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9 01:52:39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水平;统计口径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9)05-0036-05

近几年来,社会保障支出逐渐成为社会保障研究热点问题,定量研究方法日益增多,研究内容也不断拓宽。但社会保障支出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不同研究人员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研究结论缺乏可比性;同时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中还普遍存在漏统或者重复计算问题,数据统计出现偏差,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果偏离。因而,有必要对学术界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口径进行梳理,分析学术界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方法,以供参考。

一、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比较分析

从资金来源看,社会保障支出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缴费性社会保障支出。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统计口径分歧最为突出,因而有必要对学术界有关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统计口径进行梳理,理清分歧点。

(一)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

现有研究中,不同统计口径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均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分歧点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以及医疗卫生的支出是否计入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

现有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主要有六种。第一种和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科目一致,即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三项。第二种口径与第一种口径相比,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支出和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第三种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符合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的实际状况,具体包括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支出。第四种口径将公费医疗支出和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均计入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第五种口径主张将社会保险支出也计入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以便和其他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接轨。第六种口径将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也列入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医疗卫生支出。

(二)社会保障总支出统计口径

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只反映了政府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并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水平,因而还应该计算社会保障总支出。社会保障总支出包括的项目更多,分歧也更大。除了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既有的分歧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政府和社会卫生经费支出等也是社会保障总支出统计存在的分歧点。

学术界对社会保障总支出主要有七种统计口径:第一种口径的社会保障总支出仅仅指“五险”支出。第二种口径的社会保障总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五险”支出。第三种口径在第二种统计口径的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第四种口径在第三种口径的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支出。第五种口径与第四种口径相比,增加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第六种口径的社会保障总支出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以及企业关闭破产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五险”支出、扣除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以外的卫生总费用等。第七种口径社会保障总支出包括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全国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等。

二、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文对学术界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的梳理,本文认为其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不统一。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有六种,小口径仅仅指政府预算支出科目“社会保障”支出,大口径包括医疗卫生总支出,甚至包括“五险”支出;社会保障总支出统计口径有七种之多,小到包括“五险”支出,大到将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也计算在内。不同统计口径计算社会保障支出差异很大。以2001年为例,按照第一种统计口径计算的社会保障总支出只有3101.9亿元,而第六种统计口径计算的社会保障总支出有6508.6亿元,相差3406.1亿元(见表1)。

2、社会保障支出普遍存在漏统问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普遍漏统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支出,社会保障总支出普遍漏统农村社会养老基金支出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2004年及以后的社会保障支出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包括在内,然而实际上许多研究漏统了该保障项目支出。

3、社会保障支出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按照《中国财政年鉴》对“社会保障补助”指标的解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已经包含了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但在统计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时,有的统计口径重复计算了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此外,“五险”支出一部分来自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因而在统计社会保障总支出时,“五险”支出来自财政补贴应剔除掉。我国社会卫生支出已经包含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第七种社会保障总支出统计口径既计算了社会卫生支出又计算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

4、社会保障支出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保障的实际支出水平。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没有剔除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实际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只是中央的战略储备基金,迄今为止只在积累尚未用于任何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因而,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时,尤其是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时应将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剔除,才能真实反映我国社会保障实际支出水平。

5、社会保障支出概念不规范。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不作明确的划分或说明,社会保障总支出有的称为“社会保障福利总额”,也有称为“社会保险总支出”。

(二)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混乱的主要原因

1、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理解有偏差。社会保障支出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不包括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因为战略储备基金实际上尚没有真正用于支付,正如我们不把社会保险结余资金统计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一样。由于对社会

保障支出理解出现了偏差,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往往将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计算在内。

2、财政预算制度将预算内各项社会保障支出混在其他经常性支出中,使有关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记录不明确。1998年,我国政府一般预算支出科目增设了“社会保障”支出科目,该科目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并没有包括全部由政府财政资助的社会保障项目,如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支出则放在“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下,导致许多学者统计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时漏统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支出。

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本身正处在转型阶段,旧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统计指标和新的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指标混杂在一起,致使社会保障支出出现重复统计、漏统等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既有“历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及累计结余情况”统计指标,又有“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以及“全国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等统计指标。新旧统计指标的混杂给人们选择统计指标带来混淆,容易产生重复计算。如有人认为我国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不在社会保险范围内,计算社会保障支出时重复计算企业参保人员的养老金支出。同时,新旧统计指标的混杂也容易导致漏统,王晓琴等计算社会保障总支出为“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的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全国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之和,旧漏统了在职人员社会保险支出。

4、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指标不连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统计指标存在不连续的问题。《劳动统计年鉴》2000-2003年中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统计指标,但2004年及以后《劳动统计年鉴》中不再设置该指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03年的统计指标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统计指标,但到2004年,该指标又消失了,从2005年开始又公布该指标统计数据。统计指标的不连续使得获取历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才能获得。

此外,我国社会保障管理职能的转移以及政府收支科目的改革影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的连续性。1998年以后农村社会保障管理职能从民政部转移到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前《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有“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会资金额”统计指标,而此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开统计资料取消了该统计科目,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就会存在一定的漏统问题。从2007年开始,《中国财政年鉴》不再公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数据,造成该支出数据的缺失。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剔除尚未形成支付的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就比较困难。

5、政府针对人们某一风险往往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保障,不同保障方式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数出多门”。如我国养老金支出,民政部门负责支付一部分军队离退休人员和地方归口管理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参保企业职工养老金支付以及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支出。此外,在政府收支分类中,一个部门的离退休费用要根据资金的具体用途分别在“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其他支出功能科目反映。离退休经费实行归口管理的,在“社会保障和就业”类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款级科目反映;未实行归口管理的,则在其他相关支出功能科目反映。数出多门也导致同一统计指标由于数据来源不一致或者统计口径不同,出现不同的指标值。如医疗救助经费的支出,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中国民政事业统计年鉴》由于数据来源不同,公布的医疗救助支出也不相同。

三、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有效途径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指标零乱导致学术研究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比较困难,甚至有学者称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像谜一样。探讨如何利用已有的统计资料,大体准确地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避免漏统、重复统计的问题,是社会保障支出研究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笔者认为统计社会保障支出,首先要明确支出项目,才能避免漏统。其次,要分清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来源,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有些社会保障项目资金来源不单一,既包括财政支出又包括个人和企业缴费支出,仅仅采取简单的分项目相加容易导致重复计算,因而还需要依据不同项目的资金来源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最后,因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尚未有完整的分保障项目、分资金来源统计指标,还必须以现行的社会保障支出统计指标为依据,将各社会保障具体支出项目进行归类合并,才能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

(一)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基本项目和支出来源

我国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其中社会保险具体支出项目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制度尚未从国家保障转变成社会保险,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保障支出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和医疗支出。

