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0 08:03:04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现代畜牧生产 生产统计工作 智能化监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地发展。就畜牧生产而言,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高科技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畜牧生产要想与时俱进,也需要注入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从本质上提高生产效率。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一定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推动统计方法与制度的改革,畜牧业产销的形势也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掌握,从而为饲养场(户)经营决策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符合畜牧业宏观调控的需要

在建设新农村、调整农业与农村的经济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突破口就是畜牧业的发展。而要将畜牧业发展好,政府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尤其是要把统计信息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符合市场机制的需要

就市场经济的本质而言,其就是一种信息经济。在日益变化着经济关系中市场交换活动都是从信息形式中反馈出来的。要对市场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与判断,就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量。在畜牧业中,在调查行业风险、畜产品价格以及市场前景时,必须以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从而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三)符合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

要想发展好现代畜牧业,那么所得的信息来源就必须要广泛,眼界也必须要开阔。搜集信息时,不能只粗浅地看国内信息,还要有意识地对国际信息给予足够的关注。只有这样,畜牧业发展才能与时俱进,从而有效地促进畜牧业向现代化发展方向发展。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

(一)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基本功能

在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要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就必须根据畜牧生产统计工作的性质,满足其基本工作需求,也就是要提供出一些基本功能。首先要有数据查询功能。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用户便可以按照权限,在查询各个地区社会自然状况以及当地的畜牧业经济概况信息时便有了多种查询的方式。而且有了数据查询功能,生产兽药的企业、加工饲料的企业以及加工畜产品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分布情况,还有区域所、疫情指挥机构、省界示范区检查站以及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等基本信息都能查询。其次要有分布定位功能。有了基本的数据查询功能,查询到了各种信息的状况,还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分布定位功能。这样用户便可以通过监测系统中的经纬度定位对饲料加工企业、规模化饲养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兽药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小区以及定点屠宰场等进行准确地定位。比如某用户想要查询某地区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分布状况,便可在地图上对该地区进行定位,地图上就会将该地区所有的规模化畜产品加工企业都显示出来,然后用户就可以点地图中任一企业的图表,对该企业的属性以及基本信息进行查看。最后还要有数据分析功能。有了数据分析功能,就可以比较录入进来的各种畜禽数据,还可以以数据直观图以及表格等形式,将各种抽象的数据变得直观,有利于领导决策。

(二)建立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所需的系统运行机制

要让现代智能化监测系统中具备数据查询功能、分布定位功能以及数据分析功能,便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要想顺利地运行这一系统机制,首先要对数据进行采集,要结合春防、秋防、购入卖出畜禽的产地检疫、每月的补针等工作,每个月都要对责任区内的规模饲养场畜禽数量以及农户进行统计,并在畜禽登记表中反映出来;其次要对数据进行录入,市县统计员应该根据村防疫员以及各乡镇区域所录入的畜禽饲养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定,录入到系统之中;再次要对数据进行传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各区域、县、市录入的各项数据后,需要及时对数据进行传输,为了排除人为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因素,不需要征求其他同级政府的同意;最后还要对数据进行汇总,当省级数据库接收到数据后,系统要能自动对所有接收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疫病防制分析与生产发展畜牧业中,统计工作是其指定计划、措施、政策的依据,统计数据上报的正确性、全面性等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生产效益以及政府与业务部门规划畜牧业的发展与制定动物防疫计划的准确性以及措施落实的有效性。因此,做好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在现代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中注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菊英.做好畜牧生产统计工作之我见[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

[2]常国庆,毕家闹.畜牧生产统计也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从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引发对畜牧统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畜牧通讯,2008

[3]李国宝,洪增华.现代畜牧生产统计监测的智能化[J].中国牧业通讯,2008

[4]建华,三石.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2008年度全国畜牧统计汇审会在云南召开[J].中国牧业通讯,2009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宁夏泾源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8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并且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全面展开,这些均为畜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畜牧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1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泾源县畜牧业发展的速度很快,由过去在生产中占比重较小的副业变为如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泾源县畜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400 kg以下,没有富余的粮食用作饲料。据测算,目前作为饲料用粮的比例不到5%,从长远看,比例有可能增加,但绝对量十分有限,尤其是蛋白饲料资源更为紧缺,只有少量的胡麻饼,大量的蛋白饲料依赖于外购。二是饲草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尽管拥有草原2.16万hm2,但90%以上的草原已封育,基本上得不到利用。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随着农作物种类结构的调整也随之减少,饲料作物面积比例更低;1.42万hm2多年生牧草由于管理和收割技术不规范,其产量低而不稳,质量低下,达不到预期的理想的数据。据最新统计,目前泾源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63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2.5%,相对较低,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率并不是很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性限制。因此,资源制约将是泾源县畜牧业今后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还将大大增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畜牧业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是资源制约,一方面是需要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泾源县畜牧业的前途,对解决泾源县“三农”问题有着重要影响。

2对策

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泾源县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立足科学、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是泾源县畜牧业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科学、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畜牧业与资源、农业、农村经济甚至国内国际市场,通盘考虑,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走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2.1正确处理关系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内部结构的影响,处理好内外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解决问题。就其外部而言,主要包括畜牧业服务的对象和赖以生存的条件,处理好畜牧业与这些方面的关系,等于改善了畜牧业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

(1)处理好与畜产品消费的关系。就目前的畜产品生产数量而言,仍然处在低水平,据最新数据表明,泾源县人均肉类占有量为31.72 kg。但必须看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益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在增加。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对整个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拉动作用。从品种结构看,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特别是内需空间更大。

(2)处理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为农民创造的现金收入虽然已达到20%以上,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个水平还较低,同样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畜牧业主产区,这个比例已超过50%,四川省近10年来,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到65%以上,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因此,在农民收入方面,泾源县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距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增收这个难点问题,畜牧业应发挥更大作用,以充分挖掘其增值空间。

