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5 16:47:04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1

一、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健全“三化”各项制度:我矿现有三个井(区),两个五级安教室。今年以来,我矿的“三化”工作始终坚持“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格局,矿上先后下发了关于安全“三化”工作的文件,制定细化了安全“三化”的管理制度二十余项及标准和奖罚规定。明确了矿分管领导、井(区)党政主要领导、职能部室和机关包保人员的安全“三化”工作职责及连带责任,并纳入干部安全责任考核范围,确保了“三化”工作开展有制度,考核有标准,奖罚有依据。同时,我们在干部和职工中开展了学习“范”活动,将安全思想教育与安全管理、操作能力的提高融为一体。各井(区)还把各项制度和规定噴绘制成牌板挂在安教室,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并充分利用安全教育阵地,大力营造浓厚的“三化”工作宣传氛围,进一步灌输和提升职工的安全理念。对文盲和半文盲职工,我们采取签订师徒合同,开展“结对子”帮教活动,帮助文化弱势群体提高安全素质,增强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严格标准强力推进,加大“三化”督查力度 :为使安全“三化”教育培训工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大了督查力度。强力推进 安全“三化”工作 。一是坚持日常检查,随时纠偏。矿上坚持每月一次对全矿“三化”工作大检查,按照”三化”工作实施细则,逐条逐项认真对照,对检查出的低级错误,现场整改,及时纠偏;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单位,在每月的“三化”例会上进行通报。同时,矿“三化”办不定期对各井(区) 采取突击抽查,重点对班前会“六必讲”、职工学习笔记以及“五个一”、“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有力地促进了我矿的安全“三化”工作;二是坚持井(区)之间互查交流,取长补短。由矿“三化”办公室每月组织各井(区)之间相互检查,相互学习,弥补不足;三是认真执行纠察制度。矿上成立了纠察小组,重点对安监员、瓦检员的巡回图表和特殊工种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检查,矿领导及机关部室负责人下井检查,都把此项工作列为检查内容。对发现填写巡回图表存在弄虚作假现象及特殊工种不持证上岗的,一律进矿“三违”学习班学习;四是继续坚持“三化”工作奖罚制度。对查出的问题除在《“三化”工作简报》上通报批评以外,给予责任单位党政领导、责任人及机关包保人处罚。对因“三化”工作抓得不细,工作不实,受到上级检查通报批评的单位,按照矿文加倍处罚;五是建立安全“三化”工作请谈制度。对各井(区)安全“三化”工作检查中存在问题较多或未达到考核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各类评先资格。并由分管领导召集井(区)长、书记请谈,帮助分析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连续两次检查未达到考核目标,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勉;六是按照煤炭管理分公司要求,继续开展争当“本质型安全人”活动,严格对照标准、条件,不搞轮流分享,对评选出的“本质型安全人”和优秀学员进行公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每季度评选出”三化”工作先进井(区),对党政正职及机关包保组人员进行奖励。

三、从严从紧突出刚性,规范“三化”操作行为:年初,按照东辰集团XX年安全一号文要求,我们对安全“三化”工作始终抓住不放,对照”三化”工作两个实施细则的标准规范操作,重点把好“五道关”:

一是严把考试关。矿“三化”办坚持每月提前下发“考试时间安排表”,每场考试由单位主要领导组织,职工持证参考,由机关包保组人员监考阅卷。对未出勤及病事假职工,由包保组和单位主要领导,深入医院和家庭进行补考;对文盲职工采取口试,指定专人,确保参考率达到标准要求。

二是严把学习内容关。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月的学习内容由“三化”办组织机关各生产口,分专业按教学计划出题,经矿领导审签后,由“三化”办负责整理,做到学习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严把职工学习笔记和兼职教师备课笔记质量关。矿“三化”办和各单位不间断地进行检查,发现记录不规范的,督促落实整改。同时,矿上每季度评选出优秀教师备课笔记和优秀学员学习笔记,在各单位巡回展出,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是严把聘任兼职教师关。目前,全矿共聘任兼职教师23人,都是副井长以上管理人员和具有资质的工程技术人员。

五是严把贯彻规程措施关。矿“三化”办每月对各井(区)贯彻规程措施进行检查,要求贯彻人数必须与当班出勤人数、班前参加学习培训人数和互联保签名人数“四相符”;被贯彻人在记录表上必须由本人签名,确保规程贯彻的严肃性。

回顾今年以来的安全“三化”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三化”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是工作落实到位。把安全“三化”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矿和井(区)自上而下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三化”工作例会,矿“三化”办坚持每旬召开一次办公室会议,进一步细化安全教育培训任务,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布置安全“三化”工作,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由摆上位置变为摆正位置。

