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5 18:11:18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总量减排;环境统计;二氧化硫

Abstract: Through compare with vertical kiln environment of an enterprise that area under one’s jurisdiction close down this result of calculation and total amount, sulfur dioxide of emission is it arrange sulfur dioxide new result that increment checks and calculates to reduce in counting, sketch the total amount and reduce and arrange the close relation counted with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total amount is reduced and arranged ; the environment is counted ; sulfur dioxide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这项约束性指标,地方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相继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完成上级政府下发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目标和减排任务,其中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减排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委《关于做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令第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和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水泥立窑生产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控制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是实现二氧化硫总量减排的关键,立窑水泥生产线被政策性关停。下面就关停水泥厂简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与环境统计之间的联系。

1环境统计中二氧化硫污染物的计算方法

1.1用排放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以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的数据为例,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2008年环境统计报表中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

=水泥产量(t)×5 605÷10 000

=12.87×5 605÷10 000=72 136万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水泥产量(t)×2

=12.87×10 000×2=257 000 kg=257 t

1.2实际监测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2008年第一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 529 1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7.46 kg/h,第二季度华辉水泥有限公司监测报告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1 485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27 kg/h,两季度2#立窑烟气排放量平均值为23 388 Nm3/h,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65 kg/h,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工作时间为3 900 h。

(1)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m3)=23 388×3 900÷10 000=9 121。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6.865×3 900=26 774 kg=27 t。

1.3产排污系数法计算水泥行业二氧化硫污染物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第七分册3111水泥制造业产排污系数表续3,产品名称为水泥,原料名称为钙、硅铝铁质原料,工艺名称为立窑,规模等级为≥10万t ——水泥/年,末端治理技术名称为直排,全硫含量少于1的情况下,窑炉的工业废气量的排污系数为2 644 m3/t ——熟料,二氧化硫的排污系数为0.234 kg/t ——熟料,华辉水泥有限公司2008年环境统计水泥产量为12.87万t。

(1)工业废气排放量(m3)=12.87×10 000×2644=34 028万m3。

(2)二氧化硫排放量(kg)=12.87×10 000×0.234=34 028=30 116 kg=30 t。

对比以上三种计算方法,华辉水泥有限公司同一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别,实际监测法和产排污系数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二氧化硫结果较接近,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的要求,以上三种方法都属于“三废”排放统计计算的基本方法,作为基层统计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但应遵循使用经环保局监测站认定的监测数据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须再与使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的排污数据对照验证,如与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偏大,应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为依据进行调整,尤其是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一定要以排放系数法计算结果验证。

2总量减排中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的核算

作为一间结构减排的企业,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核算由基础性准备工作、数据核查验证工作、总量审核工作三部份组成。也就是说,我们基层环保部门在完成了该企业的取缔关停文件、供电部门下发的停电通知或出具的断电证明,关停照片等相关验证文件及用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核算的基础性工作后,环保部各督查中心根据上报的资料,抽查验证该企业关停和二氧化硫新增削减量计算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将经审核认定后的核算结果及其主要参数的取值依据等上报国家环保部。根据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二氧化硫总量减排量的核算中规定结构调整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的核算原则中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环境统计排放量核算新增削减量,没有纳入上年环境统计重点调查单位名录的企业,按排污系数法核算新增削减量”。以本辖区的高要市华辉水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8月31日关闭,其2005年—2008年环境统计SO2排放量分别为512 t、327 t、377 t、257 t,4年的环境统计数据都是采用排放系数法进行统计。2007年水泥产量为18.86万t,2008年水泥产量为12.87万t,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中的公式(3-34)核算,2008年我市上报SO2减排量=(G上年-G当年)/G上年×E上年=(18.86-12.87)/18.86×377=120 t,国家环保部核查组核算减排量是以产排污系数计算,只认可减排39 t。

3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减排与环境统计的关系

各地“十一五”期间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排放基数按2005年环境统计结果确定,并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也就是说,总量减排与环境统计是密切相关的,环境统计数据库是核算的基础,作为最基层的总量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国家环保部对于关停立窑水泥企业新增削减量按产量排污系数法及企业环境统计排放量进行折算。在2008年所属地区结构减排的立窑企业中,有6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是重新以产排污系数来计算,40%的企业减排量的核算认可了环境统计的数据,核查组的核算说明中一部分因环统异常,用产排污系数计算,一部分经过资料核查,予以确认。鉴于国家政策,被关停的水泥企业既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须面对生存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政府方面要承受较大的税收损失,上级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和企业以环境保护为重,下大决心关停了落后的水泥企业。对于减排企业的排污量,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的要求,不同的核查组有不同的核查结果,但基层的减排任务的制定是以环境统计为依据的,但减排结果又以其他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地方关停了计划中的所有落后产能企业,最终还是无法完成减排任务。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能否统一用一个标准,比如直接用关停水泥的生产能力来核算该企业的减排量,这样都是在同一平台上的。另外,最重要的是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制度,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统一公布。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2001年9月编写的《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

2 国家环保部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2

年上半年,我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统计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统计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切实做好统计咨询服务,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认真完成2006年上半年各项常规性统计工作任务

2006年上半年,我局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制度方法要求,不断加强对各专业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办公写作网认真对主要统计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准确、及时地完成了2005年全县统计年报工作及2006年上半年的各项常规性统计工作任务。于2月份了《**县二00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为县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全县经济发展情况,制定2006年经济工作目标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基础数据,较好地发挥了统计的信息职能作用。统计资料显示,1-5月份,全县总的经济运行情况是:夏季粮油获得丰收,农村经济平稳增长。抽样调查推算结果为全县夏粮产量14589吨,较上年增长4.81%,油菜籽产量13702吨,较上年增长17.81%。工业生产总体略有下降,但县属工业企业呈现较快增长。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6730万元,同比下降0.13%,其中:省属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2600万元,同比下降5.27%;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130万元,同比增长4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累计完成8435万元,同比增长17.9%。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累计完成7438万元,同比增长14.54%,其中城镇投资5722万元,同比下降7.25%,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2045万元,同比增长91.66%;更新改造投资1445万元,同比下降61.1%;房地产开发投资2232万元,同比增长60.92%。农村非农投资1716万元,增长428%。财政总收入实现7012万元,同比下降10.6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026万元,同比下降9.48%;财政支出8398万元,同比增长8.91%。金融运行平稳,5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7004万元,同比增长1.41%,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2204万元,同比增长0.88%,累计货币净投放16189万元,同比少投放230万元。

