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3 10:23:52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1

支教组的工作是我队的中心工作,现在我就谈谈我对支教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后的结果。

一、积极完善前期准备工作。在三下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我们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前期的准备工作,力求完善各项筹备事项,保证三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支教组方面,我从考试周开始前就带领着支教小组组员们着手准备课表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各科任老师的教案编写还有一系列的试讲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支教工作执行的风险与难度。

二、追求创新,致力于校师生三者共赢。在本次支教活动中,我们组致力于激发队员的创新精神,培养和锻炼队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为当地学校及学生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我和组员们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理念的支教活动,例如班主任竞选、综合活动课以及记忆课程的开展。从最初课程设置开设记忆课程推广新的教育方法,到后来综合活动课上组织形式新颖的团队培训课程,以及对应学校学生情况队员们对课程进行的调整都可以看出,在本次的支教活动中,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为当地学校以及学生送去了崭新的教育理念以及学习方法,大大促进了校师生三方面的共赢。

三、组内职责分明,保证了工作的开展。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在支教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我便为支教组安排正副组长以及班主任工作负责人。除此以外,更选定了四位科组负责人,其中历史、数学、语文由正副组长兼任。其中,各个科组负责人便负责好各科教案、试讲等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工作负责人则负责班主任工作的安排与开展;正副组长主要负责统筹支教工作以及课表编排与整理的工作。如此一来,各位组员的职责分明了,有力地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下乡支教组的工作虽然结束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碰到了不少的困难与挫折,针对本次支教工作我作出了以下的反思。

一、设置课程内容未能真实适应校方与学生的需要。在编写方案和准备教案时,我们大量加入了记忆课程的学习内容,使得课程难度增加了不少,因而在开展第一天的授课工作后,我们全体教师不得不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对各个课目进行了大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教活动的开展。其次就是校方在我们到达后与我们开了一次全体大会,会上他们表明希望我们多讲授课外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然而我们在出发前由于没有跟校方方面联系好,因此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希望与要求,导致了所有课程都是按照课内知识进行安排的。最后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之下,改为了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课程,也增加了不少的课外知识,但这给予我们的教训就是,必须了解清楚校方以及学生的需求,从而进行课程的设置。

二、支教组内各负责人沟通不足。组内有了明确的分工,各位负责人都十分尽责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工作安排方式导致了各个负责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少,最后影响了支教组工作整体的落实效果。为此,我们采取了会议制度,就是每天支教组的正副组长都会进行小型的讨论,待到有一些问题需要组内集体讨论时便召集会议,大家商量决议,同时在会议上大家各自汇报工作进展,为良好交流提供了渠道,保证了支教组工作的落实。

以上是我对支教组的总结。

在支教期间,我担任了英语、历史、综合科的老师,在此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收获,以下便是我的总结。

通过本次三下乡活动,我感受到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辛劳与感动。面对着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我的内心满溢着幸

福的感受。经历了本次三下乡,就个人而言,我成长了不少。第一次真切地离开了父母的庇护,独自在异地与同学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对于我这样的独生子女而言何尝不是一次大挑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使我了解到,我同样也有能力照顾自己,自力更生!面对未来的挑战也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勇敢前行!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2

一、我乡基本概况

xxx乡位于xxx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0公里,西部与xx县相邻,南部与我县xx镇相连,东部和xx镇与xx乡相连。总面积7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总户数4826户,总人口25230人,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所辖13个行政村,79个生产小组,全乡共有中小学校15所,我乡现有党员791名,其中妇女党员120名,“三老”党员共188名,新党员25名,入党积极分子共62名,共有33个党支部,其中党总支1个,乡机关支部1个,村党支部18个,学校党支部7个,站所支部6个。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学习情况

今年以来,乡党委积极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全乡范围内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号召和带领全乡广大干部文秘部落群众全面贯彻王乐泉同志考察阿克苏工作时的重要讲话和自治区加快南疆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乡经济跨越式发展及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和进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全乡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和推动我乡经济持续超常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为抓好十六大精神的学习贯彻,乡党委、政府将此列入日常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xx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具体工作由镇党委副书记xx同志负责,各村、站所和学校也都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领导小组对全乡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确保全镇学习活动进展顺利。二是制定下发了学习培训方案,重点是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狠抓学习制度的健全,做到“五有”、“三落实”:即学习有制度、有计划、有考勤、有讨论、有交流;内容落实、时间落实、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县党校培训班的基础上,乡党校分七次对机关、站所党员干部及村级干部进行了培训,授课工作由乡领导担负。培训乡干部总数384名,培训村干部133名,每期培训不少于3天,总共培训天数24天。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做笔记384本,写心得体会700多份。三是在全乡掀起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由精神文明办牵头组织宣讲团到各村、学校进行巡回演讲53场次,同时印发学习提纲537份,悬挂横幅160余幅,张贴标语700余条,机关干部驻村入户实行“三同”,以各种方式开展宣传,使十六大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五好”村支部建设情况

加强以“五好”村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既是事关全乡的、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又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这是乡党委一班人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后达成的共识。年初,我乡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张屹同志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好“五好”村支部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乡党委的做法总结起来是“一个中心,四个结合”

(一)、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带好队伍为中心。

1、组织调整与素质提高并重。乡党委对六个村的班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逐个分析,制定配强支部书记的具体办法,本着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认真面对个别村党组织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一方面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对那些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的党支部领导班子,进行了适当的组织调整。今年以来,乡党委明显加大村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村级干部除参加县党校的培训外,乡党委以我乡开展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月等活动为契机,先后九期政治理论、农村税费改革知识、《统计法》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人数达人,切实提高了我乡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坚定了政治立场,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保证使党性强、作风正、有文化、能力强、群众满意的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全乡各村党支部及成员始终站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最前沿,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强化党员电教质量。今年,我们制定了电教工作发展规划,落实党员电教经费,规范电教片播放收看制度,在抓好日常播放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电教科技工程的推广和示范基地的建设乡党委定期对播放的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电教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