二是奖励落实到位。矿坚持奖罚并重,对“三化”工作表现突出的,分别给予奖励,一季度共用于”三化”工作奖励资金5600元。

三是机构落实到位。矿和井(区)分别调整充实了“三化”工作领导机构,配足配强人员和设施,两个五级安教室均配备了电化教学设施。

四是监管落实到位。矿领导分别明确矿、井(区)两级安全“三化”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使安全“三化”工作有人做,有人管,安全教育培训各项制度均做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二、创新内涵是做好“三化”工作的重要手段。

为扎实开展好安全“三化”工作,认真抓好职工的班前学习培训,努力杜绝和减少“三化”工作低级错误的出现,矿“三化”办结合本矿实际,对各井(区)安全“三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形成了本矿特点:一是坚持课后检查制度。各单位授课人每班授课后,对职工学习笔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根据职工记录情况逐人写下评语,并签名或盖章。把上级规定的每月一查制度,变为每班一查,有效地杜绝了“三化”工作的低级错误,提高了职工的学习质量;二是在各井(区)建立了“三化”工作检查记录簿,分别由机关包保组和矿“三化”办对“三化”工作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内容认真填写记录,并对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建立了班后复命记录。各井(区)每班班后会结束,由跟班队长向井(区)值班领导汇报当班安全、生产及隐患整改情况和职工联保互保执行情况,并将汇报内容记录在案;四是坚持每班班前抽问制度,在每班召开班前会之前,对已学习的内容抽问2-4名职工,以检验职工“一日一题”的学习效果,并设立“班前抽问记录簿”,记录职工抽问成绩;五是坚持自主培训。今年3月份,矿“三化”办先后对副队长以上管理人员进行了强化干部管理、转变干部作风的培训;组织副班长以上管理人员就《机电设备及管线吊挂标准》《前探梁使用标准》、《掘进前探钻孔标准》及《小眼安全管理标准》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并组织考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我矿安全生产。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2

本文论述了加快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煤炭运销管理系统的定位与功能、以及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充分说明了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在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其他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参考借鉴作用。

一、加快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新的市场机制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煤炭信息统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已成为我国煤炭工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因素。及时、全面、准确的统计信息不但是政府管理部门政府制订发展规划,宏观动态调控决策,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运销协会做好行业服务、信息服务、保护行业利益的基础;更是煤炭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煤炭企业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形成产业集中度低,生产经营条件差和所处地区偏远等特点。这些特点是煤炭行业信息建设的不利因素,制约了政府管理部门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行业的竞争能力。信息化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信息的竞争,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取得谈判或竞争的优势将是难以想象的。互联网具有不受地理因素限制的优点,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工具,可以消除煤炭行业在信息传输中的不利地位。通过互联网,企业数据可以及时上传汇总、经过分析整理的信息能够迅速的传输到企业,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有益的指导,使煤炭企业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中提高竞争优势。

目前,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煤矿仍处于人工统计汇总的阶段,加上机构不断地调整,职能不断地变换、工作人员不能相对稳定,企业的统计不全或断档,致使统计汇总口径不一、数据不全、信息滞后、信息收集效率不高、统计过程中人为失误较多等弊病。

煤炭行业信息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家和企业的都有不良后果。对于国家煤炭产销存的平衡、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的煤炭行业统计资料是政府制订发展规划、宏观动态调控决策的必需依据。对于企业,及时、准确的煤炭行业统计资料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必要信息。煤炭行业统计是国家综合统计的基础,是国家能源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统计离不开行业统计。行业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必然导致综合统计质量下降,进而导致政府和企业决策质量下降。

煤炭行业信息工作的现状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制约了煤炭企业乃至整个煤炭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煤炭行业提升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

为切实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满足煤炭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需求,实现煤炭行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的指导下,和开滦、枣庄、徐州、潞安、淮南、北京等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主要产煤省区矿务局的配合下,根据我国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研发完成的。目前正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作为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者,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面向煤炭产运需企业,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及国法家宏观调控部门,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基于整个煤炭行业的数据中心,为煤炭企业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全面、及时、准确、详实的煤炭行业信息;通过为煤炭企业贴身定制开发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以中国煤炭市场网为平台实现了企业erp,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完美结合,以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煤炭营销成本,优化销售结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利用网络技术,强化行业协作,加强行业调控力度,增强煤炭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位与功能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与网上订货系统(.cn)无缝衔接的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煤炭运销企业从计划、调度、结算、合同管理到数据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于一体的煤炭运销全程跟踪、统计、分析功能。适用于全国的煤炭产、运、需用户,国家发改委等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管理机构。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煤炭企业调运统计数据的一次录入,不仅煤炭企业可以自动完成日常统计报表等繁重工作,而且各级主管部门可以及时得到统计汇总数据,同时由于系统开发的持续性、全国开发标准和代码统一、覆盖面宽,可以使企业和主管部门随时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逐步满足行业统计信息数据的连贯性、可比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可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