二、开展夏季粮油抽样调查工作

为了解全县夏季粮油生产情况,按照国家统计方法制度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我局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组织各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开展了夏季粮油抽样调查工作。据11个乡(镇)110个农产量调查点1100户调查农户夏季粮油生产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推算,二00六年,全县夏粮总产量为14589吨,较上年增产4.81%。其中:小麦产量6158吨,较上年减产0.84%,洋芋产量7491吨,较上年增产7.71%。油菜籽总产量为13702吨,较上年增产17.81%。今年入春以来,虽然全县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春旱,但对夏收作物的生长影响不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结构调整作用的凸现,以及部分乡(镇)夏收作物在去年遭受严重冰雹灾害的情况下呈恢复性增长,是今年全县夏季粮油获得丰收的两大主要原因。2006年,全县夏收农作物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04657亩,较上年减少5995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7627亩,较上年减少10783亩,豆类播种面积11712亩,较上年增加2747亩,洋芋播种面积44868亩,较上年增加2041亩;油菜籽播种面积126100亩,较上年增加4125亩;蔬菜播种面积26516亩,较上年增加4571亩。

三、继续做好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后续工作

一是按规定了《**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1、2、3号)。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全县经济普查单位名录库。三是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对非普查年度历史统计数据进行了调整与衔接。四是对全县的经济普查工作进行了总结,表彰了在经济普查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五是对普查文件、资料进行了整理归档。六是完成全县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审核、录入、复查、汇总和上报工作。根据我县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资料,经市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推算并报省1%人口抽样调查办公室核准,我县2005年人口出生率为14.76‰,死亡率为8.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8‰,常住一年以上总人口为41.77万人,城镇化率为14.06%。

四、扎实搞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

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目的是全面了解全县文化产业的现状、总量规模、发展水平及其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县委、政府制定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以及加强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按照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关于实施〈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试行)〉的通知》要求和《贵州省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3月30日,我局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召开全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和实施,圆满完成了全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调查、录入、审核、汇总、数据处理和上报工作,摸清了我县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了文化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组织实施劳动力抽样调查统计

劳动力调查时按照国务院决定新增加的一项重要的调查制度,是政府统计系统施行劳动力调查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调查内容涉及城乡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和失业状况、劳动力迁移流动状况、就业者劳动收入和失业者生活来源、城乡社会保障等内容。调查结果将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掌握劳动力就业、失业的动态变化情况,制定相关计划和政策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是制定有关劳动就业政策的依据之一。按照《劳动力调查制度》的要求和省、市统计局的统一部署,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于4月26日召开劳动力抽样调查培训工作会议,对抽中样本的4个乡(镇)调查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于5月中、下旬对这4个样本乡(镇)所涉及的4个样本小区开展了现场登记调查,高质量完成了该项工作的调查员的选调、现场登记和复查、逻辑审核、资料编码等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按时上报上级统计部门进行录入汇总,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

六、开展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

按照**省企业调查队对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工作的安排部署,***统计局从实际出发,根据**市企业调查队的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由县统计局工业统计人员负责,组织被抽中的乡(镇)工业统计人员于2006年3月下旬亲自到抽中的3个样本村38户样本企业和5户指定调查企业进行详细的调查,通过认真的调查和科学的推算,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的调查、录入和上报工作,受到了省、市企业调查队的肯定和好评。

七、开展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工作

根据《**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省调查总队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的通知》精神(黔统字[2006]23号),按照市统计局的安排部署,我局于5月下旬由一名副局长带队,负责从事农村统计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的业务人员参与,组织开展了全县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工作,检查采取乡镇自查和县组织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农村统计调查工作基础是否可靠,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是否有来源,能否反映各乡镇的客观实际,基层统计人员是否如实进村入户调查和如实上报,有无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情况等。结合今年的夏季粮油抽样调查,重点抽查了**镇和**乡两个乡(镇)的农村统计基础工作、2006年夏季粮油抽样调查数据质量情况、畜牧业抽样调查数据质量情况和2005年年报数据质量情况以及**与**两个农村住户调查点的农户记账情况。通过自查和抽查,进一步规范了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增强了乡镇统计人员和农村住户调查辅助调查员的责任心和依法统计的统计法律意识。

八、加强信息报送和分析研究,切实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为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使大量的统计信息资料服务于社会各界。我局立足统计信息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抓好决策咨询服务和统计资料的开发应用,坚持按月编制《**县经济要情》,有利于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全县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全县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局干部职工利用统计工作的整体优势,不断深入基层统计单位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决策、咨询和服务功能,写出了有一定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积极为促进县域经济稳定健康发展进言献策。半年来,全局共撰写《统计信息与分析》9篇,《统计政务信息》8条,并完成了《二00五年领导干部手册》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印刷出版工作。在《二00五年领导干部手册》中,除增加利用经济普查资料修订的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外,还增加了“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为县委政府领导全面了解2005年以及“十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统计数据资料。

九、积极组织和做好农业普查前期工作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井下作业费 管理系统 构建 运用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精细化成本管理的持续推进,各油气生产单位都开发并上线运行了“单井成本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推进了开发生产和成本管理的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单井成本分析,推动高成本单井治理,为减缓单位采油成本持续增长趋势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受一些大综成本要素影响,部分单井成本数据,尤其是月度单井成本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导致评价结果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现象。从单井成本的构成情况来看,井下作业费由于其金额大、涵盖内容较多、结算周期较长等原因,成为导致高成本单井评价结果失真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对一些老区块的原油开发工作来说,井下作业工作量和费用的投入在整个运行成本中的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在传统的“以产量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下,作业费用的前期预算引导作用被很大程度地弱化。而传统的手工井下作业费管理又难以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对开发生产决策提出建议时,往往因财务数据自身不够真实和准确,而难以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做好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和后期作业费用统计、结算及会计核算工作,成为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所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加快各油气生产单位从“生产型油气田”向“效益型油气田”转型的重要推手。

通过开发运行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对井下作业费进行系统化、流程化、标准化管理,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力帮助。