(3)处理好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专家指出,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纵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其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超过50%,有的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我国目前的水平是33.7%,泾源县仅为28.3%,就农业现代化程度来看就更低。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畜牧业比重就必须有较大幅度提高,起码要达到40%以上。根据泾源县生产现状,在以后的12年增加12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是较为合理的规划。可以看出,要使农村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应有更快的发展。

(4)处理好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关系。目前,泾源县畜牧业市场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和健全,畜产品在贸易经济中比例很低,几乎为零。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是全方位的,既然有充足的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畜产品,就应该积极参与竞争。积极参与国内或国际竞争,可以拓宽市场,减轻市场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如泰国靠进口粮食发展畜牧业,再出口畜产品。如果能开拓国外市场,泾源县也可以引进这一发展模式,这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

(5)处理好与畜牧业资源的关系。人多地少,耕地人均占有量少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同时如果粮食总产量没有大的增长,也不可能生产出充足的肉、蛋、奶,饲料粮缺口更大。如何处理好资源制约这一问题,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必须在饲料资源开发、节约、种植业结构上下功夫,当然,适量利用国内市场的资源也是可行的。畜牧业内部环境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许多关键因素,如生产结构、动物疫病控制等,对畜牧业影响很大,处理好内部各方面关系,有利于畜牧业自身“肌体”的健壮,更好地去适应外部环境,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2]。

(6)处理好与动物疫病控制的关系。当今,动物疫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1985年WHO评价畜禽染病而致人发病的达90余种,病源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除传统的疫病外,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疯牛病、禽流感对世界造成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安全,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英国疯牛病波及10个国家,给肉牛业造成沉重打击。1997年我国台湾暴发家畜口蹄疫,造成1 000亿台币损失。我国既受到外来病的威胁,也受传统疫病的影响。据专家统计,近20年从国外引种带入的疫病达15种,传统的结核病、猪瘟、鸡新城疫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 000亿元,在民间还在流传着“不怕养、怕病、怕死”的说法。如果畜禽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打击,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是在浪费畜牧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畜牧业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7)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部门分割的影响,将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割裂开来,谈畜牧业生产专指畜产品初级生产,计算畜牧业产值也是初级产品产值,将畜牧业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人为地分开,出现了加工业滞后的现象。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品产值均大于初级产品产值,有的国家高出几倍,而我国目前加工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的比例不到50%,泾源县就更低,不到5%,加工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深思。回顾牛奶生产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加工业对生产的巨大带动力。20世纪80年代末曾出现过倒奶现象,就是因为加工业不配套。而今由于大型加工企业纷纷兴起,结果出现了到处争奶源的局面,拉动了牛奶生产,近几年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东三省之所以成为我国畜产品新的生产基地,由粮仓变为肉仓,与加工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吉林省2005年出栏生猪1 500多万头,大型加工企业就能消化1 000多万头,黑龙江、辽宁2省同样发展很快。双汇集团加工企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一家建厂,八方受益。加工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畜产品加工业可以通过开发品种,拓展消费范围,增加消费,还可以延长产品保存期,缓解初级产品销售压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增值,企业产生了效益,反过来稳定了与初级产品生产者的购销关系,这在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体现的最充分。通过延长产业链,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盘活了整个畜牧业生产,总体效益增加,农民受益的渠道也增多,既可以通过养殖得到实惠,也可以通过在加工环节就业得到收益,还可以亲自投资办厂,从事加工业,这就是现代畜牧业的模式,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因此,畜产品加工业是泾源县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必须重视和支持加工业的发展[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抓住重要环节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畜牧业的和谐发展,就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整体推进。

(1)调整畜牧业结构。畜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内容包括畜禽生产的比例结构、加工品的比重、优质畜产品的比重等。在畜禽结构方面,泾源县坚持发展草食畜产业的路子是十分正确的,但要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局面,如果在10年内将加工业产值增加到与畜牧业产值同等水平,畜牧业的整体效益、现代化水平将上一个台阶,对农民、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的带动力大大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经济支柱。当前泾源县的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优质产品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产品的不足,今后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这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方向。

(2)推进产业化经营。畜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有许多障碍,往往造成产品实现不了价值,收益不稳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初级产品生产、再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环节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系统的整体效益,企业发展,农民收益稳定,消费者满意,这是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4]。

(3)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动物疫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仍然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国内的家庭小规模分散饲养的状况,动物疫病威胁大,控制起来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危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绝不能放松的工作,也是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按照泾源县2007年的畜禽饲养量计算约60万个羊单位,每年畜禽因病死亡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等于多饲养6 000多只羊或者1 200头牛,多生产牛肉至少240 t,以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可增加收入816万元。由此可见减少的损失和节约的资源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研究制定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传统的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大的疫病,也要列出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投入,尤其是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4)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第一是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进行“三元”结构调整,合理划分出饲草料用地,并实施与种粮农民同等的政策优惠。第二是加快草原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原生产能力。第三是继续开发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增加畜牧业生产中可利用资源量。

2.3做好几项工作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法治、公平、诚信是畜牧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务必要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畜牧业经济运行秩序。要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充实人员,完善手段,提高执法水平。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和税收上予以倾斜。原有的优惠政策要稳定,有的还要不断完善,如良种补贴,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要加强草原建设力度,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要增加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草原管理服务体系等畜牧业支撑体系的投入,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2)加强科技推广,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30%,低于国内的5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对于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科技水平低下会造成资源和资金更多的浪费。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方面主要存在着畜禽品种生产性能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报酬低等问题,应该重点解决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针对泾源县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特别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科技推广投入少,推广队伍不健全是目前泾源县畜牧业科技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应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

(3)努力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有几种途径,主要有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目前在泾源县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初步得到认可,但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完善。现在缺的是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但形式和内容上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协会有很大差别,协会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出来。发达国家的协会分工很细,一般以生产的产品来划分,像欧共体国家仅猪就有若干个协会,每个代次均有协会,还有专门的仔猪协会。专业协会进行专业服务,包括技术、产品购销、信息服务、标准制定实施等。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畜牧业生产基本都是按计划进行的,特殊产品如牛奶实行国家配额,而其他产品如猪肉、仔猪,协会给会员配额,配额范围内协会保销、保收益。建议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成立畜牧业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并规定要有明确的章程,要以服务生产者为己任,架起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

3参考文献

[1] 许林敏,赵杰.壮大畜牧经济,促进畜牧业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0(9):35-36.

