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03:11:13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1

1. 现状分析

1. 1 医院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 医院感染工作牵涉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医院领导作为管理的核心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对感染工作的重视与支持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控制的结果,由于医院感染控制首先受惠的是患者,不能够显示出直观的经济效益,容易造成领导对医院感染工作的忽视,往往会导致对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控、防治等方面投入不足[1]。

1. 2 医技科室存在管理漏洞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等。由于不少医技科室没有配备护士,消毒隔离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由技师来管理,消毒剂的保存和配制甚至交由临时工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完全由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负责,而有的医院相应的机构不健全或没有,个别管理人员又不负责任,便形成管理漏洞。

1. 3 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只重视诊疗业务,轻视医院感染管理; 只重视自身防护,轻视对患者隔离的现象在医技科室较为普遍。有的人员甚至以操作方便为理由,既不保护自己,也不防护患者,经常发现一些人员在工作时不戴口罩、帽子,接触感染性标本时不戴手套,清洗处理废弃标本时消毒预处理不严格,没有切实落实各种消毒隔离制度。

1. 4 部分医技科室硬件设施不到位 尤其是检验科实验室的设计布局不合理,不能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有的实验室没有通风设备或通风设备不足,患者和家属能随便进出实验室,这些情况在各级医院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医技科室如 B 超室、心电图室、理疗科等缺乏紫外线消毒设备。

1. 5 部分医技科室存在制度漏洞 2006 年 9 月 1 日以前执行的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中仅对医技科室的重点部门如输血科、检验科及实验室、内镜室等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但对于医学影像科( 包括放射线室、介入治疗室、B超室等) 、核医学科、医学实验室、高压氧室、理疗科、心电图室、心功能室、肺功能室、脑电图室等部门却没有相应的规范。2006 年 9 月 1 日以后执行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也没有对这些科室做出具体规范,因此,医院感染管理机构或人员只能参照其他卫生部已规范的科室的共同部分对这些科室进行管理,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2]。

1. 6 医院感染管理手段与迅猛拓展的业务项目不匹配近年来,医技科室的各种介入诊疗技术迅猛发展,但对于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却缺少研究资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缺少依据,但介入诊疗技术已被明确为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卫生部没有对医技科室各种介入诊疗技术的手术间、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制度、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等作明确的规定,因此,医院感染管理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3]。

2. 改进措施

2. 1 加大管理力度,细化责任制度 坚持以法规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为宗旨,从组织落实、质量监控、严格管理三个环节入手,逐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软硬件,使医院感染管理逐步纳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轨道。健全医院感染控制三级网络(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研究医院感染工作和计划、抗生素合理使用措施、医院感染质量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和消毒隔离制度等[4]。对现阶段国家缺乏管理规范的部分,可参照共同部分制定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职责分明,措施到位。

2. 2 定期培训考核,做到全员重视 院领导要从医疗质量管理的高度上认识医院感染管理,按要求建设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从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支持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并安排时间进行讲座。医院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管理知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并将学到的新知识以讲座的形式培训医务工作者,使他们能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对待。定期进行院感知识考核,不定期进行院感监测,将考核和监测结果与科室奖金挂钩,定期总结和公布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奖惩。

2. 3 改善硬件设施,加强隔离防护 各医技科室及科室内部各区域布局应合理,做到医疗与生活区分开、门诊与病区相隔离、介入性诊疗科室洗消与操作分室; 供应室设计布局和工作流程合理实用,符合卫生标准; 检验科应明确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及清洁区,严格做到人流、物流及标本流分开。推行“标准预防”,强调隔离防护,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大力宣传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的方法和意义,强调正确“洗手和手消毒”,为各诊疗室修建洗手设施并配备快速手消毒剂,安装紫外线消毒设备。

