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6 11:15:22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1

为做好我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准确评价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1年度全市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0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及2011年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研究、布署2011年度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下面,我结合市国资委的工作安排,就进一步做好我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国资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以及《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国家政策法规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产权有序流转、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的国资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都曾专门听取我市国资监管工作汇报。市经委(国资委)三定方案中,专门设置国资管理办公室和三个国有企业监事会具体负责监管工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程度。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阜政办[2011]70号),对加强和规范我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国有资产营运风险,规范产权转让的行为等提供了法规依据。

2012年,市国资委将在去年工作开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外派监督工作。向国有企业派出监事会,从体制上、机制上加强对国有资产实施直接有效监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是监督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行为,防治腐败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是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个主要形式。结合我市的实际,下一步由市国资委代表市政府向市属国有企业派出3个监事会。第一监事会负责监督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第二监事会负责监督建委口和交通系统国有企业,第三监事会负责监督农委口和商务办口国有企业。

(二)强化产权监督管理。国有产权转让是国有资产流失的多发环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做好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纠纷调处等产权管理的基础工作;二是要加强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重大资产处置行为,要严格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的规定履行转让、批准程序,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公开、透明交易;三是坚决查处企业改制中隐匿转移、侵占私吞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有序流动。

(三)加强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业绩考核是实施国资监管的重要抓手,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业绩考核是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出资人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重要举措。市国资委将研究制定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依据绩效考核和评价结果,决定企业负责人的奖惩。制定并稳步推进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根据市情,合理调整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保持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与职工收入水平的合理分配。

(四)加强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工作。为切实履行出资人对国有资本的收益权,必须加强对企业国有资本的收益管理工作。具体操作分工中,国资委负责收益收缴的管理,财政部门负责收益收缴的监督和资金管理。国有资本收益纳入预算管理,由国资委会同财政部门提出分配使用方案,用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收益的收缴可因企而宜,对困难企业可采取缓缴和减缴的灵活政策,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立我市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实际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是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前提和基础。市国资委机构组建完成后,将尽快制定《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市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规则》、《市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市市属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市市属企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逐步形成切合我市实际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

二、2010年度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情况

由于2010年的统计报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加挂了与财政部《2010年度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数据提取与自动生成功能。我委主动与市财政局协商,并组织了有关人员具体学习国有资产统计报表的编制方法,重点学习了与财务会计决算报表软件不一致的地方。在省国资委统计评价处的大力指导下,经过市县财政工作人员和有关企业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一)汇编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2010年纳入汇编范围的国企117户较上年128户减少了11户。户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国企改革的力度,对部分企业实行破产、重组、合并、撤销、改制,国有资本大部分已退出竞争领域;二是部分基层小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处于停产状态不能编制完整的会计报表,按照要求这部分企业作歇业处理,不予编报。截止2010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从业人员14989人,实际发放工资总额1.13亿元。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56.24亿元,较上年资产总额42.56亿元,增加了13.68亿元,增值率32%;负债总额53.75亿元,较上年负债总额34.71亿元增加了19.04亿元,增加了54%;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49亿元,较上年度7.85亿元,减少了5.36亿元,减少了68%。

(二)2010年度经营业绩有所提高

2010年度,我市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税后净利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经营业绩有所提高。全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93亿元,较上年90.26亿元增加了1.67亿元,增加了1%;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1亿元,较上年度12.43亿元,减少1.43亿元,减幅为11%;利润总额0.4亿元,较上年-0.9亿元,增加了1.3亿元,增幅为144%;税后净利0.27亿元,较上年度-1.09亿元,增长了1.36亿元,增幅为124%。从以上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国有企业在2010年度经营业绩有大幅度的提升,很好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国有资本及权益锐减

2010年,年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4.53亿元,本年度国有资本及权益增加0.78亿元,其中经营积累0.30亿元,本年度国有资本及权益减少7.21亿元,年末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为-1.89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锐减的主要原因:一是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本年度国有资本及权益减少2.33亿(该公司在2010年进行股改时所致,一方面股份公司的国有大股东――金种子集团以所持的部分股权偿还了其占用股份公司的资金,二方面股改时对流通股股东进行了配送股);二是种子酒总厂本年度国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减少4.23亿元,调减原因是因为前期酒厂代为核算金种子集团的各项长期投资事项,06年10月份,金种子集团财务部成立,原来由酒厂垫付的投资及投资收益都剥离到金种子集团财务部帐上,所以导致长期投资减少4.04亿元,以前年度未分配利润减少4.07亿元。

(四)积极履行各项社会义务,构建和谐

2010年度,我市国有企业不但较好地实现了提高经营业绩的目标,而且很好地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其中上缴国家各项税收及附加1.18亿元,为职工支付职工医药费467万元,支付职工住房费用32.61万元,缴纳各项保险5537万元。全年实际发放职工工资总额1.13亿元,提取职工福利费0.18亿元。以上这些指标反映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同时,也很好的履行了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职责,从而也为构建和谐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企业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010年度,我市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1、企业获利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销售净利率为0.01%,比2005年销售净利率-1.21%,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10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5%,较2005年净资产收益率--11.53%,提高了16.53%。表明了我市国有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2、企业资产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反映国有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2010年相对于2005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总资产周转率为1.64倍,2005年为1.57倍;2010年流动资产周转率2.74倍,2005年为2.54倍。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明显加快,资产的利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偿债能力有所减弱。从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来看,企业资产负债率,2010年为95%,2005年为81.56%,说明了我市国有企业的偿债能力减弱,财务状况不容乐观。

2、企业发展潜力较小,形势严峻。从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来看,企业销售增长率,2010年为1%,2005年为25.18%,资本积累率2010年为-68%,2005年为12.78%,说明了我市国有企业发展潜力较弱。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我市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得到了加强,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锻炼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意识的企业家队伍。但是国企经营状况不佳的形势仍很严峻。

三、下一步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提高对国有资产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是国资委履行对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职责的需要。总理在2003年2月24日十六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意见的说明》中明确指出:“今后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监督,主要由国资委负责,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多头监督问题”。《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35条也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所出资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其次,开展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了解国有资产分布与营运状况,是制定和贯彻国有资产监管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保值增值考核、绩效评价、业绩考核、收入分配、领导人考核等各项监管工作的评判依据。因此,国家和省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内设统计评价局,省国资委内设统计评价处,专门负责对所出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和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

(二)加强对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做好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是各单位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基础工作。因此,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狠抓落实,切实把国有资产统计工作当作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一件大事来抓,确保按时保质完成2011年度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各项工作任务。

(三)理顺工作关系,落实工作责任。各县(市、区)国资委、各市属企业要从国资监管大局出发,结合本单位实际,根据资产关系制定工作方案,层层落实任务,明确责任。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体系,建立工作联系渠道,落实国有资产统计工作任务。

