的工作机制。

(三)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关键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以节能减排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突出创新,强化管理。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减排为重点,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艺和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搞好综合利用,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大研发投入和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要进一步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加强能源定额、计量和统计管理,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的对标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领导,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

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企业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一定要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近期效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把节能减排融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和日常经营活动之中。要切实把节能减排的理念、目标和要求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方针、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成为每一个员工的信念和行动。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2

一、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对新上项目做好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关预防。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同时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焦炭、化工、造纸、食品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抢抓机遇,发展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做大做强服务经济,培育壮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尽快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在农村发展户用沼气,推广省柴节能灶。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重点抓好工业、建筑、交通、机关等领域的节能。下大力气抓好我市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石化、造纸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建筑节能方面,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运用新技术予以节能改造。广泛利用太阳能,发挥我市海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广海水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采用新型墙材和节能建材;交通领域,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限制高油耗、高污染汽车发展,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体系,推广汽车排放的欧ⅲ、欧ⅳ标准,提升奥帆赛承办城市的环保要求;机关发挥表率作用。党政机关应率先垂范,带头更换节能灯,优先采购绿色节能环保产品,节约电、油、水、纸,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锋。另外,应注意推进零售业节能降耗,重点是大型超市百货,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6度以上,推广环保型购物袋。

三、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引导督促全市110户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编制,完善节能管理制度。着力抓好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削减so2排放总量,推广华电集团青岛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海水脱硫经验。进一步治理水污染,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严格治理监控超标排放的污染企业,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

四、构建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节能减排技术服务机构作用,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攻关,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流程,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循环高效利用。

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再循环原则(3r原则)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创建一批清洁生产或环境友好型企业。建成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城市,构建“点、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体系。

六、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健全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逐级分解工作任务和目标责任。建立完善节能减排工作评价考核制度,把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生产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内容。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辖区的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企业节能减排的主体地位和责任,落实目标责任。

同时,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宣传

教育。形成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合力。形成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027-04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高效节能产业、先进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节能环保服务产业。近年来,宁波市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工作部署。并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12〕147号)和《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近年来,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得到了很好的推进。

一、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特点

2009-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2009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为708.69亿元,2011年已经跃上1000亿元台阶,总产值为1066.86亿元。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平稳,国内外市场小幅拓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区域和行业特征显现。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111.59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新产品产值295.36亿元,同比增长22.64%;工业增加值190.45亿,同比增长8.19%。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同比增长3.78%;出口交货产值211.68亿元,同比增长22.64%;利润总额57.01亿元,同比增长26.05%。

总体来看,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产业发展平稳,市场小幅拓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111.59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4.56%,占全市战略新兴产业产值比例由2012年的32.96%提到了33.64%。工业销售产值1076.81亿元,产销率达96.87%,其中,出口交货值为211.68亿元,占销售产值的19.66%,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销售情况良好,相比2012年,国内外销售市场均有一定拓宽。

2.效益不断提高,发展趋势良好。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工业增加值达190.4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8.19%,高于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产业的利润总额为57.01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26.05%,在主营业务成本的占比为6.13%较2012年的5.02%提高了1.11%。产业的利税总额为103.65亿元,较2012年同比增长了17.82%。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成本费用控制得当,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3.投资进展良好,项目顺利推进。2013年宁波市“战新办”认定的节能环保产业在建项目237个,涉及8个小类行业。计划投资总额177.36亿,当年完成投资74.79亿,占投资总额的42.2%,累计完成投资总额的67.2%。2013年完成投资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3.9%。投资占比前三位的行业,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工业气体液体循环综合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分别为25.90%、19.30%、13.57%。

4.科技投入增加,产品创新提升。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和购置技术成果费用不断增加,全年科技创新总投入18.23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1.92%,同比增长10.25%,其中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7.88亿元,购置技术成果费0.35亿元,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年新产品产值295.36亿,同比增长22.64%,新产品开发能力不断提升。

5.产业分布广泛,行业特征明显。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分布广泛,但也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高效节能家电企业主要分布在慈溪市、余姚市和杭州湾新区,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和余姚市,高效节能通用设备企业主要分布在鄞州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大榭开发区、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市各县市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差距较大,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北仑区和余姚市的节能环保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均超过了100亿元,合计达870多亿元,占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78.27%。象山县和保税区节能环保产业工业总产值的同比增速超过了10%,发展势头强劲。

2013年,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1111.59亿元的总产值中,高效节能产业占了43.72%,高效节能产业不仅产值大发展势头好,相关系数较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占了工业总产值的38.83%,但它是节能环保三大类产业中增速最慢的一类产业,相关系数均较小。先进环保产业的产值257.1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45%,虽然是产值占比最小的产业,但相关系数很大,和2012年相比产值成倍增长,是三大类行业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

二、宁波节能环保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1.技术突破。2013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立项项目和工业重点、市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30余项。对照《节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已有10余项实现了技术突破并逐步产业化,同时开展20余项行动计划以外的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突破。