[2] 宋老六.加快河北省保定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建议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8):97-98.

[3] 张永贵.加快推进云南省元阳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思考 [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8):102-103.

[4] 杨志慧,龚淑玲.宁夏畜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对策[J].统计与经济,2004(1):32-33.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3

一、“九五”时期广西水产畜牧业取得显著成效

“九五”时期,广西区党委、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水产畜牧业工作,采取了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了对水产畜牧业投人的力度:

“九五”时期,自治区本级财政和中央财政累计投人水产畜牧业资金37538万元,比“八五”时期的15806.50万元增加21731.50万元,年均增长28%。此外,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九五”时期,广西还争取欧盟援助广西水牛奶业项目76.20万欧元(折成人民币832万元),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较好地实现了广西水产畜牧业“九五”规划的目标。在实施“九五”发展规划过程中,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广西区党委、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水产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在自治区财政逐年增加预算资金的支持下,广西水产畜牧局得以较好地履行自治区党委、政府賦予的宏观调控等各项职能,全面实现了“九五”规划的任务目标。

2.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和农民收人。“九五”时期,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髙,以畜禽和水产品为主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逐渐增加,水产畜牧经济总量在大农业中的份额逐年增大。据统计,2000年底,全自治区猪、牛、羊和家禽出栏分别为2756.91万头、108.92万头、164.98万只和3.8亿羽,比1995年增长45%、49%、221%和64%;2000年全自治区水产品产量239.86万吨、畜禽肉类产量287.26万吨,比1995年增长132%和47%。2000年底,全自治区猪、牛、羊和家禽存栏数分别为2415.56万头、775.27万头、241.80万只和2.14亿羽,比1995年增长17%、5%、84%和38%。2000年全自治区渔牧业总产值达371.40亿元(现行价)。比1995年41%增加3.8个百分点。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渔)民的收人。据自治区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2000年全自治区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人1085元,其中畜牧业人均收人326元,水产业人均收人3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2%和19.40%,为农(渔)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至2000年底,全自治区建成亩产万元以上的水产养殖25万亩;银鱼移植120万亩,形成年生产规模400吨。“九五”时期新建8个部级优质商品猪基地县,到2000年底已建成20个,还扩建了9个畜禽肉食基地;新建11个部级和27个自治区级秸秆养牛示范县,至2000年底已建成12个部级示范县。

4.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九五”时期,由于贯彻了集中资金和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的指导思想,全自治区水产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继续实施畜牧种子工程。“九五”时期,新建1个自治区级祖代种猪场,扩建9个种猪场,启动自治区本级1个种公猪鉴定站(在建),扩建1个部级种公牛站,新建3个种鸡场。全自治区建立家畜配种点174个,配备人工授精174套、液氮罐100个。在水产种苗生产方面,至2000年底,全自治区建成对虾育苗场(点)42个,育苗水体36170m3,育苗量14.81亿尾;二是继续健全疫病防疫体系建设。“九五”时期,在全自治区布设了47个鱼病测报点,在沿海的13个市(县、区)和内陆地(市)建立水产病害防治实验室,总共配套检疫仪器设备269台(套)。

5.科技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在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的支持下,广西水产畜牧科技推广经费有较快增长,有效地促进品种改良、疫病控制和科学饲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据统计,“九五”时期,全自治区水产畜牧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奖187项,其中获自治区政府重奖4项,获省部级一、二等奖62项,获三等奖125个。获奖科技成果中,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此外,“九五”时期,通过举办渔政管理、兽医执法、牛人工授精技术和乡镇畜牧兽医经营管理等67个培训班,累计培训4675人(次),还开展兽医检疫员等职业技能培训,总共培训9800人。

二、转变观念,规范管理,增强服务功能

1.把握部门工作重点,争取增加投人。在编制年度预算过程中,水产畜牧局财务部门认真分析上年预算执行情况,熟悉了解本部门各项业务,按照财政部门有关编制部门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试编2001年自治区本级部门预算。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财务部门与各业务处室和二层单位的沟通、协调,准确把握业务重点及其资金需求,较好地完成了2001年部门预算编制,为争取财政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2.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一是从经费分配环节着手,按轻重缓急、相对集中的原则,做好经费分配方案,经局领导集体研究后上报自治区财政核定下达;二是按项目管理形式,与项目单位签定项目管理协议书,明确经费用途、完成指标,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检査和验收总结。

3.履行管理职能。“九五”时期,按照自治区财政厅的要求,开展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组织直属事业单位开展资产产权和办理非经营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登记工作;二是有成效地开展预算外资金清査工作,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人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及时纠正部分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三是组织直属单位认真学习领会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文件,开展整顿会计秩序工作,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设置账簿、登账和结账等环节基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大部分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有所提髙;四是制定《区水产畜牧局会计工作交接办法》,搞好机构改革中会计交接工作,保障各项资金财产的安全,使局机关和有关单位的财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

经过“九五”时期的建设,广西水产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大农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从长远看,广西水产畜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与制约因素。一是水产畜牧生产结构还不够合理,优质产品比重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全自治区水产畜牧良种繁育体系尚不健全,供种规模小,良种率低;三是与快速发展的水产畜牧生产相比,水产畜牧业的防疫检疫、产品标准与卫生安全以及加工流通工作相对滞后;四是部门科研业务管理与科委财务管理体制不顺,核心技术不足,基层实用技术推广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科技对水产畜牧生产的贡献率不够高。此外,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人员培训、会计基础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和编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企业改制等项工作也遇到不少新的问题与困难。因此,在实施“十五”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学习,提髙认识,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确定新形势下财务会计工作的新思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广西必须“着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稳定其在农业中的比重,力争实现“十五”期末水产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50%以上”的要求,推动广西水产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三、研究新问题,确立新思路