(四)认真做好业务培训,准确掌握填报方法和要求。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我们法规与财务管理科的同志对填报要求做详细的讲解,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回去后,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做好报表内容、指标口径、填报方法、软件操作和报送方式的业务培训工作。对工作力量较薄弱的应做好重点帮促和指导,以推动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严格工作规范,统一工作要求。各县(市、区)国资委、各市属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统计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检查指导,按照市国资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做好国有资产统计报表的布置、培训、填报、审核、汇总和上报等各项工作,确保编报质量。一是要督促企业严格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口径,在全面进行财产清查、债务债权确认等工作基础上认真组织做好年度财务决算,以确保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反映企业年度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表相符。二是严格按照统一的报表格式、内容、指标口径和操作软件等要求,如实编制、录入、汇总和上报报表,做到报表信息填报真实、准确,上报及时、完整。三是集团型企业应当按规定将各级子企业纳入合并范围,在充分抵销内部交易与内部往来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层层合并,编制集团公司合并报表。

(六)加强数据审核,确保编制质量。做好数据审核工作是提高国有资产统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各单位应在基层企业(单位)完成年终决算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做好国有资产统计报表的审核工作。审核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审核报表编报范围及内容是否齐全,填报内容是否真实,填报方法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报表编制要求;二是审核报表中相关指标之间、表间相关数据之间、分户数据与汇总数据之间、报表数据与计算机录入数据之间是否衔接一致;三是审核报表数据年度间的重大变动是否合理、真实;四是审核上报材料是否齐全和规范。凡发现报表编制不符合规定,存在漏报、错报以及相关数据不衔接等情况,应立即纠正,并限期重报。五是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

(七)积极组织实施,保证工作进度。国有资产统计工作分户录入、分级审核、层层汇总,工作阶段性强,时间要求紧,每个环节的工作进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全市数据的汇总上报。各单位要按照统一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及早制定整体工作计划,合理调配工作力量,在认真做好数据审核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工作要求,按时完成本地区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表的汇总和报送工作。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2

当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我们来对前段时期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下一步工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数据统计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供您借鉴。

数据统计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一

上半年,全区统计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统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提高效率狠抓落实,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统计管理,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强化统计队伍建设,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国家、省、市统计报表及其他普查任务,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保障。现将半年来主要工作亮点总结如下:

一、多方位开展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一是着力做好核算工作。完成20xx年第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核算工作,进一步完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GDP数据修订工作;统一和规范全区各镇(街道)季度GDP的核算方法,完成第一季度各镇(街道)的生产总值核算任务。根据市统计局反馈的三经普GDP修订数据,重新测算各镇(街道)2014年季度分摊数据,为20xx年镇(街)GDP核算提供数据基础。

二是切实发挥统计服务保障的窗口功能。收集整理月度主要统计数据,每月按时印发《惠城区统计月报》小册以及制发《惠城区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等呈送区党政主要领导;与财政、税务、经信、外经、教育、卫生、劳动、社保、房管、规划建设等市区两级政府部门保持良好沟通,逐步理顺有关渠道,收集整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信息产业、体育、旅游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资料,完成了《惠城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每月按时对外提供《惠城统计月报小册》等统计资料,每季度制作惠城区主要经济数据幻灯片,经常为相关部门加工整理、分析临时急需相关统计资料;就各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来文来访或登录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查询有关数据资料进行了及时回复,做到了来件(来人)必复,热情服务。

三是围绕中心工作,强化统计分析。在做好月度、季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区局重点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有效需求、收入分配、物价调控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等,组织开展专题分析。半年来,区局已有5篇统计分析文章被区政府采用。

二、保质保量完成各类年报、定报及临时调查任务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年报、月报工作。上半年,区统计局局分别召开了农业、工业、劳动工资、固定资产投资等多个专业年报暨定报和专场的业务培训会议。各专业精心准备,认真编写了业务讲解提纲,并制作成幻灯片,使用投影仪进行直观的培训,取得良好效果。各类定期报表任务和调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二是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抓好统计数据搜集、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全面推行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对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要数据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评估,确保这些主要统计数据无趋势性差错。对各专业汇总上报的数据,坚持进行审核评估把关,实行先评估后上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评估报告,做到每一个上报、公布的数据都符合逻辑关系,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对基层上报的报表进行技术审核、逻辑审核、人机审核、趋势分析和纵横对比五关,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正确指标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三是各类调查任务有序开展。上半年,认真完成各项临时调查任务:群众幸福感测评调查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状况抽样调查、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区公众了解度及满意度调查、小微企业调查工作等。

三、积极做好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前期准备工作。

认真做好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前期准备工作,及时成立以叶伟冰同志为组长,12个区直单位为成员单位的惠城区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督促并跟进各镇(街)建立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机构,目前全区13个镇(街)已全部建立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机构;抽调13名工作人员,顺利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协调小组的组建工作;召开了全区20xx年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区20xx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前期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整体工作流程并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完成了214个社区抽样框基本情况表的填报、录入、审核和评估工作。并对我区承办省级综合试点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

四、继续推进统计“四大工程”,进一步提升统计工作效能

一是扎实做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召开惠城区基本单位名录库节点延伸工作动员暨培训会议,布置了名录库节点延伸工作,并下发部门新增企业清单法人单位2822个、产业单位184个。截止5月底,共收集并录入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合计1098个,核实企业情况1248个,共计完成2346个,约完成下发任务的80%。

二是启动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更新工作。以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开发为契机,对现有基本单位名录库中的17000余家单位进行全面排重、比对、核实,更新名录库中已有单位相关信息及剔除消亡单位。对调整统计区划代码、比对和核实单位进行分类操作,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工作高效率。

三是认真做好“四上”企业申报入库工作。按照国家“先进库,后有数”的要求,认真安排部署了全区“四上”企业申报入库工作,四上企业审批工作都做到提前安排、提前准备、提早落实。1-6月全区达到申报条件的新企业有3家,均按时按质的完成资料的收集、录入、审核和上报工作。

五、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利用和开发

一是做好惠城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汇总工作。今年上半年,区局采用惠城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单机版程序对三经普数据进行汇总,经统计共汇总出96张汇总表。区局根据经普数据汇总结果,修订了2008年-2013年惠城区GDP总量和增长速度,并做好对全区各镇(街)2013-2014年GDP总量修订和季度数据分摊,为20xx年乡镇GDP核算工作提供基础。二是认真做好惠城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的编写工作。上半年,区统计局着手经普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选定12个经普专题撰写分析文章,并于5月底完成《惠城区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1-3号公报的编写和校对工作。

六、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提升统计服务质量

今年来,区统计局努力实践统计服务的新方法,不断提高统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一是对局网站进行整改,规范网站栏目。确保本单位网站不存在无内容的空白栏目或者链接错误。网站的栏目分类和设置齐全,编排合理。

二是切实做到信息保密审查工作规范化。公开本单位的各类信息之前,都严格按照保密审查规定,落实审查职责,按照“先审查、后公开”和“一事一审”的原则,对公开的信息进行认真审查。所有到网站的各类信息,都是经过领导审批后,才通过门户网站,切实做到涉密、敏感信息不上网。

三是检查清理网站刊登商业广告。杜绝网站刊登各类商业广告,或与本单位业务无关的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加强防范。

四是强化FTP服务的应用。加强应用搭建的FTP服务器对全局各个股室的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共享和使用,杜绝了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传递数据造成病毒传播的风险,有效保障统计数据安全和保密。