2.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引进国家、省市层面的高端技术人才许晓雄、陈光明、等6人,其中省1人,引进包括国际应用能源、环保、节能玻璃材料等在内的创新团队4支。

3.平台建设。在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智能家电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至2013年已建成了2个部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宁波市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8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2013年建成了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并在镇海成立了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在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这些平台的积极建设,为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4.产业基地、专业园和示范点建设。依托宁波节能环保现有产业园,已经建立宁波万华循环经济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园,宁波低碳绿色化工示范园、宁波节能环保及新型建材园等。根据《甬新领办〔2013〕2号》文件,2013年,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的宁波市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专业园通过了审批。

5.重点企业培育。2013年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认定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公牛集团有限公司、韩点集团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为“810实力工程”企业。认定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瑞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波杰森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为宁波市高成长企业。

6.重点项目推进。2013年,宁波市有237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建设实施。其中,6个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为2013年度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总投资4.35亿元,4个部级专项项目,总投资3.01亿元。

三、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1.统筹规划不够,缺少优势基地。全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以自发性发展为主的态势,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布局的优势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不能向优势地区集中并进行科学配置。

2.企业结构不合理,缺少龙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不多,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产品结构不完善,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水平低,企业结构存在“小而散”现象。

3.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技术。多数节能环保企业科研、设计力量仍比较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相当部分节能环保技术未能及时转化。节能环保产业缺乏有市场竞争性的自主创新技术,关键和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区域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产业整体价值链层次偏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和产品研发等能力较弱,相当部分关键技术与装备还依赖进口。

4.政策机制不完善,缺少健全的服务体系。能源资源价格和环保收费政策不健全,税收优惠激励力度有限,有关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尚未建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环保基础设施和脱硫装置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仍需广泛推广;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较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污染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四、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1.加大技术突破,强化提升动力。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为目标,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进一步梳理凝练行业发展技术瓶颈,通过设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开展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继续扶持企业设立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等,强化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力争在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先进环保保护设备等领域实现10项左右关键技术突破。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水平。继续依托国家、省“”、宁波“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海外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政策,重点在高效电光源、高效余热余能利用与节能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技术、污泥脱水与处理技术、先进环保设备与药剂制造技术等领域,构建培养节能环保领域创新团队3~4支,引进国家、浙江省“”入选人才3~5人,宁波市“3315计划”入选人才10人。

3.深化平台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注重公共服务与技术研发两类平台建设。依托节能环保领域专家团队、优秀节能机构,提升市级节能环保产业服务平台服务水平,跟踪产业发展中对技术、政策、交流、培训、评估等各方面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依托浙江大学及在甬相关高校、研究院所,联合节能环保领域重点骨干企业及六大行业协会,组建宁波市能源清洁利用与节能技术产学院创新联盟,建立市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4.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遵循“统筹联动、合力发展,优化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快宁波市节能家电与节能灯具制造基地建设进程;遵循“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的原则,推进宁波低碳绿色化工专业园与宁波市节能环保研发服务园建设;遵循“注重生态、持续发展”原则,扶持鄞州开诚餐厨垃圾、北仑大宗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余姚废旧塑料加工三个示范点规模化发展。

5.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深入贯彻实施“810实力工程”、“高成长企业”、“科技领航计划”,通过技术提升、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等措施,力争形成节能环保领域产值上30亿龙头企业5家以上,产值超1亿元骨干企业50家以上,强化品牌建设。并发展一批潜力大、初创型企业,呈现企业分层次的梯级发展模式。并重点围绕“高效电光源与节能灯具、高效节能家电、高效节能通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环境保护设备与药剂、高效节能输配电等6大领域选择50余家企业,通过跟踪、咨询、诊断、分析、技术引进等手段,加大动态跟踪与指导,不断提升竞争实力,引领产业良性发展。

6.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建立市节能环保产业项目2014年投资推进计划,通过信息通报、督查协调、考核评价等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列入计划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节能环保产业在建、拟建重点项目70项以上,力争实现年度投资超过100亿元。开展对列入计划的5000万以上项目的竣工认定,落实奖励和退税政策。鼓励项目的谋划生成,对3亿元以上的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实行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在项目谋划、签约、审批、开工、竣工等各个环节给予帮助。

7.实施行业运行监测,跟踪产业发展。加强对行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系统,及时产业相关信息,夯实信息统计与分析基础,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加大产业调研,建立重点企业的联系渠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信息来源,跟踪产业的发展。

8.完善认定办法,加快园区建设。充分认识节能环保产业的特殊性,通过完善、改进和创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认定和管理办法,大力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业园及示范点的建设,提升一批专业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并购、合作等手段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主体快速壮大发展,最终培育出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9.做精服务业,促进持续发展。开展“节能环保服务技术水平专项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几个发展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的节能环保服务机构。通过加强管理和引导,选拔优秀机构,并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免费为其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节能服务机构在合同能源/环境管理、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能效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产业链,使节能环保服务队伍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力量,促进宁波市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Yukiko Fukasaku: Energy and environment policy integration, Energy Policy, Vol.23 (1995), p.1063-1076