我国社会救助具体支出项目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城镇居民医疗救助支出、农村居民医疗救助支出、农村五保供养支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精减退职职工救济支出、灾害救助支出等。除了上述两类干预措施外,我国还有面向特殊人群的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支出。我国社会优抚支出主要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主要是民政部门针对残疾人、孤寡老人、福利企业等的支出。上述社会保障支出项目只能称之为基本的项目,也是统计社会保障支出不可或缺的项目。之所以称之为基本的项目,因为像我国正在实施的住房保障、慈善、补充社会保障支出尚未包括在内。

从数据来源看,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来自财政部依据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统计的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缴费性社会保障支出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社会保险支出和卫生部统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社会保障支出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支出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缴费性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城镇职工失业、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其中,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有一部分来自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尤其是养老保险基金。2007年,国家财政补贴规模超过1100亿元,因而需要将社会保障补助用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补贴剔除。政府还以医疗救助的形式资助了一部分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因而新农合支出要扣除资助参加新农合的医疗救助支

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属于战略储备基金,尚未真正用于支付,因而计算社会保障支出时,要将社会保障补助中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扣除。

本文依托现有《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有关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指标,确定了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缴费性社会保障支出、重复统计支出以及未形成支付的统计口径(见图1)。

(二)我国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估算

依据上文所述方法,本文对我国1998-2007年的社会保障支出进行了计算(见表2)。

四、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实际支出项目和统计指标,在对学术界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梳理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和社会保障总支出的统计口径,并提出采取按社会保障支出保障项目和资金来源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统计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旨在为学术界统计社会保障支出提供一个基本的口径。

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应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支出,并扣除财政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社会保障总支出统计口径包括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五险”支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扣除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五险”的补贴以及医疗救助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出和财政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

以本文确定的统计口径为基础,笔者采取按保障项目和资金来源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公开出版的资料统计了1998-2007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从统计结果看,社会保障总支出规模和学术界社会保障总支出第三种、第四种、第五种、第七种统计口径统计的规模接近。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文没有统计诸如企业年金的支出等企业自愿用于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开支、慈善组织的支出以及住房保障的支出,因而,本文确定的统计口径可以称之为社会保障支出基本的统计口径。换句话说,也就是统计社会保障支出不可或缺的项目;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也只能称之为基本的社会保障支出。

注释:

①“五险”支出指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险基金支出,为了便于和农村社会养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区分,本文简称“五险”支出。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社会保障司课题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国际比较,财政研究,2007,(10):36-42

[2]胡劲松,梅哲构建和谐社会中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实证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7-120

[3]潘楠,公共财政框架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6:19-20

[4]蔡社文,未来5-10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趋势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02,(4):53-57

[5]班晓娜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3):8-11

[6]彭海艳,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财经研究,2007,(6):90-100

[7]马会,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度性的计量分析沈阳大学学报,2007,(3):26-28

[8]王晓霞,孙华臣,社会保障支出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东岳论丛,2008,(6):47―50

[9]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及其转移支付,财经研究,2002,(5):37-43

[10]王宇华,浙江省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比较分析,北方经贸,2009,(3):4-6

[11]蔡社文,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分析预算管理会计,2004,(7):57-59

[12]王晓琴,杨翠迎,米红,浙江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学术论坛,2008,(5):63―69

[13]国敏,林治芬,中国社会保障资金总量认识[J],社会科学辑刊,2007,(3):57―59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 适度 农民工

一、引言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建立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支撑能力也逐步增强。近几年全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左右。

但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成为一项十分艰巨和繁重的任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制订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科学测定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保水平,并做出科学合理地比较和分析,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

从最微观的角度出发,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被称作社会保障水平,其主要衡量指标是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过高或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会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1、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

国内曾有学者提出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定模型:

S=Sa/W×W/G=Q・H=0.75(Oa+Z+J+M)

其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系数,又称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又称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H选定为0.75),Oa为老年人口比重,Z为失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J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M为社会福利优抚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

“根据国际经验和中国已采取的保障政策,失业保险支出比重系数Z一般在1%-1.5%左右,下限选1%为宜;工伤、生育保险支出比重系数J一般在0.016%-1.5%左右,下限选0.016%为宜;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支出比重系数M一般在1%-1.5%左右,下限选1%为宜。”

参数Z、J、M都采用的最小值,因此计算得出的数据为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即社会保障水平的最低值,适度的社保水平应稍高于社保下限值。

将各项参数代入上述公式,得出2004―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见表1)。

表1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度”的下限值(2004―2006年)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社会保障水平“度”的测定公式:S=Sa/G。其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表2中国社会保障水平(2004―2006年)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依据表1所示,2004-2006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分别为9.778%、9.784%、9.987%,也就是表示2004年-2006年我国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在10%左右。而表2所示,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3.122%、3.183%、3.062%。

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低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下限值,实际的社保水平不及社保水平下限值的三分之一。虽然我国社会保障水平逐年都有所增长(2006年除外),但增长速度缓慢,低于社会保障水平下限值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我国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成因分析及相应对策

由于统计年鉴中社保总支出并没有涵盖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员在这方面的支出,若要考虑到事业单位和机关的高水平的保障,我国实际的社保水平应有所提高。但数据所限,故不展开对这部分的分析与阐述。

1、社会保障覆盖面依然狭窄,没有实现全覆盖

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此低,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并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全体城市居民的、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并未在农村建立。迄今为止,各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对于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考虑到。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却将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排除在外。从社会保障费用支出的情况看,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11%,而占全国总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却占80%的保障费用。

尽管如此,当前的社会保障还远远未能全部覆盖全部城镇人口。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一些非公有制的企业形同虚设,有相当一部分城镇企业员工被挡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之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如此悬殊,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将在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农村的家庭养老能力也将逐渐减弱。同时,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来自于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全体社会公民都纳入社保已迫在眉睫。

但现实中,农村经济薄弱,资金来源没有充分保障,要在农村建立与城市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不实际。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他们既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首先,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据农民工的需要与制度建设的可能,对农民工实行分层保障。最急切的保障项目应当是按照普遍性原则来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从层出不穷的农民工伤事故到规模惊人的农民工职业病群体,以及由此导致的数不清的劳资纠纷,均决定了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当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尽快得到确立。其次,有必要建立农民工的疾病医疗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机制。尽管近几年我国在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但是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仅会导致农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极易陷入贫困境地,这使得疾病保障成为农民工的现实需要。最后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它应当包括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紧急救济、特殊情形下的贫困救助、合法权益受损或遭遇不公待遇时的法律援助等。

2、瞒报漏报现象严重

参保职工个人一般以本人当月全部工资收入为基数缴纳保险费。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以本单位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不好等原因,在保险费的实际征缴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企业的缴费工资总额是由企业上报,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但是出于逃费的利益动机,企业少报、瞒报工资总额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又小于统计口径的工资总额。据专家推算,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约为统计工资总额的90%,缴费工资总额比统计工资总额缩小了10%。由于工资外收入的存在,由于由企业上报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缴费工资总额小于统计工资总额,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费基大大缩小了。两项合并,工资总额缩小了31%左右。如果考虑实物收入部分,差距还要大。