2. 4 加大研究力度,提升管理水平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担负起历史使命,加强对医技科室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和前瞻性研究,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去,从根本意义上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在医技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同时,应担负起与之相关的院感管理的责任,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统计学和数理分析方法,保证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和高效。如利用医院信息网( HIS) 、局域网和监控网系统( 如全国 NI 网、NSCACS、军卫一号分系统) 等,可以对医院感染的流行趋势、卫生学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 利用 Logis-tic 回归法等统计方法进行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建立数学模型以推断某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以便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采取防范措施。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护理管理;骨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主要指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以及在医院内获得但出院后才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存在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感染不仅影响住院患者的及时康复,还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的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同时也会增加医疗负担[1]。医院感染的控制能力直接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高低,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2-3]。骨科由于患者多为年老体弱或外伤引发骨折的人群,特别是开放性伤口患者较多,人群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加之骨科无菌手术多数是修复性手术或重建手术,大部分患者需要置入内固定物,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预防医院感染一直以来是骨科病房工作重点,受到各方的关注[4]。有研究发现,每年有30%~50%的医院感染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失误存在直接关系,因此,在器械消毒、病房护理、患者日常护理等过程中强化护理管理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5]。我院于2012年1月开始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护理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规范化护理管理前住院患者8566例为对照组,男5022例,女3544例,年龄0~78(35.50±15.20)岁;2013年1~12月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全年住院患者8884例为观察组,男5102例、女3782例,年龄0~75(36.70±13.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2、2013年全年发生骨科医院感染的情况、年度科室病房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表面、消毒灭菌物品采样检测结果。院内感染分类根据原卫生部印发的《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6],相关采样、检验严格按照采样《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及原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执行[7]。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措施主要:①完善和落实医院防控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在认真梳理我院前期制定的院内感染防控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并与各科室签订院内感染防控责任书,明确不同科室的责任,在全院内推行三级护理感染监控管理,一级管理即为自我管理,要求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相关护理操作;二级管理主体为各临床科室,安排各科室护士长与1名护士负责科室感染监控,按照消毒隔离考核标准对每名护理人员进行评分考核,督促检查科室护理人员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书面报告感染管理科;三级管理主体为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环节质查,每月月底对全院各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大检查,一方面,检查发现的问题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量化扣分,与科室绩效挂钩,并书面反馈给科室,按照PDCA模式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将全院环节质查和月底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提出整改措施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以上内容。为提高护理人员防控院内感染的积极性,我院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对院感防控工作成绩突出的科室进行奖励,对出现多个问题或多次出现同一个问题的人员或科室进行处罚,进一步加大对各科室医院感染人员管理力度。②强化培训考核力度,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意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水平。护理人员是开展疾病治疗、护理操作、消毒灭菌等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和能力是预防骨科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相关消毒技术规范等学习和院感技能培训,并结合前期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分析护理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的薄弱环节和难点,作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纳入到护理继续教育工作中,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的同时,重点组织各科室护士长、感染管理监控护士进行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疾病管理的专项培训,系统讲解医院感染方面新知识、新技能,促使医院各级负责感染管理人员全面掌握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专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提升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水平。③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提升护理工作安全质量。要求每名护士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办法,认真落实岗位责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区空气清新、整洁,做好病房床单位的消毒工作,严格执行出院患者终末消毒制度,实行一床一套,一桌一布,一床一巾湿式扫床,用后消毒处理程序。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强化手卫生意识,同时加强手卫生监督检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采取随机检查方式评价科室护士手卫生执行情况,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④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护理管理力度。骨科病房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较高,所有科室都是发生潜在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因此在广泛重视护理安全质量的基础上,将相关科室ICU、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等作为防控骨科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重点科室和病房消毒隔离考核标准,对病区环境、医疗物品、患者用品消毒和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等均制定相应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同时感染管理科不定期进行环节质查,深入科室,及时发现科室存在的医院感染管理问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科室人员共同分析研究,查找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加强手术室感控管理,严格做到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划分明确,确保洁污分流,重视常规手术器械包、备用骨科普通器械规范管理、显微骨科器械的保养和维护。重视供应室的建设和消毒、灭菌工作,改建为层流洁净供应室,手术器械实行集中消毒供应,加强电动工具、内固定物和外来器械的消毒灭菌与保管,确保所有医疗器械消毒清洗和灭菌管理合格率达100%。