[2] Jun Dong,? Yong Chi and Daoan Zou etc.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assessment of waste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 Mode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Applied Energy, Vol.114 (2014)

[3] Miao Chang,? Lijuan Peng,?Shiwen Wang.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Vol.2 (2008)

[4] Boqiang Lin,?Houyin Long. How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in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Policy (2014)

[5] Ted J. Lawrence,?George P. Robinson. Reckoning perverse outcomes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policies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6] Boqiang Lin,? Lisha Yang. The potential estima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energy conservation on thermal power industry. Energy Policy, Vol.62 (2013)

基金项目: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宁波市节环保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作者简介:徐婷(1994-),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刘春香(1977-),女,湖南衡阳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朱丽媛(1989-),女,安徽安庆人,浙江万里学院2013级物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供应链管理。

(浙江万里学院 商学院)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4

1.1预防为主、科学规划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必须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其中要重点加强预防,立足于长远,从整体利益出发,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企业必须在履行国家环境政策、制度与方针的基础上,分析企业自身特点,设定一个环保发展计划,这其中既包括近期计划又包括未来5~10年的长远规划,长远规划中应该覆盖未来环保工作目标、技术水准、人员素质以及关键项目等多项内容,以及资金投入计划,年度、季度计划等等。并这一长远计划的实施途径给出科学合理的说明与论证,这样才能保证环保工作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方针地循序渐进式地进行。

1.2加大审核与监督力度

按照国家的规定,企业中一些上规模的经济项目要同对应的环保项目同步建立并实施,然而,对于一些小型项目则忽视了这一问题,这不利于企业环保工作的长期开展,对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2.1做好污染核算分析与审计工作

明确污染的关键环节,重点针对这些环节采取措施,拒绝使用高污染、高能耗型材料,转向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切实从源头上做好污染防治与环保工作。

1.2.2提出使用闭录循环生产工艺。

这也是现阶段最佳的环保工艺技术,不仅能够节省原料,同时也有效控制了污染,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1.2.3优选适应性的环保工艺和技术。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产品类型、经济实力、国家政策规定等来选择适应性的环保技术或工艺,本着低投资、高效、节能的原则展开生产。

2创建合理的考核监督制度

健全完善的指标考核机制是对企业环保工作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必须形成健全的环保指标,并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检查、监督等方法来促进环保工作的科学有序地开展。

2.1制定科学的污染控制指标

企业环保指标的制定要重点覆盖以下方面:污物排放量指标、污染物处理率、污染物排放浓度、生产设备的环保标准、资源的利用率。其中企业排污总量要控制在国家环保规定的标准,集团分支企业排污总量则要在企业排污总量之内。其中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指标则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项目、发展情况等来确定,具体从以下方面来确定:水体循环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率、工业三废的再利用率等等,进行全面考虑、综合衡量。

2.2加强环保考核管理

必须切实按照环保指标来进行环保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环保考核指标的制定更有意义。可以说环保工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他需要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间自上而下的通力合作,同时需要制度的约束与监督,而且要尊重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有目标、有层次地贯彻执行,实现环保考核的目标。

2.2.1做好环保部门的考核。

企业环保考核工作的开展应该自上而下、分层进行,也就是要先从专属职能部门入手,只有环保专业职能部门的工作达标,才能确保其他部门、责任人的工作达标。

2.2.2在做好环保职能部门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考核

形成从部门到车间再到班组的责任人环保工作考核与监督,使各方责任人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意识,自觉带动部门员工开展环保工作。

2.2.3将环保考核纳入奖惩机制。

为了达到环保激励的效果,企业应该加强环保考核奖惩管理,使企业各部门、各个岗位员工都形成积极的责任意识,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环保工作,能够切实履行各项规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扩大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环保工作环境。

3扩大宣传、强化思想教育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是企业的行为,更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意识,而且企业环保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面向社会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重点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积极利用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一些制度、措施,设定企业无烟日、关灯一小时等节能环保工作项目,或者通过其他类型的大型活动,例如:文艺演出、电视演讲、环保正文、板报橱窗宣传等等来进行宣传教育,积极弘扬企业自身的环保文化,打造出一条合理的环保工作道路。

4结语

新时期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既需要技术的支持、有需要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影响,只有这样创造积极的环保工作效果。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5

众所周知,印染行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染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但印染行业同样是水耗、能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行业。据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印染废水排放量占全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67‰同时,根据诸多媒体报道,由2005年至今,因能耗、环保问题被关掉的小印染企业已成百上千家,印染行业在今天正接受着最严峻的环保挑战,行业未来形势也显得扑朔迷离。

面对挑战,印染行业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全国印染行业环保年会的适时召开,给行业企业增添了莫大的信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在会上坚定地指出,在纺织印染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并不意味着增加企业负担,也不是要企业关门,而是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所面临的又一次良好机遇。