由于管理水平、财务制度遵守程度等的不同,参保企业的缴费工资总额与统计工资总额的差距,统计工资总额与实际工资总额的差距也不同,有的差距很大,有的差距很小,致使参保企业的实际费率不一致,负担也就不一样,出现“老实的吃亏,不老实的反而沾光”的不正常现象。不一样的养老负担,破坏了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公平竞争环境,危害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不仅如此,过高的名义费率还直接危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一方面加大了参保企业逃费的动机,导致收缴难;另一方面,迫使未参保企业不愿参保,造成扩大覆盖面的困难。

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已经形成了由税务部门和社会保险部门共管的格局。一些地方由税务机关征收,另一些地方则由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对于究竟应由哪个机构征收,学者和专家之间也存在分歧。社保专家们赞同将社会保险费定义为费,由社保经办机构统一征收。而一些财税专家则倾向于由税务机关征收。笔者更倾向于前者。当前针对社会保险的各项管理授权不足、权责不清,应对社会保障机构集中授权,垂直管理,以加强对社会保险费征收情况的监管、稽查力度。此外,应加强舆论宣传,重点宣传缴费对职工养老、医疗等各方面待遇的影响,提高企业和职工对社保的认识,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以便社会保险费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它的全面与逐步推进使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的二元化社会格局也有了弱化和松动的趋势。但城乡的差距也逐渐拉大,在社会保障方面更是日趋二元化,由于其与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所以迫切要求国家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配套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中国统计局:2004-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07.

[3] 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4]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3

第一条  为了发挥社会保险的统筹、储备和调剂功能,提高统筹的社会化程度,解决地区之间、企业之间退休费用负担不平衡的矛盾,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本自治区境内列入统筹范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和各地、市、县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具体业务工作由自治区和各市、县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负责。

第二章  统筹范围、对象和项目

第四条  统筹范围:

凡全民所有制企业,包括中央驻宁企业(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系统统筹的除外)以及非财政拨款、经费完全自收自支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农、林、水、牧以及劳改、民政部门所属企业、事业单位暂不参加全区统筹。

第五条  统筹对象:

(一)在职固定职工;

(二)城镇劳动合同制职工;

(三)1971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计划内临时工;

(四)混岗工作的集体所有制职工;

(五)离休、退休和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的人员。

第六条  统筹项目:

(一)离休费、退休费、退职生活费;

(二)生活补贴;

(三)退休费补贴;

(四)粮、副、肉、水电、洗理、煤价补贴;

(五)冬季取暖补贴;

(六)知识分子工龄补贴;

(七)护理费;

(八)离休干部交通费补贴;

(九)丧葬费和一次性支付的抚恤金;

(十)六十年代精简退职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

(十一)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执行机关事业工资标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书报费;

(十二)劳动合同制职工退休费用。

第七条  离退休(职)人员的医疗费、易地安家补助费、建房补贴、住房困难补助费、车船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暂不纳入全区统筹项目,仍由原单位按规定支付。

前款所列费用原已纳入市、县统筹项目的,仍以市、县为单位实行统筹。

第八条  实行全区统筹后,如遇国家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或新增加福利补贴待遇,暂由原单位支付,待调整统筹方案时再纳入统筹项目。

第三章  退休养老基金的筹集

第九条  固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的筹集,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由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对市、县按参加统筹单位的固定职工工资总额加离退休(职)费用总额之和的18%计提,退休养老基金不够使用时,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调整计提比例。

各市、县可根据自治区的基金提取比例和调拨计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提取比例和办法,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条件成熟后,实行各企业按全区统一比例计提。

工资总额的构成以国家统计局的规定为准,离退休费用按统筹项目计算,一年核定一次。

第十条  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从1992年7月1日起,凡参加统筹的在职固定职工必须缴纳养老保险费,其标准开始时不超过本人标准工资的3%,由职工所在单位按月在发工资时代扣。

职工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属基本养保险金的组成部分,列入全区统筹基金统一使用。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按国务院〔1986〕77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1986〕130号文件执行。原有固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和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基金,应逐步按统一比例计提,合并调剂使用。各市、县在1992年6月30日前,按自治区有关规定,从劳动合同制职工养老基金收缴总额中上缴20%;从1992年7月1日起,在当年或当月收缴的基金总额中按50%计提上缴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作为全区统筹后备调剂金和积累金。其余部分留存各市、县代管。留存在各市、县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属全区统筹基金,如需动用,必须经自治区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批准。

第十二条  各参加统筹单位缴纳的退休养老基金,企业在营业外列支,事业单位列事业支出。

第十三条  退休养老基金由社会保险机构委托银行按月代为扣缴,统一使用银行的“委托收缴凭证”,并加盖社会保险机构的“退休养老基金专用收款凭证”印章。各开户银行应视同在职人员工资,以优先顺序代扣缴(免签收缴协议书),各单位不得拒付和反托收。

凡参加统筹的单位必须按时缴纳退休养老基金,逾期付款的,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滞纳金在企业留利及单位结余中列支,并转入退休养老基金。

第十四条  全区统筹开始时,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从市、县差额预提一个月的周转金(即上月提取,下月拨付)。

全区统筹实施前,各地结存的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退休养老基金(含积累储备金)仍留市、县作为后备基金存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如确需动用,必须经自治区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批准。

第十五条  退休费用实行全区统筹后,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上缴的退休养老基金超过本企业离退休费用负担部分,视同实现利润,列入工效挂钩项目结算。

第十六条  凡纳入统筹范围的单位,均须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领取《社会保险证》,并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退休养老基金;以此作为到劳动人事部门办理劳动工资计划、调资审批、招工、招干、职工调动等业务手续的必备条件。

《社会保险证》由自治区劳动人事厅统一印制,各市、县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机构办理和发放。

第四章  退休养老基金的支付

第十七条  离、退休(职)人员的离、退休(职)费用,由社会保险机构按照统筹项目应支付的退休养老基金标准,按月直接发放或委托银行给离、退休(职)人员。条件暂不具备的市、县,仍先拨付给企业,由企业发放给离、退休(职)人员。

凡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或委托银行发放离、退休(职)费用的,应当采取全额收缴全额支付的办法结算。

第十八条  凡未达到国家法定离、退休(职)条件而办理离、退休(职)手续的人员,其费用仍由原单位支付。待达到国家法定离、退休(职)条件后,再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

第十九条  离、退休(职)人员死亡的,由原所在单位及时报告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凭死亡证明书按规定领取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并从死亡的下月起停发离退休(职)费用。

第五章  退休养老基金的结算与管理

第二十条  退休养老基金按照“全区统筹,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年度预算,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剂、分级平衡、差额缴拨的办法。

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市、县之间退休养老基金的调剂工作,各市、县社会保险机构必须执行自治区的基金调拨计划,并负责本地区退休养老基金的筹集和拨付等管理工作。