二、井下作业费管理概况

(一)井下作业费的构成

从井下作业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措施作业、检泵作业、小修作业等。从井下作业费的构成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管柱施工、油管摊销、油管更换、抽油杆更换、管杆配送、化工材料、技术服务、工具推销、留井材料、作业测压、电泵电缆维护等发生的费用。由于施工工序和辅助产品的使用,单井一次作业所涉及的服务单位少则3-5家,多则可能超过10家。

(二)井下作业费的结算

由于存在作业总结、预算编制、预算审核等工作流程,井下作业费用从发生到结算一般存在一个月以上的时间间隔,同时受各单位分散结算等因素的影响,每月的账面井下作业费都存在大额度的预提费用。虽然此举可以有效保证账面成本总额的大致准确,但由于月底工作量大,单井成本数据通常无法严格区分各组成部分,因此出现部分井的部分费用已实际结算但仍被预提,而部分井的部分费用没有实际结算却又没有预提,给财务部门准确统计单井单次作业费带来极大的不便,削弱了财务信息的可靠程度。

(三)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

各油气生产单位基本运行费的短期预算通常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确定,而井下作业费特别是措施作业费的支出却更多地取决于措施产量的运行安排,与产量基本不存在线性相关。一般来说,井下作业费的支出都会根据油气生产单位一段时间内的措施产量的运行情况以及总产量主被动情况,呈不规则的运行趋势。考虑到费用的支出主要是服务于原油产量这一核心任务和其发生的不规律性,在对井下作业费进行预算考核时,通常不得不做出让步。在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主要采用手工控制的情况下,约当预算指标对井下作业费的控制功效大打折扣,成本预算的严肃性面临较大的挑战。

三、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系统开发目标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构建目标,可根据不同油田的现实要求和远期规划,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分阶段进行开发和运行。

其中近期目标主要是规范井下作业费的预算控制和结算管理,使井下作业工作和成本管理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近期的开发运行,主要可以与各油气田在线运行的方案设计系统、井下作业数据库及财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井下作业工作量和井下作业费的同步,以及井下作业费预算的自动化控制。

远期目标可以与各油气田企业的开发数据库、A2系统进行对接,并通过开发新的功能模块,引入措施增油、工作量对比、费用对比等功能,实现井下作业费的智能分析,并生成智能分析报告,全面提升井下作业费的管理水平。

(二)数据库建模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流程化管理,兼容EXCEL操作习惯和新的操作方法,对相关流程实行固化管理。以各油气田企业井下作业费台账为母板,建立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主要定义“井号”“作业过程”“开工日期”“完工日期”“作业状态”“井下作业工序费”“井下作业材料费”“技术服务服务费”“WBS元素”等主要字段名,其他字段名可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定义。在各项费用构成字段名下设置“概算”“预算”“结算”等二级字段名。输入端设置方案设计系统、井下作业数据库、FMIS数据交换等接口及手工输入接口。其中方案设计系统、井下作业数据库与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共用同一数据库;FMIS数据库定义为与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交换;手工输入接口主要用于通过井下作业总结系统无法自动生产相关数据的录入。

系统以“井号”和“完井日期”作为识别特征。

(三)功能模块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近期主要开发预算指标控制、费用预算生成、费用结算控制、数据查询统计和月末一键预提五个功能。

1.预算指标控制

所谓预算控制就是要求开发生产部门按照财务部门设定的短期预算指标合理安排,控制好月度和季度工作量,使之与产量和成本指标实现协调运行。作业工作量的控制要从发起端开始,即对井下作业设计进行控制。

首先,在现行井下作业设计系统中植入作业工序及相应的定额,井下作业设计完成并提交后立即生成该次作业的成本概算,并列于“概算”字段下。其次,通过在井下作业设计系统中事先设定全年作业费用总额及产量总额,通过输入实际产量(1月实际产量=计划产量,2月实际产量=1月实际产量+2月计划产量,依次类推),系统自动计算出当月累计作业费预算可用额度,并在每次输入作业设计时对当期剩余可用预算额度进行预警提示。当井下作业设计提交并自动计算出成本总概算(概算金额=已结算井次的结算金额+已审核未结算的预算金额+未审核井次的概算金额+新录入井次的概算金额)超过当期井下作业费预算指标可用额度时,系统会自动拒绝通过该设计。

前文已有述及,井下作业费的运行很难随产量线性运行,油气生产单位可能会根据开发生产实际情况实时调整作业工作量。一般来说,前三季度为井下作业费投入的主要阶段,成本投入占全年预算指标的85%左右。为有效地控制井下作业费,又合理地保障开发生产的资金需求,并不致使开发生产部门遭受无辜的预算考核,井下作业费用管理系统设定的预算指标控制额度可以在系统自动计算的约当预算金额上再上浮10%,作为最终当期的预算指标控制上限,当总概算超过全年预算指标85%时,系统不再上浮。

2.费用预算生成

费用预算生成是指一次井下作业完工后,系统根据井下作业设计和井下作业总结及预先定义好的工序、材料等价格定额主文档数据,自动生成井下作业部分费用。对于不能通过上述系统自动生成的成本数据,如化工材料、外包技术服务等,由相关岗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手工录入,系统再生成相应的费用预算。通过与系统自动生成的部分成本数据合并,形成每一作业井次的费用预算总额,并列入“预算”字段栏。

3.费用结算控制

井下作业完井后,预算造价部门根据系统生成的费用预算进行逐条审核,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将该作业井次的费用预算添加到“结算”字段下,经最终审批后,生成“财务结算”提醒消息,置于财务岗位的“待办工作”栏中。各结算控制节点可对该结算进行复核,提出异议并拒绝办理或修改后再审核通过。

4.数据查询统计

系统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定义不同的查询组合,并生成相应的查询结果。主要包括单井作业费查询、作业过程成本查询、作业类型成本查询、单项费用组成查询等。系统还可以根据所有已定义的字段名,开发各种个性化交叉辅助查询,以全面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5.月末一键预提

作为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月末一键预提功能主要解决财务人员因月底工作量大而进行粗略预提的问题。一键预提功能通过对FMIS中已结算的井下作业费进行分类,并生成临时数据库,通过逆向查找与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例如:X井于2013年10月28日完井,概算金额36万元(系统已自动生成),其中作业工序费概算13万元,油管费用概算4万元,化工材料费概算10万元,技术服务费概算9万元,截至10月31日FMIS已结算油管费用4万元,井下作业总结尚未提交完成,化工材料费预算8万元,技术服务费已核实为7万元并处于“待结算”状态。在对未实际结算费用进行统计时,系统此时进行逆向扫描,结算字段下有数据的,系统自动选取结算数据;结算字段下无数据的,系统自动选取预算数据;预算字段下无数据的,系统自动选取概算数据。对于X井来说,一键预提功能执行后,系统自动预提金额为“作业施工费概算13万元+化工材料费预算8万元+技术服务费已核实7万元=28万元”,月末FMIS中X井的作业费金额为28+4=32万元,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单井成本预提总额的准确性。