大会总结了近年来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先进经验,公布了第一批共35项中国印染节能减排先进技术,授予了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企业“节能减排优秀企业”称号,以求通过对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经验做法的推广、交流和借鉴,增加企业的发展信心,扎实地推荐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这也为行业健康、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一条阳光通路。

企业吃了定心丸

在国家高度重视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形势下,印染行业中一度风声鹤唳,不少人都认为印染企业尤其是中小印染企业,要么关门,要么就是负担太过加重,企业发展步履维艰,一股浮躁、坐立不安的情绪在行业油然而生。也正基于此,本次环保年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格外高涨,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也都格外重视,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相关专业协会的领导,常州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各地纺织印染企业、大专院校、纺织设备生产企业、染料助剂企业、环保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环保年会全面分析了印染行业节能减排所面临的形势,参会人士一致认为,严峻形势是不容回避的,这也就更加要求印染行业不能再走单纯靠增加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型发展老路,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针对行业的不安情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指出,行业潜力巨大,前景诱人,纺织企业不要盲目悲观,要克服浮躁情绪,正确认识当前的印染行业形势,只要扎实地研究每一道工艺,在每一个细节下工夫,节能减排一定能产生效益。许坤元强调,企业要认识到节能减排不是负担,通过节能减排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在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我国纺织品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学习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扭转企业认为节能减排投入大、成本高、积极性不高的被动局面,对节能减排投入产出要有新的认识,看到行业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信心和执行力。

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有关领导也就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和政策建议做了发言。来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印染、环保、助剂企业的负责人和各位参会代表就有关节能减排的技术、工艺、设备、管理和标准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和技术交流。 会后,企业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政府和行业组织领导的政策和形势分析,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并表示一定会加强意思,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直面严峻现实。

尽管通过会议交流,行业人士增添了发展信心,明确认识到,印染行业未来潜力巨大,前景依旧利好。但专业人士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并为印染企业

敲响了警钟。

如何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纺织印染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需要调整,但如何调整?低档产品的生存空间有多大?小型企业面对严峻的环保要求如何生存?这是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分析,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必然台阶,是印染行业次重新“洗牌”。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奚旦立就此分析认为:我国印染行业集中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5省,印染总量约占90%有余,局部地区印染行业过于密集,如某地4平方公里范围内有40家印染企业,某地区每天排放近100万吨印染废水,成为世界之最,一个镇每天排放12万吨印染废水。这些地区都是有传统、纺织基础良好、人才、市场、原料、交通发达地区,这种产业“板块”具有极大优势,但对环境是一严峻考验,这些地区有经济实力,环保技术相对较好,但是总量过大,可能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必须执行更严格环保标准。在产品升级、产业调整过程中,淘汰部分排污大、产品技术落后、竞争能力差的企业,是必然趋势。

大会上,奚旦立等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印染行业分化、重整是必然,这也将使我国印染行业踏上个新的台阶。对于实力强、领导有远见的企业,加强环保意识,提前开发节能、减排、废水处理后回用、高附加值新产品等技术,在这一调整过程将可能有较大发展,那些不重视环保,靠偷排获取利润的必将被淘汰。

再造阳光通路

专家指出,我国印染行业水耗、能耗较高,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低档产品多,对印染废水处理的投入较低,另外就是纺织印染工艺相对落后,环保管理更为落后。印染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势在必行,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事实上,早在环保年会召开之前,就节能减排问题,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比如,成立“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以印染为主的纺织产业中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开展纺织工业环保方面的技术指导、经验交流、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这为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保持行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还制定了系列标准、规范,编制了“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纺织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印染废水设计规范”(国家环保总局)、“印染废水回用标准”等制修订工作,这些都有利于总结经验,规范环保工作有序发展。同时,协会还开展行业节能减排情况调研,考察了解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现状、当前推动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国家制定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指导性意见和印染行业市场准入门槛等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对于今后的行业发展问题,印染协会领导指出,“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淘汰低档产品:研发高效、节水、节能新设备.开发并推广应用节能、节水、降耗印染加工实用新技术.采用高效、环保、安全和符合生态纺织品生产要求的染化料和助剂。据介绍,为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协会将联合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推广一系列先进技术,促进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交流,为印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提供基础和保障。这也就有了环保年会上35项印染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目录的出台和大力表彰4家先进企业的举措。