3、加强村党支部配套组织建设。除了加强村党支部这个核心建设外,乡党委还高度重视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其他组织的建设,一年以来,这六个村配套组织建设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切实做到“四个结合”,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1、建设“五好”村支部同学政策、学典型经验结合起来。除了参加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外,乡党委还重点组织这六个村的干部外出学习兄弟县市发展经济、依靠科技致富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以致用,指导自己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2、把建设“五好”村支部同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今年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村干部主动深入到农牧民中,根据每家的具体情况,通过算细帐,明确告诉农牧民调什么,怎样调,干什么,怎样干,养什么,养多少,切实引导农牧民主动参与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这六个村农民的在面对市场经济时的主动性。乡党委始终把村支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主动性,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加快整体经济的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现在这六个村的贫困人口明显减少,由原来的人减少为现在的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把建设“五好”村支部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结合起来。认真在这六个村中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安全文明村”达标活动,促进了村貌转变。在乡党委指导下各村都建立了宗教事务领导小组,认真落实“两项”联系制度,依法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对重点人员进行集中办班教育,限期转化,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登记和管理。今年以来,全乡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治安案件明显下降,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4、把建设“五好”村支部同清理农村财务结合起来。根据全乡个别村存在的帐目不清、白条入帐等问题,乡党委专门抽调人员组成财务专项审计工作小组,对集体经济往来帐目进行检查,并使群众心里有了底,坚定了村支部带领大家致富的信心。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校财乡管;教育经费管理

一、宜阳县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宜阳县位于洛阳市西部,属浅山丘陵区,洛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地形地貌特征为“三山六丘一分川”,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是部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70万,辖8镇9乡1个办事处,369个行政村,总人口70万,其中农业人口58万。宜阳县是洛阳市教育大县,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现有419所,在校学生10.96万人,其中:初中48所,在校学生32902人;小学36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在校学生76701人;聋哑学校1所,在校学生52人。

二、公用经费标准及使用情况

2005年以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向学生收取杂费。由于当时制定的收费标准比较低,加上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政策,因此,学校的经费非常有限,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都相当困难,所以中小学校仍是一块贫瘠的地方,屈指可数的公用经费也便于管理。2005年秋季起,我县大部分学生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明显提高;特别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我省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我县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全部实行“两免一补”,且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逐年提高;2007年达到初中每生每年200元,小学每生每年150元;2008年分别增加到375元、230元;2009年中小学公用经费(含取暖费)又分别增加至530元和330元。2006年至2008年,县级预算安排的公用经费标准为初中每生每年15元、小学每生每年10元。2009年,按照国家政策,县级不再配套核拨公用经费,但全县公用经费总额已达4932万元,较2006年的2240万元翻了一番还多。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的大幅度提高,使一向经济困难的中小学校也变得“富裕”起来,多年来捉襟见肘的经济困境也逐步缓解。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已成为财政、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急需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三、中小学公用经费改革的必要性

多年来,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大部分实行校长“一支笔”审批制,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学校的支出随意性较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对财经政策了解的也不够全面,公用经费是用来改善办学条件,还是为教师发放奖金、补贴,都是由学校领导自行决定,缺乏必要的政策依据。而我县中小学财会人员多数是由教师兼职,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培训,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全县400多名中小学财会人员中,绝大部分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会计职称的更是寥寥无几,他们缺乏全面的会计业务知识,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面对逐年增多的中小学公用经费,加强规范有效的财务管理,实行必要的会计监督已刻不容缓,对全县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四、主要做法

2007年11月,我县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根据上级财政有关精神,将乡(镇)财政所的人、财、物全部上划到县财政局垂直管理,财政所的人员编制也由原来的1-2人增加到6-7人,为全县中小学实行“校财乡管”创造了必要的体制保障。

2008年2月,县财政局、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县农村中小学校实行“校财乡管”通知》(宜财〔2008〕6号)文件,明确规定: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全县中小学会计核算工作,各乡(镇)财政所按照“三个不变”和“三个统一”的原则,对中小学经费进行管理和监督。“三个不变”和“三个统一”为:中小学经费的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统一财务制度、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记账方法。各财政所设立“校财乡管”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所属中小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指导中小学校会计工作,审核财务支出单据,严格执行财务支出管理制度,杜绝不合理开支。各"校财乡管"办公室工作人员树立服务意识,以帮助提高中小学会计业务水平、规范会计行为为宗旨,为中小学会计工作提供方便。各中小学校选派具有一定的会计业务知识、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正式职工担任会计,负责本校经费核算工作,及时整理支出单据到财政所审核报账,自觉接受"校财乡管"办公室的审核和监督。

各乡(镇)财政所在当地信用社设立专户,取消各学校原有的银行账户,所有收支通过财政专户进行结算。财政所根据各中小学校的规模大小和路途远近,核定各学校的备用金数额,用于学校日常经费周转,确保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008年春季,为加强管理,切实解决部分学校将一些公用经费用于日常开支、巧立名目发放各种补贴等问题,我县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制定的《河南省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教育经费年初预算编制时各项支出所占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细化了公务费开支范围、标准,教育经费年初预算编制时,正常公务费占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40%,校舍维修占20%,图书、仪器设备购置及维修占20%,教师培训费占5%,招待费中学2%、小学不允许列支,福利费中学5%、小学7%,其他8%。各项定额原则上不准突破标准,确需调整的,应由乡(镇)财政所、中心校批准,年终结余可按项目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这样就保证了教育经费的均衡使用,使校舍维修、设备购置等有充足的资金保障。

实行绩效工资后,我们进一步明确临时代课人员、老师工资等项目开支标准,使教育经费的管理更具政策性、严谨性、人性化。

2010年春季学期,县财政局、教育局领导多次到乡(镇)调研,倾听乡(镇)领导对“校财乡管”工作的建议,并深入基层学校到实地查看,普遍反映公用经费开支比例有待调整和部分经费集中使用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于2010年8月下发了《关于调整宜阳县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开支比例及有关经费统筹使用的通知》(宜财〔2010〕74号)文件,将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划分三大类,即日常公务费(含信息技术费)、校舍维修及图书、仪器设备购置费(简称“维修购置费”)和教师培训费。开支比例分别占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5%、40%和5%,各项定额原则上不能突破,当年结余可按项目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同时为进一步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维修购置资金,使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决定将各学校维修购置资金集中使用,在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各乡镇结合本乡实际,以3-5年为一个实施周期,统筹安排各学校维修、购置项目,按轻重缓急原则分步实施。在确保校舍安全的前提下,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全县中小学布局定点相结合、与创建标准化学校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第一个规划周期实施后,全县中小学校舍有明显改观,图书、仪器设备基本满足需要。