(一)省局统计版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1.定位

省局统计版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面向中型与中小型煤炭生产企业及各级政府煤炭管理机构;为信息化建设要求比较高的省局提供公共信息统计解决方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在保证及时全面的收集国家所需的统计信息外,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省局的管理特点;支持多种数据库、多种操作系统应用。

2.功能

2.1数据录入及报表生成

系统可以根据煤炭生产企业日常填报的数据,自动生成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报表。

2.2数据上报

根据煤炭生产企业日常填报的数据,系统可以自动生成需上报省局的数据,并通过internet上报。

2.3省局同步汇总

各省局同步汇总所辖矿务局上传的数据,并可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改、调整、上报。

2.4全国汇总

省局上报的数据通过internet进行全国范围的汇总,煤炭工业协会可通过本系统调阅、查看各省局上报的数据。

2.5数据查询

数据将同步汇总进煤炭行业数据库,以供煤炭生产企业及各级管理部门日后根据各自权限进行查询、调阅。

(二)集团管理版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

1.定位

集团管理版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面向大中型煤炭生产企业及各级政府煤炭管理机构,特别是对信息化建设要求较高的煤炭生产企业;为大中型煤炭生产企业特别是集团型企业提供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煤炭生产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支持多种数据库、多种操作系统应用。

2.功能

集团管理版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横向划分为四个层次:客户服务、运销业务层、监督管理层、决策支持层。

2.1客户服务层:internet综合服务子系统、客户资料管理子系统、合同管理子系统

2.2运销业务层:计划管理子系统,调度管理子系统、煤矿运销子系统、结算管理子系统、统计管理子系统、办公票管理子系统、煤质管理子系统、配煤管理子系统。

2.3监督管理层:工作质量监控子系统、综合查询管理子系统、计量监控视频系统。

2.4决策支持层:综合管理子系统、市场开发管理子系统、领导决策支持子系统。

2.5其他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数据接口子系统、数据上传子系统。

四、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

1.完全依据煤炭运销企业现实需要开发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具有煤炭运销专业的业务背景,在系统开发方面首先从煤炭运销企业现实业务需求出发,同时兼顾了运销业务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之间,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统计汇总等需求,还融合了全国领先的、先进的煤炭营销管理理念。

2.在煤炭行业应用上具有较强前瞻性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在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主要产煤省区、重点矿务局的配合下进行的,能够帮助煤炭企业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行业先进水平。

3.大大简化和方便了省局和协会的行业数据汇总工作

各种版本的煤炭运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都充分体现并保证了省局和协会的数据统计要求。

煤炭运销信息管理系统兼顾了省局统计汇总的需求与煤炭企业业务流程的需要。省局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获取准确、全面的行业统计信息,是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维护行业利益的前提,因此,按照统一标准及时上传汇总信息是煤炭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政论部门为企业服务的必要手段。

4.大幅度提高二次开发的调研质量和开发效率

信息中心基于对煤炭企业业务的充分熟悉和煤炭行业信息化趋势的准确把握,能够在调研过程中准确把握企业需求,大幅度提高二次开发的调研质量和开始效率。

5.拥有稳定的、业务精通的专业开发队伍

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磨炼、信息中心已经形成拥有丰富的煤炭行业软件开发经验、业务精通的稳定的开发队伍,不仅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企业需求,进一步提高软件质量,加快开发速度,而且可以在售后服务、软件升级等多方面长期为煤炭行业服务,不会出现一般软件开发企业“交钥匙工程”的遗留问题。

6.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运销协会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煤炭信息统计汇总的标准软件或指定软件。

7.煤炭运销日常管理与订货管理系统的无缝联接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和煤炭订货合同管理系统都是煤炭行业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系统可以进行无缝联接。

8.煤炭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

煤炭运销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是煤炭运销业务信息化的基础环节,在此基础上还将开发涵盖煤炭企业各项业务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erp系统,营销分析系统,统计查询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以及财务、劳资、人事、供销、生产、基建、安全等管理信息系统。

9.为煤炭行业服务、为煤炭企业服务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信息中心是定位于推进我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性机构。信息中心不单纯以赢利为目的。能够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与各煤炭企业一起为推进我国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效益,保护行业利益而努力。