在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经验的同时,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也呼吁广大印染企业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工作,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走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的企业发展之路。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6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把节能工作和减排工作一起来研究部署,有利于提高会议实效。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节能减排工作要求,回顾总结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09年任务,确保今年节能减排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刚才,市节能办和市减排办分别通报了全市节能和减排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有关部门和单位作了发言。希望各部门、各单位继续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互相支持、共同提高,推动全市节能减排水平的整体提升。苏利冕同志代表市政府与有关单位签订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书,大家要不折不扣抓好工作责任的分解落实。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年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去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要求,广泛发动、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任务。预计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5%左右(含*钢铁能耗),如剔除*钢铁因素,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达7.4%,值得充分肯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和15.8%,减排工作已经完成了“十一五”总体目标任务的60%。总之,去年节能减排工作成绩是明显的,工作是认真负责的,是尽了最大努力的。从工作角度看,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抓责任落实促节能减排工作。在充分协调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政府、企业双主体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的责任制和县(市)区的责任制,明确了各地各部门和有关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所承担的具体职责和任务,细化了各项保障措施,完善了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和考核制度,确保了节能减排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考核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意识,强化了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考核激励。去年,我们与重点用能企业签订了年度节能目标责任书,扩充了考核对象、严格了奖惩措施,并在全省率先进行单位产品能耗对标考核。减排工作围绕重点污染企业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主体责任,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是以抓重点整治促节能减排工作。去年,我们狠抓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整治,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水平。一是立足于重点企业整治。广大企业高度自觉,围绕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推广和使用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立足于重点行业整治。去年,全市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4.32万千瓦,小锅炉314座、不并网柴油机组21.45千瓦,顺利通过了国家考核组检查。研究制定了《*市高耗能产业差别电价实施意见》,有力地推进了落后产能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全市累计有400多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鄞州区开展了铸造行业落后产能整治淘汰专项行动,有159家中小铸造企业签订协议,其中126家规模小、难以达到环保标准的主要生产铸件企业主动选择关闭转产,退出铸造行业,实现节能8万吨标准煤以上,这种行业整治的“鄞州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三是立足于重点区域整治。市级7个重点环境整治区域已经全部确定整治方案,其中慈溪市宗汉街道、新浦镇铜冶炼和*国家高新区梅墟工业区加工区的污染整治通过了验收,镇海片临港工业、后海塘海铁联运物流园区以及北仑片临港工业废气区污染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作为首批整治重点的*望春工业园区和*化学工业区通过了省级验收。

三是以抓项目建设促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了全市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市电厂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镇海电厂4台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已建成并保持2台机组正常运行,国华电厂、乌沙山电厂脱硫设施与主体工程等也同步投入运行。全市区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累计建成污水集中处理厂22座,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07万吨/日,其中生活污水处理总能力88.5万吨/日。加大节能项目鼓励扶持力度,去年共确定市级重点节能改造项目70个,总投资达2.2亿元,年可节能7万吨标准煤。切实加大了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广力度,其中推广节能灯119万只,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灯推广任务,年可节电8600万度。

四是以抓执法管理促节能减排工作。紧密结合节能减排工作实际,努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了新上项目环境评价制度和能耗审计评价制度,把住新上项目的准入关。二是切实加强重点企业监管。市级以上重点排污单位已初步建成“三量”管理台帐和污染物排放信息系统,其中所有污水集中处理厂和35吨以上锅炉形成了月排污报告制度。强化了对全市330家年能耗3000吨以上标煤重点企业的监管,实施“月度能源利用情况”报告制度,加大了节能监测和能源审计工作力度。如北仑区通过能源审计,全面推进节能解决方案的落实,其中仅亚洲浆纸一家企业通过锅炉改造和余热回收等,节能就达2000吨标煤。组织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对全市243家重点监管企业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结合各类评优评先和上市核查,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三是有效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扎实开展了“绿剑”等系列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通过联合执法、专项督察、综合惩治等形式,全市各地共出动执法人员25500多人次,检查企业8600多家次,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行为案件1644起,媒体曝光20起,始终保持了高压态势。开展了夏季空调温度设置情况突击检查和能效标识执法专项检查,加大了执法的处理力度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力度,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是以抓宣传教育促节能减排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形成了“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把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大力形成人人促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一是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迅速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自觉程度大大增强,都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实施了节能减排的各项规定和制度,积极带动全市上下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风气。组织节能宣传“四进”(进工厂、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宣传活动。二是全社会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举报环境方面的问题占到30%以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全社会合力监管节能减排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以“节能减排为荣,以不节能减排为耻”的社会导向进一步形成。广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更多的企业把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安全、节能环保、依法纳税、产品安全、社会信用、爱心慈善等作为企业的形象和品牌来塑造,尤其是在全社会中树立节能环保的企业形象。三是各大系统形成了共同宣传节能减排的合力。去年,各大新闻媒体做了大量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拍摄了《节能*》专题宣传片,开辟了节能专刊。教育系统等部门围绕自身职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此外,还开通了节能公共技术服务网,举办了中国*节能产品技术博览会暨*市节能成果展,形成了节能减排的广泛共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解决,尤其是节能减排的自觉性还要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十一五”总体目标的完成相当严峻,重点工程建设尤其是系统投运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节能减排的检测体系、载体创新、有效解决问题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狠抓落实,确保今年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完成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关键之年。上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明确了今年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任务,其中万元GDP能耗同口径下降4%(含*钢铁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和4%。我们要确保今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同时,要根据今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努力探索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节能减排工作的体制机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着重要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第一,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来落实。必须狠抓“三项指标下降,一个体制机制建立”这一总体目标要求的分解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严肃性,始终作为硬任务来完成。尤其要把这个任务迅速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落实到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乡镇、各个企业。在具体落实中,要善于做好思想工作,形成广泛共识。一是要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企业减负的关系。各地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是硬任务,根本不可能减负,只能不断加压。在应对危机中,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企业基层一线,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节能减排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硬指标和硬任务,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二是要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扩大投资的关系。各地各部门必须把好新上项目的“准入关”,千万不能有节能减排可以“松一松、放一放”的念头,要认真细致地做好能评和环评,避免产生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消除思想障碍,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好,为完成预定目标任务奠定扎实基础。