凡逾期不上缴统筹基金的市、县,均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滞纳金在管理服务费中列支。自治区所得滞纳金收入并入养老基金。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从固定职工统筹基金总额中提取3%的积累金,作为后备基金。

第二十二条  各级社会保险机构的管理服务费,在全区统筹的初期,实行“分级提取,调剂使用”的办法:

(一)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从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职工统筹基金总额中暂按1.5%提取,在全区范围内调剂使用;

(二)各市、县社会保险机构从收缴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总额按5%提取,留存本市、县使用;

(三)自治区和市、县社会保险机构每年根据编制内的实有工作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报同级劳动和财政部门审核。经费的使用按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年终结余可结转使用;

(四)财政不再划拨事业费。

第二十三条  退休养老基金和管理服务费,不计征各项税、费,不缴纳能源交通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第二十四条  退休养老基金存入社会保险机构在银行开设的“退休养老基金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银行应按规定提取“应付未付利息”对存入银行的基金按其存期照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所得利息转入退休养老基金。

第二十五条  各市、县社会保险机构和参加统筹的单位,应如实提供本地区和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离、退休(职)人员数以及需要支付的离退休费用等数据。各级社会保险机构有权稽核参加统筹单位的有关帐目、报表,督促其按规定缴纳和支付退休养老基金。

对弄虚作假、少缴或虚报冒领的,补交少缴部分、追回多领部分。

第二十六条  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财务、会计、统计、计划和审计制度。自治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编制全区养老保险基金和管理服务费的收支预、决算,经自治区劳动人事厅、财政厅审核后,报自治区养老保险基金委员会批准后下达各地执行。预、决算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预算中列收列支。

第六章  离退休人员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  离退休费用实行全区统筹后,离、退休(职)人员与原单位的关系不变,待遇不变,其管理服务工作仍由原单位负责。

第二十八条  凡参加统筹的单位发生关、停、并、转时,离、退休(职)人员应按规定转由主管部门负责安排,或由兼并企业管理,并及时到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办理转移手续。处理破产企业的财产时,必须先留足离、退休(职)人员十年的离退休生活费,拨交当地社会保险机构。

第二十九条  各市、县政府应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离退休管理组织,形成管理网络,开展有益于离退休人员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自治区劳动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

1998年9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宁政发〔1998〕73号关于修改《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退休费用全区统筹的规定》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各市、县社会保险机构和参加统筹的单位,应如实提供本地区和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离、退休(职)人员数以及需要支付的离退休费用等数据。各级社会保险机构有权稽核参加统筹单位的有关帐目、报表,督促其按规定缴纳和支付退休养老基金。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4

科学发展观是系统论

“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建国时期,毛泽东主席在总结中外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沉痛教训时得出的结论是“落后就要挨打”,于是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工作方针,“促生产”其实就是促“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十年文革”的历史教训时得出的结论是,建国近三十年,我们“始终没有把工作的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因此提出必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并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始终要做到“三个代表”,其必须的前提仍然是依靠发展。党的三代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和表述都非常准确和精辟,并付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艰巨的努力,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个人的理解是未能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又好又快地实现找到了最准确、最科学的发展答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尽管只有四十个字的表述,但只要认真去琢磨、去思考,就不难发现,每一句话的内函都非常丰富,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庞大而复杂系统工程,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宝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高超提炼,是一个理论系统,所以我们的学习也必须做到是系统的。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理论,又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更在其基础上实现了升华和跨越。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理论尽管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博大精深,但只要在你认真学习之后,再进行总结和概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发展观”其实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首先教育全党同志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入手,到思维方式的较变,再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操作务实的科学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县城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等重要论述,既是教育全党同志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的根本方法,又是如何做到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评判标准。所以这种方法既有理论上提炼,又有操作上的引领;既有宏观上的战略,又有微观上的战术。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处在什么层次,总能从中找到“对号入座”的方法和要求。所以,“科学发展观”不是纯理论的,而是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上的一种根本方法。审计工作同样能从中找到方法和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实践论

“科学发展观”是理论,也是方法,但更是实践。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核心在实践,所以”科学发展”又是实践论。作为审计部门的干部,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发挥审计在经济运行中“免疫功能”,确保中央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为社会的科学发展尽职尽责,深感任重道远。

——在做好财政同级审计工作上任重道远。“财政同级审”是审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如何按《预算法》的要求和同级人大通过的财政预算,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服务,是审计干部必须认真做好的工作。这项工作要求我们既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又要考虑政府工作中的临时性和突发性;既要确保上级专项资金的安全、有效和管理规范,又要调动全县各级向上争项目、争资金的积极性;既要减轻财政的压力,又要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机关的正常运转;既要确保财政增收,又要为今后的发展积蓄后劲;既要保证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又要保证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等等。

——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上任重道远。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审计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搞好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揭露其资金收支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对维护财经法规定的严肃性,创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营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秩序具有深远意义。这项工作要求我们既要维护财经法规的严肃性,又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性;既要规范其行为,又要调动其积极性;既要保证单位能正常运转,又要有利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既要使干部职工的收入有保障,又要考虑单位之间的个人收入相对平衡,等等。

——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上任重道远。财政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审计,也是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目前国家新增拉动内需的投资,各地都有不少项目。从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层面上看,是中国政府对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但从科学发展的层面看,又是协调和统筹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些资金使用情况,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都非常关注。还有地方各级政府对民生工程等方面的投资情况,同样也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审计干部作风要更正派,技能要更高超,眼睛要更明亮,思想要更纯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每笔资金、每个项目审深审透,审清楚投资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中央和地方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固投审计监督要求我们既要使资金做到效益最大化,又要使承接建设单位能接受,所以深感责任重大而又任重道远。

——在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任重道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和实行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体系,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在经责审计实践中,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履行自己职务和职责的情况,审计部门责无旁贷。在今后的经责审计实践中,应努力从以下十个方面创造条件进行思考和探索。(1)节能降耗的情况,节能设备使用的情况;(2)环境保护对比情况,重点是水质变化和“三废”排放情况,辖区范围内的动植物资源和数量增减情况;(3)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情况;(4)社会治安状况,安全生产状况,群众安全感状况;(5)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状况,是否有过度开采、砍伐等行为;(6)重大投资的决策程序和效益情况;(7)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8)耕地、林地保护情况;(9)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10)负债情况。进行这些思考和探索,深感审计部门责任重大而又任道重远。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5

*年,我市统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和*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统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中心,深化统计改革,加强各项建设,强化统计管理,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服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一)切实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1、完善GDP的核算。GDP作为综合经济指标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搞准GDP及其增长速度,对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要坚持近三年来本市生产总值下算一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要完善农业和建筑业增加值的统一核算,开展工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统一核算。要努力实现生产法GDP核算数与支出法GDP核算数的衔接,研究建立季度生产法和季度支出法GDP核算制度。研究建立企业成本结构调查制度,将工业增加值由企业填报改为统计机构依据企业成本资料直接核算。