五、具体措施

一是增进服务意识,严格责任追究。实行“校财乡管”是财政人员管财、理财职能的一次改革和探索,县财政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全县财政所长、主管会计专题会议,加强财政人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明确各自职责,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中小学财务管理提供服务和帮助,坚决杜绝借实行“校财乡管”之际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设置障碍,影响中小学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中小学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业务素质是“校财乡管”顺利实施的可靠保障。2008年以来,县财政局会同教育局积极开展中小学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分别采取全县集中和划区域集中培训两种形式,对全县中小学财务人员进行了六次集中培训,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会计理论知识,有效提高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基本规范了中小学会计行为,收到了良好效果。并鼓励和支持中小学会计人员在职进修和深造,参加各类财会学校的业务学习,为其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和经济支持,进一步提高会计业务水平,提高中小学会计人员的职称档次,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普及率。各财政所也充分利用每年寒、暑假之际,针对工作中容易的问题,对各乡镇中小学校会计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三是增强部门配合,优化管理模式。实行“校财乡管”是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县教育局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多次组织召开全县中心校校长、会计和部分中小学校长、会计会议,学习有关财经政策和法规,提高中小学校长和会计的政策水平,增强财会人员的法制意识,转变对以前管理模式的认识,积极配合“校财乡管”办公室的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和审核,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考评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是保证“校财乡管”顺利实施的关键。两年多来,县财政局、教育局领导经常深入乡镇和学校,督查“校财乡管”的实施情况,听取基层人员对“校财乡管”的意见和建议,随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对此项工作实行考评制。定期组织全乡中小学校长及会计人员对乡财政所工作进行考评,对投票满意率低的财政所长和主管会计进行警告批评;对连续几次考评满意率低的乡镇,撤销财政所长的职务,调整主管会计工作。由于采取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手段,我县自实行“校财乡管”以来,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工作运行平稳、进展顺利,没有一起因“校财乡管”工作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举报案件,全县中小学校长及财会人员对“校财乡管”工作反映良好。

六、工作成效

我县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攀升,学校具体操作程序得到了规范,预算编制制度、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得到了健全,内部管理监督得到了加强,教育经费开支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有效遏制了乱收费、乱摊派行为,减轻了家长负担,“普九”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尤其是教育经费保障及财务管理取得了可喜成就。

一是机构健全。各财政所和支付中心都能合理安排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校财乡管”管理办法进行运作。二是操作程序规范。各学校严格遵循《宜阳县教育经费各项开支补助暂行办法》,财政所严格按照“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管,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程序运行。三是农村中小学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通过系统的培训,全县农村中小学校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财务制度等方面的业务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为“校财乡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账务处理及时,资金拨付监督到位。各学校都及时取销账户,由财政所设立了教育账户,达到了集中管理的目的,学校的各项支出均在财政所的全程监督下使用,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和透明,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结束语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4

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是当前增强乡村教员队伍建设的一项主要办法。为切实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的主要意义

1.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是贯实“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主要方针的详细行动,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员资源装备、处理乡村师资力量单薄问题的严重行动,也是顺应乡村城镇化历程加速、乡村学龄人口和教员供求关系转变的必定要求,关于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任务教育平衡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主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意义。

2.各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充分认识组织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的主要意义,在本地党委、县政府指导下,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机遇,把这项工作归入乡村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并摆在突出地位。要进一步增强县政府对乡村教育服务的主要责任,采取有力办法,坚持长效扶持机制,探究有用路子,因地制宜、发明性地组织开展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逐渐构成准则,长期坚持,切实增强乡村师资力量,为乡村教育发展供应人才保证。

二、以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提高乡村教员队伍的构造和本质

3.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员到乡村支教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增强统筹协调,依据乡村学校实践需求,制定当地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员到乡村支教方案,并负责组织施行,重点充分遥远贫穷地域教员资源单薄学校的师资力量。要加大对口援助工作力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不变的“校正校”对口援助关系,鼓舞和支持城镇办学程度高的中小学与乡村学校坚持办学一起体,经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有用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继续施行“东部地域学校对口援助西部贫穷地域学校工程”,援助省份和受援省份要不断总结经历,稳固支教效果,进一步加大东部对西部的教育支持力度。

4.认真组织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员按期到乡村任教。县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在县委、县县政府的指导下,增强教员统筹治理工作,合理装备城乡教员资源,认真做好县域内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的规划;严厉节制城镇中小学教员编制,恰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员职务的构造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员向乡村学校活动,按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员到乡村学校交流任教,并统筹安排落实好其他城市的教员到本地乡村支教的工作。各地要严把教员“进口关”,对急需增补的新教员,应坚持高规范、高起点的准则,严厉执行公开雇用准则,优先知足乡村中小学的需求。

5.探究施行乡村教员特设岗位方案。要抓住坚持和完善乡村任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的契机,针对当前乡村学校及格教员紧缺的突出矛盾,省级教育行政部分要争夺相关部分支持,因地制宜地探究乡村学校教员增补的新机制,可在乡村遥远贫穷地域师资紧缺的任务教育学校设立必然数目的教员岗位,公开招募大学毕业生到岗任教,逐渐改善乡村教员队伍构造,加强教员队伍生机,提高乡村教员队伍全体本质。关于在创新教员增补机制,改善乡村教员队伍构造方面做得好的地域,教育部在施行严重项目方案时,将优先予以奖励支持。

6.积极鼓舞并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援助乡村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分要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指导和鼓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采取有力办法,积极共同有关方面,施行“高校毕业生到乡村服务方案”和“大学生意愿服务西部方案”,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援助乡村教育,鼓舞支持新任公事员和被招募的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支教。还,选派必然数目的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新聘青年教员到乡村学校支教,并作为培育磨炼高校青年教员的主要路子。其中,中心部委直属高校新聘青年教员支教工作按属地化准则和教育对口援助关系由地点省统筹安排。