第二,继续把重点整治作为节能减排的突破口来抓。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整治提升,确保取得实效。一是要扎实开展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和规范性制度检查。硬任务要有硬手段,要认真学习借鉴安全生产整治和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检查发现问题后,要重点督办,限期整改,确保整改到位;如果限时整改通不过,就要采取关停等强制措施。要把专项检查、经常性检查和重点督办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工作水平。节能监管的法律依据不多,但是可采用的社会手段较多。一旦发现企业节能工作整改不到位,可以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开通报,促使企业整改。还可以通过评先评优、申报各类优惠政策等综合手段,并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结合起来,切实把排污量大、节能差距大的企业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要结合专项检查和规范性检查,积极引导部分企业逐步建立对标考核制度。二是要认真学习推广鄞州区铸造行业整治的经验和做法。各地要针对整个区域污染高、排放大、环境影响重的行业,认真学习借鉴鄞州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对策举措,确保重点行业整治取得实效。三是要继续推进重点区域整治。要以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为载体,狠抓第二批7个重点区域环境污染整治。要努力巩固已经验收通过的慈溪市宗汉街道、新浦镇和*国家高新区梅墟工业区的污染整治成果,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要以规划方案为先导、以包干督查为手段,扎实推进其他5个重点区域的污染整治工作,力争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中全面完成镇海、北仑的临港工业废气污染整治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功能区的污染整治工作要和建设工作双向推进,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在节能减排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以抓投运促实效为基点,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要把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建设与投运紧密结合起来,只抓建设不抓投运不是对老百姓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站在以保障投运提高节能减排实效的角度出发,狠抓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取得实效,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一是要围绕投运加快现有工程设施建设。努力加快现有污水集中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防止出现“有厂无网”的情况,确保余姚、奉化、象山、宁海等城区污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年内建成投运。加快镇海电厂脱硫专用烟囱建设,确保年内4台脱硫设施全部投运。抓好中华纸业、镇海炼化、光耀热电等6家单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外脱硫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余姚、象山、北仑等地垃圾焚烧场建设。抓紧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规划方案,做好协调沟通,加快开工实施,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二是要狠抓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运。市级有关部门要对投运工程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价,逐步建立结果的公开公布制度,确保取得实效。三是要进一步统筹完善建设项目规划。防止搞重复建设,不搞小而全,要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统筹,合理布局,完善政策,抓好落实。四是要扎实推进综合性污水处理厂和专项污水处理厂建设。尤其是北仑和镇海,有些特种污水处理厂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水平,不要出现“家家都有污水处理厂,家家都达不到规模效益”的状况。如化学污水处理可以探索建规模的专业污水处理厂的办法来解决,采用一些特殊的处理办法,努力形成统一规划建设,提高规模运营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和重复建设。此外,要大力宣传增值税转型对推动节能减排建设的有利机遇,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相关工作。