系统还可以对各费用构成进一步细化,并分别准确计算出相应的预提金额,以确保FMIS能准确地反映单井作业的总成本、分项成本等信息,全面提升井下作业费的准确性。多井次一键预提可以通过对井下作业系统数据库进行逐行扫描,并依照示例进行处理。

(四)流程设置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是一个集作业设计、费用统计、结算管理、账务处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流程化信息处理系统,业务的发起端为作业设计,终端为账务处理。

技术人员根据作业计划,在方案设计系统中编制作业设计,并自动生成费用概算,概算总额在预算指标范围内且经过相关人员审批通过后,自动更新系统数据库中的作业井次信息,并标记为“在作业”状态。超出预算指标或审批未通过的,系统不对数据库进行更新。

作业完井后,由作业监督手工录入无法从其他系统自动获取的信息,结合作业数据库生成的费用数据,自动生成作业井次费用预算,标记为“已完井”状态并自动流转到预算造价部门工作界面。

预算造价部门对工作量和价款等进行审核,审核不通过的可以发还上级重新核实,并标记为“待核实”状态,也可进行直接修改,审核通过的作业井次标记为“待结算”状态,并自动流转到财务部门工作界面。

财务部门对所有“待结算”作业井次进行账务处理,并标记为“已结算”状态,整个业务处理流程结束。

四、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运用的重要意义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运用,能有效地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提高财务数据的可靠程度,全面提升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利于确保信息对称

出于不同的需要,各职能部门对井下作业统计的内容和时点各不相同。技术部门主要登记井次和作业效果台账,且一般以每月的25日作为统计结点;预算造价部门由于存在作业总结期、信息传递期等因素,一般以每月的20日作为统计结点;财务部门原则上要求的统计结点为当月的最后一天。因此,在进行井下作业工作量、效果和费用综合分析时,出现各方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通过对井下作业费进行统一的系统集中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已完井的作业井有对应的作业费用,已发生的作业费用能够准确地对应到相应的作业井次和相应的作业效果。能够有效地保证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成本费用一一对应,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真正体现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计量原则。

(二)有利于加快结算进度

在非系统模式下,已完井次无法在最短时间内生成相应的结算单据,而受到时间间隔、空间间隔及人为拖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井下作业费的结算始终处于严重滞后的局面。通过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对井下作业费进行流程化管理,可以使作业井次在完井时即可生成预算书,并在各相关部门间及时进行流转,解决因线下签批人员临时不在岗而造成的时间浪费,缩短结算时间间隔,全面加快结算进度。

(三)有利于成本真实准确

井下作业费不真实、不准确是困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主要因素,虽然结算滞后是罪魁祸首,但月末预提费用不准确才是根本原因。通过运用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中的一键预提功能,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应该预提的总额和明细金额,排除现行模式下对单井费用进行的粗略估计,确保财务账面准确地反映当期及累计的井下作业费用及相应的明细要素。

(四)有利于单井成本治理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对井下作业费的总额进行精确核算,还可以对每一单井费用进行准确分解和统计,可以使当期发生的成本准确地归集到相应的井号上。单井费用的准确统计,能够有效保证单井成本分析系统的评价结果可靠性,为开发生产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确保该治理的井及时得到治理,不该治理的不被误治理。

(五)有利于成本预算控制

传统的井下作业费预算控制,多为事后考核,由于受到产量任务这一核心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无法实现“严考核、硬兑现”,往往都是成本控制做出让步,预算考核形同虚设。对井下作业费事前设定预算指标,通过将预算植入方案设计系统中,能够实现井下作业费预算控制节点的前移和自动化操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凌驾于控制之上和各部门之间碍于面子而不进行严格考核带来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提高开发生产部门主动控制成本的意识,确保工作量的安排紧紧围绕预算指标运行,真正将“经济效益”的理念体现在开发生产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切实提高油气生产单位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五、结语

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是一个集多个功能于一体的管理系统,是对在线运行的多个系统功能进行整合后形成的新管理系统,系统的使用者会涉及职能部门、二级单位和基层单位多个层次。作为一个设想,本文所述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案也仅仅只是个基本框架,尚有诸多不够成熟和不够细化的地方,也可能还存在较多与实际操作不够协调的地方。要真正研发并运用好井下作业费管理系统,全面提高井下作业费管理水平,不同单位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做出更多的研究。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经济核算指标 企业生产 生产统计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59-02

一、煤炭企业生产统计的范围

1.生产的统计范围。生产是企业经济运行的首要阶段,通过生产,一方面形成新的产品,另一方面创造出价值。如果没有生产,就不会有商品流通,也不会有收入分配。生产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获取企业经济效益。对一定时期的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及其使用进行统计。说明经济过程中生产了什么,生产了多少,创造了多少价值,说明新增价值是如何分配的等等。

2.生产就是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过程。煤炭企业统计中的生产是市场化生产,即产品要通过市场交易提供给生产者以外的其他单位使用,产品是生产活动的成果。煤炭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有形产品,通过市场交易从一个单位转移给另一个单位,其生产和交换是可以分离的,生产和使用也是可以分离的,不仅在时间上可以分离,在空间上也是可以分离的。并且有两个明显的特性:第一,可以储存;第二,可以运输。

3.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可将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它常常在生产过程中充当原材料。例如,洗煤厂的入洗原煤等。最终产品指的是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的产品。例如,原煤经过选洗的中煤、精煤、副产品等。

二、煤炭企业生产统计的要点

1.首先制定统计表。统计表的主要优点是:能使统计资料条理化,系统化,能清晰地表达统计资料的内容,且简明易懂,节省篇幅,便于对表中资料进行对比,并易于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统计表的结构。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统计数据所组成。统计表的种类。按用途可分为调查表、生产统计的要点、整理表、分析表。

3.煤炭企业经济技术指标体系。通过统计调查收集到大量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汇总,计算,就得到反映煤炭企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一般为综合指标。综合指标按其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总量指标:是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绝对数,也称绝对指标。如企业的精煤总产量、企业职工人数等。