10.煤炭工业协会和运销协会的重点工作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煤炭工业 统计分析 创新思路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保障和支持,工业生产、民生生活中对于能源的以来程度越来越高,能源产业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是由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形式相结合的模式。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储量大、煤质好,我国拥有悠久的采煤和煤炭加工的历史,煤炭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正是由于煤炭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煤炭资源的行业实况必须进行检测和统计,通过统计针对性的技术参数,可以根据阶段性的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历史规律并预测煤炭行业的未来走向。同时通过对煤炭行业的企业经营实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业务分布,为下一阶段的行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对比,更加可以总结行业内的优秀生产、管理、销售和服务经验,取长补短;因此,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是一项收集历史数据、分析数据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预测未来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煤炭行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企业经营统计工作在许多人心目中还仅仅是停留在企业经验销售额报表、绩效考核报表和企业会计数据报表等等一些列的经营数据报表之中,对于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远远没有意识到。煤炭行业是一个能源行业,在我国属于垄断经营行业,半封闭化的经营环境削弱了行业内的竞争意识,缺乏竞价经营的销售压力,行业内往往在企业经营数据统计上只是对终端数据如销售总额、利润总额和绩效考核等等感兴趣,综合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对统计工作的认知。煤炭企业往往是大型国有企业,企业管理多为领导负责制。单向的管理机制使得企业统计工作往往只是停留在终端数据的统计上,责任领导关注的是煤炭企业在经营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包括全年产煤量、售煤量和利润总额等,对于统计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统计工作的细分程度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统计工作后续处理结果对于经营活动的关键性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重视。

(2)缺乏规范的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渗透到煤炭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健全的统计管理机制和规范化的统计操作技术至关重要。当前的煤炭企业管理中,统计工作更像是财务部门的额外工作,仅仅是从财务数据中挑出一部分数据最为周期性的统计数据报表。缺乏专业的统计管理任务全程跟进煤炭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没有一手的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的关键性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二、煤炭企业统计工作创新管理

针对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体制创新、思路创新和细节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工作效率。

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统计管理机制。煤炭行业是一个高度集成且功能齐全的能源行业,行业涉及煤炭的开采、储存、运输、加工、再加工、销售和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相应功能的企业群,如何针对每一类煤炭企业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的获得关键性的生产经营的统计数据,这需要在煤炭行业中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统计管理体制。首先是要明确该管理体制的目标任务,在企业的企业方针的生产经营预算中,要将统计工作放在与生产、销售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提升整个企业对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要健全统计管理的管理团队,团员挑选重视业务熟练性、统计专业背景和责任心;最后是要将统计工作细化到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流程,通过跟踪、采集和数据录入的方式,获取最为精确的一手经营数据,建立统计资料的数据库,完善数据库的自动化管理办公功能,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提升统计分析技术手段。统计工作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首当其冲是要对煤炭行业的业务熟练,这需要统计工作人员具备相当的煤炭行业从业经验,并且能够识别出煤炭行业各个技术环节的经营数据;其次是要对经营数据进行审核和挑选,经营数据的总量往往是海量的,在实际的统计工作中只能挑选出具备代表性的数据,因此对于统计人员的数据甄别能力有一定的考验;再者,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统计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统计效率和精度,这要求在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高经营信息的信息化进程,为统计工作提供便利;最后是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类处理,这需要丰富的统计分析经验和数据处理技术手段,才能保证统计分析质量。

强化统计分析的数据监督。统计数据往往是煤炭企业经营活动的直观体现,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质量要严格把关,从统计数据的收集、记录归档、数据分析、数据储存和分析报表的制定,都必须设立严格的操作规范,并通过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周期性的审查和抽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对于统计分析的管理人员要进行周期性的统计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考核,通过量化绩效考核和良性的竞争淘汰机制,确保统计分析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水平。

三、总结

煤炭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支柱产业,对于煤炭行业的信息管理对于国家战略政策安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最为信息管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是煤炭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我国煤炭行业中统计工作的现状分析开始入手,探讨了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开拓煤炭统计工作的创新思路提供了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吕红军,徐秀梅.在煤炭统计工作中创新思路求发展[J],管理创新,2010,(12).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4

一、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1.煤炭市场需求严重供大于求

煤炭企业生产缺乏总体规划,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煤炭企业对经济形势预判的敏锐性不强,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煤炭企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煤炭资源却被过度开采,造成资源浪费,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国内外经济形势一度低迷,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骤减,煤炭企业库存普遍上涨,煤炭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

2.劳动者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煤炭行业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者提出了严格要求,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低、管理水平不高、后期培养不到位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面临技术型人才缺乏和一线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困境。特别是工作在煤炭开采一线的劳动者大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握和使用比较滞后,对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相对不足。

3.市场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市场集中度不高。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煤炭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特点,企业规模生产的能力较差,缺乏整体竞争优势。其次是无序竞争严重,为了追求利润,许多小企业不惜以弱化技术保障来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煤炭资源严重浪费,产生了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同时也加剧了煤炭市场竞争度。第三是煤炭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不足。大部分煤炭企业产品单一,煤炭气化、煤炭高效洗选脱硫等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煤矸石、煤层气等综合利用率不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链的延伸。

二、煤炭企业应对严峻形式应采取的策略

1.加强产销联动,尽最大努力增加市场需要的商品煤量

加强产销联动,进一步加强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挖掘生产能力和销售工作潜力,尽最大努力增加商品煤量和煤炭销量。要充分发挥好销售工作和生产组织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贯彻“以产促销、以销保产、产销平衡”的原则,各生产单位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好原煤和精煤生产。销售部门要发挥好销售的龙头作用,巩固老用户,增加新品种,开拓新市场,使产销工作更加畅通,衔接更加紧密,实现更高水平的产销平衡。