第四,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依法监管,逐步使监管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要立足于改革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节能减排监管的体制机制,努力在监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逐步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要继续完善新上项目管理制度。如对新上项目的环评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能评审查制度,以及各类技改项目环评和能评制度,各类标准要进一步提高。钢铁石化类等临港大工业的新上项目要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这类制度要坚定不移地明确起来、建立起来、完善起来。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企业监管制度。要努力把监管体系和监测体系落实到重点企业,确保到位。要建立健全节能监测预警预测体系,重点完善对年能耗3000吨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用能信息报送制度,形成市、县(市)区联动、全覆盖的能源监测信息系统。要以市控以上监管单位为重点,创新监管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监测,严厉查处治污设施不正常使用、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要建立全社会的公共举报制度、受理制度和处理结果报告制度。要充分运用全社会力量加强监管,对于群众举报环保等问题,要给予充分鼓励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受理后要完善处理制度,进行认真细致处理。处理结果要建立报告制度,谁举报要向谁反馈。还要分门别类建立内部通报和公开通报制度,努力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逐步提升。此外,要加强节能减排监管法制化建设,积极开展镇海区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稳步建立排污总量初始分配办法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第五,以抓统筹抓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水平。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和创新,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抓调研。要加强对规模特种污水处理厂运营体制机制、规划建设、排污权交易制度等内容开展课题调研,促进规模特种污水处理厂逐步产生规模效益。规模污水处理厂有专业、特种、综合之分,要积极研究优化规划布局,努力把各类污水处理厂纳入统一处理,提高处理水平。尤其是北仑和镇海要在这个课题研究上争取有所突破。二是要抓科研。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三是要抓突破。要立足于创新,努力从*实际出发建立起“双主体双控”指标体系,要探索在县(市)区开展试点,力争取得突破。所谓“双主体”就是市场主体和政府实体,“双控”就是对企业的对标考核和对区域的责任考核。目前,节能方面对标考核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重点行业中有60%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对标考核体系。接下来,要进一步强化探索研究,完善区域责任考核体系和企业对标考核体系,特别是重点行业的企业对标考核体系要率先建立。对于新上项目,特别是临港重化工项目,广大人民群众都非常重视,要求也非常高,必须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市节能办和减排办要广泛搜索资料,围绕钢铁、化工、电力、造纸、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每年定期公布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情况。要紧紧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新上项目的标准,严格把关,努力促使我市新上项目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已建在运营的项目,要立足于分两步走,第一步达到国家先进标准,第二步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当前,如果企业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那非常好,但是如果企业一旦低于国家标准,我们就要进行重点整治。对于各地的重点行业,要确保“十一五”结束时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敏感的几大行业要强化督促检查,努力促使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要积极开展重点县(市)区建立“双主体双控”指标体系试点,力争在“十一五”结束时,超过50%的县(市)区建立“双主体双控”指标评价体系。北仑、镇海区要率先建立这个“双主体双控”责任制。四是要抓改革。争取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要充分借助今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大力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努力在探索某些领域的难题上创造节能减排的“*解法”。对于节能减排的统计监督,必须落实到基层企业。要大力完善统计制度,努力探索有质量保障的统计监督的服务外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探索引入有资质的社会统计机构依照法律和法定程序来实施统计。各开发区(园区)和重点行业可以率先进行研究。对于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可以充分运用服务外包的办法,加强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推广使用。特别是对于某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可以服务外包给中介服务机构和专业的科技型企业来实施,政府部门着重做好考核验收工作。这种推广方法比一般的行政号召更有效。

第六,狠抓队伍作风建设。要认真结合“创建服务型机关、促进企业发展”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切实加强节能减排队伍建设,着力做好基层基础工作。一是要督促年耗能超过100万吨标准煤的县(市)区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尽快完成节能监察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节能监察监督能力。二是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园区)要建立相应的节能减排监督机构,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各个基层单位的节能减排机构可以不单独设置,但这个机构一定要有,要确保“有人管这个事,有人抓这个事”,把基层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建立相应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巡查制度。要把重点检查和平时巡查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完善制度,转变作风。

此外,我们要抓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大力推进保增促调和转型发展,努力使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地为我市节能减排提供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尤其是要把生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做大GDP这个分母,做小能耗这个分子。要积极办好“2009第二届中国(*)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争取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大力推动节能环保工作深入展开,努力加快*节能环保装备业发展。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7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年。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完善政策,普遍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大节能工作力度。一是国务院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提出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具体措施。中央政府与全国各省区市和部分重点企业签署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地区。二是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等11个行业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对部分高耗能产业执行较高电价;依法关闭了一批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淘汰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湿法窑工艺的产能大部分拆除或停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过50%,较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电解铝自焙槽已经全部淘汰。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9个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开展了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根据统计数据,2004年这1000家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为6.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3%,工业能源消费量的47%)。通过这一行动,力争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鼓励开发机动车节油技术,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清洁汽车;积极推广乙醇汽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积极推广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提高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的能源效率。

第二,围绕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环保工作。一是按照《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二是建立了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环保总局与全国各省区市和6家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消减目标责任书,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污染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和重点企业,各省区市也相继将目标分解到市、县和重点污染源。三是加强三峡库区、松花江、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渤海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首批2.3亿元污染防治资金已拨付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防治工作正稳步展开。三峡库区库底清理工作圆满完成,确保了156米蓄水后干流水质保持稳定。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严密防范海洋污染事件,着力改善渤海环境质量。四是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重点工程。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关停燃煤小机组5000万千瓦以上,每年节约能源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减排二氧化硫160万吨以上(约为全部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的目标。实行“上大”与“压小”挂钩;对上网发电企业重新排序,燃煤机组要按照供电煤耗,由低到高依次安排上网发电;完善电价形成机制,降低小火电机组的上网电价等措施。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污染处理收费,所有城镇都应开征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化,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五是连续四年在全国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自2003年开始,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司法部、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等6部门组织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6年继续推进这一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统筹安排节能和环保工作,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形式,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2006年召开了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情况,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重点是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着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广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废旧产品再利用;继续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努力增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以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2006年还出台了一些综合性措施,主要有:降低“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44项矿产品,煤炭、石油、焦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11项有色金属初级产品,30项钢铁及铁合金初级产品,以及稀土化合物、木地板、一次性筷子等其他21项“两高一资”产品,加征5%—15%的出口暂定关税。对燃煤电厂开展上大压小工作,实现节能减排和促进能源技术进步的目标等。实践表明,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在很多方面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这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企业节能环保工作总结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督促中央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企业,是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家出资企业。