1.3评价指标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及原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要求,对病房、手术室各类环境中空气、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器械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当空气细菌总数≤40cfu/cm2,Ⅰ、Ⅱ类场所物体表面、护理人员手细菌总数≤5cfu/cm2,Ⅲ类场所上述指标≤10cfu/cm2为合格。比较两年间医院感染发生例数和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2年与2013年医院感染情况比较见表1。表12012年与2013年医院感染情况比较(例)2.22012年与2013年医院感染监控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2.32012年与2013年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3讨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水平是体现一所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护理工作贯穿患者住院的整个过程,因而科学的护理管理措施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是医院管理者、护理管理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8]。骨科病房由于收治患者的特殊性,患者外伤、开放性损伤比例较高,创面污染比例高,加之医院中病原体来源广泛,流行的菌株大多为多重耐药性,如果不重视外环境消毒以及护理工作中的灭菌消毒工作极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事件,容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延迟康复时间,加重疾病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加强护理管理成为预防骨科医院感染的重中之重[9]。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我院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数、医院感染监控指标检测等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通过完善和落实医院防控院内感染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提升护理安全质量;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护理管理,通过培训考核,增强了医院感染防控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的执行力和患者满意度。2013年当年发生医院感染比例仅为1.78%,较2012年的5.63%显著下降;当年各项感染监控指标检测合格率均较2012年显著提高,证实医护人员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能力显著上升。研究发现医院环境卫生学合格率提高有助于医院感染率的下降,本研究结果发现2013年空气检测合格率达97.93%,当年医院感染发生率较上一年度明显下降,进一步证实了该论点[10]。同时,研究发现通过加强手卫生管理可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以上,因此通过强化护理人员手卫生培训和管理,2013年的护理人员手卫生合格率达到96.30%,较上一年度显著提高,避免了医护人员经操作传播疾病的发生[11]。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宝红 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程创新.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32(7):1414-1415.

[2]张玉芬.规范化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5):119-122.

[3]李健.应用护理风险管理预防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5(5):462-463.

[4]邓丽芳.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3(20):1886-1887.

[5]王霞.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386-388.

[6]陀翠英.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2014,8(1):89-91.

[7]张贺,杨晓燕,刘斌,等.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医疗机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调查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5(1):85-86.

[8]卓贵椰.强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269-270.

[9]周田.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30-132.

[10]张红.肿瘤内科医院感染监控与护理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2010,14(20):23-24.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45-02

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院一直把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作为医院工作重心,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能,加强各环节质量管理,使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得到持续改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与控制机制。现总结如下。

1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实践

1.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体系

1.1.1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我院成立了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委员,成员由多学科多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保证医院感染委员会的业务权威性,较好地发挥行政指挥感染监测、控制的职权。

1.1.2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指导、督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时反馈到各科室。对全院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在医院季度指标分析会上通报,对于未按标准完成的科室和个人,按医院感染管理奖惩制度执行。参与医院建筑设计,从医院感染控制的角度上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1.1.3 临床科室监控小组。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统计及消毒隔离等工作。每月进行常规检查,落实整改措施。通过层层管理,齐心协力,有效地把好控制医院感染关。

1.2 制定并完善各项技术规范: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突发事件医院感染管理预案》,做到管理有制度,落实有措施,考核有标准,使我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1.3 开展医院感染全面监测与统计工作,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各种隐患,确保医疗安全。

1.3.1 病例监测:为了真实反映医院感染病例发生率和漏报率,我们对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采取双向统计办法,一是在每份病例中附一张《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要求主治医师在患者出院时填写;二是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不定期的深入临床一线,调查了解感染情况和查阅病历,同时调阅检验科相关检验结果,采取前瞻性调查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监测方法,发现漏报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以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同时还能促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意识的提高。