4.总量指标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生产经营总量。如企业3月份的精煤产量,职工工资总额,精煤销售量,投资总额等都是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是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的数据进行连续登记并累计加总得到的。

时点指标:表明事物总体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状态。如企业的原煤库存量,生产车间的设备台数,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都是时点指标。

5.为了充分体现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适合本企业生产管理需要,煤炭企业的指标体系还包括以下统计指标:精煤产量,精煤回收率,稳定率,高低灰份,硫份,水份,核算精煤仓灰,介质消耗、磁铁粉的消耗量,硫分,高低灰分等等。指标体系能客观有效地反映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主要业务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统计指标以定期报表的统计资料为主要依据,以报表的主要指标为企业领导提供分析对象,分析增长或降低的原因,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指标体系全面真实地、系统地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因此生产统计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其描述,判断,控制,管理和预测等特点,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煤炭企业的发展对统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1.统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统计工作者要熟悉本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业务知识及其有关生产指标的技术知识,要熟悉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对工作有责任心,而且要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观念,增加新知识。统计的数据要符合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和时效性的原则。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还要灵活运用,如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标准差,方差)的运用等等。对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统计调查表,台账进行归口管理,定期向主管领导报送统计信息资料,要具有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决策者和管理者正确客观地把握形势。

2.坚持统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统计人员在工作中要懂得如何联系企业实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多学习新技能,多增长新知识,深刻领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统计工作提升水平,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3.对基层生产统计工作者的要求。生产车间统计工作者作为企业统计工作的第一线,能快速掌握第一手资料,提供的原始数据是保证统计质量的关键一环。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性,要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以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始记录是统计核算的基础,统计工作者对基层生产指标要有详细的记录。生产车间统计员,每天要做详细的记录,要以数据,文字形势记录生产经营过程,要以提高数据质量为目的,做好每月的旬报,月报和台账报表。这些不仅要准确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且能够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增长或降低的原因,找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四、结束语

生产统计能够起到指导生产,监督生产,促进生产的作用,生产指标要以统计核算为基础,以提高数据质量为目的,以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为企业各级领导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还能就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变化,适应新形式,促进企业发展,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我厂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军.统计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徐占波.统计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选煤厂 山西太原 030023;作者简介:武俊彦(1967―),女,山西襄汾人,大专,现工作于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选煤厂,统计师,研究方向:统计学)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 会计电算化 课程内容设计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信息化下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也是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必须的考试内容之一。该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电算化基本原理以及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该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首先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会计电算化(用友T3)软件的操作实务,能够对企业会计业务进行电算化处理。本文主要以中小企业常用的用友T3软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内容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概述

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在企业中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整套程序。通过对工作整体流程的分析,设置若干可以操作的“能力训练任务”,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模拟实际工作流程完成每一项任务。

基于工作过程的的教学内容设计区别于原有的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旨在使学生在模拟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实际工作和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推动学生就业。从这一点上说这种改革与高职教育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岗位需要的基本能力并顺利就业。这些是学科体系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能力训练任务,这些任务是完成整个工作过程最典型的工作任务、最符合职业岗位特征的工作任务,能够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分析,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本文仅以会计电算化(T3)为例,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过程分析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二、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分析

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是后续学习情境设计及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用友T3软件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与ERP比较,功能要更简单。本人认为,中小企业从手工会计核算转化为会计电算化,最终实现会计电算化,需要按照以下过程来实施。

(一)准备工作

此处所指的准备工作是企业由手工会计核算转化成会计电算化应该准备的各种基础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会计核算制度、机构设置、人员信息、存货核算、外币核算、往来单位、开户行及会计科目和余额等。会计电算化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种转化,实现电算化需要将原手工帐中的信息录入系统中,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这些信息是后续会计电算化实现的基础。

(二)建立帐套,分配权限

帐套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每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都有一套相互关联的账簿体系,把这一套完整的账簿体系建立在计算机系统中就称为一个帐套。一般一个企业只用一个帐套。一个账套可以存放企业不同会计年度的数据。建立企业账套时,需要向系统提供以下表征企业特征的信息,如账套基本信息、核算单位基本信息及账套核算信息等。

权限的分配类似于手工账务处理中的岗位分工,即明确信息化中人员的具体分工,一般中小企业人员包括出纳、会计和会计主管。有些单位还可由会计兼任会计主管。

(三)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是将通用会计软件转化成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的专用软件的过程。初始化需要录入企业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各种基础信息以及各子系统的期初余额。

初始化设置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整个会计软件系统的设置,称之为基础信息设置;另一部分是针对某一应用功能模块的设置,如账务参数设置、机构设置、往来单位设置、收付结算设置等,通常可称之为系统环境参数或系统运行要素。三是账务系统初始数据录入。

(四)日常业务处理

系统初始化工作完成后,企业就可以开始进行日常业务处理了。日常业务处理一般以一个月为单位进行,每个月的日常业务分布于各子系统,基本流程与手工会计处理流程一致,遵循“填制记账凭证凭证登记账簿”的流程,记账凭证按其编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手工填制凭证和机制凭证。机制凭证包括利用总账管理系统自动转账功能生成的凭证以及从其他子系统中生成传递到总账管理系统的凭证。

(五)月末结账

处理完一个月的业务后,需要对系统进行结账,会计电算化系统结账包括子系统结账和总账系统结账,只有各子系统记账完毕后,才能进行总账系统的结账。

(六)报表编制

报表编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账务处理完成以后,需要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提供信息。

以上六个步骤是会计手工核算转化为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步骤,也是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过程,上述工作过程及任务可以用流程图表示:

图1 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流程图

三、会计电算化(用友T3)教学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分析每一个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情境设置如下:

(一)学习情境一:建立帐套,分配权限

该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任务:

1.建立账套:根据企业基本信息,建立企业信息化处理的账务平台。

2.分配权限:根据企业人员分工情况,将各会计岗位人员录入系统,并为每一位操作员赋权,明确分工,加强岗位责任制。

3.账套备份与恢复:每次对企业业务进行处理后,都要将信息进行备份,作为会计资料进行妥善保管。还可根据需要,恢复信息。

(二)学习情境二:系统初始化

系统初始化包括两项任务:

1.基础信息设置。 是针对整个会计软件系统的设置,包括部门档案录入、职员档案录入和往来单位信息录入等企业基础信息的设置。这些信息可以在所有子系统间共享,所以是针对整个会计软件系统的设置。

2.子系统初始化。子系统初始化是针对单个系统内容的设置,在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具体包括总账系统初始化、固定资产系统初始化、工资系统初始化和供销存系统初始化。

总账系统初始化包括总账系统参数设置及期初余额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固定资产帐套、设置基础信息以及输入固定资产原始卡片。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工资账套的建立、工资管理系统初始化包括建立工资帐套和基础信息设置两部分。购销存管理系统的初始化包括基础信息的输入和期初数据的录入。

(三)学习情境三:日常业务处理。

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主要指凭证处理和账簿的处理。会计电算化中凭证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工录入,另一种是通过其他子系统生成转入。账簿的处理主要在总账系统。所以日常业务处理涉及到各个子系统,该情境下任务的设置如下:

1.总账系统业务处理。 通过总账系统处理的业务主要包括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和记账及总账系统月末处理。

2.固定资产系统业务处理。 固定资产系统主要处理固定资产增减业务、固定资产变动业务和累计折旧计提业务。

3.工资管理系统业务处理。工资管理系统主要处理工资分摊业务、工资发放业务和个人所得税处理业务。

4.购销存系统业务处理。购销存系统主要处理采购订货业务普通采购业务(单货同行)销售订货业务普通销售业务(单货同行)材料领用业务产成品入库业务。

5.账簿查询。 在总账系统记账完毕后,系统可以提供账簿查询的功能,对各种账簿进行查询和分析,同时还可提供账簿和凭证联查。

(四)学习情境四:月末结账

月末结账是在日常业务处理完成以后,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各个子系统进行结账,从而对本月的业务进行总结,并为下一期的处理做准备。月末结账包括工资系统结账、固定资产系统结账、购销存系统结账和总账系统结账。其中,总账系统结账应在其他子系统结账后才能进行。

(五)学习情境五:会计报表编制

会计报表编制是会计业务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电算化中会计报表的编制包括用模板生成报表和自定义报表两种方式,其中自定义报表包括报表格式设计、数据处理等内容。

上述学习情境和任务的设计以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的设计,是一套完整的流程,有助于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

[3]刘志红.顾爱春.新编会计信息化应用(用友T3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 工作流 标准化 带电作业系统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保障供电可靠性成为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电力系统本身来说,不停电或者少停电就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持续供电的时间,减少检修故障停运次数,开展带电作业,无疑越来越受到电力系统的青睐。所谓带电作业,就是指在带电设备上进行不停电的检测和检修工作。它对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提高检修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供电单位在带电作业上还处于人工干预、手工处理的滞后环节,降低了工作效率,也不便于工作的追踪和管理,尤其在面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保障可持续供电方面有所欠缺。标准化作业工作是电力企业吸取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思想,而构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通过规范现场作业的程序和作业人员的行为,防止现场作业的任意性和盲目性实现对现场作业做到可控。

2.系统相关技术

2.1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一个工作群组中,为达到某一共同目的而需要多人协作,以循序渐进或平行工作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工作流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或角色,按照一定规则和过程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其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控制过程、增强对客户服务、有效管理业务流程等目的。它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工作流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统实现。工作流管理联盟定义了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组织结构的参考模型,该模型有五个相关应用程序接口:过程定义模型接口;客户端APIS接口;应用程序调用接口;不同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接口;工作流管理和监控工具接口。

3.标准化带电作业系统的设计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标准化带电作业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建立标准化带电作业系统的模型、系统技术架构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和网络设计四方面的内容。

3.1建立基于工作流的系统模型

建立基于工作流的带电作业系统的标准化模型,主要包括组织模型、信息模型与过程模型三部分的建立。下面以带电作业流程为例进行论述。

3.1.1组织模型

组织模型是用来记录电力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不仅登记了每个员工的信息,还包括了雇员所处的职位信息、不同职位所承担的业务,以及雇员和组织单元和岗位间的所属关系。

应用角色模型(基于结构组织)对组织模型进行建模,组织模型可定义为两个部分:集合定义,描述在组织模型里不同对象的集合;映射定义,描述模型里的任务分配和角色等。

3.1.1.1集合定义

U,R,OU,T分别指系统里的角色、用户、单元和任务集合。当中,U={Ui|i=1,2,…n}是组织中全部用户集合;R={Ri|i=1,2,…n}是组织中全部角色的子集合,这里的各个角色是指企业里的某组织单元;OU={OUi|i=1,2,…n}是指组织单元集合;而T={Ti|i=1,2,…n}是指企业中每一项业务的集合。

3.1.1.2映射定义

RO,URO,TRO三者分别是角色对应组织单元,用户对应角色,任务对应角色的映射关系。其中,RO表示的是角色集与组织单元之间的相对映射关系。URO则说明用户集合与组织单元里角色集之间的分配关系,TRO表示业务集合到组织单元中的角色集合的分配关系。

带电作业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该过程大致分为下达任务、现场勘查、带电作业版、带电作业、验收总结、资料汇总六个任务。按照组织模型的定义,可将带电作业的组织模型建模为:

U={P1,P2,P3,P4,P5,P6},R={检查督导员,资料统计员,带电作业员},OU={电力公司,生产技术部,检修分公司生产技术部,检修分部,带电作业班},T={下达任务,现场勘查,带电作业班,带电作业,验收总结,资料汇总},RO={(检查督导员,生产技术部),(资料统计员,检修分公司生产技术部),(带电作业人员,检修分部)},

URO={(P1,P2(检查督导员,生产技术部)),(P3,P4(资料统计员,检修分公司生产技术部)),(P5,P6(带电作业人员,检修分部))},TRO={(下达任务,(带电作业班,检修分部)),(现场勘查,(带电作业班,检修分部)),(带电作业班,(带电作业人员,带电作业班)),(带电作业,(带电作业人员,带电作业班)),(验收总结,(带电作业班,检修分部)),(资料汇总,(资料汇总人员,生产技术部))}。

3.1.2过程模型

过程建模的关键功能是完成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关计算机化的业务流程,它可以使用有向图表示。有向图中每条边都是有方向的,其概念是:有向图G是一个二元组,其中V是顶点集,它的元素称为结点,V≠?;E是边集(弧集),是笛卡尔V×V的子集,它的元素又称为有向边,简称边,可用有向图节点表示业务流程中的任务,用边表示业务流程中的处理逻辑。