7.组织师范生练习支教。师范院校和其他举行教员教育的高校要组织高年级师范生练习支教。在乡村学校坚持练习基地,选派教员带队组织练习指导。在保证师范生培育质量和练习支教延续性的前提下,积极探究练习支教的多种有用路子。参与过乡村学校练习支教的学生在就业时优先引荐、优先录用。

8.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智力支教活动。在做好选派城镇教员长期支教工作的还,各地要因地制宜拓宽支教渠道,组织开展短期支教、兼职支教等方式多样、灵敏有用的智力支教活动。经过组织“特级教员讲学团”巡回下乡送教,城镇主干教员到乡村学校支教带教或“走教”、“联聘”等方式,缓解乡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各地也要结合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乡村学校教员到城镇办学程度高的学校跟岗学习、学习提高。要积极开发优异教员示范课长途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学校。

三、增强指导,保证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获得实效

9.切实增强支教工作的组织指导。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主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分要在本地党委县政府统一指导下,努力争夺有关部分的支持,依照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准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要坚持支教员资供求信息交流和工作协调机制,增强组织协谐和督导检查。要把城镇教员援助乡村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评价的主要内容,督导评价后果要作为今后评价当地教育平衡发展情况和审核首要指导工作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

10、认真落实支教的相关政策。参与支教的教员,只转暂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员职务任职年限延续核算,生活费和交通费补助要有专项经费予以保证。选派到乡村学校支教的高校毕业生支教时期的待遇依照中办发〔〕18号文件规则执行。城镇中小学教员和高校新聘青年教员支教期限应不少于一年。各地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员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准则。城镇中小学教员提升高级教员职务以及参评优异教员和特级教员应有在乡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阅历。选派城镇中小学教员支教,其中主干教员应占必然比例。

11.积极做好支教人员的培训和治理。参与支教的人员必需具有教员资历前提并经由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由省级教育行政部分组织施行。支教教员支教时期由受援单位和派出单位双重治理,以受援单位治理为主。派出单位要积极协助支教人员处理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做好支教工作。受援地域和学校要实时对支教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做出妥善安排,使其充分发扬效果。支教人员在支教时期的工作实绩作为教员评优、提升教员职务、评选特级教员、取得科研赞助的主要根据。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5

(一)、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抓好

1、干部职工加强整体素质提高

指导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建立集中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做笔记、写心得、开讨论会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八届七次全会、《中国共产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强化了干部职工的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增强了清政廉洁,遵纪守法本文来自的自觉性,规范了从政行为。通过学习教育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不但提高了干部职工理论水平和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了工作能力,而且还从思想上构筑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增强了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从思想源头筑牢了防腐防线,有效地防止了腐败问题的发生。

2、贯彻落实区委、政府各项工作部署

一方面,我们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同时,围绕如何搞好窗口工作,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工作规则、办事流程、便民措施等,确保服务到位,群众满意。另一方面,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意见,并开通了“96128政务查询热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落实,有举报记录、查处情况、处理结果。对查实存在的问题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达到警示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的目的。

3、党建工作领导加快“五个好”创建

我们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和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党建工作领导组,加快开展“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创建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体乡村干部职工在全面把握和准确领会“五个好”理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改进和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活动期间,干部职工一边认真读书学习,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一边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切实解决制约全乡发展的问题,加快扶贫工程的建设力度,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现实困难,在全乡形成了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良好势头,切实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了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4、良好党委坚持民主集中制,构建分工协作、团结干事发展

乡党委以“五好五带头”为目标任务,提出了把乡党委政府班子建设成为开拓型、学习型、团结型、务实型服务型领导班子,使班子成员成为顾全大局、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服务群众、公道正派的先锋队伍的工作思路。坚持民主集中制,把充分发扬民主和统一领导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加强了党委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了以党委书记为领导核心的运行机制,使党委工作规范化、政府运行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形成了分工协作、团结干事、办事高效、程序规范、勤政为民、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委班子,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责任、公正、守法的机关形象和求真务实、公道正派、团结守信、廉洁勤奋的干部职工形象

5、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继续抓好作风建设

根据区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我乡精心组织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按照“个人形象一面棋、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狠抓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工作管理和监督制度,使我乡干部职工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风气得到根本转变。使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使“三个代表”思想得到贯彻落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以切实执行。

(二)、努力抓好党组织建设工作

1、努力抓好村总支和机关支部建设

健全了党支部,如派出所支部,只有三个党员,为了便于学习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均成立了独立的党支部。同时切实健全了总支(支部)委员会,配齐配强了总支(支部)书记。一是*村原村党总支书记因20*年违反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被二年,依纪免去其总支书记职务,重新调整了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原机关支部书记赵泽平任命为*村党总支书记。与之及时调整任命了党委组织委员郑泽源兼任支部书记,并挑选党性强、作风正,思想素质高,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较强的同志担任机关支部委员来充实机关支部班子。二是从落实党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入手,建立健全党的建设领导责任制。按照区委的要求,明确了党委书记是我乡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与区委签订“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时,与各村党总支和各支部签订“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并经常督促、检查和掌握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同时还明确了党委班子成员在党建工作中的具体责任,切实把党建工作纳入各个岗位职责之中,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总支(支部)贯彻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领导带头,大力营造重视、支持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党委书记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党建工作计划和党员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经常与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分析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探索新时期党建工作新途径,并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激发大家扎实抓好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促使党的工作不断加强,充满生机和活力。

2、找载体、搭平台,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本文来自

结合实际,找准载体,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重点,不断深化“党员先锋工程”、“规范化党支部”等载体活动。按照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炼出的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和实践途径,立足岗位,创新实践,通过开展创建“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和开展“五个好”党委、“五个好”村党总支(支部)、“五个好”党员创评活动,坚持“”制度,建立健全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激励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勤政、服务、为民的热忱,有效促进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3、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党总支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乡党委按照“重基层、打基础、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配置办公设施作为抓好党建工作的重头戏。今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乡共有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每个组织活动场所投资30万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预计明年4月份可以完工,届时将大大改善我乡村两委在危房办公的现状。针对我乡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广大党员学习的机会很少这一情况,乡党委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资金12000余元,为全乡7个村党总支配备电教设备,让广大农村党员有学习的机会。