1.3.2 环境微生物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定期对全院各病区、重点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供应室压力灭菌及环氧乙烷灭菌器的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发现超标,及时反馈,限期整改并进行复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要求进行使用时间累计,同时定期进行强度监测,不合格的灯管及时更换,保证空气消毒质量。

1.3.3 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主要监测对象分两个部分,一是侧重不同。ICU的介入装置相关性感染,如尿路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央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源感染、气管插管性肺炎。二是临床科室出现局部聚集性病例,进行相关因素的监测,以明确病因。

1.4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务科定期组织临床科室学习《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强调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力争先做药敏试验,严格把握抗生素的联合用药,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二重感染。对用药的副作用及时予以通报。定期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由药剂科根据医药信息及临床用药情况编写《药讯》,总结每季度阳性菌耐药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安全最新信息、药物警戒及药“闻”回顾等栏目,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1.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医院严格控制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进货渠道,统一由器械科购入。按照一次性医疗用品采购验收制度,严把质量关,索证齐全及时。医院规定只有器械科有购入权,各科均无采购资格。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到临床科室进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检查,杜绝伪劣产品和无证产品的购入,保障医疗安全。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备有产品证件的复印件,备查。

1.6 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医院废物的处置是否规范,是反映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它需要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需要全员参与。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医务人员、护理人员以及清洁人员的培训,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放置,设不同标识的垃圾袋,生活垃圾为黑色垃圾袋,医疗垃圾袋采用黄色,设专人收取、运送、焚烧,并做好记录,做到日产日清。加强管理,杜绝医疗垃圾流入社会,以免造成传染病暴发流行。

1.7 加强培训,提高全院工作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培训对象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医务人员,二是岗前人员,三是清洁人员。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预防及控制措施。方式为组织定期科内学习、观看录像、定期考试等;针对岗前人员,邀请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及医务科的有关老师授课,授课对象为来我院进修人员及实习人员等,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于清洁人员,进行相关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定期培训,各科加强管理。

2 成效

2.1 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病率、漏报率和I级手术切口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降;I级手术切口感染率由1.6%降到0.5%;医院感染漏报率由23.6%降到13.5%。

2.2 提高了无菌物品监测合格率、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无菌物品监测合格率由97.4%提高到现在的100%;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由92.5%提高到现在的97.4%;2011年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考试、考核总体合格率94.1%,较去年有明显提高。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我们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与研究相结合,根据我市目前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探索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医疗质量,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胡志娟.感染管理在提高医疗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45-46

[2] 韩黎,朱士俊,魏华,等.医院感染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91-895

[3] 吴影秋,刘月秀,吴旭琴.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与监测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315-317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4

【摘要】目的:了解和掌握医院感染的现状,是提高临床医师的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减少漏报率。方法采取回顾性两查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所有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漏报率的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者9703人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7%、漏报率为10 %。结论:我院医院感染监控及管理工作,目的明确,措施得力,工作落实到位,效果明显。

【关键词】医院感染;数据分析;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29-01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建立有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 医院感染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以及例会, 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审定和考评。对于科室感染监控小组根据科室具体情况, 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1] 。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全体医务人员的重视。医院感染病例漏报是影响到医院感染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严重影响到医疗护理质量的评价和医疗安全工作,因而必须加以高度重视。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把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作为开展监测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采取回顾性调查与定期和不定期查房和查病历的前瞻性方法进行监测,经过2年的时间的查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收集方法

1.1 资料收集: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对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所有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科室有外科、妇产科、儿科。

1.2 判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了已明确诊断的医院感染,其出院期间病历到达病案室后,科室未填报医院感染报告卡被视为医院感染病例漏报。

1.3 诊断依据: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诊断依据。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漏报率

表1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漏报率

表1:

从上表看出,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基本持平,在低于国家颁布标准之下。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呈下降趋势。

2.2 几个科室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医院感染在各科室均有发生,均为散发,无爆发流行情况,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内科系统感染较高的科室有儿科,外科系统感染较高的科室为妇产科。