标准化带电作业系统可以用下面的有向图表示:

E={(下达任务,现场勘查),(现场勘查,带电作业班),(带电作业班,带电作业),(带电作业,验收总结),(验收总结,资料汇总)}。

V={下达任务,现场勘查,执行带电作业,验收总结,资料汇总}。

3.1.3信息模型

信息模型定义并维护一个工作流实例运行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数据,管理这些数据的使用范围和表示方式。信息模型本身与具体业务流程无关,其内容只和具体流程相关。不同业务流程具有相同信息模型,只是信息模型内容不同。基于工作流的电力企业标准化系统,涉及的表有人员要求表、工器具表、作业内容及标准表、验收总结表等。

3.2架构设计

结合带电作业系统的功能需求,在设计方案中,考虑以Web三层架构进行系统方案设计,结合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应用MVC的富客户端技术进行人机界面展示。带电作业系统的技术架构总体包括应用支撑平台、设施层、展示层、持久化层、业务逻辑层和对外接口六方面的内容。

3.3数据设计

针对带电作业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方面,考虑其企业系统集成的通用性,在底层采用了企业级应用支撑平台,对系统中权限、工作流、报表进行组件式调用,从而与监管系统直接相关的数据部分实现松耦合。本部分包括作业项目管理、作业评估管理、基础信息管理中用到的数据表,以及用于统计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的参考数据。

数据库设计工作主要是将系统中需要持久化存储的类转化成关系型数据表,并对表的属性进行详细的定义。核心数据库包括带电作业项、作业方案信息、作业审批记录、作业工器具列表、工作票信息、作业指导书信息、电子文件信息、作业验收结果、作业结果记录、方案评估报告、方案评估统计、线路信息、杆塔信息、设备信息、库房信息、工器具信息、操作日志、设备终端信息等内容。

3.4网络设计

网路设计包括系统应用层、系统数据层、负载均衡设备或软件等。系统应用层承担所有用户的WEB服务和整个系统的逻辑运算。系统数据层通过关系型数据库提供数据服务,对于小规模用户,可以将数据层和应用层部署在一起,也可以分开部署,单独设置一台文件服务器,保存通过FTP服务上传电子文件,确保数据访问性能的提高。并且,为了合理分配用户访问,充分利用系统资源,可采用专用的负载均衡设备,采用多种静态和动态负载平衡方法,可跟踪一组服务器的动态性能级别,从而确保可始终选择最佳资源以改进性能。

3.5带电作业系统的实现

由于带电作业系统主要是按照工作流程驱动的,因此在系统实现部分,要以工作流程开发为主,配合工作流平台,系统中针对前面叙述功能中的带电作业项目予以设计开发。系统中有10多个流程功能,通过流程定义组件,可以事先定义流程工作环节,并将开发的功能界面绑定到对应的环节处理中,从而通过工作流调度组件,自动进行系统作业流程传递,判定使用者后打开相应的业务数据处理,流程环节主要有七种类型:开始环节、结束环节、人工环节、判断环节、分支环节、合并环节和自动环节。

4.结语

本文根据我国电力企业带电作业发展的现状,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带电作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工作需要,通过对一些信息化技术的详细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工作流程标准化的带电作业系统。通过对系统进行运行测试,统计与分析实际运行数据,比较与评估系统运行指标,系统运行良好。分析其经济效益,此系统可有效节省人力、物力,有效减少停电作业时间,给电力企业极大减少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邓亚亮,田建设,周庆捷.电力标准化作业系统的开发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0,08:54-57.

[2]孟宪伟.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供电系统检修管理流程建模研究及应用[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5,2:8-12.

[3]李卫东,王中军,孙继伟.现场标准化作业管理典型经验[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16-18.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统计;职能;动态

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认识。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是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种活动的整体总结,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规律,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的科学手段。统计是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作为企业认识再生产过程及其规律的一种工具,企业统计工作是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随着公司管理对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决策层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因此,做好本企业的统计工作不仅对于公司生产经营有重要的信息咨询与参考作用,而且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职能

(1)建立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明确报送统计信息的要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把本企业的实际发展与企业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统计部门的要求相结合,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并把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部门、单位,明确其报送统计信息的要求,时间、内容和方式、统计责任。

(2)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统计部门负责审核各级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并且汇总这些信息;对于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负责汇总的信息进行收集、审核;搜集、分析对生产经营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本企业以外)。在此基础上,该部门主要完成两方面任务:对外报送各种统计报表与负责向本企业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提供其所需的统计信息。

(3)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各种统计信息。一是进行简单分析某一种信息(如分析生产进度情况);二是进行综合分析多方面信息,如利用综合统计信息(生产、盈亏、质量、销售、市场行情等),分析产销增减的原因;三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可根据研究内容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析研究的方法、形式,但应以分析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其结果。

二、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谈到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运行中往往对统计的重要性有所忽视。

从企业本身而言,如果缺少科学的统计依据,各项管理就如空中楼阁,虚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状与动态。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对于企业而言,这套制度就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及特定时期内的现状与动态性。从现状上看, 对于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以及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可以得到良好的体现;从动态性来看, 统计既可以反映企业的多方面的情况(如产品质量状况、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结构上, 它反映企业的产业、产品、技术、质量结构等;在速度方面,它反映企业的速度、效益、效率,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和劳务方面的产出成果进行比较;从规模上看, 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2)科学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征。可通过对于反映事物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来反映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信息。因此,统计信息有数量性与综合性两个鲜明的特点。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都可以透过数字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数量性是指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以数字为统计和表现事物本质的依据有利于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大大增加了统计结果的可用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综合性是指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统计工作涉及宏观与微观的各个行业(社会、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利用统计信息对于事物的内在发展和外部联系都可以进行分析,比如,质量方面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因此,利用统计信息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既可横向对比,也可总结历史预测未来。对于企业而言,统计不仅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并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其他业务部门无法替代的的信息职能作用。对企业进行整体的把握和合理的规划的前提依据就是企业进行统计工作。统计不仅可以科学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现状与动态,还可以科学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与质量特征。如果一个企业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及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则有利于企业良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总之,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统计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三大职能,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田永祺. 论统计信息质量[ J] . 内蒙古财经学报, 1999( 2) : 91-92.