2.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非煤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除了发展煤炭产业外,还有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金融服务板块、装备制造产业等。煤炭产业重点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电煤矿井开发优质动力煤、炼焦配煤,提高出块率。推进大精煤战略,充分发挥洗煤生产能力,增加精煤总量,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增量提质增效。煤化工产业,按照“以焦为辅、以化为主”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盈利水平。现代物流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盈利水平。金融服务板块,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资金集中度,做大资金运营平台,加快推进产融结合,加强融资担保公司运营管理,积极推进融资租赁公司组建等,扩大金融产业规模,提高盈利水平。其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合作者,引进技术、资金、人才。推进整合重组,搞好产品研发,打造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动矿山物联网项目,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

3.调整人才结构,加强煤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这是煤炭企业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严峻的形势下,要加快煤炭企业发展,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其数量和质量与企业的发展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潜力和前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相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意义重大。

加强煤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煤炭企业的多数操作员工普遍现象是人员多,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进取精神不强,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职工中掌握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成份,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作用,在队伍建设中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总结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5

主导能源结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几乎满足了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2/3,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2003年情况为例,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是16.78亿吨标准煤这样一个总量。在这个结构中,煤炭占了2/3,就是67.1%,石油占了22.7%,天然气仅占了2.8%。水和核能主要还是水能,占了7.4%。

电力、建材、冶金和化工行业四个方面,一直是我国主要耗煤大户。2003年四大行业共消耗煤炭12.8亿吨,也就是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0.5%,电力用煤是拉动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3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是16.0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4.2%。既然有一个消费的量,也有一个生产量,煤炭的消费量大约是2/3,也就是刚才所说的67.1%,而煤炭的生产数量所占的份额比较高,大约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4。

按照煤、原油、水、核能、天然气等方面计算,2003年煤炭占了74.2%,原油占了15.2%,天然气占了2.9%,水和核能占的份量是7.7%,这几个方面的数字差不太多,主要是煤炭的生产产量占了一个比较大的比重。

1990年~2003年全国煤炭产量及构成趋势图表明,最近这几年内,煤炭的产量将有比较明显的有增长。根据本世纪前二十年煤炭需求预测,我国能源需求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受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条件限制,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作为我国重要基础能源的煤炭,其需求将仍能较快的增长。2010年大约都是在18.5亿吨到19.6亿吨之间,2020年这个预测数目大约是19亿吨~24亿吨。

电力对煤炭的需求较大。2003年需求是8.5亿吨煤炭,2010年是12亿吨,2020年是14.8亿吨~16亿吨。冶金大概从2003年的1.8亿吨增加到2.25亿吨左右,第三建材方面,是1.7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1.8亿吨。化工由0.8亿吨增加到1.2亿吨~1.5亿吨。民用从0.67亿吨降到2020年0.4亿吨,其他消费现在是2.43亿吨,到2020年将下降到1.2亿吨。

供给难题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资源丰富,品种齐全。从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包括七个规划区。但资源勘探程度比较低,破坏和浪费比较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着煤炭资源的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保有储量1万亿吨,但精查储量少,截至2000年末,我国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仅为618亿吨,占资源总量的6.25%,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300亿吨左右,据估算,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将达1250亿吨。

目前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仅为45%左右,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除了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装备相对比较差,效率比较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大约有200万左右的矿工还从事手工采煤。2003年乡镇煤矿产量约占我国煤炭总量的1/3,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大中型煤矿能力总体上是不够的。2010年国有重点煤矿供应能力只有6.4亿吨,地方国有煤矿只有2.7亿吨,乡镇煤矿只有6亿吨。合计到2010年煤矿供应能力只有15.1亿吨。到2020年,国有重点煤矿的供应能力只有5.4亿吨,国有地方煤矿只有2.4亿吨,乡镇煤矿只有4.5亿吨,因此,2020年煤矿现有的供给能力只有12.3亿吨,2010年现有和在建煤矿合计是17.5亿吨,2020年预测是14.7亿吨,2010年煤炭的需求量是20.5亿吨,2020年是22亿~24亿吨,2010年供应缺口是3亿吨,到2020年预计缺少7.3亿~9.3亿吨。

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大家知道美国前四家煤炭大企业集中度占到全部的46.7%,澳大利亚前5家占了71.5%,南非前4家占了62.3%。所以中国的集中度是比较低的,2003年我国前4家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仅占14.6%,前8家仅占21.6%。

煤矿企业税负比1994年税制改革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部分煤矿生产能力下降,成本上升,富余人员、工伤抚恤人员多,转产困难,2003年煤炭行业支出的铁路建设基金约100多亿元,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地方政府接收困难。