五是加快建设惠城区统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根据省、市统一要求,我局积极筹措资金及办公地点,加快建设网络视频会议平台的步伐,争取在20xx年初步建设起我区统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七、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区局切实做好全区20xx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召开了全区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动员布置会,并对参加试点工作的“四上”企业统计员进行了现场培训。随后,区局成立2个督导小组对辖区内“一套表”任务较重的镇(街)进行现场业务督导,对配合度较低的企业进行耐心细致的政策解释工作,赢得了企业的支持和配合,有效地破解了投资统计改革网报难关。

八、认真推进统计法制建设,提高统计依法行政能力

一是从严执法,维护统计性。今年上半年,区统计局认真开展统计“六五”普法工作,按照《关于印发<惠城区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xx年)>的通知》,有序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同时开展日常统计执法检查工作,不断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障统计数据质量。5月份开展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力资源抽样调查工作,主要内容为年末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技能人员等。

二是完善网上办事流程,提高为民服务效率。按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局的网上办事工作,目前统计从业资格申请、部门统计调查审批(备案)、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等服务项目实现在线咨询、办理,与惠城分厅、区行政服务中心实现无缝对接。

九、其他工作

1、做好党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工作。

2、不断完善档案综合管理工作。

3、全力抓好党建工作,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

数据统计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二

时光荏苒,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一年来的统计工作,内心不禁感慨万千,在领导和全体同志的关怀、帮助、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上有了进步,总结过去、取长补短、挖掘潜力,为明年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

一、一年来的工作表现

(一)仔细认真,提高自身素质。为做好统计工作,我坚持严格要求自己,统计工作地要求就是“仔细认真”,因此,我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价值,提高自己的耐心,增强自己的细心,时刻提醒自己,要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报表数据上报给各位领导。同时细心学习他人长处,改掉自己不足,并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使自己有所提高。

(二)严于律已,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一年来我对自身严格要求,始终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坚持做到不利于公司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公司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

(三)强化后勤处室职能,做好服务工作。对办公室费用方面,继续发扬以必需品为前提,节省处室费用消耗,保证各种办公必需用品齐全,确保领导与同事对办公用品的需求。在这一年里,我积极配合做好后勤工作,与同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会计较干得多,干得少,只希望把工作圆满完成。

二、工作中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认真总结经验,克服不足,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一)仔细认真,克服浮躁心理。面对枯燥的数字统计工作,不怕繁琐,做到谨慎细心,不浮躁,积极适应各种数据变化,在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二)发扬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博览群书,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类信息,广泛吸取各种“营养”;同时,讲究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培养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辩证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思想观点、踏实的工作作风。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树立处室室的良好形象。

(三)多从细节考虑,紧跟领导意图,协调好内外部关系,多为领导分忧解难。继续加强对公司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公司的各种制度和业务。用公司的各项制度作为自己工作的理论依据,结合实际更好的开展统计工作。

总之,一年来,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主要是对政治理论和文字基础的学习抓得还不够紧,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创造性开展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以对工作、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期望。

数据统计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参考三

时间如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20XX年将告别它的光辉,20XX年从容而至。在这个辞旧迎新之际,第一次尝试把自己在这一年来的行动用语言表达。下面我就做个简单的总结。

一、统计工作

1、每日做好生产一线职工的个人产量与次品数据的汇总与登记,并间断性地抽查相关数据是否准确;

2、每月汇总并公布职工的出勤、个人产量、次品等。做好产量月报表上报生产经理和财务部门,包括生产车间和包装车间;

3、每月月底进行一次彻底的盘库,主要有原材料、辅料、半成品、成品。整理分析数据后上交财务部等相关部门;

4、每月将生产部各种人员流动情况及考勤,奖罚,请假等数据汇总上报行政人事部;

5、协助人事部门招聘、登记求职人员信息,刊出宣传橱窗;

6、配合生产部和修改各类制度、通知、考核等;

7、自从公司实行免费餐以后,每日进行就餐人数统计;

8、年底将部分数据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与分析。主要有《年度原材料消耗表》、《年度生产表》、《年度成品包装产量表》。

二、20XX的工作计划

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学习更多有关财务、统计方面的知识,以提升自己专业学识。

积极参加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培训,有效提高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并做好数据的登记与分析。

三、总结经验与不足之处

20XX年,在原有的各种统计报表基础上,对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表格作了改进,并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进行了加强。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尤为突出的是“食堂就餐人数的统计”问题。由于如今在厂职工按部门划分,人员变动情况很难在同一时间最准确地掌握,给每日的上报带来很大的麻烦。为此经过一系列的改进与调整,我们将专属部门专职人员上报签字认可,希望能够起到更准确更及时的统计。12月份最多统计人数相差了8人,为此我也做了检讨。有人反映人数统计方面存在问题,那是否职工产量也是如此。关于这个问题是我统计中的疏忽,但产量我可以大胆地说,不是的正确,却有99%的准确!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正视错误,并且解决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回顾过去,20XX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宝光给了我锻炼的舞台,使我取得了不少的收益。这些成绩是离不开领导的信任和支持,离不开车间各道质检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要感谢各位对本人工作的支持!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的日子还是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去实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宝光的未来会更加辉煌!

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新年快乐!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3

目前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计算,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建立的窄统计口径的“职工工资”核算体系。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职工工资”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不能客观反映出社会用工的真实成本,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一、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把全社会的就业人员分为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以及其他就业人员类。其中,职工、其他就业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各单位外方和港、澳、台方工作人员),通过劳动取得工资和劳动报酬,被界定为“单位就业人员”,属于“劳动报酬”统计范围。与之相对应,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农村就业人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获取的是经营性收入,不属于“单位就业人员”范畴。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受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乡镇企业雇佣人员)虽然也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收入,但是其劳动收入目前尚不统计入“劳动报酬”。我国对全社会就业人员的划分如图1所示。

在一定时期内,各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被称为“工资总额”。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的计算如公式(1)所示。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注:其中职工是指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1998年以后的数据均为在岗职工数据,其他相关指标如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等指标也从1998年做了相应调整。“其他就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但不包括在各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工资 (1)

与“工资总额”相对应,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被称为“劳动报酬”,其在数值上等于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和。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 (2)

围绕“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基本指标,可以派生出若干二级指标(表1)。所有指标共同组成了我国目前的“职工工资”核算体系。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核算的缺陷

从目前看,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已经明显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口径较窄,不能反映保险、培训等较大范围劳动力成本变动

我国对“职工工资”的统计,长期以来归为“人口与就业”大项,主要是从劳动者角度核算其基本收入来源;并不是从雇主角度核算其综合用工成本。前者与经济总需求相联系,而后者影响的是经济总供给,两者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因而从严格意义讲,目前我国并没有真正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已有的“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只能部分反映劳动力成本的变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4年12月开始着手建立的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人工成本不仅包括雇佣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劳动报酬等直接成本,还包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等间接成本。“人工成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用工总成本,是衡量劳动力成本的较好指标。