4、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夯实组织基础

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严把“入口关”,今年我乡有入党积极分子16名。党支部对确定为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认为具备党员条件的,经乡党委预审后,在党支部讨论吸收其为预备党员前,在显著位置通过公示、以文字通告的形式公示一周。规定对群众反映强烈、确实存在突出问题、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公示对象,支部不得讨论其入党或转正,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在支部大会上通报情况;对条件暂不成熟、不宜发展或转正的公示对象,由支部讨论决定暂缓发展或延长预备期;对群众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调查核实无问题或无事实依据的公示对象,党支部按规定程序讨论其入党或转正。今年已有4名同志按程序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目前全乡107个村民小组,只有5个村民小组属于空白党员。

5、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

各村党总支部每月至少过一次组织生活,乡党委每季度至少一次民主生活会。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实事求是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会议,自觉剖析思想,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心谈心。通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既充分肯定成绩,又正确正视缺点,最终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6、积极探索党员管理和队伍建设

在党员管理和党员队伍建设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百分制考核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党员作用的发挥情况直接置于党内外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中,增加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组织更加信任和依赖,更加坚定了跟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并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联系,建立了流动党员台帐,采取流动党员联系流动党员的方式全面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取得了成效。

7、按时完成党刊征订、党费收缴

今年,我乡《支部生活》征订数是95本,《致富天地》征订数是5本,征订任务全额完成。今年全年共收缴党费11383.00元,全面完成组织部下达的任务。

(三)、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

1、积极探索管理机制

一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推进群众民主决策、民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政治建设,探索建立各项制度,引导群众参与村事务管理,使村委管理、协调和监督机制逐步健全;二是建立和实施党代表任期制和常任制工作。以保障党代表民利,切实发挥党代表作用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规范党代表权利、发挥党代表作用。探索建立党内重大决定、重要决策出台前征求党代表意见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探索建立受理党员、党代表反映情况和村情民意机制。

2、健全服务群众机制

一是建立民意调查和反馈制度。通过入户走访、征求意见、发放调查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等方式,畅通民意渠道,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定期汇总、分析整理,准确掌握群众的意见和需求,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二是建立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组织党员“一帮一”活动,探索各种形势下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建立党组织定期慰问困难群众、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制度,成立党员“爱心服务队”,逐步形成党组织扶贫济困长效机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3、建立监督保障机制

一是按照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原则,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馈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相关制度,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加强和完善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戒勉等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我们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会议精神,较好地发挥了纪检监察工作“保护、惩处、监督、教育”的职能。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是加强教育,坚持列引典型案(事)例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吸取教训,做到廉政建设警钟长鸣;二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规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责任书;三是继续加强了纪检监察和工作,积极做好了纠风工作。上述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保证了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地推动了行业风气的好转,为中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2、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

今年11月份,我乡邀请了区检察院为我乡全体党员干部讲授“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洁身自好,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廉洁奉公,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工作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政务服务形象。

3、建立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中心党组制定了《党委工作制度》、《党支部目标管理办法》,并完善了支部工作制度,先后组织了党员上党课、开展“讨论会”、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等活动;召开了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要求党员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和报告工作,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在20*年的综合办公楼建设、五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均召开乡四套班子会议研究,严格按规范操作进行施工。

4、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

乡党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并强调党组成员一岗双责,在抓好分管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好所分管站所的党风廉政工作。按照组织分工,明确党组成员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同时积极推行“党委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站所各负其责,依靠干部职工支持和参与的反腐倡廉”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的工作格局。年初,党委书记与各村党总支负责人及支部书记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

5、严格投诉查处

党委班子始终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窗口工作好坏的标准,通过、便民服务中心、群众评议箱等渠道,接受群众对政务服务工作的监督和评议。今年,又开通了“96128政务服务热线”,认真受理人民群众的诉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落实,有举报记录、查处记录、处理结果。通过查实处理,达到警示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的目的。截止目前,“政务热线”已接到各种有效投诉电话11件次,办结11件,做到了件件有落实。

二、*乡党组织建设基本概况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财政分权;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民生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2-0108-0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10年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相关数据表明(见图1),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纯收入为1)为3.1,比1997年的2.47上升了0.63,与1983年的1.82相比,城乡收入差距更大。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逐渐成为经济研究和政策制定的热点问题。

为此,财政体制改革也在悄然推进,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增强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财政“公共性”特征日益突出。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47820.7亿元,这些民生支出占总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22.7%上升到37.97%①。

不仅如此,2003年至今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财政政策由传统的运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的政策开始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型转变,并确立了“公共财政阳光要逐步照耀农村”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有:2004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支农惠农政策,农民与政府的“取”、“予”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图11993-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经济发展趋势上述政策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发生了何种变化?根据1993-2012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后先是呈下降趋势,1997年达到最低点2.47,之后迅速上升。2002年民生财政实施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趋于稳定,近两年才出现差距缩小的迹象。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由何原因引起的,中国式财政分权和GDP增长率考核机制下的民生财政是否有效,应该如何让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对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有积极作用,也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本文的基本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基于现有文献的回顾,提出相关假设;第三部分对样本数据及指标构造进行描述性分析;第四部分是回归分析,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文献综述