从能源比价来看,按照同等发热量计算2002年世界主要能源市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比为51:67:77:100,而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价格比为7:49:37:100。2002年美国终端平均电价为7.07每分/Kwh,电煤成本是3.57每分,电价约为电煤成本的两倍,而同期我国电价是电煤成本的约5倍。

目前煤炭价格上涨,但煤炭企业受益很少。煤炭价格通常包括出矿价、中间价和到用户价格。煤矿计算效益的价格是出矿价。

发展战略

近几年,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跨行业、跨地区产业的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但是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因此,通过优化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才能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国务院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电联营,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煤炭骨干企业集团,结合煤炭开局,选择煤炭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作为大型的煤炭基地。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中型煤炭的技术和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现有煤矿生产能力大约为8亿吨,2010年规划生产能力将达到15亿吨,2020年将达到18亿吨。

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2003年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程度分别为81.5%和68.7%,但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为45%左右。

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生产准入门槛。目前乡镇煤矿产量仍占全国煤炭总产量1/3,都需要建立安全投入长效机制。国家继续对煤炭行业特别是煤矿安全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加大监察执法力度。规划在2010年前,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将从2003年的4.2降到1.6以下,其中大型煤矿达0.5以下,中型煤矿达1.5以下,小型煤矿较落后的矿井达到4以下。

加强煤炭开采的资源保障,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问题。中国洁净煤计划在中国包括四个方面,提高煤炭运输能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建立和完善煤矿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煤炭企业发展相关的产业,稳定煤炭进出口政策等等。

政策建议

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建议将煤炭行业划入第一产业范围,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其产业地位相适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政策,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煤炭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加快大中型煤矿建设,保障煤炭可靠供给;进一步淘汰落后的矿井,保障煤矿安全;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进一部完善政策,努力为煤炭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合理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收负担,尽快取消铁路建设基金,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支持企业处理不良资产,鼓励煤炭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稳定煤炭进出口政策。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2005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二十八)发挥中介组织作用。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中介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统计、技术服务、安全评价、市场开发、信息咨询、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咨询,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7

1)煤炭绿色开采、生态矿山建设稳步推进。煤炭行业遵循资源开采业发展规律,探索煤炭清洁生产、绿色开采、保水开采、矿井热能利用等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生态再建投入力度,矿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12年全国选煤入选原煤20.5亿t,入选率56%。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2950万kW,矸石利用折合4600万tce。煤层气抽采140亿m3,利用60亿m3,分别增加21.7%和13.2%。矿区土地修复整治率62%左右。2)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机制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先后取消了由政府主导的煤炭订货制度。二是取消了重点煤炭合同,实现了电煤价格并轨。三是炼焦煤和动力煤期货合约分别在大商所和郑商所成功上市交易,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四是建成了31个区域性的煤炭市场交易中心,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五是大型煤炭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截至2012年年底,境内外上市煤炭企业39家,直接融资1700亿元。3)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十一五”以来,全国煤矿累计提取安全生产费用2900亿元左右,煤矿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由2005年3306人降到2012年的1384人;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2.81下降到0.347,实现了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4)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十一五”以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煤炭行业对外开放领域扩宽、开放水平提高。我国由传统的煤炭出口国转为煤炭净进口国。在煤炭企业“走出去”方面,兖州煤业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开滦集团在加拿大开展煤炭资源并购投资业务;中煤装备、郑州煤机、三一重装等煤机企业的装备已出口至主要产煤国家。这些成功案例为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5)和谐矿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具有鲜明特色的矿区文化不断繁荣发展。2012年全国煤矿职工年均收入5.9万元左右,较“十一五”初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同时,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和煤炭文化建设,举行了两次“寻找感动中国矿工”活动,树立了一批感动中国煤矿的人物。举办了煤炭艺术节、全煤运动会、“乌金杯”“乌金奖”赛事等行业文体活动。目前,具有鲜明特色的矿区文化已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汇聚起了推动煤炭行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然而在中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离打造中国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整体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的要求还有距离,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短期煤炭产能建设超前与长远不足等矛盾和问题,煤炭行业、企业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

2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依然为我国的主体能源

长期以来,煤炭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依然不会改变。

2.1全球煤炭消费形势

从全球煤炭消费形势看,在过去的23年间,全球煤炭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27.38%提高到2012年的29.90%,而原油则由38.83%下降到33.11%。尽管世界各国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力求减少煤炭消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但由于煤炭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供应可靠、价格低廉等突出特点,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仍呈上升趋势。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煤炭消费看,2013年上半年,美国煤炭消费同比增长8.8%;德国、英国等欧洲部分国家煤炭进口保持增长;亚州地区印度煤炭需求继续增长;日本关闭核电机组重启煤电,燃煤需求增加,2013年前10个月进口量同比增长2%;韩国经济持续向好,煤炭进口需求强劲,前10个月进口增长4%。从全球能源资源赋存情况看,在全球已探明的化石能源中,煤炭占54.65%,远高于油气资源。特别是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和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炭仍将是人类生产生活无可替代的重要能源。