2、加强能源统计和能耗公报工作。国家“*”规划纲要将万元GDP能耗定为约束性指标,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此又了明确要求。抓紧建立科学统一的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建立科学、简便、可行的能源统计调查体系,是今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完善能源的生产、进出口、流通、消费、库存统计制度。认真实施对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情况的跟踪监测制度,做好对本市及各区能源消耗数据质量的评估。严格执行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各区的单位GDP能耗数据以市统计局核定的数据为准,各区在市公布之前不得以任何方式自行公布。各区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强能源生产、消费和流入流出统计,加强能源统计的薄弱环节,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时效性、可比性,满足能耗公报的需求,推动节能降耗的监测、考核工作。

3、加强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专业统计。一是完善房地产业统计。规范房地产统计信息制度。二是改革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切实抓好投资项目统计工作,特别是要完善新开工项目统计制度。三是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重点完善失业率调查和劳动工资统计,研究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体系和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统计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居民消费、工业品、房地产等价格指数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部署,调整CPI代表规格品和消费支出的分项权数,建立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统计制度。五是做好城镇住户调查工作,真实反映我市居民收支状况。

4、加强服务业统计。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要求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认真执行国家和省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服务业统计总体框架,建立科学、统一、规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搜集渠道。

5、加强社会、科技和环境统计。要根据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努力加强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和核算,全面反映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全市企业创新调查,反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参与做好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准备工作。

6、加强人口统计测算。人口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做好人口统计监测十分重要。要坚决执行市政府颁发的《深圳市人口统计监测办法》,切实加强人口统计工作;要执行国家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局人口下算一级制度,我市常住人口以市统计局核报基础数据经省核定公布数据为准。各区常住人口数以市统计局核定公布的为准。

(二)全面实施“民生净福利”和“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并经省统计局依法批准,《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和《“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依据国家现行统计标准、统计口径,由市统计局统一组织统计测算。深圳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依照统计法接受统计调查,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拒报、迟报,不得虚报瞒报。根据市政府四届五十四次常务会议要求,市统计局负责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统计数据的汇总、审核并统一对外。请市财政、农林渔业、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民政、公安、文化、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认真履行好部门统计职责,针对本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统计调查方案,做好指标的分区测算。各区统计局要认真做好涉及到区级及以下的统计任务。要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执行统一的标准,确保数据真实可信。

(三)认真抓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后续工作

*年,深圳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已顺利完成现场登记的各项调查工作。今年,全市各级普查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标准和期限,认真做好普查资料的审核、录入、汇总和上报工作,保证数据质量。要及时普查公报,编印普查资料,做好普查数据的开发应用,充分发挥普查资源的效用。

(四)全力推进统计改革与创新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开展统计改革与创新;一是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建立或完善循环经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金融业、文化产业、物流业、服务业、民营经济等统计制度。二是统计报送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扩大统计数据网上直报工作,力争实现所有专业、限额以上企业全部覆盖;对已实现网上直报专业的企业单位进行查漏补缺,不断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和网上直报系统,加强信息采集处理平台的管理,确保网络和数据的安全运行。三是积极配合做好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的组建工作。

(五)大力推进依法统计

一是严格按照“*”普法规划,广泛深入地宣传统计法和深圳特区统计条例,提高全社会依法统计意识。二是做好《深圳特区统计条例》的修订及实施工作,加强执法力度,树立统计法权威,切实提高数据质量。三是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制定我市统计巡查工作方案,对统计基础建设薄弱、统计工作混乱的单位,要及时进行统计巡查、督导、培训、教育以及限期整改,有效促进基层统计工作上新台阶。四是加强对民间统计和市场调查的管理,坚决制止非法调查,以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六)不断提高为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统计服务水平

要在继续做好原有各项统计服务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热点以及经济深层次问题等进行调研,继续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集中力量重点开展对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分析,大力加强专业统计分析工作,打造统计分析精品;密切关注舆论热点和宣传工作的重点,逐步加大统计信息量;加强港澳台及国际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做好社情民意调查;不断调整服务的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拓展统计咨询服务的范围。

(七)努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我市国民经济的各项数据的源头都在基层。基层单位统计工作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全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因此,全市所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都必须加强自身的统计工作。要求明确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确定统计工作负责人,确定统计人员,制定统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准确及时报送各项统计数据。市、区统计部门要继续开展不定期的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的能力;要不断改进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措施,努力减轻基层负担。

(八)积极加强统计队伍和统计文化建设

要按照国家规定,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及发证工作。结合统计工作的特点,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统计岗位培训和在职教育,不断提高统计队伍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统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党、团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化体育活动,为统计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和谐氛围和精神动力。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6

一、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办法根据《通知》精神,结合四川实际情况,省制定了《四川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办法》(见附件),全省从1996年1月1日起施行。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是十四届三中会全《决定》确定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各市、地、州要按照全省统一的实施办法和工作部署,拟定具体实施方案,报省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积极、稳妥地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劳动力流动的重要保障措施。要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按照统一领导,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综合配套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制订和执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计划”,争取在3年内基本达到养老保险广泛覆盖所有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身份职工的目标。要尽快实行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缴费工资总额作为缴费基数的办法。

三、巩固和完善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制度从1996年1月起,职工按个人缴费工资的3%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后个人缴费比例在工资增长基础上逐步提高,提高幅度由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

四、健全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为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每年按照全省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定期调整基本养老金。调整水平要与全省上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并不断完善具体调整办法。

五、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和监督做好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是保证养老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物质保障。企业和职工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依法参加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各级政府要督促社会保险机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保证按时足额征缴基金,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正常支付。

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统计、审计、监督制度,切实保障基金安全、完整。要定期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社会保险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布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要按《通知》要求,在省和市(地、州)、县(市、区)建立社会保险委员会。社会保险监督会由政府、企业、工会和离退休人员等方面的代表组成,对社会保险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和基金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六、不断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要把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程度作为减轻企业负担、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工作来抓。要逐步将企业发放养老金改为社会发放;要通过社会保险机构直接开展管理服务、委托社区管理、在大中型企业设立派出机构等办法,不断提高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要切实做好省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养老保险管理服务工作。通过多方面努力,逐步达到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

七、加强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领导和宣传各级政府对贯彻《通知》的工作应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督促有关部门抓紧抓好。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要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政府领导下,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体改委和劳动部门要对实施工作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财政、经委、工商、税务、工会,银行有关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工作。改革中要采取措施,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好宣传动员,统一思想,统一步调,保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

附:四川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办法。

四川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办法

全文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筹集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

(二)企业和职工个人按缴费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个人以职工本人上一年月平均月平均工资额(月平均工资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口径计算)作为缴费工资;企业以全部职工的缴费工资作为缴费总额。职工上一年月平均工资超过全省职工上一年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低于全省职工上一年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缴费工资;未按60%执行缴费工资的,相应扣减其缴费年限。