2.3 由于医院加强对手术病人的各个环节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两年内均无手术切口感染。但须高度紧惕,常抓不懈。

3 讨论

3.1 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认识,有一些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缺乏认识,对内源性感染属于医院感染的认识不够,对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临床诊断与病原学诊断的含义理解不到位,对医院感染诊断中涉及的某些感染认为是必然的并发症,部分医师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对病人的诊断与治疗上,不重视填报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个别医师怕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尽量在病历中不提及医院感染或回避对医院感染过程的详细记录。还存在有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多了影响科室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就我院的实际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采取一些措施。

3.1.1 争取院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医院领导重视是我们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关键,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对在工作中所存在的困难及时向领导反映,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分别由院长、主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由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后勤科、各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等多职人组成。

3.1.2 抓好医院感染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医院内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举办医院感染知识学术讲座,抓好上岗前的培训等,通过多种形式给医务人员讲解相关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使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对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能力。

3.1.3 加大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控制力度,医院感染及发病率反映了该院医院感染现况,医院感染病例发生时,由主管医师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后送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感科检查病例报告情况和漏报情况。为了降低漏报使医院感染发病率具有真实性,专职人员对医院感染病例统一进行登记,月底进行统计汇总,计算感染率、漏报率,并对漏报病例月底报质控科进行考核。

3.1.4 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管理力度。在监测中对新发现的漏报后及时加以解决,实行岗位责任制对漏报指标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医院的感染发病率监测工作基本上形成了制度化、常规化,为医院制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5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疗养、康复为一体的军队综合性疗养院,是青岛市医保定点单位,现有床位700余张。由于老年科、康复科疗养员大都长期住院,生活自理能力差;特勤疗养科和干部疗养科疗养员集体生活、就餐,存在院内感染隐患,针对疗养院特点,我们主要从健全组织、强化管理、定期监测、全员培训四个方面进行了控制院内感染的工作。

1健全组织

我院执行上级编制组建了院内感染控制科,配备了专职人员。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业务副院长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科室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对各级组织提出了具体职责和要求,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控制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监控体系,每半年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感染控制科汇报全院感染控制工作开展情况,委员会成员对感染控制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证。

2 强化管理

2.1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程序和流程依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以医院法规文件形式下发了一系列各岗位控制院内感染的操作规程,比如:治疗室消毒制度、疗养房物品消毒及卫生工具管理方法、营养灶餐具卫生消毒规程、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口腔科器械物品消毒措施、手机消毒保养措施、胃镜室消毒制度等,建立了医疗垃圾回收登记本和高压消毒、干烤消毒、紫外线消毒登记本,实行双签字制度,使各岗位明确职责和要求,工作中严格落实。

2.2量化考评将医院感染工作纳入医院质量管理,制定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检查细则》,采取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方法,每月对各科室和营养灶在制度落实、各项监测结果达标情况、教育培训三方面量化打分,纳入医院《全面建设考核标准1 000分》中,根据总得分情况,奖优罚劣。

3定期监测

3.1对人员监测疗养员入院前查体,凡是患有传染性疾病者列为疗养禁忌证;对炊事人员每半年体检一次,凡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患有肠道炎性疾病者调离营养灶工作岗位;建立疗养员院内感染上报制度,通过查阅疗养员出院病历监测医院感染漏报率。

3.2对科室监测感染控制科每半年监测一次各科治疗(处置)室紫外线消毒灯管强度,凡是低于70 UW/cm2通知科室立即更换;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胃镜、环境卫生学、医用冰箱、氧气湿化瓶水生物监测;每月对供应室和使用科室的高压蒸汽灭菌器和干烤灭菌箱生物监测。

3.3 对营养灶监测凉菜间每天紫外线消毒一次,30~60 min/次,紫外线灯管强度定期监测;餐具和熟食刀板每餐消毒,感控科每月不定期采样做细菌培养,细菌菌落总数≤5 CFU/cm2、未检出大肠杆菌为合格。