(一)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合理规划“十五”时期资金投人。

1.明确预算编制依据,建立规范的备选项目库。在今后几年中,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及水产畜牧局的主要职能,编制部门预算备选项目库。一是注意体现新形势下公共需求。二是兼顾面上生产和部门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既要体现解决制约广西水产畜牧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克服瓶颈问题,及时控制疫病,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帮助、引导农(渔)民发展产业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主导产业区域化,加速优质商品基地建设,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要素优化组合,积极推行贸工渔(牧),产加销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渔)民组织化程度,促进水产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编制备选项目及年度预算,有计划地集中资金,分期分批地解决广西水产畜牧系统特别是自治区本级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加强薄弱环节,改善工作手段,健全全自治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以此为支撑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2.合理确定资金使用方向及预算重点。着眼于“十五”时期内广西水产畜牧业的发展,以适应WTO规则,逐步调整专项经费预算结构。“十五”时期资金使用方向和部门预算重点是:畜禽和水生动物疫病控制、水产畜牧种子工程,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示范、渔业执法(渔政、港监和船检)、饲料安全与兽药残留监控、产品技术标准、干部与青年农民技术培训、协调产业化经营以及相关项目配套等,以期通过资金使用方向和部门预算重点的确立,加强水产畜牧科技示范推广、结构调整、防灾减灾和管理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等项工作。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提髙财务会计人员的思想及业务素质,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一是学习掌握编制部门预算,准确理解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基本内容、表格体系和编制方法,掌握部门预算软件操作技术,对二级预算单位实行计算机管理。努力做好部门预算的基础情况调查和数据测算、审核汇总工作;二是组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深人学习《事业单位财务规划》、《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三是举办直属企业单位财会人员培训班,重点学习《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及新的财务准则,讲解企业改组、改制、兼并、清算、破产和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养老保险等会计处理方法;四是加快会计基础工作,提髙规范化管理。根据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考核验收实施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标准、范围、内容等要求,加快直属单位会计规范工作的考核验收步伐。

(三)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财务会计制度是开展各项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为了使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有序,在认真履行国家和自治区统一制定的各项法规及制度的前提下,结合部门的实际工作,针对资金管理等曰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原有的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收支、经费拨付和各类资产的管理。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在上级和自治区财政制定的有关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参照农业部的做法,制定和广西水产畜牧业立项指南,择优确定项目,实行项目评估、预算编制、审查批复、组织实施、检查监督与验收,完善各环节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4

1.1铜梁县畜牧业现状

畜牧业在铜梁县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来,铜梁县推广了科技含量较高的PIC、洋三元、DLY、DYL等生猪品种,占总量的50%以上,推广了波尔山羊和简阳大耳山羊。承担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20多个项目,全面完成并通过市级和国家的检查验收。土桥奶牛养殖小区获得全国“奶牛养殖小区示范奖”。2009年生猪出栏62.4万头,比2006年增长7.5%,其中优质瘦肉型猪出栏40万头,比2006年增长33.3%;肉兔出栏157万只,比2006年增长15.9%;土桥奶牛饲养量达到了458头。畜牧业产值达14.91亿元,比2006年的10.39亿元增长43.5%,农业人平均增收645元[3]。2012年,铜梁县生猪出栏预计70.3万头,其中:优质瘦肉型猪出栏预计65万头,分别比去年的63.5万头和45万头增长12%和44%。家禽出栏预计2800万羽,其中:水禽出栏预计1850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20%和3%。在草食牲畜发展中,肉兔出栏预计210万只,山羊出栏预计3.5万只,分别比去年增长8%和6%,分别占年初目标任务105%和110%。鹌鹑存栏预计400万只,比去年增长14%,鹌鹑蛋产量预计7300t。截止2012年末,该县畜禽产量稳步增加,畜牧业经济收入为18亿元。近年来,铜梁县畜牧业发展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切实抓好水禽、草食牲畜、生猪‘三大’产业,积极建设畜产品加工和无公害畜产品供应‘两大’基地,稳定畜禽产量,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工作思路,加快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积极增加畜禽产量,努力提高畜牧业收入,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2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铜梁县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令人欣喜,但据本人在铜梁县服务实践期间了解到,铜梁县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畜牧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专门针对畜牧业的信息化发展还没完全成型。基本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三网”的建设在政府和企业已基本完成。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共享方面,目前基本仅仅依靠于政府部门相关机构的传统式人工采集,畜牧业服务体系也还是传统的政府部门各级机构相关人员来组成。信息技术在畜牧业生产各环节中应用也只是个别企业自行引进和学习,并未形成很系统的服务体系。同时政府在财政、政策支持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也希望当地企业和人民给予足够的重视。

2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建议

由于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和有待发展的地方。参考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目前建设情况,铜梁县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进行。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三网”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政府和企业上,要力争打造县镇村三级畜牧业信息化网站群建设。按照本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四有要求”即有房子、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四个一标准”即配置1台信息机、1条宽带线、1个专家远程诊断视频服务终端和1个兼职信息员,布局建设镇(街)、行政村的畜牧业息服务站(点)及时解决养殖户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大力鼓励养殖户个体信息化硬件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2.2搭建基于互联网的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覆盖县、乡(镇)及龙头企业、畜产品批发市场、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养殖大户等的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整合各级畜牧网站、畜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畜牧业信息化收集、整理、分析、传递、体系。同时强化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强化传统的农民信箱平台建设,作为信息化的辅助手段从而使养殖户等更快适应、接受信息化。相应的电话、手机和移动智能设备等其他相应平台也应开通相应热线或服务,更加方便养殖户门获得最新信息和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业内信息的收集分析,准确了解和把握畜牧业发展动态,及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可靠、及时、准确的情报。