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我国逐渐形成了政治集权和财政分权并行的体制,并且财权不断向上集中,事权逐渐下放,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局面不断加深。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增长。因此不少学者开始研究经济增长与财政分权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研究角度以及时间、区间等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部分学者研究认为,财政分权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别是我国税制改革以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是得到了验证。林毅夫、刘志强[1]探讨了中国始自80年代中期的财政分权改革对人均GDP的增长率的影响,发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沈坤荣、付文林[2]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分权制度演化与省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霄[3]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方法,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分权确实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但不同分位数水平下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贺俊[4]认为财政分权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是导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周业安、章泉[5]利用1986-2004年中国省级数据,对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重新进行验证,同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得出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有在分权制度化以后才能实现,在分税制实施之前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并没有促进作用,而分税制实施之后这种促进作用十分显著,同时,财政分权是导致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对于财政分权不能促进经济增长的学者认为,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从“援助之手”变为“攫取之手”,长期将损害经济效率,并且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将大量可支配财力用于经济建设,会导致社会事业发展支出长期不足,直接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支出长期不足[6]。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视角研究财政分权的学者对财政分权的效应同样有不同看法。解垩[7]通过对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财政分权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而余长林[8]认为财政分权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没有起到显著作用;但对缩小我国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并且他认为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缩小城乡公共品供给差异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陈安平[9]利用1994年分税制后的经验数据,研究表明,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显著增加,但财政支出的增加并不必然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如果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程度较小,且地方政府倾向于增加科学教育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有可能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使城乡收入差距得以缩小。但是现有GDP为先的政绩考核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选择必然是重经济建设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轻科教文卫和农业投资。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那么就可以断定,即使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由于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的支出结构偏向于增长目标而非减轻城乡收入差距的公平目标,城乡收入差距也将被拉大而非缩小[10]。此外,王艺明、蔡翔[11]基于中国三大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考察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不同财政支出项目的影响方向不同,且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中国三大地区存在差异性。

在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效应不同。王少平、欧阳志刚[12]使用 1979-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造面板协整模型发现,改革初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正,现阶段的效应为负。此外,孙致陆等[13]、陈安平[9]、张嫘等[14]认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但只是短期效应,长期来看,如果收入差距得不到抑制,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长期的影响。

综合以上学者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由于研究的视角、数据选择和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不同学者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者认为,在财政分权框架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在追求本地GDP高速增长的的政绩最大化,即使财政投入总量增加了,城乡收入差距也未必会缩小,只有倾向于农业投入以及科教文卫支出增加的政府支出结构才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陈安平)[10]。在2002年民生财政提出以后,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措施响应中央号召,实施倾向于民生和“三农”的财政政策。

鉴于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说:社会性财政支出的增加,使得我国财政分权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外,地区间的人力差异、经济条件差异以及财政资源的差异,可能会引起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差异,由此引起不同的效应。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说:在财政分权框架下,地区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将引起财政分权的效应的不同。下面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以上这两个假说。

三、回归模型与数据

1.模型设定及变量描述

考虑到经济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双向因果关系,本文通过联立方程组模型研究我国自2002年民生财政实施以来,财政分权对以上两个变量的影响效应。Qin等[15]、卢小祁等[16]验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但整个曲线比较平缓;另外,饶晓辉等[17]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非线性的。因此,在本文的模型设立中,将引入代表经济发展变量的二次项,以更好的拟合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体的回归方程如下:

Gapit=a0+a1FDit+a2lnPgdpit+a3lnPgdp2it+a4FDit×E+a5Xit+εi

lnPgdpit=β0+β1FDit+β2Gapit+β3FDit*E+β4FDit×git+β5Xit×ε2

以上联立方程组中α和β分别为模型的参数,ε为模型的随机扰动项,各变量的下标i代表各省份,t代表年份。由于Gap和lnPgdp两变量在联立方程组中既是解释变量又是被解释变量,方程系统中存在内生性,为此X变量集中既包括控制变量也包括用于替代内生性变量的工具变量。该联立方程组中还包含两个交互项,即FD×g和FD×E。其中FD×g为财政分权程度与民生财政支出比重的交互项,主要用于检验财政分权与两个被解释变量的关系是否受财政支出结构的影响。而FD×E为财政分权程度与东部虚拟变量的交互项,设置该变量主要用于验证财政分权在不同地区的效应差异情况。这两个交互项的设置将为验证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提供依据。

此外,方程中FD代表财政分权程度,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其测量指标的选取将决定研究者的实证结果。我国财政体制具有典型的部分财政分权的特征,党的十进一步强调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将在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基础上,完善转移支付机制,确保财力与事权统一。因此,这里引用丁菊红[18]在其文献中使用过的财政分权指标,即采用人均省级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值来评估财政分权程度。其中总财政支出等于人均省级财政支出与人均中央本级财政支出总和。这一指标既剔除了人口规模的影响,又排除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的影响。

2.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综合了《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的相关数据。其中,1993-2012年的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以及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中的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外商直接投资(FDI),是由各地区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计算得到的,该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方程中各变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如表1中所示:

表1各经济变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变量符号变量含义计算方法Gap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FD财政分权程度人均省级财政支出/(人均省级财政支出+人均中央本级财政支出)lnPgdp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当年人均GDP的对数值E东部地区虚拟变量东部地区赋值为1,其他地区赋值为0Edu教育水平各地区文盲人口数/该地区15岁以上人口总数Inv固定投资水平各地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该地区当年GDP总量Stru产业结构水平各地区当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该地区当年GDP总量Open对外开放水平各地区当年进出口总额/该地区当年GDP总量Fdi外商直接投资各地区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对数值Indu工业化禀赋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该地区当年GDP总量g民生财政支出比重各地区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民生支出占各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注:以2002年为基期,对各地区人均GDP数值进行了CPI换算,以此来排除物价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测量的影响。

四、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文使用的是联立方程组模型,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两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又是解释变量。对于一个多方程系统,如果方程中包含内生解释变量,则对每个方程进行2SLS估计是一致的,但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单一方程2SLS忽略了不同方程的扰动项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此时,用3SLS对整个联立方程系统同时进行估计是有效率的。因此,这里将使用3SLS(即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对联立方程组进行回归分析。

本文研究使用了stata11.2软件,在对联立方程组回归分析的命令中,选择了first选项,用于显示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即内生解释变量对工具变量的回归),根据结果可知,第一阶段的两个方程都很显著(F统计量的P值都很小)。表3给出了方程的回归结果,方程组中的各变量系数多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且该回归结果验证了我们先前的假设:

首先,民生财政提出后,社会性财政支出的增加,使得我国财政分权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表3可以看出,在第一个方程中FD的系数符号负,即财政分权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独立性越强,其辖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就越小。而分权程度与东部地区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符号,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度则相对较小。交互项的系数符号为负,则说明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比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权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另外,在第二个方程中,FD的系数符号为正,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P值很小),这说明财政分权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下放政府的财政权力(包括事权和相应的财权),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一点同样在第二个方程的分权程度与东部地区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符号上得到了验证。

其次,由分权程度与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的交互项系数可知,财政支出倾向于民生支出将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且因地区间的支出结构不同这种正向作用大小也不同。这验证了第二个假设:在财政分权框架下,地区间财政支出结构的差异将引起财政分权的效应的不同。此外,在我国推行民生财政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开财政权力,扩大地方政府的自力能够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新的动力。

最后,对于其他经济变量的回归结果,我们从表3中能够看出,多数变量在5%水平上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也符合理论和实际。其中,第一个方程中教育水平(Edu)的回归系数为正数。这里的教育水平使用的是文盲率,是一个负向指标,该系数为正,说明教育水平越高,文盲率越低,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国范围内实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外商直接投资(FDI)变量既有利于缩小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Inv)的系数表明,加大地方投资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直接作用是加大差距,其原因可能在固定投资往往是集中于城镇地区,地方固定投资越多,城乡经济差距就越大,进而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此外,对外开放水平(Open)越高,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其原因也在于城乡经济结构不同,城镇地区的涉外经济较多,开放程度加大有可能会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也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工业化禀赋(Indu)和产业结构水平(Stru)越高,越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间接地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五、结论与启示

自2002年以来,我国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单纯发展经济转向建设和谐社会。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无疑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实施民生财政的背景下,分析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为我国进一步实行财政分权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尴尬局面找到了新的思路。

首先,财政分权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实施民生财政的同时,加大财政分权力度,减小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程度。经典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相对于中央政府更加了解其辖区内的居民需求以及发展状况。通过下放权力使地方政府能够依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合理安排地方财政支出,将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此外,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加大科教文卫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地方政府只有搞好辖区内民生问题,才能吸引更多外来资金和人才,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财政分权还可以通过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以GDP为考核标准的官员晋升机制下,地方政府有着追求经济发展的“天性”,加大财政分权力度,将更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本身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因此,通过扩大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够间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最后,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二者之间成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随着的不断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存在一个最大值。根据本文的数据分析发现,当经济发展水平取值余额为2.022,相当于人均GDP水平达到7.553万元时,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最大值。根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4.498万元,这也就是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还没有达到拐点。单纯地依据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推断,近几年内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而自2002年民生财政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趋于稳定,近两年有逐步缩小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实施的民生财政政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避免陷入“中等收入差距陷阱”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在实施民生财政的同时,加大财政分权力度,下放相应的财权和事权给地方政府,让其有充分的自主性,依据各自条件,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辖区内民生问题。这将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够缩小城乡居民差距,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2000(4):5-17.

[2]沈坤荣,付文林.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5(1):31-39.

[3]霄.异质性、财政分权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03-115.

[4]贺俊.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3(5):27-38.

[5]周业安,章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J].管理世界(月刊),2008(3):6-15.

[6]于长革.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J].地方财政研究,2010(8):4-8.

[7]解垩.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经纬,2007(1):27-30.

[8]余长林.财政分权、公共品供给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经济问题,2011(9):36-45.

[9]陈安平.财政分权、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09(10):93-101.

[10]陈安平,杜金沛.中国的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统计研究,第27第11期,2010(11):34-39.

[11]王艺明,蔡翔.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0(8):49-57.

[12]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44-55.

[13]孙致陆,周加来.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 1978-2007年数据的协整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1):62-67.

[14]张嫘,方天.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38-43.

[15]QIN D, CAGAS M A, DUCANES G, et al.Effects of Income Inequality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9,31:69-86.

[16]卢小祁,匡小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相关性分析―― 以欠发达城市南昌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7):68-72.

[17]饶晓辉,廖进球.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ST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9(3):29-37.

[18]丁菊红,邓可斌.财政分权、软公共品供给与户籍管制[J].中国人口科学,2011(4):44-52.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及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阜阳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明确县、乡两级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领导。

二、实施内容

(一)明确县乡政府教育工作职责

1、县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其职责具体包括负责抓好全县农村中小学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制定本县教职工编制方案,根据省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决定中小学校长任免,负责教职工人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师生安全;统一安排校舍建设项目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督导评估乡镇教育工作,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乡镇政府和中小学实施奖惩。

2、乡镇政府对本乡镇义务教育负有支持、监督、指导责任。主要管理职责有: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适当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承担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工作;组织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承担校舍安全以及学校治安的直接责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乡镇中小学,协助有关部门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3、村级组织参与、协助并支持本村及联村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负责动员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控制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和安全,积极发展幼儿教育。

(二)撤销乡镇教办室,建立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1、撤销乡镇教办室。妥善分流原乡镇教办室人员,原乡镇教办室人员属教育编制的人员到学校任教或从事其他工作;非教育编制的人员回原单位工作;现担任党政机关行政职务的人员一律到所在党政机关工作,不再占用教育编制;临时聘用人员,一律清退。乡镇教办室撤销后,乡镇中小学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乡镇中小学业务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对原乡镇教办室进行全面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原乡镇教办室的债务不得留给学校。资产拍卖、变现所得全部用于当地教育。原乡镇教办室保管的农村义务教育有关档案资料等全部妥善移交至中心学校。

2、设立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一般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乡镇政府所在地如无单设初中的,设在中心小学。中心学校由县教育局直接领导,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

中心学校主要职责是:负责本乡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协助县教育局管理全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所辖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乡镇教育统计工作;负责管理教育教学资料等。

乡镇中心学校校长的产生,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有关部门协调后,在教育系统内按有关程序选拔产生,中心学校校长按干管权限任命。

中心学校校长全面负责乡镇所辖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业务管理工作,依法享有学校人事聘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

中心学校配备校长1名,副校长按规定职数配备,并明确1名副校长协助校长负责本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学校设校长办公室,办公室正、副主任各1名,负责办理本乡镇所辖学校教育管理日常事务;办事员1名,负责本乡镇所辖学校财务、统计及其它业务工作。