(三)企业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包括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具体缴费标准按当地政府的规定执行。仍按工资总额和退休费总额两项之和的一定比例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要改为按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四)从1996年1月起,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3%的比例缴费,以后随着职工工资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个人缴费比例,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已离退休人员不缴纳基基养老保险费。

(五)城镇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以当地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工资,按不超过当地企业缴费比例与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之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具体比例由当地政府规定。缴费年限自开始缴费起计算,直至到达规定退休年龄时止。

(六)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从企业管理费中列支。

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计征个人所行税。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生困难时,由财政予以支持。

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一)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从1996年1月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社会保障号码(国家标准GB11643-89),为每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职工缴费工资的11%记入,包括:

1、职工个人缴纳的全部基本养老保险费;

2、从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中,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一定比例记入的部分。本办法实施后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的8%记入,以后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从企业缴费中记入的部分逐步适当降低。

(三)城镇个体工商户本人、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按其缴费工资的11%记入个人帐户。

(四)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银行同期居民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每年计算一次,利息并入个人帐户。

(五)职工在省内调动工作,不变换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职工由于各种原因停止工作而间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个人帐户予以保留。职工调动或中断工作前后的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帐户储存额的利息连续计算。

职工跨省调动工作,个人帐户及其储存额随同转移。

(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只能用于职工本人退休后支付养老金,不能提前支付或移作它用。

(七)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年定期将上一年企业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时间、数额和个人帐户储存额等情况,通过企业通知职工,并受理核对和查询。

(八)职工在退休前或退休后死亡,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尚未领取完的,个人帐户储存额或余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给职工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从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中记入的部分,归入社会统筹基金。非工薪收入者死亡,在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尚未领取或未领取完的,全部发给其指定的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的储存额领取完毕时,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按规定标准继续支付,直至死亡。

三、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一部分作为社会统筹基金。社会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原有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退休后的部分养老金、寿命长和收入低的职工的部分养老金以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服务等费用。

社会统筹基金要为人口老龄化和抵御风险留有一定的储备积累。

四、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一)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同时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或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连续工龄)满10年以上的,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后,按以下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1、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按两部分计发:

第一部分为个人帐户养老金,按退休时个人帐户储存总额的1/120计算。

第二部分为社会养老金,按退休时上一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计算社会养老金的比例为:缴费年限满10年的,按全省职工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15%计算,在此基础上,缴费年限增加1年加发0.5%。社会养老金比例最高为25%。

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保险个人帐户储存总额×1/120+退休时上一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社会养老金比例。

按上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不得超过本人退休时上一年月平均缴费工资额。

2、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按三部分计发:

第一部分为个人帐户养老金,按退休时个人帐户储存总额的1/120计算。

第二部分为社会养老金,按退休时上一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计算社会养老金的比例为:缴费年限满10年的,按全省职工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15%计算,在此基础上,缴费年限每增加1年加发0.5%。社会养老金比例最高为25%。

第三部分为缴费养老金和补贴,缴费养老金按本办法实施前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连续工龄),每满1年按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同时加发一定比例的补贴。计算缴费养老金的比例为1.3%-1.4%。

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总额×1/120+退休时上一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社会养老金比例+(退休时一上年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本办法实施前职工个人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缴费养老金比例×全部工作年限+补贴)×(全部工作年限?建立个人帐户缴费年限)/全部工作年限。

按上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不得超过本人退休时上一年月平均缴费工资额。

3、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仍按原来的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同时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待遇。

(二)本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连续工龄)不满10年,或者本办法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不满15年,到达退休年龄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的全部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个人帐户全部储存额低于按缴费每满一年计算两个月退休时上一年本人缴费工资数额的,从社会统筹基金中予以补足。

(三)符合离休条件的人员,其离休待遇仍按国家现行规定执行。

(四)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按本办法规定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各地政府确定。

五、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

    (一)基本养老金调整的原则是:调整水平与全省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的一定比例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公平和效率相结合。

(二)基本养老金每7月1日按照全省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进行调整。当年退休的人员从下一年7月1日起调整基本养老金。

每年调整基本养老金的具体办法由省确定执行。

(三)每年调整的基本养老金,在个人帐户的储存额中列支,个人帐户的储存额不足列支或没有个人帐户储存额的,在社会统筹基金中列支。

(四)国家当年另行规定提高待遇或全省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负增长时,当年不调整基本养老金。

六、本办法由省劳动厅制定实施细则并负责解释。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7

目前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计算,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建立的窄统计口径的“职工工资”核算体系。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职工工资”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不能客观反映出社会用工的真实成本,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一、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把全社会的就业人员分为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以及其他就业人员八大类。其中,职工、其他就业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各单位外方和港、澳、台方工作人员),通过劳动取得工资和劳动报酬,被界定为“单位就业人员”,属于“劳动报酬”统计范围。与之相对应,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农村就业人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获取的是经营性收入,不属于“单位就业人员”范畴。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受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乡镇企业雇佣人员)虽然也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收入,但是其劳动收入目前尚不统计入“劳动报酬”。我国对全社会就业人员的划分如图1所示。

 

在一定时期内,各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被称为“工资总额”。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的计算如公式(1)所示。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工资(1)

与“工资总额”相对应,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被称为“劳动报酬”,其在数值上等于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和。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2)

围绕“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基本指标,可以派生出若干二级指标(表1)。所有指标共同组成了我国目前的“职工工资”核算体系。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核算的缺陷

从目前看,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已经明显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口径较窄,不能反映保险、培训等较大范围劳动力成本变动

我国对“职工工资”的统计,长期以来归为“人口与就业”大项,主要是从劳动者角度核算其基本收入来源;并不是从雇主角度核算其综合用工成本。前者与经济总需求相联系,而后者影响的是经济总供给,两者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因而从严格意义讲,目前我国并没有真正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已有的“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只能部分反映劳动力成本的变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4年12月开始着手建立的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人工成本不仅包括雇佣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劳动报酬等直接成本,还包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等间接成本。“人工成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用工总成本,是衡量劳动力成本的较好指标。

根据2005年人民银行研究局对全国部分地区企业人工成本的抽样调查结果,宽口径的人均人工成本要明显高于窄口径的“职工平均工资”。以上海地区为例,2000—2003年上海人均人工成本要远远高于同期职工平均工资,而且两者差额呈不断扩大之势(如图2所示)。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会大大低估我国的劳动力成本。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上海地区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304元,比同期人均人工成本49341元低22037元,仅为人均人工成本的55.34%.尽管目前工资报酬在我国企业人工成本中还占较大比例,但是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劳动者素质的日益提高,工资报酬在人工成本中所占比重会逐步下降。如果仍以“职工平均工资”和“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来反映劳动力成本,其偏差将会越来越大。