[2]李明.统计工作如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J].经营管理者,2009(20).

[3]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4]刘颖.李新.企业统计在新经济中的改革[J].科技信息.2007.

[5]卢蓉.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

[6]毛春元.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再认识.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 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10-17.

[7]肖文渊,陶正纲,张文丽.统计技术在饲料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05-06-30.

[8]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2.

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总结篇8

四年来全县统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省、市统计局的具体指导下,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以统计改革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优质服务理念,突出重点,真抓实干,负重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统计任务,为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四年来经济运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和“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文化名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干部群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和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从的30.3亿元增加到的56.7亿元,在首次突破50亿大关,生产总值四年总增长69.3%,总量增加将近26.4亿元,年平均递增14.1%,经济增长率连续四年以两位数递增。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5:29.1:43.4,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比“十五”期末的下降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则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表明了我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4亿元(当年价),四年间总增长46.7%,年均递增10.0%。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1.2亿元,总增长204.5%,年均递增32.1%。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支撑作用继续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56.6万元,比去年增长48%,四年累计总投资122.6亿元,年均实现投资30.65万元,总增长速度高达356.3%,年均递增46.1%。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对外贸易保持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3亿元,比去年增长20.1%,四年总增长82.6%,年均递增16.2%。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金融机构运行情况良好:完成财政总收入73502万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0081万元,增长27.3%;财政总支出172158万元,增长28.7%。四年间累计增加财政收入4.3亿元,总增长137.9%,年均递增24.2%。

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35亿元,比增加存款41.94亿元,年均增长21.6%;各项贷款余额56.1亿元,比增加30.22亿元,年均增长21.3%,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贷款力度明显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34万元,比增加4250元,每年平均增加1063元,年均递增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82元,比增加1447元,每年平均增加362元,年均递增14.4%。

二、深入扎实开展“创新创业、加快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学习讨论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在开展上述活动中,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认识深刻,严格按文件要求、实施方案来开展活动,讲求实效,结合实际,不走过场,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找准了问题、看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振奋了精神、激发了干劲,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在活动中,我局结合统计调查工作实际,以“提升科学统计调查能力、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突出重点领域监测、服务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我们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积极宣传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取到了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源头数据质量,营造统计的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作用。

通过认真开展上述活动,我局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一是工作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学习风气更加浓厚,促进了我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了人人参与、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局面,造就了一支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比学习、比奉献、比进步的高素质统计队伍。二是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干部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所增强,阻碍发展创新的各种思想观念在逐步破除,工作热情高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这为继续建立完善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在开展活动中,我局还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如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

三、狠抓统计业务,较好地完成各项统计任务

1、高质量完成统计年报工作及《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的编印工作,及时把一年来各项统计成果综合反映给各级党政领导,及时 掌握了解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2、扎扎实实的完成省、市统计局、调查队、各专业布置的各项定期报表任务。每年年报工作结束后,我局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定期统计报表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上来,对每个月的基层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同期对照审核,加强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确保了“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3、认真完成省市统计局、调查队安排的各种抽样调查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项调查任务日益频繁,每年都有近十项抽样调查任务。

4、不断提高统计服务质量,积极主动为各级党政领导的科学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统计信息服务。我们以统计月快报、统计分析、信息为主要手段,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及时每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和编印出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另外我局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月报》,此月报涵盖了居民家庭生活、劳动保障、环境监测、金融、旅游、物价等共17方面的统计数据,使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信息更为全面、更为科学。

5、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高质量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任务。第二次全国经济、农业普查工作启动后,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全力配合省普查办完成了省级试点工作,按照《普查方案》安排布置全县的普查工作。在县委、政府和省市普查办的领导下,通过全县普查人员的积极努力,以及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我县的普查工作任务园满完成,并得到国家、省、市普查办的肯定和表彰。

四、夯实统计基础,促进和谐发展。

一是加大统计投入,着力为统计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特别是积极改善基层统计工作条件,不断优化统计工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我局领导班子的积极争取下,为18个乡镇各配置了一部电脑和一部打印机,局机关新增了7部电脑,做到人手一部电脑,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二是强化统计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改进和完善统计干部管理体制,激发统计干部队伍的活力。不断强化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和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统计干部队伍。为进一步夯实农村统计基础,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更好发挥农村统计在全县经济和社会中的作用。每年我局都召开统计工作及业务培训会议,会议内容丰富,具体实用,对名乡镇的统计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三是坚持和谐共赢,加强同部门统计的沟通协作,切实强化部门统计的职能作用。四是切实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我局从提高统计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的高度大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面向基层的数据采集和高质量的宏观经济数据库,实现统计信息资源共享。,在政府办的关心支持下实现了光纤上网,能方便快捷的获得更多信息。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还要进一步加大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在优化统计方法,节约统计成本,改进工作机制,平衡社会经济指标体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二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基层统计机构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基层统计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存在的困难:一是县、乡两级统计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严重不足,信息网络化程度差,使统计工作的发展受到约束和限制。多年来县委、政府关心统计工作,但必须的工作经费一直未列入财政预算,每年需耗用大量的精力协调经费,确保机构运转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二是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力量薄弱,难于适应繁重的统计调查任务;乡镇统计员变动大,且多为兼职,投入统计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村级业务人员变动后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业务不熟悉,对统计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三是缺乏统计执法保障,统计执法疲软,统计工作难上加难。四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不断完善,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势更加多样,目前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统计调查不全面,部分单位和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尤其是企业,支持和配合意识差,收集难度大,满足不了党委、政府决策的需要。

工作计划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统计的优良传统,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农业稳县、工业立县、贸易活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的总体目标做好各项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督促落实,努力开创全县统计工作新局面。

一、继续建立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丰富完善科学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要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把学习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之中,做到长期化、经常化。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统计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丰富完善统计事业发展的思路,紧跟时代和形势发展的步伐,使统计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努力把我局建设成为责任型、服务型、效能型和人民满意的行政机关。

二、密切关注全县经济运行状况。准确把握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给统计工作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重点对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各项指标和“兴边富民”工程、发展情况进行及时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为县委县政府客观评价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好统计服务。

三、全力抓好我县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四、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切实做好统计年报、定期报工作,加强对数据的评估审核,全面提高数据质量;实事求是对数据进行实地检查核实、科学评估;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围绕年终统计和人口普查中心工作,进一步开展法制和统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工作。

上一篇: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