根据2005年人民银行研究局对全国部分地区企业人工成本的抽样调查结果,宽口径的人均人工成本要明显高于窄口径的“职工平均工资”。以上海地区为例,2000~2003年上海人均人工成本要远远高于同期职工平均工资,而且两者差额呈不断扩大之势(如图2所示)。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会大大低估我国的劳动力成本。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上海地区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304元,比同期人均人工成本49341元低22037元,仅为人均人工成本的55.34%。尽管目前工资报酬在我国企业人工成本中还占较大比例,但是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劳动者素质的日益提高,工资报酬在人工成本中所占比重会逐步下降。如果仍以“职工平均工资”和“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来反映劳动力成本,其偏差将会越来越大。

(二)统计范围偏窄,不能反映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

目前我国对“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的统计仅仅局限于“单位就业人员”的狭小范围,而将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就业人员排斥在外,并不能反映目前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

从劳动力的存量构成看,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2004年我国“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11亿人,仅仅相当于同年全国就业总人数(7.52亿人)的14.76%,相当于城镇就业总人数(2.65亿)的41.89%。绝大部分的全国就业人口和城镇就业人口并没有被“职工工资”核算体系所覆盖(其中仅游离在统计范围外的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就高达5515万人)。“职工平均工资”只是少数人的平均工资。

从劳动力构成的动态变化看,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6年第3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在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中(不含乡镇企业),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6.4%。而在企业用人需求中,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最大,其需求比重为25.9%;个体经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也较大为9.3%,超过国有、集体企业(7.2%)、外商投资企业(7.9%)和港澳台投资企业(5.5%)。据此推算,私营和个

体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占到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34%。没有任何理由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如此庞大而且不断增加的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人员排斥在“职工工资”的统计范围之外。

(三)指标体系不健全,不能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在城镇劳动力市场内部又存在着城市工和农民工市场二元结构。在城市工市场中,工资水平较高,且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较高的工作稳定性。而在农民工市场由于传统体制惯性等因素,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普遍歧视(谢嗣胜、姚先国,2006)。在每个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但是在两个市场之间则不流动,即使流动,身份也是固定的(胡放之,2005)。对劳动力成本的衡量,不能脱离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核算所使用“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劳动报酬”等均值指标会掩盖掉城乡之间,城市工与农民工之间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

农民工虽然是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却为数众多。据《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5),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其中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已经占到城镇就业总人数(2.65亿)的45.28%,是“单位就业人员”总数(1.11亿)的1.09倍。单从人数上看,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工资变动会对全社会劳动力成本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如果以农村户口员工数超过50%为标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可以将所有行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7个行业,其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超过50%;第二类是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12个行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50%。我们对两大类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分类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不大,随着改革深入各行业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职工平均工资”呈发散形态。比较图4、图5可以看出,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农村劳动力超过50%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数量和增长速度上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使用农村劳动力不足50%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数量和增速上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是由于90年代后大量农民工进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及其他服务业这些竞争性领域,大大压低了这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产生分化,形成竞争行业和非竞争行业的二元结构。

近年来我国工资成本大幅上升,但是农民工的工资却增长缓慢,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不断增大,使得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甚至出现“民工荒”现象。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珠江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一直以来维持在650~750元之间,无论是从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上看,与同期官方统计的职工平均工资都形成巨大反差。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济统计要准确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要为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劳动力成本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潜在压力,从而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影响。当今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劳动力成本统计问题都非常重视。早在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OECD的专家就合作完成了“劳动力市场关键性指标”(KILM)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对劳动力市场多种指标和特征进行国际比较的统一框架。按照这一框架,各国对于劳动力成本统计应当覆盖到全社会所有就业人员;对于劳动力成本的计算应当包括工资、保险福利费、教育培训费等因雇工所发生所有直接和间接费用支出。目前无论从覆盖范围、还是统计口径角度看,我国现行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也不能完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针对目前我国在劳动力成本统计核算方面的不足,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转变低成本竞争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力成本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而且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做好劳动力成本的统计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要彻底转变劳动力成本越低越好的旧观念,实践已经证明单纯靠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竞争的道路已经是越走越窄。加强劳动力成本的基础核算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关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促进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转变低工资、低投入、低效率、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扩大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全面科学核算劳动力成本

在对劳动力成本进行统计核算过程中,应当更多站在雇主角度,全面综合计算工资报酬、社会保险、教育培训等直接、间接费用,客观反映劳动力的综合用工成本,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宏观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劳动力成本的统计范围应当覆盖到所有获取劳动报酬的就业人员,这当然包括我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尤其是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应当有针对性地率先建立典型调查制度。

(三)完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扩大劳动力成本统计范围

目前我国对劳动工资的统计是建立在正规单位的年报和定期报表制度的基础之上,不能反映私营、乡镇、个体企业等“非正规单位”和规模以下未建立统计报表制度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变动情况。应该在完善统计报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成本的抽样调查制度,以扩大劳动力成本统计范围。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按单位从业人员多少进行抽样;规模以上企业按行业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多少和经济类型抽样;规模以下企业(单位)和个体户按行业、营业收入、规模抽样,推断出总体总量指标,以增加劳动力成本统计的覆盖范围。

(四)建立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劳动力成本指标体系

加强劳动力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需要政府加大有关投入,责成或设立有关机构,将其作为一项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议由政府建立一个包括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基础数据库。同时,改进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力争获取全面、准确的劳动力成本信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例如,目前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采用的是基本都是均值指标,均值指标只有在方差较小的条件下才能说明问题。农民工与城市工用工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阶段特征。应当增加结构性指标来完善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

(五)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劳动力成本统计质量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国有资产 信息化 监管平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困扰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一个沉重而敏感的话题。 近几年来,国资委根据其职责,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国资监管机构。至此,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即以“国家统一所有,分别行使产权,专门机构监管,授权委托营运”为基本宗旨,按“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集团公司(产权营运机构)―国有企业”三个层次构建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成形。

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

目前,省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都已经建立,并已逐步展开了各项监管职能。图1是省国资委的工作机构设置图。

根据省国资委目前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安排,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为科学评价和规范考核企业经营绩效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依据。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体系,拟订考核标准,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建立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监管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国有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包括重大资产处置管理,企业重组管理、企业转制管理,破产兼并管理等。

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报表数据处理时的问题

监管企业的国有资本清产核资、企业财务年度决算、企业财务报表的统计上报这些工作当中有大量的数据、报表要进行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公布。从目前的手段来看,一方面监管企业要根据这几项工作的要求,从本企业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把计算机数据人工地填制到省国资委下发的各类报表当中。即便采用了一些财务快报软件或者电子表格软件定义的空白报表,由于缺乏与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软件或财务软件之间有效数据采掘、转换接口,使得报表的填制工作主要还是人工完成。

省国资委对各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数据进行处理时,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由于采用人工填制,因此在计算机报表当中会有许多不规范的情况存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核对检查。将监管企业上报的报表进行汇总、统计,即便采用一些电子表格软件,也会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产生差错。各种上报数据经过汇总以后的各类国有资本及经营成果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在国资委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共享,各个监管工作当中所需要的大量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复上报统计、各种口径的数据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各种需要向社会公布的国有资产数据无法快速地通过政务网站对外公布。

(二)国资委内部间的协同问题

国资委内部各部门的监管工作,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重大事项、业绩等信息的收集、处理上,尚不能有效地协同。各个职能部门出于根据自身工作的需要,如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企业负责人管理等,从监管企业收集、上报、汇总各类数据和信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各项监管工作没有按照监管目标进行有效的流程设计,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