(二)统计范围偏窄,不能反映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

目前我国对“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的统计仅仅局限于“单位就业人员”的狭小范围,而将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就业人员排斥在外,并不能反映目前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

从劳动力的存量构成看,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2004年我国“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11亿人,仅仅相当于同年全国就业总人数(7.52亿人)的14.76%,相当于城镇就业总人数(2.65亿)的41.89%.绝大部分的全国就业人口和城镇就业人口并没有被“职工工资”核算体系所覆盖(其中仅游离在统计范围外的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就高达5515万人)。“职工平均工资”只是少数人的平均工资。

 

从劳动力构成的动态变化看,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6年第3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在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中(不含乡镇企业),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6.4%.而在企业用人需求中,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最大,其需求比重为25.9%;个体经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也较大为9.3%,超过国有、集体企业(7.2%)、外商投资企业(7.9%)和港澳台投资企业(5.5%)。据此推算,私营和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占到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34%.没有任何理由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如此庞大而且不断增加的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人员排斥在“职工工资”的统计范围之外。

(三)指标体系不健全,不能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在城镇劳动力市场内部又存在着城市工和农民工市场二元结构。在城市工市场中,工资水平较高,且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较高的工作稳定性。而在农民工市场由于传统体制惯性等因素,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普遍歧视(谢嗣胜、姚先国,2006)。在每个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但是在两个市场之间则不流动,即使流动,身份也是固定的(胡放之,2005)。对劳动力成本的衡量,不能脱离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核算所使用“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劳动报酬”等均值指标会掩盖掉城乡之间,城市工与农民工之间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

农民工虽然是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却为数众多。据《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5),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其中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已经占到城镇就业总人数(2.65亿)的45.28%,是“单位就业人员”总数(1.11亿)的1.09倍。单从人数上看,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工资变动会对全社会劳动力成本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如果以农村户口员工数超过50%为标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可以将所有行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7个行业,其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超过50%;第二类是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12个行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50%.我们对两大类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分类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不大,随着改革深入各行业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职工平均工资”呈发散形态。比较图4、图5可以看出,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农村劳动力超过50%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数量和增长速度上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使用农村劳动力不足50%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数量和增速上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是由于90年代后大量农民工进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及其他服务业这些竞争性领域,大大压低了这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产生分化,形成竞争行业和非竞争行业的二元结构。

近年来我国工资成本大幅上升,但是农民工的工资却增长缓慢,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不断增大,使得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甚至出现“民工荒”现象。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珠江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一直以来维持在650—750元之间,无论是从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上看,与同期官方统计的职工平均工资都形成巨大反差。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济统计要准确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要为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劳动力成本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潜在压力,从而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影响。当今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劳动力成本统计问题都非常重视。早在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OECD的专家就合作完成了“劳动力市场关键性指标”(KILM)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对劳动力市场多种指标和特征进行国际比较的统一框架。按照这一框架,各国对于劳动力成本统计应当覆盖到全社会所有就业人员;对于劳动力成本的计算应当包括工资、保险福利费、教育培训费等因雇工所发生所有直接和间接费用支出。目前无论从覆盖范围、还是统计口径角度看,我国现行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也不能完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针对目前我国在劳动力成本统计核算方面的不足,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转变低成本竞争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力成本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而且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做好劳动力成本的统计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要彻底转变劳动力成本越低越好的旧观念,实践已经证明单纯靠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竞争的道路已经是越走越窄。加强劳动力成本的基础核算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关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促进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转变低工资、低投入、低效率、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扩大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全面科学核算劳动力成本

在对劳动力成本进行统计核算过程中,应当更多站在雇主角度,全面综合计算工资报酬、社会保险、教育培训等直接、间接费用,客观反映劳动力的综合用工成本,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宏观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劳动力成本的统计范围应当覆盖到所有获取劳动报酬的就业人员,这当然包括我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尤其是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应当有针对性地率先建立典型调查制度。

(三)完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扩大劳动力成本统计范围

目前我国对劳动工资的统计是建立在正规单位的年报和定期报表制度的基础之上,不能反映私营、乡镇、个体企业等“非正规单位”和规模以下未建立统计报表制度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变动情况。应该在完善统计报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成本的抽样调查制度,以扩大劳动力成本统计范围。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按单位从业人员多少进行抽样;规模以上企业按行业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多少和经济类型抽样;规模以下企业(单位)和个体户按行业、营业收入、规模抽样,推断出总体总量指标,以增加劳动力成本统计的覆盖范围。

(四)建立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劳动力成本指标体系

加强劳动力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需要政府加大有关投入,责成或设立有关机构,将其作为一项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议由政府建立一个包括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基础数据库。同时,改进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力争获取全面、准确的劳动力成本信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例如,目前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采用的是基本都是均值指标,均值指标只有在方差较小的条件下才能说明问题。农民工与城市工用工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阶段特征。应当增加结构性指标来完善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

(五)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劳动力成本统计质量

社保统计工作总结篇8

1社保工作特点及信息化建设现状

1.1社会保险内涵逐渐加大

且更加注重合法合规,尤其是社会保险法公布后,使社保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社会保险工作涉及参保人员切身利益

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意识提升。参保人员对自己的利益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保工作必须科学严谨、合法合规,增强服务意识及功能。

1.3铁路企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行业特点

存在参保人员范围广,参保情况复杂,待遇支付存在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问题。

1.4社会保险的工作具有繁琐

直接面向职工、信息异动多、政策算法调整多、环节多、数据多、资料多等特征。在工作中,每个业务流程都不能出错,且具有衔接性等。而依靠人工不能保证信息的绝对准确及变更的及时有效性。

1.5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管理相对复杂。

根据省人社厅的要求,我处实现了各种保险基金的统一征缴,存在参保人员基数大、情况复杂、异动频繁、数额大等特点,为了减轻站段工作量,确保征缴及时准确,保障基金安全,亟需信息系统的支持。

1.6我处在日常工作中非常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因为各项保险的各个环节最终还是落实到信息的处理上。所以日常工作必须依赖于计算机,包括字处理、表格处理、计算、打印等处理。各科也在工作中摸索实践,基于工作开发了部分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处理,如社保统一征缴系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征缴率。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①各科室的信息不共享,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维护多头化,增加工作量和出错率。容易导致信息不一致。如:职工个人信息不一致、需重复录入、维护工作量大,易出错。②现有系统只是基于各自自身业务的需求,进行数据处理。各科各险种之间数据交换和衔接能力差,与业务流程不能很好对应。③存在一定的风险点。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没有明显区分、不能较好地实现相互卡控。个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现有系统界面不够友好,纠错能力不强,可能造成主客观数据错误。④业务经办人员需精通业务,岗位互控互换不能有效实施,业务流程不易进行有效卡控。⑤站段工作量增加、需多个科室进行不同的业务。站段报数需通过FTP、U盘等模式操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并有一定风险。⑥数据安全性不高,各自维护自己的系统及数据,容易丢失,不易管理。⑦各种报表、查询不方便、不规范。不方便领导查询、单位查询、及参保人员个人查询。⑧操作日志记录不完善、个人操作权限管理不方便、存在安全隐患。基于以上现状,经多方调研、借鉴先进经验,提出了开发一套社会保险管理平台的设想。社会保险管理平台主要是指:基于路局现有办公网,在现行社会保险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基础上,运行最新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以科学方法对各管理和经办环节进行规范优化的信息系统,集成各险种业务数据及流程,并具有安全、准确、简便、高效、可扩展性等特性。