4全员培训

感染控制科每年制定培训计划,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比如:对保洁人员示范讲解消毒液的配制,如何保持环境清洁、干燥、无尘;对炊事人员讲解餐具消毒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基础卫生学知识;对新分配的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知识,采取全院讲座和科室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内容列入年终业务考核内容,各科考试成绩纳入医院《全面建设考评标准1 000分》。

通过有效地控制、监督机制,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落到了实处,杜绝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母婴同室;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201-1

在当今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医院感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医护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母婴同室病区作为医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如何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母婴安全健康,我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1.1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制定目标责任书,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季度召开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季度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1.2由专职人员组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具体工作,深入科室进行技术指导、调查、咨询,组织院感知识的学习、培训、考核,检查各科消毒隔离执行情况和医务人员对院感知识的掌握情况,定期组织院、科感染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反馈监测结果。

1.3科室主任、护士长、助产士和一名感染管理人员组成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感染管理工作。

2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感染控制意识

2.1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把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增强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提高了依法执业的自觉性。

2.2我院根据爱婴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建立建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将《消毒技术规范》、《消毒隔离技术》、《产房感染管理》、《母婴同室的感染管理》、《新生儿的感染管理》、《妇产科洗手规范》、《妇产科手消毒》等整理汇编成册,反复组织全科同志学习,并作为每月业务学习和考核内容,提高了大家的医院感染理论知识水平和执行消毒隔离的自觉性。

3加强环节管理,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科室感染管理小组随时对科内医院感染工作进行检查和管理,重点内容如下:

3.1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新生儿抵抗力较低,所以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强化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意识。

3.1.1要求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不留长指甲,不戴耳环戒指,每接触一名产妇或婴儿前后必须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3.1.2护理人员每进行一次操作前后必须进行手消毒。

3.1.3工作人员严禁穿工作服进食堂、上厕所及离院外出。

3.1.4医疗垃圾严格按规定进行分类、收集,转运,处置。

3.1.5工作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半年进行咽拭子和粪便培养,发现带菌情况应暂时调离母婴同室区,防止交叉感染。

3.2对产妇及陪伴的管理

3.2.1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好处,积极协助并指导正确的喂养,让新生儿从初乳中摄取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提高其免疫功能。

3.2.2指导产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服,使用消毒卫生垫,注意头发、口腔、皮肤、及会阴的卫生。

3.2.3主管护士在指导产妇喂奶前,嘱产妇洗手并清洁。

3.2.4教会产妇正确的会阴护理方法。

3.2.5告知陪伴医院相关规定,取得理解和支持。

3.2.6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尽量少接触婴儿,探视时间结束,应主动离院。

3.3对新生儿的管理新生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1],新生儿皮肤柔嫩,屏障功能差,所以要加强皮肤和脐带的护理,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和脐部的清洁干燥。

3.3.1保持沐浴室的空气新鲜流通,开窗同风,温度维持在26~28°C,湿度为55%~65%[2]。

3.3.2新生儿沐浴用流动水,水温38~42°C,沐浴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3.3.3新生儿所用的布类物品全部采用高压灭菌消毒后备用。

3.3.4新生儿换下的衣服、包被、尿布等分别放置在固定容器内送消毒处理。

3.4母婴同室区的环境管理

3.4.1房屋标准,我院共有母婴同室病床6间,其中4间每床面积达7.7m2,2间每床面积达9.5m2,另有两间家庭化病房面积为14m2,均符合母婴同室的环境要求。

3.4.2病区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通风良好,每日进行空气消毒一次,上下午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空调滤网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3.4.3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床、床旁桌、椅一次,一桌一帕,一床一扫,一用一消毒。

3.4.4产妇出院后床单元进行终末处理。

4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工作

4.1感染控制科每月到母婴同室区作一次空气、消毒液、物表、手表的监测。

4.2每年接受市疾控中心医院感染监测一次。

4.3感染控制科将监测结果以简报形式发到科室,对监测不合格扣质量检查分,实行奖惩分明,并限期整改。

总之,医院感染工作与医疗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医护工作始终贯穿于预防感染的各个环节,母婴同室区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现了产科的医护质量水平。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从身心上、经济上增加了产妇的痛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因此,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保证产科医护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通过以上各项制度的建立,措施的落实,有效控制了母婴区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了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玲.儿科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现患率;调查;感染