2.3积极开发应用畜牧业信息化专业系统

根据畜牧业生产、防疫、运输、购销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特点,县政府部门要逐步开发和应用畜牧业数据分析系统、畜牧电子政务系统、畜产品价格动态监测系统、畜牧专家咨询系统、畜牧地理信息系统、重大疫(病)情预警监测和畜牧应急情况指挥系统、畜牧电子商务系统七个畜牧业信息化的专业系统,并将采集来的畜牧业信息加工处理,实现各专业系统之间的信息互享、数据互通,从而使各类信息和数据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更好地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畜牧业从业人员、养殖户等服务。

2.4加强畜牧业相关数据库的建设

畜牧业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同时基础数据库的信息数据录入、信息归类、合计自动生成、数据汇总等功能也是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对本地畜牧业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所需要的。目前我国已建成饲料信息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行情数据库等畜牧业相关数据库。针对铜梁县的情况,还需要加强数据库的本地化建设,建立铜梁县自然生态资源数据库、畜牧业资源数据库、饲料信息数据库、畜牧业生产技术资料库(包括养殖、牧草生产、草地改良与保护、疫病防治等)、畜产品价格行情数据库等,并实现与国内相关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2.5加强畜牧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在提高畜牧业体制内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政府应还应加强对畜牧业养殖户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其现代的信息意识,使养殖户充分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学技术和市场动态的重要性,让养殖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从而提升整个畜牧业人员系统的信息化素质。

3结束语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畜牧业信息化已经是畜牧业向着高产、高效、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铜梁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重庆西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川渝两地的交通枢纽,是重庆规划发展的重要产业承接地。县内农村公路村村通,交通较其他山区便利。比西南大部分山区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铜梁县畜牧业发展已经取得不错成果,希望在当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铜梁县畜牧业也可更加迅猛发展,造福人民,回报国家,争做信息化时代的畜牧业强县。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5

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新疆陆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结构由山区生态系统、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构成。天然林草是构成这3个生态系统安全的基础。草地生态系统直接影响新疆全局的生态系统。新疆草地面积0.56亿hm2,占国土面积的34.4%,其中可利用面积0.5亿hm2,且草地类型丰富,优良牧草多,中等以上草地面积占草地面积的69%。新疆畜牧业以草地畜牧业为主,草地作为畜牧业的基础生产资料,为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草地在阻挡沙漠扩展、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草地超载过牧严重,一般超载率达60%~70%,局部地区甚至达100%以上,致使80%的天然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产草量下降30%~50%。据调查,新疆37个牧业、半牧业县的天然草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其载畜能力为1261万羊单位,而最近几年调查,其载畜能力已下降为1392万羊单位,仅为原载畜能力的61.6%。因此要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1牧区水利及草原生态建设现状

新疆以往的水利建设,受农业结构的影响,水利建设主要是围绕农田灌溉来展开,牧区水利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投入尤显不足。据统计,新疆37个牧业、半牧业县的水利投资仅占水利总投资的11.03%。新疆牧区地广人稀,牧民流动性大,牧区水利工程分散,引水能力低、调蓄能力差。由于管理难度大,存在重建轻管思想,使现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完好率、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在牧区水利建设指导思想上,由于对草原认识不足,把牧区水资源缺乏作为一个强行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去认识,无限制地开发草原水资源,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而不是根据水、草的承载能力,科学地确定牲畜数量。在无水、缺水草场/遍地开花0盲目打井,为畜群的大量涌入创造条件。这种通过追求牲畜数量和掠夺式的扩张来实现效益的做法,不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牧民收入的减少,而且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2002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5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6,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草原工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2003年3月1日重新修订通过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6正式实施,进一步推进依法治草进程,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新疆牧业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已有0.45亿hm2草场实行有偿承包,占草原总面积的94.4%,明确了草原使用者的责、权、利。截止2002年底,新疆累计定居、半定居牧民14.4万户,占牧民总数的80%;建设人工饲草(料)地近26.67万hm2,改良草地126.67万hm2,正播牧草22万hm2,改善了牧区生产条件,增强了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围绕减轻天然草场过牧压力、发展高效草原畜牧业,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草原植被恢复、草原围栏、草种基地建设等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总结起来,近年来新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¹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大规模人工草料地。如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的/28170项目;º以昭苏秦力松牧业开发区为代表,建设灌溉设施、培育天然割草场的/家庭牧场0模式;»富蕴县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牧工商联合企业0模式;¼实行转产分流的/生态移民0模式;½引水灌溉,提高天然草地产出的/天然草地补充灌溉0模式;¾实施/生态置换0模式,使作为冬牧场的荒漠、半荒漠草场得到保护和自然恢复。

2对牧区草原生态建设水利保障体系的认识

2.1建设牧区草原生态系统水利保障体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新疆草原牧区地处边远,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经营,应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牧业改革作为重点去研究解决。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草原牧区的建设也应是重点难点。据调查,2000年新疆农民人均收入1618元,牧民收入仅970元,为农民收入的60%,有些牧区人均收入不足500元,阿克陶县塔吉克自治乡人均收入仅326元。因此只有广大牧区经济发展了,各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才能为巩固边疆、加强民族团结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2)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系统和建设水利保障体系是国家生态安全的紧迫任务。新疆来自山地的冰雪带的夏季融水是主要的水源,垂直分布的山地森林带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山地的草甸与草原带除了作为夏季放牧场之外,并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由于过度放牧、滥垦乱挖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人为因素,使85%的草地不同程度退化、沙化、盐渍化,其中严重退化面积占37.5%,草地平均超载率达47%,新疆水土流失面积103万km2中有92万km2为风蚀沙化面积,年均有67.0万km2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沙漠侵袭绿洲趋势加快,沙尘暴频繁发生,部分河流泥沙量增大,局部洪灾加剧。因此恢复草原生态和建设水利保障体系是关系生存与发展的大计。