2社会保险管理平台所需达到的要求

2.1安全性

管理平台需把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证基金征缴、待遇支付等环节安全性,确保基金安全。包含如下几个方面:①业务流程的安全可控性。需设立相应用户权限,管理层、各科室、查询、单位操作、单位查询、个人查询等分级管理。重要操作需实现岗位互控,并均在数据库中日志记录。无相应权限人员不能修改或查询数据。分层管理。路局———站段———个人。重要环节,需多人审核。②平台安全性。平台的开发基于成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开发工具,保证平台的安全性,保证系统不被篡改攻击。③数据的安全性。设置相应权限,做访问控制,不能随意更改后台数据。每日业务数据均需实现自动备份,并借助安全的备份设备及技术,避免数据的损坏、丢失等现象。④个人操作权限实行秘钥管理,并定期更换密码。

2.2准确性

①维护同一个单位库、个人信息库。在参加工作、参保、调动、信息异动、退休、基数调整、待遇审批支付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信息维护,保证各险种信息共享一致。操作人员按照各自的权限来分别完成信息录入、维护、删改、审批、确认等操作。②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办法等要求,用计算机来实现各个流程的业务处理,保证处理正确,避免人为因素。③征缴计算、待遇支付、各项汇总等均按系统预设各参数字典、计算方法实现计算。

2.3简便性

①键盘或鼠标操作,界面友好,无歧义,流程清晰。②操作简单、各站段使用方便。③考虑个人计算机水平差异,简化操作。④各项查询,及报表准确方便。减少人工填报。避免二次录入错误,自动汇总计算。

2.4高效性

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业务办理时间,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2.5可扩展性

①模块化管理,业务及政策变动后,可较好地实现新政策的功能需求。②方便开发后续功能,如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社保信息推送等。③数据接口,实现原有系统数据较易迁移。与地方社保管理部门导出导入数据准确方便。④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交换。⑤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家属费用补助管理。⑥将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总公司、路局等每年相关报表数据的查询汇总逐步纳入系统,实现自动计算,保证准确率,提高效率。⑦为了使全局广大职工、离退休人员、家属以及各级社保专兼职干部了解掌握社会保险知识,知晓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我处根据国家、地方政府和总公司的政策规定,结合职工群众的需求,本着“方便职工办事,提升服务效率”的理念,编制印刷了业务办事流程、各险种相关政策、两定机构介绍等资料。社保信息平台建成后,可将上述资料电子版本挂载在平台上,方便查阅。与纸质资料形成互补,实现多渠道覆盖。通过社会保险平台的建设,我们最终要实现以下目的:①规范工作流程,实现业务闭环管理。社保管理流程其实是一个闭环管理的业务过程,业务一般由参保人员提出,站段上报,社保处审核,经办机构办理,最后结果反馈参保单位,通知到参保人员,享受相应待遇。通过信息平台来规范工作流程的目的就是要顺利完整的实现这个闭环管理全过程,使各项社保业务办理能够准确、有效、完整的进行。②数据集中管理,维护多险合一的数据库。③实现数据共享,业务网上办理。④数据挖掘,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⑤逐步形成电子档案,记录业务经办日志,完善社保历史延续。

3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功能设置及技术实现

系统划分为基本信息维护、统一征缴平台、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企业年金、后台管理、公共服务等十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基本功能为:基本信息维护:单位信息维护,包括成立、撤销、变更、合并等;参保人员信息维护,包括新增、修改、调动、身份转换、其他异动、维护个人各险种编号等功能。统一征缴平台:实现单位及个人基数的上报、审批、汇总;每月各险种基数的计算、上报、确认;补扣补缴;相关报表的汇总打印等。养老保险子系统、工伤保险子系统、失业保险子系统、医疗保险子系统、生育保险子系统、企业年金子系统等实现各险种业务流程的网上处理。后台管理:由管理员或各险种负责任维护,包括各项基础字典数据、待遇计算支付中需要的各参数、比例等信息,各级操作人员权限,系统设置等。公共服务:包含最新社保政策及管理办法速递、最新通知、公文流转、业务办理进度查询、个人社保权益查询等等。每个业务功能:由具体业务流程构成。各种相应数据维护、报表生成打印、信息查询。上述子系统均分为三级管理:路局、站段、参保人员。分配不同的操作权限,如不同险种,或修改或查询权限。

4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开发过程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实现需采用较为先进的开发语言、数据库。保证系统先进性和后续可维护、可扩展性。基于较为先进的开发平台、服务器架构。开发过程须遵循科学严谨、从实际出发、解决管理问题等原则,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1调研阶段

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专家咨询、借鉴经验等方法,制定出具体需求,调动各科室积极性,充分考虑经办人员、基层站段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系统的总体研制方案,包括软件需求、系统结构、系统流程、功能模块。与此同时,为保证系统开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降低开发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调研工作始终贯穿于系统的开发整个过程。

4.2软件设计、研发阶段

制定与业务办理流程相匹配的信息处理流程,设计出科学的系统模块并搭建起后台数据库的模型,整个设计研发过程中要依据总体研制方案充分体现上述社保信息平台的要求。开发需采用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平台及工具,采用三层结构,数据库及业务实现层架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需能访问路局办公网即可访问社保信息平台,无需安装其他软件。

4.3软件测试和使用阶段

系统开发完成后,需从业务流程、数据准确、安全性、报表查询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测试,发现存在的漏洞,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归纳分析,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满足了现场的实际需要后,才能投入运行。

4.4后续维护阶段

系统投入使用后,要做好系统的软硬件及网络维护,做好后台数据字典及应用权限的管理,做好数据库的备份工作。并在使用过程中,收集整理发现的问题及用户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响应社保政策法规或管理办法的变动,及时修改维护系统。建立严格的权限分配、系统巡检维护、数据备份、功能修改、数据维护等管理办法及台账。

5社会保险信息平台产生效益分析

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实现了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各个险种的信息及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方便了信息的查询、统计、分析,可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系统的投入运行,可有效提高准确性及工作效率,规范业务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限,节约人力物力;可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社保业务办理的合法合规性;可为领导及时掌握社保动态和工作实际,及时发现关键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供准确参考和决策支持。系统对加强各部门基础工作,衔接地方政府社保管理部门,服务好基层单位和参保人员具有重大意义。

上一篇:电力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导师制育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