2.2我国煤炭消费形势

从我国煤炭消费形势看,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保持75%和70%左右,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煤炭需求持续大幅增加。全国煤炭产量由2002年的14.7亿t增加到2012年的36.5亿t,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76.5%和66.6%,占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7.5%和50.2%。据测算,我国煤炭生产利用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和18%,煤炭工业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能源支撑。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我国煤炭储量较为丰富,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4万亿t,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而油气等资源仅占6%左右。从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看,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建成煤炭总产能39亿t左右,国内煤炭产量占消费总量的92%以上,进口煤仅占8%左右。而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少,增产难度大,进口量逐年增加。201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28.9%。受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变化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油气资源供应风险增加。因此,现阶段我国大幅提高石油、天然气利用比重,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在较长时期内,煤炭在我国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难以替代。从可再生能源替代趋势看,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可再生能源得到较快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78亿tce,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了10.3%。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将达到15%。即使如此,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仍然较弱。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速按7%左右测算,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由1.0下降到0.5左右,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煤炭消费增速将保持在3%~4%,到2020年,全国煤炭需求总量将在48亿t左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仍占60%左右。从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看,近年来,我国先后完成了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60万t煤制烯烃、20亿m3煤制气示范工程,标志着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核准了一批大型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建设项目。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战略已经启动,必将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仍将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3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持续呈现需求低速增长,产能持续释放,进口不断增加,库存处于高位,市场总量供求平衡、相对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煤价连续下滑,行业效益下降,企业经营困难。近期,煤炭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煤炭市场价格逐渐趋稳、小幅回升。2013年前11个月,全国累计煤炭产量34.2亿t,同比增长0.35%;预计全年产量37亿t左右。累计进口煤炭2.92亿t,净进口2.85亿t,预计全年净进口3.1亿t左右。2013年11月底,全社会煤炭库存2.9亿t,连续10个月仍处高位;其中重点发电企业库存8267万t,可用21天。2013年12月4日,秦皇岛港23.027MJ/kg(5500kcal/kg)动力煤价格590元/t左右,累计回升50元/t,同比下降40元/t。2013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8.8%;企业资产负债率63.05%,同比上升2.9%;部分企业超过77%。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经营风险增大。预计2014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煤炭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个别煤种、部分时段的煤炭供应会出现稳中趋紧的情况,但全国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还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对此,全行业应准确把握形势,不能盲目乐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自2012年12月以来,为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先后出台了57号、99号、104号3个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煤炭工业的重视和支持,对全国500万煤矿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关爱,为煤炭行业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煤炭行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办57号、99号、104号文件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构建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为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支撑。为此,建议抓好“一个深化、五个推进、实现六个转变”等各方面的工作。

3.1一个深化

“一个深化”:全面深化煤炭行业改革。2012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的〔2012〕57号《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意见》,核心是取消重点合同,实现价格并轨,标志着煤炭行业结束了长期的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并行的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煤炭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宗商品,在全面市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工作,如:商品煤质量标准体系,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煤炭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建设,以及煤、油、气比价关系。分析过去,指导未来。煤炭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现代市场体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3.2五个推进

1)推进煤炭科技创新。要继续推进煤炭科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1898”重点工作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煤炭行业科技创新能力。2)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近10年来,千万吨矿井群、大型现代化煤矿、大型现代化选煤厂建设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我国煤机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煤机和洗选装备国产化水平的提高。要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别是关键部件的研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积极研发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浮选机、跳汰机等洗选加工装备,提高我国选煤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和国产化水平。3)继续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深入贯彻落实99号和104号文件精神,加快淘汰9万t以下的小煤矿,停止新建30万t和90万t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推进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促进煤炭深加工和转化,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要进一步落实“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开局,加大行业发展布局调整。坚持市场导向,打破所有制限制,推进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和煤炭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4)推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煤炭行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具有煤矿特色的矿区文化和企业文化,不断丰富煤炭行业文化内涵,促进煤炭行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力量。5)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和谐矿区建设涉及煤炭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矿区社会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煤炭企业要从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矿区社会稳定、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高度关注并积极推进和谐矿区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与地方政府做好统筹协调,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惠及矿区民生,提高煤矿职工的生活水平。