(三)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

1、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省津补贴发放的规定,实行县长负责制,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县级财政年度预算要保证初中每生每年15元,小学每生每年10元的公用经费差额补贴,并及时拨付到位。

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现有危房改造力度。中小学危房改造要以县为主,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项目审批、统一校园规划、统一勘探和图纸设计、统一工程投标和监理、统一资金管理。

中小学实施“两基”达标和改造办学条件所欠债务,由县政府在化解乡镇债务时统筹解决,县、乡两级政府要确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改革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农村中小学上收县管理后,中心学校(含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作为县级基层预算单位,其财务管理纳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下,设立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具体负责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统一核算、支出和管理。中心学校作为财务会计主体,负责所属学校和教学点的财务和资产管理,并对单位财务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完全责任。乡镇中心学校设置专职财会岗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票款分离”的管理规定。学校代收的费用应与杂费收入分开,实行单独核算管理,书本费用于直接购买课本和作业本,不计入学校收入。中小学杂费收入实行“校收、县管、校用”,即各校收取的杂费,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及时存入县级财政专户,中小学杂费收入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各校经费由各校使用。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在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领导、管理下,收费统一纳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后,一次性划拨至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由核算中心根据教育局编制核定的各校用款计划进行统一划拨。对各项教育经费,按照收支规范、事财统一、监督到位、快捷高效、方便学校的原则加强经费管理。

3、县财政、教育、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农村中小学杂费收入要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规定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学校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安排使用本校教育经费,定期公布收支情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规定项目以外的费用或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坐支行为,严禁挤占、挪用和平调中小学杂费收入和代收代支资金。对违反规定的,依法进行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四)完善教育人事编制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县教育局会同县机构编制部门在省政府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具体情况及时分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报县编委批准执行。县财政部门依据核定的人员编制核发人员经费。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县教育局和学校不得为其支付工资。对擅自离岗人员,根据人事管理有关规定予以除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县教育局会同县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生源变动情况,在核定的总编制内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乡镇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对因缺编造成教师短缺的,经县编委研究批准,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从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中择优选聘。

2、在县人才交流中心下设立教育分中心,承办本县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聘用前档案代管、外地拟调入教师试用期关系代管、未被单位聘用人员及辞职和辞退人员关系代管等事宜。

县教育局依法履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乡镇、村无权聘任中小学教职工。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中心学校校长、农村初中校长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由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归口管理。担任农村小学、初中或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应具备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和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历。校长初任年龄,男性不超过50周岁,女性不超过45周岁。校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

农村小学校长由中心学校提名,经中心学校考核后,由中心学校报县教育局批准任用,中心学校负责管理。农村中小学校长任用逐步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教职工的聘用制度。农村中小学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对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要及时调整出教师队伍。积极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限期清退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成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教育的负责人任副组长,党办、政办、组织、宣传、监察、教育、财政、审计、人事、编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承担具体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关事项,及时处理有关问题。

四、实施步骤

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并于8月底前完成。

(一)启动准备:*年7月22日至8月8日。成立领导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前期谋划和论证,完善实施意见。

(二)宣传部署:*年8月9日至8月10日。制发文件、召开动员会,层层动员,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专栏等传媒,广泛深入宣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引导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三)组织实施阶段:*年8月11日至8月25日。撤销乡镇教办室,组建乡镇中心学校;审计、清理和重新划拨原乡镇教办室的资产和债务;安置分流原乡镇教办室人员,实现平稳交接;中心学校正式运转;建立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和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

乡长支教工作总结篇8

一、加强领导,健全网络,家教组织水平有了新提高。

家庭教育同其它工作一样,领导重视的程度决定着工作的力度。领导重视是搞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总开关,这个闸门不开启,要抓好家教工作,就是一句空话。在家教组织工作中我乡抓好以下几点: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家教工作责任心。

我乡家教委一班人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充分认识到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成长。做好家教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推进我乡教育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基于以上认识,我乡分管的党委副书记亲自抓。并定期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工作,争取领导对家教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建立健全机构,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家教网络。我乡成立了家教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的党委副书记担任,乡妇联、计生、工会、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中学、小学、幼儿园校长任组员,各学校、幼儿园分别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家长学校工作班子,具体实施家教“十二五规划”,基本上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家庭教育网络。

3、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形成了有效的激励体系。在工作中,我乡按照年初的家教计划,有针对性制定考评制度,如:家庭教育工作制度,检查汇报制度,评比表彰制度,监测评估制度等,基本做到年初有计划,季度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家教工作列入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的月度、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直接与奖金挂钩。

二、广泛宣传,深度发动,营造出重视家教的社会氛围。

家庭教育是一项基础工作。必须加大宣传,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全社会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才能有效推进家教工作的开展。我乡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

1、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家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方法。村利用公开栏,学校利用橱窗,乡政府利用机关干部每月的学习日介绍家教的基础知识。乡妇联、工会、共青团还联合学校利用“三·八”“五·四”“六·一”节,印发宣传家教的材料。据初步统计几年来共印发材料1000多份。实验中学在开学时还向学生家长发放公开信,倡导家长重视家教、科学家教。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家教工作的实效性。活动是开展工作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近几年来,我乡共开展家长培训会38场,培训家长26600人次。

3、培养骨干,壮大队伍。培养一支观念新、知识新、有事业心、责任心的家教队伍,是做好家教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乡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法,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本地与外地之间,开展学习交流,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家教队伍的水平。

三、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家庭教育与社会事业互动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综合性工作,是分散性教育。我乡家教委只是起到牵头的作用,大量细致复杂的工作还需要上级的关心、下级的支持,才能有效地推进家教工作。几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并结合其它工作一道做,才能取得实效。在工作中,我乡做到“二个结合”:

一是家庭教育与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相结合。让群众认识到家庭教育对遵纪守法,促进家庭和睦作用,明确优化家庭环境与子女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使优化家庭环境成为家长的自觉行动,通过“十星级文明户”的深入开展,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婚育观”,促进了文明新风的形成。

二是家庭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利用五五普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及力度,提高家长的法制观念,促使家长依法教子,依法履行监护人职责。

上一篇:两年兼职支教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