医院现患率调查指在特定的时间对医院特定患者病情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又称横断面调查。本次研究从本院感染现患率出发进行调查分析。医院感染的管理质量关系到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感染现患率调查可以为医院感染目标性检查提供有效的依据, 帮助医院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选取2010~2014年在本院住院的1075例患者, 实际调查1014例, 实查率为94.33%, 其中男575例, 女500例, 年龄1~89岁, 平均年龄52.4岁。发生感染87例, 感染现患率为8.58%。

1. 2 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院感质控医师组成调查小组。在调查前1周内对所有接受调查的住院患者进行各项感染性疾病相关检查。调查方式采取床旁调查和病例调查相结合, 对所有住院患者情况按要求填入调查表。

1. 3 感染诊断标准 均参照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如有诊断疑问, 经小组讨论后决定。

1. 4 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填好后交由感染管理科统一整理, 对数据进行统计,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行χ2检验。P

2 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所有科室中感染现患率的比较中,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比例居于第1位, 占实查例数的38.1%, 远远高出其它科室的现患率水平;口腔科、消化科、整形科所占比例也较高, 分别为21.1%、20.5%、18.2%;心血管科和普外科的感染现患率都相对较低, 仅占4.3%和4.1%;其他重点科室现患率处于居中水平, 神经外科占13.5%, 血液病科占13.2%, 内分泌科占12.7%, 神经内科占9.6%, 肾病科占7.1%, 烧伤科占7.0%, 儿外科占7.0%, 内科其他占7.0%。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以呼吸道、泌尿系统和手术切口高居前3位, 分别占26.4%、21.9%、21.9%, 血液、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及其他一些部位的感染率较低, 腹腔感染现患率为10.3%, 血液为5.8%, 皮肤软组织为3.4%, 胃肠道为3.4%。

3 讨论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内容之一,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以提供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1]。对于现患率的调查通常采取床旁调查和病例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病例调查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完整病史和相关诊疗资料, 床旁调查可以通过患者的描述对病例调查进行补充, 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和生理特征等。

本院的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显示, 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为总调查人数的8.58%, 处于正常范围之内。发生感染较多的是ICU和部分外科科室, 这些患者在机体防御能力上都较低, 有明显开放性感染伤口或曾进行侵入性操作, 容易受到病菌威胁。从医院感染部位来看, 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导致感染的原因与病区环境是分不开的, 病房洁净度不高、通风效果差等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侵入性操作过多, 如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反复吸痰、气管切开, 容易造成黏膜的损伤, 特别是随气管插管的延长, 患者咳痰反射及排痰功能丧失, 容易造成感染增加[2]。

目前医院感染是导致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院感染不仅给紧缺的医疗资源带来更加沉重的负担, 而且也将对患者的经济带来额外的损失。因此, 预防医院感染成为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 病室多通风以减少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对于侵入性操作, 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尽量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本次医院现患率调查对本院的感染管理工作起到了一定检验作用, 同时也为以后的感染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对于现患率较高的科室和易感人群,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现患率, 节约医疗资源, 体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医疗效果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桂凤, 冯秀兰, 郑永芳,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医药前沿, 2012, 2(10):121-122.