(三)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控滞后

对监管企业的财务监控,是国资委落实“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相结合,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工作。

向监管企业派出监事,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对企业资产运营情况、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目前这一手段,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国有企业的实施当中,都会直接影响监督的效率。

通过对监管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材料,主要是年终的各类报表进行分析汇总,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监督等等。这一类监督最大的特点是静态监督、事后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国资委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构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解决省国资委在现有监管机制下如何提高监管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网络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设计、开发、构建的模型、方法、技术,对于构建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省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

如图2所示,从系统的架构上看,省级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框架可以划分为三层:

1.最顶层为运行在国资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这是整个平台的主体,涵盖了平台的主要功能(具体的功能结构见图3)。

2.最底层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它既是系统的监管对象,又是系统监管功能的数据来源。目前各个集团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各有高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层次、阶段也各不相同,应用的具体管理软件更是品种繁多。这些在企业当中运转的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监管系统重要的数据源。透过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获得各种会计及财务数据;通过企业的业务管理系统,可以获得国有资产运营数据。但是目前在各个企业运行的企业管理或财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要获得这些数据,并转换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当中来使用,还需要一个功能模块来支持,即中间层的“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

3.中间层为“数据采集、挖掘、转换系统”,它的功能和运作如图3。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平台由两部分构成:

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功能模块。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及基础数据登记: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工作,以及所属企业基础数据的上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登记管理功能,并汇总生成“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按照国有资产的监管“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确保企业依法开展财务活动应当享受的各项财务自不受干扰的同时,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监督,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对国资委委派的财务总监、独立监事所从事的财务监督工作的有益补充。国资监管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该监督平台,利用财务预警机制对企业资金运作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的监督,另外也可以获得企业营运过程当中的财务账目、凭证、相关资料以及监管工作所需要各种财务报表。该系统从监管企业获取的各类会计、财务信息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重要部分。

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要求,以建立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目标,实现了对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国资委依据年度或任期内经审计并经审核的企业财务决算报告和经审查的经营业绩数据,结合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内监事会对其任期评价意见,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意见。该模块所需的财务报告及各类统计数字可从信息库当中读取,同时产生的企业负责人信息和经营业绩、奖惩信息同时也流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

国有资产重大事项管理:它是针对监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重大资产处置、企业破产兼并等国有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监督管理的模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利用这一系统实现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通过对事项处理的批转、相关文档的存取以及重要数据的处理实现国资委内部各部门协同管理的信息化。

2.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信息库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数据仓库,包括:

国有企业基础数据及国有资产登记汇总信息,这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对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以及基础数据的上报汇总得到。国有企业会计、财务信息,这部分信息由财务监督平台,从监管企业的管理系统当中采集转换得到。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信息,经营业绩考核系统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企业负责人年度或任期业绩进行考核以后产生。国有资产重大事项信息,是重大事项处理过程当中处理和存储的各种信息。

以上几个部分的信息,共同组成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库的主要部分。在各个功能模块运转时,可以按照“数出同源”的原则,共享使用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在这个信息库的基础上,系统还将提供以下两个辅助功能:通过信息系统,将一些可以公开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信息到国资委的政务网站,以增加国资监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建立与相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数据接口,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及时地提供和获取各种国有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国有资产价值评估方面的信息。

通过在省一级国资委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信息监管平台,可以有效地对监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地、实时地监控,解决静态监控、事后监控方式下存在的监管效应滞后,监管乏力的问题。国资委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项工作之间可以有效地在各监管流程上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切实提高国资委的监管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这一平台,高效地从所监管企业的管理、财务系统当中获取各种生产经营、财务会计数据,并通过数据转换功能,直接进入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库。这有助于准确地掌握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国荣,黄江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走向.宏观经济研究,2004

2.段国旭,张坤.中西方国资经营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启示.国有资产管理,2004

3.刘立国,李东飞.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径 促进国资保值增值.国有资产管理,2004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5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现状

    1.大宗进出口产品的剖析

    从全球反倾销的产品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贱金属产品(钢铁和铝制产品)、化工产品、塑料制品、纺织原料及其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恰恰是我国出口较多、已经或正在遭遇反倾销的产品。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为以下八大类:机械、纺织、贱金属、化学及其相关工业产品、鞋帽、塑料及其制品、车辆和皮革商品,几乎全部为国际反倾销的产品 (见表1)。

    统计显示,上述八类产品的进出口额有很大的差异: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三类产品的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类产品则出口额远远高于进口额;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则进出口基本持平。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化工产品、塑料制品和贱金属及其制品相对于进口而言,其出口产品并不多。这表明,部分进口的相关产品在我国内加工后又再次出口,但很大一部分已直接消耗或进入我国市场。但这三类产品属于国际市场中遭遇反倾销的主要产品: 1995—2004年间,这三类产品提起的反倾销案件占总量的63%。

    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产品的出口额则远远超过进口额,属于我国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

    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的进出口额基本持平。这表明,该类产品中包含大量在国内组装或采取其他形式加工后再次出口的产品。如许多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包含一些进口零部件,在国内组装成品后再出口。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国外遭遇反倾销的产品,除纺织原料及纺织品、鞋帽及皮革产品外,其他5大类产品实际上并非我国的优势产品,而属于在国内加工后再出口的产品。

    2.与外资工业企业及产品之比较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值达到3386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量的57.1%;而其进口额也达到3246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57.8%。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外资工业企业在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3年按行业分三资工业企业所作的统计,在我国现有外资工业企业中,数量在1000家企业以上、或工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8个行业(见表2)。

    可以看出,八大类大宗出口商品均囊括其中。除第13、15、16和 18类行业外,其他类行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约占样本企业总数的86%。其中,纺织业等六类企业 (第3、4、5、7、8、9类行业)  共计 15251家,占企业总数的39.53%。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工业总产值占总量的百分比均低于企业总数所占的百分比,有的甚至相差很远。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比重为10.5%,而其产值仅占总额的3.6%。由此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业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包括我国出口遭遇反倾销最多的产业。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目前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外资企业及其产品密切相关。由于我国进出口商品中近60%的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生产并出口的,且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外资企业及其出口产品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了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大宗出口产品的形成

    鉴于外资企业及其出口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结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境内外资企业的总体构成情况、生产加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讨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结构及大宗出口产品形成的主要原因。

    1.我国外资企业的总体构成

    (1)海外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主体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末,合同外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型项目占我国利用外资项目总量的96.87%,其合同外资金额约占总额的49.64%。就单个项目平均额来看,合同外资金额为203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额仅为106万美元。

    香港企业对内地的投资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始终处于各投资国家/地区对华投资的首位。截至 2003年末,香港在内地投资的项目累计224509个,累计投资额达 2225.75亿美元,约占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额总量的44.38%。由于香港经济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其比重约占香港企业总数的98%,因此,香港对内地的投资实际上是以香港中小企业为主的。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台湾、韩国及新加坡等国,对我国的投资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同样以中小型企业投资为主。虽然日本以其诸多大型跨国公司而闻名世界,但有关资料显示,1980—1991年间,日本来华投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投资规模较小,并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形成了以中小型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外资企业结构。