2.2水资源保障体系要为改变传统畜牧业经营方式和畜牧业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新疆草原畜牧业要走出/超载过牧、草地退化、生态恶化0的困境,要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改善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调整草原承包制的关系,改变传统落后的游牧方式,实施/退进0战略,即:没有生存条件的牧民从沙化的草地退出来,进入农区实行/生态移民0;落后的放牧方式从草原退出来,实施围封禁牧、轮牧,逐步实现/暖季天然放牧,冷季人工舍饲0,引进农区种植业的先进技术和品种,建设高质量的饲草料基地,实行/生态置换0;落后的土种牲畜从牧区退出来,引进和培育优良的牲畜品种。同时,根据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光热资源和饲料资源,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公司连基地、基地连牧户的种、养、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从数量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高产、优质、低耗的发展道路。无论实行/生态移民0、/生态置换0,还是建设畜牧业生产基地,都必须有充足的水资源作保障。草原生态系统水利保障体系,就是以水、草、畜平衡为基础,以节水挖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主,建立健全牧区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合理配置水资源,发展草地灌溉,大幅度提高饲草料产量,为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发展方式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2.3水利保障体系要为促进牧区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是超载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的,水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最活跃因素,水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最重要的物流系统,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水资源形成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水利保障体系建设中,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这种规律,建立起人与水相互依存的、持久的和谐关系,而不是破坏这种规律,诱发区域性的生态灾难。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科学引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要兼顾源流与干流、上游与下游,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力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据分析,现有草地水分生产率多为0.3~0.6kg/m3,生产率极低。天然草地盖度提高10%~20%,其固沙和生态功能极为显著,土壤侵蚀量比裸地减少90%以上。固沙和涵养水源分别是林地的2~4倍,土壤水利用率可提高20%~30%,甚至50%以上。如果通过灌溉、施肥、补播等改良措施,天然草场的产量可达14~22t/hm2。这说明草地生态功能有效恢复和保护,既可增加降水、减少水灾害,又能增加草的产量,实现水资源和草地资源永续利用。

2.4水利保障体系要有利于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草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十分畅销,其经济价值高、效益显著。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灌溉种植牧草,除满足本地区现代化畜牧业对饲草的需求外,还应深加工,逐步达到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幅度提高牧民经济收入,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草地畜牧业生产是一个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从生态学、经济学角度考虑,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具有生物质能的产出、经济收入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等功能。一个良好的草原畜牧业生态系统应该是:既能充分地吸收、利用、转换输入的物质与能量,获得高产优质的草畜产品,又能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效益越来越高,使整个系统处于优化发展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状态。牧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离开草地畜牧业这一大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其特殊功能必将消失,因此,水利保障体系建设要以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效益最优为目标。

3新疆牧区水利发展的主要措施

3.1完善和深化牧区水利前期工作

新疆水利厅已完成5新疆牧区草原生态水资源保障规划6,在规划的指导下,应进一步编制各地区、县市生态保护规划。在编制规划时要坚持生态系统水草畜平衡和节约用水的原则,依据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地貌条件,提出分区内区域水资源配置和生态建设规划,为中央启动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建设奠定基础。

3.2建立调控引骨干工程

新疆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饲草料的灌溉必须要依靠相应的调、控、引骨干工程才能保证灌溉;新疆水资源极为有限,今后牧区水利以节水挖潜为主,主要依靠农区节余水量解决牧区水资源。应抓住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围绕畜牧业来安排-的有利时机,发展饲料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尽快形成粮、经、草(料)/三元0种植结构。伊犁、阿勒泰、博州等牧区地表水系发育,水资源开发潜力大,建设重点以开发地表水为主,依托已建骨干工程,并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兴建集中连片、成规模的节水型人工饲草料基地和补充灌溉草场。对于哈密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在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同时应严格限制地下水超采,重点对现有灌区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节水改造、挖潜配套,适当建设一批以小水库、小塘坝为主的蓄水工程和以喷灌为主的饲草料地及补灌天然割草场。在塔城、克州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具有一定潜力的地区,以开发地表水为主,适度开发地下水,对现有灌区进行结构调整及节水改造,重点建设一批中小型引、提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兴建)定规模的节水型灌溉饲草地,发展补充灌溉草场。

3.3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6

**县是自治区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边境县,亦是一个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大县,县境南北长413公里,东西宽180公里,行政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拥有各类草场总面积为7226.65万亩,历时最高饲养量达131.32万头(只),有牧民5694户,2.5万余人,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作为传统草原畜牧业县,**县的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随季节变化,逐水草而转场,对自然天气、天然草场依赖性大,产业结构单一,畜牧业生产力极端低下,“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仍难有所改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牧民增收的渠道有限,牧民生产、生活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变。畜牧业是我县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xx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7亿元,占一产总产值的60%以上,如何解决好畜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问题,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考验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否彻底的一项重要依据。

一、牧民定居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是明确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大胆提出“走出三条路子、实现两大跨越”的总体目标,这其中就有“实现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跨越”的要求。要实现畜牧业大县向畜牧业强县跨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改造传统畜牧业,摆脱“靠天养畜”的生产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实施牧民定居,从根本上改变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事关民生,更是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是合理选址布局,科学规划建设。我们专门组织城镇规划部门按照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进行科学测量与规划,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变原来规格不一的牧民定居模式,通过建设部门统一设计,统一使用钢筋砖混结构,保证了每户牧民定居工程均符合抗震安居标准,每户住宅、牲畜圈、草圈,水、电、路、广播电视、程控电话全部配套,新区建设做到“三通四有五配套”,使搬迁牧民真正感受到现代新农村成果,保证牧民定居的高标准、高档次,大大激发了全县未定居以及半定居的牧民前来定居的积极性。20xx年,我们建成了杜热乡拜格托别牧民定居中心村,20xx年建成杜热乡窝依阔拉牧民定居中心,20xx年在位于拜格托别牧民定居中心村以南3公里处,建成拜格托别村牧民定居新区。牧民定居过程中,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以及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牧民定居选址合理,饲草料地、棚圈等配套设施建设、水利水电配套建设等问题解决到位,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一步一步地得到改变。