[2] 王靖, 杨爱芝, 赵应兰, 等.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18):1668-1669.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PDCA;新生儿院感;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260-01

近年来不断增加的院内新生儿感染人数,已经让我们逐渐意识到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性。孕妇在分娩时或在患儿出生后,因各种原因在医院发生的感染现象即为新生儿院内感染,这已成为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新生儿因身体各方面都没有发育完全,6个月前自身没有抵抗力,一旦生病就不易恢复,因此医院要加强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以此减少新生儿的致死率。我院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8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并在管理中使用PDCA循环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具体办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80例新生儿院内感染患,其中36例为女性,44例为男性。有40.0%共计32例为呼吸道感染;31.3%共计25例患儿出现消化道感染;17.5%共计14例患儿出现皮肤组织感染;5%共计4例患儿出现肚脐感染;6.3%为其他如布疹等感染,共计5例。

2 方法

2.1调查分析阶段

采取外院专家现场检查、基层走访、与相关医护人员交流学习的方式来调查出现院内感染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1)一些重点科室布局混乱,专用设备和工具不足,区分不清;(2)对院内感染工作认识不充分;(3)有关医护工作者不能熟练的掌握并运用院内感染管理知识,如不严格按照消毒标准消毒、洗手方式不对、自我保护性不足等。针对这些院内感染管理不足的现象,我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给出具体方法。

2.2实施阶段

2.2.1完善组织机构

每个季度要求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举办一次会议,针对出现院内感染管理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协商、解决。其中由感染管理科统筹全局,负责相关感染管理的知识培训、监督、质量控制等;日常工作管理和监督则有感染管理质控小组负责,主要处理发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2.2.2增加硬件设备的投人

针对基线调查出现的问题,在符合评审规则的前提下决定对某些重点科室进行整改,优化功能布局和流程,合理划分区域,并注明标识,此外还应增加硬件设备,共同保证院内感染的控制质量。

2.2.3强化培训

(1)直属感染管理工作者应定期参加厅级及以上医院管理知识的培训,了解每一时间段新的院内感染控制动态;(2)由感染管理科组织对医院内部的全部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主要针对容易忽视的手部卫生、耐药菌防治、医疗废弃物处理、院内感染报告等,提醒每个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重要性,逐步增加院内防控质量;(3)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培训;(4)到各科室现场进行实地培训。

2.2.4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参考国家定制的相关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标准,定制我院自己的感染管理机制、流程、标准,并完善院内多重耐药菌管理和控制制度,让医院的感染管理制度逐渐走向流程化、标准化。

2.3检查阶段

2.3.1科室自查

感染管理科制定严格的审核标准,对每个科室都进行把控,每个月由科室感染管理质控小组进行定期的审查、评判,对影响院内感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改进方案,最终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

2.3.2上级部门检查

感染管理科根据医院的评断和审查标准来制定各科室的检测计划,主要针对现场管理、个案跟踪、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换药等相关操作进行知识问答,现场检查主要针对手卫生、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的落实情况,做到奖罚分明,惩处没有落实管理的医护人员。此外,还可邀请院外的专家到本院进行审查和指导。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把科室自查、感染管理科检查以及外院专家督查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然后给出科学、合理的改善办法,做到步步有改进,从而增加医院感染预防的质量。

2.4处理阶段

处理阶段是管理的总结反馈阶段,也是PDCA循环管理中重要的一步,该阶段主要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到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主任、护士长以及监控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周而复始,不断改进,在新的层面上进一步提高感染防控工作质量与水平。

3 结果

3.1治疗效果

本院在新生儿院内感染中使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有25例为消化道感染,14例为皮肤组织感染,4例为脐部感染,5例为由尿布疹等引起的其他感染,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好转。

3.2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与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的效果比较

各种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合格率比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见表1。

4 讨论

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到新生儿院内感染管理中,明显增加了医护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自身上增加管理意识,也从之前的被动意识转变为主动意识,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和信赖,让医患之间存在一个良好的关系。新生儿院内感染质量管理工作在使用了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后,有了扎实的科学根据,让每项工作都变得有目标、计划、方法、审查、评价、反馈、总结等,全面提升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让院内感染的几率大幅度降低。因此,在新生儿院内感染中使用PDCA循环模式能有效的增加院内感染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鸿. PDCA管理循环对儿科健康教育的体会[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

[2] 王晓芳. PDCA法在新入院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 中国基层医药. 2005(06)

上一篇:医疗安全月科室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科室优质护理工作总结范文