    (2)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

    据商务部对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统计,制造领域外资企业数目、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累计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9.59%、 71.50%和70.95%。由于在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外资企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因此其规模小决定了这些企业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

    根据广东省发改委统计,2001年1-9月,制造业的合同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占我国制造业外资总额的21.22%和17.96%,其次是纺织(比重分别是4.29%和5.83%)和化工业(4.2%和4.56%)。江苏省外商投资项目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领域,并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

    此外,东盟国家的华人企业对我国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各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根据同创未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出版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华投资企业名录(截至2002年),两国在华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册的580家菲律宾企业中,制造业项目约占 55.7%;而952家马来西亚在华投资企业中,各类制造业项目比重达到 72.06%。比较集中的行业有:服装制造,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和制造,非金属类制品(如水泥、建材等),化学原料及制品,皮革、毛皮制造,家具制造,造纸/包装及纺织业等。

    2.加工贸易及贴牌生产方式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出口额为3279.88亿美元,  约占出口总量的55.28%,同比增长35.62%。2000-2004年间,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年均 55.27%。加工贸易之所以在我国发展迅猛,并在进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外资制造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珠三角地区引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资项目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生产。据有关报道,香港企业在广东投资的近20万家生产企业均以来料加工为主。

    我国入世后取消了对外资企业三项限制性规定后,进一步促进了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生产。因此,加工贸易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外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型或高新技术外资企业也采取这一方式运营。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外资企业出口前100名中,90家IT类企业均以加工贸易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方式已成为我国外资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与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是贴牌生产方式(OEM)。近三年来,我国 OEM生产方式发展迅猛。据报道,长三角地区专业从事OEM的企业达千余家,而家电企业OEM生产占全国比重高达7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500强的家电企业中,近95%的企业都曾与我国家电企业合作,以贴牌方式生产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中,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 85%,其中90%是贴牌生产。数码相机等产品的贴牌生产比例高达 98%。此外,我国大量的民营企业也从事贴牌生产。

    由此可以看出,除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外,现行的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方式促使我国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队伍,生产并出口了大量的各类外国品牌产品,包括IT类高新技术产品。

    3.民营企业的崛起及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毫无疑问,外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及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为更重要的是,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也有力地带动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对于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这种效应更多地体现在近十多年来我国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全国工商联对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结果显示,2004年民营企业 500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总数的83.4%,并主要聚集在浙江和江苏两省(比重分别为 36.6%和22.6%)。我国民营企业聚集和发展的东部地区恰好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投资的重点地区。据商务部2003年外资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东部地区的项目数、合同额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00%,86.86%和 86.20%。2004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仍达到85.93%。

    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崛起与外商投资企业在该地区大规模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正是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发展起来,并在其业务拓展中仍在寻求与外资合作。在浙江,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已形成共同发展,甚至发展速度超过外资企业的局面。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6

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要有医务人员每个人的个人绩效,用于记录医务人员的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及发放资金情况,并且能够将绩效汇总到个人的总收入中,这对一个单位的工资管理也很重要。为了更好的实现多劳多得的工资制度,个人绩效也是财务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对总资产重视程度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总资产是社区医院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是能为社区服务中心带来效益和收益的经济资源,所以在信息系统的后台管理中要有固定资产的统计及详细信息,并能够及时删减、增加,另外要设有一个EXCEL接口,使我们能够及时的将固定资产信息导出来,使一些长期资产得到正常管理,并包含的日常的投入与支出,使财务系统能够对总资产的细节进行统一管理。综上问题分析,改进以及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相关卫生部门以及机构领导的当务之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社会中的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项目,由财务管理不足而造成的损失是社会各个产业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不足上述不足我们制定了相应解决策略。

1.签于数据格式不统一的情况,在卫生部的引领下,我们实现了上下统一制度,对数据格式下达了一整套的模板,各级单位都要按着模板的格式统一进行数据采集,保证数据接口中数据的协调统一,对一些后补数据也要参照模板格式进行统一录入,迅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数据体系,这样才能使财务核算时不出差错,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使上级部门对社区财务的管理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够集中控制。

2.对于财务分析不足问题,我们引入了大量数据库进行数据查询与统计工作,另外增加了导出格式,使财务数据能够顺利的导入到电子表格中,方便我们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社区的资金状况,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使财务人员熟悉系统中财务分析的全部工作流程,财务人员可以方便的利用社区卫生信息服务系统来做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及年报表,不但准确快捷,还大大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做到帐目清晰、明了,更好的实现了社区的财务管理。

3.为了弥补个人绩效工资核算的不足,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鉴了社会企业公司的成功经验,规范了相关的劳务制度,力求做到日清月结,数据准确,另外结合社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我们会严控投入与支出,争取在完善的制度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更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体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

4.社区服务中心的总资产来源繁杂,所以在总资产管理方面增加了分类管理的办法,并分设了所有的项目,项目中进行总资产的分账管理,使总资产账目一目了然,更增加了统计模块,对总资产可以进行分门别类的查询和统计,可以做出总资产的年增加报表,报废报表,使总资产的管理能够顺利开展,并实现账目准确。另外还增加了相关的审核环节,对资产增加减少做好制表、报表以及申报工作。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占有主要地位,立足于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加强系统内财务管理和人员管理,两项内容是为我国新形势下的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卫生部门上下和谐统一管理,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度,增强系统凝聚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使我国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样要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7

统计指标体系是开展统计工作的“龙头”。关于贸易统计指标体系问题,3年前有过一场讨论,国家统计局也召开过专题研讨会,形成的共识为:贸易统计既要反映全社会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运行全貌,又要反映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行业的发展变化状况。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要保留,因为它是反映全社会商品市场运行的唯一指标,许多地区还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计划考核指标,尽管这一指标具有计划经济色彩,而且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为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起来,这方面的工作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流通产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工作量和难度都将大大增加,贸易统计工作重心必然要转向贸易餐饮业行业统计。

近年来,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围绕上述两条主线,进行了不断充实和完善,目前基本框架已经成熟或基本成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1、对当前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反应不灵敏。例如,对政府关心的商品市场总量平衡状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如粮食、棉花、石油、钢材等)供求信息反应得不够;同时反映流通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和分组过于简单,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反映商业连锁经营和现代商业业态状况的统计制度。2、贸易统计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量仅占社会销售量的20%左右,不能反映生产资料市场全貌;同时价格信息是商品市场最为敏感的信息,但目前商品价格统计与流转统计为“两张皮”,按不同的统计方法从两个渠道自下而上地统计,难于科学、全面和及时的分析商品市场全貌。3、现行的贸易餐饮企业的统计限额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贸易餐饮业统计限额标准过高,能够达到限额标准而进行全数调查的企业数量太少,从而形成了与其他专业统计“抓大放小”截然相反的结果,贸易统计必须“抓小放大”,因为按现行限额标准,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的商品流转量所占比重很大,影响市场趋势。而目前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又难于抓住和抓好。这是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4、目前贸易统计非调查(或派生)指标很少,从而直接影响和制约了贸易统计资料的深度开发。加之现行统计资料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导致贸易统计资料的利用程度很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