三是加强统一管理,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捆绑使用资金。牧民定居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方面,为切实加快牧民定居步伐,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土地资源、退牧还草、兴边富民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整合力度,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20xx年,计划申请国家财政投入1125万元,地方财政投入186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100万元,牧民自筹1973万元,社会援助380万元,总计投入牧民定居建设资金6438万元。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产业的培育。要使牧民真正“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关键是定居牧民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对此,县委、政府出台了31条惠农优惠政策,对已定居牧民特别是新定居牧民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大力扶持。结合定居区域的不同特点,积极引导发展产业,对适宜发展奶业的区域,每引进一头良种奶牛县财政补助5000元,并给予一定的贷款支持,以保证定居牧民有一定的规模,养殖良种奶牛,彻底改变其生产方式,来增加收入,对适合养獭兔、养殖禽类的区域,我们也给予相对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积极抓“三户(示范户、标准户、专业户),办小区,建强区”等措施,有力的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把牧民定居建设与发展专业户、专业村相结合,使牧民定居中心村率先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五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快牧民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对二三产业就业的牧民,实行免费培训,无偿推介,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努力让其向产业工人方向发展。同时,对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牧民,专门组织相关部门抽调专人进行合理规划,重点扶持,特别是对旅游景点周围的牧民或占用其草场的牧民,加强引导,重点扶持向三产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就在可可拓海国家地质公园实现60户牧民定居,建设民俗旅游村,使其通过旅游业增加收入。

六是加强对定居点牧民的管理。目前,我县牧民定居点的现状,呈现户数多(一般在200户以上)、发展水平不一等特点。对此,我们针对各牧民定居点不同情况,制定详细的、可造作性强的管理办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达到定居目的和目标的实现。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牧民定居管理工作办公室,抽调发改委、畜牧、财政、城建、水利 等相关部门统筹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建设。其次,选好配强村领导班子,在每个定居点安排一名综合能力较强乡领导,联系一个定居点,明确任务帮助村领导班子统一定居点牧民的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生活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牧民定居点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定居目标的实现。

二、牧民定居呈现的主要成效

被哈萨克族牧民誉为“民心工程”的牧民定居工程,使**县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农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牧区普遍存在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销售难、治安难”的“六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牧区的突出特点是“点多、面广、线长”,再加上哈萨克族牧民“逐水草而居”,长年迁徙,使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通过牧民定居,牧区牧民得以安居,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牧民了解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长期传统的游牧方式,使牧民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特别是现代信息,对牧区来说,更是很少接触。现在,牧民定居点尤其是牧民定居中心村有了电视,通了电话,牧民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县乡信息、牲畜的有关行情,牧民通过信息提高了防灾、抗灾的本领,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

——牧民的生产生活更加方便。中心村里路、水、电三通,为牧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基本条件。学校、医院、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更为牧民实现小康生活的水平和层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牧民思想观念大大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得到有效改造。往日,牧民“一支皮鞭、一群羊,一天到晚走断肠”的凄凉游牧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引来得是牧民有了固定温馨的居住场地,有了棚圈等配套养殖设施齐全的养殖场地和人们学习娱乐的休闲生活场所,牧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时间多了,整体畜牧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牧民定居目前遇到的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我县牧民定居工作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水资源利用率低显现的尤为突出。虽然我县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两大水系横贯全境,额尔齐斯河年径流量33.84亿立方,乌伦古河年径流量10.4亿立方。但额尔齐斯河在**境内的各干流由于河谷下切很深,河岸高陡,开发难度大,河谷内仅有耕地10万亩,可利用水量只有0.91亿立方,利用率极低;乌伦古河虽然河岸宽,比降小,水流平稳,引水较易,但季节性变化大,缺少大型调节型水利枢纽设施,融雪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乌河沿岸目前仅有耕地 18万亩,年利用水量仅1.5亿立方。水资源利用不足,导致我县草料地奇缺,全县人工草料地仅有7.76万亩,畜均不足1分地,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定居项目的实施。

四、总结经验、积极创新、加快牧民定居步伐

一是千方百计,多上水利项目。按照“定居先定草,定草先定畜”的原则,结合我县饲草料地严重不足的实际,必须加强水利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力争恰库尔图水库和南北大渠建设(即“一坝两渠”,已纳入新疆牧民定居规划)及早开工,努力争取将额河970水利枢纽及萨尔托海南干渠引水工程列入规划,争取早日施工建设,这是彻底解决**县牧民定居工程的根本。

二是因地制宜,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建设。通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围绕现代畜牧业建设调优种植业,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在水土光热资源条件具备、容易建成见效的区域,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定居牧民分配得到的土地50%以上必须种植高效饲草、饲料作物,以此满足牲畜冷季舍饲的需要。20xx年,在铁买克乡洪木吉拉牧民定居新村实施1万亩人工饲草料地开发。20xx年,在乌河沿线吐尔洪乡乌亚拜村的乌亚拜开发地、江哈拉开发地,吐尔洪乡哈拉吉拉村开发地,库尔特乡哈拉吉拉开发地,实施2万亩人工饲草料地开发。20xx-20xx年,在黄泥滩灌区实施6万亩人工草料地开发。2013-2015年,在克孜勒希力克乡萨尔托海村至恰库尔图镇之间的乌河两岸台地,完成6万亩人工饲草料地开发。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畜牧管理;信息化体系;战略研究

畜牧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实现畜牧管理的信息化是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对市场、动物疫情、产品安全等方面必须要加强重视,对于之前畜牧管理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要积极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接下来,笔者就对畜牧管理信息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我国畜牧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内涵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其最终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在传统的畜牧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畜禽的养殖、草原、饲料的各项工作。但是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渗入,其信息化包含的范围相对来说变得较为广泛,除了通常人们认为的公文、档案等一些信息资料,还包括畜禽养殖、草原、饲料的管理信息化。实现畜牧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将一些管理数据集中管理,更好地对生产、流通、服务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管和控制,提供较为优质的服务,进而促进畜牧业的长足发展。