3.3实现六个转变

1)实现计划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转变。黄金10年,煤炭工业发展很快,但按完全市场化的要求,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方式,从产品到结构,计划经济色彩很浓。要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从理念上实现计划向市场转变。煤炭企业要实现由找政府向找市场转变。特别是要按照国办57号文件要求,在煤炭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2)实现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进煤矿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过程控制信息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素质,逐渐改变传统煤炭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形象。3)实现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改变长期以来煤炭行业粗放的、主要是依靠产量增加、规模扩大、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要转向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结构调整、依靠现代化管理、依靠素质提升增加效益。要从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注重用户需求、注重产品价值提升的方向发展,通过加大原煤洗选、加工、配煤等服务,将煤炭产品价值逐渐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4)实现产品从单一的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在我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出发,加快推进一批大型煤炭高效转化项目建设,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既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5)从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煤炭企业要树立煤炭安全高效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的理念,逐步做到不运原煤、不烧原煤,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煤炭;坚持按商品煤计量、按发热量计价。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使煤炭资源可靠性、价格低廉性、燃烧可洁净性都得到充分发挥。6)安全管理要从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十一五”以来,在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同时,也暴露出煤矿职业危害因素逐步增多、职工职业健康保障程度偏低、特别是矽肺病、风湿病、皮肤病等职业病高发的特点。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全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还将逐步降低。从维护广大矿工根本利益、从保护矿工生命健康权益和实现矿工幸福生活的高度出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既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煤矿安全生产努力的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围绕这一目标,煤炭行业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完全市场化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改革永无止境,创新引领未来。让我们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和煤炭工业特点的市场共赢之路。

煤炭企业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策略

2012年以来,国际经济呈现又一轮低迷,欧债危机仍在漫严,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受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下滑影响,煤炭行业10年黄金期面临终结。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浅显分析一下煤炭企业的严峻形式和相应采取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煤炭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1.煤炭市场需求严重供大于求

煤炭企业生产缺乏总体规划,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煤炭企业对经济形势预判的敏锐性不强,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煤炭企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煤炭资源却被过度开采,造成资源浪费,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国内外经济形势一度低迷,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骤减,煤炭企业库存普遍上涨,煤炭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

2.劳动者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煤炭行业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者提出了严格要求,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低、管理水平不高、后期培养不到位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面临技术型人才缺乏和一线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困境。特别是工作在煤炭开采一线的劳动者大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握和使用比较滞后,对突发事件应对的能力相对不足。

3.市场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市场集中度不高。在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煤炭企业呈现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特点,企业规模生产的能力较差,缺乏整体竞争优势。其次是无序竞争严重,为了追求利润,许多小企业不惜以弱化技术保障来降低煤炭生产成本,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煤炭资源严重浪费,产生了煤炭生产安全隐患,同时也加剧了煤炭市场竞争度。第三是煤炭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不足。大部分煤炭企业产品单一,煤炭气化、煤炭高效洗选脱硫等先进技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煤矸石、煤层气等综合利用率不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链的延伸。

二、煤炭企业应对严峻形式应采取的策略

1.加强产销联动,尽最大努力增加市场需要的商品煤量

加强产销联动,进一步加强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挖掘生产能力和销售工作潜力,尽最大努力增加商品煤量和煤炭销量。要充分发挥好销售工作和生产组织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贯彻“以产促销、以销保产、产销平衡”的原则,各生产单位要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好原煤和精煤生产。销售部门要发挥好销售的龙头作用,巩固老用户,增加新品种,开拓新市场,使产销工作更加畅通,衔接更加紧密,实现更高水平的产销平衡。

2.大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非煤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以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除了发展煤炭产业外,还有煤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金融服务板块、装备制造产业等。煤炭产业重点是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电煤矿井开发优质动力煤、炼焦配煤,提高出块率。推进大精煤战略,充分发挥洗煤生产能力,增加精煤总量,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增量提质增效。煤化工产业,按照“以焦为辅、以化为主”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推进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盈利水平。现代物流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物流产业结构,创新商业运营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盈利水平。金融服务板块,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资金集中度,做大资金运营平台,加快推进产融结合,加强融资担保公司运营管理,积极推进融资租赁公司组建等,扩大金融产业规模,提高盈利水平。其他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合作者,引进技术、资金、人才。推进整合重组,搞好产品研发,打造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动矿山物联网项目,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市场。

3.调整人才结构,加强煤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这是煤炭企业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严峻的形势下,要加快煤炭企业发展,关键在于提高生产力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其数量和质量与企业的发展成正比,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潜力和前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相当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意义重大。

加强煤炭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煤炭企业的多数操作员工普遍现象是人员多,文化程度低,综合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进取精神不强,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煤炭企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才作为职工中掌握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成份,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可以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对科技知识的传播作用,在队伍建设中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之所以会陷入到严峻的形式,首先是经济危机的冲击,还有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转变,这些客观的因素导致社会对于煤炭的需求量降低,致使煤炭企业供过于求,资金周转困难。其次是传统的煤炭企业的营销模式,需要我们的煤炭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将新的人才和技术带到生产营销中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波动。只有这样,煤炭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开采.1991年

上一篇:餐饮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锻炼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