(一)贸易统计指标的设计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务实和相对灵活的原则。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应随着经济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调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目前首要的是恢复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核算制度。因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领域,绝大部分商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环境相对宽松,政府的注意力必然转向如何启动内需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如何确保商品总量平衡以防止市场波动、如何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国家安全等。在从事这方面的分析研究时,居民购买力平衡统计和主要商品产销平衡统计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市场起着预警的功能。可考虑仅要求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局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编算,并不增加基层负担。

(二)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贸易餐饮企业统计划型标准。贸易餐饮业企业划型尚无国家标准,但统计上有一个限额标准,目前这一标准作为贸易统计开展目录抽样的依据,即对限额以上企业实施全数调查,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笔者认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企业限额标准对贸易统计工作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贸易统计工作的格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限额标准(批发企业年销售额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500万元及以上、餐饮企业200万元及以上,年末从业人员分别为20人、60人和40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全部批发零售贸易业的47%,其中零售企业仅占26%;企业单位不足3万家。建议将目前的限额标准降低,也就是要提高限额以上企业的比重,其销售额应该提高到70%以上,其中零售额比重应提高到60%以上。届时限额以上企业约达到7万家,足以反映商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发展变化趋势。今后贸易统计只要紧紧抓住这7万家限额以上企业,工作就会变得较为主动,数据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也可减轻限额以下贸易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压力。同时现行的许多贸易统计信息(如限额以上企业财务统计指标)也会“身价倍增”,变得很好用了。

(三)要在“十五”计划期内取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从而完成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的过渡,并完善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我国即将加入WTO,贸易统计必须象其他专业统计一样,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现行的贸易统计核心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其自身存在许多弊端和目前资料采集方面的制约,数据质量不断下降,已经难以为继;从现在开始,必须统一认识,逐步弱化这一指标,相应突出和加强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可能的话应含服务业)的商品零售额统计,因为它涵盖了90%以上的商品零售额,目前可考虑同时公布以上两个指标,2年以后用后者取代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同时完整的商品市场是由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市场组成,生产资料流通总规模的发展变化,反映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水平。要在国家和省两级统计部门,主要依据工业统计报表和贸易统计报表有关指标,按季度测算社会中间产品销售总额(或称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宏观上反映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变化,这项工作对于贸易统计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

(四)要从宏观上研究商品流转统计与商品价格统计的配套问题。这个问题目前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现行统计体制问题,但现在必须认真的研究。在现行统计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想将目前商品零售价格统计基层的采价过程与目前基层商品流转统计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确保商品价格统计和流转统计基础资料的配套,然后按现行统计体制,在县级统计局“分家”,分别按贸易统计和价格统计的不同渠道逐级上报。这样综合资料和许多结构性资料就能配套使用了。

二、关于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统计制度是政府统计部门对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表式、调查方法、报送时间及方式等内容进行的专门规定,它既是对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具体统计调查工作的综合要求。统计制度的改革相对于指标体系改革而言,既有从属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就目前贸易统计制度的改革来讲,笔者认为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贸易报表制度修订要遵循“进度侧重反映趋势、年度侧重反映总量与结构”的原则。目前贸易餐饮业报表体系中,必须精简进度报表内容与工作量,以利于上下都能轻装上阵,快速反映商品市场发展变化动态。进度统计只要反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及其主要构成情况;年度统计则必须全面反映贸易餐饮企业基本情况、流通总规模及其结构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济效益等,为深入分析研究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为宏观决策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要强化商品类值统计、弱化现行行业统计。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组标志越来越难以反映贸易企业真实状况,因为按现在许多企业的实际经营范围,己经无法准确地界定和将其划归为某个行业,流通企业在一定范围内经营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年度统计中的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统计应加强,因为它反映企业所有制结构;而行业分组目录要大为压缩,仅区分为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即可,因为再细分既难于操作,也缺乏经济分析意义。同时要强化对贸易企业商品经营类值的统计,因为详尽的商品分类信息,对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和处于下游的消费环节均具有导向作用。建议将目前我国商品分类目录由37个增加到60个以上。

(三)要加强对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我国即将加入WTO,外资开始抢占我国零售市场。这样一方面加快了零售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商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百货商店零售业态,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可谓“百花齐放”:连锁经营迅速发展,连锁企业达1500余家,连锁门店超过26000家,销售额突破了1500亿元,超级市场和专卖店亦应运而生。我国商业尤其是零售商业已步入重组时代。但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涵盖全社会的商业经营方式和零售业态的统计制度,既不能为政府提供零售市场翔实的结构资料,也不利于我国零售业的国际比较研究。因此建立完整的连锁经营和零售业态统计制度,无论是对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还是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四)要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定期统计制度。商品交易市场即有固定交易场所、进行经常性常年交易、并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现货交易市场。这种我国特有的商品交易形式近年发展很快,目前全国较为规范的市场近6万家,年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商品零售额己占全社会的20%。对繁荣经济、方便生活、安排就业均作出了贡献,这种交易形式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存在和发展。我局在1999年进行了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快速调查基础上,于2000年起建立了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的的季报制度,目前已基本走上正轨。今后主要从报表运作方式、完善统计指标上进行规范和完善。

(五)要尽快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我国目前的商品市场己处于买方市场,大家关心的己经不是哪些商品好销,而是哪种品牌的商品好销,因而商品的品牌信息己经成为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关心的信息。统计部门必须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地研究建立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制度。可考虑将目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库存”年报表设计改造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主要商品品牌统计”年报表,选择与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30种商品进行品牌信息的年度统计。

三、关于贸易统计调查方法的改革

我国的贸易统计抽样调查工作是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提到议事日程上的。从小型贸易企业开始,到目前己经扩大至包括个体经商户在内的全部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前期推进的速度慢一些,而近2-3年推进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各地区普遍完成了小型贸易餐饮业和个体户的抽样调查试点工作,近10个地区经过连续抽样调查的观察和验证,己经达到国家规定的抽样调查精度,具备了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的条件。这项工作的成绩应该肯定,但影响这项工作整体推进和深入开展的问题仍很多。除具有与其他专业抽样调查工作相同的问题(如受分级经济管理模式的制约而使抽样调查工作的推广困难重重、各种干扰因素影响抽样调查数据质量、受传统统计调查模式的影响和束缚而使统计系统自身缺乏调查方法改革的内在动力等)之外,目前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还受调查方法、调查体制以及保障条件等因素制约。所以必须从整个统计设计和理顺统计体制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和合理安排,才能使贸易抽样调查工作深入和扎实地开展下去,真正发挥出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突破口”的功能。

从近期工作看,各地区已普遍开展了贸易餐饮业抽样调查的试点和探索工作,只是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同而己。目前必须尽快结束全面试点,将工作重点转入抽样调查成果的应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2-3年内使各地区的贸易抽样调查工作达到具备用抽样调查数据替代全面调查数据的条件,并在经费基本到位的前提下,在尽可能多的地区实现数据替代。数据替代及其相关工作的完成,即贸易抽样调查工作基本到位。当前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必须尽快对全国的贸易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户调查指标进行规范和统一。对贸易抽样调查方法的采用,国家未作统一规定,只提供了参考方案,由各地区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但目前这项工作进入应用阶段后,改变各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以利于调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前提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按“小型企业采用分层等距抽样、个体户采用整群抽样”的思路来规范和统一全国的贸易抽样方法。各地区根据这个原则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抽样总体和样本量,只要对本地区有足够的代表性即可。国家只要求达到一定的调查精度和按一定要求与格式上报抽样调查资料。同时对样本企业(户)的调查指标和相关要求(如调查频率、数据采集方式等)也应统一,以利于抽样资料地区之间的可比和全国抽样调查成果的利用。