2 我国畜牧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重点

2.1全国畜情信息采集信息化

进行全国畜情的信息化采集是做好畜牧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畜禽生产的信息网,通过这种信息网来进行一定的调查和研究,这样一来就对以后的畜禽管理和加工带来一定的方便。同时也能有效地对畜禽的生产状况进行及时地了解和监督。促进了畜禽生产的有效性。

(1)要实现信息采集的的信息化,就要利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及时地将畜禽生产的相关信息反映在信息网络中,以供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采集。

(2)要运用已有的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来加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积。要充分利用我国“三网融合”的优势,建立最优的畜禽相关数据的采集信息化基础平台,努力实现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服务等环节的一体化,实现信息化的全面覆盖。

(3)要对畜牧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较为优秀的专家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服务终端的研发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输,进而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信息化的过程就是通过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来进行畜禽行业的信息进行管理,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水平。

畜产品价格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方面,对于畜产品价格的监测实行信息化是畜牧业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畜产品的价格进行监测时要通过全国大中城市的价格来定价。对于畜产品的价格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各级各类养殖场、市场的活畜禽价格及其走势预测分析;

(2)种畜禽价格分析和监测;

(3)主要畜禽加工品的价格及其走势;

(4)国际国内市场的饲料原料、配合饲料价格及其走势;

(5)建立信息化示范试点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蛋品价格实时更新、现货和期货的网上交易与结算。

2.3畜牧业技术推广信息化

实现畜牧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就要建立较为先进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加强畜牧生产者、行政主管部门等之间的交流,将这个服务信息平台作为交流的桥梁,在提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对主管部门所做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对养殖工作提供一定的服务。

(1)建设管理子平台,包括体系库、养殖库、鉴定库和专家库等系统,通过基础数据采集、录入、定期更新,建立公共服务数据管理,并通过网络使数据共享。

(2)建设服务子平台,包括技术文献库、技术视频库,技术标准库等系统,通过文字、视频向畜牧业生产者传播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

2.4主要畜禽生产经营信息化

(1)畜禽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是畜禽产品迈入市场之前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对全国的畜禽产品信息进行细致的统计,了解其基本信息和生产总量,运用信息采集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加强信息的审核工作,做好对畜牧业生产和经营调控。

(2)实现全国规模养殖场畜禽管理信息化,统计全国所有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加工企业的基本信息和年度生产信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分类、审核、,为畜牧业生产监管提供依据。

(3)开展畜禽精细养殖示范,在设施化养殖水平较高的养殖场,开展畜牧业信息化示范,推广集传感器、自动监控、自动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集成养殖场动物个体与环境信息收集与处理。

2.5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

(1)实现全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监管信息化,将全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行政许可信息纳入数据库管理,并通过手持终端实现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中产品和生产企业信息的即时查询。

(2)实现全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化,通过网络实现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监测信息实时报送,并通过相应的系统内部信息运转,使监测信息即时传送至管理部门,提高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和行政执法效果和效率。

3 政策性建议

3.1以公共投入为主,做好规划设计

畜牧业信息化建设,除了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部分之外,多为政务建设范围,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提供公共资金支持。要从中央和地方对信息化基本建设、农牧业基本建设,财政支农等项目中,安排一定份额用于畜牧业信息体系建设要。

3.2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标准统一

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维护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提供畜牧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3.3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推进信息服务

我国基本上形成了政府.协会、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格局,但这些主体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不明晰,导致农村信息服务机构臃肿,服务内容重复,而农民真正需要的信息很匮乏。推进畜牧管理信息化,公共产品性质的信息,政府应成为最主要的服务主体。

4 总结

综上所述,实现畜牧业管理的信息化是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实现畜牧业管理的信息化就要对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采用信息化。同时要加强信息采集、整理、监管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的禁锢,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实现畜牧业管理的信息化才能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从科,孟宪学.我国畜牧业信息化发展战略[J].饲料博览。2006,(9):GL9-GLl2.

[2]张正华,潘义琼,邵瑜.我国畜牧产业信息化管理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141-10143.

畜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8

一、培训目标

通过强化畜牧兽医管理人员法律、业务培训,加强养殖场、户畜牧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管理人员执法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素质,提高广大养殖场、户科学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创建全国一流的现代畜牧业培训模式。

二、培训对象与内容

市和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

(一)市级:负责对区市培训机构的授课教师、区市畜牧业管理、执法和畜牧业推广工作骨干人员培训。主要培训畜牧业法律法规、标准化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饲料兽药及畜产品质量监管等业务培训等内容。

(二)区市级:负责对辖区内广大养殖场技术员、养殖户,村防疫员及从事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人员培训。主要培训畜牧兽医新技术培训及法律法规普及等内容。

全市2012年畜牧业科技培训计划见附件2。

三、实施步骤和要求

(一)明确培训机构。市畜牧兽医局培训由各处室承担;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面向农广校、畜牧兽医站、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家畜改良站等相关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和培训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培训实施机构,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

(二)编报实施方案,展开科技培训。市局各责任处室应按照2012年主要培训内容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标准文本见附件1),于2012年5月15日前将正式文件报市局畜牧处。市局各责任单位和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畜牧业科技培训,对养殖场户的技培训工作要求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时间一年内累计不得少于15次,培训总人数一年内不得低于3000人次。

(三)工作验收及经费补贴。市局组织畜牧处、规划财务处对畜牧科技培训工作进行验收。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对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并于12月5日前将总结报市局畜牧处。局属各责任单位举办培训班费用统一由局规划财务处报销,各区市培训经费由市局视财政经费安排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保质保量做好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市畜牧兽医局成立由各责任处室、市畜牧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专家组成培训专家讲师团,加强区市培训授课教师的培训。各培训责任单位要加强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做好畜牧业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指导协调工作,协调责任处和培训机构外聘专家、落实培训资金等。

(二)分级分类,开展培训。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要建立培训管理分离工作机制,行政部门抓好培训实施监督管理,培训机构承担项目实施。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本区市主要培训内容组织开展好辖区内畜牧业培训工作。

上一篇:金融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计财股统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