第三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遵守国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依法接受国家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依法接受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国资委联系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指导监督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研究制定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意见;

(二)指导监督中央企业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统计监测和考核奖惩体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三)建立健全中央企业负责人节能减排考核奖惩制度,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四)组织或参与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专项审计,建立问责制度;

(五)组织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宣传、培训、交流。

第五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实行分类监督管理。按照企业能源消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将中央企业划分为三类(附件1)。

(一)重点类企业。主业处于石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煤炭、建材、交通运输、机械行业,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

1.年耗能超过200万吨标准煤;

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50000吨;

3.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超过5000吨。

(二)关注类企业。重点类企业之外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

1.年耗能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

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000吨以上;

3.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200吨以上。

(三)一般类企业。前两项以外的中央企业为一般类企业。

国资委对前款规定的三类企业分类实行动态监管。根据中央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并对外公布。

第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制订节能减排工作专项规划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节能减排规章制度,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第二章 节能减排工作基本要求

第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领导机构,负责本企业节能减排总体工作,研究决定节能减排重大事项,建立工作制度和例会制度。

中央企业根据分类管理的要求建立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节能减排协调、监督管理机构。

(一)重点类企业应当设置负责节能减排协调、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或者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专职负责协调、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机构,负责节能减排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关注类企业应当在有关职能部门中设置负责协调、监督管理工作的内部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三)一般类企业应当设立节能减排管理岗位,配备节能减排管理人员,负责节能减排工作的计量、统计、分析和监督检查。

第八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企业分管节能减排工作的负责人统筹组织各项节能减排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对节能减排工作负分管领导责任。

第九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节能减排考核奖惩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节能减排责任。考核结果应当作为相关领导和人员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教育培训制度,落实对企业负责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人员、节能减排重点岗位人员的培训。

第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把节能减排与企业发展战略、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有序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应当认真编制节能减排年度经费预算,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标准,依照有关政策,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第三章 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与报告制度

第十四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统计监测,提升节能减排信息化水平。

第十五条 中央企业应当加强节能减排计量、定额、统计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统计台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口径、范围、折算标准和方法对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定期收集、汇总和分析。

第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确保节能减排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企业自我检查、第三方检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多种形式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评估和核定。

第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报告制度。

中央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节能减排工作逐级汇总报告制度,并定期将本企业节能减排汇总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

重点类、关注类和一般类企业分别按季度、半年度和年度上报汇总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年度汇总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应当于次年2月28日前报送;季度报表、半年报表和总结分析报告应当于报告期满之次月20日前报送。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总结分析报告应当包括本企业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变化、节能减排管理情况、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重点类和关注类企业应当开展与同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指标的对标和分析。

第十八条 中央企业应当将本企业节能减排重要科研成果、重大违规和环保事故、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本企业及其所属企业年度考核情况等重要事项及时报告国资委。

第四章 节能减排考核

第十九条 国资委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作为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内容。

第二十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实行分类考核。重点类和关注类企业考核反映企业行业特点的综合性能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一般类企业根据行业特点确定定量或定性考核指标。

第二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当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有关政策、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节能减排水平,对照同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提出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第二十二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目标进行审核,并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中明确。

第二十三条 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目标执行情况实施动态监控。

第二十四条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按照下列程序进行考核:

(一)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末,中央企业对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查和总结分析,对本企业及其所属企业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说明,并将审查结果和分析报告报送国资委。

(二)国资委对企业报送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对于经过国家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考核和监测的企业,国资委依据节能减排主管部门审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实;对于其他企业,国资委通过审核企业节能减排总结分析报告、现场核查、委托中介机构专项审计等方式,对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确认。

(三)国资委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考核情况与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一并对外公布。

第五章 节能减排奖惩

第二十五条 中央企业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予以降级处理(附件2):

(一)节能减排数据严重不实,弄虚作假的;

(二)发生重大(含重大)以上环境责任事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节能减排重大违法违规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给予扣分处理(附件2):

(一)未完成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的;

(二)发生较大和一般环境责任事故的;

(三)被国家节能减排主管部门通报,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

第二十七条 对节能减排成效突出的中央企业,国资委授予“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奖”,并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八条 授予“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奖”的中央企业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完成与国资委签订的任期节能减排考核目标和与政府主管部门签订的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二)建立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统计监测和考核奖惩体系;

(三)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c级及以上。

(四)除符合以上三项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末,企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最好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2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内,能源利用效率、单位综合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率在中央企业居于前列;

3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期内,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推动全行业、全社会节能减排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第二十九条 国资委对节能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指环境责任事故,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定。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资委负责解释。

上一篇:企业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追赶超越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