二是积极而又稳妥地做好数据替代工作。用抽样推断数据替代全面统计数据,是贸易抽样调查的工作目标。但实现目标必须积极而又稳妥,因为一旦替代,传统的调查渠道即告中断,还须做好与历史资料的衔接,实现平滑过渡。所以实现数据替代的首要条件是调查方法趋于成熟,调查数据经过连续观察和验证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数据替代的后续经费保障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纳入预算科目。目前小型贸易业的数据替代技术条件基本成熟,大部分地区具备了替代条件;而个体户由于受总量与结构不清、调查方法的不完善与不统一等因素制约,目前仅有约三分之一的地区具备替代条件。而后续的调查经费保障条件机制目前也尚未形成。

三是要切实加强贸易抽样调查的基础工作。要建立和规范基层样本企业和样本户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加强对各级贸易统计人员尤其是基层调查员的抽样调查知识的培训等。

从今后发展看,由于目前贸易抽样调查数据占总量的比重过大,而贸易抽样调查工作的难度又很大,客观上形成了对这项工作的巨大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因此今后贸易抽样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与调整贸易餐饮企业的限额标准结合起来一并考虑,要降低限额标准,增加限额以上企业比重,从而减轻贸易抽样调查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从根本上扭转目前贸易统计数据质量下滑的局面。如果这一设想实现,下一步就需要从理顺整个统计调查体制的全局考虑,将商品销售额占总额约30%的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的抽样调查工作移交调查队,并定期向贸易统计专业提供限额以下贸易餐饮业的数据,以便于合拢。这样调整的依据是因为目前调查队的体制是垂直管理,自上至下均有专门队伍和专项经费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其灵活机动的特征,从而提高整个统计调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国有资产统计工作总结篇8

1.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已经成为必然,无论是外部经营环境,还是内部管理环境,煤炭企业都在迅速的发生变化,旧有的统计管理体系早已不能再为企业的发展而提供帮助,从某种角度看,甚至束缚了企业的发展,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企业在统计管理方面萌发了种种弊端。从国家所有制结构这一大的层面看,中国原本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它正在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方向转化。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作为经济发展的先驱,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煤炭企业,必然会为了适应局势而对企业管理制度做出适当调整,比如进行多元化经营,从而使非煤炭产业辅助煤炭产业,从而为煤炭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面对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如果煤炭企业不加强统计管理体制改造,必然会导致因统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漏洞的现象屡见不鲜。

2.对统计管理工作认识度不够,统计数据记录不够精确。企业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表征,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企业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催发下,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是这些迅速滋长的企业在制度方面的不健全,特别是统计制度方面的不严密,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存在一些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屑一顾,对统计部门的设立和运行置若罔闻,国家统计报表的制作往往直接给一些秘书人员,而他们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统计素养,只是应付工作,无法制作出精细的统计报表;在把握基础数据以及搜集整理工作上,一些企业的工作人员态度松散,对待统计数据的认识度不高,这就造成一些统计数据含糊不清,统计指标体系不够健全,甚至还以旧的体系为框架;在统计分析方面,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有待加强,大部分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仅仅是应对汇总上报,无法深入挖掘统计数据的内在价值;统计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信息统计,但是就这一点而言,许多煤炭企业仍然做不到统计管理信息化,这就从根本上凸显了统计管理的弊端。

二、解决煤炭企业统计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统计体制建设。前文笔者已经论述过了,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旧有的统计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发展需求的现状,从而暴露出种种弊端,面对这样的现状,煤炭企业必须要理清思路,加强统计体制建设,深入挖掘统计数据,从而发挥出统计工作的真实意义。

1.1对公司总部及分部间统计关系进行明确。这种明确必须着眼于企业对资产拥有强大的控制力的同时,也要对资产进行全方位掌握,也就是说煤炭企业必须把全部资产(包含分部的资产)作为统计管理的宏观范畴。持股公司的统计工作必须按照协议认真核对,严格把关,租赁经营的公司必须确保其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即可,而不需要考虑资产、人员等方面。

1.2对统计工作的范畴、基本单位进行界定。目前,多数煤炭企业都实行的是集团化发展,从当前煤炭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集团内部的所有企业,无论其经营性质,都必须要重视并开展统计工作。在煤炭企业中,集团企业的下属单位向集团总部呈送统计数据是众所周知的主要的统计管理方式,所以在这样的流程中,总部只需抓好直属单位的统计工作即可,下属单位除需向总部递交统计结果外,只需完成规定的统计工作即可。

2.加强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现阶段,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展开,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指标体系也必须要科学、合理、有效。确切地说,要能明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及一系列企业生产指标。目前统计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各项指标仅仅关注了生产的数量和规模,然而却忽视了企业发展的质量。企业经济效益分析部分的缺失,不仅致使经营者对产业效益缺少明确认识,还使得企业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也没有将统计工作摆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所以,加强煤炭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进行统计创新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2.1生产销存指标的建设。煤炭企业生产销存指标体系的建设,主要是由原煤、精煤和大部分附属产品的产、存、销指标建构的,与此同时,商品煤的品质、销售地,甚至是分煤种、分用户的标价、销量等方面的监控也是其重中之重,这些都能够体现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经营状况。

2.2原料消耗指标的建设。主要包括原料的购买、储存、金额及消耗实物数据,建立合理的相关物品购置预算方案,物资储备的减少,物资投入的降低,会催发流动资金的增多,从而对资金周转起到加速的作用。

2.3财务指标的建设。企业资产的收入、亏损甚至是负债流量都是企业财务指标的主要构成,由于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体现企业资金投入的状况,所以就需要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掌握这样才能够保证资金不被浪费。为了降低总体成本,还需要我们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2.4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建设。可持续发展作为能够促进煤炭使用效率的主体思想,要求我们必须从煤炭资源的回收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甚至是废物排放达标率等指标做出较为细密的统计管理工作。

2.5人力资源指标。这一指标涵盖了统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术工人搭配等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够完美的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煤矿效益。统计指标必须要对企业产销的完全覆盖,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产销情况。

3.提高统计人员的分析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统计人员,在其统计工作中不仅要有扎实的工作能力,更要见微知著,在微小的细节之中深入剖析事物深层次,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经验。也就是说,要想使煤炭企业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所有的统计信息完全的分析解读,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者在统计管理方面暴露出的弊端。

4.强化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必须促进统计人员对计算机使用的整体把握,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统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的具体要求。同时,企业还要实施应用局或矿的联网直报及超级汇总制度,让统计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地到达管理层的手中。

三、总结

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改革创新的进一步深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在这种前提下促进煤炭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强化企业的统计工作着手,加强统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将先进的技术理念融入统计工作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上一篇:节能环保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医疗质量统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